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抽烟

抽烟

宗庆后戒烟仍死于肺癌?看看戒烟后的癌症风险变化,你能下定决心戒烟吗?

宗庆后戒烟仍死于肺癌?看看戒烟后的癌症风险变化,你能下定决心戒烟吗?

戒烟难,劝人戒烟更难,劝父母戒烟最难。   你劝他戒烟,他反过来能给你讲一堆歪理: “XXX抽一辈子烟,还不是活到90多” “我已经没几年活的了,现在戒烟来不及了” …… 近期娃哈哈创始人宗庆后先生的离世,恐怕也会成为他们的又一个歪理:“你看宗庆后,费大劲把烟戒了,最后还不是得了肺癌?”   正好最近美国癌症协会发布了一组戒烟者的死亡数据[1],我们来看看戒烟多久能带来戒烟的好处?多久才能完全消除过去吸烟的影响?     1、癌症 吸烟最为人熟知的一个危害就是致癌,尤其是肺癌。在烟草流行之前,肺癌一直是一种不太常见的癌症,但现在在世界各国基本上不是最常见的就是第二常见的。 本次研究也再次证明了这点,吸烟者(不包括戒烟者,下同)的癌症死亡风险是不吸烟者的3.38倍。而戒烟者的癌症死亡风险会随着戒烟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 戒烟头10年内降低到不吸烟者的2.13倍,相当于减少了53%的烟草带来的额外风险; 戒烟10~20年时降低到1.59倍,相当于减少了75%的额外风险; 戒烟20~30年时降低到1.34倍,相当于减少了86%的额外风险; 戒烟30年以上后降低到1.16倍,烟草带来的额外风险仅剩7%。 戒烟后的癌症死亡风险和额外风险的降低比例 2、心血管疾病 除癌症外,吸烟还会损伤血管,引起血栓、心梗、卒中等心血管类的疾病。特别是很多烟民在压力大时吸烟会更多,或者在深夜加班赶工作时靠吸烟提神,不同的风险因素叠加在一起,危险也是成倍增加。 本次研究的数据中,吸烟者的心血管死亡风险是不吸烟者的2.30倍。而在戒烟后,心血管风险的下降速度比癌症风险更快: 戒烟头10年,心血管死亡风险降低到不吸烟者的1.47倍,相当于避免了64%的吸烟带来的额外风险; 戒烟10~20年降低到1.26倍,相当于减少了80%的额外风险; 戒烟20年以上,心血管死亡风险已经与不吸烟者无显著差异,几乎完全消除吸烟带来的影像。 戒烟后的心血管死亡风险和额外风险的降低比例 3、呼吸系统疾病 除了癌症和心血管疾病外,呼吸系统疾病也是吸烟者的一大杀手。特别是长期重度吸烟者,几乎都有慢阻肺、老慢支、COPD等难以治疗的呼吸系统疾病。 本次研究数据中,吸烟者的呼吸系统疾病死亡风险达到不吸烟者的13.31倍,而在戒烟后也会逐步降低: 戒烟头10年内,呼吸系统疾病死亡风险依然是不吸烟者的6.35倍,但相比继续吸烟者已经降低了57%的额外风险; 戒烟10~20年时,呼吸系统疾病死亡风险降低到不吸烟者的3.63倍,避免了79%的额外风险; 戒烟20~30年时,呼吸系统疾病死亡风险降低到不吸烟者的2.34倍,避免了89%的额外风险; 戒烟30年以上,呼吸系统疾病死亡风险降低到不吸烟者的1.31倍,曾经吸烟的影响仅剩3%。 戒烟后的呼吸系统疾病死亡风险和额外风险的降低比例 总体来说,戒烟头10年内,吸烟带来的各种危害就能减少一半以上,戒烟30年以上能解决完全消除曾经吸烟的危害。为了自己的健康,为了家人朋友,各位烟民还是尽快戒烟吧,毕竟戒烟越早,获益也越多。     参考文献: [1]. Thomson B, Islami F. Association of smoking cessation and cardiovascular, cancer, and respiratory mortality[J]. JAMA Internal […]

小D
肺癌患者不戒烟,免疫治疗更高效?这个错误的「吸烟悖论」,早该停止了!

肺癌患者不戒烟,免疫治疗更高效?这个错误的「吸烟悖论」,早该停止了!

吸烟有害健康,增加癌症风险,这是全世界的共识。然而对癌症患者来说,在已经确诊癌症之后再戒烟,是亡羊补牢未为迟也,还是已经错失良机,没有用了? 特别是在免疫治疗的时代,确实存在吸烟的患者免疫治疗效果更好的现象。肺癌患者戒烟到底有益处吗? 有,而且不小。根据哈佛医学院的最新研究,已戒烟的肺癌患者,死亡风险要比从不吸烟的患者高26%,而仍吸烟的肺癌患者比从不吸烟的肺癌患者高68%[1]。在确诊前的戒烟时间每翻一倍,平均死亡风险就能降低4%。 在肺癌的免疫治疗中,有个很有意思的“吸烟悖论”——吸烟会增加肺癌风险,但吸烟的肺癌患者免疫治疗效果较好。究其原因在于烟草作为一个致突变物,在导致癌症的同时,也会让肿瘤的突变负荷增高,产生更多的新抗原,利于免疫治疗。 基于“吸烟悖论”,有些人甚至想在确诊肺癌后开始吸烟,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那在肺癌确诊后究竟是戒烟好还是吸烟好?研究人员对1992~2022年间,在马萨诸塞州总医院就诊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进行了分析。 研究共纳入5594名患者,平均年龄65.6岁,男性占53.4%。其中,795名(14.2%)从不吸烟,3308名(59.1%)曾吸烟但已戒烟,1491名(26.7%)仍在吸烟。 可能因为更加注重肺癌筛查,曾吸烟者(68.9%)和现吸烟者(63.6%)中I~IIIA期患者多于不吸烟者(55.8%)。另外,不吸烟者中腺癌更多,而曾吸烟者和现吸烟者中鳞癌更多。 但即使发现的更早,曾吸烟者和现吸烟者的生存期还是不如不吸烟者: 研究中,不吸烟者在诊断后中位存活了58.9个月;曾吸烟者中位生存期51.2个月,死亡风险比不吸烟者高了26%;而现吸烟者中位生存期更短,只有34.0个月,死亡风险比不吸烟者高68%。 总生存期:不吸烟者>曾吸烟者>现吸烟者 进一步分析显示,累计吸烟量每翻一倍,与肺癌患者的死亡风险增加7%相关。而吸烟者在诊断前的戒烟时间每翻一倍,则与死亡风险降低4%相关。 所以说肺癌的“吸烟悖论”,只能说是病魔玩了个先涨价再促销的把戏,绝不是什么治疗肺癌的灵丹妙药。各位肺癌患者还是要尽早戒烟。 参考文献: [1]. Wang X, Romero-Gutierrez C W, Kothari J, et al. Prediagnosis Smoking Cessation and Overall Survival Among Patients With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J]. JAMA Network Open, 2023, 6(5): e2311966-e2311966.  

小D
吸烟“有益”抗癌?吸烟对癌症患者唯一的帮助,就只有这一点

吸烟“有益”抗癌?吸烟对癌症患者唯一的帮助,就只有这一点

吸烟有害健康是大家公认的常识。吸烟会大大增加肺癌的发病风险,还可能引起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多种疾病。 但在肺癌患者中,吸烟史却会带来一种意想不到的好处——加强免疫治疗的效果,这一现象也被称为“吸烟悖论”。 近日,MD安德森癌症中心Vivek Subbiah发表的一组数据,为“吸烟悖论”再添一力证[1]。   他们分析了美国1166名接受K药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数据,发现吸烟患者的生存期更长,中位生存期达到了12.8个月,接近不吸烟患者的2倍。 需要强调的是,吸烟给癌症治疗带来的好处,并不能抵消吸烟造成癌症风险增加的害处。吸烟的人死于肺癌的风险是不吸烟者的15~30倍[2]。 就中国而言,如果能完全禁烟,预计可以减少26%的男性癌症死亡和4%的女性癌症死亡[3]。该戒烟还是要戒烟。 在癌症的治疗中,经常存在这样一类反常的现象,某些增加癌症风险的癌症高危因素,在癌症患者中反倒成为预后较好的一个标志。比如说: ○ 胖子易患癌,但较胖的癌症患者生存期更长[4] ○ 幽门螺杆菌是胃癌的首要危险因素,但幽门螺杆菌阳性的胃癌患者预后更好[5]   其中,最著名的还要数“吸烟悖论”——吸烟大大增加肺癌风险,但吸烟的肺癌患者免疫治疗效果更好。 这一现象在免疫治疗刚进入肺癌领域时就被发现了[6,7],对它的解释也有不少,比如吸烟增加肿瘤TMB[8]、吸烟诱导肿瘤表达PD-L1[9]等等。 近日Subbiah等人的研究首次在真实世界中证明了“吸烟悖论”的存在。这一研究纳入了在美国280多家癌症诊所中接受一线K药治疗的1166名成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位年龄72.9岁,男女各占一半。 这些患者中,91位患者从不吸烟,另外1075名患者均有吸烟史。相比于吸过烟的患者,不吸烟的患者整体上来说年龄更大,女性比例较高,肿瘤的组织学分型也更倾向于非鳞癌。 在排除以上干扰因素的影响后,研究人员发现,有吸烟史的患者中位总生存期12.8个月,而没有吸烟史的患者只有6.5个月,有吸烟史的患者的生存期几乎是没有吸烟史的患者的两倍。相比不吸烟的患者,有吸烟史的患者死亡风险低了31%。 有吸烟史的患者生存期更久 不过吸烟的肺癌患者也不是在任何时候都有生存优势。 在对另外8375位接受一线铂类化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分析中,研究人员发现吸烟史反倒和生存期较短相关。有吸烟史的患者,死亡风险比没有吸烟史的患者高了20%。   另外,我们也介绍过,不吸烟的肺癌患者中,有靶向药可用的比例更高。没吸过烟的肺癌患者大可不必为此灰心丧气。 参考文献: [1].Popat S, Liu S V, Scheuer N,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Smoking History and Overall Survival in Patients Receiving Pembrolizumab for First-Line Treatment of Advanced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J]. JAMA […]

小D
哥伦布从美洲带回的「恶魔」,让中国每年38万人死于癌症

哥伦布从美洲带回的「恶魔」,让中国每年38万人死于癌症

日常生活中,烟草可以说是最常见的致癌因素了。除了最常见的肺癌,烟草还跟胃癌、肝癌等多种癌症有关,是世界上最为主要的一个癌症危险因素。在中国,每年大约有34万名男性和4万名女性死于烟草造成的癌症[1]。自己不会走动的烟草,是如何毒害全球的?   公元1492年10月12日凌晨,已经在大海上向西航行了2个月的哥伦布终于发现了陆地。他把这里命名为圣萨尔瓦多,意为救世主。哥伦布的这一发现确实拯救了当时的欧洲,无数在欧洲生活不下去的平民开始远渡重洋,殖民美洲。但同时,一个原本盘踞在美洲的恶魔也被哥伦布释放了出来。 哥伦布的船队到达圣萨尔瓦多时,船员们看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岛屿上的人们,无论男男女女,很多人都一手拿着点燃的木棒,一手拿一根长管,嘴巴和鼻孔里喷出一缕缕青烟。其实,当地人吸的就是卷在玉米叶子里的烟草,哥伦布也把烟草连同在美洲发现的玉米、土豆等农作物带回来欧洲。 返航的路上,船员们发现烟草这个东西还真挺神的,吸一口神清气爽,航海的劳累一扫而空,让人吸了还想吸。有了海员们的代言,烟草很快就在欧洲流行开来,还被用于治疗牙痛、口腔异味等疾病,甚至有人相信烟草能治疗黑死病。当时的英国就有一个学校每天让学生吸烟防病。 烟草种植地图 随着烟草的流行,人们吸烟的方式也逐渐发生改变。在18世纪,多数人吸鼻咽,而19世纪成为了雪茄的时代。20世纪时,人工卷烟兴起,吸烟人数也随之迎来大爆发[2]。 1828年,德国医生Wilhelm Heinrich Posselt和化学家Karl Ludwig Reinmann首次从烟草中提炼出了活性物质尼古丁[2],并发现这是一种有毒的化合物。这一发现让人们开始质疑,提神解乏的烟草会不会对健康有潜在的危害。 然而,真正确定烟草的危害,却到了100多年后。20世纪初,不少人注意到英国和美国的肺癌发病率越来越高,但当时许多人都认为是汽车和工厂增多的原因,没有人把肺癌和吸烟联系起来。 直到1950年,Richard Doll博士和Bradford Hill教授进行了一项病例对照研究,将伦敦20家医院的肺癌患者与未患癌症的对照组的生活方式进行了比较。他们发现肺癌患者相比对照组,一个显著的差异是他们吸烟更多更重[4]。 同年,美国的Ernst Wynder和Evarts Ambrose Graham调查684名肺癌患者也发现,烟草的使用,尤其是吸烟,会增加肺癌的风险[5]。两年后,Wynder发现将烟焦油涂到小鼠皮肤上会致癌,用动物实验证实了烟草的致癌性[6]。 这些现在看起来稀松平常的结果,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尤其是1952年,《读者文摘》刊发了一篇题为《纸盒癌症》的文章,把烟草导致癌症的研究介绍给了公众。一时间烟草销量暴跌,在烟草生意中赚的盆满钵满的烟草公司坐不住了。 1953年12月15日,在美国烟草公司负责人Paul Hahn的组织下,六大烟草公司齐聚纽约,会见了公关公司Hill & Knowlton,制定了一场庞大的公关计划。 1954年1月4日,烟草业出资在多家美国报纸上刊发了《对吸烟者的坦率声明》,声称公众健康是烟草业最关心的问题,并承诺与“以维护公众健康为己任的各方密切配合”,为此还成立了一个烟草业研究委员会。然而这些都是烟草业精心布置的陷阱。 《对吸烟者的坦率声明》 意识到简单地否认吸烟的健康风险不足以打消公众的疑虑,烟草业十分狡猾地搅起了浑水。利用烟草业研究委员会,他们选择性地放大一些持怀疑态度的科学家的声音,让公众产生一种错觉——吸烟是否会致癌是一个尚未确定,存在争议的科学问题。 与此同时,烟草业也开始了对产品的“改良”,推出“健康香烟”。他们宣称自己的新产品对咽喉刺激更小,味道更温和,焦油和尼古丁等有害物质的含量也更低,以此来让消费者以为新的烟就安全了。 然而研究证明,香烟中尼古丁含量的减少,让香烟烟雾更温和,刺激性更小,反倒会增加吸烟者将烟吸入肺部的能力,减少尼古丁并不能减轻吸烟的健康危害[7]。 不得不说,这样的公关工作是十分有效的。从1954年Hill & Knowlton制定公关计划起到1961年,美国卷烟的年销售量从3690亿支上升到了4880亿支,人均年消费量从3344支上升到了4025支[8]。 随着越来越多吸烟与癌症关系的证据出炉,烟草业研究委员会直到1999年才不得不承认吸烟会导致癌症,败下阵来。然而时至今日,烟草业依然是最为暴利的行业之一。更别说这几十年间,已经有多少人因为Hill & Knowlton的公关而吸烟患癌离世。 禁烟之路依然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Xia C, Zheng R,Zeng H, et al. Provincial-level cancer burden attributable to active andsecond-hand smoking in […]

小D
癌从口入!中国人的癌症都是吃出来的,这句话真不夸张

癌从口入!中国人的癌症都是吃出来的,这句话真不夸张

古人的智慧,有时候还是颇有前瞻性,每每都能让我们吸取到不少经验。 自古以来,中国人都讲究『病从口入』,在吃的问题上非常讲究,这个说法一点都不假。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我们在吃的方面越来越不“讲究”了,从“食不厌精”转变成了“大口吃肉,大口喝酒”的粗糙风格,烟草、槟榔等“过瘾”但有害的东西也时不时往嘴里塞。 于是,口头的放纵导致了身体的买单,癌症这个冰冷的词汇开始造访我们的生活。“癌从口入”究竟是怎么开始的,我们在这篇文章中好好说道说道。 一、『癌从口入』,一半以上的消化道癌都是吃出来的!   胃肠道肿瘤在我国的形势非常不容乐观。以结直肠癌为例,它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占胃肠道肿瘤的发病率第二位。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的《2020年全球最新癌症负担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结直肠癌的新发人数达55万,2020年新增死亡人数28万,发病率跃升至全球的第二位!除了结直肠癌以外,肝癌、食道癌、胃癌的发病率和死亡人数都高居世界首位。 这到底是由于什么样的原因,导致中国人胃肠道癌症发病率如此之高?近日,美国华人科学家You Wu带领他的团队,发布了一篇针对中国人群胃肠道肿瘤的调查,发现吸烟、红肉摄入量高、肥胖等不良生活方式是导致中国胃肠道癌症发病率上升的主要因素。 研究细致分析了中国12个省份近3万人的随访数据,对各类胃肠道肿瘤的成因进行了调查发现: ● 红肉和加工肉摄入量高,与结直肠癌、食道癌、胃癌的发生有关,与肝癌没有明显关联; ● 低水果摄入量与食道癌、胃癌的发生有关; ● 低蔬菜摄入量与肝癌、食道癌、胃癌的发生有关。 其中,与结直肠癌相关性最强的是红肉摄入量高(占所有病例的19%),与肝癌相关性最强的是肥胖(占所有病例的16.6%),与食道癌相关性最强的是吸烟(占所有病例的16.5%),与胃癌相关性最强的是钠摄入量高(占所有病例的16.6%)。 2011年的所有新增胃肠道癌症病例中,有一半病例(50.4%)都是由这十余种生活方式引起的(包括低活动量、低奶制品、低膳食纤维摄入、低水果摄入、低蔬菜摄入、高钠摄入、高红肉摄入、高加工肉摄入、吸烟、饮酒、肥胖等等)。 因此,要避开胃肠道肿瘤,中国人就应该减少这些不良习惯的发生! 二、抽烟喝酒吃槟榔,口腔癌的最亲密伙伴   作为一个严肃认真的癌症科普公众号,我们曾经仔细探究过“抽烟喝酒烫头”这三个爱好到底对人体有哪些危害。 烫头姑且不论,抽烟与喝酒都是诱发口腔癌最直接的因素。 首先,烟民吸烟时,大量浓度较高的烟雾在口腔内积聚,其内含有焦油、尼古丁等致癌物质,高浓度的烟雾对口腔上皮有非常严重的刺激,烟雾经过的口腔、气管及肺部罹患癌症的概率都会大大增高。(详见:“致命”烟草:夺走160万人的生命,有人依然甘之如饴) 其次是喝酒,特别是高烈度的酒,对于口腔黏膜刺激相当厉害,在欧洲抗癌指南中,开篇第一句就是:如果你有饮酒习惯的话,请注意适量。不喝酒对癌症预防更有帮助。 事实上,你喝进嘴里的每一滴酒精,都在增加你的患癌风险。(详见:茅台防癌, 红酒养生? 错了! 你摄入的每一滴酒精都在增加患癌风险!) 此外,最容易被我们忽视的,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个不良习惯——吃槟榔。 作为“口口”流传的致癌物,它甚至诱发了中国90%的口腔癌,但人们远未意识到它的危害。 从特异性的口腔粘膜下纤维化,再到毁去面容的口腔癌手术,这颗黑色的果子正一步步蚕食中国人的健康。(详见:槟榔之殇:那些毁去面容的手术,无声描绘着通往口腔癌的黑色暗河) 戒了“抽烟喝酒嚼槟榔”,才是远离口腔癌的最佳方式。 口腔癌的症状主要是口腔类的肿块,或者是因为溃疡起病的,这种溃疡时间是长期固定,而且病情是不断加深的。 另外一个特征就是颈部淋巴结,口腔癌很容易出现向颈部的转移,所以一旦出现颈部淋巴结的症状也需要警惕。 三、食道癌:病从口入饮食陋习是食道癌的好搭档   火锅、滚粥、热茶……中国人的餐饮江湖,唯有两个字:火热。 这份火热,不仅带来了鲜香麻辣的中国特色美食,也带来了中国高居不下的食管癌发病率。 2019年,食管癌位列中国癌症发病率排名前5,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癌”。 不论是口腔还是胃肠道黏膜上皮,抑或是食道内壁,其正常耐受的温度在40℃-60℃,一旦遭受到50℃-60℃以上的热刺激,就容易发生损伤,更可能烫伤。 长期反复刺激,人体食管“黏膜屏障”被破坏,会使得水肿的黏膜发生异形性改变、不典型增生,最终导致癌变。 食管癌最显著的病理表现是进食梗阻,但是出现这类现象大多数已经是食道癌后期的表现了。 早期的食道癌现象一般是进食之后胸口不舒服,或者有呃逆、嗳气的现象,这些是我们需要注意的。 四、口口相传,这个细菌感染了七亿中国人   年夜饭桌,一家人其乐融融,在这样觥筹交错间,传递的不仅仅是亲情,还有可能存在的幽门螺旋杆菌。 幽门螺杆菌是导致人类慢性感染最常见的细菌,同时也是诱发胃癌最主要的因素。 之所以能有如此大范围的传播,是因为其在人体內就属于「打不死的小强」——幽门螺旋杆菌是不怕胃酸的、唯一能在人体胃内长期存活的细菌! 根据世界胃肠组织(WGO)保守估计,全球至少有一半人口感染幽门螺杆菌。 除了诱发胃癌,幽门螺杆菌还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病因,对人体造成的影响是慢性的:消化不良、缺铁性贫血、引起消化道溃疡、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增加罹患胃癌的风险等。 目前的数据显示,感染者中有15%~20%会发生消化道溃疡,5%~10%发生消化不良,1%发生胃恶性肿瘤,剩下的,都是没有症状的。 对于那些相对轻微的症状,比如说腹胀、不消化,甚至腹痛,很多人都认为自己是「肠胃不好」「老胃病」,并没有被重视。从而造成胃炎-萎缩性胃炎-胃癌这样的“癌症三部曲”。 从症状上来看,胃癌目前基本没有特殊的症状,胃癌的症状和大多数胃炎的症状表现差不多,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特殊临床表现。 […]

小D
基因突变也有『中国特色』:顶级期刊Nature发文,中国人群受有毒中药和吸烟影响最深,肝脏成最大受害者!

基因突变也有『中国特色』:顶级期刊Nature发文,中国人群受有毒中药和吸烟影响最深,肝脏成最大受害者!

癌症是一种基因突变引起的疾病。细胞中的基因突变一步步积累,让细胞一点点获得生存优势,最终不受控制的增殖繁衍,变成了癌症。 这些致癌突变是怎么一步步积累的?不久前,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等多家单位联合在顶级期刊Nature发表论文,描述了5位老年捐献者遗体中9个不同器官的组织突变情况——体细胞突变积累和克隆扩增十分常见,还有一种“中国特色”突变[1]。 5位捐献者中收集的样本 这5位捐献者(编号分别为PN1、PN2、PN7、PN8、PN9)年龄在85岁到93岁之间。研究人员在他们的支气管、食道、贲门、胃、十二指肠、结肠、直肠、肝脏和胰腺中收集了一共1800个微活检样本,进行了全外显子测序,并以外周血细胞作为标准比较其中发生的体细胞基因变化。 最终,研究人员一共鉴定出了53592个单核苷酸变异和44个插入或缺失变异,还有零星的拷贝数改变。这些基因突变在不同组织间的分布差异明显,胰腺中的基因突变最少,每个外显子中位有12个突变,肝脏的突变最多,每个外显子中位有76个突变。而贲门、直肠和十二指肠的突变数量也较多,每个外显子中位分别有41个、54个和44个突变。 不过,这些突变大多集中在不表达或低表达的基因中,不同组织中的高表达基因虽然不同,但突变数量都较少。这其实反映了人体内的一种DNA修复机制——转录偶连修复,在一个基因表达的同时修复其中的错误。高表达基因转录得多,更容易被转录偶连修复。 不同组织中的突变数量 在这些基因突变中,研究人员发现了32个典型的癌症驱动突变,包括NOTCH1、TP53、ARID1A、ERBB2等。尤其是食道的样本,73.8%都至少含有一个癌症驱动突变,11%含有3个以上的癌症驱动突变。 另一方面,ARID1A、TP53、NOTCH1和FAT1的突变经常在同一器官的不同微活检中共享,它们可能已经驱动了组织细胞的克隆性扩增。 不同器官中癌症驱动突变数量 研究人员还分析了这5位捐献者基因突变的特征。人体内的基因突变,有些是因为年龄增长等内源性因素造成的,有些则是外源性的致癌物造成的。这些不同因素导致的突变会表现出一些不同的特征。比如,香烟中的苯并芘会引起CC→AA的突变,而马兜铃酸则会让A和T互相转化。 这5位捐献者年龄都在85岁以上,不出意外,研究人员在他们体内都发现了两种年龄相关的突变特征——SBS1和SBS5。这两种突变特征主要存在于肠道组织中,因为肠道组织更新迅速,更容易受到年龄增长的影响。 另外,研究人员还发现了两种外源性的突变特征——与吸烟有关的SBS4和与马兜铃酸有关的SBS22。 5位捐献者不同组织中不同的突变特征分布,红色和黄色分布为吸烟相关的和马兜铃酸相关的 在PN1和PN2两位捐献者的肝脏中,研究人员发现了大量与马兜铃酸有关的突变特征,这两位估计生前没少喝中药。在其他组织中,马兜铃酸造成的突变较少,这也与马兜铃酸主要导致肝损伤和肝癌相一致。 不过和吸烟有关的SBS4突变特征的分布有些出人意料。在PN7、PN8和PN9三位捐献者中都出现了大量吸烟有关的突变特征,但这些突变特征也主要集中在肝脏,甚至比直接接触香烟烟雾的支气管还多。 大概肝脏作为人体中的解毒器官,不管是嘴吃进去的马兜铃酸,还是肺吸进去的尼古丁、苯并芘,到人体内后都要肝脏来处理。肝脏总归逃不掉这些有害物质的毒害。 肝: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 本期Nature还一同发布了另外3篇分析人体组织突变的文章[2-4],其中一些结果十分有趣: ● 在人胚胎最初的几次细胞分裂中,每次分裂大约会增加2.4个突变,之后突变的积累大幅减慢; ● 生殖细胞获得突变的速度异常的低,其中可能有特殊的DNA修复机制; ● 8细胞期的人类胚胎,大约只有其中3个细胞发育成了人体,其余5个发育成胎盘等胚外组织。 参考文献: [1]. Li R, Di L, Li J, et al. A body map of somatic mutagenesis in morphologically normal human tissues[J]. Nature, 2021: 1-6. [2]. Coorens T H H, Moore […]

小D
患癌后戒烟为时不晚!临床研究表明:确诊肺癌后及时戒烟,总生存期大幅提升近两年!

患癌后戒烟为时不晚!临床研究表明:确诊肺癌后及时戒烟,总生存期大幅提升近两年!

肺癌已经成为了当前全球最为常见的癌症,加之治疗难度大,由于吸烟导致的肺癌死亡占所有肺癌死亡的43%。而吸烟,将导致罹患肺癌的概率上升23倍。 肺癌一直是中国最大的健康杀手。在中国,3.2亿烟民共消费了全世界44%近半的烟草。 其中中国男性医务工作者的吸烟率达到46%,而其他发达国家都在10%以下。如美国这一比例为9%、新西兰为5%,澳大利亚仅为3%。近半中国的医生都是资深烟民,这还需排除掉吸烟率相对较低的女性。 近日,对于癌症患者治疗中同样存在“吸烟有害健康”,又有了新的证据。 来自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署(WHO/IARC)的研究团队,在《内科学年鉴》(Ann Intern Med)发表了一项重要研究成果,研究结果表明:戒烟可以显著改善肺癌患者的生存率。 我们看数据说话: 肺癌患者样本中,戒烟者较持续吸烟者从确诊到死于肺癌的中位时间长22.8个月。戒烟者的总体死亡率较随访期间持续吸烟者降低了33%,肺癌特异性死亡率相对降低了25%。 研究截图 该研究来自研究团队在2007年至2016年间,从俄罗斯国家肿瘤医学研究中心招募了517名确诊为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吸烟者,每年进行随访直至2020年。 在随访期间,研究人员记录了患者的健康状况、肿瘤复发和转移,以及是否戒烟(若戒烟,则记录戒烟时间)。如果研究对象在随访期内成功戒烟且不复吸,则他们被分至戒烟组。若戒烟的研究对象发生复吸的情况,则他们依旧被分至持续吸烟组。 随访期间,220名(42.5%)研究对象报告已经戒烟,其中157人(71.3%)在确诊肿瘤后不久和接受第一次治疗之前戒烟,33人(15%)在开始治疗后但在确诊的第一年戒烟,30例(13.7%)患者在确诊一年后戒烟。 结果显示,研究对象的中位总生存时间为5.2年,3年和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65.1%和50.9%。戒烟组与持续吸烟组的患者相比,中位总生存时间和肿瘤无进展生存期增加了21.6个月。 戒烟的早期NSCLC患者与确诊后持续吸烟的患者的生存率比较 确诊早期NSCLC后戒烟可以对患者之后的死亡率和肿瘤无进展生存率产生重要影响。与随访期间持续吸烟的患者相比,戒烟者的总体死亡率降低了33%,肺癌特异性死亡率降低了25%。而且戒烟对早期和晚期肿瘤患者、轻中度和重度吸烟患者,以及接受和未接受化疗或放疗的患者的保护作用相似。 戒烟,现在就是最好的时候!   肺癌患者需采取更多的措施来鼓励吸烟者戒烟,以及减慢肿瘤进展,获得更高几率的长生存期、低死亡率。   同时,我们更应该在还未患病前做到“防患于未然”。   戒烟,任何时候都不晚!   不仅仅是肺癌,与吸烟直接相关的癌种包括:肺癌、肝癌、胃癌和食道癌。这些治疗难度极大的癌症都与吸烟有密切关系。这个长长的列表包括:食道癌(风险上升3.9倍),口腔癌(风险上升5.7倍),胃癌(风险上升1.9倍),直肠癌(风险上升1.4倍),肝癌(风险上升2.3倍),胰腺癌(风险上升1.6倍),膀胱癌(风险上升3.9倍)。   还有非癌症以外的疾病:冠状动脉性心血管疾病2-4倍,中风2倍,周围性血管疾病10倍。此外还有高血压、高胆固醇、肥胖、糖尿病等疾病也与吸烟有密切关系……   而为了戒烟,不少烟民提出通过电子烟来代替传统香烟也并不可取,电子烟并非宣传所说那样健康完全无害。   电子烟是通过加热电子烟液,将液体雾化后传送到人体的呼吸系统。而电子烟液主要含尼古丁(部分产品称不含有)、溶剂(丙二醇、甘油等,约占烟液质量的90%)、香精(调配成各种口味)。   由于电子烟不产生传统烟草燃烧所生产的烟雾,基本不含焦油,这被人们认为比传统烟草更安全。但真正的现实是:烟液中大多都含有尼古丁,而尼古丁是人们吸烟上瘾的根源。   尼古丁是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一级致癌物。使用电子烟的尼古丁摄入量与吸食方式有关,与传统烟草相比,可能吸收量更低,也可能更高。   而帮助戒烟?更是无稽之谈。美国的一项近1500人的队列研究显示电子烟对减少传统烟草使用或戒烟没有效果。不仅电子烟的戒烟作用未被确证,它还让吸烟者出现了传统烟草、电子烟双重使用的后果。   所以,对于烟草来说,无论是什么方式,对健康而言都是有百害无一益的。   吸烟有害健康,这句话真不是说说而已。  

小D
不吸烟,同样会患肺癌!这些肺癌高危因素,给了我们两点启示!

不吸烟,同样会患肺癌!这些肺癌高危因素,给了我们两点启示!

红河、玉溪、黄鹤楼、中南海、电子烟、二手烟……我们正生活在一个烟雾缭绕的世界。 关于吸烟,我们给大家的告诫太多: ○ 不管是夺走160万人生命的致命烟草(“致命”烟草:夺走160万人的生命,有人依然甘之如饴); ○ 还是我们从美国近40年来癌症死亡率下降吸取到的宝贵经验(美国2020年癌症报告出炉, 癌症死亡率出现史上最大幅下降, 背后原因值得中国深思); 这些经验都在告诉我们:吸烟,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有害健康”,更醒目的宣传语应该是“吸烟带来死亡”。 与吸烟最为密切相关的疾病正是“癌中之王”——肺癌。根据世卫组织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的2020年全球最新癌症负担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癌症死亡病例996万例,其中肺癌死亡180万例,远超其他癌症类型,继续蝉联了全球“死亡人数最高”癌症的宝座。 而在中国,2020年癌症死亡人数为300万人,其中肺癌死亡人数就高达71万,同样位列“癌症死亡人数”榜首。 面对如此严峻的肺癌形势,不管多么认真细致的预防措施都不为过。吸烟固然是诱发肺癌最主要的原因,但那些不吸烟的肺癌患者,真的就只是运气不好吗? 也不尽然。近期,一项来自台湾的大规模临床研究显示:除了烟草以外,还有肺癌家族史、烟雾暴露、甚至经受长期烹饪的油烟等多种肺癌“危险因素”,也会导致罹患肺癌的风险上升。这部分人群同样需要加强肺癌的筛查。 1 超过一万人的临床肺癌筛查研究 找出诱发肺癌的真凶 近日,一项来自台湾的大规模肺癌筛查临床研究引起了研究者们对非吸烟人群罹患肺癌问题的关注。在这项被称为TALEN的肺癌筛查研究中,研究者们对1.2万个参与临床的志愿者进行了肺癌筛查,这些志愿者们均满足以下条件: ○ 年龄在55-75岁之间; ○ 胸部X光检查结果未发现肺癌; ○ 具备除吸烟以外的高危特征,包括肺癌家族史、环境中的烟雾暴露;存在慢性肺疾病史(例如肺结核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长期暴露在烹饪油烟下(鉴定标准为:无通风烹饪或每周油烟烹饪天数x烹饪年数x2/7≥110)。 肺癌筛查临床研究最终的结果证实了研究者们的猜想:在参与临床的1.2万位志愿者中,肺癌发生率为2.6%。这个数据远远高于美国国家肺癌筛查试验的肺癌检出率1.1%,以及尼尔森实验中肺癌的检出率0.9%。 这个结果证实了除吸烟以外,仍有多个肺癌高危因素会导致不吸烟的人群罹患肺癌,肺癌发生率提升2-3倍。 2 肺癌高危因素 给我们带来的两个启示 对于这个结论,或许有的读者会觉得这个临床的结论有些多此一举:我当然知道不是所有肺癌都是吸烟导致的,也对这些诱发肺癌的高危因素了解的七七八八,这个结论对我没有太大意义。 恰恰相反,这个临床的结论实际上对我们非常有意义。 (1) 确定肺癌高危人群,精准制订肺癌筛查计划(或是帮助大家规避肺癌高危因素)   过去,大多数医生或者体检机构都会着重推荐45岁以后的吸烟人群进行肺癌筛查,对于其他的非吸烟人群则不会重点关注。 现在,我们确认了除吸烟以外仍有不少肺癌的高危因素,在进行癌症筛查时,我们更应该主动对高危人群进行更加积极的肺癌筛查,以避免病情的扩散进展,造成难以挽回的后果。 另外,这些肺癌高危因素,有部分是我们完全可以避免的!举几个简单的例子: ○ 提醒身边人不要吸烟以避免自己吸到“二手烟”; ○ 给没有抽油烟机的厨房装一台抽油烟机; ○ 又或是改变烹饪习惯,尽量减少爆炒、油炸等油烟较多的烹调方式都是可以选择的方案。 有意识的避免自己处于肺癌的“高风险区”,可以有效降低肺癌的发生率。 (2) 肺癌筛查的方式非常重要! 在这个临床实验中,有一个细节需要大家认真关注。在参与临床的志愿者筛选中,入组标准是胸部X光片检查未发现问题的人群。在这部分人群中,仍然有2.6%的人罹患肺癌。 而他们是怎么筛查出肺癌的呢?低剂量螺旋CT。 临床试验中,所有受试者均接受了低剂量螺旋CT的检查,2094例存在肺部结节等异常情况,其中的392人(3.3%)接受了肺部手术并进行活检,311人(2.6%)被诊断为肺癌。更重要的是,在这311人中,有96.5%的人群均为肺癌早期,即肺癌I期,为治愈性切除提供了充足的条件。 在这里,三个内容要划重点: 胸部X光检查:在我们的常规体检中,对于肺部的检查最常见的就是X光片了。但通过X光片检查通俗来讲有种“雾里看花”的感觉,并不能十分清晰的反映出我们肺部的病灶情况,从而错失最佳的治疗良机。因此,我们不推荐肺癌高风险人群采用X光胸片进行肺癌筛查。 低剂量螺旋CT:所谓低剂量螺旋CT,也是我们常说的CT的一种形式。通俗来说,低剂量螺旋CT是通过采取正常CT最小扫描范围,最低记录,最小辐射量的方式来清晰显示肺部情况。一般而言,它的辐射量只有CT的五分之一,但它对发现早期肺癌的敏感度是常规X胸片的4-10倍。因此,我们更推荐低剂量螺旋CT作为肺癌高危人群的常规筛查手段。 96.5%的肺癌患者均为早期:这个数字,对于肺癌早期筛查的重要性体现的淋漓尽致。对于肺癌的治疗而言,只要有治愈性切除手术的机会,是患者们无论如何都要争取的。癌细胞一旦产生远端转移进入四期,患者的治疗难度将大大提升,很难实现治愈肺癌的目标。我们常常说肺癌非常可怕,实际上说的就是我们不能及时发现它,让病情进展从而产生严重后果。而肺癌高危人群的低剂量螺旋CT筛查,是解决这个问题最佳的答案。 希望所有看过这篇文章的读者,都要对肺癌的“造访”警惕起来,远离高危因素,加强肺癌筛查,从而远离病魔的袭扰。  

小D
癌症死亡率下降31%,癌症真的可防可控

癌症死亡率下降31%,癌症真的可防可控

文章来源: 与癌共舞论坛   文. 许柯 从1970年起,美国癌症学会(ACS)每年都会对美国当年癌症的发病率与死亡率进行数据统计,并预测出当年的癌症新发病例与死亡人数。最新的《2021年度癌症统计报告》发表在了顶级刊物《CA: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上。一起来看看都有哪些值得我们关注的信息吧! 总死亡率下降31% 报告一上来就给我们展现了一个惊人的事实——癌症死亡率从1991年开始持续下降至2018年,总死亡率下降31%。2016-2018年连续两年实现突破记录的大幅下降(2016–2017年降幅为2.2%,2017-2018年降幅为2.4%)。这意味着癌症死亡人数将比死亡率保持峰值的情况下减少320万。 美国1991-2017年男性癌症避免死亡人数和1992年-2017年女性癌症避免死亡人数 发病率与死亡率急转直下 从1975年-1991年美国癌症的发生率与死亡率逐年增加,尤其是男性癌症发病率从1987年到1991年间飞速增长,主要是由于当时美国烟草横行,吸烟人数众多,甚至连专业的医生都有大部分人在抽烟,这就导致患癌人数飞速增加。而吸烟人数较少的女性的癌症发病率就相对增长缓慢。 但从1991年开始,美国的癌症发病率就开始逐年下降,直至近年来接连打破记录创造新低。那么这期间都发生了什么呢?是什么让美国的癌症发病率与死亡率不断下降的呢? 美国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的趋势 死亡率降低的背后 美国癌症死亡率之所以能不断降低,主要归功于这四大癌症的死亡人数减少,它们分别是:肺癌、乳腺癌、结直肠癌和前列腺癌。 1930–2018年美国按性别的癌症死亡率总体趋势和部分癌症死亡率趋势 无论是发病人数还是死亡人数从1991年起就不断走低,这主要归功于美国政府的禁烟行动。先是规定未成年人禁用烟草,然后禁止向未成年人出售烟草。再通过“吸烟有害健康”的标识与广告宣传,最后再到禁止在公共场合吸烟,违规者将受到巨额的罚款。经过不断地努力美国的烟民人数比例从1960年代的大约45%下降到今日的20%上下。这也导致截至2017年,肺癌的男性死亡率自1990年的峰值水平下降了51%,女性自2002年以来下降了26%。 虽然在我国也在推行着一系列的禁烟措施,但大多没有严格的监管及惩罚措施,这就导致禁烟力度较低。希望除了国家可以进一步加强公共场合吸烟的惩处力度,同时我们也能意识到吸烟的危害,自行戒烟。 除了不良行为的限制,医学水平的提高与人们防范意识的提高也是导致癌症发病率与死亡率下降的主要原因。 乳腺癌是年龄20~59岁女性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自1989年来女性乳腺癌患者减少了52%。这主要是由于乳腺癌高风险人群的筛查和防治造成的。此外,从2010年到2016年,女性乳腺癌患者5年生存率可达90%,这得益于不断发展的乳腺癌治疗手段。除了手术水平的飞速提升,还有多种靶向药的助力。 前列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约为99%,甚至高于我们一般不视为癌症的甲状腺癌(5年生存率约为98%)。 黑色素瘤的死亡率也下降很快,主要得益于双靶治疗方案的推行以及免疫疗法的普及,这极大的改善了患者的生存率,20-64岁黑色素瘤患者的整体死亡率每年下降了7%。 癌症预防我们可以做什么? 当然,使用再好的治疗手段进行治疗也比不过不患癌。要记住:防永远大于治! 例如,通过筛查和近年来的HPV疫苗接种,宫颈癌几乎是100%可以预防的。 早期的乳腺癌、前列腺癌、甲状腺癌与睾丸癌5年生存率都高于95%,也就是说通过早期的筛查和及时的干预治疗,这些癌症对我们完全够不成威胁。 除了定期的体检、筛查,改善不良的生活习惯也是非常应该做到的,比如前面提到的戒烟,当然还有控制体重、增加运动、合理饮食等等。 总之,提高防范意识,加强自身管理,加之不断发展的癌症治疗技术,癌症真的已经变得可防可控。相信随着我们的共同努力,癌症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定能不断刷新甚至降至与普通疾病无异。 参考资料: [1] Rebecca L. Siegel, et al. Cancer Statistics, 2020. CA: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2020, doi: 10.3322/caac.21590.  

半夏
不抽烟,不喝酒,怎么就得了肺癌?

不抽烟,不喝酒,怎么就得了肺癌?

“不信也得信,不抽烟不喝酒,竟查出了肺癌!”像这样的新闻,网上一搜并不少见。 图片来源:百度搜索截图 然而,这些新闻与我们以往的认知有所不同。 众多周知,吸烟一直是患肺癌最明确,最主要的危险因素。有数据显示,由吸烟导致患肺癌的人数可占到全球肺癌病例的80%-85% [1]。而我国作为肺癌高发国家,吸烟人群数量大约能占到全球的1/3。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我国每年新发肺癌患者大约有78.7万人这么大的群体,同时, 因肺癌死亡约有63.1万人[2]。 但,不抽烟不喝酒的人也患肺癌,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既然不抽烟,不喝酒也有可能会患肺癌,那我就不需要戒烟戒酒了? 1 吸烟是肺癌的主要影响因素 但却不是患肺癌的唯一因素 首先,我们来回答第一个问题。不抽烟不喝酒为什么也会得肺癌。 其实吸烟是肺癌的第一大可预防因素,但并不是唯一的预防因素。对于不抽烟不喝酒的人群而言,还有许多与肺癌相关的危险因素存在。 理论上讲,肺癌的风险因素,可以简单的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因素。 内源性因素多数情况下不可控,比如,家族史,年龄等。而外源性因素,主要包括了生活习惯和环境因素。通常情况下,可控的因素是我们非常重视的。因为无论你年龄多少,是否有家族史,是否携带易感基因,改变生活习惯和环境影响因素对降低肺癌风险都有极大的帮助。 那么,我们就来看看,都有哪些主要的可控制因素影响了肺癌的发生。 吸烟: 从1950年代初开始,在流行病学的调查中,我们就发现了烟草有肺部致癌的作用。相对于不吸烟者,吸烟者的肺癌额外风险约为20~50倍[3]。而且,吸烟还会带来,诸如二手烟等问题。而二手烟也是非常明确的致癌物,中国也是有非常严重二手烟问题的国家。 饮食和酒精: 很早以前,有研究发现,摄入过量的肉类,尤其是油炸的红肉,会增加女性患肺癌风险。也有许多人群分析数据发现,酗酒者的肺癌风险明显增加。尽管目前对于饮食和酒精对肺癌的影响没有特别明确的研究定论,但从不少分析中,我们还是看到了饮食和酒精与肺癌发生率存在相关性。 空气污染: 这里包括室外和室内空气污染。室外主要是汽车尾气和雾霾等。而室内空气污染被认为是亚洲,或者说是中国地区未吸烟女性患肺癌的主要因素。这里说的室内空气污染,可能包括屋内的煤炭燃料(这在过去的北方曾经是非常常见的),高温爆炒或油炸食物等。绝大多数中国人特别讲究厨房的烟火气,而这样的烟火气,却成为了许多家庭中患肺癌的可怕隐患。 职业接触: 还有一种非常常见的患肺癌因素是职业接触。据报道,许多行业中的职业工人,普遍容易接触到石棉,二氧化硅,氡,重金属和多环芳烃等这些致癌物质。长期暴露在这些物质中,患肺癌的风险非常高。 显然,患肺癌的风险还有很多。只是单纯戒烟戒酒,并不能完全保证不患肺癌。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不抽烟不喝酒的人也会患肺癌。 2 既然不抽烟不喝酒也可能得肺癌 那我还需要戒烟吗? 前面我们提到了,即使不抽烟不喝酒,我们依然有可能患上肺癌,这话是对不抽烟不喝酒的人群而言的。 事实上,在抽烟和喝酒人群中,要想显著降低患肺癌的风险,戒烟戒酒是绝对有效的!因此,我们第二个问题的答案,就显而易见了。 对于有抽烟和喝酒习惯的人群而言,要想降低患肺癌风险,戒烟戒酒是必须的。 2017年,一项来自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研究发现,香烟烟雾会导致KRAS基因表达量升高,而KRAS基因如果发生了致癌突变(1/3的吸烟肺癌患者携带这个突变),患肺癌的第一步也就开始了[4]! 今年的一项研究发现,吸烟还能促进肺癌脑转移[5]。我们都知道,发生脑转移患者的生存期将大大降低,可能只有不到6个月的生存期。因此,吸烟引起的肺癌脑转移,无疑是使得肺癌的治疗更加棘手。 今年的另一项研究发现,与非吸烟者比,吸烟者的肺细胞有更大量的额外基因突变(每10个细胞中有9个有大量额外突变),突变数量从1000到10000个不等,而且这些突变中有1/4具有至少1个驱动癌变的突变[6]。这意味着,吸烟者比非吸烟者有更多的机会患上肺癌。 不过,看到这里的抽烟喝酒人群,是不是开始有点慌了。你可能在想,我吸烟了,细胞已经突变了,我现在做啥都于事无补了。 先别忙着慌。 同样是在这项研究中,研究者还发现,与持续吸烟者比,戒烟者的呼吸道内膜没有额外突变的健康细胞要多4倍,占细胞总数的40%。而最令研究人员意外的是,在戒烟者中,他们有不少细胞突变负荷是接近正常范围的。所以,从现在开始戒烟,你就有希望重新挽回受损肺细胞。并且,早一天,戒烟,就早一天少很多受损的肺细胞出现。 曾经有研究发现,即使是老烟民,戒烟10年后,得肺癌的风险会降低50%。可见,这项统计结果,并非毫无根据。那些因吸烟而大量突变损伤的肺细胞,在戒烟后可能慢慢地逆转了。 “以上信息仅供您参考。如有任何问题,请咨询医疗卫生专业人士” 参考文献 [1]. 除了避免被动吸烟,预防肺癌还应注意什么? https://news.cctv.com/2020/09/15/ARTIjCPeSho8qtNNWyBy2wbt200915.shtml [2]. 【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中国每年新发恶性肿瘤392.9万例  http://jiankang.cctv.com/2019/04/15/ARTIgyyYaW2TG8sWgx93wgJr190415.shtml [3]. Malhotra J, MalvezziM, Negri E, et al. Risk factors for […]

小D
肿瘤患者到底怎么吃?看了100个抗癌故事,他们都在这样做!

肿瘤患者到底怎么吃?看了100个抗癌故事,他们都在这样做!

叮!你有一份专属抗癌食谱领取!

小D
抗癌进行中,小心这7个字

抗癌进行中,小心这7个字

注意避免,不要让坏习惯「培养」出了癌细胞

小D
惊天逆转,推翻PD-1既往认知:靶向耐药后PD-1治疗仍有奇效,这些患者生存期大幅延长!

惊天逆转,推翻PD-1既往认知:靶向耐药后PD-1治疗仍有奇效,这些患者生存期大幅延长!

靶向药物和免疫治疗药物PD-1/PD-L1抑制剂,可以说是最近几年来肺癌患者最重要的抗癌武器。     一边是EGFR、ALK等基因突变的患者,在靶向研发日益成熟的今天,靶向药物已经拥有了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等等不同药物。通过科学的“排兵布阵”,患者生存超过5年,达到临床治愈的大有人在; 另一边是如今被誉为“神药”的PD-1/PD-L1免疫药物,临床数据研究表明,PD-1/PD-L1药物可以将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五年生存率由4%提升到16%,临床治愈率提高达4倍; 然而令人悲伤的是,在过往认知中,这两种药物似乎并不能同时存在,相互排斥: ○ 多个回顾性研究提示:EGFR突变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接受PD-1抗体治疗,有效率偏低; ○ 绝大多数的非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三期临床试验,EGFR突变的病友都被排除在外; ○ 国内外药监局批准的PD-1抗体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适应症,几乎全都明确规定EGFR突变的病友不优先使用,甚至是不推荐使用; ○ 此外,还有几份小规模回顾性研究提示:EGFR突变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接受PD-1抗体单药治疗,可能导致疾病爆发进展。 …… 这一系列事实,让“EGFR突变的肺癌患者不适合接受PD-1抗体治疗”这一观念根深蒂固。 不过,EGFR突变的肺癌,真的完全不能接受PD-1抗体治疗么? 近期,一些全新的临床试验数据更新,让我们打破了这一固有观念。 在特定情况下,即使患者靶向药物耐药后使用PD-1/PD-L1抗体治疗,依然能获得非常优异的疗效。 两种王牌手段都能使用!意味着这些患者的生存期将大幅延长,甚至轻松达到临床治愈的目标。 我们如何分辨出这部分“幸运”的患者?下面三个手段能帮各位患者更好作出治疗决策: 1 颠覆!靶向药耐药后 PD-L1仍有惊艳疗效 近日,国外权威医学杂志《LUNG CANCER》公布了一项重磅临床研究ATLANTIC的相关数据,这组数据彻底颠覆了肿瘤医学领域既往的认知,为免疫治疗与靶向药物的关系作出了最新的权威解答: 曾经相互排斥的两个“抗癌王牌”:靶向药和PD-L1,如今竟能共同用于一位患者身上了! ATLANTIC研究的设置非常有趣:所有入组人员都是经过两次全身治疗(包括靶向治疗及全身化疗等)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研究者们把他们分为了三个组: ○ EGFR或者ALK阳性(经过靶向药物治疗及化疗)、PD-L1表达≥25%; ○ EGFR或者ALK阴性(经过两线化疗)、PD-L1表达不限; ○ EGFR或者ALK阴性(经过两线化疗)、PD-L1表达≥90%。 三组患者均入组采用了PD-L1抑制剂Durvalumab进行单药治疗,结果大大颠覆了我们以往的认知: 对于EGFR阳性或者ALK阳性,PD-L1表达≥25%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13.3个月,12个月生存率为53.3%,24个月生存率为40.7%;PD-L1表达<25%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9.9个月,12个月生存率为40.4%,24个月生存率为14.7%。 很明显,对于EGFR或者ALK靶向药物耐药的肺癌患者而言,并不像我们以往认为的那样疗效不佳,还会导致肿瘤超进展影响生存期。 从临床数据来看,EGFR或者ALK靶向药物耐药的肺癌患者,不管是PD-L1表达高或是低,都能从PD-L1药物Durvalumab中取得较好的收益,唯一的区别是PD-L1表达更高的患者治疗效果更好。 这个临床结果,对肺癌患者们具有重大意义:超过三分之二的非小细胞肺腺癌患者都具备驱动基因突变,通过靶向药+免疫治疗的联合,这部分患者的生存期将大幅提升。 有意思的是,在研究者对EGFR/ALK耐药患者的亚组分析中,研究者们发现,EGFR耐药患者组的中位生存期更长,为16.1个月。 同样,他们的12个月也明显高于ALK耐药的患者。ALK靶向耐药患者的免疫疗效较差,明显低于EGFR组。 更有意思的是,在另外两组的临床数据中,EGFR或ALK阴性,PD-L1≥25%的患者组中位生存期为10.9个月,12个月生存率为47.8%,24个月生存率为24.2%,数据甚至差于EGFR/ALK靶向耐药患者组。 EGFR或ALK阴性,PD-L1表达≥90%患者组中位生存期为13.2个月,12个月生存期为51.8%,24个月生存率为39.1%,这个数据仅与EGFR或ALK靶向耐药患者组(PD-L1表达≥25%)相当。 由此可见,靶向药耐药患者,使用PD-L1抑制剂进行后线治疗,疗效并不逊色于EGFR/ALK阴性患者,带来新的治疗选择。 2 特瑞普利单抗联合化疗 疗效惊艳的二线治疗 除了上述的PD-L1抑制剂Durvalumab,国产PD-1抑制剂特瑞普利单抗在针对EGFR阳性的肺癌患者的临床试验中也有惊艳的表现。与上面临床试验不同的是,特瑞普利单抗采取的策略是PD-1抑制剂联合化疗的方案。 在2019年9月9日的世界肺癌大会(WCLC)现场,特瑞普利单抗联合化疗用于EGFR突变的肺腺癌患者临床试验结果公布。 研究结果显示:在纳入试验的40例患者中,客观缓解率(ORR)为50%,疾病控制率(DCR)达到87.5%;中位缓解持续时间(DOR)为7.0个月;整体人群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7.0个月。 这个临床结果证实了除PD-L1抑制剂用于靶向药物耐药后的肺癌患者治疗以外,PD-1抑制剂联合化疗同样是靶向药耐药的肺癌患者可以选择的治疗方向,打破了我们既往认为“靶向耐药不能使用PD-1”的认知。 3 抽烟患者在EGFR耐药后 PD-1有效率可能更高! 针对PD-L1单药治疗与PD-1联合化疗对于靶向药物耐药患者的相关数据,在上面的临床数据中我们都有了详细说明。但仍有患者可能还处于纠结状态,没关系,我们还有一个判断依据: EGFR耐药的患者,有过吸烟史的有效率要大于无吸烟史的。 这个有趣的临床试验来源于意大利的一份临床数据,共纳入了1588名肺癌患者进行研究。我们先看临床结论: 1 […]

小D
烟酒害处都有啥?原来食管癌也赖它!

烟酒害处都有啥?原来食管癌也赖它!

烟酒不离身?实锤烟酒为癌症突变的重要推手!当心食管癌来敲门

小D
真实记录:一个烟民父亲肺癌治疗全过程

真实记录:一个烟民父亲肺癌治疗全过程

如果你的父亲生病了,你会瞒着他吗?

小D
年纪轻轻、不抽烟也会得肺癌?

年纪轻轻、不抽烟也会得肺癌?

肺癌呈现年轻化趋势,提醒大家注意体检早筛

小D
吸烟对EGFR-TKI的影响

吸烟对EGFR-TKI的影响

吸烟对患者治疗的疗效及预后有什么影响?

小D
33岁篮球运动员因癌症去世。这类癌症中国最多,每个人都需要知道这些!

33岁篮球运动员因癌症去世。这类癌症中国最多,每个人都需要知道这些!

面对癌症第一杀手,如何才能不恐慌

小D
对抗癌症数十年,他们从未止步

对抗癌症数十年,他们从未止步

人生到底是什么?也许从他们身上能找到答案

小D
扫描下方二维码回复 666 获取解锁验证码
步骤:[ 打开微信]->[ 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三阴姐妹互助圈"公众号输入 666 获取验证码],即可永久解锁本站全部文章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