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话总结:抗体偶联药物(简称为ADC类药物)已经成为继免疫治疗之后,最具希望的新兴癌症治疗手段,同样具备彻底治愈癌症的潜力。
“起死回生”患者的临床疗效,黑色的小点就是癌症病灶
ADC类药物的抗癌原理就像一枚生物导弹,其核心是:在高效抗癌药物中,组装一个可以精准锁定癌细胞的雷达,这样就能在兼具精准与强大杀伤的前提下,实现对癌细胞的“定点爆破,一击必杀”。
随着DS-8201的惊艳亮相,这款机制全新、具备「治愈」潜力的药物给研究者们带来的启发是巨大的:
既然DS-8201的疗效如此优异,那么在它的基础上,我们再开发它的第二代药物,甚至是第三代药物,又会有怎样的表现?
而我们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ADC类抗癌药物BL-B01D1,就是这样一款ADC类药物。与针对HER2靶点的DS-8201不同,BL-B01D1选择了HER2的另外两个孪生兄弟——EGFR和HER3。
BL-B01D1是首创的,同时针对EGFR和HER3两个靶点的双特异性抗体ADC药物。一项精准的抗癌武器,同时有了两个瞄准的目标,势必让它对癌细胞的杀伤范围更广阔,也可能带来更加优异的抗癌效果。
EGFR突变是非小细胞肺癌中最常见的驱动突变。在中国,约40%-50%的肺腺癌患者都存在这个突变。针对EGFR突变,目前已有从一代到三代多种靶向药物,能帮助患者实现超过两年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甚至长期生存实现临床治愈的案例也并不少见。
EGFR突变全称叫做表皮生长因子受体,也被称为HER1突变。而HER2突变,乳腺癌患者和肺癌患者可能都比较熟悉,也正是「神仙抗癌药」DS-8201针对的靶点。在肺癌中,存在HER2突变的患者比例相对较低,仅有不到5%。
接下来就是HER3(ErbB2)突变,它在多种类型的癌症中均有表达,包括结直肠癌、胃癌、头颈鳞癌、乳腺癌、肺癌等,具备非常强大的抗癌潜力。其中,它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过表达的比例高达83%,也就是说绝大多数肺癌患者都可能受益于这款药物。
而我们上文中提到的EGFR靶点和HER3靶点,正是ADC类药物BL-B01D1所瞄准的靶点。广谱抗癌,是BL-B01D1最大的特点,因此理论上来说,它能带给我们更广泛,同时也更优异的疗效。
临床试验初显曙光,BL-B01D1能否带来更多抗癌希望
作为首创的双靶点ADC类药物,BL-B01D1也受到了不少关注。在这个月月初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上,它的数据进行了初步公布:
本次BL-B01D1更新结果的是一项I期临床研究。虽然仅是I期临床试验,但这项临床在中国共有12个中心参与,共纳入了195位实体瘤患者,包括EGFR突变和EGFR野生型非小细胞肺癌、头颈部肿瘤、鼻咽癌等。
临床覆盖的人群广泛,也体现了BL-B01D1更广泛、更高效的抗癌特点。
临床设计将患者分为了不同的用药剂量组别。研究结果显示,各瘤种的总有效率(ORR)为45.3%,中位随访时间为4.1个月,后续仍会持续更新随访结果。
最重要的是:在本次临床研究中,EGFR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约90%都接受过三代EGFR靶向药物的治疗,且在靶向药物失败后还接受了含铂类化疗。
用通俗的话来说,这部分EGFR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已经是「无药可用」的末线患者了。而BL-B01D1的临床结果显示:它可以很好的解决EGFR突变患者的耐药问题,针对这类「无药可用」的患者,它可以实现63.2%的客观缓解率。
此外,对于EGFR野生型患者,BL-B01D1可实现的的客观缓解率达44.9%,其中90%患者都是接受了PD-1加化疗失败后的病人。也就意味着入组的患者都是经历过多种抗肿瘤治疗,几乎已经来到「山穷水尽」的边缘了。
EGFR靶向药物耐药一直是困扰肺癌患者最大的难题。而BL-B01D1展现的治疗潜力,无疑为这个难题的破解打开了一扇充满希望的大门。
突破历史,破解EGFR耐药难题!相信BL-B01D1这个重磅的ADC类抗癌药一定能造福更多肺癌患者,甚至其他类型的癌症患者。同时我们也希望ADC类药物能继续在癌症治疗中“狂飙”,真正达到攻克癌症的目的。
从目前的临床药物情况来看,我相信这一天并不遥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