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饮食健康

饮食健康

笼罩味精的疑云——五十年的迷案

笼罩味精的疑云——五十年的迷案

文章来源:与爱共舞订阅号     文.张潇潇 生活中,你是否也常常听说这些话? “炒菜还放味精的,肯定不会做饭。” “外头饭店做的饭都放好多味精,一点都不健康。” “味精?那都是化工合成的东西!搞不好会致癌!” “味精一定要出锅时再放!加热的味精会变成‘焦谷氨酸钠’,有毒!” 久而久之,抱着“宁可信其有”的态度,大家的餐桌上似乎也越来越少见到味精的身影。 但事实果真如此吗?这些想法是如何形成的呢?我们不妨放下成见,从科学角度一条一条来分析。 01 你知道什么是味精吗? 味精,即谷氨酸钠,最早是从鲜美的海带汤中提取出来的物质,因为独特的鲜味而被命名为“味精”。 现在我们能买到的味精,多是由淀粉为原料、纯天然发酵再提取得到的结晶,类似醋、酱油等调味品的生产过程。 图片来源:PxHere 或许“谷氨酸钠”这个名字听起来有些工业感,但食盐不也叫氯化钠吗?事实上,谷氨酸还是人体所需的一种重要氨基酸,参与蛋白质合成促进氧化,对肝、脑功能有益。 02 “味精有害”说 既然味精并不比盐更危险,那为何我们经常听说味精的负面消息? 这种言论的起源,最早应该是源于1968年的美国。 那时很多欧美群众认为存在一种“中餐馆综合征”(Chinese Restaurant Syndrome),也有叫味精症候群(MSG symptom complex),怀疑是中餐馆在饭菜中添加味精,导致了“口干、头晕、疲劳、肩颈麻木、心悸”等不适感,因此抵制味精乃至中餐。 但其实,“中餐馆综合征”这个听起来煞有其事的名词,极有可能是无良媒体捏造出来的。据说是两个无聊的年轻医生打赌,能否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一篇莫须有的文章?其中一位现编了一篇“吃完中餐浑身不适”的文章,没想到真的被发表(见下图)。 图片来源:PubMed 从原文中我们可以看到,这篇“万恶之源”并没有很长的篇幅,内容也只是描述了自己出现的症状并提出了几种猜测,到底是中餐中的酱油还是料酒导致的?亦或是过量钠(盐和味精)导致的高钠低钾血症?而且,原文通篇并未提到“Chinese Restaurant Syndrome”,仅在刊登时被冠以了这个引发争议的标题。 类似此类不辨真假的信息每天不知诞生多少,只是此篇在刊登时被包装成了一个吸人眼球的标题党——当时的欧美人本就对中国、中餐不甚了解,一下子将“中餐馆”和“综合征”联系起来,不由得心里犯嘀咕。 当时的中餐馆放的调料又确实比较重,难免让人吃了之后口干舌燥。听说过流言的人不禁大呼,自己是犯了“中餐馆综合征”! 流言总是很有市场。一部分人仅仅是听说了一个危言耸听的名词,就开始四处传播,且不断有人信以为真。 当时激进的人群甚至打出过“抵制味精”口号,逼得许多中餐馆不得不挂起“NO MSG”(不添加味精)的招牌才能重获顾客。 (挂起不添加味精牌子的中餐馆。图片来源:腾讯网) 文章的原作者完全没想到事情会如此发展,他多次联系《新英格兰杂志》想说明此事,却被拒绝(也有传闻说原作者是一位华裔医生)。 学术界曾专门为此进行了多次试验,最后统一得出的结论是,味精很安全。和安慰剂组一样,味精没有对那些自称患有中餐馆综合征的人产生持续一致的反应,也就是说所谓的“不适”,根本就是心理因素作祟。至于被提到最多次的“口干”——明眼人一看便知,吃盐多了也会口干…… 最为可笑的是,一群声称自己有“中餐馆综合征”“味精症候群”的家伙,说起摄入味精之后的不适头头是道: 图片来源:b站截图 镜头一转,却在肆无忌惮地大吃玉米片、土豆泥。殊不知这些零食的配料表上,谷氨酸钠,也就是他们最忌惮的味精(MSG)赫然在列。 (玉米片、薯片、奶酪片、土豆泥、鸡汤面、三明治……里面都有味精) 事实面前,这些偏见最深的人也不得不反思,到底是味精的问题,中餐的问题,还是自己的思想出了问题? 图片来源:b站截图 2020年,美国最畅销的词典《韦氏词典》将中餐馆综合征(Chinese Restaurant Syndrome)这一名词评为“过时的、具有攻击性的、误导性的”,算是迟来地为味精平反。 一场早被科学家辟谣的闹剧终于落幕,味精留给大众的负面印象却难以挽回。 03 高温是否对味精有影响? 有些朋友可能又有疑惑:姑且相信味精本身是无害的,但炒菜时的高温会不会改变谷氨酸钠的性质,产生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呢? 事实上,菜谱和厨师确实会建议味精出锅再放,是因为“谷氨酸钠在高温下会转变成焦谷氨酸钠”,那么变成焦谷氨酸钠会怎么样呢? 会不香。 没有任何证据证明焦谷氨酸钠对人体有害,致癌更是无稽之谈,只是焦谷氨酸钠会失去味精应有的鲜味而已。出于风味考量,才建议出锅前放味精,大可不必将其与“致癌”联系起来,最多是一个厨房小技巧罢了,与“出锅放蒜”差不多。 […]

半夏
牛肉居然有潜在的致癌因子?还让不让人好好吃肉了

牛肉居然有潜在的致癌因子?还让不让人好好吃肉了

牛全身都是宝,牛奶被认为是钙和蛋白质的重要来源,被誉为“白色血液”;而牛肉更是优良的高蛋白食品,含有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营养价值丰富。牛肉的烹饪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红烧、水煮、香煎、嫩炒……样样都美味。对于广大吃货而言,牛肉有着无可取代的地位。可是科学家们的一项研究,也许要动摇牛肉在吃货心中的地位了。     图1 近日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的一项研究表示:牛奶和牛血清中有一类潜在的新型病原体-BMMF(牛肉和牛奶因子)。BMMF的存在,会触发局部慢性炎症,导致活性氧的水平升高,引发基因突变,长期可能促进癌症的发生发展,特别是结直肠癌。 癌症和牛肉、牛奶是怎么扯上关系的呢?接下来,就让小编给大家一一道来。 牛奶、牛肉和癌症有什么关系 早在几年前,德国癌症研究中心的科学家就在乳制品和牛血清中发现了一种新型的感染因子,是一种环状DNA,与某些细菌质粒的序列非常相似。因其起源于牛产品,这些感染因子被命名BMMF(牛肉和牛奶因子)。 2015年,Ethel-Michele de Villiers和 Harald zur Hausen两位科学家基于流行病学的观察,在《国际癌症杂志》(IJC)的一篇文章中发表了自己的推测:牛肉、牛奶的摄入或许和结直肠癌、乳腺癌等癌症的发生有关。但当时的证据并不能证明感染因子BMMFs和癌症发生的直接关联,他们认为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以探明这种感染因子BMMFs在人类癌症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机制,为预防癌症、评估风险人群以及研制针对性的治疗方法更好地提供对策。 2021年3月,关于此研究领域的最新论文“Analysis of chronic inflammatory lesions of the colon for BMMF Rep antigen expression and CD68 macrophage interactions”发表于《PNAS》期刊上,科学家们在结直肠癌患者中发现了感染因子BMMFs,并证明它能引发炎症,间接导致癌症。” 图2. BMMFs最新论文 研究人员分析了结直肠癌患者的组织样本和正常人肠道的组织样本。由于BMMFs可以在人类细胞中繁殖,并产生Rep蛋白,为了检测病原体,研究人员使用了针对Rep蛋白的抗体。结果,16个结直肠癌组织样本中的15个样本都能检测到BMMFs的存在。 在进一步对组织切片进行染色后,他们更惊讶地发现,癌细胞本身并不含有Rep蛋白,但肿瘤附近的细胞,尤其处于固有层,肠粘膜下的结缔组织层的细胞中含有Rep蛋白,从这些Rep阳性细胞中,研究人员可分离出BMMF DNA,进一步证实了BMMFs和结直肠癌的联系。 图3. BMMFs REP的检测 BMMFs可诱发炎症,增加癌变风险 而且,进一步实验数据表明,BMMFs会诱发肠道组织出现慢性炎症。炎症的标志物之一是促炎性巨噬细胞的存在,而研究者发现,Rep蛋白和巨噬细胞标记物CD68的信号几乎是一致的,在患者中,肿瘤环境中7.3%的肠道细胞Rep/CD68组合信号呈阳性,而在对照组的正常肠道细胞中,这一数字仅为1.7%。 根据这些迹象,研究人员认为:BMMFs是一种间接致癌物,它可能作用于肠道黏膜细胞达数十年之久,通过诱导慢性炎症,导致活性氧水平升高,引发基因突变,间接参与癌症形成。这项研究结论支持了牛肉和牛奶的摄入与结直肠癌的发展存在因果关系,也提示我们,BMMFs的早期检测可以识别出有风险的个体,对结直肠癌早筛具有重要意义。 图4. BMMFs致癌机制总结 均衡饮食,早筛早查 吃货最关心的问题大概是:我们还能愉快地喝牛奶,吃牛肉吗?研究者们认为, BMMFs感染最有可能发生在婴儿出生断奶后到免疫系统成熟之前。成年人断奶已经来不及了,给婴儿断奶更不现实,所以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结直肠癌的风险因素除了BMMFs,还有约20%的结直肠癌和遗传有关,同时长期高脂低纤维饮食也会增加肠癌风险。因此我们建议: 有结直肠癌风险因素的人群应定期进行筛查,有家族遗传史的更应该早筛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减少牛肉、羊肉、猪肉等红肉的摄入,特别是经过腌制、熏制、化学防腐剂处理的肉制品。 总之一句话,早筛查、均衡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多运动,到癌度学习靠谱科学知识,让健康伴随你我。 参考文献: [1] Zur Hausen, H., & De Villiers, […]

半夏
这些人见人爱的食物如何悄悄影响癌症发生?

这些人见人爱的食物如何悄悄影响癌症发生?

文章来源:与爱共舞订阅号   文. 徐小倩 焙烤食品、油炸食品、煎烤食品、膨化食品……有些食物香气扑鼻、脆酥爽口、诱人馋涎,却频繁被曝含有致癌物质,或促进癌症转移。面对这些“美食”,肿瘤患者不得不“退避三舍”,普通人也只敢“浅尝辄止”。 有研究显示,35%的癌症发生与饮食因素相关,“病从口入”并不总是危言耸听。 那么,是什么原因让这些食物和癌症有了“瓜葛”呢? 1 “罪魁祸首”之天冬酰胺 一篇发表在权威期刊《自然(Nature)》上的研究指出,食物中的天冬酰胺会促进癌细胞的扩散。 该文章在深层次的生物化学水平探讨了饮食结构是如何影响癌症进展的,也是为数不多的通过改变饮食结构来改善癌症患者生存状况的研究之一,对肿瘤膳食营养的管理研究具有深远意义。 那么,什么食物中含有天冬酰胺,它又是如何影响癌症进程的呢? 天冬酰胺是一种在人体内自然形成的氨基酸,是构成体内蛋白质的基石。它在芦笋(Asparagus)中其含量较高,实际上,天冬酰胺(Asparagine)的英文单词正是得名于此。由于天冬酰胺影响癌症扩散,芦笋也因而成为“嫌凶”。不过除芦笋外,平时吃的很多食物中都含有天冬酰胺,例如肉类中 的牛肉和家禽;乳制品中的乳清、奶酪;豆中的大豆、绿豆等。 看到此处,不免心生疑问,这些常吃的食物难道都不能吃? 天冬酰胺如何影响癌症进程 剑桥大学癌症研究所的团队以三阴性乳腺癌为研究对象,探索了天冬酰胺摄入量与癌症进程的关系。 结果表明,原发肿瘤中一种与生成天冬酰胺有关的酶,和侵袭性乳腺癌的扩散有密切关系。通过减少天冬酰胺合成酶、限制化疗药物L-天冬酰胺酶的应用或者饮食限制,便可有效地控制三阴性乳腺癌细胞的转移(酶是一种分解特定物质的蛋白质,“天冬酰胺酶”说明这种酶是可以分解天冬酰胺的)。 但若给实验小鼠投喂富含天冬酰胺的食物,其身上的癌细胞会很快发生远端转移,扩散至肺、脑和肝等部位。 且研究者表示,天冬酰胺不止对乳腺癌的转移有重要影响,也可改变其他癌种的疾病进展。 饮食建议 上述研究是不是意味着肿瘤患者不能吃含有天冬酰胺的食物呢? 根据目前的研究成果,还无法明确天冬酰胺的限制摄入量范围。因此,研究者不建议患者在不与医生交流的情况下,就完全排除摄入含有天冬酰胺的食物,并仍鼓励所有患者遵循健康多样的饮食习惯。遵循之前与癌共舞“营养课堂”介绍过的“彩虹食谱”就是个不错的选择。 02 “罪魁祸首”之丙烯酰胺 2020年底,多家知名品牌薯片被检出含有致癌物质,丙烯酰胺再一次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其实,早在几年前,就有过高温油炸类食品中检出丙烯酰胺的报道,而对于食品中丙烯酰胺的危险性研究就更早了。 1994年,国际癌症研究署 (IARC)对丙烯酰胺进行安全性评价,发现其具有神经毒性和生殖毒性,可引起实验动物致癌致畸,因此将其列为人类准致癌物(ⅡA)。 丙烯酰胺存在于多种高温加工的食品中, 包括油炸和焙烤马铃薯制品 (薯条和薯片) 、烤咖啡、面包和饼干等, 其中油炸马铃薯制品被证实为丙烯酰胺含量最高的食品之一。 看到这里,手中的薯片瞬间就不香了…… 丙烯酰胺致癌真相 其实,马铃薯等一些食品本身并不含有丙烯酰胺,但是其在温度高于120℃和低水分的环境中便易产生。 丙烯酰胺是“还原糖”(如葡萄糖、果糖等)和某些氨基酸(主要是天冬氨酸)在油炸、烘培和烤制过程中,通过“美拉德反应”产生的。 美拉德反应,是指食物颜色逐步变深并散发诱人香味的过程。我们在面包店门口闻到的烤面包诱人的香甜,以及烘焙过的咖啡豆的芳醇气息,都是美拉德反应的产物。 丙烯酰胺进入人体后,会在体内与DNA上的鸟嘌呤结合形成加合物,导致基因突变等遗传物质损伤,可能增加罹患肾上腺癌、甲状肾癌、肺癌与睪丸癌的风险。 世界卫生组织统计不同食物中丙烯酰胺含量 饮食建议 上表所列的这些食物,相信大家都吃过不少。那通过这些食物摄入的丙烯酰胺会不会对健康产生很大的影响?又该将丙烯酰胺的摄入量控制在什么范围呢? 与天冬酰胺的情形类似,世界卫生组织表示,目前由于难以统计丙烯酰胺要到哪一个浓度才会致癌,所以难以订立安全标准。 不过,减少食物中的丙烯酰胺含量已成为各国政府的共识。欧盟为确保食品安全,率先于2017年11月,发布了(EU) 2017/2158号文件,旨在减少食品中丙烯酰胺含量的缓解措施和基准水平的规范。 这一规范已于2018年4月正式生效。其中列出的需要实施控制措施的食品类别有,炸薯条(500 μg/kg)、面包(50-100 μg/kg)、谷物早餐(150-300 μg/kg)、饼干(350 μg/kg)等。 欧盟发布丙烯酰胺限制量 仔细想想,我们平时吃的千层饼、油条、糖炒栗子、烤红薯中都含有不同含量的丙烯酰胺,而且越是炒得焦黄、香气浓郁的食物中丙烯酰胺含量越高。完全不摄入丙烯酰胺也并不现实,因此,还是要从总体上把握膳食结构,调整烹调方式,控制膳食中丙烯酰胺的整体含量。 在饮食上,尽量少吃爆炒、烧烤、熏制、油炸食物;在烹饪上,提倡多采用蒸、煮、煨、炖的烹饪方法;在选择食品上,提倡食品多元化,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 03 健康来自“花样吃” 所有的癌症都不是单一因素所致,而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造成的,但其中致癌食品也是难辞其咎。并且除了食材本身因素外,还不乏烹饪过程中产生的有害物质。 “哪些食物对抗癌有益处?”、”哪些食物致癌不能吃?”,这两个问题也一直困扰着患者与家属们。 这让人不禁想起最近热播电影《送你一朵小红花》里面的台词:“西蓝花、胡萝卜、虾……今年的抗癌食物排行榜可是又变了啊!”。(这个行业的竞争已经这么激烈了吗?) 电影的主角是位脑瘤少年,“抗癌”便成了这个家庭的主旋律,“抗癌食物”也成了餐桌上的绝对主角。然而现实中,人们不仅很难完全排除饮食中的特定食物,试图光靠吃某一种或几种食物达到防癌、治癌的目的,也是不现实的。不同食物可能含有不同的降低癌症风险的营养素,执着于单一的有益食物不免会弄巧成拙,导致某些必须营养素的缺乏。 […]

半夏
演员吴孟达罹患肝癌,为什么肝癌发现大多都是晚期?

演员吴孟达罹患肝癌,为什么肝癌发现大多都是晚期?

吴孟达,达叔,从被公众认知时起就已经是叔了,但实际上吴孟达只比周星驰大9岁。 1990年和周星驰搭档拍《赌圣》时,吴孟达37岁,剧中扮演周星驰(时29岁)的三叔毫无违和感,电影以小成本大获全胜,开启了香港乃至亚洲电影的周星驰时代,也开拉开了吴孟达黄金配角的序幕。 《赌圣》剧照 01 一生大起大落,也曾几度病危 在非常长的一段时间里,吴孟达的名字是与周星驰捆绑出现的。 他的脸是喜剧和叔的代名词前,20岁的他考取无线第三期培训班,是周润发的同学,在周润发因身高戏路受困时,吴孟达的成绩始终保持班里前五,出道后虽不是大红大紫,也算少年成名。 但是吴孟达在名利中很快迷失了自我。 27岁,因为烂赌,一夜破产,随后遭到无线雪藏。吴孟达接受采访时说过自己曾想过自杀,到处借钱却无人支持,30岁之前就经历了盛极而衰大起大落的人生。 几年后,再次出现在公众面前的吴孟达仿若浴火重生,谦卑、靠谱且演技出色,很快就片约不断。 香港有句话叫“揾食”,形容赚钱,营生,吴孟达30岁之后如大彻大悟一般,开始了自己的揾食生涯,踏实肯干,挨得辛苦。 吴孟达是被低估的演员,1990年他凭《赌圣》提名香港金像奖最佳男配,1991年因在《天若有情》中的出色表演获得香港金像奖最佳男配,要知道那时候香港影坛称霸亚洲,是各路演艺明星“神仙打架”的时代。 吴孟达的厉害在于从来没被定型,他是市井小民,猥琐大叔,是警察卧底,是在《流浪地球》中甘愿牺牲的地球保卫者,正剧演得,搞笑演得。 周星驰在电影里的大开大合,好像只有配上达叔的表演才“接的住”。吴孟达缺席周星驰的电影《功夫》,使电影仿佛缺少了临门一脚。而两人最初的合作,也是因为导演看中了他们之间奇怪的气场和天衣无缝的合作。 据传,周星驰的思路和电影一样天马行空,很多人想找周星驰,只能通过吴孟达传话。 因为没有参演《功夫》,很多人传出吴孟达和周星驰不合,但两人都在各种场合澄清了这个传闻,因为档期不合,吴孟达身体不好等原因才没有合作。《功夫》之后的周星驰彻底走上了导演之路,开启了另一段人生。 离开周星驰的吴孟达近些年将工作重心转到了内地,参演了偶像剧和综艺节目。 七年前吴孟达出现一次严重的心脏疾病,经过抢救心脏功能只剩下30%。 而他再次出现在公众面前,是因为罹患肝癌入院治疗。据其好友田启文对媒体透露,吴孟达在农历新年得知患肝癌并已转移,目前手术结束,还不能说话,只能比手势。 02 肝癌为何一发现就是晚期? 演艺明星中赵英俊前不久因肝癌离世,吴孟达罹患肝癌,演员傅彪经过两次肝脏移植手术依然没有抢救过来。 根据文献记载,肝癌发现时80%是晚期,肝脏好像是一个“钝性器官”,代偿能力非常强,无论受到多大伤害,都沉默着承受。 我国是肝病大国,是目前世界上罹患癌症人数最多的国家,50%新发肝癌和死亡患者在中国。 我国是乙肝大国,文献数据显示,100名慢性肝炎患者中有20名会在20年内发展成肝硬化;100名肝硬化患者有25名会在2年内发展成肝癌。患肝癌的其他原因还包括酗酒,劳累,脂肪肝以及吃发霉食物(含一级致癌物)。 像所有癌症一样,预防胜于治疗,其次是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如果患有慢性肝炎,四十岁之后要定期检查甲胎蛋白,进行肝部B超检查等,总之要格外注意,相信现代医学的力量,早发现一步,就离战胜肝癌更近一步。 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合理的体重,吃新鲜的食物,这些不仅对肝癌,也是对预防其他疾病的“法宝”。 肝癌不同于其他疾病,胃肠道像一个大喇叭,有一点点问题,就吵得你彻夜无法入眠,需要立刻诊治。 但肝脏默默无闻的承受了所有的痛苦,几乎没有什么好办法从症状上去判断是否生病,只有遵从现代医学,从B超,核磁,血液检测中才能发现是否患病。这也是肝癌发现大多是晚期的主要原因。 03 如何预防肝癌? 现代肝癌治疗方法已经很多,但以手术为例,手术是治疗肝癌最主要的方法,但复发率极高,其他还包括介入,放化疗等治疗方式。 无论是哪种方法,都无法彻底治愈晚期转移癌症,预防依然是面对“癌王”最主要的方法,而早期肝癌也出现了大量可以完全治愈的病例。 早预防,早发现,这是不需要消耗多大成本就可以自己完成的自救。 美国肝病协会将以下人群定义为肝癌奉献增高人群: 男性40岁以上; 女性50岁以上; 有肝癌家族史; 乙肝肝硬化。 建议每半年进行肝癌筛查。 最后,再普及一个最新消息,世界卫生组织宣布酒精是一级致癌物,与众多癌症都有直接关系。 饮酒需谨慎,加班需有度。爱护身体,定期检查。 图片源于网络  

半夏
最新研究丨癌症患者食谱需动态调整,冬天多吃点肉

最新研究丨癌症患者食谱需动态调整,冬天多吃点肉

随着2021年鞭炮声越来越远,天气逐渐转暖。但是冰箱里还有那么多美味的食物,怎么吃,吃多少?这是有讲究的。 很多患者和家属在饮食上非常关注,希望能尽量多增加患者的营养。有的病人一顿饭一根海参,补得稍微有点过了。也有的患者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一点荤腥的肉都不碰,每天都是蔬菜和水果。营养跟不上,所以导致后面的治疗也很被动。 其实红肉是可以吃一点的,而且一年四季之中,红肉的比例需要做一些调整,今天癌度给大家分享一篇文章,相信对于大家饮食的调理有一些启示。 一年四季,人体吸收和代谢食物能力不同 一年有365天,春夏秋冬这四个季节里的气温和昼夜长短不同。这四个季节也影响了我们人体的吸收和代谢食物的方式。 研究表明,夏季的人体新陈代谢偏低,而在冬季则具有更高的新陈代谢率,这主要是寒冷逼迫身体进行更加高效的新陈代谢以产生热量。但是我们人体以食物足够用为宜,如果在夏天食用太多的红肉,就可能引起相应的炎症。但是如果在冬季,食用红肉就能很好地被吸收。 当然这也不是说,可以在冬天随便吃,还是有一定的数量要求的。 夏天多吃水果和蔬菜,冬天要有肉 红肉被划分为高酸性食物,具有较高的热量,人体食用红肉会产生较多的热量,有助于血液循环和能量消耗。这样避免人体为寻找能量而不得不去消耗肌肉,让患者体重快速下降。 但红肉本身受到的非议也很多,有研究认为高酸性饮食会损害癌症患者的健康,影响他们的生存率。很多时候大家都能看到说法是拒绝红肉。要想身体好,不要去吃这种高酸性的红肉。 最近一项涵盖近3000名乳腺癌患者的研究表明,在春天和夏天多食用蔬菜和水果是具有最大益处的。但是在冬天如果少量食用红肉,则比没有食用红肉要好。这表现在血液里炎症生物标志物C-反应蛋白的变化(C-反应蛋白是一种非特异性的炎症标志物)。 图 食物分数值与血液C-反应蛋白的相关性 因此研究者建议,癌症患者在冬季每周食用100克新鲜、未加工的牛肉、羊肉或猪肉。尽管研究发现每周吃的红肉超过100克也有受益,但现在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红肉食用上限。但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吃的红肉越多越好,因为这可能会加重身体的消化负担。 吸烟与不吸烟在食用红肉获益上有差别 这个涉及到3000个乳腺癌患者的研究里,其中有40%的患者有吸烟史。比较深入的分析表明,如果这个患者是长期不吸烟或从不吸烟,那么根据一年四季调节饮食,则有助于改善对炎症发生的影响。但如果是长期吸烟者,则即便是随着季节调整饮食,可能对炎症的发生影响也没有不吸烟患者大。 因此如果癌症患者之前是吸烟者,或者曾经是重度吸烟者。那么不管是否在冬季,还是管住口。专注低酸性饮食,不要吃一些酸性比较强的红肉。以更多的水果和蔬菜为宜。 最后,需要提醒大家的是,这一涵盖3000人的研究是针对的乳腺癌患者。其他肿瘤患者可以做一定的参考。其次是饮食方面,一切以适度为宜。即便是从未吸烟的乳腺癌患者在冬天也最好以适量方式食用红肉。 参考文献     Tianying Wu et al. Interrelationship of Seasons with Inflammation, Red Meat, Fruit, and Vegetable Intakes, Cardio-Metabolic Health, and Smoking Status among Breast Cancer Survivors,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2021).  

半夏
讲真,如何提高免疫力?不降低才是王道

讲真,如何提高免疫力?不降低才是王道

健康饮食,好好生活,不滥用药物。

小D
术后大补的这些“坑”你踩了吗?

术后大补的这些“坑”你踩了吗?

关于手术期间的那些饮食误区。

小D
风险最高增加34%!这些食品吃得越多,卵巢癌风险就越高

风险最高增加34%!这些食品吃得越多,卵巢癌风险就越高

大约11.7%的卵巢癌可归因于工业反式脂肪酸摄入量较高

小D
如何口服补充营养?给肿瘤患者的建议

如何口服补充营养?给肿瘤患者的建议

及时纠正营养状况,防止体重过多过快的丢失,在治疗中尤为重要。

小D
​肿瘤患者不能吃什么?这份专属饮食禁忌请收藏

​肿瘤患者不能吃什么?这份专属饮食禁忌请收藏

肿瘤患者既要吃好,也要管好嘴

小D
海鲜、鸡蛋、鸡肉,肿瘤患者眼中的“发物”,到底能不能吃?

海鲜、鸡蛋、鸡肉,肿瘤患者眼中的“发物”,到底能不能吃?

这些食物助您提高免疫力,常吃更健康哦!

小D
1/5肿瘤患者死于营养不良!专家送你营养治疗4大思路

1/5肿瘤患者死于营养不良!专家送你营养治疗4大思路

还想饿死肿瘤细胞?恐怕你会比肿瘤先倒下!

小D
肿瘤患者该牢记的30条建议,一次性汇总给你

肿瘤患者该牢记的30条建议,一次性汇总给你

科学抗癌,我们超认真的!

小D
隐藏在身边的5种致癌物,看看你有没有常吃!(一定要看)

隐藏在身边的5种致癌物,看看你有没有常吃!(一定要看)

一些致癌物,可能就隐藏在你我每天的饮食之中,今天我们就来讲讲食物中常见的致癌物。

小D
为什么有人生活很健康,却得了癌症?

为什么有人生活很健康,却得了癌症?

没有人能一张“彩票”都不买!

小D
怎么办?超过一半癌症患者营养不良,更易受伤,生活质量更差

怎么办?超过一半癌症患者营养不良,更易受伤,生活质量更差

常见症状有食欲缺乏、快速饱胀感、恶心、疲乏和疼痛

小D
【涨知识】肿瘤患者到底该怎么吃

【涨知识】肿瘤患者到底该怎么吃

肿瘤的治疗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目前常用的治疗手段是手术、放疗、化疗、免疫治疗等,这些治疗或多或少会给身体带来一些伤害,而营养治疗是各种治疗的基础。

小D
有助癌症康复的饮食模式,你GET了吗?

有助癌症康复的饮食模式,你GET了吗?

癌症治疗康复期的饮食原则还是要以恢复营养状况为主,恢复在治疗过程中所丢失的那些体力,让体质得到恢复,才能使治疗效果事半功倍。

小D
Gut最新研究:预防结直肠癌,日常饮食这样吃!

Gut最新研究:预防结直肠癌,日常饮食这样吃!

防癌食谱,建议收藏!

小D
癌症来临前的“癌前病变”,可惜很多人不重视!

癌症来临前的“癌前病变”,可惜很多人不重视!

从癌前病变发展到癌症,一般需要几年甚至数十年的时间。

小D
来自癌细胞的坦白:我真不是一下子变“坏”的

来自癌细胞的坦白:我真不是一下子变“坏”的

我是怎么进阶成一个让人闻风丧胆的可怕角色的

小D
为什么说吃红肉致癌?这回科学家给出了分子证据

为什么说吃红肉致癌?这回科学家给出了分子证据

已有大量研究表明,大量食用哺乳动物源性食物(即红肉和乳制品)被认为是人类患癌症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素。

小D
死亡率排第三的癌症,盯上了 30 多岁的中国男性

死亡率排第三的癌症,盯上了 30 多岁的中国男性

30岁左右的你看看自己中招了吗?

小D
肿瘤患者吃“饭”攻略,赶快收藏!

肿瘤患者吃“饭”攻略,赶快收藏!

这篇攻略,就告诉你如何吃“饭”。

小D
放疗后吃不下饭,我该怎么办?

放疗后吃不下饭,我该怎么办?

如何保证英语摄入?看这里

小D
豆制品是乳腺癌的禁忌?患者到底该怎么吃

豆制品是乳腺癌的禁忌?患者到底该怎么吃

豆腐、豆花、豆浆……真的都需忌口?

小D
东亚人喝酒更致癌?日本研究了12万人大数据得出结论

东亚人喝酒更致癌?日本研究了12万人大数据得出结论

论提升消化道类癌症风险之高、种类之全,酒认第二,没人敢认第一

小D
扫描下方二维码回复 666 获取解锁验证码
步骤:[ 打开微信]->[ 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三阴姐妹互助圈"公众号输入 666 获取验证码],即可永久解锁本站全部文章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