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都知道,一旦出现骨转移就要进行抗骨转移的药物干预,其目的一是阻止骨质的进一步破坏减轻疼痛,二是预防出现严重的骨不良事件(SRE)。而现在最主流的相关药物就是地舒单抗(Denosumab)了。
然而,随着癌症治疗的进展,在现实世界的临床实践中出现了长期治疗、停药和延长地舒单抗剂量间隔的患者,很多患友也经常在群里讨论这个药到底需不需要一个月用一次,延长用行不行,用多久?这些病例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其实还都是个问题。
今天正好看到了这篇基于我们东亚人种研究。回顾性评估了2012年至2022年期间接受denosumab治疗的298名骨转移性实体癌患者。这些患者根据医疗记录评估了SRE发生率和毒副反应。为了评估延长给药间隔的影响,患者被分为短间隔组和长间隔组,长短间隔设定的阈值是6周。
我归纳了一下我认为有意义的结果:
1.既往有过SRE的患者和出现肺转移患者的SRE风险较高。
2.最可怕的毒副反应也就是下颌骨坏死(ONJ)的发生率为11.1%。ONJ发病率最高出现在治疗第三年。
3.denosumab的停用会导致SRE增加,这种骨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增加风险,从停药后的25周开始。
4.延长denosumab的给药间隔并没有增加SRE风险,但也没有降低毒副反应的风险。
根据这个研究,那么我给很多需要长期抗骨转移的患友们,提供一点自己的意见和经验:
1.如果患者病情稳定,没有严重骨痛或者骨转移进展的话,实际上也并不是说需要每个月都那么按时的打地舒单抗,间隔大于六周,比如两个月用一次也不是不行,因为这样不会增加风险,但也不降低毒副反应。但是拉长的间隔千万不要超过6个月,因为>25周的话,出现严重骨不良事件的风险就会迅速攀升
2.有龋齿和严重口腔疾病的用药一定要注意下颌骨坏死的风险,尤其是用药的第3年。用药期间尽量避免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