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P53

P53

抗癌大突破:P53靶向治疗又有新进展!全新疗法面世,近半患者迎来希望!

抗癌大突破:P53靶向治疗又有新进展!全新疗法面世,近半患者迎来希望!

P53是人类癌症中突变最频繁的一个基因,大约一半的癌症都有P53的突变[1]。但这样一个在癌症中高频突变的基因,长期以来却一直缺乏有效的靶向方法,近几年才有了些突破(参考:ASCO速递|皇冠上的明珠, 癌症治疗大突破: P53靶向治疗取得重大进展, 或为近半癌症患者带来抗癌良药!)。 近日,又有一种P53靶向疗法出炉。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的Steven A. Rosenberg等人使用靶向突变型P53的TCR-T治疗了1位晚期乳腺癌瘤患者,获得了部分缓解,肿瘤缩小了55%,缓解持续了6个月[2]。 患者乳房上的肿瘤在治疗后消失 P53和KRAS可以说是癌症中最难靶向的两个基因了,但它们难以靶向的原因还有不同。KRAS是因为KRAS蛋白的结构接近一个球形,缺乏药物结合位点。而P53难以靶向,则是因为它是一个抑癌基因。 对于一个在癌症中过度激活的癌基因,我们开发一个药物去抑制它的活性相对容易,但对于一个在癌症中失活的抑癌基因,想恢复它的活性可就难如登天了。但如果只是把突变的P53作为识别癌细胞的标志,用另外的手段来杀死癌细胞,那不就能绕过恢复P53功能这一难点了吗? 先前已经有一些研究发现,一部分的P53突变体,如R175H、Y220C和R248W是具有免疫原性的,可以被T细胞和抗体识别[3]。是否能利用这些P53突变体的免疫原性,使用免疫细胞来杀死癌细胞? 研究人员一共招募了163名难治性晚期实体瘤患者,对他们的肿瘤样本进行分析鉴定,其中97人具有P53基因的非同义突变。在这些非同义突变中,研究人员找出了21个不同的P53突变体抗原肽,并在肿瘤相关淋巴细胞(TIL)中发现了39种针对这些抗原肽的TCR。 分析筛选过程   经过筛选,最终有12人接受了包含靶向P53突变体的TIL细胞治疗,2人部分缓解,分别持续了4个月和6个月。 对这些患者输注TIL后的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分析显示,输入他们体内的TIL细胞PD-1表达很快升高,并呈现衰竭表型,功能受到了抑制。而且,哪怕是那两位部分缓解的患者,他们体内的TIL细胞中,靶向P53的比例很低,很难说是这些P53靶向的T细胞还是其它T细胞起了治疗作用。 其中一位部分缓解的患者   考虑到肿瘤中的TIL细胞很可能已经被肿瘤中的免疫抑制微环境影响,活性难以保证,研究人员又选取了一位48岁的晚期乳腺癌患者,使用她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制备靶向P53突变体的TCR-T细胞。 在接受治疗前,这位患者的病情十分危重,双侧乳房都被真菌样肿物侵蚀,还有左侧胸腔积液和心包填塞。治疗前的测序结果显示,她的肿瘤携带了P53R175H突变,但并不存在相应的反应性T细胞。 由于严重的心肺疾病,这位患者在输注TCR-T细胞后甚至没有接受常规的IL-2治疗,还出现了3级的急性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一度病危。 但即使这样,TCR-T的疗效依然出众。治疗后6周和14周时,靶病灶的肿瘤体积分别减少了37%和55%,心包、胸壁和皮下的肿瘤转移明显减少,所有可见的皮肤病变都在治疗后60天完全消失。但在持续缓解6个月后,她的肿瘤又因为HLA分子丢失而耐药复发。 患者的肿瘤缩小 不过研究人员也强调,目前的一个案例还不足以得出确切的结论,但已经展现出了TCR-T疗法在靶向P53突变上的潜力。希望能在将来进行更大规模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Zhu G, Pan C, Bei J X, et al. Mutant p53 in cancer progression and targeted therapies[J]. Frontiers in oncology, 2020, 10: 595187. [2]. Kim S P, Vale N […]

小D
ASCO速递|皇冠上的明珠,癌症治疗大突破:P53靶向治疗取得重大进展,或为近半癌症患者带来抗癌良药!

ASCO速递|皇冠上的明珠,癌症治疗大突破:P53靶向治疗取得重大进展,或为近半癌症患者带来抗癌良药!

癌症治疗,难就难在它的“千变万化”之上。   我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用来形容每个人对特定的内容会有完全不同的理解,这其实只是一种夸张的修辞手法。   但在癌症的治疗中,一千位患者,就一定会有一千种不同的癌症,这与患者们复杂的基因突变密不可分。它们千变万化,每位癌症患者的基因突变几乎不可能完全相同,但它们又有着一定的共性:   以我们熟知的肺癌EGFR、ALK等驱动基因突变为例,正是由于它们的突变,才导致了人体细胞不受控制的“野蛮生长”,最终成为威胁我们生命的癌症。 有了基因突变这个显眼的“靶子”,我们就可以针对性的研发出专攻癌症弱点的靶向药物,从而帮助这些特定患者实现长久的治疗获益,甚至实现晚期癌症的“临床治愈”。 怎么找到一个大多数癌症患者都存在的基因突变,同时找到针对它的有效靶向药物,成为癌症靶向治疗最重要的内容。 前者,早在30年前,我们的研究者们就已经发现了一个癌症患者们普遍存在的基因突变——P53基因。 P53基因原本是我们人体的一个“守护神”基因,它作为人体抑癌基因,可以保证我们的细胞正常生长和分裂,不产生奇怪的基因突变。 但当这个基因出现突变,它“守护神”的功效就丧失了,甚至不久前在顶尖期刊《Science》杂志中,来自哈佛的研究团队发现一旦人体某个细胞出现P53突变,不仅它自身可能发生癌变,还会连带周边的细胞的P53基因一并失去功能,出现癌变风险。 真可谓“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 据估计,约50%的癌症患者都存在P53基因突变,如何恢复它的功能,成了癌症治疗中“皇冠上的明珠”。 但遗憾的是,近30年来,无数研究者们在P53基因治疗中费尽了心思,都铩羽而归,没有取得有效的进展: ○ 2020年6月,罗氏在EHAC上宣布针对P53基因的III期试验(MIRROS)失败; ○ 2020年1月,诺华宣布停止了靶向p53基因的相关分子药物的开发; ○ 强生,赛诺菲,默沙东等顶尖药企都先后宣布暂停相关的研究项目; …… P53基因,似乎成了一个癌症治疗难以攻克的“魔障”。 所幸,在今年ASCO大会(全球顶级癌症学术会议,美国临床肿瘤学会)上,P53基因可能迎来它的第一次“滑铁卢”! 近日,PMV制药公司公布了其P53重激活剂“PC14586”(后文我们将之简称为“P药”)的报告摘要,并表示将在在2022年6月举行的ASCO年会上作口头报告。 所谓的P药,是一款小分子P53重激活剂,选择性地结合P53 Y220C突变蛋白中存在的缝隙,并恢复P53野生型(正常)构象和转录活性,从而产生有效的临床前抗肿瘤活性。 简单说来,就是它可以恢复癌症患者P53基因的“守护神”抑癌功能,让原本肆虐的癌细胞停止生长,从而帮助患者战胜癌症! 通过本次公布的P药数据摘要,我们就可以看出P药这一次可能会带来了不起的治疗数据: 在本次ASCO大会上,PMV公司将公布P药首个临床研究(PYNNACLE)数据,该临床研究评估了P药在携带TP53 Y220C突变的晚期实体肿瘤患者中的安全性、药代动力学(PK)、药效学(PD)和初步疗效。 在确保安全性的前提下,P药针对P53突变的初步疗效是我们最关注的重要内容。截至2022年2月8日,共有29例存在TP53 Y220C突变的实体瘤患者参与该临床。 其中,在21例疗效可评估患者中,共有5位患者达到部分缓解,包括1位小细胞肺癌和1位乳房癌达到部分缓解,1位结直肠患者和2例前列腺患者达到未确证部分缓解。 更重要的是,在3个最高剂量组(总日剂量2000~3000mg)中10例疗效评估患者中,共有3位患者达到部分缓解,另外7位患者SD实现了疾病稳定控制。 在针对这些患者的分析中,研究者们观察到P53 Y220C循环肿瘤DNA减少和循环肿瘤细胞数量减少,进一步支持PC14586的靶向抗肿瘤活性。(简单说来,就是这些患者血液中携带p53突变的癌细胞减少了,侧面证明了治疗有效) 从简单的摘要中,我们就已经能看出此次PMV公司即将发布的P药临床数据将给我们带来怎样突破性的进展: 一方面是这是我们针对P53突变近30年来的药物研发史上,首个P53重激活剂,并且初步取得了不错的临床疗效; 而更重要的是,针对它的最高剂量组,我们发现它目前展示出来的疗效相当不俗!在10位患者中,3位实现了病灶缩小超过30%的部分缓解,而7位患者也可实现病情稳定,虽然它只是一个I期的早期临床,但这是非常不错的临床数据。我们期待看到它后续更加惊艳的数据。 而在大家关注的安全性方面,P药耐受性良好,在79%的患者中观察到治疗相关副作用,大部分副作用为非严重副作用。最常见的包括恶心(34%)、呕吐(24%)、疲劳(21%)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17%)。没有剂量限制性毒性,并且继续进行受试者登记。 如此优异的早期临床疗效,再结合上超高的患者携带率(约50%的患者存在P53突变),我们有理由相信,一款新的重磅靶向药物即将为我们的癌症患者带来更多帮助。 而关于PMV公司在下周即将公布的P药具体临床情况,咚咚也将实时关注,第一时间为癌友们带来最新资讯!  

小D
P53上游与合成致死:靶点“ATM”赛道极具潜力!

P53上游与合成致死:靶点“ATM”赛道极具潜力!

PARP抑制剂的成功,使“合成致死”由概念变为现实;P53的持续火热,使其周边靶点得到共同繁荣;同时具备上述特点的靶点自然不会被研究者漏掉,ATM就是这样的靶点之一。当前,ATM尚处于靶点开发早期阶段,临床品种尚未扎堆,研发赛道极具潜力! 01 ATM靶点特点 ATM(Ataxia Telangiectasia Mutated),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突变,是一种丝氨酸/苏氨酸蛋白;ATM的蛋白结构,N端为ATM特有,C端是与PIKK家族(例如ATR,DNA-PK)其他成员共有的CFAT结构域(FATC);此外,N端还包括其他一些特定结合域,如下图所示。  图1.1 ATM蛋白重要结构域分布  02 DSB损伤修复&ATM信号激活 正常状态,ATM是以多聚体非活化形式存在,DNA单链损伤(DSB)后,ATM发生磷酸化变成活化的单聚体形式。修复蛋白相关复合物再一次将活化的ATM、MDC1和53BP1募集到DSB;同时,ATM磷酸化BRCA1、MDC1和53BP1,从而启动DNA损伤修复机制。  图2.1 DSB损伤修复&ATM信号激活DSB一旦发生,ATM首先被催化活化;但ATM总水平不发生变化,一部分ATM快速富集到核内DNA损伤位点,另外一部分依然定位在核质中;进一步研究发现,未发生DNA损伤的细胞中,静止期的ATM以二聚体形式存在,一旦激活,就会分解成为活化的单体形式。ATM磷酸化后,会相继调控其他激酶活性,如细胞周期检测点激酶2(CHK2);另P53曾经被用作ATM活化的标记物,其作用机制也被广泛研究;再如,DNA-PK、AKT、同源域结合蛋白激酶2(HIPK2),也是ATM常见的底物。这其中,被激活的P53最终上调一系列基因表达水平,这些基因既包括细胞周期检测点相关基因促进细胞存活,又包括程序性细胞死亡相关基因促进细胞死亡。  图2.2 真核细胞重叠/互补的DNA修复途径  03 ATM与肿瘤    ATM与肿瘤的关系,主要作用于细胞周期阻滞以及凋亡环节;对于肿瘤细胞本身,为了维持生存,总是通过下调ATM表达水平免除ATM活化的影响。众多研究还发现,乳腺癌、口腔癌、黑色素瘤、前列腺癌、胰腺癌,均发现ATM表达异常,且以上调为主要特点。更多的临床前/临床试验研究表明:在化疗抗性方面,肿瘤细胞可以上调P38、HMGA水平以促进ATM基因表达;在放疗抗性方面,由于肿瘤细胞中ATM的高表达,导致辐射抗性的肿瘤细胞对化疗存在抵抗;在存活方面,ATM还可通过活化AKT以促进肿瘤细胞存活。另由于ATM的研究定位更倾向于合成致死,故与其他药物进行联合使用的临床应用也相对较多。 04 ATM临床药物状态 通过数据库查询,当前进入临床阶段的ATM抑制剂主要有3个,分别为AZD-1390、M-4076、XRD-0394;现分别介绍如下。➢ AZD-1390 开发公司为阿斯利康,口服给药,为ATM激酶抑制剂,用于治疗肿瘤,包括胶质母细胞瘤和转移性脑癌。2017年6月,一项开放标签、单中心、探索性I期研究分析了AZD-1390(使用静脉注射[11C]AZD-1390微剂量)在健康男性(n=8)中的脑暴露情况,中位Tmax为20分钟。2018年4月,在英国和美国启动了一项针对复发性/原发性胶质母细胞瘤和脑转移患者的I期试验,以评估安全性、耐受性和药代动力学。2020年9月,启动一项研究以评估AZD1390和奥拉帕利联合用药的安全性试验。➢ M-4076 开发公司为Merck KGaA,口服给药,为ATP竞争性、高选择性的小分子ATM抑制剂,可增强DNA双链断裂诱导剂(如放射疗法)的作用,用于癌症治疗,包括头颈部鳞状细胞癌在内的晚期实体瘤。2021年5月,在美国和加拿大启动一项人体首次、开放标签、顺序分配、两部分的I期试验,以确定M-4076单一疗法在晚期实体瘤参与者(预期n=30)中的安全性、耐受性、药代动力学(PK)、药效学(PD)、最大耐受剂量(MTD)和早期药效特点。另早期临床前试验表明,在p53突变的HBCx-9模型中,M-4076(30mg/kg,qd)与PARP抑制剂联合用药,显示出显着的协同抗肿瘤活性。➢ XRD-0394开发公司为X Rad Therapeutics,口服给药,为ATM/DNA-PK双重抑制剂,用于治疗转移性、局部晚期或复发性实体瘤。2021年8月,在美国启动了一项人体首次、多中心、开放标签、非随机的Ia期研究,以评估单次给药的安全性和耐受性;另试验还将评估单剂量XRD-0394与姑息性放疗联合治疗的PK曲线和PD疗效。参考:1.Trends in Immunology, April 2021, Vol. 42, No. 4 .doi.org/10.1016/j.it.2021.02.0012.Mutat Res Fund Mol Mech Mutagen 821(2020).doi.org/10.1016/j.mrfmmm.2020.1116953.Pharmacology & Therapeutics(2019).doi.org/10.1016/j.pharmthera.2019.07.0024.Pharmacology & Therapeutics(2015).doi.org/10.1016/j.pharmthera.2014.12.0015.CNKI date6.https://www.rcsb.org/

半夏
P53的好搭档MDM2,一个潜在的重磅靶点?

P53的好搭档MDM2,一个潜在的重磅靶点?

P53,于肿瘤领域的热度,绝对处于第一梯队,虽仍未有药物上市,但并不影响研究者对它的热情。在很难攻破P53这个靶点的基础上,研究者逐渐将力量分散于其周边靶点以及整个信号通路,其中,与之形成复合物的MDM2,自然吸引了大量研究,且当前最高已处于临床III期。   那么,作为P53的好搭档,MDM2会成为一个潜在的重磅靶点吗?国内外都投入了哪些力量于其中?请看本稿件。    不得不说的抑癌基因“P53”   P53,可以说是肿瘤领域一个极热的靶点,同时也是一个极具争议的靶点。之所以热,是因为几乎所有的人类肿瘤中均存在P53信号通路的异常,近50%的恶性肿瘤中存在P53的突变,被广泛的定义为抑癌基因。而极具争议,是因为历经40年的开发,仍无上市药物。 生理状态下,P53蛋白的表达水平很低,且呈动态;细胞受刺激后,磷酸化的P53与MDM2/MDMX复合物解离,蛋白水平升高,激活;P53的持续高水平,又导致了PUMA、BAX等凋亡相关基因的转录,引发细胞凋亡,从而抑制肿瘤的发生。   图1.1  P53信号通路(与MDM2相关度极大) (图片源:BBA – Reviews on Cancer 1876 (2021) 188556)  MDM2靶点特点   在P53诸多负反馈调节机制中,最核心的机制是由MDM2及其同源异聚复合蛋白MDMX实现;MDM2可以抑制P53的转录活性和稳定性,同时MDM2是P53的靶基因,表达水平受到P53的调控。另,MDM2具有可以抑制P53诱导凋亡的能力,但MDMX可能具有抑制P53诱导细胞周期阻滞的能力。故,MDM2被认为是与P53关联最为紧密的功能靶标。 结构上,MDM2的N端P53结合结构域可以结合到P53的转录激活结构域,阻碍P53与其共转录激活因子的结合,抑制P53靶基因的激活;另一方面,MDM2的C端RING(Really Interesting New Gene)结构域具有E3泛素连接酶活性,可以泛素化降解P53和MDMX,同时其自身也可被泛素化。   图2.1  MDM2/MDMX多维度控制P53稳定性 (图片源:FEBS Letters 586 (2012) 1390–1396) 全球临床在研药物   Nutlins3a,是首个被证明可以有效抑制P53与MDM2间的相互作用的小分子MDM2抑制剂,基本结构是多取代的二氢咪唑,二氢咪唑环上的疏水性取代基可模拟P53N端与MDM2结合的关键疏水性残基。为了提升活性,有研究者对其结构进行优化,又合成了众多活性更优的化合物,如RG7112 (RO5045337)和RG7388(RO5503781,III期);其他公司或机构也开发了MDM2抑制剂,具体见下图。   图3.1 临床试验中靶向P53和/或MDM2的代表性小分子 (图片源:European 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   首个进入临床研究的P53-MDM2蛋白-蛋白相互作用抑制剂,为罗氏制药开发,RG7112。而目前进展最快的,同为罗氏制药公司开发的2代MDM2小分子抑制剂,即RG7388,现已进入临床III期;而早在2011年,即开展了3项临床针对I期,分别用于评估RG7388用于治疗晚期恶性肿瘤、单独或联合阿糖胞苷治疗急性髓性白血病、以及联合泊沙康唑治疗实体瘤时的药物相互作用。 其他品种:如AMG-232,是由安进公司开发,是从头设计的新型骨架;而DS-3032b是由第一三共公司开发,现已进入II期。  国内专利申请   针对于MDM2这个靶点,我国申请相关专利的申请人类型是以企业占比最多,大于80%,其次为高校,再为研究机构和个人。 企业方面,国外对MDM2抑制剂进行布局的企业主要有诺华股份、豪夫迈·罗氏、霍夫曼-拉罗奇、美国安进、第一三共株式会社等。 而国内,当前对于该靶点进行布局的药企并不多,主要有江苏申琅生物、亚盛医药、南京明德新药、上海长森药业等。   […]

半夏
最强抑癌基因P53突变有药了!半数癌症患者均携带,靶向新药实现37%完全缓解率!

最强抑癌基因P53突变有药了!半数癌症患者均携带,靶向新药实现37%完全缓解率!

癌症是体细胞基因突变导致的一种病,有这么一个基因的突变存在于一半以上的癌症中,它就是p53。但遗憾的是,各种肿瘤靶向药出了一代又一代,却一直没有攻克p53这个存在最广的靶点。 但在不久前,一款药物Eprenetapopt可能能打破p53没有靶向药的现状。在II期临床试验中,Eprenetapopt治疗52名携带p53突变的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患者和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有效率52%,37%的患者完全缓解[1]。 开发Eprenetapopt的ApreaTherapeutics公司 p53基因一直是肿瘤领域里的一个明星基因,一半左右的恶性肿瘤都携带有p53基因的突变。人们最初以为p53是一个促癌基因,后来才发现它是最为重要的一个肿瘤抑制因子[2]。 当细胞中DNA受到损伤时,p53蛋白就会被激活,通过下游的信号通路让细胞停止分裂,修复DNA损伤,在损伤无法修复的时候还可以让细胞凋亡,阻止癌症的发生[3]。p53突变失活后,细胞失去对DNA损伤的监控,很容易积累突变变成癌细胞。 而突变失活的p53,不但失去抑制肿瘤的功能,还会影响正常的p53蛋白,抑制其功能,进一步促进肿瘤的生成[4]。 p53的作用 p53突变不但会让肿瘤容易发生,还会让肿瘤更难治。比如血液系统肿瘤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MDS)和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中,携带p53突变的患者常常化疗效果很差,缓解期很短,尤其是p53双等位基因都突变的患者和核型复杂的患者,预后更差[5,6]。这些患者,即使进行了骨髓移植,也很容易复发[7]。 由于致癌的p53突变是其失活突变,要想靶向p53就得恢复p53突变的功能。药物研发上,想要抑制一个蛋白的功能容易,想恢复一个蛋白的功能却很难。就拿现有的靶向药来说,目前所有上市的靶向药都是靶向某一种癌蛋白,抑制其致癌功能,没有一种是靶向抑癌蛋白恢复其抑癌功能的。 恢复p53的功能虽难,但也有一些研究为这一目的指明了方向。一些潜在具有恢复p53蛋白功能的先导化合物已经被合成了出来[8],已经用于治疗AML的三氧化二砷(也就是砒霜)也被发现具有恢复p53功能的作用[9]。这些分子都能与p53蛋白中的半胱氨酸残基上的巯基作用。 p53蛋白的DNA结合域 Eprenetapopt正是根据这一思路设计的第一款p53靶向药,它在体内能结合突变型p53中的半胱氨酸残基,将其构象转化成野生型p53的构象,恢复p53的功能[10]。 在这次的II期临床试验中,研究人员共招募了34名MDS患者和18名AML患者。他们均携带p53突变,平均年龄74岁,男性占48%,87%具有复杂核型,21%有p53双等位基因突变。研究所用的治疗方案是Eprenetapopt联合化疗药物阿扎胞苷。到试验结束时,有39名患者符合条件被纳入分析。 在MDS患者中,Eprenetapopt联合阿扎胞苷获得了62%的有效率,47%的患者完全缓解。中位响应时间和完全缓解时间分别达到了10.4个月和11.4个月,中位生存期12.1个月。 在AML患者中,这一治疗方案获得了33%的有效率和17%的完全缓解率。中位响应时间和完全缓解时间也分别达到了12.7个月和14.0个月,中位生存期10.4个月。其中,主要是幼稚细胞>30%的AML患者治疗效果较差。 Eprenetapopt联合阿扎胞苷治疗MDS和AML的生存曲线 作为对比,先前的研究中,单独使用阿扎胞苷治疗p53突变的MDS和AML患者,中位生存期大约只有6个月,差不多是Eprenetapopt联合阿扎胞苷治疗的一半。 研究中,37%的患者出现了治疗相关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发生率与阿扎胞苷单药治疗时相似。还有40%的患者出现了治疗相关的神经不良反应,其中3例达到了3级不良反应标准。这些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在停药5天内完全可逆,减少剂量后不再出现。 目前,FDA已授予Eprenetapopt联合阿扎胞苷治疗MDS的突破性治疗认证,和治疗AML的孤儿药称号,相关的III期临床研究也正在进行[11]。希望国内患者也能尽快用上这一药物。 参考文献: [1]. Cluzeau T,Sebert M, Rahmé R, et al. Eprenetapopt plus azacitidine in TP53-mutated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 and acute myeloid leukemia: A phase II study by theGroupe Francophone des Myélodysplasies (GFM)[J].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2021: JCO. 20.02342. [2]. […]

小D
“无药可救”的靶点有救了

“无药可救”的靶点有救了

  文章来源:与爱共舞订阅号 作者:许柯 我们都知道靶向药最大的弊端就是必须要有特定的突变基因才可以用药,这极大地影响了靶向药的适用范围,使得很多没有基因突变的患者不得不放弃这种优异的治疗方式。 但如果找到一个几乎所有癌症患者都存在的突变基因,研发作用于这个基因的靶向药,这个难题不久迎刃而解了吗? 其实,科学家们已经找出很多广泛存在的靶点,如RAS(包括KRAS,NRAS和HRAS)、P53等基因,它们虽然广泛存在与肿瘤患者体内,但由于其独特的生物特性,使得针对这些靶点进行靶向药的研制变得困难重重,在这些靶点被发现的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后都没有可以作用于它们的靶向药物,因此它们也被称作“不可成药靶点”。 然而,值得庆幸的是,这些“无药可救”的靶点在科学家们不懈的探索下终于有药可用了。 靶向RAS和p53突变体的双特异性抗体疗法 今年3月初,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研究团队研发出可以靶向RAS和p53突变体的双特异性抗体疗法,并将结果分别公布在《Science》和《Science Immunology》上。 RAS是癌症驱动基因,RAS突变蛋白会向细胞发出信号,使细胞的生长失去控制。RAS是第一个被确认的人类癌症元凶,是癌症中最常见的突变基因。在三大死亡率较高的癌症,胰腺癌、结直肠癌和肺癌中,携带RAS突变的患者比例分别达到了95%、52%和31%。如果可以研制出针对RAS靶点的靶向药物,将有大量肿瘤患者从中受益。但由于RAS蛋白表面光滑,缺乏明显的结合位点,一直难以用抑制剂进行靶向。 p53是一种肿瘤抑制因子,可以帮助健康细胞修复损伤DNA、组织细胞转化、防止肿瘤形成。肿瘤在p53发生突变,功能关闭后,会不受控制地生长,而且使用药物来重新激活已失活的p53十分困难。 在传统的分子靶向药物中我们通常会选用单克隆抗体作为载体将药物携带至靶点。单克隆抗体虽然特异性强,但只能作用于单一抗原表位。为此,科学家们研制出了双特异性抗体,它可以同时与两种特异性抗原结合,相当于两种单克隆抗体的复合物。 然而RAS和P53是细胞内蛋白,它们都只在细胞内才会发挥作用。而无论是传统的单克隆抗体还是双特异性抗体都无法深入细胞内部与这两种蛋白进行结合。这也成为了RAS与P53成为不可成药靶点的重要原因。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研究团队在研究时发现了,RAS和p53突变蛋白虽位于胞内,但它们在细胞内被降解后生成的多肽片段能够与人类白细胞抗原(HLA)蛋白构成复合体,并且在细胞表面呈现,而与这些复合体结合同样可以达到效果。 接下来只要依据RAS-HLA复合体或P53-HLA复合体研制双特异性抗体就可以大功告成了。将双抗的一段与复合体连接,另一端激活T细胞,就可以有效诱导T细胞进行免疫应答。 双特异性抗体作用示意图 经过研究团队5年的努力,终于找出一种双特异性抗体“diabody”,它能够与癌细胞结合但不与健康细胞结合。将该双特异性抗体作用于RAS-HLA复合体或P53-HLA复合体能够显著抑制肿瘤的生长。 靶向突变p53-HLA复合体的双特异性抗体H2-scDb在小鼠模型中显著缩小肿瘤体积 两种RAS双抗V2-U scDb和L2-U scDb能够诱导T细胞活化,特异性识别并杀死表达内源性水平RAS突变蛋白的癌细胞 令人欣喜的是特异性双抗不仅表现出与HLA复合体高度的特异性,还能够以极低的抗原密度诱导靶细胞的杀伤,这就使得该技术的应用前景更加广泛。 当然这种疗法目前还只存在于实验室阶段,还有诸如稳定性较差,在血液中易被清除的缺点。具体能否真正用于肿瘤治疗还有待临床试验的验证。但这无疑是为RAS、P53甚至更多不可成药靶点带了成药的可能,让更多因为缺乏有效基因突变的肿瘤患者看到希望。   参考文献: [1] Hsiue H. E. et al. Targeting aneoantigen derived from a common TP53 mutation. Science (2021) [2] Douglass J. et al. Bispecific antibodies targeting mutant RAS neoantigens. Science Immunology […]

半夏
突破!皇冠上的明珠,中国团队实现p53抑癌基因重大进展,千万癌症患者或将迎来抗癌良药

突破!皇冠上的明珠,中国团队实现p53抑癌基因重大进展,千万癌症患者或将迎来抗癌良药

临近年末,癌症治疗领域又发生了一件天大的好消息: 癌症靶向治疗皇冠上的明珠,p53抑癌基因的抗癌机制取得了重要突破。   而摘下这颗明珠的研究团队,正是我们中国自己的学者,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瑞金医院卢敏团队和牛津大学的XinLu团队。   厉害了,我们中国的医疗研究者!   这一刻,自我们发现p53抑癌基因以后已经整整期待了30年。研究成果一经发布,饶子和、陈国强、林国强等多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对研究成果给予了高度盛赞,期待这个结果能快速转化为一套完善的抗癌方案,为癌症患者带来全新的治疗方式。   为什么说p53抑癌基因是癌症靶向治疗皇冠上的明珠?p53突变是癌症患者中最常见的基因突变,具有巨大的治疗潜力:   p53的蛋白结构   在所有癌症患者中,近一半患者都存在p53突变。如果我们成功开发出对应的药物恢复它的功能,我们的癌症治疗将取得历史性进步!全球上千万癌症患者将直接受益于这个全新的疗法。   然而,针对p53基因这个油盐不进的钢铁堡垒,几十年来,无数科学家耗费了大量精力,测试了几十种药物,最终都折戟沉沙,这个潜力巨大的癌症治疗靶点仍然“逍遥法外”: ○ 今年6月,罗氏在EHAC上宣布III期试验(MIRROS)失败了; ○ 而早在今年1月,诺华也停止了靶向p53基因的相关分子药物的开发; ○ 强生,赛诺菲,默沙东都先后宣布暂停相关的研究项目; …… 不过,科学研究无止境。2020年12月24日,来自我们中国人自己的研究团队在Cancer Cell杂志上发表了有关于激活p53突变体的研究,提出了重要的p53激活理论和p53功能激活的解决策略! 1 中国团队潜心钻研:终握圣杯 在几乎“全员抛弃”的p53靶向疗法领域,中国研究团队坚持了六年。 苦心人,天不负。潜心钻研,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瑞金医院卢敏团队和牛津大学Xin Lu团队,发现三氧化二砷(ATO)能有效激活多个p53突变体,并且在探求作用机理的过程中,提出了重要p53激活理论和p53功能激活的解决策略,这一理论和策略的提出,直接翻越了p53领域的两大难题,摘得科学界和工业界靶向领域的圣杯(p53靶向药被称为“Holy Grail”)。 为什么这么说呢? 在此之前,科学家研究有关p53的药物,都是希望能筛选出直接激活所有p53突变体的“全能型药物“。但p53基因能发生多达上千个的突变,导致p53丧失功能的机制自然也就各不相同,安排一个“全能型选手“来帮助p53恢复功能的设想,显然还不太现实。 所以,在p53问题上,摆在科学家面前的问题是,该从哪下手、该怎么下手的难题。 卢敏和Xin Lu的研究团队在瞄准p53结构型突变的研究中,给我们指出了从哪下手。瞄准p53蛋白折叠问题。通过筛选恢复p53折叠功能的小分子药物,可以逻辑性的恢复一类突变体的功能。 红色箭头处聚类的是DNA结合型的p53突变体 紧接着,在这项研究中,卢敏和XinLu的研究团队又告诉了我们该怎么下手。他们成功筛选出了ATO解决了第二个难题。通过砷原子填补p53蛋白结构中不稳定的空腔(这个空腔被证明是造成p53结构不稳定的原因,从而导致蛋白无法折叠),p53功能被高效恢复,在稳定性,蛋白折叠,转录活性等各项指标中均有优秀的恢复作用。 红色箭头处的砷原子填补了不稳定的p53蛋白结构   总结下来,我们的科学家干了两件事,第一件事,从逻辑上找到了能巧妙激活p53的理论。第二件事,从实际验证中,找到了小分子ATO,解决了结构型p53突变的难题。 这种四两拨千斤式的策略,考验的是,研究者洞察本质的能力,跳脱出一个突变对应一种p53功能丧失的局限性。将p53突变问题,从结果上进行分类,进行瞄准式击破,或许是p53靶向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而p53靶向领域的突破,必将是全人类伟大的突破。 2 ATO抗癌作用:早已有之 其实,早在20世纪70年代,同样也是国人的成果,张亭栋发现ATO,也就是我们熟知的砒霜,能治疗某些白血病。但早期研究没有什么人关注。 直到陈竺和陈赛娟团队科学验证了ATO有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奇效。随后在更多的大型临床研究中,都发现三氧化二砷治疗APL的效果很好。原来,这个剧毒的小分子物质,是个神奇的靶向药物。 研究发现,PML-RARα融合蛋白会导致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而ATO能特异性靶向PML蛋白,妥妥的PML-RARα融合蛋白抑制剂。 因此,ATO联合全反式维甲酸最终也成为很多APL患者的标准疗法。 近年来,越来越多国内的科学研究走向世界获得认可,这是值得骄傲的事。在困难重重的道路上,我们看到了许多人的坚持和努力。感谢这些前赴后继的科学家们。 最后,还需要特别提醒的是,三氧化二砷(ATO,砒霜)用于靶向p53突变患者的治疗,还未进行临床验证。相关的安全性,使用剂量和疗效有待临床试验的开展验证。广大患者遵医嘱用药,不要随意自行尝试。 参考文献: [1]. LuMin, Lu Xin […]

小D
他汀抗癌实锤来了!降脂亦可抗癌

他汀抗癌实锤来了!降脂亦可抗癌

最常用的降脂药或能成为抗癌药

小D
幽门螺杆菌降解抑癌蛋白p53的机制找到了!

幽门螺杆菌降解抑癌蛋白p53的机制找到了!

幽门螺杆菌会带走p53的稳定蛋白,阻碍DNA修复,促进胃癌发展

小D
怎么判断肿瘤的恶性程度和复发可能性?

怎么判断肿瘤的恶性程度和复发可能性?

介绍这3个评估指标给你参考

小D
P53疫苗:免疫激活的病友生存期延长3倍

P53疫苗:免疫激活的病友生存期延长3倍

  P53(也称TP53,一回事)基因,是最著名的抑癌基因;在超过60-70%,甚至更高比例的实体瘤患者中,该基因均为突变型。 此外,在正常细胞中,正常P53基因合成的正常P53蛋白质,其实是很少的;而在癌细胞中,突变以后的P53基因,会合成大量的功能异常的P53蛋白质。 正因为如此,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科学家刚刚发现这个基因的时候,还闹了一个笑话。因为,从肿瘤组织中能观察和检测到的,大部分其实是已经突变以后的P53基因、已经变异以后的异常P53蛋白质,科学家就想当然的以为这是“正常的”、“本来样子”,因此还把这个基因一开始当成了癌基因。这个错误一度维持了近十年,直到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和麻省理工大学的教授联手才“拨乱反正”,纠正了这个错误。 正因为P53是一个抑癌基因,靶向这个基因的新药、新技术非常困难。三四十年过去了,进展有限。最近几年,有几个靶向药略显身手,比如AZD1775(详见:放一个大招:千年难题,P53突变的肿瘤,有药了!!!);此外,设计靶向P53的肿瘤疫苗,最近也非常热门,比如p53MVA,一种基因改造以后的牛痘病毒(详见:P53肿瘤疫苗+PD-1抑制剂:最具潜力的治疗联合,两个月完全缓解的奇迹)。 近期,一项使用P53MVA疫苗治疗铂类化疗抵抗的、难治性卵巢癌的临床试验结果公布,亮点十足。对含有铂类的化疗方案抵抗的卵巢癌,是最难治的一种卵巢癌,吉西他滨是最常用的备选方案,其有效率大约是15%,中位无疾病进展生存时间大约仅有3-5个月。 从2014年12月到2016年12月,招募了12位铂类方案化疗抵抗的难治性卵巢癌志愿者,其中11位患者完成了治疗。中位年龄为59岁,大多数为高级别浆液性癌。入组该临床试验后,接受吉西他滨+P53疫苗治疗。3周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的第1、第8天打吉西他滨,第15天打P53疫苗。 结果显示:11名患者接受上述治疗后,5名患者的外周血中可以检测到P53抗原特异性的CD4 T细胞,6名患者的外周血中可以检测到P53抗原特异性的CD8 T细胞,这些细胞在体外均具有一定程度的抗癌能力。而外周血中帮倒忙的免疫抑制细胞,Treg以及MDSC细胞的比例和数量,在大多数患者体内都是明显下降的。更重要的是,相比于那些未能激活抗癌T细胞免疫反应的患者,那些成功激活T细胞免疫反应的病友,生存期明显更长,相差3倍以上——这从侧面说明,P53疫苗具有初步的疗效。未来需要开展更大规模的,随机对照试验来进一步检验它的疗效和安全性。   参考文献: [1]p53-reactive T cells are associated with clinical benefit in patients with platinum-resistant epithelial ovarian cancer after treatment with a p53 vaccine and gemcitabine chemotherapy. DOI: 10.1158/1078-0432.CCR-17-2709

小D
P53肿瘤疫苗+PD-1抑制剂:最具潜力的治疗联合,两个月完全缓解的奇迹

P53肿瘤疫苗+PD-1抑制剂:最具潜力的治疗联合,两个月完全缓解的奇迹

导读Intro 免疫联合疗法新探索,让患者大面积的皮肤转移瘤完全消失! 肿瘤,对大家而言可谓一头凶猛野兽:一旦与其遭遇,我们唯有全力搏击,奋勇斗争。而这个过程中抗肿瘤药物好比我们手中的武器,只要在恰当的时机选对恰当的武器,就能轻松战胜肿瘤,“把肿瘤关进药物的笼子里”。 在咚咚肿瘤科,我们就有这样一批咚友:他们恰当选对了时机,恰当选对了武器,实现肿瘤临床中的“治疗奇迹”:这些肿瘤患者都治好了,靠运气吗? 随着抗肿瘤药物与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有了更多武器来击退癌症这个凶猛野兽。例如我们今天要提到的主角:PD-1抑制剂、P53肿瘤疫苗。 PD-1抑制剂相信各位咚友都有一定了解,今天我们要给大家介绍一项全新的肿瘤疗法:P53肿瘤疫苗。 P53基因是人体最重要的的抑癌基因之一。众所周知,癌症是人体基因突变的产物。所谓抑癌基因,指的是在我们体内负责纠正细胞基因错误的一个保护程序,而P53是其中重要的一员。通俗的说,P53就像我们体内的公安局与检察院,它扎根在我们的每一个细胞中,一旦发现某个细胞有“变坏”的企图,P53就会被激活,自己毁灭掉自己。 一旦P53基因本身出现突变,监督的任务自然无法完成,癌症的发生几率也就大大提高了。 而P53肿瘤疫苗,就是通过P53基因突变的靶点,来对肿瘤进行治疗。P53突变在各种类型的肿瘤中广泛存在,一度被认为治愈肿瘤最大的希望。 P53肿瘤疫苗+PD-1抑制剂,两大威力巨大的抗癌武器结合在一起会产生怎样的反映?我们来看看下面这位患者创造了怎样的治疗奇迹: 一位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经过8年抗战,尝试了10种药物,最终肿瘤爆发进展,全身50%的皮肤出现了转移(下图左),医生也没有方案了;通过全新的免疫联合疗法,2个月之后,皮肤转移瘤全部消失(下图右)。注意:患者身上的红斑可不是皮疹,经过病理确诊,100%都是转移瘤。 这位患者使用的免疫联合疗法,包括两种药物: 一是靶向P53基因的肿瘤疫苗。悲催的是,经过几十年的探索,还没有靶向药能克服它。不过,在这个临床试验中,医生给她用的是靶向P53基因的疫苗——p53MVA,表达在一种基因改造过的牛痘病毒里面,可以激发患者的免疫反应。关于肿瘤疫苗,可以参考: 新型肿瘤疫苗让这位患者肿瘤消失,疗效持久 新疗法治愈晚期癌症: 靠谱么?! 二是PD-1抗体。PD-1抗体药物是这几年肿瘤治疗领域最大的突破,有效率高,副作用小,患者还可能实现临床治愈,彻底改变了很多肿瘤的治疗格局,参考: 最火抗癌药PD-1公布中国患者数据,疗效显著,即将上市!   具体来看看这位患者的治疗历程: 1:罹患极度难治肿瘤, 10种药物谱写8年奇迹! 患者今年69岁,得了三阴乳腺癌,晚期。可能有些人觉得乳腺癌不可怕,经常听到乳腺癌治愈的例子。但是,三阴乳腺癌很特殊,并没有好的治疗药物,只能靠化疗,晚期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只有13.3个月。 2008年的秋天,患者确诊三阴乳腺癌。之后进行了多西他赛+环磷酰胺的新辅助化疗,并于2009年6月,进行了乳房切除术,活检发现了局部的淋巴结侵犯。2个月之后,发现肿瘤侵犯皮肤,进行了卡铂+吉西他滨的化疗,一直维持了两年。 2012年,患者发生了骨转移,先后进行了希罗达和紫杉醇化疗,同时联合地诺单抗+放疗对付骨转移,又撑了两年! 2014-2016年,患者先后进行了艾日布林、依沙比酮、脂质体阿霉素和吉西他滨的化疗,同时手术切除了肿瘤组织,进行了Foundation One基因检测,发现了P53 D281E突变。又撑了三年! 到这里,患者已经用完了所有针对三阴乳腺癌的治疗药物,没有别的办法了,只能进行更冒险的治疗了。 2016年2月-6月,患者参加了新药PHI-70的临床试验,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腹泻、恶心等副作用巨大,影像检测确定肿瘤进展,这个新药对她无效。 到这时候,患者全身肿瘤爆发进展,大面积转移,至少50%的皮肤都出现了转移瘤,并且侵犯淋巴管,还出现了严重的疼痛和皮肤瘙痒,患者的生活质量很差,痛不欲生。主治医生也确实看不下去了,对她进行了姑息放疗,减轻患者的痛苦,并且考虑临终关怀。 2:全新免疫疗法,2个月治疗,皮肤转移瘤完全消失! 2016年8月,一个偶然的机会,患者被推荐到美国希望之城国家癌症中心,参加一个探索性的临床试验,使用靶向P53基因的肿瘤疫苗联合PD-1抗体。 具体的试验方案是:PD-1抗体Keytruda和P53疫苗联合使用三次,三周一次;然后PD-1抗体单药,3周一次,使用四次。具体如下: 经过近2个月的治疗,患者的身体状态几乎恢复正常,皮肤转移瘤也几乎完全消失,再次进行皮肤活检,确认转移瘤消失了;影像结果显示,患者的部分淋巴结和骨转移病灶也有部分缩小。 所以,积极的尝试给这位“抗癌英雄”又带来了一次战胜癌魔机会。随后,临床医生对这位患者进行积极的随访,虽然在第33周的时候,皮肤肿瘤有复发的痕迹,患者的状态依旧很好,后续还会继续接受PD-1抗体治疗。 看到如此神奇的疗效,患者的主治医生也非常的兴奋,他发现:通过联合治疗,患者血液中针对P53基因的特异性CD8细胞增加了好多倍,在第九周的时候达到了峰值,刚好这时候患者的皮肤转移瘤完全消失。具体如下: 据了解,在这个临床试验中,还有一位三阴乳腺癌和一位头颈鳞癌患者也有不错的效果,患者的肿瘤已经稳定了6-7个月。  注意,这位患者同时使用了两种药物:P53疫苗和PD-1抗体。严格来说,我们并不能确定如此神奇的疗效是联合用药造成的,也有可能是单独一个药物造成的,我们还需要更多的临床数据来证实。 不过,从原理上来说,特异性肿瘤疫苗激发患者的免疫反应,PD-1抗体可以最大化的提高患者的免疫反应,这两种药物配合,有非常值得期待的前景。   参考文献: [1]Yuan, Y. et al. Complete regression of cutaneous metastases with systemic immune response […]

小D
扫描下方二维码回复 666 获取解锁验证码
步骤:[ 打开微信]->[ 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三阴姐妹互助圈"公众号输入 666 获取验证码],即可永久解锁本站全部文章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