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抗癌知识
抗癌知识

抗癌路上,我们都是努力奔跑的人与病友交流治疗经验,多学习抗癌知识。

哈佛研究:少喝1种饮品,多喝4种饮品,可让乳腺癌患者生存期更长久

哈佛研究:少喝1种饮品,多喝4种饮品,可让乳腺癌患者生存期更长久

含糖饮料,如软饮料(碳酸饮料、果汁等)、运动饮料、水果味饮料和能量饮料等,是饮食中添加糖的主要来源之一。我们知道,过多摄入添加糖,可增加多种疾病风险,如肥胖、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以及癌症等。其中癌症风险又分别包括整体癌症风险,以及乳腺癌、前列腺癌和结直肠癌等几种特定癌症风险。 那对于癌症生存者来讲,过多饮用含糖饮料,又会产生怎样的后果呢? 据一项由美国哈佛大学陈曾熙公共卫生学院(Harvard T.H. Chan School of Public Health)等机构研究人员发表于权威医学期刊《癌症》(Cancer)的研究发现,乳腺癌生存者饮用较多的含糖饮料,与乳腺癌特异性死亡(因乳腺癌而死亡)和全因死亡(各种原因导致的死亡)风险升高相关。 图片来源:123RF 研究人员对护士健康研究(NHS)和护士健康研究II(NHS II)中的数据进行了分析,共涉及8863名年龄在50岁及以下的I-III期乳腺癌女性。 研究开始时,通过调查问卷,研究人员统计了受试者的年龄、身高、体重、运动量、饮酒量、吸烟状况、首次生育年龄、更年期年龄、激素替代疗法治疗史、口服避孕药史,以及乳腺癌确诊时的年龄、乳腺癌分期、化疗与放疗治疗史等信息。 同时,还收集了受试者确诊乳腺癌后,不同食物和饮料的食用频率,包括水果、蔬菜、红肉和加工肉类、咖啡、茶、牛奶、水,以及含糖饮料(碳酸饮料、柠檬水、水果饮料、运动饮料、能量饮料等)和人工甜味剂饮料(代糖饮料)。 研究开始后,研究人员每4年对受试者进行一次随访,以更新相关信息,并统计受试者的死亡信息。 在平均长达12年的随访期间,共发生2482例死亡,其中1050名受试者因乳腺癌而死亡。 图片来源:123RF 调整其它影响因素后,研究人员分析发现,较高的含糖饮料饮用量,与乳腺癌生存者死亡风险升高相关。 相比于不饮用含糖饮料的受试者,每周饮用1-3瓶(1瓶为355ml)含糖饮料,与乳腺癌特异性死亡风险升高31%、全因死亡风险升高21%相关;每周饮用3瓶以上含糖饮料,与乳腺癌特异性死亡风险升高35%、全因死亡风险升高28%相关。 而人工甜味剂饮料与乳腺癌生存者死亡风险之间,研究人员并未发现显著关联。 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将含糖饮料替换为咖啡、茶、水或低脂牛奶,与乳腺癌生存者死亡风险降低相关;而将含糖饮料替换为人工甜味剂饮料,则并未发现这种关联。 如果将每天1瓶含糖饮料,替换为等量(355ml)的咖啡,与受试者乳腺癌特异性死亡风险降低18%、全因死亡风险降低19%相关;替换为等量的茶,与受试者乳腺癌特异性死亡风险降低15%、全因死亡风险降低17%相关;替换为等量的水,与受试者乳腺癌特异性死亡风险和全因死亡风险分别降低9%相关;替换为等量的低脂牛奶,与受试者乳腺癌特异性死亡风险降低9%、全因死亡风险降低7%相关。 图片来源:123RF 研究人员分析,饮用含糖饮料可能通过多种机制,对乳腺癌患者生存期产生影响。较高的含糖饮料饮用量,会增加血糖水平,以及促进胰岛素分泌。大量证据提示,在非糖尿病乳腺癌患者中,高胰岛素与治疗的恶化有关;而高血糖可能会增加肿瘤细胞的迁移,从而影响癌症生存者的生存。 同时,胰岛素信号传导通路激活,有可能会促进肿瘤生长,缩短乳腺癌患者生存期;饮用含糖饮料还可能会增加胰岛素抵抗风险,也会对乳腺癌患者生存期产生影响。 此外,超重和肥胖与乳腺癌患者生存期减少相关。而较高的含糖饮料饮用量,与体重增加相关,也可能会进一步增加乳腺癌生存者死亡风险。 由于该研究是观察性研究,并未显示因果关系。而且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饮食统计依赖于受试者回忆,可能也会对研究结果产生影响。 不过,研究最后强调,该研究结果表明,较高的含糖饮料饮用量,与乳腺癌生存者更高的死亡风险相关,而用咖啡、茶、水或低脂牛奶,替代含糖饮料,有助于提高早期乳腺癌生存者的预期寿命。鉴于该研究的结果,对于乳腺癌生存者而言,应限制、尽量不饮用含糖饮料,并以咖啡、茶、水或低脂牛奶替代含糖饮料,从而高乳腺癌生存者的寿命,降低死亡风险。   本文转载自e药环球 (ID: ey_global),未经授权不得二次转载。   版权说明:本文经药明康德内容团队微信公众号e药环球授权转载,欢迎个人转发至朋友圈,谢绝媒体或机构未经授权以任何形式转载至其他平台。  

半夏
高龄患者能否积极抗癌:区分病情,这些情况“无为而治”更合适

高龄患者能否积极抗癌:区分病情,这些情况“无为而治”更合适

总体而言,癌症还是一个老年病,大多数患者都是中老年人,包括一部分80岁以上的高龄病人。 一个80岁以上的高龄病人确诊癌症,是否还应该积极治疗,这是一个价值和情感判断的问题;如果选择积极治疗,是否还能耐受手术、放疗、化疗、靶向药和免疫治疗,这是一个科学问题。 事实上,关于高龄癌友积极治疗的话题,咚咚已经发表过一篇科普文章,欢迎大家复习:高龄老人就该放弃治癌? 错! 积极合理治疗, 同样大幅延长生存期   近期,关于这个话题,国际著名肿瘤期刊相继报道了几项重磅研究,给出了“不一样”的答案。 首先,是《肺癌》杂志公布了一项超大型回顾性人群数据,将2004-2014年十年间全美各大医院确诊的25万多名晚期肺癌患者,进行了深入分析。其中包括218365名年龄小于80岁的普通患者以及33352名年龄在80岁及80岁以上的高龄患者。 3万多名病友,这应该是当之无愧的有史以来样本量最大的关于高龄肺癌患者的汇总分析,结果显示: 在美国的医疗和文化条件下,有29%的患者接受了化疗(言外之意,即使在美国大多数高龄患者也选择拒绝化疗,甚至拒绝任何抗癌治疗,毕竟年龄摆在那里)。那些拒绝化疗的高龄晚期肺癌患者,中位总生存期只有2个月,而那些选择接受化疗的病友中位总生存期是8个月,相差4倍。 当然,肯定是病情相对较轻、年龄相对较小、体力体能情况相对较好、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高龄病友,才会选择化疗,而这群人即使不治疗,生存期可能也会更长,因此直接比较有失公允。 然而,利用统计学手段将两组人群的基线特征进行匹配,匹配以后两组病情严重程度、个人体力体能、经济社会状态等因素都比较一致,然后再进行生存期的比较: 结果发现接受化疗的病人依然有更高的1年生存率(34.6%vs 11.1%),积极接受化疗,可以让高龄晚期肺癌患者1年生存率翻3倍。   这就提示我们,对于高龄的晚期肺癌患者,只要身体条件和经济能力许可,还是应该积极接受治疗,甚至不应该直接拒绝化疗。 更进一步,该研究还对比了那些接受单药化疗和多药联合治疗的病友,经过统计学匹配,将基线特征均衡以后,发现那些积极接受多药联合治疗的高龄癌友,1年生存率更高(32.8%提高到35.5%),不过相差的幅度不大——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积极接受多药联合治疗,相比于单药化疗,患者死亡风险下降8%。 不过,道理归道理,在过去的10年里,即使是在美国,晚期肺癌患者,最终接受化疗的比例基本稳定:80岁以下的病友,60%左右接受过化疗;而80及80岁以上的高龄病友,30%左右接受过化疗。虽然越来越多地研究支持积极治疗,并且清晰地给出了积极治疗的好处,但是依然有大多数高龄病友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没有得到任何抗癌治疗。 然而,凡事不能绝对。对于部分发展缓慢、预后良好的癌症,比如甲状腺乳头状癌、前列腺癌、肾透明细胞癌等实体瘤,一部分病友选择定期规律随访,或许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近期,《Cancer》杂志就公布了一份前瞻性数据,为这样一种“无为而治”的策略辩护。杜克大学医学院的MichaelR. Harrison教授领衔建立了一个由全美46家医院参与的多中心病例数据共享平台,前瞻性录入未经治疗的晚期肾癌患者从确诊以来所有的治疗和复查情况。 这个病例数据库平台,截止到2016年底,已经有超过500例晚期肾癌患者的详细信息。这其中有448例患者的资料,可供详细分析,其中305例患者接受了药物治疗,另外143人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并未接受药物治疗而选择了定期随访观察(一部分患者是一上来就选择定期复查,一部分患者是首先接受了诸如手术、介入等非药物治疗处理后疾病稳定,选择定期复查)。 这批选择定期随访观察的患者,中位随访了3-5年后,他们的临床结果鼓舞人心:首先,截止到2019年3月,依然有一半的患者继续选择定期随访观察、并未被迫接受药物治疗,只有17%的患者已经死亡,中位总生存时间尚未达到,3年生存率高达84%。 从上图的生存曲线看,这批患者的5年生存率在50%左右——这份数据提示我们,对于部分进展缓慢的病友,在合适的时机,停止抗癌治疗,选择定期复查、积极监测,也是一种可取的治疗策略,这一点对于高龄患者而言,更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Therole for chemotherapy in 80 years and older patients with metastatic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A National cancer database analysis.LungCancer 154 (2021) 62–68 [2]. ActiveSurveillance of Metastatic Renal Cell […]

小D
质疑卫健委调查结论!“肿瘤治疗黑幕”举报医生张煜:请求和专家团进行辩论,赌上行医资格无怨无悔

质疑卫健委调查结论!“肿瘤治疗黑幕”举报医生张煜:请求和专家团进行辩论,赌上行医资格无怨无悔

不久前,一则“肿瘤医生实名质疑同行诱骗治疗,肿瘤患者疑遭不规范治疗,治疗费用上涨10倍”的消息在社交媒体中不断发酵,引发了不少关注。 知乎用户“张煜医生”对上海某三甲医院的普外科医生进行“实名控诉”。 据该用户的描述,一位胃癌肝转移的患者在上海某三甲医院就诊过程中,被该院普外科医生「蓄意诱骗治疗」,导致「患者生存期明显缩短,家属花费了常规治疗10倍以上」。 随着事件的一步步发酵,国家卫健委第一时间宣布将对该事件进行介入调查,如有违法违规事件将严肃处理。 2021年4月27日,国家卫健委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介绍: 针对北医三院医生反映的问题,国家卫健委高度重视,对其中涉及的青海患者的诊疗过程,已请国家癌症中心专家进行同行评议,认为治疗原则基本上符合规范。至于反映的基因测序和NK细胞治疗是否有不当利益交换,已请上海市卫健委进行调查,结果尚未出来。一旦发现违规现象,绝不护短,将依法依规严肃处理。    本以为沸沸扬扬的“诱导欺骗行医事件”随着国家卫健委的一锤定音即将落下帷幕,谁知事件迎来了神反转。 就在今日,该事件的当事人,知乎用户“张煜医生”再次在社交媒体知乎平台发布文章:“请求卫健委给予机会让我和专家团对陆巍医生事件进行辩论,最好在全国媒体公开进行。”再次质疑该事件的调查结论。 以下为张煜医生发言(截图自知乎平台): 咚咚将持续关注及跟进时态进展,为大家递送及时消息。 评论区留言 说说你认为事态将会如何发展  

小D
当糖尿病邂逅恶性肿瘤

当糖尿病邂逅恶性肿瘤

文章来源:美中嘉和肿瘤防治   在医院肿瘤科,我们经常会看到许多肝癌、胰腺癌的患者合并糖尿病,想必因为肝脏和胰腺是糖调节最重要的两大器官,这种情况较好解释。可是,临床上也会经常看到一些“老糖友”在复诊时发现又罹患了乳腺癌、子宫内膜癌、结直肠癌等肿瘤。 糖尿病与肿瘤“狭路相逢”,这是偶然的巧合吗? 非也!流行病学证据显示,癌症发生率和糖尿病、某些糖尿病风险因子以及糖尿病治疗有关。阅读本文,让我们一起更进一步了解这个答案。 千丝万缕有关联 研究发现,与糖尿病密切相关的肿瘤主要集中在内分泌系统、消化系统、生殖系统等;从循证医学角度分析,与糖尿病相关的肿瘤主要有乳腺癌、胰腺癌、结直肠癌等;从大数据分析,与糖尿病关系密切的肿瘤是结直肠癌、肝和肝内胆管恶性肿瘤。 我们看到不久前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医学系刚刚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全球近6%的癌症病例(合计80万人)是由2型糖尿病和超重/肥胖导致的。这项研究发表在《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杂志上。该研究对2012年175个国家12种癌症的发病率进行了分析,纳入研究的癌症为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和国际癌症研究机构认为与身体质量指数(BMI大于25)存在相关性的类型,包括结直肠癌、胆囊癌、胰腺癌、肝癌、绝经后乳腺癌、子宫内膜癌和食管癌等。分析结果还显示,近6%的癌症病例是糖尿病和高BMI的综合作用所导致,其中高BMI原因占到3.9%,糖尿病原因占到2%。 美国科学家之前也曾调查发现,空腹血糖水平高于7.8mmol/L的被调查者死于癌症的几率比低于5.6mmol/L者高25%。 来自澳大利亚墨尔本心脏和糖尿病学会的另一项研究显示,胰腺、肝脏、子宫内膜、肾,甲状腺、胆囊的癌症和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的患者具有较高的风险。其中,1 型糖尿病和2 型糖尿病都可以增加肿瘤发生率。另外,胰岛素可能并不是肿瘤发生的驱动力,而高血糖可能是一种促进因子。 日本国家癌症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也曾对9.8万名糖尿病男性患者进行了调查,发现他们患癌症的几率比无糖尿病的男性高27%。 也是在不久前,《英国医学期刊(BMJ)》上一项由美国MD Anderson癌症中心以及中国台湾团队研究人员领衔发表的研究表明,除了血压和肺部疾病,一些慢性疾病“标志物”,如总胆固醇、心率、空腹血糖、蛋白尿、肾小球滤过率及尿酸均与癌症发生的风险相关。 从以上多国数据资料,我们不得不承认糖尿病和癌症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关联因素有哪些 大家一定还会继续追问为什么?究其原因,糖尿病与恶性肿瘤在发病机理方面有着一些共同之处,可能正是这些共同点使得二者可以并存。中外研究人员发现,糖尿病与癌症关联因素如下: 高胰岛素血症: 胰岛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轴是由配体胰岛素、IGF-Ⅰ、IGF-Ⅱ,具有调节功能的IGF结合白16(IGFBP)和IGFBP相关蛋白,胰岛素受体(IR)、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受体(IGFR)以及受体后信号转导通路组成的具有调控细胞代谢、增殖、分化、凋亡等多种功能的网络系统。已有体外实验、动物实验和流行病学研究表明高浓度胰岛素和IGF通过胰岛素/IGF轴促进癌症的发展。 高血糖: 正常生理情况下,绝大多数细胞通过糖的有氧氧化获得能量,癌细胞与正常细胞的糖代谢不同,主要表现为有氧糖酵解。癌细胞活跃的糖酵解使其对葡萄糖存在亲和力,细胞实验表明葡萄糖剥夺诱导癌细胞的死亡、高糖可促进癌细胞的增生,临床前瞻性研究显示血糖升高增加多种癌症风险。 慢性炎症: 目前2型糖尿病被认为是一种慢性低度炎症性疾病。很多研究都表明,不可控制的炎症往往与肿瘤发生及转移密切相关,炎症能够通过促进血管新生和转移,而且持续性的炎性微环境也能通过触发某些特殊的基因突变来诱发肿瘤产生。 共同的潜在的危险因素: 不可调控的因素,包括如年龄、性别、种族;可调控的因素,包括超重与肥胖、饮食、体育锻炼、吸烟、酒精。 提高警惕,控糖防癌 我国已经进入“糖尿病大国”的行列。根据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中心合作开展的2010年中国慢病监测暨糖尿病专题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11.6%,相当于1.139亿人口;糖尿病高风险人群占50.1%,相当于4.934亿人口。 同时,目前我国癌症发病率也呈现增高趋势。根据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2018年全国最新癌症报告》,我国2014年全国恶性肿瘤估计新发病例数380.4万例(男性211.4万例,女性169.0万万例),平均每天超过1万人被确诊为癌症,每分钟有7个人被确诊为癌症。 如今,糖尿病伴发恶性肿瘤的患者越来越多,特别是当两种疾病并存时,相互作用,加重病情,预后不良。且二者都是消耗性疾病,患者免疫力低下,对化疗耐受性差,糖尿病的饮食控制与恶性肿瘤的营养支持又非常矛盾。 总之,形势严峻!不容忽视!必须要提高警惕!我们一方面尽早发现糖尿病,正确有效地治疗糖尿病,通过严格控制血糖、降低胰岛素抵抗,以达到预防恶性肿瘤的发生。另一方面,对怀疑合并恶性肿瘤的糖尿病患者给予必要的辅助检查,并定期进行复查,以期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另外还要特别注意,一旦罹患了糖尿病+恶性肿瘤,更要听从医生意见积极治疗,尤其要控制管理好自己的血糖。化疗是目前治疗恶性肿瘤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化疗药物对包括胰腺在内的正常组织有很大的损伤作用,造成胰岛素分泌减少,加重糖尿病的代谢紊乱,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化疗期间要密切观察血糖、电解质等变化,在有效控制血糖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个体差异重新分配各种营养素,维持基础代谢,加强支持治疗,预防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的发生。同时还要注重心理上的疏导治疗,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本文已获得授权,如需转载请联系“美中嘉和肿瘤防治” 

半夏
恶性肿瘤晚期发生这个症状,是患者生命流失的讯号!恶性胸腹水应该怎样治疗?

恶性肿瘤晚期发生这个症状,是患者生命流失的讯号!恶性胸腹水应该怎样治疗?

文章来源:基因药物汇   我国现存癌症患者数量近1800万,其中合并腹腔转移或已经发生了恶性胸水、腹水的患者,占比接近20%。 部分主要原发部位在胸腹腔内的癌种,如腹膜癌、肺癌、卵巢癌、肝癌等,发展至晚期出现恶性胸腹水的风险非常高,部分癌种甚至可以达到60%以上。 因此,如何改善这一症状、迅速而有效地缓解患者的痛苦,成为了提升晚期癌症患者生活质量的重点之一。 癌细胞腹腔转移:患者生存的“危机预警” 一篇2020年6月发布于Nature上的研究,对比了腹腔内存在转移的癌细胞的胃癌患者,采用单独手术治疗及在手术后联合化疗两种方案治疗后的生存情况。 研究显示,仅接受手术治疗的腹腔转移胃癌患者,中位无病生存期为6.98个月,中位总生存期12.11个月;而在手术基础上联合了化疗的患者,中位无病生存期为11.63个月,中位总生存期为25.50个月。 很显然,当癌症患者腹腔内存在转移的癌细胞时,如果不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比如化疗),患者的生存率将大打折扣。 癌性胸腹水:癌症患者生命流失的讯号! 胸腔或腹腔内出现转移的癌细胞,是患者发生癌性胸腹水(又称恶性胸腹水)最主要的原因。而癌性胸腹水又是各类癌症发生胸腹腔转移之后最主要的症状表现。 癌性胸腹水的性质为渗出液,因癌细胞转移至胸膜或腹膜造成血管通透性增加、液体主动渗出至胸腔或腹腔而导致。 肿瘤病灶血管与腹水的生成 癌性渗出液有蛋白质含量高、血细胞含量多的特点,甚至呈现为血性胸腹水。因此,大量胸腹水的癌症患者,通常会伴有白蛋白低、红白血细胞低等症状表现,健康状态严重下降,免疫能力迅速降低。 而癌症患者体内营养物质严重消耗、发生低蛋白血症后,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又会进一步导致血管内成分漏出至血管外;加之癌栓或肿块压迫等原因,晚期癌症患者的胸腹水症状更加严重。 恶性胸腹水造成的痛苦非常严重,经常有医生说,一旦引流过一次,患者就很难再忍受大量胸腹水蓄积压迫的痛苦了,不得不反复频繁引流。 轻度的胸腹水通常不易察觉,但严重的胸腹水会导致难以忍受的疼痛。胸水严重时,患者发生胸痛、呼吸急促甚至呼吸困难、咳嗽;严重的腹水可能导致渐进性腹部沉重、腹胀、压迫以及气短等,非常痛苦。 癌性胸腹水的治疗:方法多样,但疗效仍难以令人满意 目前,临床上治疗胸腹水患者的方案很多,主要包括两种方向:一种是对症治疗缓解患者痛苦,一种是对因治疗减轻导致胸腹水的疾病。 癌性胸腹水是患者的疾病发展至晚期的标志之一,也是影响晚期患者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其治疗的主要目的是在不引起血管内容量不足的情况下,控制积液量、缓解患者呼吸困难及疼痛,进而延长患者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但如果处理不当,甚至可能造成感染乃至循环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危及患者生命。 01 利尿剂:最主要的全身治疗手段之一 利尿剂直接作用于肾脏,通过抑制肾小管对于水、钠的重吸收,促进电解质与水的排泄,使尿量增多。钠的排泄量增加,血管内外达到负钠平衡,能够减少患者的胸腹水量。 但利尿剂并非一定能缓解患者的症状,根据文献报道,利尿剂治疗恶性腹水的缓解率仅约44%左右。 使用利尿剂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低钠血症、低钾血症、高尿酸血症等,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必须重点关注患者的电解质和尿素水平,避免发生电解质紊乱。部分药物可能造成肝毒性,不适用于部分晚期肝癌患者。 02 胸腹腔引流:最主要的局部治疗手段之一 引流是癌性胸腹水最主要的局部外科治疗手段之一,主要分为穿刺抽液引流和留置引流管引流两种方式。引流后患者的积液症状能够迅速改善,显著缓解患者的痛苦,因此也是缓解症状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 但单纯采用抽液治疗仅改善症状,并不能控制患者疾病,通常会在1~3天内复发,治标不治本。且反复抽液或长期引流会导致患者蛋白质大量流失,同时增加腔内感染或气胸等其它并发症的风险,因此必须配合其它治疗手段,对患者疾病进行控制或治疗。 03 胸腹腔内药物治疗:比全身治疗更具针对性 胸腹腔内药物治疗包括化疗、硬化剂、生物制剂治疗等。在治疗方式方面,如热灌注化疗等手段也能够提升局部药物治疗的疗效。 化疗是晚期癌症最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同样也是癌性胸腹水患者不可或缺的治疗方式。与全身用药的方案相比,局部注射的化疗方案能够更有针对性地提高患者局部的药物浓度,在增强疗效的同时减轻毒性反应。通过杀伤癌细胞、控制癌症的发展,可以减少胸腹水的生成,因此与利尿剂治疗和局部引流等方式相比,胸腹腔内化疗更具备“治本”的效果。 局部化疗的药物通常应根据患者的原发病灶类型及药物敏感性综合考虑决定。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化疗药物包括顺铂、卡铂、奥沙利铂、紫杉醇、表柔比星等,其缓解率通常在40%~60%左右,患者的治疗需求仍高度未满足。 针对这一治疗领域,许多新药都仍然处于临床研究的阶段。如我国自主研发的化疗创新药物SCB-313主要用于治疗癌性胸腹水,利用蛋白质三聚体化技术,靶向激活依赖三聚体功能结构的癌细胞凋亡TRAIL信号通路,能够达到引起癌细胞死亡的效果。 目前,这款新药正在招募需进行穿刺引流的恶性腹水,或需引流以缓解呼吸症状的恶性胸水,或原发性和继发性恶性腹膜癌患者。 除化疗以外,胸腹腔内药物治疗还包括免疫治疗等,通常采用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等免疫治疗药物,能够在诱导免疫效应、发挥抗癌作用的同时,减轻对机体的刺激,避免骨髓抑制和消化道毒副反应等。 04 TILs:治疗胸腹水的个性化新方案 TILs是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的缩写,指一类能够向肿瘤组织迁移的淋巴细胞。与普通的淋巴细胞相比,这些细胞对癌细胞的识别能力更强,距离“杀伤癌细胞”的目标更近一步。 单一机构的研究显示,从肿瘤病灶分离出的淋巴细胞中有超过60%能够识别癌细胞,而从血液中分理出的淋巴细胞,能够有效识别癌细胞的比例不到0.5%。 但癌细胞及肿瘤病灶内存在一些特殊的机制及环境,抑制了这部分淋巴细胞的杀伤功能。在大多数的病灶内,即使已经有一部分淋巴细胞成功地“深入敌营”,也不能组织起对癌细胞真正有效的攻击。 采用从胸腹水中分理出的淋巴细胞进行扩增与培养,并使用这些细胞进行治疗,得到的疗效显著超过从血液中提取的淋巴细胞。 目前,TILs治疗各类实体瘤的临床试验已经取得了不错的疗效。根据2020年AACR会议上,美国莫菲特癌症研究中心公开的Ⅰ期临床研究结果,使用TILs治疗已经接受过PD-1抑制剂治疗后病情仍持续进展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整体缓解率仍然达到了25%(3/12),其中17%(2/12)的患者达到了临床完全缓解。 从胸腹水中分离的淋巴细胞并进行扩增的成功率较高,因此通过TILs治疗的成功案例也比较多。这些试验多为单机构小型试验,取得了比较好的结果。 05 其它治疗方案:辅助疗效发挥,提升治疗效果 除了对胸腹水这一症状的治疗,晚期癌症患者还应当重视对于晚期癌症的全身治疗。除此以外,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一些能够辅助改善健康水平的药物或食物。如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使用香菇多糖、胸腺五肽等有增强免疫能力效果的保健品或药物,并限制每日液体输入量,并增加每日饮食中高质量蛋白质的摄入等。 对于一些胸腹水严重、身体状况极差的患者,也应当在医生指导下考虑补充白蛋白等。 中医治疗也是一个非常有潜力的方向,在临床实际应用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得到了越来越多医生与患者的接受和认可。目前中医在治疗癌症方面的发展非常迅速,我们期待更多可靠的研究结果公布,为患者带来更多治疗选择。 小结 总得来说,尽管有各种各样的全身及局部治疗方案,癌性胸腹水的治疗仍然是临床上一个亟待深入研究的重点方向。 当然,不论采用何种方案,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才是发挥出最好的治疗效果的关键。希望每位患者都能找到更适合自己的治疗方式,减轻痛苦、延长生存期!  

半夏
肺癌患者饮食建议:影响癌细胞的13种食品!

肺癌患者饮食建议:影响癌细胞的13种食品!

文章来源:国际细胞临床与研究   肺癌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通常在治疗肺癌的过程中,多数患者因为营养不良严重影响了治疗效果,缩短了生存期,可见肺癌患者的饮食是非常重要的。 01 梨 在一项针对实验室中生长的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的最新研究中,在梨和苹果中发现的促甲状腺激素显着诱导了这些癌细胞的程序性细胞死亡(细胞凋亡)。研究人员认为,促视紫红质可能有一天可以用作非小细胞肺癌的辅助治疗。 荧光素不仅在肺癌细胞中发挥了上述作用,而且在另一项研究中还增强了顺铂(一种用于肺癌患者的常用化疗药物)的抗癌作用。除对癌症的可能影响外,促视紫红质素还可以减少肺部纤维化,例如通常与放射疗法有关的纤维化。 梨(和苹果)都含有一种名为phloretin的植物化学物质,据认为具有抗肿瘤活性。 02 绿茶 绿茶是另一种在肺癌中起双重作用的食品。 不仅发现绿茶对肺癌的发展具有预防作用,而且对已经患有这种疾病的人也可能有益。 尽管尚未完成对人类的研究,但研究人员已经研究了其对实验室和动物体内生长的人类肺癌细胞的影响。发现包括茶黄素和表没食子儿茶素-3-没食子酸酯(EGCG)的化合物增强了经常用于治疗肺癌的化疗药物顺铂的作用。在研究的一部分中,顺铂消除癌细胞的功效提高了7倍。 03 三文鱼 近年来,维生素D受到了很多关注,富含维生素D的饮食对肺癌患者也可能有一定益处。 研究人员观察了含有EGFR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细胞,以观察维生素D3可能产生的作用。细胞用25-羟基维生素D3(血液中循环的维生素分解产物)处理。发现在这种情况下维生素D3抑制了肺癌细胞的生长。  在鲑鱼,鲭鱼和鲱鱼等脂肪鱼类中发现的维生素D似乎也具有其他健康益处,而维生素D的缺乏会导致许多医疗问题。除饮食来源外,维生素D还可从阳光下吸收。 04 姜 生姜可能有助于化疗引起的恶心,但对肺癌患者可能起到更大的作用。 生姜含有一种6-松果酚化合物,可以帮助预防肺癌的发展,但是通过其在帮助癌症扩散的途径中的作用,可以降低已经存在的癌症转移的风险。 在实验室中,有证据表明姜对治疗肺癌细胞有好处,而且还发现饮食中摄入姜可降低患有肺癌的小鼠发生肺癌转移的风险。由于转移灶是导致癌症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这是一个重要发现。 生姜还被认为具有其他健康益处,特别是在帮助患有慢性疼痛的人中。 05 刺山柑 有些人将刺山柑视为豌豆形的泡菜,但这些细小的花蕾-原产于地中海和亚洲的某些地区-可以提供更多的功能。 刺山柑是称为槲皮素的化合物的最知名来源之一,槲皮素是一种强大的抗氧化剂,似乎可以抑制多种癌症的生长,尤其是肺癌,脑癌,血液癌和唾液腺癌。 槲皮素抑制肺癌细胞分裂和增殖所必需的信号传导途径。较早的研究发现,槲皮素除了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外,还可以在癌细胞的程序性细胞死亡(细胞凋亡)中发挥作用。 其他富含槲皮素的食物包括莳萝杂草,红洋葱,蓝莓,苹果以及绿茶和红茶。 06 咖喱 姜黄是咖喱食品中不可或缺的成分,其中含有姜黄素。姜黄是使咖喱呈黄色的香料。 在几项研究中已发现姜黄素可抑制肺癌细胞的侵袭能力。 姜黄素已被用于治疗癌症已有一段时间,因为它除了具有促进癌细胞死亡(凋亡)的作用外,还具有抗氧化,抗炎和免疫刺激的作用。 美国癌症协会表示,姜黄的实验室和动物试验看起来非常有前途,但对于推荐这种调味品进行预防或治疗却犹豫不决。 对于那些目前正在接受癌症治疗的人来说,这个消息也是个好消息。姜黄素可能有助于使肿瘤对化学疗法和放射疗法的治疗效果更加敏感,尤其是对于像普通肺癌化学疗法药物顺铂这样的药物而言。 除了预防和治疗癌症外,还研究了姜黄在多种健康状况中的作用,甚至在阿尔茨海默氏病中的潜在作用。 在此之前,由于我们仅在讨论饮食来源,因此可以在饮食中添加一些含有这种多彩香料的食物,这可能不会有什么坏处。重要的是要注意,需要摄取相对大量的姜黄素补充剂才能被吸收。三项研究表明,每天补充姜黄素1.8克时,姜黄素的利用率非常低,接受该药的患者血液中未检出姜黄素。另一方面,姜黄素作为咖喱烹制时,可获得性更好,吸收性更好。 07 浆果 蓝莓,覆盆子,黑莓和蔓越莓等浆果中充满了称为花青素的化合物。花青素的一种形式被称为delphinidin,对接种EGFR突变的人类肺癌细胞的小鼠产生了显着影响。 饮食中的飞燕草素抑制肿瘤的生长,限制肿瘤创建新血管的能力,从而在癌细胞之间扩展(称为血管生成)并诱导细胞死亡(凋亡)。 研究发现花青素可能有助于防止血栓形成(血栓形成),这是一项额外的好处。考虑到3%至15%的肺癌患者会形成血凝块, 并且与该疾病的死亡率增加有关,浆果可能比一种方式提供更多的帮助。 08 萝卜 胡萝卜是被称为绿原酸的植物化学物质的极好来源。为了使肿瘤生长并侵入组织,它们必须生长新的血管来供应肿瘤。一些针对癌症的治疗方法被设计为中断这一过程,称为血管生成。换句话说,如果肿瘤无法为其自身创造血液供应,那么它将无法继续扩张。 绿原酸似乎破坏了肺癌中的信号传导途径,这是发生血管生成所必需的。 尽管胡萝卜中的胡萝卜非常丰富,但在亚麻籽,苹果,草莓,土豆和菠萝中也可能发现大量胡萝卜。 与某些在烹饪过程中会失去保护性植物化学成分的食物不同,胡萝卜是例外。 烹饪过程-甚至将煮熟的胡萝卜在冰箱中保存一两天-可能会增加其营养价值。 09 红葡萄汁 白藜芦醇是红酒中的一种化合物,近年来,这是有充分理由的,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在红酒中发现的白藜芦醇不仅降低了罹患多种癌症的风险,而且可能有助于改善癌症的治疗效果。 肺癌治疗的问题之一是癌细胞具有自己的思想。如果愿意的话,它们是“聪明的”,并且对旨在消除它们的治疗方法具有抵抗力。幸运的是,已经发现诸如白藜芦醇的化合物可能使肿瘤对治疗效果敏感。 […]

半夏
癌症患者术后饮食与营养指南:现在开始关心“怎么吃”还不晚!

癌症患者术后饮食与营养指南:现在开始关心“怎么吃”还不晚!

文章来源:基因药物汇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所有人都知道“吃”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但对于肿瘤患者来说,“吃”却成了一个崭新的、从未思考过的难题。很多患者甚至尚未被肿瘤击垮,却先倒在了“营养不良”这道难关之下。 营养支持是肿瘤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怎么吃”一直是癌症患者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基因药物汇为大家整理了接受手术后的癌症患者应当注意的X个营养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大家跨越这道难关,将抗癌之路走得更加平坦、更加通畅! 术后的癌症患者,现在开始关心“怎么吃”还不晚!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数据,世界癌症整体治愈率为55%,其中27%归功于外科手术,22%归功于放射治疗,化疗及其他疗法的贡献为6%,手术是绝大部分早期癌症患者及一部分晚期癌症患者最重要的治疗手段。 对于这部分患者来说,围术期的护理,也就是包括患者决定接受手术、到术后基本康复的围绕手术全过程的护理,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最终的治疗结果。 《中国肿瘤患者营养膳食白皮书(2020-2021)》数据显示,在我国恶性肿瘤患者中,重度营养不良的发生率高达58%。其中,近三分之一的患者在约3个月的时间里发生体重减轻,其中超过一半的患者体重减少超过5%。 营养问题,对于恶性肿瘤患者、尤其是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患者来说,是一个必须仔细考虑的问题。这部分患者通过手术切除了一种或多种消化器官的部分或全部,进食以及消化吸收的能力通常会受到严重的伤害。而术后机体易需要额外的营养来促进伤口愈合,因此患者面临的营养风险大幅度增加。 尽管如此,营养问题仍然没能得到应有的重视。超过六成的患者遇到过营养方面的困惑或需求,但有58%的患者从未向营养科专家寻求过帮助。 医学是一个尤其重视“术业有专攻”的学科,外科医生擅长手术,内科医生能够为患者决定一套合理的治疗方案,而最擅长为患者调整营养水平、保障抗癌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是营养学专家。 一旦意识到营养的重要性,就应当开始着手改善癌症患者的营养水平。对于存在营养风险的患者,更是应当积极需求专业营养学专家的帮助,进行营养评估与干预。不论是任何时期的癌症患者,适当的营养干预都能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因此,任何时候开始关心“怎么吃”这个问题,都不算晚。 术后癌症患者营养支持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对于患病的机体来说,手术既是有效的治疗手段,也是一次不小的创伤。接受了手术的癌症患者,营养支持的主要目标包括减轻症状、预防并发症、促进伤口愈合和术后康复以及改善生活质量等。 值得注意的是,营养支持治疗对于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尤其重要。这部分患者消化系统功能受到的损伤更严重,同时容易并发一些特殊的症状,如吞咽困难、食欲缺乏、腹胀、胃部灼痛等,持续数周甚至数月。因此,消化系统肿瘤患者的营养支持,也应当将这些症状的处理与改善考虑在内。 与伤口愈合有关的营养物质有哪些? 术后的患者,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就是伤口什么时间能够恢复。良好的营养供应有助于促进伤口的愈合,相信很多人都有了解,营养不良可能导致伤口迟迟不愈合。若营养匮乏、伤口长期暴露,感染的风险也会随之增加。 蛋白质与新生血管的形成、成纤维细胞增殖以及胶原的合成密切相关;维生素(尤其是B族和C族)以及微量元素(锌、铁、铜、锰等)与伤口的愈合也密切相关。 01 蛋白质 蛋白质是人体一切细胞与组织构成的基础性成分,不仅参与健康组织的构成,也参与受损组织的愈合,因此是术后患者所必须的重要营养物质。 术后患者所应当关注的不仅仅是蛋白质的量,也同样要关注蛋白质的质量。优质的、易于吸收及利用的蛋白质对于患者的愈合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患者对于蛋白质的需求量与体重及病情等因素有关,究竟是应当通过调控饮食来补充,还是必须通过额外的营养补充剂来补充,或者患者已经发生急性危重的低蛋白血症、需要额外输注白蛋白,都应当由专业的临床营养师与临床医师综合讨论,通过评估与计算来得到结果。 02 维生素C 维生素C是在整个维生素大家族中我们最常耳闻的一类。它在人体的各项生命活动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在胶原蛋白的形成中也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胶原蛋白是一类充满孔隙的立体结构,在伤口恢复的过程中,首先通过胶原蛋白搭建一个“构架”,再在这个构架之上进行修复,伤口的恢复速度会更快,且不易产生疤痕。正常生理状态下,胶原蛋白是皮肤及其它各类软组织的重要组成成分,在术后伤口愈合期间需求量会更大,因此这一期间患者更应当保证维生素C的供给。 一般来说,从蔬菜和水果当中就可以获得充足的维生素C,因此患者很少发生维生素C缺乏。但一旦出现此类情况,患者也应当在营养师的指导下选择一些营养补充剂。 03 锌 锌经常作为人体新陈代谢所需的多种酶的启动因素存在,参与人体脂肪、蛋白质及核糖核酸等多种物质的合成与代谢,有利于促进表皮细胞的分裂,加快伤口新生肉芽组织的形成,同时也对维持良好的免疫细胞功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人体每天对于锌的需求量并不大,而锌的膳食来源很广,包括海鲜、牛肉、动物肝脏、豆类、谷物等多种食物中均含有锌。但如果患者的伤口愈合不良,或者频繁发生感染,患者仍然应当咨询营养学专家,评估包括锌在内的各类微量元素是否出现了缺乏。 当然,除了营养因素,影响伤口愈合的相关因素还有很多,如年龄、合并症(比如糖尿病)、药物因素、吸烟、饮酒、肥胖等。只有全面地控制或改善这些因素,才能使患者获得最好的术后恢复效果。 消化系统肿瘤患者围术期饮食原则是什么? 围术期指围绕手术的整个时期,从患者决定接受手术治疗开始,到手术期间、再到患者基本康复,包含手术前、手术中及手术后一段时间的这个时期,均算在围术期内,通常从术前5~7天至术后7~12天。 在这一期间,患者的饮食及营养应当配合手术进程进行调整。如术前、术后一段时间内禁食,术后饮食过渡期遵医嘱逐渐进行调整等。 尤其在开始恢复进食后,多数患者应当从饮水及易消化的稀米汤等清流食开始进食,根据肠道耐受情况逐渐加量,一般遵循由少至多、由稀至稠、由单种食物至多种食物、由流食或半流食到软食的原则逐渐过渡。患者应酌情增加每日进食次数、减少单次进食量,进食次数一般建议为每日5~6次。 术后患者尤其应当重视避免两种极端情绪,即不应该暴饮暴食,也不应该过度惧食,而是应该根据自身的耐受情况以及恢复情况,逐渐增加食量,直至恢复正常。如果由于腹胀或厌食等消化道症状导致进食困难,患者可以采取少食多餐的方案,或配合口服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如3顿正餐+3次口服配方食品的“3+3”方案)补充营养。 当然,在出院前,患者及家属应当与主治医生和营养师充分沟通,制订患者出院后的个体化饮食营养方案。 各类消化系统肿瘤患者,术后营养支持的关键是什么? 根据肿瘤部位及手术类型的不同,各类消化系统肿瘤患者术后应当注意的饮食调理要点也各不相同。小汇列举了最常见的几种消化系统肿瘤术后饮食要点,希望可以为大家提供一些有用的建议。 01 食管癌 食管上连咽,下通胃,是消化道中输送食物最重要的通道之一。食管切除术后恢复早期,为了减少食管受到的刺激,患者在饮食上应注意少量多餐,选择细软好吞咽的食物,每餐摄取食物量在100~200 ml,忌油腻、粗硬食物,忌暴饮暴食。 02 胃癌 胃上接食道、下连十二指肠,主要将大块食物研磨成小块,同时分泌关键性的胃蛋白酶等消化酶,将食物中的大分子降解成较小的分子,以便进一步的吸收。患者在胃切除术后早期,由于胃容积减小及消化酶分泌减少,消化功能会收到一定的影响,一般从恢复进食到摄入量达标需要1~2个月。 同样,这部分患者也应当选择泥状、软烂的食物,持续1周左右,待胃适应后可逐渐过渡至少渣半流食。在饮食过渡期,一般建议患者通过“3+3”的方案补充营养,多数患者需要补充3个月至半年。 03 肝癌 肝脏能够分泌胆汁,因而是人体最重要的消化器官之一。肝部分切除术后早期,患者应当采用低脂饮食,以减轻肝脏的负荷,同时注意补充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以帮助肝细胞尽快修复。 04 结直肠癌 结直肠的部位特殊,是人体消化道末端的“关卡”。结直肠切除术后早期,为减少腹泻、腹胀等症状,流食阶段过后宜采用少渣半流食。同时,患者应注意避免使用多渣、辛辣刺激及产气的食物,恢复晚期可逐渐增加富含纤维素的食物。 […]

半夏
当你只有9岁时,可能就已经埋下了癌症的祸根

当你只有9岁时,可能就已经埋下了癌症的祸根

癌症是一种老年病,虽然近年来呈现出了年轻化的趋势,但癌症患者依然是以老年人为主。 不过,到老才发病的癌症,它的病根可能在青少年时期就埋下了。 不久前,哈佛大学医学院的Sahand Hormoz团队重建了2位骨髓增生性肿瘤患者的癌细胞谱系[1]。其中一位34岁的患者,他体内的癌细胞大约是在25年前,也就是9岁时,获得的关键突变。另一位63岁的患者,则是在19岁前后就获得了关键突变。 癌症是一种基因突变引起的疾病。日常生活中,我们接触到的一些辐射、致癌的化学物质,包括DNA自发的脱碱基脱氨基,都会让我们的DNA发生损伤。虽说人体有DNA的损伤修复机制,但也总会有漏网之鱼。 威康桑格研究所就曾经检测过9位未患癌症的捐献者的食道组织[2]。在20岁左右的捐献者的食道中,平均每个细胞携带300个突变左右,到了七八十岁的捐献者中,每个细胞中则有超2000个突变,吸烟者细胞中的突变数更是远超同龄人。 这些突变大多其实是中性突变,没什么危害。但有一些突变,会赋予细胞一些生存优势,让携带这一突变的细胞越来越多,这其实就是癌变的第一步。等这些细胞逐步获得更多的突变,最终细胞增殖彻底失控,也就成为了癌。 3位不同年龄的参与者食道中的突变情况 骨髓增生性肿瘤(MPN)是一种不太常见的血液系统肿瘤,大部分费城染色体阴性的MPN都是从JAK2基因617位的缬氨酸突变成苯丙氨酸(JAK2-V617F突变)开始的。 这一突变赋予部分造血干细胞生存优势,导致成熟的髓系血细胞数量的增加,导致MPN,表现为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或原发性血小板增多(ET)。 此次,Sahand Hormoz团队对7位新诊断未经治疗的MPN患者和7位健康对照的造血干细胞进行了单细胞转录谱分析。7位患者中有3人表现为PV,4人为ET。 所有的14位参与者的造血干细胞中,5%~62%都存在基因突变。7位患者的造血干细胞,5%~15%都检测到了JAK2基因的突变,其中6人的突变都是JAK2-V617F。尤其是在巨核细胞-红细胞祖细胞(血小板和红细胞的前体细胞)中,JAK2突变的频率更高,在PV个体中,79%~95%以上的红细胞都来自JAK2突变细胞。 接下来,研究人员根据患者造血干细胞的单细胞转录谱,重建了两位患者JAK2突变造血干细胞的谱系树。这两个患者都表现为ET,被编号为ET1和ET2。 患者ET1较为年轻,诊断时年龄是34岁。他的JAK2突变造血干细胞,平均每个细胞携带713±45个体细胞点突变。根据这一结果,研究人员推断,他的JAK2突变发生在25年前,也就是9岁的时候。 患者ET2年龄就比较大了,诊断时63岁。他的造血干细胞中的突变也更多,平均每个细胞有1185±75个点突变。研究人员估计,他的JAK2基因突变发生在40多年前,大约19岁的时候。 ET1(左)和ET2(右)的造血干细胞谱系 这两位患者的JAK2突变造血干细胞谱系分布都很集中,研究人员估计,在他们刚获得JAK2突变的头十年里,JAK2突变细胞的数量不会超过100个。而后JAK2突变的细胞数量开始指数增长,最终发展成恶性肿瘤。 ET1(左)和ET2(右)体内突变造血干细胞数量的变化 对于这一结果,Hormoz表示:“对我来说,最令人兴奋的事情是我们什么时候可以检测到这些癌症?如果患者在突变发生40年后才发展成癌症,我们能更早发现吗?我们能否在病人知道自己患了癌症之前阻止癌症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Van Egeren D,Escabi J, Nguyen M, et al. Reconstructing the lineage histories anddifferentiation trajectories of individual cancer cells in myeloproliferativeneoplasms[J]. Cell stem cell, 2021. [2]. Martincorena I,Fowler J C, Wabik A, et al. […]

小D
生活予以暴击, 我们该如何面对?

生活予以暴击, 我们该如何面对?

文章来源:与爱共舞订阅号   作者:王诗言 编者按: 得知至亲罹患癌症时,大多数家属都经历过心理崩溃、万分痛苦的阶段,在被那种茫然无助的绝望感团团包围时,特别希望能得到“过来人”的帮助和安慰。就像我在群里经常说的那句话“未曾长夜痛哭者,不足语人生”,只有同样经历过那个阶段的患者家属,最能感同身受的知道患者家属需要怎样的心理抚慰。 诗言作为一个患者家属,同时又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她把自己亲身经历的心路历程,结合心理咨询的专业知识,用心写出这篇文章,让广大病友尽快的走出黑暗的深渊,见到光明的未来。 ——鹰版 什么是暴击?一个游戏词汇。指的是突如其来的巨额伤害,累积一万点以上的真实伤害。而生活中的暴击是什么呢? 01 崩溃 我妈,2014年9月查出了肺癌,没有手术指征。那一年,我27岁。27岁之前,我的人生几乎是一路风平浪静,少有坎坷的。甚至每次人生的关键节点都有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幸运在眷顾着我,我过着至少身边大多数人羡慕的生活,我自己也享受的活在旁人羡慕的眼神中。 也许是造化万物的宇宙在茫茫人海中一眼看见了我,他想传递给我一份来自宇宙的真理,他想拯救一个迷途青年,他想唤醒我活出我自己,再为这个社会做些什么。他就送了我这样一份人生的“大礼”。但那个时候,这份“大礼”对我来说就是生活的暴击,重拳出击,完全窒息。 拿到我妈检查报告的一刹那,我从一个终日无所事事的傲娇小青年瞬间沦为了一滩烂泥,那种感觉就是天塌了,但塌的只是我自己的那片天,而别人还有继续幸福的权利,我没有了,我这一生都不可能再好好地生活了。这一生都不再会了。 02 接受 为什么那个时候我会如此的难受,绝望到认为人生再也不会有希望了,这一生都完了。为什么那个时候我恐惧到无处躲藏,就像赤身裸体在被命运的皮鞭凌迟一样? 因为我被自己的认知吓住了。 在我的信念系统里,至少有以下几个认知: 从来没有认为妈妈会过早的离开我,我以为妈妈会陪我到长命百岁。 人一旦得了癌症,就是绝症,她会很快离开这个世界,我会很快失去我爱的人。 如果没有妈妈,我未来不知道该怎么生活,没有人替我撑腰,没有人再像我妈一样爱我了。 我将再也看不见我妈了,我会有很多遗憾。 我们往往认为我们的认知就是这个世界的真相,可我们不知道我们的认知是有限的,可能一部分是错误的、片面的、混乱的,甚至有些时候我们是无知的,只是不自知而已。我们普通人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大都来自于我们的原生家庭以及我们既往生活的经验、经历等,还有些人的价值观只能来自于身边的亲朋好友茶余饭后的聊天。当我们把自己的认知信以为真且坚定不移的时候,往往各类情绪就在这个时候产生了。 就像老公下班如果没回家,有些缺乏安全感的妻子可能就会想老公是不是和别的女人在一起,这不就是妻子认为的吗?一旦我们把这个信念当成事实的真相,我们会难过、会悲伤、会愤怒,这就会影响我们的生活。 我在妈妈刚生病的初期,几乎把自己和这个社会隔离开来,那个时候,我一度认为自己不配拥有更好的生活,我就应该要与苦难为伍,我不敢笑,我不能笑,我不可以让自己生活好,仿佛生活的好一些就是对母亲生病的不忠。于是我每天活得像灰姑娘一样,头不梳脸不洗,生命就像一朵即将凋零的花,我想如果有一天我妈去了,我的心也就随之去了。 无数个夜里,我憎恨生活予以我的暴击,我抱怨生活为什么只偏偏选中了我家,那种巨大孤独的疼痛好像全世界只有我最惨。不管我是大哭、大喊还是大叫,宇宙没有理我,他仍然按照他的定律安排世间万物,你想痊愈,宇宙规律有他的安排,你想立刻死掉,宇宙规律也没有加快脚步。 其实我们并没有那么孤独的痛苦,与癌共舞论坛的出现不就是希望让大家在一起报团取暖,彼此成为彼此的依靠吗? 我们在地球上有超过70亿的人口,所有我们在人生最黑暗的时候,最痛苦的瞬间,压力最大的阶段,那所有的困苦、挫折、磨难,如排山倒海般朝你涌来时,你要记得一件事,一定有远超于你痛苦的人在这个世界上,感受过跟你相似甚至还要加倍的疼痛。人类雷同的悲欢离合每天都在世界上各个角落像电影一样的上演着,我们不孤独,我们经历过的这些痛彻心扉,在这个世界上不是只有我经历过,而这是人生常态。 03 办法 如果一切已经成为事实,基于现状,我们是选择继续抱怨、憎恨、逃避、伤悲生活的暴击事件,还是面对? 我想,只要面对,就还有希望。 直面癌症。第一步,减少负面情绪。我那些恐惧的情绪,我需要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并且把它转化掉。 因为我坚信癌症是绝症,人只要患了癌症,就很快会离开这个世界。如果这条信念一直在我脑海里,那我能不害怕吗?癌症的妖魔化,很大程度上加深了我们的恐慌感。 在中国,因为高血压每年导致的死亡人数和癌症死亡人数相差无几,但极少有人知道自己有高血压后就精神崩溃的。也许在二十年前,谁得了癌症就等于宣判了死刑。而在医学发达的今天,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癌症是一种慢性疾病。和其它疾病一样,需要坚持不懈的长期抗战。 癌症的治疗方式也由传统的手术、化疗、放疗增加了介入治疗、靶向药物治疗及近代医学的重要突破:免疫治疗。随着现代医疗方法的增多,癌症进入了“精准医疗、个性化医疗”的时代,很多早期甚至是晚期癌症患者治疗后顺利的康复,平安的度过一生。当然,目前癌症的治愈率逐年在提高,除了早期发现、早期积极地科学治疗,患者及家属的心理建设如果得到很好的修复,生存质量和生存时间也都会有大幅度的提升。 所以当我把我旧有的观念、想法、认知(癌症是绝症,无药可医,患病后3~5个月就会离开人世)用新的观点(癌症是一种慢性病,越来越多的治疗方法出现,我们可以高质量延缓家人的生存期)替换掉,我发现我的恐惧情绪减少了很多。 第二步,接受事实。我采访过一些刚患病的患者家属,部分人表示很难接受或者不能接受。无法接受的原因是因为我们对于家人生病这件事完全没有准备,我们并没有打算在余生要跟癌症两个字有任何关联,可是它就这样突如其然的来临了,让我们猝不及防。本身没有经过我们同意的事情出现,我们就会有被冒犯的感觉,就好像我们到了一个旅游景点,被强行买卖一样,这使我们的权益受到了侵害,我们习惯性的想法是不允许的。 我们为什么会有这样习惯性的想法呢?蔡康永曾经在《奇葩说》里分享过一个观点,他说“没有暴击,就不是生活。我认为任何一只野外的兔子,任何一只老鹰,它在抓兔子抓不到,结果饿肚子,喂不了它的小鸟,它的小鸟死掉了,生活给它暴击,它抓到了兔子,兔子得到暴击。生命的循环是由暴击所构成的,我们什么时候被承诺过我们该过一个一生没有暴击的生活?我们什么时候被承诺过我们一生要幸福快乐?那是我们自我催眠的向往之情。” 所以我们必须要知道一件事,而且越早知道越好,那就是人生本来就是充满了不确定性的,而生活的暴击随时都可能闪亮登场。我们口中对朋友的祝福,祝您一生平安,祝您身体安康等等,那都是我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愿望,我们期望我们可以平稳的走好这一生,但那不能够代表我们的人生本该就是平安顺遂的。生活本身就是暴击的循环,而幸存下来就已经值得我们感激。 我知道接受事实这是不容易做到的事,因为这太疼了,我们太不忍心承认这个事实了。我们真的好希望闭上眼睛再睁开的时候,这都是一场梦境。 然而,多不想承认都没有办法,它就是已经发生的既定的事实了。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在不可驳回的暴击面前,我们希望自己每天以泪洗面,悲痛难忍?还是希望在这个阶段让自己尽量好过一点?只要活着,除了接受,我们别无选择。接受是一种能力,这是可以练习的,先试着一遍遍告诉自己“哦,它发生了”,去承认它的发生,然后像个辩手一样为自己找一些论点去支持自己的接受。这是人生的必修课,也叫成长。 第三步,发掘正面动机。你相信在这个世界上发生的每一件坏事背后都一定有好事吗? 小时候,我们都听过塞翁失马的故事,故事里老翁的儿子因为摔断了腿,避免征战,保住了一条命。如果说摔断腿一辈子残疾是生活予以的暴击,那一条腿换一条命算不算坏事背后的好事? 2021年春节期间,电影《你好,李焕英》火了,连登N天的热搜,贾玲也因为这部电影一跃成为全球票房最高女导演,从人生的成就上来看,妈妈去世的这件事促成了今天事业辉煌的贾玲。也许有人会说,我宁愿不要这世间所有的光芒万丈,我只要我的妈妈陪伴着我,我只要妈妈活着。我想大多数人在面对这样一道人生的选择题:妈妈的陪伴或人生光环,我们都会毫无疑问的选择母亲的生命。 可人生没有这样的选择。我们没有办法选择未知的人生,我们没有办法改变已经发生的事实,但我们可以尝试着改变过去对我们造成的影响,我们可以改变我们对过去发生事情的看法和认知。   我们无疑可以确定一件事情,就是妈妈会尽她最大的权利爱着我们,不管她发生了什么,母亲都尽了全力给予我们生存的资源。有的妈妈用温暖、健康、长命百岁的方式爱着她的孩子,而有的妈妈,也许她是生病的、离异的、离世的…  但她也在用她的方式、她的资源在爱着自己的孩子。因为她的生病或离开,你获得了人生一个个闪亮的勋章,你开始拥有了勇气、胆识、学习力、格局、链接力、善良、同理心等等等等可以完整自己人生的资源。而这些都会留在你的骨血里、精神里,并代代相传。   并没有哪一种方式是应该的、必须的,只是作为子女的我们如果一昧沉浸在负面事件当中,我们就无法看到坏事背后的好事,或者作为子女我们只是不愿意接纳母亲用牺牲自己的方式来爱我们。 04 结语 面对人生的暴击,我们每一个凡人都会有恐惧、有崩溃、焦虑、沮丧等,这是人之常情,再坚强的人也无法在最后一关高傲、从容起来。也许生命的真相并不只是我们看到的表象,我们所看到世界只是我们看到的世界,还有很多未知的一切是不在我们认知范畴的。这样想,我们或许会好过一点吧。修炼我们的心性,修炼我们的灵魂,然后自然可以坦然面对未知的生命节目。  

半夏
章必成教授:胸膜间皮瘤首次列入CSCO ICIs指南,双免疫治疗方案获推荐!

章必成教授:胸膜间皮瘤首次列入CSCO ICIs指南,双免疫治疗方案获推荐!

文章来源:找药宝典   在近日召开的2021 CSCO指南会期间,来自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肿瘤中心的章必成教授在免疫毒性及肿瘤相关疾病管理专场中对2021版《CSCO ICIs临床应用指南》进行了更新解读。在新版指南中,胸膜间皮瘤首次被列入CSCO肿瘤免疫治疗指南,纳武利尤单抗联合伊匹木单抗作为双免疫治疗获得推荐。我们有幸在CSCO指南会的现场邀请到章必成教授对普及规范化及标准化治疗的必要性,双免疫治疗纳入指南的重要意义,以及双免疫带来的治疗突破进行了深入探讨,展现医学发展为肿瘤治疗带来的划时代意义。 专家简介 章必成 教授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光谷院区肿瘤科副主任 副主任医师,博士 硕士生导师 胸膜间皮瘤: 石棉相关性难治疾病,预后差! 恶性胸膜间皮瘤(malignant pleural mesothelioma, MPM)属于原发性胸部肿瘤的一种,相对罕见,中国每年的新发患者人数在3000左右。因为诊断困难,临床症状不够典型,所以很多恶性间皮瘤患者在确诊时都处于晚期,5年生存率比较低,不到10%。“胸膜间皮瘤最主要的致病高危因素是石棉的接触”,中国是石棉大国,从事石棉暴露工作的男性相对更多,所以男性患胸膜纤维的风险比女性要高5倍。 从病理上,胸膜间皮瘤主要分为3种亚型:上皮型(50%~70%),肉瘤型(10%~20%)以及混合型(20%~30%),其中肉瘤型和混合型也称为非上皮型,“相对于上皮型,非上皮型MPM患者预后更差”。由于肿瘤生长并不是局限在单个肿块,而是沿着胸膜播散,所以很多MPM确诊时已失去手术切除的机会,此外靶向治疗疗效不确切,所以目前临床上MPM最常见的治疗方案是放化疗,但胸膜间皮瘤对放化疗不敏感、疗效有限。随着免疫治疗在各大癌种中取得的不错进展,免疫治疗在胸膜间皮瘤领域也开展了很多临床试验,值得关注。 国内胸膜间皮瘤临床实践面临 四大“拦路虎” 章必成教授表示,胸膜间皮瘤是一种罕见的疾病,临床诊断和治疗方面主要面临以下四方面的困难。 1、诊断困难:胸膜间皮瘤首诊时多伴有胸腔积液、伴或者不伴有胸膜增厚,这些临床症状与很多肿瘤的胸膜转移相似,确诊需要进行胸水病理细胞学检查或胸膜的活检,但因为MPM相对罕见,少数医院病理科医生诊断经验相对缺乏,所以胸膜间皮瘤诊断困难。 2、治疗困难:因为恶性胸膜间皮瘤往往不局限于单个肿块,而是沿着胸膜表面扩散,所以很多胸膜间皮瘤患者即便确诊时处于早期,都未必有手术切除或放疗的机会。化疗是MPM主要治疗手段,靶向治疗的数据有限,整体来说,胸膜间皮瘤治疗手段少,治疗效果有限。很高兴近期的免疫治疗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3、临床研究困难:目前临床研究需要招募大量患者,但我国每年新发患者数只有3000人左右,所以在国内开展MPM的临床研究是非常困难的。入组困难,造成临床研究周期比较长,研究成本比较高。所以目前胸膜间皮瘤的治疗证据大都来自国外的临床数据。 4、药物可及性不够强:目前国内可及的治疗MPM的药物集中在化疗药或者化疗联合抗血管生成抑制剂,但对于美国FDA批准的双免治药物即纳武利尤单抗和伊匹木单抗,国内目前只上市纳武利尤单抗,而伊匹木单抗暂未上市。不过令人振奋的是,伊匹木单抗的国内上市申请已经处于加速审批中。 双免治疗首次写入CSCO ICIs指南,拿下MPM一线和二线! 自2003年培美曲塞联合顺铂获批用于MPM一线治疗后,十余年无新的系统性治疗方案获批。目前恶性胸膜间皮瘤治疗主要以化疗或者是化疗加抗血管生成治疗为主,治疗手段不多且生存获益有限,“今年CSCO免疫检查检查点抑制剂临床应用指南中针对胸膜间皮瘤单独增加了相应的章节,并将双免治疗作为胸膜间皮瘤一线治疗以及二线治疗的推荐。其中在一线治疗中,针对非上皮型MPM患者,双免作为唯一I级推荐(1A类证据),而针对上皮型MPM患者,双免作为唯一II级推荐(2A类证据)!对于一线使用化疗或者化疗联合抗血管生成抑制剂安维汀进展的胸膜间皮瘤患者,推荐行纳武利尤单抗单药治疗,纳武利尤单抗联合伊匹木单抗的双免治疗或度伐利尤单抗联合tremelizumab的双免治疗(III级推荐)。”  此次CSCO指南推荐双免作为MPM的一线治疗,主要是基于2020年WCLC大会上公布的CheckMate 743 III期研究结果,“这是首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证明一线免疫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恶性胸膜间皮瘤生存获益的III期临床研究”。该研究是头对头比较一线纳武利尤单抗+伊匹木单抗和传统化疗(培美曲塞联合顺铂/卡铂)用于未经治疗的MPM的研究。 中位随访22个月,纳武利尤单抗+伊匹木单抗组较标准化疗(培美曲塞+顺铂或卡铂)可显著降低26%死亡风险,纳武利尤单抗+伊匹木单抗治疗组患者的中位OS为18.1个月,优于化疗组的14.1个月(HR=0.74,96.6% CI为0.60~0.91,P=0.0020),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双免疫治疗组2年总生存率达到41%,而化疗组仅为27%。“与标准化疗(培美曲塞联合铂类)相比,纳武利尤单抗联合伊匹木单抗的双免组合在一线治疗恶性胸膜间皮瘤患者中带来显著的OS获益。” 亚组分析的结果显示,相对于上皮型胸膜间皮瘤,非上皮型胸膜间皮瘤患者化疗预后更差,但更易从双免治疗中获益,双免疫相比化疗显著延长患者中位OS(18.1个月vs 8.8个月,HR 0.46),降低了54%的死亡风险!“所以针对非上皮型MPM患者,双免作为I级推荐,而针对上皮型MPM患者,双免作为II级推荐!” 调整伊匹木单抗使用剂量, O+Y方案安全性良好 双免疫治疗虽然在国外已经展开很多临床试验并获批很多适应症,但对国内患者还是相对比较陌生,主要是因为伊匹木单抗在在国内目前不可及,对于该药的国内上市申请目前已经被加速审批,相信很快就会在国内上市。章主任表示,“考虑到双免治疗毒性的问题,在CheckMate 743研究中,纳武利尤单抗的推荐剂量为3 mg / kg,每2周一个疗程,而伊匹木单抗的推荐剂量为1 mg / kg(低剂量)每6周一个疗程,这样既能保证疗效又可实现毒性可控,这也是目前指南上关于纳武利尤单抗联合伊匹木单抗的推荐使用方案。” 两大指南保驾护航! 规范治疗有保证! ChecMate 743研究之后,免疫治疗在未来胸膜间皮瘤治疗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美国NCCN指南(2021 V1版)将双免疫治疗作为MPM一线治疗的推荐,此外近日于《中华肿瘤杂志》发表的中国恶性胸膜间皮瘤临床诊疗指南(2021版),也将双免作为MPM的一线治疗推荐。“中国恶性胸膜间皮瘤临床诊疗指南不仅结合国外的临床数据,而且更贴近国内胸膜间皮瘤的疾病考量。这是目前国内关于恶性胸膜间皮瘤的诊疗主要可参考的两大指南。”  胸膜间皮瘤未来可期, 免疫联合带来更多期望! 谈到免疫联合未来对于胸膜间皮瘤治疗的应用前景,章教授表示:“今年CSCO免疫检查检查点抑制剂临床应用指南中针对胸膜间皮瘤治疗,不仅推荐了双免方案,还考虑到免疫联合化疗的模式,将度伐利尤单抗联合培美曲塞和顺铂作为一线治疗的III级推荐,所以免疫联合化疗未来非常有可能改变MPM治疗格局。此外,双免新模式即双免联合2周期甚至4周期化疗的效果也值得期待,希望这种免疫联合新模式能够提高免疫治疗的疗效。最后是免疫联合抗血管生成,比如双免基础上联合抗血管生成抑制剂,贝伐珠单抗或者小分子TKI安罗替尼等研究也是值得期待的。总之目前恶性胸膜间皮瘤治疗手段有限,治疗效果不佳,所以迫切的需要免疫治疗参与其中,甚至引领胸膜间皮瘤治疗发展。”

半夏
自己的一个坏习惯,却让家人口腔癌风险升高了近一倍

自己的一个坏习惯,却让家人口腔癌风险升高了近一倍

在办公室、家中、餐厅、汽车以及电梯等地方,很多人会接触到二手烟。据《柳叶刀》发表的一项对全球192个国家和地区的回顾性分析显示,33%的男性非吸烟者、35%的女性非吸烟者和40%的儿童,被迫吸入二手烟。 吸入二手烟可增加多种癌症风险。二手烟中有7000多种化学物质,其中至少有70种有致癌性,包括重金属、亚硝胺及多环芳烃等,可损害遗传物质和干扰细胞正常分裂,破坏机体免疫功能,增加肺癌、乳腺癌、鼻咽癌等癌症风险。 近日,一项发表于一项发表在BMJ出版集团旗下期刊《烟草控制》(Tobacco Control)的研究,为吸入二手烟增加癌症风险添加了新证据。研究结果显示,接触二手烟与口腔癌风险升高相关。 图片来源:123RF 来自葡萄牙、英国、西班牙和美国的研究人员,对已发表的5项研究进行了分析,共涉及亚洲、欧洲、北美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区的6977名受试者,其中1179名(17%)患有口腔癌。 研究人员统计了受试者的年龄、性别、地区、接触二手烟(平均每天15分钟及以上),以及吸烟状态、饮酒量等可能影响口腔癌发生风险的信息。 研究人员发现,所有受试者中,3452人(49%)接触了二手烟,而3525人(51%)未接触二手烟。 在调整其它因素影响后,研究人员分析发现,相比于未接触二手烟的受试者,接触二手烟与口腔癌风险升高51%相关;接触二手烟持续时间超过10年或15年,与口腔癌风险升高107%相关。 研究团队指出,口腔癌每年在全球造成近45万新发癌症病例和超过22万死亡病例,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口腔和整体健康。口腔癌的已知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吸烟、饮酒和咀嚼槟榔。该项研究的结果,支持了接触二手烟与口腔癌风险升高之间的关系。此外,对接触二手烟持续时间(超过10年或15年)的分析,也进一步支持了这一推断。 研究团队还表示,这项研究增加了对接触二手烟危害的认识,为公共卫生专业人员、研究人员和政策制定者制定并提供有效的预防接触二手烟计划提供了指导,并采取适当措施,实施《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中关于“防止接触烟草烟雾”的准则。 图片来源:123RF 吸入二手烟,除了增加癌症风险外,还可增加多种疾病发生和死亡风险。   吸入二手烟会影响心脏和血管健康。二手烟可以激活血液中的血小板,损坏血管壁,增加血栓风险。有研究发现,二手烟与冠心病风险升高25%-30%有关。此外,吸入二手烟还会增加中风和动脉粥样硬化风险。 二手烟对儿童健康与生命的危害更大。因为儿童对于二手烟不会躲避、抗议,他们吸入的二手烟大部分来自在家中吸烟的成人(父母或其他人)。多项研究发现,父母吸烟的孩子,更易患呼吸道疾病,发生咳嗽、喘息、呼吸急促及支气管哮喘;出现肺部发育及肺功能异常;罹患急性中耳炎、复发性中耳炎和中耳积液;增加儿童白血病、淋巴瘤和脑部恶性肿瘤风险,以及认知、行为和体格发育等出现问题。 吸入二手烟还会对生育能力,胎儿及婴儿健康产生危害。二手烟导致生殖能力下降;孕妇在妊娠期接触二手烟,可导致新生儿发生神经管畸形、唇腭裂等出生缺陷,增加婴儿出生体重降低、早产甚至流产等风险;还会导致新生儿猝死综合征,而且接触量越大,发病风险越高。 此外,二手烟还可吸附在衣服、家具、地毯、墙壁甚至头发和皮肤等表面,残留数天、数周甚至数月,持续危害身体健康。 图片来源:123RF 总而言之,接触二手烟没有所谓安全水平,即使短时间接触也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为防止吸入二手烟的危害,让我们行动起来,不吸烟,也远离二手烟。     本文转载自e药环球 (ID: ey_global),未经授权不得二次转载。   版权说明:本文经药明康德内容团队微信公众号e药环球授权转载,欢迎个人转发至朋友圈,谢绝媒体或机构未经授权以任何形式转载至其他平台。  

半夏
AACR年会报道的PRMT5,究竟有多大潜力?

AACR年会报道的PRMT5,究竟有多大潜力?

文章来源:新浪医药   前不久,2021年AACR年会给肿瘤行业带来了最新的研究进展报告,部分领域形成了突破性的进展,如PRMT5靶点,被认为是另一个重要的风口。那么,该靶点当前是否已经满足了靶点的成药特点?其抑制剂是否已具备成药的潜力?请看本稿件。   1 PRMT5的大背景~表观修饰   表观修饰,主要包括DNA甲基化和组蛋白修饰;组蛋白修饰又主要包括甲基化、乙酰化、磷酸化、泛素化四种类型。   精氨酸甲基化,是组蛋白甲基化的一种,是哺乳动物中最常见的翻译后修饰之一,主要受PRMT基因家族调控。PRMTs可以将S腺苷甲硫氨酸(AdoMet/SAM)上的甲基基团转移到蛋白质精氨酸侧链的胍基氮原子上,生成甲基化精氨酸。PRMTs又以三种不同的形式调控精氨酸甲基化:单甲基精氨酸(MMA)、不对称二甲基精氨酸(ADMA)和对称二甲基精氨酸(SDMA)甲基化。   PRMTs主要包括9种亚型:分别为I型(PRMT1、2、3、4、6、8,主要催化生成MMA和ADMA)、II型(PRMT5、9,主要催化生成MMA和SDMA)和III型(PRMT7,主要催化生成MMA)。   图1.1  PRMT的催化功能&细胞过程(图片源:Trends in Molecular Medicine, 2019) 2 PRMT5~家族中研究火热 PRMT5,作为主要的II型精氨酸甲基转移酶,在哺乳动物的细胞核和细胞质中均有表达,可以甲基化组蛋白和多种非组蛋白,进而调控众多的生命过程。 细胞核内,PRMT5可与染色质重塑复合体SWI/SNF及核小体重构和组蛋白脱乙酰酶(NuRD)形成染色质重塑复合体,并甲基化修饰多种癌症相关基因和转录因子,进而调控特定靶基因的表达。 胞质中,PRMT5参与形成20S蛋白质精氨酸甲基转移酶复合物,形成“甲基体”。该复合体由剪切体Sm蛋白、PRMT5、pICln和WD重复蛋白(MEP50/WD45)组成,PRMT5甲基化Sm蛋白进而调控剪切体的活性和下游基因的表达。 图2.1  PRMT5基因表达&突变图谱(图片源:CNKI) 研究发现,PRMT5在许多类型的癌症中上调,包括淋巴瘤、肺癌、乳腺癌和结直肠癌,等;此外,PRMT5也可以抑制一些抑癌基因的转录,包括致瘤性抑制因子7、非转移性基因23、视网膜母细胞瘤家族和程序性细胞死亡4;这些均提示,PRMT5是一个治疗癌症的潜在靶点。 图2.2  PRMT5在人类肿瘤中的生物学特点(图片源:Biomedicine & Pharmacotherapy 114 (2019) 108790) 3 PRMT5抑制剂的开发 除本次AACR年会重点介绍的GSK-3326595外,进入到临床阶段的品种还有JNJ-64619178、PF-06939999,等。同时,研究较为广泛的还有早期的SAM类似物(DS-437)、CMP衍生物,等等。 图3.1  PRMT抑制剂关键开发时间表(图片源:Trends in Molecular Medicine, 2019) NO1: SAM类似物 2015年,通过共晶学数据发现了SAM类似物DS-437,可与PRMT5的谷氨酸形成氢键而结合,进而抑制它与SAM结合。后进一步确定,DS-437是PRMT5&PRMT7的双特异性抑制剂,它能抑制细胞中PRMT5底物发生对称二甲基化,而对其他29种人类蛋白质、DNA和RNA甲基转移酶没有活性。再进一步的动物实验发现,DS-437可抑制T细胞的功能并诱导肿瘤的免疫反应而显著改善小鼠体内的抗癌效果。   NO2: CMP衍生物 同是2015年,从包含10000种CMP的Chem Bridge CNS-Set文库中预测出8种可与PRMT5的SAM和精氨酸结合口袋相嵌合的小分子化合物,进一步细胞实验筛选出CMP5可特异性地抑制PRMT5的酶活性。淋巴瘤中,CPM5可抑制由EBV病毒驱动的B细胞永生化癌变,并重新激活抑癌基因PTPROt的表达。后在CPM5基础上通过结构优化得到抑制效果更佳的HLCL-61。在白血病中,HLCL-61可通过抑制PRMT5的活性而增强miR-29b的表达,进而激活多种下游通路。2016年进一步优化CPM5结构,合成出世界上首个具有口服活性的PRMT5小分子抑制剂EPZ015666。 NO3: GSK3326595 2019年,发现GSK3326595可以与PRMT5/MEP50复合体形成共晶,抑制其甲基转移酶的功能;而且它与PRMT5/MEP50复合体结合的特异性远高于其他20种甲基化转移酶(如PRMT9)。GSK3326595对多种肿瘤的抑制效果,发现对乳腺癌、AML和骨髓瘤的抑制效果最佳。机制上,GSK3326595通过干扰PRMT5/MEP50的功能,影响细胞内剪切、RNA加工、转录和翻译等相关基因的甲基化修饰,调节细胞内RNA的稳态。另外,该药可促进细胞周期相关基因的表达,使癌细胞停滞在G1期,并诱导癌细胞死亡。GSK3326595还可抑制癌基因的表达,并重新激活抑癌基因。在淋巴瘤细胞系种,GSK3326595会使癌基因MDM4丢失第6外显子,丧失对p53通路的抑制作用,进而恢复p53通路的抗肿瘤活性。另,GSK3326595对p53野生型和突变型的肿瘤细胞抑制效果有显著差别。目前,GSK3326595已被应用于临床I期的液体瘤和实体瘤试验;并在本年的AACR年会报出积极的数据。   4 小结 […]

半夏
无癌生存超10年,接受CAR-T疗法的75岁白血病患者却输给了新冠病毒

无癌生存超10年,接受CAR-T疗法的75岁白血病患者却输给了新冠病毒

文章来源:无癌家园   就在2月17日,小编在国外平台得知一个不幸的消息,全球首个接受CAR-T治疗的成年白血病患者Bill Ludwigs在成功抗癌10年后,却无法战胜COVID-19(新冠病毒肺炎),享年75岁。   无癌存活超10年!比尔的白血病靠免疫疗法彻底打败!   Bill Ludwigs已经成功存活超过10年!重点强调的是无癌生存10年!据悉Bill Ludwigs曾经患的是慢性淋巴性白血病。 Bill Ludwigs是一名来自美国新泽西州的退休狱警,当他被确诊患有慢性淋巴性白血病后,便开始漫长的抗癌之路,这一晃就是十年之久,经过手术、化疗等治疗依旧没法好转,还可惜的对化疗产生了耐药。更惨的是,由于经过太多次的化疗,让他产生了副作用——白细胞飙升,进而无法进行骨髓移植。 当时的Bill Ludwig万念俱灰,别无选择,不管免疫疗法奏不奏效,这是他唯一剩下为之一搏的治疗方法了! 在宾夕法尼亚医学大学,免疫学家Carl June医学博士正在多年的研究基础上,研究表明免疫系统可以靶向并消灭癌症。直到2010年8月,Bruce Levine教授和Carl June教授的研究小组才确定了他们的第一位患者——Bill Ludwig。 研究人员从Bill体内提取了他的免疫细胞T细胞,并通过从人类、小鼠和奶牛中选取的DNA经过基因工程进行改造,形成CAR-T细胞。 两周后,这些细胞生长了700倍,并准备好重新引入比尔的血液中,以便于更快地生长。在第一次治疗的一周后,Bill出现了严重的副作用,但在一个月后,他体内的癌细胞逐渐消失,白血病也消失了。每个回输的CAR-T细胞至少消除了1000个癌细胞! 据悉,与Bill一同接受治疗的还有两位白血病患者,三人中,仅在单次治疗后就有两名患者体内的癌细胞被完全清除,呈现完全缓解,另一例为部分缓解。以下是一位患者接受治疗83天后的对比图,可见疗效格外令人惊艳! 淋巴瘤患者完全恢复健康已9年,全球第二个CAR-T疗法不同凡响   2017年10月13日,《华尔街日报》发文:免疫疗法治疗癌症又获新动力。其中提到了一位名叫Eric Karlson的患者,是55岁的海洋建筑工人,他罹患的是非霍奇金淋巴瘤。 《华尔街日报》发文:癌症获得动力的免疫疗法治疗 2002年,Eric感到脖子上有一个肿块,检查结果是非霍奇金淋巴瘤。之后Eric加入到国家癌症研究中心Dr. Rosenberg的临床试验当中,应用免疫治疗方案。据文章报道截止,他已经完全恢复健康将近九年了,Dr. Rosenberg告诉他现在不需要每年都来复查了。 Eric应用的免疫疗法被称为axicabtagene ciloleucel(也就是Yescarta),是继诺华的CAR-T疗法kymriah获批之后,第二个获批的CAR-T疗法,已为无数对其他疗法抵制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带来了更多“治愈”希望。 血液肿瘤治疗界的“抗癌利器”——CAR-T疗法 CAR-T疗法先驱Carl June博士曾经在采访中对CAR-T细胞疗法拆分为两部分进行解读: T细胞(T淋巴细胞)在人体中扮演“战士”角色,负责抵御和消灭感染、肿瘤、外来异物等“敌人”。 CAR,中文学名“嵌合抗原受体”,发挥着类似定位导航的作用。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T细胞激活,并装上“定位导航装置”CAR,专门识别体内肿瘤细胞,并通过免疫作用释放多种效应因子,高效地杀灭肿瘤细胞,从而达到治疗恶性肿瘤的目的。 无癌家园专家科普:CAR-T免疫疗法是如何工作的? Carl June称,过去CAR-T细胞疗法在全球只有3个临床的实验,而且都是在美国。“现在已经有400多个遍布全世界的临床实验,其中大多数是在中国和美国进行的。” 以急性白血病复发的小女孩Emily为例,她于2012年(6岁)进行注射,现在其体内仍有CAR-T细胞。“只要注入一次CAR-T细胞,就可以在人的身体存活终生,它在人体内的半衰期是70年。” CAR-T细胞疗法是第一个细胞和基因疗法。虽然在甲状腺癌、乳腺癌等实体瘤领域的研究不甚顺利,但在白血病、淋巴瘤和骨髓瘤等肿瘤治疗的临床试验中都有积极的表现,尤其是针对晚期白血病。 “5年之内应该所有的血液肿瘤都可以通过CAR-T疗法进行治愈。”Carl June说道。 中国CAR-T细胞崛起!为国内患者带来新希望! 除了上述提到的关于血液肿瘤患者采用CAR-T治疗获得明显疗效的病例外,目前国内正在积极开展血液肿瘤及实体瘤的CAR-T临床研究。 CAR-T细胞免疫疗法的横空出世使广大肿瘤患者看到了希望,以CAR-T疗法为代表的细胞免疫治疗将是未来5~10年全球生物制药行业最热门的领域。小编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越来越多的临床试验数据将会不断涌现,CAR-T疗法不仅会在血液肿瘤领域大放异彩,在实体瘤方面也会日益彰显其蕴藏的实力!   参考文献 https://www.inquirer.com/obituaries/covid-19-claims-bill-ludwig-cancer-immunotherapy-pioneer-penn-20210217.html  

半夏
99.9%的人都不知道,血常规指标可以推算肿瘤预后!手把手教你

99.9%的人都不知道,血常规指标可以推算肿瘤预后!手把手教你

文章来源:美中嘉和肿瘤防治   每次去医院做检查,无论是大病小病,十有八九都包含“血常规检查”,可见血常规检查之重要。然而拿到血常规结果,大多数人往往只是看一眼便塞进包里了。医生看了血常规结果之后,给出的建议大概率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没什么大问题 (2)有点贫血,需要补血 (3)有点感染,开点抗感染药 如果血常规只有这些贡献,还真有点浪费那一管儿血。其实血常规报告单里有几项全身免疫指标,对肿瘤患者而言非常重要,可以从中看出预后如何。今天洋葱就手把手教给你!   半分钟读全文 血常规报告单中与预后相关的指标主要是:淋巴细胞绝对数(ALC)、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值(LM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 NLR值低、LMR值高、PLR值低,这三个指标与各种实体瘤患者具有较长的总生存期相关;但不同肿瘤对这三个指标的“敏感度”不同,下文分别详细介绍 关于乳腺癌的最新研究增加了淋巴细胞绝对数(ALC),从疾病进展时间和总生存期角度研究相关关系,并介绍了不同乳腺癌分型的不同结果 第一步: 拿出你的血常规报告单,找到这几项 血常规报告单重点看4项与全身免疫相关的指标。 先找出这几项(下图中已标红,可参考),并标注为数字1、2、3、4。 数字1:淋巴细胞绝对值(LYM) 数字2:中性粒细胞绝对值(NEU) 数字3:单核细胞绝对值(MON) 数字4:血小板计数(PLT) 然后进行简单地带入和计算: 淋巴细胞绝对数(ALC)=数字1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数字2➗数字1 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值(LMR)=数字1➗数字3 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数字4➗数字1 为了方便,请将计算的结果分别用前面的字母表示,下文都将使用这个字母代号。 第二步: 对应适合你的情况 乳腺癌 很多项研究报道了以上四项血常规结果与乳腺癌预后的关系 以下是洋葱对不同结果的总结: 与ALC值较低的患者相比,ALC高(>1.5*10^9/L)的患者疾病进展时间和总生存期更长(疾病进展时间:从随机化至治疗失败或退出试验的时间)。 与NLR值较高的患者相比,NLR低(<3)的患者疾病进展时间和总生存期更长。 PLR 值较低的患者大部分都有较长的疾病进展时间,即疾病进展较慢。 LMR值较高的患者,其总生存期更长。 以上结果来自于研究者收集的使用紫杉醇化疗+贝伐单抗治疗的晚期乳腺癌患者。 其他情况 而使用艾瑞布林的患者,可重点看两个指标:ALC和NLR。ALC值高、NLR值低均与较长的总生存期有关。 对雌激素受体ER阴性和Her-2阴性的乳腺癌患者来说,研究显示NLR值对预后的预测更有价值。NLR值较低的患者预后较好。 对于亚洲的乳腺癌患者而言,PLR值较高可能与总生存期缩短有关,也与Her-2阳性相关,可作为乳腺癌患者预后不良的指标。 食管鳞癌 NLR值: 高NLR组患者5年生存率为19.1%;低NLR组患者5年生存率为47.07%。(差别很大) LMR值: 高LMR组患者5年生存率为57%;低LMR组患者5年生存率为26%。(差别很大) PLR值: 高PLR组患者5年生存率为40.15%;低PLR组患者5年生存率为42.98%。(几乎无差别) 实验得出结论:NLR和LMR对食管鳞癌患者预后参考意义比较大。血常规NLR≥2.46、LMR<3.88的食管鳞癌患者生存期可能较短。 结肠癌 以下实验主要对比了结肠癌患者手术前血常规情况与术后5年生存率的关系。 NLR值: 高NLR组患者5年生存率为37.8%;低NLR组患者5年生存率为83.1%。(差别很大) LMR值: 高LMR组患者5年生存率为73.2%;低LMR组患者5年生存率为50%。(有差别) […]

半夏
肿瘤微环境是什么?如何用药?

肿瘤微环境是什么?如何用药?

正如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很大,肿瘤微环境(TME)对肿瘤生长、代谢、转移等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甚至影响抗癌药物的治疗效果。近年来针对肿瘤微环境中组分进行肿瘤治疗的研究也逐渐增多。下面就让小编带您认识一下复杂多变的肿瘤微环境,以及如何靶向肿瘤微环境进行抗癌治疗。 肿瘤微环境里的“家庭成员” 肿瘤微环境非常复杂,包含多种细胞和组分。 1) 免疫细胞:T、B淋巴细胞、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树突状细胞(DC)、自然杀伤细胞(NK)、中性粒细胞、髓系来源抑制性细胞(MDSC)等。 2) 基质细胞:癌症相关成纤维细胞(CAF)、周细胞、间充质基质细胞等。 3) 细胞外基质(ECM)和其他分泌分子:生长因子、细胞因子、趋化因子和细胞外小泡(EV)等。 4) 血液和淋巴血管网。 肿瘤常常利用微环境里的细胞和分子,维持一个免疫抑制性微环境,让免疫系统没法消灭它们。要消灭肿瘤细胞,常常得从肿瘤微环境着手。 图1. 肿瘤微环境里的“家庭成员” 靶向肿瘤微环境的各个组分 ——“分而治之” 肿瘤微环境中不同的细胞亚群具有不同的功能,通过多种机制影响肿瘤发展。靶向不同的细胞亚群就需要采取多样的策略,将免疫抑制的微环境转变为不利于肿瘤生长的微环境,控制肿瘤的生长。 一. T细胞 T细胞,特别是杀手T细胞,可谓是抗肿瘤免疫的中流砥柱。目前靶向T细胞的免疫治疗有两种途径,一是通过抑制免疫检查点增强T细胞的抗肿瘤能力,也就是常被提及的PD-1/PD-L1/CTLA-4抑制剂疗法,二是通过强化和改造T细胞(嵌合抗原受体CAR-T,或者T细胞受体的基因编辑)来增强其抗肿瘤作用。今天我们主要介绍第一种途径。 1) PD-1/PD-L1抑制剂。这可能是大家最为熟知的免疫疗法。PD-1本是杀手T细胞的“刹车”机制,杀手太厉害,不能不受管制,以免误伤自身。而正是这一点被狡猾的肿瘤细胞利用:杀手T细胞本来接到指令,准备执行任务;但肿瘤细胞用自己的PD-L1去结合T细胞表面的PD-1,将之“封印”。PD-1/PD-L1抑制剂可以阻断PD-1和PD-L1的结合,解除杀手细胞的封印,好让它们重新执行任务,消灭肿瘤细胞。 图2. PD-1/PD-L1抑制剂作用机制 目前多款PD-1/PD-L1抑制剂药物都已经被批准用于临床治疗。 2) CTLA4抑制剂是另一增强T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能力的途径。利用单克隆抗体ipilimumab进行CTLA4阻断,在近2000例的临床试验中能够使癌症病人受益,尤其是黑色素瘤病人。 3) 其他靶点。除了PD1/PD-L1/ CTLA4,还有很多免疫靶点,抑制它们可以激活T细胞,帮助杀伤肿瘤,比如LAG3、TIM3、TIGIT等,它们的高表达都与较差的预后有关。相关的抑制剂也都在研发中,不少早期临床试验显示出不错的效果。 二.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 巨噬细胞是我们身体的清道夫,可以吞噬和清除细胞碎片,维持组织稳态和抵御感染。而在肿瘤微环境中,巨噬细胞常常会“黑化”,帮助肿瘤生长和转移,逃避杀手细胞的追杀。这种“黑化”的巨噬细胞被称为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 临床数据显示,TAMs越多,通常病人预后越差,并且TAMs和治疗耐药性也有关系。这表明TAMs可作为预后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点。 目前靶向TAMs的药物主要是清除肿瘤微环境中的TAMs,或者阻断TAMs的抑制性功能。事实上,巨噬细胞的靶向治疗不仅能够阻断TAM对癌细胞的帮助,而且可以增加向杀手T细胞的抗原呈递,从而增强抗肿瘤效力。 巨噬细胞的靶向治疗研究包括: 1)CSF1R抑制剂,删除TME中的TAMs和/或改变其功能; 2)CCL2或CCR2抑制剂,阻断单核细胞向TME的招募,减少TAMs的数量; 3)CD47/SIRPα复合物拮抗剂,抑制CD47介导的“不要吃我”信号,增强TAM对癌症细胞的吞噬作用; 4)共刺激分子如CD40,TAMs上表达的CD40是T细胞介导的抗肿瘤免疫的重要调节分子,添加CD40可增强T细胞的激活; 5)蛋白PI3Kγ和TREM2的抑制剂,PI3Kγ和TREM2都是TAMs发挥免疫抑制功能的重要调节因子,抑制它们可让TAMs停止“黑化”。 三. 树突状细胞 树突状细胞是免疫系统的信号兵兼教练,可以摄取和处理肿瘤或者病原体等抗原,将抗原递呈给T细胞,并且激活它们。 树突状细胞能帮助诱导出较强的持久性抗肿瘤免疫: 1)在淋巴器官和非淋巴器官之间的迁移能力; 2)交叉呈递肿瘤相关抗原给杀手T细胞,增强抗肿瘤效应; 3)释放趋化因子和细胞因子,调控整体的免疫反应和T细胞招募。 事实上,肿瘤微环境中树突状细胞增加与卵巢癌、肺癌和乳腺癌病人较好的预后具有相关性。所以,树突状细胞可作为令人期待的肿瘤免疫治疗靶点。不过,肿瘤也通过多种机制干扰树突状细胞的功能。 目前靶向树突状细胞的研究旨在增加肿瘤内树突状细胞数量,并恢复其功能。 目前的策略有: 1)使用FLT3L诱导树突状细胞在体内的扩增和存活。FLT3L对树突状细胞的分化和存活是必需的。 2)通过GM-CSF调控树突状细胞的活性,GM-CSF可促进树突状细胞的增殖、成熟和存活。 3)通过树突状细胞疫苗,强化对肿瘤抗原的呈递能力,促进T细胞和NK细胞的招募,从而强化抗肿瘤免疫。 四. 靶向肿瘤相关的间质细胞和血管系统 肿瘤里细胞过度增殖,需要额外的血管来运输氧气和营养,因此可以通过抗血管生成药物靶向肿瘤血管系统来抗癌,比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抑制剂贝伐珠单抗、小分子多靶点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舒尼替尼、阿帕替尼和安罗替尼等。 细胞外基质由多种大分子组成,包括胶原、糖蛋白、弹性蛋白、纤维蛋白和蛋白多糖,它们由细胞分泌到细胞外空间。与健康组织相比,肿瘤的细胞外基质的覆盖度、密度和硬度都增加了。肿瘤的细胞外基质不仅为肿瘤生长提供结构上的支撑,而且能调控肿瘤和微环境内的各种细胞,例如,组织内硬度的增加可促进肿瘤细胞的转化,与肿瘤的侵袭和转移有关。相关的靶向药物主要是降解细胞外基质(例如胶原酶或透明质酸酶),或者抑制细胞外基质的合成关键因子(抑制LOX酶)。 总结 肿瘤微环境的靶向治疗一直被认为是非常有前景的抗癌策略。靶向血管系统的药物、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和T细胞治疗的临床获批让很多病人受益。但是肿瘤微环境因为其复杂和多变性,单一靶向或不足以控制肿瘤的进展,多种方法的联合治疗能够发挥出更好的治疗效果,从而让更多的病人受益。加入癌度App,同病友交流,获取最新抗癌进展。 […]

半夏
肺癌患者如何补充营养与缓解副作用!

肺癌患者如何补充营养与缓解副作用!

文章来源:国际细胞临床与研究 生酮或酮饮食是低碳水化合物,高脂肪的饮食。一些研究表明酮饮食可以有效治疗包括肺癌在内的晚期癌症。 然而, 研究表明,患有肺癌的人很难遵循酮饮食,特别是在接受化学疗法和放射线治疗时可能导致卡路里摄入减少,该领域的研究正在进行中。 肺癌患者饮食与营养补充 肺癌治疗可能会影响: 您的胃口 你的饮食能力 您的身体从食物中吸收营养的状况如何 癌症本身以及像化学疗法这样的治疗方法都可以导致体重减轻。健康饮食可以帮助您避免体重过多和营养不良。 饮食均衡、体内能量充足,可以在肺癌治疗期间帮助您保持健康,有助于降低与治疗相关的副作用(如体重减轻)的风险。 肺癌患者饮食营养的关注度应贯穿于肿瘤患者的全程治疗,其原则为既要保证营养平衡,又要选择性饥饿肿瘤细胞。可以从以下方面补充: 1、蛋白质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组织最重要的营养元素,高蛋白饮食有益于肿瘤患者。日常最好来源是鱼、家禽、瘦红肉、鸡蛋、低脂乳制品。 2、脂肪(俗称油)脂肪的补充应多选用不饱和脂肪,包括单不饱和脂肪和多不饱和脂肪。 单不饱和脂肪主要存在于芥花油、橄榄油、和花生油植物油中; 多不饱和脂肪主要存在于亚麻籽油、玉米油、红花油、花油、和深海鱼油中。 3、碳水化合物(糖类)糖类是人体能量的重要来源。肿瘤细胞主要通过大量摄取糖,来满足其快速增殖的能量需要。这一特性是当前研制肿瘤专用营养配方产品的理论基础,科学家有意识的减少糖的含量,增加蛋白质、脂肪的含量,选择性的提供能量来源,以使肿瘤细胞得不到更多的营养。4、微量营养素微量营养素(包括维生素和矿物质)是人体维持机体的正常运作所必须的。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E、锌和硒为抗氧化营养素,它们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力、抗氧化的作用,具有防癌或抑癌的功效。微量营养素主要来源于新鲜的蔬菜和水果中。   化学疗法药物是杀死整个身体癌细胞的强效药物。由于这些药物是如此有效,它们可能会引起诸如以下的副作用: 恶心和呕吐 腹泻 便秘 食欲不振 气味和味道的变化 口疮 对于恶心和呕吐: 多吃一些无味的食物,例如吐司,饼干和米饭。 少吃多餐,而不是大餐。 感到不适时,吃冷的或室温的食物可能会有所帮助。 对于腹泻: 吃些含盐的食物,例如椒盐脆饼或肉汤,以补充因腹泻而流失的钠。 每次肠蠕动后,至少喝1杯水或运动饮料。 多吃一些平淡的食物,例如大米,香蕉和烤面包,直到腹泻好转为止。 避免喝牛奶,高脂食物,油腻食物和甜食,这可能会使腹泻恶化。 限制高纤维食物,例如全谷物,新鲜水果和蔬菜,除非您的医生另有指示。 对于便秘: 为了帮助您,请食用高纤维食物,例如全谷物谷物和面包,新鲜蔬菜,带有种子和皮肤的新鲜水果,果汁以及干果(例如李子和杏子)。 多喝水和巴氏杀菌果汁。诸如茶或咖啡之类的温热饮料可能有助于缓解便秘。 限制可能会使便秘恶化的食物,例如奶酪和鸡蛋。 对于食欲不振: 一整天要多吃三餐,而不是三顿大餐。 增加饮食中的高卡路里,高蛋白食物,例如花生酱,鸡肉,煮鸡蛋,鹰嘴豆泥和坚果。 喝营养补充剂,如蛋白质奶昔。 对于味道和气味的变化: 如果您无法忍受烹饪的味道,请在冷或室温下食用。 将1茶匙盐和1茶匙小苏打混合到4杯水中,然后在食用前用漱口水漱口,以使食物味道更好。 使用塑料叉子,勺子和刀子代替金属器具。 吃水果之前先将其冷冻。 尝试新的调味料和腌料,直到找到适合您的口味。 对于口疮: 在吃东西之前先问问医生是否可以服药以减轻口腔疼痛。 多吃一些软食品,例如燕麦片和苹果酱。 尝试冷冻食品,例如冰块,冷冻酸奶或冰片。 避免吃辛辣或咸的食物。 不要吃任何酸性的东西,例如橘子,柠檬或西红柿。 资料参考: […]

半夏
甲状腺结节会发展成甲状腺癌吗?这些预防措施你需要知道

甲状腺结节会发展成甲状腺癌吗?这些预防措施你需要知道

中国的甲状腺结节发病率普遍较高,周围有不少小伙伴被检查出患有甲状腺结节。近几十年来,全球的甲状腺癌发病率都在持续上升,据中国肿瘤登记中心的数据,中国甲状腺癌将以每年20%的速度持续增长。   甲状腺癌发病率的不断攀升,难免会让患有甲状腺结节的人担心。 那甲状腺结节和甲状腺癌有什么关系?得了甲状腺结节该怎么办?如何预防癌症的发生?来了解一下吧~   图片来源:123RF 甲状腺结节和甲状腺癌的关系 甲状腺结节是指甲状腺细胞异常生长,在甲状腺内形成肿块。据美国甲状腺学会估计,大约有一半的人存在甲状腺结节,且很多人都是在做健康体检时发现的。   这些没有症状的甲状腺结节,大部分都是良性的,不会癌变,对于我们的生活没有什么影响。只有少数甲状腺结节是恶性的(约5%),即使是恶性,大多数的治疗效果也很好。所以发现甲状腺结节,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搞清楚它是良性还是恶性。   良性结节和甲状腺癌具有不同的独特分子特征。也就是说,良性结节和甲状腺癌完全是两回事,如果确诊为良性结节,不要过分担心其演变成甲状腺癌,只要适度随访观察即可。   图片来源:123RF 一般有四种类型的甲状腺癌: 乳头状癌:乳头状甲状腺癌是最常见的类型,占所有甲状腺癌的80%-90%,几乎所有的乳头状癌都可以治愈。 滤泡状癌:滤泡状甲状腺癌约占所有甲状腺癌的 10%,滤泡状癌较乳头状癌更具侵蚀性,易于通过血液转移,向全身多处播散癌细胞。 髓样癌:约 4% 的甲状腺癌是甲状腺髓样癌,甲状腺髓样癌通常会家族性遗传,因此患者需接受基因检测,以明确导致癌症的基因突变。 未分化癌:甲状腺未分化癌约占甲状腺癌的 2%,最常见于老年女性。这种肿瘤生长迅速,通常在颈部形成巨大的疼痛性包块。它也易于全身转移。即使治疗,约 80% 的未分化癌患者也会在1年内死亡。 甲状腺疾病可能和过度诊断有关 很多研究团队认为,甲状腺疾病的发病率一直呈上升趋势,主要是因为诊断技术越来越发达,超声、CT扫描和核磁共振等检查可以在早期发现甲状腺疾病。但是,发病率的增加反映了诊断技术进步的同时,也引起了人们对于过度诊断的担忧。   2016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曾发表研究指出,1998-2012年间,中国87%的甲状腺癌都与过度诊断有关。过去十年来,医学界已经做出大量努力来减少对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过度诊断,并尽量避免过度治疗:   主流的甲状腺结节和甲状腺癌指南已经更新指出,无需对<1 cm的甲状腺结节进行活检以评估癌症;对于小体积肿瘤,推荐甲状腺半切而非全切手术。 放射科相关指南也提出,对于横截面成像检测到的甲状腺偶发结节,减少过度检查;建议根据外观以及尺寸对结节进行分类以指导是否需要后续活检。 妙佑诊所(原梅奥诊所)和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Memorial Sloan Kettering CancerCenter)在内的全球多家顶级医院,以及不少指南目前已经建议,不要在无症状的个体中筛查甲状腺癌,并提倡对微小肿瘤进行积极监测而非立即治疗。 根据中国卫健委《甲状腺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建议,只有高危人群需要监测筛查甲状腺癌。   图片来源:123RF   综上,目前甲状腺疾病的发病率较高,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过度诊断,目前医学界也做出了努力以减少过度诊断。就算检查出有甲状腺疾病也无须太担心,因为大部分甲状腺结节都是良性的,不会癌变;就算是得了甲状腺癌,大部分甲状腺乳头状癌的预后也会不错。 但毕竟没人想动刀子,该如何预防癌症的发生呢?   甲状腺癌的预防 定期筛查 上海市抗癌协会联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发布了2021版《居民常见恶性肿瘤筛查和预防推荐》: 1. 甲状腺癌筛查要同时进行甲状腺的功能检查和形态检查;  2. 一般人群:  目前没有用于甲状腺癌早期检测或常规筛查的标准试验;  临床颈部体检:20~29岁每2~3年1次,30岁以后每年1次;  颈部超声检查:30岁后每年1次(包括甲状腺、颈部、锁骨上);  3. 甲状腺癌高危人群(见下图):颈部超声检查,每年1次(包括甲状腺、颈部、锁骨上);  4. 女性孕前和哺乳期结束时:建议分别进行1次颈部超声检查。 […]

半夏
“肿瘤门”涉事公司已向家属退款,老板徐以兵是谁?

“肿瘤门”涉事公司已向家属退款,老板徐以兵是谁?

文章来源:医学界肿瘤频道   4月9日,到母亲曾经接受治疗的那家医院办理医保报销手续的张有林,接到了上海嘉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的一位男性工作人员的电话。   “他问我在哪里,我说在医院,他说过来把钱退给我,我问退一个人还是两个人的,他说两个人的都退。”张有林在电话中告诉“医学界”。   收到对方带来的15万元的现金后,张有林给对方写了个收据,并把此前治疗时对方开具的票据还给了对方,但只还了7.5万元的票据,另外的票据在他表妹那里。   张有林就是近期备受关注的“肿瘤治疗黑幕事件”中的当事患者家属之一。2020年8月,他的母亲和舅舅在上海治疗胃癌期间,到上海嘉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接受了NK细胞免疫疗法,共花费15万元。   如今,围绕张有林母亲和舅舅的主治医生陆巍究竟有没有诱导患者去接受在中国尚未被批准应用于临床的NK疗法,正被媒体聚焦,国家卫健委也表示高度关注。   退钱,退不掉的钱   虽然接受了NK细胞免疫疗法,张有林的舅舅和母亲后来还是先后去世了。   张有林对母亲在上海的治疗效果还算满意,他也清楚母亲的病情,来上海治疗的目的是为了减轻母亲的症状,也不给自己留遗憾,虽然在上海治疗期间花了30万左右,但他有弟兄5个,医保还能报销百分之三四十,并没有为此欠下借款。   但张有林的舅舅(马进仓)治疗效果并不好,后来主治医生陆巍更改了治疗方案,但随着陆巍被派到海南,更改的方案也没有被很好的执行。马进仓只有一个儿子,据某自媒体报道,他去世后,给家里留下了十几万元的欠债。   因为马进仓的治疗效果不好,2020年10月17日,他的女儿马荣就更改后的治疗方案咨询了北医三院肿瘤内科医生张煜,看过治疗方案后,“气得咬牙切齿”的张煜于10月20号在某社交网站发文怒斥陆巍“肆无忌惮”,并在文中喊话陆巍“解释一下是如何制定该垃圾方案和如何诱使患者进行昂贵且无效的生物免疫治疗”。     这次发文并未引起太多关注。2021年4月2号,张煜再度发文点名陆巍,指责他诱导患者家属进行NKT生物免疫治疗,并从中获益,这一次引起了部分媒体跟进报道。   引起国家卫健委的高度关注,并立即组织对有关情况和反映的问题进行调查核实,是在4月18日张煜再发长文“请求国家尽早设立医疗红线,遏制肿瘤治疗中的不良医疗行为”之后,这也引发了全国媒体纷纷报道。   在4月8号张有林去上海之前,上海嘉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的人就已经联系了张有林的弟弟,除了表示愿意退钱外,也希望张有林的弟弟能去做一下他表妹的工作。“我弟弟去找了妹妹,她不见我弟弟,说这个事情很复杂,你不要管。”   张有林弟兄本来对母亲在上海的治疗就没有不满,能把NK治疗的钱退回来,更是意外收获。对方把15万的现金交给张有林时,张有林有问过退钱的原因。对方说:“网上都报了,你也看到了,我也不多说了。”   4月9号那天,除了在医院拿到医保报销的票据和收到上海嘉慷的15万元现金退款外,张有林还给医院送了一封感谢信,为母亲在该院得到的精心治疗表达感谢,并称陆巍是位好医生。   “回去后,我妹妹(马荣)知道我写了感谢信,她们全家非常不高兴。”张有林说,“停了几天,我说把钱给她,她说太恼火了,她不要,现在钱还在我这里放着。”   4月25日,张有林的弟弟向他舅妈说,如果不要她们的那份钱(7.5万元),就退回给那个公司了。   “舅妈说你们怎么办都行,反正不要这个钱,”张有林说,“早知道这么复杂,我就只拿我们的那份了。”   徐以兵是谁?   上海嘉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董事长是徐以兵,结果该公司的官网显示在维护中,已经无法访问,“医学界”多次致电徐以兵,也都无人接听。   “医学界”查询发现,在浙江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官网的“师资队伍”中,有关于徐以兵的介绍:徐以兵博士,浙江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目前主持横向转化研究论文的大小,以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发表SCI文章11篇。其研究领域也以NK细胞为主。   徐以兵主持及参与的项目也多与NK细胞有关。   其中第二项“上海博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建造新型NK细胞治疗恶性肿瘤”,张有林母亲和舅舅的主治医生陆巍,曾在2014年担任过上海博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股东,并在2015年退出,该公司的法人也是徐以兵。但陆巍回应对股东的事儿没有印象,他曾就CTC研究与这个公司有过合作。   在杭州侨网上,还能查到2015年发布的一篇文章《徐以兵:NK细胞扩增技术的领军人物》,文中介绍:   “徐以兵博士于2013年11月份全职回国,回国前就职于美国南加州大学KECK医学院和洛杉矶儿童医院Saban研究所任高级研究助理(Senior Research Associate)。其在NK细胞免疫治疗领域的研究属国际领先、国内顶尖水平,在该研究领域享有很高的声誉。徐博士携带核心技术并带领研发团队联合浙商全国500强企业浙江中赢控股集团,于2007年创立浙江中赢方舟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现在已授权发明专利3项,申请中的发明专利5项,其中专利号为201110075736.1的专利是国内唯一的IL-21扩增领域发明专利。”   […]

半夏
做完手术就万事大吉了?术后护理照着做,好得快

做完手术就万事大吉了?术后护理照着做,好得快

文章来源:美中嘉和肿瘤防治   肿瘤作为身体的“异类产物“,不管是不是经历过放化疗,很多都逃不过手术这一关!然而,手术完成并非万事大吉,除了微创手术外,有些肿瘤患者手术创伤大、身体虚弱,术后伤口的恢复成了很多患者面临的难题! 由于病情、体质、手术方式、外界环境等因素的不同,伤口恢复起来有快有慢、有好有坏,术后护理在其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那术后如何护理伤口才能好得快呢? 01 疼痛 术后疼痛是人体对组织损伤修复过程的一种复杂生理、心理反应,是术后患者必须面对的问题。疼痛的程度与伤口大小、手术部位等有关,与患者的焦虑情绪也密切相关! 如何护理? 术后疼痛难忍时,可考虑使用止疼药物来镇痛,但止疼药的药效是有时效的,多用无益。这个时候,还可以靠这些方法来减轻疼痛! 减少或消除引起疼痛的原因 术后患者应该待在一个安静、光线柔和的环境中,并保持舒适的卧位。 如腹部手术后患者采取半坐卧位,可松弛腹肌,减轻腹部切口缝合处的张力,缓解疼痛,增加舒适感,也有利于切口愈合。胸腹部位的手术,患者术后深呼吸和咳嗽时,可以用手按压伤口,能够减轻疼痛。 心理护理 焦虑情绪越严重,身体耐受疼痛的程度越低,心理上高度恐惧的患者对疼痛的敏感性就会增高。简而言之,就是心态不好,就可能疼得厉害! 家属可以引导患者摆脱痛苦意境和淡化疼痛意念,将患者注意力转移到其他的活动上,如聊天、听音乐、看电视等,这些新的刺激可以抑制疼痛感受的皮层代表区,能明显减轻患者术后疼痛[1]。 松弛疗法 患者可以通过锻炼放松肌肉,缓解血管痉挛,消除紧张焦虑情绪,从而减轻疼痛。 具体做法如:自我暗示、闭目凝神、平静呼吸等,也可以通过聊天、看电视等分散注意力,达到放松的效果。 02 感染 手术后发热是肿瘤患者常见的现象,这可能是术后感染发出的信号,这里的感染包括手术创口处的感染和全身性感染(如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等)。 引发术后感染的因素较为复杂,术前预防用药不当、术中无菌观念不强、术后护理不当以及患者自身免疫功能较差,均容易出现感染。 如何护理? 伤口定期消毒换药,不要沾水。 如留置引流管,需保持引流管清洁干燥、通畅,不要弯折管路,避免引流液反流。 家属协助患者翻身、拍背,防止肺部感染和压疮。 术后鼓励患者排尿,并用清水清洗会阴部;如果患者留置尿管,需要每天用碘伏擦拭会阴,防止尿路感染。 03 饮食 术后伤口的愈合离不开身体输送的营养,很多肿瘤患者深知这个道理,但却不知道要怎么补充营养,什么该吃、什么不该吃? 原则上我们建议:饮食以增强患者抗病能力,提高免疫功能为主,多吃易消化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食物,增强体质,多饮水,以防口干和便秘尿少等。 如何护理? 全麻手术后6小时内是不能吃饭喝水的,6小时后可选择吃一些流质饮食,如米汤、藕粉等。 术后第一天吃半流质食物,如鸡蛋羹、大米粥、面片汤等,少量多餐。 术后2 ~ 3天,如无其他并发症,可恢复常规饮食。 在术后初期,要补充营养又要确保摄入充足的热量,宜多摄入高蛋白、高维生素类食物,如鱼虾、鸡蛋、新鲜蔬菜等,值得提醒的是,鱼虾、鸡蛋等所谓的“发物”并不会影响伤口愈合。 04 运动 大家的传统观念认为,手术后身体虚弱,需要卧床静养,身体才能好得快。事实并非如此,术后早期下床活动,可以有效防止手术伤口部位的粘连,也可以帮助患者快速恢复身体功能。 如何护理? 手术后24小时。根据患者的具体恢复情况,每2小时协助患者翻身、坐起,若患者恢复情况较好,可坐于床边活动四肢,或在家人的协助下于床旁站立锻炼。 术后1~2天内。患者可进行一些简单的四肢运动,早中晚各下床运动15~30分钟。 术后2~4天。家属可以协助患者做一些简单的康复运动,比如,慢走、短时间站立等。   参考文献 1、刘伟玲.外科患者术后疼痛护理的新进展.卫生职业教育,2013. 2、袁陵芳,殷 爽. 术后早期运动护理 对老年胃肠道肿瘤手术患者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的效果分析.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   本文已获得授权,如需转载请联系“美中嘉和肿瘤防治” 

半夏
“超级食物”、碱性食物可防癌?关于食物与癌症的谣言,你信了多少?

“超级食物”、碱性食物可防癌?关于食物与癌症的谣言,你信了多少?

癌症是全球范围内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且近十几年来,其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癌症对健康和生命的危害,也让人们尤为关注它的预防方式。 癌症的发生,不仅与先天遗传因素有关,还与环境污染和生活方式等因素有关。而饮食作为与癌症发生相关的因素之一,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很多与饮食相关的、五花八门的“防癌”方式流传开来。不过,在这些“防癌”方式中,有的是正确的;有的半对半错;还有的则纯属谣言,完全照做还可能会危及生命安全。 我们对部分饮食“防癌”的谣言进行了整理,希望能帮大家更好地预防癌症。 图片来源:123RF 1.吃糖有利于癌细胞生长 由于糖为细胞提供能量,而癌细胞通常生长迅速、繁殖速度快,这意味着癌细胞需要大量的葡萄糖为其提供能量。因此,在很多人认为,吃糖等于“喂养”癌细胞,使癌症恶化。 实际上,所有的健康细胞也都需要葡萄糖,我们没办法告诉身体,仅让健康细胞使用葡萄糖,不让癌细胞使用葡萄糖,也就是没法做到只切断癌细胞需要的糖供应途径。 此外,虽然目前有研究发现,癌细胞比正常细胞消耗的葡萄糖更多,但并没有研究显示吃糖会使癌症恶化,也没有研究显示不吃糖就能使肿瘤萎缩或消失。相反,严格限制碳水化合物摄入,可能会影响膳食纤维和维生素水平,进而损害长期健康。不过,含糖饮料、甜食等限制含糖食物的摄入,可以防止肥胖的发生,进而降低多种与肥胖相关癌症发生风险。 图片来源:123RF 2.吃碱性食物有助于防癌 首先应明确一点,判断食物酸碱性,并不是说某种食物的口感是酸的,它就是酸性食物;不酸就是碱性食物。实际上,食物的酸碱性是根据食物在人体内最终的代谢产物来划分的,常见的酸性食物有猪肉、牛肉、鸡肉、鱼类、各种蛋及蛋制品、大米、面粉等;常见的碱性食品有蔬菜、水果、豆类及其制品等。 曾经,“酸性体质是万病之源、是癌症的吸铁石”,这个说法非常流行,现在也时常可以看到。因此很多人认为,多吃碱性食物有助于改变身体酸碱度,保持身体健康和功能正常,预防和对抗癌症。 虽然有研究显示,癌细胞会在酸性(低pH)环境中快速生长,在碱性(高pH)环境中无法存活,但这些研究结果仅适用于隔离实验室环境中的癌细胞。 此外,目前也没有证据表明,饮食可以改变人体酸碱度。人体酸碱平衡受到体内多种机制调节,只会在一个极窄范围内波动。要想改变人体的细胞环境,来创建一个酸性较低、较不适宜癌细胞生存的环境,几乎是不可能的。 对于预防癌症而言,碱性食物和酸性食物都需要食用,以提供充足、均衡的营养,促进整体健康水平。 图片来源:123RF 3.微波炉加热的食物有致癌风险 微波炉里有一根叫做磁控管的电子管,用来产生微波。微波会在微波炉的金属内部反射,使食物中的水分子振动,从而产生热量来烹饪食物。这就是为什么富含水分的食物,比如新鲜蔬菜,比其他食物加热得更快。 微波能量会被食物吸收而转变为热量,而不会使食物“具有放射性”或“被污染”,自然也就不会产生致癌物质,增加致癌风险。 微波烹饪比传统烹饪更节能,因为食物烹饪速度更快,并且能量仅加热食物,而不加热整个烤箱。用微波炉烹饪的食物可能会保留更多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因为微波炉可以在不加水的情况下快速烹饪。 此外,相比于用微波炉加热食物,高温烧烤或油炸肉类(包括红肉以及家禽和鱼类)等烹饪方式,可引起食物中氨基酸、糖、肌酸或肌酐的化学反应,形成致癌性杂环胺,增加患癌风险。 图片来源:123RF 4.有机食品能降低患癌风险 有机食品通常用来指不添加人工化学品的食品。根据美国农业部(USDA)有机认证法规,标为有机的动物食品,是指饲料中未添加激素或抗生素;植物性食品是指在种植过程中不使用大多数传统的杀虫剂或除草剂、化学肥料或污水污泥作为肥料。 很多人认为,有机食品可能有益健康、预防癌症。然而到目前为止,几乎没有证据表明有机农产品的营养高于常规方法种植的农产品。而且食用有机食品与癌症风险相关性的研究也很少,并没有明确结论。 对于蔬菜、水果等农产品,为了尽可能的减少农药或其它人工化学品残留,在食用前应进行清洁,包括清洗、去皮、焯水等。 图片来源:123RF 5.“超级食物”可预防癌症 蓝莓、西兰花、大蒜、绿茶等食物,因富含抗氧化剂而被人们称为“超级食物”,被寄予厚望,认为只吃这几种食物就能远离癌症。 但实际上,虽然有研究发现,某些食物或某些营养成分的确与癌症发生风险降低有关,但指望吃某种特定的食物,从而预防癌症的发生几乎是不可能的。想要预防癌症的发生,需要营养的均衡和多样,减少动物性食物食用量,增加植物性食物食用量,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粗粮、豆类,让这些食物成为健康饮食的一部分,才能更好地降低多种癌症风险。 小结 总而言之,饮食是癌症的一个影响因素。对于饮食防癌,最主要的就是减少对健康有害食物的食用,增加对健康有益食物的食用,同时还要做到膳食均衡、营养充足。唯有如此,才能通过饮食更好地预防癌症发生。   参考资料 [1] Cheryl L. Rock, et al.,(2020). American Cancer Society Guideline for Diet and Physical Activity for cancer prevention. CA: A Cancer Journal […]

半夏
打破“不可成药”魔咒,KRAS抑制剂相继进入临床,谁将率先突围?加科思、贝达…

打破“不可成药”魔咒,KRAS抑制剂相继进入临床,谁将率先突围?加科思、贝达…

文章来源:药智网        RAS 是肿瘤中突变最为广泛的癌基因, 大约 30%的肿瘤中含有RAS突变。KRAS、HRAS和NRAS 3种亚型均被发现在肿瘤中存在突变, 其中以KRAS突变最为常见, 占 RAS突变的 80% 左右。KRAS突变在胰腺癌、非小细胞肺癌和结直肠癌中最为常见, 特别是在胰腺癌中高达90%。 尽管KRAS突变在肿瘤中的重要作用已经得到了广泛共识,但是至今尚无靶向KRAS的药物获批上市。一度被认为是“不可用药”,但近年,专门针对KRAS G12C突变的新型药物显示出了希望,且在2021年AACR会议上公布的新一代KRAS G12C抑制剂结果亮眼!   KRAS靶点发现   早在1982 年,研究者们在人类膀胱癌细胞中发现了突变的 RAS基因,这使RAS成为首个被发现的人类肿瘤基因。   RAS 在细胞信号转导过程中发挥核心作用:在分子水平上可以调控转录、翻译等过程,在细胞水平上可以调节细胞增殖、分化、衰老、凋亡等等。RAS的突变致癌约占人类癌症的 30%,因此,RAS 一直被视为肿瘤治疗的重要靶点。 图1 RAS蛋白结构(来源:参考资料[2])   RAS 通过在非活性状态(与 GDP 结合)和活性状态(与 GTP 结合)之间循环,发挥着二元开关的作用,其中GTP 的水解是二元开关过程中的关键步骤。   为什么“不可成药”   长期以来,针对 KRAS的靶点难以成药,其原因与KRAS蛋白的作用特点直接相关。北京加科思新药董事长兼CEO王印祥博士曾说到KRAS抑制剂难以成药的原因,一是由于KRAS蛋白的空间结构缺乏较深的疏水口袋, 阻碍了高亲和力抑制剂的识别;二是KRAS作为GTP酶,相对一般激酶(Kinase)的纳摩尔级别结合亲和力, KRAS与底物皮摩尔级别的结合亲和力是非常高的。而且KRAS的底物GTP在细胞内的浓度又很高,这也使得直接靶向GTP口袋的核苷酸竞争抑制剂难以开发。   直到2013年,UCSF(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Kevan Shokat教授在Nature上首次发表KRAS G12C的小分子共价靶向策略,这一进展推动了相关在研新药进入下一个开发阶段。   转机出现,KRAS抑制剂相继进入临床   过去 40年来, […]

半夏
NKT治疗、NGS测序等是否有利益链?国家卫健委回应肿瘤治疗黑幕:在查!

NKT治疗、NGS测序等是否有利益链?国家卫健委回应肿瘤治疗黑幕:在查!

文章来源:新浪医药   近期,北医三院肿瘤内科医生反映肿瘤治疗黑幕事件在网络平台引起轩然大波。肿瘤治疗当中的乱象问题一一被揭露。 4月18日晚,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医生张煜在某平台发表发布一条题为《写给我挚爱的国家和众多的肿瘤患者和家属——请与我一起呼吁,请求国家尽早设立医疗红线,遏制肿瘤治疗中的不良医疗行为》的推文。文中第三部分案例分析里,直指上海某三甲医院普外科医生陆巍蓄意诱导治疗,导致患者马进仓花费了常规治疗10倍以上的资金,其中包括做NGS基因测序,接受了“NK细胞疗法”、滥用辅助用药等,结果人财两空。4月19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回应称,立即组织对有关情况和反映的问题进行调查核实。4月27日,国家卫健委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局长焦雅辉在回应“北医三院肿瘤内科医生反映肿瘤治疗黑幕”时谈到,“我们一方面和北医三院取得联系,请北医三院和医生联系,并请医生给我们提供更多详细的信息,对于其中反映的问题进行调查核实。”她指出,“对于其中明确提到的、具有明确指向的青海患者的情况,我们也组织国家癌症中心和国内相关领域的权威专家,对病例整个治疗的过程进行专家和同行的评议,经过专家和同行的评议,认为整个治疗过程当中,治疗原则基本符合规范。”“不过,至于其中反映的问题,比如基因测序、NK细胞治疗等问题,这个过程当中是否有不当的利益交换,我们也请上海市卫健委进行调查,现在这个调查结果还没有出来。”她表示,如果发现有利益交换和利益输送的违法违规情况,绝不护短、绝不回避,将会依法依规,予以严肃处理。   NKT治疗、NGS测序等背后是否有利益链? 张煜医生在文中质疑,L医生给该患者进行2万的NGS测序,而不是可靠性更高的肿瘤活检组织检测;采用奇葩的二线治疗方案:培美曲塞、安罗替尼、奥沙利铂、卡培他滨和他莫昔芬联合治疗;向患者推荐无效、昂贵、不合法的NKT治疗;滥用辅助用药如日达仙之类。这当中,NK细胞治疗是其中最被质疑的疗法质疑之一。而该医生也媒体扒出和此患者运用生产NK细胞治疗的公司或存在利益输送的嫌疑。其中,最明显的是涉嫌违规治疗的生产NK细胞治疗产品背后的公司——上海嘉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这位L医生曾是该公司的关联公司上海博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的原始股东,2015年退出。 L医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辩解,对于自己是原始股东一事并不知情,并承认和上海嘉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徐一兵认识,二人是校友。另外,也并非是自己主动推荐给患者使用NK细胞治疗。而多位业内人士指出,NK细胞治疗目前尚未有产品上市,只能通过临床试验性质进行治疗,原则上不能收费。另据媒体报道,这家叫上海嘉慷生物的公司也于日前表示向患者退款,患者及其姐姐两人共退费15万左右。不过,患者方面似乎不太愿意接受如此处理。另一方面,患者在治疗当中进行的NGS测序也遭到较大质疑。如开头张煜医生所说的,“NGS结果是否有参考价值,按照常规应该将患者诊断时使用的胃镜病理组织切片进行检测更准确…”。L医生在采访中辩解,帮助患者选择基因检测公司,也是基于患者采取了个性化治疗,做基因检测也是为了检验当前治疗方案的可行以及接下来的治疗方案。   肿瘤治疗乱象正迎来“重击” 在张煜的文中,第一部分直指当前肿瘤治疗中的几大乱象问题包括: 在4月27日国家卫健委的新闻发布会上,焦雅辉局长介绍,我国在肿瘤的规范化诊疗上已经作了一系列工作,包括已经出台了相应的技术规范,诊疗规范、诊疗指南、合理用药指导原则,也建立了质控系统,包括行为规范性、药物应用规范性都建立了监测和质控系统。下一步,国家卫健委在这些方面将会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特别是围绕落实经国务院同意的六个部门出台的关于促进合理用药的意见,还有去年中央深改委审议的促进合理医疗检查的指导意见,今年还要在行业内开展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的专项整治行动,其中肿瘤的规范化诊疗是一个重点内容。而在关于肿瘤治疗的超适应症问题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癌症中心主任赫捷在新闻发布会上有一些相关回应。她指出,肿瘤患者存在个体差异,根据目前的诊疗方法制定的临床规范和指南可能不太跟得上最新的医学发展,药品获批的适应症和治疗方案在时间上也可能会落后,因此可以适当进行超适应症用药,但是临床伦理委员会应该对此严格监督,严格监控下的超适应症用药并不是过度治疗,事实也证明很多癌症患者是可以从中获益的。   文章参考来源:国家卫健委、丁香园、医学界等。

半夏
免疫治疗最特征性的不良反应,免疫相关不良事件应当如何应对?

免疫治疗最特征性的不良反应,免疫相关不良事件应当如何应对?

文章来源:基因药物汇   随着免疫治疗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免疫治疗方案被列入各大指南推荐,作为各类癌症患者的标准治疗方案乃至前线治疗方案应用。在我国,最新的医保目录中已经纳入了四款PD-1抑制剂,免疫治疗的应用势必会更加普及。 但随着新方案在患者当中的普及,因免疫药物而导致的一些特殊的不良反应,也成为了必须重视的要点。与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的化疗、靶向治疗相比,免疫治疗会导致一些独特的不良反应,其应对方式与既往方案自然存在一些差异。 小汇参考国外专家的汇报,以纳武单抗联合伊匹木单抗(O+Y)的双免疫方案为主要范例,为大家总结了免疫相关不良事件的知识以及应对方案,希望能够为正在接受免疫治疗或有意向接受免疫治疗的患者提供帮助。 什么是免疫相关不良事件? 免疫相关不良事件(irAEs),是一类因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而导致的独特的不良事件。由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会直接地调节人体免疫功能,因此所有免疫细胞能够到达的位置,都可能在免疫治疗的过程中发生免疫相关不良事件。 人体不同部位、不同组织可能发生的免疫相关不良事件的类型也不同。大多数情况下,免疫相关不良事件都是因免疫细胞攻击正常人体细胞而导致的。 最严重的免疫相关不良事件,正是让所有人闻风丧胆的“免疫因子风暴”。 免疫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有哪些特点? ①大部分的免疫相关不良事件会发生在治疗的前12周; ②类固醇可以用于治疗几乎所有的免疫相关不良事件,但患者通常需要接受长时间的治疗; ③免疫相关不良事件可能在得到控制之后的一段时间再次复发,尤其是免疫相关的结肠炎和肝炎; ④即使在治疗的前期没有任何相关事件发生,在治疗的后期,仍可能发生免疫相关不良事件; ⑤不同部位的免疫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时间有一定的规律性,即不同的起始动力学;比如:皮肤首先出现,紧接着是消化道、肝脏、肺脏、内分泌系统和肾脏等。 基于纳武单抗治疗的免疫相关不良事件发生规律研究 在一项基于纳武单抗的研究中,研究者分析了免疫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的规律。 我们可以看到,发生于皮肤部位的免疫相关不良事件最早出现,且发生率一直保持在非常高的水平;消化道部位的免疫相关不良事件其次,其最高发生率能够超过皮肤部位;内分泌系统的免疫相关不良事件发生较晚,大约在治疗十周左右发生,但在治疗的后期,仍维持着较高的发生率。 研究者指出,如果接受类固醇或其它免疫抑制剂治疗,大多数的免疫相关不良事件都是可逆的。早期发现和治疗,能够降低这些免疫相关不良事件导致的风险。 通常情况下,免疫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部位与肿瘤的原发部位无关;但也有一些例外,如肺癌患者接受免疫治疗更易发生免疫相关肺炎,黑色素瘤患者更易发生白癜风。 O+Y vs O,3级或以上严重免疫相关不良事件发生时间对比 在纳武单抗+伊匹木单抗(O+Y)双免疫联合方案与纳武单抗(O)单药方案治疗的临床试验中,研究者同时分析了接受治疗的患者发生3级或以上严重免疫相关不良事件的时间与治疗方案之间的关系。 结果显示,接受O+Y方案治疗的患者,发生严重免疫相关不良事件的时间更早,更倾向于发生在接受治疗的10周左右。而相对来说,接受O单药治疗的患者,发生免疫相关不良事件的时间更晚一些。 值得注意的是,研究中有少数患者的严重免疫相关不良事件发生在接受治疗50周之后。这也提醒了我们,在接受免疫治疗的整个过程中都应当密切关注免疫相关不良事件的征兆,绝对不能因为治疗早期未发生不良事件,就想当然地认为患者不会发生任何意外。 双免疫方案的不良事件,应对起来会更加困难吗? 专家指出,从发生率来说,接受O+Y方案治疗的患者,免疫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更高,而且其发生率会随着用药剂量的提升而上升。 在发生率更高的同时,接受O+Y方案治疗的患者,免疫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更加频繁、更加严重,且持续时间更长。 总得来说,大部分免疫相关不良事件,尤其是发生在消化道、肝脏、肺脏及肾脏的事件都能够通过对症治疗缓解。但发生在内分泌系统和皮肤的免疫相关不良事件的缓解率比较低,尤其是内分泌系统的事件,仅有约60%的患者通过对症治疗缓解。 免疫相关不良事件的一般治疗方案 包括类固醇在内的各类免疫抑制剂是免疫相关不良事件治疗的最主要手段。对于不同级别的免疫相关不良事件,药物的应用以及对于免疫治疗方案的调整也有不同的规范。 对于发生在不同部位、不同组织器官的免疫相关不良事件,处理方案也有一定的差异。总之,治疗方案最基本的原则之一在于,应当与治疗专家保持密切的联系,根据每一名患者的自身特点,有针对性地治疗。 发生免疫相关不良事件的风险因素有哪些? ①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史,或有进行性的、正在接受治疗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接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的时候,自身免疫性疾病恶化的风险高; ②根据一些回顾性研究的结果,先接受PD-1抑制剂治疗,再序贯伊匹木单抗(CTLA-4抑制剂)治疗,患者发生免疫相关不良事件的风险更大,且具备下述两种特点: 3~4级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率较高(35%); 其中超过20%的患者对伊匹木单抗发生率3~4级严重不良事件,其它患者中大部分对PD-1抑制剂的不良事件发展为3~4级。 常见的免疫相关不良事件及其处理标准 01 皮炎 ①常见的低级别免疫相关性皮炎表现: 网状红斑; 丘疹、斑块; ②罕见的免疫相关性皮炎表现: 史蒂文斯-约翰逊综合征/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SJS/TEN); 掌-足底(红)感觉障碍/手足综合征(PPE); ③免疫相关性皮炎的发生率在黑色素瘤患者中较高; ④必要的管理措施: 采用照片来记录和跟踪疾病的发展; 咨询皮肤科,必要时进行活检; 对于低级别的疾病:对症治疗(抗组胺药等); 对于高级别的疾病:局部应用或口服类固醇药物,必要时应停止免疫药物治疗。 02 肠炎(包括结肠炎) […]

半夏
你还在谈癌色变,苦于传统放疗副作用?这些腹腔癌症还能考虑质子治疗!

你还在谈癌色变,苦于传统放疗副作用?这些腹腔癌症还能考虑质子治疗!

文章来源:无癌家园   提及质子治疗,相信经常关注肿瘤治疗的朋友并不陌生。从2004年山东省万杰医院引进第一台质子治疗系统开始,我国的质子治疗技术已有17年之久。这项被业内称为“抗癌利器”的高端治疗技术,给越来越多的肿瘤患者带来生存下去的希望。 质子治疗是FDA批准的治疗方法,可将带正电荷的质子导向肿瘤目标 今天无癌家园小编要讲的是胃肠道肿瘤,提到这类癌症,手术治疗仍是大多数患者的主要治疗方式。尽管放疗技术已有显著进展,并且随机试验表明多学科治疗可提高患者的生存率,但胃肠道肿瘤放化疗的毒性作用仍然很大。 与光子放疗相比,质子治疗具有更好的适形性,可以更好地保护肿瘤周围正常组织。目前虽没有质子治疗胃肠道肿瘤的前瞻性研究数据,但近期的回顾性研究者显示质子治疗胃肠道肿瘤可减少急性毒性作用和晚期并发症,从而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为了证明质子治疗胃肠道肿瘤的显著疗效,小编查阅到迈阿密癌症研究所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发表的相关文献力证质子治疗的治疗优势! 胃癌 手术切除是胃癌根治性治疗的标准治疗方案,但多数患者仍需接受多学科治疗,包括术后化疗和围手术期化疗等。剂量学研究表明,与2D放疗相比,3D适形RT(3DCRT)和调强放射疗法(IMRT)可显著改善肿瘤靶区的覆盖情况并更好保护危及器官。   质子治疗的剂量学优势 与调强放射疗法相比,质子治疗可以进一步保护正常器官免受照射,显著减少总辐射剂量,降低晚期毒性反应及继发性恶性肿瘤的发生风险。 在意大利APSS质子中心一项回顾性分析纳入13例胃癌患者,其中对调强放射疗法(每日6个照射野)和双被动散射/均匀扫描质子治疗(每日2~3个照射野)进行比较,其中所有患者均接受剂量为45~54 Gy的辅助治疗。 结果显示,质子治疗显著减少了小肠、肝脏、左/右侧肾脏和心脏的低-中剂量区,靶区外的总照射剂量也显著降低。13例患者中有4例患者接受了质子治疗,扫描结果显示质子治疗扫描的稳固目标体积覆盖范围在±2%之内。 质子治疗临床效果 尽管质子治疗可减小胃癌患者的毒性反应,能够改善病灶局部控制情况,用于剂量递增治疗,但目前的临床数据还是很有限,需要严格的随访数据证明其优势。 肝癌 质子治疗的本质是放疗,但是不同的是,采用质子线对肿瘤进行精准照射,其固有的布拉格峰原理使射线到达肿瘤之前释放较少的能量,如同放烟花一般,到底肿瘤时能量全部释放,达到较佳的杀瘤效果。 肝癌对放射治疗不甚敏感,且在采用杀伤肝癌细胞的剂量照射肝脏组织时,正常的肝细胞也受到相当的杀伤。放疗中的“劳斯莱斯”——质子治疗打破了肝癌放疗耐受的局面,我们将质子治疗成为高配版放疗。 质子治疗剂量学优势 质子治疗优于普通放疗首先是照射线不同,普通放疗是X射线,属于光子线,副作用较大,周围健康组织易受到损害;质子采用的是质子线,对人体辐射伤害小。其次,质子线照射肿瘤时会形成一个布拉格峰,简单来说就是射线的能量在到达肿瘤部位后全部释放出来,肿瘤前、后以及周边健康组织不受波及。 质子治疗(左)与IMRT(右)治疗肝细胞癌的治疗计划比较 X射线到达人体皮肤开始就释放能量,皮炎是最常见的副作用,到达肿瘤部位能量消耗大半,有效剂量不足,且肿瘤后面还会有能量射出,健康组织无法避免受到损害。质子治疗时间较短,几分钟就可以完成治疗,一般门诊治疗后,就可以回家。 质子治疗的优势是,与其他治疗方法相比,可以实现更高的治疗反应率和90%以上的肿瘤控制率,同时肝功能不降低,与胃和肠的副作用没有增加。与X射线治疗相比,已证实质子治疗的肿瘤控制率和总生存率较高,且副作用较低。例如肝脏周边有重要的器官,肺、心脏、食管、脊柱等,X线放疗不敢保证这些器官受到损伤的程度,有可能发生严重的并发症而导致死亡。 质子治疗临床效果 2005年,日本千叶县研究人员的报告指出,患者接受中位剂量为76 GyE/20 f的质子治疗后,30例患者中有80%达到了放射学完全缓解,2年局部控制率(LC)为96%。兵库县离子医学中心对242例接受8种质子治疗方案(52.8~84 GyE/4~38 f)的患者进行的回顾性分析显示,5年局部控制率(LC)为90%,5年总生存率(OS)为38%。 MD安德森癌症中心的研究人员最近报告了46例患者采用不同分割方案进行质子治疗的回顾性分析结果,包括照射剂量为58 GyE/15 f和67.5GyE/15 f的治疗方案(56%)。他们指出,对于生物等效剂量(BED)≥90 GyE的患者,中位总生存期从15.8个月提高到49.9个月,表明存在剂量反应效应。 食管癌 食管癌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放疗和化疗,其中放疗是最重要的方法之一。但是由于食道特殊距离心脏和肺部太近,传统X射线辐射会增加短期和长期副作用,而且后续研究显示这些多余的放射剂量会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从而增加患上心脏病或肺部疾病的风险。因此,质子治疗可能是治疗晚期食道癌患者的绝佳选择。 由于质子射线拥有独特的布拉格效应,可以确保射线治疗剂量尽可能集中到肿瘤病灶区域。同时最大程度地降低对心脏和肺部的风险。质子治疗提供了无与伦比的精确度:它到达肿瘤部位并停止,以更高的剂量靶向肿瘤并增加治疗成功的可能性。 质子治疗剂量学优势 据《胃肠肿瘤学》杂志刊登的一篇关于各项放疗技术治疗食管癌患者的剂量优势的文章显示,与3D适形放疗(3DCRT)相比,IMRT改善了器官的剂量分布;治疗计划和剂量学的比较研究进一步显示,与3DCRT和IMRT相比,质子治疗可显著降低心脏和肺的照射剂量。质子治疗可最大程度地保护心脏前部组织,减少心脏的照射剂量,具有明显的临床优势。 图为质子治疗与IMRT治疗食管癌的剂量学比较,左为质子治疗,右为调强放疗 (注:Dmax,最大点剂量;Vx,体积乘以Gy的x剂量;MLD,平均肺部剂量;MHD,平均心脏剂量;MLivD,平均肝脏剂量;MKD,平均肾脏剂量) 质子治疗临床效果 另外,还有多项临床试验显示,接受质子治疗的食管癌患者能够获得更多的临床获益,术后并发症明显减少,住院时间显著缩短。 1998年,瑞典学者就曾对普通X线和质子治疗食管癌患者的对比研究,其中分别对比了质子治疗、X射线治疗及质子和X射线混合治疗。结果表明,采用质子治疗能够明显改善剂量分布。也就是说,质子治疗可以在不增加副作用的情况下,提高肿瘤剂量,改善肿瘤局部控制率。 MD安德森癌症中心的一项研究纳入了62例食管癌患者,其中47例为腺癌,患者接受质子治疗联合化疗3年后,半数以上的患者病情稳定,无复发情况,并且严重副作用发生率低于10%。 胰腺癌和肝外胆管肿瘤 尽管IMRT和立体定向体部放疗(SBRT)等先进的X线放疗技术具有高度适形性,但X线的物理学特性仍限制了其减少周围正常组织照射剂量的能力,因此传统放疗联合化疗产生的胃肠道毒性反应也使治疗效果大打折扣。 质子治疗剂量学优势 多项剂量学研究证实,与IMRT相比,质子治疗可减少无法手术切除或切除术后胰腺癌患者正常组织的照射剂量。   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对于无法手术切除的胰腺肿瘤患者,双散射和笔形束质子治疗可降低胃、十二指肠和小肠的照射剂量,同时只轻微增加了十二指肠和胃的中至高剂量区。研究人员还分析了切除术后的胰腺肿瘤患者,质子治疗计划相较于X线放疗可显著减少左侧肾脏、胃和脊柱的临床相关剂量;与X线放疗和双散射质子治疗相比,笔形束扫描质子治疗可减少右侧肾脏、肝脏和小肠的照射剂量。 质子治疗(右)与X线放疗(左)治疗胰腺癌的剂量学比较 质子治疗临床效果 […]

半夏
心脏会得癌症吗?你听说过心脏肿瘤吗?揭秘为何心脏不易患癌症

心脏会得癌症吗?你听说过心脏肿瘤吗?揭秘为何心脏不易患癌症

癌症,是导致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几乎可以发生在身体的每一个器官。在谈癌色变的时代,我们常常会听说有人患肺癌、结直肠癌、胃癌、乳腺癌、肝癌和食管癌等癌症,却很少、甚至没听说有人患“心脏癌”或“心脏肿瘤”。 难道心脏就不会得癌症吗?还是说发病率很低,患病人数很少呢?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下。 图片来源:123RF 在弄清楚心脏会不会得癌症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知道,癌症是怎么发生的。 之前我们介绍过,细胞每次分裂、增殖,都需要完成整个细胞DNA的复制。而DNA的复制不是100%准确的,每次复制,都可能出现一些错误;再加上先天遗传和外在环境影响,大大增加了这种错误的概率。错误的累积引起一个或一组基因突变,从而使某些细胞获得生长优势,分裂、增殖不受控制,成为癌细胞,再经过一系列过程,最终成长为癌症。 通常,细胞分裂、增殖越多,发生基因突变的几率就越高,就越有可能会导致肿瘤。肺、乳腺、肝脏、胃、结直肠和食管等器官的细胞,由于分裂、增殖更为频繁,也就更容易得癌症。 而心脏的主要组成部分是肌肉,又称心肌细胞,是一种分化程度很高的细胞,已经走到了分裂、增殖的终点。心肌细胞从人出生后,几乎就不再进行分裂、增殖,这跟其他器官的细胞有所不同,所以心肌细胞很难出现癌变。 图片来源:123RF 那这是不是意味着心脏不会得癌症了呢? 事实上并不然,心脏也会得肿瘤。心脏肿瘤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类是心脏原发性肿瘤;另一类是其它器官扩散至心脏的继发性肿瘤。 据一些解剖学统计,原发性心脏肿瘤的发病率仅为0.25%,而且由于心脏由多种不同类型的细胞组成,这些肿瘤具有多样性。 原发性心脏肿瘤中约25%为恶性,最常见的是血管肉瘤,这表明肿瘤在心脏的结缔组织中生成,而不是心肌细胞本身。应对这种恶性肿瘤的方法通常是先进行化疗或放疗,以控制肿瘤细胞数量,之后通过手术去除肿瘤组织。 成年人最常见的原发性心脏良性肿瘤之一是粘液瘤,通常发生在心房,可以在心腔之间移动,损伤周围组织。如果不及时进行手术,将会扩展到整个心腔,并阻塞血流,引起中风、血凝块甚至心梗等疾病。不过,粘液瘤很很容易通过手术治疗,预后也非常好,很少有人会有重大问题。婴儿和儿童中,最常见的良性原发性心脏肿瘤则以横纹肌瘤为主,且通常与结节状硬化症有关。 图片来源:123RF 心脏继发性肿瘤是其他临近器官恶性肿瘤转移的结果。有数据显示,在发生癌症转移的患者中,大约有五分之一的患者会出现心脏转移。由于血液由肺直接流回到心脏,因此肺癌经常扩散到心脏。 当癌症转移到心脏时,患者预后通常都较差,存活率往往比较低。科学家认为,这在一定程度上与心肌细胞有关。由于心肌细胞几乎不会分裂、增殖,所以当心肌细胞受到损害时,其自我修复能力就十分有限。但是,因为心肌细胞几乎不会发生分裂、增殖,也就不容易发生突变,形成肿瘤。 与此同时,一些科学家还提出了其他假设,以解释心脏很少发生癌症的原因。 从生物进化学的角度来看,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大脑、心脏等维持生命的关键器官对癌细胞的容忍度变得更低,以确保人体能够正常运转。 大脑、心脏等器官的体积都并不大,但是维持了人体关键的机能。在这些器官中,即便有不多的癌细胞,也可能对器官功能产生较大的影响。而对体积较大或是成对出现的器官,比如肺,即便受到一些癌细胞的干扰,也不至于无法维持工作。不过,这种假说尚未被证实,仍然需要更多的科学试验来验证。 图片来源:123RF 综上所述,尽管心脏原发性肿瘤发生率很低,但这种疾病仍然是存在的,只不过数量比较稀少。此外,其他器官的癌症,以及癌症的治疗方法,如一些化疗药物和放疗,也可能会对心脏产生毒害作用。   由于患者数量低,理解和对抗这种疾病的难度也随之增加。我们期待,随着医学的进步,人们能更好地了解、认识心脏肿瘤,减少癌症治疗对心脏的损伤,提升患者的寿命与生活质量。   本文转载自e药环球 (ID: ey_global),未经授权不得二次转载。   版权说明:本文经药明康德内容团队微信公众号e药环球授权转载,欢迎个人转发至朋友圈,谢绝媒体或机构未经授权以任何形式转载至其他平台。

半夏
未出生的女胎脊柱长出巨大肿瘤,竟然被救活了​!这款抗癌新药再创奇迹

未出生的女胎脊柱长出巨大肿瘤,竟然被救活了​!这款抗癌新药再创奇迹

文章来源:环宇达康国际医讯   两年前,Daisy每天都在准备着和自己的女儿永别,而现在,她抱着活泼开心的女儿回到医院,整个医疗团队为Aliyanna准备了盛大的2周岁庆生会。Daisy幸福的为自己的女儿唱歌生日快乐,看着她那勇敢而又独立的小女孩伸手摘生日蛋糕上的两支小蜡烛,已经很难回想起那段可怕的灾难性的经历,她感谢一款抗癌新药给女儿带来重生! 未出生的女胎脊柱长出巨大肿瘤,命悬一线 当医生告诉Daisy Martinez她怀了一名女婴时,她的梦想终于成真了,她一直希望自己有个女儿,甚至早就起好了名字:Aliyanna。   然而,喜悦很短暂。在怀孕25周的超声检查中,医生发现Aliyanna的脊柱上长出一个巨大肿块,这不是脊柱裂,而是一种长在脊柱的恶性纤维肉瘤。 Daisy从喜悦变为了沮丧,对于这个她期待已久的新生命,陷入了痛苦的抉择。 一切都来的太快了。 圣诞节后的第二天,Daisy突然感觉不到Aliyanna的胎动了,她和丈夫马上去了医院。2017年12月28日,医生说Aliyanna已经没有呼吸了,于是进行了紧急剖宫产。Daisy还没有来的及看一眼抱一下这个才30周就被迫降生的小生命,甚至不知道她是否还活着,Aliyanna就被送到了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 当她听到Aliyanna的哭声时,她的眼泪涌了出来,她的小女孩还活着! 第一次见面,说再见的时刻到了 但是所有的情况都对Aliyanna很不利,30周出生的她只有3斤多重,脊柱上的肿瘤让这个脆弱的生命更加雪上加霜。 几小时后,医生Daisy在的坚持下带她去看Aliyanna, 那一刻,Daisy感觉自己的心都要碎了,通过NICU孵化器的透明塑料,她感觉Aliyanna是那么无助。虽然无法触碰到自己的女儿,但是Daisy要让女儿知道,她会一直陪在她身边。 三天后,Daisy最怕的一刻到来了,Aliyanna背部的大肿瘤突然破裂了,医生和护士开始紧急抢救,Daisy的大脑一片空白,只听到整个房间充满了嗡嗡的仪器声,恐惧和无助笼罩着她。 一位护士告诉她对刚出生的女儿说再见吧,他们已无能为力了,医生说Daisy可以在孩子离开的时候抱着她。 她第一次抱着自己的女儿,第一次把手放在她弱小无助的身体上,Daisy觉得上天对她太残忍了,因为这一切都可能是永别。 Daisy哽咽着告诉女儿,她很坚强,即便是“恶魔”缠身,为了来这个世界看看妈妈,她已经创造了奇迹。 Daisy说,“她的小脑袋在我手中,我揉了揉。我告诉她没关系,我永远不会跟她告别。” 也许这就是至亲间才有的心灵感应,奇迹就这样出现了:突然,出血停止了。Aliyanna像个战士一样在跟命运顽强的抗争着,她还没准备好跟这个世界说再见!   第二天早上,医生为Aliyanna做了手术,等待手术的12个小时是马Daisy一生中最长的,Daisy默默祈祷她还能再见到女儿。 幸运的是,手术很顺利,Aliyanna活下来了。 奇迹!新药物让肿瘤迅速消退,女孩重获新生! 然而困难比想象中更多,Aliyanna的肿瘤恶性程度太高,到二月,她背部的肿瘤已经重新长出来。当时可供选择的只有化疗,但是Aliyanna太小了,任何新生儿接受毒性化疗的后果都是不堪想象的。就在Daisy再次陷入绝境时,西雅图儿童医院给出了新的治疗选择。   西雅图儿童医院的血液和肿瘤科主任Doug Hawkins,当时正在进行一款代号为LOXO-101(larotrectinib,拉罗替尼)的临床试验,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的论文显示了令人鼓舞的结果。总体而言,有75%的患者对拉罗替尼的治疗有反应,一年后,有71%的患者没有疾病进展,并且这款药物比化疗更精准,副作用更小,在已经接受治疗的儿童中创造了很多重生的奇迹。   Daisy决定放手一搏,即便女儿是参加这项临床试验最小的受试者,即便药物可能没有效果,为了坚强来到这个世上的女儿,都要尽力一试。 在进行了基因检测后,Aliyanna果然存在90%婴儿纤维肉瘤都会存在的NTRK融合。 而这一次,拉罗替尼再次创造奇迹。 在开始使用larotrectinib的短短几周内,Aliyanna的肿瘤迅速缩小。 Aliyanna3个月大时,Daisy终于能抱起来她,因为Aliyanna的背部已经恢复了健康,她的背部有了足够的力量支撑起身体。 如今,Aliyanna服用这种药物已经快两年了,体内的肿瘤几乎全部被清除,并且没有迹象表明她的癌症会复发。 美好的未来 每个月Daisy都会带着女儿回到西雅图儿童医院,Hawkins博士的医疗团队就像是Aliyanna的另一个家庭,看着她快乐健康的成长。 12月28日,Aliyanna将满2岁,因此她的护理团队决定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庆祝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里程碑:举办冰雪仙境生日派对。甚至还有一个特别的访客,“爱莎”从冰雪王国来给她庆祝。 “我为我的女儿感到骄傲,”Daisy说。“阿莉亚娜(Aliyanna)在生命中的任何时候都可以放弃。但她选择了继续战斗,变得坚强。” Hawkins博士说,拉罗替尼可能会被视为一种范式转变,这款药物副作用极少但同时具有令人难以置信的神奇疗效。希望有一天,这款药物能够为每个患癌症的孩子提供同样的奇迹般的治疗结果。” “ 对于NTRK融合的患者来说,拉罗替尼是一款能够改变生死的新药。 ” 针对17种癌症有效!“传奇”抗癌药拉罗替尼已上市 故事远远没有结束。现在,像Arayanna这样的更多儿童可以从这种治疗中受益。 2018年11月,基于儿童和成人实体瘤卓越的临床试验数据,全球首个不区分肿瘤来源用于初始治疗的靶向药–Vitrakvi ®(拉罗替尼,larotrectinib,下文统称拉罗替尼)震撼上市,用于成人和小儿具有神经营养受体酪氨酸激酶(NTRK)基因融合的实体瘤治疗。   参考资料:   案例图片来源于西雅图儿童医院   https://pulse.seattlechildrens.org/aliyanna-overcomes-the-odds-celebrates-her-second-birthday-with-her-care-team/ […]

半夏
你尝试过这些能让晚期癌症患者活5年、7年的药吗?

你尝试过这些能让晚期癌症患者活5年、7年的药吗?

文章来源:基因药物汇   2019年底,国家卫健委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时任我国肿瘤专业质控中心主任赫捷指出,我国恶性肿瘤患者的整体5年生存率,已经从10年前的30.9%,提升到了如今的40.5%。 数字上近10%的跨越,意味着上千万的患者生存期显著的延长,累计保留下来的生存年更是难以计数。而这种改变,与癌症精准治疗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 靶向治疗药物和免疫治疗药物的诞生,成为了众多晚期癌症患者延长生命的希望。通过一代代药物的“接力”,癌症患者的生命一段段延长,甚至有一部分类型的患者,生存5年、7年也不再是奢望。 你尝试过这些新药吗?你知道它们是怎样做到大幅超越化疗的效果,又一代代“接力”、将疗效“继承”下去的吗? 靶向治疗:让“抗癌”更加精准 我们都知道,癌症发生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基因突变。一部分患者的发病起始于某种“驱动基因突变”,也有一部分患者因某种致癌因素导致细胞内广泛出现多种基因突变而癌变。 而前一类患者,正是最适合接受靶向治疗的癌症患者。能够特异性地抑制某类蛋白质的靶向药物在癌症治疗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一些原本生存期更短、治疗更困难的癌症亚型,因靶向药物的存在而成为了生存期更长的亚型。 其最主要的原理是在细胞分子水平上,针对某个已经明确的致癌位点(可能是某个蛋白质分子,或者一段基因片段)来设计相应的治疗药物。进入人体后,药物会与该位点相结合来发挥作用,使肿瘤细胞特异性死亡。 用通俗一些的话来说,由于基因突变,患者体内的癌细胞会大量合成某种具有促进生长、分裂,并抑制细胞死亡的蛋白质,或在复制的过程中产生某些异常的基因片段。这些蛋白质或基因片段的异常,使癌细胞的外在表现同样异于正常细胞,而靶向治疗药物能够专门将它们识别出来并与它们结合,杀掉这个癌细胞,达到抗癌的目的。 经历过反复的临床试验与实际应用验证之后,目前的靶向治疗已经成为了晚期癌症患者首先考虑的重要方案之一,在部分癌种中的重要性甚至居于化疗之前。 小汇有话说 耐药,是癌细胞的“求生” 但即使是一种曾经效果显著、让病灶体积显著缩小甚至消失不见的药物,在患者发生耐药之后,也会迅速地失去效果,肿瘤病灶再次开始生长。 因此,如何应对癌细胞突变而导致的耐药,成为了延长癌症患者生存期的重点之一。 任何一个细胞都有求生的本能——癌细胞也不例外。2020年6月刊登于SCIENCE杂志上的一篇文章中指出,当癌细胞感到“危险”(比如暴露于各类癌症治疗手段之下)的时候,就会通过在DNA复制过程中产生大量的错误,进而产生耐药性以求生存。 近2/3的致癌突变发生在DNA的复制过程中。与正常的复制相比,发生错误的概率就像是从一套卡片当中抽一张“王”。通过增加这些会导致致癌突变的“错误”的发生数量、或者说增加了“抽卡”的次数,总会有一部分癌细胞最终“抽取”到了这个耐药突变,“抵抗”住了靶向药物的“攻击”,“求生”成功。 癌症患者也要“求生”,因此癌细胞求生成功绝对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如何避免耐药,或者在耐药之后更换一种更有效的新治疗方案,成为了延长患者生存期的要点。 序贯疗法:抗癌“接力赛”,鸣枪起跑! 如果一款药物没有效果了,那就换一款有效果的药——按照这样最直接的思路,患者对前线治疗耐药之后的解决方案,应当是换一款药物来治疗。 随着靶向治疗药物研发的深入,越来越多的靶向药有了“下一代”。这些“第二代”、“第三代”的药物,或针对前代药物的不足进行改进,或靶向前代药物的常见耐药突变靶点,对于耐药患者疗效更佳。 像这样“接力”使用针对同一靶点的多代药物的治疗方式,在癌症治疗中同样被称为“序贯”治疗方案,是延长患者生存期的有效手段之一。 01 赛道1:EGFR的“1+3”,半数患者生存近5年! 2019年WCLC大会上的报告指出,采用“1+3”模式治疗,即在接受一代EGFR-TKI耐药后继续使用三代药物治疗的患者中,发生T790M突变的患者中位总生存期能够达到58.0个月;耐药突变型不明的患者中位总生存期为28.3个月,同样有所延长,但整体疗效比明确存在T790M突变的患者差一些。 第二代EGFR抑制剂对于药物化学结构做出了改进,从可逆的结合方式转变为不可逆的结合。在采用“2+3”模式治疗的患者中,发生T790M耐药突变的患者中位总生存期可以达到41.3个月。 02 赛道2:ALK的“1+2”,半数患者生存超7年! 一项发布于2019年的现实世界研究分析了共计61个中心、864例ALK阳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治疗结果。 535例患者首先接受克唑替尼治疗,其中282例患者在克唑替尼治疗后序贯了艾乐替尼(Alectinib)治疗。结果显示,这535例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为53.4个月;但其中接受克唑替尼治疗后序贯艾乐替尼治疗的患者中位总生存期可以达到88.4个月,即过半数的患者总生存期超过了7年! 03 赛道3:ROS1的“1+3”,半数患者无进展生存近3年! 在克唑替尼耐药后采用序贯劳拉替尼的治疗方案,ROS1阳性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生存期获益非常显著,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可以达到12.7个月。将一线克唑替尼治疗方案的获益计算在内,总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可以长达33.6个月! 04 赛道4:NTRK的“1+2”,半数患者达到临床缓解! 除此以外,即使是以缓解率高、缓解时间长而著称的两款广谱抗癌药NTRK抑制剂拉罗替尼和恩曲替尼,患者也可能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发生耐药。目前已经走入临床试验的第二代NTRK抑制剂包括LOXO-195和TPX-0005(Repotrectinib)等。 根据2019年ESMO大会上公开的数据,LOXO-195治疗曾经接受过至少一种第一代NTRK抑制剂治疗后耐药的患者,整体缓解率达到了34%。 而根据最新一届世界肺癌大会(WCLC)上公开的数据,使用TPX-0005治疗第一代NTRK抑制剂耐药的患者,整体缓解率达到了50%。 N 赛道N:更多抗耐药突变新药问世,“个性化”序贯治疗未来可期 第三代EGFR抑制剂的研发基于人们对于第一代EGFR抑制剂耐药后最常见的关守(Gatekeeper)突变T790M的充分研究;第四代EGFR抑制剂则是基于第三代耐药的关守突变C797S。 第三代ROS1抑制剂的研发基于第一代ROS1抑制剂耐药的G2032R突变;第二代NTRK抑制剂同样是基于第一代药物耐药后常见的G595R突变等。 只有更加深刻地了解了患者癌症发生、发展的机理,才能准确地从众多靶向药物中挑选出效果最好的一款,让患者离5年生存、10年生存更近一些。 基因检测:靶向治疗的“敲门砖” 尽管通常疗效更好、不良反应更少,但患者选择使用哪款靶向药物,并不是像拿着菜单选菜一样,看哪种好就能选择哪种的。使用某款靶向药物,必须满足一个前提条件——存在特定的突变(或者异常表达)。 如果说放在几年前,可能大家还要问一句“基因检测是什么”,但现在癌症患者们对基因检测可以说是耳熟能详。即使是健康的人群,也可能因为筛查与预防某些特殊疾病的需求而选择接受基因检测。 这些“突变”经常是导致患者患癌的原因,也就是所谓的“驱动基因”。它是患者患癌的“根本症结”所在,在患者体内的诞生甚至要早于癌症的发生。只有通过基因检测确定了患者存在某种驱动基因,才能有针对性地“对症下药”,选择靶向药物。 基因检测就像是一块靶向治疗的“敲门砖”,由它负责打开门,患者们才能走入这个靶向治疗的新世界里。 指南:这件事,一定要做! 随着癌症靶向治疗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靶点有了可以使用的靶向治疗药物,同时因其出色的疗效而被写入NCCN及CSCO等权威指南,成为了患者必须检测的靶点、首要选择的药物。 仅以获批药物最多的癌种之一非小细胞肺癌为例。2011年时,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推荐检测的靶点是EGFR和ALK;至2013年增加到包括HER2、BRAF等在内的7项;至2017年,更是扩增至12项。 基因检测的推广带来的是靶向治疗的普及。许多原本只能采用标准化疗、或已经“无药可用”了的患者,从这些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中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特效药”。可以说,如果患者想要使用靶向药物,想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更长的生存期,那么基因检测一定是必备的项目。 临床试验:患者抗癌的“新路” 1997年,FDA批准了世界上首款靶向药物,用于治疗淋巴瘤的利妥昔单抗。此后,靶向药物的发展进入了黄金的二十年,迄今仍在蓬勃发展中。 […]

半夏
牛肉居然有潜在的致癌因子?还让不让人好好吃肉了

牛肉居然有潜在的致癌因子?还让不让人好好吃肉了

牛全身都是宝,牛奶被认为是钙和蛋白质的重要来源,被誉为“白色血液”;而牛肉更是优良的高蛋白食品,含有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营养价值丰富。牛肉的烹饪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红烧、水煮、香煎、嫩炒……样样都美味。对于广大吃货而言,牛肉有着无可取代的地位。可是科学家们的一项研究,也许要动摇牛肉在吃货心中的地位了。     图1 近日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的一项研究表示:牛奶和牛血清中有一类潜在的新型病原体-BMMF(牛肉和牛奶因子)。BMMF的存在,会触发局部慢性炎症,导致活性氧的水平升高,引发基因突变,长期可能促进癌症的发生发展,特别是结直肠癌。 癌症和牛肉、牛奶是怎么扯上关系的呢?接下来,就让小编给大家一一道来。 牛奶、牛肉和癌症有什么关系 早在几年前,德国癌症研究中心的科学家就在乳制品和牛血清中发现了一种新型的感染因子,是一种环状DNA,与某些细菌质粒的序列非常相似。因其起源于牛产品,这些感染因子被命名BMMF(牛肉和牛奶因子)。 2015年,Ethel-Michele de Villiers和 Harald zur Hausen两位科学家基于流行病学的观察,在《国际癌症杂志》(IJC)的一篇文章中发表了自己的推测:牛肉、牛奶的摄入或许和结直肠癌、乳腺癌等癌症的发生有关。但当时的证据并不能证明感染因子BMMFs和癌症发生的直接关联,他们认为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以探明这种感染因子BMMFs在人类癌症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机制,为预防癌症、评估风险人群以及研制针对性的治疗方法更好地提供对策。 2021年3月,关于此研究领域的最新论文“Analysis of chronic inflammatory lesions of the colon for BMMF Rep antigen expression and CD68 macrophage interactions”发表于《PNAS》期刊上,科学家们在结直肠癌患者中发现了感染因子BMMFs,并证明它能引发炎症,间接导致癌症。” 图2. BMMFs最新论文 研究人员分析了结直肠癌患者的组织样本和正常人肠道的组织样本。由于BMMFs可以在人类细胞中繁殖,并产生Rep蛋白,为了检测病原体,研究人员使用了针对Rep蛋白的抗体。结果,16个结直肠癌组织样本中的15个样本都能检测到BMMFs的存在。 在进一步对组织切片进行染色后,他们更惊讶地发现,癌细胞本身并不含有Rep蛋白,但肿瘤附近的细胞,尤其处于固有层,肠粘膜下的结缔组织层的细胞中含有Rep蛋白,从这些Rep阳性细胞中,研究人员可分离出BMMF DNA,进一步证实了BMMFs和结直肠癌的联系。 图3. BMMFs REP的检测 BMMFs可诱发炎症,增加癌变风险 而且,进一步实验数据表明,BMMFs会诱发肠道组织出现慢性炎症。炎症的标志物之一是促炎性巨噬细胞的存在,而研究者发现,Rep蛋白和巨噬细胞标记物CD68的信号几乎是一致的,在患者中,肿瘤环境中7.3%的肠道细胞Rep/CD68组合信号呈阳性,而在对照组的正常肠道细胞中,这一数字仅为1.7%。 根据这些迹象,研究人员认为:BMMFs是一种间接致癌物,它可能作用于肠道黏膜细胞达数十年之久,通过诱导慢性炎症,导致活性氧水平升高,引发基因突变,间接参与癌症形成。这项研究结论支持了牛肉和牛奶的摄入与结直肠癌的发展存在因果关系,也提示我们,BMMFs的早期检测可以识别出有风险的个体,对结直肠癌早筛具有重要意义。 图4. BMMFs致癌机制总结 均衡饮食,早筛早查 吃货最关心的问题大概是:我们还能愉快地喝牛奶,吃牛肉吗?研究者们认为, BMMFs感染最有可能发生在婴儿出生断奶后到免疫系统成熟之前。成年人断奶已经来不及了,给婴儿断奶更不现实,所以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结直肠癌的风险因素除了BMMFs,还有约20%的结直肠癌和遗传有关,同时长期高脂低纤维饮食也会增加肠癌风险。因此我们建议: 有结直肠癌风险因素的人群应定期进行筛查,有家族遗传史的更应该早筛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减少牛肉、羊肉、猪肉等红肉的摄入,特别是经过腌制、熏制、化学防腐剂处理的肉制品。 总之一句话,早筛查、均衡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多运动,到癌度学习靠谱科学知识,让健康伴随你我。 参考文献: [1] Zur Hausen, H., & De Villiers, […]

半夏
Trop-2 ADC风起云涌:复旦张江加入战场,第一三共/阿斯利康再度携手

Trop-2 ADC风起云涌:复旦张江加入战场,第一三共/阿斯利康再度携手

文章来源:新浪医药   近日,复旦张江的Trop2-ADC药物FDA018临床申请获NMPA受理,不日将进入Trop-2 ADC战场。放眼全球,Immunomedics的Trop2 ADC药物Trodelvy已经成功示范,而第一三共/阿斯利康继推出DS-8201后,即将祭出一款靶向Trop-2 ADC拳头产品——DS-1062;聚焦国内,云顶新耀License in Trodelvy,或将凭借这款爆品一鸣惊人,而科伦药业、君实生物等亦不甘落后,纷纷发力临床。但药物的研发绝非坦途,百奥泰的Trop-2 ADC已经折戟。ADC在国内的大幕正徐徐拉开,未来鹿死谁手,值得追踪。   01 Trop-2浅析   Trop-2是由TACSTD 2基因编码表达的细胞表面糖蛋白。研究发现,在人体不同的组织中,Trop-2表达水平不同,其中,乳腺的表达水平最高,其次是肾脏和胰脏。在肿瘤细胞中,Trop-2的表达明显升高,包括乳腺癌、胃癌、结肠癌等。Trop-2的高表达与癌细胞的增殖、侵袭、转移扩散息息相关,造成肿瘤患者生存期大幅缩短。   02 Trodelvy首当其冲   Sacituzumab Govitecan是首个获批上市的Trop-2 ADC药物,商品名Trodelvy。2020年4月,FDA批准了Trodelvy的上市许可,适应症为先前已接受过至少两种疗法治疗转移性疾病的转移性三阴性乳腺癌成人患者(TNBC)。仅仅过了一年,2021年4月,Trodelvy获批局部晚期或转移性尿路上皮癌(mUC)适应症。Trodelvy的TNBC适应症的获批上市基于ASCENT研究,实验结果显示,在108名曾接受过二线治疗转移性的TNBC患者中,Trodelvy的ORR达33%,其中CR为2.8%,PR为30.6%,远高于化疗组TPC(艾日布林、卡培他滨、吉西他滨或长春瑞滨)的疗效。在对治疗有反应的39例患者中,中位缓解持续时间(mDOR)为7.7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为5.5个月。Trodelvy优异的实验数据源于ADC药物的巧妙设计,Trodelvy的设计有三点显著优势:   (1)Trodelvy的Payload采用了DNA拓扑异构酶抑制剂SN-38,SN-38为伊立替康的活性代谢物,与微管蛋白抑制剂相比,毒性明显减弱。通过中等毒素Payload和高DAR的设计(DAR=7.4),降低了药物的脱靶毒性,并提升了药物的疗效;   (2)较短的聚乙二醇单元连接体结构克服了药物的疏水性问题,改善药物在水中的溶解度,可能有助于对抗耐药性;   (3)采用可裂解Linker,具有旁观者效应。 图:Trodelvy化学结构 数据来源:Immunomedics   03 DS-1062 第一三共/阿斯利康再度携手 DS-1062是由第一三共与阿斯利康联合开发的一款Trop-2 ADC药物,目前已启动NSCLC的Ⅲ期临床。DS-1062由三个部分构成:靶向Trop-2的人源IgG1单抗Datopotamab,可裂解半胱氨酸Linker,以及DXd,DAR=4。 图:DS-1062化学结构 数据来源:2019WCLC 从其结构分析,DXd的选择与DS-8201保持一致,这种DNA拓扑异构酶抑制剂的毒性是SN-38的十倍,可更有效干扰肿瘤细胞DNA的复制和重组。但与DS-8201不同,DS-1062仅采用了DAR=4的设计,药物的整体毒性较DS-8201有所下降。由于均靶向实体瘤,较低的药物毒性或须搭配更高的剂量,这点从披露的Ⅰ期临床数据可以看出,WCLC19公布了DS-1062首次人体试验数据,DS-1062的MTD和RDE为8mg/kg,显著高于DS-8201的5.4mg/kg。但在WCLC20中,考虑到8mg/kg的间质性肺炎的不良反应,最终MTD确定为6mg/kg。从试验数据上,6mg/kg治疗晚期NSCLC的ORR达21%,DCR达67%,PFS为8.2个月。数据十分亮眼。 图:DS-1062 Ⅰ期数据 数据来源:2020WCLC 从Ⅰ期临床数据分析,DS-1062有望成为晚期NSCLC的新疗法,目前,DS-1062对比多西他赛的晚期或转移性NSCLC的三期临床已经开展。 04 云顶新耀、君实生物、科伦药业发力 国内针对Trop-2 ADC的药物研发亦风起云涌,三款药物已经进入临床阶段,包括云顶新耀的IMMU-132、科伦药业的SKB-264和君实生物/多禧生物的JS108。从临床进展上,云顶新耀目前研发居前。   IMMU-132即Trodelvy,2019年4月,云顶新耀以8.35亿美元获得Trodelvy在大中华区、韩国及部分东南亚国家的独家权益。2020年5月,Trodelvy获NMPA批准开展针对mTNBC的Ⅰ期临床,目前已推进至Ⅱ期临床。   SKB-264为科伦博泰自主研发的Trop-2 ADC药物,2020年4月9日,获得国家药监局临床试验通知书,目前处于Ⅰ/Ⅱ期临床,I期主要是确定MTD,Ⅱ期目的是评估SKB264单药治疗的ORR。   JS108为君实生物/多禧生物研发的Trop-2ADC药物,2020年7月21日,JS108获NMPA核准签发的《药物临床试验批准通知书》,用于晚期实体恶性肿瘤的临床试验。2020年11月25日,上海君实生物的JS108的1期临床研究已完成首例患者给药。 除了以上三款处于临床阶段的Trop-2 […]

半夏
2021胆道肿瘤CSCO指南更新!两大免疫联合,五大靶向新药写进指南!

2021胆道肿瘤CSCO指南更新!两大免疫联合,五大靶向新药写进指南!

文章来源:国际肝胆资讯   2021年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指南大会于昨日正式拉开帷幕。CSCO指南充分结合中国国情以及国内外研究进展成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普适性指南。2020年底,各专家针对胆道肿瘤治疗进行整合,发布了CSCO胆道肿瘤诊疗指南初稿,在此次指南大会上,来自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消化肿瘤内科的周军教授为我们解读了胆道恶性肿瘤诊疗指南的更新要点。 筛查和诊断部分 在胆道肿瘤病理诊断部分新增II级推荐:关注肝内胆管癌(小胆管型和大胆管型)。周军教授表示,肝内胆管癌现在被认为是一种具有两种不同的主要亚型的解剖学定义的疾病实体:大胆管型,类似于肝外胆管癌;和小胆管型,与肝细胞癌具有相似的病因、发病机制和影像学特征。 局部治疗 ——放射治疗 针对术后辅助治疗部分,基于新的META分析数据以及原有前瞻性II期研究均支持对切缘阳性患者行术后放疗。新增:对于肝内及肝外胆道肿瘤术后存在切缘阳性患者,推荐进行术后辅助放疗(I级专家推荐,2A类证据);对于肝内及肝外胆道肿瘤R0术后淋巴结阳性患者,推荐进行术后辅助治疗(II级专家推荐,2A类证据)。 在姑息性放疗部分,基于小样本前瞻性研究以及近期回顾性研究以及META分析结果,对于不可手术,但病灶较为局限的肝内胆管癌,将立体定向放疗(SBRT)的证据等级上升为2A,II级专家推荐。 系统治疗: 一线二线;单药联合均有突破 1 一线新增:仑伐替尼+特瑞普利单抗+GEMOX(III级专家推荐,2B类证据) 在2020 ESMO会议上,报告了特瑞普利单抗联合仑伐替尼联合GEMOX化疗方案治疗晚期肝内胆管癌的数据。这是一项单臂、单中心临床试验。总共入组了30例肝内胆管癌患者,接受GEMOX 方案静脉化疗+仑伐替尼+特瑞普利单抗联合治疗。主要研究终点方面,ORR 达到了 80%,包括1例CR,DCR更是高达93.3%。此外,2 例患者因为出现了肿瘤降期而接受了手术切除。6个月OS率为90%,中位OS还未达到。 周军教授表示,虽然这只是一项单臂的临床试验,但已经是胆道系统肿瘤药物治疗最好的ORR数据了,并且,虽然是四药联合方案,但3级以上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3%,耐受性良好。 2 二线治疗:靶向治疗为主,免疫治疗为辅 此次,在胆道肿瘤一线、二线治疗中,无论是靶向治疗还是免疫治疗都有很多的药物被纳入指南,患者治疗选择范围再度扩大。 (1)针对BRAF V600E突变患者,推荐达拉非尼+曲美替尼(II级专家推荐,2A类证据); 周军教授介绍,在中国患者中,BRAF V600E突变进展全部胆道肿瘤的3%左右。柳叶刀期刊收录了一项研究,评估了达拉非尼+曲美替尼(“D+T”)联合治疗BRAF V600E突变胆道癌的活性和安全性。研究发现,经研究者评估的ORR为51%,均为PR;DCR为91%。mPFS为9个月,mOS为14个月。 (2)针对IDH1突变患者,推荐Ivosidenib(III级专家推荐,1A类证据) 在国际随机III期ClarIDHy研究中,将187例先前接受过治疗的IDH1突变胆管癌患者以2:1的比例随机分配,给予Ivosidenib每日500 mg(n = 126)或安慰剂(n = 61)治疗。影像学进展后,允许从安慰剂组到Ivosidenib的交叉使用。研究结果显示,较安慰剂,Ivosidenib降低了63%的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Ivosidenib和安慰剂的中位PFS分别为2.7个月和1.4个月;中位OS分别为10.8个月和9.7个月。值得注意的是,研究中有70%的患者接受了交叉治疗,其中25例患者,包括6例安慰剂组交叉至治疗组的患者,Ivosidenib治疗时间超过1年。 (3)针对FGFR2融合/重排患者,推荐Pemigatinib/infigratinib(III级专家推荐,2A类证据) 大约14%的肝内胆管癌患者带有FGFR融合,二线化疗似乎对这些患者的疗效有限。 a) Pemigatinib的获批可谓是胆管癌治疗史上一个里程碑事件!其获批是基于一项Ⅱ期研究,其结果也在国际顶级期刊《柳叶刀·肿瘤学》上正式发表!所有患者分为3个队列,均接受Pemigatinib治疗(13.5 mg qd 用2周歇1周):A是FGFR2融合/重排(n=107,98%为肝内胆管癌患者);B是其他FGFR突变(n=20);C是非FGFR突变(n=18)。研究结果表明,A组患者的ORR为35.5%,其中3例患者完全缓解(CR),CR率为2.8% ,DCR为82%;而B、C组ORR为0。也就是说pemigatinib只针对FGFR2融合/重排患者。此外,A组患者的中位PFS为6.9个月(95% CI 6·2–9·6);中位OS则达到了21.1个月。 b) 2021 ASCO GI会议上也再度公布了Infigratinib治疗肝内胆管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数据。研究结果显示,所有患者的ORR为23.1%,包括1例CR和24例PRs;最佳客观反应(BOR)为34.3%,DCR达84.3%,中位DOR为5.0个月,在应答者中,8名(32.0%)患者的DOR为6个月。所有患者的中位PFS为7.3个月,中位OS为12.2个月。此外,亚组分析发现,Infigratinib的临床活性可能取决于先前是否接受过治疗。接受过1线或以上治疗患者的ORR为34.0%,而接受过2线或以上治疗患者的ORR仅为13.8%。 (4)新增:帕博利珠单抗+仑伐替尼二线治疗(III级专家推荐,2B类证据) 此次,基于多队列II期LEAP-005研究给予该方案III级专家推荐,周军教授表示,联合治疗的疗效目前参差不齐,高的可达40%左右,低的仅为10%,因此,暂未将其列入高推荐等级。2021 ASCO-GI会议中报道了LEAP-005研究中胆道肿瘤队列的研究结果,共纳入31例经治的胆道肿瘤患者,接受仑伐替尼20mg,每日一次,帕博利珠单抗200mg,每3周一次,共35个周期。所有患者的ORR为10%,均为PR;DCR为68%;中位DOR为5.3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6.1个月;中位总生存期为8.6个月。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发生在30例患者(97%),其中15例(48%)为3级4级不良反应。 在肝胆胰专场的最后,秦叔逵教授对于胆道肿瘤领域的发展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对于诊疗指南的更新也给予了厚望,相信随着胆道肿瘤的不断发展,会有越来越多的新药和新方案面世,为更多肿瘤患者带来希望!  

半夏
最新医生问答
最新抗癌笔记
top3

新年打卡

2024年02月17日
top4

好久没来

2024年02月17日
top5

CR

2024年02月01日
top6

七周年纪念!

2024年01月25日
扫描下方二维码回复 666 获取解锁验证码
步骤:[ 打开微信]->[ 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三阴姐妹互助圈"公众号输入 666 获取验证码],即可永久解锁本站全部文章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