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治疗过程中,我们在消灭肿瘤细胞的同时,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不良反应,这些不良反应会给广大病友带来痛苦,因此需要尽早识别,并早期治疗,从而大幅度减轻这种痛苦,并明显改善肿瘤患者的总体生存期!
为此,我们查阅相关资料,精心整理了抗肿瘤治疗后的10大不良反应治疗策略,及生活注意事项,科学指导大家居家护理。
抗肿瘤治疗过程,会导致体内正在增殖的白细胞受到损害,从而出现白细胞计数降低,导致患者免疫机能下降。放疗、化疗、靶向及免疫等治疗均可能引起白细胞计数降低;
癌症患者出现白细胞计数降低可能会导致严重的感染而危及生命,患者需高度重视。
-
1级 3.0-3.9×109/L;
-
2级 2.0-2.9×109/L;
-
3级 1.0-1.9×109/L;
-
4级 <1.0×109/L。
1.对于1-2级白细胞降低,可通过食补或口服升白药(利可君、维生素B4、鲨肝醇等)治疗,并动态监测白细胞计数的恢复情况;
2.但如果出现1-2级降低伴有白细胞进行性下降,或者应用了较强的化疗方案后,建议积极使用短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注射,升白治疗。
3.一旦出现3-4级白细胞降低,需立即停止抗肿瘤治疗,积极注射升白药的同时,严密监测白细胞水平,并小心保护患者,防止致命的感染出现。
1.应注意多吃禽蛋类,瘦肉类,动物肝脏、乳类,豆制品类等高蛋白食物,提高机体抵抗力,并为白细胞恢复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
2.注意积极补充维生素,有助于白细胞的分化和增殖,促进恢复。
贫血容易出现在接受放化疗以及免疫治疗的患者中,主要是因为这些治疗会抑制骨髓的造血功能,从而导致贫血发生。其主要症状包括心慌、气短、面色苍白等。
-
1级 正常-100g/L;
-
2级 80-100g/L;
-
3级 <80g/L;需要输血治疗;
-
4级 危及生命,需要紧急治疗。
1.当出现1-2级贫血时,可以通过口服铁剂来纠正贫血,并根据患者情况适当补充维生素B12和维生素C,从而促进铁的吸收,必要时可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治疗。
2.对于3-4级贫血,或对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治疗无效的慢性症状性贫血患者,应立即停止抗肿瘤治疗,果断给予输血来纠正贫血,并补充铁剂,待血色素恢复后再考虑抗肿瘤治疗。
1.加强营养,多吃猪肉、牛肉、动物肝脏及新鲜的蔬菜和水果;
3.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活动;
恶心呕吐容易出现在化疗、免疫和靶向治疗的患者中,因为这些药物对增殖旺盛的胃肠粘膜上皮细胞有抑制作用,因此可引起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
预防性用药是控制恶心呕吐的关键,因此对于接受抗肿瘤药物治疗的患者,需要常规预防性使用止吐药。
目前使用比较多的止吐药物包括:高选择性5-羟色氨受体拮抗剂,如恩丹西酮、格拉司琼、托烷司琼、阿扎司琼等。
如果经过预防用药后,患者仍出现恶心呕吐的症状,需要联合应用不同种类止吐药,同时结合针灸、穴位贴敷以及艾灸等中医治疗的方法,来综合治疗恶心呕吐的不良反应。
1.出现呕吐症状时,可采取少量多餐的进食方式,减少每餐的饭量;
3.恶心发作时可口含硬糖,薄荷糖,喝柠檬茶或进食偏酸的水果来缓解症状;
4.呕吐频繁时,不要强行进食,建议等到症状缓解后,再缓慢进流食(水、米汤等)。
化疗、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的患者容易出现肝功能异常,这主要是因为这些抗肿瘤药物大多经肝肾代谢 ,因此肝脏毒副作用较为常见。
根据转氨酶升高的倍数,可将抗肿瘤治疗引起的肝功能异常分为4级:
-
1级 升高1.5-3.0倍;
-
2级 升高3.0-5.0倍;
-
3级 升高5.0-20倍;
-
4级 升高20倍以上。
1.出现 1-2级肝功能损伤时,可以口服保肝药物(肝泰乐、甘力欣、泰特等)对症处理,并根据患者的一般情况,适当调整抗肿瘤药物剂量;
2.出现3-4级肝功能受损时,应立即停止或推迟抗肿瘤治疗,积极给予保肝药物治疗的同时,适当使用类固醇激素(例如波尼松、地塞米松等)来改善肝功损伤,待症状好转后再继续抗肿瘤治疗。
3.多吃能 “清肝”的食物,比如胡萝卜、莲子、淮山药、苦瓜、冬瓜等。
脱发是肿瘤患者最常面对的不良反应之一,最常见于化疗的患者。这主要是因为化疗药物在杀灭肿瘤细胞的同时,也可诱导毛囊细胞凋亡,导致脱发。
化疗引起的脱发需待治疗周期结束后,辅助使用生发药物,促进头发长出。
1.多吃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瘦肉、鱼、家禽肉、鸡蛋、动物肝脏以及新鲜的水果和蔬菜(尤其绿色蔬菜)、谷类、豆类、坚果等;
3.外出时戴帽子或头巾,尽量不要选择在太热或太冷的天气外出,以免阳光曝晒头皮或冷空气冻坏毛囊。
胃肠道毒性是接受免疫治疗患者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其主要原因在于免疫治疗药物可引起肠黏膜损伤,导致肠黏膜上皮细胞出现分泌性腹泻,部分免疫药物还可引起胃肠道动力障碍和肠道菌群失调,导致腹泻。
-
1级 每日腹泻<4次;
-
2级 每日腹泻≥4-6次,伴有腹痛便血;
-
3级 每日腹泻≥7次,剧烈腹痛,腹膜刺激征;
-
4级 胃肠穿孔。
治疗策略主要取决于腹泻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一般治疗应积极补液、纠正水电解质失衡,另外需注意:
1.对于1级腹泻,单纯使用止泻药物(洛哌丁醇等)即可;
2.2级及以上腹泻,首选糖皮质激素(例如口服泼尼松)治疗;
3.3 ~4 级腹泻或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时,可以选择免疫抑制剂(如英夫利西单抗、维多珠单抗等)治疗。
2.饮食清淡易消化,少吃脂肪和膳食纤维含量高的食物,少吃容易产气的食物;
3.注意少量多餐,既能减轻肠道负担,又能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
经过放疗和化疗的肿瘤患者,容易出现心包炎的不良反应,主要与心脏微小血管或大血管损伤有关。
主要症状为进行性加重的活动后呼吸困难,心电图表现为QRS波低电压,胸片可见烧瓶样心影增大,超声心动图可明确诊断。
-
1级 无症状,心电图、心脏超声检查或查体时发现;
-
2级 有症状(如胸痛);
-
3级 具有生理后果(如心包缩窄);
-
4级 危及生命,需要紧急处理。
2.出现2级心包炎及心包积液时,可利用超声心动图严密监测积液的进展情况;
3.若出现3-4级大量心包积液或心脏压塞,需要紧急给予心包穿刺术,并向心包腔内注入四环素和其他化学制剂,使心包膜硬化,促进心包腔闭合。
化疗、免疫及靶向药物具有一定的周围神经毒性,因此采用这些方法进行抗肿瘤治疗后,可能会出现周围神经病变。
主要症状表现为:手、足疼痛或麻木感,随着神经损伤的增加,可能会出现手足部肌肉无力。
1.对于1-2级周围神经病变,可通过调整抗肿瘤药物剂量、口服营养神经药物,并辅以按摩、针灸等理疗来对症治疗。
2.3-4级严重的周围神经病变,需要停止或更换抗肿瘤药物,并适当给予肾上腺皮质激素(例如泼尼松)、局部给予麻醉性贴片或药膏(例如利多卡因贴片)来进行治疗,并注意及时给予康复锻炼,以恢复肢体功能。
1.周围神经炎可导致皮肤感觉减退,日常活动中更容易出现割伤或烫伤,建议定期检查是否有水疱、刮伤和割伤,以便及时处理;
2.在洗手或沐浴之前,需要仔细检查水温,避免烫伤。
3.在昏暗区域和不平整地面(如草丛、砂砾等)行走时格外注意,以防绊倒和摔倒。
手足综合征主要出现在化疗的患者中,这是因为化疗药物能破坏手足毛细血管的正常功能,导致手足局部出现红肿、肿胀等症状。
轻者表现为手足感觉异常、出现红斑,重者出现水泡、脱皮、渗出、甚至溃烂,并可继发感染。
1.当出现1-2级手足综合征时,可口服维生素B6、维生素E、西乐葆或局部涂抹尿素霜等对症治疗;
2.出现3级手足综合征时,局部冷敷,并全身应用皮质类固醇(如地塞米松)改善症状,每天服用50到150mg的维生素B6,待症状好转后再行抗肿瘤治疗。
3.手足部适当涂抹一些护肤霜,穿松软的手套和鞋袜,以减少对手足的摩擦刺激。
4.避免接触及酒精、碘酒、肥皂、洗衣液等刺激性强的化学制剂,避免接触过冷或过热的物品。
5.饮食要均衡,多吃营养宜消化食物,诸如瘦肉、鸡蛋、新鲜蔬菜、谷物等食物,忌辛辣刺激性食物及烟酒。
抗肿瘤治疗(化疗、免疫治疗、靶向治疗)可导致身体内白细胞计数减少,因此容易引起皮肤粘膜发生炎性反应,形成皮疹。
常见症状包括发红、皮疹、干燥、脱皮和瘙痒,也常出现皮肤溃疡或开裂,从而增加皮肤感染的风险。
-
1级 覆盖10%体表面积,有或无症状;
-
2级 覆盖10%-30%体表面积,带来心理社会影响;
-
3级 覆盖>30%体表面积,伴有局部感染,需要口服抗生素;
-
4级 覆盖全部体表面积,广泛感染,需要静脉使用抗生素,危及生命。
1.1-2级皮疹可通过保持皮肤清洁和湿润,免受刺激和适当外用激素类软膏(例如艾洛松、尤卓尔、氟轻松等)来缓解症状;
2.3-4级的严重皮疹需要在外用激素类软膏的同时,口服抗生素或抗组胺类药物,并根据情况调整或停止抗肿瘤治疗,直至症状改善。
随着各种新式抗肿瘤药物和治疗方式的出现,确实给肿瘤患者带来了很多新的希望,但随之而来的各种不良反应却始终困扰着医生和患者,正确认识不良反应、积极管理不良反应,做到早发现、早处理,才能使抗肿瘤治疗的收益最大化!
1. 周继昌. 实用肿瘤内科学.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 CTCAE 4.03. http://ctep.cancer.gov
3. 周彩存. 中国非小细胞肺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专家共识(2019 年版). 中国肺癌杂志 2020
4. AbramowskiMC. Chemotherapy-induced neuropathic pain. J Adv Practit Oncol.2010;1:279-283.
5.BiedrzyckiBA. Peripheral Neuropathy. In Brown CG (Ed) A Guide to Oncology SymptomManagement. 2010; Oncology Nursing Society, Pittsburgh: 405-421.
6. CoyleN, Silver J, Meuche G, Messner C. Understanding Peripheral Neuropathy.CancerCare booklet edited and produced by Elsevier Oncology.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