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靶向药正文

第二代抗血管生成靶向药亮相:控制率60%

|2017年12月14日| 浏览:6.36万

 

靶向VEGF或者VEGFR的靶向药,构成了一大类抗癌药,主要包括单抗类的大分子,比如:贝伐单抗、雷莫芦单抗,这类药物都需要静脉注射,多数时候,需要联合化疗一起使用,疗效才能最大化;另外一类是口服的、小分子抑制剂,已经上市的就有十几种,比如:卡博替尼、瑞戈非尼、仑伐替尼、阿帕替尼、索拉非尼、舒尼替尼、培唑帕尼等,这类药物一般都是多靶点的,VEGFR只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一个——这两大类靶向药,由于作用的核心机制,都是阻断肿瘤血管,因此统称为“抗血管生成药物”。

抗血管生成药物,一般多多少少能让疾病稳定一段时间,少数幸运儿可以让肿瘤明显缩小;但是,疗效维持的时间并不长,核心的耐药机制就是Ang-2、Tie-2等其他类似的血管生成相关的细胞因子和信号通路的激活——因此,一直以来,药企都在努力研发能同时阻断VEGF/VEGFR和Ang-2/Tie-2的新一代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

Vanucizumab就是这样一个“双头怪”:一头靶向VEGF-A,一头靶向Ang-2;能同时阻断这两条促进肿瘤血管生成的信号通路——Vanucizumab属于双特异性抗体,构成这类抗体的两条臂,并不是一样的,而是分别能识别不同的抗原。这类药物,是最近几年研发的热点,属于抗癌的新兴黑科技。

上周,肿瘤学权威期刊Clinical Cancer Research报道了Vanucizumab治疗晚期实体瘤的I期临床试验结果:I期临床试验主要是探索合适的剂量、安全性以及非常初步地看一下疗效。这个一期临床试验一共入组了42名其他治疗失败的各种各样的晚期实体瘤患者:包括13名结肠癌、3名乳腺癌、3名宫颈癌,卵巢癌、胃癌、胰腺癌、直肠癌、子宫平滑肌肉瘤、原发不明肿瘤、腺样囊腺癌、子宫内膜癌各2例,膀胱癌、肾癌、尤文肉瘤、甲状腺癌、肺癌、下咽癌以及卵巢-子宫内膜癌各1例。

接受新药的剂量从3mg/kg,2周一次;一直加量到30mg/kg,1周一次;一共分了8个组,剂量探索的目标就是找到相对最佳的用药方案;所谓最佳,首先要保证安全性。研究显示,最常见的副作用,还是抗血管生成药物最常见的那些不良反应:高血压、蛋白尿、肠瘘、凝血功能障碍等。研究者最终敲定下来的、较为合适的给药方式是:30mg/kg,2周一次;或者直接固定剂量,2000mg,2周一次。

疗效方面呢,一共有38位患者疗效可评价:2位患者肿瘤明显缩小而且已经得到确认,1位患者肿瘤客观缓解仍有待下一次影像学确认,19位患者疾病稳定——总的肿瘤控制率57.6%:一位65岁的男性结肠癌患者接受30mg/kg,每周一次的治疗,疾病稳定半年;然后改为2周一次,肿瘤明显缩小,目前已经维持治疗了一年多。一位68岁的肾癌患者,接受30mg/kg,2周一次治疗,用药20个月后肿瘤明显缩小,疗效已经维持了3年多。一位48岁的宫颈癌患者,接受30mg/kg,每周1次治疗,6个疗程后疾病明显缩小;但是不久后,出现了脑出血而停药。一共有10位患者,疗效维持了半年以上——由于绝大多数病友并未接受到最佳治疗剂量,因为I期临床试验的数据,有时候疗效相对是偏差的一些的;但是,依然有近60%的肿瘤控制率,这个新药二期、三期临床试验,值得期待!

 

参考文献:
[1]First-in-human phase I study of single-agent vanucizumab, a first-in-class bi-specific anti-Ang-2/anti-VEGF antibody, in adult patients with advanced solid tumors. doi:10.1158/1078-0432.CCR-17-1588

点击查看全文


本文仅供医学药学专业人士阅读

本文来源: 咚咚肿瘤科 发表,转载请注明来源!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10万病例:深度解析TMB,PD1与长期生存
上一篇

10万病例:深度解析TMB,PD1与长期生存

咚友访谈录丨癌症最晚期,他经历最严重副作用,仍创造抗癌传奇
下一篇

咚友访谈录丨癌症最晚期,他经历最严重副作用,仍创造抗癌传奇

阅读相关文章
最新医生问答
最新抗癌笔记
top3

新年打卡

2024年02月17日
top4

好久没来

2024年02月17日
top5

CR

2024年02月01日
top6

七周年纪念!

2024年01月25日
扫描下方二维码回复 666 获取解锁验证码
步骤:[ 打开微信]->[ 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三阴姐妹互助圈"公众号输入 666 获取验证码],即可永久解锁本站全部文章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