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长不看版:
国内上市的16种PD-(L)1抑制剂中,在医院内使用人数前三甲为:百济的替雷利珠单抗、信达的信迪利单抗和恒瑞的卡瑞利珠单抗。
目前,国内已经有16种PD-(L)1抑制剂上市,获批了包括肺癌、肝癌和胃癌等多种适应症。对患者来说,选择太多了,根本不知道选哪个。
所以,很多患者都关心:其他病友在用哪种药物?
根据IQVIA艾昆纬今年4月基于“IQVIA肿瘤动态信息数据库”最新数据显示[1],2022年下半年患者份额(所有癌种)占比如下:

“在所有PD-(L)1品牌中,基于OD数据库的病例数量来看,2022年下半年总体患者份额的前3位均为国产品牌,最高的是替雷利珠单抗,随后依次是信迪利单抗和卡瑞利珠单抗,前3位共占超过65%的患者份额”——IQVIA艾昆纬公众号《持续增长渗透:2022年下半年中国PD-(L)1市场回顾》
一份来自可靠渠道的院内药品使用情况的报告或可提供一些参考。
(1)该报告仅反映中国医院院内药品使用情况,通过院外途径购买的药物数量未被统计。
(2)由于该报告原数据仅提供药品使用数量,本文涉及的患者量是小编结合不同PD-(L)1抑制剂的标准用法用量换算而来,与现实情况可能存在一定偏差。
(3)由于不同PD-(L)1抑制剂获批的适应症有所不同,因此在特定领域的患者占比可能有所不同,本数据仅反映全部癌种用药患者的整体情况。
PD-(L)1抑制剂可以分为PD-1抑制剂和PD-L1抑制剂两类,都能阻断PD-L1和PD-1的结合,激活患者免疫。
从目前全球临床应用来看,PD-1和PD-L1抑制剂在不同癌种上表现各有不同,但整体上由于PD-1抑制剂有更多的临床数据支持,获批的适应症也远超PD-L1抑制剂,因此在临床使用患者总数上PD-1抑制剂占了绝大多数。
在中国获批的PD-(L)1抑制剂中,也是PD-1抑制剂占了多数。国内上市的16种药物中,PD-1抑制剂占了10种,PD-L1抑制剂只有5种,另外还有一个同时靶向PD-1和CTLA-4的双特异性抗体。
在患者使用人数上,PD-1抑制剂更是占了绝对优势。基于数据分析发现,2023年一季度,平均98.9%的患者选择了PD-1抑制剂,使用PD-L1的患者只有1.02%。而最为特殊的双抗,获批较晚,适应症较少,只占0.08%。
我国的PD-(L)1抑制剂中,最先获批的是两个进口药——2018年批准的O药和K药。但到了2023年,中国自主研发的PD-(L)1抑制剂已经成为主流,在16个上市药物中占了12席。
2023年第一季度接受PD-(L)1抑制剂治疗的患者中,使用12种国产PD-(L)1抑制剂的患者合计占比96.8%,而选择4种进口PD-(L)1抑制剂的患者仅占3.19%。
国产PD-(L)1抑制剂的两极分化也很明显。前四位的替雷利珠单抗、信迪利单抗、卡瑞利珠单抗和特瑞普利单抗合计占比96.2%,而另外8种国产PD-(L)1抑制剂合计只占了0.61%,甚至远少于进口PD-(L)1抑制剂。
这里的主要原因可能在于医保。目前,PD-(L)1抑制剂里只有上面提到的前四位进入了国家医保目录,可以使用医保报销。而进口的PD-(L)1抑制剂通常只有一些价格昂贵的商业保险,以及沪惠保、京惠保等少数地方的补充医疗保险可以覆盖,患者使用时经济压力会比较大。
在16种PD-(L)1抑制剂中,使用人数最多的是替雷利珠单抗,共获33.6%的患者选择。替雷利珠单抗也是目前获批适应症(11个)和纳入医保适应症(9个)最多的国产PD-1抑制剂,覆盖肺癌、肝癌、食管癌、鼻咽癌、膀胱癌、淋巴瘤、以及一项唯一进入医保的泛癌种适应症。替雷利珠单抗在今年或许还能更上一层楼。
紧随替雷利珠单抗之后的是信迪利单抗和卡瑞利珠单抗,分别获得29.6%和24.8%的患者选择。目前信迪利单抗有6项适应症被纳入医保,卡瑞利珠单抗有8项适应症纳入医保,数量上虽然少于替雷利珠单抗,但都包含了多项一线治疗适应症。
而特瑞普利单抗目前被纳入医保的适应症较少,而且没有一线治疗适应症,只获得8.1%的患者选择,暂列第四。
需要说明的是,各种PD-(L)1抑制剂的占有率并不代表药物的好坏。药物的价格、适应症的多寡、是否进入医保、甚至医生的个人偏好,都可能影响每个药物的市场占有率。
例如,使用进口PD-(L)1抑制剂的患者中,可能大部分患者会通过院外途径购药,无法反映在本数据中。因此,请大家合理参考以上数据。
[1]. 《持续增长渗透:2022年下半年中国PD-(L)1市场回顾》,IQVIA艾昆纬,2023-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