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抗癌知识
抗癌知识

抗癌路上,我们都是努力奔跑的人与病友交流治疗经验,多学习抗癌知识。

三伏天渴了热了要当心,这种疾病的死亡率高达80%

三伏天渴了热了要当心,这种疾病的死亡率高达80%

  在这一年中气温最高、又潮湿、又闷热的日子里,你打算如何度过?无论是和小伙伴一起爬山涉水,还是在市内吃香喝辣,都有可能会出现各种身体不适。所以我们总结了2个可能在夏天较常见的健康状况以及应对措施和大家分享。 喝水太少 近些年,因缺水导致急性肾衰竭的例子越来越多。比如近期有新闻报道,张女士一家外出登山。在爬山过程中,由于自备的矿泉水不足,一向身体不错的张女士将水分给了家人,自己却饮水不足。 不料回到家,张女士就感到疲劳、头痛、头晕,去医院检查发现肌酐水平增加,医生诊断为身体脱水后导致的急性肾衰竭(肾前性急性肾损伤)。 喝水少为什么会导致肾衰竭呢? 高温天气,平时我们走走路或者稍微运动一下就会大汗淋漓,更别说户外爬山了。当我们大量出汗又不及时饮水时就会导致脱水,而且还可能导致电解质(如钠)流失。 脱水时可能会出现口干或眼睛干燥、口渴程度增加、小便颜色深黄、小便少或完全没有、疲劳、头痛、头晕、血压低等情况。此时如果没有及时喝水,就会出现严重脱水的情况,当有效动脉血容量减少、肾脏血流不足时,肾脏就无法正常清除体内的代谢废物,从而损伤肾脏,甚至可能会导致急性肾衰竭。 所以,在享受汗流浃背、微风拂面的惬意时,别忘了备足水。《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版》建议:除代谢和食物外,在温和气候条件下生活的一般成年人,每天应最少饮水1500-1700毫升。如果是在大量出汗、腹泻等情况下,需适量增加水分的摄入。 别为了减少负重少带水,更别等到口渴难忍之后再喝水。如果已经出现了脱水症状,一定要想办法喝水,如果能摄入苏打水、运动饮料、果汁、糖水或盐水更好。 虽然在户外饮水可能会受到限制,但是在炎热的夏天感受那绿树成荫、蝉鸣阵阵的大自然,再美好不过。与深山野林的凉爽相比,在市内活动的人可能需要担心中暑。 图片来源:123RF   温度太高 前段时间,就出现了不少相关报道。 一对老人平时喜欢节俭、晚上睡觉开空调怕浪费电,于是在盛夏的晚上想熬一熬,想着睡着后就不热了。不料晚上两位老人觉得不舒服,出现了头晕、恶心、神志恍惚、甚至小便失禁的情况,被送到医院抢救时发现体温已经达到了40.7℃,医生诊断为热射病。 另一个报道是一位57岁男性,因连续3天都在从事高强度的搬家工作,且饮水不足,在搬家过程中突然晕倒昏迷。被送至医院急诊科后,医生诊断为热射病,转至ICU急诊重症监护室。 热射病在中暑的分级中属于重症中暑,是指因高温(核心体温>40°C)引起的人体体温调节功能失调、体内热量过度积蓄。当散热的代偿机制出现障碍时,体内的炎症因子激活,进而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胃肠道菌群分泌的内毒素也可能发挥作用。从而引发中枢神经系统(表现为意识模糊、昏迷等症状)、骨骼肌(横纹肌溶解)、肝脏、肾脏、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和心脏都可能发生器官功能障碍。 热射病通常分为典型热射病和劳力性热射病。典型热射病是由于长期在酷热的环境所致,通常发生在炎热的夏季,尤其是老人在没有空调的房间里久坐且液体摄入不足时。因为老年人皮下血流和出汗的温度调节比年轻人效率更低,可能无法有效散热,所以核心体温可能更容易上升。劳力型热射病是因为剧烈运动所致,多见于运动员、工厂工人等。 此外,儿童也应该预防中暑。与成人相比,儿童的基础代谢率更高、产生的代谢热量更高。但是儿童的排汗能力尚未发育完全、每个腺体的出汗率较低,所以儿童比成人的出汗率低,很难通过汗液蒸发散热,所以体温会容易升高,导致中暑。 热衰竭是另一种类型的重症中暑。常表现为人体核心温度正常或略微升高(37°C-40°C)、轻度神经系统症状,如极度口渴、虚弱、焦虑、头晕、晕厥等,但是精神状态正常。如果未经治疗,热衰竭可进展为热射病。然而,热射病也可能在先前未出现热衰竭的情况下发生。 热射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很高,但与年龄,基础疾病,最高体温相关,最重要是与高热持续时间及降温迅速有关。如不及时有效治疗,病死率达到80%。无论是否干预,大约20%的存活者遗留脑损伤,一些患者遗留肾功能不全,体温不稳定可持续数周。 图片来源:123RF 如果在高温环境下度过一段时间后感觉身体不适,无论出现什么症状,都应考虑中暑的可能性,比如出现大汗淋漓、口渴、头晕、胸闷、恶心、全身疲乏、心悸、脉搏快速、注意力不集中、神志恍惚时,要注意降温、转移至通风阴凉处并大量喝水。 如果怀疑他人中暑或出现晕厥现象,请将其移至阴凉处,松开其衣服,尽快为其降温并饮水。应用冷水反复擦拭皮肤并考虑使用湿冰袋或化学冷敷袋作为辅助降温手段,随后要持续监测体温变化。若高温持续或出现意识丧失(如无法饮水等情况)应马上送至医院治疗,千万不要认为是普通中暑而小视,耽误治疗时间。 参考资料 [1] 脱水, retrieved 6月 2020, from https://www.msdmanuals.cn/home/hormonal-and-metabolic-disorders/water-balance/dehydration [2]成人热射病. Retrieved 07 一月 2021, from https://bestpractice.bmj.com/topics/zh-cn/3000174 [3]热射病. Retrieved  6月 2019, from https://www.msdmanuals.cn/professional/injuries-poisoning/heat-illness/heatstroke [4] 儿童热射病. Retrieved 2021-01-21, from https://www.uptodate.com/contents/zh-Hans/heat-stroke-in-children/print 注:本文旨在介绍医药健康研究进展,不是治疗方案推荐。如需获得治疗方案指导,请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版权说明:本文来自药明康德内容团队,欢迎个人转发至朋友圈,谢绝媒体或机构未经授权以任何形式转载至其他平台。转载授权请在「e药环球」微信公众号回复“转载”,获取转载须知。 […]

半夏
尚无重磅炸弹,强生、罗氏、GSK加入,乙肝领域哪些在研药物值得期待?

尚无重磅炸弹,强生、罗氏、GSK加入,乙肝领域哪些在研药物值得期待?

文章来源:新浪医药     7月28日,是已故诺贝尔奖得主巴鲁克·布隆伯格的诞辰日,为纪念这位乙肝病毒发现者,世界卫生组织决定,每年的世界肝炎日从2011年开始定为7月28日。肝炎,种类繁多,对人类健康威胁最大的莫过于乙肝、丙肝;索非布韦的诞生,现已将丙肝征服;而乙肝,仍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健康,尤其是对我国,治疗药物的发现更是依赖于我们自己。故,世界肝炎日到来之际,很有必要对乙肝治疗药物进行梳理,以跟随神药的早日出现。 HBV的全球负担 乙肝病毒(HBV),是典型的嗜肝性DNA病毒,慢性感染乙肝病毒会发展成为肝硬化、肝功能代谢失偿甚至肝癌。据统计,2013年大约有686000例死亡病例是由乙肝病毒感染所引起,全球范围估计有2.57亿人患有慢性乙型肝炎;尽管当前的疫苗使用很成功,但感染仍然是威胁健康的难题,且药物治疗不令人满意。 图1.1  2016年全球HBV感染(成人/儿童)分布 (参考:doi.org/10.1016/j.gtc.2020.01.001) HBV的生命周期 通过多年的研究,已对HBV复杂的生命周期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析,且提出了多个潜力靶点。 HBV病毒首先通过乙肝表面抗原(HBsAg)协同转运至肝细胞内,随后,病毒通过释放衣壳在细胞中转运到核孔,HBV进一步释放环状DNA(rcDNA),以传递到细胞核。在细胞核中,rcDNA被宿主聚合酶转化为共价闭合环状DNA,即cccDNA,其可以低拷贝数存在于受感染的肝细胞中。 cccDNA是乙肝病毒前基因组RNA复制的原始模板,虽然其含量较少,每个肝细胞内只有约5~50个拷贝,但对乙肝病毒的复制以及感染状态的建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只有清除了细胞核内的cccDNA,才能彻底消除乙肝患者病毒携带状态,被认为是抗病毒治疗的最主要目标。而该过程所相关的蛋白质和酶也自然被认为是已被证实或潜在的治疗靶点;如HBV聚合酶/逆转录酶(pol/RT)、乙型肝炎x蛋白、核心蛋白、乙型肝炎e抗原(HBeAg),等等。 图2.1  HBV复制周期&治疗靶点 (参考:doi.org/10.1016/j.cld.2019.04.006) 经典上市药物 虽然,HBV尚无法根治,但目前已有多个药物用于临床病程的控制,如经典的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替诺福韦,等等。   ➣ 拉米夫定   属核苷类似物,是目前对慢性HBV治疗最有效的一线药物,作用机制为抑制病毒DNA多聚酶和逆转录酶活性,并对病毒DNA链的合成和延长有竞争性抑制作用。但由于该药不能清除细胞内HBVcccDNA的复制,对乙肝病毒cccDNA没有作用,停药后复发率高,长期应用可导致病毒变异。   国内对于该品种的注册申报企业主要有:葛兰素史克、上海迪赛诺、安徽贝克生物、石家庄龙泽制药、万全万特制药、福建广生堂药业、北京福源医药、安徽省先锋制药、山东罗欣药业、中孚药业,等等。   ➣ 阿德福韦酯   一种无环单磷酸脱氧腺苷类似物,于细胞内被激酶磷酸化为具有活性作用的二磷酸盐,此产物与酶的自然底物三磷酸脱氧腺苷竞争,抑制乙肝病毒DNA聚合酶,或通过整合到病毒链后使其发生链终止。大规模临床研究显示,在治疗HBeAg阳性和阴性慢性乙肝过程中,阿德福韦酯发生耐药变异较晚,且发生率低。   国内对于该品种的注册申报企业主要有:北京双鹭药业、正大天晴药业、福建广生堂药业、葛兰素史克、齐鲁制药、上海益生源药业、辰欣药业、杭州中美华东制药、南京威尔曼,等等。   ➣ 恩替卡韦   为鸟嘌呤核苷类似物,对HBV多聚酶具有抑制作用;能够通过磷酸化成为具有活性的三磷酸盐,细胞内的半衰期为15h。通过与HBV多聚酶的天然底物三磷酸脱氧鸟嘌呤核苷竞争,以抑制病毒多聚酶(逆转录酶)的活性。   国内对于该品种的注册申报企业主要有:中美上海施贵宝制药、福建广生堂药业、山东鲁抗医药、海南中和药业、正大天晴药业、江西青峰药业、湖南华纳大药厂、苏州东瑞制药、山东新时代药业、湖南千金协力药业,等等。   全球在研药物   为了攻克乙肝,研究一直从未停滞,且大多研究认为治疗乙肝的最终目的是消除核内cccDNA,或者抑制cccDNA的转录活性。现,研究的方向主要集中于控制病毒侵入、抑制病毒DNA转录、抑制病毒粒子的包装和释放,尤其是封闭和降解cccDNA,等;《Clin Liver Dis》总结当下HBV药物Pipeline如下。   表4.1 乙型肝炎临床开发中的治疗方法 (参考:doi.org/10.1016/j.cld.2019.04.006)   小结   继HCV治疗药物取得里程碑突破后,过去几年,研究者对HBV的治疗研究兴趣再次复苏,是20多年后首次开始探索HBV pol/RT以外的多个新靶点;尽管当下尚未见重磅炸弹的影子,但从上述药物开发管线不难看出,随着分子生物学的突破,以及新疗法的推出,HBV必将如同HCV一样,得到最为有效的控制! 参考: […]

半夏
87%癌症患者体重减轻,蛋白质、微量元素、膳食纤维等这些营养素你及时补充了么!

87%癌症患者体重减轻,蛋白质、微量元素、膳食纤维等这些营养素你及时补充了么!

文章来源:国际细胞临床与研究     体重减轻与癌症密切相关,是癌症患者最常见的副作用之一,虽然很常见,但不应忽视它,因为它会影响治疗和康复。 癌症患者体重减轻的原因: 减少膳食摄入量; 使用或吸收营养的能力受损; 疾病导致的营养需求增加 体重减轻被归类为至少减轻患病前体重 10%,其中 31% 至 87% 的患者因癌症而出现体重减轻和营养不良。 人体正常BMI值【BMI=体重(kg)/身高 (m)^2】=18.5   当BMI值=17.0-18.4,表示轻度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 当BMI值=16.0-16.9,表示中度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 当BMI值<16.0,表示重度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 在诊断之前,不明原因的体重减轻可能是出现问题的早期迹象,特别是在影响肺癌、胰腺癌、胃癌或食道癌的癌症中。这是由身体释放称为细胞因子的物质引起的,细胞因子有助于对抗疾病,但也有导致体重减轻和肌肉减少以及食欲不振的副作用。 患者的体重指数如何影响治疗成功? 患者的最佳化疗剂量基于体重和身高(也称为体重指数 (BMI))等因素。患者自首次确诊时体重的任何变化都会产生直接的负面影响,因为患者可能不再能够耐受全剂量;更严重的是,BMI 的显着降低可能会延迟治疗。通过保持良好的营养摄入,患者可以帮助降低未来失去额外肌肉重量的风险,有助于确保身体能够耐受最佳治疗剂量。 体重减轻对癌症患者最直接的影响: >>>> 患者饮食习惯的改变: 由于化疗和放疗的副作用影响了患者的食欲,在一项研究中发现,患者通常有一定的食欲,但在吃饭时就消失了,尤其是大份量的情况下。很多时候癌症患者的进食已经成为常规功能,主要是为了防止体重进一步减轻和死亡。 >>>> 对情绪的影响: 癌症患者的体重减轻通常会导致焦虑抑郁、痛苦、担心、沮丧和内疚等,有研究发现48%的癌症患者都曾出现过焦虑和抑郁。 >>>> 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研究发现患者在体重减轻时倾向于避免社交场合。患者的身体形象、外表的变化以及由此产生的身体虚弱常常让他们感到尴尬,从而降低了他们社交的能力和愿望。     体重减轻如此影响肿瘤患者的生活,情绪,为了避免恶病质的发生,肿瘤患者必须及时补充营养,以下是四叶草营养与免疫给大家介绍的几种肿瘤患者最需要的营养素,看你是否都补充到了。 哪些营养素对癌症最重要? 良好的营养就是获得患者身体需要的营养平衡,以应对治疗并尽可能保持活跃。在癌症中,一些营养素特别重要: 蛋白质:对于构建和修复身体细胞很重要,获得足够的蛋白质对于想要保持或恢复瘦体重的癌症患者很重要。国际指南建议癌症患者摄入的量几乎是健康人所需量的两倍(>1g 蛋白质/kg 体重,优选 1.5g/kg,而一般健康人群为 0.75g/kg) Omega-3 多不饱和脂肪酸:具有抗炎特性,这种营养素可以帮助稳定或改善食欲、食物摄入量、瘦体重和体重 微量营养素,例如维生素、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癌症患者通常由于食物摄入量减少和某些治疗的攻击性而缺乏微量营养素。 膳食纤维:对均衡饮食至关重要,癌症患者可以从食用正确质量的纤维中受益,以改善大便稠度,尤其是那些因放疗或化疗而导致腹泻的患者。 对于那些没有办法通过饮食来保持体重的患者,医生可能会建议他们服用医学营养补充剂,也成为口服营养补充剂。帮助癌症患者或者营养不良患者满足他们的营养需求,提供他们所需的额外能量、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 多数临床证实,癌症早期服用营养补充剂,可以减少体重减轻的发生,对于癌症患者后续的治疗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 建议大家及时补充营养,避免营养不良造成的一系列并发症营养疾病的治疗进度及大家的身体状态。    

半夏
喝酒致癌再被实锤:最不会喝酒的中国人,受酒精毒害最深!

喝酒致癌再被实锤:最不会喝酒的中国人,受酒精毒害最深!

就喝酒这件事来说,中国人骨子里颇有些“侠骨柔情”的酒文化:所谓江湖,就是要大口吃肉,大口喝酒,江湖情谊全在酒里!非要一醉方休才有些英雄间惺惺相惜的味道。 这样的做法是豪气没错,可喝酒的害处我们已经反复在大家耳边唠叨,就差每天给大家推送一篇“尽可能避免喝酒”的科普文章到眼前了。 因为无论是美国NCCN临床指南,还是欧洲抗癌指南,又或者是我们中国自己的相关指南,酒精都是导致癌症最重要的罪魁祸首。换句话说,你摄入的每一滴酒精都在增加你的患癌风险! 如今,对于这个结论,我们还要补充两点: ● 酒精致癌没错!尤其是中国人,酒精致癌的风险比其他人种更高! ● 喝酒容易“上脸”的中国人,不要怀疑,你真的不是酒量更好,而是患癌风险“高上加高”(况且你还不能喝) 为何得出这个结论?2021年7月13日,国际顶尖杂志《TheLancet Oncology》发布了一项最新全球的癌症负担报告。其中酒精与癌症的关系被重点提及。 报告结果显示:2020年,全球约有74万例新发癌症与饮酒具有因果关系。 或许报告中2020年全球74万例与酒精相关的癌症病例距我们太过遥远,那就让我们看看近在眼前的数据:到底多少癌症类型与酒精相关,中国人喝酒与致癌的关系又是如何? 答案真的非常残酷,对于爱好“没事喝两口”以及被酒桌文化包围的中国人来说,可以说是一记响亮的耳光。 通过研究分析,论文作者发现饮酒与舌癌、口腔癌、食管癌、结肠癌、直肠癌、肝癌、乳腺癌、喉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而食管癌、结直肠癌、肝癌、乳腺癌等一系列癌症,都是我国高发的癌症。在这其中酒精究竟贡献了多少癌症病例?相信这一数字只有中国超过6亿的饮酒人群能够告诉我们了。(6亿喝酒人群数据来自2018年中国饮酒人群饮酒状况白皮书) 接下来的数据更加直击我们的痛点: 研究对全球范围内的人群进行了分析,东亚、东欧地区的人群喝酒致癌的风险最高。文章尤其提到了中国,与蒙古等其他国家一同被认为是酒精致癌风险在最高的地区。中国人爱喝酒,同时被酒精毒害的人群最多,可谓在这篇文章中实锤了: 下面这个地图就是世界各地男性(上)、女性(下图)新发病例中与酒精相关癌症所占的百分比,颜色越深,比例越大。 2020年全球酒精可归因癌症病例占比(男性) 2020年全球酒精可归因癌症病例占比(女性) 通过图可以看到,我国男性新发癌症病例中,与酒精相关的病例数占比,在世界范围内已经达到颜色最深的水平(≥6.8%);我国女性的新发癌症病例中,这个比例也不低(1.3%~1.8%)。 然而这些年来,东亚地区酒精的消费量并没有随着时间的增长而降低,反而有着逐渐增高的趋势。中国在其中占据了相当的的一个数量。所谓的“酒量越差,声音越大”指的大概就是我们的喝酒群体了。 不同酒精摄入量、性别和地区的人群可归因百分比 那么酒精到底是如何致癌的?为什么中国人群又是格外容易受到酒精毒害的群体?这要从一个我们特有的基因突变说起。 事实上,酒精本身并没有致癌的作用。但当我们真正把酒精喝到体内以后,其代谢物会对人体产生明确的致癌效果。因此,严格说来酒精被称为致癌的“元凶”是不准确的,更加准确的说法应更正为“帮凶”。 当我们饮酒后,酒精(乙醇)进入体内会经历一个复杂的代谢过程才会最终排出体外。首先,进入体内的乙醇会在我们体内乙醇脱氢酶的作用下,代谢为乙醛,乙醛再由乙醛脱氢酶代谢为乙酸,最终排出体外。 相信各位一看名字就知道真正的致癌物到底是什么了。酒精代谢过程中,乙醇与乙酸都对人体相对无害,但中间的代谢产物乙醛具有强烈的致癌性。大家都知道癌症是基因突变的产物,乙醛在体内会通过结合DNA的方式诱发基因突变,从而导致癌症发生。 而乙醛在我们身体里肆虐的特征非常明显:喝酒脸红,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喝酒上脸”。 所谓的喝酒上脸,都是由于这部分人群存在一个特殊的基因突变:乙醛脱氢酶突变等位基因(ALDH2*2)所导致的。乙醛脱氢酶(ALDH2)是乙醇代谢通路的关键酶之一。而携带ALDH2*2突变基因的人,饮酒后乙醛代谢减慢,并在体内蓄积,从而引起脸红、恶心、呕吐、出汗、心悸等不良反应,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喝酒上脸”。 而不幸的是,东亚人群,特别是中国人群,普遍存在这个基因突变。据估计,28%~45%的东亚人群是ALDH2*2基因突变的携带者。乙醛代谢速度减慢,就代表着这些有害的“毒药”将在你的体内奔涌,一点一点的提升你的患癌风险。 所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碰到有人喝酒特别容易脸红,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上脸”。关于喝酒“上脸”,坊间有很多流传的说法:喝酒脸红的人酒量特别好,或是喝酒脸红的人解酒更快。这些都是错误的说法。 容易喝酒脸红的你,掌握了关于喝酒脸红的终极秘密,在出门应酬时,能少喝就尽量少喝吧。  

小D
PFS只是过程,OS才是终点!

PFS只是过程,OS才是终点!

文章来源:找药宝典   关注我们的读者一定会经常看到ORR、DCR、PFS和OS,这四个在各大肿瘤临床试验中象征着治疗终点的四大指标。可能它们代表的含义大家心里多少有点数了,但若要是被问到: “PFS最高,疗效就一定最好么?” “PFS最终一定能转化为OS获益么?” “OS、PFS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 “到达PFS,就一定会耐药么?” 大家心里就又含糊了。那么今天,就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一起再来深度学习一下抗癌药物常用的疗效评价指标,来帮助大家更好地进行药物选择! 小帖士 ORR、DCR、PFS和OS这四个终点指标可以分为近期疗效和远期疗效指标,近期疗效指标主要评估药物对肿瘤的直接影响(包括导致肿瘤消失或退缩等),包括ORR和DCR,以ORR最为关键;而远期疗效指标主要评估药物对患者生存时间的影响,包括OS和PFS,以OS最为关键。 四大肿瘤指标究竟代表什么? 你必须知道! 根据实体瘤RECIST疗效评价标准,临床疗效分为以下四种:   1. 所有的靶标病灶和非靶的转移病灶都消失、淋巴结病灶减小、无新发病灶称之为完全缓解(CR),如果一个肺癌患者出现肝转移,肺部病灶是原发灶,治疗主要是针对肺部病变,肺部是治疗的靶病灶,肝部病灶是非靶病灶; 2. 与基线水平为参考,所有目标病灶最长径总和至少减少30%,称之为部分缓解(PR); 3. 以治疗过程中所有测量的靶病灶直径之和的最小值为参照,直径和相对增加至少20%称之为疾病进展(PD); 4. 如果治疗后患者病灶变化不明显,也没有新的病灶,介于PR和PD之间称之为疾病稳定(SD)。 列举完主要的疗效状态,再谈ORR和DCR大家就会更加了解。   ORR(overall response rate,客观缓解率)是CR和PR比例之和,即ORR=(CR+PR)/总人数。通俗说法:患者接受某种治疗后有效的人数比例,ORR越高意味着使用该疗法肿瘤缩小的患者更多。   DCR(Disease control rate,疾病控制率)是CR和PR和SD比例之和,即DCR=(CR+PR+SD)/总人数。通俗说法:患者接受某种治疗后肿瘤得到控制,没有继续进展的人数比例。 ORR和DCR两大短期疗效治疗,疾病稳定可以反映疾病的自然进程,而肿瘤缩小则是直接疗效,这也是为什么说ORR相比DCR更为重要的一个原因。   自肿瘤被诊断之后,通过治疗让患者活的越久越好,常用总生存时间(OS)表示,OS越长意味着患者活得越久,这是患者和医生最关心的问题,也被认为是评估肿瘤临床获益的金标准。OS的优势在于客观,不存在研究者的主观偏倚;劣势在于观测时间较长,需要记录所有事件的发生,即所有患者的死亡。故一般临床上以中位OS(Median OS,mOS)来表示,即50%的患者达到的生存时间。也会有1年OS率、5年OS率等。   同样作为长期疗效的指标,与OS的客观不同,无进展生存期(PFS)是以人为设置的评估标准为终点(如实体肿瘤领域最常使用的RECIST标准),相对主观。PFS的优势在于观测时间较短,1-2年内即可观察到结果,研究所需的样本量较小;劣势在于主观,易产生评价偏倚(因此常常采用独立的第三方评估纠偏),并且评价先于疾病变化,无法判断对患者生存的影响。一般临床上也以中位PFS(Median PFS,mPFS)来表示,即50%的患者达到的无进展生存时间。 PFS获益一定能转化为OS获益么? 不一定 临床上有多项重大临床研究,例如JO25567研究和NEJ026研究,在这几项研究中的治疗策略尽管都给患者带来了显著的PFS获益,但最终公布的OS数值都相差无几,且没有统计学意义。在AENEAS研究中阿美替尼组的PFS为19.3个月,OS数据尚未成熟;但是在FLAURA研究中,奥希替尼和一代TKI的中位OS分别为38.6个月(95% CI 34.5个月-41.8个月)和31.8个月(95% CI 26.6个月-36.0个月),HR=0.799(95% CI 0.641-0.997),疾病死亡风险降低20.1%,P=0.0462<0.0496,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3]。 由此看来,奥希替尼仍是有史以来首个也是目前唯一(注:截至2021年07月15日)一个OS曝阳的EGFR-TKI。 到了中位PFS时间就一定耐药么? 不一定 再举个例子:   奥希替尼一线治疗EGFR阳性NSCLC中的mPFS为18.9个月,这里的中位PFS是在临床试验中,有一半的人在这个时间发生疾病进展或死亡了,但还有一半的人没有发生疾病进展或死亡。mPFS代表的是“总体水平”,实际到个人,差异很大,不到18.9个月就耐药,或者超过18.9个月很久都没耐药,都是有可能的。同理mOS也一样。比如在FLAURA研究中,奥希替尼组在治疗三年后仍有28%的患者没有耐药,在继续接受治疗。   参考文献 [1]. 2021 […]

半夏
疾病稳定超1年,多纳非尼一线治疗助力肝癌患者长生存

疾病稳定超1年,多纳非尼一线治疗助力肝癌患者长生存

文章来源:国际肝胆资讯   对于肝癌患者来说,治疗的最终目的是获得尽可能长的总生存,而长期生存则依赖于病灶的缓解或稳定。在肝癌一线靶向治疗中,整体的无进展生存期一直没有突破,多集中在3~7个月。作为一匹黑马,多纳非尼在与索拉非尼的比较中,除了在总生存方面显示出优效性外,在稳定疾病方面也有亮眼的表现。来自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的陆荫英教授为我们提供了在该临床中心接受治疗的一例肝癌患者,在接受多纳非尼一线治疗后,疾病稳定长达13.1个月。 专家简介 患者基本情况 患者男性,55岁,无病毒性肝炎,无手术史 2012年2月8日,经病理检测诊断为肝细胞癌,BCLC-C期, 伴有门静脉侵犯和/或肝外转移;基线Child-Pugh评分为5;基线AFP水平未知,ECOG评分为1。 抗肿瘤治疗经过 2012年2月8日,接受肝右叶、脾切除术,R0切除,肝切缘未见癌细胞,未见脉管癌栓;2012年3月22日,接受TACE治疗。2017年4月7日,首次接受多纳非尼治疗(0.2g,每日两次口服),治疗4个月后,病灶稳定,经评估该患者疾病稳定(SD),继续接受多纳非尼治疗,患者持续表现为疾病稳定达1年。2018年6月,经评估,肿瘤进展,至此,患者已接受了14.7个月的多纳非尼治疗,经研究者评估的无进展生存期(PFS)为13.1个月。 治疗期间,患者甲胎蛋白(AFP)水平正常且保持在低水平。 在安全性方面,出现3级手足综合征,暂停使用多纳非尼,并给予相应药物治疗;除此之外,出现的均为1级不良反应,未导致多纳非尼剂量改变。 患者出组后,于2018年7月23日入组PD1联合甲磺酸阿帕替尼临床研究,截至2020年4月8日末次随访时患者仍然存活,从随机入多纳非尼组开始计,OS 达到36个月。 病例讨论 此次,针对这一获得3年长生存的病例,我们邀请到了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的陆荫英教授为我们进行了深度的解读。 1 安全有效,长生存顺势而生 本例患者在接受多纳非尼治疗后,持续表现为疾病稳定(SD),经研究者评估的无进展生存期为13.1个月。虽然说,目前在肿瘤治疗中,缩瘤率是医患都比较关心的一个方面,但是,随着“带瘤生存”这一概念的发展,即使药物未能达到预期的缩瘤效果,但只要将肿瘤保持在未进展状态也是一个不错的治疗方案。本例患者就符合带瘤生存的情况,虽然肿瘤并未缩小,但肿瘤保持稳定而未发生进展的时间超过1年。这也是本例患者总生存得以超过36个月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当然,除了较长时间的疾病稳定外,多纳非尼可耐受的安全性也为患者的长生存添砖加瓦,不良反应仅手足综合征达到3级,对症药物处理后,逐步缓解;其他不良反应,均为1级,无需调整多纳非尼剂量。 2 患者身体状态好,耐受后续治疗 抗肿瘤药物应用过程中,药物本身、药物代谢产物、患者特殊体质对药物的超敏感性或耐受性降低,都可能导致药物性肝损伤。既往已有索拉非尼治疗所致的肝功能损伤的报道。本例患者在接受多纳非尼治疗14.7个月的时间里以及在治疗结束时,ECOG评分均为1,身体状态良好,可以耐受后续治疗,于出组后再度入组免疫联合靶向治疗的临床试验,在最后一次随访时,患者仍然存活,可见一线治疗药物对肝功能状况的影响弥足重要,多纳非尼在疗效和安全性等方面均显示出优于索拉非尼的趋势,或可成为肝癌一线靶向治疗的新标准。 声明:本资料中涉及的信息仅供参考,请遵从医生或其他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意见或指导。  

半夏
家人的饮食生活习惯,对你的心血管影响有多大?

家人的饮食生活习惯,对你的心血管影响有多大?

文章来源:e药环球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一天中的幸福时刻莫过于疲惫的回到家后,和家人围坐在餐桌前一起享受美食。 和口味相同的人一起吃饭,的确能为生活增添不少幸福感;但你可曾想过,即便没有血缘关系,经常和患有肥胖/超重或心血管疾病的人吃饭,自己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也会增加? 图片来源:123RF 一人患病,全家“遭殃”? 近期,来自日本的研究团队纳入了6万多位已婚夫妇,对其平均随访了95个月后发现:配偶有心血管疾病,是自己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配偶患病,自己发生严重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增加48%。其中,女性和男性患严重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分别增加22%和68%。 尤其是肥胖或超重的女性对男性的潜在影响更大。另一项中位随访了16.1年的研究发现:在男性中,与配偶体重正常的人相比,那些妻子超重和肥胖的人其老公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更多。具体来说,配偶超重,其老公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41%;配偶肥胖,其老公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高38%。但是在女性中,未观察到其配偶的代谢风险因素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之间存在显著关联。 图片来源:123RF 为什么配偶患病,自己的风险也会增加? 我们知道,家族遗传史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那为什么没有血缘关系也可能增加夫妻另一方的患病风险呢? 其可能的主要原因是共同的生活方式或/和心理状态。比如夫妻间有相同的周围环境、相近的生活方式及饮食习惯等,当其中一方戒烟、减肥、增加体力活动或改善饮食习惯时,另一方更有可能改变饮食及生活习惯,反之亦然。 图片来源:123RF 什么样的饮食模式可能增加患病风险? 与心血管疾病相关的饮食危险因素有很多,这里强调几个重点内容。简单来说:重油重盐,爱红肉;精米白面,爱喝酒。 有研究发现,每日食用50g加工肉类,与冠心病风险升高27%-44%相关;每日食用100g红肉,与冠心病风险升高27%相关。而食用白肉与心血管疾病风险之间,并未发现显著关联。 多项研究发现,与低盐(钠)饮食相比,高盐(钠)饮食与较高的心血管疾病发病和死亡风险相关。饮食中钠摄入量每增加1g,与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增加6%相关。高盐(钠)摄入,除了会对血压产生不良影响外,还会对左心室质量、动脉硬化、肾功能和交感神经流出的改变等,产生不利影响。 经常食用精制谷物与心血管疾病风险升高相关;而全谷物则有助于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食用量每增加30g/天,与冠心病死亡风险降低8%相关。 数据显示,血压和中风风险是随着酒精摄入量的增加而稳步增加的,并不存在保护效应。一项在欧洲和国际肥胖大会(ECOICO)上发表的研究显示,无论喝多喝少,饮酒都与肥胖症和代谢综合征风险升高有关,而且饮酒量越高,风险升高的越多。 代谢综合征是由于代谢紊乱,而出现的一系列病理状态,主要特点是具有心血管代谢疾病相关的风险因素,包括血压升高、高血糖、腰部脂肪过多、胆固醇或甘油三酯水平异常。如果不加控制,会增加人们患心脏病、2型糖尿病、中风和心梗风险。 图片来源:123RF 预防心血管疾病该怎么吃? 通常,遵循更多健康生活方式的人,心血管健康状况越好。健康生活方式包括合理饮食,积极运动,不吸烟不喝酒,保持健康的体重等。根据发表于欧洲心脏病学会(ESC)旗下期刊《心血管研究》(Cardiovascular Research)的综述,对健康的成年人来讲有以下重点建议: 少油:少吃肥肉和油炸食品,健康油脂(橄榄、大豆、葵花籽和玉米油等)应控制在25g-40g内(一勺油大概10g~15g)。 少盐:每天摄入5g以下的盐,相当于2.3g的钠,同时减少隐性盐的摄入(一啤酒瓶盖约6g盐)。 限红肉:白肉(鸡鸭鹅肉)可适量食用,每周不超过300g;限制红肉(牛羊猪肉)的量为不超过200g/周,偶尔食用加工肉类(最好少吃)。 多鱼肉:每周食用鱼肉300g-600g,尤其是深海鱼类(大马哈鱼、金枪鱼、多宝鱼等)。 多蔬果:每天至少食用蔬菜和水果各400g,建议深色蔬菜应占1/2,果汁不能代替水果。 吃粗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推荐,每天摄入谷薯类食物250g~400g,其中全谷物和杂豆类50g-150g,如小麦、燕麦、大麦等;薯类50g~100g,如红薯、玉米、芋头、土豆等。 意大利那不勒斯费德里克二世大学(University of Naples Federico II)Gabriele Riccardi教授表示,“要预防心血管疾病,我们还应注重整体饮食结构,如果减少了某种食物的食用量和频率,要选择一个健康的替代品。” 有家族史的人可能会更担心自己的身体,因为遗传因素是患心血管疾病的重要风险之一。但是没有遗传因素的人同样需要当心,尤其是如果共同生活的亲朋好友患心血管疾病。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预防疾病的发生、延缓疾病的发展/减轻病情,甚至可能逆转亚临床疾病状态;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可能在不经意间影响了健康状态,无论是否有血缘关系。       参考资料 [1] Ohbe, H., & Yasunaga, H. (2020). Spouse’s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s a Risk Factor […]

半夏
癌症“继承人”:得了这个病,患癌风险高达82%!

癌症“继承人”:得了这个病,患癌风险高达82%!

文章来源:医世象     我们常常会听说癌症会传染,癌症会遗传。 美国好莱坞著名影星 安吉丽娜·朱莉 由于发现遗传基因BRCA1突变,从而切除了乳腺和卵巢。 许多医学媒体也在铺天盖地的科普癌症的知识。 今天,小编就跟大家介绍一个病症,患上了它,跟癌症就会扯上千丝万缕的关系。 最近,一个粉丝朋友因结直肠癌做了手术,术后经过进一步检查发现她是一名林奇综合征的结直肠癌患者。在她治疗期间,我们交流了很多,关于林奇综合征,也有必要跟大家分享一下。 林奇综合征 1966年,美国著名医学教授亨利·林奇(Henry T. Lynch)首次对这个疾病进行了较为详细地描述,后人把它称为林奇综合征(Lynch syndrome,LS)。   1985年,亨利·林奇教授将这种综合征命名为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 HNPCC)。 林奇综合征,或称为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肠癌,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主要是由四种错配修复基因(mis-match repair,MMR)发生缺陷造成的,这些基因分别是MLH1、MSH2、MSH6、PMS2。 林奇综合征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能够发生多种肿瘤的综合征,结直肠癌和子宫内膜癌是最常见的表现形式,林奇综合征占全部结直肠癌的5%-15%。 除结直肠癌和子宫内膜癌之外,卵巢、胃、小肠、肝胆系统、肾盂、输尿管、脑和皮肤等也可发生癌症。 此外,林奇综合征患者发生乳腺癌、前列腺癌和胰腺癌的风险也可能增加。 林奇综合征与肿瘤发病风险   对于男性和女性的林奇综合征患者,结直肠癌的平均诊断年龄分别是42岁和47岁,累积风险分别为66.08%和42.7%,具有MLH1突变的男性结直肠癌的发病风险最高。 子宫内膜癌的平均诊断年龄为47.5岁,累积风险为39.39%。女性林奇综合征患者结直肠癌或子宫内膜癌的累积风险为73.42%,在同时患有结直肠癌和子宫内膜癌的林奇综合征女性患者中,约有50%是子宫内膜癌首先发病。 林奇综合征患者中胃癌的平均诊断年龄是56岁,病理类型中小肠型腺癌最常见,女性林奇综合征患者中卵巢癌的平均诊断年龄为42.5岁,其中约有30%在40岁以前发病。 林奇综合征的发病年龄比较早,中位年龄约为44岁。 对于林奇综合征的患者,建议遵循以下体检原则: 在20~25岁时或比家族中最早患结直肠癌病人的年龄小2~5岁时开始(取两者中最小的年龄),每1~2年进行一次肠镜检查,检查至少持续到50岁。一般散发型结直肠癌由腺瘤到癌变的过程需要8~10年,林奇综合征这一过程仅为2~3年。每1~2年进行肠镜检查,可以确保腺瘤发生癌变前及时处理,在肠镜下切除早期腺瘤性病变,预防大肠癌的发生。 在30~35岁时或比家族中最早患结直肠癌病人的年龄小3~5岁时开始(取两者中最小的年龄),每年进行妇科检查、子宫内膜活检和经阴道超声来筛查子宫内膜癌和卵巢癌。对于林奇综合征女性,建议在其生育结束时或在40岁时对进行预性子宫切除术和附件切术。   从30~35岁时开始进行胃镜检查联合胃窦活检,并且在活检发现有幽门螺杆菌感染时及时进行治疗。对于有胃癌危险因素者,每2~3年复查一次胃镜。在进行胃镜和结肠镜检查期间,应仔细检查十二指肠远端和回肠末端,排除有无小肠癌。   从30~35岁开始每年进行尿液分析、泌尿系彩超等检查,排查泌尿系统肿瘤。   在25~30岁时开始每年进行体格检查,包括仔细的皮肤和神经系统检查。   对于因结直肠癌或内镜下无法切除的腺瘤而进行手术的林奇综合征患者,推荐进行全结肠切除术及回肠直肠吻合术,而不是进行节段性切除术,并每年对剩余直肠进行内镜监测。因结直肠癌进行手术的女性患者,应该同时进行预防性子宫切除术和双侧附件切除术。 林奇综合征虽然导致罹患癌症的风险增高很多,但是并不意味着因这个病只能坐以待毙。 癌症只要做到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就可以打破“命中注定”,远离癌症。   参考资料: 1. 兰世亭:《会遗传的癌症——林奇综合征!》,指导专家:中山一院胃肠外科 马晋平主任 2. 医脉通:《一种会遗传的癌症,一文读懂Lynch综合征》,作者:因果

半夏
【紧急通知】:抗癌药不可与这种水果同用

【紧急通知】:抗癌药不可与这种水果同用

文章来源:114肿瘤资讯   很多肿瘤患者在治疗时经常会问,“医生,我有没有什么需要忌口?吃XX会不会影响治疗效果呢?” 从整体来说,一种食物一般不会影响整体的治疗,所以医生往往都会建议保持营养均衡,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即可。   但凡事都有例外,有一种常见的水果——柚子,却不适合肿瘤患者吃,尤其是对于正在使用某些抗癌药治疗的患者来说; 吃柚子不仅会影响药物疗效,还会引发严重的副作用,可以称得上是“靶向药的头号杀手”。   西柚:靶向药的「头号杀手」 研究表明,柚子与多种抗癌药物都会发生交互作用干扰药物效果及加强副作用。 柚子中的呋喃香豆素及其化合物对CYP3A4活性有强烈的抑制作用,会干扰抗癌药物的代谢,导致不能及时排除体外,药物长时间滞留在人体内,就会引起严重的副作用。 CYP3A4是细胞色素P450家族酶类中的一员,是人体内非常重要的一种药物代谢酶,主要表达部位在肝脏和小肠。 目前临床有一半以上的口服药物都需要经过CYP3A4的代谢转化。   当药物进入肝脏或小肠时,CYP3A4就会参与到代谢中,直接或间接地促进药物的转化; 而柚子中的呋喃香豆素衍生物会强烈抑制体内 CYP3A4活性,导致药物的代谢速度减慢甚至不代谢,这些药就会在人体内反复作用,与此同时药物的副作用增强,就会对人体造成严重损害。 不可与西柚同服的“69个抗癌药” 当然,这也并不是说所有肿瘤患者都不能吃柚子,而且也不是所有抗肿瘤靶向药都会受到呋喃香豆素的抑制。   这里给大家列出了与柚子会发生交互作用的抗癌药物,包括我们常见的阿昔替尼、克唑替尼等,如果你正在服用这些药物最好就不要再吃柚子了。   不能吃柚子,柚子的“亲戚”能吃吗?  当然可以了,除了柚子,尽管其他水果中也有呋喃香豆素的存在,比如橙子、橘子、柠檬,但都只是少量的,只会轻微地影响肝脏代谢的活性,并不会造成较大的影响,所以服用靶向药的患者可以少量进食,正常吃就好。   不过为了保证用药安全,还是建议在用药期间避免食用西柚、西柚汁及其含有西柚成分的饮料,避免饮用柚子类浓缩果汁,其他柚子类食物也尽量少吃。   科普:需“远离”西柚的6大类药物   目前已经发现柚子会对近90种药物会产生影响,其中有40多种药物会受到严重影响,而且吃的柚子越多,就更容易发生各种不良反应。   所以,除了抗癌药物,如果你还服用以下几种药物也需要注意了!   1.降脂药 如果在服用阿托伐他汀、洛伐他汀、辛伐他汀等降脂药期间吃柚子,肌毒性风险增加,表现为骨骼疼痛、乏力肝损伤,严重可导致横纹肌溶解与急性肾衰竭。必要时可以更换为非CPY3A4代谢降脂药,例如瑞舒伐他汀。 2.降压药 由于柚子本身也有降压功效,与CYP3A4抑制剂合用,会导致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提高1-4倍,所以服用硝苯地平、尼莫地平、维拉帕米等降压药期间吃柚子或喝柚子汁,使血压骤降,轻则引起头晕、心慌、乏力,重则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或脑卒中。    3.镇静安眠药 柚子与CYP3A4抑制剂合用,会导致进入血液循环的药量增加2-3倍,延长地西泮、咪达唑仑等药物引起眩晕和嗜睡的时间,产生中枢神经抑制作用,严重可导致精神紊乱。   4.避孕药 避孕药主要是人工合成的雌孕激素类药物,药物需要经CYP3A4这种代谢酶分解代谢,如果和柚子一起吃,柚子中的呋喃香豆素会抑制人体CYP3A4产生作用,人体血药浓度会升高,激素水平不稳定,容导致月经周期的紊乱。   5.抗心律失常的药物 抗心律失常的药物,比如胺碘酮、伊伐布雷定等,切勿与柚子同服,否则可能引起尖端扭转型室速、方式传到阻滞、心动过缓等症状,甚至危及生命。   6.免疫抑制剂 柚子容易导致环孢素、他克莫司等免疫抑制剂的血药浓度增高,增加肾毒性,长期将柚子与此类药物通用,容易导致肾衰竭。   如果在用药期间,你还是忍不住想吃柚子或橙子、柑橘的话,那么你需要认真阅读药物说明书,特别是“药物互相作用”这一项。   如果写着“与CYP3A抑制剂不能同时服用”的字样,那就别和柚子一起吃。 如果没有出现“与CYP3A4产生相互作用”的条目,那么也建议你少吃或不吃,毕竟大部分中药在这一栏都是“尚不明确”。   […]

半夏
BMJ子刊:睡不够就起来嗨!38万人11年随访发现

BMJ子刊:睡不够就起来嗨!38万人11年随访发现

文章来源:美中嘉和肿瘤频道   肿瘤患者的世纪困扰之一:觉睡不够!   肿瘤患者失眠的主要原因是疼痛、放化疗的不良反应、生物钟紊乱、随着病情日趋恶化,身体状况越来越差:一方面是对疾病无能为力的绝望;另一方面肿瘤导致的疼痛、盗汗,治疗的副作用使得病人寝食难安。两方面相互作用,进一步加重失眠。   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中心的戴维德教授通过研究发现,良好的睡眠是战胜病魔的法宝。所以在患者抵抗病魔的时候,改善睡眠质量是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重要内容,能对病人的康复有很大的帮助,也是让患者重塑信心的基石。   现在,“救命”良方来了!BMJ子刊发现,睡眠不够,就起来嗨,运动竟能补救!   快看看多少剂量的运动,能补救睡眠不足!下面揭晓答案。 每周运动600MET以上,补救睡眠不足! 来自澳大利亚的科研团队在BMJ子刊《运动医学》杂志上发表论文[1],他们分析了来自英国生物银行的38万余人的数据,发现睡不好还不运动可谓险上加险,与高运动水平+高睡眠质量的人相比,不运动且睡眠差的人全因死亡风险升高57%、因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升高67%、因癌症死亡风险升高45%、因肺癌死亡风险升高91%有关。 睡眠质量、运动水平与癌症的关系 不过在那些睡眠质量比较差的人中,如果能够保持一定的运动量,还是能够很大程度上抵消风险的。   从数据中可以发现,对那些睡眠质量不行的人来说,多多运动或许是另一个突破口。达到600MET(也就是世卫组织推荐的每周最低运动量)以上的参与者,睡眠差与死亡之间的有害关联被消解了大部分。 不过,该研究只是观察性研究,并不能解释其中的因果关系,研究人员猜测,可能是因为增加运动能缓解炎症,或减少了糖代谢的不规律性。 每周运动600MET以上,具体怎样才算? 被纳入观察的38万多名参与者,他们平均年龄55.9岁,55%为女性。   研究小组考察了正常的每周体育活动水平,单位是标准代谢当量(MET),MET表示相对的能量代谢水平和运动强度,1MET=耗氧量3.5ml/(kg·min),人在静坐时的MET≈1.0。   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每周运动量是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活动,或75分钟以上的高强度运动——相当于每周600 MET。 虽然有的人经常运动,时间也达到了建议的标准,但不知道自己进行的运动,是哪种强度的运动。 中等强度运动:速度约为5公里/小时的步行和快步走,打网球(双打),休闲式游泳、骑车(速度为16公里/小时)、瑜伽、跳舞,都属于中等强度运动。 高强度运动:十分钟1.6公里跑步,游泳、打网球(单打)、骑自行车(速度超过每小时16公里)、充满活力的舞蹈、徒步上楼或负重、重体力工作(挖掘、铲雪)、健美操或跆拳道,均属于高强度运动。 肿瘤患者如何满足每周运动600MET以上? 建议康复期的肿瘤患者,选择较为缓和的中等强度运动,比如步行或快步走。 例如,每周五天快走30分钟或者每天两次快走15分钟,即可达到建议标准。 送肿瘤患者一份“安眠宝典” 运动自然是一剂抗癌良方,但难点在于,睡眠不足,很难强打起精神运动。所以还是先以调整睡眠入手吧。   晚上入睡难、早上醒得早、半夜容易醒、睡眠质量差……对付常见的睡不好,除了多运动外,还可以试试以下方法改善。 01 晚上入睡难   很难睡着,躺下半小时后还保持清醒。 晚上入睡难,怎么办? 建议将晚饭时间安排在18~19点,吃得不要过多,好让胃部尽早完成消化任务,交感神经放松下来。 睡前1小时不要玩电脑、手机,给自己立个规矩,不把手机带到床上去。 每日坚持同样的上、下床时间,有助培养睡眠节律。失眠者可在23点左右上床,早上6点左右下床。待失眠改善2周后,逐渐延长卧床时间。一般每周延长15分钟。 如果这也不管用,可稍稍推迟睡眠时间,等你真觉得累了再上床睡觉,但不能超过12点。 02 半夜容易醒   睡着了,但难以维持睡眠状态,觉醒5分钟以上的情况大于2次。 半夜容易醒,如何应对? 建议睡前别喝太多水,减少起夜。 避免摄入影响睡眠的物质,如酒精、咖啡因、烟草。 如果只是偶尔出现问题,不妨下床做一些放松活动,如看书、冥想,但不要玩电脑。 03 早上醒得早   […]

半夏
从30%上升到67%,肿瘤患者的贫血问题不容忽视!

从30%上升到67%,肿瘤患者的贫血问题不容忽视!

文章来源:国际细胞临床与研究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约有30亿人不同程度贫血,每年因患贫血引致各类疾病而死亡的人数上千万。而贫血在癌症患者中发生率更是高达30%-90%,中国肿瘤患者的贫血发生率为60.83%。30%以上的癌症患者在开始抗肿瘤治疗前诊断时就已经出现贫血(我们称之为肿瘤相关性贫血)。一旦开始治疗,这一比例就会上升到 67%,对生存、疾病进展、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极大的影响。 引起贫血的主要因素 1. 肿瘤自身因素,包括肿瘤相关出血、手术失血、免疫性或非免疫性溶血、骨髓受肿瘤浸润等。 2. 机体营养吸收障碍、铁代谢异常、肾脏功能损伤以及肿瘤相关的各细胞因子对骨髓造血功能的影响。 3. 长期、多种肿瘤治疗,如化疗的骨髓抑制作用、肿瘤放射治疗等。化疗药物可促进红系细胞凋亡,同时还能造成肾脏损害,损伤肾小管细胞导致内源性EPO减少而引起贫血。 贫血的治疗方法: 01 饮食和营养补充 >>>> 铁 身体需要铁来制造血红蛋白。与蔬菜或其他食物相比,身体更容易从肉类中吸收铁。为了治疗贫血症,医生可能会建议您多吃肉——尤其是红肉(如牛肉或肝脏),以及鸡肉、火鸡、猪肉、鱼和贝类。 铁的良好来源的非肉类食物包括: 菠菜和其他深绿叶蔬菜 豆腐 豌豆、 扁豆、白豆、红豆和烤豆;大豆;和鹰嘴豆 干果,如李子、葡萄干和杏子 西梅汁 铁强化谷物和面包 >>>> 维生素B12 低水平的维生素 B12 会导致恶性贫血。这种类型的贫血症通常用维生素 B12 补充剂治疗。 维生素 B12 的良好食物来源包括: 添加维生素 B12 的早餐麦片 肉类,如牛肉、肝脏、家禽和鱼 鸡蛋和乳制品(如牛奶、酸奶和奶酪) 富含维生素 B12 的食物,如大豆饮料和素食汉堡    >>>> 叶酸 叶酸(叶酸)是一种存在于食物中的维生素 B。我们的身体需要叶酸来制造和维持新细胞。叶酸对孕妇也很重要。它可以帮助他们避免贫血并促进胎儿的健康成长。 叶酸的良好来源包括: 添加叶酸的面包、意大利面和米饭 菠菜和其他深绿叶蔬菜 黑眼豆豆干 牛肝 蛋 香蕉、橙子、橙汁和其他一些水果和果汁 >>>> […]

半夏
意外!糖尿病患者常骑自行车,死亡风险可降低近1/3

意外!糖尿病患者常骑自行车,死亡风险可降低近1/3

  糖尿病不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影响了全球4亿多人;而且还是导致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2019年全球10大死亡原因中,糖尿病位列第9位,导致近200万人死亡。 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显示,糖尿病与预期寿命缩短有关,尤其是在50岁之前患糖尿病,平均寿命估计缩短9年。而中国目前约有1.3亿糖尿病患者,又该如何降低过早死亡风险呢?   近日,一项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子刊JAMA Internal Medicine的研究,为我们降低糖尿病死亡风险提供了参考。该研究发现,骑自行车可能有助于降低糖尿病患者死亡风险,延长寿命。   图片来源:123RF 研究人员对欧洲癌症和营养前瞻性调查(EPIC)的数据进行了分析,共涉及7459名糖尿病受试者,他们的糖尿病病程平均为7.7年,平均年龄为 55.9岁,52.6%为女性。   研究开始时,通过调查问卷统计了受试者的年龄、性别、身高、体重、腰围、种族等情况;过去7-14天内的饮食,以及糖尿病合并症、治疗史等信息。此外,还统计了受试者的身体活动信息,包括做家务、爬楼梯、园艺、步行和骑自行车等。   研究开始5年后,研究人员对受试者进行了第二次信息统计。共有5423 名受试者完成了两次调查问卷。   图片来源:123RF   在平均长达15年的随访期间,7459名受试者中,共发生1673例死亡,包括811例心血管疾病死亡。   在调整其它身体活动等因素影响后,研究人员发现,骑自行车与受试者死亡风险降低相关,包括全因和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尤其是每周骑自行车150-299分钟,风险降低的幅度最大。   相比于加入研究时没有骑自行车的受试者,每周骑自行车1-59分钟、60-149分钟、150-299分钟和至少300分钟,与全因死亡风险分别降低22%、24%、32%和24%相关;与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分别降低21%、25%、43%和20%相关。   此外,在完成了两次调查问卷的5423名受试者中,共发生975例死亡,包括429例心血管疾病死亡。研究人员发现,在完成两次调查问卷的5年间隔期间,开始骑自行车和继续骑自行车,均与全因和死亡风险降低相关。   相比于两次调查问卷统计时均不骑自行的受试者,开始骑自行车,与全因和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分别降低35%和47%相关;继续骑自行车,则分别与全因和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分别降低35%和44%相关。   图片来源:123RF   研究人员分析,在糖尿病患者中,增加身体活动的总量,与较低的全因死亡率和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相关。而骑自行车作为身体活动的一种方式,可能通过增加身体活动总量,进而降低死亡风险。   由于该研究是观察性研究,只是显示了骑自行车与死亡风险降低的关联,并未表明因果关系,而且研究也有一些局限性,如未统计骑自行车的速度等,可能也会对研究结果产生影响。还应开展更多研究,以探索骑自行车与死亡率之间的剂量反应关系,找出每周骑自行车多长时间,才能更好地降低糖尿病患者死亡风险。 研究最后强调,很多糖尿病患者以缺乏时间进行身体活动为借口,对于患有糖尿病的成年人来说,骑自行车与全因和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降低有关,骑自行车上下班可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不过,骑自行车时,应注意交通安全,遵守交通规则,保障自己和他人生命安全。   研究人员表示,骑自行车可以作为糖尿病患者运动治疗的补充,以降低死亡风险。   图片来源:123RF   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在进行运动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要进行必要的评估,特别是心肺功能和运动功能的医学评估。   2.每周至少150分钟(如每周运动5天,每次30分钟)中等强度(50%-70%最大心率,运动时有点用力,心跳和呼吸加快但不急促)的有氧运动。   3.中等强度的体育运动包括:快走、打太极拳、骑车、乒乓球、羽毛球和高尔夫球。较大强度运动包括快节奏舞蹈、有氧健身操、慢跑、游泳、骑车上坡、足球、篮球等。   4.如无禁忌证,每周最好进行2-3次抗阻运动(两次锻炼间隔≥48小时),锻炼肌肉力量和耐力。锻练部位应包括上肢、下肢、躯干等主要肌肉群,训练强度为中等。   5.运动项目要与自身的年龄、病情及身体承受能力相适应,并定期评估,适时调整运动计划。记录运动日记,有助于提升运动依从性。运动前后要加强血糖监测,运动量大或激烈运动时应临时调整饮食及药物治疗方案,以免发生低血糖。   6.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培养活跃的生活方式,如增加日常身体活动,减少静坐时间,将有益的体育运动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7.空腹血糖>16.7 […]

半夏
鱼腥草能治癌症?盘点3个抗癌食物中的“潜力股”

鱼腥草能治癌症?盘点3个抗癌食物中的“潜力股”

文章来源:医学界肿瘤频道   坊间流传秋葵、大蒜、鱼腥草、洋葱、黑木耳、西兰花、绿茶能抗癌防癌,一些中药也被逐渐提上抗癌“日程”。   随着现代技术不断更新发展,确实有越来越多的食(植)物、中药也被挖掘出在肿瘤治疗领域的应用价值。   但这些抗癌价值是否确切?是否能够落定临床,真正用于患者?小编在这里就为大家盘一盘那些传说中的抗癌“潜力股”。    1号选手:鱼腥草   鱼腥草(俗称折耳根)以它独特的气味让所有西南人都无法抗拒,就像没有一只鸭子能够活着“走”出南京一样,没有一根完整的鱼腥草能够“走”下西南人的餐桌。       除了直接食用,鱼腥草也是一种古老的药用植物。在中医上,鱼腥草被认为有能清热解毒、消肿疗疮、利尿除湿、清热止痢、健胃消食的作用。近期发表于Cancer上的一篇文章显示,鱼腥草提取物有治疗前列腺癌的潜力[1]。(西南人民狂喜:我就说鱼腥草“包治百病”!)   官网截图   该研究探讨了鱼腥草提取物及其乙酸乙酯组分(EA)对前列腺癌发生和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CRPC)的影响。   鱼腥草提取物和EA通过激活半胱天冬氨酸蛋白酶、下调雄激素受体和失活AKT/ERK/MAPK信号传导诱导雄激素敏感性前列腺癌细胞(LNCaP)和CRPC细胞(PCai1)凋亡。    Δ该研究图文摘要   在之前的研究中发现芦丁是鱼腥草提取物(44.00±5.61 mg/g)和EA(81.34±5.21 mg/g)的主要成分。而芦丁对LNCaP细胞的作用与鱼腥草提取物/EA相似,被认为是活性化合物之一。食用1%鱼腥草提取物-混合饲料可显著降低前列腺腺癌模型转基因大鼠前列腺侧叶腺癌的发生率。同样,1%鱼腥草提取物处理显著抑制了PCai1异种移植瘤的肿瘤生长。   因此研究者表示:鱼腥草作为一种无毒化学预防剂的来源,在未来开发针对各种癌症的治疗应该受到更多的关注。   但值得注意的是:细胞实验和动物实验,跟人体的实际情况相去甚远,小编在这里也提醒大家:   含有能够杀死癌细胞的成分 ≠ 吃了它能抗癌。    2号选手:大蒜   无独有偶,另一种食药两用植物——大蒜,也被广大老百姓寄予了防癌抗癌、抗幽门螺旋杆菌、降血脂、降压、预防心血管疾病,甚至治脚气的厚望。   关于大蒜功效的搜索   大蒜抗癌的源头其实是来自于一个观察性研究,研究者发现:同在山东省,临朐县几乎是中国胃癌发病率最高的地方,而在苍山县的胃癌发病率奇低。同一个省份、同一种疾病,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呢?   而后研究者发现:苍山县人均大蒜食用量是临朐县的4倍,苍山县人群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检出率显著低于临朐县,幽门螺杆菌感染率比临朐县约低20%。而这个研究也经常被众多不知名的保健公众号拿出来作为”大蒜能治胃癌“的依据。   2020年7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潘凯枫研究组发表了一项在胃癌高发区山东临朐县进行的随机对照研究。该研究在胃癌高危区招募了3365名居民,其中1107名幽门螺杆菌抗体阴性的居民被随机分配到维生素补充组、大蒜补充组或安慰剂组[2]。   2258名幽门螺杆菌抗体阳性的居民被随机分配到幽门螺杆菌治疗组(阿莫西林与奥美拉唑联合治疗2周)、维生素补充组(维C、E和硒,持续7.3年)、大蒜补充组(大蒜提取液和油,持续7.3年)或安慰剂组。    官网截图   在减少胃癌导致的死亡率方面,研究显示大蒜可能有点效果:幽门螺杆菌治疗组的完全调整风险比为0.62,维生素补充组为0.48,大蒜补充组为0.66。而在降低胃癌发病率的方面,大蒜并没有起到什么实质性的贡献。   大蒜到底能不能抗癌防癌依旧没有确切的定论,不过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研究中所用的大蒜补充是提取出来的大蒜素,而不是直接咔咔啃生蒜。因此,吃蒜能够带来的保健作用远不如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NCI)早就明确指出,“不推荐任何膳食补充剂预防癌症”。 […]

半夏
基因检测是白花钱吗?肿瘤患者都该了解的“内幕”

基因检测是白花钱吗?肿瘤患者都该了解的“内幕”

文章来源:美中嘉和肿瘤防治   张大妈前段时间确诊了肺癌,医生建议她去做一个基因检测,说要根据基因检测的情况来拟定治疗方案。但张大妈认为基因检测花费高、没意义,质疑是过度医疗…… 相信很多人在就医或体检时都会遇到类似的情况!有必要花钱做基因检测吗?早期患者需要做基因检测吗?不做基因检测用靶向药可以吗? 基因检测有什么意义? 基因检测是指对人类的 DNA、RNA、蛋白质及代谢物进行分析,以诊断、预测或预防遗传性疾病的发生,指导疾病治疗方案的选择(药物种类及剂量的选择),或预测疾病的复发 [1] ,也可以作为评估个人体质或特质的依据。   预测或预防疾病:基因检测可以提前检测到缺陷或突变的基因,这部分人就可以针对性的对肿瘤进行预防,使患癌风险大大降低,甚至通过干预幸免肿瘤发生。如著名影星安吉丽娜朱莉被检测出遗传性 BRCA1 基因突变,为降低患癌风险,接受了乳腺预防性全乳切除术。   精准使用靶向药物:基因检测可以明确患者基因突变的靶点,医生可以更精准地为患者制定靶向药物最佳的治疗方案,减少盲目试药造成的不良反应、经济损失和身体伤害,大大提高治疗有效率。 指导化疗方案的选择:由于个体遗传基因存在差异,不同的人对化疗药物产生的不良反应程度也会有所不同。一些患者虽然使用了正常的药物剂量,但是不良反应严重。基因检测可以帮助医生科学地、有针对性地使用药物,避免或减少药物毒副反应。   预测疾病的复发:有些基因检测(如21 基因检测)可预测乳腺癌患者远期复发风险。 用什么样本做肿瘤的基因检测? 我们在电视剧中常看到一个比较熟悉的场景,就是用头发做亲自鉴定,所以也有很多肿瘤患者咨询,是不是做基因检测用头发或者唾液就可以了。肿瘤的基因检测是要检测突变的肿瘤细胞,通常需要如下样本:   肿瘤组织 手术中切除的肿瘤组织是做基因检测最优的样本,准确率最高。   穿刺活检样本 是指在局部麻醉下,医生通过B超引导穿刺针进入肿块,并获取少量组织用于分析,无需住院,伤口较小。   液体活检样本 对血液里的癌细胞或者癌细胞释放到血液中的 DNA 进行分析。当患者不能进行手术或穿刺中未能获得有效的组织时,可以考虑此种方法。 建议哪些人做基因检测? 健康人群 家族中有已知的有害突变,如BRCA1/2基因突变 家族中多人患同一种癌 近亲患有与遗传相关的癌症 体检时发现与遗传性癌症相关的情况,如家族性腺瘤息肉病、胃肠道多发息肉等 肿瘤患者 考虑靶向治疗和免疫新辅助治疗的患者 治疗产生耐药后,需要更换靶向药物或免疫治疗的患者 手术后,对微小残留病灶进行监测 治疗后复发情况的预测 基因检测报告,如何解读? 报告解读是针对实验结果的解释。常常包括变异位点致病性的证据,例如检测所发现的变异是否全部或部分地解释患者的临床表型、是否有文献报道、用软件对编码蛋白的功能影响预测等。   报告的核心:我们需要从一份基因检测结果中了解靶向治疗、免疫治疗以及遗传风险。 结合实际:基因检测报告的合理解读必须结合患者本人的实际情况,虽然可能两个人的检测结果是一样的,但多用的治疗方案可能存在差异。 乳腺癌BRCA基因检测小知识 正常的 BRCA1/BRCA2 基因编码的蛋白对肿瘤的生长起抑制作用。若2个 BRCA1 或 BRCA2 的等位基因由于遗传和后天的原因均发生了导致基因产物功能丧失或降低的突变,就可能导致乳腺癌的发生。   […]

半夏
疾病控制率91%!美国抗癌“黑科技”--电场疗法成功挑战肝癌!

疾病控制率91%!美国抗癌“黑科技”–电场疗法成功挑战肝癌!

文章来源:环宇达康国际医讯   肝癌是目前全球第六大常见恶性肿瘤,尤其在中国,肝癌是最致命的癌症之一,晚期患者五年生存率不到20%!著名音乐人赵英俊,影星吴孟达,以及大家熟知的傅彪,臧天朔,师胜杰等,都因为它纷纷不幸离世,让人们对这种癌症谈之色变。 目前针对晚期疾病和局部治疗进展的患者的通用标准治疗是索拉非尼、乐伐替尼或阿特珠单抗加贝伐单抗的全身治疗。但是这些疗法都存在两个无法避免的问题,一是副作用,二是一段时间后产生耐药性,因此全球都在研发疗效更好同时安全无创且长期有效的新型治疗手段。 近日,美国Novocure传来喜报!抗癌黑科技-电场疗法为肝癌患者带来了新希望。 疾病控制率91%!抗癌“黑科技”电场疗法成功挑战肝癌! 2021年7月1日,美国Novocure公司公布了其颠覆性的抗癌技术–电场疗法治疗肝癌的2期临床试验(代号为HEPANOVA)最新数据,结果非常振奋人心。 这项试验共招募了27例晚期肝细胞癌患者,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患者均为预后非常不良的,一半以上(14例,52%)的患者严重肝功能不全,甚至还有6名患者(22%)预计生存期不到3个月,可以说是临床上极难治的患者。 这些患者接受电场疗法-TTFields (150 kHz) 治疗,并伴随标准护理索拉非尼(400 毫克,每天两次)。 结果显示: 在21例可评估患者中,客观缓解率达到9.5%,是索拉非尼单药治疗历史对照组的两倍以上,疾病控制率为76%,高于历史对照组的43%-52%; 在完成至少12周肿瘤电场疗法治疗的11例患者中,客观缓解率为18%,疾病控制率高达91%。在意向治疗患者中,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5.8个月,中位至进展时间为8.9个月,高于历史对照组。一年生存率达到30%。 另外,电场疗法非常安全,大部分患者仅出现电场治疗相关的皮肤毒性。 Novocure的首席科学官Uri Weinberg博士表示,“数据表明,与肿瘤电场疗法或抗PD-1疗法单药治疗相比,两者的联合可提高肿瘤缓解,因此我们对肿瘤电场疗法联合免疫疗法治疗肝癌的潜力特别感兴趣。我们打算尽快启动一项随机对照试验。” 下一步,美国将开展一项关键性3期试验,探索在肝癌患者中,肿瘤电场疗法联合标准治疗(包括免疫疗法)的疗效,我们期待更多的临床试验数据出炉,也期待电场疗法能早日获批肝癌的新适应症,给病友们带来更多的选择和希望。 美国抗癌黑科技-电场疗法 与传统的手术,放疗,化疗完全不同,肿瘤治疗场疗法可以选择性地针对参与癌细胞分裂的蛋白质的电特性,将电场调整到特定频率,可以精准的破坏各类处于快速有丝分裂的癌细胞,从而阻止癌细胞增殖生长,最终癌细胞会受到损害并最终自发死亡,这种独特的阻止癌症进展的机制经过二十年的临床研究数据证实,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存活率,并且副作用比传统治疗要低得多。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过去说能用电流,电磁治疗癌症的,大都是骗子,包括现在,仍然有一些用能用电场和气场无所不治的“大神棍”。而美国的电场疗法早在2011年就已被FDA批准用于治疗复发性胶质母细胞瘤,新诊断的胶质母细胞瘤以及2020年新增的适应症恶性胸膜间皮瘤。 好消息是2020年5月,美国抗癌黑科技肿瘤电场疗法-Optune顺利通过了在中国获得的临床研究豁免资格,这在正式被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上市,中文名称为爱普盾。原文链接:刚刚!电场疗法又获批新适应症!这种恶性肿瘤也可以使用了! 上市国家: 美国,日本,中国(内地,香港) 电场疗法是如何治疗肝癌的? 电场疗法治疗肝癌的方式非常简单,接受电场治疗的肝癌患者只需要在腹部,背部和两侧腰部贴四个换能阵列,这些换能器阵列可以非侵入性地向肿瘤病灶输送电场,甚至在患者晚上睡觉的时候,电场也会持续的杀灭肿瘤细胞,患者在治疗期间可以正常的生活,工作,运动。 那么电场真正的抗癌原理是什么? 我们知道,癌细胞是一群快速有丝分裂,不受控制恶性增殖的细胞。 我们在初中生物课上都学过,细胞分裂的时候是通过纺锤体把染色体拉到两端,形成两个新的细胞。而纺锤体,就像一条绳索,是依靠微管蛋白根据自身的极性规律聚集成簇形成的,帮助癌细胞完成快速的分裂. 那当我们把电场施加到癌细胞上的时候会发生什么呢? 我们看到: 在癌细胞分裂的中期,电场影响微管蛋白聚集成簇,阻止纺锤体形成,导致染色体无法正常分离; 在癌细胞分裂的末期,电场将电荷推向分裂细胞的颈部,破坏癌细胞结构。 这两种作用机制导致的最终结果都是抑制癌细胞正常分裂,最终出现表面膜起泡,癌细胞破裂,死亡。 而更重要的是,这种治疗方式不是仅针对局部肿瘤病灶,而是全面扫荡体内存在的癌细胞,把敌人杀个片甲不留。 如果上面的两张图不够直观,下面这张动图展示了施加电场后癌细胞的死亡现场可能会更加大快人心。 ▲分裂不能完成,癌细胞起泡、破裂,死~ 电场疗法还可以治疗哪些癌症? 这种全新的疗法之所以被誉为是史无前例的,是因为不仅安全有效,其独特的抗癌原理更是适用于所有的实体肿瘤。 除了已经获批的胶质母细胞瘤和恶性间皮瘤,研究人员正在积极的对常见的实体瘤开展临床试验,其中包括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非小细胞肺癌,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胰腺癌已开展三期临床试验,卵巢癌已完成二期临床试验,即将进入三期试验,肝癌正在进行二期试验。这些癌症都已经取得了非常振奋人心的临床数据。篇幅原因,感兴趣的病友请在这篇文章中看具体数据。原文链接:抑制癌细胞裂变!改写实体肿瘤治疗史的第四大治疗技术问世! 此外,在2020年1月9日,中国再鼎生物联合美国Novocure肿瘤学公司正式宣布,第一名胃癌患者已参加了一项2期试验性临床试验,这是专门针对中国的胃癌患者开展的,将评估肿瘤前瞻疗法-电场治疗联合化学疗法作为胃腺癌患者的一线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计划2期胃癌试验在大中华地区招募约50名患者。 至此,电场疗法已获批三大适应症,并在六大常见实体肿瘤中开展的临床试验数据显示能给癌症患者带来显著的生存获益。 国内患者如何接受电场疗法? 目前国内的患者可通过以下三种方式接受电场治疗: 1.在医院接受正规治疗。电场疗法目前已经在美国,日本等多个国家获批上市,国内也已经获批上市,国内患者可前往指定医院进行正规治疗。(价格较高,可联系医学部咨询指定医院名单) 2.参加临床试验。目前电场疗法在全球仍属于前瞻性研究,国内和国际都开展了大量的临床试验,想接受治疗的患者可以直接联系全球肿瘤医生网医学部进行初步评估。 3.日本ECCT疗法。日本作为医疗技术发达的国家之一,依据电场原理引进另一种设备,称为ECCT,经济条件有限的患者可以考虑。 需要特别提醒大家的是,美国的电场疗法称为TTF,是被FDA批准的以及获得众多临床试验数据的权威肿瘤治疗方式。而日本的电场疗法称为ECCT依据电场的原理研发的,目前暂时没有大型的临床试验数据,在日本被再生医疗法批准,作为癌症的辅助治疗设备,预防癌症复发,延长生存期。 这两种电场疗法在适应症和价格方面都存在较大区别,我们为大家整理了一张对比表: 此外TTF的费用相对较贵,日本的ECCT设备一套9万人民币左右,可购买回国内长期使用。患者可结合自身的经济条件等综合因素合理选择。 希望电场疗法的最新数据能给病友们带来新的希望。不过,肝癌其实是一个全身性疾病。对于晚期肝癌患者,现在医学界更提倡通过多种治疗手段进行综合治疗,包括局部放化疗、靶向和免疫等,需要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量身定制。因此,在如何选择最佳治疗方案和用药上应该求助于国内外权威专家,这样才能让广大癌友们少走弯路,得到最大的临床获益。 肝癌并不可怕,希望大家坚定信心,通过规范合理的治疗,获得更长的生存期!   […]

半夏
肠道菌群真的能助力癌症治疗?这七种调节的方式一定要知道

肠道菌群真的能助力癌症治疗?这七种调节的方式一定要知道

文章来源:环宇达康国际医讯   90%的人大概只知道肠道菌群对于消化食物是起到非常关键作用的。而在过去的二十年中,研究人员已经深刻的意识到,肠道菌群的复杂性简直让人难以置信,除了消化食物,它们还在无声无息,无时无刻的影响着我们的整体健康,比如免疫系统(肠道菌群会训练免疫系统,让免疫系统知道哪些可以忽略哪些是要清除的外来的有害物质),情绪,心理健康,自身免疫性疾病,内分泌失调,皮肤状况以及癌症等等。一旦肠道菌群的平衡被破坏,就会导致疾病甚至某些癌症的发生,甚至还会影响癌症对治疗的响应。 因此,调节好肠道的菌群可以增强免疫系统功能,改善抑郁症状,帮助对抗肥胖及改善癌症治疗。 注意!肠道菌群失常的七大最常见标志 现代生活的许多因素,例如压力高,睡眠不足,吃加工食品和高糖食品以及服用抗生素,都可能损害我们的肠道菌群。一旦肠道菌群失调,可能会影响我们健康的其他方面,例如大脑,心脏,免疫系统,皮肤,体重,激素水平,吸收营养的能力,甚至导致癌症的发展。 当肠道菌群异常时,身体会发出多种异常信号,以下是七个最常见的标志: 1.胃部不适 胃部不适,例如腹胀,便秘,腹泻和胃灼热,都可能是肠道不健康的迹象。正常的肠道菌群会减少肠道对食物的消化难度。 2.高糖饮食摄入增加 富含加工食品和糖分的饮食可以减少肠道中有益细菌的数量。这种不平衡同时会增加身体对糖的渴望,而这会进一步损伤损害肠道,造成恶性循环。大量的精制糖,特别是高果糖玉米糖浆,与体内炎症增加有关。炎症可导致各类疾病甚至癌症。 3.体重变化 在不改变饮食或运动习惯的情况下,体重增加或降低都是肠道菌群异常的表现。肠道菌群失衡会损害人体吸收营养,调节血糖和储存脂肪的能力。体重减轻可能是由于小肠细菌过度生长(SIBO)引起的,而体重增加可能是由于胰岛素抵抗或由于营养吸收减少而导致饮食过量。 4.睡眠障碍或持续疲倦 不健康的肠道可能会导致失眠或失眠等睡眠障碍,从而导致慢性疲劳。人体的大部分5-羟色胺(一种影响情绪和睡眠的激素)都在肠道产生。因此,肠道受损会损害您的良好睡眠能力。一些睡眠障碍也与纤维肌痛的风险有关。 5.皮肤异常 诸如湿疹之类的皮肤状况可能与肠道受损有关。不良的饮食或食物过敏引起的肠道炎症可能导致某些蛋白质“泄漏”到体内的可能性增加,进而刺激皮肤并引起湿疹等病症。 6.出现自身免疫性疾病 医学研究人员不断发现  肠道对免疫系统影响的新证据受信任的来源 。人们认为不健康的肠道可能会增加全身性炎症并改变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这可能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机体会自我攻击,而不是有害的入侵者。 7.食物不耐受 食物不耐受是某些食物难以消化的结果(这与食物过敏不同,食物过敏是免疫系统对某些食物的反应所引起的)。而研究认为食物不耐受可能是由于肠道细菌质量低下引起的。这可能导致对食物消化功能的下降从而导致腹胀,腹泻,腹泻,腹痛和恶心。 调节肠道菌群的七种方式快收藏 研究人员发现,每个人体内的菌群数量,种类都是完全不同的。而正常人体内的肠道菌群和癌症患者体内的菌群更是天壤之别。 值得注意的是,癌症疗法(例如化学疗法和放射疗法)可能会破坏肠道菌群。科学家正在研究益生菌是否可以帮助接受癌症治疗的人重新平衡菌群。例如,一些研究表明,益生菌可以减少接受化疗的肺癌患者和接受结肠癌手术的人的腹泻。 那么癌症患者究竟该如何调节肠道菌群呢? 1.降低压力 长期高强度压力对您的整个身体(包括肠道)都有不利影响。减轻压力的一些方法可能包括冥想,散步,做按摩,与朋友或家人共度时光,精油按摩,减少咖啡因的摄入量,练瑜伽或养宠物。 2.充足的睡眠 睡眠不足或质量不足可能严重影响肠道健康,进而导致更多的健康问题。尝试优先安排每晚至少7–8小时不间断的睡眠。 3.细嚼慢咽 彻底咀嚼食物并减慢进餐速度,有助于促进营养的充分消化和吸收。这可以帮助您减少消化不适并保持健康的肠道。 4.充足的水分 摄入充足的水分已被证明对肠粘膜和肠内益生菌的平衡具有有益的作用。摄入水分是促进健康肠道的一种简单方法。 5.服用益生元或益生菌 在饮食中添加益生元或益生菌补品可能是改善肠道健康的好方法。 食用富含纤维的营养食品以及新鲜的水果和蔬菜,可以帮助增强肠道内已经存在的有益细菌或“好细菌”。这些食物被称为益生元食品。 2017年的研究表明,益生元可能有助于益生菌对某些环境条件(包括pH值和温度变化)更加耐受。这些益生元食物能够增强肠道的健康: 芦笋 香蕉 菊苣 大蒜 洋姜 洋葱 全谷类 益生菌是指有利于肠道健康的菌群。一些研究表明,服用益生菌可以支持健康的肠道微生物组,并且可以预防肠道炎症和其他肠道问题。 为了增强肠道中的有益菌群,有些人选择服用益生菌补品。这些在保健食品商店,药店和网上都能购买到。 值得注意的是,益生菌的具体菌株千差万别,不同的益生菌菌株和药物的相互作用又各不相同,尤其是对于肿瘤患者来说,有些可以协同增强治疗效果,有些则会阻碍药效发挥。所以大家切不可胡乱服用益生菌,要听主治医生指导或咨询全球肿瘤医生网医学部做肠道菌群状态的检测之后在判断需要补充哪类菌株。 除此之外,一些发酵食品是益生菌的天然来源,是大家平时要在饮食中添加的: 发酵蔬菜 开菲尔酸奶 韩国泡菜 康普茶(红茶菌) 味噌 6.检查食物不耐症 […]

半夏
暴雨下的河南省肿瘤医院:断水、断电、断粮的一天一夜

暴雨下的河南省肿瘤医院:断水、断电、断粮的一天一夜

文章来源:医学界肿瘤频道   7月21日早晨六点多,距离网上求助仅仅过了数小时之后,网友@唱歌的考拉拉在新浪微博再次发声:妈妈已经回到河南省肿瘤医院,可以打升白针了。 她的母亲是一位晚期肿瘤患者,正在河南省肿瘤医院接受化疗。7月20日郑州多年不遇的如注暴雨中,被困在医院附近的一家药店。由于病体虚弱到无法走路,陪护在旁的仅有的一位家属也束手无策,不得已让孩子发微博求助。 医学界肿瘤频道21日上午从河南省肿瘤医院院方获悉,该患者由一位好心人马老师护送,已经回到病房大楼22层她所属的病区,“很安全”。 没有什么比患者安全更能说明一家医院的有序运作了。据了解,河南省肿瘤医院根据天气预报的信息对此次暴雨提前做了预案,安排人员分组值班并分工负责,全力保障医院平稳运行和诊疗工作的有序推进。 截至21日上午,大雨过后大水退却,本部院区少量积水已不足以没过脚背;医务、护理、感染、康复等科室组成的联合队伍正在全院巡逻,排查隐患,防止瘟疫等次生灾害发生。河南省肿瘤医院正和郑州所有兄弟医院的同仁们一起坚守岗位,保卫健康,呵护生命。 (院区积水基本退去) 朋友圈从调侃到沉默 谁能想到,这次的雨竟然这么大。7月20日傍晚六点半左右,院本部的积水大概有小腿肚那么深;大约一个小时后,晚上8点不到,积水已经没过了男医生的大腿。在本部以外的院区,大雨使得周边积水最深齐到腰部,形势益发严峻起来。 内科副主任、肿瘤专家陈小兵教授发微博称:朋友圈微信群已经从上午的调侃嘻戏,慢慢变成了沉默、慌乱、恐惧、祈祷。“已经不是单纯的暴雨了,而是一级预警的自然灾害!” 大雨瓢泼,院区的一部电梯出现故障,患者被困一个多小时,后勤和安保部启动急救救援方才解围。有的楼里供电短暂跳闸,一些科室相继停电。据了解,河南省肿瘤医院本部院区的门诊和病房大楼比较新,建成使用均未超过10年,情况较好,特别是位于病房大楼第3-4层的重症监护室和手术室,运行正常。但周边的11号楼内科楼和16号楼积水较深。 雪上加霜的是,由于当地自来水厂塌方,郑州市区大面积停水。21日上午,雨量转小,但多个院区的多个科室处于停水停电状态。好在医院曾于6月份再次进行安全生产的例行宣传,为战高温、防停电提前作了准备,在暴雨中不至于那么措手不及。 不幸中的万幸还在于,河南省肿瘤医院的服务对象绝大部分为肿瘤患者,在现代医学语境下,非传染性肿瘤几乎可被视为慢性病,住院患者基本按部就班接受常规治疗,因此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肿瘤内科的一位医生证实,整个科室情况比较稳定。 院长、主任都上场了 7月20日上午,河南省肿瘤医院办公会上,院领导就提出了暴雨预警并作出部署,院党委书记、院长张建功与领导班子全体成员分工协作,带领全院职工尽职尽责守在各自的岗位上。当天下午,医院又召开协调会,安排全体人员分组轮流值班。20日当晚更安排职能部门的男性人员值夜,时刻严阵以待。彻夜坚守。 暴雨降临后,医院的首要任务就是在院区各要塞点摆放沙袋,防止雨水倒灌到地下,损害地下装备设施,影响医疗工作的正常开展。傍晚六点半左右,院本部的积水大概有小腿肚那么深,大家纷纷前去扛沙袋防洪水。能够暂时从岗位上抽身的医务人员和职工都来了,有的人连雨衣也没穿,一身白大褂就跑了过来。有患者和家属路遇抢险情景,也不由分说加入了队伍。“真的没想到,很感动”,一位受访的医生对医学界肿瘤频道表示。 (医院人员全力抢险) 7月20日傍晚,河南省肿瘤医院的临床服务人员冒着雨、趟着水去送药,雨衣和雨伞根本挡不住倾盆而下的雨水,每个人都淋得透湿,但药品被放在密封的药箱中,再用防水布遮上,牢牢固定在手推车上。 分子病理科发现漏水,临床病理中心领导带领科室人员,自己动手堵水防灾。 消化病区的医护人员首先想到的是病房漏水问题,立刻安排抢修。21日早上,在水电供应尚未全部恢复时,例行查房雷打不动地进行。陈小兵在检视病情的同时,重点鼓励患者和家属勇敢面对天灾、面对疾病等困难和挑战,“一定要坚强,一定要乐观,保持好的心态,不抱怨!” 驻扎在院本部的另一位科主任告诉医学界,昨天的雨把科室里所有人都困在医院,大家坚守一夜情况尚好,病区也没有受到影响。今天早上他出来为大家找些吃的,走了一两个小时才碰到一家尚在营业的小超市。 辣条都拿出来了 20日傍晚,一位病区主任巡视病房时,发现一个患者不在房间,一时间找不到人。护士反复拨打本人和家属的电话,获知患者当天下午由家属陪同在医院门诊做检查,因为暴雨滞留门诊,没能赶回病房。终于联系上之后,电话那边的声音听起来很是焦虑和紧张,患者表示又饿又渴,自己和家属都急需补充食物。 他们立刻安排医护人员带上科室自购的两份食物和被褥,冒雨紧急赶往医院门诊。患者和家属得到补给后,情绪稳定下来。病区主任安排他们在门诊休息一晚,第二天再想办法把病人转回病房。 暴雨阻挡了外出,20日当晚,住院部的患者家属没有吃的,怎么办?医护人员积极想办法,值班护士翻遍了办公室和值班室所有的抽屉,把医务人员自己值夜班充饥的各种食物全部集中起来,分发给我们的住院病人,每人一盒牛奶,几块面包,“连辣条都拿出来了!” 同时,有的科室安排身强力壮的青年医生到最近的饭店去买吃的,能多买尽量多买,解决部分病情特殊患者的燃眉之急。“算是尽我们的一份心吧”,一位医生说。 消化病区还有一位患者来自遥远的新疆,这次是独自一人来做全面复查的。21日上午,大雨减弱,水情进一步好转,科室护士紫莲的先生送来了牛肉拉面,护士长和科主任一起把面端到了病人的床头,“只要有我们吃的,就一定不会让你饿着”! 一场暴雨 全中国的心都与河南联结在一起 很多医院至今仍处于艰难的境地 而这些却挡不住医务人员为患者坚守 愿灾难赶快过去,愿人们都平安  

半夏
粪便筛查结直肠癌又添新证;乳腺癌腋窝治疗指南要点汇总丨肿瘤情报

粪便筛查结直肠癌又添新证;乳腺癌腋窝治疗指南要点汇总丨肿瘤情报

文章来源:医学界肿瘤频道     要点提示 JCO:美国临床肿瘤学会和加拿大安大略省卫生厅癌症治疗中心发布《早期乳腺癌腋窝治疗指南》 ANN INTERN MED:用于结直肠癌筛查的多靶点粪便免疫化学检测的临床验证 Liver Cancer:不可切除肝内胆管癌体内和体外放射治疗怎么选?一项20年放射治疗的系统综述和荟萃分析出炉 前沿资讯:O药+Y药一线治疗复发性或转移性头颈部鳞状细胞癌未达到主要终点 01 JCO:加拿大安大略省卫生厅癌症治疗中心(Cancer Care Ontario)和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早期乳腺癌腋窝治疗指南》 日前,JCO在线发表了Cancer Care Ontario和ASCO《早期乳腺癌腋窝治疗指南》,为早期乳腺癌患者腋窝治疗最佳策略以及最佳时机和治疗方法(手术和放疗)提供了推荐意见。   文章发布截图   本指南支持2017年ASCO指南关于早期乳腺癌患者前哨淋巴结活检的两项建议,并在该指南的基础上扩展了新辅助化疗(NAC)后关于分期时间和放疗干预的建议。总体而言,该指南的证据基础为2017年ASCO指南、7篇高质量系统综述、54项研究和65项推论性试验。   本指南针对以下目标发布建议:   确定哪些早期乳腺癌患者需要进行腋下分期   确定未接受术前NAC且诊断时前哨淋巴结阴性的早期乳腺癌女性是否需要进一步腋窝治疗   确定哪种腋窝治疗策略适用于未接受术前NAC且诊断时前哨淋巴结病理阳性(淋巴结临床阴性)的早期乳腺癌女性   确定腋窝治疗指征,以及对早期乳腺癌术前NAC女性进行腋窝治疗的最佳时机   确定前哨淋巴结的最佳识别方法 02 ANN INTERN MED:用于结直肠癌筛查的多靶点粪便免疫化学检测的临床验证 粪便免疫化学检测(FIT)被推荐用于结直肠癌(CRC)筛查,然而其检测晚期CRC的敏感性相对较低。日前,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在线发表了一项研究,结果表明一种新的多靶点FIT能提升基于粪便的CRC筛查检测的能力。   文章发布截图   本研究共纳入1284名接受筛查(n = 1038)和转诊(n = 246)的患者,根据其最晚期病变[CRC(n = 47)、晚期腺瘤(n = 135)、晚期锯齿状息肉(n = 30)、非晚期腺瘤(n = 250)和非晚期锯齿状息肉(n = […]

半夏
我敢说,九成肿瘤患者都忽略了保护这个重要器官!

我敢说,九成肿瘤患者都忽略了保护这个重要器官!

文章来源:美中嘉和肿瘤频道   以下内容来自美国癌症治疗领域多年排名第一的MD安德森癌症中心,由美中嘉和肿瘤防治科普团队进行翻译、编辑整理。 一些肿瘤治疗方法可能会带来眼睛相关的副作用,会大大影响生活质量,例如读书看报、查看手机信息、开车等等。MD安德森的Nagham Al-Zubidi医生提倡肿瘤患者关注眼睛问题,并提出治疗前应检查一次眼睛,且在治疗过程中多监测,以预防或减缓可能出现的眼相关副作用。 放射治疗或可引起眼睛的长期改变 正接受放疗的患者发生眼睛变化比较常见,尤其是头颈部肿瘤患者。因为设定放射治疗计划时,即使医护人员选择了最精确的剂量来杀伤癌细胞,但也很难避免放射线损伤视网膜和视神经,严重者甚至会丧失视力。   Al-Zubidi医生说,放疗后的眼相关副作用可能会在治疗后18个月内首次出现,且通常是永久性的。因此,头颈部放疗的患者需格外注意,建议定期做眼科检查,以监测任何会出现的副作用。 以下任何症状的出现都必须重视,即使只是轻微症状:    对光过敏:避免强光刺激,可佩戴有色眼镜/墨镜缓解。    睫毛脱落:放射治疗后的睫毛脱落往往是永久性的,如果因睫毛脱落而容易流泪或流泪增多,建议就医咨询相应的治疗。    视力变化:视力改变可能会经历一个变化的过程,从简单的视力模糊到更严重的视神经或视网膜损伤;当视神经病变时,患者看事物的颜色发生变化,通常首先出现的是看红色物体有障碍。 如果你已经出现视力变化,建议去眼科治疗,不要勉强通过放大镜阅读,也要保持室内整洁以免摔倒哦! 某些抗癌药物也会引起 与眼睛相关的副作用 化疗、免疫治疗和激素疗法也会引起一些眼睛相关问题,但是,大多数药物引起的问题是暂时的,调整药物剂量或者停药后可消除。   癌症治疗的常见眼相关副作用:    眼睑红肿:这是结膜炎的症状,主要表现为眼睑变红、发炎、结痂甚至化脓等。应对这种情况,医生建议: 保持眼睛的清洁,慢慢去除结痂; 热敷也是一种不错的方法,有助于缓解症状,但要注意的是,每只眼睛用单独的毛巾热敷,以防细菌从一只眼睛传播到另一只眼睛; 尽量不要戴隐形眼镜。    眼泪多:表现为眼睛肿胀,总是流泪。这种情况,建议: 使用温的湿毛巾湿敷以助于缓解肿胀,减少眼泪的产生; 某些化疗药和靶向治疗药物会阻塞泪道,并导致泪液分泌过多,这时应避免揉眼睛; 必要时,可到眼科就诊采取适当治疗。    闪光感或飞蚊症:表现为总是看到黑色小点或明亮的条纹。如果突然开始看到重复的闪光或漂浮的东西,可能是更加严重的眼部疾病征兆,应立即就医。    眼睛干涩:由于使用某些类型化疗和靶向治疗药物,患者的眼睛可能会有干涩和沙砾感。医生建议这时可以用非处方、不含防腐剂的人工泪液来缓解症状。  睫毛变化:接受治疗时,睫毛可能会有颜色的改变。眼睑炎等感染也会导致睫毛倒长引起不适。医生建议这种情况下可用人工泪液缓解不适,而且,通常在治疗后,睫毛能够恢复正常(放疗除外)。    白内障:如果发现视物模糊,视野中总是有浑浊区域,则可能是白内障。Al-Zubidi医生建议通常需要手术切除来防治视力的进一步损伤。    青光眼:是由于眼压升高导致视神经受损。需要通过手术来治疗,如不及时,青光眼会导致视力持续下降甚至失明。 特别提醒 当出现特定的眼部症状时,首先必须要明确:这种表现是肿瘤本身的相关效应、肿瘤的眼部转移、还是由于肿瘤治疗引起的副作用。明确原因,才能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从而有效治疗。 遇到任何眼相关副作用,不要“硬撑”或随意治疗,专业医生才是你的最佳选择。   参考文献 [1]MD安德森癌症中心官方网站 [2]PD-1/PD-L1阻断剂免疫治疗不良反应及其处理原则[J].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2017,14(03):177-182.    

半夏
42℃就能杀死癌细胞?热疗可不是你想象的那么简单!

42℃就能杀死癌细胞?热疗可不是你想象的那么简单!

文章来源:药物基因汇   相信对于很多人来说,“热疗”这个名词并不陌生。热疗在传统中医中的应用历史已有千年,而在现代医学当中,热疗用于治疗癌症的应用也已经有近百年之久。 1866年,来自德国的医生Bush发表了第一篇正式的、关于使用“热”来治疗癌症的文章。Bush描述了一名面部恶性肿瘤患者的案例,在感染了丹毒并发生高热之后,这位患者面部的肿瘤竟然奇迹般地消失了!根据患者的病情,Bush猜测,“热”可能有助于治疗癌症。 至20世纪60年代,随着分子生物学及基因研究的发展,人们逐渐开始从细胞结构与功能的角度分析热疗的机理。随着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的发展,热疗逐渐被人们视为一种癌症的“绿色疗法”,并应用于各类癌症的治疗当中。   什么是癌症的热疗? 热疗属于物理治疗手段,利用物理能量加热人体的全部或部分,使肿瘤病灶的温度上升到有效的治疗温度,并持续一段时间,以达到使癌细胞死亡或提升其它治疗方案的效果且不损伤正常组织的效果。 癌症的热疗又被称为一种“绿色疗法”,既可用于与放疗及化疗等方案联用,也可以作为不宜接受其它方案治疗的患者的姑息治疗手段,能够明显改善疗效、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一部分位于身体浅表部位的肿瘤,如乳腺癌、皮肤癌等也可以直接接受热疗。 热疗前 热疗中 按照治疗的部位,热疗可以分为多种类型,治疗时分别选择不同的温度范围。根据中国临床肿瘤学会肿瘤热疗专家委员会、中日医学科技交流协会热疗专家委员会及中华医学会放疗分会热疗学组最新发布的《肿瘤热疗中国专家共识》,热疗分为浅部热疗(39.5~43℃)、深部热疗(瘤内43~45℃)、全身热疗(≤41.5℃)及体腔灌注热疗(胸腔43~45℃、腹腔入体温度42.0~45.0℃、膀胱根据治疗方式不同温度在42~52℃左右)。   “热死癌细胞”?热疗的原理究竟是什么? 相信大家对于“发烧”的机理都多多少少有一些了解。发烧又叫发热,指身体制造过多的热能或身体的体温调节失衡,导致身体的温度超过温度设定值,或温度设定值本身过高。 发烧可能因为多种疾病导致,包括各类感染、炎症,以及非感染性的血管炎、血栓以及癌症等。通常情况下,体温升高时免疫细胞的功能同样也会提升,杀死细菌和病毒的能力增强;各类细菌和病毒在人体内的繁殖能力也会因温度的升高而降低,但健康的人体细胞并不会受到影响。 事实上,受到影响的并不只有细菌或病毒——癌细胞,以及癌细胞聚集而成的病灶,同样也会因温度升高而发生一些改变。而热疗这一技术的原理,正是基于此。   01 成也血流,败也血流 我们都知道,癌细胞具备远超过正常体细胞的增殖能力。而为这种强大的增殖能力提供“后勤保障”的,是大量因癌细胞而增生的血管。 正在迅速生长并扩增的肿瘤病灶,都具有非常丰富的血液供应。它们所依赖的血管,通常并不是人体内正常的血管,而是一些额外增生出来的血管(这也是抗血管生成类药物的理论依据之一,通过抑制额外血管的生成,限制肿瘤病灶的扩增)。 对正常的体细胞施加热量,体细胞会通过扩张毛细血管、增加血液流量来“带走”这些额外的热量,因此即使稍微加热了身体的一部分,体温也不会太严重的升高。 但是肿瘤病灶中血管并不完善,毛细血管平时即处于扩张状态,无法像正常组织一样控制血管内血液的流动量。因此施加于肿瘤病灶的热量会积累起来,迅速提升病灶内部的温度,通常情况下,肿瘤组织内部的温度会比周围正常组织高4~8℃;而肿瘤病灶内部的温度又能比周围的温度额外高2~3℃。这样异常的温度提升,从理论上来说,能够直接使一部分癌细胞死亡。   02 高温,癌细胞死亡的“推手” 高温能够损伤细胞膜,并使蛋白质变性。根据目前已有的研究数据,当温度达到42.5℃以上时,细胞的生存率会急剧下降。 当温度上升时,细胞的代谢速度加快,肿瘤病灶内部会逐渐进入缺氧状态。此时,细胞的无氧酵解增强,大量产生酸性的代谢产物(乳酸),病灶中的pH降低。而在这样的内环境之中,细胞更容易被高温灭杀。   热疗有哪些独特的优势? 热疗的主要优势表现于三个方面。   01 副作用小、易于耐受 接受热疗,患者需要承受的痛苦更小。热疗不会造成创伤或辐射等伤害与痛苦,因此不会为患者带来额外的负担,更加容易耐受。   02 与其它方案联用效果好 热疗是一种比较“百搭”的治疗手段,在与其它方案的联合应用中也能展现出良好的效果,将整体的疗效大幅度提升。 目前,比较明确适合成为热疗的“搭档”的疗法包括放疗和化疗,以及目前新兴的免疫治疗方案等。   放疗+热疗:完全缓解率最高提升3倍 根据临床研究,处于分裂期的癌细胞对于放射线更加敏感。而处于合成期的癌细胞对于放射线不敏感,对于高热更加敏感。 因此,放疗与热疗联合能够发挥协同的作用,疗效更好。一些临床研究也已经证实了这一点。在细胞试验中,仅采用4 Gy剂量的放射线对癌细胞进行照射,癌细胞的存活率为25.8%;而采用4 gy剂量放射线照射+热疗,癌细胞的存活率仅有1.5%~3%。使用热疗+放疗对癌细胞的杀伤效果提升了8.6~17.2倍。 在患者中的临床试验同样验证了这一点。一项针对829例患者的丹麦中心研究结果显示,仅采用单纯放疗,患者的完全缓解率大约为16%~38%;而采用放疗+热疗,患者的完全缓解率可以达到46%~48%。完全缓解率的提升幅度高达1.2~3倍。 一项来自杜克大学研究者2010年发布的研究结果显示,在乳腺癌的放疗中联合应用热疗,能够显著增加患者的整体缓解率。单用放疗的患者,整体缓解率为42%;而接受放疗+热疗的患者,整体缓解率为65%。   化疗+热疗:对于多种药物具有增敏效果 由于高温会破坏细胞膜的稳定性、导致膜的通透性增强,因此,各类细胞毒性药物的渗透也更容易进入癌细胞内,使得癌细胞内药物浓度增加。 目前,已经经过试验验证,与热疗联用可以获得更好疗效的化疗药物包括顺铂、卡铂、奥沙利铂等铂类药物,环磷酰胺、亚硝基脲等烃化剂,5-FU、吉西他滨等代谢拮抗剂,争光霉素、丝裂霉素C、阿霉素等抗生素类药物,以及伊立替康、紫杉醇、多西他赛等植物生物碱,广泛覆盖各类常用化疗药。   03 […]

半夏
​更年期来了别怕!吃些这类食物,有助于减少潮热

​更年期来了别怕!吃些这类食物,有助于减少潮热

  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更年期女性群体越来越庞大。更年期是指女性绝经及其前后的一段时间,是从生殖期过渡到老年期的一个特殊生理阶段,也是女性生命周期中一个重要的必经阶段。据统计,2019年中国女性人口约6.8亿,50岁以上女性约占1/3,而且呈逐年上升趋势。 在更年期,随着卵巢功能逐渐耗竭,卵泡完全停止发育,雌激素水平迅速下降,女性会出现一系列身体及心理症状,即更年期综合症,包括月经紊乱、血管舒缩症状、心悸、失眠、情绪低落、激动易怒等。   其中,血管舒缩症状是发生率较高的症状之一,主要表现为潮热、潮红、多汗,多数情况下,由面部或者胸部开始,蔓延至全身。每次发作可持续2-30分钟,发作次数不定,可一周出现几次,也可一天出现几次,甚至每个小时都出现,严重影响女性的工作、生活和睡眠。有调查发现,51-60 岁女性潮热发生率约为63%。   对于潮热等更年期症状,除了使用药物治疗外,改变生活方式也有助于缓解。据一项发表在北美更年期协会期刊《更年期》(Menopause)的研究发现,富含大豆的植物性饮食,与中度至重度潮热减少84%相关。   图片来源:123RF 研究人员对38名每天至少经历2次潮热症状的绝经后女性进行了干预研究,这些受试者在研究期间均未使用激素药物进行治疗。   受试者被随机分为2组:干预组和对照组。研究人员将干预组受试者的饮食改为低脂、纯素食饮食,包括每天食用86g煮熟的大豆。而对照组饮食则不做改变。研究共持续12周。   每名受试者在手机应用程序中记录了自身潮热的频率和严重程度,并每天使用统一类型的体重秤,记录自身的体重变化。此外,研究人员还使用更年期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MENQOL),评估了受试者的血管舒缩、社会心理、身体和性症状,评分越高,表明相关生活质量越差。   图片来源:123RF 调整其它因素影响后,研究人员发现,富含大豆的低脂肪、纯素食饮食,与潮热的频率减少和严重程度降低相关。   在研究结束时,干预组受试者总潮热次数减少了79%,潮热次数从每日近5次减少到每日不到1次;而对照组减少了49%。中度至重度潮热在干预组减少了84%;而在对照组减少了42%。   与此同时,更年期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显示,干预组受试者在血管舒缩、社会心理、身体和性症状的评分下降幅度更大,这意味着相关生活质量改善更显著。   此外,干预组受试者在睡眠质量、体重下降和消化等方面的改善,也比对照组受试者更明显。   研究人员分析,富含大豆的植物性饮食,与更年期女性潮热频率和严重程度降低之间的关联,可能与大豆中含有的异黄酮有关。异黄酮在人体内可以被肠道菌群代谢成一种非淄体化合物——雌马酚。之前已有研究发现,雌马酚可以降低潮热的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此外,还有研究发现,那些遵循素食或纯素食的人,会产生更高水平的雌马酚。   图片来源:123RF 研究人员指出,饮食中添加豆类或豆制品,可能是缓解女性更年期潮热的有效措施之一,可以作为一种药物治疗的补充方式,促进女性身心健康,延缓老年性疾病的发生,为老年期健康打下基础。   对于更年期女性而言,除了要注意饮食外,还应生活规律,按时休息;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充实生活内容;管理情绪,保持开朗、乐观、积极态度,保持心情舒畅;改变不良生活习惯,避免熬夜、憋尿、久坐等;避免外界伤害,避免摄入有害物质,不吸烟、避免二手烟等,也有助于缓解更年期综合征。     参考资料 [1] Barnard, Neal D, et al.,(2021). The Women’s Study for the Alleviation of Vasomotor Symptoms (WAVS). Menopause, DOI: 10.1097/GME.0000000000001812. [2] 中国医师协会全科医师分会, et […]

半夏
​中国45.2%的癌症死亡可预防!主要与这23种可改变因素有关

​中国45.2%的癌症死亡可预防!主要与这23种可改变因素有关

  癌症是导致中国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约有300万人因癌症而死亡,占到了所有死亡人数的1/4左右。而且随着人口老龄化,以及不健康生活方式的增多,癌症导致的死亡人数预计在未来几十年会大幅增加。 在导致中国人癌症死亡的诸多因素中,很多是可改变的因素。知名期刊《柳叶刀-全球健康》(Lancet Global Health)曾发表一项研究,对导致中国人癌症死亡的风险因素进行了分析。   结果显示,中国20岁或以上成年人中,45.2%的癌症死亡可归因于5大类、23种可改变的风险因素,包括4种行为因素、7种饮食因素、2种代谢因素、2种环境因素和8种传染因素。其中51.2%的男性癌症死亡和34.9%的女性癌症死亡,与这些可改变的风险因素有关。 图片来源:123RF 行为因素 行为因素主要包括吸烟、二手烟、饮酒和缺乏身体活动。   吸烟,包括普通卷烟、雪茄、小雪茄、水烟和无烟烟草等,均与多种癌症死亡风险升高相关。通常,吸烟的危害会随着烟龄和数量的增加而逐渐加重。吸烟与肺癌、口腔癌、咽癌、食道癌、 胃癌、结直肠癌、肝癌、胰腺癌、喉癌、宫颈癌、肾癌、膀胱癌和急性髓系白血病等多种类型癌症死亡风险升高相关。二手烟可增加不吸烟者患肺癌风险。   任何年龄戒烟都对健康有益。戒烟不仅可降低十多种癌症死亡风险,还能带来多种健康益处。有研究发现,相比于继续吸烟的人,成功戒烟的人可增加多达10年的预期寿命,并在戒烟后的10-15年后,将患肺癌的风险降低一半。对于癌症生存者而言,戒烟也与延长生存期、改善生活质量相关。   饮酒与口腔癌、咽癌、食管癌(仅鳞状细胞癌)、结直肠癌、肝癌、喉癌和女性乳腺癌死亡风险升高相关。即使少量饮酒也对健康无益。有研究发现,估计全球2020年所有新发癌症病例中有4.1%(74.13万例)与饮酒有关。其中,男性病例占四分之三以上(76.7%)。   缺乏身体活动,与多种类型癌症死亡风险升高相关。研究表明,运动可以降低结肠癌、乳腺癌、肾癌、子宫内膜癌、膀胱癌、食管癌、胃癌和肺癌风险。运动还有助于预防超重和肥胖的发生,保持健康体重,从而有助于预防与超重和肥胖相关癌症的发生和死亡。相反,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久坐可能会增加多种癌症风险,包括结肠癌、子宫内膜癌和肺癌风险。   图片来源:123RF 饮食因素 饮食因素主要包括水果食用量低、蔬菜食用量低、膳食纤维摄入量低、红肉食用量高、膳食钙摄入不足、加工肉类食用量高和腌制蔬菜食用量高。   水果食用量低与口腔癌、咽癌、喉癌和肺癌死亡风险升高相关;低蔬菜食用量可增加口腔癌、咽癌和喉癌死亡风险。   红肉食用量高、膳食钙摄入不足和加工肉类食用量高,均会增加结直肠癌死亡风险。此外,经常食用加工肉类还可能会增加非贲门胃癌死亡风险。腌制蔬菜则主要与胃癌死亡风险升高相关。   遵循健康的饮食模式,有助于预防癌症的发生和死亡。健康的饮食模式包括,经常食用营养含量高,有助于达到和维持健康体重的食物;多吃蔬菜,如深绿色、红色和橙色蔬菜,以及富含膳食纤维的豆类(豆类和豌豆);多吃水果,特别是各种颜色的完整水果;增加全谷物摄入量;以及限制红肉和加工肉类、加糖饮料、超加工食品。   图片来源:123RF 代谢因素 代谢因素主要包括超重和肥胖,以及糖尿病。   超重和肥胖可增加多种癌症死亡风险,包括食管癌、胃贲门癌、结直肠癌、肝癌、胆囊癌、胰腺癌、女性绝经后乳腺癌、子宫内膜癌、卵巢癌、肾癌和甲状腺癌等。通过健康饮食,以及增加运动,减少超重和肥胖的发生,将有效预防与体重过重相关的癌症发生和死亡。   糖尿病不仅本身是一种疾病,也与多种癌症死亡风险升高相关,包括结直肠癌、胆囊癌、胰腺癌、肝癌、女性乳腺癌以及子宫内膜癌等。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遗传及炎症等因素影响,可能会增加癌症死亡风险,不过这一机制仍未明确,还有待进一步研究。预防和治疗糖尿病,将有助于降低癌症死亡风险。   图片来源:123RF 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主要包括紫外线照射和PM2.5空气污染。 紫外线照射主要与黑色素瘤死亡风险升高相关。阳光中的紫外线可以穿透、改变和损伤皮肤,其对皮肤的破坏性可在一生中累积。有研究发现,儿童时期过度暴露在阳光下,晚年患黑色素瘤和其他皮肤癌的风险特别高;其他研究也发现,无论何时过度暴露于阳光下都是有害的。   外出时采取防晒措施,如涂抹防晒霜、穿防晒服、戴防晒镜等,以及尽量避免使用晒黑设备,可降低皮肤癌的死亡风险。   PM2.5空气污染可能会增加肺癌死亡风险。一项在北美和欧洲进行的研究发现,PM2.5浓度每增加10µg/m3,与肺癌发病或死亡风险均升高9%相关;2017年全球PM2.5空气污染,约导致了26.5万例肺癌死亡,占所有肺癌死亡的14.1%,导致的肺癌死亡比例仅次于吸烟。 减少PM2.5空气污染,需要国家、企业及个人家庭的共同努力。对于个人家庭而言,可使用清洁能源,减少生物质燃烧,改善烹调炉灶;注意室内通风,也可使用家用空气净化器。此外,过滤式口罩正在成为越来越普遍的防止空气污染危害的手段,外出时应及时佩戴口罩。   图片来源:123RF 传染因素 多个已知的传染性病原体会导致癌症,包括幽门螺杆菌、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人乳头瘤病毒(HPV)、爱泼斯坦-巴尔病毒(EBV)、华支睾吸虫和人疱疹病毒8(HHV-8)。   慢性幽门螺杆菌感染会导致胃癌和胃淋巴瘤。多项研究发现,相比于未治疗的人,进行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的人,胃癌的发病和死亡风险会降低。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可导致肝癌,此外,也是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危险因素。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中国肝癌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因素。接种乙肝疫苗,一直是减少乙肝病毒流行的首要预防战略。 […]

半夏
重磅汇总:2021年癌症新疗法盘点

重磅汇总:2021年癌症新疗法盘点

随着科技的进步,癌症的疗法也日新月异。免疫治疗、靶向治疗等癌症新疗法的出现,让癌症的治疗有了很大的进步。如今,2021年也已过去了一半。在这半年中又有哪些癌症新疗法问世,我们来盘点一下。 1 EGFR耐药怎么办 EGFR抑制剂是使用最广的一类肿瘤靶向药,在肺癌中使用的很多,疗效也相当不错。但跟所有的靶向治疗一样,使用EGFR抑制剂的患者也要面对肿瘤耐药的问题,大多数患者都会在2年内获得耐药性,造成肿瘤的复发。EGFR抑制剂耐药后,又该怎么办呢?今年的ASCO大会就有两项重要的进展: Patritumab Deruxtecan(Her3-Dxd)是一种抗体偶联药物,靶向Her3。在非小细胞肺癌中,83%都有Her3表达,而且对EGFR抑制剂耐药的非小细胞肺癌,也基本不存在Her3的变异。通过Her3就可以很好的靶向对EGFR抑制剂耐药的非小细胞肺癌。 在今年的ASCO大会上公布的数据中。57位EGFR抑制剂耐药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接受Her3-Dxd治疗后,1人完全缓解,21人部分缓解,19人病情稳定,客观反应率达39%,疾病控制率达72%,中位无进展生存期达到了8.2个月[1]。而且,不管患者是哪种EGFR抑制剂耐药机制,是否有过脑转移,Her3-Dxd都同样有效。 Amivantamab是一种同时靶向Met和EGFR的双特异抗体药物,它与第三代EGFR抑制剂lazertinib联合也在EGFR抑制剂耐药的患者身上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在ASCO年会上公布的数据中[2],一共有45位奥希替尼耐药的患者接受了Amivantamab+Lazertinib联合治疗,客观缓解率36%。其中,EGFR和Met双阳性的患者,客观缓解率高达90%。   2 ARX788破解HER2耐药 乳腺癌也是一类经常使用靶向治疗的癌症。针对HER2的曲妥珠单抗已经被广泛用于HER2阳性乳腺癌的治疗,在曲妥珠单抗基础上开发出来的抗体偶联药物T-DM1也已经被用来克服肿瘤对曲妥珠单抗的耐药。 在今年的ASCO年会上,又来了第二代靶向HER2的抗体偶联药物ARX788[3]。45位先前经历过多轮治疗(中位6轮)的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使用ARX788后获得了50%~60%的客观反应率,其中1.5mg/kg组的客观反应率达到了74%。 另外,在包括乳腺癌、胃癌非小细胞肺癌等多癌种的ACE-Pan tumor-01试验中,ARX788也获得了67%的客观有效率。 3 Lag-3强化免疫治疗 免疫治疗是这几年癌症治疗的一个热点。但进入2021年以来,免疫治疗却接连失利,被寄予厚望的M7824在临床试验中两连败,小细胞肺癌适应症被接连撤回等等。这半年内,免疫治疗领域最大的进展当属lag-3抗体relatlimab。 Lag-3主要在活化的T细胞和NK细胞上表达,具有抑制CD8+T细胞激活和促进Treg细胞免疫抑制的作用。在很多癌症中,lag-3的表达都跟预后较差相关。 在lag-3抗体relatlimab与nivolumab联合治疗晚期黑色素瘤的RELATIVITY-047试验中[4],relatlimab的加入大大提高了免疫治疗的效果,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从4.6个月延长到10.1个月,1年无进展生存率从36.0%提高到47.7%。 4 ADC大突破 进入2021年以来,抗体偶联药物(ADC)迎来了一轮大爆发。上面提到的Her3-Dxd和ARX788就属于抗体偶联药物。除了它们以外,Sacituzumab Govitecan和DS-8201也值得关注一下。 Sacituzumab Govitecan(SG)是通过Trop-2蛋白靶向癌细胞,再用其携带的伊立替康类似物SN-38将癌细胞杀死。在最新的III期临床研究中[5],SG治疗复发或难治性三阴乳腺癌,中位无进展生存期达到了5.6个月,相比化疗的1.7个月提高了两倍多。 DS-8201则是靶向HER2这一常见的抗癌靶点,在今年1月15日被FDA批准用于接受过曲妥珠单抗治疗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HER2阳性胃癌或胃食管交界腺癌患者的治疗。 在最新的临床数据中[6],DS-8291相比化疗,把HER2阳性胃癌患者的客观响应率从14.3%提高到51.3%,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从3.5个月延长到5.6个月,中位总生存期从8.9个月延长到12.5个月。 5 泛癌种靶向药 上面提到的这些靶向药,包括ADC,大多是针对一个或几个癌种。还有一些癌症治疗靶点,虽然整体出现频率不高,但在很多癌种中都会出现,比如NRG1。 NRG1融合蛋白是亚洲患者中多见的一个肿瘤驱动突变,多见于胰腺癌和肺癌。它能促进HER3与HER2形成异源二聚体,激活下游PI3K/AKT通路,导致癌症。Zenocutuzumab是一个双特异抗体,一端结合HER2,一端结合HER3,把HER2和HER3撑开,拮抗NRG1的作用。 在最新的临床数据中[7],45名NRG1融合蛋白阳性的实体瘤患者接受zenocutuzumab治疗,总客观响应率为29%。其中12名KRAS野生型胰腺癌患者,客观响应率达到了42%。 6 ROS1新药 ROS1融合蛋白是非小细胞肺癌的一个重要治疗靶点。在今年的ASCO年会上,一款新的ROS1靶向药taletrectinib公布了它的II期临床数据[8]。 这项研究中,22名ROS1阳性的中国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接受了taletrectinib治疗,其中12人接受过现有的ROS1靶向药克唑替尼的治疗,11人完成了疗效评估。这11位患者中,taletrectinib治疗全部有效,客观响应率达到了100%。 参考文献: [1]. Janne P A, BaikC S, Su W C, et 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patritumab […]

小D
注意!这些药吃后,不防晒将被“毒打”!

注意!这些药吃后,不防晒将被“毒打”!

文章来源:美中嘉和肿瘤防治   吃药要忌口,否则药效减三分?——老生常谈,这些一般人都懂!   有些药吃完,还得防晒,躲着太阳走?真是颠覆多年认知!   有位朋友,夏天贪凉吃西瓜,结果半夜拉肚子。翻箱倒柜找到环丙沙星,也顾不上听医嘱了,直接口服。第二天,人也生龙活虎,病好了,开开心心去沙滩游。捉到三五只螃蟹,捡了十来个贝壳,还逮了一些小龙虾……正准备满载而归时,发现前臂、后脖子、脸部红肿、疼痛,甚至还出现了几个水泡。朋友就纳闷了,这海边的太阳咋就那么毒呢?赶紧找医生去,医生看了症状,问过最近都吃过什么后,告诉他:你这是服药后没防晒,起光敏反应了。 那么,什么是药物的光敏反应?哪些药物具有光敏反应?我们该如何防光敏反应?小编为大家一一道来。 什么是药物的光敏反应? 药物的光敏反应,一般指服用或局部使用某些药物后暴露于日光(主要为紫外线)所产生的不良反应。临床症状主要为暴露部分皮肤出现瘙痒性红斑、水肿、水泡、严重者可引起皮肤脱落、糜烂,甚至可发展到非照射部位。 那么光敏反应是不是只和服用的药物有关?不,还与遗传、过敏体质相关。光敏反应分光变应性反应和光毒反应。其中,光变应性反应,可由局部及系统用药所诱发,发生于少数过敏体质者,小剂量光敏感药物和微弱阳光照射就可能发生反应。   光敏反应都发生于什么时间段?光毒反应,主要发生于系统用药,可发生于任何人,一般首次用药后经日光及类似光源照射,几分钟到几小时内即可发生;光敏反应中的光变应性反应,首次发病一般有24~48小时的潜伏期,皮疹除发生于曝光部位外,还可以迁延至非曝光部位。 服用哪些药物后,你可能会“中招“光敏反应? 主要有喹诺酮类、四环素类、磺胺类、抗真菌药、非甾体类抗炎药、抗抑郁药和吩噻嗪类抗精神病药、利尿剂、磺脲类降糖药、心血管药物、抗组胺药、部分抗肿瘤药、维甲酸、中药等。 部分抗肿瘤药 索拉非尼、威罗菲尼、伊马替尼、氟他米、长春新碱、甲氨喋呤、多西他赛、氟尿嘧啶(5-FU)、卡培他滨、多柔比星、替加氟、紫杉醇、达卡巴嗪、羟基脲、表柔比星等对光较敏感,服用后易出现光敏感性皮炎。 索拉非尼最常见的为红斑疹,并且有6~ 7%会发生皮肤鳞状细胞癌。 威罗菲尼的光敏反应被UVA诱导,通常暴露10分钟就有烧灼感。 伊马替尼主要造成皮肤灼伤,色素沉着也时有发生。 氟他米特临床报道的光毒性症状有皮炎、狼疮、光变态反应、白癜风等。 长春新碱可导致光敏性水泡。 甲氨喋呤的主要光毒性反应是荨麻疹。 多西他赛、氟尿嘧啶、卡培他滨等易造成肢端红斑症。 多柔比星还能造成蓝灰色色素沉着和红斑狼疮。 替加氟则主要导致光变态反应。 紫杉醇造成多形性红斑和甲松离。 达卡巴嗪主要导致光敏性皮疹。 羟基脲可造成光照性肉芽肿。 表柔比星可导致光敏性疱疹。 抗菌药物 01 喹诺酮类: 主要表现为光毒性反应,喹诺酮类的光过敏反应和药物本身的结构有关,其引起光毒性反应的作用强弱顺序为:司帕沙星>洛美沙星>氟罗沙星>托舒沙星>环丙沙星>依诺沙星>诺氟沙星>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   但是莫西沙星和加替沙星,对紫外线的稳定性明显增强,在治疗条件下不存在光毒性。总之,服喹诺酮类抗菌药必须避免暴晒,另晚间应用可以减少此类不良反应。 02 四环素类: 临床表现为光毒性反应,主要表现晒伤样反应,另外有扁平苔藓样反应、假卟啉症、光照性甲脱离表现,系由服药后药物汇集于皮肤真皮内层所致。早期以手足、口鼻出现刺麻等异常感觉为主,继之在裸露部位出现红斑、皮肤色素沉着,偶见大疱。   引起光过敏反应的药物有金霉素、土霉素、米诺环素、美他环素、多西环素、地美环素。其中以后两者最易发生光过敏反应。 03 磺胺类: 临床表现为光毒性反应。主要有复方磺胺甲噁唑、柳氮磺吡啶、磺胺嘧啶、对氨基苯磺酰胺及磺胺增效剂甲氧苄氨嘧啶,氨苯砜与磺胺药有交叉过敏,也可引起光敏性皮炎。 04 抗真菌药: 灰黄霉素可引起严重的光毒性反应,引起尿、肝卟啉病,并可诱发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SCLE)、加重系统性红斑狼疮(SLE)。   此外还有酮康唑、氟胞嘧啶、伊曲康唑、伏立康唑等。近年来相继有特比萘芬诱发SCLE的报道,分析可能与其诱导光过敏反应有关。 05 其它抗生素: 氯霉素、氨基糖苷类药物(如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抗结核药(如吡嗪酰胺、对氨基水杨酸钠),均有引起光毒性反应的报道。 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 引起光过敏反应的有阿司匹林、双氯芬酸钠(扶他林)、布洛芬(芬必得)、氯诺昔康、保泰松、萘普生、吡罗昔康、酮洛芬,美洛昔康等,可表现为光毒性或光变应性反应。 […]

半夏
肿瘤标志物升高=肿瘤或复发?别慌,拿着你的化验单来对号入座

肿瘤标志物升高=肿瘤或复发?别慌,拿着你的化验单来对号入座

文章来源:美中嘉和肿瘤频道   肿瘤及肿瘤复发的早、中期常缺乏明显的特征性症状,无法通过常规病理学、影像学等方法检测,往往待发现已发展为中晚期转移型、难治型、不可逆型病灶。   如何更早的发现、制止肿瘤的发展是所有医疗界人士乃至全人类共同关注的话题。肿瘤标志物成为可以早期发现肿瘤、及肿瘤转移复发线索的指标。 肿瘤标志物异常有什么临床意义?能不能依此判定得了某一种癌呢?本篇我将为大家讲述常见的肿瘤标志物及其临床意义。 什么是肿瘤标志物? 肿瘤标志物是肿瘤细胞在发生、增殖过程中产生的,正常细胞所没有或含量很低的特异性物质,或者是人体自身对癌细胞反应而产生的正常细胞成分,但在质和量上与正常时或良性疾病时相比有显著差异。   不同的肿瘤对应不同的肿瘤标志物,临床常见的肿瘤标志物已有100多种。它们有的可能与多种肿瘤相关,有的仅与1种肿瘤相关。 肿瘤标志物的检测有什么意义? 筛查:肿瘤标志物水平的变化可早于临床症状及影像学阳性发现。一些肿瘤标志物对某些肿瘤有较高的敏感性,可对高危人群进行筛查。如我国,AFP (甲胎蛋白)就是肝癌高危人群的筛查指标,有助于早期诊断肝癌并能提高患者生存率。   诊断:目前除肝细胞性肝癌可用 AFP 和影像学检测确诊外,病理诊断仍是恶性肿瘤诊断主要方式,但肿瘤标志物在组织分型等方面有重要意义。   预后及监测疗效:肿瘤标志物水平与疾病进展有良好的相关性,评估病情和监测疗效是其最重要的临床应用。如在术后、放疗或化疗后,相应的肿瘤标志物水平能迅速降低至正常并维持在此范围内,表示预后良好;若浓度下降缓慢或不能降至正常往往提示治疗无效、预后不良;若标志物水平下降后又持续升高,则强烈提示肿瘤复发或转移[1]。 肿瘤标志物升高就一定等于患癌吗? 并不是!   单纯的肿瘤标志物升高,是没有办法确诊癌症的,因为它不仅在人体的肿瘤细胞中存在,而且还存在一些部分的良性肿瘤以及正常的机体组织中。   另外,吸烟、 酗酒等一些不良生活习惯及服用某些药物、 进食补品等,都会致使某些肿瘤标志物一过性升高。 以下为常见的9种肿瘤标志物,及其升高时的癌症原因和非癌症原因: 发现肿瘤标志物升高后,该怎么办? 如果肿瘤标志物只是单项轻度升高,可定期复查、检测肿瘤标志物的变化情况。例如,某肝炎患者甲胎蛋白高达每升1500微克,结合增强核磁共振后并没有发现肿瘤,随着肝功能逐渐恢复,甲胎蛋白也会逐渐降低到正常水平。   如果肿瘤标志物指标超出正常值几倍甚至几十倍、上百倍,或有多项肿瘤标志物超标,就需要引起重视了。需要立即就医,结合影像学检查、病理检查等,排除肿瘤。   另外,还可以加入我们的患者群,将检查结果发给群里的医生助理,也能很快得到专业的回复!     参考文献 [1] 肿瘤标志物在常见肿瘤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半夏
速读社丨辉瑞就EpiPen定价争议提出3.45亿美元和解 百济神州替雷利珠单抗新适应症上市申请拟纳入优先审评

速读社丨辉瑞就EpiPen定价争议提出3.45亿美元和解 百济神州替雷利珠单抗新适应症上市申请拟纳入优先审评

文章来源:新浪医药     政策简报 NMPA发布公告 15批次药品不符合规定 19日,NMPA发布关于15批次药品不符合规定的通告。经甘肃省药品检验研究院等7家药品检验机构检验,标示为安徽济善堂中药科技有限公司等14家企业生产的柴胡等15批次药品不符合规定。(NMPA) NMPA公开征求关于做好第二批实施医疗器械唯一标识工作的意见 19日,为贯彻落实《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和国务院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有关重点工作任务,推进医疗器械唯一标识在监管、医疗、医保等领域的衔接应用,NMPA组织起草了《关于做好第二批实施医疗器械唯一标识工作的公告(征求意见稿)》,现公开征求意见。(NMPA) 广东省际联盟带量采购品种范围确定 17日,广东省药品交易中心公布了《阿莫西林等45个药品联盟地区集团带量采购文件(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截止时间为7月23日17:00。文件显示,本次品种范围的药品参与报量的联盟地区包括广东、山西、江西、河南、湖南、广西、海南、贵州、甘肃、青海、宁夏、新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这应该是最终确定参与的省区名单。(广东省药品交易中心) 产经观察 诺和诺德大中国区商务部副总裁汤兴斌离职并加入雅培 诺和诺德大中国区商务部副总裁汤兴斌决定于7月底离开公司,寻求新的发展。过渡期间商务部门暂由诺和诺德高级副总裁兼大中国区总裁周霞萍临时接管。之后不久,雅培EPD宣布汤兴斌将于8月2日加入,担任中国区总经理,汇报于雅培药品业务新兴市场高级副总裁Sammy Karam。(新浪医药新闻)   卫宁健康与创业慧康将合并 从知情人士处获悉,卫宁健康与创业慧康已达成意向,两家上市公司将合并。目前,两家公司从今日开市起均处于停牌状态,公告称拟披露重大事项,待披露相关公告后复牌。(新浪医药新闻) 天广实生物在港交所递交IPO申请 港交所最新公示,天广实生物已递交IPO申请并获得受理。根据招股书,此次天广实生物在港交所递交IPO申请,独家保荐人为中金公司,IPO所得款将部分用于核心候选产品及其它关键候选产品的开发。(新浪医药新闻) 领航基因完成1.2亿A+轮融资 近日,领航基因宣布完成1.2亿元A+轮融资。此轮融资将用于加速数字PCR赛道的布局,包括多套创新型设备平台的开发、多款分子诊断试剂的研发、临床试验及注册报证,推动其在生命科学和医学领域的应用,扩大销售团队及市场深入推广等。(动脉网) 仁迈生物宣布完成新一轮融资 日前,仁迈生物宣布完成新一轮融资。募集资金将用于MCL60设备产能的扩大以及公司新特色检测平台和特色试剂项目的研发。(动脉网) 药闻医讯 GSK公布二合一药物Dovato治疗HIV-1成人患者3期临床研究结果 GSK控股公司ViiV Healthcare近日在2021 IAS HIV科学会议上公布了来自3期SALSA研究的48周数据。结果显示,在已实现病毒学抑制且先前没有经历过病毒学失败的多样化HIV-1成人患者群体中,转换至单一片剂二药方案Dovato,与继续接受当前至少由3种药物组成的广泛抗逆转录病毒方案相比,在疗效方面显示出非劣效性,没有患者发生病毒学失败,没有患者产生耐药性。(生物谷) 最新3期临床数据显示吉利德长效HIV疗法持久疗效 日前,吉利德科学在第11届IAS大会上公布了其在研长效HIV-1衣壳抑制剂lenacapavir在2/3期临床试验CAPELLA中获得的最新结果。试验结果显示,每6个月皮下注射一次lenacapavir,与其它抗逆转录病毒药物联用,在对多种药物产生耐药性的HIV感染者中,在第26周时81%的受试者达到病毒载量检测不到的标准。(药明康德) 救命药EpiPen定价争议不断!辉瑞提出3.45亿美元和解 经过4年诉讼,辉瑞及其两家子公司Meridian Medical Technologies和King Pharmaceuticals已同意支付超过3.45亿美元,解决多年来昂贵的过敏性注射药物EpiPen的反垄断诉讼问题。(新浪医药新闻) 基准医疗膀胱癌早检产品获FDA“突破性医疗器械”认定 近日,基准医疗宣布,美国FDA已授予其基于尿液DNA甲基化检测的膀胱癌早检产品UriFind“突破性医疗器械”认定。(新浪医药新闻) 上海医药普瑞巴林胶囊获美国FDA批准文号 今日,上海医药发公告称,下属控股子公司常州制药厂收到美国FDA的通知,普瑞巴林胶囊的简略新药申请已获得批准。(企业公告) 安斯泰来Prograf美国获批新适应症 FDA近日批准安斯泰来Prograf(中文商品名:普乐可复,通用名:tacrolimus,他克莫司)一种新用途,与其他免疫抑制剂联合使用,用于接受肺移植的成人和儿科患者,预防器官排斥反应。(生物谷) 罗氏Tecentriq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在日本提交上市申请 罗氏控股的中外制药近日宣布已向日本厚生劳动省提交了抗PD-L1疗法Tecentriq(泰圣奇,通用名:atezolizumab,阿替利珠单抗)的一份监管申请文件:用于辅助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生物谷) 协和麒麟莫格利珠单抗注射液拟纳入优先审评 19日,CDE网站公示,协和麒麟莫格利珠单抗注射液拟纳入优先审评。该药拟定适应症为既往接受过至少一次全身性治疗的蕈样真菌病或塞扎里综合症成人患者。(CDE) 百济神州替雷利珠单抗新适应症上市申请拟纳入优先审评 19日,CDE网站显示,百济神州PD-1抗体替雷利珠单抗上市申请拟纳入优先审评。替雷利珠单抗申请上市的适应症是“用于既往经治的局部晚期不可切除或转移性高度微卫星不稳定型或错配修复缺陷型实体瘤”。(CDE) 广生堂:乙肝在研创新药获得专利授权通知书 19日,广生堂发公告宣布,乙肝治疗创新药GST-HG121获得澳大利亚、欧亚地区专利授权通知书,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及肝纤维化可逆转新药GST-HG151获得巴西专利授权通知书。(企业公告) 石药集团ADC新药Claudin 18.2临床申请获美国FDA批准 近日,石药集团宣布,其研发的抗体药物偶联物SYSA1801的试验性新药申请已获美国FDA批准,可开展Claudin 18.2 […]

半夏
注射升白针后引起的骨痛如何处理?

注射升白针后引起的骨痛如何处理?

文章来源:张煜医生 升白针(G-CSF)分为短效升白针和长效升白针,很多肿瘤患者化疗后曾经出现不同程度的白细胞及粒细胞下降,并曾接受过升白针的治疗,本章主要讲解注射升白针后引起的骨痛的处理。 肿瘤患者注射升白针之后的骨痛,有些患者可以合并明显的肌肉酸痛,通常症状都会数天后自行好转,医生有时也不太关注。但是,总是有部分患者骨痛症状很严重,甚至可以达到剧烈的疼痛,或者持续时间长,影响生活和休息,值得临床重视,临床上常规的处理措施是依据不同的疼痛严重程度,给予不同的止痛药物,甚至有因为G-CSF引起的骨痛严重到需要注射吗啡的病例,但是临床上发现这些止痛药物对于升白针引起的严重骨痛效果并不是很好。下面还是以问答形式来进行相关知识介绍。   Q1 为什么升白针(G-CSF)注射后会出现骨痛? G-CSF相关骨痛是常见副反应之一,在短效和长效升白针注射后均有可能出现,但骨痛的确切机制还不知晓。目前认为一个重要原因是与G-CSF治疗中引起的免疫反应导致组胺的增加相关,因为组胺的释放可以引起骨髓的水肿及疼痛。当然,上述只是其中之一,还存在其它的可能的多种复杂因素,这里不做详述。   Q2 注射升白针后骨痛的发生率有多少? 大多数文献认为短效和长效升白针的骨痛发生与24-31%左右的患者,但也有文献认为可以高达66%的比例。这些都说明接受G-CSF治疗后出现骨痛是非常常见的现象。其中严重的3-4级的骨痛相当罕见,在所有骨痛中低于8%。一些数据还显示65岁以下患者、以及接受过紫杉类药物化疗的患者更容易出现骨痛。   Q3 应该服用何种止痛药物? 目前对于骨痛的止痛药物选择没有特殊推荐,通常都是按照癌痛的NRS评分(简单的说就是患者自己感觉的严重程度)后,给予非阿片类(比如布洛芬),弱阿片类(比如曲马多),强阿片类(比如吗啡、美施康定和奥施康定)进行治疗。但效果并不是很好。   Q4 除了服用止痛药物,还有什么方法协助治疗骨痛? 答案是有的,目前推荐的是抗组胺药物:法莫替丁(高舒达)和氯雷他定(开瑞坦),这两种都是非常简单和安全性很好的药物,并且确实对升白针引起的骨痛有效,当然对骨转移之类的疼痛是完全无效。为什么会起作用?还记得第一个问题中,引起骨痛的重要机制是组胺的释放,而抗组胺药物就针对该机制起作用,所以才会有效。 举一例临床病例如下:曾有一例67岁的卵巢癌患者用紫杉醇联合卡铂化疗后出现粒细胞下降,需要使用长效升白针,结果出现了极其严重的疼痛,主要是从腿部到足部,NRS 10分,持续了接近10天,口服奥施康定效果很差,最后,采用口服氯雷他定,疼痛得到了明显的缓解。 下图中这篇文献发现30%的患者注射G-CSf出现骨痛,并采用了法莫替丁和开瑞坦双重的抗组胺治疗,并且在下次注射G-CSF前预防性同时口服,结果显示口服上述两种药物安全有效,值得尝试。但注意,并不是所有患者都可以起效。 (英文摘要:This was a retrospective cohort from January to November 2015. Oncology patients receiving an initial dose of G-CSFs rated their bone pain on a 0-10 scale prior to starting each cycle of chemotherapy […]

半夏
打破40年沉寂​!史上最难治靶点KRAS又一款明星药物MRTX849登陆中国​!

打破40年沉寂​!史上最难治靶点KRAS又一款明星药物MRTX849登陆中国​!

文章来源:环宇达康国际医讯   1982年,研究者们在人类膀胱癌细胞中发现了第一个人类肿瘤基因–RAS,成为癌症研究中的一个关键里程碑! 然而遗憾的是,从发现这一靶点至今的40年里,没有任何一款直接针对此突变的靶向药物获批。因此,RAS基因家族成为最臭名昭著的靶点之一,也是人类抗癌史的一个噩梦,人们一直认为RAS是一种“坚不可摧”蛋白质,让无数存在这种突变的肿瘤患绝望。 打破40年沉寂!史上最难治靶点KRAS迎来新药 RAS家族中的NRAS,HRAS和KRAS突变引起的癌症占所有人类癌症的近四分之一,几乎覆盖了所有的癌症类型,每年在全球造成100万人死亡。 其中,KRAS是最常见的致癌基因(所有RAS突变的85%),存在于90%的胰腺癌中,30-40%的结肠癌中,15-20%的肺癌中(大多为非小细胞肺癌)。 细胞生长和存活的关键调节因子 KRAS信号 突变的KRAS活性不受控制 KRAS异常信号 既往,KRAS 突变患者一旦化学疗法或免疫疗法失败,完全没有可用的靶向治疗方案,预后极差!   两年前,当我们看到众多病友们发来的基因检测报告中出现的KRAS靶点,还只能遗憾的告诉患者,新药正在研发中…. 全球肿瘤医生网医学部一直在关注这一致命突变的最新进展近期,针对这一特定的突变类型,终于迎来了曙光! 研究发现,KRAS G12C是一种特定的KRAS亚突变,是第12个密码子的甘氨酸被半胱氨酸取代,约占所有KRAS突变的44%,其中非小细胞肺癌腺癌中最常见,占14%,其次是大肠腺癌占3~4%,胰腺癌占2%,全球每年超过100000人确诊为KRAS G12C突变。 2021年5月29日,针对特定的KRAS G12C突变有效,让我们期待了两年的“革命性抗癌药Sotorasib(AMG-510)终于获得FDA批准,用于治疗患有KRAS G12c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成为全球首款针对KRAS的靶向药,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同时,另一款备受瞩目,临床数据惊艳的KRAS G12C明星药物也加紧了上市步伐! 重磅喜讯!KRAS G12C明星药物MRTX849登陆中国! Adagrasib(阿达格拉西布,MRTX849)是一款针对KRAS G12C突变体的特异性优化口服抑制剂。通过在非活性状态下与KRAS G12C不可逆转地选择性结合,阻止其发送细胞生长信号并导致癌细胞死亡。adagrasib 的临床前研究已经显示出了强大的抗癌活性: 强效:在多种 KRAS G12C癌症动物模型中表现出跨膜效力 半衰期长:唯一一种半衰期约为 24 小时的KRAS G12C抑制剂 高选择性:对KRAS G12C突变型的选择性比野生型 KRAS 和其他蛋白质的选择性高 1,000 倍以上 治疗指数宽:临床前研究证实安全性和耐受性很高 此外,经过初步的人体临床试验证实,MRTX849在治疗携带KRAS G12C基因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和结直肠癌(CRC)及其他实体肿瘤时表现出可喜的安全性和抗癌活性。 2021年6月24日,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已授予Adagrasib突破性疗法认定,用于治疗先前接受过全身治疗的携带KRASG12C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 更值得振奋的是,2021年6月1日,中国再鼎医药与Adagrasib的美国研发公司Mirati Therapeutics达成合作协议,获得在中国开发和独家商业化Adagrasib的权利,这意味着,这款美国的抗癌“特药”将同步在中国开启临床试验,加快在中国的上市步伐,中国KRAS患者终于等到了希望! 注:做了基因检测的病友可以拿出报告看看一旦存在KRAS突变,可以马上联系全球肿瘤医生网医学部(4006667998)看看是否有机会接受国内新药治疗,看不懂的病友也可以致电全球肿瘤医生网医学部解读报告。 疾病控制率高达96%!KRAS新药MRTX849对多种实体瘤有效! 在公布的代号为KRYSTAL-1(NCT03785249)I / II期试验数据中,Adagrasib的研究结果备受瞩目,登上了各大医学媒体的头条,因为这款药物对于特定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疾病控制率高达96%!此外,这款药物针对结直肠癌,胰腺癌,卵巢癌,子宫内膜癌等多种实体瘤有效。全球肿瘤医生网医学部为大家整理了相关的数据供大家参考。 01 非小细胞肺癌-疾病控制率96%!获得FDA突破性治疗指定 丹娜法伯癌症研究所Lowe胸腔肿瘤学中心主任Pasi A.Jänne博士报告说,在参加该试验的51名KRAS […]

半夏
重新“唤醒”体内的免疫细胞后,这些晚期患者的肿瘤都消退了!

重新“唤醒”体内的免疫细胞后,这些晚期患者的肿瘤都消退了!

文章来源:国际细胞临床与研究   99%的肿瘤患者都不知道,自己的肿瘤组织中深藏着一群杀癌能力最强的免疫细胞,它们被称为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 研究人员发现,通常,TIL细胞多的患者预后更好,因为TIL细胞在控制癌症进展及治疗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这些细胞虽然珍贵,但却是每个肿瘤患者体内都存在的。那么为什么这些淋巴细胞不能完全清除癌症呢? 警惕,肿瘤患者TIL细胞处于衰竭状态! 研究发现,肿瘤患者体内的氧气和重要的营养物质都被肿瘤剥夺,导致最有杀伤能力的TIL细胞进入衰竭状态,无法再有效的识别和攻击肿瘤细胞,因此,全球的研究人员都在寻找方法来“激活”这些TIL细胞,重新“唤醒”免疫系统来清除肿瘤。 成功“唤醒”TIL细胞,这些肿瘤患者的肿瘤被清除了 美国国家癌症研究院(NIH)的外科主任,同时也是免疫界泰斗Steven Rosenberg教授及其团队已经成功研发出体外培养方法,把这些肿瘤组织中的特异性淋巴细胞TILs富集起来,再扩增回输给患者,就能够发挥抗肿瘤作用,这就是大名鼎鼎的TILs细胞疗法,目前这款疗法经过近30年的临床验证,已经在各类实体肿瘤中显示出强大的抗癌潜力,很多晚期患者经过治疗重新回到了正常生活,更值得振奋的是,TILs疗法预计将在2022年提交上市申请,一旦获批,这将是用于实体肿瘤的首款细胞免疫疗法,意义重大。 01 成功抗癌12年,首个接受TILs疗法的晚期胆管癌患者成为超级幸存者 没有人能看出来,这位充满自信,在刚刚过去的2021年4月份胆管癌年会开幕式上侃侃而谈的成功女士,曾经是一名晚期的胆管癌患者,命悬一线。如今,她已经成功抗癌12年,不仅成功回到正常生活,还找到了人生的新方向和使命,成为美国胆管癌基金会的宣传主任,为更多的患者服务,帮助他们重获新生。 2009年,当时只有41岁的Melinda Bachini被确诊为晚期胆管癌。在经历了无数次的治疗,复发,在治疗,再复发后,Melinda陷入了绝境,她的肿瘤已经侵袭到了全身,双肺,肝脏中都布满了大大小小的肿瘤,临床上已经没有任何可用的治疗方案,命悬一线。 当她找到Rosenberg教授,并接受了实验性的免疫疗法TILs治疗后,奇迹发生了: 第一次治疗420亿个TILs回输两周之后,困扰她很久的慢性咳嗽开始缓解了。治疗后仅仅一个月,她已经和家人去高山滑雪了! 为了让Melinda得到更好的治疗效果,Rosenberg教授又为她安排了第二次回输,这次回输细胞的数量比上次还多,当1270亿个专门识别肿瘤细胞的免疫细胞,浩浩荡荡地进入了Melinda的体内。 效果真的惊人!她全身肿瘤开始迅速缩小,体力恢复很快。 下面的对照图可以非常明显看到,第二次治疗前肺部布满的肿瘤,包括一些个头非常大的,第二次TIL治疗20个月后复查,这些肿瘤都非常显著的缩小了,专家认为这很可能是瘢痕。 她的成功案例也被发表在了国际重磅期刊《Science》上启发和鼓舞着更多的人。原文链接:成功抗癌12年,首个接受TILs免疫疗法的晚期胆管癌患者成为超级幸存者 02 快速起效,TILs疗法为黑色素瘤患者带来重生奇迹 TILs疗法目前在临床研究中治疗最成功的癌症就是黑色素瘤。 在最近公布的两项TILs疗法在黑色素瘤的研究中,研究结果表明,晚期黑色素瘤患者的完全缓解率可达到 22-24%,总体缓解率超过 50%。更重要的是超过 90% 完全缓解的患者可以保持无癌状态超过五年! 52 岁的M女士是一位临床上极晚期的葡萄膜黑色素瘤患者,这类癌症非常罕见。确诊后M女士接受了所有可用的治疗方案,包括前沿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不幸的是,所有的常规全身治疗均无效,癌症疯狂的侵袭全身的器官,出现广泛的骨,肝脏,腹膜,大网膜的转移。 在接受了TILs治疗后,病情出现了快速的好转,仅一个月,她的疼痛今儿全身的肿瘤病灶开始迅速缩小,治疗三个月后复查,发现全身的病灶已经快速的消退, 显着转移负担的案例,这是一种孤儿疾病,对包括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内的所有常规23如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 (PET) 成像所示,患者出现广泛的骨、肝脏、腹膜和网膜转移灶(图 2))。在使用肿瘤反应性 TIL 进行 ACT 治疗后,她展示了与疼痛和早饱症状缓解相关的疾病负担显着且快速的消退。 03 肺癌:无法手术的晚期肺癌,治疗9个月后病灶全部消失 “当我们启动这项研究时,我们从未期望看到完全缓解。这在肺癌中非常罕见。但是,有两名患者确实通过个性化TIL治疗获得了完全缓解,这意味着他们的扫描结果已经完全没有肿瘤。”–Creelan博士(美国莫菲特癌症中心) Sheri Pummill就是其中幸运的一位。 2017年3月,做了28年辩护律师的Sheri Pummill被诊断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更糟的是她已经没有机会接受手术了。在痛苦的化疗后,病情还是在不断进展,临床上已经没有更好的治疗选择。 在2019年3月,她接受了TIL治疗。“我能形容的唯一感觉就像,你死了,然后又重生了。” Pummill接受治疗后激动的说。 在治疗4周后,Creelan博士为她进行了CT扫描,结果显示,Pummill的肺部肿块竟然缩小了38%。治疗9个月后,再次扫描的结果显示,已经没有任何肿瘤了,Creelan博士说,她被归类为完全响应者! 现在,Pummill接受TIL治疗已经一年多了,她没有新的病灶或肿块。她说:“我非常感谢莫菲特癌症中心和Creelan博士。我还有足够的时间实现人生的新目标,和孙子一起去世界各地旅行,享受生活” 。原文链接:两名患者完全缓解!新型免疫疗法给晚期肺癌患者带来新希望 04 晚期乳腺癌:900亿“活”的细胞回到体内,全身癌症完全持久消退 2014年12月,佛罗里达州一位名叫朱迪·帕金斯(Judy Perkins)的 49 岁妇女被诊断出患有IV […]

半夏
想长寿,勤吃鱼?中国研究发现,每周吃鱼达到这个量,与死亡风险降低15%相关

想长寿,勤吃鱼?中国研究发现,每周吃鱼达到这个量,与死亡风险降低15%相关

文章来源:e药环球   鱼类,作为生活中常见的一类食物,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容易消化,是很多人喜爱的食物。而且,鱼类营养丰富,富含维生D、硒、优质蛋白质和ω-3脂肪酸等多种营养。很多饮食指南都推荐成年人要适量食用鱼类,如《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建议,鱼类摄入量为每周280g-525g(每天40g-75g)。 鱼类不仅营养丰富,经常食用还对健康有益,可降低多种疾病发病风险。而对于老年人来讲,可能还有助于长寿。   据一项由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和广州市第十二医院等机构研究人员发表在《欧洲临床营养学杂志》(Europe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的研究发现,每周食用鱼类4-6份(每份50g;每天约29g-43g),与死亡风险降低相关,包括全因死亡风险,以及心血管疾病和缺血性心脏病等特异性死亡风险。   图片来源:123RF   研究人员对广州生物样本库队列研究的数据进行了分析,共纳入了18215名平均年龄在60岁以上的受试者,其中12924名(约71%)为女性。   通过调查问卷,研究人员统计了受试者的基本健康信息(性别、年龄、身高、体重),生活方式(吸烟状况、体力活动、饮酒),家庭和个人慢性疾病史(糖尿病、高血压和血脂异常),以及不同食物的每周食用量,包括蔬菜、水果、坚果、牛奶和37种常见鱼类等。此外,还收集了受试者的死亡情况以及死亡原因等信息。   统计发现,4320名(24%)受试者每周食用鱼类0-3份;4797名(26%)受试者每周4-6份;4264名(23%)每周7-10份;4834名(27%)每周至少11份。   在平均长达11年多的随访期间,共发生2697例死亡,其中917例为心血管疾病死亡,包括397例缺血性心脏病和374例中风。   图片来源:123RF   调整其它因素影响后,研究人员发现每周食用鱼类4-6份或7-10份,均与死亡风险降低相关;但每周食用鱼类4-6份,与死亡风险降低的关联更显著。而每周食用鱼类≥11份,则并未与死亡风险降低存在显著关联。   相比于每周食用鱼类0-3份的受试者,每周食用鱼类4-6份,与多种心血管疾病和全因死亡风险降低相关,包括全因死亡风险降低15%、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降低23%、缺血性心脏病死亡风险降低20%、中风死亡风险降低25%、缺血性中风死亡风险降低25%,以及出血性中风死亡风险降低39%。   而相比于每周食用鱼类0-3份的受试者,每周食用鱼类7-10份,则分别与全因、心血管疾病、缺血性心脏病、中风、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死亡风险降低8%、13%、22%、7%、10%和34%相关。   此外,研究还发现,每周食用鱼类3-4份与死亡风险降低的关联,在女性中更显著。   图片来源:123RF   研究人员分析,鱼类中含有多种心血管保护性营养,包括多不饱和脂肪酸(ω-3脂肪酸、α-亚麻酸),维生素D和硒等,有助于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病和死亡风险,进而对全因死亡风险产生影响。女性从食用鱼类中获益更多,可能与女性可以更好地将α-亚麻酸转为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有关。研究人员认为,应开展更多研究,以确认每周食用鱼类7-10份对死亡风险的影响,为何不如每周3-6份显著,以及食用量超过11份后,为何未对死亡风险产生影响。   由于该研究是观察性研究,只是显示了每周食用鱼类3-6份,与死亡风险降低相关,并未表明因果关系。而且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女性比例过高等,可能也会对研究结果产生影响。   研究最后指出,该研究增加了更多证据,提示我们每周食用鱼类4-6份,与一些心血管疾病的特异性死亡风险以及全因死亡风险降低相关。研究结果支持了目前饮食指南中,对中老年人定期摄入鱼类的建议。   对于鱼类的烹饪方式,研究建议应采用清蒸的方式,避免油炸。油炸可能会增加食物的能量密度,以及饮食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的水平,而这两者均与心血管疾病风险升高相关。  

半夏
最新医生问答
最新抗癌笔记
top3

新年打卡

2024年02月17日
top4

好久没来

2024年02月17日
top5

CR

2024年02月01日
top6

七周年纪念!

2024年01月25日
扫描下方二维码回复 666 获取解锁验证码
步骤:[ 打开微信]->[ 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三阴姐妹互助圈"公众号输入 666 获取验证码],即可永久解锁本站全部文章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