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化疗

化疗

一口吃下300亿「千里奔袭」的抗癌特种兵,选对高效菌种最关键!

一口吃下300亿「千里奔袭」的抗癌特种兵,选对高效菌种最关键!

如何提升癌症治疗的有效率,甚至让晚期癌症患者们也有希望实现「临床治愈」的目标?这是癌症研究中我们最终极的目标。   近些年来,癌症免疫治疗无疑是最有希望的药物。而越来越多的联用方案,也在不断提升着癌症治疗的有效率:化疗+免疫治疗、靶向药物+免疫治疗、双免疫联合治疗……PD-1抑制剂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最近,一项最新的联合方案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益生菌+免疫治疗联合方案。不少研究都在探索益生菌与癌症的关系,也就是如何让益生菌在抗癌过程中起到积极的作用。 2022年2月28日,全球首个益生菌与免疫治疗结合的I期临床研究在顶尖期刊《Nature Medicine(自然·医学)》中发表。受试患者在进行免疫治疗的过程中,同步进行口服益生菌的补充,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从2.5个月骤增至12.7个月,增长了近400%! 而益生菌与免疫治疗之间是否存在协同关系,其核心在于选对正确益生菌! 益生菌种类千千万,哪些才是「健康株」 益生菌的种类庞大到我们无法想象。尽管近年来关于肠道菌群与癌症的研究数量激增,但距离我们真正掌握其中的奥秘还有很远的距离。 从2017年开始,就不断有研究者们针对益生菌与癌症免疫治疗的关联性做起了研究。我们初步统计,文献数量就超过了300篇,包括「鼠李糖乳杆菌」、「长双歧杆菌」、「瑞士乳杆菌」、「嗜热链球菌」等十余种益生菌都被证实与癌症免疫治疗正相关,同时肠道菌群不利于免疫治疗的研究也并不少见: 2018年1月,《Science》杂志的封面文章就曾报道了8种“有益细菌”和2种“有害细菌”。有益细菌在对治疗有反应的患者身上更为常见,反之,有害细菌是对疗效无应答的患者肠道中的优势菌。有利有弊,我们应该如何选择? 研究者们已经通过临床研究给我们提供了正确的解读:益生菌有益于免疫治疗毫无疑问,但在菌株选择上患者们一定要注意甄别,如果一不留神买到为癌细胞「助纣为虐」的坏家伙,那对患者们来说就真的是雪上加霜了。 当然,如何甄别高效的益生菌也是门大学问。接下来简单给大家举几个例子: 罗伊氏乳杆菌   近期,来自匹兹堡大学的科学家发现,一种常见的益生菌——罗伊氏乳杆菌,可以跨越千山万水,从消化道「千里奔袭」到肿瘤病灶组织之中。而罗伊氏乳杆菌代谢产生的吲哚-2-醛(I3A)恰巧具有免疫增强作用,强化免疫治疗效果,堪称一个个「抗癌特种兵」。喂食罗伊氏乳杆菌的小鼠,肿瘤微环境明显向促进免疫的方向转化,肿瘤生长明显受到抑制。 嗜热链球菌   「嗜热链球菌」是临床研究最为丰富的益生菌。其有益机制包括:分泌半乳糖苷酶,可以抑制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在动物试验中,通过接种嗜热链球菌后,受试体的肿瘤出现明显减少。但如果将半乳糖苷酶的相关基因敲除后,抗肿瘤效果则会消失。 短双歧杆菌及长双歧杆菌 临床研究显示:短双歧杆菌和长双歧杆菌可以激活树突细胞,促进肿瘤微环境中CD8+T细胞的活化和浸润,进而增强免疫治疗效果。同时,双歧杆菌还能介导先天性免疫增强黑色素瘤小鼠模型中抗PD-1单抗的功效。同时,机制上来说双歧杆菌的分泌代谢物马尿酸盐可以抑制PD-1表达,进而激活自然杀伤(NK)细胞通过穿孔素和IFN-γ介导破坏肿瘤。此外双歧杆菌还能减轻CTLA-4阻断后诱导的免疫不良反应。 鼠李糖乳杆菌 鼠李糖乳杆菌也是一种被广泛研究和使用的益生菌,它可降低小鼠肝细胞癌的发生并抑制肿瘤进展。鼠李糖乳杆菌通过增加肿瘤浸润性DCs和T细胞来改善小鼠抗PD-1单克隆抗体的作用。在机制上,鼠李糖乳杆菌通过激活STING(IFN基因刺激因子)及其二级信使环GMP-AMP合成酶(cGAS)诱导干扰素调节因子7(IRF7)的磷酸化来促进IFN-β的产生。通过cGAS/STING依赖性轴增加IFN-β的产生最终增强了抗癌CD8+T细胞的交叉启动。鼠李糖乳杆菌摄入还丰富了肠道中可抑制肿瘤的单形拟杆菌和鼠乳杆菌,其中单形拟杆菌与肠系膜淋巴结中IFN-γ+CD8+T细胞的富集有关,而鼠乳杆菌则与肠道中DC的激活有关。 以上这些菌群都是具备明确的临床研究文献,并且开展了相关实验,被证实与癌症免疫治疗疗效正相关的高效益生菌。更重要的是,它们都是国家卫健委在2022年8月更新的《可用于食品的菌种名单》中推荐的菌种。 癌症患者应该如何选购益生菌 上述的种种,都在提示着我们免疫治疗与益生菌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选对正确的菌种才是关键。对于普通患者来说,甄别高效的益生菌可能困难重重,不如选择咚咚为大家挑选的益生菌: 「乐愈达倍敏益生菌」 「乐愈达优护益生菌」   01 专为癌症患者定制,超300篇临床文献保驾护航 癌症治疗,最重要的就是以「临床数据」说话。同样的,专为癌症患者定制的益生菌也不能含糊。 为免疫治疗期间的癌症患者定制的「倍敏益生菌」,经过层层科学与研发把关,含有植物乳杆菌、鼠李糖乳杆菌、短双歧杆菌等12类益生菌。每一种益生菌种,都详尽研究了自2017年以来超过300篇临床文献,真正让每一个菌种都具备免疫治疗相关的临床支撑。   同时,12种益生菌的菌种数量也大大超过了市面上其他的一些益生菌类型产品,在多样性上具备显著的优势。例如,某药用益生菌仅有长型双歧杆菌、保加利亚乳杆菌、嗜热链球菌等3个菌种;而大部分酸奶仅有保加利亚乳杆菌及嗜热链球菌两个菌种。 优护益生菌同样如此,具备动物双歧杆菌、植物乳植杆菌、长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鼠李糖乳酪杆菌、唾液链球菌、副干酪乳酪杆菌、瑞士乳杆菌等8个益生菌种,超280篇临床研究论证,带给患者们更契合的益生菌产品。   02 益生菌含量超高,活着抵达肠胃的才是好菌! 「乐愈达倍敏益生菌」和「乐愈达优护益生菌」中,一条包装中益生菌数量就高达300亿CFU活菌。 这是什么概念?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益生菌类保健食品申报与审评规定(试行)》第十二条中规定:活菌类益生菌保健食品在其保质期内活菌数目不得少于10⁶CFU/mL(g)。 我们的益生菌数量高于国家标准的三万倍!同时,这些益生菌数量也相当于30杯300ml的酸奶。 光有益生菌数量还不够,如此大量的益生菌必须经历重重考验,活着到达肠道才算「圆满」。「乐愈达倍敏益生菌」与「乐愈达优护益生菌」均采用了SYNTEK thorough强化整合制造技术,通过包埋等手段可以保证这些活菌最大限度的到达我们的肠道。   03 益生菌+益生元,益生菌活力更有保障 除了足量的益生菌以外,为了最大化的提升「乐愈达倍敏益生菌」与「乐愈达优护益生菌」的战斗力,我们还在产品中添加了低聚果糖、半乳甘露聚糖、低聚异麦芽糖、聚葡萄糖等4种益生元。 益生元通常是纤维化合物,或者说低聚糖,通俗来说,可以把它理解为益生菌的“食物”,帮助益生菌在肠道中获得更好的定殖。 当然,还有一点非常重要!在产品销售过程中,不少患者都反馈同时存在糖尿病的问题,担心不能服用我们的益生菌产品。这一点大家可以完全放心,我们的益生菌产品中的甜味剂来自于代糖「赤藓糖醇」,是一种非常安全的天然甜味剂,即便是糖尿病患者也可以放心服用! 益生菌产品服用多久最合适? 益生菌产品上线后,很多用户都在问的益生菌服用疗程问题。「乐愈达倍敏益生菌」与「乐愈达优护益生菌」一般建议服用3-6个月。 正常来说,益生菌发挥作用一般分4个阶段: 【1】竞争期7天。益生菌会和肠道内已经存在的有害菌及中性菌展开竞争,包括竞争营养、竞争生存空间、竞争能在肠道壁上附着的位置; 【2】优势期1个月。益生菌会逐渐占领上风,这时肠道内的有害菌数量已经低于益生菌,有害菌释放毒素和其它代谢产物的量也被大大减低,倍敏益生菌中的益生元也会帮助有益菌快速生长起来,两者产生协同作用,这个阶段益生菌将在肠内占据优势地位。 […]

小D
化疗周期21天谁定的!提早或推迟更容易复发吗?

化疗周期21天谁定的!提早或推迟更容易复发吗?

如果把癌症比作一个马蜂窝,那么手术是在马蜂们都入睡时,一窝给它端了;而马蜂窝一般建在常人无法到达的高处,无法靠近一锅端的时候,还可用火攻,这就是放疗;但最恐怖之处,在于蜂窝虽捣了,可是有的马蜂已经离开蜂窝自立门户了,这时候就需要用到大面积的杀虫剂,以免死灰复燃,也就是化疗。一般情况下,癌细胞通过血液、淋巴循环在体内移动、停留、生根、繁衍,很难“一刀切”以绝后患,所以化疗是治疗癌症最常用最有效的手段,与手术、放疗并称为“三驾马车”。 脱发、皮疹、恶心、呕吐、血小板下降……人们对化疗是“又爱又恨”,它在杀死癌细胞的同时,也给身体带来不少副作用。所以美中嘉和的医生常碰到患者问到一些化疗过程中遇到的疑惑,如化疗为什么要21天一个周期?可以推迟一段时间,在家“调理”一两个月,再去做下一次化疗?化疗太痛苦了,与其和死神争夺时间,不如争取有质量的生活?不妨听听专家的分析吧。 为什么化疗周期一般定为21天? 有的化疗方案是周疗,就是每周1次,肠癌的化疗方案有2周一次,但更多的化疗方案是21天一个疗程。21天(即3 周)是有科学依据的,是根据化疗药物毒副作用的持续时间、人体恢复时间及肿瘤倍增时间而设定的。   具体来说,21天到底是如何计算的?是从注射或者口服化疗药物的第1日算起至21日。举个例子,2019年11月1日进行了紫杉醇联合卡铂的方案化疗,那么下次化疗的时间就是2019年11月22日。同样的口服化疗药物也是,2019年11月1日进行了口服替吉奥化疗,那么下次化疗的时间就是2019年11月22日。   通常情况下,第1周一般会用于化疗给药;第2周化疗药物的毒性反应会达到顶点,也是最需要我们严密监测的时间段;第3周人体开始对化疗的损伤进行修复和补充。   化疗后1~3 周,如果发现了骨髓抑制后,为了能按时进行下一次化疗,临床上会为病人打升白针、口服升白药,或者通过食补,为下一次化疗做准备。 化疗周期能提早或推迟吗? 有些患者问医生“可以提前化疗吗?”显然不可以。提前化疗相当于增加了化疗药物的剂量,增加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   任何一种化疗药物,或者几种化疗药物的组合,在每一个疗程中只能消灭固定比例的肿瘤细胞。   非常通俗的打个比方就是:假设化疗每次能够消灭50%的肿瘤细胞,下一次它还是只能消灭50%的肿瘤细胞,尽管肿瘤负荷已经因为前一次的化疗而大大下降了。   那么,在理想状态下,第一个疗程后,肿瘤细胞还剩下50%,第二个疗程后,还剩下25%,第三个疗程后12.5%,第四个,第五个,到最后,剩下的一点肿瘤细胞要靠自身的免疫系统去清除。   但是,我们不是生活在理想世界里,肿瘤细胞在经过化疗药物摧残后,缓过劲来还是会继续增殖,也就是说一边打一边长,每一次化疗其实是在和时间赛跑,是在和顽固的肿瘤细胞赛跑,你如果在中途无缘无故的停下来休息,就有可能输掉这场比赛,后果不堪设想! 没有按照21天按时进行化疗,延迟几天影响疗效吗?   生活中,的确可能有多种原因会造成化疗的推迟,如:白细胞、血小板没有达标,出现感染,没有床位、放假等原因。化疗周期是根据化疗药物毒副作用的持续时间、人体恢复时间及肿瘤倍增时间而设定的。一般来说延迟几天对疗效不会产生太大影响,但是你多次化疗均延期,或者疗程期内在家“调理”一两个月,疗效将会受到影响。 两个化疗周期之间为什么要停一段时间? 化疗期间重复或相继使用化疗药物,一般都需要一定的间歇期。在患者体内,恶性肿瘤细胞常常比正常血细胞,如白细胞,血小板以及上皮细胞的更新速度更快,因此化疗杀伤的肿瘤细胞最多。与此同时,机体正常细胞也难免被误伤,导致治疗期间产生很多不良反应,所以得通过一定的休息时间让正常细胞得到恢复,让身体的正常组织或器官能够耐受,增加疗效。   间歇期的长短,应该以“药物毒性作用基本消失,机体正常功能基本得到恢复,而被杀伤的肿瘤细胞尚未得到修复”,这样一个时间为最佳时间。恶性肿瘤体积增长速度的快慢,化疗药物应用的时机,间歇长短对疗效都有明显影响。因此,一般对于增长过快的恶性肿瘤细胞,连续用药1~2周是一个疗程,间隔2~3周后再给予第二个疗程。   淋巴瘤化疗一般间隔14~28天,即2~4周。但这并不是绝对的,还需要根据个体体质、化疗效果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医生为啥调整你的化疗时间? 自行调整化疗时间是不可以的,但有些患者就纳闷了:医生为什么调整了患者的化疗时间?   因为医生会根据化疗效果以及患者的身体情况,来决定化疗的次数和间隔时间。   有时由于副作用等情况,医生会修改患者的化疗计划。在化疗药物治疗过程中,正确评价药物的有效性是十分关键的问题。   化疗前后都会反复做血液学检查和CT等评价化疗疗效,医生运用肿瘤完全缓解(CR)、肿瘤部分缓解(PR)、肿瘤稳定(SD)、肿瘤进展(PD)这类的医学用语来总结这段时间的治疗效果。   对于大多数药物治疗不敏感的肿瘤或晚期肿瘤患者,一味地强调理论上的CR(肿瘤完全缓解)、PR(肿瘤部分缓解)是不切实际的。治疗肿瘤时不但看肿瘤大小的变化,更需要考虑到患者的生存质量、生存期的长短。很多晚期肿瘤患者通过综合治疗可以长期“带瘤生存”,这样的治疗疗效和实际意义不亚于CR、PR的结果。 化疗太痛苦,要停了顺其自然吗? 在有些患者的眼里,生命本身最重要,不管活着有多痛苦,他都要活下去,即使面对可怕的化疗副作用,也毫无退缩之意,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把病治好,尽可能长地活下去!   但还有些患者看来,有尊严地活着胜过毫无质量地延长生命,为了延续生命而接受的种种痛苦的治疗,无异于对生命的折磨,他们宁可选择放弃。   虽然这些病人可能患有相同的疾病,但是,他们的生命哲学却大相径庭。   每个病人意愿的不同,远远不止表现在对生命质量的考虑,可能还包括了他们对待生活的态度、和家人之间的关系、治疗经济成本的承受力等等。可以说,每个病人看病,都是他人生观价值观的一种体现。   对于医生来说,各种指南或者诊疗流程给了医生很多治疗参考,但指南不是法规,不是必须遵守的教条,它们充满了“原则上”、“可考虑”之类得字眼。一方面,医生会遵循指南的使用原则,另一方面也会尊重患者的个体化治疗。  以乳腺癌为例,作为中国女性高发癌症之一,乳腺癌治疗效果是比较好的。根据全球大的乳腺癌公益组织Susan G. Komen 报道,美国有15%乳腺癌转移患者生存5年以上,甚至一些患者可以生存10–20年。而早期的乳腺癌患者早期生存率更是达到95%。乳腺癌需要综合治疗,如新辅助治疗,手术,术后辅助放疗、化疗,根据病理类型选择内分泌治疗或者靶向治疗等。所以患了癌,不必悲观。早期发现,积极治疗是可以治愈的;即使病情较重,长期带瘤生存也是常态。   癌症患者都应该不放弃和不勉强,根据自己病情采取多学科诊治,若真的没有治愈希望,那么最好采取舒缓治疗,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写在最后 人都有趋利避害的本能,疾病本身所带来的痛苦是变化无常难以捉摸的,而某种治疗方案所带来的可能不良后果却往往是比较明确的,比如癌症的化疗会有副作用,过程也是痛苦的,于是,病人可能会因为过于看重治疗所带来的风险,而放弃可能获益的机会。 建议患者多和主治医生交流确定治疗方案,万万不可自行调整化疗时间或停止化疗方案;有时由于化疗效果、副作用等情况,医生会修改你的化疗计划,一定要听从医生的安排,记住下次化疗的时间。 […]

玉米
化疗后手脚麻木不烦忧,6个小技巧帮你缓解!自己在家就能做

化疗后手脚麻木不烦忧,6个小技巧帮你缓解!自己在家就能做

手脚麻木,是化疗常见的一大副作用,这是因为化疗时,药物损伤了健康的细胞,也损伤了正常的神经。这就是医学术语所说的,化疗引起的周围神经病变。   2014年的一项研究,对正在接受化疗的90人进行了观察,发现约一半的人存在周围神经病变,而且相当一部分会被医生忽略这些症状。     但是,有些症状会给患者朋友带来很大困扰,如扣扣子困难,甚至影响了生活质量。   接下来,我们来一起探讨预防和应对神经病变的方法~   周围神经病变可以预防吗   预防任何疾病都要从源头着手,周围神经病变也不例外。最好的选择是,尽量使用不太可能引起神经病变的化疗药。然而,这不一定对所有人都可行,因为癌症的治疗是特异性的,也就意味着最有效的药物往往引起各种副作用。 最有可能引起周围神经病变的药物有哪些?   紫杉醇,顺铂,奥沙利铂,多西他赛,来那度胺,沙利度胺,长春碱,长春新碱,苏拉明等。   此外,研究表明,预防神经病变还可以通过补充维生素E、镁离子和钙离子,谷胱甘肽等。   出现了症状,不妨试试这6个小技巧   1 护肤品用起来   相信每个人家里都有一些乳液和霜,把它轻柔地涂抹在疼痛或者麻木的部位,这些或许有缓解症状的效果。 注意:要用温和性质的,千万不要用刺激的乳液涂抹皮肤。   2 轻运动做起来   运动时,全身的血液流动增加,手和脚的血液也加快循环,可以暂时缓解疼痛,改善症状。关于运动的强度和时间,应与医生探讨最适合、最安全的锻炼。一些低强度的活动,例如游泳、体操和瑜伽等是不错的选择。     3 补充点维生素   研究表明,缺乏维生素会导致神经病变加重。保证体内维生素处于正常水平,可减少神经病变的概率。当身体中缺乏某种营养素时,根据医生建议服用膳食补充剂。   4 调整饮食习惯   健康的饮食可以帮助身体更有效地对抗癌症,也有助于减轻副作用。健康的饮食必须讲求营养均衡,包含丰富的水果和蔬菜,全谷物膳食,蛋白质,和充足的水。   化疗引起食欲减退甚至难以进食时,一定要采取各种方式保证营养的补充,减轻副作用。   5 适当按摩做起来   与运动相似,按摩也可改善血液的流动,对缓解疼痛,减轻症状有帮助。有些患者的神经性疼痛也可能与肌肉紧张有关,而按摩可以缓解这种紧张引起的疼痛,也能防止疼痛加重。   6 尝试一些替代疗法   一些中医疗法,如针灸,对神经病变的改善有帮助。因此,神经病变时也可以咨询医生,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适合的替代疗法。   服用任何药物、补充剂之前,请务必咨询医生,得到允许后再服用。 […]

玉米
肿瘤患者必看!7个常见化疗问题要牢记住

肿瘤患者必看!7个常见化疗问题要牢记住

化疗,对肿瘤患者来说并不陌生,是肿瘤治疗中相当重要的一环!因此,很多病友在群里经常提问一些化疗相关的问题。   鉴于此,我们整理了7个大家比较关注的问题进行专业解答,以期能够帮助化疗的伙伴们答疑解惑! 为什么手术切除肿瘤后还要化疗? 很多人发现癌症的时候并不是晚期,可以通过手术完整切除肿块,但是切除了还有必要继续化疗吗?   答案是肯定的!手术只是切除了肿瘤及其周围的组织,并不能彻底清除残存的肿瘤细胞,这些肿瘤细胞肉眼是看不到的。所以,在手术后,需要通过辅助化疗(有时候也可能是靶向治疗、免疫治疗或联合治疗) 来杀灭体内残存的肿瘤细胞,来降低复发和转移的几率。 化疗会不会加速肿瘤患者死亡? 网上一直流传着“化疗能加速死亡”的说法,这种说法并不属实!   化疗是治疗癌症的有效手段之一,可控制肿瘤病灶,预防向远处转移。效果较好的化疗可以达到治愈肿瘤的目的,例如淋巴瘤,化疗是其主要的治疗方式,通过化疗可以缩小肿瘤、控制病灶发展。   人们之所以有“化疗能加速死亡”的担忧,多是因为化疗导致的不良反应。但如果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正规的化疗,及时处理不良反应,化疗并不会加速死亡! 另外,目前针对常见恶性肿瘤的化疗方案,都是在临床试验和成千上万例真实世界研究数据的基础上得出的,有充分证据证明化疗的利大于弊。 化疗副作用是越大越好吗? 化疗反应与化疗疗效之间其实没有相关性,化疗反应大小与患者体质、耐受能力以及所用的药物相关。   有些患者可能对化疗药物敏感一些,所以化疗反应也比较强烈。也有一些患者对化疗药物并不太敏感,所以反应可能会弱一些。因此,不能用化疗副作用的大小来评估化疗的疗效! 怎么评判化疗的效果? 化疗有没有效果在于肿瘤细胞对药物的敏感性,一般化疗2–3周期,医生会建议患者复查肿瘤指标及影像检查,进行前后对比评估疗效。 主要依据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估: 1、完全缓解(CR):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并且持续4周以上。 2、部分缓解(PR):肿块大小缩小50%以上,症状和体征部分消失。 3、病情好转(MR):肿块可缩小达25%以上,相关的症状和体征明显减少。 4、病情稳定(SD):主要是指肿块缩小或增大都不超过25%,而且没有新的肿物出现。 5、病情进展(PD):指肿块增生超过25%,或出现了新的肿块。 化疗期间可以擅自减量或停药吗? 部分化疗药物是口服药,需要患者严格按照医生给的药量定期服用。但有的患者因为难以耐受严重的不良反应或自觉身体状况好转,便擅自将药物减量或者干脆停用,这种做法并不可取!   医生是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等制定的用药方案,擅自减量会破坏血药浓度,达不到治疗的峰值,肿瘤可能伺机“卷土重来”,让之前的治疗功亏一篑。   如果患者在用药过程中不良反应严重,患者可在医生评估后酌情减量或更换药物,切不可擅自减量或停药! 什么情况不能化疗? 患者对化疗药物过敏。 患者的重要脏器有较严重的功能障碍,如心、肝、肾等;或患者有严重心血管疾病,化疗会对其进一步造成损害。 已经接受过多次化疗。 怀孕或者哺乳期的女性,一般不建议进行化疗。 患者骨髓造血功能抑制,表现为白细胞计数较低,有出血感染倾向。 患者年纪较大、身体虚弱,或身体有恶病质表现。   化疗期间要吃什么? 化疗期间,患者容易出现胃肠不适、便秘腹泻、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部分患者可出现食后呕吐、食欲消失等现象,严重影响患者营养摄取及营养状况,给患者身心造成较大的影响。 01 化疗期间腹泻的患者,饮食以粥类为主,可以在腹泻刚开始出现时,采用BRAT饮食原则(B:香蕉,R:米饭 ,A:苹果果酱,T:吐司);并禁食奶酪制品、高纤维及豆制品、油腻、辛辣等食物。 02 化疗期间的便秘患者可多摄取时令性新鲜蔬菜及水果,并多进食蜂蜜、猕猴桃等通便、润肠的食物。  03 化疗期间贫血者则可进食富含铁元素的食物,如动物肝脏、蛋黄、葡萄、杏仁、菠菜等。 

玉米
中医治疗癌症吗?中药联合化疗治疗转移性结肠癌37天后病灶全消失,怎么做到的?

中医治疗癌症吗?中药联合化疗治疗转移性结肠癌37天后病灶全消失,怎么做到的?

关于中医在癌症的作用很容易走向两个极端,一种是完全无脑地信任中医,另外一种是完全认为中医是无效的。但其实有一些西药是从中药分离出来的,比如三氧化二砷就是源自古代的砒霜。 一个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围绕在中医的骗局很多,很多打着祖传药方的旗号在网上到处夸大宣传,甚至是让病人不能使用任何西医只用他们的祖传中药,很多患者失去了最佳治疗时机,导致最后人财两空的局面。今天我们给大家分享的是一个中药联合化疗治疗晚期肠癌的案例,文章的作者是北京中医药大学生命科学院的研究者,其中有中日友好医院乳腺甲状腺外科、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的研究者参与。 一、71岁的晚期肠癌受益于中西医结合治疗 结直肠癌是全球第三大常见的癌症,通常发生在70岁以上的人群。晚期结直肠癌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辅助化疗、姑息性化疗、姑息性靶向治疗。当然我们知道化疗这个治疗措施往往只能杀死一定比例的癌细胞,所以姑息性化疗在疗效、延长患者生命时间、改善生活质量上的作用是有限的。也很难说通过化疗让一个老年结直肠癌患者获得治愈或带瘤长期生存。 这是一名71岁男性患者,既往有12年的心肌梗塞病史,7年的2型糖尿病。入院之后被确诊为结直肠癌。这个老人接受了右半结肠切除术,手术之后接受了8个周期的奥沙利铂和卡培他滨的辅助化疗。在过去的3年时间里,他还抱怨四肢麻木和刺痛,6个月时间里体重减轻了10公斤。手术后37天发现手术吻合口复发,肿瘤转移至盆腔。与此同时化疗相关的肝损伤也逐渐出现。甲胎蛋白、癌胚抗原等肿瘤标志物也开始呈现升高的趋势。结合患者的治疗经历和现有检查结果,这个患者被确诊为转移性结直肠癌。 对于一个71岁的老人,历经治疗和复发,再进行手术治疗已经没有意义。医生建议患者开始中医治疗。开具了:黄芪(45克)、陈皮(15克)、大雪藤(30克)、白姜草(10克)和山刺骨(15克)组成的治疗方案。 患者治疗期间肿瘤标志物的变化 后续的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在患者持续用药37天之后复发的肿瘤消失。4个月后复查没有发现复发。此外7个月之后进行的肠镜检查显示横结肠吻合口已经变得光滑,这些影像学检查的结果,与患者的肿瘤标志物水平变化也是一致的。 二、讨论和启示 上面的这个患者属于右半结肠切除手术后复发的转移性肠癌,在接受8个周期化疗后结合中医药治疗,达到了长期临床缓解的效果。后续随访也没有发现复发。患者治疗7个月后肠镜检查显示横结肠吻合口已经变得光滑。 中药治疗前后的影像学检查 对于本文患者使用的药物,研究者给出了一些解释:黄芪被广泛用作免疫刺激剂、滋补剂、抗氧化剂、保肝剂、利尿剂、祛痰剂、抗糖尿病剂和抗癌剂。黄芪可以增强人体的自然防御机制。黄芪苷可能有助于黄芪的免疫刺激和抗癌作用,这些已在临床试验和动物实验中得到证实。山慈姑提取物能够显着抑制人结直肠癌SW480细胞的增殖并诱导细胞凋亡。另一项研究揭示了白姜草活性成分在结直肠癌治疗中的作用。其他草药,如大雪藤,也具有抗肿瘤作用。大雪藤、白姜草对肠道疾病有重要作用,增强人体免疫力。 需要再次提醒大家我们不能完全照搬照用,大家一定要前往正规的专科医院找专业医师问诊。而且本文的病人是受益于中西医结合治疗,并不是只用了中医而完全排除了化疗等治疗措施。 最后我们撰写这个稿件是因为它已经刊登在国际学术期刊,而且研究者都是国内专业的中医机构。对于一些高龄的老年癌症患者来说,与其一直化疗没完没了,最后癌细胞进入“滞育”的冬眠状态,几乎不能被杀死。不如去借鉴本文的治疗思路。也许有让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参考文献: Chen-Geng Deng et al, Metastatic colon cancer treated us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mbined with chemotherapy: A case report, World J Clin Cases. 2023 Jul 6.

玉米
猜想?低剂量EGFR靶向药,来缓解铂类化疗的耐药缓解疼痛

猜想?低剂量EGFR靶向药,来缓解铂类化疗的耐药缓解疼痛

大家可能经常会看到一些文章介绍不能用化疗,如果打化疗患者会去世的更快。这个说法有一些武断。因为化疗药物已经存在几十年了,化疗对血液肿瘤等很多恶性肿瘤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所以不能说化疗是完全无用的。 但是对于肺癌、肝癌等恶性肿瘤恶言,由于这些实体肿瘤具有很强的异质性(肿瘤病灶有很多不同的癌细胞群),所以我们单独靠化疗是难以彻底将所有癌细胞都杀死。而且如果患者一直使用一个化疗方案,可能癌细胞会进化出很多机制来抵抗药物,比如类似冬眠的“滞育”的状态,或者它们能通过排出很多囊泡将化疗药物排出去,所以后面化疗药物不断加量杀死的更多的是人体正常的细胞。 尽管如此,化疗药物依然在很多实体瘤的治疗中非常关键,尤其是没有靶向药治疗的实体瘤患者,往往不可避免地会使用化疗。最近有个报告讲述的是化疗药物顺铂的耐药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个耐药。研究发布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通讯》。 化疗药物顺铂的耐药机制,以及可能的办法 顺铂是一种很有效的化疗药物,它被用于治疗各种恶性肿瘤。包括卵巢癌、宫颈癌。但是顺铂这类铂类化疗药物会有耐药和副作用的问题,比如化疗引起的神经性疼痛。这些问题一直是临床医生希望解决的。 高丽大学医学院的Tae Woo Kim教授团队报道了一项研究,研究者分析接受手术的宫颈癌患者的转录组,发现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活性升高,则接受顺铂治疗的患者总体生存率较差。对顺铂耐药的癌细胞表现出过度活跃的EGFR信号传导,过度活跃的EGFR会触发耐药机制,从而导致了肿瘤细胞的药物有效性下降。 研究者通过各种分析和研究,发现了下面的一个信号通路,其中涉及到一个叫NANOG的蛋白。这个NANOG会激活一个叫TRPV1的蛋白。然后引起分泌性自噬过程,从而导致表皮生长因子EGF的分泌,EGF则会激活EGFR信号通路,导致铂类耐药。这里如果大家看的比较蒙,那就记住EGFR就行了。 化疗药物顺铂的耐药信号通路 上面就是研究者分析出的顺铂耐药、患者神经疼痛的信号通路。为此他们希望通过使用一种潜在的止痛药AMG9810来抑制TRPV1,这样来解决顺铂的耐药。这篇研究论文具有大量的学术和专业性术语,癌度不给大家详细解读,上面的一些信号分子如果大家不懂也没关系,只要大家能注意到EGFR即可。咱们接下来分析。 EGFR靶向药可以缓解铂类化疗药物耐药吗? EGFR是肺腺癌里常见的驱动基因突变,大概50%的肺腺癌存在这个基因突变,针对这个驱动基因也有很多的靶向药,如吉非替尼、厄洛替尼、奥希替尼等。 这里我们再仔细看上面的图示,信号通路的传递是TRPV1过量表达,然后引发了自噬分泌,激活了EGFR信号通路。也就是EGFR处于这个信号通路的下游的接点,那么为什么我们不能使用常见的EGFR靶向药,而非要用那种根本大家找不到的AMG9810呢?当然研究者希望既能解决顺铂耐药,还想缓解顺铂导致的神经疼痛,也就是一石二鸟。 EGFR本身就是一个很多靶向药针对的靶点,因此如果大家以后使用基于铂类的化疗药物治疗,在感觉化疗出现耐药的情况下,尝试联合低剂量EGFR靶向药可能是一个办法(这里只是根据上述研究的猜想,具体需要数据验证)。但其实肺癌患者有些病人已经在这样联合用药。他们是通过使用靶向药物的时候联合化疗,当然这种情况下靶向药是主力,化疗药物尽量在一些恰当的时间点穿插使用,避免化疗药物把患者的体质打的比较差。 但如果顺铂化疗药物是治疗的主力,如卵巢癌患者的术后辅助治疗,那么将低剂量的EGFR靶向药偶尔联合使用一下是不是会更好?当然上面的用药思路可能有患者实际探索过,这里欢迎大家留言分享您的治疗经验。 参考文献: Se Jin Oh et al, TRPV1 inhibition overcomes cisplatin resistance by blocking autophagy-mediated hyperactivation of EGFR signaling pathway,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3).

玉米
大幅降价99%!重磅化疗药物「白蛋白紫杉醇」降价迈入百元时代,“超级团购”多地开始执行!

大幅降价99%!重磅化疗药物「白蛋白紫杉醇」降价迈入百元时代,“超级团购”多地开始执行!

癌症患者面临的“天价抗癌药”问题,始终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社会“痛点”。 “看病难,看病贵”,一旦罹患癌症,就意味着整个家庭被拖入疾病的深渊。某些抗癌药物,一个月就需要4~6万元,再加上其它治疗费用,因癌返贫甚至家庭支离破碎的例子比比皆是。 一边是病床上遭受病痛折磨亟待救治的亲人,另一边是价格昂贵的抗癌特效药,夹在中间的为难,实是让人感受到人生不易。 所幸,国家早已关注到了这个问题,也在通过多种措施进行改革,减轻癌患家庭“买药贵”的问题。2018年,经过数轮医保谈判,多个重磅抗癌药物列入国家医保支付范围,让患者们热泪盈眶。详情参考:终于来了:17种高价抗癌药进医保,平均降幅56.7%,11月底前执行! 2019年,又有多个重磅抗癌新药继续列入医保范围,为癌患们带来更多的治疗希望。详情参考:2019年医保出炉: 22个高价抗癌药新进医保, 涵盖PD-1等重磅药物, 平均降幅达65%! 当然,我们这场对抗高价抗癌药的狙击战远未结束,除了通过医保体系降低药物负担以外,政府部门还采取了另一个重磅武器:药品集中采购制度,这个制度又被患者们形象的称为药品的“超级团购”。 2020年3月,我国第二批集中采购的中选药品首次公布。也标志着大量抗肿瘤药物全面进入集采范围。全国25个城市和地区都发布第二批带量采购结果,并通知开始全面执行。 在所有药物中,有一类癌症患者最为常见,同时也是重磅化疗药物的「白蛋白紫杉醇」的降价最惹人注目: 原本需要上万元的进口白蛋白紫杉醇在本地化后,凭借药物集采的浪潮实现了大额的价格降幅,2020年,白蛋白紫杉醇就已经由上万元降至不到800元: 而如今三年过去后,药品集中采购日趋完善的今天,白蛋白紫杉醇的价格又是多少呢? 通过查询药品统一采购平台,我们获悉了白蛋白紫杉醇再一次实现的价格突破:相较于2020年,白蛋白紫杉醇再有了近7倍的降幅,价格来到了最低114元。这个价格甚至已经比普通的紫杉醇注射液更低了。 作为使用范围最广的化疗药物之一,白蛋白紫杉醇在副作用和药物疗效方面都有着其他同类药物无可比拟的优势。最低114元/支的白蛋白紫杉醇对患者们而言意义重大,每一次降价,都关乎患者的生命。 那么,白蛋白紫杉醇到底强在哪里呢? 紫杉醇是目前临床中抗肿瘤能力最强的药物之一。但在癌症治疗中,它同样有着巨大的不足:虽然能够发挥阻碍癌细胞有丝分裂并诱导其凋亡的抗肿瘤作用,但却是一种脂溶性药物,不溶于水,因此极易被肝脏代谢,自身抗肿瘤的能力也被削弱。 为了提升紫杉醇的溶解度及临床效果,“第一代”紫杉醇药物通常是将聚氧乙烯蓖麻油和无水乙醇作为助溶剂,造就了如今的紫杉醇注射液“多西他赛”。 但多西他赛的复合机构,却也给患者带来了严重副反应的隐患,在患者使用过程需要重点关注紫杉醇的使用剂量,也一定程度上对抗肿瘤治疗产生了影响。 在运用多西他赛前,通常需要对患者进行糖皮质激素或抗组胺药(如地塞米松、苯海拉明等)的脱敏处理,但这样的处理方式带来了更多的隐患。 随后,紫杉醇脂质体的横空出世打乱了计划。通过采用独特的纳米技术,将助溶剂也换成了胆固醇、卵磷脂微粒,大大提升了化疗药物的利用率。 最后,则是今天我们的主角:白蛋白紫杉醇。 它是一种以人体内疏水性分子的自然载体——人血白蛋白作为紫杉醇助溶剂的一种药物,不仅自身的水溶性以及抗肿瘤作用得到了进一步提升,极大减轻了药物对人体的毒性反应,同时增加了药物在体内的结合率及有效率,使用前还不必特意对患者及逆行脱敏处理,患者的治疗负担进一步减轻。 同时,在临床上也有一些既往临床数据验证:白蛋白紫杉醇相比正常的紫杉醇注射液而言有着更优效的疗效。 从紫杉醇注射液到白蛋白紫杉醇,从动辄上万元的价格到最低114元的价格…… 白蛋白紫杉醇创造了中国抗癌药物降价集采的最佳样板。随着购药成本的进一步下降以及抗肿瘤效果逐渐提升,药物副反应逐步降低,临床应用也越来越便捷,期待未来抗癌药物进一步发展,为广大患者带来更多获益!

小D
首次治疗的猛药组合,晚期胃癌从几乎完全缓解到治愈性手术

首次治疗的猛药组合,晚期胃癌从几乎完全缓解到治愈性手术

咱们国家的胃癌发病率比较高,占全球胃癌发病人数的43.9%,全球因胃癌去世的病人有48.6%发生在中国。晚期胃癌中位总生存时间仅为一年。胃癌之所以难以治疗,主要还是可选的治疗方法不是很多。 随着免疫治疗时代的到来,PD-1单药成为胃癌三线治疗的手段,PD-1抑制剂联合化疗已经成为胃癌的一线标准治疗。化疗联合免疫治疗会提升治疗的效果,但是也有不良反应,但胃癌患者是否会接受将放疗也同时加入进去?也就是晚期胃癌化疗、免疫治疗和大分割放疗同时做。下面的这个故事就讲述了一个不可手术的胃癌患者,通过上述治疗实现了肿瘤病灶的消退和手术,患者实现了主要病理缓解。 一、发现即晚期的胃癌病人 2022年5月12日,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了一名67岁的男性患者,他出现了消化不良和和黑便的症状很多天了。在医院就诊的时候患者出现了头晕、食欲不佳、上腹满不适、偶有钝痛、排便困难。患者自行服用奥美拉唑胶囊5天后没有缓解。患者有30年的吸烟和饮酒史。 医生在给患者做检查的时候发现其脸色苍白,表现为贫血。左侧锁骨上区可触摸到肿大的淋巴结,但是腹部和直肠指检没看到异常的情况。肿瘤标志物都在正常的范围之内(肿瘤标志物不敏感)。但是胃部增强CT扫描可看到胃体壁增厚,胃周围、肝胃间隙、肺门区、腹膜后有肿大淋巴结,后面的PET-CT检查证实肿瘤已经转移。胃镜检查确定为胃癌。相应的分子检测指标是:微卫星稳定型、HER2两个+(弱阳性,但FISH验证为阴性),二代基因测序证实TMB的数值比较低,具体数值为5.98M/Mb。 综合患者的各项检查指标,这个患者被确定为转移性胃癌,TNM分期为cT4N3M1。 治疗前后的影像学检查对比 二、首次治疗就用猛药,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一般来说发生了转移,患者是不能考虑做手术的。这个患者治疗也是一线的标准治疗,mFOLFOX6化疗方案联合PD-1抑制剂的组合治疗。为了便于大家参考。详细地将具体的药物剂量和时间编译出来。 第1天2小时内静脉注射奥沙利铂(剂量为85毫克/每平方体表面积);第1天2小时内静脉注射亚叶酸(剂量为400毫克/每平方体表面积);静脉注射5-氟尿嘧啶(剂量为400毫克/每平方体表面积),46小时内持续输注(2400 毫克/每平方体表面积);每两周重复一次化疗。每两周给予PD-1抑制剂纳武利尤单抗240毫克。 由于患者胃部病灶出血,而且肿瘤病灶处于胃部的远端,引起了不完全梗阻。考虑到这些原因,在和患者和家属沟通之后,对原发病灶进行了放疗。在做了2个周期的化疗联合PD-1治疗后,对原发灶和淋巴引流区进行了高频放射治疗,总剂量为24格瑞,分为6次完成。然后又进行了4个周期的化疗联合免疫治疗。 治疗一个月之后,患者消化不良、黑便明显缓解,胃部增强CT扫描显示胃壁厚度减少,对示踪剂的吸收也降低,总体评估为部分缓解PR。 治疗之后病灶体积和示踪剂吸收明显减少 在经过多学科讨论之后,谨慎建议手术。2022年10月20日,这个患者进行了手术治疗。腹腔镜没有发现腹水,也没有发现腹膜种植。所以就将腹腔镜手术改为了开放手术,进行了全胃切除加Roux-en-Y重建、D2淋巴结清扫。手术后的病理显示肿瘤病灶已经溃烂、间质纤维化,有炎症细胞浸润,但是检查了26个淋巴结都没有发现肿瘤转移。这个时候的分期为T1aN0Mx,手术之后没有发现术后并发症。 手术后4周开始了化疗联合免疫治疗,然后使用纳武利尤单抗单药注射了1年,每隔3个月进行一次检查。总体情况很好,患者表现为健康稳定,没有复发的迹象。 三、启示和讨论 在患者治疗的过程中,摆在他们面前的有多种治疗措施,但是不同的病人选择的治疗办法不同,而治疗的结果也是千差万别的。从上面的总体治疗来看,这个患者最后进行手术治疗是非常及时的,因为目前这种治疗实现了病灶缩小,但不代表癌细胞都被杀死干净了,也许过一段时间又复发了。当然这里前提是手术的病灶之外没有残留,所以也是为何手术之后还进行辅助治疗的原因。 当然最值得我们思考的还是一开始就用的组合治疗,可能往往很多病人不能耐受这样的组合治疗。但放疗会增强免疫治疗的效果,越是在患者身体比较好,人体免疫系统比较强的时候用上去,越是能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如果说担心患者不能耐受,后面的体质就会越来越差,可能治疗也就会越来越是被动,所以本文能给到大家的启发就是如果一定要选择“抗”治疗的不适,那就在最开始治疗的时候硬抗吧,也许下一个奇迹就是您。

玉米
化疗后疲劳等长期不良反应持续数年,“免费的药”能降低这些副作用

化疗后疲劳等长期不良反应持续数年,“免费的药”能降低这些副作用

肿瘤治疗的药物多数具有一定的不良反应,尤其是化疗这种传统且常见的治疗措施,化疗药物通过干扰癌细胞的基因复制来杀死癌细胞,但是化疗药物不能区别癌细胞和正常细胞,对正常的分裂活性强的细胞也有抑制作用。所以很多患者在经过化疗之后会出现不良反应,这些不良反应包括:呕吐、腹泻、皮疹、脱发等等。 最近一篇报道讲述了运动对化疗长期不良反应的作用,我们为大家解读一下,咱们一起看看这里的相应的机制,以及可以给到我们大家的启发。 一、化疗后长期不良反应有哪些? 相比化疗引起的腹泻和呕吐,有一些不良反应可能会持续很多年,以至于患者和家属都没有能引起重视。比如乳腺癌患者在经过治疗之后,大多数女性都会出现疲劳、身体不适和认知问题。这些治疗引发的不适可以在治疗后持续数年。 神经科学家埃米·科沃茨研究的结论表明,接受乳腺癌化疗的女性中,有21%到34%的患者会出现认知问题,她们难以集中注意力或记忆力,可惜的是目前还没有科学的干预措施来解决这些认知困难。而她的研究结果表示:运动能有助于缓解这些女性病人的高度疲劳症状。 二、持续的锻炼让患者逐渐康复 在埃米·科沃茨的研究里包含181名患者,这些患者在2年到4年前接受化疗,目前仍在与认知困难做斗争。这些病人被分为两组,一组病人参加了锻炼计划,另一组病人没有参加锻炼计划。 在6个月的时间里,锻炼组的病人每周进行健身和力量锻炼,比如越野行走或力量行走。对照组病人不是躺着不动,她们也是被要求保持她们当前的锻炼方式。也就是说锻炼组的运动强度加大了一些。 为了验证这些锻炼的效果,埃米·科沃茨部署了很多工具,包括对患者的脑部进行核磁共振扫描,对患者进行血液检测。参与者还通过调查问卷反馈疲劳、焦虑、抑郁和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 在神经心理学测试中发现锻炼对认知功能没有积极的影响(比如脑容量),不过患者的身体素质相比对照组改善了很多。除去感觉更健康之外,锻炼组患者报告认知功能获得了改善,以及疲劳感和抑郁感也减轻了,而且她们的生活质量也有所改善。这是很值得大家关注和了解的。 三、讨论和启示 在之前癌度有一篇文章讲述锻炼可以影响癌细胞自毁:抗癌新发现:这类饮食能引发癌细胞的自毁,这里我们又通过新的信息告知大家锻炼和运动可以降低化疗引发的长期不良反应,更为重要的是锻炼和运动是“免费”的药,没有任何不良反应的药,这相比那些网上不靠谱却又昂贵的营养保健品好多了。只要大家采取适度的锻炼方式,坚持下去做锻炼,就一定能有比较好的效果。 由于目前的天气比较炎热,可能很多病友的锻炼计划受到了影响。不过大家还是可以尽量做一些调整,比如将户外散步改为游泳。癌度在这里提醒大家:我们人类是天生具有惰性的,一旦精神和心理松懈,其实你很难再重新恢复运动锻炼的习惯。躺在床上或靠着沙发刷着短视频很快一天就过去了,运动和锻炼的习惯一旦丢掉了,就很难捡起来。 运动的习惯是这样,我们对生活的勇气,抗癌的信心也是如此:“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

玉米
肺癌治疗新突破:PD-L1表达80%以上患者可借助免疫疗法摆脱化疗

肺癌治疗新突破:PD-L1表达80%以上患者可借助免疫疗法摆脱化疗

肺癌是全球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一旦癌细胞扩散转移,治疗选择很有限。晚期肺癌患者的整体生存期较短,仅有5%的患者能够存活超过五年。 PD-1/PD-L1抑制剂的出现为许多肺癌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机会。但是,患者往往不希望接受化疗,而是希望尝试单药免疫治疗。至于单药PD-1/PD-L1抑制剂治疗是否可行,通常通过PD-L1的表达进行判断。 PD-L1表达水平 对于免疫治疗,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指标来判断患者是否适合单药治疗:通过免疫组化检测肿瘤组织样本的PD-L1蛋白表达;通过基因测序技术分析肿瘤突变负荷(TMB);以及通过PCR或基因测序技术分析微卫星高度不稳定性(MSI)。 如果患者存在微卫星高度不稳定性(MSI-H),则可以使用PD-1抑制剂单药治疗,但这类患者较为少见。肿瘤突变负荷指标往往缺乏具体的高低标准,相比之下,PD-L1表达是多数患者会进行的检测。 之前的研究表明,如果PD-L1表达大于50%,患者就可以选择PD-1抑制剂单药治疗,从而免于接受化疗。然而,最新的报道指出,只有当PD-L1表达水平高达80%时,患者才能够单独使用PD-1抑制剂治疗。 PD-L1表达高达80%才能免于化疗 这项研究包括了141名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平均年龄62.5岁,66%的患者患的是肺腺癌,51.1%的患者吸烟。肺和中枢神经系统是最常见的转移部位。这些患者的肿瘤里EGFR和ALK基因没有突变,但PD-L1的TPS评分大于50%。这些患者以前没有接受过任何治疗,首次接受PD-1抑制剂帕博利珠单抗的一线治疗。药物剂量为每三周一次,每次200毫克。 根据肿瘤组织中PD-L1表达的TPS评分,这些患者被分成三组:PD-L1表达的TPS评分小于60%、大于80%以及处于60%至80%之间。 三组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 研究显示,这些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为26个月,中位总生存时间为30个月。其中PD-L1 的TPS评分小于60%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是14个月(上图红色曲线)。PD-L1表达处于60%-80%的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为26个月(蓝色曲线)。如果PD-L1表达大于80%,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更长,目前还没统计到(绿色曲线)。此外,对PD-L1表达小于60%和处于60%-80%之间的患者进行统计学分析,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未见显著差异。 三组患者的总生存期情况 如上图所示,红色和蓝色曲线的患者的总生存期也没有显著差异,而PD-L1表达大于80%(绿色曲线)的患者则明显更长。 在多元分析中,无论PD-L1表达在60%以下还是60%至80%之间,疾病进展的风险都没有差异。但如果PD-L1表达大于80%,则肿瘤进展风险和死亡风险都较低。总生存期的数据也是如此,只有PD-L1表达大于80%的患者,生存期高于其他两组患者。 讨论和启示 这个研究的核心结论是,如果PD-L1表达的TPS评分仅略高于50%,使用PD-1抑制剂单药治疗并不够,必要时应该考虑联合化疗,以提高治疗的响应率。只有当PD-L1表达的TPS评分大于80%时,单独使用PD-1抑制剂可能才能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通常情况下,如果患者没有靶向药的治疗机会,只能使用免疫治疗,因此我们得尽量让免疫治疗发挥作用。如果免疫治疗没有起效,后续的治疗选择将很受限制,只能考虑参加一些新药的临床试验,如TILS免疫细胞治疗等。 参考文献: Nikolic Nikola , et al., Brief Report: Predictive value of PD-L1 expression in non-small-cell lung can- cer – should we set the bar higher for monotherapy?, Clinical Lung Cancer (2023)

玉米
癌家属,快收藏这篇化疗不良反应应对手册!

癌家属,快收藏这篇化疗不良反应应对手册!

众所周知,化疗是抗肿瘤治疗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化疗药物为细胞毒药物,或多或少会出现一些毒副作用,损害患者的身体和精神状态。   依托于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医生的患教科普以及群友们提供的各类资料,我们汇总整理了肠癌化疗药物常见不良反应的应对方法,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帮助。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肠癌最常用的几种化疗方案: FOLFOXIRI:伊立替康、奥沙利铂、氟尿嘧啶+亚叶酸钙 FOLFOX:奥沙利铂、氟尿嘧啶+亚叶酸钙 FOFIRI:伊立替康、氟尿嘧啶+亚叶酸钙CapeOX:奥沙利铂、卡培他滨 对于晚期肠癌患者而言,在治疗过程还会加上靶向药物,肠癌常见的靶向药物包括贝伐珠单抗、西妥昔单抗等。 在了解了常用的药物后,我们就可以针对以上药物常见的毒副作用进行预防和处理。为了方便查阅,我们将不良反应进行了分类归纳,大家可以按症索引。 恶心呕吐 奥沙利铂(中度致吐风险)、氟尿嘧啶(低度致吐风险) 化疗所致的恶心呕吐是化疗常见的、通常可预见和可预防的不良反应。通常医院在化疗前都会进行止吐的预防处理,比如口服意美、注射昂丹司琼液、地塞米松等。若医院没有进行相应的处理,或是化疗结束后仍然呕吐严重,则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药物干预。 化疗输液前:昂丹司琼液(医院)+地塞米松(医院)+意美125mg(自备) 化疗输液后第二天:第2颗意美+胃复安+昂丹司琼+b6 化疗输液后第三天:第3颗意美+胃复安+昂丹司琼+b6 后续:胃复安+昂丹司琼+b6 止吐方案:地塞米松(增加食欲)、昂丹司琼或者格拉司琼(口服) ,意美阿瑞匹坦(强止吐药,轻症不建议)、奥氮平片强力止吐 ⭕️ 若患者持续食欲不振,可以考虑吃一些山楂、话梅等开胃;若依旧不能缓解,可考虑口服甲地孕酮提高食欲,640mg/日,连续两天;然后320mg/日,一天;以后160mg维持(个体存在差异,实际用量请咨询医生)。 腹泻、腹痛 伊立替康、氟尿嘧啶 化疗相关性腹泻是肿瘤患者化疗引起的一种常见消化道毒副反应。不仅会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还会导致水电紊乱、脱水、感染,严重可致休克。 根据国际抗癌协会的分级标准,CID 可分为 0-5 级: 图源:丁香园肿瘤时间 ⭕️ 腹泻预防:需停用缓泻剂(乳果糖等)注意大便次数、性状、颜色;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多食用水果或果汁等补充微量元素。 ⭕️ 2级以下腹泻:无需停药,积极补液,避免电解质紊乱,少食多餐,选择易消化的食物。 ⭕️ 2级以上腹泻:停用可能导致腹泻的化疗药物,并口服整肠生、思密达等药物止泻。大便性状较平日变稀,次数增多:整肠生、思密达(按说明书服用);水样便:继续整肠生、思密达,加用洛哌丁胺,建议服用1盒(6粒)。 ⭕️ 若出现腹泻伴发热、恶心、呕吐、血便等情况,请及时就诊。 便秘:乳果糖 护胃:奥美拉唑胶囊「化疗前吃,可能影响卡培」 胃烧:雷贝拉唑 消化不良:复方消化酶 血象问题(骨髓抑制、贫血等) 氟尿嘧啶、伊立替康等 骨髓抑制是化疗药物最常见血液学毒性,其降低的程度和持续时间与化疗药物的类型、剂量、联合用药以及患者本身的因素相关。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也会给患者的肝肾功能带来负担和损害。 建议前期化疗每3天复查一次血常规,每7天查一次肝肾功能生化检查。 ⚠️当出现以下情况: WBC(白细胞总数)低于3 NEUT (中性粒细胞总数)低于 1.5 PLT(血小板总数)低于 75*109 ALT(丙氨酸氨基转换酶)高于 90 AST(门冬氨酸氨基转换酶)高于 90 Urea(尿素)、Crea(肌酐)明显升高 应与经治医师或病房医务人员联系,以便及时处理,防止意外事件发生。 以下用药方法为群友经验总结, 仅供参考,请以临床医嘱为准。 0-2级不严重的白细胞、中性粒降低可以考虑自己恢复,或吃地榆升白片,利可君片(可升血小板)。 […]

玉米
一位医生预测错误的胃癌患者,到底哪种选择是对的?

一位医生预测错误的胃癌患者,到底哪种选择是对的?

医生会学习很多文献,加上临床上看过几百例甚至更多的同一种类型的肿瘤患者,经常可以对病情有比较准确的判断,但总是有特殊的病例存在,今天记录的就是几年前我遇到的这种特殊病例。 这是一位50岁女性,以上腹痛为主要表现,2015年诊断贲门胃底癌,侵犯食管,巨大溃疡性病变,病理为腺癌,PMMR,PET-CT提示胃癌和胃周多发淋巴结转移,考虑临床分期III期,外科评估有一定可能性切除不干净,进行了术前化疗以期望缩小肿瘤,仅仅用了2周期的三药联合方案:多西紫杉醇+顺铂+替吉奥,效果很好,患者腹痛消失,来我们医院继续复查CT和胃镜,发现肿瘤显著好转,外科判断适合手术。 我很高兴地告诉患者肿瘤好转了,缩小的非常多,可以手术了,患者知道后也很高兴,却开始收拾行李说不手术了,准备回老家。 我一下子很茫然,赶紧劝说患者,这病还没有好,怎么不手术了,不手术是会要命的。患者说她很害怕手术,我说我能理解你担心手术风险,但是你这个情况手术是最好的治愈机会,不做的话将来真的就没机会了。 经过长时间规劝,患者相信了我的话,同意手术,然后转科去了普外科。 结果2天后,普外科同事告诉我患者又拒绝手术出院了,这可把我整懵了,这不是谈的好好的要手术么,到底怎么回事。 赶紧又联系患者,患者告诉我外科医生告诉她要全胃切除且有一定风险,她害怕所以决定不手术了。我又重复交代了病情,甚至告诉她不进行手术治疗,通常1年或1年多的时间,肿瘤就会复发,很可能会死亡。但是,患者态度很坚决,虽然花了很长时间,但我的劝说没能成功,很是懊恼一段时间。 注意,我告诉患者1年左右会复发其实是有明确的依据: 因为所有的文献都表明:单药替吉奥能够控制胃癌的时间中位大约在4月,双药联合大约在6月左右,而最强的三药联合化疗,大约能控制7-9月。这患者虽然疗效很不错,但只做了2周期化疗,那很显然,1年内再复发的概率很高,这也是我告知的原因。 但结果是,1年过去了,没有复发。2年过去了,没有复发。3、4、5年过去了,都没有复发。 在初次化疗5年半的时候,患者复发了,再次就诊,药物治疗后又显著好转回家了,仍然拒绝手术。 医生不是神仙,没有人能预测2周期的化疗对于这位患者能够控制如此之久的时间。我的预判出现了错误,虽然我很高兴至少这5年多时间患者过的很好,但是我还是认为应该手术,因为很显然,通过既往的病情变化来判断,这位患者手术后几乎是必然治愈,虽然会有术后的一些并发症,我认为显然是值得的。 但是,我们也需要尊重患者自己的选择。医生所能做的是尽量交代清楚,并尝试给予患者最好的治疗。至于结果如何,有时真是要看患者的造化。 至于这个案例,我也不知道患者的决策是对是错。并不是每个患者都能像她这么效果好,即使效果很好,她的治愈概率仍然因为不进行手术而下降。唯一的好处是,在过去的5年多,她的生活质量非常好,没有遭受手术的创伤。 但是,这真的是正确的选择么?我很疑惑,依旧希望她能改变主意,进行手术达到治愈。不过,至少患者有一件事做的非常好,就是回家定期做增强CT和胃镜判断肿瘤有无复发。 所以,我想传达的一个理念:即使你没有遵从医生的建议,但也需要定期复查判断病情,而不是不管不顾。

玉米
大跌眼镜!化疗时间不同患者死亡率相差7倍:下午可能是化疗的「黄金时间」

大跌眼镜!化疗时间不同患者死亡率相差7倍:下午可能是化疗的「黄金时间」

化疗是上午做还是下午做?恐怕很多患者朋友都觉得上午下午区别不大,什么时候方便什么时候做。然而,上午还是下午这样一个简单的选择,有的时候就能让死亡率相差7倍。   不久前,韩国首尔国立大学医学院发现,在女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中,下午化疗的效果远远好于上午化疗,不但死亡风险降低86%,疾病进展风险降低64%,病毒感染、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的不良反应的发生还更少[1]。   研究人员认为,在其它癌症的化疗中很可能也存在类似规律。     在癌症治疗中,很多疗法的效果都会受到昼夜节律的影响,比如: ●  使用替莫唑胺治疗脑胶质瘤时,早上服药的效果更好。早上和晚上服药的患者,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43年和1.13年,MGMT甲基化患者中早晚服药的差异更大[2]。 ●  接受伊立替康治疗的女性结直肠癌患者中,早上给药更易发生中心粒细胞减少[3]。 ●  接受PD-1治疗的黑色素瘤患者,20%以上剂次在下午4点半后注射会让死亡风险翻倍[4]。 ●  接受PD-1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早上给药的疗效是下午的近4倍[5]。 不过在血液学肿瘤中,昼夜节律对治疗影响的研究还较少。韩国首尔国立大学的科学家就对一种血液肿瘤——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进行了研究。 DLBCL是成年人中最常见的一种非霍奇金淋巴瘤。目前,利妥昔单抗+化疗的R-CHOP方案是大多数DLBCL患者的唯一治疗选择,大约能治愈60%的初治患者,而复发或难治性患者仍缺乏有效的治疗方式。这使得DLBCL特别适合用来研究化疗时间对疗效的影响。 研究人员共设置了两个研究队列:包含210名患者的生存队列和包含129名患者的不良事件队列。研究中各组患者构成相似,所有患者的ECOG评分都为0~1分,大约一半患者患有III~IV期疾病。 生存队列中位随访了40.7个月,大多数患者在完成化疗时都得到了完全缓解,整体的中位总生存期86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尚未达到,可以说疗效很好。 不过在女性患者中,在上午接受化疗的患者和在下午接受化疗的患者,疗效差距很大。   上午治疗的患者中,有33.3%在随访期间病情进展,19.6%死亡;而下午化疗的患者中只有13.9%在治疗期间进展,2.8%死亡。     上午治疗的女性患者剂量减少更多,生存期更差 而在不良事件队列中,上午化疗的女性不良反应出现的更多,20.8%发生过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16.7%发生过病毒感染;而下午化疗的女性患者中这两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分别只有9.8%和2.4%。这也导致上午化疗的女性患者会更多的推迟或减少药物剂量,可能影响了疗效。 不过在男性中,上午化疗和下午化疗的差异并不显著。研究人员认为这可能是因为男女两性男女两性造血系统的昼夜节律不同。女性的造血系统大约在每天早上达到活跃的高峰,正好和上午化疗的时间重合,可能是上午化疗副作用更大的原因。而男性的造血系统昼夜波动较为平缓,受化疗时间的影响也较小。 研究人员计划接下来在更大规模的研究中进一步验证这一结论,并探究在其他癌症的化疗中是否有类似现象。或许在将来,医生还可以根据患者的睡眠模式,制定个性化的抗癌时间计划,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Kim D W, Byun J M, Lee J O, et al. Chemotherapy delivery time affects treatment outcomes of female patients with diffuse […]

小D
癌症患者也可安心怀孕生子!这些情况下,宝宝还能帮助妈妈“一起抗癌”!

癌症患者也可安心怀孕生子!这些情况下,宝宝还能帮助妈妈“一起抗癌”!

最近,全国多地精子库发出了“捐精倡议书”,高额的补贴也让周围不少男同胞都跃跃欲试。   捐精自然是为了解决生育问题。受生活压力等诸多因素影响,生育问题近些年来的发生率是越来越高。   在疫情前,北医三院生殖医学中心门口,几乎每天都要排起长长的队伍。而在肿瘤本身和放化疗等一些抗癌治疗的影响下,癌症患者也是生育问题高发的一个人群。 北医三院生殖医学中心门口的排队 孕期做化疗会影响孩子吗? 26岁的上海姑娘张丽君在准备迎接新生命时却迎来当头一棒,在怀孕5个月时她被诊断为胰腺癌晚期。因为害怕化疗影响到胎儿,她坚持到孩子出生才开始治疗癌症,但已错过了治疗时机,最终遗憾去世。 张丽君的担心不无道理。我们都知道,在治疗癌症的药物中,很多都有一定致畸作用,尤其是很多化疗药。如果在孕期进行化疗,确实可能导致胎儿发育的异常。不过,不同阶段的胎儿对致畸因素的敏感性是不一样的: ○ 孕早期的胎儿对致畸因素十分敏感,孕早期的化疗暴露会大幅增加畸形风险; ○ 孕中晚期,胎儿已经基本发育成形,化疗暴露对畸形风险不再有显著影响。 在丹麦一项对1978~2018年间出生的2534811名新生儿的分析中,690名母亲在孕期患癌的新生儿畸形风险和死亡风险都与一般新生儿无显著差异[1]。其中42名在孕中晚期暴露于化疗的新生儿,无一发生死亡、癌症、自闭症、多动症、听力损失和骨髓抑制等不良事件。 子宫内癌症暴露与大多数疾病风险无关 怀孕会让乳腺癌复发吗? 乳腺癌是年轻女性中最常见的癌症。虽然治愈率很高,但作为一种和内分泌关系密切的癌症,不免让人担心这些年轻的女性如果在今后怀孕生子的话,体内激素的波动会不会造成乳腺癌的复发? 加州大学在去年分析了30021名曾患乳腺癌的女性,发现其中怀过孕的553名患者生存率反倒更高,5年乳腺癌特异性生存率达到了95.6%,而未怀孕的只有90.6%,乳腺癌死亡风险降低了57%。在雌激素受体阳性的患者中,也有类似结果。 怀孕患者的生存率更高 不过,虽然怀孕不会让乳腺癌复发,但癌症患者在治愈后准备生育时也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身体健康,尤其是心脏问题。怀孕本身就会大大增加心脏的负担,而蒽环类等化疗药有明显的心脏毒性。 蒽环类药物主要是会造成心肌生长受损,一开始可能没有症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或者受到怀孕、感染等应激因素的影响,可能会造成心肌病乃至心衰。用过蒽环类药物的女性在怀孕时,尤其在心脏负担较大的孕晚期,最好要评估一下心功能。 哪些抗癌药对生育的影响最大? 很多抗癌药都有可能影响患者的生育能力,但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烷化剂类化疗药,以及盆腔和颅脑区域的放疗。 烷化剂类药物有明显的致癌作用和性腺毒性: ○ 在女性中,烷化剂类药物会消耗卵泡,造成卵巢衰竭或过早绝经。由于青春期前的女性原始卵泡储备量较多,对烷化剂的耐受也会比较强。 ○ 在男性中,无论是青春期前还是青春期后,烷化剂治疗导致的生殖细胞衰竭都很常见,不过一般不会影响性激素的产生。 盆腔放疗对生育的影响和烷化剂类似,而颅脑放疗则是会影响内分泌的中枢——下丘脑-垂体轴。 在儿童中,颅脑放疗会造成促性腺激素不足,导致青春期延迟。而成年女性中,颅脑放疗也有可能使黄体生成素分泌减少,造成黄体期缩短、卵巢功能衰竭、早孕流产等问题。 女性儿童在烷化剂(A)、盆腔放疗(B)或烷化剂+盆腔放疗(C)后的绝经曲线 参考文献: [1]. Greiber I K, Viuff J H, Storgaard L, et al. Long-Term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in Children After In Utero Exposure to Maternal Cancer[J]. Journal of Clinical […]

小D
“嘘…不要动!”—— 癌细胞竟会传递耐药信息给邻居

“嘘…不要动!”—— 癌细胞竟会传递耐药信息给邻居

虽然化疗不良反应大,但对于大多数肿瘤患者而言仍然不可或缺。然而,单独化疗治疗实体瘤的效果并不是很好,往往患者会很快出现耐药。如何让化疗的疗效更长一些? 为什么会出现化疗耐药? 化疗耐药是指患者在接受化疗治疗后,肿瘤细胞对治疗药物产生抵抗力,导致治疗效果不佳或失效。化疗耐药是化疗治疗中常见的问题,也是导致治疗失败和癌症复发的主要原因之一。 化疗耐药可能是由于多种因素引起的: 细胞基因突变:肿瘤细胞在接受化疗治疗时,可能会发生基因突变,导致其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 肿瘤微环境的影响:肿瘤微环境是指肿瘤细胞周围的环境,包括肿瘤细胞与其他细胞的相互作用、细胞外基质、血管系统等。肿瘤微环境可能会改变肿瘤细胞的代谢和表观遗传学,从而影响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 化疗药物的代谢和转运:化疗药物在体内代谢和转运的速度和方式可能影响其对肿瘤细胞的作用和效果, 癌细胞有时候甚至可以将化疗药物排出去。 化疗耐药的机制非常复杂,可能涉及多个因素的相互作用。为了更有效地对抗化疗耐药,需要深入了解肿瘤细胞的生物学机制,并开发出更有效的化疗药物和治疗方案。 最近有一个研究报道了癌细胞的耐药信号传递,癌度和大家一起来看看。 对化疗耐药的癌细胞竟会传递信号给邻居 这是匹兹堡大学的研究者开展的一项研究,某些对化疗耐药的卵巢癌细胞,能发送诱导耐药性的信号,这些信号被邻近的癌细胞接收到,就会停止分裂活动,进而避免被化疗药物杀死。 这一研究发布在《临床癌症研究》上,一般来说,不活跃的癌细胞是对化疗耐药的,因为化疗的作用机制是干扰细胞的分裂和增殖,如果癌细胞分裂缓慢或者停止了,化疗就不起作用了。 这些不活跃的癌细胞会分泌一种叫做卵泡抑素的蛋白质,会促使临近的癌细胞也对化疗耐药。 研究还表明,如果化疗停止了,卵泡抑素的水平会下降,癌细胞嗅到了这一信号,就会开始了新的增殖。这也可以解释为何卵巢癌经常迅速复发。 抑制卵泡抑素增强化疗效果 卵巢癌是最为致命的妇科肿瘤,70%的患者会出现病情复发。卵巢癌几乎很少有机会可以治愈。 既然研究者发现了卵泡抑素这种信号,接下来他们就在动物试验里看看抑制卵泡抑素有没有什么作用。如果在癌症小鼠模型里将生成卵泡抑素的基因敲除,化疗之后有30%的小鼠被治愈,而卵泡抑素生成正常的小鼠都出现了死亡。 对于数百名卵巢癌患者的基因表达分析表明,如果患者有较高水平的卵泡抑素,生存率会比较差。对实际进行化疗的卵巢癌患者进行的研究表明,化疗后24小时内,卵泡抑素的水平翻了三倍。 最近研究者正在开发人体卵泡抑素的抗体,希望将这种方法用到临床试验,通过抑制卵泡抑素,或许可以提升卵巢癌的治愈率。即便只对20%的患者有效,能获益的患者也是非常多的。 启示和讨论 希望这个文章可以给到大家一些参考,特别是对于化疗这个治疗措施的用法。 不管是哪种癌症,癌细胞一定会进化出对化疗耐药的办法,并可能通过一些信号传递给其他癌细胞,进而对化疗药物产生耐药。所以间歇式给药策略往往才是最有效的。 靶向和化疗间隔穿插治疗肺癌的策略 不管是化疗,还是靶向药物和免疫治疗,我们要针对的是一群狡猾善变的癌细胞,没有任何治疗措施能杀死所有的癌细胞。但是,如果我们用不同的治疗方案进行间隔穿插,就能击杀不同的癌细胞,哪一个类别的癌细胞冒头就打击哪一类,这样才能实现长期的与癌共舞。

玉米
化疗全系骨髓保护创新药曲拉西利全国首方落地

化疗全系骨髓保护创新药曲拉西利全国首方落地

由程颖教授牵头的TRACES研究的数据,让全系骨髓保护创新药曲拉西利成为中国肿瘤患者化疗前预防骨髓抑制的新选择。1月28日,先声药业与G1 Therapeutics合作研发的注射用盐酸曲拉西利(商品名:科赛拉)在吉林省肿瘤医院开出全国首张处方,标志着这款全球创新药物正式进入临床应用。 吉林省癌症中心、吉林省肿瘤医院恶性肿瘤临床研究一体化诊疗中心主任程颖教授介绍:“该药物用于小细胞肺癌患者预防化疗造成的骨髓抑制,可实现降低骨髓抑制发生率、保护免疫系统功能的治疗目的,有助于提升化疗的抗肿瘤疗效。” 虽然靶向药物和免疫检查点药物的发展为肿瘤的治疗带来日新月异的改变,然而化疗依然是恶性肿瘤不可或缺的治疗手段。数据显示,2018年全球约有980万例肿瘤患者的首个抗肿瘤治疗方案采用了化疗,至2040年这一数字预计将达到1500万[1]。小细胞肺癌恶性程度高、快速增殖,无在论初始治疗还是复发后的治疗中,化疗都是小细胞肺癌治疗的基石。然而骨髓抑制是化疗不可避免的毒副作用。中国抗癌协会发布的《抗肿瘤药物引起骨髓抑制中西医结合诊治专家共识》显示,80%以上化疗药物可导致骨髓抑制[2]。 程颖教授表示,骨髓抑制是肿瘤治疗中最常见的不良反应。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减少、贫血增加患者感染、出血风险,降低患者免疫功能,严重的可以发生脓毒症,不可控制的脏器出血,导致药物减量或延迟给药,影响肿瘤治疗疗效,加速疾病进展,降低患者生活质量,也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影响患者的预后,成为医生迫切需要解决,患者无法回避的问题。长期以来针对骨髓抑制缺少有效的预防方法,药物治疗主要是针对特定细胞谱系起效,比如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血小板生成素(TPO)分别针对粒细胞、血小板减少,使骨髓造血干细胞定向增殖分化来进行治疗[3],但这类方法可能导致骨髓耗竭[4],长期使用效果将逐渐减弱,成分输血也伴随着感染、免疫反应、过敏反应等风险,而且目前也缺少同时针对多细胞谱系的治疗药物。一直以来,临床上都期待有一款前置性保护疗法,在有效保护骨髓造血功能的同时,不影响患者化疗的正常进行。而曲拉西利作为创新的预防性解决方案,兼顾了化疗疗效和骨髓保护,填补了此领域的医学空白。 曲拉西利是一款短效的、选择性、可逆的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CDK)4/6抑制剂。骨髓造血干细胞依赖CDK4/6调控才能进入增殖周期,理论上化疗前应用曲拉西利使骨髓造血干/祖细胞暂时阻滞在G1期,使细胞暂时停止分裂,免受化疗药物的杀伤,缓解造血干细胞的耗竭,如同为骨髓造血干细胞穿上了一层‘防弹衣’,减少化疗不良反应的发生。2021年曲拉西利凭借在小细胞肺癌领域的3项研究数据证实了具有主要的骨髓保护作用,成为首个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的用于化疗开始前预防性骨髓保护剂。 针对国内缺少预防化疗引起骨髓抑制或减轻骨髓抑制的有效疗法,程颖教授牵头开展了在中国广泛期小细胞肺癌化疗前给予曲拉西利的安全性、疗效和药代动力学的Ⅲ期研究。该研究纳入了接受一线治疗和二/三线治疗的广泛期小细胞肺癌患者。研究发现曲拉西利关键暴露参数在中国与高加索裔患者之间是相似的。无论是一线治疗患者还是复发小细胞肺癌患者,与安慰剂相比,曲拉西利治疗骨髓抑制发生率显著降低,使第一周期严重中性粒细胞减少持续时间(DSN)明显缩短,使严重中心粒细胞减少,粒缺性发热,3/4级血小板减少、贫血的发生率显著降低,也减少了G-CSF的使用,没有发生额外的不可预期的毒性,对疗效没有影响[5]。 这项研究提示中国小细胞肺癌患者对曲拉西利240 mg/m2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化疗前给予曲拉西利可改善患者化疗耐受性,降低DSN,没有新的安全性事件发生,与国际研究获得了一致的结果[5]。该项研究结果在2022年世界肺癌大会以壁报的形式公布。2022年7月13日,曲拉西利在中国获得附条件批准上市,并写入了2022版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小细胞肺癌诊疗指南[6],填补了中国小细胞肺癌治疗上重要的临床空白。 据悉,曲拉西利在结直肠癌、三阴性乳腺癌、非小细胞肺癌、膀胱癌等更多瘤种相关临床研究也在全面展开。程颖教授表示:“期待未来能够获批更多适应症,让更多需要化疗的肿瘤患者从中获益,也给临床医生提供更多治疗选择。” 参考文献: [1]Wilson BE,Jacob S,Yap ML et al.Estimates of global chemotherapy demands and corresponding physician workforce requirements for 2018 and 2040:a population-based study.Lancet Oncol 2019;20:769–780. [2]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中西医结合专家委员会.抗肿瘤药物引起骨髓抑制中西医结合诊治专家共识.临床  

玉米
肿瘤患者真正该忌口的,是这6类食物

肿瘤患者真正该忌口的,是这6类食物

饮食多注意,抗癌更省力。 确诊肿瘤之后,很多人的生活变得更“精致”了,原本的无肉不欢、宵夜不断、不舍剩菜、营养不全……现在,不良饮食习惯渐渐改善,注重营养搭配,也开始讲究忌口:大豆不能吃、老母鸡不能吃、鱼不能吃、牛羊肉不能吃……其实这些都能吃,真正要忌口的是这6类食物。 忌口1 西柚、塞维利亚橙子、杨桃、石榴及相应的果汁——服用靶向药/化疗时忌口   这些水果本没有错,只因它们在代谢过程影响身体内CYP3A酶的活性,进而会影响药物的代谢,使药物疗效受影响,特别是西柚(又叫葡萄柚)。 有文献报道,西柚会影响包括依托泊苷、奥拉帕利、克唑替尼、厄洛替尼、吉非替尼、卡博替尼、依维莫司、伊马替尼、拉帕替尼、尼罗替尼等多种药物的药效。因此,在服用靶向药/化疗期间,还是不要吃这些水果了。 葡萄、橘子、柚子、红心蜜柚都不是西柚,可以吃。 忌口2 蜂王浆、蜂皇浆、燕窝、雪蛤、紫河车(胎盘)——乳腺癌忌口 众所周知,性激素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尤其是内源性雌激素水平持续增高或外源性补充雌激素均可使乳腺癌发病率明显增加,因此乳腺癌患者在日常的饮食中要注意这些雌激素较多的食物。 传言说,乳腺癌患者对豆制品、蜂蜜、母鸡、鸡蛋要忌口,其实不用,所有肿瘤患者都不用。 忌口3 大蒜、生姜、当归——使用抗凝药物时忌口 这些食物/药物会使抗凝药物的抗凝效果变弱,增加出血的风险。 肿瘤患者的血液常处于一种高凝状态,容易形成血栓,肿瘤患者使用抗凝药物的情况并不少见:卧床肿瘤患者及肿瘤相关手术需要预防血栓栓塞,静脉血栓栓塞症的肿瘤患者(发病率4%-20%)需要溶栓…… 常用的抗凝药物有: 注射用抗凝药物:肝素、依诺肝素、替他肝素、阿地肝素 口服抗凝药物:华法林、双香豆素、硝酸香豆素 凝血酶抑制剂:水蛭素、阿加曲班 忌口4 人参、银杏叶、奶蓟、治疗抑郁症的植物性补充剂——化疗时忌口     (奶蓟:一些护肝片中会含有奶蓟成分) 这些食物/药物会干扰体内CYP2D6酶,降低化疗药的有效性或者通过阻止药物完全分解而使人体中毒。 忌口5 含有致癌物的食物——所有患者忌口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致癌物清单——1类致癌物清单(共120种)》这些常见的食物/药物一定要忌口。1类致癌物对人确定是致癌物,但并非吃一口就会得癌,存在剂量的问题,不过保险起见,还是建议忌口。 与酒精饮料摄入有关的乙醛、含酒精饮料; 二手烟草烟雾、吸烟、无烟烟草; 加工过的肉类(摄入); 中式咸鱼; 苯并(a)芘:在不完全燃烧的状态下产生,常见于炭烤的食物、烟熏肉类或鱼类; 黄曲霉毒素:主要污染粮油及其制品,发霉的花生、玉米等粮食一定不要吃; 槟榔果、含烟草的槟榔嚼块、不含烟草的槟榔嚼块; 马兜铃酸、含马兜铃酸的植物:天然存在于诸如马兜铃属及细辛属等马兜铃科植物中,可见于炮制入药。 上下滑动,了解1类致癌物 忌口6 高脂肪、高糖、高淀粉的食物——所有患者适当忌口 薯条; 糖果; 苏打水、运动饮料、能量饮料、碳酸饮料等含糖饮料; 蛋糕、点心、饼干以及其他烘焙食品; 精白面粉制作的面包、披萨等。 这些食物的主要问题是会导致超重或肥胖,超重或肥胖至少与13种不同类型的癌症相关,还会增加一些肿瘤的死亡、复发的风险。含糖饮料可能会直接促进肿瘤的生长和恶化,而与肥胖无关。适当忌口高脂肪、高糖、高淀粉的食物,对于肿瘤患者来说大有裨益,换成天然的食物安全又健康。 参考文献 [1]Segal E M , Flood M R , […]

玉米
老年肺癌患者应如何治疗?中国专家共识来了

老年肺癌患者应如何治疗?中国专家共识来了

肺癌是全球及我国6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及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晚期肺癌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随着年龄增长,老年患者合并的基础疾病增多,同时伴有器官储备功能下降。老年患者生理机能的改变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及清除等诸多方面都会产生影响,并可能导致老年患者对于治疗的耐受性下降。 既往研究显示:年龄65岁以上的老年患者化疗后粒细胞减少伴感染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显著升高。此外,黏膜炎、心脏及神经毒性等化疗不良反应(AE)发生的风险和严重程度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根据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数据库(SEER)近40年的病例分析显示肺癌患者中老年人占比也有逐年增高的趋势。 WHO对老年人的定义为60周岁以上人群,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老年肿瘤指南中对于老年人的定义为65周岁以上的人群,并且这个标准自2006年一直沿用至今,进一步依据年龄把老年肿瘤患者分为如下三类:65岁-75岁为低龄老年人,76岁-85岁为老年人,>85岁为高龄老年人。 本文主要围绕老年晚期肺癌患者的评估以及治疗方式,包括化疗、靶向治疗、抗血管生成治疗和免疫治疗等热点问题进行编写,以期能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01- 老年肺癌患者评估 问题1:老年肺癌患者是否需要进行老年评估? 共识推荐:年龄≥65岁并且拟接受抗肿瘤治疗的肺癌患者应该进行老年评估。老年多维度评估有助于制定个体化的抗肿瘤策略,发现可干预的老年问题。 由于单一的年龄、KPS评分和ECOG PS评分均无法准确指导抗肿瘤治疗,因此对于拟接受抗肿瘤治疗的老年肺癌患者需要进行老年评估,评估的内容至少应包括躯体功能状态、合并症、跌倒史、抑郁、认知及营养状态等综合内容。老年评估能发现常规肿瘤评估中疏漏的老年问题;预测年龄≥65岁老年患者的化疗风险;有助于制定个体化的抗肿瘤策略。一项包含肺癌患者的系统综述显示经过老年评估,中位28%(范围8%-54%)的患者调整了抗肿瘤治疗方案,其中多数患者接受了更加和缓的治疗模式。此外,中位72%(范围26%-100%)的患者调整了营养及多重用药等干预。由于75%的研究显示老年评估组治疗完成率更高,55%的研究显示老年评估组AE更低,该系统综述提示老年评估可能有助于提高老年患者抗肿瘤治疗的耐受性。 问题2:哪些工具可用于评估老年肺癌患者的化疗耐受性?(附量表) 共识推荐:癌症及衰老研究组(CARG)化疗风险评估量表及老年化疗风险评估量表( CRASH)等量表可用于预测老年肺癌患者的化疗耐受性。 问题3:老年肺癌患者药物治疗的注意事项? 共识推荐:老年肺癌患者普遍存在多重用药,治疗过程中应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及患者的肝肾功能,依据个体情况调整抗肿瘤药物的剂量。 治疗过程中应注意判断是否存在药物间的相互作用,药物与疾病的相互作用以及药物AE,例如: 卡铂、依托泊苷、吉西他滨、紫杉醇和吉非替尼可增加华法林的血药浓度,导致出血风险增加; 顺铂可降低苯妥英钠的血药浓度,因而不利于癫痫的控制; 一代和三代EGFR-TKIs主要经CYP3A4/5代谢,卡马西平及苯妥英钠等强CYP酶诱导剂能加速一代和三代EGFR-TKIs代谢,降低其血药浓度,继而会影响抗肿瘤疗效; 伊曲康唑等强CYP抑制剂能增加一代EGFR-TKIs的血药浓度,而导致药物AE增加; 胃液pH值升高会减少一代EGFR-TKIs的吸收等。 基于SEER数据库的研究显示对于≥65岁的老年肿瘤患者,TKIs治疗期间联合应用质子泵抑制剂( PPIs)的比例高达22%。厄洛替尼联合PPIs治疗的肺癌患者90 d内死亡风险增加21%,1年内死亡风险增加11%。吉非替尼的研究同样也提示联合PPIs治疗会增加患者的死亡风险。此外,有研究提示PPIs还可能影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的疗效。POPLAR及OAK研究的汇总分析提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PPIs治疗的患者无论无进展生存时间(PFS)(1.9个月 vs 2.8个月,P=0.001)还是OS(9.6个月 vs 14.5个月,P=0.000,1)均显著缩短。 老年肺癌患者合并肝肾功能不全的比例增高,故对于经肝肾代谢的抗肿瘤药物需要调整剂量以降低其毒副反应。 需要依据肾功能调整剂量的药物包括:顺铂、卡铂、培美曲塞、依托泊苷、克唑替尼等。 轻、中度肝功能不全需要调整的药物包括:多西他赛、紫杉醇、白蛋白紫杉醇、吉西他滨、吉非替尼、厄洛替尼、克唑替尼、布加替尼等。 重度肝功能不全需要调整剂量的药物包括:阿来替尼、塞瑞替尼、奥希替尼、培美曲塞、依托泊苷、长春瑞滨等。 -02- 老年晚期NSCLC的化疗选择 问题1:老年晚期NSCLC患者接受化疗是否能够获得临床获益? 共识推荐:老年晚期NSCLC患者接受化疗有临床获益,对于可以耐受化疗的老年患者,化疗优于最佳支持治疗。 问题2:老年晚期NSCLC患者常用的化疗药物及治疗方案的选择? 共识推荐:老年晚期NSCLC患者接受含铂双药治疗优于单药化疗,但需考虑患者身体状况选择不同的化疗药物及治疗方案并注意AE。 -03- 老年晚期NSCLC抗血管生成治疗 问题1:老年NSCLC患者抗血管生成治疗药物的应用及安全性如何? 共识推荐:老年NSCLC患者可考虑采用与总体人群相似治疗剂量,安全性整体亦大致相似。但在应用抗血管生成药物期间需要对AE进行严密监测。 问题2:抗血管生成治疗药物在老年晚期肺癌患者中的治疗疗效如何? 共识推荐:抗血管生成治疗药物单药使用或联合化疗、EGFR-TKIs或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均在老年患者中显示出了一定的疗效,在老年肺癌患者中可根据病情及身体状况酌情应用。 -04- 老年晚期NSCLC靶向治疗 问题1:老年NSCLC患者驱动基因谱是否有别于其他年龄段患者? 共识推荐:NSCLC老年患者驱动基因谱有其特点,但与非老年患者差异不显著。对于老年肺腺癌或是有腺癌成分的患者,应常规进行驱动基因检测;部分鳞癌患者,也可以考虑进行驱动基因检测。 针对携带驱动基因的老年NSCLC患者,多项研究表明,接受针对相应驱动基因的特异性靶向药物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预后、QOL,延长患者生存。靶向药物副作用相对小,耐受性较好,推荐老年晚期NSCLC患者进行驱动基因检测,靶向药物治疗是老年晚期NSCLC驱动基因阳性患者系统性治疗的首选。 中国NSCLC人群驱动基因分析结果显示,老年患者EGFR突变发生率与整体人群差异性不大,EGFR突变率在不同年龄段无明确的年龄相关性差异,在整体NSCLC人群EGFR突变发生率在39.2%-59.4%,其中腺癌患者EGFR突变发生比例更高;ALK融合基因在老年患者中的发生率低于年轻患者,为3.1%-5.9%;ROS1融合基因阳性患者较少见于60岁以上的肺癌患者,中位年龄56岁-59岁。MET外显子14跳跃突变在老年NSCLC患者中整体发生率约1.9%,高于年轻患者,在腺癌及肉瘤样癌发生率更高;针对MET基因治疗的相关临床研究提示入组患者中位年龄为69岁-74岁。其他的基因异常,例如KRAS突变、RET融合基因检测、BRAF突变、HER-2基因异常等,在老年NSCLC患者均有一定比例的检出率,但与年轻患者差别不大。综上,NSCLC老年患者驱动基因谱具有一定特点,但与年轻患者差异不显著。 对于老年NSCLC患者,所有含腺癌成分的NSCLC患者,应常规进行EGFR突变、ALK及ROS1融合基因检测,在有足够肿瘤组织标本的情况下,建议同时进行RET融合基因、KRAS突变、BRAF基因V600E突变、HER-2基因突变、NTRK融合基因、MET基因扩增及MET基因外显子14跳跃突变等驱动基因的检测。对于老年鳞癌患者尤其是不吸烟且为小标本活检确诊者,也可以考虑进行上述分子检测。在部分老年患者,如果难以获取足够的肿瘤组织样本进行驱动基因检测时,可采用外周血游离肿瘤DNA(cf/ctDNA)进行基因检测,以指导进一步的靶向药物治疗。 问题2:EGFR敏感突变的老年晚期NSCLC患者治疗方案如何选择?高龄患者是否从EGFR-TKIs中获益? 共识推荐:EGFR敏感突变的晚期NSCLC老年患者,一线推荐EGFR-TKIs治疗,与总体人群具有相似的生存获益,即使高龄患者也可以从EGFR-TKIs中获益。 问题3:非EGFR驱动基因阳性老年晚期NSCLC患者治疗方案选择? 共识推荐:ALK融合基因阳性老年晚期NSCLC患者,可首选ALK-TKIs治疗;MET外显子14跳跃突变可选择赛沃替尼作为靶向药物治疗;针对其他少见的驱动基因阳性患者,推荐选择针对性的靶向药物治疗。 […]

玉米
乳腺癌患者如何选择化疗和内分泌治疗?

乳腺癌患者如何选择化疗和内分泌治疗?

一、乳腺癌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的人群选择 激素受体ER和(或)PR阳性的乳腺癌患者。皆应接受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依据最新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美国病理学家协会(CAP)指南,尽管ER IHC染色为1%~100%的肿瘤皆被视为ER阳性,但ER IHC染色为1%~10%为ER低表达。ER低表达时生物学行为通常与ER阴性乳腺癌相似,在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中的获益较少,在做治疗决策时也应当考虑到这一点。 乳腺癌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前谈话   1. 辅助内分泌治疗的目的是降低肿瘤复发率,提高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 2. 内分泌治疗的不良反应。 乳腺癌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与其他辅助治疗的次序 辅助内分泌治疗与化疗同时进行可能会降低疗效,一般在化疗之后进行,但可以与放疗(他莫昔芬除外)及曲妥珠单抗治疗(±其他抗HER2治疗)同时进行。没有明确证据显示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HRHa)与化疗药物合用会降低疗效,但单独化疗诱导的OFS也许会增加内分泌治疗的效果。   乳腺癌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的方案   绝经前患者辅助内分泌治疗的方案: 1. 辅助内分泌治疗有3种选择:他莫昔芬、OFS加他莫昔芬、OFS加第三代芳香化酶抑制剂。OFS药物推荐用于高复发风险的患者,具体需综合考量年龄、肿块大小、淋巴结状态、组织学分级、Ki-67增殖指数等,亦可采用STEPP评分评估,具体可参见《中国早期乳腺癌卵巢功能抑制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18年版)》。对于年轻(<35岁)的乳腺癌患者,更推荐OFS加芳香化酶抑制剂。根据多基因检测的结果,国内外专家也认为有不利因素的亦可考虑加用OFS药物。 2. 使用他莫昔芬的患者,治疗期间注意避孕,并每6~12个月行1次妇科检查,通过B超检查了解子宫内膜厚度。服用他莫昔芬5年后,如患者仍处于绝经前状态,部分患者(如高危复发)可考虑延长服用期至10年。目前尚无证据显示,服用他莫昔芬5年后的绝经前患者,后续应用OFS药物联合第三代芳香化酶抑制剂会进一步使患者受益。托瑞米芬在绝经前乳腺癌辅助治疗中的价值尚待大型临床研究的确认,在中国日常临床实践中,托瑞米芬常被用于代替他莫昔芬。 3. OFS方式有药物去势、手术切除卵巢、卵巢放射线照射(推荐药物性卵巢去势作为首选)。若采用药物性OFS,目前推荐的治疗时间是5年,但中危患者也可选择使用2~3年。对于接受了5年药物性OFS+他莫昔芬/AI治疗的特别高危的绝经前患者,尽管没有较强的循证医学证据,后续也可以考虑延长他莫昔芬单药治疗,或继续维持原方案的延长治疗。绝经前患者在使用GnRHa过程中,无需定期进行雌激素水平检测。药物性卵巢去势,专家团投票认为1月剂型和3月剂型疗效基本相似。 4. 高危患者应用他莫昔芬5年后,如处于绝经后状态可继续服用芳香化酶抑制剂5年,未绝经可继续使用他莫昔芬满10年。 5. 芳香化酶抑制剂和LHRHa可导致骨密度(BMD)下降或骨质疏松,因此在使用这些药物前常规推荐BMD检测,以后在药物使用过程中,每12个月监测1次BMD,并进行BMD评分(T-score)。T-score小于-2.5,为骨质疏松,可开始使用双膦酸盐或地舒单抗(denosumab)治疗;T-score为-2.5~-1.0,为骨量减低,给予维生素D和钙片治疗,并考虑使用双膦酸盐;T-score大于-1.0,为骨量正常,不推荐使用双膦酸盐。 6. 绝经前患者内分泌治疗过程中,因月经状态改变可能引起治疗调整。 绝经后患者辅助内分泌治疗的方案: 1. 第三代芳香化酶抑制剂可以向所有绝经后的ER和(或)PR阳性患者推荐,尤其是具有以下情况的患者: ① 高复发风险患者; ② 对他莫昔芬有禁忌的患者或使用他莫昔芬后出现中、重度不良反应的患者; ③使用他莫昔芬20 mg/d×5年后的高风险患者。 2. 芳香化酶抑制剂可以从一开始就应用5年(来曲唑、阿那曲唑或依西美坦)。不同种类的芳香化酶抑制剂都可选择,药物耐受性和安全性是保障长期内分泌治疗效果的关键。Ⅰ期患者通常建议5年辅助内分泌治疗。对于Ⅱ期淋巴结阴性患者,如初始采用他莫昔芬5年治疗,可推荐芳香化酶抑制剂或他莫昔芬5年;如初始采用5年芳香化酶抑制剂的患者,或采用他莫昔芬治疗2~3年后再转用芳香化酶抑制剂满5年的患者无需常规推荐延长内分泌治疗。对于Ⅱ期淋巴结阳性患者,无论其前5年内分泌治疗策略如何,均推荐后续5年芳香化酶抑制剂的延长治疗。对于Ⅲ期患者,推荐5年芳香化酶抑制剂的延长治疗。延长治疗的患者,其内分泌治疗总时长为8~10年。 3. 选用他莫昔芬20 mg/d×5年,是有效而经济的治疗方案。治疗期间应每6~12个月行1次妇科检查,通过B超检查了解子宫内膜厚度。 4. 对于≥4个阳性淋巴结的ER阳性乳腺癌患者,无论绝经前或绝经后,均可考虑在标准辅助内分泌治疗基础上增加CDK4/6抑制剂阿贝西利强化2年;1~3个淋巴结阳性且伴有G3/T3/Ki-67≥20%至少一项高危因素的ER阳性患者使用阿贝西利强化也可考虑。   二、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人群选择 多基因检测工具( Oncotype DX ® 、MammaPrint®等)有助于指导辅助化疗的决策,但推荐使用具备相应资质的检测工具,并期待基于中国人群的检测数据及其预后预测价值分析。对于不具备条件或不愿意接受多基因检测工具检测的患者,辅助化疗与否应综合考虑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患者生理条件和基础疾患、患者的意愿、化疗的可能获益和不良反应等进行决策。 随着二代测序技术的普及和检测费用降低,易感风险基因检测的成本效益将会显著提高,患者年龄将逐渐成为非限制因素。如需要进行易感性咨询与风险评估、并期望针对BRCA致病突变携带者进行PARP抑制剂靶向治疗时,推荐行BRCA等遗传易感基因检测。 a:此时可不做多基因检测(如21基因或70基因)。目前中国国内缺乏Oncotype DX等原研产品,多数实验室或病理科采用自制检测工具, 不同单位之间的结果可能存在差异或分歧,因此,在需要参考多基因检测时,推荐使用原研产品,或具备相应资质实验室和病理科。 […]

玉米
告别癌症手术!抗癌新时代来临:化疗效果好,乳腺癌患者无需手术也可长期生存!

告别癌症手术!抗癌新时代来临:化疗效果好,乳腺癌患者无需手术也可长期生存!

癌症做不了手术就是死刑吗?在很多人的观念里,手术就像是治愈癌症的唯一方法,只要做了手术把肿瘤切了,癌症就有治愈的希望。 然而随着新辅助治疗的发展,手术似乎已经不是治愈癌症所必需的了。 此前我们就报道过,局部晚期dMMR直肠癌患者,打半年PD-1就能让肿瘤完全消失,无需再做手术挨一刀,参考文章:抗癌新范式: 打半年PD-1, 癌细胞消失, 有效率100%, 手术都省了 其实这样的效果不光免疫治疗可以达到,传统的化疗也能达到。 最近,MD安德森癌症中心的一项研究就证明,早期乳腺癌患者如能经新辅助化疗达到病理完全缓解,同样不需要做手术。参与研究的50名患者中有31人经穿刺活检确认为病理完全缓解,没有进行手术。中位随访26.4个月后,这些患者无一复发,无复发生存率达到100%。     关注了咚咚的朋友估计对新辅助治疗和辅助治疗这两个名词都不陌生。但你有没有想过它们为什么要叫(新)辅助治疗,它们是辅助谁的? 其实,无论是新辅助治疗还是辅助治疗,都是给手术打辅助的:辅助治疗负责在术后降低肿瘤复发的风险;而新辅助治疗除了降低肿瘤复发风险外,还可以缩小肿瘤体积,降低手术难度,甚至为患者争取手术机会。 不过有些患者新辅助治疗的效果特别好。像早期乳腺癌的新辅助治疗,有60%~80%的患者能达到病理完全缓解,肿瘤完全消失,或者肿瘤虽然还在,但里面已经没有癌细胞了。这样的患者还有必要做手术把肿瘤切掉吗? 为了回答这一问题,MD安德森癌症中心联合多家医院开展了这项研究。研究共纳入50名早期乳腺癌患者,包括21名三阴性乳腺癌患者和29名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 在完成标准的新辅助治疗后,研究人员在立体定向引导或超声引导下对这50名患者的肿瘤和周围淋巴结进行了穿刺活检,其中15名三阴性乳腺癌患者和16名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达到了病理完全缓解。在后续治疗中,这31名患者仅接受了全乳放疗,没有进行手术。 中位随访26.4个月后,达到病理完全缓解的31名患者全部存活,而且无一复发,无复发生存率达到了100%。只是有9名患者因可疑的影像学改变再次进行了穿刺活检,但最终的活检结果也均为良性。 无复发生存率100% 论文作者Henry Kuerer博士表示:“保乳治疗的最终形式是完全消除乳腺手术。这项研究再次证明了,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使用药物完全根除癌症,无需进行手术。” 不过Kuerer博士也强调:“目前标准的乳腺癌手术仍然是必需的。虽然这些结果非常显著且非常有希望,但在纳入常规的乳腺癌治疗之前还需要更长时间的随访和进一步研究。”  

小D
抗癌治疗,千万当心这种致命副作用:把肺变成「石头」的特发性肺纤维化

抗癌治疗,千万当心这种致命副作用:把肺变成「石头」的特发性肺纤维化

前不久,一位叫做Richard B. Woodward的患者用文章记录了他因癌症患上了一种致命疾病——肺纤维化的故事。   在故事的开端,他对于肺纤维化是这么描述的: 如果医生的判断没有错误,明年这个时候我可能已经死了。带走我生命的是一种鲜为人知的、致命的疾病——特发性肺纤维化。 用他的话说,肺纤维化可能会在短时间内让患者囊状的肺泡中充斥着粘液,并且不断硬化。由于肺部无法再行使关键的功能——向血液供氧,患者的呼吸会变得越来越急促和困难。换句话说就是肺“变成了石头”。   在Richard的故事中,他幸运的战胜了癌症的来袭,但他又不幸的因化疗的副作用诱发了致命的肺纤维化。2019年,Richard被确诊为III期结肠癌。经过肿瘤切除手术后,为了彻底消灭癌细胞,他进行12个疗程的化疗作为辅助治疗。   手术+化疗的辅助治疗非常有效,在随后的结肠镜和各种检查中,Richard的体内都没有了癌症存在的痕迹。   但在常规复查中,他的医生发现了不对劲的地方:胸部CT存在异常,肺部出现了瘢痕迹象,可能是所谓的“玻璃肺”,需要进一步诊疗。   肺纤维化患者的胸片,出现了网状结节性混浊   起初Richard并没有在意,他觉得与癌症比起来,其他的疾病都是小问题。但随着进一步的问诊,Richard与医生都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他的肺部瘢痕迹象正在逐步进展。 经过一系列检查,医生们确认Richard患上了特异性肺纤维化,怀疑可能是化疗的副作用诱发了这种致命的副作用。 尽管医生给他开出了可以延缓肺纤维化进展的特效药物——尼达尼布,但即便是这个昂贵的药物,在临床试验中也仅只能延缓肺纤维化的进展。用Richard医生的话说,就是特异性肺纤维化没有治愈的可能性,且一旦发病就不可能停止。 病情的进展也确实超乎了他的预料。2021年5月,Richard还能每周打几次网球,2个月以后他连挥一下球拍就会气喘吁吁,即便是采用了呼吸科的杀手锏——大剂量激素尼泼松,也只是有效了几个星期,随后就无法解决呼吸困难的问题了。 如今Richard只能在家中通过制氧机保持正常呼吸,偶尔外出到展览馆工作时(他的工作是一名艺术评论家)也只能携带便携式呼吸机,坐在轮椅上出行。在这期间Richard还患过一次新冠,用他的话说就是:“庆幸症状非常轻微,否则很有可能因为呼吸困难一命呜呼。” 而唯一可以救Richard的方式是进行肺移植。但在美国,肺移植的禁忌症之一就是近五年内没有患过癌症,而距离Richard确诊癌症仅有两年时间,这意味着他唯一的希望也非常渺茫了。 在Richard记录自己故事的最后,他提到:讽刺的是,本来应该救我一命的化疗药物,可能就是最终杀死我的东西。对此,我不知道是应该感到可笑还是愤怒。 同时,对于特异性肺纤维化的治疗现状,Richard也在呼吁更多人关注到这类可怕的疾病。 “希望有更多的医疗机构能尝试去破解IPF的秘密。这种疾病也迫切需要受人尊敬的公众人物站出来,为它募集更多的研究资金。只有更多人意识到了这种病的存在,庞大的医疗产业才会研究强有力的技术,着手去解决这个难题。” 事实上,Richard的故事已经足够让我们引起对于肺纤维化的警惕。不仅是癌症治疗中的化疗,包括靶向药物,甚至免疫药物都有可能引起这类致命的副作用。 以靶向药物为例,国内外已上市的19种靶向药均可能引起药物性的间质性肺纤维化,症状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发热、低氧血症,病情进展迅速,常常致呼吸衰竭,死亡率20-50%。诱发肺纤维化的机制尚不清楚,可能的原因是超敏反应和直接肺部毒性。 因此,在实际治疗过程中,患者们一定要注意这个副作用。一旦出现上述情况,我们要第一时间怀疑是靶向药物诱发的药物性肺纤维化,应该立刻停服靶向药,同时根据情况采取激素治疗方案。 好消息是因靶向药物引起的肺纤维化目前在临床上大部分是可逆的,在停药后积极治疗,肺纤维化的情况就能停止进展。面临这种情况,应该积极与医生沟通,更换治疗方式继续积极抗癌。  

小D
帕博利珠单抗联合化疗对转移性肝外胆管癌产生持久反应

帕博利珠单抗联合化疗对转移性肝外胆管癌产生持久反应

胆管癌 (CCA) 是一种高度侵袭性的恶性肿瘤,总生存期较差。尽管一线标准化疗(吉西他滨加顺铂)联合免疫治疗已取得积极疗效,可延长生存期,但疗效仍不尽如人意需要探索新的治疗方式。近期一篇来自华西医院的研究报告了一名转移性肝外CCA患者的病例,该患者在吉西他滨加卡培他滨化疗进展后,对帕博利珠单抗和nab-紫杉醇的联合治疗取得了持久的反应和良好的耐受性。 “据我们所知,这是第一份关于帕博利珠单抗加nab-紫杉醇成功治疗晚期CCA患者的报道。这种联合疗法可能是胆管癌患者的潜在治疗选择,需要进一步的临床试验来探索结果。”研究者称。 就诊经过 2019年4月15日,一名66岁的男子因下背部疼痛,皮肤和巩膜出现黄疸住院。患者没有其他医学、家庭或心理社会病史。 CT显示胆总管扩张,下管壁增厚,轻度强化。2019年4月22日进行了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后病理学显示中度低分化腺癌,侵犯了胆总管壁、十二指肠壁和胰腺实质。还观察到神经侵犯和血管内栓塞。无局部淋巴结转移。免疫组织化学(IHC)分析显示CK7(+)、CK19(+),MUC-1(+)和MUC-2(-),DPC-4(+/-),CK(局灶性+)和CDX-2(-)。患者被诊断为IIIB-T4N0M0期。 术后两个月进行了胸部和腹部CT检查,未发现肿瘤复发或转移迹象。从2019年6月22日至2019年12月18日,共进行了8个周期的吉西他滨加卡培他滨(GEMCAP)辅助化疗。2020年3月27日,腹部CT显示多发性肝转移,第6节(S6)有一个22 mm×27 mm的肿块形成病变,第8节有一个9 mm×13.5 mm的肿块形病变。同时,实验室检查显示,患者的癌胚抗原(CEA)为7.69 ng/ml(正常水平<3.4 ng/ml),碳水化合物抗原19–9(CA 19–9)为33.10 U/ml(正常水平<22 U/ml)。 随后,患者对手术切除的标本进行了下一代测序(NGS),结果显示KRAS和TP53突变,TMB为1突变/megabase,MSS。使用多重免疫荧光检测TME,表明PD-L1表达为阴性(TPS<1%,CPS<1),CD8-TIL表达在肿瘤实质的0.21%和间质的1.15%处定量。根据Gainor等人(2016)的结果,患者被判定为CD8+TIL表达“阴性”+ 辅助化疗四个月后,患者出现转移,GEMCAP方案被认为是一线治疗。由于标准二线化疗(FOLFOX)的益处有限,专家组建议改用nab-紫杉醇和顺铂(AP)加帕博利珠单抗的二线全身治疗。治疗前,获得ECOG评分为0的患者的书面知情同意。2020年4月,开始使用帕博利珠单抗加AP治疗。2020年6月的第一次放射成像显示两个周期后病情稳定。由于3级呕吐和2级恶心(CTCAE5.0),顺铂在三个周期后停用。2020年7月至10月进行了五个周期的帕博利珠单抗联合nab-紫杉醇治疗。尽管2020年8月的PET-CT显示肝脏病变中没有高代谢活性,也没有明显的全身肿瘤复发或转移迹象,但2020年10月的CT扫描显示部分反应(PR),患者的CEA和CA19-9水平也恢复到正常范围。最常见的不良事件是化学免疫治疗期间的血液毒性(2级白细胞减少症、2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和1级贫血)。 随后进行了10个周期的帕博利珠单抗单药治疗(维持治疗),并于2021年5月停止,当时观察到2级检查点抑制剂肺炎(CIP)。给药泼尼松龙(初始剂量为1mg/kg/天–2mg/kg/天),每周减少5mg。最后的治疗是糖皮质激素治疗,于2021 5月开始,持续6周,自那时起,患者没有接受任何抗肿瘤治疗。患者在化学免疫治疗后存活了超过27个月,在2022年7月的最后一次随访中仍处于持续缓解状态。 病例讨论 细胞毒性药物通过增强抗肿瘤免疫力与免疫疗法协同作用。细胞毒性药物主要通过诱导免疫原性肿瘤细胞死亡和抑制肿瘤细胞用于免疫逃避的机制来调节TME。TOPAZ-1 III期试验显示,与单独化疗相比,化疗联合免疫疗法(度伐利尤单抗加CisGem)具有优势。在这种情况下,患者接受了基于nab-紫杉醇的化学免疫疗法作为二线治疗,并获得了长期的疗效。因此,从二线患者耐受性的角度来看,单药化疗联合免疫疗法可能是一种很好的策略。 nab -紫杉醇加免疫疗法的抗肿瘤活性已得到验证,在其他肿瘤的后台治疗中具有可接受的毒性,而nab-紫杉醇联合免疫疗法作为BTC患者二线治疗的疗效尚未被研究。值得注意的是,nab-紫杉醇由于其特殊的纳米颗粒载体,在与ICIs结合时具有协同效应。其潜在机制与增强抗原呈递细胞(APCs)抗原呈递能力、影响肿瘤免疫微环境以及促进T淋巴细胞激活以杀死肿瘤细胞有关。 选择能从免疫治疗中受益的患者仍然是最大的问题之一。目前,MSI-H/dMMR、高TMB、PD-L1阳性表达和高免疫细胞浸润被认为是免疫治疗或其联合化疗反应的预测性生物标志物。值得一提的是,这些生物标志物的准确性是有争议的。抗肿瘤免疫反应的生物学过程是复杂的,涉及到癌细胞和TME中的细胞。不同的生物标记物在整个过程中只占很少的方面,因此不能用于有效的预测。例如,在该病例中,研究者综合分析了基因组改变和免疫微环境,发现该例MSS、低TMB、CD8 TIL和PD-L1表达阴性的患者,即使在二线治疗中,仍然可以从化疗免疫治疗中获益。需要进一步探索BTC免疫治疗反应的预测生物标志物。 ICI维持治疗的最佳持续时间仍有争议。目前,大多数研究为晚期肿瘤设计的免疫治疗持续时间为两年,或在肿瘤进展或出现无法忍受的毒性时停止。然而,一些研究表明,对免疫治疗敏感但因免疫相关不良事件而停止免疫治疗的患者与完成既定治疗的患者的生存结局相似,这表明早期停止免疫治疗对生存没有影响。在本次的病例中,改用帕博利珠单抗单药治疗后,未观察到肿瘤大小的显著变化,但发生了免疫相关的不良反应。有趣的是,即使在停止维持治疗14个月后,也没有观察到明显的肿瘤变化。研究者称,虽然该患者发生了可控的CIP,但由于患者已停药一年以上,如果在后续随访中肿瘤进展,将考虑重新引入nab-紫杉醇+帕博利珠单抗。 参考文献: Tan S, Yu J, Huang Q, Zhou N, Xiong X and Gou H (2022) Durable response to the combination of pembrolizumab and nab-paclitaxel in a […]

玉米
联合治疗,放疗前后是否暂停靶向或免疫治疗用药呢?

联合治疗,放疗前后是否暂停靶向或免疫治疗用药呢?

放疗是放射治疗的简称,发展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与手术、药物治疗一起构成肿瘤治疗的三大手段,放疗被誉为“隐形的手术刀”。治疗的目标是最大限度地将放射线的剂量集中到病变内,杀灭肿瘤细胞,同时最大程度地保护邻近的正常组织和器官。据统计,约65%~75%的肿瘤患者在其治疗的过程中接受过放疗。所以,正确使用放疗非常重要。 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是抗肿瘤药物高速发展的优秀产物,从对细胞的广泛杀伤,发展到在细胞分子水平上,针对已经明确的致癌位点的治疗方式。在抗肿瘤治疗逐渐进入靶向和免疫治疗的时代,放射治疗迎来了新的生命。 近些年,研究者们开始注意到,相比单独使用放疗或免疫治疗,两者联合可以导致更有效的抗肿瘤反应。 那么,如果是联合治疗,在放疗前后是否应该暂停靶向或免疫治疗用药呢?怎么样的治疗策略能够减轻临床潜在毒性? 这篇综述即将回答这个问题。文章标题为:Safety and Tolerability of Metastasis-Directed Radiation Therapy in the Era of Evolving Systemic, Immune, and Targeted Therapies。 从1946年到2021年8月,作者通过PubMed和Medline进行了全面的文献检索,共筛选了1022篇文章,其中130篇符合综述的预定标准。 文章分析结果显示: 1. BRAF和MEK抑制剂 BRAF 抑制剂与放疗联合使用时,最常报告的副作用是皮炎,发生在放疗期间或放疗后 7 天内。所有CTCAE3级毒性均发生在同时给予BRAF抑制剂或当给予大剂量放疗时在放疗后2天内。 MEK 抑制剂经常与达拉非尼联合使用,该药物单独与常规放疗联合使用时未见毒性报告。基于之前概述的数据,在放疗前后3天暂停使用BRAF抑制剂主要考虑是为了避免皮肤毒性。没有足够的已发表数据来提供MEK抑制剂的建议。曲美替尼的放疗前1至2天停用可能就足够了。 2. EGFR和ALK抑制剂 EGFR和ALK抑制剂与放疗联合主要是用于治疗头颈部、结直肠癌和非小细胞肺癌(NSCLC)。有报道当肺在放疗范围内的时候,ALK- TKI 可能回增强肺损伤。 大多数证据显示:西妥昔单抗联合根治性常规分次放疗治疗局部晚期头颈部肿瘤报告了 CTCAE 3 级或更高皮肤反应的风险为 6%-36%,与顺铂相比,西妥昔单抗可显著增加皮肤反应。 常规分次放疗与厄洛替尼和吉非替尼联合使用的作用,报告了 CTCAE 级 ≤3 级与恶心、皮肤、食管炎和肺炎相关的毒性。SBRT 和超分割姑息性放疗同时使用厄洛替尼或克唑替尼治疗胃肠道癌的不同转移部位,且未报告 CTCAE 3 级或更高毒性。 西妥昔单抗建议在放射治疗的一周内停药。据报道,埃罗替尼和吉非替尼在常规分次放疗中是安全的,但在姑息性/转移导向型放疗的情况下,如果没有支持性数据,建议在开始放疗前1至2天停药。由于缺乏前瞻性数据,应谨慎使用克唑替尼或奥西替尼联合放疗,并建议停药时间至少为2天。在放射线传递到肺部的情况下,应注意肺剂量测定,特别是在间质性肺炎患者。 3. 抗血管生长因子抑制剂 在接受贝伐珠单抗治疗的患者中,胃肠道穿孔的发病率为 1%,相关死亡率为 […]

玉米
收藏!化疗止吐方案 都在这儿

收藏!化疗止吐方案 都在这儿

恶性肿瘤患者在化疗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恶心、呕吐的症状,这既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大大降低了生活质量,使患者对化疗产生抵触和畏惧的情绪,对化疗的实施和疗效产生影响,又影响了食物营养的摄入,严重时甚至会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体重减轻。 化疗相关性恶心呕吐(CINV)发生频率及程度取决于患者个体差异和化疗方案,根据化疗药物的种类、剂量、用法及途径而有所不同。 化疗相关性恶心呕吐分类 预期性呕吐:发生于曾接受化疗的患者,在下一次化疗前即出现恶心呕吐,其发生常与既往化疗不愉快的体验相关。 急性呕吐:化疗后数分钟至数小时内发生,高峰通常持续 5~6 h,常在 24 h 内缓解。 延迟性呕吐:在化疗 24 h 后发生,常发生于接受顺铂、环磷酰胺和蒽环类药物治疗的患者。 暴发性呕吐:指在预防性处理之后仍然出现的呕吐,并且需要给予止吐药物「解救治疗」的恶心呕吐反应。 难治性呕吐:指在既往的化疗周期中使用预防性和/或解救性止吐治疗失败,而在后续化疗周期中仍然出现的呕吐。 止吐药物的分级 目前将化疗药物的致吐风险分为4级,即高致吐风险(HEC,≥90%)、中致吐风险(MEC,30%~90%)、低致吐风险(10%~30%)和极低致吐风险(<10%)。 止吐药物的分类和机理 化疗相关性恶心呕吐(CINV)的预防方案 静脉用药止吐方案 口服用药止吐方案 常用止吐药物使用简介和注意事项 1)5-HT3受体拮抗剂 化疗可使5-HT3从消化道的嗜铬细胞中释放出来,与消化道粘膜的迷走神经末梢的5-HT3受体结合,进而刺激呕吐中枢引起呕吐。5HT3受体拮抗剂通过与消化道粘膜的5-HT3受体相结合而发挥止吐作用。各种司琼类药物具有类似的止吐作用和安全性,可以互换。口服和静脉用药的疗效和安全性相似。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轻度的头痛,短暂无症状的转氨酶升高和便秘。增加5-HT3受体拮抗剂用药剂量不会增加疗效,但可能增加不良反应,甚至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QT间期延长)。 昂丹司琼(Ondansetron),半衰期约为3小时,口服后血药浓度达峰时间为1.5小时。主要在肝脏代谢,44%~60%代谢产物经肾脏排泄。在预防中高催吐化疗药物所致呕吐中,昂丹司琼推荐剂量为第1天口服16~24mg或静脉用816mg,第2~3天8 ng bid或16mgqd口服或816mg静脉用。解救性治疗推荐剂量为16ng口服或静脉注射,每天1次。昂丹司琼静脉用量不应超过16mg。大剂量昂丹司琼可能会引起QT间期延长。鉴于其心脏风险,FDA于2012年12月发出警告,并停用其单一注射的32mg剂型。 格拉司琼(Granisetron),为高选择性5-HT’3受体拮抗剂,半衰期约为9小时,但个体差异较大。大部分药物在肝脏由肝微粒体酶P4503A代谢,12%的原形药物及47%代谢产物从尿中排出,其余以代谢物形式从粪便排出。在预防中高催吐化疗药物所致呕吐中,格拉司琼国外推荐剂量为第1~3天口服2mg每天1次或lmg每天2次,或静脉用1mg或0.0lmg/kg。解救性治疗同上。而国内常用的剂量是静脉用3mg,每天1次。格拉司琼透皮贴剂是格拉司琼预防化疗相关呕吐的新剂型,其作用持续长达5天。格拉司琼34.3mg/52cm2(贴片),每24小时释放3.1mg药物。化疗前24~48小时将透皮贴片贴于清洁、干燥、完整健康上臂皮肤上,根据化疗给药方案可保留7天。 多拉司琼(Dolasetron),其活性代谢产物在肝脏中经CYP2D6和CYP3A进一步代谢,而后随尿液和粪便排出,半衰期约为8小时。在预防中高催吐化疗药物所致呕吐中,多拉司琼推荐剂量为100mg口服每天1次。然而,多拉司琼引起的心律失常风险较高(包括尖端扭转室速),FDA已于2012年12月发出警告,停止将多拉司琼用于化疗所致的呕吐治疗。  托烷司琼(Tropisetron),清除半衰期为7~8小时,70%以代谢物形式从尿中排泄。有未控制高血压的患者应用托烷司琼应谨慎,应避免应用10mg以上的剂量以免引起血压进一步升高的危险。托烷司琼目前缺乏大型临床证据证明其临床有效性,其预防化疗所致恶心呕吐的证据和推荐级不高。推荐剂量:只在第1天静脉用或口服5mg。 帕洛诺司琼(Palonosetron),半衰期约40小时,50%在肝内代谢,代谢物生物活性极低,约80%在6天内由肾脏代谢。在预防急性呕吐方面单独应用帕洛诺司琼效果等同于多拉司琼,而优于昂丹司琼。而在化疗结束后24120小时的观察中,化疗前接受0.25mg帕洛诺司琼的患者,与昂丹司琼和多拉司琼相比,迟发性呕吐的发生率分别降低19%和15%。成人于化疗前约30分钟静脉注射0.25mg,第1天应用。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与第一代5-HT3受体拮抗剂类似。 雷莫司琼(Ramosetron),清除呈双相性降低,半衰期约为5小时,给药后24小时内尿中原形药物排泄率为给药量的16%~22%。雷莫司琼有口腔内崩解片0.lmg和注射剂0.3mg(2m)两种剂型。成人口腔内崩解给药0.1mg,静脉注射给药0.3mg,每天1次,另外可根据年龄、症状不同适当增减用量效果不明显时,可以追加给药相同剂量,但日用量不可超过0.6mg。偶可引起休克过敏样症状(发生率不明确)以及癫痫样发作。 阿扎司琼(Azasetron)清除呈双相性降低,半衰期约为4.3小时,约64.3%原形药于24小时内由尿液排出。成人常用量为10mg静脉注射,每天1次。老年及肾功不全者,应慎用或减量。因缺乏儿童用药安全性研究,故儿童禁用。 2)糖皮质激素 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是长效糖皮质激素,生物半衰期190分钟,组织半衰期3日,65%的药物在24小时内由肾脏排出。地塞米松口服或静脉注射用药。预防高度致吐性化疗的急性呕吐,地塞米松与5HT3受体拮抗剂和NK-1受体拮抗剂三药联合,于化疗用药当天预防用药;预防其延迟性呕吐,地塞米松与NK-1受体拮抗剂两药联合,连续用药3天。预防中度致吐性化疗的急性呕吐,地塞米松与5HT3受体拮抗剂两药联合,于化疗当天预防用药;预防其延迟性呕吐,地塞米松连续用药2天。预防低度致吐性化疗的呕吐,地塞米松于化疗当天用药。 如果化疗方案或化疗预处理方案已包含皮质类固醇,地塞米松的用量需要调整或不额外加用。由于NK-1受体拮抗剂是CYPA4的抑制剂,而地塞米松是CYPA4的底物,因此与NK-1受体拮抗剂联合用药时,地塞米松也需要减量。用地塞米松有严重不良反应风险的患者,长期用药应慎重考虑。 3)NK-1受体拮抗剂 阿瑞匹坦(Aprepitant)为NK-1受体拮抗剂,与大脑中的NK-1受体高选择性的结合,拮抗P物质。P物质为一种位于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神经元中的神经激肽,通过NK-1受体介导发挥作用,与呕吐、抑郁、疼痛和哮喘等多种炎症免疫反应相关。福沙匹坦二甲葡胺是   阿瑞匹坦口服制剂的前体药物,注射后在体内迅速转化成阿瑞匹坦。 阿瑞匹坦可有效预防迟发性呕吐。研究证明在应用顺铂后的5天内,联合应用阿瑞匹坦、昂丹司琼和地塞米松比应用昂丹司琼和地塞米松降低20%的呕吐发生率。阿瑞匹坦80mg在多天化疗或患者恶心呕吐控制不佳等情况下可重复给药。 阿瑞匹坦口服后4小时即可达血药峰浓度,可通过血脑屏障,主要在肝内代谢,可能与细胞色素CYP3A4和CYP1A2有关,半衰期为9~13小时。 阿瑞匹坦是CYP3A4的抑制剂,阿瑞匹坦与主要或部分经CYP3A4代谢的化疗药物合用时应谨慎。 4)多巴胺受体阻滞药 甲氧氯普胺(Metoclopramide,胃复安,灭吐灵) 系多巴胺受体阻断药,通过抑制中枢催吐化学感受区(CYZ)的多巴胺受体而提高CTZ的阈值,发挥较强的中枢性止吐作用。起效时间口服0.5~1小时,静脉注射1~3分钟,作用持续时间1~2小时,半衰期4~6小时,经肾脏排泄。 在预防低度催吐化疗药物所致呕吐和解救性治疗中,甲氧氯普胺的推荐剂量是每天10~40mg口服或静脉用,或必要时每4~6小时1次,应用3~4天。 不良反应罕见张力障碍,可有静坐不宁腿综合征。对接受低度催吐风险化疗方案的患者,可在化疗第1天单独使用该类药物。因此在使用时一定要严格注意剂量问题,大剂量使用时可导致死亡。当药物剂量过量时,应使用抗组胺药或者抗胆碱药进行治疗,注意的是山莨菪碱由于不易通过血脑屏障,不宜用于甲氯氧普胺用药过量的抢救。 5)精神类药物 精神类药物可考虑用于不能耐受阿瑞匹坦、5-HT3受体拮抗剂和地塞米松或呕吐控制不佳的患者,但不推荐单独使用。 氟哌啶醇(Haloperidol) 丁酰苯类抗精神药阻断脑内多巴胺受体发挥作用,主要为抗精神病抗焦虑作用,也有较强的镇吐作用,用于化疗所致恶心呕吐的解救性治疗,口服1~2mg每4~6小时1次,主要不良反应为锥体外系反应。 奧氮平(Olanzapine)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对多种受体有亲和力,包括5HT2受体5HT3受体5-HT6受体、多巴胺受体(D1、D2、D3、D4、D3、D)肾上腺素和组胺H1受体。用于化疗所致恶心呕吐的解救性治疗,口服2.5~5mg,1日2次。 劳拉西泮(Lorazepam) 又称氯羟安定,属抗焦虑药,是中效的苯二氮卓类镇静催眠药。在预防低中高度催吐化疗药物所致呕吐及解救性治疗中,0.5~2mg口服或静脉用或每4~6小时舌下含服。 呕吐时如何饮食? 1. 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高营养、高维生素的食物; 2. 勿食辛辣、油炸、高脂肪、过咸、过甜、过冷、过热、有強烈气味的食物,忌酒及含咖啡因的饮料,少食含色氨酸丰富的食物,例如香蕉、核桃和茄子等。 […]

玉米
化疗后,一定要做好一件事!性命攸关!

化疗后,一定要做好一件事!性命攸关!

老王化疗后出院,主治医生反复交代:“出院后要记得定期抽查血常规,每周2次”。老王的老伴觉得很不理解,心里犯嘀咕: “化疗后身体虚弱,每周2次往返医院,太折腾了!” “本来就有点贫血,每次还抽1~2管血,看着心疼,能减少频率吗?”  “过几天,身体状况好点,就不用抽血检查了吧?” 像老王老伴这种想法的患者很多,那么化疗后定期抽血是不是“多此一举”呢?能不能不抽血? 看过去似乎是个小问题,其实肿瘤医生要告诉你:性命攸关! 科普来了!验血到底验的是什么?化疗后,你为什么必须查血常规?怎样才算血常规异常?没有不适,可以免去抽血检查吗?一文解惑! 验血到底验的是什么? 血常规检验的是血液中最重要的三种细胞,即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 其中白细胞是人体的军队,负责消灭细菌、病毒;红细胞则是人体的运输大队,负责输送氧气和营养到全身的组织,并把体内的代谢废物运走;血小板是血管的抢险队,负责修补破损的血管。 血常规是最常见、最基本的血液检验,但却可以直接反映患者血液的变化,帮助医生了解患者身体处于什么状态。血常规的检验项目不少,我们挑最常用的几项介绍: 血常规检查单  白细胞计数(WBC) 白细胞计数最常规意义是其数值升高提示可能存在感染,此外还有白血病等其他疾病也会升高, 其降低可能是再生障碍性贫血、脾功能亢进、严重败血症。抗肿瘤药物常会导致白细胞计数降低,使患者容易感染。 血红蛋白(HGB)、红细胞计数(RBC) 血红蛋白(HGB)、红细胞计数(RBC),这两项结合起来看是否存在贫血,以HGB为主要判断依据,抗肿瘤药物也常会导致贫血。 中性粒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 中性粒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这两项结合起来看,如果都升高一般来说提示感染为细菌性可能大 ,但除此以外粒细胞性白血病等其他疾病也可以引起它升高。 淋巴细胞计数、淋巴细胞百分比 淋巴细胞计数和淋巴细胞百分比这两项结合起来看,如果都升高,病毒性感染可能性大,也可能是淋巴细胞白血病等,其减少可能存在免疫低下等可能。 血小板计数(PLT) 血小板计数(PLT)大于正常值属于高凝状态,也就是说比正常血液更容易形成血栓,小于正常值,提示低凝状态,也就是有出血倾向,结合凝血功能的检查,如果有提示严重出血倾向的,不可以做手术,包括各种穿刺、介入都不可以。 血常规检验的每个项目都不是孤立的,有时需要多个项目结合起来才会有意义。 化疗后,为什么必须查血常规? 化疗后查血常规,主要是看是否发生骨髓抑制。如果没有验血,不知道发生了骨髓抑制,没有及时干预,没有及时调整化疗方案,可能造成死亡。 化疗与骨髓抑制   化疗在杀死癌细胞同时也会对身体正常组织器官造成重创,其中就包括骨髓,相关的不良反应就叫骨髓抑制,表现为外周血血红蛋白、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降至正常水平以下。 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减少是化疗药物最常见的血液学毒性反应,严重的中性粒细胞下降一方面会增加侵袭性感染的发生风险,另一方面又因为出现发热和感染常常导致化疗药物减量或治疗被迫推迟,最终影响抗肿瘤疗效。有文献报道,白细胞特别是粒细胞减少程度和持续时间与患者感染风险甚至死亡风险密切相关。特别是当发生中性粒细胞减少伴发热(FN)时,感染的风险大大升高。在FN患者中 , 感染或隐性感染的发生率 >60%, 菌血症的发生率 >20%,FN的致死率较高 , 实体瘤 、 淋巴瘤和白血病患者中FN的致死率分别为8.0%、8.9% 和 14.3%。 发生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减少时有的病人会有乏力的感觉,但很多病人可能毫无不适,如果不通过定期验血及时发现、处理,本来1-2度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减少就可能会发展成3-4度,加之病人本身免疫力低下,就会发生严重感染,治疗不及时就会危及生命。 血小板减少也是化疗常见的血液学毒性之一,且恢复时间较长,常需1-2周,不及时处理会影响后续治疗,且重度血小板减少可出现自发性颅内或内脏出血等致命事件。 红细胞的半衰期较长,受化疗的影响较小,通常短时间下降不明显,但一旦出现贫血,恢复也需较长时间。因此需定期验血观察,在发生肿瘤化疗相关贫血时根据化验结果明确贫血程度、贫血类型以及时纠正,以免影响后续治疗。 为什么验血频率要这么高? 因为你的血常规信息,并非一成不变,而是时刻处于变动之中。为了及时检测,医生会反复交代患者化疗后需定时复查血常规(通常为化疗后第3天、第7天)。 中性粒细胞的减少 中性粒细胞的减少通常开始于化疗结束后一周,至停药10-14日达到最低点,在低水平维持2-3天后缓慢回升,至第21-28天恢复正常,呈U型。 血小板降低 血小板降低比粒细胞降低出现稍晚,大约在两周左右下降到最低值,其下降迅速,迅速回升,呈V型。 红细胞下降 而红细胞下降出现的时间更晚,因此在化疗后一周通常观察不到变化,在化疗治疗完成后还需要定期验血复查。 哪种血常规异常,需要干预? 目前化疗后骨髓抑制的分度采用的是世界卫生组织抗癌药物急性及亚急性毒性反应分度标准(下表)。 […]

玉米
在化疗期间做比结束后做效果好一半?!这个抗癌「神器」竟可以这样用...

在化疗期间做比结束后做效果好一半?!这个抗癌「神器」竟可以这样用…

抗癌治疗为无数乳腺癌患者争取到重生之机,目前,乳腺癌总体5年生存率已超过90%,其中I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更是直逼100%! 但在抗癌过程中,癌症本身+抗癌治疗双重攻击不可避免地暂夺我们的活力——疲劳、抑郁、肌肉流失、心血管健康损伤……我们之前也提到,运动是癌症幸存者的“良药”,是以上问题的优选答案!但对于癌症患者而言,到底什么时候开始运动最好呢? 期间vs之后:心肺指标降幅差一半! 近日,发表于心血管权威杂志JACC的一项研究表明,在接受化疗的同时运动可以帮助癌症患者克服治疗带来的衰弱效应,并更快地恢复正常生活。既往大量研究表明运动对癌症患者有益,但这是第一次研究运动时间如何影响治疗效果。 该研究纳入了266名接受睾丸癌、乳腺癌、结肠癌或非霍奇金淋巴瘤化疗的患者。所有参与者都参加了一个为期6个月的运动计划,但一半的人在化疗期间(化疗计划结束前3个月)开始运动,而另一半人在化疗结束后开始运动。 那些在化疗期间运动的人,在化疗结束后峰值摄氧量(VO2峰)(一个评价心肺和整体健康的指标)的下降幅度较小。在这一点上,他们的VO2峰值下降大约是化疗结束后运动组的一半(-2.8 mL/kg/min和-5.8 mL/kg/min)。 除此之外,在化疗期间运动的患者在体力、生活质量和身体功能方面也出现了较小的下降,且疲劳感较低。 研究者,荷兰格罗宁根大学医学中心肿瘤学家、医学博士、Annemiek Walenkamp指出,尽管患者在治疗中感到疲劳,但运动可以诱导肌肉力量的增强,改善体质。 Walenkamp博士解释,运动会使身体细胞产生变化,刺激肌肉细胞产生线粒体,而拥有更多的线粒体能增加身体的能量供应。此外,运动可以增加氧气循环,使身体能更有效地使用能源。 那如果错过了化疗期间,化疗后再开启的运动计划还有用吗?当然有!事实上,所有研究参与者在完成运动方案后 1 年都能够将他们的健康恢复到基线水平,无论何时开始。   乳腺癌患者该如何运动?中国指南告诉你! 那乳腺癌患者具体应该何时开始运动?运动多久?强度多大呢?中华预防医学会妇女保健分会乳腺学组制定的《中国乳腺癌患者生活方式指南》为我们作出了详细解答~ 指南推荐:乳腺癌患者诊断后应避免静坐的生活方式,尽快恢复诊断以前的日常体力活动。 18-64 岁乳腺癌患者 每周坚持至少 150 min 的中等强度运动 (大致为每周 5 次,每次 30 min) 或 75 min 的高强度有氧运动,力量性训练 (大肌群抗阻运动) 每周至少 2 次。运动时以 10 min 为一组,最好保证每天都进行运动。 >65 周岁的老年乳腺癌患者 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 要注意的是,乳腺癌相关病情及治疗过程中诸多因素会减弱患者体力活动和体育运动的能力。为避免运动相关伤害,乳腺癌患者如存在贫血、免疫功能损害、疲劳、置管和未控制的并发症等,必须在选择和进行运动时寻求专业指导。 乳腺癌患者诊断后的体力活动与降低乳腺癌复发率、乳腺癌病死率和总体病死率相关:8项前瞻性研究评估了乳腺癌患者体力活动与总体病死率的关系,其中4项评估了其与乳腺癌病死率的关系,结果显示,乳腺癌患者诊断后坚持体力活动可以降低34%的乳腺癌死亡风险和41%的乳腺癌复发风险。 乳腺癌患者进行中等强度的有氧和耐力训练可以增加骨密度,提高心肺功能、肌肉力量,增加瘦体重。体育运动还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缓解紧张和抑郁情绪,提高自我认知。 总 结 总的来说,最新研究表明,癌症患者化疗期间开始运动有助于提高心肺能力、体力及生活质量,即使在化疗结束才开启运动计划,同样能在1年后恢复健康。我国的乳腺癌患者生活方式指南同样鼓励和指导乳腺癌患者进行适量运动,以降低复发和死亡风险,并改善身心健康。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运动亦然。秋高气爽,各位友友和汝小爱一起动起来吧~  

玉米
弱化疗、双免疫、大联合,将成肿瘤一线治疗主趋势

弱化疗、双免疫、大联合,将成肿瘤一线治疗主趋势

“弱化疗、双免疫、大联合,将成为肿瘤领域一线治疗的发展趋势。”11月6日,第25届全国临床肿瘤学大会暨2022年CSCO学术年会免疫治疗综合专场上,多位与会专家提及,以PD-1/PD-L1抑制剂为核心的联合用药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免疫单药治疗。会议聚焦了肺癌、黑色素瘤等多个癌种免疫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   联合治疗显著优于免疫单药治疗,黑色素瘤领域引领免疫治疗大方向   “免疫治疗起于黑色素瘤,可以说,黑色素瘤为所有肿瘤领域的免疫治疗探索出了一条新的道路。”据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郭军介绍,全球黑色素瘤每年新发病例23.2万例,2020年中国发病率为0.36/10万,在我国虽然是少见恶性肿瘤,但病死率高,预后差,其中75%为肢端和粘膜黑色素瘤亚型,难治程度大。   通常情况下,PD-1单抗单药在皮肤黑色素瘤的有效率能达到60%左右,而肢端、粘膜黑色素瘤由于PD-1原发耐药高于皮肤亚型,免疫单药治疗有效率不到15%。郭军指出,目前正在探索的联合治疗方案可以显著改善中国黑色素瘤患者免疫治疗疗效。   初步研究结果显示,肢端黑色素瘤采用阿帕替尼联合PD-1抑制剂治疗对比PD-1抑制剂单药可使有效率提高近一倍,并可延长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阿昔替尼联合PD-1抑制剂治疗黏膜黑色素瘤患者,客观缓解率(ORR)可达48.3%。此外,我国对于肢端黑色素瘤的一线治疗创造性地提出“化疗+靶向+PD-1免疫治疗”三药联合方案,这使得肢端黑色素瘤的治疗有效率提高至近70%。   50%NSCLC患者不适合靶向治疗,联合用药有望成为一线标准治疗方案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张力教授在发言中表示,肺癌在所有癌症中发病率和致死率均位居第一位,处于IV期阶段的肺癌患者约占40%,5年生存率仅5%。其中接近50%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不适合靶向治疗,治疗手段有限,存在巨大的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   “近年来,免疫治疗在驱动基因阴性NSCLC患者中发展迅速,然而在驱动基因阳性的NSCLC患者上还未获得指南推荐。”张力在会上分享了ORIENT-31研究的积极结果,相比传统化疗方案,中位PFS均能获得显著生存获益。据了解,ORIENT-31研究是全球首个证实PD-1单抗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及化疗相比当前标准治疗,能够给TKI耐药的EGFR突变NSCLC患者带来获益的前瞻性、双盲、3期临床研究,目前该项研究正在接受CDE审评。   将免疫治疗前移至胃癌一线治疗,或将使胃癌患者生存利益最大化   “将免疫治疗前移至胃癌的一线治疗,甚至用于新辅助或辅助治疗存在着极大的可行性。”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李进教授在会上介绍,CheckMate-649研究与ORIENT-16两项研究均已证实,在胃癌一线治疗中免疫联合化疗的有效率超过一半,即50%以上的患者都能得到疾病的有效控制,胃癌免疫治疗可以为患者带来生存获益,联合免疫治疗将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我国晚期胃癌患者基数大、现有治疗方式有限、预后不佳,存在巨大的未被满足需求。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为代表的免疫治疗在胃癌三线治疗中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已被充分证实,将有效、安全的药物前移,甚至应用于一线治疗,或将使胃癌患者生存利益最大化。   李进进一步指出,ORIENT-16是中国首个证实免疫一线治疗显著延长晚期胃癌患者总生存的3期临床研究,该研究为中国晚期胃癌免疫联合化疗提供了有力证据,也为临床提供了信迪利单抗联合化疗这一一线标准治疗选择。他表示,晚期胃癌免疫治疗未来可期,而生物标志物导向与免疫治疗的结合将进一步延长患者总生存期(OS),助推胃癌免疫个体化治疗的发展。  

玉米
肿瘤患者化疗期间味觉紊乱及干预措施

肿瘤患者化疗期间味觉紊乱及干预措施

人体口腔味觉来自舌表面味蕾的味觉细胞,味道的刺激由传入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味觉中枢,产生味觉。   人们已经生活习惯酸、甜、苦、辣、咸等,只是不同人群、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味觉习惯罢了。 味觉紊乱的表现 味觉紊乱则是指正常人或包括平时已经形成的味觉感觉发生异常,可以表现为:1. 口苦即是自感口中有苦味。可兼有头痛,面部红赤,烦躁易怒,大便干结;2. 口部干涩运卷不灵,说话不流利,通常见于说话过多的人,或者严重脱水患者。通过适当休息和饮水、补液等处理后会纠正的。癌症恶病质患者在病危期间也会出现口涩;3. 酸、甜、香、辣异常当人在不进任何食物就感觉到有酸味时,或说口酸过多,就注意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生。甜味,口中发甜,说明在口腔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有很多淀粉类转变成糖。口辣,自觉有辛辣味;4. 口淡、口咸口淡,是指生活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味觉异常感觉,在实际上食盐数量没有改变的前提下的一种自我感受。因为有了炎症,特别是消化道的炎症,经常有人出现口淡,觉得只有多吃些盐,食物才有滋味。口咸,是指不比平时多吃盐而感到口咸,这可能与慢性咽炎、口腔溃疡形成有关。味觉紊乱是抗肿瘤化疗带来的副作用。这种副作用对与肿瘤患者来说,绝非是小事,需要有一些应对措施。化疗后味觉改变发生率在38%~84%。一项国际系统综述指出化疗患者味觉改变的发生率在38%~84%,国内发生率约为73.96%。味觉紊乱又称味觉障碍,是指味觉异常或味觉受损,或是一种不愉快的味觉变化,或是一种味觉失真或味觉反常。 味觉紊乱通常包括以下5种类型 味觉紊乱,通常包括以下5种类型:   1. 幻味觉,通常是苦味或金属味; 2. 味觉缺失,部分或全部味觉功能; 3. 味觉减退,即辨别味道的灵敏度减退; 4. 进食食物时产生不愉快的味道; 5. 反常的味觉,如将甜味判断为苦味。 产生的原因与体内肿瘤细胞在迅速增殖和化疗药物诸如体内等有关。快速增殖的肿瘤组织会分泌氨基酸物质,和消耗大量蛋白质(氮源),致使体内出现负氮平衡,加重肝脏代谢负担,这就会使患者对苦味的感知比普通人敏感得多。 另外,化疗药物损伤唾液腺细胞,致患者出现口腔炎、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以及一些化疗药物进入血液后在通过唾液导入口腔导致味觉紊乱发生。引起味觉紊乱的化疗药物有顺铂、卡铂、奥沙利铂、环磷酰胺、多柔比星、氟尿嘧啶、氨甲喋呤、紫杉醇、长春新碱等。 由于味觉紊乱,造成肿瘤患者的热量营养素摄入不足,影响后续的抗肿瘤治疗计划的实施,和患者的情绪更沮丧低落。 味觉紊乱对肿瘤患者的伤害 1. 困扰进食,严重时甚至导致胃容纳很差,和心理障碍; 2. 整体味觉改变; 3. 幻味觉。某些化疗药物通过唾液分泌或从毛细血管网渗出到口腔,直接接触味觉感受器从而产生苦味或金属味口; 4. 舌体麻木。味觉紊乱一般呈暂时性,在化疗结束后6个月内,味觉逐渐恢复正常。 化疗药物抑制所有快速增殖的细胞,因味觉细胞平均寿命为10 天,化疗后5~7 天内是味觉变化最显著的时期,在下一次化疗前味觉将会得到改善。 味觉紊乱的干预 进食前刷牙、漱口,保持口腔卫生。包括进食前后刷牙,使用盐水、碳酸氢钠溶液或抗菌的漱口水漱口; 1. 少食多餐,注意进食新鲜蔬菜水果。增加食物的口感,补充维生素C、E; 2. 清淡饮食,可食用水煮水蒸食物。苦味者,避免吃牛肉、茶、巧克力等食物,建议吃禽肉、乳制品、鸡蛋等高蛋白食物,以及土豆、面包片等清淡的食物; 3. 多饮水,增加流食摄入。咀嚼酸味食材刺激唾液分泌,进而刺激更多的味觉细胞; 4. 在做饭时多加些调味料来提味; 5.  化疗时和化疗后3小时内避免进食; 6. 当口中有金属味时:避免接触金属餐具,使用塑料餐具; 7. 补充维生素C和维生素E,多吃蔬菜和新鲜水果; 8. 避免牛肉,用鸡肉、鸡蛋或乳制品替代; […]

玉米
漫谈百年抗癌史:纳粹创造的生化毒剂,最终成了救人无数的「抗癌神药」

漫谈百年抗癌史:纳粹创造的生化毒剂,最终成了救人无数的「抗癌神药」

“化疗”这两个字,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巨大的副作用,恶心呕吐、掉头发等等。特别是近些年免疫治疗、靶向治疗等更为安全有效的肿瘤新兴疗法的快速发展,更是让化疗这个肿瘤治疗里的“老大哥”有些落寞。 但不可否认的是,化疗在人类对抗肿瘤的历史里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哪怕时至今日,在种种新兴疗法的冲击下,化疗依然是各类抗癌疗法中应用最多的一类。那么这样一类重要的抗癌疗法是如何诞生,又如何发展的呢? 1 生于战火 严格来说,化疗并非肿瘤治疗的专利,所有使用化学合成药物治疗疾病的方法都可以叫做化疗。化疗这个概念最早由德国化学家Paul Ehrlich提出,他于1908发现了第一个治疗梅毒的化疗药物阿斯分明。至于人们所熟知的肿瘤化疗,要等到两次世界大战之后了。 都说战争是科学发展的催化剂,现如今我们使用的很多技术都源自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肿瘤的化疗也是其中之一。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军队为了打破僵持的战局,在化学家Fritz Haber的领导下,于第二次伊普尔战役中首次使用了化学武器氯气。而后,Haber还领导团队开发了光气、芥子气等多种化学武器。 据传,后来发动二战的德国元首希特勒,也曾在一战中因芥子气一度失明,还因此接受了催眠治疗。二战后的纽伦堡军事法庭上,希特勒一战时的指挥官供述,当时的希特勒缺乏成为领导人的人格魅力。后来有人认为,正是这次失明后的催眠治疗造就了历史上的希特勒。 一战中的希特勒 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化学武器的种类更为丰富。日本的731部队在中国东北进行了惨无人道的人体试验,纳粹德国也在集中营里试验着各种化学武器。 1942年,德国大量合成储备的氮芥引起了盟国的注意,美国科学研究与发展办公室专门拨款给耶鲁大学的药理学家Louis Goodman和Alfred Gilman来研究这种化合物。不过,这两位科学家却有些“不务正业”。 1943年,德国空军空袭了意大利巴厘港,一艘载有2000枚芥子气毒气弹的轮船在岸边爆炸。Goodman和Gilman注意到,当地不少暴露于芥子气的男性都出现了骨髓细胞耗尽的症状,猜测这种毒气可以被用来治疗当时的不治之症——白血病,并立即展开了研究。 初步的研究结果于1946年公布,参与研究的27位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几乎全部都从氮芥的治疗中获益,在淋巴肉瘤和慢性白血病中,氮芥也显示出了一定的疗效[1]。第一类肿瘤化疗药——烷基化剂,就此诞生。 除烷基化剂之外,另一类化疗药——抗生素类化疗药的诞生也和战争有关。二战期间,青霉素的应用挽救了无数生命,一时被奉为神药,甚至有人认为它能治疗癌症。 在青霉素的影响下,人们开始对各种细菌、真菌的发酵产物进行大规模筛选,并从中发现了放线菌素D等一系列具有抗肿瘤作用的抗生素。阿霉素、柔红霉素等多种抗肿瘤抗生素今日依然活跃在临床一线。 2 歪打正着 就在氮芥开启肿瘤化疗时代之后仅仅2年,第二类化疗药抗代谢类化疗药也诞生了。与生于战争的烷基化剂不同,抗代谢类化疗药的诞生源自一次歪打正着。 1920年代,英国科学家Lucy Wills在研究印度纺织女工的贫血症时,发现酵母提取物里存在一种可以治疗贫血的物质,当时被称为Wills因子。1947年,Wills因子从菠菜中被分离出来,并获得了一个新的名字——叶酸。 现在我们知道,缺乏叶酸会导致巨幼细胞性贫血,骨髓中会产生巨大的幼稚红细胞。但当时的人并不理解这些,他们反倒认为骨髓中这些巨大的细胞类似于白血病细胞,以为白血病是叶酸缺乏导致的。 叶酸缺乏导致的巨幼贫细胞(右)当时被认为与白血病细胞(左)类似 在这一猜想的指导下,美国医生Arnold Welch和Robert Heinle尝试用叶酸治疗了一位白血病患者。试验结果与研究人员的预期可以说是截然相反,叶酸治疗后患者的病情急转直下,这让他们在另一位白血病患者上尝试了叶酸拮抗治疗,并获得了初步的成功[2]。 在Welch和Heinle工作的基础上,病理学家Sidney Farber领导团队合成了氨基喋呤、甲氨蝶呤等一系列叶酸类似物,将其用于儿童白血病的治疗。到现在,甲氨蝶呤等叶酸类似物不但依然是白血病治疗的重要药物,还跨界到了风湿免疫领域,成为风湿科的常用药。 Sidney Farber,他创立的儿童癌症研究基金会后来发展为了著名的Dana-Farber癌症研究所 3 脑洞大开 甲氨蝶呤的诞生虽说是歪打正着,但总归有迹可循。而如今使用的最多的铂类化疗药的诞生,就显得更为无厘头,它来自一个物理学家的两个超级大脑洞。 第一个铂类化疗药顺铂最早由意大利化学家Michele Peyrone于1845年合成,可以说是“最老”的一个化疗药,但让它真正成为一个抗癌药物的,还要等100多年后的一位物理学家Barnett Rosenberg。 Rosenberg毕业于纽约大学物理学系,之后留校任教。1961年,密歇根州立大学聘请Rosenberg前去建立生物物理学系,作为“外行人”的Rosenberg开始从头学习生物学。 作为一个物理学家,Rosenberg对很多生物现象的看法角度都与专业的生物学家不同。比如,他看到细胞有丝分裂中纺锤体的图像后,立马想到这跟物理学中电磁场的图像十分相似,于是开启了第一个脑洞——能不能用电磁场抑制细胞生长? 在试验中,Rosenberg意外的发现,铂电极在含有氯离子和铵离子(细菌培养基中的常规成分)的电解液中电解产生的电解产物能抑制大肠杆菌的分裂,由此发现了顺铂等一批能抑制细菌分裂的过渡金属化合物[3]。 之后Rosenberg又开启了第二个脑洞,既然顺铂可以抑制大肠杆菌的分裂,那它能不能抑制癌细胞的分裂? 1969年,初步的研究结果出炉,顺铂成功控制了小鼠的肉瘤和白血病[4]。1971年顺铂的临床试验开始,1977年施宝贵公司购买了顺铂的专利,1978年FDA批准顺铂进入临床应用,到今天顺铂仍然是临床应用最广的抗癌药之一,被誉为“抗癌药中的青霉素”。 多说一句,Rosenberg最初的那个脑洞——用电磁场抑制细胞分裂,如今也已实现。电磁场疗法已经开始用于脑胶质瘤的治疗。(参考:抗癌黑科技——电场疗法) 一位接受电场治疗的患者 自1946年氮芥被用于肿瘤治疗以来,肿瘤的化疗已经走过了70多年的风雨,也挽救了无数的性命。 据统计,从1991年到2019年的28年间,美国的癌症死亡率降低了32%,其中一半要归功于控烟、筛查等肿瘤防治手段,而另一半就是肿瘤治疗的进步了,最重要的便是化疗。 现在,免疫治疗、靶向治疗、ADC药物等新型肿瘤治疗方法的快速发展,让化疗成为了经常出现在对照组中的陪衬,但也不乏化疗与这些新型疗法联用的治疗方案。或许在未来,化疗终将被更为先进的治疗方法所取代,但它在人类抗癌史中的意义依然值得我们铭记。 参考文献: [1]. Goodman L S, Wintrobe M […]

小D
PICC拔管后的并发症别忽视!90%的医生都会忽略这个问题

PICC拔管后的并发症别忽视!90%的医生都会忽略这个问题

  PICC拔管后的并发症别忽视! 案例再现 笔者为33床PICC(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带管患者更换敷贴,听到34床乳腺癌患者在一旁自言自语:为什么PICC拔除后,手臂还一直疼痛?   后笔者评估了患者的置管经过及疼痛情况,了解到的过程是这样的:   因化疗需要,患者于04-03行PICC置管术,11-04化疗结束予拔管。   留置PICC期间,大概是在2012-10中旬,曾经发生过PICC堵管。经过导管再通(根据患者描述,应该是尿激酶溶栓),这根导管保留至化疗结束拔管,拔管过程顺利。   但拔管后患者总是感到左上臂置管部位存在疼痛,有时感到刺痛,有时是隐痛,NRS评分3分。 B超检查报告:左侧腋静脉、肱静脉内径较右侧稍细,右侧内径约6mm,左侧内径约4mm。     后续处理:   对患者进行疼痛评估的宣教;   局部用水胶体透明贴外敷;   红外线神灯照射,30min/次,2次/日。   案例小结:   通过本案例分享,患者PICC拔管后疼痛可能与置管后静脉血流缓慢、化疗药物对静脉的刺激、留置期间发生堵管等因素有关,虽然没有报告静脉血栓形成,但相比未置管侧的静脉内径变细,静脉内膜损伤的病理表现是存在的。由于拔管时间已有7周之久,使用红外线神灯照射和水胶体透明贴贴敷的目的,主要是改善血流,促进炎症消散,环节局部疼痛。最终效果如何,有待进一步的观察。   文献报道,PICC在肿瘤化疗患者中应用最为广泛。PICC导管如无并发症发生,一般可留置使用12个月,可有效避免化疗药物外渗,保证治疗顺利完成,减轻患者痛苦。但PICC在使用过程中仍存在较多并发症,如静脉炎、导管相关性感染、静脉血栓形成、纤维蛋白鞘形成等,严重者可导致导管失功,甚至拔管。   目前,PICC留置期间的并发症已引起临床医护人员的重视,但拔管后的并发症常常被忽视。通过查阅文献,有作者报道了PICC导管拔出后,患者术侧肢体胀痛时有发生,性质及程度各不相同,给患者心理状态及生存质量造成一定影响。   有作者通过对PICC导管拔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究引起肢体胀痛的主要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为临床提供借鉴,现整理如下。   肢体胀痛诱发因素 1.静脉回流不畅:   导管在留置期间,对静脉回流造成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因导管血栓形成而拔管的患者,血管在穿刺部位形成纤维鞘,造成局部静脉回流不畅,进而引发肢体胀痛。   2.血管损伤:   PICC导管留置期间在血管内会随血流漂浮,并且随着肢体活动而活动,不断刺激血管内壁,使血管内壁受到损伤,特别是发生机械性静脉炎的患者,导管拔除后肢体胀痛较明显。   3.局部炎症:   PICC导管虽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但对于人体来说毕竟是异物,长时间的异物留置,使留置导管局部血管出现微炎症状态,导致局部红、肿、胀、痛,导管拔除后,局部血流恢复,局部炎性因子随血流扩散,导致机体抵抗能力低下。   4.静脉炎:   静脉炎是 PICC置管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由于导管机械刺激和药物的化学刺激,使静脉炎发生率增加,一旦发生重度静脉炎,PICC导管必须拔除,而静脉炎需要相应治疗才能恢复,增加了导管拔除后肢体胀痛的发生率。   5.缺乏适当锻炼:   PICC导管拔除后,部分患者因缺乏相关知识或怕疼等原因,拒绝活动术肢,使术肢长期处于制动状态,局部炎症不能快速扩散吸收,引发肢体胀痛感,甚至出现肌肉萎缩等严重并发症。   […]

玉米
扫描下方二维码回复 666 获取解锁验证码
步骤:[ 打开微信]->[ 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三阴姐妹互助圈"公众号输入 666 获取验证码],即可永久解锁本站全部文章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