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甲状腺癌

甲状腺癌

2024年中国癌症数据出炉:肺癌一骑绝尘,甲状腺癌异军突起,这些防癌措施你应该知道!

2024年中国癌症数据出炉:肺癌一骑绝尘,甲状腺癌异军突起,这些防癌措施你应该知道!

对于癌症,我们总会有着各种或主观或客观的认知,坊间也流传着不同的看法。你可能会有这些疑问: 周围患癌症的人为什么越来越多了? 都在说吸烟有害健康,那么肺癌会是第一大癌症吗? 正常人应该如何预防癌症呢?   所有的这些疑问,大数据都能给我们最准确的回答。但要完成一项覆盖14亿人的癌症数据大筛查,其中的难度可想而知! 近日,一项我国癌症研究领域最重要的报告发布了:国家癌症中心基于全国肿瘤登记及随访监测最新数据,在全球顶尖期刊《JNCC》上发布了2022年中国恶性肿瘤疾病负担情况。 这是中国整体癌情最权威详尽的报告,其中的信息量巨大,与每个家庭的防癌、抗癌需求都息息相关,今天我们就集中解读几个重点。   1 全球第一的癌症负担 中国作为一个传统的癌症大国,所面临的癌症负担“亚历山大”。从2000年开始,我国每年的癌症新增人数及死亡人数就已经多年稳居全球第一了。 不仅如此,新发癌症病例的人数还在在快速增长。 举个例子:2015年,我国新发癌症病例数为429万人,而来到2022年,这个数字就变为了482万人。短短7年间,我们新增的癌症患者就多了近53万人,相当于增加了12%以上! 所幸,我们新增的癌症死亡病例数是有所下降的,由2015年281万人降至2022年的257万人。 从上面的数据来看,我们可以很容易得出一个结论:我们的癌症发病人数还在不断升高,但死亡人数开始出现了下降趋势。 只看新发癌症病例人数的大幅增加,大家可能还会有些恐慌情绪,实际上大可不必,把两组数据结合来看,这反而是个大好事! 癌症发病人数的升高 为什么我们的发病人数在持续增加?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我们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正在日益严重。在很多科普中,我们都在反复强调:年龄才是影响癌症发病的最主要因素。下面是2015年不同年龄阶段的癌症发病率: 在2022年,同样有着相同的趋势: 可以看到,大于60岁的中老年人,罹患癌症的概率几乎是30岁以下年轻人的40倍!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剧,带来的自然是癌症发病率的不断升高。   癌症死亡人数的下降 而新增癌症死亡病例数的下降,则真正让我们看到了这些年来防癌、控癌所取得的实际意义! 决定癌症死亡率的最主要因素是癌症的分期,越早发现癌症,死亡率就越低。在很多癌症类型中,I期的五年生存率超过90%,IV期(即晚期)的五年生存率不足10%。 越来越多的癌症被发现在早期,得到妥善根治性治疗后成为癌症康复者,带来了我们新增癌症死亡人数的下降。 总而言之,这一次的癌症大数据告诉我们:我们的防癌控癌工作有了巨大的提升!中国的人群整体更加长寿了,癌症筛查的意识也大幅增加了,癌症的治愈率也有了客观的提升。 2 不同癌种的变化状况 「一骑绝尘」的肺癌发病人数与死亡人数 虽然在癌症的整体数据上有了一定的向好趋势,但如果涉及到不同的具体癌症类型,我们依然面临着非常严峻的癌情。 这一次的癌症报告中,国家癌症中心用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针状统计图。可以看到肺癌就如同一根突出的「刺」,扎在了我们的癌症发病人数及死亡人数统计图中。 2022年中国癌症发病病例数统计 2022年中国癌症死亡病例数统计   2022年,中国肺癌的发病人数比第二名结直肠癌和第三名甲状腺癌相加起来都高;而死亡人数甚至接近于第二、三、四名死亡人数之和。 无论是发病人数还是死亡人数,肺癌这样的「一骑绝尘」的趋势都非常令人担心,也更显得肺癌的防治与筛查非常重要。 在调查数据中,全国31个省(市、区)中,共有28个省(市、区)肺癌排名第一。仅有西藏、甘肃、青海三个省份肺癌的发病率「屈居第二」。 说起诱发肺癌的原因,涉及到的因素多种多样,烟草、大气污染、遗传基因等因素都是其易感原因。但烟草,绝对是肺癌最大的致癌因素。中国男性和女性肺癌死亡的24%和4.8%可归因于吸烟。 关于烟草给我们带来的危害,具体可以参考文章:“致命”烟草:夺走160万人的生命,有人依然甘之如饴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通过大面积禁烟,从2018年起,就让美国的癌症患者出现了史无前例的首次下降,并持续至今。这一点经验值得我们学习。 当然,即便是现在我们国家已经在推广禁烟政策,要真正看到它对患癌人数产生有意义的下降,可能仍需二十年时间。(烟草对人的影响是长远的,美国自1990年以来开始推行禁烟政策,直至2018年方才看到患癌人数的下降) 因此,对于现在的我们而言,更有意义的措施是积极“勤筛查、早治疗”,推荐40岁以上的群体,特别是有吸烟史的群体每半年至一年进行一次肺部的低剂量螺旋CT体检,可以很大程度上降低晚期肺癌的风险。 值得重视的甲状腺癌 另外,在这次最新的癌症数据中,还有一个值得我们重点关注的癌症类型:甲状腺癌。从2000年开始,甲状腺癌的发病人数就以每年20%的增速在猛涨,到2022年,甚至一跃成为了我国排名第三的癌症类型,这样的高速增长非常不合常理。 虽然患者数量一直猛增,但却有个诡异的情况:甲状腺癌的死亡人数毫无变化,在刚刚的癌症类型死亡人数的图上,我们甚至压根就看不清甲状腺癌那条线,因为太少了!这再次证明了,中国甲状腺癌的诊治还是存在过度诊断和治疗问题! 针对甲状腺癌,我们一直在进行科普:只有这类癌症,医生才会劝你『放弃治疗』 也提示大家针对甲状腺结节的处理一定要谨慎,如果不是高危人群,一定不要盲目全切。概率上来说,这样的东西绝大多数不会致命,但治疗100%会影响后续的生活质量。 3 扎心的一生癌症发病率   过去,我们一直认为癌症是个小概率事件,在这次的癌症大数据统计中,国家癌症中心给出了科学的患癌概率。 首先说2022年当年的: 2016年,全国恶性肿瘤合计发病率为201/10万,也就是说10万人中约有200人会罹患癌症。其中男性恶性肿瘤发病率为209/10万,女性恶性肿瘤粗发病率为197/10万。 这个数据乍一看并不高,每5万人里才有1个「倒霉蛋」,似乎让人安心了很多…… […]

小D
确诊癌症,医生却劝我放弃治疗?我嚎哭着走出医生办公室,保洁阿姨都过来安慰我

确诊癌症,医生却劝我放弃治疗?我嚎哭着走出医生办公室,保洁阿姨都过来安慰我

作为一个强大到在癌症手里也能“死里逃生”的天选打工人,好像甲状腺癌并没有给我的生活带来什么变化,唯一的帮助就是让我心理承受能力更强了吧…   “不负责任”的体检医生 建议我「放弃治疗」 2020年的夏天,公司组织了例行体检。这样的体检我向来不放在心上,一方面我觉得自己简直健康的太过头了,另一方面我不太看的上这样的「流水线操作」,觉得可能查不出什么毛病来。 按部就班的抽血,CT,身高体重等流程走下来,似乎跟往年没有任何区别。正当我躺在彩超床上,心痛被抽走了8管血的时候,正在给我做颈部彩超的医生眉头一皱,严肃的开口问我:小姑娘,今年几岁了? 我不明所以,但还是如实回复了。彩照医生琢磨了一下,告诉我:你的甲状腺右侧有个结节,但大小不到1厘米,考虑到你的年龄不算大,这样的结节建议可以随访观察,三个月到半年复查一次就可以了。 我顿时心里一跳,连忙追问具体情况,体检医生给我做了个小科普,大意是甲状腺结节很多年轻女性都会存在,我这样的结节大小可以暂时考虑继续观察云云。一听这话,心头稍定,也就没有太当回事,只当自己又多了一个“定时炸弹”(我的肺上也有微小结节灶)。 一夜无话,直到第二天跟家中“队友”提起甲状腺又多了个小结节以后,队友左思右想还是不放心,逼着我到医院再做个复查。没想到就是这次复查,给我带来了人生挨的第一刀……(实名感谢队友的警惕) 大概一个星期后,在队友的陪同下,我来到当地top1的医院做了甲状腺彩超复查。这一次,甲状腺外科的医生给出了截然不同的判断:虽然结节不大,但是形态看起来有些不太正常,为了以防万一建议我还是做个穿刺,排除一下甲状腺癌的风险。 一向心理素质不太行的我当场就慌了,还好队友在旁继续跟医生沟通,确认了穿刺的注意事项以及预约时间等等,这位有点小帅的医生还很贴心的给我预约了第二天的门诊手术穿刺。 回家的路上,我一直在试图安慰自己:肯定是良性的小结节,我又没做过什么伤天害理的大事,命运肯定是不会玩弄我这只「无辜小猫咪」的,再加上队友的安慰,总算是暂且放下心来,只是一想到第二天就要穿刺,还是不免紧张。 穿刺不疼,但拿到结果以后我嚎啕大哭,一旁的保洁阿姨都来安慰我 第二天如约来到医院,这一次我就诊的科室变成了超声介入科。怀着复杂的心情我接过了医生递来的纸和笔:“你预约的甲状腺穿刺是个微创手术,需要有根穿刺针取组织做活检。看下这份手术同意书,把字签一下。”   活了快30年,我以前接受过最复杂的医学治疗就是无痛肠镜的麻醉,一针下去什么也不知道了。这次将要清醒着接受穿刺,对我来说也是个“新奇”体验。 进入治疗室,当医生开始摆弄心电监控的设备时,我紧张的情绪达到了顶点。给我穿刺的也是位年轻大夫,看我紧张到脖子都僵硬了,做了一番安慰:“别紧张啊,待会越紧张越疼。” 一番准备过后,穿刺的大夫提醒:“不要动,要准备穿刺了”。我屏住呼吸,感到一根长长的穿刺针刺入了脖子。当有一根长长的异物在我的脖子里“穿刺”的感觉很奇妙,没有想象的那么剧痛,但这种感觉其实还是非常恐怖的,希望朋友们都不要有这种体验。 这次穿刺实际上没有花多长时间,大概十分钟左右的样子,但我感觉时间过的非常漫长,且同时感到医生用穿刺针在我脖子上来回了两三下。终于,当医生给我处理完伤口,并给我看到了玻璃瓶里淡淡血色的组织时,我已经脚软的站不稳了,队友连忙过来扶住了我。 接下来,便是不算漫长的等待期,但对我来说却是度日如年。三天后,医院的电话就打过来了,电话里的医生让我去拿病理检查结果,但临挂电话前加了一句:“让你的家属陪着你一起来”。就这么一句话,把我三天以来建立的心理防线都击溃了。 在去医院的路上,我满脑子都是癌症,以及放化疗以后掉光了头发的患者们,一个劲的直冒虚汗。队友不停的安慰我,也许是其他情况也说不定,还不一定确诊癌症了云云,我一句都听不进去。 来到医院的病理科以后,我终于怀着被审判的心情取到了那张病理报告单,上面赫然的一行文字让我脑子一片空白:「甲状腺乳头状癌不除外」。眼泪唰的一下控制不住的流下来,我从未想过原本离我那么遥远的癌症,竟然就这么降临到我的头上,我才29岁啊,原本还在计划下个月搞个盛大的30岁生日Party,这下全完了…… 一路上都在胡思乱想,队友拖着我在住院楼找到了初诊的甲状腺外科医生。在医生办公室里,医生拿过检查单一看,便直接下了结论:“可以断定就是甲状腺癌了,好在你这个病灶不算大,准备一下尽快手术吧……”队友还在跟医生确认手术的细节,而我听着听着就开始走神。     走出医生办公室后,我仍然处于恍惚的状态,没走两步不知是从哪里忽然涌上一种巨大的悲伤和委屈感,作为花季少女的我,毫无预兆的蹲下来就开始「嚎啕大哭」。 当时哭的那叫一个惨啊,现在回想也记不起当时为什么会那么委屈了,只记得哭的惊天动地,队友在旁边手足无措的安慰我,整层楼的目光都向我蹲着的小角落投来了。后来队友告诉我,就在一旁的保洁阿姨犹豫了一会,还过来拍了拍我,安慰我说:“小姑娘,没什么过不去的坎啊,加油坚强点,你看小伙子不还陪着你的吗?” 而我哭着回了一句谢谢阿姨,随后哭的更惨了。 手术前夜我失眠了 但庆幸得的是「幸福癌」 不知道怎么才回的家,我把社交网络上所有关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信息查了个遍,慢慢才冷静下来。认真和队友聊了聊,才发现医生其实也跟队友聊过甲状腺癌的恶性程度其实并不高,特别是我这样的「乳头状癌」,手术切除后的治愈率达到95%以上,充满了各种悲伤幻想的我终于被拉回了现实。简单商量过后,我们决定立刻手术。 收拾了各种行李和各类杂七杂八的细软后,我光荣住院了(本来还想把加班用的笔记本电脑带上,但转念一想老娘都得癌症了,谁还敢让我加班)。在我这个病房,连上我一共有3个病人,分别是40多岁的阿姨,40多岁的阿姨,以及我这个29岁的美少女,两位阿姨都不免感慨一番我的“英年早癌”,顺便提醒了我一通诸如“不要吃外卖,早睡早起”之类的健康小Tips。嘴上连连称是的同时,我心里不免吐槽:咱们不都甲状腺癌睡在这了吗,现在说这些还有什么用? 我是病房里排队最后一个做手术的,但和两位阿姨也都是前后脚。手术前一天,我们三人莫名有了一种惺惺相惜的感觉,一起互相加油互祝平安,然后一起羞耻的排队去治疗室插尿管了。 值得一提的是,手术前一晚我在两位阿姨的呼噜声中完全失眠了,第二天满脸萎靡的去到了手术准备室等待主刀大夫翻牌子。队友送我进去以前,还很不争气的红了眼眶,我用尽全力克制才没让确诊那天丢脸的「泪洒医院」再次重现。 又痛又痒、浑身难受…… 手术后真的好难熬 躺上手术床以后,看着几位医生和护士们正在术前准备,倍感紧张的我选择和医生们聊天来缓解紧张。没聊几句,就有位医生拿着面罩来到我跟前,说:准备好了吗?我们这次是全麻手术,戴上面罩大口呼吸就好。”一边戴上面罩,我一边在想:也不知道这个面罩多久能让我……*¥*@% 当我再有意识的时候,已经出了手术室了。有人在我耳边说,我们现在回病房了啊,然后我就被推出了手术室。迷迷糊糊中我看到队友和家人都在门口等着我,我颤颤巍巍的给他们比了个“ok”手势,随后就又睡了过去。     等到我彻底清醒过来,已经是晚上了。队友给我看了我被切掉的右侧甲状腺照片,我还以为会有什么特殊的结构,结果也是血糊里拉的一块肉,看起来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也不知道那个1公分的病灶到底在哪。 随着所有感觉的慢慢恢复,难受的感觉也一点点的袭来了。首先就是被束缚的感觉实在难受,从心电监护到各种血氧监护,此时我身上贴满了各种管线,活脱脱一个科学怪人。再加上颈部还有一根引流管,我也不敢乱动,只能直挺挺的睡在床上,躺的腰酸背痛。 然后就是随着止痛药的效果逐渐过去,痛感就很微妙的逐渐上升起来,直到半夜来到了顶峰。由于全麻插管的关系,我的喉咙可能也被伤到了,一直很痒很想咳嗽,可是颈部又有伤口让我不敢大动作,就只好忍着。 就这样又痒又痛又腰酸背痛的叠加袭击,在手术后的第一天晚上,我再一次光荣的失眠了。直到第二天,扯下了大部分监控的设施以后,我才能轻微的动弹一下,缓解我的难受。随后又经历了难熬的手术伤口疼痛,终于!在住院满7天时间点,本姑娘又活蹦乱跳的出院了。 「优甲乐」成了我终身的战友 这场甲状腺癌的造访,除了让我多了一个陪伴终身的朋友,甲状腺激素(优甲乐)以外,似乎并没有对我造成太多的影响。出院后,我又在家休息了十天,随后就回到了工作岗位上。而同事们逐渐从对我的处处关爱,再到被我普及了甲状腺癌“幸福癌”的“江湖绰号”后,和我恢复了打打闹闹嘻嘻哈哈的关系,在我的身上,仿佛「癌症幸存者」这个标签并不存在一样。 这场与甲状腺癌的不期而遇,带给我的只有对生活的一次提醒,让我拥有更加健康的生活习惯,也让我对甲状腺癌这场“幸福癌”有了更多的了解。   咚咚点评     近些年来,中国新发甲状腺癌病例保持着高达20%的年增幅,是年轻群体中发病率上升最快的癌症。除了现代年轻人的生活状态有关以外,甲状腺癌发病率快速升高的很大一个因素就是:体检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 就像本文的主角,也是在日常的体检,也就是在颈部超声中发现的可疑病灶。 这就提示我们:甲状腺超声的筛查是年轻人们,特别是年轻女性必须要做的防癌筛查之一。当然,有了筛查,就会有甲状腺癌的确诊,针对一纸甲状腺癌的诊断书,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针对这个问题,2016年中国抗癌协会发布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或可能成为甲状腺结节的“诊疗宝典”。对于存在这些高危因素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均可以考虑进行手术治疗(即手术适应症): ● 青少年或童年时期颈部放射暴露史; […]

小D
6类癌症临床治愈率超90%!面对这类「轻松癌」,医生真的会劝你「放弃治疗」!

6类癌症临床治愈率超90%!面对这类「轻松癌」,医生真的会劝你「放弃治疗」!

你知道吗?尽管癌症听起来让人胆寒,但在医生眼中,并非每一种癌症都是“不治之症”。   罹患癌症,对普通人群而言无异于晴天霹雳。当一纸癌症诊断书摆在眼前时,相信所有人的第一反应都是“五雷轰顶”,方寸大失。根本顾不得分辨到底是哪一个种类的癌症。 但恰恰最重要的信息就藏在癌症种类中。在所有癌症中,有两类癌症不管在发病率还是治疗上都完全不同,它们的关键词是:不致命,或是致命率很低。 对于这些患者来说,罹患癌症却不危及生命,可以说是不幸中的万幸!医生们甚至有时会担心这部分患者盲目接受治疗,反而带来更大的麻烦。 在业内,这类癌症有个特殊的称呼:「轻松癌」,它的恶性及难治程度远远低于其他种类的癌症。那么,到底哪些癌症属于这个范畴,今天我们根据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数据库的数据,来做个最全面的「轻松癌」盘点。   这几类癌症都不用担心,临床治愈率大于95%! 首先,我们来看看由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汇总的,各类癌症5年生存率情况: 从这份不同癌种的5年生存率(临床治愈率)来看,我们所说的轻松癌其实数量并不少。甲状腺癌、乳腺癌、霍奇金淋巴瘤、前列腺癌、卵巢生殖细胞肿瘤及皮肤黑色素瘤等癌症,在正常治疗的情况下都有着非常不错的临床治愈率。 而不少癌症在早期阶段的临床治愈率也在90%以上。从这些癌症的临床治愈率来看来看,除了几类特定的癌症,其实癌症远没有那么可怕。 接下来,我们就以最典型的甲状腺癌和前列腺癌为例来深入科普,面对这些癌症,医生反而担心患者会进行过度治疗。 过度诊断!癌症中的另类「奇葩」甲状腺癌医生担心你筛查太过头   提起甲状腺癌,很容易让人想起最近的一则新闻:就在这两年,商业重疾险改革,将I期以内甲状腺癌踢出重疾名单,改为按轻症赔偿。这则新闻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波澜,不少人都在吐槽保险行业又在偷偷降低赔付标准。 但实际上,这个改变有着相对科学的依据:我国学者曾在国际顶级期刊《柳叶刀》发表了一篇关于甲状腺癌过度诊治的文章,通过甲状腺癌发病率的回顾,作者发现2003~2011年间,中国新发甲状腺癌保持着高达20%的年增幅,但死亡率却没有明显变化。 被诊断出甲状腺癌的人群越来越多,但死亡人数基本保持稳定。基于这一现象,作者认为中国的甲状腺癌存在严重的过度诊断情况。 换句话说,在我们现存的甲状腺癌患者中,有很大一部分即便是发现了甲状腺病灶,但它终生都不会对人体产生任何影响。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每年我国的甲状腺癌发病率都在大幅提升,但死亡率基本保持稳定的原因:越来越多这样不会引发任何症状的甲状腺“病灶”被发现,被诊断为甲状腺癌,却不会造成患者的死亡。 通过数据分析,作者认为甲状腺癌过度诊断的情况触目惊心:国内城市甲状腺癌过度诊断比例约为女性83.1%、男性77.3%,乡镇过度诊断比例则是女性60.4%和男性59.2%。上海、杭州、嘉兴等几个地区荣登甲状腺癌过度治疗地区榜首,而广州、武汉、北京等一线城市均超过80%。 通过这组数据,我们会得出一个有意思的结论,也是甲状腺癌发病率升高的罪魁祸首:越是经济发达,越是健康意识明确的人群,越乐意接受癌症体检,超声的普及也就变相导致了甲状腺癌被检出率的升高。 这项研究中,作者发现人均GDP每增加1万元,带动甲状腺癌发病率增加近1倍——女性增加0.93倍,男性增加0.90倍。 不仅是在中国,过去十年间全球甲状腺癌发病率都呈快速升高态势,甲状腺癌的过度诊断同样明显上升。今年3月,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统计研究的25国数据报告中提出,全球甲状腺乳头状癌发病率迅速攀升的最主要原因就是由于过度诊断所致。 “惰性癌症”前列腺癌同样是过度诊断的重灾区   除了甲状腺癌以外,另一个被称为“轻松癌”的癌症类型是男性所特有的前列腺癌。它有一个非常鲜明的特点——属于惰性癌症。 在欧美国家,不少老年男性在死亡时都会被发现带有前列腺癌细胞。当然,每年依然有大约有140万男性被诊断为前列腺癌,及时筛查可以更早的发现疾病,从而降低前列腺癌死亡的风险。 但与甲状腺癌一致,前列腺癌也同样存在过度诊断的问题。目前临床上的筛查方式大多采用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检测结合传统活检筛查,可能会导致过度诊断,从而增加了不必要的活检。 在美国,由于临床医生们普遍采用基于PSA的早期检测措施,虽然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前列腺癌的死亡率,但却带来了意想不到的代价。 数百万男性在过度诊疗中被诊断为癌症,并接受了一些相关影响生活质量的治疗。在后续的数据统计中,研究者们发现前列腺癌的发病率翻了一番,其中大部分是低风险级别的前列腺癌,占新诊断前列腺癌的70%。 高过度诊断率,带来了高过度治疗率以及伴生的后遗症深渊   过度诊断,也就代表着过度治疗问题的出现。 对于癌症治疗而言,最佳的治疗方式莫过于手术治疗。但由于甲状腺的解剖位置和生理特性,甲状腺癌手术并不是一刀切掉的问题。任何手术都可能存在副作用和后遗症,甲状腺手术同样如此。它可能存在的并发症包括继发性甲状腺功能减低、声音嘶哑、呛咳、抽搐、低钙等,严重的出血或神经损伤甚至可能导致窒息。此外,接受甲状腺手术的患者,人人都将要面临的问题是:终生服用甲状腺激素。无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甚至是经济负担上,都是不小的一个负担。 前列腺癌同样如此,甚至面临着让男性更为尴尬的手术治疗,对社会角色造成了天翻地覆的改变。 治疗后伴生的社会问题,成为了癌症康复者们面临的共性困扰:社会的有色眼镜对待。 癌症患者的社会歧视现象在不少媒体中都有报道过,它们集中体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一个“癌症康复者”的头衔,就足以让不少用人单位在招聘时连简历都不看就将面试者拒之门外;而在感情生活中,“癌症康复者”的名头也成了考验一段感情是否牢固的试金石,不少悲剧由此发生。 “轻松癌”应该怎样对待?医学中有一个“万金油”绝招——随访观察   既然甲状腺癌及前列腺癌的过度诊断与治疗已经成为了一个我们正在面临的共性问题,我们应该怎样面对筛查与治疗的矛盾呢? 首先,不可因噎废食。防癌筛查是我们保持健康的最重要手段之一。只有面对病情,我们才可正确的处理病情。有了筛查,就会有甲状腺癌及前列腺癌的确诊,针对一纸癌症诊断书,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针对这个问题,随访观察或许是最优解。2016年中国抗癌协会发布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或可能成为甲状腺结节的“诊疗宝典”。对于存在这些高危因素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均可以考虑进行手术治疗(即手术适应症): ● 青少年或童年时期颈部放射暴露史; ● 甲状腺癌家族史; ● 已确定或高度怀疑淋巴结转移甚至远端转移; ● 病灶有腺外侵犯(如侵犯喉返神经、气管、食管等); ● 病理学高危亚型(高细胞亚型、柱状细胞亚型、弥漫硬化型、实体/岛状型、嗜酸细胞亚型); ● 穿刺标本检测BRAF基因突变阳性; ● 癌灶短期内进行性增大(6个月增大超过3mm)。     而非这类情况的甲状腺癌,则可以考虑再行观察,直至出现上面这些危险情况因素。   前列腺癌同样可以通过增加筛查手段来避免过度治疗。来自瑞典卡罗林斯卡学院的一项研究就表明:磁共振成像(MRI)和靶向活检筛查结合的方式,可以将前列腺癌过度诊断减少一半。该结果也在欧洲泌尿外科协会大会上公布。   通过这种新方式,我们可以检测到同样多的具有临床意义的肿瘤,减少不必要的活检和低风险肿瘤的检出数量。 […]

小D
「网红减肥神药」还会致癌?

「网红减肥神药」还会致癌?

今年网上最火的药是什么?毫无疑问是“减肥神药”司美格鲁肽。从2022年开始,司美格鲁肽这种不用运动不用节食,每周一针就能轻松减掉20斤的神奇药物就被无数人追捧,各种购买使用攻略比比皆是。   但就在“减肥神药”被人们热捧之时,美国FDA发布了最高等级的黑框警告,警告司美格鲁肽等GLP-1激动剂可能会引起甲状腺c细胞肿瘤,并禁止有甲状腺髓样癌病史或家族史的人,以及2型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综合征患者使用GLP-1激动剂[1]。 不久前,欧洲药品管理局也发布了类似的安全警告,并要求相关生产厂家提供补充信息[2]。“减肥神药”真的会致癌吗?“减肥针”是不是不能打了?   FDA发布的司美格鲁肽黑框警告 GLP-1激动剂致癌疑云 GLP-1抑制剂现在是一类非常成功的糖尿病药物,它一方面刺激胰岛素分泌,一方面又能产生饱腹感抑制食欲,也因此被许多人当初“减肥神药”使用。但在它诞生之初,就有人怀疑过它可能导致甲状腺癌。 这是因为,甲状腺中的滤泡旁细胞(c细胞)同样表达GLP-1受体,会受到GLP-1激动剂的影响。2010年,丹麦科学家Lotte Bjerre Knudsen证实,长期使用GLP-1抑制剂会刺激小鼠和大鼠的甲状腺c细胞增生,增加发生相关肿瘤的风险[3]。 不过,在人类等灵长动物中,甲状腺c细胞上的GLP-1受体表达量比小鼠和大鼠低了不少,Knudsen对食蟹猴的试验也没有发现甲状腺肿瘤的增多。当时很多人都觉得,GLP-1增加甲状腺肿瘤的作用可能不会发生在人类身上,最终利拉鲁肽、司美格鲁肽等各类GLP-1激动剂还是顺利上市了。 不过在去年,法国蒙彼利埃大学分析使用GLP-1激动剂的患者发现,这类药可能还真跟甲状腺癌有关。研究估计,使用1~3年的GLP-1激动剂,与甲状腺癌风险提高58%,甲状腺髓样癌(来源于c细胞)风险提高78%相关。 GLP-1激动剂明显增加甲状腺髓样癌风险 “减肥神药”还能用吗? 这样一看,司美格鲁肽等GLP-1激动剂好像还真的挺危险,癌症风险增加很多。而且,增加的主要是甲状腺髓样癌,并非有着“轻松癌”之称的甲状腺乳头状癌。那这么好的“减肥神药”就不能用了吗? 首先,甲状腺髓样癌的预后虽然比不上“轻松癌”,但也是预后较好的一类癌症。根据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的数据,甲状腺髓样癌的整体5年生存率在89%左右,早期患者更是有着99.9%的极高5年生存率,只是晚期患者5年生存率较低,只有40%[5]。 更重要的是,甲状腺髓样癌本身的发病率非常低,平均每年每10万人只有0.2例。即使其风险因为使用GLP-1激动剂增加了78%,发病率也只是增长到每年每10万人0.36例,绝对风险的增加很小。 相比之下,合理使用GLP-1激动剂的益处就大多了,逆转2型糖尿病,预防中风和心梗,这些都比甲状腺髓样癌绝对风险的微小升高更为重要。更别说,糖尿病和肥胖本身就是癌症的重要危险因素。 除了本身甲状腺髓样癌风险较高的患者,一般人使用司美格鲁肽等GLP-1激动剂降糖或减肥时其实不必过多考虑甲状腺癌的风险增加。与其担心甲状腺癌,倒不如担心司美格鲁肽高达84%的胃肠道不良事件报告率和每月2600元的治疗价格。 参考文献: [1]. https://tmedweb.tulane.edu/pharmwiki/doku.php/glp-1_analogs [2]. https://www.ema.europa.eu/en/documents/prac-recommendation/prac-recommendations-signals-adopted-11-14-april-2023-prac-meeting_en.pdf [3]. Bjerre Knudsen L, Madsen L W, Andersen S, et al. Glucagon-like peptide-1 receptor agonists activate rodent thyroid C-cells causing calcitonin release and C-cell proliferation[J]. Endocrinology, 2010, 151(4): 1473-1486. [4]. Bezin J, […]

小D
「临床治愈」在路上!原研仑伐替尼延续「惊艳」疗效,更优抗癌方案点亮治疗曙光!-ASCO会议精彩回顾

「临床治愈」在路上!原研仑伐替尼延续「惊艳」疗效,更优抗癌方案点亮治疗曙光!-ASCO会议精彩回顾

靶向治疗,是近些年来抗癌领域中最重要的治疗方式之一。它为癌症患者们带来了更长久的疾病控制,帮助癌症治疗迈入新的抗癌「快车道」,以靶向治疗为基石的系统性治疗也随之不断进步。   我们今天重点科普的靶向药物仑伐替尼,就是近年来癌症领域最重要的靶向药物之一,在抗癌治疗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基石”作用。   2018年11月,由卫材研发的原研靶向药物乐卫玛®(仑伐替尼)正式亮相中国,获批用于未经系统药物治疗的不可切除肝细胞癌。一经上市,它便打破了肝癌治疗的僵局:它帮助晚期肝癌患者大幅提升病情的客观缓解率,让部分初始不可切除的肝细胞癌患者获得了降期、手术切除的机会,奏响肝癌「病情缓解—降期手术—临床治愈」的「治愈三部曲」。   在既往开展的LEAP-002临床研究中,乐卫玛®(仑伐替尼)达成了一线治疗亚洲肝癌患者22.4个月总生存期的临床数据,交出一份重磅的疗效成绩单。   2020年11月,乐卫玛®(仑伐替尼)获批用于碘难治性分化型甲状腺癌,同样显著改善了中国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和客观缓解率。   2023年6月3日至7日,全球最重要的肿瘤学术会议——ASCO会议在美国召开。本次大会中共有34项关于仑伐替尼相关研究入选会议环节,无论是临床研究的数据还是数量,都可以看出仑伐替尼在癌症治疗中的重要地位。   肝癌治疗“基石”靶向药,仑伐替尼联合治疗凸显优异疗效 此次ASCO大会,仑伐替尼继续在其优势癌种——肝癌领域“一骑绝尘”。共有17个肝癌相关的临床研究。 首先与大家分享的,是两个来自中国的临床团队,开展了以仑伐替尼为基础的三联治疗方案:TACE(经动脉化疗栓塞术)+仑伐替尼+免疫治疗方案,并实现了优异的疗效。 我们以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临床研究为例:2021年10月至2022年7月,共55例不可手术的晚期或局部晚期的肝癌患者参与了经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联合仑伐替尼和卡瑞利珠单抗的临床研究。 截止2022年12月,这个临床展示出了非常惊艳的效果(详见下图)。更重要的是,在所有参与临床的患者中,共有26例患者在三联方案治疗后成功实现病情转化降期,达成了进行手术的目标。23.1%的患者在切除后的病灶中未发现癌细胞,即达到了病理完全缓解!       通过以仑伐替尼为基础的肝癌治疗“三联方案”,研究者们成功实现了晚期肝癌患者降期,进行根治性手术切除的目标,也真正让晚期肝癌患者拥有了临床治愈的希望!   上述临床试验外,与更多全新药物组成搭档,挑战肝癌联合治疗也是本次仑伐替尼探索的重点。   例如,“双免疫+靶向”的联合治疗方案是近年来最前沿的治疗方式,此次ASCO会议中,一项仑伐替尼联合信迪利单抗+IBI110单抗(LAG-3抑制剂)的临床研究数据公布,表现优异。另一项研究则采取了仑伐替尼联合全新抗癌药物E7386为治疗方案,同样有着不错的表现。E7386是一种具备抗癌潜力的全新化合物,它具备消除耐药性癌症干细胞,实现抗癌治疗的耐药延缓或逆转的效果。   无论是以仑伐替尼为基础的“三联方案”,还是与LAG-3抑制剂、E7386等全新抗癌药物的组合,仑伐替尼都展现着它作为肝癌“基石”靶向药的重要作用,为肝癌患者带来更多治愈希望。   甲状腺癌继续深拓,开辟新辅助治疗新征程,获益潜力巨大 在肝癌适应症外,碘难治性分化型甲状腺癌作为仑伐替尼在中国获批的适应症,在本次ASCO大会也有突破:一项针对仑伐替尼用于局部晚期甲状腺癌患者的探索正在开展,其目的在于评估仑伐替尼在甲状腺癌患者新辅助治疗方面的治疗潜力。 对于甲状腺癌患者而言,这是一种全新的尝试:这部分患者在术前将额外接受最多6个周期的仑伐替尼治疗,在进行靶向治疗实现病灶的大幅缓解后,再进行更精准的手术切除。基于仑伐替尼过往的临床数据,我们相信仑伐替尼在局部晚期甲状腺癌新辅助治疗探索中,将有更加优秀的表现! 多点开花!胃、肾、黑色素等癌种各有斩获,仑伐替尼联合方案带来更多惊喜   除了肝癌及甲状腺癌以外,关于仑伐替尼的其他还研究涉及胃癌、肾癌、黑色素瘤、卵巢癌、肉瘤等多个癌种。在这些研究中,有的关注晚期或早期癌症治疗的应用场景,有的则体现了仑伐替尼在泛癌种、多模式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凸显了仑伐替尼在更多癌种中“多点开花”的深拓。 在中国患者更为高发的胃癌和肾癌中,仑伐替尼的联合治疗方案也有着不错的表现: 对于胃癌患者而言,研究者们更关注那些“无药可用”的晚期胃癌患者,选择了仑伐替尼+帕博利珠单抗(我们常说的“可乐组合”)作为治疗方案,29例参与临床的患者均是接受过一次及以上的后线治疗患者。其中5例患者在治疗后(21%)实现病情部分缓解,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分别为12.9周和21.4周。这个数据针对“无药可用”的胃癌患者群体而言表现不错,也填补了过往胃癌后线治疗缺乏临床数据支撑的窘境; 对于肾癌,研究者们同样选择了“可乐组合”。临床数据显示:无论是总生存期、无进展生存期或是客观缓解率,“可乐组合”的疗效都远远优于对照药物舒尼替尼。 此外,“可乐组合”在本次ASCO大会中,还公布了黑色素瘤、卵巢癌、肉瘤等癌种的相关临床数据,均展现出了同样优异的疗效。 从肝癌到其他多个癌种,从单药治疗到联合用药,从一线治疗到癌症治疗的全周期覆盖。以仑伐替尼为“基石”的联合治疗方案正在造福更多癌症患者,“靶免联合”或更多组合方案的临床数据也都在陆续公布。 相信在未来,仑伐替尼还将继续带来更多更惊艳的癌症治疗方案,也能帮助更多患者实现病情的缓解,甚至是临床治愈的最终目标!  

小D
为什么我们说中国「癌症年轻化」是件“大好事”?

为什么我们说中国「癌症年轻化」是件“大好事”?

最近,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感慨: “感觉癌症越来越常见,身边患癌的年轻人 怎么越来越多了?” 确实,这样的感受并非子虚乌有。 不仅是我们身边的案例,就拿屏幕前熟悉的明星们,我们也越来越多的看到他们罹患癌症的不幸消息: 43岁的音乐人赵英俊因罹患肝癌走了; 23岁的演员徐婷因淋巴瘤不幸离世; 33岁的歌手姚贝娜罹患乳腺癌去世; …… 甚至在前不久,曾参加某选秀节目的偶像练习生蒋智豪发文透露,自己已经患上了肺癌,并且已处于晚期。 所以,中国的癌症,正在面临「年轻化」危机么? 我们每个人,又能为自己和家人,做些什么呢? 「癌症年轻化」是危机,同样也是转机 首先,我们需要回答上文提出的问题:中国的癌症确实正在朝着「年轻化」发展。 下图是由国家癌症中心刚刚发布的最新中国癌症数据统计。从折线图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出,从20岁开始,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患上癌症的风险就开始急剧增高: 这样的情况在某些癌种中体现的更为明显。 例如我们常见的甲状腺癌。甲状腺癌有个江湖诨号,叫做“不死的癌症”。但它的发病率,却是近年来“狂飙”最快的癌症之一: 最近二十年以来,中国患者甲状腺癌的发病率上涨了超过10倍!最近几年更是以每年超过20%的增长速率在上升。而主要患病人群,则是以30岁-50岁之间的女性为主; 还有一个例子也非常典型: 上图是乳腺癌在不同年龄段的发病率趋势。我们可以很明显看出:从2000年开始,40岁以下人群的发病率在持续增加。 很明显,无论是身边的案例,还是从中国癌症的大数据来看,患癌的年轻人都在不断增加。 但面对这样趋势,为什么我们还会给出这样的结论: 中国癌症的年轻化是件“大好事”? 这就要从甲状腺癌发病率飙升中掩盖的真相说起: 我国学者曾在国际顶级期刊《柳叶刀》发表了一篇关于甲状腺癌诊治现状的文章,探寻甲状腺癌为何发病率如此飙升的原因。 首先,作者进行了中国甲状腺癌发病率的回顾。通过调查,作者发现2003-2011年间中国甲状腺癌发病率保持着高达20%的年增幅。这个增幅速度远远高于平均水平。 到底是什么特殊原因,导致了甲状腺癌的发病率如此之高? 通过患病人群的反复对比,作者得出了一个让人费解的答案:甲状腺癌的发病率升高与人均GDP相关,当某个地区的人均GDP每增加1万元,就能带动甲状腺癌发病率增加近1倍——其中女性增加0.93倍,男性增加0.90倍。 这是什么奇怪的关联性?人们富裕了,反而带来更多的甲状腺癌? 继续探究下,作者发现了其中的奥秘。越是经济发达,越是健康意识明确的人群,甲状腺癌检出率越高。因为他们接受体检的频率更高,超声很容易就可以发现隐藏起来的“恶魔”。 也就是说,不是年轻人的癌症发病率越来越高了,而是更多癌症被更早的检查出来了。 支持这个结论最好的证明,就是作者发现尽管甲状腺癌保持着每年约20%的高速增长势头,但甲状腺癌的死亡人数却相比并没有明显变化。 这其中固然有甲状腺癌治疗难度不大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发现癌症的时间提前了,治疗难度就相应下降了不少。 与甲状腺癌类似的,乳腺癌也有着同样的情况。乳腺钼靶如今已经是女性体检的一个常规项目了,随着人们的健康意识觉醒,年度体检在工作中越来越多的被运用,更多的乳腺癌在早期被发现,造成发病率上升的同时,治疗难度也下降了不少。 早发现,早治疗。所以我们说,中国癌症的「年轻化」是件大好事。 癌症「年轻化」的其他原因 当然,造成癌症「年轻化」的原因一定是多样的,体检的普及并不是其唯一的因素。 以乳腺癌为例,脂肪摄入、体重变化、月经初潮年龄、哺乳以及生育模式的改变,都或多或少,或正面或反面的影响了乳腺癌的发生; 而结直肠癌又被称为“富贵病”,跟生活习惯变化(蔬菜少、久坐、肥胖、加工肉多、吸烟饮酒等)密切相关。 事实上,年轻人患癌还是一个相对罕见的事件。虽然患癌几率在不断增加,但它的基数依然非常小,如果你不到30岁,每年患癌的概率大约是万分之六多一点儿,70岁的老人,患病风险是20岁年轻人的100倍以上。 你可以努力达成的目标 当然,我们绝对不能说年轻人患癌是个小概率事件,就放纵自己的坏习惯继续发生。 癌症都是从一点点坏习惯的积累,日积月累产生的。 如果把我们的健康看作是一个银行,那每一个坏习惯,都在悄悄偷走我们的健康储蓄。 如果不合理「规划理财」,那等年纪大的某一天……银行就突然倒闭了。 为了让自己能够更健康、无负担地活到老,每个年轻人,都可以从现在开始,在生活中做出一点点小改变。 从现在开始,你可以做的预防事项包括: 【1】如果你超重了,请减轻体重到正常范畴; 【2】尽量多运动,就算在格子间上班,也要保证每天30分钟的快走或慢跑,不要久坐; 【3】控制糖分摄入,控制盐分摄入,多吃高纤维蔬菜; 【4】不要吃65摄氏度以上的烫食(包括滚饮); 【5】戒烟; 【6】戒酒; 【7】接种HPV疫苗; 【8】从30岁开始,每年接受体检。你需要注意这些内容:定期检查乙肝疫苗状态,及时补打乙肝疫苗;每5年进行一次胃肠镜检查,切除高危息肉;每年接受一次胸部低剂量螺旋CT检查;检查是否感染幽门螺旋杆菌,及时治疗;每年进行乳腺钼靶、B超等常规影像检查。 […]

小D
这些癌症被医生称作「轻松癌」,可能会劝你放弃治疗!

这些癌症被医生称作「轻松癌」,可能会劝你放弃治疗!

在医生眼中,并非每一种癌症都是“不治之症”。 罹患癌症,对普通人群而言无异于晴天霹雳。当一纸癌症诊断书摆在眼前时,相信所有人的第一反应都是“五雷轰顶”,方寸大失。根本顾不得分辨到底是哪一个种类的癌症。 但恰恰最重要的信息就藏在癌症种类中。在所有癌症中,有两类癌症不管在发病率还是治疗上都完全不同,它们的关键词是:不致命,或是致命率很低。 对于这些患者来说,罹患癌症却不危及生命,可以说是不幸中的万幸!医生们甚至有时会担心这部分患者盲目接受治疗,反而带来更大的麻烦。 在业内,这类癌症有个特殊的称呼:「轻松癌」。甲状腺癌以及前列腺癌,就在某种程度上属于这种癌症。其恶性及难治程度远远低于其他种类的癌症。 1 过度诊断!癌症中的另类“奇葩”甲状腺癌 医生担心你筛查太过头 提起甲状腺癌,很容易让人想起最近的一则新闻:就在这两年,商业重疾险改革,将I期以内甲状腺癌踢出重疾名单,改为按轻症赔偿。这则新闻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波澜,不少人都在吐槽保险行业又在偷偷降低赔付标准。 但实际上,这个改变有着相对科学的依据:我国学者曾在国际顶级期刊《柳叶刀》发表了一篇关于甲状腺癌过度诊治的文章,通过甲状腺癌发病率的回顾,作者发现2003~2011年间,中国新发甲状腺癌保持着高达20%的年增幅,但死亡率却没有明显变化。 被诊断出甲状腺癌的人群越来越多,但死亡人数基本保持稳定。基于这一现象,作者认为中国的甲状腺癌存在严重的过度诊断情况。 换句话说,在我们现存的甲状腺癌患者中,有很大一部分即便是发现了甲状腺病灶,但它终生都不会对人体产生任何影响。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每年我国的甲状腺癌发病率都在大幅提升,但死亡率基本保持稳定的原因:越来越多这样不会引发任何症状的甲状腺“病灶”被发现,被诊断为甲状腺癌,却不会造成患者的死亡。 通过数据分析,作者认为甲状腺癌过度诊断的情况触目惊心:国内城市甲状腺癌过度诊断比例约为女性83.1%、男性77.3%,乡镇过度诊断比例则是女性60.4%和男性59.2%。上海、杭州、嘉兴等几个地区荣登甲状腺癌过度治疗地区榜首,而广州、武汉、北京等一线城市均超过80%。 通过这组数据,我们会得出一个有意思的结论,也是甲状腺癌发病率升高的罪魁祸首:越是经济发达,越是健康意识明确的人群,越乐意接受癌症体检,超声的普及也就变相导致了甲状腺癌被检出率的升高。 这项研究中,作者发现人均GDP每增加1万元,带动甲状腺癌发病率增加近1倍——女性增加0.93倍,男性增加0.90倍。 不仅是在中国,过去十年间全球甲状腺癌发病率都呈快速升高态势,甲状腺癌的过度诊断同样明显上升。今年3月,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统计研究的25国数据报告中提出,全球甲状腺乳头状癌发病率迅速攀升的最主要原因就是由于过度诊断所致。 2 “惰性癌症”前列腺癌 同样是过度诊断的重灾区 除了甲状腺癌以外,另一个被称为“轻松癌”的癌症类型是男性所特有的前列腺癌。它有一个非常鲜明的特点——属于惰性癌症。 在欧美国家,不少老年男性在死亡时都会被发现带有前列腺癌细胞。当然,每年依然有大约有140万男性被诊断为前列腺癌,及时筛查可以更早的发现疾病,从而降低前列腺癌死亡的风险。 但与甲状腺癌一致,前列腺癌也同样存在过度诊断的问题。目前临床上的筛查方式大多采用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检测结合传统活检筛查,可能会导致过度诊断,从而增加了不必要的活检。 在美国,由于临床医生们普遍采用基于PSA的早期检测措施,虽然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前列腺癌的死亡率,但却带来了意想不到的代价。 数百万男性在过度诊疗中被诊断为癌症,并接受了一些相关影响生活质量的治疗。在后续的数据统计中,研究者们发现前列腺癌的发病率翻了一番,其中大部分是低风险级别的前列腺癌,占新诊断前列腺癌的70%。 3 高过度诊断率,带来了高过度治疗率 以及伴生的后遗症深渊 过度诊断,也就代表着过度治疗问题的出现。 对于癌症治疗而言,最佳的治疗方式莫过于手术治疗。但由于甲状腺的解剖位置和生理特性,甲状腺癌手术并不是一刀切掉的问题。任何手术都可能存在副作用和后遗症,甲状腺手术同样如此。它可能存在的并发症包括继发性甲状腺功能减低、声音嘶哑、呛咳、抽搐、低钙等,严重的出血或神经损伤甚至可能导致窒息。此外,接受甲状腺手术的患者,人人都将要面临的问题是:终生服用甲状腺激素。无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甚至是经济负担上,都是不小的一个负担。 前列腺癌同样如此,甚至面临着让男性更为尴尬的手术治疗,对社会角色造成了天翻地覆的改变。 治疗后伴生的社会问题,成为了癌症康复者们面临的共性困扰:社会的有色眼镜对待。 癌症患者的社会歧视现象在不少媒体中都有报道过,它们集中体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一个“癌症康复者”的头衔,就足以让不少用人单位在招聘时连简历都不看就将面试者拒之门外;而在感情生活中,“癌症康复者”的名头也成了考验一段感情是否牢固的试金石,不少悲剧由此发生。 4 “轻松癌”应该怎样对待? 医学中有一个“万金油”绝招——随访观察 既然甲状腺癌及前列腺癌的过度诊断与治疗已经成为了一个我们正在面临的共性问题,我们应该怎样面对筛查与治疗的矛盾呢? 首先,不可因噎废食。防癌筛查是我们保持健康的最重要手段之一。只有面对病情,我们才可正确的处理病情。有了筛查,就会有甲状腺癌及前列腺癌的确诊,针对一纸癌症诊断书,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针对这个问题,随访观察或许是最优解。2016年中国抗癌协会发布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或可能成为甲状腺结节的“诊疗宝典”。对于存在这些高危因素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均可以考虑进行手术治疗(即手术适应症): ○ 青少年或童年时期颈部放射暴露史; ○ 甲状腺癌家族史; ○ 已确定或高度怀疑淋巴结转移甚至远端转移; ○ 病灶有腺外侵犯(如侵犯喉返神经、气管、食管等); ○ 病理学高危亚型(高细胞亚型、柱状细胞亚型、弥漫硬化型、实体/岛状型、嗜酸细胞亚型); ○ 穿刺标本检测BRAF基因突变阳性; ○ 癌灶短期内进行性增大(6个月增大超过3mm)。 而非这类情况的甲状腺癌,则可以考虑再行观察,直至出现上面这些危险情况因素。 前列腺癌同样可以通过增加筛查手段来避免过度治疗。来自瑞典卡罗林斯卡学院的一项研究就表明:磁共振成像(MRI)和靶向活检筛查结合的方式,可以将前列腺癌过度诊断减少一半。该结果也在欧洲泌尿外科协会大会上公布。 通过这种新方式,我们可以检测到同样多的具有临床意义的肿瘤,减少不必要的活检和低风险肿瘤的检出数量。 […]

小D
一家人中有8位癌症患者,癌症遗传的概率到底有多大?

一家人中有8位癌症患者,癌症遗传的概率到底有多大?

近日,一则“家中8人患癌二胎妈妈也查出癌症”的消息登上热搜。 据浙江省肿瘤医院微信公众号刊文,36岁的朱女士刚刚生下二胎宝宝,还沉浸在喜悦之中的她偶然发现,一直定期观察的“甲状腺结节”突然变大,出于对疾病的敏感性,她立即到医院做检查。 果然不出所料,在进一步检查中她被确诊为甲状腺未分化癌,这是甲状腺癌中危险性极高、预后较差的一种。 一家人中,有8位癌症患者 令人惊讶的是,连同朱女士,她的家族中共有8位癌症患者。朱女士的父亲、哥哥、两位姑姑、叔叔、堂哥、堂弟都有癌症病史: 父亲胃癌、肾癌、肺癌、结肠癌病史; 哥哥淋巴瘤病史; 两位姑姑乳腺癌病史; 一位叔叔肝癌病史; 一位堂哥肺癌病史; 一位堂弟肺癌病史。 朱女士第一时间来到浙江省肿瘤医院,她不仅想确诊自己的病症,还想弄清楚家族癌症高发背后的原因。 浙江省肿瘤医院病理科医生苏丹在全面评估了解她的病史和家系肿瘤史后,已经推断这一家极可能患的是一种罕见遗传肿瘤综合征——李法美尼综合征(Li-Fraumeni综合征),详细的分子病理检测证明了她的判断。 苏丹医生解释,TP53基因突变导致的Li-Fraumeni综合征在遗传性肿瘤中比较少见,发病率通常为1/20000,它有一些特性:发病患者年纪比较轻、可发生多种不同系统肿瘤而形成肿瘤谱。 苏丹医生表示,“这8人患的都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肿瘤综合征。此外家族中其他10位直系亲属也做了相应位点的检测,发现了几位致病基因的携带者,意味着他们今后患者的风险明显增高。”① 李蔚海 摄 癌症遗传的概率有多大? 目前,人类对癌症的发生机制尚不完全了解,很多癌症的病因还不明确,但有些癌症已被证明具有明显遗传倾向。 1. 乳腺癌:女儿风险高2~3倍 河南省肿瘤医院乳腺科主任医师陈秀春2020年在健康时报刊文介绍,研究发现,在乳腺癌患者中,20%~25%具有家族聚集性,其中55%~60%属于遗传性乳腺癌,其占乳腺癌总体的5%~10%。 乳腺癌有遗传倾向,一般来说,母亲得乳腺癌,女儿得乳腺癌概率要比其他女性高出2~3倍。临床建议高危人群应定期自查,每年到医院进行一次体检,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② 2. 卵巢癌:遗传多由基因突变引起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妇科主任医师吴小华2020年在健康时报刊文介绍,这类卵巢癌的主要特征就是家族聚集发病,而导致遗传性卵巢癌综合征的“真凶”则为BRCA1/2基因突变。 BRCA1/2这两种基因是“抑制”细胞癌变的重要基因,一旦发生突变,“抑制”癌变的阀门就被打开,进而导致较高的癌变风险。 研究表明,超90%的遗传性卵巢癌由BRCA1/2基因突变引起。对于有卵巢癌或乳腺癌家族史的女性,建议通过基因检测或有效的遗传咨询,确认有BRCA1/2基因突变的人群经专业医生评估可进行预防性切除,以避免罹患卵巢癌或乳腺癌的风险。② 3. 肝癌:子女是一级预防对象 河南省肿瘤医院肝胆胰外科副主任医师王谦2020年在健康时报刊文介绍,如果父母被查出肝癌,子女是一级预防对象,因为乙型肝炎病毒的垂直传播,易造成肝癌的家族聚集倾向。特别是携带乙肝病毒的母亲,其后代发生肝癌概率较高。 肝癌主要和感染相关。比如说一个家庭中,有一人得了乙肝或丙肝,其他家族成员就容易被感染,而肝癌的高危人群是慢性病毒性肝炎和各种原因导致的肝硬化患者。但是,患有肝炎的患者只要及时控制,积极治疗肝炎,阻断其发展进程,有助于避免肝癌的发生。 如果家中有肝炎患者,要定期接种疫苗,同时建议采用分餐制,避免家中餐具交叉使用,降低肝炎的传染。家有肝癌患者,其子女无论身体好坏都要进行全面的肝脏检查,如肝功能全项、B超等。② 4. 鼻咽癌:有明显家族遗传倾向性 杭州市肿瘤医院肿瘤放疗科主任医师邓清华2020年在健康时报刊文介绍,同一家族里同时有几个人患上鼻咽癌,分析原因,遗传是基础,是不可忽视的因素。研究发现,有鼻咽癌家族病史的人,患病概率比正常人要高20~40倍。 常规体检中有个项目是检查鼻子,很多人觉得不做也没关系,其实这可以筛查鼻咽癌。如果鼻咽肿瘤的位置不是特别隐蔽,有经验的五官科医生在检查时,基本上可以看到病变。目前临床上的EB病毒检测,也是鼻咽癌重要的辅助诊断手段。如果家族中有人曾经得过鼻咽癌,建议大家到医院做个鼻腔镜和EB病毒检测。② 5. 甲状腺癌:有一定遗传倾向 原空军总医院肿瘤医院院长夏廷毅2011年在健康时报刊文指出,甲状腺癌有一定遗传倾向,直系亲属中若有甲状腺癌患者,家族中其他成员应被列为高危人群,早到医院进行筛查,如果病情需要还可在B超引导下进行细针穿刺活检。③ 6. 肠癌:有家族性特点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结直肠外科主任王锡山2021年接受健康时报采访时表示,结直肠癌发病确实有家族性特点。临床上也会见到父母及兄弟姐妹都患癌的情况。其中遗传性结直肠癌的发生率大约是5%。 有一种家族遗传性腺瘤病性结直肠癌,主要是因为一种叫APC的抑癌基因发生了突变,肠道会长许多息肉,患者到了三四十岁后,即使没有不良生活习惯,基本上都避免不了患结直肠癌;还有一种是非息肉性的家族遗传性结肠癌,没有临床标志,发病前看不出是非遗传性的结肠癌还是遗传性的结肠癌,根据家系调查来看,每一代中都有人发病,跟核酸修复基因的失活有关。④ 7. 胃癌:有家庭聚集现象 湖南省肿瘤医院肿瘤防治办公室主任廖先珍2019年在健康时报刊文介绍,遗传性弥漫性胃癌综合征(HDGC)是第一种被识别出的遗传性胃癌。 胃癌的家族聚集现象是由于编码E-钙黏蛋白的CDH1基因发生突变所致,其以常染色体显性方式遗传。平均发病年龄在38岁,男性患弥漫性胃癌的风险约为67%,女性约为83%,患者多伴有胃外肿瘤。⑤ 8.胰腺癌:有早现遗传现象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胰腺肝胆外科主任医师虞先濬2017年在健康时报刊文表示,在临床上,胰腺癌可根据遗传背景分为两种,一种是家族聚集性,一种是散发性。而家族性胰腺癌是已经确定的遗传肿瘤综合征,约占所有胰腺癌的3%左右,其存在早现遗传现象,即在越是年轻的一代,其发病年龄越早,症状越重,预后越差。 对于家族性胰腺癌的临床诊断标准,大多数专家将其定义为在一个家族不存在其他恶性遗传性肿瘤的情况下,出现2个或者2个以上的家族成员发生有病理依据的胰腺癌。⑥ 最后,癌症确实是具有一定的遗传性和家族聚集性,这主要是由于致癌基因的遗传和家族成员相似的生活习惯导致。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对此现象有所警觉,发觉家族中此情况的一定要足够重视,做好癌症的预防和筛查工作,争取将癌症扼杀在摇篮中。

半夏
仅46%甲状腺“癌”手术后确诊!或许是个好现象?

仅46%甲状腺“癌”手术后确诊!或许是个好现象?

近日,“小敏来了”事件让甲状腺癌再度霸占公众视线。一方面,由于大部分甲状腺癌恶性程度较低,加上早期筛查率提高,患者预后一般较好,大众甚至称之为“喜癌”;另一方面,面对甲状腺癌发病率与死亡率的“背离”,甲状腺癌的“过度诊疗”问题也常处于学术界的“风暴中心”。 7月14日,一项发表在JAMA Otolaryngology-Head&Neck Surgery的研究结果指出,现时多达40%的甲状腺结节手术来源于无症状结节,而这些结节通常是影像学检查过程中偶然发现的。在这些病例中,只有46%的人发现了癌症[1]。 研究首页截图 过半数甲状腺手术都是“切了个寂寞”?虽然本研究中癌症检出率高于既往报道,但研究人员却表示这是个“有利转变”?这都是怎么回事呢? 46%手术患者为甲状腺癌, 各国MOD存在差异 该研究旨在探索手术切除的甲状腺病变的检出模式(MOD),以及是否存在地理差异;还描述了在无甲状腺相关症状的人群中发现的癌症的比例,以及有无症状的癌症在大小上是否存在差异。 研究人员评估了来自4个国家的16个中心的1328名患者(平均年龄52±15岁;其中993例、即75%为女性)的数据,其中,34%(448例)出现甲状腺相关症状,还有40.8%(542例)并未发现甲状腺相关症状(无症状),而是在诊断级联(6%,77例)、放射科偶尔发现(20%,270例)、患者要求筛查(1%,18例)或临床医师筛检(13%,177例)后接受了手术。 甲状腺结节MOD分布 在这类手术患者中,放射科检查偶然发现的占比最高,其中胸部计算机断层扫描(CT)偶然发现的甲状腺结节数量最多,占31%(82例),其次为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占18%(48例);其后为颈部CT,(16%,43例)以及颈部磁共振成像(16%,42例)。 手术切除的甲状腺结节病理分析显示,46%(613/1328)为甲状腺癌,其中仅183例(30%)通过症状发现而确诊。相比之下,在无症状患者中发现的癌症有310例(51%)。 按触发事件划分的甲状腺癌诊断分布 无症状患者中的大多数肿瘤小于有症状组(平均2.1cm vs 3.2cm)。且无症状组中大于4cm的肿瘤比例(9%)明显低于有症状组(29%);在无症状患者中,60%的肿瘤小于2cm,而39%大于2cm。 无症状组与有症状组甲状腺癌的大小 地域分析显示,在南非和丹麦的有症状患者中发现结节的比例最高,分别为79%和54%。相比之下,在美国和加拿大,甲状腺手术更常用于无症状结节。美国和加拿大的症状性检出率相似,为30%,显著低于南非和丹麦。丹麦严格的甲状腺切除术适应症和南非有限的医疗资源可能解释了这些国家对无症状小结节手术率较低的原因。 各国甲状腺MOD分布 总的来说,这项回顾性分析发现大多数甲状腺癌是在无症状患者中发现的。虽然无症状的癌症平均比有症状的小,但也检测到无症状的大肿瘤,这与历史数据一致。不同国家之间在MOD的实践上存在很大差异。 作者直言,无症状患者中发现甲状腺结节仍是导致大量甲状腺手术的原因,而并非由于甲状腺癌的真实发病率上升。同期评论指出,由于这些无症状的结节通常代表着小的癌症,积极监测可能是比手术更好的处理。因此研究结果强调了提高认识的必要性,以防止对这些病例的过度治疗。 过度诊疗的锅扣实了?怎么“甩”? 近年来,成年人甲状腺癌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年龄标准化后的统计数据显示,全球2006-2016年成年人的甲状腺癌发病率增长了50%,在所有的癌症中涨幅最大[2]。 根据神刊CA的最新统计[3],目前美国有近110万人甲状腺癌幸存者,2022年还将有4.38万人被诊断为甲状腺癌。甲状腺癌已取代结直肠癌成为美国女性第三大癌。 赫捷院士团队在近日发表的《2016年中国癌症数据》[4]显示,从2000年到2016年,中国的甲状腺癌发病率在16年中增长了20倍,2016年新发病例数为20.2万例。甲状腺癌也已悄然成为我国女性第四常见的恶性肿瘤。 2016年中国发病率及死亡率最高的癌症排名 甲状腺癌发病率高企,死亡率却并未应声上涨,矛头直指“过度诊断”和“过度治疗”——在2020年6月The Lancet Diabetes&Endocrinology发表的一项研究对四大洲26个国家/地区1998-2012年期间15-84岁人群报告的所有甲状腺癌病例进行了分析,发现有超过83万女性甲状腺癌属于过度诊断,其中中国约87%的女性甲状腺癌病例与过度诊断相关,也就是约39万女性[5]。 但在这项研究中,我们也看到了这种“怪象”的好转:首先,本研究中甲状腺手术标本的癌症检出率为46%,高于既往研究报告的34%,反映出过去十年中,分子检测起作用了——选择出更可能是恶性的结节,再进行手术。 再次,该研究中结节的平均大小并不像通常报道的无症状结节那样小,或表明接受手术治疗的小结节越来越少。 而为了进一步减少不必要的手术,研究人员呼吁开展更多研究和科普,评估对低风险甲状腺结节患者监测方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以减少过度治疗的风险并同时识别出将受益于早期干预的结节患者。 对于无症状,仅仅是偶然发现的甲状腺结节,医生可以怎么做呢?我们可以看看神刊CA给出的建议: 1.首先,应该对偶然发现甲状腺结节患者进行初步评估,包括完整的病史、体格检查、甲状腺功能检查、甲状腺超声,并对可疑的病灶行细针穿刺抽吸活组织检查(fine needle aspiration biopsy,FNAB); 2.对于明确的良性结节主要进行复查随访,而明确的恶性结节应手术切除; 3.在细胞病理学诊断不确定的情况下,重复FNAB、持续性观察随访、必要时的分子检测都有可能指导临床;对于持续不确定其性质的结节,手术切除仍然是诊断最终的标准; 4.偶然发现的微小的、甲状腺癌可以进行监测,其可行性和安全性仍需要进一步研究。 而对于一般人而言,虽没必要过度、常规进行甲状腺癌筛查,以下几类高危人群仍需提高警惕: 1.童年期有头颈部放射线照射史或放射性接触史; 2.颈部有无痛性肿块并进行性变大,甚至伴声音嘶哑或呼吸不畅; 3.有以下疾病的既往史或家族史:分化型甲状腺癌、甲状腺髓样癌或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2型、家族性多发性息肉病、某些甲状腺癌综合征等。

半夏
甲状腺癌的复发率到底有多高?

甲状腺癌的复发率到底有多高?

甲状腺癌手术结束后 很多人特别关心自己复发的概率 甲癌术后复发并不少见 也是一个很容易引起焦虑的话题 我们就从大数据出发 聊聊甲癌术后的复发率 术后复发率 2015版美国甲状腺协会的指南 给出了术后复发风险的评估方法 根据病理报告的具体内容 估算术后5-10年的复发风险 按照风险高低将分化型甲癌分为高,中和低危 1 低危(<10%) 病理特征 复发率 包裹滤泡亚型的乳头状癌 <1% 0-1cm的乳头状癌(单发) 1-2% 0-1cm的乳头状癌(多发) 4-6% 2-4cm的乳头状癌 5-6% 大于4cm的乳头状癌 8-10% 微小侵犯的滤泡癌 2-3% 少量隐匿淋巴转移(1-5枚) 2-5% 微小腺外侵犯 3-8% 乳头状癌复发风险和大小关系不大 单发微小癌复发率仅为1-2% 多发微小癌增加到4-6% 直径2-4厘米时复发率约为5% 直径超过4厘米复发率是8-10% 即便出现了轻微的转移 复发风险也只是略有提高 少量隐匿转移的复发率是2-5% 微小腺外侵犯的复发率是3-8% 无论多大的分化型甲癌 只要没有出现临床可见的转移 没有特别不好的病理特征 复发风险通常不超过10% 这时将其定义为低危 2 中危(10-30%) 病理特征 复发率 侵蚀性亚型 15% 血管侵犯的乳头状癌 15-30% 5枚以上淋巴结转移 […]

半夏
女性防癌体检应该这样做,准确又省钱

女性防癌体检应该这样做,准确又省钱

今天曾医生来讲一讲女性防癌体检应该做哪些项目、怎样做,让你少走弯路,少花钱,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检查。   第一,乳腺癌。乳腺癌是女性所患的恶性肿瘤中发病率排在第一位的恶性肿瘤。乳腺癌应该怎么筛查呢?对一般人来说,应该从40岁左右开始筛查,推荐每两年做一次乳腺X射线摄影(俗称钼靶摄影),每年做一次彩超,一直筛查到70岁。70岁以后,如果你估计自己还能活10年以上,那么你还可以每年接着做筛查。如果你具有乳腺癌的相关高危因素,比如乳腺癌家族史(家族里有多人患过乳腺癌或者卵巢癌之类的癌症),那么你要听医生的话,可能要将筛查的年龄提前。 第二,肺癌。肺癌的发病率在女性所患的癌症里排在第二位。对于肺癌的筛查,《中国肺癌低剂量螺旋CT筛查指南(2018年版)》建议,筛查的年龄是50~74岁。 先做一次肺部低剂量螺旋CT检查,一定要记住是低剂量螺旋CT,因为这个CT比普通CT的辐射剂量更低,更安全一些。实际上,因为肺癌的发病率越来越高,所以很多胸外科医生建议从40岁左右开始就可以考虑做一次肺部低剂量螺旋CT检查,看看有没有问题,再决定之后复查的频率。 第三,结直肠癌。对普通人来说,结直肠癌的筛查一般也是从40岁左右开始做,一直做到74岁。筛查的方式首选做肠镜。做一次肠镜,如果肠镜显示没有问题,那么以后可以每5~10年再做一次肠镜,因为肠息肉发展到肠癌的时间非常漫长。如果觉得做肠镜很不舒服,不想做肠镜,那么你可以每年做一次粪便隐血试验或者粪便DNA检测。这两种筛查方法也是《中国结直肠癌癌前病变和癌前状态处理策略专家共识》推荐的,非常简单,只要留取一点大便即可。 如果这两个检查发现了问题,你就需要做肠镜检查来进一步诊断。 第四,甲状腺癌。虽然甲状腺癌高发,但是很可惜国内目前没有明确的筛查甲状腺癌的指南。在美国,医生也不建议对甲状腺癌进行筛查,他们发现虽然筛查可以发现很多早期的甲状腺癌,但这么多年来,甲状腺癌患者的生存率并没有得到提高。也就是说,虽然你把早期的甲状腺癌患者筛查出来了,但甲状腺癌可能发展得非常缓慢,可能几年、几十年都没有明显的变化。即使你做手术把早期甲状腺癌组织切掉,甲状腺癌患者的生存率也没有明显提高。也就是说,早期切除甲状腺癌组织并不能明显提高生存率,早期发现的意义不大。所以对于没有症状的非甲状腺癌高危人群,美国医学界不建议做甲状腺癌的筛查。如果你想检查,每年做一次甲状腺彩超就可以了。 如果你出现了以下症状,比如脖子肿大,脖子上出现会随着吞咽而活动的肿物,以及声音嘶哑、喉咙不舒服、颈前区不适、两侧颈部不对称等,就要去医院做检查。主要的检查就是做甲状腺彩超,甲状腺彩超的诊断价值非常高,准确率很高。 第五,胃癌。我们国家是胃癌高发国家,所以建议大家从40岁左右开始做胃镜检查。如果做胃镜检查没有发现问题,那么你下一次做胃镜检查的时间间隔可以适当地拉长,比如每2~3年做一次;如果做胃镜检查发现有问题,那么短时间内你可能就要复查了。 第六,宫颈癌。宫颈癌是女性中常见的癌症,它的筛查方法在《2020美国癌症协会ACS宫颈癌筛查指南》中已经有了很明确的说明:25岁以下的女性是不建议做筛查的; 25~65岁的女性建议每5年做一次HPV病毒筛查(首选), 或者每5年做一次宫颈细胞学检查和HPV病毒的检测。如果不想做HPV病毒的检测,那么每3年做一次细胞学的检查也可以;65岁以上的女性,如果前面的筛查结果都是阴性,且没有高危因素,那么可以不做筛查了。   第七,肝癌。我们国家也是肝癌高发国家,因为我们国家的乙肝、丙肝等慢性肝炎患者比较多。对于肝癌,建议大家从40岁左右开始筛查,主要看这两项筛查手段:一个是抽血查甲胎蛋白;另外一个是做肝脏彩超,建议每半年查一次。这两个检查都要做。如果你有慢性乙肝、丙肝,或者酒精性肝炎、肝硬化,就要定期监测你的肝功能、乙肝DNA定量,这两项也是非常重要的。 第八,食管癌。食管癌也是我们国家高发的癌症,建议大家从40岁左右开始做筛查,筛查到75岁。食管癌的筛查方法和胃癌的筛查方法是一样的,首选也是做胃镜,因为做胃镜不仅可以看到胃,还可以看到食管,这个筛查方法是非常好的。同样,可以根据第一次筛查的结果来决定以后复查的频率。 第九,子宫内膜癌。子宫内膜癌也是女性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同样很可惜的是,对于子宫内膜癌,我们国家还没有建立非常明确的筛查指南,但是我看到一个草稿。子宫内膜癌的高危人群是45岁及以上,同时有肥胖、糖尿病、高血压、不孕等疾病,长期使用激素治疗,或者有卵巢癌、乳腺癌家族史的人。建议这些人做子宫内膜癌的筛查,每年做一次。最推荐的方法是刮宫和细胞学检查,即从子宫内膜上取一些细胞,拿去化验,看看有没有问题。同时,女性还可以每年做一次阴式彩超,阴式彩超也有一定的提示作用。 以上就是女性中常见的9种恶性肿瘤及相关筛查方法,希望我讲明白了,大家也听清楚了,可以按照以上的说明做筛查,在体检时少走弯路,少花钱。

半夏
​神刊CA:美国癌症总体5年生存率直逼70%!中美癌症数据差距明显

​神刊CA:美国癌症总体5年生存率直逼70%!中美癌症数据差距明显

由美国癌症协会(ACS)和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NCI)每三年合作发布的重磅统计数据Cancer treatment and survivorship statistics, 2022于6月23日在线发表于CA: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图1)[1]。 这份报告统计美国癌症发生率和生存现状,并介绍目前的治疗模式和癌症生存数据以及有关生存问题的信息。今年更提到2019年冠状病毒病(COVID-19)大流行给癌症治疗领域带来的挑战。 “医学界肿瘤频道”对比了中美双方的癌症治疗与生存数据,分析两国之间癌症诊疗的差异。   图 1 统计报告6月23日在线发表于CA 中美5年生存率,69% vs 40.5%   2022年,美国有超过1800万名有癌症病史的患者幸存,这一数据与2019年的统计报告[2]相比继续增长。但值得注意的是,只有31%的癌症幸存者确诊癌症不足5年,这意味着近7成幸存者已跨过5年大关(表1)! 反观中国的数据,据国家癌症中心统计分析的中国癌症生存率研究[3],从2003-2005年到2012-2015年,癌症总体5年生存率从30.9%显著增加到40.5%。 表 1 确诊后生存的时间 2022年,美国男性中幸存者人数最多的3种癌症为前列腺癌、皮肤黑色素瘤、结直肠癌,女性中则为乳腺癌、子宫体癌和甲状腺癌 (图2)。甲状腺癌和皮肤黑色素瘤的排名上升,或分别反映了过度筛查和紫外线辐射暴露的影响。 图2 2022年癌症幸存者超过1800万人   据赫捷院士团队在近日发表的《2016年中国癌症数据》[4]显示,中国男性最常见的癌症为肺癌、肝癌、结直肠癌和食管癌,女性最常见的癌症则是乳腺癌、肺癌、结直肠癌、甲状腺癌和胃癌。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癌症谱也与西方发达国家趋于同化,CA报告的“现在”或许也是我们的“未来”。   各癌种5年生存率仍存较大差异   ▌1.乳腺癌   在2022年,美国有超过400万名女性有浸润性乳腺癌史,仅2022年就有28.7万名女性新确诊乳腺癌。乳腺癌幸存者的年龄分布比其他常见癌症(肺癌、结肠直肠癌和前列腺癌)幸存者更年轻,主因是诊断时的中位年龄更低(例如,乳腺癌vs肺癌为63岁vs 71岁)。 在中国,乳腺癌也是女性发病首位的恶性肿瘤,2016年新发病例数为30.6万例,占女性新发总癌症数的16.72%[4]。预计2022年,我国将有多达42.9万女性确诊乳腺癌[5]。 图4 美国不同分期乳腺癌患者的治疗手段 在乳腺癌的治疗上,“老大难”三阴性乳腺癌虽进展落后于其他分子亚型,但免疫联合化疗治疗早期和转移性乳腺癌、抗体-药物偶联物(ADC)治疗转移性乳腺癌以及靶向药物治疗BRCA胚系突变肿瘤的积极探索,都为这些患者蹚出新路。 分析显示,美国乳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从1970年代中期的75%上升到2011年至2017年的90%,I期患者接近100%,但IV期患者仅28%。 在中国,乳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从2003-2005年期间的73.1%稳步上升至2012-2015年的82.0%。这主要得益于内分泌治疗的进步和乳腺癌早筛的普及。相比美国,我们进步的空间还很大,期待未来会有进一步的改善。 ▌2.肺癌   肺癌在中国是第一大癌,占据了男性癌症发病率首席和女性癌症发病率第二的位置,死亡率更是高居两性之首。在中国,2016年肺癌新发病例高达82.81万,占到了新发癌症总人数的20%以上,其中男性54.98万例,女性23.70万例。 美国目前共有65.5万名肺癌幸存者,其中2022年新诊断的病例为23.7万例。肺癌的5年生存率相对较低,超过一半(55%)的幸存者至今距离诊断不超过5年。 图7 肺癌在中国,前列腺癌则在美国[6] 近年来外科治疗的进展,如改进的分期手术和电视胸腔镜手术,改善了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生存率。靶向和免疫治疗药物,如抗血管生成药物、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抑制剂和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抑制剂,也可用于治疗NSCLC。免疫疗法在2015年才被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批准,但其临床应用进展迅猛;到2018年已有约33%的新诊断IV期NSCLC患者接受免疫治疗,而2016年只有12%。(图8) 图8 美国不同分期NSCLC患者的治疗手段 自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早期发现和治疗手段的发展使5年相对生存率几乎翻了一番,从13%增加到2011年至2017年的22%。然而,由于早期的肺癌通常没有症状,大多数肺癌诊断时已是晚期的,只有30%的病例被诊断为I期(图4),其5年生存率为65%,而IV期则下降至5%。 美国的肺癌数据已经不怎么好看,中国的数据则更惨一些。2003-2005年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仅为16.1%,一直到了2012-2015年也仅爬升至19.7%。   […]

半夏
提高甲状腺癌生存率的秘诀是?

提高甲状腺癌生存率的秘诀是?

最近医疗机构开始宣传了 中国甲状腺癌患者五年生存率大幅上升 以前五年生存率不足70% 如今在北上广深等大都市 五年生存率突破90% 甲状腺专家们功不可没呀!??? 上海某家医院的科主任甚至说 我们中心甲状腺癌五年生存率高达98.5% 远远超过国内同行 比肩国际顶尖水准 言下之意就是我们牛逼 患者来这里治可以多活几年 上面的消息听上去很嗨皮 毕竟对于患者来说 还有什么比生存率攀升更棒的消息呢? 可是甲状腺癌五年生存率持续上升 到底源于医疗水平的进步 还是另有隐情呢? 细分的十年生存率数据 为了搞清楚真实原因 Dr. Ho调用了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的数据 1983年确诊的甲癌患者十年生存率是95.4% 1999年确诊的甲癌患者十年生存率是98.6% 后者确实有明显提升 并且统计学上差异显著 Cancer, 2015, 121, 1793-1799 1 按照肿瘤大小分组 但如果对患者群体进一步细分 按照原发肿瘤大小分组 第一组是小于1厘米的肿瘤 第二组是位于1-4厘米之间的肿瘤 第三组是大于4厘米的肿瘤 从1983年到1999年 三组患者的十年生存率并没有明显变化 甲癌总体十年生存率从95.4%上升到98.6% 并不是实际治疗效果变好了 而是个头小的甲癌更多了 1厘米以下的微小癌占比逐年上升 1983年时微小癌占比约为23.0% 2009年时微小癌占比升至36.0% 2 按照转移范围分组 如果按转移范围分组 第一组是无淋巴结转移的肿瘤 第二组是有淋巴结转移的肿瘤 第三组是已经远处转移的肿瘤 从1983年到1999年 三组患者的十年生存率也未见任何提高 1983年到2009年间 无淋巴结转移的甲癌从66%增长到73% […]

半夏
3个抗癌明星的故事,他们为什么能带癌生存很多年

3个抗癌明星的故事,他们为什么能带癌生存很多年

患了癌症,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不幸的。 癌症让患者发现自己距离死亡是如此之近,这种感觉对大多数癌症患者来说,是一道坎。是乐观面对,还是整天忧心忡忡,屈服于病魔? 今天将为大家分享3位抗癌明星的故事。 她舞动生命,在舞蹈中找到了自己 人物:廖阿姨 年龄:68岁 患病史:肺癌12年 励志语:我不能让疾病占据我的人生! 12年前,廖阿姨退休后的第二年检查出患肺癌,“当时这个消息对我来说就是一个晴天霹雳!”体检前两个月,廖阿姨刚从西藏回来,同去的几个朋友中只有她一个人走在最前边,“医生告诉我体检结果时,我的第一反应就是弄错了,我连咳嗽都没有,怎么就得了肺癌”。 于是,她换了家医院复查,结果还是一样。即便在两张相同的CT结果面前,她还是认为哪里搞错了。“就连我在做术前准备时,医生拿着我的肺活量报告说,我的肺活量不亚于一个男性,”廖阿姨说。 直到拿到病理报告,证实确实为肺癌,Ⅱ期。她才真正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我整整3天没有说一句话,”在家人和医生的劝说下,她慢慢想通了,生病了就接受治疗。在之后的半年里,她接受了化疗。当她的一头长发大把大把脱落时,她崩溃了。“嚎声大哭,砸东西,连后事都想好了,”廖阿姨说,但又能怎样,依然要面对现实。 一次偶然的机会,朋友约她到排练现场见面,看到翩翩起舞的朋友,她想起高中时自己在校宣传队的日子。她的朋友邀请她参加,但她拒绝了,“我是一名癌症病人我怎么能上台表演”。朋友并没有放弃,一直有意无意的邀请她参加艺术团的活动。 3个月后,廖阿姨终于鼓起勇气,站在舞蹈教练面前摆了几个舞蹈动作。 “当我在人前展示自己的瞬间,我忘记了疾病,忘记了病痛。”廖阿姨说,为了能赶上艺术团里的进度,她开始自己请舞蹈教练,天天压腿练功、练形体。 7年来,廖阿姨和伙伴们参加了无数次国内老年人舞蹈团体的比赛,甚至被韩国的文化交流团体邀请到韩国演出。 正是因为自己的亲身经历,廖阿姨还将10多名病友组织在一起,教她们跳舞,“我告诉她们,音乐一响起,你就不再是病人,你只是名舞者,你需要展示的只有自己的美!” 就这样,廖阿姨用自己的方式抗击癌症12年,用她的话来说,“我不能让疾病占据我的人生!” 她抗癌32年,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人物:郭女士 年龄:64岁 患病史:甲状腺癌35年 励志语:好好活着,珍惜生命,相信医学,相信自己。 1982年,命运跟29岁的郭慧莹开了一个玩笑,她不幸患上了甲状腺恶性肿瘤。 接下来的多次手术、放疗化疗、癌细胞转移等经历,在最痛苦的时刻,她也一度想要放弃,甚至产生了轻生的念头。 丈夫发现了她厌世的苗头后,特意买来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希望她能像文中的老人一样顽强拼博。 就这样,郭慧莹慢慢地也从那段绝望而痛苦的日子中走了出来,调整心态,继续踏上了漫长的抗癌之路。 郭慧莹从小就在邕江边长大,小时候就非常喜欢游泳。“冬泳最能锻炼身体,为什么不试试坚持看?”身体逐渐恢复后,郭慧莹开始经常到邕江游泳。夏天游、冬天也游,还曾经“游”到了台湾的日月潭。令人不可思议的是,长期在邕江游泳,她还意外成了救人“明星”。因屡屡成功救起溺水者,她干脆去考了个国家的救生员资格证,成了邕江水上安全救护队的一员。 癌症患者一般都很忌讳谈自己患病,但郭慧莹说,愿意向他人讲述自己的经历,希望给更多和她有着同样经历的人以希望。 而她的手机甚至成了全国许多癌症患者的“热线”。“心态真的非常重要!”每当有患者打电话给她,郭慧莹都尽自己所能地这样开导对方。 “我觉得我活得很有价值,”郭慧莹想和病友们分享的是:“好好活着,珍惜生命,相信医学,相信自己。” 他面对亲情,重新振作击退癌症 人物:周先生 年龄:66岁 患病史:结肠癌9年 励志语:不要远离自己的家人,这样你就有力量重新站起来。 9年前,周女士刚刚生下女儿两个月后,57岁的父亲被诊断出患了结肠癌。 回忆起当时的情况,周女士的父亲周先生有些自责:“那时家里处在悲喜交加的情绪当中,那会儿外孙女刚出生,而我却病倒了。为了我,女儿天天往医院跑,看病、检查都陪在我身边,刚出生的孙女常常因为没有奶吃而哭个不停,女儿因为涨奶疼得都站不起来了。” 看着为他忙碌的一家人,周先生说,当时他怨恨自己成了家人的负担。 “父亲好几次把我从医院骂走,甚至不允许我到医院看他。”周女士称,在将近1年的时间里,父亲接受了放疗、手术等治疗。“在那一年中,父亲变得异常的安静,很少与家人沟通,总是一个人默默地望着窗外,”周女士和家人都认为,只有让父亲振作起来,才是战胜病魔的希望。 有一次,周女士将女儿交给父亲帮看几分钟,再回到房间时,周女士看到不满周岁的女儿正笑着摸着父亲的脸,而父亲已经哭得不行了。 “那是我生病后第一次有想好好活下去的想法,如果我能听孙女叫我一声外公该多好!”从那时起,周先生不再被动的接受治疗,而是积极的面对,“心态变了,整个人的精神状态都不一样了。”周先生笑着说。 家人也发现了外孙女给周先生带来了战胜病魔的力量,为此周女士和丈夫商量后,一起搬回了父亲家,让女儿陪在父亲身边。“外孙女1岁半大的时候,突然对着我喊了一句‘公’,我顿时觉得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所有的病痛也不再会压垮我。”就这样,周先生重新振作了起来,天天锻炼身体,配合医生的治疗。 6年前,周先生的外孙女上幼儿园,他主动承担起接送的任务。 如今,外孙女已经上小学了,他依旧在校门外等待外孙女放学。“我身体好了,不仅不会拖累大家,甚至还能帮帮她们做些力所能及的小事,更重要的是,我能天天看到外孙女的笑脸!” 周先生想对病友们说,不管你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不要远离自己的家人,这样你就有力量重新站起来。 从他们的抗癌经历中,不管是健康人,还是癌症患者,都能找到一种力量,从而乐观生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加油!

半夏
手术后复发率最高的癌症是什么?有甲状腺癌吗?

手术后复发率最高的癌症是什么?有甲状腺癌吗?

首先要明白两个概念,第一个,那就是复发和转移,是两个不同的东西。复发一般指的是局部复发,比如说,肝癌,手术切除肿瘤后,周边的肝脏再次长出新的肿瘤。而转移不一样,指的是肿瘤出现远处器官的转移,例如乳腺癌术后出现肝脏和肺转移。 第二个概念,那就是复发率高,不代表恶性程度高。因为不仅是恶性肿瘤会复发,良性肿瘤同样可以复发。有些肿瘤以浸润性生长和易于局部复发为特征,但不转移,例如韧带样纤维瘤病。对于恶性肿瘤,比较容易复发的肿瘤有肝癌,胰腺癌,胆管癌,卵巢癌,阑尾粘液性肿瘤等等。 癌症为什么会复发  很多癌症患者经过手术或放化疗已经可以出院了,然而终还是没有敌过癌症,原因是因为癌症又复发了,那么癌症为什么会复发呢?癌症复发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癌细胞的扩散。但不是所有的癌细胞都会扩散,一般来说,良性肿瘤是不会扩散和复发的。 另一方面,癌细胞很微小,很多时候没法在现有的技术下被检测出来,这也是医生在进行肿瘤切除手术后仍然要求进行化疗的原因。但即使经过化疗,依然不能够保证所有的癌细胞都被清除了,可能就会有漏网之鱼潜伏在某个角落等待时机东山再起。 癌细胞为什么会发生转移  癌细胞的增殖速度非常快且没有限制,增殖必然需要营养和空间,因此在一处增长达到一定数量之和,癌细胞为了能够获取更多的营养继续增长,就会发生转移。 手术复发率最高的癌症   手术复发率最高的癌症是那些低度分化并具有高度侵袭性的恶性肿瘤。例如:低分的胆囊腺癌,胰腺癌,肝癌,肺癌,肝癌、脑胶质瘤,生殖系统起源的肉瘤等。 所以,手术后,为了提高治愈率,降低复发和转移率,术后还需要放疗和化疗,希望放疗和化疗能够杀灭散在的肿瘤细胞。 但是,有些肿瘤的细胞非常的狡猾,平时处于装死的状态,放疗和化疗都杀不死他们,等到机体免疫力下降的时候,他们又开始复制和繁殖了,这些细胞称为肿瘤干细胞,目前对于肿瘤干细胞还没有特别好的办法。只能是治疗结束后,定期复查,增强抵抗力,早期发现问题,早期处理。

半夏
甲状腺癌患者如何选择靶向药,这一篇总结全了!

甲状腺癌患者如何选择靶向药,这一篇总结全了!

甲状腺癌源于甲状腺内生长的恶性肿瘤或肿块,是最常见的内分泌恶性肿瘤,占所有人类恶性肿瘤的约4%。 据统计,世界上每年甲状腺癌新发病例达20余万,每年造成死亡病例也高达3.5万例。 该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组,20-55 岁为高发年龄,其中超过7/10的甲状腺癌患者是女性。在甲状腺癌中,分化型甲状腺癌占比高达9成以上。 我国现有对甲状腺癌的治疗主要是通过手术治疗及碘-131、甲状腺激素抑制治疗,这些方法虽能使症状得到一定缓解,但术后一旦复发或治疗失效就意味着进入放射性碘难治、晚期、转移性阶段,患者生存率也明显下降,这一直是甲状腺癌治疗的难点。   随着医学的发展,甲状腺的靶向治疗药物不断突破,给患者带来了更多选择,下面我们来梳理一下甲状腺癌使用靶向药相关问题。 01 哪些甲状腺癌适用于靶向治疗? 甲状腺癌分子靶向药物治疗主要应用于: 进展期碘131难治分化型甲状腺癌(RR-DTC) 甲状腺髓样癌(MTC) 低分化甲状腺癌( Poorly 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ncer ) 甲状腺未分化癌(ATC) 注:早期肿瘤的治疗不推荐靶向药物治疗; 02 靶向治疗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信号转导抑制剂:一旦肿瘤细胞接收到特定信号,就会通过一系列生化反应在细胞内传递,最终导致肿瘤细胞大量增值分化。信号转导抑制剂干扰这种不适当的信号传导。 基因表达调节剂:可以控制基因表达中起作用的蛋白质的功能。 细胞凋亡诱导剂:细胞凋亡是人体用于去除不需要的或异常细胞的一种方法,但肿瘤细胞具有避免细胞凋亡的策略。细胞凋亡诱导剂可以绕过这些策略导致肿瘤细胞死亡。 血管生成抑制剂:血液供应氧气和营养是肿瘤生长所必需的。干扰血管生成的治疗可能阻止肿瘤生长。一些抑制血管生成的靶向疗法会干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功能,阻断肿瘤血管生成。比如贝伐单抗。 毒素递送分子:提供有毒分子的单克隆抗体可特异性地导致肿瘤细胞死亡。 一旦抗体与其靶细胞结合,与抗体相关的毒性分子被细胞吸收,最终杀死该细胞。毒素不会影响缺乏抗体靶标的正常细胞。 03 甲状腺癌患者如何选择靶向药? 分子靶向治疗已成为治疗晚期甲状腺癌的新方法。研究表明,RET基因、RAS基因、BRAF 基因和 VEGF 基因等与甲状腺癌发病密切相关,为分子靶向治疗奠定了基础。 治疗甲状腺癌的靶向药物多为一些多靶点的替尼类药物,70%的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是由 BRAF 突变、RAS 突变及RET/PTC 基因重排引起的 。 分化型甲状腺癌靶向治疗 分化型甲状腺癌可以分为乳头状甲状腺癌(PTC)和滤泡状甲状腺癌(FTC),乳头状占全部甲状腺癌的75%,滤泡状占16%。 仑伐替尼(乐卫玛) 靶点:VEGFR。 甲磺酸仑伐替尼是一种口服多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适用于治疗复发或进展性及放射性碘难治的分化型甲状腺癌。 索拉非尼(多吉美) 靶点:VEGFR、DGFR 索拉非尼是一种激酶抑制剂,能同时抑制多种存在肿瘤细胞并参与肿瘤细胞信号传导,血管生成和细胞凋亡的细胞内激酶和细胞表面激酶。 适用于治疗局部复发或转移性、渐进性、分化型并且难以用放射性碘治疗的甲状腺癌 甲状腺髓样癌靶向治疗 凡德他尼(Caprelsa ) 靶点:EGFR、VEGFR。 凡德他尼为美国FDA批准的第一个治疗甲状腺髓样癌的靶向药物。其是一种多靶点受体酪氨酸激酶(RTKs)抑制剂,用于症状性或渐进性的不可切除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的甲状腺髓样癌患者的治疗。 卡博替尼(Cometriq ) […]

半夏
甲状腺癌,这几款新药物值得关注!

甲状腺癌,这几款新药物值得关注!

甲状腺是人体最大的内分泌腺,它位于颈部“喉结”下方约2~3厘米处,形状如蝴蝶,主要通过分泌甲状腺激素维持机体各个系统、器官和组织的正常功能,促进生长和发育,因此它被称为调节全身新陈代谢的“发动机”。 近年来,甲状腺疾病的发生率却不断攀升,尤其是甲状腺癌,根据2022年2月27日,国家癌症中心公布的《2016年中国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数据显示,我国甲状腺癌发病率以每年20%的速度持续增长,尤其是城市地区女性甲状腺癌发病率已位居所有恶性肿瘤的第4位。 2021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大会上报道了甲状腺癌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的新进展,与大家共同关注几款治疗甲状腺癌的新药物。 01. 阿帕替尼 作为国内首个原研的抗血管小分子多靶点激酶抑制剂,阿帕替尼在甲状腺癌领域已开展多项探索,在甲状腺癌领域已开展多项探索,早期研究成果曾发表于多部业内1区杂志,登上美国甲状腺协会年会(ATA)、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等国际学术舞台。2021年12月16日,由北京协和医院林岩松教授和南京金陵医院秦叔逵教授共同牵头全国20余家医院开展的“阿帕替尼治疗局部进展/转移性放射性碘难治性分化型甲状腺癌(RAIR-DTC)”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III期临床研究(REALITY)在权威医学杂志《JAMA Oncology(影响因子31.777)上全文发表。研究结果显示,在进展性局部晚期或转移性碘难治性分化型甲状腺患者中,阿帕替尼能有效延长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 02. 卡博替尼 是一款多靶点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2022年5月3日,欧盟委员会(EC)批准卡博替尼作为单一疗法,用于治疗患有局部晚期或转移性分化型甲状腺癌(DTC)、难治性或不符合放射性碘治疗条件的成年患者,在之前的全身治疗期间或之后出现了进展。EC的批准是基于关键的COSMIC-311 III期试验的结果,在计划的中期分析中,证实该试验符合无进展生存期(PFS)的主要终点,表明与安慰剂相比,疾病进展或死亡的风险显著降低78%。另外,在EC批准之前,卡博替尼已于2021年9月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治疗12岁及以上患有局部晚期或转移性放射性碘难治分化型甲状腺癌(DTC)的成人和儿童患者,这些患者在之前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靶向治疗后进展,并且是放射性碘难治性或不理想的。 03. 安罗替尼 是国内首个获批放射性碘难治性分化型甲状腺癌(RAIR-DTC)适应症的国产原研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2021版《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分化型甲状腺癌诊疗指南》推荐安罗替尼用于复发/转移性RAIR-DTC的系统治疗。指南同时指出:安罗替尼无论疗效和安全性似乎并不逊色于海外原研的靶向药物。 04. 赛尔帕替尼 是一个被批准专门用于携带RET基因改变的癌症患者的治疗药物,该药是一种选择性RET激酶抑制剂,能够阻断RET激酶,并阻止癌细胞生长。在一项全球多中心研究(LIBRETT0-001)中,赛尔帕替尼治疗RET突变的甲状腺髓样癌,结果显示无论是否接受过卡博替尼和凡德他尼靶向治疗,治疗效果都是有效持久的。 05. 普拉替尼 作为强效高选择性抑制剂,普拉替尼对于RET靶点的抑制性非常之高,并具有高度选择性,显示出确切的临床活性。在药物研发过程中,通过对药物进行结构改造和优化,改善了渗透性和半衰期,使得药物活性和作用时间大大提升。临床前研究显示普拉替尼对于RET的抑制作用比传统多激酶抑制剂(MKI)提高了100倍以上,可以有效抑制各种RET突变及融合驱动肿瘤。2022年3月8日,普拉替尼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用于RET变异晚期甲状腺髓样癌(MTC)和放射性碘难治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患者的治疗,为此类患者带来了新型有效的治疗选择。 06. 帕博利珠单抗 一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即PD-1抑制剂。临床研究表明帕博利珠单抗用于未分化型甲状腺癌疗效可期。未分化型甲状腺癌是甲状腺癌中治疗效果最差的类型,手术和放疗效果极差,生存期很短,希望将来能看到间变性甲状腺癌(ATC)的疗效能够明显提升。 从近年来的国际肿瘤学大会中可以看到,靶向与免疫治疗在甲状腺癌领域进展迅速。目前,我国自主研发的创新抗肿瘤靶向药物在甲状腺癌领域的探索也在迎头而上,相信随着后续研究的深入,这些新药将为我国甲状腺癌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疗效,进一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患者的生存。

半夏
消除大众对甲状腺结节的过度恐慌(下):解释部分早期甲状腺癌为什么不需要手术,以及甲状腺结节的风险评价

消除大众对甲状腺结节的过度恐慌(下):解释部分早期甲状腺癌为什么不需要手术,以及甲状腺结节的风险评价

上一篇文章已经列出了甲状腺癌的预后数据,指出常见的甲状腺癌治愈率非常高,早期甲状腺癌几乎百分百治愈,只有罕见的病理类型,占比1-2%的甲状腺未分化癌预后极差,早期也容易出现多发转移,如果真是不幸罹患甲状腺未分化癌,那也只能说运气太差。今天这篇文章解释两个问题:部分早期甲状腺癌为什么不需要手术和甲状腺结节的风险评价。 1 部分早期甲状腺癌为什么不需要手术? 很多读者会质疑这个说法,有些不明真相的读者甚至可能会指责道:确诊早期甲状腺癌当然应该尽快手术治疗,否则会延误病情和耽误治疗。针对这些疑惑,我解释一下原因。 确实,经过反复宣传,癌症早发现早治疗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早治疗的治愈率最高,已经成为了常识,这并没有错。但是,这个观念并不是绝对正确,肿瘤学中还有一个理念:生长非常缓慢的肿瘤可以选择观察,而不是直接手术治疗,生存期不会下降。也就是说,并不是所有的恶性肿瘤早期发现后就必须手术,而是可以观察。部分早期甲状腺癌就属于这种情况。 在确诊早期甲状腺癌,满足一定条件后,患者可以选择观察(定期复查),之后会有两种情况出现: 第一种:甲状腺癌一直不生长,数年甚至数十年都不长,直到患者因其它疾病去世,这样就避免了手术带来的创伤和不适。 第二种:甲状腺癌在随访过程中,数月或数年后发现在不断增大,后续进行手术。 问题的核心在于:出现第一种情况患者会明确获益,出现第二种情况,患者推迟手术的治愈率也没有下降,不影响生命。 但注意,甲状腺癌必须满足一定条件才可以首选不手术,条件包括:病理类型是甲状腺乳头状癌,肿瘤直径小于1cm,没有淋巴结转移,没有高危因素。 权威证据见下图,为2021年甲状腺癌的NCCN指南第三版,如下所示: 注意红框的部分,明确指出甲状腺乳头状癌或可疑乳头状癌,小于1cm,没有淋巴结转移,没有高危因素(比如肿瘤位于甲状腺后方、毗邻气管和明显的周围侵犯表现),就可以选择B超复查。 这也是国际顶尖专家一致同意的建议,正是因为早期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恶性程度非常低,生长非常缓慢,治愈率极高,才会得出这个结论,是有明确的科学依据的。 所以,小于1cm的甲状腺结节的患者就更别恐慌了,哪怕确诊了甲状腺癌,也很可能不需要手术,观察即可,因为几乎百分百治愈。 当然,我只是将权威推荐的最佳治疗理念传达给大家,但每个人面对疾病有自己的选择权,有的人可能愿意遵循权威专家的理念选择定期观察,有的人可能会因此出现焦虑影响生活也可以选择手术,无论是选择保守的定期观察还是手术治疗,都无需恐慌。  2 甲状腺结节的风险评价 甲状腺结节的筛查常规采用B超的方式,B超有极其好的优势,无创、直观、花费低,当然也有不足之处,比如比较考验B超医生的水平,不同的B超医生的判断准确度并不一致。 目前最常用的B超评估甲状腺结节风险的方法是由美国放射学会(ACR,American College of Radiology)制定的,称为TI-RADS(Thyroid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是依据结节的构成、回声、外形、边缘等因素评分,分数越高,是甲状腺癌的风险越高,所以,如果做完甲状腺B超,通常看TI-RADS后的报告数字就可以判断风险,如果报告上没有数字,可以向医生了解一下是什么情况,为什么没有数字评分。 下图是英文版的2017年版本的ACR TI-RADS,只是给大家了解下,读者也可以跳过,继续看后续的中文总结。简单地说,就是先通过B超得出TI-RADS的具体评分,然后结合结节的大小来判断处理措施,是定期复查还是需要穿刺活检。 以上就是目前对甲状腺结节最权威的处理建议,需要补充一点:这张图确实指出1cm以下的甲状腺结节,风险很低,不需要穿刺活检,但是也要结合具体病情,1cm以下甲状腺结节不需要穿刺还有一个要求,就是没有淋巴结转移。如果B超发现颈部淋巴结转移,即使原发甲状腺结节小于1cm,也必须要考虑穿刺活检,以免耽误病情。  大家掌握了前一篇文章和这篇文章的知识,就应该对甲状腺结节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不需要恐慌,临床上真有很多人对甲状腺结节特别害怕,明明只是是TR 1-3级,基本上什么事都没有,但却还是天天担心会恶化成癌,到处求医问药,甚至要手术或射频消融,这其实并不好,请记住,追求不需要的治疗可能会带来不必要的创伤和风险。

半夏
OMG!血糖高显著升高癌症风险,现在开始改变生活方式!

OMG!血糖高显著升高癌症风险,现在开始改变生活方式!

奶茶、奶油蛋糕、甜品……光是听到这些,脸上都会出现笑容~然而,这些甜食也是血糖高的元凶之一。 近30多年来,我国糖尿病患病率显著增加。《中国2型糖尿病指南(2020年版)》指出我国以2型糖尿病(T2DM)为主,1型糖尿病(T1DM)和其他类型糖尿病少见,男性高于女性(2015至2017年全国调查结果为12.1%和10.3%)[1]。 2020年,JNCI发表了一篇有关T2DM与癌症发病率的文章。研究人员发现,在多变量调整模型事件中,T2DM与结肠直肠癌、肺癌、胰腺癌、食道癌、肝癌、甲状腺癌、乳腺癌和子宫内膜癌的较高风险相关[2]。 近期,一项研究表示在中国人群中,糖尿病也与癌症风险息息相关! 中国30年随访数据显示,糖尿病与癌症风险相关! 今年3月份,一项发表于英国癌症杂志的观察性队列研究(图1),探讨了自1986年以来被诊断患有糖尿病或糖尿病前期或葡萄糖耐量正常(NGT)的中国成年人的癌症预测因素,并持续随访长达30年。这不仅补充我国此方面研究数据的空白,更进一步细分研究了不同血糖状态对癌症进展的影响。 图1文章标题截图来源:British Journal of Cancer 1985年,研究团队从中国大庆的110660名居民中筛选了1700名不同血糖状态的参与者,他们被跟踪长达30年以获得癌症结果。所有参与者在入组时都没有癌症病史。此外,575名糖耐量异常(IGT)患者参加了一项为期6年的生活方式干预随机临床试验。 图2.研究设计与参与者 在27年(IQR:15-30年)的中位随访期间,三组共发现259例(15.2%)癌症病例。其中胃肠道及肝胆癌131例(50.6%)(其中胃肠道癌74例,肝胆胰癌57例),肺癌66例(25.5%),35例(13.5%)泌尿生殖系统癌症(包括20例妇科肿瘤),以及27例(10.4%)其他类型的癌症,包括骨癌、皮肤癌、脑癌、口腔癌和血液系统癌。NGT、IGT、新诊断为糖尿病(NDM)组的癌症发病率分别为6.06、6.77、7.18/1000人年(P=0.02)[3]。 图3.癌症的累积发病率。HR根据年龄、性别、吸烟状况和BMI进行了调整。白色圆圈代表糖尿病组,黑色圆圈代表IGT组,方块代表NGT组。HR,风险比;IGT,葡萄糖耐量受损;NDM: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NGT,正常葡萄糖耐受不良[3]。 研究团队调整年龄、性别、BMI和吸烟状况后发现,糖尿病组患癌风险与癌症发生显著相关(aHR=1.49,95%CI 1.08-2.04,P=0.015)(图3)。 仅在IGT组中,在控制年龄、性别、吸烟状况、BMI、SBP和生活方式干预后,多变量Cox分析显示血浆胰岛素AUC增加一个SD仍与癌症发生风险显著相关(aHR=1.39,95%CI 1.05–1.84,P=0.02)[3]。这表明在糖尿病前期阶段,长期暴露于高胰岛素血症可能更早发生。由于在IGT人群中高胰岛素血症可能在糖尿病发病前便已存在多年,因此可视为癌症发展的长期重要因素。 整理所有数据,研究团队得到了如下结论: 1.一旦IGT患者发展为糖尿病,患癌症的风险就会成倍增加,高血糖达到一定水平后会诱发更强的致癌作用。 2.研究结果强调只有预防糖尿病和消除高胰岛素血症/纠正胰岛素抵抗的完美结合才能有效预防癌症。 糖尿病患者福音: 这些措施可以预防癌症风险! 在前文提及576名IGT者的随机试验中,438人被分配到干预组,随机接受三种干预措施(饮食、运动或饮食加运动)中的一种,另外138人被分配到对照组。经过30年的随访,540名受试者(94%)接受了结局评估(对照组135名,干预组405名)。 在30年的随访期间,与对照组相比,联合干预组的糖尿病发病中位延迟为3.96年(95%CI 1.25-6.67;p=0.0042),心血管疾病事件更少(风险比0.74,95%CI 0.59–0.92;p=0.0060),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0.65,0.45–0.95;p=0.025),心血管疾病死亡人数较少(风险比0.67,0.48-0.94;p=0.022),全因死亡人数较少(风险比0.74,0.61–0.89;p=0.0015),平均预期寿命增加1.44年(95%CI 0.20–2.68;p=0.023)[3]。 研究结论概述为以下三点: 1.饮食干预旨在增加蔬菜摄入量并减少酒精和糖的摄入。 2.运动干预旨在增加休闲时间的体育活动。 3.饮食与运动联合的干预效果最好。 这也再次鼓励人们,健康的生活方式才是治愈疾病、减少患癌几率的最佳“良药”!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13(4):315-409.DOI:10.3760/cma.j.cn115791-20210221-00095. [2]Yang Hu,ScD,Xuehong Zhang,MD,ScD,Yanan Ma,PhD,Chen Yuan,ScD,Molin Wang,PhD,Kana Wu,MD,PhD,Fred K Tabung,MSPH,PhD,Deirdre Tobias,ScD,Frank B Hu,MD,PhD,Edward Giovannucci,MD,ScD,Mingyang Song,MD,ScD,Incident Type 2 Diabetes Duration and Cancer […]

半夏
消除大众对甲状腺结节的过度恐慌(上):展示甲状腺癌的生存大数据和简单知识

消除大众对甲状腺结节的过度恐慌(上):展示甲状腺癌的生存大数据和简单知识

近年来,甲状腺癌是发病率明显升高的恶性肿瘤之一,且其中年轻患者的比例较高,因此引来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甲状腺结节也开始受到普遍重视,因为甲状腺结节在普通人群中非常常见。有研究显示,如果在成年人中对甲状腺行高分辨超声检测,接近70%的人群都可以检测到结节,这是高到惊人的比例。 很多人对体检发现甲状腺结节感到非常紧张,但其实完全不必过于担心。先写以下三点事实: (1)甲状腺结节是恶性的比例很低,绝大多数都是良性结节,恶性的比例可能低于5%,大多数情况下发现甲状腺结节可以无需治疗,随诊即可。 (2)甲状腺癌是所有常见恶性肿瘤中预后最好的类型,没有之一,治愈率非常高。 (3)这是一个很多人不理解的知识:甲状腺癌初诊断时,如果是常见的乳头状癌类型,肿瘤小于1cm且没有淋巴结转移,甚至可以考虑定期复查而不直接手术。你们没有看错,哪怕真的诊断为甲状腺乳头状癌,早期发现后都可以选择不切除,观察即可。(具体原理下一章再讲)   接下来,介绍下甲状腺癌的生存大数据: 甲状腺癌的预后和病理分型明显相关,常见的病理类型为甲状腺乳头状癌、甲状腺滤泡状癌,髓样癌和未分化癌,第一种和第二种最为常见,占据90%以上。 恶性程度按照上面的类型也依次升高,整体的5年生存率,甲状腺乳头状癌>甲状腺滤泡状癌>髓样癌>未分化癌,前三种预后不错,但甲状腺未分化癌的恶性程度非常高,甚至超过了肺癌。 下面,依次罗列甲状腺乳头状癌、甲状腺滤泡状癌、髓样癌、未分化癌的预后数据。资料来自美国的SEER数据库,2011年至2017年纳入的甲状腺癌患者,计算5年生存率。 (注意:SEER数据库采用的肿瘤分类不是依据TNM分期,而是SEER分期,分为了Localized,Regional和Distant,基本等同于民众讲的癌症早期、中期和晚期。分期越晚,通常活过5年的机会就会进行性下降。) 01 甲状腺乳头状癌   甲状腺乳头状癌是甲状腺癌中最常见的病理类型,也是预后最好的类型。5年生存率数据图形如下: 结果显示: 早期甲状腺乳头状癌的5年生存率接近100%。 中期甲状腺乳头状癌的5年生存率99%。 晚期甲状腺乳头状癌的5年生存率75%。 所有甲状腺乳头状癌整体的5年生存率接近100%,预后非常好,治愈率非常高。即使是晚期,生长也很缓慢,大多数能够存活5年以上,在晚期肿瘤中很少见。 02 甲状腺滤泡状癌 甲状腺滤泡状癌5年生存率数据图形如下: 结果显示: 早期甲状腺滤泡状癌的5年生存率接近100%。 中期甲状腺滤泡状癌的5年生存率98%。 晚期甲状腺滤泡状癌的5年生存率63%。 所有甲状腺滤泡状癌整体的5年生存率98%,预后也非常好,治愈率很高,只比甲状腺乳头状癌略差。 03 甲状腺髓样癌   甲状腺髓样癌5年生存率数据图形如下: 结果显示: 早期甲状腺髓样癌的5年生存率接近100%。 中期甲状腺髓样癌的5年生存率90%。 晚期甲状腺髓样癌的5年生存率40%。 所有甲状腺髓样癌整体的5年生存率89%,比甲状腺乳头状癌和甲状腺滤泡状癌的数据差一些,但整体预后也已经是很不错,治愈率很高。 04 甲状腺未分化癌 最后一种是甲状腺未分化癌,不同于普通的甲状腺癌,甲状腺未分化癌属于少见的类型,恶性程度很高,预后很差。幸运的是,甲状腺未分化癌只占有所有甲状腺癌1-2%的比例,并且绝大多数见于60岁以上的患者。 甲状腺未分化癌5年生存率数据图形如下: 结果显示: 早期甲状腺未分化癌的5年生存率34%。 中期甲状腺未分化癌的5年生存率9%。 晚期甲状腺未分化癌的5年生存率4%。 所有甲状腺未分化癌整体的5年生存率仅仅只有7%,远远差于甲状腺乳头状癌和甲状腺滤泡状癌,并且甚至差于肺癌和胃癌,由此可见恶性程度非常之高。如果真罹患甲状腺未分化癌,确实很不幸运。   以上就是甲状腺癌的整体生存数据,我们不难看出,除了甲状腺未分化癌,其余三种类型(占据甲状腺癌的98-99%)都预后很好,治愈率极高。所以,大家不需要对甲状腺结节过于恐慌,现在已经很明确,体检B超查到的甲状腺结节,绝大多数都不是恶性,即使是恶性,只要不是罕见的甲状腺未分化癌,治愈率就非常高,不必过于担心。 最后一句劝告:有些焦虑的患者发现身体有些轻微异常就很恐惧和慌乱(比如甲状腺小结节),这完全没有必要。人吃百谷生百病,年龄大了,会出现很多不需要治疗的轻微异常,也就是良性病变,不会影响生命。当发现甲状腺结节后,除了部分需要穿刺,大多数的结节定期复查甲状腺B超即可,好好生活,该吃吃该喝喝,这比肺结节的风险小很多。尊重科学和事实,千万别自己吓自己。 END  

半夏
甲状腺癌飙升20倍,结节“钙化”请警惕!

甲状腺癌飙升20倍,结节“钙化”请警惕!

近20年,中国甲状腺癌发病率飙升20倍!尤其是在女性中,甲状腺癌发病率陡增,直逼第一名的乳腺癌。让我们必须开始重视这个曾经不被关注的恶性肿瘤。 甲状腺癌大都由甲状腺结节发展而来。甲状腺结节在中国的发病率非常高,通常是在常规体检或无意中发现。发现甲状腺结节不必恐慌,因为大多数结节都是良性的,只有1~5%可能是恶性肿瘤。然而,有一种情况——结节“钙化”,需警惕。 甲状腺结节出现钙化,大概率就是恶性肿瘤吗? 今年不到30岁的小伙子小刘,单位体检发现有甲状腺结节,然后做了B超检查,听到自己的结节“钙化”,而且并不小。拿到检查结果的他心里一直打鼓,因为他听说结节出现钙化,恶性的可能性很大,于是来咨询我们。那么,甲状腺结节“钙化”,大概率就是恶性肿瘤吗? 一项临床研究对60例甲状腺结节患者(35例良性,25例恶性)进行了B超检查,结果发现:[1] 恶性结节组钙化检出率为52%; 良性结节组钙化检出率为25.7%。 由此可见,甲状腺结节无论良性还是恶性都可能出现钙化,但是恶性结节的钙化检出率更高。 钙化是怎么形成的? 结节钙化通常由碳酸盐或磷酸盐等成分沉积而成,是因为新生毛细血管、甲状腺上皮细胞过度增生等所致,不规则的钙盐经过长时间的沉积,又不断被增生的细胞围绕、影响,进而逐渐出现病变。另外,有学者认为甲状腺结节钙化与纤维组织增生密切相关,阻碍了甲状腺滤泡的血流运行,引起甲状腺局部组织缺血、坏死,甚至囊性病变,最终发展为钙化。 注意:微钙化比粗钙化更危险! 结节钙化通常是依据B超检查中的回声变化来判断,一般被描述为“强回声”。钙化也有更加细致的分类,如下: 粗钙化:在超声影像图中呈现团状或斑片状强回声,伴有声影,钙化结节的直径>2mm; 微钙化:在超声影像图中呈现砂砾样、针尖样、点样强回声,回声较弱,钙化结节的直径≤2mm。 这两种钙化在结节良恶性的鉴别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多项关于甲状腺结节钙化灶的临床病例研究均显示: 良性结节—多为粗钙化 甲状腺上皮细胞增生具有局限性,而且沉积的钙盐分布有序,边缘较为清晰,所以多为粗钙化; 恶性结节—多为微钙化 增生细胞代谢异常活跃,而且紊乱,钙盐沉积种类繁多,多为微钙化。 另外,细化了甲状腺恶性肿瘤的分类与钙化的关系后,得出以下结果: 恶性程度较低的乳头状癌、滤泡性癌:微钙化发生率均高于粗钙化; 恶性程度较高的髓样癌、未分化癌:微钙化和粗钙化发生率无明显差异。 发现结节钙化怎么办?需要立马手术吗?  虽然结节微钙化提示恶性可能性增加,但是否手术切除还需进一步的明确诊断。临床上常通过活检穿刺来判断良恶性。 1 结果为良性结节,且比较小,则不需要进行治疗,只需每半年定期复查B超即可; 2 结果为恶性结节,或结节体积大、压迫周围组织,则需进行手术治疗; 3 如果结节太小不适合穿刺活检,建议定期复、严密监测,因为甲状腺周围血管神经丰富,有一定的手术风险。 除了钙化,以下四种情况也要警惕 恶性甲状腺结节的超声表现不止微钙化,还有这些特征:边界不清晰、形态不规则、纵横比>1、低回声、血流紊乱、颈部淋巴结肿大。 尤其是以下四种情况出现时,需警惕恶性的可能: 甲状腺结节直径超过2cm,形状不规则,表面不光滑,质地坚硬,没有触痛; 活动度差,吞咽时基本不活动; 伴有声音嘶哑、呼吸困难等现象; 甲状腺结节突然明显增大。 参考文献 [1]彭贵平,李智惠,陈紫剑,徐素音.甲状腺结节钙化的超声影像特征在甲状腺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现代医生,2021,59(36):105-108.

半夏
家族遗传性肿瘤---甲状腺癌篇

家族遗传性肿瘤—甲状腺癌篇

甲状腺癌是内分泌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根据中国肿瘤登记中心的数据显示,中国城市地区女性甲状腺癌发病率位居女性所有恶性肿瘤的第4位。   家族遗传性甲状腺癌包括遗传性甲状腺髓样癌(HMTC)和家族性甲状腺非髓样癌(FNMTC)。   一、遗传性甲状腺髓样癌   甲状腺髓样癌(MTC)是来源于甲状腺滤泡旁细胞(C细胞)的恶性肿瘤,约占甲状腺恶性肿瘤的5%,甲状腺滤泡旁细胞具有合成分泌降钙素(calcitonin,Ctn)及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作用。因此,MTC亦被认为是神经内分泌肿瘤之一。   在MTC中25%~30%为HMTC。根据ATA指南,HMTC可以分为多发性内分泌肿瘤2A型(MEN2A)和多发性内分泌肿瘤2B型(MEN2B)。   MEN2A型HMTC根据临床表现的差异可分为4种类型:经典型MEN2A、MEN2A伴皮肤苔藓淀粉样变(cutaneous lichen amyloidosis,CLA)、MEN2A伴先天性巨结肠(Hirschsprung’s disease,HD)、家族性MTC(FMTC)。   MEN2B型以MTC并发黏膜多发性神经瘤为特点,通常在婴儿期发病,且具有较高的侵袭性,早期即可发生淋巴结甚至远处转移。 二、家族性甲状腺非髓样癌 甲状腺非髓样癌(NMTC)包括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甲状腺滤泡癌(FTC)和甲状腺未分化癌(ATC)等起源于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约占所有TC的90%,其中PTC是最常见的病理类型。5%~10%的NMTC患者表现为家族聚集性。   FNMTC的定义是家族一级亲属间具有2个或2个以上的NMTC患者并排除头颈部射线暴露史。FNMTC可分为2类:   以非甲状腺肿瘤为主要表现的家族性肿瘤综合征,包括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Cowden综合征等,而FNMTC在此类遗传综合征中可能是首发表现; 非综合征相关,在一个患病家系中患者以发生NMTC为特征,不合并其他内分泌肿瘤或疾病。FNMTC生物学行为呈现高侵袭性,如患者发病年龄早,多灶、双侧发病比例高,局部浸润,淋巴结转移率高,复发率高,无病生存期短等。     三、风险评估及基因检测   1. HMTC:约95%的HMTC由RET基因突变导致。95%的MEN2A患者的RET基因在10号外显子的第609、611、618、620位以及11号外显子的第634位密码子发生突变。95%的MEN2B患者携带RET基因第16号外显子M918T突变,不足5%的MEN2B患者携带15号外显子A883F突变。根据ATA指南,HMTC患者的侵袭性风险依RET基因突变位点分为最高风险(HST)、高风险(H)和中等风险(MOD),见表1。 2. FNMTC:尚未发现FNMTC的特异性致病基因,因此无法根据某个特定基因的变异特征对FNMTC患者进行危险分层。在中国FNMTC家系研究中,发现不同FNMTC家系中具有不同的肿瘤易感基因变异,包括APC、MSH6、BRCA1/2基因等。不同基因突变导致的TC发病风险不同,如携带PTEN胚系突变的患者中约1/4伴发TC,且发病年龄早,FTC比率高。上述易感基因变异与其他肿瘤的发生亦有相关性,提示罹患第二种肿瘤的风险增加。如携带MSH6致病突变的FNMTC患者发生结直肠癌和子宫内膜癌的风险增高。 3. 适检人群   临床上1%~7%的散发性MTC患者实际具有HMTC的遗传背景,因此散发性病例行基因筛查可进一步明确疾病分型。MTC基因筛查有助于在家系成员中排查特定种类的HMTC,并根据不同的突变位点进行危险分层,有针对性地制定治疗策略。   鉴于NMTC(尤其PTC)的高发病率,很多散发性甲状腺非髓样癌(sporadic non-medullary thyroid carcinoma,SNMTC)也可能存在家系聚集现象。相比SNMTC,FNMTC患者罹患第二种肿瘤风险增加,且可能成为致死原因。因此对有家族史的NMTC患者进行遗传易感基因的筛查有助于FNMTC和SNMTC的鉴别,也有助于对NMTC临床预后和继发肿瘤风险的评估。   专家组意见:推荐对以下人群进行RET基因筛查: 有家族史的MTC患者本人及一级亲属; 在儿童或婴儿期出现MEN2B表现的患者本人及其父母; 皮肤苔藓淀粉样变患者; 先天性巨结肠病患者; 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患者; 患有SNMTC且有检测意愿者。 推荐对有家族史的NMTC患者及其一级亲属进行肿瘤易感基因筛查。   4. 检测基因   1)HMTC:RET基因突变是MTC发病的主要分子病因学基础。 2)FNMTC:目前尚未发现FNMTC的特异性致病基因。综合征型FNMTC与已知的肿瘤易感基因相关,如APC基因是FAP综合征的致病基因。而在非综合征型FNMTC致病基因的研究中,已发现DICER1、FOXE1、PTCSC2、POT1、TCO、NMTC1等基因与FNMTC的易感性相关,亦有发现FNMTC与14q、19p、2q、1q、8p、6q和12q突变有关,但均缺乏可重复性。FNMTC没有热点基因变异,涉及的基因也比较多。因此,对于FNMTC可以考虑广泛的多基因筛查。 […]

半夏
7大常见癌症如何筛查和预防?最新推荐来了

7大常见癌症如何筛查和预防?最新推荐来了

为了指导专业机构和个人对癌症进行科学的预防和筛查,上海市抗癌协会从2018年开始,每年编写《居民常见恶性肿瘤筛查和预防推荐》(简称《推荐》),在肿瘤防治宣传周期间发布。小编摘录了常见的癌症和遗传性肿瘤的预防筛查推荐、“居民降低癌症风险的七大建议”,和男性和女性在不同年龄段的“癌症筛查推荐时间表”,为个人在不同年龄、不同生活阶段的防癌行动给予了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推荐。下面让我们一起学习一下吧~ 大肠癌 高危对象:   45岁以上无症状人群; 40岁以上有两周肛肠症状*的人群; 长期患有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 大肠癌术后的人群; 大肠腺瘤治疗后的人群; 有大肠癌家族史的直系亲属; 诊断为遗传性大肠癌**的家族直系亲属,年龄超过20岁。 *:两周肛肠症状,指有以下任何症状持续两周以上:大便习惯改变(便秘,腹泻等);大便形状改变(大便变细);大便性质改变(便血、黏液便等);腹部固定部位疼痛。 筛查建议   符合上述1~5的“一般人群”筛查: (1)大肠癌筛查从45岁开始,无论男女,每年1次大便隐血(FOBT)每10年1次   肠镜,直到75岁; (2)76~85岁,体健者、预期寿命在10年以上者,可继续维持筛查; (3)85岁以上,不推荐继续筛查。 符合上述6的“有大肠癌家族史”直系亲属筛查: (1)1位一级亲属患有明确高级别腺瘤或癌(发病年龄小于60岁)、2位及以上一级亲属患有明确高级别腺瘤或癌(任意发病年龄)者,40岁开始(或比家族最小发病者发病年龄小10岁开始)筛查,每年1次FOBT,每5年1次肠镜; (2)有一级亲属家族史的高危对象(仅1位,且发病年龄高于60岁):40岁开始筛查,每年1次FOBT,每10年1次肠镜。 符合第7条的“遗传性大肠癌家”族成员筛查: (1)遗传咨询; (2)风险评估和基因检测; (3)从20岁(或比家族中最年轻的患者小10岁时)开始筛查,每1-2年进行1次肠镜检查。 关于筛查方法推荐: (1)粪便隐血检测+问卷调查是主要的筛查手段,证据充分; (2)血液的多靶点基因检测可能有助于提高筛查准确度,但价格较昂贵; (3)有条件者,可联合粪便和血液方法进行筛查。 预防建议   运动可有效降低肿瘤发生风险,坚持体育锻炼,避免肥胖; 健康膳食,增加粗纤维、新鲜水果摄入,避免高脂、高蛋白饮食; 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可能对预防肠癌有效,老年人可尝试服用低剂量阿司匹林,可能减少心脑血管疾病和肠癌发生的风险,具体使用须咨询医生; 戒烟,避免烟草对消化道的长期毒性和炎性刺激。 乳腺癌 高危对象   既往有乳腺导管或小叶不典型增生或小叶原位癌(lobular carcinomain situ,LCIS)的患者; 既往30岁前接受过胸部放疗; 有乳腺癌家族史*但尚不满足遗传性乳腺癌和卵巢癌综合征疑似患者条件的健康女性。 *:家族包含一级、二级亲属;一级亲属指父母、子女以及兄弟姐妹(同父母);二级亲属指叔、伯、姑、舅、姨、祖父母、外祖父母。 筛查建议   一般妇女: (1)40岁之前不推荐筛查; (2)40岁开始筛查,推荐每1~2年进行1次乳腺X线检查; (3)对致密型乳腺(乳腺X线检查提示腺体为c型或d型)推荐与B超联合检查; (4)70岁以上,体健者、预期寿命10年以上者均建议维持筛查,每1~2年1次乳腺X线检查。 乳腺癌高危人群: (1)推荐40岁或更早开展乳腺癌筛查; (2)每年1次乳腺X线检查; […]

半夏
低风险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术后不推荐放射性碘治疗?NEJM重磅研究给出实锤

低风险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术后不推荐放射性碘治疗?NEJM重磅研究给出实锤

甲状腺癌是内分泌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大多数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的复发风险及与癌症相关的死亡风险均较低。甲状腺切除术后,放射性碘(碘-131)的使用可以达到清除残留的正常甲状腺组织(清甲),并治疗可能的转移病灶的目的,但是并非所有甲状腺切除术后的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均能从放射性碘(碘-131)治疗中获益,尤其是中、低复发风险患者的碘-131治疗一直存在争议。 日前,顶级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了一项低危甲状腺癌患者在甲状腺切除术后不接受放射性碘(碘-131)治疗的Ⅲ期、前瞻性、随机的多中心临床对照研究,为既往术后不推荐低风险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放射性碘(碘-131)治疗的策略提供了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医学界肿瘤频道特邀北京协和医院李小毅教授对研究结果及其带来的影响与意义进行剖析点评。 后患者管理总体比较宽松明朗 Q 医学界:临床上如何对甲状腺切除术后,经病理学评估为低复发风险的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进行管理? 李小毅教授:这部分患者后续治疗其实在临床实践中和指南推荐中是比较明确的,在治疗方面,放射性碘(碘-131)是不推荐的。促甲状腺激素(TSH)替代或抑制治疗层面,应适当放宽其控制或者治疗的目标。考虑到这类患者疾病复发风险低,疾病对患者生存的影响较小,后续两个治疗,即放射性碘(碘-131)治疗和TSH抑制治疗需遵循指南推荐。 如果患者术后处于长期处于病情相对稳定的状态,即只需进行替代治疗或通过未切除的甲状腺来维持正常的甲状腺功能。总体而言,临床上对接受甲状腺切除术的低复发风险的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的术后管理处于较为宽松的状态。 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出炉,佐证既往观点 Q 医学界:据了解,放射性碘(碘-131)治疗最早应用于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起源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但该治疗方法是否适用于全部的、甲状腺切除术后的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一直有争议。本次《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的这项研究公布了哪些重要结果? 李小毅教授:对于低复发风险的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而言,放射性碘(碘-131)治疗的获益可能性低,因此不推荐这种治疗方法。对于存在高复发风险,甚至危及生命的患者而言,例如存在远处转移或局部病灶有残留的患者,放射性碘(碘-131)治疗是一种有效的、重要的治疗手段。而介于两者之间的患者,放射性碘(碘-131)的治疗的获益与风险一直并不明确。 尽管指南和临床实践均不推荐低复发风险的患者接受放射性碘(碘-131)的治疗,但既往并没有相关的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来支持这种治疗策略。本次《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的这项研究亮眼之处在于通过随机对照研究,证实了低复发风险的分化型甲状腺患者不能从放射性碘(碘-131)治疗中获益:未行碘-131治疗的低复发风险患者3年时的无事件发生率是95.6%,与碘-131治疗组的95.9%无显著差异。 除了在甲状腺癌的临床研究中很难做到的随机对照的研究设计外,其终点指标的设置也值得学习。因为在低复发风险的患者中,无论死亡还是复发事件的发生均很少,尤其是在短时间内即便是复发也少见,因此,研究者将有临床意义的功能事件、生化事件、连同结构事件(复发)一起设置为研究的终点指标,最终通过随机对照的比较、分析回答了临床中的现实问题。最终,该研究为既往临床实践和指南中不推荐术后给予低复发风险的甲状腺癌患者放射性碘(碘-131)治疗的策略提供了一个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 未被解答的临床问题 Q 医学界:该研究反应了哪些重要问题?为临床实践带来了哪些切实的影响?给后续的临床研究提供了哪些思路? 李小毅教授:从低复发风险的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术后治疗层面来说,这项研究的发表并未影响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而是为既往在这类患者中不推荐放射性碘(碘-131)治疗的意见进行了进一步的佐证。 同时也需注意到,该随机对照研究纳入的是分化型甲状腺癌(乳头状、滤泡状或嗜酸性细胞)的成年患者,单发pT1a肿瘤(病灶直径≤1 cm)、多发pT1a肿瘤(各病灶最大直径的总和≤2 cm)或pT1b肿瘤(1 m<病灶直径≤2 cm),淋巴结分期为N0(无区域淋巴结转移)或Nx(缺乏颈部清扫时,无法评估区域淋巴结的状态),无甲状腺外侵犯者。所以可以看到,研究主要针对的是无证据显示有转移的低复发风险的患者,而并未纳入所有ATA复发风险评估标准中的低复发风险的患者。 另外,这项研究在设置研究终点指标——功能事件、结构事件、生化事件时,并未采取很严格的标准;而且,在治疗后10个月及3年时,疗效反应评估为良好的比例分别为86.8%(碘-131治疗组)、86.3%(非治疗组)和73%、74.1%。这些情况、特别是疗效反应评估为良好的比例并不高,可能与手术方式的选择有关,研究中碘治疗组、与非治疗组的淋巴结清扫的比例仅为44%、44.2%,而在东亚地区的国家这一比例通常可以到达90%。我们自己的数据显示,即使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经过彻底的手术(常规行淋巴结清扫)、不给予碘-131治疗,随诊2年,疗效反应评估为良好的比例可达93.4%。 因此,从日常治疗工作角度出发,我们可以更加肯定地告诉患者:没有发现转移的、低复发风险的分化型甲状腺癌的患者术后不需要碘-131治疗。对于ATA复发风险分层中有少量淋巴结转移等风险因素的低复发风险患者、以及中度复发风险的患者,是否需要碘-131治疗、以及依据什么标准进行治疗决策都是需要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个人理解,目前分化型甲状腺癌的临床诊治有两大方向:一个是对于多见的中、低风险患者诊治上的“回收”,如减少低风险者的诊断、中低风险者的治疗(包括手术、碘-131治疗),因为对这些患者过多的诊治不仅可能不改善疗效,而且还可能带来更多的治疗的副作用、增加医疗花费等问题;另一个方向是,对于高复发风险、有生命风险的患者,除了现有的手术、放射性碘(碘-131)和TSH抑制治疗外,还需积极探索更多、有效的治疗方法,如靶向治疗等。 专家简介   李小毅 教授 北京协和医院普通外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现任CSCO(中国肿瘤临床学会)甲状腺癌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甲状腺疾病分会常委,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甲状腺疾病防治分会(颈清扫)学组副组长,中国抗癌协会甲状腺癌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医学科学普及分会甲状腺疾病科普专业委员会委员,美国甲状腺协会会员。 目前专业方向主要集中在甲状腺疾病手术及综合治疗等方面,努力提倡、并开展了规范的甲状腺癌的手术及综合治疗模式。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诊治、复杂甲状腺癌的手术及综合治疗方面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积极开展了甲状腺癌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近期,主持、参与各类甲状腺疾病的临床、基础研究10项;在国内外杂志发表各类文章50余篇,各类SCI文章20篇。参与编写了复发转移性分化型甲状腺癌诊治共识、持续/复发及转移性甲状腺癌诊疗指南(中、英文版)、分化型甲状腺癌诊疗指南、甲状腺癌患者教育手册等。   参考文献: [1].Leboulleux Sophie,Bournaud Claire,Chougnet Cecile N et al. Thyroidectomy without Radioiodine in Patients with Low-Risk Thyroid Cancer.[J] .N Engl J Med, 2022, […]

半夏
一文盘点|中国顶级指南、共识对安罗替尼&amp;派安普利单抗的治疗推荐

一文盘点|中国顶级指南、共识对安罗替尼&amp;派安普利单抗的治疗推荐

指南、共识基于诊疗方案的循证医学证据、可及性以及专家组的意见给出对应治疗建议,因此,向来都是中国临床肿瘤医生实践当中的重要指导和参考,并能进一步提高肿瘤规范化诊疗水平。 正大天晴1.1类新药安罗替尼目前已经斩获包括非小细胞肺癌(NSCLC)、小细胞肺癌(SCLC)、软组织肉瘤、甲状腺髓样癌等多个癌种的适应证,而同为一类新药的派安普利单抗目前也已经获批用于至少经过二线系统化疗的复发或难治性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成人患者的适应证。安罗替尼以及派安普利单抗也受到多个中国顶级诊疗指南、共识的“青睐”,本文就带您盘一盘。 NSCLC 1.驱动基因阳性Ⅳ期NSCLC治疗: 2021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NSCLC诊疗指南[1]中指出:IV期EGFR敏感突变NSCLC靶向及含铂双药失败后治疗,安罗替尼II级推荐(2A类证据)(表1);IV期ALK融合NSCLC靶向及含铂双药失败后治疗,安罗替尼III级推荐(2A类证据)(表2)。 表1 EGFR突变的NSCLC治疗 表2 ALK融合阳性NSCLC的治疗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肺癌临床诊疗指南(2021版)[2]中也指出驱动基因阳性Ⅳ期非鳞NSCLC患者:对于EGFR阳性、ALK融合基因阳性、ROS1基因重排阳性患者的三线治疗,在无禁忌证的情况下推荐使用安罗替尼(2A类证据);对于EGFR驱动基因阳性的Ⅳ期鳞状细胞癌患者的三线治疗,在无禁忌证的情况下推荐使用安罗替尼(2A类证据)。 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医师分会发布的Ⅳ期原发性肺癌中国治疗指南(2021年版)[3]指出:驱动基因阳性Ⅳ期NSCLC患者:对于EGFR基因敏感突变、ALK融合基因阳性或ROS1融合基因阳性的患者,如果接受过相应标准靶向药物治疗且接受过2种系统化疗后出现进展或复发,三线治疗推荐应用安罗替尼。 2.驱动基因阴性Ⅳ期NSCLC治疗: 2021版CSCO NSCLC诊疗指南[1]中指出:IV期无驱动基因非鳞癌NSCLC三线治疗,安罗替尼I级推荐(限2个化疗方案失败后)(1A类证据);IV期无驱动基因鳞癌NSCLC三线治疗,安罗替尼II级推荐(限外周型鳞癌)(1B类证据)。 表3 IV期无驱动基因非鳞癌NSCLC三线治疗 表4 IV期无驱动基因鳞癌NSCLC三线治疗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肺癌临床诊疗指南(2021版)[2]中指出:驱动基因阴性IV期NSCLC患者的三线治疗,在无禁忌证的情况下推荐使用安罗替尼(2A类证据)。Ⅳ期原发性肺癌中国治疗指南(2021年版)[3]提到:驱动基因阴性IV期NSCLC患者:对于EGFR基因敏感突变阴性、ALK融合基因阴性及ROS1融合基因阴性,既往接受过至少2种系统化疗后出现进展或复发的患者,三线治疗推荐安罗替尼。 三大指南推荐意见基本相同,可见安罗替尼三线治疗地位已经夯实,不管是驱动基因阴性还是阳性的患者皆可从中获益。以上诊疗推荐基于安罗替尼的Ⅲ期临床研究(ALTER0303)的结果,ALTER0303研究结果显示:对比安慰剂,安罗替尼能够显著延长患者中位总生存期(OS)和无进展生存期(PFS),OS延长3.3个月(中位9.6个月 vs. 6.3个月,P=0.002),死亡风险下降32%;PFS延长4.0个月(中位5.4个月 vs. 1.4个月,P<0.001)[16]。 除此之外,第一版重症肺癌国际共识(2021版)[4]共识3:重度肺癌的诊断和治疗的益处中提到:在伴有慢性疾病的肺癌患者中,潜在疾病的复发或恶化可能导致PS评分的波动。在一项研究中,在70名PS评分为2-3分的肺癌患者中,40%的人有潜在的肺部疾病,在安罗替尼联合S-1治疗后,PS评分下降,并出现分期波动。 2018年5月,安罗替尼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用于既往至少接受过2种系统化疗后出现进展或复发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NSCLC患者的治疗,对于存在EGFR突变或ALK融合阳性的患者,在开始安罗替尼治疗前应接受相应的标准靶向药物治疗后进展,且至少接受过2种系统化疗后出现进展或复发。 SCLC 2021版CSCO SCLC诊疗指南[5]中指出:SCLC的三线及以上治疗I级推荐安罗替尼(2A类证据)。 表5 SCLC的三线及以上治疗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肺癌临床诊疗指南(2021版)[2]中指出广泛期SCLC的三线治疗,推荐安罗替尼(1类证据);Ⅳ期原发性肺癌中国治疗指南(2021年版)[3]也提到对于既往至少接受过2种化疗方案治疗后进展或复发的患者,三线治疗建议选择安罗替尼。 我国研究者开展的安罗替尼对比安慰剂三线及以上治疗SCLC的II期研究(ALTER1202)结果显示[17],安罗替尼将SCLC患者的PFS延长了3.4个月(4.1个月 vs 0.7个月,P<0.0001),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降低了81%。OS亦有显著获益,安罗替尼组为7.3个月,安慰剂组为4.9个月(HR 0.53,P=0.0029)。 安罗替尼的不良反应易于管理,并且具有口服用药的便利优势,更容易被患者接受。2019年9月NMPA批准了安罗替尼三线及以上治疗SCLC的适应证,因此三大指南一致推荐安罗替尼作为SCLC三线及以上的治疗选择。 甲状腺癌 2021版CSCO分化型甲状腺癌诊疗指南[6]中指出:安罗替尼获分期为碘难治性分化型甲状腺癌(RAIR-DTC)复发转移性Ⅱ级推荐(1B类证据)。 表6 RAIR-DTC复发转移性治疗 安罗替尼在2020年的欧洲肿瘤内科学会亚洲年会(ESMO ASIA)上报道了一项II期双盲、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结果,针对局部晚期或转移性RAIR-DTC(其中80.5%的患者在入组前12个月内疾病进展),安罗替尼组ORR达到59.2%,在PFS上显著优于安慰剂组,并且在调整了交叉治疗的影响后获得了OS的获益。 此外,中国医师协会发布的甲状腺髓样癌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0版)[7]中指出:推荐安罗替尼用于无法手术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甲状腺髓样癌患者的治疗。2021年2月2日,安罗替尼获NMPA批准用于治疗具有临床症状或明确疾病进展的,不可切除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甲状腺髓样癌(MTC)患者,填补了国内MTC的治疗空白,打破了国际壁垒。 软组织肉瘤 2021版CSCO软组织肉瘤诊疗指南[8]中指出:安罗替尼获晚期/不可切除软组织肉瘤二线靶向治疗唯一I级推荐(1A类证据);安罗替尼获腺泡状软组织肉瘤一线治疗唯一I级推荐。 表7 晚期或不可切除软组织肉瘤的二线靶向治疗 表8 腺泡状软组织肉瘤一线治疗 中华医学会、中国抗癌协会、中国临床肿瘤学会、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发布的原发性腹膜后软组织肉瘤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19版)[9]中提及安罗替尼作为分子靶向药物用于某些特定类型软组织肉瘤的治疗。 肝癌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2022)版中[10]正在进行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有关的研究提到:一项安罗替尼联合派安普利单抗一线治疗不可切除肝细胞癌(HCC)的1b/II期研究共入组31例患者,截至2020年12月31日,有29例患者疗效可评估,根据RECISTI.1标准评估的ORR为31.0%,DCR为82.8%。中位PFS为8.8个月,中位OS尚未达到,6个月和12个月的OS率分别为93.2%和69.0%(证据等级4,推荐C)[18]。目前派安普利单抗联合安罗替尼一线治疗晚期肝细胞癌的Ⅲ期研究(ALTN-AK105-Ⅲ-02)正在进行中。 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转化治疗协作组发布的肝癌转化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1版)[11]中也提到该Ib/II期研究的结果,可见安罗替尼联合派安普利单抗的治疗模式潜力无限。 国际肝胆胰协会中国分会、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肝脏外科学组、CSCO肝癌专家委员会发布的基于免疫节点抑制剂的肝细胞癌免疫联合治疗多学科中国专家共识(2021版)[12]中提到:“T+A”联合方案可作为不可切除HCC的一线治疗方案中,安罗替尼+PD-1/PD-L1的疗法可作为替代方案。 […]

半夏
最高ORR达80%,NTRK融合肺癌已有两代靶向药可医

最高ORR达80%,NTRK融合肺癌已有两代靶向药可医

NTRK 基因融合(例如,NTRK1、NTRK2、NTRK3)可能导致儿童和成人的多种实体瘤。NTRK基因融合会编码原肌球蛋白受体激酶 (TRK) 融合蛋白(如TRKA、TRKB、TRKC),TRK融合蛋白是包括肺癌、唾液腺癌、甲状腺癌和肉瘤等多种实体瘤的致癌驱动因子。据估计,大约0.2%的NSCLC患者存在NTRK融合,并且通常不与EGFR、ALK、ROS1 等其他致癌驱动因素重叠。然而,在其他致癌基因驱动的肺癌中,NTRK融合可能与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治疗的耐药有关,NTRK融合可能在EGFR-TKI治疗过程中出现[1]。   临床上可采用多种方法检测NTRK1/2/3基因融合,包括FISH、IHC、PCR和NGS,但检测可能会出现假阴性结果。IHC方法因某些组织中的基线表达而变得复杂。FISH检测可能需要至少3个探针组才能进行全面分析。NGS检测可以检测到广泛的变化,但基于DNA的NGS可能无法检测到NTRK1和NTRK3融合,因此可以考虑基于RNA的NGS来评估患者NTRK融合情况[1]。 不限癌种、ORR最高可达80%,第一代NTRK抑制剂“一鸣惊人” 1. Larotrectinib Larotrectinib是口服、高选择性TKI,对NTRK1/2/3均有抑制作用。既往多项临床研究均证实了Larotrectinib对NTRK融合患者的疗效。2018年,一项入组了55名NTRK基因融合阳性实体瘤患者的研究在顶级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研究结果显示,Larotrectinib治疗的客观缓解率(ORR,根据研究者评估)高达80%(95%CI 67%-90%)[2]。   随后,在中位随访时间32.5个月的延长随访后,Larotrectinib治疗的中位缓解持续时间(DoR)为35.2个月(95%CI 19.8-未达到),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25.8个月(95%CI 9.9-未达到),中位总生存期(OS)未达到(95%CI 44.4-未达到)[3]。   该研究的最新结果于2021年发表于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本次的研究队列从既往的55名患者扩展到了218位NTRK融合阳性的实体瘤患者。Larotrectinib治疗在218名患者中的ORR为75%(95%CI 68%-81%),并且其中有22%的患者达到CR。后续的探索性分析使用盲态独立中心评估(BICR)再次确认了研究者评估的缓解率,进一步证明了Larotrectinib治疗的获益[4]。   随后,研究者也对全部NTRK融合实体瘤患者中的20名NSCLC患者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Larotrectinib在NSCLC患者中的疗效与整体患者人群一致,NSCLC患者的ORR为73%(95%CI 45%-92%),中位DoR为33.9个月(95%CI 5.6-33.9个月)。中位PFS和OS分别为35.4个月和40.7个月[4]。    2. Entrectinib Entrectinib是另一种第一代NTRK抑制剂,可以通过与ATP竞争结合位点从而抑制三种TRK蛋白以及ROS1、ALK蛋白的活性。   针对Entrectinib四项I/II期研究(STARTRK-NG、ALKA-372–001、STARTRK-1和 STARTRK-2)的汇总分析显示,在74名携带NTRK融合的成年实体瘤患者中,Entrectinib治疗的ORR为63.5%(95%CI 51.5%-74.4%),中位DoR为12.9个月(95%CI 9.3-未达到)。中位PFS和OS分别为11.2个月(95%CI 9.3-未达到)和23.9个月(95%CI 16.0-未达到)[5]。   其中13名NTRK融合NSCLC患者的获益也同样被证实,这些NSCLC患者的ORR为69%(95%CI 38.6%-90.9%),中位DoR仍不可估计,中位PFS和OS分别为14.9个月(95%CI 4.7-未达到)和14.9个月(95%CI 5.9-未达到)[6]。   第一代TRK抑制剂耐药?第二代已经“在路上” 尽管NTRK抑制剂可为NTRK融合NSCLC患者带来迅速且持久的缓解,但经常会发生耐药现象。在接受NTRK抑制剂治疗后,患者的NTRK激酶结构域可能会发生突变,从而引起对NTRK抑制剂的耐药。这些突变会引起NTRK蛋白与NTRK抑制剂结合部位的结构改变,从而影响NTRK抑制剂与其进行结合。   为了解决on-target耐药问题,第二代TRK抑制剂Selitrectinib(LOXO-195)和Repotrectinib(TPX-0005)已经进入了早期临床试验阶段。这两种第二代TRK抑制剂都具有紧凑的大环状结构,可以与ATP结合袋紧密结合,不会受NTRK耐药性突变引起的空间位阻影响,因此对野生型和突变型的NTRK融合基因均有效。   接受第一代NTRK抑制剂后进展的NTRK融合患者可从第二代NTRK抑制剂治疗中获益。在第一代NTRK抑制剂耐药的患者中,Selitrectinib治疗的ORR为45%(20名中9名),但由于未知机制或旁路机制耐药的患者对第二代NTRK抑制剂暂无应答。此外,在Repotrectinib的II期TRIDENT-1研究中,50%(6名中3名)曾接受TKI治疗的患者产生了缓解[7]。   国外已上市,国内纳入优先审评,NTRK融合患者新治疗将至 目前,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已批准Larotrectinib上市,用于治疗携带NTRK基因融合的成年和儿童局部晚期或转移性实体瘤患者,不需考虑癌症的发生区域。同时FDA也已经批准Entrectinib治疗NTRK基因融合阳性的晚期复发实体瘤的成人和儿童患者,以及ROS1阳性NSCLC患者。Larotrectinib和Entrectinib均被NCCN非小细胞肺癌指南(2022 v1)列为优先推荐的一线治疗或后续治疗选择[1]。   NCCN指南推荐    Larotrectinib和Entrectinib与国内患者的“见面”也为时不远,目前Larotrectinib和Entrectinib已双双被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CDE)纳入优先审评。   随着“精准治疗”理念的落实和针对罕见靶点靶向药的发展,很多携带C-Met、NTRK、ROS1等罕见突变的癌症患者尤其是肺癌患者已经有了越来越多的治疗方案。相信随着更多像NTRK1/2/3一样的靶点被发现以及更多新靶向药物的开发,越来越多的“小众”患者也将进一步获益。   参考文献: 1. […]

半夏
NEJM公布MONALEESA-2研究OS最终分析结果;正大天晴PD-L1 联合疗法头对头替雷利珠单抗Ⅲ期临床试验启动|肿瘤情报

NEJM公布MONALEESA-2研究OS最终分析结果;正大天晴PD-L1 联合疗法头对头替雷利珠单抗Ⅲ期临床试验启动|肿瘤情报

要点提示 1.NEJM:Ribociclib联合来曲唑显著延长晚期绝经后乳腺癌患者OS 2.NEJM:在接受甲状腺切除术的低风险甲状腺癌患者中,无放射性碘治疗非劣效于放射性碘治疗 3.新药:mRNA疫苗/PD-1抗体组合疗法即将步入临床试验,一线治疗NSCLC 4.前沿:头对头替雷利珠单抗!TQB2450序贯联合疗法Ⅲ期临床启动 01 NEJM:Ribociclib联合来曲唑显著延长晚期绝经后乳腺癌患者OS MONALEESA-2是一项评估Ribociclib联合来曲唑作为HR阳性、HER2阴性晚期绝经后乳腺癌患者一线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得III期临床试验。研究结果显示,与单独来曲唑治疗相比,一线Ribociclib联合来曲唑的无进展生存期(PFS)显著延长。今日,《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公布了该研究总生存期(OS)最终分析结果。 研究发表截图 该研究中,患者以1:1的比例随机分配接受Ribociclib或安慰剂联合来曲唑治疗,采用分层策略分析PFS和OS,以确保研究结果的有效性。 研究结果显示,中位随访 6.6 年后,Ribociclib组334 名患者中181 例(54.2%)死亡,安慰剂组334名患者中219例(65.6%)死亡。与安慰剂联合来曲唑组相比,Ribociclib联合来曲唑组显示出显著的OS获益。Ribociclib联合来曲唑组的中位OS为63.9个月(95%CI:52.4 -71.0),安慰剂联合来曲唑组中位OS为51.4个月(95%CI:47.2 -59.7)。没有观察到新的安全信号。 该研究表明,在HR阳性、HER2阴性晚期乳腺癌患者中,与安慰剂联合来曲唑相比,Ribociclib联合来曲唑的一线治疗显示出显著的OS获益。 02 NEJM:在接受甲状腺切除术的低风险甲状腺癌患者中,无放射性碘治疗非劣效于放射性碘治疗 在接受甲状腺切除术的低风险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中,术后使用放射性碘因没有明显获益而备受争议。今日,《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在线发表了一项研究,旨在评估低风险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甲状腺切除术后给予放射性碘治疗对比无放射性碘治疗是否有临床获益。 研究发表截图 该研究为前瞻性、随机、Ⅲ期临床研究,研究人员将接受甲状腺切除术的低风险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分配接受消融治疗,术后注射重组人促甲状腺激素后给予放射性碘(1.1GBq)(放射性碘组)或不接受术后放射性碘(无放射性碘组)。非劣效性定义为未发生事件的患者百分比的组间差异小于5个百分点,这些事件包括全身扫描中存在需要后续治疗的放射性碘摄取异常灶(仅在放射性碘组)、颈部超声检查发异常,或甲状腺球蛋白或甲状腺球蛋白抗体水平升高。次要终点包括事件和分子特征的预后因素。 研究结果显示,在随机分组后3年可评估的730名患者中,无放射性碘组患者无事件发生率为95.6%(95%CI:93.0-97.5),放射性碘组为95.9%(95%CI:93.3-97.7),两组差异为-0.3个百分点,结果符合非劣效性标准。25起事件中,8名患者的结构或功能异常,23名患者的生物学异常。在甲状腺激素治疗期间,术后血清甲状腺球蛋白水平超过1 ng/mL 的患者事件发生率更高。发生或未发生事件患者的分子改变相似。未发生与治疗相关的不良事件。 该研究表明,在接受甲状腺切除术的低风险甲状腺癌患者中,不使用放射性碘治疗患者随访3年时其功能、结构和生物学事件的发生率不劣于放射性碘消融治疗患者。 03 新药:mRNA疫苗/PD-1抗体组合疗法即将步入临床试验,一线治疗NSCLC 3月9日,BioNTech宣布,将与再生元(Regeneron)公司联合推动候选癌症疫苗BNT116与PD-1抑制剂Libtayo(cemiplimab)联用的临床试验,用于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 BNT116是基于BioNTech的FixVac技术平台开发的癌症疫苗。它表达一组在NSCLC中经常表达的共享肿瘤相关抗原,这些通过mRNA表达的抗原可以激发强力和精准的先天和适应性免疫反应。 04 前沿:头对头替雷利珠单抗!TQB2450序贯联合疗法Ⅲ期临床试验启动 3月7日,正大天晴登记启动了PD-L1 单抗TQB2450序贯联合疗法一线治疗晚期非鳞NSCLC的III期临床试验,头对头替雷利珠单抗。这是一项随机、开放、平行对照、多中心 III期临床试验,在全国74个中心开展,国内拟招募390人。 TQB2450是其自主研发的一款全新序列的创新全人源化抗PD-L1单克隆抗体。迄今,TQB2450已经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CDE)登记了26项临床试验。同时,这也是国内临床阶段PD-L1单抗中进度最快的产品之一,有望成为下一个申报上市的PD-L1 单抗。   参考文献: [1]Hortobagyi GN, et al. Overall Survival with Ribociclib plus Letrozole in Advanced Breast Cancer. […]

半夏
牢记随访!30%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会复发转移!

牢记随访!30%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会复发转移!

甲状腺癌术后,还会复发、转移! 这不是危言耸听,事实真的如此吗? 面对甲状腺癌,我们又该如何及时察觉? 今天,由小编和大家共同科普甲状腺癌复发原因,我们又该如何有效捕捉甲状腺癌复发信号。 一、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复发率大约30% 分化型甲状腺癌包括乳头状癌和滤泡状癌,是最主要的甲状腺癌类型,涵盖了90%以上的患者。 它的主要治疗手段是手术。 那么,做了手术,是不是意味着已经治愈? 其实,目前专业界并没有公认的甲状腺癌“治愈”标准,大约30%的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会出现术后复发或者转移,其中2/3发生在术后十年之内。 二、哪些因素可能增加复发风险? 有些因素可能为术后复发埋下了种子,比如手术时已经有颈部淋巴结转移、甲状腺外侵犯或远处转移,有甲状腺癌家族史,手术有残留癌灶等。 按照2015年美国甲状腺协会的意见,具备以下因素的甲状腺癌,复发风险较高: 1. 肉眼可见肿瘤侵犯了甲状腺周围的软组织; 2. 肿瘤未完全切除; 3. 出现远处转移; 4. 病理分期为N1(有区域淋巴结转移),并且转移的淋巴结最大直径大于3厘米; 5. 医生判断术后血清Tg(甲状腺球蛋白,thyroglobulin)水平异常增高; 6. 有广泛血管浸润的甲状腺滤泡状癌(血管侵犯大于4个病灶)。 目前并没有明确医学证据表明,某种食物可能增加复发风险。 不过,您应当注意饮食中的碘,海带、紫菜等含碘量较高的食物建议少吃。 如有条件,可用无碘盐做饭,但如果家中有正处于发育期的青少年儿童,则不必要苛求食用无碘盐。因为碘对儿童体格和智力的发育是不可或缺的。 三、复发可能有哪些“信号”? 甲状腺癌根治术后,几乎所有患者都会感到不同程度颈部疼痛或不适,这是复发的“信号”吗? 并非如此! 痛感与复发转移等并没有明确的关系。在手术过程中,神经、肌肉、血管等组织损伤,都会导致恢复期出现颈部不适和疼痛,可以通过康复锻炼来减轻。 出现以下情况,提示您需要格外注意: 1. 术后复查发现有新的颈部肿块,要及时做 B 超检查明确性质; 2. 血液指标异常; (1)术后追踪的主要生化指标是TSH(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stimulating hormone)和Tg,一般每3~6个月复查一次。如果您已经接受甲状腺全切除手术,体内没有能分泌Tg的甲状腺癌病灶和甲状腺组织,Tg应降低到极低水平,如果在血清中检测到Tg并高于正常,往往提示甲状腺癌病灶残留或复发。 (2)血清降钙素与癌胚抗原升高,提示甲状腺髓样癌可能复发。 四、如何尽早发现复发的“苗头”? 手术后定期来医院随访、遵照医嘱完成必要的检查,是早期发现复发或转移的可靠办法。一般来说,术后一年内,每3个月复查一次;一年后酌情延长复查间隔时间,例如每6个月复查。 如果需要调整甲状腺素片药量,则应在调整后1个月再次复查甲状腺功能,观察药物效果。 需要提醒您的是,上面说的是一般原则,如果您的病情出现了波动,或医生需要您增加复查,请一定遵照医嘱。 甲状腺癌术后可能复发,必须遵照医嘱定期随访,才能尽早发现复发及转移病灶。

半夏
替雷利珠单抗NSCLC新适应症获批在即;血液肿瘤新药XPO1抑制剂塞利尼索获批上市丨肿瘤情报

替雷利珠单抗NSCLC新适应症获批在即;血液肿瘤新药XPO1抑制剂塞利尼索获批上市丨肿瘤情报

要点提示 JCO:晚期黑色素瘤治疗中 “O+Y”可能需要减量 JAMA Surg:甲状腺癌术式与患者生活质量的相关性 新药:口服XPO1抑制剂塞利尼索在中国获批上市,打开R/R MM新大门 新药:替雷利珠单抗NSCLC新适应症有望于近期获批! 01 JCO:晚期黑色素瘤治疗中 “O+Y”可能需要减量 纳武利尤单抗+伊匹木单抗疗效高但毒性大。晚期黑色素瘤的标准治疗是4剂纳武利尤单抗+伊匹木单抗,然后单独使用纳武利尤单抗。是否需要4剂纳武利尤单抗+伊匹木单抗尚不清楚。   官网截图 适应性剂量免疫治疗试验(ADAPT-IT)研究(NCT03122522)是一项多中心、单臂II期临床试验。患者接受2剂纳武利尤单抗(1mg/kg)+伊匹木单抗(3mg/kg),然后在第6周进行计算机断层扫描。没有新病灶或指示病灶肿瘤生长>4%的患者具有方案定义的早期有利抗肿瘤效果(FATE)并停止纳武利尤单抗+伊匹木单抗,过渡到纳武利尤单抗单一疗法。在第6周时没有FATE的患者接受了标准的第3和第4剂纳武利尤单抗+伊匹木单抗,然后是纳武利尤单抗单药治疗。主要终点是第12周总体缓解率。 招募了60名患者;41名患者(68%)在第6周出现FATE并符合停止纳武利尤单抗+伊匹木单抗的标准。RECIST在第12周或之后的任何时间的最佳总体反应率分别为48%(95%CI 35-62)和58%(95%CI 45-71)。中位随访25个月,估计18个月的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分别为52%和80%。 研究者表示标准4剂纳武利尤单抗+伊匹木单抗诱导治疗黑色素瘤的疗效和毒性可能由前2剂驱动。2次剂量后的临时计算机断层扫描指导停止联合给药并确定了几乎所有反应者。需要更长时间的随访和进一步研究,以充分了解缩短纳武利尤单抗+伊匹木单抗诱导过程的影响。 02 JAMA Surg:甲状腺癌术式与患者生活质量的相关性 由于分化型甲状腺癌(DTC)的预后良好,指南推荐甲状腺全切除术(TT)或甲状腺叶切除术(TL)作为低至中等复发风险的 DTC 的手术治疗。然而,这些手术与低至中等复发风险的 DTC 患者的健康相关生活质量(HRQOL)之间的关系尚不清楚。   官网截图 研究者的目的是纵向比较不同手术方式的DTC患者的HRQOL。这项前瞻性观察性纵向队列研究纳入了 2018 年 10 月 1 日至 2019 年 9 月 31 日在中国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诊断为低至中等复发风险的 DTC 患者。符合条件的患者根据他们接受的手术被归类为 TL 和 TT 组。他们在术前进行评估,并在术后 1、3、6 和 12 个月使用 3 份 HRQOL […]

半夏
扫描下方二维码回复 666 获取解锁验证码
步骤:[ 打开微信]->[ 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三阴姐妹互助圈"公众号输入 666 获取验证码],即可永久解锁本站全部文章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