当前位置: 首页CT

CT

PET-CT辐射到底有多大?常规体检中到底要不要做?

PET-CT辐射到底有多大?常规体检中到底要不要做?

PET-CT目前是医院最高端的影像检查设备之一,一些高端体检的项目里面经常包含PET-CT检查,对于肿瘤患者来说就更不陌生了。 但是在临床工作中,很多人对于PET-CT并不是很了解,常常抱怨一次的检查费用就高达数千上万元。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PET-CT。 PET(功能代谢显像)是一种先进的核医学影像技术,CT(解剖结构显像)是目前临床广泛应用的X线断层成像技术。 PET-CT结合两者的优势,通过将微量的“肿瘤探针”——正电子核素示踪剂注射到人体内,在特殊的体外探测仪(PET)下,形成的立体影像显示人体各器官犹如一个“透明人”,肿瘤在图像上显示成明显的“亮点”,各种病灶一目了然,可帮助医生发现2厘米以下(小到3毫米)的早期癌症细胞,实现癌症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被称为探测肿瘤的”雷达”或发现肿瘤”神探”。 常规体检中,需要做PET-CT吗? 据相关核医学科的专家说:由于肿瘤的检出率较低,在常规体检中使用PET-CT检查,受检者获益较少,同时也是对有限医疗资源的一种浪费,且价格较高(国内做一次6500~1万元左右),从经济效益的角度来看,并不是适合于常规体检。 PET-CT检查有辐射,安全吗? PET-CT的辐射剂量由PET检查所用放射性核素和X线CT两部分组成。 CT所致受检者的辐射高低,取决于CT扫描的参数,而PET-CT中的CT主要用于确定PET功能异常的定位,所以采用的是较低的扫描参数,所致的辐射剂量比较低,通常一次扫描CT所带来的辐射剂量大约在4-6mSv左右。  PET机器本身没有辐射,其辐射主要来自于使用的放射性药物,药物所致的辐射剂量取决于注射到受检者体内的量,注射的量越大,检查者所接受的辐射剂量越高。     以目前PET检查最常用的18F-FDG为例, 注射量通常为0.1mCi/kg体重左右,对于20-100kg的受检者,注射放射性药物的活度为7mCi,对其所致的有效剂量大约为1.4-7mSv左右,其所产生的辐射量是非常小的,完全在人体的承受范围之内。且在进入人体之后会迅速经过肾脏/尿液排出,有效半衰期在90分钟左右(最慢不会超过物理半衰期110分钟)。因此,通过大量饮水大量排尿,我们可以帮助身体加速排出显像剂,从而达到降低辐射剂量的目的。一般我们认为10个半衰期(15-20小时)之后由这类辐射所带来的影响就可以忽略不计。   因此,在病情需要的前提下,进行PET-CT检查是安全的。 哪些情况下,建议要做PET-CT检查? 1. 鉴别良恶性肿瘤或病变 我们知道,鉴别肿瘤的良恶性甚为重要,不仅关系到治疗方案,也直接影响到患者的预后。如患者肺部有一单个结节,经PET-CT检查,若该结节代谢活性不高,提示良性病变可能性大,对手术的选择应当慎重;反之,若该结节代谢活性增高,提示恶性可能,要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包括手术。 2. 肿瘤原发灶的寻找 已明确有肿瘤转移灶的患者,通过PET-CT检查,可以进一步寻找肿瘤的原发病灶。 3. 肿瘤临床分期和再分期 4. 早期预测和疗效评估 由于PET-CT具有很高的灵敏度及其功能代谢显像的特点,对放疗、化疗疗效的判断更加准确灵敏,有利于指导临床医师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5. 鉴别肿瘤治疗后坏死、纤维化与残留或复发 PET-CT可以鉴别化疗、放疗和手术治疗后的肿瘤坏死、纤维化与残留或复发,而其它影像手段难以做到。 6. 帮助制订肿瘤放疗计划 PET-CT能够帮助放射治疗师勾画更为合理的生物靶区,帮助制订放疗计划。 7. 指导临床活检定位 8.评估恶性病变的分化程度及预后 PET-CT的应用范围很广,除了在肿瘤临床应用之外,在心血管、神经系统、精神疾病的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预后评价、治疗疗效评价以及个体化治疗的指导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PET-CT适用人群 中老年人或有肿瘤家族史的人,可定期进行PET-CT检查。除孕妇外适用于任何人群,有糖尿病患者或不能自主保持稳定的患者(如儿童)需事先告知医生,为其采取相应的措施后方可进行检查。 目前,PET-CT作为医院最高端的影像检查设备之一,有着它独特的临床使用价值,只要我们不提倡没有必要的、以及过度的检查,但在病情需要的前提下,进行PET–CT检查是安全的,对人体健康是没有影响的。 本文由医世象 佐罗整理编辑,转载请联系授权。

玉米
影像检查「双刃剑」:诊断疾病的利器CT检查,可能诱发脑癌!儿童尤其需注意

影像检查「双刃剑」:诊断疾病的利器CT检查,可能诱发脑癌!儿童尤其需注意

CT是医院中十分常用的一个检查项目。尤其是在疫情之中,胸部CT更是诊断肺炎的一个“金标准”。 但从诞生以来,CT较高的辐射剂量也一直让人们担心——做CT会不会增加癌症风险?哪怕随着技术进步,单次CT检查的辐射剂量已经一降再降,但人们做CT的机会却越来越多,对CT致癌的担心依然存在。特别是对辐射比较敏感的儿童,受CT检查辐射的影响可能更为明显。 最近一项研究再次加深了人们对CT致癌的担忧[1]。勃兰登堡医学院的Michael Hauptmann教授团队分析了欧洲658752名在22岁以前做过CT的年轻人和儿童的数据发现,平均每100mGy的脑部CT辐射剂量与5年后的脑癌风险增加27%和神经胶质瘤风险增加11%相关。单次头部CT大约会在之后的5~15年中,在每10000人里增加1.1例脑癌。 需要强调的是,CT检查在很多情况下是必不可少的,不要因为担心之后的脑癌风险因噎废食。 CT在很多疾病中都是很有价值的一项检查,能让医生清楚地看到患者身体内部的情况。哪怕CT的辐射剂量较高,依然是最常应用的检查之一。 肿瘤、肺炎、外伤等诸多疾病的诊治过程,乃至肺癌的筛查,都会用到CT检查。 毕竟x光平片虽然辐射剂量低,但体内的脏器都叠在一起,复杂点的问题就看不清楚。而核磁共振虽然软组织分辨率优秀还没辐射,但扫描时间长,限制多,价格高。相比之下,CT还真是一个物美价廉的选择。 这种情况下,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儿童和年轻人接受CT检查的次数大幅增加,CT检查也为这些患者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诊断信息。 但CT的辐射也有可能造成患者之后肿瘤风险的升高,尤其是儿童和年轻人。 2岁以下儿童和年轻人中,各部位的CT扫描占比 这里面最值得关注的就是脑癌。 一方面,脑癌本就是儿童和年轻人中最常见的肿瘤之一。另一方面,头部也是儿童和年轻人中最常做CT扫描的部位,在22岁以下人群中可以占到CT扫描次数的65.9%[2]。 本次研究中,Hauptmann团队利用EPI-CT队列中658752名在22岁前做过CT的儿童和年轻人的数据,分析了他们CT扫描中脑部接受的辐射剂量与脑癌发生率的关系。 为了排除反向因果关系的干扰,研究中还特地排除了做CT后5年内发生的脑癌。 这些患者中,56%是男性,73%至少做过一次头颈部的CT检查。在从首次CT完成后5年开始的中位5.6年的随访中,共发生了165例脑癌,其中121例是神经胶质瘤。 数据显示,所有被纳入研究的患者,脑部平均辐射剂量为47.4mGy,而发生脑癌的患者平均为76.0mGy,显著高于全体平均水平。相比于脑部辐射剂量在5mGy以下的患者,脑部辐射剂量在41mGy~47mGy的患者,和150mGy以上的患者,脑癌风险分别升高了1.1倍和4倍。 为了进一步避免反向因果关系,研究人员还将随访的开始时间推迟到首次CT后6~10年,但结果依然显著。 脑部CT辐射剂量和脑癌风险的关系   按2012年后一次头部CT 38mGy的脑辐射剂量计算,平均每10000名儿童或年轻人做一次头部CT,就会在之后的5~15年里造成1.1例脑癌。 论文作者Hauptmann教授表示:“我认为目前关于这种风险的意识不够。有证据表明,根据指南,不可忽略数量的CT是不合理的。并且有证据表明,不同国家之间,乃至同一国家的不同医院之间,CT的辐射剂量差异很大。” 加州大学的Bindman-Smith博士也认为,这一研究强调了将辐射剂量保持在最低水平的重要性,而目前做的还不够。同时她还建议对CT的使用进行优化和监管,以尽可能降低患者受到的辐射剂量。   参考文献: 1.     Hauptmann M, Byrnes G, Cardis E, et al. Brain cancer after radiation exposure from CT examinations of children and young adults: results from the EPI-CT cohort study[J]. The Lancet […]

小D
X光、CT、核磁、B超都干什么的?一图读懂

X光、CT、核磁、B超都干什么的?一图读懂

X光、CT、核磁、B超到底有什么区别?

半夏
一目了然 | 医院中不同检查辐射排行榜

一目了然 | 医院中不同检查辐射排行榜

X射线、CT、PET-CT、核磁共振,请问哪一种检查没有辐射呢? 对于各种检查,“辐射”的强大威力让人不寒而栗。患者也常常会有这样的困惑,看病就看病,为什么总让我拍片呢?   拍片到底有没有辐射、有多少辐射?辐射伤害有多严重?   即使不是生病就医,一年一度体检时,当你抱着机器拍胸片时,是否也会惴惴不安,担心到底“吃进去”多少射线? 今天,就让我们来详细讲讲,医学影像辐射那些事,别嫌枯燥哦,一定用得到。 辐射真的那么可怕吗? 辐射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电离辐射和电磁辐射。 电离辐射 电磁辐射 特点 ◆能量较高 ◆可以电离物质 ◆可以对细胞甚至是DNA造成损害 ◆比较危险 ◆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能量较低 ◆没有电离物质的能力 ◆很难对人产生直接伤害 ◆比较安全 代表 α、β、γ射线、X射线、中子射线 电磁炉,微波炉等,主要产生热能 医院的常规检查中,B超、核磁共振(MRI),是非电离辐射检查手段,没有辐射。而X线、CT、PET-CT,则会产生电离辐射。 我们每天都在接受辐射 先不要“谈辐射色变”。请牢记一句话——“离开剂量谈辐射伤害的都是耍流氓!” 我们一般采用毫西弗(mSv)来衡量辐射危害性,只有遭受100mSv以上的辐射量,人体患癌的概率才会明显增加。 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电离辐射,只是辐射剂量极其微小。 这是来自宇宙射线和自然界天然放射性核素发出的射线。每人每年接受的剂量约为2.4mSv,称为本底辐射。 世界上某些地方地表放射性物质含量较高(比如铀/钍矿床以及伴生放射性稀土矿床地区附近),就成了高本底地区。如我国广东省阳江地区(6.0mSv),又如巴西瓜拉帕里(5.5 mSv)等。 大量调查表明,本底辐射水平对健康没有影响。 医学影像学检查都有辐射吗? 在医院,我们经常发现下列标志“远在天边,近在眼前”。 在医院,临床医生为了明确发病器官、所在部位、病灶大小以便于精准治疗,常常需要患者到放射科做各种影像检查,包括超声、X线拍片、CT、MRI(磁共振)等。这些检查对患者的健康影响大吗? 下面让我们来具体分析: 磁共振成像(MRI) 辐射:无   磁共振成像(MRI)有时也被称作“核磁共振”,它没有“核”,更没有辐射!!! 它的显影原理,就是将身体里的水分子“摇一摇”振动,然后再平静下来,以此来探测水分子的变化。 水多的地方就是磁共振成像信号最强的地方,大脑、脊髓、椎间盘、关节软骨是磁共振最爱的部位。 B超 辐射:无   B超的原理是用超声波穿透人体,当声波遇到人体组织时会产生反射波,通过计算反射波呈像。就像挑西瓜一样,边敲边看显示病灶情况,完全没有辐射。 X光摄影(平片)  辐射:很小,0.1mSv   能看出这是“喵星人”的爪子吗? 一次胸部X光检查,大致相当于日常生活10天所受的辐射,或者是单程坐飞机从东京飞往纽约所受的辐射。 X光会穿过人体,遇到被遮挡的部位,底片上不会曝光,洗片后这个部位成为白色。 核医学检查SPECT  辐射:有,不大,0.1-5.2mSv 大家不要谈“核”色变!SPECT全称“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它是针对人体内组织血流、功能代谢及生理生化成像。 它的检查原理是借助于微量核素药物、现代医学影像技术与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新技术,高灵敏反映人体内组织器官的血流灌注、功能代谢及生理生化的成像方法。 SPECT 检查的用途非常广泛,主要用于早期推断脑、心脏、肾脏、肝、肺、甲状旁腺等人体各脏器的功能改变,血液供给和代谢改变等。如: […]

半夏
为什么做完普通CT,医生又建议我做个增强CT,有什么区别呢?

为什么做完普通CT,医生又建议我做个增强CT,有什么区别呢?

普通CT VS 增强CT 1. 普通平扫CT 优点:对设备要求低、绝大多数基层医院也有配备,价格也最便,扫描速度也比较快,多应用于急诊或常规体检。 缺点:由于扫描层厚限制,一般可以发现超过 1 cm 的肺结节。对于小于 1 cm(尤其是小于 5 mm)的结节往往发现不了,从而导致漏诊。 2. 增强CT 优点: 1. 不同组织结构由于含碘造影剂的分布浓度不同,使病变组织和正常组织之间的图像对比度增加,两者之间的界限比较清晰,帮助发现平扫不能显示的病变,明确病变的范围及边界。 2. 有利于鉴别病变时良性还是恶性,提高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缺点是有的人不能做: 1)对造影剂过敏人群 2)造影剂要通过肾脏排泄,肾功能不好的人不能做 3)甲亢病人不适合做,可能会加重甲亢 4)患有重症肌无力的病不适合做 5)妊娠病人不适合做 以下疾病的诊断需要增强CT的帮忙! 1. 肿瘤疾病 一部分感染性疾病,如胰腺炎、肺炎,当临床需要和其他疾病鉴别时,怀疑主动脉夹层这些情况通常是直接增强扫描; 2. 外伤疾病 通过增强CT可以看清供血是否正常、具体受伤位置等。 3. 结节 增强CT可以辨别是血管性还是陈旧性病变,或者是淋巴结等情况 4. 妇科疾病 有的妇科疾病需要借助增强CT查看病毒和细菌的所处地带,帮助医生准确判断疾病类型。 做增强CT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一般预约上午做,检查前一餐空腹,因为食物会影响腹部扫描图像的清晰度。另外有些病人可能发生喉咙发热、易呕吐会造成窒息; 如果服用二甲双弧药物,需要停止服用48小时以后才能做,做完检查24小时后再用二甲双胍; 检查前4-6小时和检查后24小时内每小时饮水不少于100ml,促进造影剂排泄,减少造影剂的损害; 增强扫描使用高压注射器做静脉团注,当肥胖、血管较细小以及放疗、化疗、糖尿病等血管硬化的患者,注射部位可能出现碘造影剂漏出,造成皮下组织肿胀、疼痛、麻木感、 甚至溃烂、坏死等。

半夏
回答读者的几个简单问题及关于去北上广看病的一些解释与回答

回答读者的几个简单问题及关于去北上广看病的一些解释与回答

首先,简单回答几个读者的问题: 1. 和恶性肿瘤患者日常生活中密切接触会不会传染肿瘤? 答:不会。但是,为防万一,患者如果存在皮肤表面肿瘤破溃的区域,尽量减少皮肤直接接触,虽然风险极其之低。 2. 做完外放疗和CT的患者,是否会辐射周围的人? 答:完全不可能。辐射只有当时患者接受放疗或CT检查时才存在,结束后即消失,不会储存在人体后辐射周围的人。 3. PET-CT的患者是否会辐射周围的人? 答:会。做Pet-CT检查会给患者体内注射造影剂,常用的是18F-FDG,是一种放射性物质,会持续对人体产生辐射,但是它的半衰期为2小时左右,也就是每隔2小时放射性物质就只剩一半,8小时后只剩1/16。因此做完PET-CT当天最好不要接触小孩或孕妇,在第2天或24小时后,就没有任何问题。 4. 人吃下牛羊等动物有肿瘤的内脏,会得肿瘤么? 答:绝对不会,不解释了。 上周写了《肿瘤患者和家属常犯的一个选择性错误:何时最需要去北上广诊治?何时不需要?》的文章,建议在地方医院执行抗肿瘤药物治疗比如化疗,引起了一些讨论,今天解释一下。 首先,我的目的仍然是希望每个患者接受最好的治疗,如果患者去北上广看病非常简单方便,那当然可以尽量往好的选择。我只是想让读者知道,即使难以去北上广的大医院就诊,肿瘤的标准药物治疗也可以在地方医院完成,只要规范进行,疗效基本一致。以下解释几点: 1.我很久前就写过,恶性肿瘤的初始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水平高低直接决定了生存期,所以尽量在大医院进行。 在北上广和省级大医院诊断明确后,如果需要手术和放疗,尽量在大医院,但如果是药物治疗,在大医院制定具体方案后,通常可以在当地医院执行。同样的方案和剂量,在大医院和地方医院的疗效是一样的。 2.我建议肿瘤患者在当地医院接受药物治疗,指的并不是全盘听从当地医院尤其是方案的制定。  为了得到权威标准的治疗,肿瘤患者应当听取多位专业医生的建议,而不是只来源于一位地方医院的医生。即使是北上广大医院的专业医生,治疗建议也建议听取二位甚至以上医生的建议,以避免可能出现的疏漏或犯错。(我以前写过《肿瘤患者或家属对病情的掌握程度如何?六个等级自测,看看自己属于哪个等级以及一些建议》,这篇文章能有助于掌握和整理病情资料) 3.有人问地方医院不按照北上广专业医生的方案执行怎么办? 这确实是个麻烦的问题,这需要和地方医院多进行沟通,只能耐心询问为什么,以及替代的方案是什么,然后重新咨询评估看到底哪个建议更好(有时可能是地方医院的医生方案是对的)。如果确实是地方医院拒绝进行正确的方案,那也只能更换医院。 4.我建议的地方医院通常是市级医院,而不是县级医院。 施行治疗的医院尽量选择市级医院,但也并不是不能选择县级医院。患者接受治疗的好不好,从不是看医院,而是看治疗的对不对,比如,如果在市级医院接受错误或淘汰的方案,那显然不如在县级医院接受正确的方案。(以前曾经发生过类似的情况,同理,在北上广接受错误或淘汰的方案,也不如在县级医院接受正确的方案,只是这个概率比较小。) 5.有读者问,如果地方医院医生推荐不适合的昂贵药物或检测,怎么办? 如果不需要可以拒绝,如果医生仍强行要求,地方医院应该有多家,建议考虑换医院进行药物治疗,或者同一医院更换医生,这是患者自己的权利。同样,即使在北上广医院碰见类似的医生,也可以考虑换医生或换医院。即使在北上广,虽然整体比地方医院应该好的多,也不一定百分百得到权威标准的治疗。每位患者都应该尽量争取获得最权威标准且简便的治疗。 6、有读者问,抗肿瘤药物治疗比如化疗、靶向、免疫出现严重副反应,怎么办? 首先,这是可能出现的,虽然比例不高。但是通常来说,出现后在当地医院处理即可,治疗原则基本一致,大多数并不疑难。更何况,很多患者来北上广化疗,都是住院1-3天,完成后出院回老家,出现严重副反应的时间绝大多数都在老家,来不及到北上广医院。哪怕一直呆在北上广,当出现严重副反应后,也不是你随时可以住上院的,床位紧张,大多数还是让患者先去急诊处理。 (我写过化疗后最严重的副反应就是粒缺合并高热感染,有死亡风险,以及对应的治疗原则,我也曾多次在线上碰见外地患者咨询这个问题,在北京或上海打完化疗后回老家,1周后就出现了粒缺合并高热,体力差,完全去不了北京,当地医院确实处理的理念不佳,但幸好当地医生很好沟通,采纳我的建议后,给予合适的升白、抗感染治疗和营养支持,患者好转的通常很快) 实际上,大多数化疗方案的副反应其实都可控,相对很安全。当然,如果是那些少见的、副反应非常严重的高强度化疗,那么在北上广专业医院更安全。比如淋巴瘤和肉瘤的一些多药联合化疗,副反应确实经常很重,而大多数实体瘤比如肺癌、乳腺癌、胃癌、肠癌的化疗方案,通常副反应低(尤其是副反应的预处理做的好的时候)。   最后,现在疫情严重,现在出行都存在一定风险,交通便利性相比以前也差了不少,不知何时会完全好转,希望能早日结束。我想告诉大家的是,大家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抗肿瘤的药物治疗确实可以考虑在当地医院进行,必要时找一位专业医生协助判断和指导副反应处理即可,省时省力。 END    

半夏
肺结节是怎么长出来的?医生教你看CT片,有2种可能是肺癌

肺结节是怎么长出来的?医生教你看CT片,有2种可能是肺癌

肺结节通常指的是肺内直径≤3cm的类圆形密度增高影,可以单发或多发。 我们研究肺结节的最重要目的,是因为很多早期肺癌表现为肺结节,及时发现可以手术治愈(肺癌是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癌症)。 但肺结节很常见,良性远远多于恶性,不能因为体检CT查出肺结节就整体担惊受怕,这违背了我们的初衷。 豪大夫今天用一批CT图片,给大家分析一下各种肺结节的起源,希望能够给良性肺结节患者解惑,放下心理负担。   一、外伤后形成的小结节 下图是一位30岁年轻人,车祸外伤,撞断3根肋骨,并造成肺挫伤、出血(创伤性湿肺): 红箭头这里的一小片肺组织被车祸撞击暴力撕裂,小血管破裂出血,形成不均匀的高密度影;蓝箭头是气胸和皮下气肿(肺破了,肺里空气溢出到胸腔和肌肉间隙内)。   这种程度的创伤没有生命危险,保守治疗1周出院了,后来小伙子复查CT,肺里留下了一个3mm的光滑小结节:   这是个良性实性小结节,是血肿吸收不彻底形成的,不要紧,不需要定期复查。 二、吸入粉尘,形成良性小结节   下图是两位女士,左图是当年在萤石矿上打工,当时条件简陋防护不到位,长期吸入粉尘,在肺里形成很多小结节: 右图是一位采棉女工,长期吸入植物性粉尘,在肺里形成很多微结节和索条状影。   类似的尘肺病包括13种,包括矽肺、煤工尘肺、焊工尘肺等。既往尘肺分为致纤维性尘肺(危害大)和非致纤维性尘肺,矽肺、石棉肺、滑石尘肺为致纤维性尘肺;而吸入某些金属粉尘(如铁、钼),在肺组织内呈现一般的异物反应,脱离粉尘后可以逐渐减弱,对人体危害较小。   三、炎症或肺结核,形成小结节,有些可吸收 下图左边是一个炎症性结节,右图是结核球,都是形态不规则,边缘有毛刺,伴有胸膜牵拉: 这种结节有时单纯从CT片的形态分析,跟肺癌鉴别困难,需要抗炎治疗后复查,或者增强CT看结节的强化特点,炎症结节常常明显均匀强化,结核球一般不强化或者环形包膜样强化(肺结核会破坏内部组织包括血管,引起广泛坏死),肺癌多为轻中度不均匀强化(肿瘤血管少而乱)。   还有些无法确诊的,需要多学科会诊,借助PET-CT或者穿刺,或者手术后病理等手段。   四、肺癌早期,表现为小结节 恶性肺结节是最需要重视的,早期手术可以治愈。简单来说,恶性肺结节可以分为两类:   第一种,具有明显恶性征象的肺结节。   像下图这种,边界清晰的混合磨玻璃结节,伴有胸膜牵拉,符合肺腺癌,要及时手术: 还有一种,随访过程中逐渐增大的肺结节,不论磨玻璃还是实性结节,都要重视!   绝大多数早期肺癌生长缓慢,对无法定性的肺结节,定期复查是个很实用的办法,可以避免过度医疗,也防止漏诊。   豪大夫每年都能发现很多从肺小结节长大的肺癌,挑出两个速度最快的分享一下: 这位病人2016年体检还是正常的,2017年查出一个3mm的肺结节,用了两年半时间,增长到>1cm,手术病理是肺腺癌。   注意:这几乎是最快的一类的,很少见!所以高危人群推荐每年胸部体检一次是有益的。 这是一位老年男性,有吸烟史,也是在两年多的时间内,肺结节从不足3mm长到1cm以上,后来病理确诊肺鳞癌。   中老年人定期胸部CT体检,可以及时发现这些生长较快的恶性肺结节,予以手术根治。   就像毒草一样,及时发现连根拔掉,就不会泛滥。   最后给大家看几个手术成功的肺结节,有个直径超过3cm,已经属于肿块了(红箭头是肿瘤,蓝箭头是手术瘢痕):   病例1 女性,52岁,咳嗽、发热,胸部检查发现1.3cm肺结节,手术病理为肺腺癌: 病例2 男性,75岁,体检发现左肺结节,2.9cm,左肺下叶切除5年(病理类型不详,在外院手术,家属只记得是肺癌,不能描述具体类型,看肿瘤形态,鳞癌、腺癌都有可能):   病例3 女性,61岁,胸闷一周查出肺癌,3.5cm,有分叶、胸膜牵拉,并且已经侵犯局部脏层胸膜,手术后病理是肺腺癌:   […]

半夏
重磅!癌症患者「告别」重复检查!3月1日起「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实施,患者们有福了!

重磅!癌症患者「告别」重复检查!3月1日起「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实施,患者们有福了!

喜大普奔!癌症患者们迎来了一个天大的好消息: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多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管理办法》,明确自2022年3月1日起,各级医疗机构均需开展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工作。   我们平常都说“新闻越短,事情越大”,短短几个字的医疗新闻,就给癌症患者们带来了天大的好消息。所谓的“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到底好在哪里,值得我们如此欢欣鼓舞?这些都要从癌症患者的就医难题说起。 1 患癌就医 到底什么最麻烦? 这个问题每位病友都有自己的答案。有人会觉得是“名医”的挂号最难,有人会觉得是“买药贵买药难”。但在所有的答案当中,有一项就诊的难题,绝对在所有患者心目中都榜上有名: 癌症就诊前的各项检查,最难! 为什么这么说?我们来模拟两个场景,相信大家都能感同身受: 01 小张在一次常规体检中发现肝部出现了一个可疑阴影,体检医生告诉他这是个恶性肿瘤的可能性非常大,必须到专科医院检查排除风险。于是慌张的小张四处打听,挂上了本地最权威的肿瘤医院专家号,希望尽快得到确诊。   来到医院,专家仔细看了小张体检的片子,告诉小张:“初步病情确实很像肝癌,这样吧,你先完善几个检查再来找我,如果片子还是有阴影,咱们就尽快住院。血液检查比较快,但核磁人比较多,最快也得下周才能做上。”   小张不解:为什么体检时已经做了影像检查,还要再做相同的影像检查呢?专家答复因为体检机构做的影像质量不高,需要重新检查确认结果。心急如焚的小张不得不多等待了一个多星期的时间,才把所有检查完善好。 02 终于等到所有检查都结束了,小张不幸被诊断为晚期肝癌,急需进行肝癌的一线治疗。在本地的肿瘤医院就诊,得到治疗方案后小张却觉得不太满意,觉得应该找更加权威的医生给出诊断意见更安心。   于是,花了不少功夫,又浪费了不少时间,小张终于挂上了一位全国顶尖肝癌“大咖”出诊的门诊号,整理好所有病例资料后从家乡坐三个小时飞机来到医院。谁知,刚见到专家后,没问几句就给出了这样的诊断意见:完善相关影像学检查后给出治疗方案。   小张更迷惑了:辛辛苦苦等了这么久的专家号,就这么两句问诊就结束了?更离谱的是,刚刚做完的影像检查要再做一遍?由于是全国顶尖的肿瘤专科医院,影像检查已经排到了半个月后!   而这一切,距离最初发现癌症时已经过去了近两个月,做了三次“相同”的检查,花费了上万元的相关费用,才拿到了满意的治疗方案。所有问题的症结,都在“重复检查”上。 当然,小张的例子只是我们举出的一个极端情况,但相信有不少病友都或多或少遭遇了相似的问题,来回折腾耽误了大好的治疗时机。   2 “检查检验结果互认” 究竟要怎么实现?   在我们刚刚举出的小张的例子中,如果能实现三家医疗机构互相认可检查结果,所有的问题都能迎刃而解:不必再进行三次相同的检测,少受了CT的辐射、节省不少治疗费用不说,医疗机构的检测压力也能大大降低,患者们进行影像检测再也不用排那么长的队了。   而这一切,正是此次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多部门联合印发的《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想要实现的。   根据《管理办法》要求,各级医疗机构可以互认的“检查结果”包括通过超声、X线、核磁共振成像、电生理、核医学等手段对人体进行检查,所得到的图像或数据信息;   “检验结果”则是指对来自人体的材料进行生物学、微生物学、免疫学、化学、血液免疫学、血液学、生物物理学、细胞学等检验,所得到的数据信息。   不管是规定中的检查结果还是检验结果,均与癌症患者在就诊时需要的准备的检查内容高度一致。可以说,这项《管理办法》是癌症患者的“专属利好”。 而实现检测结果互认的标志也很有意思:3月1日起,检查检验互认的“标志”,将明明白白的写在患者的报告单上。 随着《管理办法》的开展,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有一个统一的标志:HR。 如果某医院的某项检查检验经国家或地区质量评价合格后,这个医疗机构就会在报告单上注明“互认范围+互认标识”。 例如“全国HR”,就说明这项检查检验结论会在全国范围所有的医院之间互认,“上海市静安区HR”则意味着这项结论在上海市静安区各医院之间互认。 对于癌症患者而言,要选择就医医院就变得非常简单:尽量选择全国HR的医院,以方便未来需要多方问诊时减少不必要的麻烦。 3 “检查检验结果互认” 最理想的预期,与面临的严峻挑战 当然,目前国家颁布的《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管理办法》尚处于推广普及实施中,预计到真的普及到各个地区的各大医院,还有一定的时间要等待。 在部分地区(例如贵州省)的新闻中明确提到:到2022年底前,要实现所有二级医疗机构全部实现检验检查结果互认。 检验检查结果互认当然是个好事,但放在临床治疗中,特别是在癌症患者的治疗中,我们可能还会面临不少挑战: 一方面是医生可能会面临更多的诊断难题: ● 不同医院之间的设备优劣,检测人员的经验能力确实并不相同,对于医生而言看惯了本院的检查结果,忽然必须要接触外院的检查结果,势必有一个适应的过程;而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就代表着必须无条件相信其他医疗机构的检查结果,从而在诊疗阶段加大了误诊的风险; ● 癌症病情存在时效性,有时短短一两周的时间,患者的病情就可能会出现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医生面对患者拿着一份两个月前“全国HR”的检查单,很难与患者沟通解释再需要进行重复检测的原因。 对患者而言,同样存在一定的不利因素:当某位患者正处于病情的快速进展期,急需更换新的治疗方案时,肿瘤医生因为顾虑检测结果互认的问题,根据患者过去的影像片子做出诊断,那带来的后果不可设想。 […]

小D
CT检查的辐射影响大吗?(辐射知识小科普)

CT检查的辐射影响大吗?(辐射知识小科普)

有很多读者询问辐射的问题,想了解一些检查带来的辐射影响大不大等问题,比如CT检查的辐射影响大吗?孕妇需要穿防辐射服吗?今天就讲一点辐射的相关知识,一方面从辐射方面来解释为什么不需要术后每隔3个月复查CT,另一方面简单介绍一些辐射常识以及孕妇的防辐射服是否有用。   NO.1 为什么不需要术后每隔3个月复查CT 中国的胃肠癌和很多肿瘤的根治术后患者,进行随访时,经常被要求每3个月就复查CT,这其实是不恰当的,也忽视了辐射危害,其实很多临床医生也并不清楚辐射导致患癌的风险。 美国NCCN权威指南推荐的标准复查策略:术后每半年到1年做一次胸部CT和腹部增强CT就足够。除非出现特殊的征象提示可能出现复发转移,比如像发现肿瘤标记物CEA明显升高,或者出现了可疑的症状:诸如直肠癌患者术后的骶尾部酸胀感要高度怀疑局部复发、肺癌术后的头痛头晕要怀疑脑转移,这种情况需要尽快复查,而不需要等待。(注意:晚期患者通常还是2-3月复查。) 会有读者甚至医生同行不理解,他们认为术后3年内容易复发转移,所以当然应该3个月做一次复查,万一肿瘤术后快速增长怎么办?并且拿出个别术后快速复发转移的患者来举例,这显然不对,拿极端个例来举例说明并不合适。 很简单的道理,比如之前我提到过目前国内乳腺癌最年轻的患者3岁,最年轻的肺癌9岁。那么为了早期筛查出所有的乳腺癌和肺癌患者,医学是不是要规定从所有人2岁就开始查乳腺B超,和所有人从8岁开始查胸部CT,这样不就可以早期发现9岁患者的肺癌?这显然是荒谬的,这种极端的筛查策略带来的损伤远远比不上获益。 此外,如果极度担心术后转移复发,为什么不2个月做一次,或者干脆1.5月做一次检查,3个月一次复查怎么来的? 其实医生已经探讨和论证过,6-12月就是最佳的间隔,而不是3月。按照6-12月复查的患者,其生存期不比3月筛查的患者更短。不仅如此,CT有电离辐射,过量辐射可能会导致癌症的发生率增加。 下面以问答形式来进行解释。 1.很多患者和家属不放心,会询问我是否术后复查CT造成的辐射过多了,会不会造成伤害? 答:会的。主要是造成罹患第2次肿瘤的风险升高,但不影响原肿瘤的转移复发。 2. 辐射的剂量用什么参数表示? 答:患者受照辐射的剂量用mSV表示,数值越高,风险越高。 3. 辐射后肿瘤的危险性增加多少? 答:和辐射的剂量相关。CT辐射增加癌症的风险模型有很多文献,来自美国FDA的数据,普通人每增加10mSv的辐射量,癌症的发生风险增加0.05%。 4. 做一次胸腹部CT后患者接受了多少辐射? 答:附图是单次CT后的辐射剂量。注意,胸部CT的辐射剂量比腹盆腔CT低的多,如果是胸部低剂量CT,辐射更低。但是普通腹盆腔CT的单次辐射量为8-15mSv,一旦增强,意味着需要连续3次的腹盆腔扫描,也就是单次腹盆腔增强CT受到的辐射可能高达45mSv,如果按照3个月一次,仅仅腹盆腔增强CT的辐射量就是4×45=180mSv,加上胸部CT,可能超过200mSv,按照10mSv增加0.05%计算,200mSv就可能是1%的风险。 5. 增强CT还有什么危害? 答:增强CT需要注射造影剂,有小的可能引起造影剂肾病和过敏,严重时导致过敏性休克。 所以,如果了解了上述知识,各位根治术后切除干净的患者,你们还愿意每3月做CT检查么?(注意:本文指的患癌风险是患其它类型的癌症,而不是原肿瘤的转移复发。) 这也是为什么权威指南在肿瘤术后的随访复查,建议的是每半年至1年复查CT,国内很多专家建议的每3个月并不合适。尤其是复查腹盆腔增强CT,不要太频繁,你现在接受的损伤,可能在将来表现出来。  最后,该做CT复查就做,不该做CT就不要做。术后的患者很多都在紧张焦虑之中,经常非常担心,导致盲目的复查和盲目的使用多种不靠谱的药物或食物。建议别这么做,过犹不及。最重要的是吃喝拉撒睡都好,以及每日运动半小时,按照标准复查即可。 以上内容在知乎和微博发布后,收到了一些评论留言,针对这些反馈,这里补充解释几点: 1. 很多人抱怨每次住院筛查核酸做胸部CT或胸片的问题。确实是新冠大敌当前,不可不防,我们需要理解和遵守。 2. 筛查的胸片辐射很低,0.1mSv左右,1年哪怕拍数十次都没什么问题。低剂量胸部CT也很低,大约0.5-2mSV,也问题不大。 3. 普通的常规胸部CT可能达到7mSv。如果反复入院筛查,每次都用常规的胸部CT,并不合适。 4. 核磁复查没有辐射,但是贵,扫描的范围偏窄,需要时间更长,这也都是缺点。不过注意,如果看肝脏病变,别做增强CT,甚至PET-CT都不如增强核磁。 5. 肿瘤术后复查中,最需要注意的是增强CT,因为辐射剂量高。 6. 术后的患者建议6-12月复查,有症状及时复查。而晚期有病灶的患者,仍然建议2-3月复查。 7. 晚期的肿瘤患者其实不用太关心辐射致癌,因为很遗憾,大多数患者活不过5年。 8. 根治术后患者有治愈机会,当然需要考虑辐射致癌问题。100mSv相当于0.5%的患癌风险,有的患者真的可能反复做CT,数年累积剂量达到1000mSv,那就是5%的患癌风险。 NO.2 辐射小常识及孕妇为什么不需要防辐射服 1. 辐射分为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非电离辐射包括电脑、手机等产生的电磁辐射,目前没有任何证据显示对人体有害(意思是如果非特殊行业的情况,日常上班族穿防辐射服并无用处,是妥妥的智商税)。而电离辐射确实是有害的,包括X线、γ射线和中子线等等,过量辐射可以致死。电离辐射的危害完全和辐射剂量成正比,剂量越高,危害越大。普通人最常接触的额外辐射就是医学检查带来的电离辐射。一些工种的额外辐射量可能明显增加,比如放射科的技术人员和介入科医生。(所以他们都佩戴剂量监测设备,每3个月测是否遭受了过量辐射。) 2. 生活在地球上,每个人无时无刻地接受到电离辐射。天然本底辐射剂量,指的是每个人每年接收的本底辐射有多少,中国人一般为2~4mSv每年(mSv就是一种辐射的统计单位)。注意,各地区是有差异的,比如芬兰和瑞典可以达到6~8mSv每年,美国的某些地区可以达到10mSv每年,远高于中国。3. 一次胸片的量大约是0.1mSv,这远远比不上有些地区的本底辐射量。所以,孕妇无论在怀孕期间或备孕期间,接受一两次胸片是不会有任何问题的,都比不上别人呆在高本底辐射区域受到的天然照射,不用太担心,不过建议没有特殊需要的情况还是尽量避免,毕竟孕妇心里踏实也是非常重要的。4. 低剂量的辐射增加患癌风险的可能性非常低,远远比不上吸烟的危害。如果一个吸烟的患者,戒烟比避免辐射重要性高太多。 END  

半夏
CT、MRI、X线哪个最好?

CT、MRI、X线哪个最好?

 

半夏
CT风云50年:改变人类历史的医学检查,竟来源于传奇乐队甲壳虫?

CT风云50年:改变人类历史的医学检查,竟来源于传奇乐队甲壳虫?

在50年前的1971年,位于英国小镇温布尔顿的阿特金森莫理医院中,一位疑似患有额叶肿瘤的女性患者被James Ambrose医生带到了一台奇怪的机器前,医生要用这台机器给她做一种全新的检查。 负责这台新机器的工程师Godfrey Hounsfield给她的头带上了一个充满水的橡胶帽,然后让她把头伸进了机器上的一个洞中。经过一番操作,Hounsfield获得了她大脑的一张图像。几天后,患者的手术完成,为她做手术的医生称,患者大脑里的肿瘤,跟图像上的一模一样。 第一台CT原型机及其制造者Hounstfield(左)和第一位患者的CT图像(右)   这其实就是历史上第一次CT检查。随后Ambrose和Hounsfield又在10位患者身上进行了测试,他们的CT机显示出了每一位患者的脑部病变,Ambrose还发现,通过注射碘造影剂,可以更好的显示肿瘤。 在1972年4月20日的英国放射学研究所第32届大会上,Hounsfield和Ambrose一起报告了他们的CT扫描结果,引爆了会场。CT这一无创显示人体内部3维结构的检查方法,也随后在医学中广泛的使用开来。而这一切据传还要感谢著名的甲壳虫乐队。 甲壳虫乐队 1 从平面到立体 1895年圣诞节前夕,物理学家伦琴为他妻子的左手拍下了第一张x光片,作为给妻子的圣诞礼物,也开启了人类使用x光透视人体内部的历史。据传,李鸿章在访问欧洲期间,也通过x光片看到了他在马关谈判期间遇刺时,留在他左脸内的子弹。 第一张x光片 不过x光片毕竟是个二维图像,人体中不同层次的结构会在x光片上叠在一起,互相干扰,观察困难。尤其是脑部,外面有颅骨包绕,很难通过x光片观察大脑中的病变。该怎么显示人体内部的三维结构呢? 1917年,数学家Radon给出了答案。他提出了Radon变换及其反演公式,简单来说就是利用一个二维图形内部不同位置不同方向的线段长度,把二维图形原本的形状还原出来。 理论上,通过Radon变换,就可以用不同方向的多张x光片,绘制出人体内每一个断面的图像,进而构建出人体内部的三维结构。这不过,这一过程的计算量十分庞大,单凭人力实在难以完成。可以说,此时距离CT的诞生,差的就是一台计算机和一位工程师。 Radon变换 2 时势造英雄 20世纪60年代中期,正值计算机革命的风口浪尖,Hounsfield来到了百代唱片公司的中央实验室工作,开始研究自动模式识别。在这里,他将Radon变换从一个数学模型,转化成了第一台CT机。 Hounsfield最初的试验在一台旧车床上完成。最早的一台CT原型机使用了镅95γ射线源,用光子计数器接受数据。样品每转1度扫描一次,一共转了180度扫描了160次,整个扫描过程用时9天。 之后Hounsfield使用一台ICL1905大型计算机处理扫描获得的数据,耗时2.5小时最终获得了正确的图像。后来,Hounsfield又将扫描用的射线源从γ源改为了x射线源,把扫描时间减少到了9小时以内。 1969年时,Hounsfield被介绍给Ambrose医生,这才有了1971年的第一张临床CT图像。此时,CT扫描的用时已经减少到了5分钟左右,计算机图像重建的耗时也缩短到了20分钟,只是机器中间的孔洞还比较小,只能拍摄头部。 后来,Hounsfield又制造了孔径更大,可以容纳人体躯干的CT机,并在1974年12月20日亲自拍摄了第一张躯干CT图像。 相传,Hounsfield的研究经费来自百代唱片公司销售旗下甲壳虫乐队唱片的销售收入。如果没有二战后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没有甲壳虫乐队的火爆,或许就不会有CT的诞生。 3 火爆全球和辐射隐忧 最初,百代唱片公司预计全球一共需要25台CT扫描仪。而CT的实际普及速度显然大大超过了百代公司的预计,1980年时全球已经记录了300万次CT检查,到2018年时,仅美国一国一年就要进行7500万次的CT检查。CT已经成为了医院中使用最多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 伴随而来的则是CT检查成为现在人类辐射暴露的一个主要来源。受检查原理的限制,CT的辐射剂量天然就比x光片高很多。就拿最常见的胸部检查为例,一次胸部x光片检查的有效辐射剂量为0.1mSv,而一次普通胸部CT的剂量有6.1mSv,相当于61张胸片,用于肺癌筛查的低剂量螺旋CT的辐射剂量也有1.5mSv,相当于15张胸片。 减少CT的辐射危害,一方面需要CT的生产厂家努力,制造辐射剂量更低的CT仪。另一方面也需要医生更准确的判断哪些患者需要做CT,哪些只拍胸片就行。 参考文献: [1]. Howell J D. TheCT Scan after 50 years—Continuity and Change[J]. New England Journal ofMedicine, 2021. [2]. Beckmann E C. CTscanning the early days[J]. […]

小D
到底照X光片、CT还是MR嘛?莫慌,专家说不同情况照的还不一样.......

到底照X光片、CT还是MR嘛?莫慌,专家说不同情况照的还不一样…….

影像检查是为了更好地评估身体健康状况,发现疾病根源,从而排除危险因素。

小D
不同治疗和影像检查对癌症生存率影响多大?

不同治疗和影像检查对癌症生存率影响多大?

《柳叶刀》子刊哈佛团队分析了200国11种癌症数据

小D
超声、核磁、CT、PET-CT,哪种准确率最高?

超声、核磁、CT、PET-CT,哪种准确率最高?

哪种检查的准确率最高,为什么有的患者可能要做不止一种检查?

小D
每年体检,为啥还有漏网之癌?是时候重新认识防癌体检了......

每年体检,为啥还有漏网之癌?是时候重新认识防癌体检了……

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也逐渐提高,参与健康体检和癌症筛查的人越来越多。

小D
做腹部CT扫描时为什么要喝那么多水?

做腹部CT扫描时为什么要喝那么多水?

喝,喝,继续喝!胃肠准备别想省!

小D
CT片怎样分辨小细胞肺癌?

CT片怎样分辨小细胞肺癌?

小细胞癌的CT表现及治疗

小D
晚期肺癌=没希望?6年了,他还健健康康!

晚期肺癌=没希望?6年了,他还健健康康!

晚期肺癌转变为慢病管理正在成为现实

小D
做PET/CT的辐射会加重病情?北肿主任组团答疑!(漫画版)

做PET/CT的辐射会加重病情?北肿主任组团答疑!(漫画版)

点滴科普,智慧抗癌,咚咚肿瘤科联合熊猫医学科普团队,为咚友们提供更轻松、有趣的漫画科普。

小D
写在老公术后两周年:漫漫抗癌路,用心走好每一步!

写在老公术后两周年:漫漫抗癌路,用心走好每一步!

我不知道等待我们的明天会怎样,但我要紧紧抓住眼前的日子与幸福相守

小D
唐人抗癌记:碰上“它”六年了

唐人抗癌记:碰上“它”六年了

回顾6年的抗癌历程,有太多感触……希望我的故事对你有所帮助

小D
肺癌患者定期复查怎么做?一文教你全搞定!

肺癌患者定期复查怎么做?一文教你全搞定!

一文带你了解肺癌复查那些事

小D
担心有辐射,CT、磁共振多久可以做一次?

担心有辐射,CT、磁共振多久可以做一次?

听听医生怎么说~

小D
做错这 3 点,靶向治疗「失效」了?

做错这 3 点,靶向治疗「失效」了?

我都有药了,还看医生有啥用?

小D
2019 版 NCCN 肺癌筛查指南

2019 版 NCCN 肺癌筛查指南

高危人群有哪些?这些筛查帮你早发现

小D
突破:科学家发现能准确预测PD-1疗效的方法

突破:科学家发现能准确预测PD-1疗效的方法

《柳叶刀》子刊:基于CT影像的人工智能算法判断能否从免疫治疗中获益

小D
肺癌治疗手册:做了那么多检查,你知道它们的用途吗?

肺癌治疗手册:做了那么多检查,你知道它们的用途吗?

大多数咚友都有过这样的体会:检查!排队!检查! 在治疗肿瘤的过程中,总伴随着数量繁多,五花八门的各类检查:今天可能是抽血,明天换成了CT;到了后天,医生又需要一个核磁辅助判断病情……无休无尽的检查! 毫无疑问,癌症无论对医生或是患者而言都是一场“拉锯战”。所有的治疗方案都必须建立在对病情足够了解的基础之上,各类检查则是了解病情的唯一手段。兵法有云: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相信各位咚友也接受过各类检查。但大家知道这些检查都代表着什么吗?它们能反映出身体的哪些状况呢? 今天,我们就用肺癌举例,给大家盘点一下,癌症治疗中做过的那些检查,到底有什么意义。   病史和体表检查   对于肺癌患者而言,病史和体表检查是所有检查中最早经历的。 通常医生会花费一定时间详细询问你的病程(确诊肺癌多久了,现在有什么不舒服,持续时间等),也会对患者的日常习惯、生活状态做一个简单了解。询问过后,医生可能会对你进行一系列体表检查(包括听诊器确定你的呼吸音、触摸颈部或其它部位有没有异常淋巴结等),确定你的整体病情状况。 虽然花费时间不长,但病史和体表检查是治疗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医生可以通过这个步骤对患者的身体状况与病情做出初步判断,确定进一步的检查方案或治疗思路。同时一些特殊的生活习惯也可能预示着不同的肺癌分类(如男性长期吸烟,更容易诱发肺鳞癌)。   血液检查   血液检查是肺癌治疗中最常见的检查。 通过对血液状态的分析,医生可以进一步全面了解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同时血液检查中也能体现出很多与病情相关的信息。 在肺癌的治疗过程中,最常见的血液检查是血常规、血生化、肿瘤标志物检查。接下来一一给大家介绍。   1:血常规 血液分为细胞与血浆。血常规通过对患者血细胞数量的分析,来判断这位患者的整体身体状况。 例如:通过白细胞数量的高低,判断是否存在细菌或病毒感染;通过血红蛋白的数量,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贫血的情况;通过血小板的数量,判断是否存在出血风险…… 由于化疗、放疗、靶向治疗、PD-1治疗等肺癌常见的治疗手段都可能出现影响血液系统的副作用(如化疗、放疗最常见的副作用:骨髓抑制导致白细胞降低),因此在治疗前,治疗中,治疗后的血常规检查都是不可缺少的。 关于血常规的详细解读,请在APP搜索文章关键词“化验单”:咚咚教你看化验单(1):“不是没有故事”的血常规   2:血生化 血生化目的在于检查存在于血液中的各类离子、糖类、脂肪、蛋白质及各类酶、激素等物质。 对肺癌患者而言,血生化有助于发现某些器官的异常情况,如肝脏或肾脏。例如,肝功能超标可能意味着药物对肝脏功能造成了一些损害,也有可能发生了肿瘤转移到肝脏的情况。乳酸脱氢酶(LDH)严重超标可能意味着患者体内肿瘤负荷较大。 关于血生化,还是建议在APP搜索关键词:咚咚教你看化验单(2):“肝肠寸断”的肝功能   3:肿瘤标志物 肿瘤标志物也是肺癌治疗中常见的一个检查指标。虽然它不作为肺癌的诊断标准,但通过肿瘤标志物辅助判断病情的变化也是治疗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怎样解读肿瘤标志物的变化? 阅读这篇肿瘤标志物解答指南,答案都在里面:十大最常见肿瘤标志物:逐一解析   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被称为肺癌检查的“金指标”。它能真实详尽客观的反映出患者肿瘤的变化情况,判断治疗效果。 影像学检查在肺癌治疗中必不可少,具体分为:X光、CT检查、核磁检查、超声检查、PET-CT检查和骨扫描检查。下面将为大家详细介绍各个不同的影像检查。   1:X光检查 X光又被称为胸片,它是观察肺部情况最基础的影像技术。但由于X光的精度不够,当肿瘤大于2cm时才能勉强分辨,因此通常不作为肺癌的诊断或是观察病情的随访。对肺癌患者而言,仅在某些治疗前进行X光检查留底,保证手术顺利。   2:CT检查 CT是英文缩写,中文全程是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它是用于诊断及观察肺部病情较为理想的影像学检查。 相比胸片而言,它可以将肺部的病情显示的更加清晰。包括肺部肿瘤的大小、形状和位置。同时,CT还能清楚的发现肿大的淋巴结,淋巴结肿大是肿瘤发生淋巴结转移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CT有普通CT与加强CT之分: 加强CT通过注射造影剂,判断组织内部的血流情况。对肺癌患者而言,由于肿瘤内部血流丰富,因此加强CT更适合确诊及判断转移情况。 普通CT可以用于对已确诊额病灶进行观察,确定治疗效果。 CT检查一般运用于胸部与腹部的肿瘤诊断与检查、部分骨肿瘤的诊断与检查。需要注意的是,脑部CT一般不用于诊断肺癌脑转移,因为脑部核磁的效果更好。   3:核磁检查 核磁的英文缩写是MRI,通过无线电波和强磁体代替X射线,实现对检查部位的成像。不同于X射线,核磁检查不具有放射性,因此对人体是无害的。 核磁检查通常用于软组织的成像。对肺癌患者而言,核磁检查最常用于脑部的检查与脊椎脊髓的检查(脑部核磁与脊椎核磁)。 与CT相同,核磁同样分为普通核磁与增强核磁。增强核磁可以更好的观察身体内部正常器官与肿瘤组织之间的区分与细节。   4:B超检查 […]

小D
科普 | X线,CT,MRI的最详细区分

科普 | X线,CT,MRI的最详细区分

对于放射诊断,你有哪些问题和误解?

小D
扫描下方二维码回复 666 获取解锁验证码
步骤:[ 打开微信]->[ 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三阴姐妹互助圈"公众号输入 666 获取验证码],即可永久解锁本站全部文章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