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诺贝尔奖都会受到广泛关注,这是因为享誉科学界的诺贝尔奖不仅是对卓越科研成果的褒奖,更是反映科学发展历程的一面镜子。
2024年诺贝尔奖引起极高热议的原因在于,物理学奖和化学奖均颁给了与人工智能息息相关的研究者。其中,作为国际互联网巨头的谷歌堪称最大赢家。作为副总裁在谷歌工作了十年(2013-2023)的GeoffreyHinton是这次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之一,谷歌旗下公司DeepMind的DemisHassabis、JohnJumpe在蛋白质结构预测方面的卓越贡献,荣获一半的诺贝尔化学奖。
不仅如此,谷歌同样关注生命科学领域。CalicoLifeSciences是谷歌旗下的抗衰老研究公司,自2013年成立起,一直致力于挑战重大的生物学问题——人类是如何衰老的,热衷于开发帮助人类延寿又更健康的干预措施。
在诺贝尔化学奖公布的同一天,CalicoLifeSciences的研究人员与美国杰克逊实验室和宾大、哈佛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合作,在顶刊科学杂志Nature发表了一篇重磅研究论文,尝试揭开饮食限制对健康和寿命的影响,包括人们常用的热量限制和间歇性禁食。
少吃能长寿早已是旧闻,民间就有“饭吃七分饱”的古训。
当代大量研究亦证实,热量限制能延缓与年龄相关的疾病发展,且延长多种物种的寿命,从而表明,部分禁食可广泛促进代谢健康,延长寿命,改善衰老相关疾病。
随着对间歇性禁食的关注度不断上升,研究不断深入,科学家发现间歇性禁食同样具有促进生物体健康的作用。间歇性禁食法因而成为备受追捧的生活方式之一,不少人甚至将其奉为健康箴言。
然而,个体的差异过大,禁食的益处往往是因人而异。这是由于禁食的保健作用会受到诸多因素(如:遗传差异、性别和体型等)的影响,这种差异的分子机制仍需进一步探究。
新报道的这项研究之优点是从“正反”两面进行探讨,而不是一味地吹捧节食或间歇性禁食的健康意义。比如:卡路里限制能延寿,但可能也会导致瘦、体重丧失和免疫能力降低。虽然间歇性禁食能较小程度的延寿,但也有可能会破坏红细胞群。总之,他们发现“延长寿命≠改善健康”。
研究团队将960只具有遗传多样性的雌性小鼠随机分成五组:自由饮食组,每周一天禁食组,每周连续二天禁食组,20%热量限制(八分饱)组和40%热量摄入(六分饱)组。每组小鼠的饮食模式从六个月大开始,直至终生。这些小鼠代表了或在不同物种中具有普适性的一系列生理特征。
食物摄入量的排序是:六分饱组<八分饱组<二天禁食组<一天禁食组<无禁食组。实验结果是寿命的排序则完全相反,即:六分饱组>八分饱组>二天禁食组>一天禁食组>无禁食组。可见无禁食组的寿命最短,平均25个月;而间歇性禁食的两组的平均寿命略有延长,约为28个月;六分饱组的平均寿命最长,为34个月左右,延寿率为36.3%,效果相当显著。并且节食小鼠还表现出了良好的代谢变化,如体脂和血糖水平的降低。
研究人员用拟合Gompertzian寿命模型来估计死亡率倍增时间后表明,与无禁食组相比,六分饱组的衰老速率明显下降,而间歇性禁食的两组并无明显下降。由此可见,热量限制能有效延长寿命,且延寿程度与节食的多少以及时间长短成正比;但间歇性禁食的效果不很明显。
既然六分饱能延长寿命,是不是意味着,长寿的最有效方式就是坚持每日饭吃“六分饱”呢?这还真不一定。
研究人员监测了每只实验小鼠的体重和身体成分,发现六分饱组小鼠终其一生体重都在下降,也就是说,六分饱组小鼠每天都在饥饿之中,所摄入的热量无法维持“能量平衡”。这些小鼠由于体重过轻以及热量不够身体需要,自然会终身瘦、体重下降和体温降低。接踵而来的是它们的免疫系统(包括成熟自然杀伤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循环B细胞和炎症单核细胞等)较有可能受到损害,这些变化会导致它们的易感性上增。可见,饭吃“六分饱”带来的延寿益处的同时,免疫系统也会受损,抵抗疾病的能力减弱。
研究人员观察了血液学特征与寿命之间的关系后,发现间歇性禁食同样存在“健康弊端”。具体来说,在10个月大的时候,二日禁食的间歇性禁食法导致小鼠的红细胞分布宽度(RDW)急剧增加。
事实上,RDW与寿命之间存有极为密切的关联性。随着年龄的增长,RDW也会随之显著增加;RDW会在生命最后的25%时出现拐点和变化率较高,预示着死亡的“倒计时”。
以上所说的这些现象警示过度禁食行为的潜在风险。饭吃“六分饱”和一周两日断食法,看来是节食过分了,其虽能延寿但也正悄悄地消耗着健康,增加患病的风险。
这项研究中虽观察到,热量限制在延寿的同时,会减轻体重和脂肪含量。可是先前有研究曾证实,体重越轻并不意味着越长寿,保持体重以及脂肪含量才是长寿的关键。
基于这些完全相左的研究结论……
——
写不下了,明天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