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结直肠癌

结直肠癌

特瑞普利单抗完成“出海”第一步;机器人胃切除手术不能降低腹腔内感染率丨肿瘤情报

特瑞普利单抗完成“出海”第一步;机器人胃切除手术不能降低腹腔内感染率丨肿瘤情报

要点提示 JAMA Surgery:机器人胃切除手术不能降低腹腔内感染发生率 Gastric Cancer:帕博利珠单抗二线治疗胃癌未显著延长OS JNCI:抗生素的使用与结直肠癌发病风险增加有关! 新药:特瑞普利单抗完成向FDA提交生物制品许可申请 新药:FDA已经完全批准K药一线尿路上皮癌适应证 01 JAMA Surgery:机器人胃切除手术不能降低腹腔内感染发生率 机器人胃切除术(RG)治疗胃癌可能与腹腔内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率降低相关,包括胰瘘、渗漏和脓肿。因此,需要比较腹腔镜胃切除术(LG)和RG的前瞻性随机临床试验。    官网截图   本研究中LG组有117名患者完成了手术,RG组有113名患者完成了手术。LG组术后II级或以上并发症的总发生率[23(19.7%)]显著高于RG组[10(8.8%)](P=0.02)。即使在仅限于IIIa级或更高分期的患者群体分析中,LG组的并发症发生率[19(16.2%)]仍显著高于RG组[6(5.3%)](P=0.01),但与LG相比,使用RG治疗胃癌未减少腹腔内感染并发症。 02 Gastric Cancer:帕博利珠单抗二线治疗胃癌未显著延长OS 在Ⅲ期KEYNOTE-061研究(截止日期:2017年10月26日)中,与紫杉醇相比,帕博利珠单抗作为PD-L1联合阳性评分(CPS)≥1胃/胃食管结合处(GEJ)癌的二线(2L)治疗未显著延长总生存期(OS)。研究者提供了额外随访2年后CPS≥1、≥5和≥10人群的结果(截止日期:2019年10月7日)。 官网截图   在CPS≥1人群中,与紫杉醇相比,帕博利珠单抗表现出OS改善的趋势(HR,0.81);24个月OS率:19.9%vs 8.5%。帕博利珠单抗增加了PD-L1表达富集人群的OS获益(CPS≥5:HR,0.72,24个月率,24.2%vs 8.8%;CPS≥10:0.69,24个月率,32.1%vs 10.9%)。   治疗组之间的中位PFS并无差异(CPS≥1:HR,1.25;CPS≥5:0.98;CPS≥10:0.79)。ORR(帕博利珠单抗vs紫杉醇)分别为16.3%vs 13.6%(CPS≥1)、20.0%vs 14.3%(CPS≥5)和24.5%vs 9.1%(CPS≥10);中位缓解持续时间(DOR)分别为19.1个月vs 5.2、32.7 vs 4.8和NR vs 6.9。帕博利珠单抗组发生的治疗相关AE(TRAE)少于紫杉醇组(53%vs 84%)。 03 JNCI:抗生素的使用与结直肠癌发病风险增加有关! 既往有提示性证据报道抗生素的使用可能通过改变肠道菌群增加结直肠癌(CRC)的风险。瑞典研究者开展了一项全国性、基于人群的研究,采用匹配的病例对照设计(首例原发性CRC病例和5例匹配的无癌对照),旨在调查抗生素的使用与随后的CRC风险的关系。    官网截图   研究纳入了40 545例CRC病例和202 720例对照。排除了诊断后2年内处方的抗生素,研究者发现更频繁的抗生素使用和CRC之间存在正相关。   在特定分析中,排除2年洗脱期(washout period),正相关仅限于近端结肠(使用非常多与未使用的校正比值比 = 1.17,95%CI 1.05-1.31)。喹诺酮类和磺胺类药物和/或甲氧苄啶与近端结肠癌呈正相关,而在不同抗生素类别中,观察到直肠癌存在更普遍的负相关。   研究者表示:抗生素的使用与近端结肠癌的高风险之间有很强的相关性,并且与女性直肠癌呈负相关。 04 […]

半夏
医生容易犯的常见错误三: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应用伊立替康辅助化疗(真实病例及原因解释)

医生容易犯的常见错误三: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应用伊立替康辅助化疗(真实病例及原因解释)

文章来源:张煜医生   在临床工作中,有一些医生因为种种原因,针对结直肠癌术后患者会制定错误的化疗方案(当然,别的肿瘤也会出现类似情况),最常见的情况之一是采用伊立替康辅助化疗。结直肠癌根治术后不能应用伊立替康辅助化疗,因为这么做既不符合伊立替康的说明书,也不符合指南推荐,这是结肠癌治疗的基本原则之一。而有的医生确实糊涂,张冠李戴,把术后标准化疗方案更改为伊立替康的做法,不仅可能导致患者的毒副反应增加,还可能导致死亡率上升。 先从一个真实病例说起:这是一位46岁女性,直肠中段溃疡性中分化腺癌术后T3N1M0,IIIB期,合并脉管癌栓,术后进行了局部的同步放化疗(这点非常好),按照标准化疗方案应当序贯4周期XELOX,而医生给予该患者制定的术后化疗方案是:伊立替康(CPT-11)160mg d1,替加氟1.2g d1-5,预计8周期。   解析:坦率地说,临床工作这么多年我从没见过该方案,这也是该医生自创的方案,采用的伊立替康的剂量也是自创的剂量,因为肠癌中合理的伊立替康剂量是双周的150-180mg/m2开始,也就是一般要用到240mg以上,这总量160mg是一个错误的低剂量。替加氟的疗效差于氟尿嘧啶或者卡培他滨,因此,这种自创的术后辅助化疗方案的疗效明显会劣于标准方案,可能使复发转移率升高,因此不应该这么做。 本文谈的主要是伊立替康,郑重提示:伊立替康不能用于结肠癌根治术后的患者,以下就是通过事实来解释不能用于术后的原因。 首先,在晚期结直肠癌中,伊立替康和奥沙利铂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目前认为伊立替康和奥沙利铂的疗效在晚期结直肠癌是等同的,疗效都不错,但是,在术后辅助化疗,伊立替康完全不被推荐。请看下列的结肠癌2020年NCCN指南(直肠癌的内容也一样):                                               其中的CAPEOX指的就是XELOX: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并没有伊立替康,难道是指南忘记把这么好的晚期肠癌有效的药物用在术后的辅助化疗上?不要小看指南的制定者,医生整天研究怎么提高疗效,你想过的任何问题都有医生去考虑并且实践过。 伊立替康联合5-FU方案曾经被用于结肠癌的辅助化疗,以下就是2007年发表的著名的III期随机临床试验CALGB 89803,如下图所示。   试验共入组了1264例患者,证明了加用伊立替康在III期结肠癌术后无效,两者DFS及OS均无显著差异。如下所示: 该试验不仅证明加用伊立替康显著增加了患者的毒副作用(这是显而易见的),并且总体生存期还要略短,死亡率还要略高。下列的左图指的是毒副反应显著升高,右图中的蓝色实线是5-FU(氟尿嘧啶)的生存率,黄色虚线是伊立替康CPT-11联合5-Fu氟尿嘧啶的生存率,可以看出蓝色实线整体靠上,证明生存率略高一点,这里的Events是指死亡,Cpt-11(伊立替康)的死亡人数181例,高于单纯5-Fu组的171例,也就是说,加用伊立替康后反而死亡率升高了。   同样两组无病生存期也基本一致,且加用cpt-11(伊立替康)后复发人数248例,比5-Fu的227例还要多一些,如下所示。   以上是非常权威的临床试验,这就是在NCCN指南和CSCO指南,从来没有推荐伊立替康用于结直肠癌的术后化疗的原因,因为增加毒副作用,不但不能延长生存期,甚至还让生存期缩短了。 前面提到的这位医生制定如此不靠谱的治疗方案的原因不详,据家属说是医生依据NGS基因测序的结果判定伊立替康的疗效优于奥沙利铂,但这又是一个错误的理念,因为NGS基因测序可以用于晚期肿瘤的靶向治疗的判断,但完全不能用于化疗药物的疗效预测,更别说是辅助化疗,目前公认是对化疗药物的预测作用无效。试想,假如在结直肠癌真的可以通过NGS基因测序来选择更好的方案,专业医生怎会不知道, NCCN和中国CSCO这些顶尖专家又怎么会不知道? 伊立替康的说明书如下图所示。请注意,伊立替康药品说明书从来都是说应该用于晚期大肠癌患者,而不是肠癌术后辅助治疗,我们医院的法务人士曾经反复告诫医生重要的临床用药一定要注意说明书或者至少有证据支持。对这个案例,没有任何一个超说明书或者指南支持这么使用,医生用药毫无依据,可以说是违规用药。   最后,再提一句,结直肠癌术后的辅助化疗的机会非常宝贵,这几乎是唯一可以减少患者复发转移的办法,一定要遵照权威的标准疗法进行。真心希望结直肠癌的治疗越来越规范化,那些错误的治疗越来越少,使得患者的复发转移率尽可能降低。 — END —  

半夏
大于70岁的结肠癌术后III期患者应当以单药卡培他滨为首选方案,优于双药化疗

大于70岁的结肠癌术后III期患者应当以单药卡培他滨为首选方案,优于双药化疗

文章来源:张煜医生     NCCN指南认为,70岁以上结直肠癌患者术后一般不适合双药化疗,即使是III期也应该只用单药卡培他滨。但是,仍然有不少结直肠癌患者家属很迷惑,他们很希望患者再也不出现转移复发,觉得都III期肠癌了,术后单药强度肯定不够,为什么不能选择双药?本章就是解释为什么70岁以上患者优先选择的是单药卡培他滨。 从包括肠癌在内的多种晚期恶性肿瘤的治疗中,医生很容易发现患者年龄越大和体力状态越差,越强烈的化疗方案带来的风险就越高,所以并不是越强的化疗方案对患者就越好。打个比方,如果有一位70岁以上肠癌患者,如果接受XELOX出现严重的毒副反应导致治疗中断,甚至下一周期化疗都不能顺利进行,那么针对这个患者,显然是直接口服单药卡培他滨更好。 究竟在大于70岁的患者总体人群中,选择单药还是双药更好?首先看2020版NCCN指南,如下所示。注意看红色方框里的内容:A benefit for the addition of oxaliplatin to 5-FU/leucovorin in patients aged 70 years and older has not been proven. 意思是70岁以上的肠癌患者在5-FU单药基础上加用奥沙利铂未被证实能够带来生存获益,也就是双药等同于单药。                                             其证据来自于ACCENT研究,依据美国ACCENT于2013年发布的结果显示,汇集MOSAIC、NSABP-C07、16968研究的分析表明,奥沙利铂辅助化疗未能改善年龄>70岁结肠癌患者的DFS、TTR、OS,深入分析发现,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非肿瘤性因素对远期生存产生了一定影响。当然这个结论有争议,也有其它研究说明>70岁患者能从双药获益。但是总体来说,支持不获益的证据更为充足。意味着III期肠癌术后,70岁以上老年人按照标准应选择单药化疗就足够。氟尿嘧啶类单药可能是老年结肠癌患者辅助化疗更好的选择。原因很简单,双药化疗增加的损伤对于老年患者较大,抵消了杀伤肿瘤带来的获益。   但是,把年龄作为联合辅助化疗的禁忌证仍显过于绝对化,在临床实践面对患者个体时,还需结合年龄背后的种种具体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做出最佳决策。什么意思呢?就是可以有例外,比如那些声如洪钟、健步如飞的患者,即使70多岁,通常对化疗耐受性良好,很可能从双药化疗获益。而有些60多岁走几步就喘不上气要歇息的患者,很可能化疗耐受性差。 但是,下述两种情况我强烈建议单药:(1)比如80岁以上的患者,别用双药了,确实风险较大,有时难以预测。甚至仅仅口服卡培他滨就可能让80岁的老年人房颤,并继发心衰,使用双药的不可预测的风险显著增大。(2)70-80岁的患者,如果体力状态不太好,走个300-500米都气喘吁吁的,最好别双药化疗,很难获益甚至反而受害。 总结如下:70岁以上结直肠癌术后患者整体很难从双药化疗获益,通常应该首选单药。其中年龄不算太大、体力状况良好的患者也可以考虑进行双药化疗,反之,体力状态较差的患者完全不应该进行双药,因为很可能适得其反。 END  

半夏
周彩存教授团队最新研究登上《柳叶刀·呼吸病学》!术后辅助靶向治疗新思路| 肿瘤情报

周彩存教授团队最新研究登上《柳叶刀·呼吸病学》!术后辅助靶向治疗新思路| 肿瘤情报

文章来源:医学界肿瘤频道   要点提示 The Lancet Respiratory Medicine:埃克替尼对比标准辅助化疗用于II-IIIA期伴EGFR 敏感突变非小细胞肺癌术后辅助治疗的多中心、随机、 开放、III期临床研究(EVIDENCE研究) CLIN CANCER RES :预测仑伐替尼在不可切除肝细胞癌中生存获益的药效学生物标志物:来自III期REFLECT研究 JNCI:吸烟与按肿瘤相关巨噬细胞浸润分类的结直肠癌发生率之间的相关性 Caners:结直肠癌患者体重指数(BMI)与肿瘤学结局的相关性:一项基于大规模人群的研究 01 The Lancet Respiratory Medicine:埃克替尼对比标准辅助化疗用于II-IIIA期伴EGFR 敏感突变非小细胞肺癌术后辅助治疗的多中心、随机、 开放、III期临床研究(EVIDENCE研究) 日前,The Lancet Respiratory Medicine在线发表了上海市肺科医院周彩存教授和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何建行院长共同牵头的埃克替尼对比标准辅助化疗用于II-IIIA期伴EGFR 敏感突变非小细胞肺癌术后辅助治疗的多中心、随机、 开放、III期临床研究(EVIDENCE研究)的成果。   文章发表截图   该研究为国内首个非小细胞肺癌术后辅助治疗领域的注册临床研究,全国共29家中心参与,研究历时六年,入组322例II-IIIA期术后EGFR突变阳性受试者,按1:1随机分组,试验组给予EGFR-TKI埃克替尼125mg ,每天三次(TID)口服治疗2年,对照组给予标准辅助化疗组长春瑞滨/顺铂或培美曲塞/顺铂化疗4周期后随访,直至复发、不耐受或死亡。主要研究终点为无病生存期(DFS),关键次要研究终点为3年和5年DFS率、总生存期(OS)和安全性。   研究结果显示,埃克替尼用于EGFR基因敏感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术后辅助治疗的疗效明显优于标准辅助化疗,术后辅助靶向治疗显著地延长了患者DFS,且安全性更优。辅助靶向治疗组中位无疾病复发时间DFS为47.0个月,标准辅助化疗组中位DFS为22.1个月(HR=0.36,95%CI 0.24-0.55,p<0.0001);DFS按临床特征各亚组分析均显示辅助靶向治疗组优于标准辅助化疗组。辅助靶向治疗组和标准辅助化疗组3年DFS率分别为63.9%和32.5%。在安全性方面,辅助靶向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标准辅助化疗组,3级及以上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1% vs 61%。辅助靶向治疗组患者常见不良反应为皮疹,而标准辅助化疗组常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以及血液学毒性。   EVIDENCE研究结果证明,埃克替尼是EGFR基因敏感突变NSCLC患者术后辅助治疗的一种“高效低毒”的方式,也为针对携带EGFR敏感突变NSCLC的术后辅助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循证依据。 02 CLIN CANCER RES :预测仑伐替尼在不可切除肝细胞癌中生存获益的药效学生物标志物:来自III期REFLECT研究 日前,Clinical Cancer Research在线发表了一项研究,评估了血清或组织生物标志物与REFLECT的疗效结局之间的相关性。    文章发表截图   REFLECT试验证实,在不可切除的肝细胞癌中,仑伐替尼对OS的影响不劣于索拉非尼。该研究通过ELISA测定血清生物标志物(VEGF、ANG2、FGF19、FGF21和FGF23),评估了血清生物标志物水平相较于基线的药效学变化,以及临床结局与基线生物标志物水平的相关性。   研究中,407例患者被纳入血清分析(仑伐替尼组n=279;索拉非尼组n=128);58例患者被纳入基因表达分析(仑伐替尼组n=34;索拉非尼组n=24)。两种治疗均与VEGF增加相关;两种治疗中仅仑伐替尼与FGF19和FGF23增加相关。在第4周期第1天,与无应答者相比,仑伐替尼治疗组应答者的FGF19和FGF23增幅更大(分别为FGF19:55.2%vs18.3%,P=0.014;FGF23:48.4%vs16.4%,P=0.0022)。   […]

半夏
疾病控制率高达94%​!KRAS重磅新药MRTX849为结直肠癌患者带来新曙光

疾病控制率高达94%​!KRAS重磅新药MRTX849为结直肠癌患者带来新曙光

文章来源:环宇达康国际医讯   在过去的10至15年中,癌症基因组测序的发展已鉴定出许多致癌基因,比如EGFR,ALK,NTRK,MET,BRAF….这些发现使癌症学家们不断努力研发出一代又一代针对这些基因突变的靶向药物,使得癌症患者的治疗选择更多,生存期更长,生活质量更高。 然而,作为人类癌症中最常出现突变的致癌基因-KRAS基因,从最初发现至今已长达30年,被认为是一种“不可摧毁的”蛋白质,这种蛋白质缺乏明显的靶点可以让小分子药物可以结合并损害其功能。既往,KRAS 突变患者一旦化学疗法或免疫疗法失败,完全没有可用的靶向治疗方案,预后极差! 直到2021年5月29日,针对KRAS突变有效,让我们期待了两年的“革命性抗癌药Sotorasib(AMG-510)终于获得FDA批准,用于治疗患有KRAS G12c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成为全球首款针对KRAS的靶向药,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而对于在KRAS 突变中占比高达30%~40%的结直肠癌患者,另一款KRAS抑制剂Adagrasib(MRTX849)给大家带来了曙光。 KRAS突变与结直肠癌 RAS基因家族(NRAS,HRAS和KRAS)突变引起的癌症占所有人类癌症的近四分之一,每年在全球造成100万人死亡。其中KRAS是最常见的致癌基因(所有RAS突变的85%),存在于90%的胰腺癌中,30-40%的结肠癌中,15-20%的肺癌中(大多为非小细胞肺癌)。 近年来,研究人员发现,KRAS G12C是一种特定的KRAS亚突变,是第12个密码子的甘氨酸被半胱氨酸取代,约占所有KRAS突变的44%,其中非小细胞肺癌腺癌中最常见,占14%,其次是大肠腺癌占3~4%,胰腺癌占2%,全球每年超过100000人确诊为KRAS G12C突变。 针对这一特定的突变类型,非小细胞肺癌已经有一款药物AMG510获批,Adagrasib(MRTX849)也在近日获得了非小细胞肺癌突破性治疗指定,另外在结直肠癌治疗领域也有重磅数据出炉! 疾病控制率94%!KRAS新药MRTX849重拳出击结直肠癌 在代号为 KRYSTAL-1 的 1/2 期试验 (NCT03785249)中, Adagrasib(MRTX849)在多种具有KRAS G12C 突变的肿瘤类型中显示出初步的抗肿瘤活性和可耐受的安全性。其中包括接受过大量预处理的 CRC 患者,患者每天两次接受 600 mg adagrasib 治疗,数据非常振奋人心。 在可以评估的18名大肠癌患者中, 客观缓解率(ORR):17%(3/18),其中两名仍在接受治疗。 疾病控制率(DCR):高达94%,意味着18名患者中有17位能够临床获益,其中12名患者仍在接受治疗。18名患者中有10名已经接受了四个月以上的治疗。 对来自该早期试验的 110 名患者的安全性分析表明,Adagrasib(MRTX849)的 3 级或 4 级治疗相关不良事件 (TRAE) 的发生率较低,耐受性良好。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恶心、腹泻、呕吐和疲劳。 初识MRTX849 Adagrasib(MRTX849)是一款针对KRAS G12C突变体的特异性优化口服抑制剂。通过在非活性状态下与KRAS G12C不可逆转地选择性结合,阻止其发送细胞生长信号并导致癌细胞死亡。MRTX849在治疗携带KRAS G12C基因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和结直肠癌(CRC)及其他实体肿瘤时表现出可喜的安全性和抗癌活性。 除了上面的Adagrasib(MRTX849)单药治疗结直肠癌的临床试验,另一项国际 3 期 KRYSTAL-10 研究 (NCT04793958) ,正在将adagrasib (MRTX849) 和西妥昔单抗 (Erbitux) 联合治疗先前治疗过的晚期KRAS G12C 突变型结直肠癌 (CRC) […]

半夏
疾病控制率高达94%​!KRAS重磅新药MRTX849为结直肠癌患者带来新曙光

疾病控制率高达94%​!KRAS重磅新药MRTX849为结直肠癌患者带来新曙光

文章来源:环宇达康国际医讯     在过去的10至15年中,癌症基因组测序的发展已鉴定出许多致癌基因,比如EGFR,ALK,NTRK,MET,BRAF….这些发现使癌症学家们不断努力研发出一代又一代针对这些基因突变的靶向药物,使得癌症患者的治疗选择更多,生存期更长,生活质量更高。 然而,作为人类癌症中最常出现突变的致癌基因-KRAS基因,从最初发现至今已长达30年,被认为是一种“不可摧毁的”蛋白质,这种蛋白质缺乏明显的靶点可以让小分子药物可以结合并损害其功能。既往,KRAS 突变患者一旦化学疗法或免疫疗法失败,完全没有可用的靶向治疗方案,预后极差! 直到2021年5月29日,针对KRAS突变有效,让我们期待了两年的“革命性抗癌药Sotorasib(AMG-510)终于获得FDA批准,用于治疗患有KRAS G12c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成为全球首款针对KRAS的靶向药,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而对于在KRAS 突变中占比高达30%~40%的结直肠癌患者,另一款KRAS抑制剂Adagrasib(MRTX849)给大家带来了曙光。 KRAS突变与结直肠癌 RAS基因家族(NRAS,HRAS和KRAS)突变引起的癌症占所有人类癌症的近四分之一,每年在全球造成100万人死亡。其中KRAS是最常见的致癌基因(所有RAS突变的85%),存在于90%的胰腺癌中,30-40%的结肠癌中,15-20%的肺癌中(大多为非小细胞肺癌)。 近年来,研究人员发现,KRAS G12C是一种特定的KRAS亚突变,是第12个密码子的甘氨酸被半胱氨酸取代,约占所有KRAS突变的44%,其中非小细胞肺癌腺癌中最常见,占14%,其次是大肠腺癌占3~4%,胰腺癌占2%,全球每年超过100000人确诊为KRAS G12C突变。 针对这一特定的突变类型,非小细胞肺癌已经有一款药物AMG510获批,Adagrasib(MRTX849)也在近日获得了非小细胞肺癌突破性治疗指定,另外在结直肠癌治疗领域也有重磅数据出炉! 疾病控制率94%!KRAS新药MRTX849重拳出击结直肠癌 在代号为 KRYSTAL-1 的 1/2 期试验 (NCT03785249)中, Adagrasib(MRTX849)在多种具有KRAS G12C 突变的肿瘤类型中显示出初步的抗肿瘤活性和可耐受的安全性。其中包括接受过大量预处理的 CRC 患者,患者每天两次接受 600 mg adagrasib 治疗,数据非常振奋人心。 在可以评估的18名大肠癌患者中, 客观缓解率(ORR):17%(3/18),其中两名仍在接受治疗。 疾病控制率(DCR):高达94%,意味着18名患者中有17位能够临床获益,其中12名患者仍在接受治疗。18名患者中有10名已经接受了四个月以上的治疗。 对来自该早期试验的 110 名患者的安全性分析表明,Adagrasib(MRTX849)的 3 级或 4 级治疗相关不良事件 (TRAE) 的发生率较低,耐受性良好。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恶心、腹泻、呕吐和疲劳。 初识MRTX849 Adagrasib(MRTX849)是一款针对KRAS G12C突变体的特异性优化口服抑制剂。通过在非活性状态下与KRAS G12C不可逆转地选择性结合,阻止其发送细胞生长信号并导致癌细胞死亡。MRTX849在治疗携带KRAS G12C基因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和结直肠癌(CRC)及其他实体肿瘤时表现出可喜的安全性和抗癌活性。 除了上面的Adagrasib(MRTX849)单药治疗结直肠癌的临床试验,另一项国际 3 期 KRYSTAL-10 研究 (NCT04793958) ,正在将adagrasib (MRTX849) 和西妥昔单抗 (Erbitux) 联合治疗先前治疗过的晚期KRAS G12C 突变型结直肠癌 […]

半夏
从体检到饮食预防,结直肠癌的这些建议来瞅一眼呗!

从体检到饮食预防,结直肠癌的这些建议来瞅一眼呗!

文章来源:e药环球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的2020年全球最新数据显示,结直肠癌(CRC)已经成为全球发病率第3、死亡率第2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中国结直肠癌患者占全球31%,2020年中国新发结直肠癌约56万例,导致近29万人死亡。 还好,结直肠癌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可以预防的,一项欧洲多国研究显示,近20%的结直肠癌病例可归因于各种不健康生活方式;而且,有研究表明,长期筛查可大幅减少结直肠癌的发病和死亡。本期内容,将介绍结直肠癌的早期筛查和饮食预防方法。 图片来源:123RF 结直肠癌的早期筛查有什么推荐? 大多数结直肠癌的发展需要10-15年,这为早期检测、成功清除癌前病变和治疗早期癌症提供了机会。目前,《中国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相关推荐如下: 一般人群筛查起止年龄推荐: 推荐一般人群40岁起接受结直肠癌风险评估,推荐评估为中低风险的人群在50~75岁接受结直肠癌筛查,推荐评估结果为高风险的人群在40~75岁起接受结直肠癌筛查。 如1个及以上一级亲属罹患结直肠癌,推荐接受结直肠癌筛查的起始年龄为40岁或比一级亲属中最年轻患者提前10岁。 遗传性结直肠癌高危人群的筛查起止年龄推荐: MLH1/MSH2突变引起的林奇综合征的高危人群接受结肠镜筛查的起始年龄为20~25岁或比家族中最年轻患者发病年龄提前2~5年。 MSH6/PMS2突变引起的林奇综合征的高危人群接受结肠镜筛查的起始年龄为30~35岁或比家族中最年轻患者发病年龄提前2~5年。 家族性结直肠癌X型林奇综合征的高危人群接受结肠镜筛查的起始年龄比家族中最年轻患者发病年龄前5~10年。 典型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家系中的高危人群从10~11岁开始接受结肠镜筛查,每1~2年做1次结肠镜,并且持续终生。 轻型FAP家系的高危人群应从18~20岁开始,每2年做1次结肠镜,并且持续终生。 MUTYH基因相关息肉病的高危人群接受结肠镜筛查的起始年龄为40岁或比一级亲属患结直肠癌的诊断年龄提前10岁。 遗传性色素沉着消化道息肉病综合征(Peutz-Jeghers综合征)的高危人群从18~20岁开始接受结肠镜筛查。 幼年性息肉综合征的高危人群从15岁开始接受结肠镜筛查。 锯齿状息肉病综合征的高危人群接受结肠镜筛查的起始年龄为40岁或比一级亲属患结直肠癌的诊断年龄提前10岁。   筛查什么内容? 直接观察方法:即计算机断层扫描(CT)结肠成像、结肠镜检查(金标准)和乙状结肠镜检查。 粪便检测法:应用最广泛的是粪便免疫化学测试(FIT),优于传统的愈创木脂粪便潜血试验(gFOBT),此外检测粪便中微生物标志物(如肠道菌群标志物Bacteroides dorei),也可利用肠道微生物及其代谢物组合提高早筛精准率。 除了筛查和治疗外,还有许多其他因素,特别是生活方式相关的因素可能会影响结直肠癌的发病和死亡。 图片来源:123RF 饮食如何预防结直肠癌? 发表于《美国临床营养杂志》的研究发现,健康的生活方式与结直肠癌风险降低相关,而且不论遗传风险是高还是低。在该研究中,研究人员设计了一个生活方式信息调查问卷。该问卷中涉及的8种生活方式和美国癌症协会推荐的预防措施如出一辙且更具体: 体重指数(BMI):18.5kg/m²≤BMI≤24.9kg/m²; 腰臀比(腰围/臀围):女性<0.85,男性<0.90; 规律运动:每周进行150-30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或75-150分钟的高强度运动,或相应的组合; 限制久坐行为:坐着、躺着看电视和其他基于电子屏幕的娱乐活动时间<3小时/天; 限制红肉和加工肉类食用频率:<4次/周; 增加蔬菜和水果食用量:>5份/天,每份为80g; 不饮酒,或很少饮酒:<3次/月; 从不吸烟。 在该论文中,研究者根据参与者的情况每满足1种,则得1分,未满足则得分为0,只有分数在4-8分,才能被视为健康的生活方式。 所以,你的生活方式健康吗? 此外,除了上述提到的因素外,建议戒掉含糖饮料。 研究发现,不论是青春期还是成年后经常饮用含糖饮料,均与早发性结直肠癌风险升高相关。 在成年期,相比于每周饮用含糖饮料不到1杯(约240ml)的受试者,每天饮用至少2杯含糖饮料,与早发性结直肠癌风险升高118%相关。而每天饮用1杯含糖饮料,则与早发性结直肠癌风险升高16%相关。 在青春期,每天饮用1杯含糖饮料,则与早发性结直肠癌风险升高32%相关。 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将含糖饮料替换为水、茶、咖啡或牛奶,与受试者早发性结直肠癌风险降低11%-36%相关。 健康生活是结直肠癌的一级预防方式,尤其是在具有高遗传风险的人群中。养成定期筛查的习惯,有助于早诊断早治疗。对肿瘤患者在发病早期进行有效的筛查和早期干预,能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早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能达到90%),并节省医疗资源和时间。     “本文转载自e药环球 (ID: ey_global),未经授权不得二次转载。   版权说明:本文经药明康德内容团队微信公众号e药环球授权转载,欢迎个人转发至朋友圈,谢绝媒体或机构未经授权以任何形式转载至其他平台。  

半夏
化疗为何要定期?推迟化疗有影响吗?

化疗为何要定期?推迟化疗有影响吗?

文章来源:美中嘉和肿瘤防治   对于被称为治疗癌症“三剑客”之一的化疗,临床上,10个病人就有1、2在初始治疗阶段拒绝,认为做了化疗会垮掉!心理挣扎后,认清化疗“自损八千,但还能杀敌一万”,往往又会问以下问题: “化疗太痛苦,可以推迟一两个月再做下一次化疗吗?”   “化疗为何要定期,比如21天?”   “两个周期之间,为什么要停一段时间?”   “如果不耐受,可以停了化疗吗?”  权威回答来了!一文为您答疑解惑! 化疗为何要定期? 化疗往往有固定的周期,出现“打打停停”的特点。追根溯源,与化疗“杀敌一万自损八千”的特性相关。   术前化疗能缩小肿瘤为手术创造有利条件,术后化疗可歼灭残余癌细胞或微小转移灶,起到预防癌症复发和转移的目的。但一次化疗只能杀灭一定比例的癌细胞,同时损伤人体部分正常细胞。也就是说,一次化疗结束后,身体正常细胞需要时间恢复,但剩余的肿瘤细胞也会再次生长,所以当身体恢复到可以接受下一次化疗的程度时,就需要马上开始下一个周期的化疗,最大限度地杀伤肿瘤细胞。   形象点说,化疗就如古代行军打战,不能只顾着杀敌冲锋陷阵,还得腾出时间补给粮草、包扎伤口。一旦忽视了这个问题,没有粮食补给,无法“回血”,就容易被敌方不攻自破。 化疗周期,为何一般是21天? 化疗周期是根据药物半衰期以及肿瘤倍增时间来制订的,从注射化疗药物的第1天算起,到第21天或第28天,即3~4周称为一个周期。但有的化疗药物抑制骨髓的时间较迟,恢复较慢,因此,个别方案需要6周算一个周期。 以乳腺癌为例,目前化疗周期有哪些?   术前新辅助治疗一般需要4-6周期,具体周期数视复查结果决定,每周期14天或21天。 术后辅助化疗根据患者复发风险高低制定4-8周期化疗,每周期14天或21天。 晚期姑息治疗包含诱导化疗和维持化疗两个部分,具体周期数视复查结果决定,每周期21天或28天。 目前,化疗周期多数设定为21天(3周),这是有科学依据的,是根据化疗药物毒副作用的持续时间、人体恢复时间及肿瘤倍增时间而设定的。 通常情况下:   第1周  一般会用于化疗给药;   第2周  化疗药物的毒性反应会达到顶点,也是最需要我们严密监测的时间段;   第3周  人体开始对化疗的损伤进行修复和补充。   而多数化疗药物所致的骨髓抑制,通常发生在化疗后1~3周,约持续2~4周逐渐恢复,并以白细胞下降为主,可有伴血小板下降,所以在化疗后,可检测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数量,来判断是否发生了骨髓抑制。   发现了骨髓抑制后,为了能按时进行下一次化疗,临床上会为病人打升白针、口服升白药,或者通过食补,为下一次化疗做准备。 两个周期之间,为什么要停一段时间? 化疗药物多为细胞毒性药物,不仅会杀灭癌细胞,还会对正常细胞造成影响,因此不能长时间不间断使用,两个化疗周期也需要暂停一段时间。   间歇期的长短是由三个指标决定的:药物毒性基本消失、机体恢复正常功能、被杀灭的肿瘤细胞尚未得到修复。一般化疗间歇期为2~3周,在间歇期内需警惕化疗药物带来的并发症,早期预防、早期治疗,以保证患者保持充沛的体力完成化疗疗程,化疗效果更好。 化疗间歇期,需要注意什么? 化疗间歇期,最重要的是进行血常规、生化检查的复查,这些都需要抽血。血液指标的异常,患者本身常常没有感觉,只能通过血液化验来发现,因此,患者务必按期抽血。 01 如果出现身体状况的异常,要及时到医院就诊例如发热、拉肚子、呕吐等。晚间和周末可到医院急诊就诊,以免耽误病情。 02 化疗间歇期,患者的体质和免疫力往往较差,此时要注意避免劳累、避免重体力劳动、避免大量的家务活、避免在外就餐、避免长途旅行。应以休息为主,适当运动,规律生活。 化疗推迟,会有影响吗? 生活中确实可能有多种原因会造成化疗的推迟,比如白细胞或血小板过低,肝肾功能受损、感染发热、疫情期出行不便等。一般来说延迟几天对疗效不会产生太大影响,患者朋友们不要过于担心,但如果多次或长时间延期,疗效也是会受到一定影响的。 非常通俗地打个比方:   假设化疗每次能够消灭50%的肿瘤细胞,下一次它还是只能消灭50%的肿瘤细胞,尽管肿瘤负荷已经因为前一次的化疗而大大下降了。   […]

半夏
88后抗癌宝妈,从新型免疫治疗中获得重生

88后抗癌宝妈,从新型免疫治疗中获得重生

文章来源:e药环球   结直肠癌作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且越来越年轻化,薇薇(化名)就是其中的一员。2020年,她32岁,因右上腹痛、便血三个月,多次检查,不幸确诊为结肠癌。 下面我们一起看看这位88后持药师梦的抗癌宝妈,从新型免疫治疗中获得重生的故事。 自从生了2个宝宝,薇薇就开始全身心地经营她的小家庭。虽然不是多么富足,但小家也是温馨幸福。孩子乖巧懂事,老公是名教师又顾家。她曾以为生活会一直这样简单幸福,平平淡淡到老,却终没躲过命运的捉弄,一个原本以为只会出现在电视剧中的情景发生在了自己身上,打破了她原本平静的生活。 事实上,“癌症”是薇薇人生字典里最恐惧的词,因为薇薇父亲在45岁那年患上结肠癌,现在她又不幸地“继承”了。更不幸的是,当地医院初步的方案认为已经无法手术切除,只能做姑息而没有治愈希望的治疗了。薇薇甚至在想,自己也许真的已经时日无多?在面临绝望的时刻,薇薇家人、朋友给了她莫大的鼓励和坚持的动力,薇薇暗暗鼓足勇气,为了这些熟悉的温暖和2个可爱的孩子,她要勇敢地与病魔作斗争。 经多方打听,薇薇了解到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是国内结直肠癌综合诊治的权威。2020年11月,薇薇慕名找到了结直肠科的林俊忠教授团队,寻求生命的希望。 林教授一边宽慰这位颤颤巍巍的年轻妈妈,一边细致分析她在外院的检查资料和体格检查。不利的方面,确诊为升结肠腺癌,而且肿瘤很大,超过12cm,向外侵犯了十二指肠降部,周围也有淋巴结转移。有利的方面,没有远处转移,而且属于MSI-H/dMMR这类人群,有较大的概率可以通过免疫治疗缩小肿瘤,再争取彻底切除肿瘤,甚至还能保住十二指肠和胰腺。 薇薇喜出望外,林教授认真谨慎、和蔼可亲的态度,让她重新树立起了战胜病魔的信心,她深信找对医生了。 随后,薇薇参加了“卡瑞利珠单抗(PD-1抗体)联合阿帕替尼用于dMMR/MSI-H局部进展期结直肠癌的开放性、多中心、II期临床试验”,开始了4次新辅助免疫治疗。此外,薇薇还意外发现,研究药物是免费提供的,这为她减轻了不小的经济压力。 第一个疗程结束,没有任何不舒服,薇薇还收到好多朋友送来的礼物,满满的惊喜和开心;12月中旬,开启了第二疗程,薇薇自觉体热,但体温不高,精神状态很好,她还网购了鱼竿,出院的第二天就跑去湖边钓鱼;第三程时,不争气的血管考验了护士小姐姐一把,打了四针才成功,还好没有不舒服;2021年1月,打完第四针,一切顺利,还认识了2个充满正能量的父母级别的病友,他们乐观的心态使薇薇深受鼓舞,充满希望地期待好消息。 四程免疫治疗后,林俊忠教授为薇薇进行了细致的评估,发现肿瘤已经缩小了2/3,并且侵犯十二指肠的部位也有明显退缩,已经有机会做根治切除。 经过严格的手术前准备,2021年5月27日,林教授亲自为薇薇进行了腹腔镜下右半结肠切除术,手术非常成功,肿瘤得到了完整切除,十二指肠和胰腺也得到了保留。手术后薇薇得到精心的护理,恢复的非常快。第二天就能下地走动,一周后就如正常人一般了。更令人称奇的是,术后对切除的肿块进行病理检查,发现病灶经过治疗后肿瘤细胞已全部坏死消失了。 手术后,为了进一步清除体内残留的肿瘤细胞,减少复发转移可能,按研究方案继续用“卡瑞利珠单抗(PD-1)+阿帕替尼”联合治疗维持。到目前为止已经完成了第7程,除了出现轻微的应性皮肤毛细血管增生症外,没有其他不适。薇薇了解到,这属于轻度不良反应,可逆可控,对症处理后可自行脱落。 目前,薇薇的生活又基本恢复到患病前的幸福状态。对抗病魔一路走来,薇薇特别感激林教授团队精心的治疗、家人亲友的照顾、病友的鼓励,当然还有坚强的自己。 借此机会,我们有幸采访了为患者制定并实施新辅助免疫治疗方案的林俊忠教授,希望可以给患友们带来更多的借鉴。 问题一:薇薇的肿瘤完全得到缓解,您当时是如何确定治疗方案的呢? 我们根据病人的特点,进行了MDT讨论,结合目前治疗指南的推荐,还有一些临床试验的结果,确定薇薇合适参加这个“免疫加靶向”的临床研究方案进行新辅助治疗。 通过前期4个疗程的术前治疗,希望能达到很好的肿瘤缓解,再进行根治性的手术切除。结果也正如大家期望的一样,在肿瘤缩小降期后,我们及时进行手术,完整地切除了肿瘤,同时也保护了正常器官和重要神经血管,有效保证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这也是我们治疗病人的终极目标:不但要把肿瘤治好,同时也要帮助病人活得更有质量,更有尊严。 问题二:肠癌患者是否都可以用新辅助免疫治疗? 目前还没有定论,也是我们下一步临床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因为新辅助免疫治疗是一个新的治疗手段,我们对它的研究还处在一个初期阶段,需要更大型的临床研究,更长的随访数据来告诉我们答案,但是我们也可以从目前已有的一些临床研究来试着回答这个问题。 第一就是早期的缩瘤降期,为根治性的手术切除提供一个很好的机会,这是立竿见影马上就能看到的。 第二就是延期的作用。新辅助的免疫治疗,因为它把机体抗肿瘤的免疫功能给激发出来了,能够杀灭体内残留的微小病灶,这样病人的复发风险就降低了,生存期就能够提高了。最新的结直肠癌指南指出,MSI-H(微卫星高度不稳定性)/dMMR(错配修复蛋白缺陷)结直肠癌患者的免疫治疗有效率与生存获益明显优于化疗。 最后,送上3个温馨小贴士给大家: 随着国家医保政策的改善,很多国产药物通过谈判进入了国家医保目录,扩大了药物的可及性,为更多患者减轻了经济负担。 患者和家属是一个抗癌共同体,必须相互扶持,相互包容。患者要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家属要乐观坚强,哪怕是装的都行,照顾患者情绪,多顺从多迁就。 癌症离我们很近,是一个量变到质变慢慢积累的过程,并且癌症趋向年轻化。定期体检,早筛早诊,是远离癌症、提高疗效的保障。 专家简介 林俊忠 教授 中山大学肿瘤医院结直肠科 彭健宏  博士 中山大学肿瘤医院结直肠科   “本文转载自e药环球 (ID: ey_global),未经授权不得二次转载。   版权说明:本文经药明康德内容团队微信公众号e药环球授权转载,欢迎个人转发至朋友圈,谢绝媒体或机构未经授权以任何形式转载至其他平台。  

半夏
K药强势获批MSI-H/dMMR肠癌一线治疗,带来“治愈”新希望!

K药强势获批MSI-H/dMMR肠癌一线治疗,带来“治愈”新希望!

国内肠癌患者可以用上K药了!   今日,默沙东宣布,其PD-1抑制剂帕博利珠单抗(商品名:可瑞达®,国内俗称“K药”)在国内获批消化道肿瘤新适应证,用于KRAS、NRAS和BRAF基因均为野生型的,转移性或不可切除高微卫星不稳定性或错配修复基因缺陷型(MSI-H/dMMR)结直肠癌患者的一线治疗。   凭借重磅临床研究KEYNOTE-177,K药登顶肠癌一线治疗,而就在刚刚过去的美国临床肿瘤学会年会(ASCO)上,KEYNOTE-177研究也更新了总生存期(OS)分析结果:   K药在MSI-H或dMMR肠癌一线治疗中完胜标准化疗,3年生存率高达61%,中位OS尚未达到,或将超过4年! 1 MSI-H/dMMR到底是什么来头? 肠癌都应检测吗? 不少咚咚的新朋友可能会奇怪,什么是MSI-H/dMMR呢?有哪些特点?对付这种类型的肿瘤,我们有什么“绝杀武器”吗? 其实过往咚咚有过很多科普,也分享过一些MSI-H/dMMR肠癌的患者故事。简单来说,MSI-H和dMMR代表两种不同检测方法所产生的结果,但它们代表的临床指导意义非常类似,可以理解为dMMR≈MSI-H。 当发生dMMR时,DNA复制纠错的能力降低,引起基因组的不稳定性,癌症发生的风险增加。MSI-H/dMMR可能发生于胃癌、子宫内膜癌等多种实体肿瘤中,在肠癌中较为常见,约15%肠癌患者具有MSI-H/dMMR。实际上,在目前的临床实践中,MSI-H/dMMR是肠癌诊疗的常规检测指标,但以往通常作为遗传性疾病(如林奇综合征)筛查和预后分层的参考。 而随着免疫治疗对生物标志物的不断探索,研究发现,具有MSI-H/dMMR的肿瘤细胞其实更容易被免疫系统识别和消除,这也恰恰使其更适合用帕博利珠单抗为代表的免疫抑制剂进行治疗。通过免疫治疗药物阻断免疫逃逸的通路,恢复免疫系统的敏感性,可以获得更显著的疗效。MSI-H/dMMR自此也成为精准筛选免疫治疗获益人群的重要生物标志物。 早在2017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就已经批准了帕博利珠单抗用于MSI-H/dMMR晚期实体肿瘤的治疗;2020年6月,FDA又批准其用于一线治疗MSI-H/dMMR的不可切除或转移性结直肠癌。 基于以上发现,目前国内外结直肠癌诊疗指南均推荐患者检测MSI-H/dMMR,检测结果不仅具有遗传性疾病筛查和预后分层等传统临床意义,更是作为指导免疫治疗用药的重要依据。 2 MSI-H/dMMR肠癌 锁定最佳CP—K药 我们再来认真看下此次帕博利珠单抗能够获批肠癌一线治疗的KEYNOTE-177研究。KEYNOTE-177研究是一项全球多中心的大型III期临床试验,共纳入了307位不可切除或转移性的MSI-H/dMMR结直肠癌患者,以1:1的比例随机分到K药组和标准化疗组中,其中化疗组患者如果出现了治疗无效疾病进展,可以交叉到K药组中继续接受治疗。   结果显示: ● 目前随访时间接近4年,K药组和化疗组的3年生存率分别为61%和50%,化疗组中约有60%的患者在后续治疗中选择了免疫治疗; ● K药组中位OS尚未达到(目前至少有49.2个月),降低了26%的死亡风险,化疗组的中位OS为36.7个月; ● K药组和化疗组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分别为16.5个月和8.2个月,几乎翻倍; ● K药组的客观缓解率(ORR)为45.1%,中位缓解持续时间(DoR)尚未达到;K药组的完全缓解率(CRR)为13.1%,是化疗组3.9%的3倍以上,意味着更多晚期肠癌患者可以实现肿瘤的完全消失; ● 安全性方面,K药组出现3级或以上治疗相关不良反应(TRAE)的比例为21.6%,仅为化疗组的三分之一,化疗组为66.4%。 过往使用常规化疗方案的晚期肠癌患者,中位OS往往不足两年。而在KEYNOTE-177研究中,化疗组的中位OS已经达到了36.7个月,K药组的中位OS更是有望超过4年!中间发生了什么?! 原来,化疗组里面一共有154位患者,56位患者在化疗进展后选择了K药,还有37位患者选择了其他PD-1/PD-L1抑制剂,也就是说,约有60%的患者后续接受了免疫治疗,所以化疗组OS的数据也受到了免疫治疗的影响被进一步拉高了。 即使在这种情况下,K药组对比化疗组仍显示出了获益趋势,所以KEYNOTE-177研究的OS数据再次验证了:免疫治疗早用早好。K药用于MSI-H/dMMR晚期肠癌患者的一线治疗,让更多患者可以实现肿瘤的完全缓解和持久缓解,活过3年的患者达到了61%,安全性也优于其他化疗方案。而且从后续平滑的生存曲线来看,这其中大部分患者都有机会活过5年!也就是说,如果MSI-H/dMMR晚期肠癌患者尽早选择免疫治疗,其中一部分患者是有望得到“治愈“,其他患者也可以从免疫治疗的持久缓解中获益,迎来生存期和生活质量的大幅改善。 今年的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结直肠癌(CRC)诊疗指南更新,K药也被写入MSI-H/dMMR肠癌患者一线治疗的I级推荐,K药将成为肠癌一线治疗新标准。 如今帕博利珠单抗在华正式获批,将会有更多患者获益,这也将进一步为医生用药提供新选择,更好地满足患者的治疗用药需求。期待在医疗技术日新月异的现在,能有更多好药出现,伴随大家一起,活得更长而且活得更好!  

小D
美国癌症研究所​:详解26种真正的抗癌食物!(2021更新)​

美国癌症研究所​:详解26种真正的抗癌食物!(2021更新)​

文章来源:环宇达康国际医讯   很多人认为一些食物可以对抗癌症,网络上也有各种各样的抗癌食品信息,这其中也包含大量的虚假信息,病友们在寻求希望的同时也有可能上当受骗,浪费金钱。 那么真的有抗癌食物吗? 美国癌症研究所是癌症预防研究和教育的全球领导者。全球肿瘤医生网医学部根据最新的《全球饮食与癌症研究报告》中的信息,给癌症病友们以下饮食建议,请大家参考。 美国癌症研究院更新26种抗癌食物 没有一种食物可以单独保护你免受癌症侵害。 但是研究表明,富含各种蔬菜,水果,全谷类,豆类和其他植物性食物的饮食有助于降低罹患多种癌症的风险。在实验室研究中,许多矿物质,维生素和植物化学物质均显示出抗癌作用。 食物可以直接对抗癌症 在实验室研究中,许多个体矿物质,维生素和植物化学物质都具有抗癌作用。有证据表明,整体饮食中化合物的协同作用可提供最强的癌症保护作用。 食物可以间接对抗癌症 美国癌症研究院AICR研究发现体内多余的脂肪增加了12种癌症的风险。蔬菜和水果的热量相对较低。全谷物和豆类富含纤维,这有助于控制体重,间接降低患癌风险。这是AICR建议用植物性食物至少占饮食2/3的一个原因。 这些常见的食物抗癌力度有多强?以下是美国癌症研究院公布的2021年最新的26种抗癌食物,快在你的每日食谱中添加一些吧! 注: 抗癌力一级指:有较强的证据支持其抗癌作用。 抗癌力二级指:可能对这些癌症有预防作用。 01 苹果 我们现在吃到的苹果,其实是起源于东亚的一种野生苹果。野生苹果的基因多样性使其演变出了现在的1000多种品种。 苹果富含膳食纤维和维生素C,一个苹果中含有日常推荐量10%的膳食纤维和维生素C。肠道菌群还能利用膳食纤维中的果胶产生对细胞有益的化合物。 抗炎抗氧化的槲皮素、表儿茶素,红苹果中含有的花青素、苹果皮中含有的三萜类化合物都使具有极强的抗氧化能力。 抗癌力一级:结直肠癌 抗癌力二级:口咽癌、喉癌、肺癌 02 芦笋 互联网上流传着大量有关芦笋预防和治疗癌症的信息,这是对实验室研究结果的误解和过度推广。但是,这种非淀粉类蔬菜确实是一种极好的食物,其富含的黄酮醇,菊粉,皂素,叶酸等成分,可以帮助降低癌症风险。 芦笋的最佳烹饪方式是蒸煮,烤,或者翻炒,也可以生吃。 抗癌力一级:消化道肿瘤(口腔癌,咽癌和喉癌,食道癌,肺癌,胃癌和结直肠癌) 抗癌力二级:雌激素受体阴性(ER-)乳腺癌,膀胱癌 03 蓝莓 蓝莓原产于北美,现在在水果中的受欢迎程度不亚于歌手中的摇滚明星。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其可以增强记忆力。丰富的花青素也使它拥有“独特”的蓝色。 蓝莓是所有水果中抗氧化能力最强的,因为其含有丰富的: 花青素,儿茶素,槲皮素,山奈酚和其他类黄酮 鞣花单宁和鞣花酸 紫檀芪和白藜芦醇 此外,蓝莓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维生素K、锰元素,还有膳食纤维。 抗癌力一级:结直肠癌 抗癌力二级:口咽癌、喉癌、肺癌 04 西兰花和十字花科蔬菜 西兰花是最有名的十字花科蔬菜,其他有名的还有球芽甘蓝、油菜花、卷心菜、花椰菜、白萝卜等。 十字花科蔬菜完全不含淀粉。几乎每种十字花科蔬菜都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锰,一些深绿色的蔬菜还含有维生素K。此外,还含有以下营养成分: 西兰花,布鲁塞尔芽菜,菜花和rapini都是叶酸,B族维生素的优秀来源。 西兰花和抱子甘蓝是膳食纤维的良好来源,富含镁。 西兰花,布鲁塞尔豆芽和rapini含有类胡萝卜素,如β-胡萝卜素。 抗癌力一级:结直肠癌 抗癌力二级:口咽癌、喉癌、肺癌 05 抱子甘蓝 抱子甘蓝富含纤维等营养物质,有可能预防癌症。这些化合物增强抗氧化和DNA防御能力,并促进健康的细胞信号传导。抱子甘蓝富含: 类胡萝卜素 膳食纤维 维生素C 叶酸 […]

半夏
结直肠癌营养不良的危害以及如何改善!

结直肠癌营养不良的危害以及如何改善!

文章来源:国际细胞临床与研究   根据全球癌症统计,目前估计有超过 180 万例新的结直肠癌确诊病例,此外 2018 年报告的死亡病例超过 50 万例。作为一种常见的消化道肿瘤,结直肠癌患者容易出现营养不良,这可能是由于摄入量减少、消化功能受损、营养物质吸收不良和营养需求增加所致。 今天就带大家了解一下结直肠癌患者出现营养不良的危害、如何评估自己的营养不良状态以及如何改善自己的营养不良,吃什么,怎么吃! 营养不良的危害 营养不良是与体内平衡和免疫系统功能障碍相关的关键因素,这可能导致手术效果不佳,例如术后并发症、伤口愈合延迟和住院时间延长。   结肠癌患者如何评估自己的营养不良状态 研究表明,体重下降和食欲减退是评估患者营养不良风险的有效指标,体重下降或持续体重下降的患者容易感到疲劳、变得虚弱,而且通常会降低治疗的耐受性、增加感染及并发症发生率、甚至降低生存率。 诊断方法1:体质指数(BMI)<18.5kg/m2; 诊断方法2:在任意时间段内,患者无意识体重下降>10%;或者3个月内体重下降>5%,合并以下任意一条:BMI<20kg/m2 (年龄<70岁)或者BMI<22kg/m2 (年龄≥70岁)去脂体质指数(FFMI)<15kg/m2 (女性)或<17kg/m2(男性) 注:BMI的计算采用体重(按公斤算)除以身高(按米算)的平方(kg/m2),我国人群的标准BMI范围是在18.5到24之间。 此外,评估自己是否存在营养不良风险可借助简单的营养筛查工具(如MST量表),自我检查是否存在营养不良风险。快来自测同时转给身边的癌友检测一下吧! 表1,营养不良筛查工具(MST) 1、过去三个月体重下降的情况? (   )分 体重没有下降 0分 似乎有减少,具体不清楚  2分 体重下降1-5公斤  1分 体重下降6-10公斤  2分 体重下降11-15公斤  3分 体重下降大于15公斤  4分   2、有没有因为食欲不振而减少食量? (   )分 食量没有减少0分 食量有所减少1分   3、筛查总分(   )分 *0-1分营养状况正常,每周重复筛查 >2分存在营养不良风险,需进行营养评估,以确定是否需要营养支持简单自评后,如果存在营养不良风险,可寻求主管医师或1床营养师的帮助,由专业营养师进行全面的营养评估,根据评f结果进行营养诊断,从而制定个体化的饮食或/及营养治疗方案。 在整个癌症治疗过程中,如何改善营养不良? 保持健康的体重。结肠直肠癌的化疗、放疗和手术等治疗通常会导致体重意外减轻。在治疗期间避免过度减肥很重要,因为营养不良会导致身体抵抗感染的能力下降。 全天少食多餐。少食多餐可确保您的身体获得足够的卡路里、蛋白质和营养来耐受治疗。少食还可能有助于减少与治疗相关的副作用,如恶心。尝试大约每三个小时吃 5-6 顿小餐或“迷你”餐。 选择富含蛋白质的食物。蛋白质帮助身体修复细胞和组织。它还有助于您的免疫系统从疾病中恢复。在所有正餐和零食中加入瘦肉蛋白来源。精益蛋白质的良好来源包括: […]

半夏
肠息肉会变成肠癌吗?哪些要切?7大问题,一文搞定

肠息肉会变成肠癌吗?哪些要切?7大问题,一文搞定

文章来源:医学界肿瘤频道   结直肠癌是消化系统十分常见和致命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我国发病率不断增加,且早期诊断率低、5年生存率低。 肠息肉与结直肠癌息息相关,大多数结直肠癌是肠息肉演变而来,肠息肉的管理是目前消化科医生、大众都极为关心的问题。 此次世界肠道健康日“医学界”传媒有幸邀请到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李延青教授为我们解答肠息肉管理的相关问题。 Q1:肠息肉主要有哪几种类型? 息肉分成三种情况,肿瘤性息肉、非肿瘤性息肉、肠道息肉病。   肿瘤性息肉,包括管状腺瘤、绒毛腺瘤、管状绒毛腺瘤、锯齿状腺瘤,不同情况的癌变风险不同。其中,腺瘤直径大于1cm,或者是绒毛状腺瘤、高级别瘤变都称为进展期腺瘤,进展期腺瘤如不及时控制容易发生癌变,因此也被称为高风险腺瘤。   非肿瘤性息肉,在临床上也比较常见,如增生性息肉、炎症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一般癌变风险较小。   肠道息肉病,部分有遗传性质,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Peutz-Jegher综合征。   Q2:从肠息肉到结直肠癌是一个怎样的过程? 80%~95%结直肠癌都是由肠息肉转变而来的,过程较长,通常5~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存在个体差异。   主要为:小息肉➡️腺瘤➡️高级别瘤变➡️结直肠癌。   Q3:为什么会长肠息肉?与哪些因素有关? 肠息肉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与饮食因素、炎症刺激、机械刺激、年龄、生活习惯、疾病等因素相关。   1、饮食西化,高蛋白、高脂肪、低纤维素饮食,两高一低的饮食模式促进息肉形成。 2、吸烟饮酒。 3、机械刺激,如长期便秘。 4、年龄,年龄越大,肠息肉的风险越大。 5、运动减少,熬夜、肥胖。 6、其他疾病,如糖尿病,有研究显示,糖尿病人群结直肠癌发病率明显高于健康人群。 7、遗传因素。   Q4:怎么预防肠息肉? 1、调整饮食,少吃红肉、加工肉,减少脂肪摄入,多吃些蔬菜水果,多吃点粗粮,补充钙、维生素。 2、改正不良生活习惯,不吸烟少喝酒。 3、进行适当的运动。 4、保持大便通畅。 5、积极治疗肠道疾病,如炎症性肠病。   Q5:体检发现肠息肉,怎么处理? 肠镜下发现息肉应积极处理,进行切除。 直径1cm以内的息肉推荐使用冷圈套器切除术,预期术后出血和穿孔的发生率较低;直径大于1cm的息肉可考虑热圈套器切除术;其中,有蒂型息肉在切除过程中应更加注意,减少迟发性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的发生。 直径更大的息肉可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进行切除,随着技术的发展,目前需要外科手术切除的息肉越来越少。但如内镜下观察到病变已侵犯黏膜深层,考虑有淋巴结转移风险,建议进行外科手术,在切除的同时进行淋巴结清扫;此外,内镜下明显无法切除的,或内镜下切除后出现明显的出血,内镜下无法控制的并发症,应进行外科手术治疗。   Q6:肠息肉摘除后还会再长吗?为什么? 多数人肠息肉摘除后还会复发,复发的原因大多在于未改变既往的生活习惯或饮食习惯,也就是肠息肉的危险因素未去除。   Q7:肠息肉切除后多长时间复查比较合适? 目前息肉切除后复查,各个国家有不同的标准。   如美国结直肠癌多学会工作组(USMSTF)2020年更新的息肉切除术患者监测建议:前提是实施了高质量的结肠镜检查,其定义是对盲肠的检查全面、肠道准备充分、由腺瘤检出率高的结肠镜医师实施检查以及注意将息肉完全切除。结肠镜检查结果正常或有20个以下<10mm的增生性息肉应在10年内接受监测。 我国指南推荐的随访间隔:   表1:结肠息肉/腺瘤切除术后的随访间隔   专家简介 李延青教授 […]

半夏
这类饮料再添“罪证”!哈佛研究显示,与结直肠癌风险升高118%相关

这类饮料再添“罪证”!哈佛研究显示,与结直肠癌风险升高118%相关

在前两天的内容中,我们介绍了经常饮用含糖饮料与乳腺癌生存者死亡风险升高有关。 近日,一项发表于《肠道》(GUT)的研究,为经常饮用含糖饮料有害健康添加了新“罪证”。该研究发现在青春期(13-18岁)和成年期经常饮用含糖饮料,与50岁之前患结直肠癌(即早发性结直肠癌,EO-CRC)风险升高有关。 图片来源:123RF 来自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和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对美国护士健康研究II(NHS II)中的数据进行了分析,共涉及95464名年龄在25至42岁之间的女性。 通过调查问卷,研究人员统计了受试者的年龄、身高、体重、更年期状态等信息,以及与结直肠癌风险有关的因素,包括吸烟状态、饮酒量、运动水平、阿司匹林服用量、结直肠癌家族史、结肠镜筛查等。同时,还统计了过去12个月中,不同食物和饮料的食用量,包括红肉、加工肉类、水果、蔬菜,以及含糖饮料和未添加糖的饮品(如咖啡、水、茶、牛奶等)。 此外,研究人员还统计了41272名受试者在青春期(13-18岁)时,含糖饮料的饮用量。研究开始后,研究人员每4年对受试者进行1次随访,以更新相关信息。 研究人员统计发现,成年后经常饮用含糖饮料的受试者,往往缺乏运动、经常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结肠镜检查参与度较低、整体饮食不健康,如红肉和加工肉类的食用量较高,维生素、膳食纤维、叶酸和钙的摄入量较低。而在13至18岁时经常饮用含糖饮料的受试者,在成年后也更易出现饮食等生活方式不健康。 图片来源:123RF 在平均长达24年的随访中,共发生了109例早发性结直肠癌。在调整其它因素影响后,研究人员发现,不论是青春期还是成年后经常饮料含糖饮料,均与早发性结直肠癌风险升高相关。 在成年期,相比于每周饮用含糖饮料不到1杯(8盎司,约240ml)的受试者,每天饮用至少2杯含糖饮料,与早发性结直肠癌风险升高118%相关。而每天饮用1杯含糖饮料,则与早发性结直肠癌风险升高16%相关。 在青春期,每天饮用1杯含糖饮料,则与早发性结直肠癌风险升高32%相关。 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将含糖饮料替换为水、茶、咖啡或牛奶,与受试者早发性结直肠癌风险降低11%-36%相关。 具体来看,如果将每天1杯含糖饮料,分别替换为等量(240ml)的水、茶、咖啡、低脂牛奶或全脂牛奶,则与受试者早发性结直肠癌风险分别降低11%、17%、18%、35%和36%相关。 图片来源:123RF 研究人员分析,经常饮用含糖饮料可能会通过多种机制增加早发性结直肠癌风险。如经常饮用含糖饮料可能会抑制饱腹感,导致能量摄入过多,从而增加肥胖的发生风险,而肥胖是结直肠癌的风险因素之一;含糖饮料还会促进血糖水平升高和胰岛素分泌增加,从长远来看,可能会引发胰岛素抵抗、炎症和2型糖尿病,这些与代谢相关的症状或疾病,也会增加结直肠癌风险。 此外,含糖饮料中的主要成分—果糖,如果过多摄入,可能会引起肠道营养不良和内毒素血症,损害肠道屏障功能,并增加肠道通透性,使肠道黏膜受损,从而增加结直肠癌风险。 由于该研究是观察性研究,只是显示了经常饮用含糖饮料与早发性结直肠癌风险之间升高之间的关联,并未表明因果关系。而且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青春期饮食依赖于受试者回忆、早发性结直肠癌患者人数较少等,也可能会对研究结果产生影响。 研究通讯作者、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医学院Yin Cao博士指出:“在过去的二十年中,许多国家的早发性结直肠癌发病率一直在增加,但尚不清楚原因。”“鉴于该研究的结果,我们建议青少年和年轻人,应避免使用含糖饮料,并用不含添加糖的茶、水、咖啡或牛奶代替,这可能是降低50岁之前患结直肠癌风险的可行策略”。 图片来源:123RF 此外,Yin Cao博士提到,及时进行结肠镜检查,也有助于降低早发性结直肠癌风险。由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患结直肠癌,该癌症的平均确诊年龄已从72岁下降到66岁。美国癌症协会已将一般风险人群首次进行结肠镜检查的建议年龄,从以前的50岁降低到了45岁;对于那些具有其他危险因素(例如疾病的家族病史)的人,则应更早开始。 在中国,根据《中国结直肠肿瘤早诊筛查策略专家共识》建议,推荐40-74岁一般人群接受结直肠癌筛查,尤其是城市人群。 可用的筛查方法有:免疫法粪便隐血检测,推荐筛查周期为1年1次;多靶点粪便检测,推荐筛查周期为3年1次或1年1次;问卷风险评估,无推荐筛查周期,推荐使用结直肠癌筛查高危因素量化问卷、亚太结直肠癌筛查评分、伺机性筛查风险评分问卷;结肠镜检查,推荐筛查周期为5-10年1次,推荐使用可达回盲部的结肠镜。 如果有结直肠癌的危险因素,如溃疡性结肠炎,结直肠癌的个人史或家族史或腺瘤性息肉的病史,可能需要更经常地进行结肠镜检查。   参考资料 [1] Jinhee Hur, et al.,(2021). Sugar-sweetened beverage intake in adulthood and adolescence and risk of early-onset colorectal cancer among women. Gut, DOI: http://dx.doi.org/10.1136/gutjnl-2020-323450.[2]Early-Onset […]

半夏
世界上最“冤”的癌症患者——结直肠癌患者

世界上最“冤”的癌症患者——结直肠癌患者

文章来源:美中嘉和肿瘤防治   尽管人类在与肿瘤抗争的道路上已经取得了无数骄人的战果,但不得不说,时至今日,我们仍然无法扼住肿瘤的喉咙,做到真正意义、绝对意义上的预防。就像不吸烟并不意味着一定不会得肺癌,不食用腌渍烧烤类食物并不意味着一定不会得胃癌一样,我们的预防“赌”的是一种概率,而很难做到彻底隔绝。但是,有这么一种癌症,只要你做对了一件事,就可以有效避免它的发生。它的名字叫做结直肠癌,而这件事就是筛查。 虽然同属癌症家族,但各个成员性格脾气迥异,结直肠癌就属于简单迟钝的那一型。简单是指发展套路单纯,迟钝是指发展速度缓慢,这两者结合起来为我们的有效预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1 直白简单的前世今生 结直肠癌最容易预防的根本原因是:发病机理明确。和其他很多肿瘤扑朔迷离的形成演化进程相比,结直肠癌的发展套路简单,前世今生可谓一目了然——90%以上的结肠癌都是由肠息肉发展而来的。这就意味着,只要及时发现并切除掉息肉,就可以阻断其日后恶变的可能性,进而做到与肠癌绝缘。是不是简单到想哭? 我们先来看看肠息肉是个什么样存在?通俗地说,肠息肉就是肠黏膜表面长了一个突起的肉疙瘩。这个肉疙瘩小至芝麻、绿豆,大至核桃,数量可从1个至数百上千个不等。 肠息肉按照其病理性质,可分为腺瘤、增生性息肉、错构瘤、炎性息肉几种。这当中只有腺瘤会恶变,但遗憾的是腺瘤在肠息肉中占了绝大多数。研究显示,直径超过2cm的腺瘤近半数会恶变成癌。对于家族性肠息肉患者来说,如果放任不管,70岁以后腺瘤性息肉几乎100%会癌变! 这组数据固然让人不寒而栗,但只要在癌变前及时处理掉这些息肉、腺瘤,就相当于拆掉了这颗定时炸弹。因此,结直肠癌的预防是简单易行且卓有成效的。 2 迟疑缓慢的发展历程 不要以为这就是事情的全部真相,结直肠癌容易预防不单单是因为我们把清了它发展演变的脉,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它的发展非常缓慢。一般来讲,结肠腺瘤的发生到演变为结肠癌需要10年至15年的时间,这个漫长的过程为我们及时发现并阻断它的进一步演变恶化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机会。这么说来,结直肠癌在“恶贯满盈”的肿瘤家族,真的算是良心典范了。 3 尴尬但有效的筛查方式 几乎各种肿瘤都有相应的筛查方式,但多数时候筛查无法实现预防的目的,其意义更大程度上在于第一时间内发现并治疗已经存在的肿瘤。 但是,对于结直肠癌来说,筛查同时也是一种预防。这种神奇的筛查方式就是经肛门探及肠道的结直肠镜。在内窥镜检查下发现息肉并及时切除,就可以有效避免肠癌的发生。因此,结直肠镜是迄今为止最有效的结直肠癌的筛查和预防手段。 遗憾的是,很多人对此并不了解,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对这种尴尬且略痛苦的检查保持着一种本能的抗拒和拖延。正是因此,很多原本可以避免的惨剧一步步变成血淋林的现实。换句话说,结直肠癌患者其实是世界上最冤最屈的癌症患者。患上这样的疾病,多半要归结于自己的拖延或无知。想到这里,总有一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感觉。 接下来,我们就来说说这个令人望而生畏的肠镜检查吧。结直肠镜检查虽然有一定的痛苦,但随着技术的进步、医生操作水平的提高,正常的成年人都可以耐受。一次肠镜检查,从进镜到退镜,一般不会超过十分钟。        以下八类人群应及时做好结肠镜筛查:   1、40岁以上人群;   2、有痔疮和长期便血的人群;   3、直系亲属有结直肠癌病史的人群;   4、有慢性腹泻,持续超过3个月的人群;   5、经常发生便秘、黑血便和黏液便的人群;   6、有慢性阑尾炎、胆囊炎或已切除阑尾和胆囊者;   7、长期精神抑郁、近三个月体重明显下降的人群;   8、肥胖者患肠癌的风险高于体重正常者。 如果肠镜检查没有发现问题,可以后每5年再做一次。曾经有结肠息肉病史的病人,应做好复查。单发息肉切除、病理证明是良性的,刚开始每年只需查一次肠镜,连续2-3年检查不复发,说明这个人息肉复发的概率小,之后可以改为每5-10年查一次。 一个有点痛、有点害羞、有点不太“体面”的检查,却可以换来5年左右的肠道安全,何乐而不为?希望今天这篇文章能够引起大家对于结直肠癌筛查的足够重视,千万不要等到噩运已经降临再说后悔!   本文已获得授权,如需转载请联系“美中嘉和肿瘤防治” 

半夏
癌症肝转移治疗攻略:提前介入治疗,转移风险大大降低,生存率暴涨!

癌症肝转移治疗攻略:提前介入治疗,转移风险大大降低,生存率暴涨!

肝脏是人体非常重要的器官,负责诸多蛋白质的合成、负责分泌胆汁、负责将糖转变成糖原储存起来、负责将代谢产物转化为尿素排除体外……总而言之,肝脏是人体不可或缺的核心器官,功能复杂、任务繁重。 因此,肝脏有丰富而特殊的双套血液供应:肝动脉和门静脉。这本身是为了保证肝脏正常生命活动所需要的,干的活这么多,需要的营养供应也多一些,情有可原、合乎逻辑。 不过,也正因为肝脏血液供应丰富、物质储备充足,癌细胞也非常喜欢在这里“安营扎寨”、“茁壮成长”。 结直肠癌、肺癌、乳腺癌、头颈部鳞癌、食管癌、胃癌等绝大多数实体瘤,都很容易发生肝转移,尤其是结直肠癌。国内外的结直肠癌患者,在确诊的时候就有相当高比例的患者已经合并有肝转移,即使是一开始没有肝转移的患者,经过一段时间的随访观察,也会出现肝转移。 一旦发生肝转移,患者的生存期明显缩短,治疗难度大。因此,一直以来医学家都在寻找靠谱的方式降低肝转移、延长患者生存期。 近期,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许剑民教授领衔的一项国内多中心III期临床试验显示:中期结直肠癌,在手术开始前,先接受一段时间的经肝动脉介入治疗,可以显著降低肝转移发生率,同时明显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这项3期临床试验,从5家三甲医院一共入组了688名II-III期的结直肠癌的患者,1:1分组: ○ 实验组在正式手术前7天,先安排做一下经肝动脉的介入化疗,把潜在的肉眼不可见的微小转移灶都先消灭,然后再安排手术,术后根据病理结果安排辅助化疗; ○ 对照组按照传统方式治疗,直接手术,术后安排辅助化疗。 中位随访67个月,结果揭晓: 术前介入治疗,明显降低了肝转移发生率:3年肝转移率从15%降低到了6%;5年肝转移率从16%转移到了7%。同时,疾病复发率也明显下降了,3年疾病复发率从30%下降到了20%,5年疾病复发率从35%下降了23%。   更为重要的是,由于术前介入化疗,明显降低了肝转移发生率和整体的疾病复发率,从而让患者的总生存期也得到了明显的延长:5年总生存率从76%提高到了84%,提高了8个百分点,死亡风险下降了39%。 两条生存曲线,明显分开且有明显的平台期,意味着患者治愈率明显提高: 这不是第一次美国顶尖外科学杂志为经肝动脉的化疗打call,事实上,两个多月前,另外一项利用经肝动脉介入化疗用于已经发生肝转移的患者的回顾性研究,同样得出了不俗的结果。 674名肠癌肝转移的患者,其中418例KRAS基因野生型,256例KRAS突变,均接受了根治性的手术,其中部分患者术后还接受了经肝动脉介入化疗。 ○ KRAS基因野生的病人中,接受了经肝动脉介入化疗的病人,5年生存率相比于没有接受经肝动脉介入化疗明显提高,从57%提高到了78%,提高了21个百分点。 ○ KRAS突变的病人中,接受了经肝动脉介入化疗的病人,5年生存率相比于没有接受经肝动脉介入化疗也有所提高,从40%提高到了59%,提高了19个百分点。 综上所述,在结直肠癌病人中,经肝动脉介入化疗,具有重大临床意义:科学预防、肝转移不再害怕。 参考文献: [1]. PreoperativeHepatic and Regional Arterial Chemotherapy in Patients Who Underwent CurativeColorectal Cancer Resection: A Prospective, Multi-Center, Randomized ControlledTrial.AnnSurg2020 Nov 17.  doi:10.1097/SLA.0000000000004558 [2]. RandomizedControlled Trial of Intraportal Chemotherapy Combined With AdjuvantChemotherapy (mFOLFOX6) […]

小D
脱离化疗!十大癌种靶免联合无化疗方案汇总,肿瘤3.0时代开启!

脱离化疗!十大癌种靶免联合无化疗方案汇总,肿瘤3.0时代开启!

盘点一下目前出现的各大癌种的靶免联合无化疗方案。

小D
最新版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新鲜出炉,重点给你划好了!

最新版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新鲜出炉,重点给你划好了!

我国结直肠癌(CRC)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保持上升趋势。2018年中国癌症统计报告显示:我国CRC发病率、死亡率在全部恶性肿瘤中分别位居第3及第5位,新发病例37.6万,死亡病例19.1万。其中,城市远高于农村,且结肠癌发病率上升显著。多数病人在确诊时已属于中晚期,而通过筛查可以预防和早期诊断CRC。

小D
高危人群服用阿司匹林可降低结直肠癌风险

高危人群服用阿司匹林可降低结直肠癌风险

《柳叶刀》近期发表的研究文章,为阿司匹林的抗癌潜能再添新证

小D
6 种常见癌症可以早发现,只要做好一件事

6 种常见癌症可以早发现,只要做好一件事

抽烟、喝酒、肥胖……都是导致癌症的高危因素

小D
Gut最新研究:预防结直肠癌,日常饮食这样吃!

Gut最新研究:预防结直肠癌,日常饮食这样吃!

防癌食谱,建议收藏!

小D
经常熬夜真的致癌?其实是因为……

经常熬夜真的致癌?其实是因为……

夜猫子,悠着点~

小D
80%大肠癌发现已晚期?做好这件事情可以救命(一定要知道)

80%大肠癌发现已晚期?做好这件事情可以救命(一定要知道)

早期结直肠癌5年生存率达90%以上!

小D
2020医保谈判正式开始;抗癌“王炸组合”又有好消息传来;一批新药即将获批上市,中国患者有福啦

2020医保谈判正式开始;抗癌“王炸组合”又有好消息传来;一批新药即将获批上市,中国患者有福啦

抗癌大事件     【医保谈判正式开始!2020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进入最终阶段】 2020年11月9日,国家医疗保障局发布公告:根据《2020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工作方案》,近期我局组织专家对2020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通过形式审查的申报药品进行了多轮评审。目前,专家评审阶段的工作已经结束。下一步,我局将按照工作程序组织开展谈判等相关工作。 这则公告代表着我国全新一轮医保谈判正式开始,据悉,此次医保谈判中多种抗癌药物拟纳入谈判范围。我国医保局的专家能否继续“灵魂砍价”?让我们拭目以待(分角必争, 寸步不让: 国家医保谈判视频曝光, 感谢你们为患者所做的一切) 【抗癌“王炸组合”又有新的好消息!】 近日,由默沙东公司和卫材公司联合宣布,由PD-1抑制剂K药和靶向药物仑伐替尼组成的“王炸”组合疗法,在一线治疗晚期肾细胞癌(RCC)患者的关键性III期临床试验中达到主要终点和关键性次要终点。与活性对照组相比,“王炸组合”显著提高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总生存期和客观缓解率。这一试验的详细结果将在未来的医学会议上公布。 王炸组合可以说是抗癌领域近期的“当红组合”,如今又有全新数据登场,期待更多患者可以因此受益。 【又一批新药即将获批上市,中国患者有福啦】 11月9日,根据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药品批件发布通知显示,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仑伐替尼获得新的批准文号,仑伐替尼用于治疗甲状腺癌正式在中国获批! 11月12日,基石药业宣布,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已受理舒格利单抗(CS1001,抗PD-L1单抗)的新药上市申请(NDA),用于联合化疗一线治疗晚期鳞状和非鳞状NSCLC患者。 11月12日,中国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CDE)网站最新公示,PD-1抑制剂帕博利珠单抗注射液以“符合附条件批准的药品”拟纳入优先审评,拟定适应症为结直肠癌一线治疗。 癌讯新前沿 【雪上加霜!神经元为饥饿的胰腺癌癌细胞输送丝氨酸补充营养】 胰腺癌被称为“癌王之王”,5年生存率低于5%。胰腺导管腺癌(PDAC)是胰腺癌中最致命的类型,它的肿瘤微环境具有营养缺乏、结缔组织增生、高度神经分布的特点。11月2日发表在《细胞》杂志的研究发现,神经元细胞竟然“助纣为虐”,通过分泌丝氨酸来为癌细胞提供代谢支持。 饥饿的胰腺癌细胞分泌一种叫做神经生长因子的蛋白质,指引神经细胞的轴突延伸进入肿瘤,而轴突分泌的丝氨酸可使胰腺癌细胞免于饥饿并恢复生长。用不含丝氨酸的食物喂养携带PDAC肿瘤的小鼠能够将肿瘤的生长速度降低50%。如果将一款可以抑制神经向肿瘤内部生长的抑制剂Vitrakvi(又称larotrectinib)与不含丝氨酸的食物联用,能够将小鼠中肿瘤生长的速度再降低50%。这一疗法令人惊喜,但有待在临床试验中得到进一步证实。 【癌不宜迟!癌症治疗延迟与患者死亡风险密切相关】 尽早诊断癌症和尽快接受有效的治疗是提高癌症疗效的两个关键环节。近日,刊于《英国医学杂志》(BMJ)的重磅论文对英国百万患者进行了系统回顾和荟萃分析:该项目对2000年-2020年期间的34项医学研究,总计1272681名癌症患者的数据进行了分析,纳入研究的肿瘤类型包括膀胱癌、乳腺癌、结肠癌、直肠癌、肺癌、子宫颈癌和头颈部癌症等;治疗手段包括手术、全身治疗、放射治疗、新辅助和辅助治疗。 手术每延迟4周,患者死亡的风险比为1.06-1.08;全身系统性治疗每延迟4周,患者的死亡风险比为1.01-1.28;头颈癌患者的放疗每延迟4周患者死亡风险比为1.09;保乳术后乳腺癌患者的辅助放疗每延迟4周患者死亡风险比为0.98,而对宫颈癌则为1.23。几乎所有癌症,仅延迟治疗四周对患者的生存率即有显著负面影响,增加了死亡率。研究者同时指出肿瘤治疗延迟应作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需要提请各级卫生管理部门加以重视和解决。 【iPSC来源的NK细胞细胞毒性高,与T细胞和抗PD-1治疗协同抗肿瘤】 PD-1或PD-L1靶向单抗治疗的开发为肿瘤学领域带来了巨大突破。自然杀伤细胞(NK)既直接介导肿瘤溶解,也介导T细胞活化和招募,有望增强检查点抑制治疗。然而,寻找供者来源的NK细胞用于过继细胞治疗受到细胞数量和质量的限制。 因此,来自美国的科学家们开发了一种稳健、高效的细胞生产系统,用于分化和扩增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来源的高质量NK细胞,这些细胞能够产生炎性细胞因子,并且能够对多种血液肿瘤和实体瘤产生很强的细胞毒性。此外,研究显示iNK细胞能够募集T细胞,并增强PD-1抗体疗效。由于iPSC来源的iNK细胞的衍生过程使用可再生的原料,并且能够进行大规模生产,iNK细胞可作为免疫治疗的“现成”细胞来源。 【IF=223的神刊《CA Cancer J Clin》:应当评估实体瘤新辅助治疗前后的癌症分期】 新辅助治疗主要是指在术前所进行的一系列的治疗,主要有化疗、放疗、介入治疗和现如今的免疫治疗等等。目前的数据仅仅收集到肿瘤得到诊断时的临床分期以及手术切除后的病理分期,新辅助治疗(NAT)后的分期情况如何却仍处于空白阶段。 新辅助治疗在肿瘤中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因此区分新辅助治疗前后的临床和病理评估显得非常重要。该分期能够评估新辅助治疗反应性和有效性。目前,美国外科医生协会癌症委员会的癌症登记处仅获得部分新辅助治疗后数据和临床反应数据,且尚未进行标准化的收集记录。他们以乳腺癌、直肠癌和食道癌为例,从原发肿瘤、淋巴结和远处转移灶的病理结果和PET-CT进行评估,用来验证合适的分期。未来研究者们还将进一步从循环肿瘤细胞、分子应答、循环无细胞肿瘤核酸,甚至体液、细胞和/或组织免疫应答等进行全方位平衡,为收集到的新辅助治疗前后的数据进行统一标准化。 参考文献: [1]. Banh, Robert S et al. “NeuronsRelease Serine to Support mRNA Translation in Pancreatic Cancer.” Cell, S0092-8674(20)31322-2. 28 Oct. 2020,doi:10.1016/j.cell.2020.10.016 [2]. Hanna, Timothy P […]

小D
抗癌“老药”有奇效,精准狙击新靶点:肺癌患者疾病缓解超27个月

抗癌“老药”有奇效,精准狙击新靶点:肺癌患者疾病缓解超27个月

众所周知,在肺癌里, EGFR“黄金突变”和ALK“钻石突变”等常见突变靶点,能够让患者轻松活过5年。参考:基因中藏着钥匙:肺癌患者如何轻松度过8年? 但肺癌里也有一些罕见突变,空有靶点,没有药物。NRG1融合就是这样一个罕见的靶点。目前,NRG1融合还没有针对性的靶向新药获批。但随着医药的进步和科学家的努力,这个罕见靶点有了“新药”-阿法替尼。 近日,《The Oncologist》发文,报道了6例转移性NRG1融合阳性肿瘤患者,接受阿法替尼治疗的结果。其中,2例患者达到SD,4例患者达到PR。有1例患者PR已超过27个月,目前仍服用阿法替尼,并持续PR中。 6例NRG1突变患者治疗情况 非粘性肺腺癌患者经超多线治疗后,阿法替尼治疗达PR超过24个月 1 案例1   患者1为56岁女性,白人,从不吸烟,2004年被诊断为非粘液性肺腺癌。很遗憾,这位患者没有常见的KRAS、EGFR、ALK、ROS1、或ERRB2突变,无法选择对应的靶向治疗。 医生只能先后给患者进行了包括化疗在内的多种治疗尝试(超过14线的治疗),在医生和患者的努力下,每种治疗方案都有短时间的疗效。但患者最终还是不幸发生了左肺转移,医生采取了姑息疗法,先后用吉西他滨和培美曲塞控制住病情。 但随后的治疗中,患者对紫杉醇不耐受,患者出现咳嗽,发烧,缺氧和弥漫性肺纤维化等情况,病情难以控制。 患者1的治疗时间线 命悬一线之下,患者于2015年2月尝试使用阿法替尼(30毫克/天),神奇的是,这名患者竟在短短的2.5个月使用时间里,迅速达到部分缓解(PR)。且PR时间长达24个月。 A:2015年2月阿法替尼治疗前评估;B:2015年4月评估 病情控制以后,医生继续给予培美曲塞和吉西他滨治疗,但病情出现持续进展。 考虑到患者之前使用阿法替尼的效果,在检测后发现患者有NRG1融合突变,因而重新引入阿法替尼(30毫克/天)治疗,患者咳嗽的症状明显减轻。随后提高剂量至40毫克/天,直至2018年8月患者显示进展,才停止阿法替尼使用。 2 案例2 患者2是62岁亚洲女性,从不吸烟,2015年被诊断为转移性非粘液性肺腺癌,确诊时已有多处肺和淋巴结转移。在用阿法替尼治疗前,患者接受过4线治疗,对使用过的治疗方案的最佳反应都是达到病情稳定(SD)。 患者2的治疗时间线 在各治疗手段治疗都出现进展下,通过测序检测,发现患者有CD74-NRG1融合。患者因此使用上了阿法替尼,在接受阿法替尼治疗11个月后,患者于2018年11月达到PR。截止到2020年2月统计时,患者仍在使用阿法替尼,持续PR中。 C:2017年12月阿法替尼治疗前评估;D:阿法替尼治疗后于2018年11月评估 总体而言,上述两例报告中,我们均观察到多线治疗后的肺腺癌患者,通过阿法替尼的治疗,有超过24个月的持续治疗效果,比前期报道的PR持续时间长达12个月还要好。 侵袭性非粘液性肺腺癌患者,用阿法替尼治疗也有奇效 3 案例3 患者3为68岁男性,白人,有吸烟史,于2016年1月被诊断为侵袭性非粘液性肺腺癌。患者在接受1线和2线治疗后,出现进展。 通过RNA测序结果发现患者有SDC4-NRG1融合,在用阿法替尼治疗时,患者有4个月的病情稳定期,但随后患者选择不继续接受进一步治疗。 患者3的治疗时间线 4 案例4 患者4为43岁女性,白人,无吸烟史,于2016年1月被诊断为侵袭性非粘液性肺腺癌。基因检测发现有野生型ALK、ROS1、EGFR、BRAF、KRAS、MET和HER2突变,没有PD-L1表达,经过1线和2线治疗后出现进展。 检测发现患者有CD74-NRG1融合,医生给患者使用阿法替尼后,患者竟意外收获了长达18个月的PR时间,最终在24个月后,因出现进展而停药。患者目前仍在接受其他治疗。 患者4的治疗时间线 5 案例5 患者5为34岁女性,非洲人,从不吸烟,于2016年12月被诊断为侵袭性粘液性肺腺癌。肿瘤突变负荷极低(1.26 mutations/mb),没有PD-L1表达,双侧肺转移。 检测结果显示患者有SDC4-NRG1融合。患者直接使用阿法替尼40毫克/天作为1线治疗,使用6周后,评估为PR。 5个月后肺部出现进展,但治疗并未就此结束,医生选择给患者增加阿法替尼剂量为50毫克/天,惊喜地再次观察到PR,持续6个月。随后患者接受了其他疗法。 患者5的治疗时间线 I:2018年1月治疗前的评估;J:2018年5月,阿法替尼治疗达PR的评估;K:2018年6月,疾病进展的评估;L:2018年8月提高剂量到50毫克/天达PR的评估 从侵袭性非粘液性肺腺癌患者中的结果来看,无论患者是否有吸烟史,阿法替尼在1线或3线使用,均有疗效。 值得注意的是,患者4无吸烟史,其PR时间长达18个月。另一个有趣的点是,患者5使用阿法替尼PR持续5个月后,出现进展,增加阿法替尼剂量,患者又继续PR长达6个月,即患者前后PR达到了11个月的时间。 阿法替尼二线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病情稳定首次长达16个月 6 案例6 患者6为69岁男性,有过吸烟史,2017年因胃肠道出血就诊,诊断为KRAS突变(G12D),IVb期右侧结直肠癌,并伴有肝、肺转移。 患者接受1线治疗,因病肺部情未控制住和药物不耐受而停止治疗。在选用2线治疗方案时,发现患者肺和肝脏转移灶有POMK-NRG1融合,最终2线使用阿法替尼,使用4个月病情稳定,因癌胚抗原(CEA)升高,对肝脏转移病灶使用SBRT控制病情。随后在其他疗法的结合下,患者使用阿法替尼治疗,控制病情长达16个月,于2020年1月进入其他药物的Ⅰ期临床试验。 据报道,NRG1基因融合在胃肠道中突变率只有0.1%-0.5%,极其少见,与该突变相对应的治疗方法也非常匮乏。阿法替尼作为多靶点抑制剂,竟意外地的给这些患者带来了治疗新选择。 对于亟需药物治疗的许多癌症患者而言,“老药“作用于新靶点是非常不错的治疗策略。不仅给临床医生提供了治疗创新的思路,也给患者赢得更多的生存机会。 参考文献: [1]. […]

小D
史上最全:16张图总结30个癌种的靶向药!必须收藏

史上最全:16张图总结30个癌种的靶向药!必须收藏

详解FDA批准的各癌种靶向药,以及国内上市情况

小D
为什么结直肠癌患者确诊后都在喊“冤”?

为什么结直肠癌患者确诊后都在喊“冤”?

90%以上的结肠癌都是由肠息肉发展而来的

小D
抗癌需奇谋:药物不少,关键在于排兵布阵

抗癌需奇谋:药物不少,关键在于排兵布阵

近年来,不断有抗癌新药和新技术上市,给广大病友带来新的希望,PD-1药物、CAR-T疗法、奥希替尼、仑伐替尼、质子重离子、速锋刀等,大家耳熟能详。   不过,除了关注新疗法,把一些上市多年人人用得起的老药,巧妙地排兵布阵,也会有意想不到的疗效。今天,咚咚就给大家盘点一些。   1 精锐尽出,抗癌一击必杀   解放战争中,毛主席曾经豪迈地批示: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面对已节节败退的敌人,有时候就需要精锐尽出、一鼓作气、锁定胜局。   这一点,在癌症诊治过程中,都有相通之处:大多数时候,晚期实体瘤都建议选择市面上最新的药物;而对于器官和体能良好的患者,可以考虑多药联合方案,疗效更好。   近期,国际顶尖肿瘤学杂志《JCO》发表了一项重磅汇总分析,比较了晚期结直肠癌患者使用两药联合和三药联合的疗效。   对于右半结直肠癌患者来说,大家公认的方案是贝伐联合化疗(氟尿嘧啶、奥沙利铂、伊立替康)。通常而言,一般是先双药组合(氟尿嘧啶+奥沙利铂,氟尿嘧啶+伊立替康),这两个方案,任选其一,一个失败了第二个方案替补上去。   但是,也有激进的医生认为:既然这三个药是晚期结直肠癌化疗的主力军,为啥不直接“精锐尽出”,一上来直接就尝试三药联合方案(氟尿嘧啶+奥沙利铂+伊立替康)?   JCO的论文就是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到底哪种治疗策略更好?具体的临床设计和结果如下:   临床设计:1697名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分成2组:一组851人接受双药联合、依次替补的治疗策略;一组846人接受的是三药联合方案。   临床结果: 生存期方面:中位随访39.9个月,三药联合组中位总生存期28.9个月,而传统双药疗法的生存期只有24.5月,平均延长了4.4个月; 有效率方面:三药联合的有效率64.5%,传统双药为53.6%。不过,三药联合组不良反应更高一些,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粒细胞缺乏伴发热以及腹泻的发生率明显提高。   所以,对于年轻的、体力体能良好的病友而言,以短期内承受略大一点的副作用为代价,换取更高的临床治愈率(5年生存率),三药联合的方案,还是可以考虑的。   2 剂量降低,疗效反而更好   大家都知道“是药三分毒”,而抗癌药尤其如此。   有时候,降低剂量、改善用药方式,也可以优化疗效。最典型的案例就是ALK靶向药塞瑞替尼,它原本推荐的使用方式是750mg空腹使用,后经大型临床试验验证:450mg随餐服用,疗效更好。   为了探索塞瑞替尼不同剂量与联系的关系,招募了306名晚期ALK肺癌患者,随机分成3组:108人接受450mg随餐服用的治疗安排,87人接受600mg随餐服用的治疗安排,111人接受的是传统的空腹750mg治疗安排。   结果显示:三组的有效率分别是78.1%、72.5%和75.7%,没有本质差异;而疗效维持的中位时间分别是:尚未达到、20.7个月和15.4个月;从生存曲线上看,450mg或600mg随餐服用疗效似乎反而更好,而且相对而言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 3 用药顺序反一反 总生存期延长半年   有时候,改变一下用药顺序,也可以给患者更多获益。   以晚期结直肠癌为例,对于RAS、BRAF野生型的患者来说,西妥昔单抗是一个重要的可选的靶向药。不过,由于早年间,该药价格较昂贵,不少病友会先选择贝伐联合双药化疗(上文已经提到),一线、二线化疗都失败后,后续可选的治疗方案,主要就是:小分子靶向药瑞戈非尼、呋喹替尼,或者大分子单抗西妥昔单抗。   去年一项有趣的研究,对比了到底是先用小分子靶向药,还是先用大分子单抗西妥昔单抗,101名患者,随机分成两组,结果显示:   先用小分子靶向药后用西妥昔单抗的患者,中位总生存期反而更长,从11.6个月延长到了17.4个月,平均延长近半年,死亡风险下降了39%。   类似的理念,在癌症治疗中还有很多,后续咚咚还会持续关注和报道。不过,请大家注意:切勿生搬硬套闭门造车,治疗方案一定需要经过临床验证,有切实可信的数据支撑     参考文献: [1]. IndividualPatient […]

小D
突发!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刚刚宣布辞职,源于被称为“绿色癌症”的溃疡性结肠炎复发

突发!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刚刚宣布辞职,源于被称为“绿色癌症”的溃疡性结肠炎复发

2020年8月28日,北京时间16:00时,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其官邸召开记者会,宣布自己辞去首相一职。 安倍晋三的辞职理由是“发现旧疾溃疡性结肠炎复发,为避免个人健康状况影响执政,决定辞去日本首相的职务。”安倍表示不设临时代理,任职到选出下一任首相为止。 图片来源:NHK 因个人健康原因辞去首相职务,在各国历史中并不常见,但溃疡性结肠炎这一问题事实上已经困扰安倍晋三许久时间,这也并不是他首次因为溃疡性结肠炎而宣布辞职了。 2007年9月,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就曾正式公开宣布表示辞职,而根据日本内阁官房长官的说明,当时辞职原因之一是基于“身体情况”,事实上就是由于溃疡性结肠炎困扰而做出的决定。 虽然争议颇多,但安倍晋三确实是一位具有“传奇”经历的日本首相。他就曾在公共媒体的访谈中公开讨论自己身体状况,溃疡性结肠炎确实是几乎伴随了他的一生。 从初三开始,安倍首次发现病情情况,腹痛、腹泻、便血的情况就已开始出现。随后的十年,当安倍踏入政坛后,溃疡性结肠炎的病情也一直在治疗中不断反复加重,直至2007年宣布辞职。 辞职后,经过系统性的治疗,在经过美沙拉嗪口服缓释剂的治疗后,安倍的症状终于得到缓解。直至这次接受媒体的采访时,他的健康状况依然良好。 2012 年,安倍第二次当选首相,并连任至今,成为日本战后任职时间最长的首相。直至今天宣布因溃疡性结肠癌复发,再次辞职。在之前的相关报道中,日本媒体报道了此次安倍的病情情况是“如果好好治疗的话,首相的健康就会恢复”。 1 溃疡性结肠炎 究竟是种什么病 溃疡性结肠炎(UC)会导致大肠或结肠发炎。该病最明显的影响是腹泻和腹痛等症状。在腹泻和腹痛反复的情况下,患者显然是无法正常工作的。 然而,溃疡性结肠炎还有个更值得关注的问题,患有溃疡性结肠炎的人患结直肠癌的可能性是没有患溃疡性结肠炎的人的两倍以上。 溃疡性结肠炎所引起的炎症,最终可能使结肠内壁的细胞癌变,这才是患者接下来需要面临的更危险的问题。而且,患有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一般在约8至10年后,患结肠癌的风险开始增加。溃疡性结肠炎时间越长,患癌症的风险越高。 今年,美国癌症协会在《临床医生的癌症杂志》上发表了一份报告,该报告指出,结直肠癌病例在年轻人中呈上升趋势,这是一个非常令人担心的结果。 结肠癌发病率是仅次于前列腺癌和肺癌的男性第三大常见癌症。 结肠癌大多数时候没有明显的特征。当表现出常见的症状时,比如排便习惯改变(包括频率,时间等改变),腹痛,便血,体重减轻等,就可能已经要发展成肠癌了。所以,关注肠癌,需要关注早期筛查。 2 关注肠癌 从早期筛查开始 患有溃疡性结肠炎的人应咨询医生进行肠癌的筛查。结肠镜检查是用于检测该癌症的主要检查方法。 定期进行结肠镜检查可以降低患结肠癌或死于结肠癌的风险。在接受定期筛查的人中,患肠癌的几率降低了42%。死于这种癌症的几率下降了64%。 一般建议每隔一到两年进行一次结肠镜检查。但是,有些人需要根据被诊断的年龄,是否有肠癌家族史,是否有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CS)等原因来确定检查的周期。因此,一定要根据临床医生的建议,定期复查。 3 如何降低风险 当然,已经不幸患上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是可以通过采取一些措施来降低罹患结肠癌的几率的: ● 按照医生处方治疗,控制溃疡性结肠炎的炎症; ● 每年至少预约一次肠胃科医生进行检查; ● 多吃水果,蔬菜和粗粮,例如糙米、绿色蔬菜; ● 限制摄入过多与结肠癌风险相关的红肉(牛肉、羊肉、猪肉等); ● 加强运动锻炼; ● 避免饮酒或限制饮酒量。 除了生活上的改变,还要警惕自己的日常症状,有问题要早日咨询医生: ● 排便情况的改变; ● 出现便血; ● 大便比平时稀; ● 经常排除多余的气体; ● 腹胀或饱胀的感觉; ● 非主动减肥下的体重减轻; ● 比平常更疲劳; […]

小D
扫描下方二维码回复 666 获取解锁验证码
步骤:[ 打开微信]->[ 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三阴姐妹互助圈"公众号输入 666 获取验证码],即可永久解锁本站全部文章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