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冠疫苗

新冠疫苗

新发现:不仅新冠可能治疗癌症,接种新冠疫苗也可治疗癌症!客观缓解率提升12%!

新发现:不仅新冠可能治疗癌症,接种新冠疫苗也可治疗癌症!客观缓解率提升12%!

还记得这两个病例吗: 2021年初,一位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在感染新冠病毒后,全身肿瘤离奇消失(不可思议:得了新冠肺炎,肿瘤却消失了?)。 两个月后,类似的事情又发生在一位肺癌患者身上(新冠肺炎真能“治愈”癌症?这样的案例再次发生了)。 当时就有不少癌友留言询问,接种新冠疫苗能否起到相同作用。现在有答案了,确实可以。 去年年底,山西白求恩医院、广州中山医院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分析了在全国23家医院接受PD-1治疗的1537名鼻咽癌患者,发现其中接种过科兴疫苗的人PD-1治疗的有效率更高,客观缓解率达到了50.9%,而未接种过新冠疫苗的患者的客观缓解率只有38.8%,足足提高了12个百分点[1]。 100年前,美国医生William Coley尝试使用包含多种灭活致病菌的“Coley毒素”治疗癌症,开启了肿瘤免疫治疗的历史。 100年后,我们有了更为安全的PD-1抑制剂等免疫治疗药物,不必使用危险的“Coley毒素”,但依然有一个问题困扰着医学界:病原体感染、疫苗接种等免疫活动,是否会影响肿瘤的免疫治疗? 尤其是疫情之下,几乎每个人都要接种新冠疫苗,更让人担心疫苗接种是否会影响肿瘤免疫治疗的效果?疫苗对免疫系统的额外刺激,又是否会带来更多的免疫毒性? 为此,山西白求恩医院和广州中山医院的研究人员对接受PD-1治疗的鼻咽癌患者进行了分析。 研究共纳入了1537名复发转移性鼻咽癌患者,在复发或转移后一线使用PD-1治疗,大多数患者还同时接受了化疗。这些患者中,有373人接种过科兴疫苗,1164人未接种任何新冠疫苗。 研究显示,接种过疫苗的患者,PD-1治疗的有效率明显更高,客观缓解率和疾病控制率分别达到了50.9%和80.2%。相比之下,未接种过疫苗的患者的客观缓解率和疾病控制率分别只有38.8%和74.7%。 但同时,接种过疫苗的患者在PD-1治疗中发生免疫相关不良事件(irAE)的几率也更高,73.6%的患者都出现了轻度的irAE,而未接种过疫苗的患者中轻度irAE的发生率只有60.1%。不过在严重irAE的发生率上,两组患者间并没有显著差异。 论文通讯作者梅齐教授表示:“我们假设接种疫苗会激活某些免疫细胞,然后这些细胞会攻击肿瘤。我们现在将进一步研究这个假设。” 而在其它癌症中,接种新冠疫苗是否也能增强PD-1的疗效?希望能有研究给出答案。 参考文献: [1]. Hua Y J, Liu Y L, Wen K, et al. Potentially improved response of COVID-19 vaccinated nasopharyngeal cancer patients to combination therapy with anti-PD-1 blockade and chemotherapy[J]. Annals of Oncology, 2022.  

小D
重大发现!疫苗接种时间不同,疗效可能天差地别:早晨接种效果最好,数倍于下午或深夜

重大发现!疫苗接种时间不同,疗效可能天差地别:早晨接种效果最好,数倍于下午或深夜

疫苗被称为人类医学最伟大的发明。凭借着疫苗,人类已经战胜了天花,控制了麻疹、脊灰等诸多传染病。疫情之中,新冠疫苗也为降低重症率,减少死亡出了一份力。甚至于面对癌症,也已经有了一些治疗性疫苗投入临床使用。   不过,要想最大化疫苗的接种效果,还有不少需要注意的地方,比如接种的时间。无论是用来预防传染病还是治疗癌症,同一种疫苗在上午接种和在下午接种,就可能造成截然不同的反应。 新冠灭活疫苗:上午接种效果近翻倍 2021年初,新冠灭活疫苗刚刚研发成功的时候,国内的医护人员作为重点人群第一批接种了疫苗。当时,广州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对在上午和下午接种疫苗的医护人员,接种疫苗的免疫效果进行了分析。 研究共纳入了63名医护人员,其中33人在上午9:00~11:00接种疫苗,30人在下午15:00~17:00接种疫苗。研究中所用的疫苗种类是国药的灭活疫苗,两剂次疫苗分别在第0天和第28天接种。 两针疫苗接种完成后,医护人员的血清中的中和抗体水平都显著升高。第56天时,中位血清中和抗体水平达到了24.5 AU/mL,其中上午组为34.70 AU/mL,而下午组只有19.35 AU/mL,上午组接近下午组的两倍。 而且,上午组疫苗接种诱发的B细胞反应、Thf细胞反应也更为强烈,产生的记忆细胞也更多。流式细胞分析显示,上午组外周血中的的刺突蛋白特异性记忆B细胞和RBD特异性记忆B细胞百分比,分别是下午组的3.3倍和1.6倍。 在上午或下午接种疫苗后的抗体水平变化 流感疫苗:部分毒株上午好,部分毒株无差异 流感疫苗也是每年冬春需要接种的一种疫苗,它的效果同样和接种的时间有关。英国伯明翰大学的Anna C. Phillips曾经对2011~2013年间,276名接种流感疫苗的65岁以上老年人进行过分析,其中141人在上午9:00~11:00接种疫苗,135人在下午15:00~17:00接种疫苗。 因为这三年流行的流感毒株不同,2011、2012和2013的流感疫苗也有些区别,但均含有一种甲型H1N1毒株、一种甲型H3N2毒株和一种乙型流感毒株。 接种时间对甲型H1N1毒株的免疫效果滴度影响最大,上午接种和下午接种的抗体滴度平均相差了293.3。乙型流感的抗体滴度也相差了15.89,而甲型H3N2的抗体滴度与上午接种还是下午接种没有显著关系。 甲型H1N1流感的抗体滴度受接种时间的影响最大 癌症疫苗:昼夜节律也有影响 癌症疫苗是一类新型的免疫疗法,通过疫苗帮助免疫系统识别癌细胞来杀伤肿瘤。不久前,日内瓦大学的Christoph Scheiermann等人发现,癌症疫苗的疗效同样会受到昼夜节律的影响[3]。 他们先是发现,在下午到晚上(ZT 9~ZT 13)期间给小鼠接种肿瘤的话,肿瘤生长速度会明显变慢。而深夜(ZT 21)接种则明显形成更大的肿瘤。研究人员猜测,这是小鼠免疫系统昼夜节律造成的。 随后,研究人员测试了在不同时间点使用癌症疫苗治疗小鼠肿瘤的效果。结果显示,下午(ZT 9)时接种疫苗的效果要明显优于深夜(ZT 21),肿瘤体积缩小更为明显,肿瘤中呈递抗原的DC细胞,以及CD4+T细胞和CD8+T细胞也更多。 研究人员还回顾性分析了10名接受癌症疫苗治疗的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数据。人类患者的情况与小鼠相反,相比于下午接种,上午接种疫苗的患者反应更为强烈,血液中肿瘤特异性CD8+T细胞的数量更多。毕竟小鼠和人类的昼夜节律是相反的。   癌症患者中,上午使用癌症疫苗能产生更多的肿瘤特异性T细胞 除了疫苗以外,化疗、PD-(L)1抑制剂、降压药等许多其它药物的疗效也都会受到昼夜节律的影响。如果将来能充分掌握人体的昼夜节律,让每位患者都在最佳的时间点接受治疗,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Zhang H, Liu Y, Liu D, et al. Time of day influences immune response to an inactivated vaccine […]

小D
惊喜:接种新冠疫苗或能提高PD-1抗癌疗效

惊喜:接种新冠疫苗或能提高PD-1抗癌疗效

近期,新冠疫情如潮涌,各大城市逐个攀高峰,越来越多的医护人员和肿瘤病友“羊了个羊”——有人调侃,2022年的冬天,全国的平均气温可能是零下几度,而全国人民的平均体温却是38.5℃。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个老话题变得异常火热:肿瘤病人,尤其是正在接受治疗的肿瘤病人,能不能打新冠疫苗?打了新冠疫苗,会不会有效果,有多大副作用,会不会影响抗癌治疗的疗效…… 这一系列问题,实在是非常复杂,没有统计的答案。今天只回答其中一个更小的问题:接受PD-1免疫治疗的肿瘤病人,适不适合打新冠疫苗? 首先,目前已有的初步研究显示:正在接受PD-1抗体免疫治疗的肿瘤病人,接种新冠疫苗是有一定效果的,尽管效果可能比普通人略打折扣。 一项来自欧洲的多中心回顾性研究,分析了240名在确诊新冠3个月内接受过PD-1抗体治疗的晚期癌症病人,这些病人大多数是老年、有基础病且合并晚期难治性癌症的病人,因此感染新冠病毒后的病死率高达23.6%。 240名患者中,有42人接种了至少2针新冠疫苗,这部分病人相比于那些从未接种新冠疫苗的病人,病死率明显下降(分别是28.1%和4.8%),因新冠肺炎导致住院的比例也明显下降(分别是63.2%和27.5%),因新冠肺炎导致需要吸氧治疗的比例也明显降低(41.5% vs 15.8%)。 将两组之间基线特征进行均衡之后,上述结论依然维持不变。 事实上,类似的研究还有多项,均显示:对于接受PD-1抗体治疗的肿瘤病人,假如没有其他禁忌症或者特殊情况,积极接种新冠疫苗是有益处的,可以显著降低万一感染新冠病毒后导致的重症率和死亡率。 其次,接受PD-1抗体免疫治疗期间接种新冠疫苗,发生新冠疫苗相关的不良反应,总体上和普通人群是类似的,此外接种新冠疫苗也并未加重PD-1抗体免疫治疗导致的副作用。 一项从2021年1月28日到2021年9月30日,汇总了我国83个医院2048例接受PD-1抗体治疗的晚期癌症患者的回顾性分析,初步证实了上述结论。 最后,接受免疫治疗期间打新冠疫苗,是否会影响抗癌的疗效? 之前大多数研究显示:新冠疫苗不影响PD-1抗体的疗效。不过近期一项最新研究显示:打新冠疫苗,似乎还能提高PD-1抗体的疗效。 全国23家医院1537名接受PD-1抗体治疗的晚期鼻咽癌患者,纳入了一项回顾性分析,其中有373名患者接受过新冠疫苗接种,另外的1164名未接种过新冠疫苗,接种过疫苗的病人从疫苗接种到接受PD-1抗体治疗的中位时间间隔是105天,间隔最长的病人是154天,还有一部分病人是先接受了PD-1抗体,然后再打的疫苗。 相比于未接受过疫苗的病人,新冠疫苗接种显著提高了PD-1抗体治疗晚期鼻咽癌的疗效,客观有效率从38.8%提高到了59.0%,疾病控制率从74.7%提高到了80.2%。 综上所述,正在接受或者打算接受PD-1抗体免疫治疗的病人,如果病情稳定,且没有其他禁忌症,是可以酌情接种新冠疫苗的。 长按识别二维码填写 新冠疫情究竟对癌患家庭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 现咚咚发起疫情期间肿瘤患者健康状况的调研,希望您能抽出2分钟填写这个问卷,发出属于我们癌患群体的声音。 后续我们会将调研结果以报告形式发布,感谢您的参与~         参考文献: [1]. 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 therapy and outcomes from SARS-CoV-2 infection in patients with cancer: a joint analysis of OnCovid and ESMO-CoCARE registries. J Immunother Cancer. 2022 Nov;10(11):e005732. [2]. […]

小D
新冠疫苗会导致白血病?并无证据

新冠疫苗会导致白血病?并无证据

突然收到不少询问新冠疫苗和白血病的,这是最近非常多家长关心的问题,我尽量简单讲下这个问题。 1       白血病(leukemia)本质上是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关于疫苗和癌症的相关性,我举一些具体的数据给大家看看。按照美国统计的疾病自然发病率,如果我们给1000万人接种疫苗,在随后的2个月内,我们将会发现有4025人出现心脏病,3975人出现中风,9500人被诊断出癌症,14000人死亡。 这边再做一个简单的数学计算(注:在医学统计学上这样算很不严谨)。中国的白血病年发病率,大概是10万分之7(2017年数据),按照14亿人算也就是每年大约9.8万人,折合每个月大约8100人。而按照我们目前的疫苗接种率(约90%),也就是说我们每个月都能见到7300名白血病患者,他们在过去的一年半时间内接种过新冠疫苗——其中会有大量的儿童患者,因为白血病是中国儿童头号恶性肿瘤。 所以在疫苗大规模接种后,必然会出现各种严重疾病的案例,包括大家关心的白血病。急性白血病也是进展最快的恶性肿瘤之一,一些患者在发病前几个月甚至几周,血常规检测都是正常的。 2       疫苗和白血病的关联不仅仅是中国家长关心的,全世界家长都在关心;同时也不仅仅是新冠疫苗,还包括孩子们从小到大打的其他各种疫苗。事实上这个问题全球各国的医护人员和科学家已经跟踪研究了几十年了,如果你想要一句最简单准确的描述,那就是—— 「至今没有任何证据表明疫苗接种会导致白血病。」 例如在1999年就有一项研究(DOI: 10.1038/sj.bjc.6690668)表明,绝大多数婴儿的疫苗接种与随后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 的风险之间没有关系(之所以说「绝大多数」是因为接受Hib(b型流感嗜血杆菌)疫苗的婴儿可能会降低ALL的风险);在2005年的另外一项研究(DOI: 10.1093/ije/dyi113)中同样印证了类似的结果,百白破、麻腮风和脊灰疫苗的接种与白血病风险无关,而Hib疫苗接种降低了白血病风险。 3       最了解新冠疫苗和白血病关系的,莫过于专门研究和治疗肿瘤的医护人员。这里大家可以参考各种专业组织的意见,美国癌症协会(ACS)、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和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的建议是,只要对疫苗成分没有过敏,所有癌症患者都应全程接种新冠疫苗。全球最大的白血病和淋巴瘤协会(LLS)同样认为,新冠疫苗对于包括白血病在内的血液肿瘤患者是安全的,他们应当接种新冠疫苗。   事实上白血病患者接种新冠疫苗的主要风险在于,他们由于病情本身或者一些治疗导致自身免疫力较低,接种后的抗体水平往往会低于健康人,因此可能需要接种加强针才获得相当于普通人的抗体水平。但有抗体(即便少一点)也总比没有任何抗体好得多,因为肿瘤患者在感染新冠病毒后重症和死亡的风险更高。 如果新冠疫苗与白血病的发病有因果关系、或者会加重白血病患者的病情,它是不可能被推荐给这些患者接种的,或者当专业机构发现此类信号时会第一时间叫停疫苗接种。 4       当然可能有人提到,美国接种的疫苗以mRNA疫苗为主,而我们接种的以灭活疫苗为主。在这里,我推荐大家可以看下中国香港的数据。香港接种的两种疫苗当中有一种是灭活疫苗,而香港也是新冠不良反应统计做得最好的地区之一,每个月都会公布不良反应数据,包括严重不良反应和死亡。 附图是最新这份报告(截至今年4月)的截图。在香港的统计当中,我们并没有发现新冠疫苗接种和白血病的发病有因果关系。 另外这里也顺便说一点,有人说新冠疫苗中含有甲醛,甲醛是致癌物,会导致白血病。这是一个传播了很长时间的谣言,国内几个新冠疫苗用来灭活病毒的并不是甲醛,而是β丙内酯,β丙内酯在2小时内就水解成人体脂肪代谢产物β-羟基丙酸了。 即便是过去疫苗用得比较多的甲醛,在疫苗中用的剂量也低到几乎可以忽略。人体血液中本身就含有微量甲醛的,包括新生儿,而新生儿血液中的甲醛含量是疫苗甲醛含量上限的50~70倍以上。并且人类所用疫苗的甲醛含量,比动物实验中安全值还严格600倍以上。 5       因此基于我们对白血病发病机制的理解、对过去各种疫苗的研究和新冠疫苗的统计数据都表明,无论我国现阶段使用的,还是国外使用的新冠疫苗,都与白血病的发病并没有因果关系。实际上,无论有没有这些传言,新冠疫苗的不良反应(尤其是与严重的异常反应之间的相关性)都是一直会被跟踪研究下去的,我们也希望各种统计数据足够公开透明,及时发布,以消除人们心中的疑虑。 不过,基于上面说的第一点,在未来一段时间我们仍然会看到一些儿童接种疫苗之后患上严重疾病的文章,包括一些患儿家长发的微博,也请大家注意自己的评论,善待他人,尤其是对那些陷入病难的家庭。

半夏
接种新冠疫苗引发白血病?没证据,但也暴露出问题

接种新冠疫苗引发白血病?没证据,但也暴露出问题

关于接种灭活疫苗后引发白血病的讨论最近在网上发酵。 舆论源于网友在包括微博在内的多个社交平台描述,自己或亲友接种灭活疫苗后,被确诊为白血病。“医学界”注意到,有网友曾上传过相关鉴定报告书,鉴定结果称不能排除相关。 另一封此前广为流传的公开信指出相同问题,称有群体接种疫苗后确诊白血病,因人数较多,质疑是“偶合反应”,即“疫苗接种”与“白血病”只是时间上的巧合。 5月27日,中疾控免疫规划首席专家王华庆在新闻发布会上称,接种疫苗后出现的症状和疾病是否和疫苗接种相关,判定流程要规范且有依据。但并未对此次的关联性下定论。 多位专家对“医学界”表示,无论是机制上还是目前全球的接种情况,暂无任何证据表明,包括灭活疫苗在内的各类新冠疫苗与“白血病”有直接关联。 但背后的问题同样突出,据中疾控上一次公布国内疫苗接种后不良反应数据已一年有余,不少专家认为,要进一步完善疫苗上市后的不良事件动态监测,做到数据详实与透明。 暂无证据表明,新冠疫苗可诱导白血病 除中国大陆外,香港地区、新加坡、巴西、智利等都进行了新冠灭活疫苗的预防接种。 “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证据表明,灭活疫苗,或者说新冠疫苗会引发白血病。”北海道大学神经科学硕士庄时利和对“医学界”表示。 新加坡政府发布的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2月28日,新加坡共接种392122剂科兴灭活疫苗,报告312例疑似不良事件(占给药剂量的0.08%),其中严重不良事件24例,包含13例过敏反应和1例心肌炎报告。 香港卫生署更新的《香港新冠疫苗的安全监查》提及,截至2022年3月31日,香港共完成科兴灭活疫苗接种6161700剂次,接种后不良事件3027例,占比0.05%。接种后十四日内死亡89人,与疫苗不良反应无关。 马来西亚、智利、巴西情况类似,均未见白血病案例报道。 “几乎没有可能导致白血病。”病毒学专家常荣山对“医学界”分析,灭活疫苗和新冠“真病毒”的区别是没有致病性,但保留了免疫原性,引发的抗感染免疫效应比较接近自然感染。 “可能导致癌症的病毒本身并不多,大部分是DNA病毒,如HPV、EBV病毒,一些还具有整合入人体基因组的能力。”常荣山说,“而新冠病毒本身不是致癌病毒,那么制成的灭活疫苗也不应该会。” “原理上,灭活疫苗对机体的刺激也是短暂的,会很快被免疫系统清除,不具有长期效应。”他称。 庄时利和同样指出,机制上,没有任何证据提出灭活疫苗和白血病发病相关,现实层面也未见各国有明确关联案例报道,“结合这两方面,认为白血病和接种灭活疫苗相关,是没有依据的。” “可能的”白血病不良事件 庄时利和称,根据2017年的数据,中国白血病年发病率大概是10万分之7,以总人口数计算,每个月大约有8100例新发白血病患者。 “按照大陆地区约90%的疫苗接种率,每个月都能见到7300名白血病患者,他们在过去一年半的时间内接种过新冠疫苗。” 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振华对“医学界”表示,在其20年的从业经验中,从未听说过任何疫苗与白血病发病有明确关联,“尤其在目前大范围接种新冠疫苗的情况下,出现‘偶合反应’很正常。” “医学界”检索PubMed与Web of Science后发现,关于“白血病”与“新冠疫苗”的研究,讨论多集中在“疫苗是否能激发白血病患者足够的抗新冠病毒免疫保护”。 事实上,不少国家都将包括癌症在内,患有严重基础疾病的群体列入疫苗接种优先级,依据是由于免疫系统较弱,更易受新冠病毒侵袭。 英国卫生安全局在2022年2月28日更新的《新冠疫苗绿皮书》中划定了临床风险群体,包含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如白血病、淋巴瘤等,认为出于风险收益比考虑,他们更应该优先接种新冠疫苗。 美国癌症协会(ACS)和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也均表示,所有癌症患者都应全面接种新冠疫苗。 但尽管暂无任何证据,张振华认为,仍旧需更系统的真实世界流行病学研究,包括对疑似不良事件的白血病群体进行调查、根据住院情况统计发病率,并和往年对比等。 “不仅仅是‘白血病’,疫苗接种后的各类不良事件都应尽可能详细地汇总研究,公开相关数据。”他称,目前关于白血病的发病机制和原因存在各类学说,如此大体量的接种,一切可能只是概率问题。 仅此一份的不良反应监测报告 2021年5月28日,中疾控首次公布了我国新冠疫苗接种不良反应监测情况。 2020年12月15日至2021年4月30日,中国大陆地区共接种新冠疫苗2.65亿剂次,报告不良反应31434例。其中一般反应26078例、异常反应5356例。严重异常反应188例,占比不足百万分之一。 此后一年,未见任何公开渠道可供查询最新的不良事件动态。此外,常荣山认为这份报告的数据也不够详细。“年龄组”“入院情况”等缺失,缺乏对具体病例特征性的全面解释。 参见香港地区,张振华则援引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年初发表于《柳叶刀·传染病》的一项研究,专门纳入了近100万名疫苗接种者。结果显示,在接种灭活疫苗后,“贝尔面瘫”总体风险增加,但概率极低,接种获益依旧远超风险。 最新的《香港新冠疫苗的安全监查》提及,“贝尔面瘫”是罕见或非常罕见的疫苗副作用。 与之相似,2021年美国疫苗不良事件报告系统曾上报了接种腺病毒疫苗后的罕见血栓案例,此后美国CDC也对这一罕见情况进行了特别提醒。 而在国内,各省市等辖区内设有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诊断调查专家组,张振华告诉“医学界”,相关专家组是一个“松散”的机构,多由各医疗机构的专家成员组成。“患者的相关病历资料则由院内医生进行收集判断后,上报专家组。” “体系有了,但配套机制不完善,流程也不够通畅。”张振华说,“同时受限于各类客观原因,‘鉴定方’对不良事件的信息收集、详细研究、鉴定,并上报、汇总的积极性也不足。” 目前,科兴灭活疫苗安全性的权威研究之一来自去年在南美洲进行的三期临床试验,但庄时利和认为,最大规模的临床试验不过上万人,无法完全反映真实世界情况,“上市后的安全性监测是必须要做的一个工作。” 另根据2019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第七十六条指出: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发现可能误导公众和社会舆论的疫苗安全信息,应当立即会同卫生健康主管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专业机构、相关疫苗上市许可持有人等进行核实、分析,并及时公布结果。 是否该“应补尽补”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以及《疫苗接种不良事件紧急处理中国急诊专家共识》,疫苗接种后不良事件(AEFI)包括“接种后不良反应”“疫苗质量问题”“接种操作差错”“心理因素”与“偶合事件”。 其中只有“接种后不良反应”明确和疫苗特性相关。 《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指出,相关补偿范围限定在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即接种后的严重不良反应或不能排除的,一般不良反应及其他原因并未包含在列。 常荣山认为,面对数以亿计的新冠疫苗接种者,细化到个案的补偿界定极其复杂,会有“误判”,也容易出现“不公平”的现象。 “参照其他不少国家和地区,应该成立专门的‘基金会’,除明显无关联的随机偶合事件,其他都应纳入补偿范围。”常荣山说。 “基金还可以支付专家审评费用,目前由医疗机构来无偿承担相关鉴定工作,导致积极性和报告率低。”常荣山说,“而有了支付主体,不良事件鉴定有效率上升,促进发现更多低概率的不良事件,以此优化、改进新疫苗研发中的安全性设置,对未来中国的疫苗研发起到助推作用。” 张振华认为评审费和补偿费应分开,对于患者端,他补充道,“应补尽补”,但金额应根据临床严重程度进行分级。 “大部分情况下,补偿金由相关生产企业负责,但动辄上亿的接种量,高昂的费用加剧了补偿申报及落实的流畅度,也侧面增加了收集不良事件信息的难度。” “应成立权威专业的第三方鉴定及补偿机构,有一个固定的‘补偿资金池’,费用分摊至新冠疫苗接种成本。”张振华说。 张振华认为,全球各地的数据均已表明,无论是何种技术路线的疫苗,接种疫苗后的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极低,但要从根本上打消公众的“接种顾虑”,应有更详实的数据公开。 2022年4月18日,香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在线发表了一篇题为《为什么中国香港的老年群体推迟或拒绝接种疫苗》,就“疫苗犹豫”问题对27位未接种疫苗的老人进行了深入访谈。 结果之一显示,被他们认为是不充分、不相关的官方信息,导致对疫苗风险的过度担忧,也更容易受严重不良反应极端个案报道的影响。 研究指出,为促进疫苗的可接受性,应加强老年人与医生充分的“疫苗沟通”,同时官方应采取更诚实、基于不同情景的关爱和沟通方式,满足老年人对信息处理的需求。

半夏
新冠疫苗会不会影响抗癌?这方面的奇葩事可多了

新冠疫苗会不会影响抗癌?这方面的奇葩事可多了

前两天,咚咚发布了一篇关于肿瘤病友是否应该打新冠疫苗的文章,结果吸引了不少病友的提问。   肿瘤病人是否该打新冠疫苗,一文全解析 2022.05.17   少数病友关心的是文中提到的疫苗安全性和有效性数据大部分来自国外的mRNA疫苗,是否有国内广泛接种的灭活疫苗的数据(这个问题好说,查一查资料就知道这方面的数据其实不少的)。 另外有相当一部分病友原来最担心的问题是:打了疫苗会不会影响抗癌——疫苗接种会不会导致癌症生成,疫苗接种会不会导致癌症复发,疫苗接种会不会干扰抗癌治疗的疗效……这些问题,今天还真得说一说。 首先,回答前面少数病友关心的灭活疫苗的相关数据问题,其实这方面数据不少。比如目前国内大规模接种的灭活疫苗主要是科兴生产的CoronaVac和国药生物生产的BBIBP-CorV,那我们就各自选1篇有代表性的数据给大家展示一下。 科兴的疫苗最初是在包括土耳其在内的国外完成的3期临床试验,因此土耳其积攒了最多的接受科兴疫苗注射的癌症病人的数据,结果显示: ● 在全体肿瘤病人中,中和抗体产生的比例是64%,其中接受化疗的病人抗体生成率打折扣,只有59.5%; ● 而接受单抗或者PD-1治疗的病人,不影响新冠中和抗体的产生; ● 安全性方面,未报道3-4级严重不良反应,主要是轻微的1-2级不良反应,主要是:注射点疼痛,皮疹,瘙痒,发热,乏力,头痛等。 国药的疫苗最初是在包括伊朗在内的国外完成临床试验的(为啥都是在国外,因为我国疫情防控做的太好,一两年前疫苗研发的关键时期,国内都没有疫情,没法开展临床试验),因此伊朗积攒了最多的接受国药疫苗接种的癌症病人的数据,结果显示: ● 总体的中和抗体产生率是86.9%,血液肿瘤患者38.1%、老年人59.3%以及接受化疗的患者70.1%中和抗体产生率偏低; ● 副作用方面主要是注射点疼痛和发热,2.9%的病友疫苗接种后发热超过40°,未出现3-4级严重不良反应。 接下来,谈一谈新冠疫苗对抗癌治疗的影响。总体而言,目前绝大多数主流研究显示,新冠疫苗接种本身几乎不太可能影响癌症的发生发展以及抗癌治疗的疗效。 疫苗接种影响的主要是机体的免疫反应,因此假如疫苗接种会干扰抗癌治疗的疗效,那么最有可能的“受害者”就是PD-1免疫治疗,这方面的研究也最多。 同济医学院开展的一项真实世界研究,纳入了2048名接受PD-1治疗的晚期癌症患者,其中1518名患者接种过新冠灭活疫苗。经过基线特征匹配后,结果发现: 两组患者PD-1抗体治疗的有效率没有统计学差异,客观有效率分别是25.3%和28.9%,疾病控制率分别是67.0%和64.6%。 副作用方面,3-4级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打过疫苗这一组反而更低(3.0%vs 5.5%,p=0.007)——打过新冠疫苗,提前训练了免疫系统,从而对PD-1抗体的副作用更耐受了?真是一大奇葩,具体原因未知。   除了这件奇葩事,国外还报道过好几个打了新冠疫苗后未接受任何其他抗癌治疗,身体内原有的淋巴瘤或者实体肿瘤莫名其妙好转甚至完全消失的故事。比如下面这个晚期腮腺癌患者,接种新冠疫苗注射后肺部的肿瘤明显缩小,下图为证: 这类接种新冠疫苗后癌症缩小或者消失的“神话故事”,毕竟是很低概率的奇迹,不过其背后的原因是可以被解释的: 早在100多年前,肿瘤免疫治疗之鼻祖科莱医生就观察到极少数偶然得了细菌感染的病友,肿瘤会莫名其妙缩小,他当时的猜测就是细菌感染激活了身体内抗细菌的免疫反应,这些抗细菌的免疫细胞本来是跑去杀细菌的,半路上看到一个正在生长的肿瘤,觉得这家伙也贼眉鼠眼,顺道一起干掉算了,因此肿瘤可能也会阴差阳错缩小。 科莱医生甚至启动过疯狂的计划,故意给晚期癌症病人注射化脓性链球菌,结果当时的医疗条件下,没有针对性的抗生素,绝大多数病人都得了化脓性感染死掉了,极少数病人观察到了肿瘤缩小,这个逆天的实验被叫停了。   新冠疫苗接种后激活人体内抗新冠病毒的免疫反应,极低概率下由于某种未知的原因,这些原本抗病毒的免疫细胞顺带一起把癌细胞干掉了,也是可能的。不过,这类撞大运的事件发生率太低了,真正要抗肿瘤,还是得接受正规的肿瘤免疫治疗,比如PD-1抗体,溶瘤病毒,CAR-T治疗等等。 除了上述免疫反应介导的抗癌机制来解释新冠疫苗接种后肿瘤反而缩小的罕见现象,也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少数学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们发现了一个至今尚未得到全体学术界认可的新现象:新冠病毒的棘突蛋白,可能本身就有抗癌作用。各种新冠疫苗注射后,都有可能在人体内表达和合成这些本身已经没有病毒传染性、但是没准可以抗癌的棘突蛋白。 下面这篇美国艾奥瓦州得梅因大学医学院的教授们在前列腺癌细胞系中开展的研究,就初步证实了这个“惊人”的发现,当然该结论仍有待进一步证实。 国内有少数病友描述了自己接种新冠疫苗后发生的与抗癌相关的不良体验:打了疫苗后去体检发现了癌症,打了疫苗后去复查发现了肿瘤复发,打了疫苗后原本有效的治疗耐药了等等…… 这些事情,本身可能的的确确发生了,但是绝大多数可能只是时间上有先后,但是并未因果联系。这就好比笔者刚刚读完上面那篇前列腺癌的论文,就听到小区门口一阵嘈杂声,原来是两辆货车撞在了一起,场面惨不忍睹——虽然两车相撞的确发生在笔者读论文之后,但是我想没有哪个警察叔叔会因此把责任怪罪在笔者或者论文作者身上。 参考文献 [1]. Immunogenicityand safety of the CoronaVac vaccine in patients with cancer receiving activesystemic therapy.FutureOncol. 2021 Nov;17(33):4447-4456. [2]. […]

小D
肿瘤病人是否该打新冠疫苗,一文全解析

肿瘤病人是否该打新冠疫苗,一文全解析

2022年以来,新冠疫情再次袭扰中国:各地疫情此起彼伏,新增阳性感染者数逐日攀升。在此背景下,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再一次成为肿瘤病友关心的焦点:是不是该去打新冠疫苗,什么时候打,打什么牌子的更好?本文尝试用数据说话,给大家提供一份简明实用的建议。   01 肿瘤病人,是遭受新冠疫情威胁最严重的脆弱人群之一   据统计,2020年我国新发的癌症患者有457万,死亡病例有300万。全体人群中肿瘤病友(包括新确诊的和既往确诊的)的比例大约占0.6%左右。   肿瘤病友由于疾病本身以及治疗导致的副作用等原因,常常处于免疫抑制状态,因此更容易感染新冠病毒。   2020年武汉疫情爆发初期,国内就有学者统计了其中1590名新冠病毒感染者的合并症情况,发现其中肿瘤病友所占的比例高达1%,这个比例高于肿瘤病友在全体人群中的占比,初步证实了肿瘤病友的确更容易感染新冠病毒。此后,更大规模的类似研究一次又一次的证实了该结论。   此外,相比于普通人,肿瘤病友一旦感染了新冠病毒,其后果更加严重,表现为住院率、重症率和死亡率更高。早在2020年就发表的一项荟萃分析,纳入了46499名新冠病毒阳性感染者,其中包括1776名肿瘤病友,将两组人群的基线特征进行匹配和均衡后发现:相比于非癌症患者,癌友感染新冠病毒后ICU入住率提高56%,死亡风险提高66%。   后续其他研究也纷纷得出类似的结论:相比于非癌症患者,肿瘤病友感染新冠病毒后重症率和死亡率大幅度提高。   02 肿瘤病人接种新冠疫苗保护力打折扣,但是疗效依然明显 与国内通行的做法(不鼓励或者不允许肿瘤病人接受新冠疫苗)不同,国外绝大多数权威机构和医学指南均推荐肿瘤病人积极接种新冠疫苗。 美国国家疾控中心、NCCN指南、国际老年肿瘤学会、欧洲肿瘤内科学会、美国临床肿瘤协会、癌症免疫治疗学会、法国癌症免疫治疗学会、西班牙肿瘤内科学会等国外、国际协会,均一致推荐肿瘤病友积极接种新冠疫苗,甚至考虑到肿瘤病人的免疫抑制状态以及一旦感染新冠病毒后果的严重性,将肿瘤病人纳入接种加强针(第3针)的优先人群。正因为国外肿瘤病友大规模接种新冠疫苗,为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疗效和安全性数据。 疗效方面,总体而言,是亦喜亦忧。 喜的是,多项大规模数据显示,新冠疫苗的全程接种和加强针接种,可以提供相当程度的保护力。比如入组条件严格的3期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纳入的肿瘤病友绝大多数是病情稳定期病友)的亚组分析显示:46429入组的受试者中,包含3813名肿瘤病友,完成2针疫苗接种并随访满6个月后,疫苗接种组有4人出现了有症状的新冠病毒感染,而未接种疫苗的对照组有71人出现了有症状的新冠病毒感染,换算下来接种2针mRNA新冠疫苗在肿瘤病友中,对有症状感染的保护力高达94.4%,这一疗效数据和总体人群无统计学差异。 当然,这样一个高水平的保护力数据,在真实世界中是要打折扣的。比如,2022年2月发表的一项来自真实世界的人群数据,184485名肿瘤患者纳入分析(各种各样的病人都纳入,包括正在治疗的),其中113796名患者接受过新冠疫苗的接种,将其中基线特征(比如年龄、性别、人种、肿瘤类型、肿瘤分期、接受治疗的情况等)进行匹配后,接受过疫苗接种的29152名肿瘤病友与相同数量的未接受过疫苗的肿瘤病友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2针新冠疫苗接种后,可以将新冠病毒感染的风险降低58%。 总而言之,不管是精挑细选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还是真实世界的研究,均提示接种新冠疫苗,在肿瘤病友中,依然能提高相当高水平的保护力,这是可喜的部分。 不过,也有隐忧。肿瘤病友,尤其是血液系统肿瘤病友和正在接受放化疗等治疗的肿瘤病友,接受疫苗注射后,保护力大打折扣。比如上面刚刚提到的纳入了184485名真实世界肿瘤病友的研究就给出了相关数据: ● 接种疫苗前6个月内均未接受过任何抗癌治疗的病友,疫苗接种后保护力可以达到85%;而接种疫苗前3个月内接受过任何抗癌治疗的病友,疫苗接种后保护力下降到54%; ● 实体瘤患者疫苗接种后平均保护力是66%,而血液肿瘤患者疫苗接种后保护力急剧下降到19%; ● 靶向药对疫苗保护的打击最大(接受靶向药治疗的患者,疫苗接种后保护力下降到29%),化疗次之(保护力数据是57%),内分泌治疗影响最小(保护力数据是76%)。 此外,众多疫苗接种后诱导出保护性抗体的比例和浓度的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肿瘤病友,相比于非肿瘤人群,疫苗接种后诱导产生的保护性抗体的比例下降,浓度下降,尤其是那些正在接受化疗、靶向治疗等抗癌治疗的患者。   03 肿瘤病人,接种新冠疫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与总体人群基本相当   100%安全的疫苗,是不存在的,但是疫苗接种后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总体而言是非常低的,而且绝大部分是轻微、容易处理的。一般而言,接种疫苗后常见的副作用主要是:头痛发热、咳嗽、接种部位局部红晕、呕吐、食欲不振、腹泻等,一般不需处理,短期内可自行恢复,如果持续以上症状,需要及时就医。 目前,众多研究显示,肿瘤病友相比于普通人群,接种新冠疫苗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和类型,基本是相似的。 纳入四万六千多人的3期临床试验数据显示:疫苗接种后肿瘤病友中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是5.6%,而总体人群中是4.3%;疫苗接种后发生威胁生命的严重副作用发生率,肿瘤病友中是千分之4,而总体人群中是千分之6。 这里有一点需要强调,上述不良反应未必一定和疫苗是相关的。临床试验设计过程中,接种疫苗和安慰剂是随机双盲的,接种安慰剂组也会出现一定比例的“不良反应”(提示这些不良反应很可能是心理暗示或者其他非疫苗接种相关的因素导致的)。比如,接种了安慰剂的对照组,发生威胁生命的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在肿瘤病友中是0.9%,在总体人群中是0.7%。 综上所述:疾病稳定(抗癌治疗结束1-3个月以上)的肿瘤病友,建议积极接种新冠疫苗,甚至应该积极接种加强针。而正在接受放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或者前期治疗后不良反应严重尚未康复的病友,暂缓接种新冠疫苗。 参考文献: [1]. LiangW, Guan W, Chen R, et al.Cancer patients in SARS-CoV-2 infection: a nationwideanalysis […]

小D
疫情期间,左手抓防疫、右手抓抗癌

疫情期间,左手抓防疫、右手抓抗癌

「抗疫尚未完全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随着全球范围内疫情反复、防控的常态化,如何实现抗疫、抗癌两不误是疫情期间面临的挑战。 1 乳腺癌患者要接种新冠疫苗吗? 做好乳腺癌患者等特殊人群的疫苗接种,是疫情防控的攻坚环节。 日前发布的《CSCO乳腺癌诊疗指南2022》基于“乳腺癌患者接种新冠疫苗中国专家共识”新增了“乳腺癌患者接种新冠疫苗”章节,鼓励乳腺癌患者充分评估安全性,条件许可时应该及时接种新冠疫苗(I级推荐)[1]。 2 疫情期间,如何合理制定 内分泌治疗方案? 在有效防控疫情的同时,如何合理化制定乳腺癌患者的治疗方案,是疫情期间及疫情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均面临的关键临床问题。以内分泌为基础的治疗方案能够减少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对机体免疫力干扰较小,同时减少医院就诊和住院的次数,可降低感染风险,是HR阳性乳腺癌患者疫情期间更佳选择[2]。 《CSCO乳腺癌诊疗指南2021》针对需要进行卵巢功能抑制(OFS)的激素受体阳性高危患者,建议可采用3月长效剂型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3M GnRHa)来进行治疗[3]。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乳腺癌合理化诊疗指南》建议,疫情期间将OFS药物,转换成3月剂型,可减少患者前往医院的次数[2]。 另外,既往研究还证明,在我国的临床环境中使用11.25 mg 3M GnRHa可节约治疗成本[4]。 亚洲乳腺癌合作小组(ABCCG)专家认为,从减少不适和自付治疗费用的角度来看,3月剂型或可增强治疗的依从性[5]。 3 3M GnRHa vs 1M GnRHa: 疗效和安全性相当 尽管长效剂型能在一定程度上使患者获得更多便利,但相信临床医生更关注相比于1月剂型GnRHa(1M GnRHa),3M的疗效和安全性如何? 同一类型3M GnRHa vs 1M GnRHa 早在上个世纪,便有研究者对3月剂型和1月剂型GnRHa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了对比[6]。 该临床试验共纳入50例拟接受内分泌治疗的绝经前或围绝经期早期或晚期乳腺癌患者,并随机分配到3.75 mg 1月剂型亮丙瑞林组(n=23)或11.25 mg 3月剂型亮丙瑞林组(n=27)。患者接受治疗直到疾病复发或进展或最多24个月,接受不同时间点的治疗结局、副作用和血清促性腺激素、雌二醇(E2)、孕酮(pg)和Δ4-雄烯二酮水平的分析。 受试者在给药前及给药后1周、3周、1月、3月、6月都接受了血清E2、Pg、FSH和LH水平的检测如下: 图1.患者治疗前及接受1月剂型或3月剂型亮丙瑞林治疗期间的平均E2水平 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3周后,E2水平均显著下降,达到绝经后水平; 在后续治疗中,E2得到进一步抑制,且维持在稳定水平; 两组患者的E2水平无显著差异。 结果表明,两组临床结局或药物引起的副作用没有差异;所有患者的内分泌参数,特别是E2水平,抑制程度皆类似。研究者认为,3月剂型和1月剂型亮丙瑞林的雌激素抑制作用相当。 不同类型3M GnRHa vs 1M GnRHa 另一项真实世界研究回顾性[7]分析了选取102名2009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乳腺肿瘤内科接受含GnRHa内分泌治疗的绝经前HR阳性乳腺癌患者。32例患者接受1月剂型戈舍瑞林,32例患者接受1月剂型亮丙瑞林,38例患者接受3月剂型亮丙瑞林,对比三组患者用药后1年期间血清E2和卵泡刺激素(FSH)浓度水平。 分析患者基线临床资料及GnRHa治疗开始后3、6、9、12个月血清E2及FSH检测结果,研究中去势逃逸定义为至少出现1次外周血E2≥30 pg/ml。结果显示: 治疗后3、6、9、12个月进行的E2及FSH检测结果见下表,3组患者间E2及FSH水平无统计学差异; 戈舍瑞林组、亮丙瑞林1M组和亮丙瑞林3M组去势逃逸率分别为6.25%(2/32)、9.38%(3/32)和5.26%(2/38),总体逃逸率为6.86%(7/102),3 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888)。 […]

半夏
疫情期间,左手抓防疫、右手抓抗癌

疫情期间,左手抓防疫、右手抓抗癌

「抗疫尚未完全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随着全球范围内疫情反复、防控的常态化,如何实现抗疫、抗癌两不误是疫情期间面临的挑战。 1 乳腺癌患者要接种新冠疫苗吗? 做好乳腺癌患者等特殊人群的疫苗接种,是疫情防控的攻坚环节。 日前发布的《CSCO乳腺癌诊疗指南2022》基于“乳腺癌患者接种新冠疫苗中国专家共识”新增了“乳腺癌患者接种新冠疫苗”章节,鼓励乳腺癌患者充分评估安全性,条件许可时应该及时接种新冠疫苗(I级推荐)[1]。 2 疫情期间,如何合理制定 内分泌治疗方案? 在有效防控疫情的同时,如何合理化制定乳腺癌患者的治疗方案,是疫情期间及疫情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均面临的关键临床问题。以内分泌为基础的治疗方案能够减少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对机体免疫力干扰较小,同时减少医院就诊和住院的次数,可降低感染风险,是HR阳性乳腺癌患者疫情期间更佳选择[2]。 《CSCO乳腺癌诊疗指南2021》针对需要进行卵巢功能抑制(OFS)的激素受体阳性高危患者,建议可采用3月长效剂型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3M GnRHa)来进行治疗[3]。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乳腺癌合理化诊疗指南》建议,疫情期间将OFS药物,转换成3月剂型,可减少患者前往医院的次数[2]。 另外,既往研究还证明,在我国的临床环境中使用11.25 mg 3M GnRHa可节约治疗成本[4]。 亚洲乳腺癌合作小组(ABCCG)专家认为,从减少不适和自付治疗费用的角度来看,3月剂型或可增强治疗的依从性[5]。 3 3M GnRHa vs 1M GnRHa: 疗效和安全性相当 尽管长效剂型能在一定程度上使患者获得更多便利,但相信临床医生更关注相比于1月剂型GnRHa(1M GnRHa),3M的疗效和安全性如何? 同一类型3M GnRHa vs 1M GnRHa 早在上个世纪,便有研究者对3月剂型和1月剂型GnRHa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了对比[6]。 该临床试验共纳入50例拟接受内分泌治疗的绝经前或围绝经期早期或晚期乳腺癌患者,并随机分配到3.75 mg 1月剂型亮丙瑞林组(n=23)或11.25 mg 3月剂型亮丙瑞林组(n=27)。患者接受治疗直到疾病复发或进展或最多24个月,接受不同时间点的治疗结局、副作用和血清促性腺激素、雌二醇(E2)、孕酮(pg)和Δ4-雄烯二酮水平的分析。 受试者在给药前及给药后1周、3周、1月、3月、6月都接受了血清E2、Pg、FSH和LH水平的检测如下: 图1.患者治疗前及接受1月剂型或3月剂型亮丙瑞林治疗期间的平均E2水平 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3周后,E2水平均显著下降,达到绝经后水平; 在后续治疗中,E2得到进一步抑制,且维持在稳定水平; 两组患者的E2水平无显著差异。 结果表明,两组临床结局或药物引起的副作用没有差异;所有患者的内分泌参数,特别是E2水平,抑制程度皆类似。研究者认为,3月剂型和1月剂型亮丙瑞林的雌激素抑制作用相当。 不同类型3M GnRHa vs 1M GnRHa 另一项真实世界研究回顾性[7]分析了选取102名2009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乳腺肿瘤内科接受含GnRHa内分泌治疗的绝经前HR阳性乳腺癌患者。32例患者接受1月剂型戈舍瑞林,32例患者接受1月剂型亮丙瑞林,38例患者接受3月剂型亮丙瑞林,对比三组患者用药后1年期间血清E2和卵泡刺激素(FSH)浓度水平。 分析患者基线临床资料及GnRHa治疗开始后3、6、9、12个月血清E2及FSH检测结果,研究中去势逃逸定义为至少出现1次外周血E2≥30 pg/ml。结果显示: 治疗后3、6、9、12个月进行的E2及FSH检测结果见下表,3组患者间E2及FSH水平无统计学差异; 戈舍瑞林组、亮丙瑞林1M组和亮丙瑞林3M组去势逃逸率分别为6.25%(2/32)、9.38%(3/32)和5.26%(2/38),总体逃逸率为6.86%(7/102),3 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888)。 […]

半夏
这个全球新冠病死率最低的国家,到底做对了什么?

这个全球新冠病死率最低的国家,到底做对了什么?

先请教大家一个问题,您认为: 全球COVID-19病死率最低的国家,是哪个?是多低? 答案是: 新西兰;新西兰的COVID-19总病死率只有0.03%。 (新西兰、不丹和冰岛,是全球COVID-19病死率最低的国家。图源:数据世界) 0.03%的病死率是什么概念呢? 相对比,根据美国CDC公布的数据[1],美国季节性流感的病死率约为0.1%。 新西兰的COVID-19病死率远低于流感。 (季节性流感的病死率为0.1% vs. COVID-19的病死率为2.3%。) 根据数据世界的资料,COVID-19疫情早期,病死率一度达到过7.34%,但在2021年一直在2%左右,2022年则持续下降到了2%以下,目前全球COVID-19的病死率是1.32%。 也就是说,目前全球每100例被诊断为COVID-19的病例中,平均就有1.32例死亡;而新西兰仅为0.03例。 【就要较真】应该是“病死率”,而不是“死亡率” (COVID-19病死率的变化。图源:数据世界) 1,新西兰做对了什么, 使得COVID-19的病死率如此低? 我们根据影响COVID-19病死率的因素逐条分析。 1,年龄。 高龄COVID-19病例的病死率更高。尤其在80岁及以上的高龄人群,一度达到过20%的病死率。 新西兰65岁及以上老年人占该国人口比例的16%(2019年),远高于全球9%的平均水平,亦高于中国的11.5%(2019年)[2]。 显然新西兰COVID-19病死率低并不是因为年龄分布。 2,治疗方案 早期的如地塞米松、瑞德西韦等治疗重症的药物,近期获批的如Paxlovid、单抗等治疗早期轻中症患者以预防发展到重症的治疗。 新西兰目前已经批准了地塞米松(2020年11月16日)、Ronapreve(2021年12月21日)、Paxlovid(2022年3月2日)治疗COVID-19[3]。 Paxlovid是目前降低COVID-19重症/病死极为有效的药物[4]。但目前仍未解决好量产的问题,且在新西兰刚刚获批,仍处于“听说过、没见过”的阶段。 所以总体上治疗方案也不是影响新西兰COVID-19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 3,医疗挤兑 如果发生医疗挤兑,可能导致大量的本可以通过吸氧就能抢救过来的重症患者死亡。 根据新西兰政府网站报告,2022年3月13日,新西兰疫情爆发高峰期,新增14,494例COVID-19病例,只有896人因COVID-19住院[5]。 所以新西兰显然不会出现医疗挤兑,这是降低新冠病死率的有利因素。 (新西兰和中国香港都正在爆发COVID-19疫情。图源;数据世界) 4,病毒减毒 最典型的是Omicron突变株,肺毒性的减弱使得感染者的病死率降低。 新西兰在2021年10月之前一直执行“清零”政策,其后也实行严格的公卫管理;所以在2021年12月之前疫情控制得一直非常好。这一波疫情爆发则由2021年12月开始,被Omicron突变株突破。 目前的研究认为,Omicron突变株感染者的病死率是Delta突变株的1/3-1/2。 但同期发生Omicron突变株感染的香港,死亡率却极高。 显然,新西兰还有一个独有的优势。 (新西兰和香港每百万人口的COVID-19死亡比例(7日平均)。图源:数据世界) 5,疫苗接种 疫苗接种极大地降低了新冠感染者发生重症和病死的几率。 2022年3月10日,Science杂志的一篇文章更是直接给出了新西兰病死率极低的关键原因:新西兰有极高的疫苗接种率、尤其是7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疫苗接种率达100%[6]。 接种对了疫苗, 使新西兰笑到最后。 1,选一个好疫苗 2021年2月20日,新西兰批准了mRNA疫苗BNT162b2的使用,该国接种的疫苗几乎都是这一种;直到2021年11月29日,阿斯利康的ADZ1222获批,但也仅用于不能使用BNT162b2 mRNA疫苗的人群[7]。 理由嘛,自然是源于临床试验证实,BNT162b2的预防感染的疫苗效力高达95%,且在后期的临床观察中,该疫苗有效性得到了更充分的验证。 大数据揭秘:到底哪个新冠疫苗更值得信赖?结果令人大吃一惊 2,没有疫苗咋办? 新西兰优先选了一个BNT162b2,但该疫苗显然没有优先选新西兰。 作为非英美核心圈的新西兰,不仅没能第一时间获得疫苗供应而封闭边境并执行“清零”政策,在后期获得的疫苗也远远不够用。 尤其是2021年秋,Delta突变株具有2倍于原始毒株的传染性和更强的毒力,并造成了第四波疫情。而那时新西兰的完全接种疫苗比例远远低于50%,仍处于很危险的境地。 为此,新西兰开始了疫苗外交。 2021年9月9日,新西兰从西班牙购买了额外的25万剂BNT162b2疫苗。 […]

半夏
“双毒合一”,肿瘤患者能否接种新冠疫苗以及“加强针”?

“双毒合一”,肿瘤患者能否接种新冠疫苗以及“加强针”?

一人确诊,殃及全城…… 短短一周的时间,全国各地新增确诊3.8万例。 我国新冠疫情在2019年底于武汉市爆发,之后不断地刷新了人类对病毒的认知,多种病毒变体先后问世……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分析,引起全球第四波疫情的病毒主要是奥密克戎毒株,其传播速度比德尔塔毒株快77%。 3月15日,世界卫生组织专家证实由德尔塔毒株和奥密克戎毒株亚种重组而成的“德尔塔克戎”毒株确实存在。疫情正在一次次“升级”…… 疫苗是否仍旧有效? 目前研究表明新冠病毒毒株即使发生了重大突变,现有COVID-19疫苗的保护效力仍然具备,但因变异株而异,其保护效力可能会有不同程度减弱,而对预防变异株所致重症、住院和死亡的效力仍较高[1]。 疫情下的特殊群体——肿瘤患者该如何? 他们能接种新冠疫苗吗? 根据前期研究的结果显示,肿瘤患者如果感染了新冠,其患重症的比例、病死率与其他人群相比较高,所以应该接种疫苗[2]。 我们来看一组数据 此次研究纳入151例癌症患者(95例实体瘤患者和56例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以及54例完全健康对照者。在接种第2剂疫苗后2周采集以上对照者的血液样本,研究结果显示,95%的实体瘤患者和60%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呈血清阳性,表示有抗体;而健康对照组中此人群体内全部有抗体。 且癌症患者对疫苗的耐受性良好,没有新的非预期毒性征象,表示对癌症患者接种新冠疫苗是安全并且有效的。然而例外的是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疫苗保护效力可能降低[3]。 “加强针”有必要吗? 截至目前,我国共有5款疫苗获准附条件上市,分别是3款灭活疫苗、1款腺病毒载体疫苗,以及1款重组蛋白疫苗。 以重组蛋白疫苗为例,它作为“加强针”在接种灭活疫苗后4到8个月时接种,其临床效果显著,可大幅提升抗体水平,而对于几种主要变异株,此重组蛋白疫苗亦可大幅提高抗体中和活性。其中,针对德尔塔毒株,接种第三针使得抗体活性提升至最初的88倍。 考虑到肿瘤发生机制和发展变化错综复杂,肿瘤患者能否接种新冠疫苗,应因”病种”、“治疗阶段”、“治疗方案”而定 小编根据相关政策文件做出了以下总结 因病种而异   肝癌、胃癌、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等在内的实体瘤患者,建议接种。 因治疗阶段和治疗方案而异   建议接种 1. 通过根治性手术切除治疗、目前身体情况良好的早期肿瘤患者,或已经完成放化疗、靶向治疗、内分泌治疗、免疫治疗等至少1个月以上的康复期患者; 2. 正在接受内分泌治疗且无明显不良反应的患者; 3. 恶性肿瘤术后超过三年,不再进行放化疗,建议接种灭活疫苗和重组亚单位疫苗。 暂缓接种 1. 恶性肿瘤患者手术前后,正在进行化疗、放疗、免疫治疗等患者; 2. 内分泌治疗出现明显不良反应,需病情稳定后暂缓接种; 3. 内分泌治疗联合放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的情况,需在联合治疗结束后且自身免疫细胞、免疫屏障恢复正常后接种; 4. 肿瘤患者病情稳定,但出现发热、痛风、重感冒、心梗、脑梗等疾病急性发作期,需暂缓接种。 不建议接种 1. 对前一剂疫苗或疫苗任何成分,发生严重过敏反应或全身性过敏反应是接种疫苗的禁忌证; 2. 正处于开始化疗的2周前、正在进行化疗、化疗结束3个月内的患者; 3. 正在接受免疫治疗的患者; 4. 晚期肿瘤患者因长期接受放化疗、靶向治疗、内分泌及免疫治疗等联合治疗,这些药物具有不同程度的血液毒性,会抑制机体对新冠疫苗的免疫应答,且晚期的肿瘤患者身体状态较差,免疫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削弱的,接种新冠疫苗易导致病毒感染。 视情况接种 1.腺病毒载体疫苗,虽然所用载体病毒为复制缺陷型,但既往无同类型疫苗使用的安全性数据,建议与医师讨论,权衡利弊、知情选择后接种[4]; 2.如有不明确情况,可以和主管医生沟通并确认,或者到当地三甲医院的预防接种评估门诊做评估。 写在最后 目前,全国累计接种新冠病毒疫苗超过30亿剂次,疫情面前,科学应对,做好防护,增强免疫力,相信我们一定能早日战胜病毒! 参考文献 [1]Interim Estimates […]

半夏
第3针都开打了,你还犹豫要不要打?关于乳腺癌新冠疫苗接种,你想知道的都在这!

第3针都开打了,你还犹豫要不要打?关于乳腺癌新冠疫苗接种,你想知道的都在这!

3月20日0—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2027例。其中境外输入病例80例;本土病例1947例,含54例由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无新增死亡病例。新增疑似病例6例,均为境外输入病例(均在上海)。 截至3月20日24时,据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现有确诊病例21388例(其中重症病例39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106200例,累计死亡病例4638例,累计报告确诊病例132226例。累计追踪到密切接触者2053069人,尚在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336223人。 最早于2020年10月在印度被发现,接着扩散至多国多地的Delta毒株;后以“海啸之势”使诸多国家面临新冠疫情以来最严重的大流行的奥密克戎毒株;目前,世界卫生组织(WHO)证实了一种由Delta和Omicron重组而来的新冠突变株Deltacron(临时名称)的存在,疫情正一次次“升级”…… 疫情之下的特殊群体——肿瘤患者怎么办?能接种新冠疫苗吗?乳腺癌患者又该如何接种呢? 恶性肿瘤患者:可视情况接种 01 学术界也没有对恶性肿瘤患者接种新冠疫苗一味采取禁止和否定态度,相反,却出现了支持恶性肿瘤患者接种的关键循证医学证据。 国内外均支持接种,两方划定接种范围不同。 去年,发布在Nat Rev Clin Oncol的《参与临床试验的肿瘤患者新冠疫苗接种指南》引起了我们的注意。该《指南》建议:一般癌症患者,包括那些参加临床试验的患者,应优先接种新冠疫苗。因这部分患者通常患有晚期癌症,并且通常会多次前往诊所和医院进行相关治疗,这可能会增加他们感染新冠的风险。 并且,在临床试验中接受细胞毒疗法、靶向疗法、激素疗法和/或免疫疗法的实体瘤或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应尽早接种新冠疫苗。 不难发现,国外对恶性肿瘤患者接种新冠疫苗是“兼容并包”的,而国内专家学者对接种的患者划分范围则更细致严谨。 同样在去年,由黑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制定《新冠病毒疫苗接种禁忌和注意事项指引(第二版)》,明确了31种可以接种的情况、6种暂缓接种的情况、6种不可以接种的情况及15种其他情况。其中便指出:恶性肿瘤术后超过三年,不再进行放化疗,建议接种灭活疫苗或重组亚单位疫苗;恶性肿瘤患者手术前后,正在进行化疗、放疗期间应暂缓接种。 由此不难发现,恶性肿瘤的治疗方法和治疗阶段或许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新冠疫苗的接种。考虑到肿瘤发生发展机制复杂,涉及多步骤、多阶段、多基因的变化,聚焦到乳腺癌某一具体的治疗阶段或治疗方案,患者是接还是不接、何时接种新冠疫苗呢? 第24届中国临床肿瘤学大会暨2021 CSCO年会召开期间发布的《乳腺癌患者新冠疫苗接种专家共识》给了准话~我们来一起看看领衔执笔专家——CSCO副理事长兼秘书长、CSCO乳腺癌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解放军总医院肿瘤医学部江泽飞教授携团队共同带来的快问快答~ 乳腺癌:接种有讲究! 02 问 乳腺癌患者能打新冠疫苗吗? 答 可以打。 问 是所有人都能打吗? 答 显然不是。 问 哪些乳腺癌患者可以打新冠疫苗,哪些不可以? 答 哪些乳腺癌患者可以打新冠疫苗,哪些不可以? 问 包括哪些阶段? 答 术前新辅助治疗、围手术期、术后辅助治疗以及针对复发转移患者的解救治疗阶段。 问 不同的治疗手段包括哪些? 答 手术治疗、放疗、化疗、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 讲到这,我们可以看出“乳腺癌患者能否接种新冠疫苗?”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包含了不同治疗阶段、不同治疗手段的患者所面临的不同选择。为了让广大患者更方便的看到适合自己的疫苗接种答案和建议。接下来,我们将分不同阶段和治疗手段的共识整理推荐意见,方便友友们“对号入座”。 NO.1 围手术期阶段 NO.2 新辅助治疗阶段 NO.3 辅助治疗阶段-化疗 NO.4 辅助治疗阶段-靶向治疗 NO.5 辅助治疗阶段-内分泌治疗 NO.6 辅助治疗阶段-放疗 NO.6 晚期解救治疗阶段 […]

半夏
癌症患者当心!即便完成新冠疫苗接种,感染新冠后死亡率仍达13%

癌症患者当心!即便完成新冠疫苗接种,感染新冠后死亡率仍达13%

新年伊始,新冠疫情死灰复燃。先是西安,而后河南、珠海、天津相继沦陷,北京也发现了一例本土病例。 身处疫情之中,癌症患者也面临着更多的风险。一方面,疫情管控会影响癌症的治疗计划,造成手术推迟、复查延期、断药等情况。 还有近期网上热议的西安61岁老人突发心梗,因疫情被多家医院拒诊后死亡的事件,如果癌症患者在治疗中出现一些紧急情况,也可能面临类似的困境。   而另一方面,新冠疫情对癌症患者也更为危险,癌症患者更容易感染新冠,感染后的预后也更差。   在健康人中,完成疫苗的接种虽不能完全防治新冠感染,但可以把新冠感染后的住院率和死亡率降到一个很低的水平。而对于癌症患者,根据《肿瘤学年鉴》上的最新研究成果,即使完成了疫苗接种,癌症患者感染新冠后也有65%的住院率和13%的死亡率[1]。 接种疫苗是预防新冠病毒感染、减轻感染后症状的有效手段。目前,国内大部分人都完成了新冠疫苗的接种,有些人甚至已经完成了加强针的接种。 但对于癌症患者来说,不少研究显示,相比非癌症对照,癌症患者接种新冠疫苗后血清转化率较低,尤其是血液肿瘤患者[2,3]。而且,新冠疫苗的临床试验通常也把癌症患者排除在外。接种新冠疫苗能对癌症患者产生多大的保护作用,还需要更多的研究。 为此,美国英格拉姆癌症中心的J.L. Warner和丹娜法伯癌症研究所的T.K. Choueiri等人,分析了感染新冠肺炎的癌症患者的临床特征。 T.K. Choueiri(左)和J.L.Warner(右) 研究一共纳入了1787名感染新冠肺炎的癌症患者,其中1656人未接种新冠疫苗,77人部分接种了疫苗,54人完成了疫苗接种。 完成疫苗接种的54人中位年龄65.5岁,35%患有血液系统肿瘤。这些患者中有65%因新冠肺炎住院,19%进入ICU或使用呼吸机,30天死亡率13%。 而未接种疫苗的1656名患者,中位年龄64.0岁,20%患有血液系统肿瘤,14%有活动性或进展性癌症,25%有两种以上的合并症,43%在3个月内接受过全身治疗。他们中50%因新冠肺炎住院,13%进入ICU或使用呼吸机,30天死亡率10%。 未接种、部分接种、完全接种的癌症患者感染新冠肺炎后的住院率、ICU率和死亡率 相比未接种疫苗的癌症患者,接种疫苗的癌症患者的住院率、ICU率和死亡率均没有显著差异。难道说癌症患者接种新冠疫苗没用?研究人员并不这么认为。 在完成疫苗接种的54人中,19%有活动性或进展性癌症,31%有两种以上的合并症,56%在3个月内接受过全身治疗,46%有淋巴细胞减少症。而在未接种疫苗的人群中,这些比例分别为14%、25%、43%和28%,均显著低于完成疫苗接种的人,基础健康状况更好。 未接种疫苗患者较好的健康状况,可能抵消了接种疫苗对癌症患者的保护效果。研究人员也强调,接种疫苗仍是保护癌症患者等弱势人群免受新冠肺炎侵害的最佳方法,但接种疫苗的癌症患者感染新冠后13%的死亡风险也不容忽视。癌症患者在接种疫苗后依然要注意防疫。 参考文献: [1]. Schmidt A L,Labaki C, Hsu C Y, et al. COVID-19 Vaccination and Breakthrough Infections inPatients with Cancer[J]. Annals of Oncology, 2021. [2]. Goshen-Lago T,Waldhorn I, Holland R, et al. Serologic status and […]

小D
免疫力不足,更怕新冠造访?研究表明癌症患者更需接种第3针新冠疫苗!

免疫力不足,更怕新冠造访?研究表明癌症患者更需接种第3针新冠疫苗!

今年5月,我们报道了一例肺癌患者在感染新冠后肿瘤消失的案例(参考:新冠肺炎真能“治愈”癌症?这样的案例再次发生了)。这位患者确实非常幸运,但对更多的癌症患者来说,感染新冠绝对不是一件好事,预后常常很差。癌症患者尤其需要注意预防新冠肺炎。   近期,全国多地已经陆续开始了新冠疫苗加强针(第三针)的接种工作,很多在边检、海关、机场等一些高危场所工作的人员已经接种了第三针新冠疫苗。那对于癌症患者这样一个特殊的人群,是否有必要接种第三针新冠疫苗呢?   对于这一问题,亚利桑那大学Bonnie J. LaFleur和Deepta Bhattacharya等人给出了答案[1]。他们发现常规的两针新冠疫苗接种后,癌症患者产生的中和抗体滴度只有健康人的1/9,保护力远远不足。而第三针疫苗可以让癌症患者的中和抗体滴度增加2倍,大大增强防护能力。     癌症患者相比正常人,最大的一个区别就是身体里的肿瘤了。很多肿瘤为了逃避人体的免疫监视,都会想方设法通过PD-L1等方法压制免疫系统。再加上放疗、化疗等一些癌症治疗也会让患者白细胞减少,免疫力降低,癌症患者的免疫力相比正常人是很差的。   这也就造成,癌症患者容易感染新冠,感染后还容易出现严重的后果。虽然确实有个别癌症患者感染新冠后收获意外之喜——肿瘤消失,但整体上来看癌症患者感染新冠后死亡率很高,30天死亡率可达13%,是一般新冠患者的10~30倍[2]。癌症患者尤其需要接种疫苗来预防新冠。   不过,新冠疫苗的试验大多是在健康人中进行的。癌症患者接种疫苗能不能产生足够的中和抗体,有效预防新冠呢?   LaFleur和Bhattacharya等人在亚利桑那大学癌症中心招募了53名接受化疗的多种实体瘤患者,给他们和另外50名健康对照每人接种了常规的2剂新冠疫苗,中间间隔3周,并抽血检测了他们接种疫苗后产生的中和抗体滴度。 研究显示,在常规的两针新冠疫苗接种后,50名健康对照中49人产生了中和抗体,中和抗体中位滴度540。而癌症患者中,只有80%产生了中和抗体,中和抗体滴度更是只有60,远低于健康对照。 既然常规的两剂新冠疫苗效果不好,那再加一剂会怎样?参与试验的癌症患者中有20人符合条件并同意接种第三针疫苗。 第三针疫苗接种后,20位癌症患者血液中的中和抗体滴度达到了180,相比两针后的60足足提高了2倍,保护能力大大增强。 安全性上,20位患者中有9人在第三针疫苗接种后出现了轻微注射部位的疼痛,还有少数患者出现了轻微的全身性肌痛、骨痛、疲劳、寒颤和食欲减退等不良反应。第三针疫苗的总体安全性良好。 接种第三针疫苗后抗体滴度显著升高(Draw3是第二针接种后5~11天,Draw4是第三针接种当天,Draw5是第三针接种后5~11天) 需要注意的是,此项研究纳入的全部都是实体瘤患者,而血液肿瘤由于直接影响免疫系统,对疫苗的反应可能会更差。此前就有研究发现,血液肿瘤患者接种新冠疫苗后的血清转化率明显低于实体瘤,尤其是接受了抗CD20治疗或细胞移植的患者[3]。这些患者能否通过第三针疫苗获得强大的免疫依然需要研究。 另外,接受PD-1等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的患者,由于药物的作用,免疫力较强,对第三针疫苗的需求可能没那么迫切。此前的研究也显示接受PD-1治疗的患者接种疫苗后血清转化率较高[3]。 参考文献: [1]. Shroff R T, ChalasaniP, Wei R, et al. Immune responses to two and three doses of the BNT162b2 mRNAvaccine in adults with solid tumors[J]. Nature Medicine, 2021: 1-10. [2]. […]

小D
警惕!癌症患者接种辉瑞mRNA新冠疫苗后出现严重副作用,这类情况应多加注意!

警惕!癌症患者接种辉瑞mRNA新冠疫苗后出现严重副作用,这类情况应多加注意!

新冠肺炎,一场席卷全球灾难性的传染性疾病。   随着我们抗击新冠肺炎的步伐不断向前,新冠肺炎疫苗成了我们扼住疾病传播的最有效手段。截止2021年6月25日,根据国家卫健委公布的信息,我国已经累计完成11.2亿次新冠疫苗的接种,超6.3亿人完成了新冠疫苗的接种。   然而,在新冠疫情肆虐的阴影下,癌症患者这个特殊的人群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从大数据来看,癌症患者罹患新冠肺炎会导致生存期大幅降低,但也有极少数幸运儿反而受益于新冠肺炎:前不久,我们曾报道过一位病例在罹患新冠肺炎后,癌症完全缓解的案例。(参考文章:不可思议:得了新冠肺炎,肿瘤却消失了?)   那么,癌症患者是否应该接种新冠疫苗呢?目前在美国临床肿瘤协会(ASCO)的指南中,并未禁止癌症患者注射新冠疫苗,而在中国卫健委发布的《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技术指南》中,也明确提及恶性肿瘤患者可以接受新冠疫苗。   但就在最近,国际顶尖医学期刊《Nature Medicine》刊载了一篇临床文章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该文章记录了1位长期接受PD-1疗法的结直肠癌患者,在进行了辉瑞/BioNTech开发的mRNA新冠疫苗接种后,出现了细胞因子风暴的免疫治疗相关严重副作用。     这位患者的具体情况是这样的:   这位58岁的患者早在2019年前后就被检查出罹患结肠癌,所幸他是结肠癌中的幸运儿——错配修复缺陷型结肠癌(即dMRR型结肠癌),这种类型的癌症对免疫治疗有着非常好的应答。   2019年2月,这位患者开始接受PD-1抑制剂的治疗。虽然PD-1抑制剂的副作用相比传统治疗而言要轻得多,但他仍然遭遇了两次免疫治疗副作用: 01 第一次副作用发生在治疗开始两个月之后。这位患者在接受PD-1抑制剂治疗之前就患有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的毛病,接受PD-1抑制剂治疗后这个症状极大的恶化了,因此患者不得不暂停了PD-1抑制剂的治疗,并开始服用激素(泼尼松龙)来控制PD-1抑制剂的副作用。 采取了治疗措施后,患者的症状很快得到了恢复。2019年6月,患者重新开始了PD-1抑制剂的治疗,病情始终保持稳定。 02 直到2020年3月,患者第二次出现了免疫治疗相关副作用。有了上一次应对副作用的经验,这一次这位患者处理起来非常果断,再次服用激素(泼尼松龙),很快副作用就得到了控制,它的结肠癌病情也始终保持稳定,没有进展。 最大的转折发生在2020年12月。   大家都知道,2020年可谓多灾多难的一年,新冠疫情的肆虐给全球人民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这位患者同样不例外。   2020年12月2日,这位患者接受了一次PD-1抑制剂的治疗,为了同时抵抗新冠肺炎的威胁,他在27天后的12月29日接种了辉瑞/BioNTech开发的mRNA新冠疫苗。在此之前,这位患者并未感染新冠病毒。   糟糕的事情出现了,接下来的几天中(2021年1月3日),患者开始持续出现肌肉疼痛、腹泻和发烧的症状,症状刚开始时患者仅认为是普通的感冒,还持续服用了解热镇痛药物布洛芬,但依然没有太好的效果。   随着症状始终没有改善,患者终于意识到情况不对了。他第一时间找到了医生,并进行了一系列检查。   检查结果显示,这位患者并没有受到病菌感染,也没有感染新冠肺炎,也就是并没有找到真实的病因。在此同时,这位患者的症状还在不断恶化:持续发烧高达39.8°C,血小板减少、炎症标志物增加、铁蛋白显著增加等情况纷至沓来。   在这个危急时刻,终于有医生想起了PD-1抑制剂可能产生的副作用:细胞因子风暴。细胞因子风暴是PD-1抑制剂较为罕见的一种副作用,在细胞因子风暴的状态下,人体会大量释放细胞因子而导致全身炎症反应,很有可能引起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和多脏器衰竭等多种严重后果,是PD-1抑制剂最为危险的副作用之一。   终于找到了可能产生这个症状的症结所在,这位患者立即接受了静脉注射激素(甲基强的松龙)的治疗。对症下药,副作用自然得到了缓解,7天后,患者的各项指标开始恢复正常,患者也获准出院回家。此后,这位患者没有再发生发热等症状,保持良好状态。   辉瑞的mRNA新冠疫苗是不敢再次接种了,但病情还得继续控制。2021年2月8日,这位患者再次接受了PD-1抑制剂治疗,与预料中的一致,这位患者在恢复PD-1抑制剂的注射后并没有出现任何不良的反应。   论文的作者在文章中指出,细胞因子风暴通常发生在PD-1抑制剂治疗后的第4周,而这位患者已经持续使用PD-1抑制剂22个月,细胞因子风暴的发生与单独使用PD-1抑制剂的关系可能并不大;而患者在接种辉瑞的mRNA新冠疫苗后第5天就开始出现细胞因子风暴的副作用,这其中可能有非常紧密的相关性。   也就是说,论文的作者怀疑,是辉瑞的mRNA新冠疫苗诱发了这位患者细胞因子风暴的免疫治疗相关副作用!   当然,仅仅是一位个例病例,并不能代表所有癌症患者都不能接种新冠疫苗。   作者在论文的最后分析到:这位病例情况仅是个例,并不具有普遍性,并且癌症患者通常更容易感染新冠病毒,癌症患者接种新冠疫苗的收益远大于风险。通过报道这个个例事件,作者也希望可以提醒癌症患者们应该谨慎的接种新冠疫苗,保证治疗的最优化。  

小D
最新官方通知!这些肿瘤患者可以接种新冠疫苗!

最新官方通知!这些肿瘤患者可以接种新冠疫苗!

文章来源:114肿瘤资讯   近日,人们接种新冠病毒疫苗的热情高涨,可许多肿瘤患者急昏了头,大家正在愁预约不上,可肿瘤患者还在纠结新冠疫苗到底要不要打?能不能打? 2021年5月24日,官方给出了明确的通知,黑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新冠病毒疫苗接种禁忌和注意事项指引(第二版)》,康复期病情稳定的肿瘤患者可以接种新冠疫苗。 癌症患者要不要打疫苗? 简短地回答:要打!   两个原因:   1.癌症患者感染新冠病死率更高,需重点保护   2021年3月21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中提到, 前期研究的结果显示,肿瘤患者如果感染了新冠,其患重症的比例、病死率和其他人群相比是比较高的,所以癌症患者应该接种疫苗,重点保护。   2.癌症患者免疫受损,尽早接种疫苗获得免疫防护   有数据表明癌症患者在接受第一针疫苗之后,所产生的抗体免疫、细胞免疫都比较弱,因此,癌症患者接种疫苗更应该提前布局,如身体情况允许,需通过接种两针疫苗,打下基础免疫保护。 癌症患者能不能打疫苗? 能!但是需要满足一定条件。 2021年5月24日,黑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的《新冠病毒疫苗接种禁忌和注意事项指引(第二版)》中提到, 恶性肿瘤术后超过三年,不再进行放化疗者可以接种疫苗,建议接种灭活疫苗或重组亚单位疫苗。 2021年4月28日,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的《广东省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暂缓情形专家共识(第一版)》中提到, 有以下情形暂缓接种: 恶性肿瘤患者手术前后,正在进行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患者。 简单来说,处于病情稳定期的肿瘤患者可以考虑接种疫苗,但身体状态较差的肿瘤患者不建议接种疫苗。 癌症患者接种新冠疫苗有效性和安全性如何? 近期,国外有一项关于肿瘤患者接种新冠疫苗的研究发布,观察癌症患者在接种疫苗之后,每10天检测一次鼻咽拭子,检测疫苗的效果及安全性。结果显示:   在第一次疫苗注射之后,实体瘤患者和血液瘤患者产生抗体的比率分别为39%和13%。   在接种第二针之后,大部分癌症患者都产生了抗体,其中19例实体瘤患者中,有18例产生了抗体反应。   这说明了疫苗注射对于肿瘤患者还是具有一定效果的,但是起效比健康人要晚,主要在第二针强化注射之后。     安全性方面,两针注射之后,71%的癌症患者没有毒性作用,6.8%的患者出现了明显的局部或全身反应,整体安全性良好。 就该研究来说,新冠疫苗对于肿瘤患者的安全性良好,但有效率相对健康人群较为偏低,尤其是在接早期。但同样也从另一方面告诉肿瘤患者,是可以接种新冠疫苗的。 癌症患者接种新冠疫苗3大注意事项 1.建议接种灭活疫苗或重组亚单位疫苗 《新冠病毒疫苗接种禁忌和注意事项指引(第二版)》指出,肿瘤患者在手术后三年且不进行放化疗,建议接种灭活疫苗或重组亚单位疫苗。 建议肿瘤患者优先选择科兴、国药北生所、国药武汉所的灭活疫苗(Vero细胞)或者智飞生物的重组亚单位疫苗(CHO细胞),这几种疫苗对于肿瘤患者的安全性较高。 而对于腺病毒载体疫苗,虽然所用载体病毒为复制缺陷型,但既往无同类型疫苗使用的安全性数据,所以不建议接种。 2.建议接种2针 研究发现,接种一针新冠疫苗3星期后,97%的健康人体内产生了抗新冠病毒抗体; 而实体肿瘤病人,只有39%的人产生了抗体,血液系统肿瘤的病人则更低,只有13%的人产生了抗体。 在打第一针疫苗3星期后,再接种第二针疫苗,实体肿瘤病人产生抗体的比例达到95%,血液肿瘤病人也能达到60%。 因此,癌症病人打新冠疫苗,一定要打两针,如果只打一针,大部分肿瘤病人预防效果不强。 3.疫苗接种后仍可使用相应药物 云南省疾控中心给出的建议是: 接种新冠疫苗前后,一些必需的药物是可以服用的,例如一些慢性疾病的药,治疗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扩张支气管药、平喘的药物都是可以服用的。 但是一些退烧药、抗病毒药及抗生素等,建议不要服用。    

半夏
​​肿瘤患者接种新冠疫苗免疫原性普遍较高;首个KRAS抑制剂sotorasib疗效出色丨肿瘤情报

​​肿瘤患者接种新冠疫苗免疫原性普遍较高;首个KRAS抑制剂sotorasib疗效出色丨肿瘤情报

文章来源:医学界肿瘤频道 要点提示 NEJM:sotorasib治疗KRAS p.G12 C突变NSCLC显示出长久临床获益。 Cancer Cell:肿瘤患者接种新冠疫苗免疫原性普遍较高。 The Lancet:纳武利尤单抗联合化疗或成胃癌一线治疗新标准方案。 ANNALS OF ONCOLOGY:Ribociclib联合氟维司群治疗显著延长OS约12个月。 01 NEJM:sotorasib治疗KRAS p.G12 C突变NSCLC显示出长久临床获益 近日,NEJM发表的一项Ⅱ期试验结果显示sotorasib对于既往接受过治疗的KRAS p.G12 C突变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显示出长久的临床获益,且无新的安全性问题。   官网截图   在一项单组、Ⅱ期试验中,研究者评估了sotorasib(960 mg,每日一次)口服给药在既往接受标准治疗的KRAS p.G12 C突变晚期NSCLC患者中的抗癌活性。主要终点是根据独立中心审查的客观缓解(完全或部分缓解)。次要终点包括缓解持续时间、疾病控制(定义为完全缓解、部分缓解或疾病稳定)、无进展生存期(PFS)、总生存期(OS)和安全性。评价生物标志物与sotorasib治疗应答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纳入的126例患者中,大多数(81.0%)既往接受过铂类化疗和PD-1或PD-L1抑制剂治疗。根据中心审查,124例患者在基线时可检测出疾病,并接受了缓解评估。在46例患者(37.1%;95%CI 28.6-46.2)中观察到客观缓解,包括4例(3.2%)完全缓解患者和42例(33.9%)部分缓解患者。中位缓解持续时间为11.1个月(95%CI 6.9-无法评价)。100例患者达到疾病控制(80.6%;95%CI 72.6-87.2)。中位PFS为6.8个月(95%CI 5.1-8.2),中位OS为12.5个月(95%CI 10.0-不能评价)。   126例患者中有88例(69.8%)发生治疗相关不良事件,包括25例患者(19.8%)发生3级事件和1例患者(0.8%)发生4级事件。观察到根据PD-L1表达、肿瘤突变负荷和STK11、KEAP1或TP53共同发生突变定义的亚组出现缓解。 02 Cancer Cell:肿瘤患者接种新冠疫苗免疫原性普遍较高 COVID-19会对癌症患者产生不利影响,因此迫切需要预防策略。研究者使用了一种经过验证的抗SARS-CoV-2刺突蛋白的抗体检测方法,检测出纽约市200例接受了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的COVID-19疫苗的全剂量接种癌症患者的血清转换率偏高(94%),且肿瘤患者接种COVID19疫苗的免疫原性普遍较高。   官网截图   与实体瘤患者(98%)相比,血液恶性肿瘤患者(85%)的血清转换率显著降低,尤其是接受过高度免疫抑制治疗的患者[如抗CD20治疗(70%)和干细胞移植(73%)]。接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97%)或激素治疗(100%)的患者在接种疫苗后表现出较高的血清转换率。既往感染COVID-19的患者在接种疫苗后表现出较高的抗刺突IgG滴度。与mRNA疫苗相比,接种腺病毒疫苗后观察到IgG滴度相对较低。 03 The Lancet:纳武利尤单抗联合化疗或成胃癌一线治疗新标准方案 晚期或转移性HER2阴性胃癌或食管胃交界部腺癌一线化疗的中位OS小于1年。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估PD-1抑制剂一线治疗胃癌、食管胃交界部腺癌和食管腺癌的临床疗效,报告了纳武利尤单抗联合化疗对比单独化疗的首次结果。结果显示:纳武利尤单抗联合化疗显著改善OS,为这些患者提供了新一线标准治疗方案选择。   官网截图   在这项多中心、随机、开放性、Ⅲ期试验(CheckMate-649)中,研究者纳入了来自29个国家175家医院和癌症中心的未经治疗、不可切除、非HER2阳性的胃癌、食管胃交界部腺癌和食管腺癌成人患者(≥18岁),不考虑PD-L1的表达。   通过交互式网络应答技术(每组6名患者)将患者随机分配(1:1:1)至纳武利尤单抗(360 mg,每3周一次或240 mg,每2周一次)+化疗(卡培他滨和奥沙利铂,每3周一次或亚叶酸、氟尿嘧啶和奥沙利铂,每2周一次)组、纳武利尤单抗+伊匹木单抗组或单纯化疗组。在肿瘤PD-L1联合阳性评分(CPS)≥5分的患者中,纳武利尤单抗+化疗组与单独化疗组对比的主要终点为独立中心评估的OS或PFS。 […]

半夏
速读社丨深圳龙华区暂停新冠疫苗接种 ​国办发文探索医院药店处方共享

速读社丨深圳龙华区暂停新冠疫苗接种 ​国办发文探索医院药店处方共享

文章来源:新浪医药   政策简报 深圳龙华区暂停新冠疫苗接种 根据疫苗接种工作统筹安排,深圳市龙华区自2021年6月6日起,暂停新冠疫苗接种工作。具体开通新冠疫苗接种预约时间,另行通知。(深圳特区报)   国办发文:探索医院药店处方共享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出,要建立药品追溯制度,探索公立医院处方信息与药品零售消费信息互联互通。(国务院办公厅)   广西版医保结余留用政策来了 近日,广西自治区医保局、自治区财政厅发布《关于国家和自治区组织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工作中医保资金结余留用的实施意见》。该意见适用于国家、省际联盟、自治区组织开展的各批次集采药品品种。根据集采机构中选产品约定采购量和中选价格、非中选产品使用金额,以及统筹地区医保基金实际支付比例和集采通用名药品统筹地区参保患者使用量占比等因素,计算集采机构集采通用名药品医保支出金额,低于集采药品医保资金预算的部分,即为结余测算基数。(广西自治区医保局、自治区财政厅)   国务院:公立医院人员涨薪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意见》中,明确了公立医院应合理确定、动态调整薪酬水平。在核定的薪酬总量内,公立医院可采取多种方式自主分配。以岗定责、以岗定薪、责薪相适、考核兑现,并鼓励对主要负责人实行年薪制。(国务院办公厅)   广东中高风险地区暂停销售37种感冒发烧常用药品 日前,广东省药监局发布《广东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办公室关于加强药品零售企业疫情防控工作措施的通知》。《通知》明确,全省中高风险地区内药品零售企业暂停销售《疫情期间需登记报告药品目录》药品,直至恢复为低风险地区。目录从原来的43种退热类药品和25种止咳、抗病毒、抗生素类药品优化为37种感冒发热患者在药店购药的常用必用药品,其中中成药20种、化学药17种。(广东省药监局)     + 产经观察     霍德生物完成A++轮融资 元生创投领投 近日,霍德生物宣布完成近亿元A++轮融资,由元生创投领投,原有股东隆门资本、花城创投跟投。(医药观澜)   基蛋生物对境外全资子公司增资 3000万美元设立香港基蛋 近日,基蛋生物公告,公司拟向全资子公司新加坡基蛋增资,投资额由之前的200万新币提升至1000万美元;拟以3000万美元于香港设立全资子公司香港基蛋。(基蛋生物公告)     药闻资讯     司美格鲁肽减肥适应症获FDA批准 5日,诺和诺德宣布FDA批准Wegovy(司美格鲁肽每周1次皮下注射2.4mg)上市,用于慢性体重管理,适用于伴有至少一种体重相关合并症的肥胖(BMI≥30kg/m2)或超重(BMI≥27kg/m2)成人。(医药魔方)   美国FDA批准Ryplazim:首个治疗纤溶酶原缺乏症的药物 Liminal BioSciences公司近日宣布,美国FDA已批准Ryplazim(plasminogen, human-tvmh,人纤溶酶原),用于治疗1型纤溶酶原缺乏症(低纤溶酶原血症)患者。值得一提的是,Ryplazim是FDA批准的第一个治疗纤溶酶原缺乏症的药物。这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疾病,可损害正常组织和器官功能,并可能导致失明。(生物谷)   特定肺癌患者5年生存率43% 阿斯利康Imfinzi三期临床试验结果积极 近日,阿斯利康宣布,其重磅PD-L1抑制剂Imfinzi(durvalumab)在治疗III期(stage III)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3期临床试验中表现出显著的长期疗效。事后分析显示,接受Imfinzi治疗的患者的估计5年生存率为42.9%,而安慰剂组为33.4%。Imfinzi组的中位总生存期为47.5个月,而安慰剂组为29.1个月。(药明康德)   特定TNBC患者OS翻倍 Trop-2抗体偶联药物3期结果积极 日前,吉利德科学在ASCO年会上公布了其“first-in-class”抗体偶联药物(ADC)Trodelvy(sacituzumab govitecan-hziy),在治疗复发或难治性三阴性乳腺癌(TNBC)患者的3期临床试验中的最新结果。在此前只接受过一种全身性治疗的转移性患者亚群中,Trodelvy将患者疾病或死亡风险降低59%(HR: 0.41; 95% CI: […]

半夏
能不能打新冠疫苗?这42种情况说全了!对照收藏!

能不能打新冠疫苗?这42种情况说全了!对照收藏!

文章来源:美中嘉和肿瘤防治   为落实新冠病毒疫苗“应接尽接” 的接种策略,解决受种人员和接种人员在禁忌症把握方面的一些模糊认识,减少因禁忌症把握不当造成的受众人员流失和医患矛盾,按照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技术指南(第一版)》及知情同意书和疫苗说明书的内容对新冠疫苗接种的禁忌症及相关问题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和明确,快跟着一起看看吧! 1 既往接种疫苗出现严重过敏反应者(如急性过敏反应、血管神经性水肿、呼吸困难等)不能接种。 2 对疫苗成分及辅料过敏者不能接种,灭活新冠疫苗辅料主要包括:磷酸氢二钠、氯化钠、磷酸二氢钠、氢氧化铝。 3 对尘螨、食物(鸡蛋、花生、海鲜、芒果)、花粉、酒精、青霉素、头孢或者其他药物过敏,可以接种。 4 任何原因(感冒、伤口感染、局部炎症)引起的发热(腋下体温≥37.3℃),暂缓接种。 5 痛风发作、重感冒、心梗、脑梗等疾病急性发作期,暂缓接种。 6 心脏病、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不是急性发作期,可以接种。 7 健康状况稳定,药物控制良好的慢性病人群不作为新冠疫苗接种禁忌人群,建议接种。 8 慢性疾病的急性发作期,或未控制的严重慢性病患者,不能接种。 9 高血压药物控制稳定,血压低于160/100mmHg,可以接种。 10 糖尿病药物控制稳定,空腹血糖≤13.9mmol/L,可以接种。 11 甲减患者服用稳定剂量左甲状腺素(优甲乐),甲功正常,可以接种。 12 慢性湿疹没有明显发作,可以接种。 13 慢性荨麻疹当前症状不明显,可以接种。 14 慢性鼻炎症状不明显,可以接种。 15 慢性肝炎不用吃药治疗,肝功正常,可以接种。 16 肺结核不是活动期,可以接种。 17 银屑病非脓疱型等急性类型,可以接种。 18 慢阻肺非急性发作期,无明显咳喘,可以接种。 19 强直性脊柱炎无急性疼痛表现,可以接种。 20 抑郁症药物控制良好,生活工作如常,可以接种。 21 用于治疗糖尿病的各种药物(包括注射胰岛素),均不作为疫苗接种的禁忌。 22 恶性肿瘤患者手术前后,正在进行化疗、放疗期间,暂缓接种。 23 免疫系统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干燥综合征等等)总体原则是谨慎接种,一般来说, 在病情稳定时可以接种新冠灭活疫苗和重组亚单位疫苗。 24 恶性肿瘤术后超过三年,不再进行放化疗;肾病综合征;肾移植后吃免疫抑制药物;艾滋病患者、HIV 感染者,建议接种灭活疫苗和重组亚单位疫苗。 25 […]

半夏
单针接种14天后对所有症状总体保护效力为68.83%!康希诺腺病毒载体新冠疫苗能否弯道超车,成为抗疫“尖刀斗士”?

单针接种14天后对所有症状总体保护效力为68.83%!康希诺腺病毒载体新冠疫苗能否弯道超车,成为抗疫“尖刀斗士”?

文章来源:新浪医药   尽管目前新冠疫情仍然呈现全球流行、局部反弹的局面。但随着新冠疫苗在全球陆续投入使用,这场扑灭疫情的防控战终于迎来胜利曙光。   据新浪医药统计,截至上月中旬,全球已上市的新冠疫苗共有3类9种,这些疫苗的研发机构分别为:   mRNA疫苗:辉瑞、Moderna 腺病毒载体疫苗:俄罗斯卫星V、阿斯利康/牛津、强生、康希诺 灭活疫苗:科兴、国药北生所、国药武汉所   而在我国目前已有5款附条件上市或获准紧急使用的新冠疫苗的研发方,包括:   灭活疫苗:科兴、国药北生所、国药武汉所 腺病毒载体疫苗:康希诺 重组蛋白疫苗:智飞生物 整体来看,目前已上市的新冠疫苗主要集中在灭活疫苗、重组蛋白疫苗、载体疫苗(如腺病毒载体疫苗)、核酸疫苗(如mRNA疫苗)这几条技术路线上,这些疫苗包含了第一、二、三代疫苗技术。可以看到,当前疫苗技术升级正处于第二代疫苗向第三代疫苗迈进的节点,新冠疫苗的研发加速了第三代疫苗技术的应用与成熟。   据悉,一项来自新冠疫苗追踪器数据显示,截至北京时间4月23日8时,全球累计新冠疫苗接种数量约9.5亿。而最新数据统计,我国累计接种新冠疫苗已经超过2亿剂次。   值得关注的是,与国外新冠疫苗负面新闻此起彼伏的情况相反是,目前我国已上市的新冠病毒疫苗均呈现了良好的安全性。此前国家卫健委有关主管部门表示,无论采用何种技术路线,只要是国家已经正式附条件批准上市的疫苗,其安全性、有效性都有一定数据做支撑,潜在收益或已知收益大于潜在风险或者已知风险,公众可放心选用。   但同时也因为需求紧张,目前我国已经有许多地区的群众反映新冠疫苗第二剂次预约难的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下,单针接种方案越来越受关注。   由康希诺生物研发生产的重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5型腺病毒载体)(Ad5-nCoV),是目前我国唯一获批的单剂新冠疫苗,被认为能更快速实现免疫保护,缩短接种周期,在更短的时间内实现群体免疫提供有力保障。   该疫苗在全球的三期临床试验中期数据显示:对所有症状总体保护效力分别为:单针接种28天后65.28%,单针接种14天后68.83%。对重症的保护效力分别为:单针接种疫苗28天后90.07%;单针接种疫苗14天后95.47%。   重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5型腺病毒载体)是一款“网红”疫苗,从研发之初就备受关注——这条技术路径曾经在对抗埃博拉病毒时一战成名;其次它是我国首个进入临床试验的COVID-19疫苗,也是全球首个进入I、 II 期临床研究的COVID-19疫苗。   那么,随着越来越多的新冠疫苗普及,我们需要进一步了解清楚——   什么是疫苗?疫苗的真正作用是什么?   新冠疫苗这些技术路径区别是什么?有哪些特点和优势?   备受关注的腺病毒载体疫苗能否弯道超车,成为人类抗击疫情的“尖刀斗士”?   ……   什么是疫苗?经历了怎样的变革升级? 疫苗是将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立克次氏体、病毒等)及其代谢产物,经过人工减毒、灭活或利用转基因等方法制成的用于预防传染病的自动免疫制剂。   几百年来,疫苗的进化过程经历了一、二、三代的升级演化:灭活、减毒或无毒的完整病原体(整株疫苗)——亚单位苗和基因工程苗等——核酸疫苗(DNA疫苗、基因疫苗)。   第一代疫苗是使用完整的病原体作为疫苗,简单说,就是直接使用病毒,将病毒活性杀死或者降低其毒性,促使疫苗进入体内的时候,人体产生抗体,实现免疫的目的。   第二代疫苗将抗原精简为病原体的蛋白或多糖,可以通过基因重组技术来实现抗原设计,并在体外表达、提纯。相比第一代苗,第二代苗更安全,毒副作用更低。   第三代疫苗则是将抗原简化成顶层的核酸物质,接种后借用人体细胞实现一步到位的胞内抗原表达。目前,第三代疫苗在研发速度、产业化、以及疫苗的免疫原性上优势明显,应用前景良好。   从目前全球进展最快、成效最突出的新冠疫苗来看,除灭活疫苗是传统疫苗以外,以mRNA核酸疫苗、腺病毒载体为代表的第三代疫苗表现最突出。   其中,mRNA疫苗属于核酸疫苗,这是一种全新的技术路线。这种疫苗是指将在体外合成病毒相关序列mRNA传递到人体细胞内形成免疫。 […]

半夏
新冠疫苗和流感疫苗,癌症患者能打吗?如果正在接受免疫治疗呢?

新冠疫苗和流感疫苗,癌症患者能打吗?如果正在接受免疫治疗呢?

癌症患者在接种疫苗前,别忘了先请医生评估哦~

小D
扫描下方二维码回复 666 获取解锁验证码
步骤:[ 打开微信]->[ 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三阴姐妹互助圈"公众号输入 666 获取验证码],即可永久解锁本站全部文章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