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高血压

高血压

高血压药物也能抗癌!临床前数据展现积极疗效,合并用药的患者有福了

高血压药物也能抗癌!临床前数据展现积极疗效,合并用药的患者有福了

癌症和高血压有什么关系? 一般人的答案可能是这两类疾病有很多共同的风险因素,一些对癌症比较了解的人还会想到,有神经内分泌功能的肿瘤可能引起高血压。 但你能想象治疗高血压的降压药,也能用来抗癌吗? 近日,比利时路德维希癌症研究所的科学家们就发现,一类常用的降压药——α2肾上腺素能受体(α2-AR)激动剂具有免疫治疗的作用[1]。在多种肿瘤的小鼠模型中,α2-AR激动剂都显示出强大的抗肿瘤活性,甚至在PD-1耐药肿瘤中依然起效。 在我们人体中,有一套十分精密的植物神经网络调节着我们各种生理功能。针对这套植物神经网络,人们也开发出了不少药物,比如降压药中的β肾上腺素能受体(β-AR)抑制剂(如倍他乐克)和α2-AR激动剂(如可乐定、胍法辛)。 但由于植物神经牵扯广泛,针对植物神经的药物也容易有很多的“副作用”,比如β-AR抑制剂就被发现能减少肿瘤中的骨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促进免疫治疗,并在临床试验中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成果[2]。而α2-AR激动剂可能也有类似的作用。 研究人员先是在小鼠模型中,测试了3种α2-AR激动剂——胍那苄、可乐定、胍法辛的抗癌作用。研究共测试了肺癌、黑色素瘤、结直肠癌等12种不同的癌细胞,其中用到的肺癌和黑色素瘤细胞还都是对PD-1耐药的难治性肿瘤。然而在所有这些小鼠模型中,3种α2-AR激动剂都有效抑制了肿瘤的生长。 在小鼠中,胍那苄(左)、可乐定(中)、胍法辛(右)抑制结直肠癌生长 而且,α2-AR激动剂的抗癌作用和癌细胞的α2-AR表达量无关,反倒和小鼠的免疫状态有关。在免疫缺陷的小鼠中,α2-AR激动剂就没有抗癌能力了。也就是说,α2-AR激动剂是一类新的免疫治疗药物。 研究中还发现,在α2-AR激动剂治疗后,小鼠肿瘤浸润淋巴细胞上的PD-1表达增加,肿瘤微环境中的PD-L1表达也会增加,α2-AR激动剂很可能与PD-1抑制剂产生协同作用,试验结果也是如此: 在对PD-1敏感的结直肠癌小鼠中,PD-1抑制剂联合α2-AR激动剂产生强烈的协同作用,大多数小鼠完全清除肿瘤; 在对PD-1耐药的肺癌和黑色素瘤小鼠中,PD-1抑制剂的加入也能不同程度的提高α2-AR激动剂的治疗效果。 可乐定使肿瘤中CD8+T细胞增多,MDSC减少 进一步研究显示,α2-AR激动剂与β-AR抑制剂一样,也是作用于MDSC,可以抑制MDSC发育,减少肿瘤微环境中的MDSC数量。另外,α2-AR激动剂还可以激活肿瘤中的巨噬细胞,使其募集更多的CD4+和CD8+T细胞。 作为一类广泛使用的降压药,α2-AR激动剂的安全性已经有了充分保障,或许很快就能走向临床。不过,研究中用来抗癌的α2-AR激动剂剂量要比用于降压的剂量高出不少,可乐定等部分α2-AR激动剂由于副作用较多也逐渐退出了降压一线。α2-AR激动剂用来抗癌,依然需要进一步的临床验证。 参考文献: [1]. Zhu J, Naulaerts S, Boudhan L, et al. Tumour immune rejection triggered by activation of α2-adrenergic receptors[J]. Nature, 2023: 1-9. [2]. Gandhi S, Pandey M R, Attwood K, et al. Phase I Clinical Trial of Combination Propranolol and […]

小D
10个肿瘤患者4个高血压,如何破解?听听专家怎么说

10个肿瘤患者4个高血压,如何破解?听听专家怎么说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心血管疾病和肿瘤成为全球死亡的两大主因,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两者之间具有相关性。多种抗肿瘤药物均可引起高血压或导致高血压恶化,而且高血压也是某些癌症(如肾细胞癌、结直肠癌)的危险因素。目前临床上对于肿瘤患者高血压的诊断、治疗和管理,还存在着诸多困难。 近日,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发表了一篇“肿瘤高血压治疗模式的改变[1]。”医学界肿瘤频道特邀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程蕾蕾教授就肿瘤高血压的热点话题进行解答,本文特整理精华,以飨读者。   首先我们先来看一个病例: 多次TKIs治疗,出现血压异常 患者,男,56岁,因患慢性淋巴白血病接受化疗治疗7年。 患者既往接受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s)药物治疗包括:达沙替尼、博舒替尼、伊马替尼和尼洛替尼,但都因患者不耐受,疾病进展和不可控的难治性高血压(HTN),从而治疗失败。 目前患者TKIs治疗药物为asciminib,降压药物为多沙唑嗪8mg和可乐定贴片0.3mg,每周一次。 然而又出现头疼、呼吸困难和胸痛等症状,心内科治疗失败后,于是,转至肿瘤心脏病科治疗。 入院后,完善心脏相关指标检查,患者首次BP为200/104mmHg,双手血压相同(心率84/分钟)。心血管检查示第四心音,其余均正常,BMI指数为28,脉搏正常未闻及杂音。 心电图示窦性心律伴左心室肥厚(LVH),QTc间期440ms。超声心动图示射血分数为65%,并伴有轻度LVH,舒张功能不全,主动脉根部扩张4.2cm。心脏磁共振示轻微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除了尿液检查发现蛋白尿,其余检查正常。 对于这一类的患者,临床上应该如何调整治疗方案呢? 肿瘤心脏病科医生在对患者进行难治性HTN综合检查,经过肾脏多普勒、睡眠呼吸暂停和二次HTN实验室检查,排除白大衣高血压后,详细评估患者病史和药物不良反应情况。同时考虑到患者对硝苯地平、氨氯地平、拉贝洛尔、氯噻酮、依那普利和氯沙坦等药物有不耐受和非过敏性副作用史。 于是患者停用可乐定贴片,以及因多沙唑嗪与西地那非相互作用亦停用。转而采取厄贝沙坦-HCTZ 300/25mg,每日一次,密切监测电解质和肾功能。一周后,加入尼群洛尔(10mg每日1次),几周后加入螺内酯(25mg每日1次),以确保钾和肌酐水平稳定。 之后患者加入RPM计划,每周由肿瘤心脏病团队的药剂师进行血压监测,此外还定期随访,确保患者的依从性。目前,患者获得CML缓解,平均血压为124/78mmHg。 对话程蕾蕾教授,肿瘤高血压3大要点 程教授提及本文的病例在临床上十分常见,肿瘤患者使用靶向药物,尤其是EGFR抑制剂等药物,较易引起高血压。一项登记队列研究发现,高血压是肿瘤患者最常见的合并症,患病率高达38%[2]。因此,针对肿瘤高血压诊疗,程教授结合上文的病例,总结以下3大要点: 第一,及时加强心电图、血压等心血管指标检测。 程蕾蕾教授讲道:“高血压的诊断并不难,但现阶段,临床上如何提高警觉,常规开展肿瘤患者的血压监测至关重要。” 肿瘤患者治疗具有特殊性。首先,肿瘤化疗、放疗等治疗手段,均具有不同程度心血管毒性,有可能引发患者血压波动,而且,罹患高血压的肿瘤患者多年龄偏大,合并症较多,常服用多种药物,因此患者较易发生心血管疾病、胃肠道副作用、肾功能不全等不良反应(表1);其次,目前尚缺乏抗肿瘤药物心血管毒性的预测手段,从而给肿瘤治疗相关高血压的诊疗带来了难度。所以,及时监测至关重要。 表1:与高血压发生或加重相关的肿瘤治疗类型 本文的病例患者入院后,排除白大衣高血压,确定为化疗导致的高血压,并进行了遥测心电图监测。 “虽然目前我国遥测心电图监测尚不普及,但在这个病例给我们的启示,就是需要加强肿瘤患者的血压等心血管指标的监测;即便暂时缺乏先进的设备,其实也是可行的。”程教授说道。 第二、详细排查肿瘤高血压病因。 肿瘤相关高血压的病因复杂,分为原发性高血压、抗肿瘤药物影响、非抗肿瘤药物影响,肿瘤并发症等因素(图1)。 图1:肿瘤相关高血压病因及治疗面临的挑战 因此,在诊断的过程中需及时检查病因,检查指标应包括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如果有必要,应进行肾素、醛固酮、血清甲肾上腺素、儿茶酚胺、皮质醇、红细胞沉降率和尿蛋白等继发性高血压的实验室检查;如果怀疑肾动脉狭窄,应进行肾动脉多普勒检查。睡眠呼吸暂停、盐摄入量和兴奋剂、药物和酒精摄入也是评估肿瘤相关高血压病因所需考虑的关键因素。 第三:多学科合作-注意高血压治疗路径,药物相互作用。 对于肿瘤患者引发的高血压,用药需非常谨慎,既往心内科患者的治疗路径未必适合肿瘤患者。美国心脏病学会(ACC)建议: (1)对于有心血管危险因素的血压正常者,如糖尿病、胆固醇升高、有冠心病史或正在接受心脏毒性化疗药物治疗,血压较基线升高但不超过130/80mmHg者,或血压≥140/90mmHg但没有额外心血管危险因素患者,可以考虑采用调整生活方式干预措施,特别是限制钠摄入量。 (2)对于以前血压正常但超过上述阈值的患者,或血压难以控制的患者,建议增加治疗药物或调整现有降压治疗[3]。 目前肿瘤相关高血压尚无首选降压药物。由于高血压可由数种肿瘤及抗肿瘤治疗所致肾毒性引起,建议首先评估有无蛋白尿。如果出现蛋白尿,选择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药物。对于无蛋白尿患者,可以考虑使用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断剂或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阻断药物。 除此之外,肿瘤相关高血压患者治疗还需特别注意心血管药物和抗肿瘤药物间潜在药物相互作用,以防止不良事件发生(表2)。 表2:抗肿瘤药物常见药物相互作用 程教授说道:“心血管药物和肿瘤药物种类繁多,相互作用复杂,仅仅靠肿瘤科、心血管科医生是不够的。还需要加强临床药学、护理在内的多学科诊疗团队团队共同协调。本文的病例一开始就是缺乏跨学科的合作,从而导致出现HTN治疗不佳,病情加重。” 为了能够更好地解决这一难点,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早在2018年4月率先在华东地区设立第一个肿瘤心脏病多学科联合门诊时,临床药师就参与其中,成为团队的中坚力量,通过让专业人做专业事来解决难题。 小 结 与普通人群相比,肿瘤患者的高血压负担重,患心血管疾病机概率也更高。且大多数肿瘤患者年龄偏大,合并症多,导致治疗存在困难。因此更加需要加强肿瘤患者的支持性护理、远程监控,以及包括肿瘤科、心血管科科、临床药师以及护理学在内的多学科诊疗团队通力合作,共同攻克难题。 参考文献: [1]Sahni G.Onco-hypertension:Changing paradigm of treating hypertension in patients with cancer.J Clin […]

玉米
免疫治疗出现高血压代表肝细胞癌患者更好的预后?

免疫治疗出现高血压代表肝细胞癌患者更好的预后?

  //   根据一项发表在Cancer Medicine上的研究显示治疗相关性高血压与接受Atez/Bev治疗的肝细胞癌患者的良好结局相关。该研究调查了286例接受阿替利珠单抗加贝伐珠单抗(Atez/Bev)治疗的不可切除肝细胞癌(HCC)患者不良事件(AE)发生与预后之间的可能相关性。 关于治疗相关的不良事件,发现任何等级的食欲下降、任何等级的蛋白尿和任何等级的疲劳频率为≥20%。针对免疫相关调整的多因素分析显示,任何级别的高血压(HR,0.527;95%CI,0.326-0.854;p=0.009)和甲胎蛋白≥100ng/ml(HR,1.642;95%CI,1.111–2.427;p=0.013)与无进展生存期独立相关。针对相同AE调整的多变量分析显示疲劳(HR,2.354;95%CI,1.299-4.510;p=0.010)与总生存期独立相关。无任何级别高血压的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6.5个月(95%CI,5.2-8.1),任何级别高血压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12.6个月(95%CI,6.7-不可用)(p=0.035)。在观察到任何级别的治疗相关疲劳的患者中,总生存期显着缩短(p<0.001)。在缓解率方面,发生治疗相关高血压的患者的疾病控制率(94.2%)显著高于未发生治疗相关性高血压的患者(79.1%)(p=0.009)。 当前Atez/Bev治疗不良反应 与预后的关系尚不明确 阿替利珠单抗联合贝伐珠单抗(Atez/Bev)是最近开发并被证实为不可切除HCC患者的一线全身治疗方案。这种一线全身性治疗包括免疫检查点抑制剂(Atez)和分子靶向药物(Bev)联合治疗3研究发现,与以往使用的一线全身疗法(如索拉非尼和仑伐替尼)相比,它具有更强的治疗效果,包括改善HCC患者的结局。 不良事件(ae)的管理对于延长接受全身治疗的恶性疾病患者的生存期非常重要。多项研究探讨了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或分子靶向药物治疗患者的不良反应与各种恶性肿瘤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据报道,在接受索拉非尼和仑伐替尼等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的HCC患者中,某些不良事件的发生与预后相关。之前的多中心研究组最近发表了Atez/Bev治疗HCC患者的临床数据,包括不良反应。然而,在真正的临床实践中,尚未充分研究Atez/Bev治疗BCLC中晚期HCC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与预后的关系。 为此,该研究对在多中心接受Atez/Bev一线全身性治疗的HCC患者进行了一项大规模回顾性调查,并研究了不良反应的发生与三种不同结局评估(总生存期、无进展生存期和治疗反应)之间的可能关系。 研究方法 2020年9月至2022年3月期间,共有467名不可切除的肝细胞癌患者在日本的22家机构接受了Atez/Bev治疗。其中,263名符合以下资格标准的患者被纳入:(1)Atez/Bev用于HCC作为一线全身治疗,以及(2)包括治疗反应在内的临床数据可用。 HCC病因定义为丙型肝炎病毒抗体阳性患者的丙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阳性患者的乙型肝炎病毒。 在确认每位患者的书面知情同意后,每3周给予静脉注射Atez/Bev治疗,包括1200毫克Atez加15毫克/公斤体重的Bev。3如果在治疗期间发生临床肿瘤进展或任何严重或不可接受的AE,则停止这种Atez/Bev治疗。 使用RECIST1.1标准用于评估放射治疗反应[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稳定疾病(SD),进展性疾病(PD)]。 研究结果 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为7.1个月(95%CI,6.0-10.2)。中位总生存时间不可用(NA)月(95%CI,NA-NA)。 CR、PR、SD和PD的放射学最佳缓解率分别为4.9%、27.0%、50.2%和17.9%(表2)。总缓解率为31.9%,疾病控制率为82.1% 任何等级的食欲下降、任何等级的蛋白尿和任何等级的疲劳均以≥20%的频率发生。在这项研究中,没有4级治疗相关高血压的患者。 多因素分析显示,任何级别的高血压(HR,0.527;95%CI,0.326–0.854;p=0.009)和α胎蛋白≥100ng/ml(HR,1.642;95%CI,1.111–2.427;p=0.013)与无进展生存期独立相关,而任何等级的疲劳(HR,2.354;95%CI,1.299-4.510;p=0.010)与总生存期独立相关。 高血压患者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时的累积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86.5%、71.3%和53.3%。在无高血压患者中,3、6和12个月时的累积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73.5%、52.1%和36.4%((p=0.035,对数秩检验)。无和患有任何级别高血压的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分别为6.5个月(95%CI,5.2-8.1)和12.6个月(95%CI,6.7-NA)(p=0.035)。 伴或不伴治疗相关疲劳。疲劳患者在3、6和12个月时的累计总生存率分别为95.8%、76.1%和49.9%。在无疲劳的患者中,3、6和12个月时的累积总生存率分别为97.3%、93.0%和78.5%(p<0.001,对数秩检验)。无和伴有任何等级疲劳的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分别为NA月(95%CI,NA-NA)和11.3个月(95%CI,10.2-NA)。在观察到任何级别的治疗相关疲劳的患者中,总生存期显着缩短(p<0.001)。 在这项多中心调查中,生存的多变量分析显示AE与结局之间存在相关性。具体而言,任何级别的治疗相关高血压都与接受Atez/Bev治疗的肝癌患者的良好无进展生存期独立相关,Atez/Bev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Atez)和分子靶向药物(Bev)的组合,该药物被开发为晚期不可切除肝癌患者的一线全身治疗。此外,任何等级的治疗相关疲劳都与总生存率低独立相关。此外,在治疗反应的评估中,发生任何级别治疗相关高血压的患者的DCR明显高于未发生治疗相关高血压的患者。这项研究的这些结果表明,治疗相关性高血压与良好的治疗反应和无进展生存期有关,而疲劳与接受Atez/Bev治疗的晚期不可切除肝细胞癌患者的不良结局有关。 参考文献 Tada T, Kumada T, Hiraoka A, et al. Adverse events as potential predictive factors of therapeutic activity in patients with unresectable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treated with atezolizumab plus bevacizumab [published online ahead […]

玉米
副作用=疗效好?数据显示发生不良反应患者的OS和PFS更优

副作用=疗效好?数据显示发生不良反应患者的OS和PFS更优

一些由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引起的免疫相关不良事件(irAE)与患者的临床获益相关已在黑色素瘤中被证实。而肝细胞癌患者不良事件与药物疗效方面的研究也多次被报道,但大多数样本量较小且缺少统计学差异。 在本月马德里进行的第16届肝癌国际大会上,一篇回顾性研究调查了真实世界中使用阿替利珠单抗加贝伐珠单抗(A+B)治疗的肝细胞癌(HCC)患者,治疗相关不良事件(TRAEs)的发展是否与接受治疗的生存率改善相关。结果表明在真实世界中,接受A+B治疗的患者,发生高血压和蛋白尿与OS和PFS显著改善相关。 01 任何级别AE与OS和PFS改善相关 该实验选取2019年至2021年间来自欧洲(n=111,26%)、美国(n=86,20%)和亚洲(n=236,54%)的433例患者进行了多中心回顾性研究。收集根据CTCAE v5.0分级的治疗相关不良事件(TRAEs)的数据,并使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将TRAEs与总生存期(OS)和无进展生存期(PFS)相关联。 其中大多数患者为男性(n=368,85%),根据巴塞罗那临床肝癌(BCLC)分期系统,纳入的BCLC C期患者最多(n=308,71%)。最常见的病因是慢性病毒性肝炎(n=265,61%),其中HBV患者占大多数(n=155)。肝功能分级Child-Pugh(CP)A为335例(77%),B为90例(21%),C为8例(2%)。 307例患者报告有任何级别的TRAE(n=71%),而(G)3-5级的有85例(20%)。发生与阿替利珠单抗(atezo)相关的任何级别的AE和G3-5的患者分别有221例(51%)和30例(7%);而与贝伐珠单抗(beva)相关的任何级别的AE和G3-5分别有210例(48%)和60例(14%)。 剔除55名一线以外治疗的患者和CP-C患者,整个队列的中位OS为14.7个月(95% CI,13.2-16.2),而CP-A和CP-B的中位OS分别为15.7个月(95% CI,13.8-17.6)和6.5个月(95% CI,5.7-7.3)。 整体中位PFS为5.8个月(95% CI,4.6-6.9),CP-A为6.7个月(95% CI,5.3-8.1),CP-B为3.2个月(95% CI,2.7-3.7)。 OS 根据基线临床特征进行调整后,与没有任何TRAE的患者相比,发生任何级别atezo相关AE的患者获得了更好的中位OS(HR=0.61[95% CI,0.39-0.95];p=0.028),与beva相关的任何级别AE的患者同样获得了更好中位OS(HR=0.63[95% CI,0.43-0.94];p=0.025)。OS与3-5级atezo相关的AEs和3-5级beva相关的AEs之间未见相互作用。 PFS 同样,发生任何级别atezo相关AE(HR=0.53[95% CI,0.38-0.75],p<0.001)和任何级别beva相关AE(HR=0.61[95% CI,0.45-0.81],p<0.001)的患者PFS均有所改善。 有趣的是,在与beva相关的AE中,高血压和蛋白尿与改善OS和PFS相关,但与血栓或出血事件无关。 任何级别的AE 接受贝伐珠单抗并有任何级别AE的患者PFS的HR如下: 高血压:0.64(95% CI,0.42-0.96;P=0.033) 蛋白尿:0.57(95% CI,0.35-0.91;P=0.02) 血栓形成和出血:1.17(95% CI,0.70-1.95;P=0.56) 有3至5级TRAE的患者与没有TRAE的患者的OS,HR分别为阿替利珠单抗组1.02(95% CI,0.43-2.41;P=0.97)和贝伐珠单抗组0.80(95% CI,0.46-1.40;P=0.44)。 3至5级的AE 接受贝伐珠单抗并有3至5级AE的患者的OS的HR如下: 高血压:0.56(95% CI,0.21-1.54;P=0.26) 蛋白尿:0.13(95% CI,0.02-1.04;P=0.055) 血栓形成和出血:1.67(95% CI,0.91-3.06;P=0.099) 结果显示在真实世界中,接受A+B治疗的患者,相关的高血压和蛋白尿与OS和PFS显著改善相关。在生物标志物缺失的情况下,TRAEs可以成为预后的潜在预测因素。 02 阿替利珠单抗加贝伐单抗获批回顾 FDA于2020年5月29日批准阿替利珠单抗加贝伐单抗用于治疗既往未接受过全身治疗的不可切除或转移性HCC患者。 这次获批是基于3期IMbrave150研究,试验中患者分别接受了阿替利珠单抗加贝伐单抗(n=336)或索拉非尼(n=165)。根据RECIST1.1标准,总缓解率(ORR)为阿替利珠单抗加贝伐单抗组28% vs索拉非尼组12%。估计的中位PFS分别为6.8个月(95% CI,5.8-8.3)和4.3个月(95% CI,4.0-5.6)(HR,0.59;95% CI,0.47-0.76;P<0.001)。 在初步分析后12个月进行的试验更新显示,与索拉非尼相比,阿替利珠单抗加贝伐单抗的中位OS延长了5.8个月。双联疗法的ORR为30%,中位缓解持续时间为18.1个月。中位随访15.6个月后,阿替利珠单抗加贝伐单抗的中位OS为19.2个月(95% […]

半夏
神刊CA:乳腺癌幸存者“三高”风险升高近3成

神刊CA:乳腺癌幸存者“三高”风险升高近3成

乳腺癌(BC)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得益于早期筛查的推广和全新疗法的涌现,美国BC患者的5年生存率从1970年的75%跃升至最近10年的90%[1],大多数患者以慢性病的状态长期生存。随之而来的共患病问题愈发明显,其中“三高”——糖尿病、血脂异常、高血压更是成为影响广大患者生活质量及预后的新挑战。 近日,神刊CA就BC幸存者“三高”发生风险的一项临床研究进行了报道与探讨[2]。该研究结果表明,BC幸存者比从未接受过BC治疗的女性患糖尿病、高血压和血脂异常的风险更高,该研究[3]也是迄今为止聚焦BC幸存者面临的心脏代谢问题的最大规模研究之一。 报道首页截图 三高风险最高可增近3成!与治疗方式相关 研究人员按1∶5的比例进行匹配,最终纳入了14942名BC幸存者和74702名无癌对照者,并获得每名受试者的社会人口特征数据,包括出生年份、种族、民族、家庭收入和教育水平。研究还收集了身体质量指数、更年期状况、吸烟状况以及参与者既往有无心脏代谢病史的数据。BC幸存者的临床资料还包括肿瘤特征,以及诊断和治疗的详细数据。 研究人员比较了BC幸存者和无癌对照者的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的累积发生率,并使用多变量模型计算了风险比,该模型考虑了社会人口特征、健康行为、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以及BC幸存者的癌症及其治疗的临床数据。 研究流程 癌症诊断后2年,BC幸存者的高血压累积发病率为10.9%,而未患BC的女性为8.9%,尽管这种差异在诊断后10年不再存在。相对于无癌对照者,高血压的多变量风险比在BC幸存者中总体上并未显著升高,但在接受左侧放疗(1.11;95%CI,1.02-1.21)和内分泌治疗(1.10;95%CI,1.03-1.16)的亚组中则表现出明显上升。 不管是癌症诊断后2年还是10年,BC幸存者的糖尿病累积发生率都明显更高(2年:2.1%vs 1.7%;10年:9.3%vs 8.8%)。相对于对照组,BC幸存者中糖尿病的多变量风险升高16%(HR=1.16 95%CI,1.07-1.26)。尤其是接受化疗(HR=1.23;95%CI,1.11-1.38)、左侧放疗(HR=1.29;95%CI,1.13-1.48)或内分泌治疗(HR=1.23;95%CI,1.12-1.34)的BC幸存者,患糖尿病的风险比均更高。 BC幸存者与无癌对照者的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的累积发生率 以乳腺癌治疗方式分层的心脏代谢风险因素的相对风险 尽管超重与糖尿病、高血压以及绝经后BC有关,但即使是在诊断时没有超重的BC幸存者,与无癌对照者相比,患糖尿病和高血压的风险也会明显更高。   以BMI分层的心脏代谢风险因素的相对风险   该研究结果表明,BC患者是心脏代谢风险因素发生率较高的易感人群,与无BC女性相比,BC幸存者的糖尿病和高血压发病率较高,并与BC相关治疗方式有关。进一步研究BC患者心脏代谢风险因素的预防措施,并对特定患者和治疗特征进行有针对性的心血管监测以降低这些风险,十分重要。 本研究是迄今为止聚焦BC幸存者面临的心脏代谢问题的最大规模研究之一。在此之前,我们对BC幸存者的癌症相关治疗增加心脏代谢异常风险的影响程度,未曾充分地了解。 这项研究强调了告知BC幸存者糖尿病和高血压的长期风险的重要性,识别这种高风险是改善BC幸存者健康状况的第一步,而后才能引导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以降低风险。 这项研究的另一关键信息是,在今后BC患者的治疗中,我们应采取包含患者的初级保健医生(PCP)在内的更大的团队模式策略。除了可以让肿瘤团队专注于最擅长的事情——实现治愈——PCP则通过与肿瘤团队沟通,管理合并症以及相关的风险因素。肿瘤治疗不仅旨在实现治愈,更要优化患者的寿命和生活质量。 中国学者首创概念——“乳腺癌伴随疾病” 2016年10月,中共中央政府颁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将癌症列为慢性疾病;到2030年,实现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慢病健康管理,癌症5年生存率提高15%。为此,中国专家提出乳腺癌伴随疾病(concomitant disease of breast cancer,CDBC)这一创新性治疗理念,并采取相应措施,以推进BC“全方位、全周期”健康管理模式的落实,进一步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长期生存率[4]。 在我国,BC患者中糖尿病、血脂异常、高血压及颈动脉斑块的患病率和漏诊、漏治率都比较高,诊治不规范的情况较为严重。血脂相关心血管疾病已成为绝经后BC患者的主要死因,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也是发生心血管疾病(CVD)死亡的主要原因。 我国学者曾对首确诊(79例)、化疗期间(96例)及随访(121例)的BC患者中无糖尿病病史者应用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OGTT)筛查发现:首确诊患者糖尿病患病率为25.3%(未知晓糖尿病约占80%),糖尿病前期50.6%[约97%为葡萄糖耐量异常(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IGT)];化疗期间糖尿病的发生率为33.3%(未知晓糖尿病约占84%),糖尿病前期28.1%(IGT约占96%);随访患者糖尿病的发生率为21.8%(未知晓糖尿病约占81%),糖尿病前期43.7%(IGT约占92%)。 即使对无糖尿病史的BC患者,也有必要定期筛查OGTT、胰岛素释放试验(insulin release test,IRT)或C肽释放试验(C peptide release test,CPRT),对筛查出的胰岛功能紊乱、糖尿病前期或早期糖尿病患者,及时给予饮食及生活方式干预,并请内分泌内科会诊,以有利于BC患者顺利完成综合治疗及改善预后。   高血压是BC患者常见的伴随疾病之一,两者关系密切,可相互影响。BC合并高血压控制不佳时,易使BC的综合治疗计划暂停或中断,延误肿瘤治疗时机。高血压还将增加心脑血管病的发生风险,且与BC患者的不良预后相关。故在BC患者初诊手术及综合性治疗过程中均应加强与心血管内科的联系,注意监测血压,并评估影响高血压患者心血管预后的重要因素,对高血压进行有效防治,以提高其生存质量和改善预后。 BC患者因化疗和(或)内分泌治疗导致体内雌激素水平明显下降,患血脂异常和CVD的风险显著增加。有研究显示,绝经后早期BC患者10年血脂相关CVD事件所致死亡率(15.9%)超过了BC本身的死亡率(15.1%),已成为早期绝经后BC患者的首要死亡原因。Li等报道BC首确诊患者血脂异常率为43.0%,化疗后为68.6%。血脂是一项可控制和逆转的指标,如及早诊治,可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 对血脂异常患者,应会同心血管内科、内分泌内科,进行MDT讨论,选择对血脂影响较小的内分泌治疗药物,调节生活方式,并结合患者是否伴有其他风险因素选择合适的调脂药物,对血脂进行管理。   参考文献: [1]Miller KD,Nogueira L,Devasia T,Mariotto AB,Yabroff KR,Jemal A,Kramer J,Siegel […]

半夏
一辈子远离“三高”风险的15句话,再忙也要看一看!

一辈子远离“三高”风险的15句话,再忙也要看一看!

现在很多的人正处在“三高”疾病的前期,或已经被“三高”所困扰。如何才能远离“三高”?这15句话一定要记住。 远离高血糖的5句话 1. 练点肌肉是最好的“降糖药”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陆颖理2017年在健康时报刊文谈到,糖友是可以借助肌肉降糖的,这种方法不仅能防治糖尿病而且很安全有效。许多患者在血糖出现不稳定时,会采用运动的方式,很多糖友通过爬山、跑步等方式使血糖逐渐趋于稳定,其实这就是自身肌肉降糖的作用。① 2. 离高血糖远一点,就得吃得粗一点 想要远离高血糖,要吃得“粗一点”。中日友好医院内分泌科主任邢小燕2017年在健康时报刊文建议,在主食的选择上,要做到选粗不选细。在买面条的时候,要选择全麦的,而不选白面的;买米的时候,要选糙米,而不选精米。少吃精白米面,适当增加主食中杂粮、杂豆、薯类等“粗”的食物比例。②  曹子豪/摄 3. 我们每个人都有节约基因,饮食要“从简” 我们每个人都有节约基因,“由俭入奢”之后,就更容易肥胖、糖尿病!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单忠艳2010年在健康时报谈到,人在吃糠咽菜时,身体的某些基因(被称作“节约基因”)会最大限度地利用这些原料来吸收营养。现在生活水平提高,饮食结构发生了本质变化时,这个节约基因仍在开放着,因此,当大量的高营养食物进入人体后,仍然进行着充分吸收,再加上现代人的活动减少,营养物质得不到充分消耗,所以造成营养过剩,血糖升高,糖尿病就很容易发生。③  4. 想要控制好血糖,第一口吃什么很重要 2020年新加坡研究人员在《临床营养学》(ClinicalNutrition)上发布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蔬菜-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的吃饭顺序,控制餐后血糖的效果是最好的。④ 也就是先吃蔬菜、肉蛋豆制品,最后吃主食。如果无法接受空口吃蔬菜,可以吃一两口蔬菜,再吃一口肉,最后再吃一点饭也好。 5. 学会给自己减压,睡眠和压力对血糖影响大 别小看睡眠对血糖的影响。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母义明2014年在接受健康时报采访时谈道,人体激素有自身的变化规律,不睡觉或压力大时这些激素会处于应激状态,导致激素水平改变。这些激素水平与胰岛素是对抗的,时间长就会打乱与胰岛素之间的平衡,导致人体脂肪代谢、血糖代谢以及神经免疫系统紊乱,就可能引发糖尿病。⑤ 远离高血压的5句话 1. 十个高血压,九个是因为吃得咸 很多医院高血压门诊都流行一句话,“十个高血压,九个因为吃得咸”! 虽然略带夸张,但盐的影响不可小觑。国家卫健委发布的《中国居民减盐核心信息十条》中提到,大约50%的高血压和33%的脑卒中是高盐饮食导致的。⑥ “减少食盐摄入是最简单的降压方法。”中国营养学会理事长杨月欣曾在2018年的“中国食品工业减盐指南”研讨会上指出。⑦ 2. 肥胖是高血压一大“垫脚石”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心血管科主任医师徐浩2018年在健康时报刊文谈到,2017年美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指出,每减少1千克体重,血压可降低大约1毫米汞柱;若减重大于5千克,可使高血压患者的血压下降5毫米汞柱;正常血压人群也可通过控制体重降低血压约2~3毫米汞柱,从而达到预防高血压的效果。⑧ 建议腰围控制在90厘米(男)或85厘米(女)以下。 3. 戒不了酒,吃再多药也控制不好血压 饮酒,可对抗降压药的作用,使血压不易控制。因此,为了防止血压升高,或者是已经有高血压的患者,就不要喝酒了。而抽烟同样会使血压升高,戒烟可以帮助血压恢复正常。⑨ 荆雪涛/摄 4. 午睡,是降压、控压的好习惯 2015年欧洲心脏病学会大会宣读的一项研究发现,午休是一种有效和值得推广的天然降血压方法。与中午不睡觉的高血压患者相比,中午睡觉的高血压患者其24小时平均动态收缩压要低5%(6毫米汞柱)。⑩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钟南山院士曾在接受采访时透露自己患有高血压20多年了,并且有家族遗传史,但他并未受到太大影响。虽然工作很多,但他基本晚上11:30睡觉,早上7:00起床。中午再休息半个小时,补足每天8小时。 钟南山院士表示,“午觉是一个很重要的加油站。我每天午休半小时,午休对一天的工作影响很大,特别是对下午的工作。我生活在广东,温度相对比较高,人容易疲倦,午睡一会儿,工作起来精力会好一些。”⑪  5. 运动是控制血压非常有效的方式 运动可降低安静时的血压,长期坚持规律运动,可以增强运动带来的降压效果。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心血管科主任医师徐浩2018年在健康时报刊文谈到,有氧运动、抗阻训练、柔韧性训练等多种运动形式都可有效降低血压,平均可使高血压患者血压下降5~8毫米汞柱,正常人血压下降2~4毫米汞柱。⑧ 最好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以上有氧运动。 远离高血脂的5句话 1. 吃四条腿的肉,不如吃两条腿和没有腿的 四条腿的即猪牛羊等畜类,两条腿的即鸡鸭等禽类,而没有腿的则指鱼等海产品。 鱼类是优质蛋白质的主要来源,鱼类所含脂肪不同于肉类,脂肪酸组成主要为不饱和脂肪酸,尤其是深海鱼富含DHA和EPA,利于降低血胆固醇和防止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⑫ 2. 每天餐桌上加点燕麦等全谷物食物 2009年完成的我国第一次大样本的燕麦片对人体血脂水平影响的人体干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目前城市居民膳食结构下,食用一定量的全谷类食物燕麦连续6周,能够有效地降低血清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通俗地说,就是有益血脂健康。⑬  3. 运动是加速脂质代谢的良好途径 […]

半夏
每种疾病的背后,都藏着一个持之以恒的坏习惯!快看看你有没有

每种疾病的背后,都藏着一个持之以恒的坏习惯!快看看你有没有

“医生,我这个病是怎么得的啊?平时我身体挺好的啊,从来没住过院。”    很多人去医院看病时,总会不自觉地问医生这样一句话。   其实,哪会有突然出现的病,很多疾病背后都藏着一个或者多个持之以恒的习惯而已。   1. 消化性溃疡——不规律吃饭   不按时吃饭,胃酸没有及时被食物中和,高酸状态容易导致消化性溃疡出现①。北京协和医院营养科主任医师于康2018年在健康时报刊文谈到,肠胃最怕不守时、不规律的情况。若平时都是大概晚上6-7点吃晚饭,但某几天因为各种原因改到八九点才吃,过两天又提前到5点吃,没几天又变成了九点十点吃,这样就会造成胃的守时混乱。此时,胃液已经分泌了很多,但是胃里面却并没有食物,导致胃液会直接侵蚀胃黏膜,时间久了就容易引发胃溃疡。②   建议:早上7点-8点吃早餐最合适,因为这时人的食欲最旺盛;早餐与中餐以间隔4-5小时左右为好;晚餐时间最好放在晚上6点-8点,晚上9点后避免进餐。如果实在没办法按时吃,稍微晚一点,也还是要吃点容易消化的食物。   2. 心律不齐——熬夜晚睡   北京胸科医院心脏中心主任张健2019年在健康时报刊文分享了一个案例,女孩偶尔心脏感觉一抽一抽的,做24小时心电图抓到了几次发作。询问情况后发现近半年来她持续熬夜,从下午三点开始工作到第二天凌晨五六点。工作压力也比较大。虽然白天也有时间补觉,但是怎么也缓不过来。   张健谈到,给女孩开了调节心率的药物,不过对她来说,最关键的还是调整好自己的生物钟。这种夜以继日的工作节奏就像原地倒时差,我们能倒过来,心脏却倒不过来,最后就乱了、坏了。③   建议:有些心律不齐不是病,它没有器质性心脏病,而是因为不适当的生活行为方式诱发了心律不齐,只要作息规律、劳逸结合,戒烟、咖啡,就能好转。④   3. 干眼——总看手机、过度用眼   过度依赖手机带来的危害不容忽视。北京医院眼科副主任喻晓兵2018年在接受健康时报采访时表示,毋庸置疑的是容易导致眼疲劳,诱发眼部疾病。手机屏比较小,手机离眼睛距离较近,使用时间过长,容易让眼睛产生疲劳,加上因为眨眼次数减少,导致泪液大量蒸发,容易导致干眼症。⑤   需要注意的是,除了用眼习惯不好以外,睑板腺功能不良、激素分泌异常、瞬目减少、药物使用、结缔组织病、维生素A缺乏症、环境因素等都是引发干眼症的病因。   建议:一般看手机30分钟就需要远眺;日常可以选择多吃一些黄色蔬菜;不要在光线太强或太暗的地方玩手机;提醒自己多眨眼睛,让眼球获得滋润;眼睛疲倦时可以按摩眼眶骨以帮助泪腺的分泌;或是用一条温毛巾热敷一下眼睛,大概5分钟就好。⑥ 李蔚海/摄 4. 高血压——吃得太咸重口味   国家卫健委发布的《中国居民减盐核心信息十条》中提到,大约50%的高血压和33%的脑卒中是高盐饮食导致的,高盐(钠)饮食可导致高血压、脑卒中、胃癌、骨质疏松等多种疾病。⑦   中国营养学会理事长杨月欣曾在2018年“中国食品工业减盐指南”研讨会上指出,减少食盐摄入是最简单的降压方法。⑧   建议:成人每天食盐摄入量不超过5克。除了家庭烹调用盐外,加工食品中的隐形盐要格外引起重视,挂面、薯片、薯条、豆制品等零食中的钠含量不容小觑,适当少吃。适当多吃富含钾的新鲜蔬菜水果。   5. 痔疮——久坐不动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胃肠外科副主任医师王有利2020年接受健康时报记者采访时说:“这两年,来我门诊看痔疮的多了很多白领年轻人,长时间久坐处于一个姿势,会导致肛门局部血液回流减慢,血液循环受阻,直肠部位的静脉丛易发生扩张,血液淤积,形成痔疮。”⑨   久坐、熬夜、饮食不节制的人群是痔疮的高发人群。   建议:每半小时站起来活动下,运动是预防痔疮的最佳方法之一;不要憋便;便后及时清洗肛门,防止残存大便污染;忌辛辣烟酒等刺激性食物。   6. 肺癌——吸烟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胸外科首席专家支修益2018年在一场活动上谈到,吸烟是导致肺癌高发的首要因素。吸烟造成的肺部问题或者其他慢性病,会在大量吸烟后的20、30年才显示出来。美国临床肿瘤年会强调,吸烟与小细胞肺癌、鳞癌关系密切,小细胞肺癌95%以上与吸烟有关。肺癌死亡的患者中,80%以上由吸烟引起。⑩   当然,空气污染、精神因素、厨房油烟等也存在一定的影响。   建议:戒烟,拒绝二手烟。   7. 肝癌——发霉食物   上海市抗癌协会发布的《居民常见恶性肿瘤筛查和预防推荐》预防建议中,肝癌提到了防止发霉食物的摄入。⑪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肝胆外科主任医师赵建军2017年在健康时报刊文谈到,在我国肝炎是患肝癌的第一大原因,而第二大诱因黄曲霉毒素容易被忽视。⑫ […]

半夏
全面总结!25种肺癌靶向药用法及副作用处理

全面总结!25种肺癌靶向药用法及副作用处理

肺癌是全球范围内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可分为非小细胞肺癌NSCLC)和小细胞肺癌(SCLC)。随着近十几年肿瘤驱动基因的发现,靶向治疗药物大幅提高了肺癌尤其是NSCLC的治疗效果,显著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期。 目前,比较明确的针对NSCLC的治疗靶点包括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间质-上皮细胞转化因子(MET)、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等,另外还有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单克隆抗体和多靶点小分子抑制剂等。 本文小编对肺癌靶向药物的用法做了全面总结,一起来看看吧! 一、EGFR 二、ALK 三、ROS1 四、RET 五、BRAF V600E 六、MET 七、NTRK 八、HER2 九、抗血管生成药物 肺癌靶向药联合用药需警惕以下药物: CYP3A4 强抑制剂:伊曲康唑,酮康唑,伏立康唑,阿扎那韦,利托那韦,克拉霉素,葡萄柚等。 CYP3A4 诱导剂:利福平,利福喷丁,苯妥因、卡马西平、巴比妥类或圣约翰草等。 CYP3A4 底物:苯二氮卓类,钙离子通道阻断剂,那格列奈,麦角碱衍生物,激素避孕药等。 P-gp 抑制剂:利托那韦,奈非那韦,环孢素 A,酮康唑,伊曲康唑,红霉素,维拉帕米,奎尼丁,他克莫司,胺碘酮等。 P-gp 诱导剂:利福平,苯妥英,苯巴比妥,贯叶连翘等。 CYP2D6 底物:心律失常药物,抗抑郁药,安定类药物等。 CYP2C8 底物:瑞格列奈等。 同时,在使用靶向药期间所产生的腹泻、腹胀、皮疹等不良反应也成为了患者的生活困扰之一。   常见的靶向药的副作用 一 皮疹 皮疹是靶向药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一般发生于服用靶向药后的两周内,但多数患者症状较轻,多表现为痤疮样皮疹、皮肤脱屑、皮肤干燥瘙痒等。 轻度皮疹:局限于头面和上躯干部,几乎无主观症状,对日常生活无影响,无继发感染。 中度皮疹:范围比较广泛,主观症状轻,对日常生活有轻微的影响,无继发感染的征象。 重度皮疹:范围广泛,主观症状严重,对日常生活影响较大,有继发感染的可能。 二 腹泻   腹泻一般发生在服用靶向药的2-3周内,和皮疹一样,腹泻也属于靶向药常见的不良反应。 1级腹泻:每日大便次数增加低于4次 2级腹泻:每日大便次数增加4-6次 3级腹泻:每日大便次数增加7次以上,失禁,需住院治疗,日常活动受限。 三 腹痛 很多患者在使用靶向药的时候都会出现腹部疼痛的症状。   处理策略   出现腹部胀痛不适时,可以服用一些香砂养胃丸或者珍珠养胃丸(广州白云山产)。 出现腹部隐痛并伴有打嗝时,可以在饭后服用一些保和丸来缓解症状。 出现腹部强力持久腹痛时,可能是由于肠道菌群紊乱,可以服用一些益生菌,如培菲康等。如果症状没有缓解,则应该及时就医。 四 […]

半夏
79岁老人搬快递猝死:这个动作,对3类人尤其致命

79岁老人搬快递猝死:这个动作,对3类人尤其致命

最近,重庆一位老人搬快递途中猝死的新闻,还在持续发酵。 关于这个事引发的争议,我们暂且不论。 作为一个健康科普号,更希望提醒大家注意一个致命而容易被忽视的问题,那就是——搬重物到底有多危险? 这3类人搬重物,真的可能致命 据报道,这位79岁的大爷是自己在电视上买了保健品,儿女表示并不知情。 他自己到楼下去取了快递,有22斤重,而他住在六楼,并没有电梯。于是,在监控视频里,老人颤颤巍巍地走着,十分费力,中间在1楼还休息了一下。 报道中提到,老人是在四楼到五楼的转角处倒下的。 图片来源:新京报[1]   这个搬运过程到底有多累呢?一位23岁的拍客模拟了当时的情况,沿着老人走过的路线,尝试搬着22斤的矿泉水走上6楼。他平时有健身的习惯,但走到四五层的时候,已经气喘吁吁。 图片来源:看看新闻NEWS微博视频截图[2] 尽管家属表示老人“平时身体很好”,但生活中,很多年近八旬的老年人,如果平时体检比较少,不排除可能有一些没发现的基础病。 尤其是下面这些病的患者,如果去搬、抬或提重物,有可能造成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 1. 高血压 2013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制定的《中国高血压患者教育指南》中明确指出[3]: 高血压患者“应尽量避免需暂时屏气一蹴而就的运动如搬重物等,因为这些运动可使血压瞬间剧烈上升,引发危险。” 大家可能听说过“老人上厕所用力排便猝死”的新闻,道理都类似。   有高血压的人,屏气时用力过度,引起血压巨大波动,可能引发心肌梗死或脑卒中。 图片来源:123RF 长期的高血压,还可能在大脑里埋下“不定时炸弹”——颅内动脉瘤。   跟器官里长出的肿瘤不同,它是动脉血管被冲出了一个“小鼓包”,看上去像个“瘤子”。在血流的持续冲击下,这个“瘤”还会变大。 比如扬州一位74岁的奶奶,在超市买了很多东西,提回家爬到三楼时突然感觉头晕,去医院一查,竟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医生分析,这可能是颅内动脉瘤破裂造成的。弯腰、负重、屏气用力时,都容易引起动脉瘤破裂出血,危及生命。 另外,天气太冷对高血压病人也非常不利。最近正是寒冷的冬天,也是猝死事件高发期。   搬东西过程中身体发热、路上歇一歇又冷下来,可能会经历急剧的温度变化,这会引起血压剧烈波动,甚至有致命的危险。 2. 冠心病 冠心病的全名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其实就是给心脏供血的一条重要血管“堵了”。 一般来说,年纪越大越容易得这个病,50岁后尤其是“一道坎”,而且男性的风险比女性更高。 既然血管有点堵,血液给心脏送的氧气就容易供应不上。而过量的体力和脑力活动,还会增加心肌耗氧量,造成某些部位心肌细胞缺血缺氧,甚至引发心脏猝死。 图片来源:123RF 比如浙江有一位62岁的老人,查出冠心病十年一直没重视,在包装箱作坊里干活,直到最近一年搬重物时胸痛、胸闷得难受,才去医院治疗。 所以,冠心病人千万不能太累着自己,该治疗就治疗,该休息就休息。 另外,寒冷刺激也可能加重冠心病人心肌缺血、缺氧的情况,甚至导致心肌梗死。 3. 肾脏功能异常 搬重物这个力气活,本身容易让肌肉受伤,而大量的肌肉出血可能是致命的。 在一篇研究中[4],一位79岁的冠心病人在搬重物后感觉背有点痛,还有肌酸磷酸激酶 (CK) 升高。 他自己吃了点止痛药(非甾体抗炎药)后出现肾功能衰竭,家属拒绝血液透析,5天后去世了。尸检结果显示,他的椎骨 (T11) 出现了骨折,还伴有局部肌肉出血(没有发现横纹肌溶解)。 后果之所以这么严重,可能是骨骼肌出血后,过量的肌红蛋白被释放到血液中、造成了肾脏损害,最后导致肾功能衰竭。 总之,老年人的身体情况很复杂,可能同时患有多种慢性病,只是有些病没有明显症状,没查出来而已。 作为儿女,建议经常带爸妈去定期体检,坚持正规治疗,不要让他们搬或提重的东西。 ▲ 图片来源:https://en.wikipedia.org/wiki/:A_Heavy_Load_(370801205).jpg#file under CC-BY-SA-2.0 普通人搬重物要注意些什么? 对于年轻人和中年人群,搬提重物虽然没那么致命,但也要小心,因为这个动作会让腹压升高。 无论男女老幼,如果得过疝气,或有腰椎间盘突出等腰部问题,提重物可能导致病情复发或加重; 对于产后或中老年女性,如果本身有压力性尿失禁,提重物时可能会漏尿;经常提重物可能造成盆腔器官脱垂。 所以也劝告上面提到的几类人群:遇到重的东西,不要“逞强”自己动手,还是请体力好的家人帮忙,或请专业的搬运人员去做吧。 […]

半夏
贝伐珠单抗4大常见不良反应,如何应对?

贝伐珠单抗4大常见不良反应,如何应对?

贝伐珠单抗(Bevacizumab)是利用重组DNA技术制备的一种人源化单克隆抗体IgG1,通过与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结合,抑制VEGF与其受体结合,阻断血管生成的信号传导途径,抑制肿瘤细胞生长。 作为抗肿瘤血管生成的重要药物之一,贝伐珠单抗被广泛应用于多种恶性肿瘤的治疗,如转移性结直肠癌、非小细胞肺癌、脑神经胶质瘤、肾癌、卵巢癌和宫颈癌等,并已纳入这些恶性肿瘤诊疗指南的全球推荐标准方案。 然而,在临床应用中,贝伐珠单抗的不良反应也相当常见。究竟有哪些不良反应?临床医生应当如何处理呢?   贝伐珠单抗的不良反应汇总   1   高血压     机制:   贝伐珠单抗在抗肿瘤过程中,VEGF被阻断,导致一氧化氮水平下降,进而导致血管无法扩张,增加外周阻力,引发高血压。此外,一氧化氮水平较低还与肾排泄量减少相关,继而导致水钠潴留进一步导致血压升高。贝伐珠单抗相关性血压升高是可控可治疗的,≥3级高血压的发生率为5%~9%。 处理原则: 1.在用药前,监测基线血压。如有高血压病史,或患者血压值较基线明显升高,则推荐开始使用降压药,目标血压为140 mmHg/90mmHg(1mmHg=0.133 kPa),针对高危患者,则需控制血压为130mmHg/80mmHg。   2.用药期间,加强血压监测。降压药物可选择: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 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ngiotensin Ⅱ receptor antagonist, ARB)、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通道阻滞剂。   3.若患者发生中度以上的高血压(血压高于160 mmHg/100 mmHg),且降压药暂不能控制,则应暂停贝伐珠单抗并给予降压治疗,直至血压恢复至可控状态,如果高血压经过治疗1个月仍未得到控制或出现高血压危象或高血压性脑病,则需停用贝伐珠单抗。   2   出血     机制:阻断VEGF使其失活,下调一氧化氮水平,影响血小板的活化;同时,抑制VEGF通路会影响内皮细胞存活和增殖,导致血管完整性受损,特别是在具有高VEGF依赖性的组织中,如气道黏膜受损。发生≥3级咯血的发生率为1.0%~4.4%。 处理原则: 用药前筛查出血高风险人群:   伴有空洞或者中央型鳞状细胞NSCLC; 长期或大剂量使用抗风湿/抗炎药物治疗或抗凝治疗的患者; 原发病灶比较大且该病灶接受过放射治疗的患者; 既往具有动脉硬化症病史的患者; 具有消化性溃疡的患者等; 近期瘤块中有出血征象的患者,使用抗血管生成药物时应持谨慎态度; 3个月内发生过肺出血、咯血(>3ml的鲜红血液)的患者禁用。   用药过程中发生1级出血事件,不需调整抗血管生成药物剂量,如少量鼻衄及痰血的患者可以不用处理,也可以鼻腔内涂或口服三七粉、云南白药等;发生2级出血事件,需暂停治疗并积极止血后可以考虑继续使用抗血管药物;发生≥3级出血事件,应该永久停用。     3   蛋白尿 […]

半夏
亚洲222万人研究数据:血压高的人,可能更易患直肠癌

亚洲222万人研究数据:血压高的人,可能更易患直肠癌

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高血压影响了中国2.45亿人。在一些人看来,高血压只要没有症状,就不会有啥大问题;也有人对高血压的危害有一些了解,如增加心梗、中风、冠心病、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以及痴呆症风险。 但您知道吗?高血压的危害远不止于此,可能还会增加某些类型癌症风险。   据一项发表于《美国心脏协会杂志》(JAHA)的研究显示,较高的血压,包括收缩压(高压)和舒张压(低压),与结直肠癌风险升高相关,尤其是男性。   图片来源:123RF   来自东京大学(University of Tokyo)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对日本JMDC数据库的数据进行了分析,共纳入了2220112名平均年龄为44岁的参与者,58.4%为男性。在加入研究时,所有参与者均未服用降压药物。   研究人员收集了参与者的年龄、性别、身高、体重、腰围等基本健康信息;吸烟状态、饮酒量、身体活动、饮食等生活方式信息;高血压和结直肠疾病(如结直肠息肉、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患病史、家族史和治疗史;测量了参与者的血压、血糖和血脂;并统计了随访期间结直肠癌的发病信息。   根据血压水平,研究人员将所有参与者分为4组:   血压正常:收缩压<120 mmHg和舒张压<80 mmHg; 正常高值血压:收缩压为120 mmHg-129 mmHg和舒张压<80 mmHg; 1级高血压:收缩压为130 mmHg-139 mmHg或舒张压为80 mmHg-89 mmHg; 2级高血压:收缩压≥140 mmHg或舒张压≥90 mmHg。 统计发现,所有参与者中,52.5%的人血压正常,15.4%的人为正常高值血压,21%的人为1级高血压,11.1%的人为2级高血压。   与血压正常的参与者相比,正常高值血压、1级和2级高血压参与者,往往是年龄更大者、男性、当前吸烟者和习惯性饮酒者,而且他们的体重指数(BMI)、腰围、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以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较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较低。   图片来源:123RF 在平均3年的随访期间,共新发结直肠癌6899例。   调整其它因素影响后,研究人员发现,1级和2级高血压,与参与者结直肠癌风险升高相关;正常高值血压则并未有显著关联。   相比于血压正常的参与者,1级和2级高血压,分别与结直肠癌风险升高7%和17%相关。   收缩压或舒张压每升高10 mmHg,分别与结直肠癌风险升高4%和6%相关。即使在没有肥胖、高腰围、糖尿病或血脂异常的参与者中,研究人员也发现了相似的关联。   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1级和2级高血压与结直肠癌风险之间的关联,在男性中更显著。   在男性参与者中,相比于血压正常的参与者,1级和2级高血压,分别与结直肠癌风险升高10%和24%相关。而在女性参与者中,相关风险分别升高3%和4%。   收缩压和舒张压每升高10 mmHg,分别与男性参与者结直肠癌风险升高6%和7%相关;而在女性中则分别为1%和4%,几乎没有关联。   图片来源:123RF   由于该研究是观察性研究,只是显示了高血压与结直肠癌风险之间的关联,并未表明因果关系。而且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参与者平均年龄较年轻、部分数据依赖于参与者回忆、未分析服用降压药物对结直肠风险的影响等,可能也会对研究结果产生影响。   […]

半夏
它竟和癌细胞串通一气,不可不防!

它竟和癌细胞串通一气,不可不防!

有数据显示:全球人口疾病死亡率前2位的分别是心脑血管疾病和肿瘤,其中,高血压是重要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之一。此外,越来越多的证据证实,高血压和肿瘤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然而,很多肿瘤患者在疾病康复过程中,专注治疗肿瘤而忽略了高血压的控制,因此造成不良结局。本篇我们就理一理癌症和高血压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如何进行防治。 高血压与肿瘤的“相爱相杀” 高血压与肿瘤的发生密不可分。一项研究指出,血压高于正常值的男性患癌风险显著升高 10%-20%,并且男性和女性死于癌症的风险均升高。 随后的研究也陆续证实,高血压与癌症发病风险增加存在关联。此外,还有一些研究显示,高血压会降低癌症患者的总体生存率[1]。 高血压在肿瘤患者中较为常见的原因有: 首先,高血压与肿瘤存在着一些相似的危险因素,比如年龄、吸烟或二手烟、糖尿病、高脂血症或血脂异常、超重或肥胖、低运动量及不健康饮食等。 其次,高血压本身可能就是肿瘤发生的危险因素,并参与肿瘤发生的过程。血管生成因子是高血压参与肿瘤发生的可能机制之一;缓激肽通过增加组织渗透性和刺激血管生成从而促进肿瘤的生长;同时高血压也可能通过诱发和加重动脉壁的氧化应激这一途径参与肿瘤发生[2]。 肿瘤患者高血压的诊断标准 与普通人群一样,肿瘤患者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为: 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诊室收缩压 / 舒张压≥140/90mmHg。 24h 动态血压的高血压诊断标准为:平均收缩压/舒张压24h ≥130/80mmHg;白天≥135/85mmHg;夜间≥120/70mmHg。 家庭自测血压的高血压诊断标准为:≥135/85mmHg。 自测血压温馨提示 1、家庭血压监测时,应每日早上、晚上测量血压,每次测量应在坐位休息 5分钟 后测量。 2、通常,早上血压测量应在起床后1 小时内进行,服用降压药物之前,早餐前,剧烈活动前。考虑到我国居民晚饭时间较早,建议晚间血压测量在晚饭后、上床睡觉前进行。不论早上还是晚上,测量血压前均应注意排空膀胱。 癌症相关性高血压的危害 高血压一般起病缓慢,患者早期常无症状,或仅有头晕、头痛、心悸、耳鸣等症状,是引发心、脑血管和肾病变的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如果血压控制不当就会病变成为较严重的脑中风、心肌梗死和肾功能衰竭等常见高血压并发症。 肿瘤患者身体虚弱,如果同时并发高血压,则会增加身体的负担和治疗的难度,如果血压控制不佳,很可能会增加化疗引起的心肌病和心力衰竭的风险,影响肿瘤的治疗进程,也加剧了患者的死亡风险。 肿瘤患者应该如何防护高血压? 为了更好地控制自身血压,肿瘤合并高血压患者应在日常做好防护: 01 低钠低脂饮食 中国营养学会推荐健康成人每日食盐摄入量不宜超过6克,高血压患者不超过3克。 避免高盐摄入的措施包括 每人每餐放盐不超过2克(即一个2克的标准盐勺);每人每天摄入盐不超过6克(普通啤酒瓶盖去胶垫后一平盖相当于6克); 尽量避免进食高盐食物和调味品,如榨菜、咸菜、黄酱、腌菜、腌肉、辣酱等; 利用蔬菜本身的风味来调味,例如将青椒、蕃茄、洋葱、香菇等和味道清淡的食物一起烹煮,可起到相互协调的作用; 利用醋、柠檬汁、番茄汁等各种酸味调味汁来增添食物味道。 02 营养均衡 适量补充蛋白质:蛋白质摄入不足,影响血管细胞的代谢,血管的老化就会加剧,加速高血压和动脉硬化的形成,而适量摄取蛋白质有益于血管活性。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包括牛奶、鱼类、鸡蛋清、瘦肉、豆制品等。 适量增加新鲜蔬菜和水果:多吃蔬菜和水果,有利于控制血压。建议高血压患者每天食用400-500克新鲜蔬菜,1-2个水果。 03 增加膳食钙摄入 低钙膳食易导致血压升高。补钙最简单、安全和有效的方法是选择适宜的高钙食物,特别是保证奶类及其制品的摄入,即每天摄入250-500毫升脱脂或低脂牛奶。 写在最后 另外,血管生成抑制剂等抗肿瘤治疗引起的高血压,不建议停用血管生成抑制剂。患者可在医生的指导下,在维持化疗的基础上,使用合理有效的抗高血压药物以有效地控制血压。 参考文献 1、Ray A, Ray S, Koner BC. Hypertension, cancer […]

半夏
多病共存!癌症生存者应警惕,40%以上患多种慢性病

多病共存!癌症生存者应警惕,40%以上患多种慢性病

癌症曾经被认为是不治之症。随着早期诊断和治疗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患者在癌症中生存下来,与癌共存,或“完全治愈”,生存期得以延长。与此同时,癌症生存者有着更高的慢性病共病(同时患有多种慢性疾病)风险。 慢性病共病,会对癌症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期产生影响。如果某种慢性疾病在确诊癌症前发生,则可能使癌症治疗复杂化,并导致治疗效果不佳;如果是在确诊癌症后发生,考虑到患者的癌症史,其慢性病治疗通常会受到影响,也会危害生存期。 近日,一项发表于美国癌症协会(ACS)旗下知名期刊《癌症》(Cancer)的研究显示,癌症生存者不仅有着更高的慢性疾病风险,而且慢性病共病风险正在上升。如果能对癌症生存者的慢性疾病风险进行管理,预防慢性疾病的发生,将对癌症生存者的生存期、生活质量产生积极影响。   图片来源:123RF 研究人员对2002-2018年美国美国国家健康访问调查(NHIS)的数据进行了分析,共涉及485233名成年参与者,其中癌症生存者30728名;非癌症患者454505名。 通过调查问卷,研究人员统计了参与者的基本健康信息(年龄、性别、身高、体重等);肿瘤类型、分期、治疗方式、确诊时年龄等信息;吸烟状态、饮酒量、运动等生活方式信息;除癌症外的慢性疾病患病信息等。 慢性疾病主要包括高血压、糖尿病、中风、心脏病(缺血性心脏病和其它类型心脏病)、肺部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哮喘)、肾脏疾病、肝炎、关节炎和病态肥胖(体重指数[BMI]>40 kg/m2;或BMI>35 kg/m2且至少患有1慢性疾病)。慢性病共病则指患有至少3种上述慢性疾病。 调整其它因素影响后,研究人员发现,相比于非癌症参与者,癌症生存者有着更高的慢性疾病风险。2018年,癌症生存者和非癌症参与者的患病率分别为40.6%和33.5%;缺血性心脏病患病率分别为18.4%和13.5%;慢性肾病患病率分别为5.0%和2.7%。   ▲2002年和2018年,癌症生存者和非癌症参与者不同慢性疾病患病率(数据来源:参考资料[1];制图:药明康德内容团队) 与2002年相比,癌症生存者高血压、糖尿病、肾脏疾病和病态肥胖的患病率显著增加。相比之下,缺血性心脏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肝炎的患病率显著下降。 研究人员分析,缺血性心脏疾病患病率的下降,可能与癌症治疗的进展有关,如更精准的化疗给药方案,放射治疗的改进,以及靶向治疗减少脱靶效应等,可能会减轻对癌症患者心血管的影响。 慢性病共病方面,2002-2018年,相比于非癌症参与者,癌症生存者患病率更高;同时,癌症生存者和非癌症参与者,患病率均有所上升。 癌症生存者的慢性病共病患病率,从2002年的43.7%上升至2018年的46.6%;而非癌症参与者则由14.3%上升至16.7%。此外,18-44岁癌症生存者,慢性病共病患病率上升最显著,从18.4%上升至28.4%;而非癌症参与者则由1.9%上升至2.9%。   ▲2002年和2018年,不同年龄、性别人群,慢性病共病患病率(数据来源:参考资料[1];制图:药明康德内容团队) 研究人员分析,癌症生存者慢性病共病患病率的增加,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如群体老龄化、癌症生存率改善、癌症治疗副作用和共同风险因素(如吸烟、缺乏体力活动和肥胖)等。尤其是18-44岁的癌症生存者,其生存率和预期寿命有了实质性的改善,他们出现慢性疾病的风险也越来越高。 研究最后指出,由于癌症生存者的数量不断增多,且慢性病共病患病率也在上升,美国患有慢性病共病的癌症生存者数量,其数量从2002年的470万增加到2018年的810万。对于癌症生存者来讲,迫切需要不同科室医务人员的合作,对其提供建议,降低慢性疾病患病风险。 同时,对于所有人来讲,都应尽早对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进行积极干预,从而降低癌症和多种慢性疾病风险;尤其是癌症生存者,在确诊后更应尽早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提升生活质量和生存期。   参考资料 [1] Changchuan Jiang, et al.,(2021). Chronic Comorbid Conditions Among Adult Cancer Survivors in the United States: Results From the National Health Interview Survey, 2002-2018. Cancer, DOI: 10.1002/cncr.33981.  

半夏
50%的人不知道自己患病,血压是怎么一步步失控的?

50%的人不知道自己患病,血压是怎么一步步失控的?

近期,《柳叶刀》发表了由世界卫生组织(WHO)和伦敦帝国理工学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主持撰写的全球高血压流行趋势报告。报告中指出,在过去30年中,全球30-79岁高血压患者人数翻倍,从6.5亿人增加到12.8亿人。尽管高血压容易诊断,但全球近一半人不知道自己患有高血压。 在中国,30-79岁女性高血压患病率为24.1%;30-79岁男性高血压患病率为30.2%。这就意味着,平均每4个成年人里,可能就会有一个高血压患者。那我们的血压是怎么一步步失控的? 图片来源:123RF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血压是怎么形成的。 01 血压是什么? 我们的心脏就像一个泵,在不停的舒张和收缩。 舒张的时候心脏里面灌满了血液(回吸存血),收缩的时候把血液排到动脉血管内并流向全身,向各组织器官输送氧和其他营养物质(挤压出血),并把身体的部分废物运输排出。 心脏收缩的时候,会在瞬间将大量血液排向大动脉,形成一个较高的压力,这个压力就是收缩压(俗称高压)。心脏收缩到了极限就开始伸展舒张。心脏舒张的时候不再向血管内排放血液,但是因为收缩期血管扩张、储存了很多能量,所以在舒张期血管会因为弹性而回缩,继续推动血液向前流动,所以血管内仍然保持一定压力,这个压力就是舒张压(俗称低压)。 图片来源:123RF 02 血压为什么会失控? 总体来说,血压失控的主要因素大致有两方面。 一方面:由于血压是指血液对血管壁的侧压力,因此血管的弹性越好,心脏收缩期血管内所储存的能量就越多,舒张期血管内的压力就越高;但如果血管的弹性受到影响,那么血压也会相应改变。 另一方面:对于健康人来说,我们的血压是受到一系列调控的;影响血压的主要因素有中枢神经系统、肾上腺、肾功能、各种激素和体液平衡等。例如,当我们在剧烈运动时心脏泵出的血液会增加,从而增加血压;但是人体会调节泵血量、减缓心率、扩张血管,所以很快血压又恢复到了正常。但在血压调控的过程中,有很多因素会导致血压的自我调节系统失灵。 那么,有哪些因素可能会破坏血压的自我调节系统、损害血管的弹性呢? 吸烟 香烟中的尼古丁能够刺激心脏和肾上腺,使血压升高。还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甚至血栓。有研究显示,吸烟者的血压、心率普遍高于不吸烟者;且二手烟对高血压有同样的风险,研究显示,女性高血压与丈夫吸烟有关。 酗酒 酒精会引起交感神经兴奋,从而飙升血压。有研究显示,重度饮酒者(每天酒精的摄入大于30g),会使高血压的风险增加52%。而限制饮酒与血压下降显著相关,酒精摄入量平均减少67%,收缩压下降3.31mmHg,舒张压下降2.04mmHg。相关研究表明,即使对少量饮酒的人而言,减少酒精摄入量也能够改善心血管健康,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 不良作息 熬夜、精神紧张、暴躁、睡眠不足等都可能激活交感神经系统,使体内的激素分泌紊乱,导致血压升高。《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中指出,长期精神紧张是高血压患病的危险因素。 高盐饮食 吃的盐多了,血液里的盐含量就会增加,从而锁住更多水分,增加血流量,可直接导致血压升高。高钠低钾膳食是中国人重要的高血压危险因素,且中国人群普遍对钠敏感。研究指出,受试者24小时尿钠排泄量的中位数增加2.3g(100mmol/d),收缩压/舒张压的中位数平均升高5~7mmHg/2~4mmHg。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提出目标到2030年人均食盐每日摄入量不超过5g。 其它 超重和肥胖:超重和肥胖是高血压患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中国成年人超重和肥胖与高血压发病关系的随访研究结果发现,随着体质指数(BMI)的增加,超重组和肥胖组的高血压发病风险是体重正常组的1.16~1.28倍。 其他危险因素:年龄、高血压家族史、缺乏体力活动,糖尿病、血脂异常等。 这些危险因素如果不及时调整,积年累月会一步步发展成高血压,而我们很容易不自知。研究显示,在中国30-79岁女性高血压检出率只有56.4%;30-79岁男性高血压检出率只有47.7%,建议18岁以上成人定期量测血压。 图片来源:123RF 03 高血压如何定义? 通常以诊室血压作为确诊高血压的主要依据,其定义为:收缩压≥140 mmHg,舒张压≥90mmHg,和/或服用高血压药物。 血压受很多因素影响,因此一般建议测量血压前30分钟不喝咖啡或茶、禁止吸烟或运动,测量前5-10分钟放松休息、排空膀胱,测量时取坐位,双脚平放于地面,放松且身体保持不动,不说话。但即便如此,有相当一部分人每次在医院测量的血压,往往比平时在家测量的血压值更高。 有研究指出,在血压测量过程中,医生的存在可能会触发患者的“警报”反应,从而影响血压结果,因此可能出现“白大衣高血压”。 《2021欧洲高血压学会诊室和诊室外血压测量的实践指南》中根据诊室内和诊室外血压(家庭自测血压)测量的结果,将患者分为四类: 血压正常:诊室和诊室外血压均不升高(最佳血压:收缩压<130mmHg,舒张压<85mmHg;); 持续性高血压:诊室和诊室外血压均升高; 白大衣高血压(WCH):诊室血压升高,但诊室外血压不高; 隐蔽性高血压(MH):诊室外血压升高,但诊室血压不高(血压正常偏高时考虑隐蔽性高血压,即收缩压130~139mmHg,舒张压85~89mmHg,强烈推荐诊室外血压评估)。 中国《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2020版)》中指出: 首诊发现收缩压≥140mmHg和/ 或舒张压≥90mmHg,建议在 4 周内复查两次,非同日 3 次测量均达到上述诊断界值,即可确诊。 反复出现的诊室血压升高,而诊室外的动态血压监测或家庭自测血压正常,为白大 衣高血压;相反,诊室血压正常,诊室外血压升高,为隐蔽性高血压。(具体诊断标准见下图) 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收缩压≥140 mmHg且舒张压<90 mmHg。 诊室及诊室外血压诊断标准。(截图来源:参考资料[5]) 白大衣高血压患者应改变生活方式,每年进行随访;心血管疾病风险高或非常高的患者应考虑药物治疗。隐蔽性高血压患者应改变生活方式,并考虑药物治疗。   参考资料 [1] […]

半夏
80%的患者没控制好,管理血压必须要知道这几件事!

80%的患者没控制好,管理血压必须要知道这几件事!

高血压是常见的慢性疾病。研究发现,在中国35-49岁的人群中,每4个人中就有1个是高血压患者(患病率为26.2%);且有一半以上的老年人(年龄≥60岁)患高血压(患病率为53.24%)。 早在症状出现之前,高血压就悄悄地伤害了身体。如果不及时管理血压,高血压会显著增加心梗、中风、冠心病、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以及肾衰竭和失明等疾病的风险。 更糟糕的是,中国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都很低;10个高血压患者中就有8个没控制好。为了便于大家日常血压的控制,我们总结了几条和血压管理相关的内容分享。 图片来源:123RF 血压应该控制在多少范围内? 正常血压值是收缩压(即高压)<120mmHg、舒张压(低压)<80mmHg。因此,对于健康的人,建议努力把血压控制在120/80mmHg以下。 按照中国标准,首诊发现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建议在4周内复查两次,非同日3次测量均超标即可确诊高血压。 与健康的人相比,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系统常常已经发生了病理改变。《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2020版)》建议高血压患者的降压目标: 一般高血压患者,血压降至140/90mmHg以下; 合并糖尿病、冠心病、心力衰竭、慢性肾脏疾病伴有蛋白尿的患者,如能耐受,血压应降至130/80mmHg以下; 65~79岁的患者血压降至150/90mmHg以下,如能耐受,血压可进一步降至 140/90mmHg以下; 80岁及以上的患者血压降至150/90mmHg以下。 确诊高血压,可以暂不吃降压药吗? 《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2020版)》指出,对于收缩压<160mmHg且舒张压<100mmHg的患者,如果没有症状,也没有患冠心病、心力衰竭、中风、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病、肾脏疾病或糖尿病,可以先不吃药,先通过调整饮食和生活方式控制血压。如下图所示,建议通过坚持运动、控制体重、低盐低油低糖饮食、戒烟戒酒、不要熬夜等等方式控制血压。   ▲ 生活方式干预目标及降压效果(截图来源:参考资料[3]) 在健康生活过程中,需要监测血压。如果2-3个月后,血压降到了140/90mmHg以下,可以通过继续保持健康生活来控制血压,不用吃药。但如果2-3个月后,血压仍然不能得到控制,就需要服用降压药治疗。 对于必须要服用降压药的患者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除了要按时服药外,也需要长期坚持生活方式干预,即“限盐减重多运动,戒烟戒酒心态平”。 如果正常吃药后出现了血压波动的情况,建议及时就诊,找医生调整药物剂量或种类,切勿吃吃停停。 降压药需要长期服用,不能因为暂时的正常血压擅自停药。 自己监测血压或随访需要注意什么?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家庭血压可以比诊室血压更好地预测心血管事件。患者可以使用日记记录24小时血压、日间血压、夜间血压和清晨血压。血压达标患者至少每3个月随访1次;血压未达标患者,2~4周随访1次。每次随访均应查体(检查血压、心率等,超重或肥胖者应监测体重及腰围),生活方式评估及建议,了解服药依从性及不良反应情况,必要时调整治疗。 《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2020版)》建议,所有高血压患者每年应进行一次年度评估,可与随访相结合。除了进行常规体格检查外,每年至少测量一次体重和腰围。建议每年进行必要的辅助检查,包括血常规、尿常规、生化(肌酐、尿酸、谷丙转氨酶、血钾、血钠、血氯、血糖、血脂)、心电图。有条件者可选做:动态血压监测、超声心动图、颈动脉超声、尿白蛋白/肌酐比、胸部X线片、眼底检查等。 除了确诊为高血压的患者外,建议18岁及以上成年人也定期自我监测血压,关注血压变化。血压正常者(90-139mmHg/60-89mmHg)至少每年测量1次血压;血压为正常高值者(120-139mmHg/80-89mmHg)应经常测量血压,并接受医务人员的健康指导。 图片来源:123RF 老年人血压低要紧吗? 通常,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收缩压(高压)会逐渐升高,舒张压(低压)可能会有下降的趋势。尤其是80岁以上的老人常表现为收缩压增高、舒张压不高甚至偏低、脉压增大的特点。还有些老人可能经常发生餐后低血压的情况,表现为餐后收缩压较餐前降低20mmHg以上。 正在吃降压药的老年人,如果血压持续低于120/70mmHg,需要咨询医生,看看降压药物是否需要减量。如果出现头晕、乏力、困倦、眼前发黑、心绞痛发作甚至出现晕厥等血压过低的症状,需要及时就诊,在医生指导下减少降压药的剂量或种类。 当测出血压过高该怎么处理? 当血压≥180/110mmHg,且没有心、脑、肾急性并发症等的临床症状时建议: 不建议舌下含服硝苯地平快速降压。 口服短效降压药物,如卡托普利12.5~25mg,或酒石酸美托洛尔25mg(在医疗专业人员指导下用药),1 小时后可重复给药,观察血压并及时去医院诊治。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给予长期治疗方案。  

半夏
这种慢病的死亡率在中国第一,但可能只有30%的人发现危险因素

这种慢病的死亡率在中国第一,但可能只有30%的人发现危险因素

  本期内容,我们根据中国的高发慢病情况,给出相应的体检筛查项目供大家参考。 图片来源:123RF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6年编写的《中国慢性病报告》指出,心脑血管疾病死亡是中国的第一位死亡原因,且致残率很高。在存活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中,约有四分之三不同程度地丧失劳动能力,其中重度致残者约占40%。不仅会影响自身的生活质量,还可能会给家庭及个人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而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超重或肥胖、吸烟、酗酒、血脂异常等是心脑血管疾病重要的危险因素。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版)指出,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首位危险因素,每年300万心脑血管死亡中至少一半与高血压有关。 但是,截至2006年中国人群高血压知晓率仅为30.2%,治疗率及控制率也都处于低水平。了解血压升高的人中,有效控制率只有6.1%,仅有约323万人(如下图)。 截图来源:中国慢性病报告(2006) 因此,及时监测筛查血压至关重要,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版)中建议诊断性评估的实验性检查可做以下项目: 基本项目: 血生化(钾、空腹血糖、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尿酸、肌酐); 全血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和血细胞比容; 尿液分析(尿蛋白、糖和尿沉渣镜检); 心电图。 推荐的项目: 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ABPM)、超声心动图、颈动脉超声、餐后血糖(当空腹血糖≥6.1mmol时测定)、同型半胱氨酸、尿白蛋白定量(糖尿病患者必查项目)、尿蛋白定量(用于尿常规检查蛋白阳性者)、眼底、胸片、脉搏波传导速度(PWV)以及踝臂血压指数(ABI)等。 可选择的项目: 对怀疑继发性高血压患者,根据需要可以分别选择以下检查项目:血浆肾素活性、血和尿醛固酮、血和尿皮质醇、血游离甲氧基肾上腺素(MN)及甲氧基去甲肾上腺素(NMN)、血和尿儿茶酚胺、动脉造影、肾和肾上腺超声、CT或MRI、睡眠呼吸监测等。 对有合并症的高血压患者,进行相应的脑功能、心功能和肾功能检查。 诊断性评估的体格检查可做以下项目:仔细的体格检查有助于发现继发性高血压线索和靶器官损害情况,体格检查包括: 正确测量血压和心率,必要时测定立卧位血压和四肢血压; 测量体重指数(BMI)、腰围及臀围;观察有无库欣面容、神经纤维瘤性皮肤斑、甲状腺功能亢进性突眼征或下肢水肿; 听诊颈动脉、胸主动脉、腹部动脉和股动脉有无杂音; 触诊甲状腺; 全面的心肺检查; 检查腹部有无肾脏增大(多囊肾)或肿块,检查四肢动脉搏动和神经系统体征。 图片来源:123RF 建议血压正常的人定期测量血压,20-29岁每两年测量一次;30岁以上每年至少一次。在测血压前,受试者应至少坐位安静休息5分钟,30分钟内禁止吸烟或饮咖啡,且排空膀胱。 正常血压:收缩压<120mmHg和舒张压<80mmHg; 正常高值:收缩压120-139mmHg和/或舒张压80-89mmHg; 高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 高血压定义为: 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收缩压≥140mmHg和舒张压<90mmHg为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患者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正在使用降压药物,血压虽然低于140/90mmHg,也诊断为高血压。 根据血压升高水平,又进一步将高血压分为1级、2级和3级(如下图)。 截图来源: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版)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指出: 血压从115/75mmHg到185/115mmHg,收缩压每升高20mmHg或舒张压每升高10mmHg,心、脑血管并发症发生的风险翻倍。 血压水平在正常高值的人群,其10年后心血管风险比血压水平在110/75mmHg的人群增加1倍以上; 血压在120-129/80-84mmHg和130-139/85-89mmHg的中年人群,10年后分别有45%和64%的概率成为高血压患者。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指出,55岁以后,每增高10岁,危险性增加1倍。40岁以上成年人应定期体检,早期发现心脏病。 除了定期体检外,也应该调整饮食和生活方式,因为膳食不合理、身体活动不足及吸烟是造成心血管疾病等多种慢性病的重要行为危险因素。改善生活方式在任何时候对高血压病人和血压处于正常高值的人都是一种合理的治疗。 图片来源:123RF 有利于减少脑血管病的措施: 戒烟、规律体育锻炼、饮食种类多样化,使能量的摄入趋于合理,减少钠盐的摄入、增加钾盐的摄入; 饮酒适度,不酗酒,减轻精神压力、保持心理平衡; 血脂异常者定期复查,改变生活方式无效者采用药物治疗; 超重或肥胖者采取措施减轻体重。   截图来源: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版) 除了定期监测血压外,对于重点人群(如肥胖患者)应加强糖尿病筛查,尽早发现糖尿病。此外,建议评估代谢综合征的多项指标以及体脂分布,以确定心血管风险。对于有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相关家族史或个人疾病史的人群,建议重视脂蛋白(a)的含量。而且,对于较早(<40-45岁)绝经的女性,建议针对血脂等心血管危险因素进行评估和治疗。     参考资料 [1]中国慢性病报告,retrieved 2006,from http://www.chinacdc.cn/jdydc/200605/P0200605123217538575667461530.pdf […]

半夏
全球超一半心血管疾病死亡在亚洲!这些危险因素要警惕

全球超一半心血管疾病死亡在亚洲!这些危险因素要警惕

文章来源:e药环球   心血管疾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尽管在全球范围内,实施了多项有效和安全的预防策略,但心血管疾病仍然是导致全球死亡和过早死亡的主要原因。 近日,一项发表于《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JACC)子刊JACC: Asia的研究,对1990年到2019年亚洲心血管疾病的死亡趋势,以及危险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作者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赵冬教授。   赵冬教授指出,了解心血管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才能更好地制定策略和行动,对抗心血管疾病的流行,降低发病和死亡风险。在今天这篇内容中,我们将与读者分享研究的部分重点内容。   图片来源:123RF 全球58%心血管疾病死亡在亚洲 研究指出,亚洲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人数正在迅速增加。从1990年至2019年,心血管疾病导致的死亡人数从560万增加至1080万,占总死亡的比例从23%增加至35%,男性和女性的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均持续增加。在这些心血管疾病死亡中,近39%为过早死亡,即70岁以下死亡,明显高于欧洲(22%)、美国(23%)和全球(34%)。   2019年,心血管疾病在全球共导致1860万死亡。也就是说,亚洲心血管导致的死亡,占到了全球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一半以上(58%)。   在心血管疾病导致的死亡中,47%是由缺血性心脏病引起;40%由中风引起。这两类疾病也是导致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在中国,由出血性中风导致的死亡人数大幅下降,但缺血性心脏病导致的死亡人数增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亚型已从中风转变为缺血性心脏病。   亚洲大多数国家处于心血管疾病快速增加的阶段。像中国等国家,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相对较高,心血管疾病导致的死亡占总死亡比例普遍高于40%,中国为43%。而韩国和日本,心血管疾病导致的死亡占总死亡的比例则处于下降阶段,分别从1990年的34.9%和36.2%,下降到2019年的26.6%和24.3%。   图片来源:123RF 可改变因素是“重要推手” 研究人员分析,不健康饮食、吸烟、高血压、血脂异常和糖尿病等可改变因素,以及人口老龄化等,是亚洲地区心血管疾病发病和死亡人数增加的“重要推手”。   饮食因素 不健康饮食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风险因素之一。在一些亚洲国家,饮食从传统亚洲饮食向西方化饮食的转变,增加了心血管疾病发病和死亡风险。   有研究发现中国和其他国家的饮食转变特征,包括动物性食物、零食、糖和含糖饮料的食用量增加,粗粮和豆类食用量下降。   此外,亚洲地区10种健康和5种不健康食物或营养素的当前摄入水平,与最佳摄入水平之间存在较大差距。10种健康食物或营养素包括水果、蔬菜、豆类、全谷物、坚果和种子、牛奶、钙、纤维、ω-3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酸;5种不健康食物或营养素包括红肉、加工肉类、含糖饮料、反式脂肪酸和钠。   图片来源:123RF   吸烟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吸烟已被公认为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素。在亚洲,绝大多数国家的年龄标准化吸烟率在20%以上,其中中国为24.4%。   一项关于亚洲人群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的荟萃分析显示,吸烟者发生致死性心血管疾病事件的风险,是非吸烟者的1.68倍。   肥胖   肥胖主要是不健康生活方式的结果,也是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风险因素。2014年,中国成为男性(4320万)和女性(4640万)肥胖人数最多的国家。   一项对亚洲人群的汇总分析发现,体重指数(BMI)与亚洲人群心血管疾病、缺血性心脏病和中风死亡风险呈U形相关,即体重较低和肥胖,均会增加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   图片来源:123RF   高血压   在亚洲许多国家,高血压的患病率较高,是心血管疾病,尤其是中风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在中国,成人高血压年龄标准化患病率为19.2%。   尽管血压测量和抗高血压药物的可用性和可及性正在改善,但在大多数亚洲国家,高血压管理的主要挑战仍然是高血压的知晓率低、治疗率低,以及控制率低。   血脂异常   有研究发现,血脂异常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有着明确的因果关系。2017年全球因缺血性心脏病和缺血性中风死亡的患者中,有390万与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升高有关。   […]

半夏
奇怪的知识又增加了,曾经致癌的降压药,如今竟可以预防癌症?

奇怪的知识又增加了,曾经致癌的降压药,如今竟可以预防癌症?

近19万人的研究发现,这种药在降压的同时居然还能预防结直肠癌!

小D
收藏丨一文搞懂靶向治疗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

收藏丨一文搞懂靶向治疗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

靶向治疗的副作用处理

小D
靶向药物副作用及处理方法——心脏及肺部毒性

靶向药物副作用及处理方法——心脏及肺部毒性

靶向药引起的高血压、间质性肺炎、胸腔积液以及肺栓塞该怎么办?

小D
节拍化疗:体弱病友获益率最高达80%

节拍化疗:体弱病友获益率最高达80%

  随着人均预期寿命的不断延长,70岁以上甚至80岁以上老年肿瘤患者越来越多(1949年新中国刚成立的时候,全国的人均预期寿命大约只有45岁;而目前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人均预期寿命已经接近80岁)。 于此同时,临床工作中也时不时能遇到一些基础疾病较多的肿瘤患者,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梗塞、慢性肝炎、慢性肾衰竭……合并较多基础病的肿瘤患者,在抗癌药物的选择上需要考虑诸多因素,需要权衡多个角度的利弊。 此外,还有一类晚期肿瘤患者,经过多个疗程、多种方案的治疗后,体力、体能等每况愈下,每天一半左右的时间需要卧床或者坐着休息,稍微走几步路就有些喘憋……这样的身体状态,显然是无法耐受静脉化疗的。 对于上述三种情况,‍年老、病多、体弱的晚期癌症患者,副作用较小的靶向药或者免疫治疗药物是可以考虑的,但是如果实在是没有合适的靶向药物,那么,节拍化疗——超小剂量化疗药物,连续口服——是另外一个不错的选择。 节拍化疗,大约从20年前开始流行,用低剂量(常规剂量的1/10-1/3)、高频率、持续性给药方式来治疗晚期癌症;目前,在头颈部肿瘤、乳腺癌、消化道肿瘤、卵巢癌、肺癌和前列腺癌等多种肿瘤中,均有一定的成功案例。此外,近年的研究提示,节拍化疗可以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可以促进肿瘤血管正常化,可以刺激抗癌免疫反应。 下面,分享两项成功的节拍化疗研究: 意大利的Manlio Mencoboni教授,在70岁以上确诊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患者中,开展了一项口服小剂量长春瑞滨治疗的临床研究。一共入组了76名患者,中位年龄为79岁,平均合并2种基础病(慢性阻塞性肺部、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所有患者接受每天50mg长春瑞滨治疗,每周口服三次(周一、周三、周五,其他时间都休息)。 治疗的安全性方面:53名患者出现了1-2级轻微的副作用,主要是呼吸困难、贫血、恶心、腹泻等。8名患者出现了3级副作用,1名患者出现了4级不良反应(腹泻)。总体而言,安全性尚可。 治疗的有效性方面:11名患者出现了肿瘤明显缩小,27名患者肿瘤稳定,总的疾病控制率为50%。中位无疾病进展生存时间为3个月,而中位总生存时间为8个月。其中,从节拍化疗中获益的病人,中位生存期为12个月,而节拍化疗无效的病人中位生存期只有5个月。 无独有偶,Marco Colleoni教授开展的一项利用长春瑞滨、环磷酰胺和卡培他滨三药联合口服的节拍化疗二期临床试验,入组了43名未接受过其他治疗的晚期乳腺癌患者和65名其他治疗失败的晚期乳腺癌患者。治疗的有效率为35%(肿瘤缩小超过30%的比例),而临床获益率在两组分别为81%和74%。一线治疗组的中位无疾病进展生存时间为25.1个月,而其他治疗失败后接受节拍治疗的患者,中位无疾病进展生存时间为11.2个月。两组中2年的生存率分别为91%和83%。   参考文献: [1]Safety of First-line Chemotherapy with Metronomic Single-agent Oral Vinorelbine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NSCLC. doi:10.21873/anticanres.11679 [2]Safety and efficacy study of metronomic vinorelbine, cyclophosphamide plus capecitabine in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 A phase II trial. http://dx.doi.org/10.1016/j.canlet.2017.01.027

小D
扫描下方二维码回复 666 获取解锁验证码
步骤:[ 打开微信]->[ 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三阴姐妹互助圈"公众号输入 666 获取验证码],即可永久解锁本站全部文章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