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化疗

化疗

另类“神药”全球首批:大幅降低癌症患者化疗副作用,这个“保驾护航”的抗癌药火了!

另类“神药”全球首批:大幅降低癌症患者化疗副作用,这个“保驾护航”的抗癌药火了!

癌症之所以可怕,其实不光在于它是一种“绝症”,更在于它治疗过程并不能被大家所接受。 无论是手术、放疗、化疗,甚至是近些年来带来突破性疗效的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往往都会给癌症患者们带来不小的副作用。而其中最典型的“双刃剑”,莫过于化疗和它给患者带来的的副作用了。 化疗,应该是所有癌症治疗中最让人熟知,同时可能也是最让人忌惮的方式了。作为目前癌症治疗最基本的治疗方式,它的副作用同样让人不能释怀:脱发、呕吐、便秘、腹泻等等,哪一个都不好受。有的癌友甚至会因为害怕化疗难受,放弃了治疗。 但事实上,随着我们对于癌症化疗药物及副作用处理方案的不断探索,如今的化疗早已“脱胎换骨”。更先进的化疗药物不断诞生,在提高疗效的同时大幅降低副作用;同时针对化疗不同的副作用,我们都已有了一套完善的应对措施:例如冰帽解决脱发问题,止吐药物解决恶心呕吐问题,以及其他相应的支持治疗。 在化疗的副作用中,唯有一个是横在所有患者面前的“拦路虎”,也是让接受化疗的患者们身体虚弱的“罪魁祸首”之一:骨髓抑制。 幸运的是,就在今年2月,美国FDA批准了一款癌症治疗“神药”: CDK4/6抑制剂trilaciclib。这款药物并不能直接杀灭癌细胞,但却能大幅减轻化疗中骨髓抑制的副作用,让患者最大程度免受化疗副作用的影响。   这样一款重磅药物的诞生,丝毫不逊色于任何一款治疗药物的上市。毕竟任何一款药物的第一使命,就是不给患者带来伤害,然后才是帮助患者恢复健康。更何况减轻患者化疗骨髓抑制副作用,给患者带来的收益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   trilaciclib是如何帮助患者们减轻化疗中骨髓抑制的副作用呢?我们可以先从化疗是怎样带来骨髓抑制副作用的原因说起。   1 化疗带来的骨髓抑制 是造成患者“身体虚弱”的元凶之一   我们都知道,骨髓是身体重要的造血器官,能够制造出血液中的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等。这些成分有着非常重要的功能,红细胞输送血液中的氧气,白细胞抵抗感染,血小板防止人体出血等等。当患者发生骨髓抑制后,血流中的这些成分将会减少,其功能也会受到抑制。   化疗是引起骨髓抑制的常见问题。大多数的化疗药物都具有毒副反应,当这些药物进入血液之后,在杀灭肿瘤细胞的同时,也会对正常的血细胞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很不幸,血液中的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生存周期较短,是最容易出现的骨髓抑制现象。   面对很多骨髓抑制副作用较为严重的化疗药物(例如紫杉醇、伊立替康等药物),不少患者会出现中度、甚至是重度的骨髓抑制副作用,往往会影响患者既定的治疗疗程,从而导致疗效不佳。   而骨髓抑制导致的血象下降给患者们带来最直观的感受,就是“身体日益虚弱”,“免疫力逐渐低下”,其实这也是骨髓造血系统受到损伤的标志之一。   骨髓抑制可以说是化疗所有副作用中最让患者及医生们头疼的一个“顽固份子”了。究竟如何解决它,我们刚刚提到的“神药”,也就是CDK4/6抑制剂trilaciclib在治疗上另辟蹊径,可以帮助患者大幅减轻的骨髓抑制副作用。   2 降低化疗伤害! CDK4/6抑制剂trilaciclib另辟治疗蹊径   2020年2月,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FDA)trilaciclib注射液上市,用于降低成人患者在广泛期小细胞肺癌的含铂/依托泊苷的方案或含拓扑替康的方案之前应用化疗诱导的骨髓抑制的发生率。   就像上文中提到的,作为一项开创性的药物,trilaciclib是第一个可以帮助患者减轻化疗骨髓抑制副作用的药物。   作为一款CDK4/6抑制剂,trilaciclib是怎样达到这个神奇的功效的?这个它的作用机制密不可分。   事实上,CDK4/6原本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抗癌靶点。通过抑制这两个酶可有效阻滞肿瘤细胞从G1期进展到S期,进而将细胞分裂控制在G1阶段。简单说来,就是将癌细胞控制在“幼年期”阶段,不让它有成长作恶的机会。   而巧合的是,由于人体的骨髓造血干细胞们在快速分裂这个特点上与肿瘤细胞类似,CDK4/6抑制剂同样可以作用在我们的骨髓造血干细胞上。在化疗前预防性的使用trilaciclib,可以将骨髓细胞短暂阻滞在细胞周期的G1期,显著减少化疗药对骨髓细胞的杀伤,从而保护骨髓细胞和免疫系统功能。换句话说,把造血干细胞们短暂控制在了“幼年期”,反而让它们免受化疗的伤害。   trilaciclib到底能起到多大的保护作用?在3项独立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II期临床研究中,123例广泛期SCLC患者在化疗前接受了Triaciclib治疗,119例SCLC患者仅接受了化疗治疗。 其中,使用Triaciclib治疗的患者们出现的骨髓抑制副作用明显更为轻微。临床中,未使用Triaciclib治疗的患者中有77.1%均出现了3-4级骨髓抑制的不良反应,而使用Triaciclib治疗的患者仅有44.3%出现了同等骨髓抑制反应。患者出现中重度骨髓抑制的副作用的概率下降了近三分之一。 除了骨髓抑制的副作用明显降低外,另一项数据同样值得我们关注:在未使用Triaciclib治疗的患者中,31%的患者因为中重度骨髓抑制副作用不得不至少降低一次化疗剂量,而在Triaciclib治疗的患者中,仅有9.2%的患者需要降低化疗剂量。Triaciclib的使用,同样大大提高了治疗的有效性。 治疗药物毫无疑问是抗癌过程中的重点,但对于副作用的控制,对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保驾护航同样必不可少。希望Triaciclib能在未来成为患者们化疗时常规的保护药物,帮助患者们免受化疗副作用的摧残。  

小D
干货!肿瘤患者如何守护自己的“生命线”?

干货!肿瘤患者如何守护自己的“生命线”?

文章来源:美中嘉和肿瘤防治   化疗是治疗恶性肿瘤的主要方法之一,传统静脉化疗方法易引起浅静脉炎、药液渗漏、局部硬肿,甚至皮肤肌肉坏死等并发症,反复穿刺也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   PICC(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插管)因能够很好地缓解上述问题,深受肿瘤患者的“厚爱”,也被称为肿瘤患者的“生命线”! 每次化疗间歇期一般为 2~3 周,在此期间患者会出院回家休养,带管出院不可避免。但由于肿瘤患者缺乏 PICC 相关护理知识,期间可能出现感染、穿刺部位渗血、导管移位、导管堵塞等情况(肿瘤患者 PICC 相关并发症发生率高达24.7%[1]),患者多不能及时识别和处理。   为此,我们总结了PICC常见的护理问题,帮助肿瘤患者及家属正确认识和维护“生命线”,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PICC置管有何优点? PICC可在体内留置7天至一年,是利用导管从外周手臂的静脉进行穿刺,导管直达靠近心脏的大静脉,避免化疗药物与手臂静脉的直接接触,加上大静脉的血流速度很快,可以迅速冲稀化疗药物,防止药物对血管的刺激。   因此,能够有效保护上肢静脉,减少静脉炎的发生,避免反复穿刺,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如何与PICC和平共处? 01 保护导管 保持局部清洁干燥,不要擅自撕下贴膜。 每周按时更换贴膜和肝素帽一次,并用 20毫升以上的生理盐水做脉冲式冲管一次,夏季每三天更换一次。 为防止贴膜掀起,可以用丝袜剪 20厘米长一段套在置管手臂肘部以保护导管。 脉冲式冲管 采用推一下停一下的冲洗方法,使冲管液在导管腔内产生正负压形成涡流,增加对导管壁全面均匀的冲洗,可有力地将附着在导管壁上的残留药物冲洗干净,有效减少堵塞的发生。   02 观察 观察导管留置体外的长度(存在个体差异,一般成年人为6-10厘米), 并注意针眼周围有无发红、疼痛、肿胀,有无渗液或渗血等,贴膜下有没有皮疹,接头下有没有皮肤受损,如有异常应及时返院进行处理。 每天定时、定部位测量上臂围,如果上臂围增加2厘米以上,可能是水肿或静脉炎引起,需引起重视,及时去医院处理。 03 活动 指导患者在治疗间歇期可从事一般性日常工作、家务劳动、体育锻炼,但需避免使用置管这一侧手臂提、举、推、拉过重(大于5千克) 的物体。 避免置管侧手臂作引体向上、托举哑铃等持重锻炼。 避免用力甩臂膀的动作,如打羽毛球、网球、保龄球等,并避免游泳等会浸泡到穿刺处的活动。 04 淋浴 携带 PICC 导管的患者可以淋浴,但应避免盆浴、泡浴。   淋浴前先用一条干的小毛巾包裹,上面再用塑料保鲜膜在肘弯处缠绕 2-3 圈,上下边缘用胶布贴紧,淋浴后检查敷贴下有无进水,如有进水应及时更换贴膜。 05 睡眠体位 睡觉时避免长时间压迫管侧肢体,睡眠时可将手臂抬高,有利于回流。 06 穿衣 穿袖口宽松的衣服,避免因衣袖过紧,造成导管断裂、脱落。 […]

半夏
化疗后,一定要做好一件事!性命攸关!

化疗后,一定要做好一件事!性命攸关!

文章来源:美中嘉和肿瘤防治   老王化疗后出院,主治医生反复交代:“出院后要记得定期抽查血常规,每周2次”。老王的老伴觉得很不理解,心里犯嘀咕: “化疗后身体虚弱,每周2次往返医院,太折腾了!” “本来就有点贫血,每次还抽1~2管血,看着心疼,能减少频率吗?”  “过几天,身体状况好点,就不用抽血检查了吧?” 像老王老伴这种想法的患者很多,那么化疗后定期抽血是不是“多此一举”呢?能不能不抽血? 看过去似乎是个小问题,其实肿瘤医生要告诉你:性命攸关! 科普来了!验血到底验的是什么?化疗后,你为什么必须查血常规?怎样才算血常规异常?没有不适,可以免去抽血检查吗?一文解惑! 验血到底验的是什么? 血常规检验的是血液中最重要的三种细胞,即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 其中白细胞是人体的军队,负责消灭细菌、病毒;红细胞则是人体的运输大队,负责输送氧气和营养到全身的组织,并把体内的代谢废物运走;血小板是血管的抢险队,负责修补破损的血管。 血常规是最常见、最基本的血液检验,但却可以直接反映患者血液的变化,帮助医生了解患者身体处于什么状态。血常规的检验项目不少,我们挑最常用的几项介绍: 血常规检查单  白细胞计数(WBC) 白细胞计数最常规意义是其数值升高提示可能存在感染,此外还有白血病等其他疾病也会升高, 其降低可能是再生障碍性贫血、脾功能亢进、严重败血症。抗肿瘤药物常会导致白细胞计数降低,使患者容易感染。 血红蛋白(HGB)、红细胞计数(RBC) 血红蛋白(HGB)、红细胞计数(RBC),这两项结合起来看是否存在贫血,以HGB为主要判断依据,抗肿瘤药物也常会导致贫血。 中性粒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值 中性粒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值这两项结合起来看,如果都升高一般来说提示感染为细菌性可能大 ,但除此以外粒细胞性白血病等其他疾病也可以引起它升高。 淋巴细胞计数、淋巴细胞比值 淋巴细胞计数和淋巴细胞比值这两项结合起来看,如果都升高,病毒性感染可能性大,也可能是淋巴细胞白血病等,其减少可能存在免疫低下等可能。 血小板计数(PLT) 血小板计数(PLT)大于正常值属于高凝状态,也就是说比正常血液更容易形成血栓,小于正常值,提示低凝状态,也就是有出血倾向,结合凝血功能的检查,如果有提示严重出血倾向的,不可以做手术,包括各种穿刺、介入都不可以。 血常规检验的每个项目都不是孤立的,有时需要多个项目结合起来才会有意义。 化疗后,为什么必须查血常规? 化疗后查血常规,主要是看是否发生骨髓抑制。如果没有验血,不知道发生了骨髓抑制,没有及时干预,没有及时调整化疗方案,可能造成死亡。 化疗与骨髓抑制 化疗在杀死癌细胞同时也会对身体正常组织器官造成重创,其中就包括骨髓,相关的不良反应就叫骨髓抑制,表现为外周血血红蛋白、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降至正常水平以下。 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减少是化疗药物最常见的血液学毒性反应,严重的中性粒细胞下降一方面会增加侵袭性感染的发生风险,另一方面又因为出现发热和感染常常导致化疗药物减量或治疗被迫推迟,最终影响抗肿瘤疗效。有文献报道,白细胞特别是粒细胞减少程度和持续时间与患者感染风险甚至死亡风险密切相关。特别是当发生中性粒细胞减少伴发热(FN)时,感染的风险大大升高。在 FN 患者中 , 感染或隐性感染的发生率 >60%, 菌血症的发生率 >20%,FN 的致死率较高 , 实体瘤 、 淋巴瘤和白血病患者中 FN 的致死率分别为 8.0%、8.9% 和 14.3%。 发生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减少时有的病人会有乏力的感觉,但很多病人可能毫无不适,如果不通过定期验血及时发现、处理,本来1-2度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减少就可能会发展成3-4度,加之病人本身免疫力低下,就会发生严重感染,治疗不及时就会危及生命。 血小板减少也是化疗常见的血液学毒性之一,且恢复时间较长,常需1-2周,不及时处理会影响后续治疗,且重度血小板减少可出现自发性颅内或内脏出血等致命事件。 红细胞的半衰期较长,受化疗的影响较小,通常短时间下降不明显,但一旦出现贫血,恢复也需较长时间。因此需定期验血观察,在发生肿瘤化疗相关贫血时根据化验结果明确贫血程度、贫血类型以及时纠正,以免影响后续治疗。 为什么验血频率要这么高? 因为你的血常规信息,并非一成不变,而是时刻处于变动之中。为了及时检测,医生会反复交代患者化疗后需定时复查血常规(通常为化疗后第3天、第7天)。 中性粒细胞的减少 […]

半夏
改变一小步,生存延长一大步∣化疗期间的这些改变,可以增强治疗效果!

改变一小步,生存延长一大步∣化疗期间的这些改变,可以增强治疗效果!

文章来源:美中嘉和肿瘤防治 除了治疗方案本身外,化疗期间的种种其他变量,对最终的化疗效果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前段时间,一项“早晨化疗可增加6个月生存时间”的文献就很好的证实了这一点。 该研究纳入了2010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期间,在华盛顿大学医学院治疗的166例新发胶质母细胞瘤患者,平均年龄在60岁左右。这些患者都经历过手术治疗,然后进行替莫唑胺化疗联合放疗。在放化疗方案完成后,患者继续服用替莫唑胺维持治疗。研究人员依据化疗的时间不同,将他们分为了早晨组(AM)与夜晚组(PM)。 之后,研究人员对这些患者进行多年随访(中位随访时间5.07年),结果显示[1]:所有患者的平均总生存期为15个月。其中早晨组的患者平均总生存期为17个月,而夜晚组的患者平均总生存期为13.5月,两组生存期相差3.5个月。 图1A 整体患者OS曲线;图1B 整体患者早晨和晚上OS对比曲线 另外,在56名MGMT基因甲基化胶质母细胞瘤患者中发现,早晨服用药物的患者平均总生存期约为25个月,晚上服用药物的患者平均总生存期约为19个月,也就是说,早晨进行化疗的患者比晚上进行化疗的患者,总生存期多了足足6个月。 图2A MGMT甲基化患者早晨和晚上化疗生存曲线对比 图2B MGMT非甲基化患者早晨和晚上化疗生存曲线对比 从这项研究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小小用药时间的转变,就能将药物的疗效显著提升,切实影响患者的总生存期。 那么,与之类似的,还有哪些转变能够影响最终的化疗效果,延长生存期呢?下面我们来说四个,靠患者自身改变就能从中获益的方面:饮食、运动、对副反应的应对,以及服药依从性。  营养到位,疗效才能到位 化疗会让患者出现食欲不振、无法正常进食,造成营养不良,而这又会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增加并发症发生率,降低生存质量,甚至影响预后[2]。所以,化疗期间的饮食营养需要尤其重视! 化疗前 以高热量、高蛋白质、高维生素、低脂肪为原则进行日常营养的补充,为即将进行的化疗做好营养储备。 高热量、高蛋白质食物包括:鱼类、禽类、肉类、鸡蛋、豆制品、坚果类、牛奶及奶制品等; 高维生素食物包括:各种水果和蔬菜,每天搭配不同颜色、不同种类的食物,以保证摄入种类的丰富,获取均衡的营养; 低脂肪:也就是避免食用肥肉、油炸食品,减少大豆油、花生油的使用,改用橄榄油、亚麻籽油、山茶油等植物油进行烹饪,从而减少饱和脂肪酸的摄入。 化疗期间 化疗当天,提前早餐、推后晚餐的进餐时间,并尽可能保持日常饮食摄入量,推荐食用口味清淡、口感细腻、容易消化的流质/半流质食物,如各种粥品(小米粥、红豆粥、肉末粥、鱼片粥等)、紫菜汤、杂面汤、果泥、豆浆、豆腐脑、蔬菜汤等。 同时,补足2000~3000毫升的水分,以减轻药物对消化道黏膜的刺激,加速毒素快速代谢及排出。 化疗间歇期 依旧遵循化疗前高热量、高蛋白质、高维生素、低脂肪的进食原则,为下一个阶段做准备。如果一时调整不过来,也可以以少食多餐的进食方式,以炖、煮、蒸为主的烹饪方式慢慢进行过度。 动起来,让化疗药物更有效地进入实体肿瘤 运动是增加血流量的最佳方法之一,来自MD安德森癌症中心(美国癌症治疗领域多年排名第一)的小鼠模型实验,预通过改变运动这一变量,观察其对化疗疗效和反应的影响。 结果显示:患有胰腺癌、黑色素瘤和尤文氏肉瘤的小鼠在接受运动疗法后,对低剂量化疗有更好的疗效和反应。而这对于癌症患者来说,无疑又是一个提高疗效的好办法。 无独有偶,最近一项由上海体育学院运动科学学院和淮南师范大学体育系的专家共同发表的《26种人类疾病的运动干预指导方案》也同样证实了运动对于癌症预防和康复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研究显示:长期太极拳运动有助于提高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增殖和细胞溶解活性,减缓疲劳,增强患者活力;对于早期乳腺癌患者,长期低、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和抗阻运动更有利于康复。 这里将6周定义为短期和长期运动的临界点;短期运动持续时间少于6周,长期运动则持续6周或更长时间。而强度高低则需由专业人士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来制定。 对于即将、正在,或者已经接受了化疗的患者来说,应该如何运动呢? 1 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适度运动或75分钟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骑自行车、跳绳、游泳等。 2 每周进行2~3次中等强度的阻力训练,即力量训练,如俯卧撑、平板撑、深蹲等。 3 运动原则以循序渐进(让身体逐渐适应),适度(周身发热、微微出汗即可),适量(避免过度劳累、损伤)为宜。 早做准备,别让化疗副反应打断了您的治疗计划 化疗期间,最常见的副反应有消化系统反应,如恶心、呕吐、口腔溃疡、便秘、腹泻,以及造血系统的反应,如贫血,白细胞、血小板下降。针对这些副反应,患者不仅要有心理准备,还要从行动上有所准备,并且及时与医生进行沟通,以寻找最佳的处理方案。 针对消化系统反应 恶心、呕吐——少食多餐、穴位按揉、药物止吐 一是避免恶心、呕吐,可以通过少食多餐的方式(每天6-8次加餐或小份餐),减缓进食的速度,避免空腹而引起的恶心加剧; 二是缓解恶心、呕吐,可以尝试按揉足三里穴、天枢穴、巨阙穴、百会穴、合谷穴等,每个穴位分别按揉2-3分钟; 三是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一些止吐的药物,例如中枢止吐药物昂丹司琼,还有甲氧氯普胺等。 口腔溃疡——重视口腔护理 由于唾液大量减少,口腔黏膜变得干燥,化疗后的患者极易出现口腔炎、黏膜溃疡等,严重影响正常进食,进而导致营养摄入不足。 这个时候,可以采用冷冻疗法,如口含冰块,使口腔黏膜局部血管收缩;或者是通过涂抹蜂蜜促进口腔溃疡愈合。蜂蜜富含氨基酸、维生素、多种微量元素及多种人体所需的酶类,涂抹于创面,能够起到营养表皮、真皮,进而促进黏膜、皮肤新陈代谢,达到消炎、镇痛、促进创面愈合的作用。  便秘腹泻,截然相反的处理策略 对于出现便秘的患者,除了要在饮食上注意高纤维素食物的摄入,如萝卜、白菜、芹菜等粗纤维食物,以促进排便外,还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能够帮助大便通畅的药物或是软化大便药物。此外,适量增加运动以及按摩腹部,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大便的排出。 而对于出现腹泻的患者,则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口服止血药物如蒙脱石散、易蒙停等。 针对造血系统的反应 一个是通过食物进行铁、叶酸、维生素B12,以及蛋白质的补充。其中,蔬菜和水果中富含维生素,因此要保证每天摄入蔬菜300-500克,水果200-300克;瘦肉、鱼类、蛋类、奶类、豆类则是优质蛋白的重要来源,因此要保证每天摄入鱼肉类30~50克,豆类50克左右,牛奶250毫升,再加一个鸡蛋;而动物肝脏富含铁元素,建议您每周吃两到三次,一次30-50克(一个乒乓球大小)即可。 另一个则是通过药物进行营养素的补充,具体补充方案需要根据检查结果,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补充使用。 […]

半夏
肿瘤医生讲了大实话:这些情况不建议化疗

肿瘤医生讲了大实话:这些情况不建议化疗

文章来源:美中嘉和肿瘤防治     病友 大伯去年确诊肺癌,在医院做完手术之后,医生就建议回家休养了多半年,但是同病房的很多病友手术之后又继续做了多次化疗,大伯少了化疗这一步,病情会不会进展啊?会不会是医生忘记了? 相信很多没有经历过化疗的患者多多少少会存在这样的疑问。因为在大家的普遍认知里,化疗似乎是每一个肿瘤患者都“躲不开”的治疗方案。事实真的如此吗? 确实,化疗是肿瘤治疗不可缺少的手段之一,大约有80%的恶性肿瘤患者在治疗中都会使用化疗。化疗能够清除癌细胞、缩小肿瘤,能够帮助患者缓解疾病。在临床上,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身体状况、年龄、指南推荐等选择合适的化疗药物和化疗时机,合理的化疗对患者的病情有很大帮助。 但,不是所有肿瘤患者都需要化疗,有些情况不建议进行化疗,让我们看看肿瘤医生怎么说! 对化疗药物不敏感的人 你是否也听说过这样的情况“同一种病的两个人用同样的化疗药,一个效果很好,一个不但没有效果,而且副作用极大”,这多是对化疗药物的敏感度不同造成的! 由于体质原因,有些人天生对某一种化疗药物不敏感,用药之后收效甚微或患者经历了数次化疗之后已经对此药物产生了耐药性,不仅对病情没有帮助,身体受到不良反应的影响,反而变得越来越虚弱。这部分人一般不建议强行使用化疗药物! 高龄或体质差 面对很多高龄患者,医生往往会给予常规治疗后,建议回家休养,这是为什么呢? 通常,在化疗的过程中患者身体会出现很大的副作用,比如呕吐、脱发、食欲不振等。老年人或体质本身较差的人免疫力较低,患癌之后免疫力再次下降,化疗药物的副作用无疑就是“雪上加霜”!权衡利弊,化疗药物的作用效果如果小于副作用带来的伤害,那用使用化疗药还有什么意义呢? 对化疗不敏感的肿瘤 并不是所有的肿瘤都对化疗有作用,有的肿瘤对化疗药物不敏感,用药之后没有什么效果,或者作用非常小,但对身体的副作用却很大。 常见的有:分化型甲状腺癌、肾透明细胞癌、原发性肝癌、胃肠道间质瘤等,这些患者,我们一般不建议使用全身化疗! 肿瘤早期手术后 肿瘤早期,也就是癌变处于原位癌阶段,没有浸润周围组织,也不存在转移,患者可能没有任何症状,常在体检时发现可疑病灶,如甲状腺结节、肺结节。 这个阶段的患者,医生一般会先通过手术切除肿瘤病灶,然后进行药物或其他治疗,由于病情发现早,所以一般手术后复发转移的几率是很低的,通常不需要化疗。 肿瘤晚期或终末期 肿瘤在进入晚期和终末期后,癌细胞已经在患者的体内播散和转移,恶病质表现也愈发严重,如身体虚弱、贫血、发热、营养不良等。 对于这个阶段的患者来说,最重要的是增加营养、维持身体机能,如果强行化疗,非但不能缓解症状,化疗药的副作用还会增加患者的痛苦、加速病情进展! 器官脏器受损 原本,化疗就会对心脏、肝脏、肾脏等器官是有一些危害的,脏器功能异常的患者,如心衰、肾功能不全、呼吸功能障碍、活动性肝病等,往往不能承受化疗的副作用,后果适得其反! 孕期 化疗药物会通过母亲的血液和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影响胎儿细胞分裂。如在孕期使用化疗药物,有导致胎儿早产或畸形的风险。 写在最后 肿瘤的病理类型、分期均存在个体差异,治疗方法也不相同。即便是出现在同一器官上的肿瘤,受患者年龄、病理分期不同的影响,所选择的治疗手段也都不同,不能一概而论。 所以,患者是否需要进行化疗,需要由医生综合评估身体情况、病情等后再做决定!

半夏
查不出基因突变、也用不了免疫治疗?别慌,化疗也有全新进展!

查不出基因突变、也用不了免疫治疗?别慌,化疗也有全新进展!

文章来源:基因药物汇   在癌症精准治疗飞速发展的今天,靶向治疗、免疫治疗以及新兴的细胞免疫治疗,已经凭借其更加出色的疗效与更少的不良反应,逐步成为了许多癌症患者心目中的新“救星”。 但这些“救星”的疗效虽好,使用过程中却有些“挑人”。靶向治疗需要患者具备特定的驱动基因突变,免疫治疗则是有一些标志物表达水平方面的要求。 能够满足要求的患者拉住了“救星”的手,没能满足要求的患者,以及相当一部分因为耐药等原因陷入了无靶向药可用的境地的患者——又该怎么办呢? 化疗:容易被忽视的“保底”治疗手段 在癌症精准治疗备受关注的今天,很多患者都会忽略化疗的重要性。在临床试验招募的过程中,小汇不止一次地遇到患者尚未完成标准方案治疗,就开始跨线寻找靶向药物的临床试验。 的确,在临床研究中,同线治疗的前提下,许多靶向药物和免疫药物的效果都可以超越化疗。但靶向及免疫方案并非万能,对于相当一部分癌症患者来说,化疗仍然是标准治疗方案,或有着“保底”意义的重要意义,仍然不可忽视。 基因检测未发现可用于治疗的突变、临床上没有针对相应靶点的靶向药物、靶向药物耐药、靶向治疗病情进展、或身体条件不符合使用靶向药物的标准,在这些情况下,患者仍然需要考虑化疗。 化疗是化学药物治疗的简称,通过细胞毒性药物杀灭癌细胞,达到治疗的目的。化疗被誉为癌症治疗的第一次革命,也是癌症治疗的“三驾马车”之一,是全身治疗方案的代表。尽管副作用通常较大,但是化疗“不挑人”的特点,让它有了更大的应用空间。 当然,与新兴的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相比,化疗还有非常重要的一项优势——价格便宜。最传统的化疗药物已经纳入医保,有些药的患者实际支付价格低至几元一支,经济负担更小,更多患者有接受治疗的希望。 而在化疗药物的研发方面,如何在提升疗效的同时减少化疗药物的不良反应,一直是研究者们进行研究与新药开发的重点。 新类型:钌基化疗,开启全新化疗“黄金时代” 目前,最常用的化疗药物类型主要包括有机铂化合物(如顺铂、卡铂等)、蒽环类(如多柔比星等)、紫杉烷类(如紫杉醇等)、长春花属生物碱(如长春新碱等)、喜树生物碱(如伊立替康、拓扑替康等)等。 不同类型的化疗药物抗癌原理不同,因此适应症也不完全相同;且不同的化疗药物间存在交叉耐药的可能,新类型药物的研发,以及不同药物间联合应用方案的研究,一直是提升化疗抗癌能力的重要方向。 与铂类化疗相似,钌基化疗同样也是一类基于过渡金属配合物的抗肿瘤及抗转移药物治疗方案。钌(Ruthenium)本身是一种铂族金属,与铂的性质类似,其配合物在癌症治疗中同样有着出色的效果。 临床研究显示,钌基化疗有望成为铂类化疗的替代物,或在铂类耐药的肿瘤治疗中发挥效果。部分研究结果还指出,某些钌类化疗药对于转移病灶疗效显著,但对原发病灶的影响比较小。 目前,已经达到或完成了人体临床试验的钌类化疗药种类较多,包括NAMI-A和KP1019等。早在一篇发表于2010年的论文中,作者就曾经用“黄金时代”这个词来形容钌类药物蓬勃发展的时代。 2021年5月11日,FDA再次授予钌基小分子化疗药物BOLD-100孤儿药称号,用于胃癌的治疗。此前,这款药物已经在胰腺癌的适应症上获得了孤儿药称号。目前这款药物的Ⅱ期临床试验将在加拿大、美国及日本等多中心进行。 包括钌基化疗在内的各类新化疗药物,必将成为癌症患者化疗的全新希望。 新结构:ADC,为化疗药装上“导弹头” ADC的全称是抗体-药物偶联物,又被誉为“生物导弹”,通常基于靶向药物或化疗药物而研发,在原有药物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治疗的精准性。 这类药物一般包括3个结构:单克隆抗体、连接物和细胞毒性药物。抗体用于识别一些特定的、只在或更多地在癌细胞及肿瘤病灶中存在的标志物,作为“导弹”的定位装置;而在定位装置识别到病灶部位之后,连接物断裂,将细胞毒性药物释放出来,对癌细胞实施“精确打击”。 与作用于患者全身的化疗药及靶向药物相比,ADC药物的靶向性更进一步,能够更大限度地将“攻击力”击中到病灶部位。 目前,已经上市的基于靶向药物的ADC药物靶点包括HER2、TROP-2及CD19等,继承其靶向治疗药物的原有特点,主要用于具备特定突变的患者。而基于化疗药物的ADC药,则有望应用于更多类型的患者。 莱古比星:泛癌种新药横空出世,完全缓解率高达7倍! 注射用莱古比星是一种新型的蒽环类化疗药物,将6-马来酰亚胺基团(EMC)与四肽氨基酸基团(ALA-ALA-ASN-LEU)连接,并与多柔比星相偶联。 6-马来酰亚胺基团与血浆中白蛋白结合,能够形成稳定、无毒性的化合物,可以降低药物的心脏毒性及其对免疫系统造成的损伤,同时延长药物在患者体内的半衰期。 而通过连接6-马来酰亚胺基团与多柔比星的结构,当药物抵达肿瘤病灶时,受到肿瘤细胞及肿瘤相关巨噬细胞所高度表达的天冬酰胺肽链内肽激活,释放活性物质多柔比星和Leu-多柔比星,从而引发肿瘤细胞免疫源性死亡,同时刺激机体抗肿瘤免疫功能,达到在抑制肿瘤生长的同时促进抗肿瘤免疫反应的双重效果。 由于这样的特点,与多柔比星相比,莱古比星对于正常细胞的伤害更小,造成的心脏毒性、过敏性、溶血性及血管与肌肉刺激性更小,安全性更高。 而在针对脑星星胶质母细胞瘤小鼠模型的研究中,采用莱古比星治疗,在有效药物等含量的情况下,莱古比星的疗效比多柔比星更强。 01 联合PD-1治疗,7倍完全缓解率! 参考2019年发布的临床研究结果,多柔比星与PD-1联合应用,比其他联合用药方案的疗效更加显著,因此,研究者设计了莱古比星联合PD-1药物与多柔比星联合PD-1药物的疗效对比试验。 在小鼠模型中的研究结果显示,多柔比星+PD-1治疗的完全缓解率为12.5%,莱古比星+PD-1则是达到了87.5%。 也就是说,莱古比星联合治疗方案的完全缓解率达到了多柔比星的7倍! 新剂型:脂质体药物,缓解率翻倍 脂质体的概念,最早于1965年由英国科学家提出。 想要解释脂质体是什么,首先我们要从磷脂分子讲起。磷脂分子是一种由一个“头”加两条“尾”构成的结构,其“头部”亲水,“尾部”疏水,因此大量磷脂分子散于水中的时候,会自然而然地生成一种双层磷脂分子曾构成的封闭囊泡。这类封闭囊泡就被称为脂质体。 我们的细胞也是由磷脂双分子层包裹的结构,脂质体能够更加轻松地与细胞膜融合并将内部包裹的内容物(比如药物)送入细胞当中。 不要小看这简单的一个“囊泡”——许多试验已经证实,在有效成分相同的情况下,脂质体包裹的药物能够取得更好的疗效。 一项Ⅱ期临床试验(NCT02596373)验证了盐酸米托蒽醌脂质体治疗晚期乳腺癌的效果。其结果显示,采用盐酸米托蒽醌脂质体治疗的患者整体缓解率为13.3%,疾病控制率为50%;采用盐酸米托蒽醌治疗的整体缓解率为6.7%,疾病控制率为30%;且采用盐酸米托蒽醌脂质体治疗的心脏毒性较低。 新用法:腔内注射,缓解胸腹水患者痛苦 对于一些有着明确的局部病灶的患者来说,使用化疗药物进行局部注射治疗同样也能够有效地提升疗效。 与全身用药的方案相比,局部注射的化疗方案能够更有针对性地提高患者局部的药物浓度,在增强疗效的同时减轻毒性反应。通过杀伤癌细胞、控制癌症的发展,可以减少胸腹水的生成,因此与利尿剂治疗和局部引流等方式相比,胸腹腔内化疗更具备“治本”的效果。 局部化疗的药物通常应根据患者的原发病灶类型及药物敏感性综合考虑决定。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化疗药物包括顺铂、卡铂、奥沙利铂、紫杉醇、表柔比星等,其缓解率通常在40%~60%左右,患者的治疗需求仍高度未满足。 针对这一治疗领域,许多新药都仍然处于临床研究的阶段。如我国自主研发的化疗创新药物SCB-313主要用于治疗癌性胸腹水,利用蛋白质三聚体化技术,靶向激活依赖三聚体功能结构的癌细胞凋亡TRAIL信号通路,能够达到引起癌细胞死亡的效果。 有化疗“保底”,患者的治疗才更有保障 靶向治疗有靶向治疗的优势,免疫治疗有免疫治疗的独特之处,而化疗药,也有它无可取代的重要意义。 尽管化疗药的历史很长,在癌症的治疗中它显得有点“老”,但新药的研发也为这位“老将”注入了新鲜的活力,让它重展拳脚、在抗癌的战场上发挥着强大的力量。 当然,不论采用何种方案,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才是发挥出最好的治疗效果的关键。希望每位患者都能找到更适合自己的治疗方式,减轻痛苦、延长生存期!在癌症精准治疗飞速发展的今天,靶向治疗、免疫治疗以及新兴的细胞免疫治疗,已经凭借其更加出色的疗效与更少的不良反应,逐步成为了许多癌症患者心目中的新“救星”。 但这些“救星”的疗效虽好,使用过程中却有些“挑人”。靶向治疗需要患者具备特定的驱动基因突变,免疫治疗则是有一些标志物表达水平方面的要求。 能够满足要求的患者拉住了“救星”的手,没能满足要求的患者,以及相当一部分因为耐药等原因陷入了无靶向药可用的境地的患者——又该怎么办呢? 化疗:容易被忽视的“保底”治疗手段 在癌症精准治疗备受关注的今天,很多患者都会忽略化疗的重要性。在临床试验招募的过程中,小汇不止一次地遇到患者尚未完成标准方案治疗,就开始跨线寻找靶向药物的临床试验。 […]

半夏
化疗无计可施,靶向免疫来支援!2021年最值得期待的肺癌新药火热来袭!

化疗无计可施,靶向免疫来支援!2021年最值得期待的肺癌新药火热来袭!

文章来源:无癌家园   “医生,我不要做化疗了!”现实生活中,有越来越多的患者及其家属,不愿意接受化疗,确诊后听到要化疗会很抗拒,甚至因为要化疗而拒绝治疗。 其实,就目前来看,化疗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但是现实中确实会让人顾虑重重。化疗不仅在杀灭癌细胞,对身体正常细胞也有抑制作用,多数患者在治疗肿瘤的同时会带来恶心呕吐、骨髓抑制等作用。 庆幸的是,随着免疫药物及靶向药物的兴起,化疗逐步被取代,多个新药疗效更是超越化疗。就在前不久以往获批的药物也扩增了新的适应症,医保目录的更新也为肺癌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虽然目前肺癌尚无法彻底治愈,但随着越来越多抗癌药的出现,通过长期治疗控制肿瘤进展,将不治之症变成“慢性病“已成为可能。 那么今天无癌家园的小编就结合国家医疗保障局的医保动态、NCCN官网2021年非小细胞肺癌(NSCLC)指南第三版更新的要点,以及最近FDA获批动态,盘点下2021年最令人期待的肺癌新药! 非小细胞肺癌 1新纳入医保靶向药   就在12月28日,2020年医保谈判结果火热出炉,其中有超过50种抗癌药被纳入医保,而与肺癌相关的靶向药物包括奥希替尼、塞瑞替尼、安罗替尼、阿美替尼、克唑替尼等。其中有重新确定支付标准(降价的)、扩大适应症的,也有刚被纳入医保的。 奥希替尼 EGFR突变型肺癌人群是晚期肺癌中最幸运的一类患者,目前研发的一、二、三代TKI靶向药的口服治疗可让患者获得长期高质量生存,是目前肿瘤精准治疗的典范。特别是伴随2017年奥希替尼在国内上市,更让其生存优势提高到新的高度。 作为EGFR第三代靶向药奥希替尼(Osimertinib,AZD9291),初治首选可达到18.9个月,而一代靶向药厄洛替尼或吉非替尼组为10.2个月。 而在2019年8月31日,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正式批准奥希替尼用于EGFR突变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一线治疗。2019ESMO大会上公布了FLAURA临床数据的OS数据,奥希替尼组的中位总生存期超过了3年(38.6个月),是目前唯一一个OS数据超过3年的靶向药物。同时研究证实,奥希替尼的入脑效果良好,可减少52%的脑转移进展风险。 以往患者二线使用奥希替尼治疗可以通过医保报销,降低经济负担。今天,医保局宣布一线使用奥希替尼的患者也可以进行医保报销,但今年入医保后的具体价格我们还需等待信息。 阿美替尼 阿美替尼为国内研发的EGFR-TKI三代靶向药,于2020年3月18日在国内上市,是首个国产三代靶向药。临床表明,阿美替尼二线治疗的无进展生存期超过12个月,客观缓解率为68.4%。此外,其入脑效果也较佳。 无癌家园小编认为,阿美替尼此次的获批为我国二线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提供了新的选择,而且此次医保目录的调整,会给患者带来疗效的同时,极大地减轻经济负担! 安罗替尼 安罗替尼是一种小分子多靶点的抗肿瘤血管生成药物,该药能够有效抑制血管生成,切断“营养”供应,“饿死”癌细胞。除了在2018年5月9日获批用于非小细胞肺癌三线治疗外,又于2019年8月30日获批用于小细胞肺癌三线治疗。 另外,安罗替尼对多种软组织肉瘤亚型均有效,尤其是对腺泡状软组织肉瘤和滑膜肉瘤。现阶段,在晚期食管鳞癌、甲状腺髓样癌及肾癌的治疗均获得了不错的疗效。 克唑替尼 克唑替尼在2011年8月获批用于局部晚期或转移性ALK阳性NSCLC的一线治疗。此后新增ROS-1阳性适应症。这是首个、也是目前唯一获得FDA批准的用于治疗ROS-1阳性NSCLC的药物。 赛瑞替尼 塞瑞替尼是中国首个用于治疗ALK阳性非小细胞肺癌的二代小分子靶向治疗药物,于2018年5月及2020年5月分别获批二线和一线治疗。 在2020年ESMO上发布的ASCEND-8研究数据显示,亚洲人群患ALK阳性的非小细胞肺的患者,使用ALK二代靶向药塞瑞替尼450mg随餐随访超过38个月,3年总生存率可达93.1%。 在此次国家医保谈判中,塞瑞替尼的支付范围扩展为ALK阳性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治疗,预计将为更多患者减轻治疗费用负担。 2国内外获批上市靶向药 恩沙替尼   2020年11月19日,恩沙替尼在国内获批上市,其获批的适应症为:用于接受过克唑替尼治疗后进展的或者对克唑替尼不耐受的ALK阳性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提供新的治疗。 其实我国首个国产二代ALK抑制剂,获批的研究显示,接受治疗的患者客观缓解率(ORR)为52.6%,疾病控制率(DCR)为87.8%,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为11.2个月。即便对于肺癌出现脑转移的患者,恩沙替尼依然展现出来良好的治疗效果,其颅内客观缓解率(ORR)为71.4%,颅内病灶控制率达95.2%,且患者耐受良好,安全性可控。 RET突变新药—普拉替尼   2020年9月4日,美国FDA批准新型肺癌靶向药普拉替尼(Pralsetinib)上市,用于治疗RET融合基因突变阳性的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成人患者。恰逢在9月7日,普拉替尼在国内申请上市,并纳入了优先审评,其申请的适应症为:治疗经含铂化疗的RET融合阳性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 据悉,研究结果显示,在87例曾接受过含铂化疗的患者中,客观缓解率(ORR)为57%;而在26例未接受过含铂化疗的初治患者中,ORR为70%。 MET抑制剂新药-Tepotinib和capmatinib   2021年2月3日,FDA加速批准Tepotinib上市,用于治疗携带MET外显子14(METex14)跳跃突变的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NCCN V3版指南也将Tepotinib升级为晚期MET14突变NSCLC的一线优先推荐方案。Capmatinib是V1版指南中更新的一级推荐。   作为一款MET ex14的靶向药物,特普替尼在临床试验中展现出了非常出色的疗效,客观缓解率46.5%,疾病控制率65.7%,中位缓解持续时间11.1个月。 2020年5月7日,美国FDA批准capmatinib(Tabrecta)用于治疗携带MET外显子14跳跃(MET exon14 skipping,METex14)突变的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成人患者,包括一线治疗(初治)患者和先前接受过治疗(经治)的患者。 临床数据显示,对于初治患者,capmatinib的总缓解率(ORR)达到了68%,中位持续缓解时间(DCR)达到了12.6个月;而在经治患者中,ORR也达到了41%,且不良反应安全可控。 KRAS新药AMG510   2020年12月9日,美国FDA授予在研KRAS G12C抑制剂Sotorasib(AMG 510)突破性疗法认定,用于治疗局部晚期或转移性携带KRAS G12C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 2020年12月16日,安进公司宣布向FDA递交AMG 510的上市申请,用于治疗KRAS […]

半夏
@你  有一份化疗病人的饮食与营养建议,请查收(内含食谱)!

@你 有一份化疗病人的饮食与营养建议,请查收(内含食谱)!

文章来源:国际细胞临床与研究   恶性肿瘤患者的营养不良发生率高达40%~80%,31%~87%的恶性肿瘤患者在确诊之前已经出现体重下降。20%恶性肿瘤病人直接死于营养不良。   饮食营养是维持生命、保持健康的物质基础,在很大程度上饮食对机体的机能和状态有重要的影响。肿瘤化疗患者饮食护理的目的,就是通过合理调配饮食,来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使其更好的接受化疗,改善身体状况。   今天四叶草营养商城 就来带大家了解下化疗各个阶段的饮食原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化疗期间7个饮食注意事项: 1、进清淡、少油、稍凉食物,多吃水果。 2、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3、少量多次进餐,避免过饱。 4、进食前可用淡盐水漱口,保持口腔清洁无异味。 5、尽量坐起来进食饮水,半小时后平卧。 6、试着与他人交谈或做深呼吸。 7、家属最好陪同进餐。 化疗阶段的患者如何饮食 ● 化疗前,增强肠胃功能 ● 化疗效果和患者体质的强弱以及营养状况密切相关。如果人体免疫力低的则化疗效果差,副作用也就大。因此化疗前要补充营养,增强体质,多摄入蛋白质;要补益气血,多吃健脾补肾的食物。 宜吃的食物有:大米、小米、玉米、薏米、燕麦、山药、莲子、山楂、黄豆、菠菜、圆白菜、白扁豆、南瓜、胡萝卜、香菇、金针菇、牛奶、瘦肉、芡实、人叁、玉竹、白术及豆制品、鱼类等。 不宜吃的食物有:绿豆、苦瓜、荸荠、柿饼、薄荷以及冷饮、生凉果蔬等。 食谱推荐: 鲜奶白菜 材料: 牛奶50毫升,白菜250克,食用油、盐、水淀粉各适量。 做法: ①将白菜洗净,切成段。 ②炒锅内放油烧热,将白菜倒入翻炒几下,加水,烧至八成熟,加盐调味。 ③将牛奶加入淀粉内混匀,倒在白菜上,烧开即可。 ● 化疗期间,改善食欲缺乏 ● 化疗期间,很多患者都会没有什么胃口,什么都不想吃,这是因为化疗在杀死癌细胞的同时,对消化道的正常细胞也有不同程度的损伤。这一部分患者除了要提供营养食品外,在饮食上还要注意选择更容易消化、新鲜味美、健脾开胃、帮助消化的食品。 宜吃的食物有:小米、糙米、燕麦、玉米、红枣、莲子、花生、百合、白萝卜、西红柿、洋葱、彩椒、鳝鱼、三文鱼、鳗鱼、瘦肉、甲鱼、苹果、番木瓜、猕猴桃、山楂等。 不宜吃的食物有:香肠、肥肉、烧烤、油炸类以及具有腥臭味的食品。 食谱推荐: 西红柿牛肉粥 材料: 西红柿1个,牛肉200克,大米50克,盐适量。 做法: ①西红柿开十字刀口,开水略烫后去皮,切碎;牛肉洗净,剁成肉馅;大米洗净,浸泡30分钟。 ②锅置火上,烧沸水,倒入牛肉馅,水开后撇去浮沫,再倒入西红柿以及大米。 ③大火煮滚后转小火,至粥煮熟后,加盐调味即可。   ● 化疗后,调五脏促吸收 ● 化疗后的初期,患者往往比较虚弱,只有给与足够的营养,才有可能足量、足疗程的完成化疗,保证化疗的效果。这个时期的患者依旧要保持高营养,全面营养的食品,如高蛋白和高维生素食品。待身体基本恢复后,再选择具有抗癌防癌作用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以及可以提高免疫力的食品。 富含维生素的食物:维生素是抗癌必不可少的营养素,维生素能防止上皮细胞的转化,修复上皮细胞的损伤,故可预防各种肿瘤; B 族维生素缺乏可使肿瘤的形成和生长迅速加快;  维生素C 可阻断亚硝胺在体内的合成,降低肿瘤的发病率。 多进食含维生素的新鲜水果,如油菜、菠菜、小白菜、西红柿、橙子、山楂、鲜枣、弥猴桃等。 […]

半夏
化疗,为什么21天是一个周期?

化疗,为什么21天是一个周期?

在化疗治疗过程中,很多患者朋友都会问到: 化疗需要多长时间?间隔期是多少?可不可以推迟几天去做下一次化疗?…… 甚至有人以「化疗对身体影响太大」为由,自行决定在家「调理」一两个月之后再去做下一次化疗。这样做,合适吗? 让我们从几个方面来分析一下。 1. 化疗周期怎么算? 2. 为什么一个周期是 21 天? 3. 两个周期之间,为什么要挺一段时间? 4. 推迟化疗会造成什么影响? 5. 如何评估化疗有没有效果? 6. 化疗间歇期的注意事项。 一、化疗周期怎么算? 化疗周期是根据药物半衰期以及肿瘤倍增时间来制订的,从注射化疗药物的第 1 天算起,到 第 21 天或第 28 天,即 3~4 周称为一个周期。 在一个周期中,不是每天都用化疗药,通常是第 1~2 周用药,第 3~4 周休息。 这样做的目的是,让身体通过短时间的休息调整,恢复或重建机体免疫功能,使得各脏器功能得到充分调理。通常情况下,医生会建议在这期间摄入一些提高免疫功能的药物或营养品。 但有的化疗药物抑制骨髓的时间较迟,恢复较慢,因此,个别方案需要 6 周算一个周期。 二、为什么一个周期是 21 天? 目前,化疗周期多数设定为 21 天(3周),这是有科学依据的,是根据化疗药物毒副作用的持续时间、人体恢复时间及肿瘤倍增时间而设定的。 通常情况下: 第1周  一般会用于化疗给药; 第2周  化疗药物的毒性反应会达到顶点,也是最需要我们严密监测的时间段;  第3周  人体开始对化疗的损伤进行修复和补充。 而多数化疗药物所致的骨髓抑制,通常发生在化疗后 1~3 周,约持续 2~4 周逐渐恢复,并以白细胞下降为主,可有伴血小板下降,所以在化疗后,可检测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数量,来判断是否发生了骨髓抑制。 发现了骨髓抑制后,为了能按时进行下一次化疗,临床上会为病人打升白针、口服升白药,或者通过食补,为下一次化疗做准备。 三、两个周期间,为何要暂停? […]

半夏
一日之计在于晨,早晨化疗竟然多活六个月

一日之计在于晨,早晨化疗竟然多活六个月

俗话说:一日之计在于晨。经过一晚上的休整,早上是人们精力最充沛的时间,工作往往事半功倍。华盛顿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癌症治疗的效果竟然也会受昼夜节律影响,对目前的标准治疗方法做一个微小的调整,就可以使脑癌患者的生存期延长几个月。这个调整就是:在早上进行化疗。 01 改变服药时间,提高生存率 通常我们吃别的药时,医生都会叮嘱,这个药得饭前/饭后/晚上/早上服用,这是因为药物疗效会受昼夜节律和进食的影响,在不同时间用药将对药物疗效产生不同的影响。癌症治疗也不例外,根据昼夜节律对药物进行调整,这种被称为时间疗法。 胶质母细胞瘤(GBM)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恶性程度极高、预后极差的原发性恶性脑肿瘤。目前,针对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的标准治疗措施是:手术切除病灶后,采用化疗药物替莫唑胺联合放疗,随后继续用替莫唑胺维持治疗。既往研究证明该治疗措施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不过,成人胶质母细胞瘤的五年生存率还是很低,不足10%。 能否通过调整用药时间改善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的生存期呢?华盛顿大学的研究者们给出了肯定的答案1。 这项研究纳入了2010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期间,在华盛顿大学医学院治疗的新发胶质母细胞瘤患者共166例,平均年龄在60岁左右, 平均随访5.07年。这些患者都经过手术治疗,然后进行替莫唑胺化疗联合放疗。在放化疗方案完成后,患者继续服用替莫唑胺维持治疗,研究者将患者分为早晨空腹服药组和晚上空腹服药组。 研究中所有患者的平均总生存期为15个月(图1A)。其中早晨接受药物化疗的患者平均总生存期为17个月,而晚上接受化疗药物的患者平均总生存期为13.5月,两组生存期相差3.5个月(图1B)。 图1A 整体患者OS曲线;图1B 整体患者早晨和晚上OS对比曲线 02 MGMT甲基化胶质母细胞瘤患者,调整化疗时间效果更好 我们知道,MGMT启动子甲基化状态能够预测替莫唑胺治疗胶质母细胞瘤的疗效。与MGMT非甲基化的肿瘤相比,MGMT甲基化的肿瘤患者的预后更佳。   在MGMT甲基化患者中,早晨服用替莫唑胺的患者的生存期显著延长,中位总生存期为2.13年,而晚上服用组的中位总生存期为1.63年(图2A)。95例非甲基化患者中未观察到显著差异(中位总生存期 1.06 vs.1.04年,(图2B)。 图2A MGMT甲基化患者早晨和晚上化疗生存曲线对比;图2B MGMT非甲基化患者早晨和晚上化疗生存曲线对比 这一结果表明,对于存在MGMT甲基化的肿瘤患者来说,早晨服用替莫唑胺的生存期提高更为明显。研究中的56例MGMT甲基化肿瘤患者,早晨服用药物的患者平均总生存期约为25个月,晚上服用药物的患者平均总生存期约为19个月。 2005年,替莫唑胺是因提升生存期10周被批准用于治疗胶质母细胞瘤的。通过服药时间这一小小的改变,竟然在两个月生存期提升的基础又实现了六个月的提升!   03 小改变,大收益 这项回顾性分析评估了早上和晚上服用替莫唑胺对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生存期的影响,初步证实了替莫唑胺的用药时间切实影响了患者的总体生存。早晨服用替莫唑胺将总生存期延长了三个月以上,并且这一举措对于MGMT甲基化的肿瘤患者的总生存期影响更为显著,提高长达六个月。这一小小的转变就将药物的疗效显著提升,说明了时间疗法对优化现有药物和治疗方式的重要性,也将指导临床医生优化用药方案,以得到更大的临床获益。   值得注意的是,这项研究并没有收集患者的不良反应数据。部分肿瘤学家推荐晚上服用替莫唑胺的原因是:在临床应用中,夜间服用替莫唑胺的副作用相对较少。这可能由于替莫唑胺在早晚的毒性分布存在差异,或者是药物发挥更有效作用的一个迹象。而在实际应用中,如果调整用药时间能够让患者明显获益,我们也可以通过其他药物和方法来控制副作用。   另外,这项研究针对的群体是白种人,因此结果不一定能推广到非白种人患者群体中。未来还将会进行大规模的回顾性研究和前瞻性的对照试验,来确定调整用药时间对于提高治疗效果的可行性,让更多患者能通过小的改变,获得大的收益。 参考文献 1.Damato,A.R.etal.Temozolomide.chrono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glioblastoma: a retrospective single institute study. Neuro-Oncol.Adv.(2021) doi:10.1093/noajnl/vdab041.  

半夏
非小肺癌患者术后该不该上靶向药辅助

非小肺癌患者术后该不该上靶向药辅助

文章来源:与爱共舞订阅号 作者:小山丘的旅行 我国的肺癌新发患者,非小细胞肺癌NSCLC大约占比85%,其中IB-IIIA期的早中期患者大约占比1/3,适合于潜在的治疗性切除大约20-25%。针对不同群体,如何实行有效、合理、安全的治疗,是肺癌治疗领域的难点。 癌症的复发 通常被定义为肺癌在根治后再次发生,并且经过3个月以上的无病缓解期。如果根治治疗后≤3个月就出现了病灶,则视为病情进展而不是复发。意味着,只是当时检测没有发现,但病情仍处于活动期,分期也需要重新再评估。【12】 手术,被认为是最直接的可能治愈癌症的手段。但手术的治疗性切除,并不意味着病灶的完全清除。还可能存在的微小残留病灶MRD,提示着各种复发转移的危险。Goldstraw等通过对19个国家46个研究中心的10万+患者的临床数据进行荟萃分析:随着时间的推移,几乎所有接受完全切除手术的肺癌患者,术后均存在复发转移的危险,患者的总生存率随着临床分期增加而下降。 为了进一步减少术后复发,提高生存率,延长生存期,合理的进行辅助治疗成了抗肿瘤道路的关键一环。 1、NSCLC患者的术后化疗 在五个最大的化疗辅助试验中,NCIC JBR.10和ANITA试验显示总的生存获益是持久的。ANITA试验的7年随访,以及BLT、IALT和ALPI的3个试验,都证实了5年后的生存获益。NSCLC荟萃分析协作小组曾就手术+化疗vs单纯手术做过的荟萃分析(基于34项试验,8447例患者),以及2020ASCO大会披露的大型随机试验和meta分析结果,也都提示了早中期患者术后化疗辅助的获益。不仅降低了16%的复发风险,5年的生存率也有绝对的提高。【1-4】 近期重要的临床ADJUVANT研究跟ADAURA研究,虽然都提示了靶向辅助的利好,但也没法否定化疗的辅助地位: ⅠA期,患者术后不需要辅助化疗,毫无争议! ⅠB期,可能需要对患者进行区分。CSCO指南认为,缺乏高级别证据支持,一般不支持术后化疗。NCCN指南的术后指导为观察或对高危患者进行辅助化疗。高危因素:低分化肿瘤(不包括分化良好的内分泌肿瘤)、脉管侵犯、楔形切除、肿瘤>4cm,脏层胸膜受累、淋巴结状态不明Nx。由此综合,我们认为,有高危因素的ⅠB期NSCLC患者,在可耐受的条件下应该进行术后的标准化疗辅助。 Ⅱ-ⅢA期,可耐受化疗的情况下,术后化疗是有益的(1类证据支持)。 2、NSCLC患者术后的靶向辅助 (1) EGFR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 2020年12月,FDA批准奥希替尼9291用于EGFR基因突变阳性非小细胞肺癌术后的辅助治疗。NCCN指南也对应做了更新,如图: 即,在手术切除治疗后的IB-IIIA期肺癌患者,如果有检测到EGFR突变,推荐进行标准化疗(可耐受的情况下)+考虑奥希替尼9291进行辅助治疗。 ①癌种借鉴: 对有高危复发风险的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术后通常采用化疗+靶向的辅助手段来降低复发。对中高危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术后也常使用靶向辅助,降低复发风险。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术后辅助选择,应该也可以借鉴于此。 ②临床支持: 早中期IB-IIIA期患者,分期越晚,疾病复发风险越高。标准治疗之外,是否应该有更好的策略来进行控制呢? 术后标准治疗的5年复发率:IB期=45%,Ⅱ期=62%,IIIA期=76% 国际Ⅲ期ADAURA研究,IB~IIIA期的患者在使用奥希替尼辅助化疗后,中位的无病生存期得到显著获益,甚至压倒性优势。II-IIIA期患者减少了83%的疾病复发风险(HR 0.17),全部IB-IIIA期患者,减少了79%的疾病复发风险(HR 0.21)。其中的HR值0.17,算是目前NSCLC相关临床研究取得的最好值。依此,奥希替尼作为辅助治疗后OS获益可能非常大,特别让人期待。【13】 ③脑转移风险降低: ESMO2020年会报道了ADAURA研究的脑转移亚组分析结果,中位随访22个月,9291辅助治疗组的脑转移发生率1%,远低于安慰剂组的10%,脑转与死亡风险降低明显。 但也应该注意,奥希替尼停药后,靶向组的无脑转移率很快与安慰组重合。短期内的无脑转率并没有得到持续转化。 ④5年未复发的期待: 美国癌症协会(American Cancer Society)委托的一项2019年的研究里,有5年持续缓解史(5年未复发)的肺癌幸存者,87%的人又过了5年无癌期【14-15】。提示了5未复发的改善,对生存期的延长可能有特别重要的价值。 通过更合理的辅助治疗,帮助患者更好的实现5年未复发,真的让人很期待。 ⑤后续治疗的疑惑: ADAURA研究中,以9291作为术后的辅助手段,未复发率有压倒性优势。可能的疑虑在于:一下子把药物手段跟力气都使上,会不会造成后继无力? 这个疑问的本身可能有个假设性前提:患者都有足够的生存时间来用完这些药物。以往的临床显示,IB期NSCLC患者的5年生存率可能只有73%,ⅢA患者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0-88.2%,33-53.8%和10-35.7%(随访期间,如果术后复发,可用靶向药及个性化治疗手段很少,现在的数据应该比这个好很多)【5-7】。总有些人没走多久就复发,需要面对随之而来的治疗问题,社会焦虑等问题。也总有些人没走多久就倒下。如下草图 以往数据:未区分的ⅢA期术后生存情况(土堆草图) 你是幸运的人么?能保证自己就不是复发的那个群体么?H1N1流感病毒在发病<2天的早期用药对死亡风险的降低作用,以及HIV的黄金72小时阻断时间,都提示着提前干预,最大限度降低风险对整体疾病治疗及症状的优势。 以上的担心和解释都很合理。不过,我们也应该看到过往研究中的局限:a.以往治疗手段远比现在少得多;b.人群也没有特别筛选。 我们简单就死亡发生情况做下对比,就很明显看到局限因素对整体预后的影响了。如下图示,筛选的egfr+阳性患者,随着辅助手段及后续多种治疗的帮助,术后3年发生的死亡率非常少(真实世界未临床筛选的患者死亡率可能更多一些)。 ADAURA研究:截止2020.01.17,ⅢA患者的复发及生存情况(土堆草图) 再来看下ADJUVANT研究。易瑞沙辅助治疗后,只有25%的患者在进展时有序贯靶向治疗,而化疗辅助的32%患者在进展后有序贯靶向的机会。抛开治疗中可能存在的社会影响因素,序贯治疗的有效率还是差别明显的。结果是,虽然明显提高了DFS无病生存期(未复发时间),但没有看到总生存时间OS的延长。 OPTIMAL临床试验中,术后进行特罗凯的靶向辅助,DFS的优势巨大,HR值0.16也超级优秀。但未用靶向辅助的患者69%在进展后的用了特罗凯,反而比术后直接特罗凯辅助的总生存期还要长。【18】 总之,减少复发和死亡风险,对于整体治疗可能有益。但后续的治疗,顾虑也多:复发后,靶向组接受靶向治疗的比例降低,会不会压缩靶向组的前期优势?后续耐药机制是什么?后续我们还可以选择哪些治疗手段? ⑥靶向辅助的最佳时间: 对于大多数可能治愈的肺癌患者来说,复发/进展的风险主要集中在最初的12-24个月(有数据:平均无病间隔为14.1-19.8个月)【5】,此后逐渐降低(也适用于有限疾病的小细胞肺癌)。ADJUVANT研究的2年易瑞沙辅助,ADAURA研究的3年靶向辅助,可能也是基于该肺癌复发的高风险时间段来设定。 非小细胞肺癌切除术后复发的分期差异【11】 结合上图及过往临床,我们看到ⅠB期高复发风险可能集中在12个月内【8-9】,Ⅱ-ⅢA期的高复发风险主要集中的24个月内,此后逐渐降低。我们是否能以此考虑靶向辅助的应用时间,对ⅠB期与Ⅱ-ⅢB期的患者进行区分建议呢?分期不同,面对的风险必然不同,所需要风险应对的代价应该也会不同。 ⑦不同分期的对待: ADAURA研究:术后2年未复发率 分期越早,化疗或靶向的辅助价值越低。而分期越晚,组间的差距就越大,化疗及靶向辅助的意义就越大。 2020WCLC:针对ADAURA研究的探索性亚组分析数据【16】 附:ⅢA期的风险患者数仅为0-7例和1-2例,存在很大波动,待后续 Ⅱ-ⅢA期:“风险峰值出现的时间有多早,复发风险的尾部消失的时间有多长,在很大程度上与潜在癌症的侵袭性有关。”特别是淋巴结N2阳性的患者,相比N0-1,复发率明显更高,而且增加了N3淋巴结阳性的可能,对评估、决策及预后有很大的影响【10 17】。ADAURA研究的探索亚组分析中,我们发现,不管有没有化疗辅助,后续使用奥希替尼9291都有明显的DFS获益。能耐受的前提下,有化疗辅助的可能获益更多。 […]

半夏
化疗中这项调整,竟增加了半年的生存时间

化疗中这项调整,竟增加了半年的生存时间

文章来源:与爱共舞订阅号 本文作者:许柯 化疗的时间节点选择往往对于疾病的治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一线选用化疗进行治疗还是作为其他治疗的辅助手段?是在术后立即进行辅助化疗还是需要间隔使用?靶向药与化疗交替需要把持怎样的节奏?……选择正确的化疗时机势必会让化疗发挥其最大的价值,达到在减轻不良反应的同时延长生存时间的目的。 然而上述的化疗时间选择都是大方向上的把控。倘若我们把化疗时间段的选择精确到某天,某个时间段又会有怎样的效果呢? 早晨化疗可增加6个月生存时间 一项发表于《神经肿瘤学进展》的研究显示:胶质母细胞瘤(GBM)的患者使用标准化疗药物替莫唑胺进行治疗时,早上使用药物的患者平均总生存时间比晚上使用的患者长3.5个月。而在MGMT甲基化胶质母细胞瘤患者中这个差距达到了惊人的6个月。 该研究共收纳了166例胶质母细胞瘤患者,他们先前都已接受过手术治疗和化疗,研究人员依据他们进行化疗的时间不同,将他们分为了早晨组(AM)与夜晚组(PM)。 在对这些患者进行了多年的随访研究之后(中位随访时间达到了5.07年),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个惊人的事实。结果显示,早上进行化疗的患者与夜晚相比有更长的OS(中位OS,95%CI = 1.43,1.12〜1.92 vs.1.13,0.84〜1.58年)。 在56名MGMT甲基化胶质母细胞瘤患者中OS收益更加显著,早晨进行化疗的患者比晚上进行化疗的患者总生存期多6个月(中位OS=2.13, 95% CI: 1.92~3.57年 vs. 1.63, 95% CI: 0.88~NR 年)。 这表明胶质母细胞瘤患者在使用替莫唑胺作为标准化疗药物时,早晨用药的患者相比晚上用药的患者会获得更好的生存收益。 早晨化疗效果一定会更好吗? 该研究的灵感是来源于多数患者更愿意在晚上接受化疗,因为从患者的表现来看,晚上进行化疗的患者往往会有更少的副作用。研究者们因此提出了大胆的猜想:早上进行化疗副作用大会不会是由于治疗效果更好造成的呢? 于是,他们先在小鼠中进行了验证,没想到在小鼠中的研究证实了他们的猜想。他们便顺理成章地展开了这项研究。当然,他们的猜想再次得到了证实,并表现出惊人的对比。 但这样的结果一定意味着化疗在早晨进行更好吗? 其实也未必。首先,该研究是一个小型的回顾性分析研究,意味着患者没有受到严格的试验限制,干扰研究结果的因素会有很多。其次,该研究只针对的是胶质母细胞瘤选用替莫唑胺进行化疗的情况,无法将此结果推行到所有化疗当中。可能其他药物用于其他癌症的化疗时最佳用药时间变成了晚上。 但是如此惊人的成果还是为我们打开了一条新的研究思路——探索化疗药物的最佳起效时间。要知道替莫唑胺之所以能成为胶质母细胞瘤的标准化疗药物,是因为它将原有方法的生存时间提高了十周,而仅仅是在早晨使用就可让生存时间增加3-6个月,这个结果是足够惊喜的。 在此研究之前大家很少会考虑的化疗具体的精准用药时间,基本都是由医生安排进行。如果能沿着该研究的设计思路,更多地思考药物的使用时间,找到不同患者对于不同药物的最佳使用时间,相信会为患者提供一个切实可行又极易实现的延长生存期的方法。 如今该研究团队已经着手开展一项临床试验,关于新诊断出的胶质母细胞瘤患者被随机分配到早晨或晚上接受替莫唑胺治疗。实验结束之后,相信在胶质母细胞瘤领域这项研究可以有个尘埃落定的结果。也希望更多研究人员可以重视药物的生物钟疗法,根据昼夜节律,找到适合药物的使用时间,让患者在目前治疗条件下就能获得更好的生存周期。 参考文献: [1] DamatoAR, Luo J, Katumba RGN, Talcott GR, Rubin JB, Herzog ED, Campian JL.Temozolomide chrono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glioblastoma: a retrospectivesingle institute study. Neuro-Oncology Advances. […]

半夏
化疗选择picc还是输液港

化疗选择picc还是输液港

文章来源:与爱共舞订阅号   本文作者:小棉袄 编者按 小棉袄不仅掌握着专业的医学及护理技能,还在陪伴母亲以及自己抗癌的过程中积攒了丰富的抗癌经验。陪伴母亲经历了数十次化疗且自己也经受了数十次化疗的洗礼小棉袄对于化疗更是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与认识。   因此,关于大家热议的“化疗选用picc还是输液港”这一话题,小棉袄的回答自然可以称得上是“标准答案”。 相信手握这份答案的你,在面对这样问题的时候一定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picc和输液港,都是为了保护血管,防止长期输液和输入如果外渗就会导致局部坏死的药物所配备的输液通路。两者都省去了反复穿刺带来的疼痛和麻烦。 picc是经外周静脉(肘部或者锁骨附近的胸壁)置入中心静脉导管,通俗讲就是由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一根导管,让导管到达心脏附近大血管的上腔静脉,方便患者长期输液,最常见的就是用于化疗。 picc的优点: picc最大的优点就是费用比输液港低很多,而且是医保报销范围。吉林地区picc全价三千多,报销后费用一千元左右或者几百元。维护费用也相应不高。一周换药一次,费用一百元左右。 创伤小,属于一种穿刺,时间短,局部应用麻醉药。有的科室由护士完成,有的科室是去介入科完成。拔管时候很简单,不用打麻醉药,不疼痛。 日常活动不受影响。置管适应后,基本没有不适感。 拔管后,疤痕小,基本一年以后看不出来。 picc的缺点: 相对于输液港而言,留置后,在皮肤表面穿刺的地方会有导管的末端,肉眼可以看见。局部会粘上像透明胶带一样的无菌贴膜,可能让没见过的人看着有点吓人。夏天有点不便,我肘部带picc的时候夏天带着防晒袖。穿刺在锁骨的,会带一条丝巾。 经常冲管和换药显得有点麻烦。冲管1~3天冲一次,出院后家属可以操作,住院时候护士都会给家属讲解。时间长了自己就可以冲管。带在肘部的自己冲起来有点不方便,锁骨处的,可以对着镜子操作。每周换药一次,必须是专业护士操作了。 泡温泉、游泳等水上项目最好还是不要参加。洗澡时候需要用保鲜膜包好,防止进水引起感染。 对于意识不清醒的人要多加注意,防止因为导管末端裸露而造成导管人为拔出。 picc最长时间可以留置一年,半年的时候要从原来穿刺处更换导管,不是重新穿刺。 我生病化疗选择的是picc,在我家孩子小时候洗澡,都是我缠着保鲜膜给洗澡的,日常家务做饭、洗衣服都没问题。客观讲,picc在防止感染方面不如输液港,但是平时很少见过谁的picc感染了。 与之相比,输液港是最先进的中心静脉输液通路,通过一个小手术将输液港座及导管埋置患者皮下,建立通路。PICC后血管条件差、不宜再次置管但仍需静脉化疗的患者输液港。 输液港的优点: 患者使用方便,皮下埋植,不用贴膜。 因为是皮下埋植,创口不外露,比picc预防感染方面更安全。 携带方便,外观不易被发现。可以洗浴及游泳。 使用期限长:输液港可以携带终身,化疗次数多的,不用反复下管。 日常护理简单,不用经常由自己或者家人冲管,也不用每周换药,在不每天输液的情况下,只需要一个月换药一次就可以了。 输液港的缺点: 费用昂贵,全额费用8000~10000元左右,医保不报销。 创伤比picc大。它相当于一个小手术,是打麻醉剂的。所以,一些小手术的禁忌症不可避免。手术造成的疼痛超过picc。输液港拆除也和植入一样需要进手术室。 输液港拆除后会留下疤痕。对一些感染性疾病、对相应的医用材料过敏、严重的心肺疾病或烧伤、预穿刺部位曾经接受过放疗、预置管部位有血栓形成等患者,禁用picc和输液港。 无论是picc还是输液港,都要平日经常观察局部情况,保持皮肤清洁,预防感染,发现局部红肿需要告知护士,及时处置。 选择肘部留置的话,术侧胳膊不可以提举重物、做比较用力的家务比如抱孩子、抡菜刀砍排骨哈哈。还要避免过度外展、上举如引体向上、托举哑铃、打球、等活动度较大的体育锻炼。手臂活动过剧不行,但是一点也不动还不行,要正常活动,不活动会导致同侧手肿胀,严重的会导致血栓。置管后最初几天患肢要进行一些锻炼,护士都会教的。 有的病友说:“两个我都不想用,不想身上带着异物,只想每天扎针输液可以吗?”如果药物没有禁忌,化疗疗程短,血管又不难找,当然是可以了!只是化疗药不能和其他药物共用一个通路,留置针的话,必须当天拔掉,不可以重复使用。乳腺癌的病人术后一侧手臂不能打针,那么只剩下另一只手臂可以用,就要谨慎选择了。   对于强刺激的发疱类化疗药必须选用picc或者输液港输液,如长春花类药物长春瑞滨、长春新碱、长春高辛等,和蒽环类的阿霉素等等。有的病人只化疗四个,药物又不是强刺激的,医生却强烈推荐picc或者输液港,其实我认为没必要,如果血管不好,那还是别勉强了,在这里希望不要带偏了群众哈。 还要说明一点,picc和输液港不是化疗的专利,许多没有癌症的病人长期输液、血管难找、肠外营养、或者输注强刺激性药物也可以选用两者。所以,对于选择哪种输液方式,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衡量。  

半夏
“去化疗”式抗癌登场,新型组合疗法创造“低毒高效”治疗模式

“去化疗”式抗癌登场,新型组合疗法创造“低毒高效”治疗模式

二三十年前,面对晚期实体瘤患者,化疗几乎是唯一的选择。 化疗虽然可以一定程度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并在一些特殊的癌种(生殖细胞肿瘤、淋巴瘤等)里起到根治性的作用,但是化疗相关的不良反应,常常令年老体弱的病友望而生畏。 随着医学和生物技术的不断进步,靶向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新型抗癌药,不断推陈出新,有的逐步成为晚期实体瘤的首选治疗。相比于化疗,这些新药有效率更高、副作用更小、患者生活质量越高,越来越受到广大癌友的欢迎。 不过,截至目前,在晚期实体瘤的一线治疗中,彻底去掉化疗,依然只适用于一小部分病友,主要是两大类: ● 第一类,是携带明确的驱动基因突变且恰好有针对性的靶向药的晚期癌症,如EGFR突变的肺癌、ALK突变的间变大细胞淋巴瘤等; ● 第二类,是携带明确的分子标志物提示对免疫治疗非常敏感的晚期癌症,如PD-L1强阳性(PD-L1表达超过50%)的晚期肺癌,MSI阳性(或者TMB高)的晚期肠癌。 所以,依然有相当高比例的病友,一线治疗无法摆脱化疗: ○ 部分病友,化疗依然是最佳的选择; ○ 部分病友,化疗依然是组合疗法里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比如HER2扩增的乳腺癌和胃癌,靶向药联合化疗是首选;比如对于绝大多数肺癌、食管癌、胃癌等实体瘤,PD-1抗体联合化疗,似乎是更好的方案。 那么,对于这些化疗依然唱主角的晚期癌症,有没有办法研发出新型的药物或者新的组合方案,去掉化疗,同时保证疗效不打折扣、毒副作用不增加呢? 近日,几项最新研究给这部分病友带来了曙光。 1 无基因突变肺癌 免疫+靶向,有效率超70% 2021年1月底召开的世界肺癌大会上,上海市胸科医院韩宝惠教授公布了一项小规模临床试验的研究结果,利用PD-1抗体信迪利单抗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安罗替尼,作为晚期无驱动基因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的一线治疗,疗效惊艳。 (1) 临床试验设计   招募22名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使用PD-1抗体200mg/3周一次,联合安罗替尼12mg/每天一次,连续吃14天,休息7天。 入组患者中,8个是PD-L1阴性的、5个是PD-L1弱阳性的、8个是PD-L1强阳性的;11个是TMB低于10的,4个未经检测。 一句话,这组病人就是临床工作中随机入组进来了,并没有为了得到一个好看的临床疗效数据,故意挑选那些对免疫治疗单药治疗本来就很敏感的病人。 (2) 临床数据 治疗后,22个病人16个病人肿瘤明显缩小,其余6个病人肿瘤稳定,也就是说抗癌有效率超过70%(哪怕是PD-L1强阳性的肺癌,单药PD-1抗体的有效率也低于50%),控制率为100%。 更重要的是PD-L1阴性或者TMB低的病友中,治疗有效率也同样达到了60%-70%。4个合并脑转移的病友,脑部转移病灶肿瘤均明显缩小,甚至接近消失。中位的无疾病进展生存期达到了15个月(化疗时代历史数据短于6个月,PD-1抗体联合化疗也短于9-12个月),1年总生存率高达95.5%。 事实上,PD-1抑制剂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在多种其他实体瘤中已经有成功经验:PD-L1抗体联合贝伐单抗、PD-1抗体联合仑伐替尼、PD-1抑制剂联合阿昔替尼等组合在晚期肝癌、肾癌中已经获得3期临床试验的成功,甚至已经写入指南,成为标准的一线治疗。更多内容可参考文章:王炸组合: 10种癌症, 控制率最高100%, 癌症治疗进入“全民控制”阶段 因此,PD-1抗体联合安罗替尼,在晚期肺癌的小规模临床试验中获得令人惊艳的结果,事实上也在预料之内。下一步,更大规模的2期、3期临床试验将稳步推进,让我们期待PD-1抗体联合安罗替尼这个组合疗法,在晚期肺癌中,取得更大的胜利。 2 肠癌:双靶向连环杀,副作用更小 与肺癌截然不同,肠癌是一组普遍而言,对PD-1抗体免疫治疗不太敏感的实体瘤。 晚期肠癌患者中,只有约5%-10%的患者属于MSI阳性、TMB高的患者,这类患者对PD-1抗体比较敏感,适合接受免疫治疗。 其余超过90%的患者都属于MSS、TMB低的免疫治疗抵抗型患者,这绝大多数的肠癌患者,截至目前,首选治疗依然是靶向药联合化疗:西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或者贝伐单抗联合化疗——一句话,化疗依然是不可获取的治疗骨干。那么,对于这部分病人,有没有可能免去化疗呢? 近日,一项联合2种靶点的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晚期肠癌的小规模临床试验,给出了积极的阳性结果。 贝伐单抗、瑞戈非尼、呋喹替尼等肠癌常用的抗血管生成药物,主要的作用靶点是VEGF信号通路,事实上除了这条促癌生长的血管生成信号通路之外,还有一条非常重要的促癌的、血管生成相关的信号通路,那就是Ang/Tie-2信号通路,小分子抗癌药物trebananib就是用来阻断这条信号通路的新药。 联合使用贝伐单抗和trebananib,可以更彻底地阻断供应癌细胞的营养血管,诱导癌细胞死亡。基于这样的原理,澳大利亚墨尔本的NiallC. Tebbutt教授主持了这样小规模临床试验,入组的是晚期初治的肠癌患者,具体治疗方案是:贝伐单抗7.5mg/kg,3周一次,联合trebananib15mg/kg,每周一次。 45名晚期肠癌患者入组,接受上述联合方案治疗,7名患者肿瘤明显缩小,6个月的疾病控制率高达63%,起效的患者疗效维持的中位时间是20个月(最长的患者达到了4年),中位无疾病进展生存时间为8.4个月,中位总生存时间为31.4个月(与靶向药联合化疗的历史数据,基本相似)。 抗血管生成的两个不同靶点的靶向药联合,免去了化疗,疗效和生存期都和有化疗参与的方案类似。 那么不良反应方面呢? 33%的患者出现了3-4级不良反应,部分情况下难以区分是药物不良反应还是肿瘤进展。有7名患者由于副作用难以耐受,而提前停药:有1人是消化道出现,1人是胃肠道穿孔,还有3人是心脏不舒服,1人是脑出血还有1人是由于伤口愈合延迟。没有出现由于副作用导致的患者死亡。 其他不良反应,都是轻微且容易处理的,总体而言该联合方案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严重程度,低于靶向药联合化疗导致的副作用。 参考文献: [1]. Dualanti-angiogenesis agents bevacizumab plus trebananib, […]

小D
四项免疫治疗长期随访数据背后的秘密

四项免疫治疗长期随访数据背后的秘密

免疫治疗是近年来肿瘤的新兴疗法,针对程序性死亡受体(PD-1)及其配体(PD-L1)通路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对包括非小细胞肺癌(NSCLC)在内的多种实体瘤患者均有很好的疗效,可谓大放异彩。 免疫治疗,划时代的肿瘤精准医学策略 K药,O药,T药,I药,……,各类以大写字母简写的药物,成为研究者、医生和患者每天讨论的热门话题。免疫治疗,显然已经深入人心。 抗PD-1/PD-L1免疫治疗能获批用于临床,离不开大型III期疗效确证性临床试验的优秀数据。这其中,无进展生存期(PFS)、总生存期(OS)等至关重要。作为判断临床预后最为客观的指标,OS的表现倍受关注。 一提到免疫治疗的生存曲线,我们印象最深刻的仿佛就是“拖尾现象”这个词了。没错,“拖尾”代表免疫治疗获益持久,代表生存无限的延伸和疾病的慢性化可能。 说到这,免疫治疗是否真的能使肺癌慢性化?对不同PD-L1表达的患者,接受这一通路抑制剂后的临床转归是否有别? 持续随访的生存数据,WCLC公布四项重磅免疫治疗最新预后结果 在刚刚举办的2020年世界肺癌大会(WCLC)上,研究人员公布了四项免疫治疗重磅研究的长期随访更新数据(表1)。生存曲线是否继续“拖尾”?NSCLC慢性化是否实现?相信看完癌度这篇推文,大家心里就有了答案。 表1  2020WCLC四项免疫长期生存随访概要 KEYNOTE-010,K药用于经治NSCLC[1] 对经治NSCLC,随访5年时,帕博利珠单抗(K药)单药组仍较化疗组具有显著的OS获益;且无论PD-L1表达的肿瘤比例评分(TPS)如何,均是如此(图1): PD-L1 TPS≥50%者:5年OS率25.0% vs 8.2%,死亡风险降低45%; PD-L1 TPS≥1%者:5年OS率 15.6% vs 6.5%,死亡风险降低30%。 当然,PD-L1表达较高者,获益更明显:治疗5年时,仍有1/4患者存活,这些患者实现了长生存目标,由于曲线还是趋于水平,他们或能取得更久的生存。 图1  KEYNOTE-010最新OS随访结果(根据不同PD-L1表达) 对PFS,K药也完胜化疗。这些结果表明,对于一线治疗失败的NSCLC,后线治疗选择K药较化疗更有优势,特别是PD-L1表达高的群体。 KEYNOTE-189,K药联合化疗用于初治非鳞NSCLC[2] 这项研究探讨的策略是K药联合化疗一线用于非鳞NSCLC。两组的中位OS相差1年(22月 vs 10.6月),K药组较对照组死亡风险下降40%。此外,无论PD-L1表达,与对照组(安慰剂联合化疗)相比, K药组的OS均有优势(图2): PD-L1 TPS≥50%者:3年OS 43.7% vs 30.0%,死亡风险降低29%; PD-L1 TPS 1-49%者:3年OS率 28.3% vs 17.2%,死亡风险降低34%; PD-L1 TPS<1%者:3年OS率23.3% vs 5.3%,死亡风险降低48%; 图2  KEYNOTE-189最新OS随访结果(根据不同PD-L1表达) 对共同主要研究终点PFS,趋势同样适用。这表明,对初治的晚期非鳞NSCLC,无论其PD-L1表达状况如何,在标准姑息化疗基础上联合K药均能现在改善预后。值得注意的是,PD-L1表达较高群体,在接受化疗或化疗联合免疫治疗后,预后要优于PD-L1相对低表达的群体。 KEYNOTE-042,K药用于初治NSCLC [3] 那么撇开化疗,K单药的效果如何?KEYNOTE-042是K药比对标准化疗在一线NSCLC中使用的研究,其3年随访更新数据表明,K药较化疗有优势(图3): PD-L1 TPS≥50%者:3年OS率20.0% vs 12.2%,死亡风险降低32%; PD-L1 TPS≥20%者:3年OS率 18.0% vs […]

半夏
升起丨免疫治疗的双子星联合化疗一线治疗肺癌“报捷”

升起丨免疫治疗的双子星联合化疗一线治疗肺癌“报捷”

在非小细胞肺癌的免疫治疗市场可谓是“硝烟弥漫”。拥挤着各种免疫治疗药物,靶向治疗药物。在这个拥挤的治疗药物市场,有这么一对双子星药物一直备受关注。那就是靶向PD-1的纳武利尤单抗、靶向CTLA-4的伊匹木单抗。 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获得者为发现这两个靶点的科学家所分享,因此如果我们通过药物同时阻断这两个靶点是否效果会更好? 在经过很长时间的临床研究之后,研究者逐渐摸索出了既能降低联合治疗不良反应概率,又能增加相应疗效的办法。发布在《柳叶刀·肿瘤》杂志的研究报道了这一组合用药的策略,在非小细胞肺腺癌一线治疗领域大获成功。癌度带大家一起来看一下。 一、能量互补的免疫双子星一线治疗肺癌喜获丰收 为何大家将欧狄沃和伊匹木单抗称之为免疫治疗双子星呢,我们来看一下它们的功能。 伊匹木单抗的靶点是CTLA-4,可诱导免疫T细胞增殖和激活,同时减弱调节T细胞的功能,伊匹木单抗还可以将激活的部分T细胞分化为记忆T细胞,帮助实现长期的抗肿瘤免疫反应。 纳武利尤单抗(也称之为O药)靶点为PD-1,可通过阻断PD-1与PD-L1之间的结合,恢复现有抗肿瘤T细胞的功能。 因此将这两个药物组合起来使用,逻辑上是比一个药物效果更好。由于不良反应比较大,所以临床科学家也逐渐摸索出一些办法,比如适当降低伊匹木单抗的剂量。此外为了最大化免疫治疗双子星的疗效,也将化疗联合上去。但是不是一直联合化疗,而是最开始联合2个疗程热热身即可。 CheckMate 9LA是一项国际多中心的III期临床试验,在19个国家的103家医院进行,入组的患者为未经治疗的IV期或复发的非小细胞肺癌。入组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患者的用药如下: 治疗组:每三周注射一次纳武利尤单抗(360毫克),每6周静脉注射一次伊匹木单抗(1mg/1kg体重)。含铂双药化疗两个疗程,每隔3周静脉注射一次。 对照组:单药化疗四个周期,每3周静脉注射。 CheckMate 9LA研究共纳入了1150例患者,预先计划的中期分析中随访时间为9.7个月。总体生存率情况如下图所示。 图1 免疫治疗双子星联合化疗一线治疗 肺癌改善患者总生存期 如上图所示,中期随访数据表明。免疫治疗双子星联合2个疗程化疗的患者中位总生存期为14.1个月,显著比对照化疗的10.7个月要长。随着中位随访时间的延长,最后获得的实验组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为15.6个月,对照组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仅为10.9个月,差异显著。总体上两条治疗曲线分的还是很开的。 二、亚组分析,免疫治疗双子星优势明显 很多时候,患者在使用免疫治疗药物的时候需要检测PD-L1,分析其他的一些指标,比如肿瘤突变负荷TMB,微卫星不稳定性MSI等。 但是免疫治疗双子星联合有限疗程化疗似乎不需要考虑上面的几点。 图2 免疫治疗的双子星联合化疗一线治疗肺癌的亚组分析 如上图所示,不管是否存在肝转移、骨转移、PD-L1表达量高或者是低,免疫治疗双子星联合化疗的治疗优势都是明显的。但是有两个例外,如果患者年龄大于75岁,或者是从未吸烟,那么单独使用化疗的效果会更好。 图3 联合化疗一线治疗 肺癌的不同患者群分析 如上图所示,不管患者的PD-L1表达是阴性,还是表达阳性。 免疫治疗双子星联合2个疗程的化疗,都是显著优于标准化疗,总生存期曲线表现为两条分的很开的曲线。 其次,不管是什么肺癌亚型,鳞状细胞肺癌还是非鳞状非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双子星都可以增加治疗有效率,患者获益明确。 图4 免疫治疗双子星联合化疗一线治疗肺癌的应答情况 在治疗应答率上,免疫治疗双子星联合化疗可以达到38.2%的治疗应答率,而标准化疗可以获得24.9%的治疗应答率。在一年期间仍然存在治疗应答的概率分别是49%和24%,相差了一倍。 在不良反应方面,最为常见的3-4级不良反应是中性粒细胞减少、贫血、腹泻、乏力等。实验组患者不良反应概率是30%,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概率为18%。总体风险可控。 三、启示、未来肺癌一线治疗的新策略 现在免疫治疗肺癌多数情况下需要将PD-1与化疗联合,不然有效率会偏低的,而且很多时候,大家宁愿受罪也不能接受治疗无效的结果。但是化疗给到患者的身体很大的伤害,因为选择了那个联合治疗就需要PD-1和化疗一直组合着用。但是今天的这个研究报道就给了大家一个新的治疗选择。 使用免疫治疗药物的双子星,最大化发挥阻断PD-1和CTLA-4的功效,在最开始仅仅使用2个疗程的化疗,然后就不再受化疗的罪了。而且O药的使用周期扩大到3周用一次,I药物伊匹木单抗的使用周期是6周一次,就可以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这是非常不容易,也是非常值得期待的。 相信这一治疗措施也很快获得批准,成为肺癌一线治疗领域的一个优势治疗策略。 参考来源 Luis Paz-Ares,et al., Lancet Oncol. 2021 Jan 18;S1470-2045(20)30641-0.    

半夏
WCLC2020丨基因检测报告中的化疗药建议真的有用吗?

WCLC2020丨基因检测报告中的化疗药建议真的有用吗?

文章来源:与爱共舞订阅号 作者:许柯 随着个体化治疗理念的推广以及基因检测费用的下降,基因检测几乎成了每个肿瘤患者都需要完成的检测项目。基因检测的结果也往往会对我们的治疗选择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基因检测结果的准确与否至关重要! 一份标准的肿瘤NGS基因检测报告分为四个部分,包括受检人的基本信息、检测结果、报告正文以及附录和参考文献。 NGS基因检测报告包含内容 从基因检测的结果中我们可以清楚的了解到靶向药物、免疫药物以及化疗药物的可使用情况。这就相当于给要“考试”的我们划好了范围,对各位患者的治疗有着非凡的意义。 然而长期以来对于基因检测给出的化疗药物限定都存在争议,作为广谱类抗癌药的化疗药物,通过基因检测给出的指导用药方式是否真的更加有效呢?真的能满足个性化、精准化的治疗需求吗? 基因检测报告中的化疗药物推荐 在近期举办的世界肺癌大会上一项来自意大利的研究给出了我们这个问题的答案。 生物标志物定制辅助化疗无显著生存获益 本次世界肺癌大会上一项关于辅助化疗的研究非常特别,吸引了众多学者的瞩目,它就是ITACA研究。在大会上来自意大利的科学家团队公布了实验最新的III期临床结果。 试验设计: ITACA的研究人员研究在17个意大利中心和13个德国中心共招募了773例完全切除II~ III期NSCLC患者,患者术后都进行了基因检测,并在接受完手术后的6-12周入组。研究人员随机将他们分为了定制组(T组,n=384)与对照组(C组,n=389),再依据患者的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和胸苷酸合酶(TS)mRNA表达水平将定制组的患者又分为四个亚组。 ERCC1与TS都比较高的患者(T1,n=148)接受单药多西他赛的治疗; ERCC1高,TS低的患者(T2,n=43)接受单药培美曲塞的治疗; ERCC1低而TS高患者的患者(T3,n=101)接受顺铂+吉西他滨治疗; ERCC1与TS都低的患者(T4, n= 92)接受顺铂+培美曲塞的治疗 对照组患者接受的治疗则为: 顺铂+吉西他滨(C1,n=159); 顺铂+长春瑞滨(C2,n=123); 顺铂+多西他赛(C3,n=23): 铂+培美曲塞(C4,n=5); 其他(C5,n= 8) 该实验的研究重点为总生存期(OS)。 试验结果: 共有690名患者愿意接受治疗意向的分析,在对他们进行了长达55.8个月的随访后,对照组和定制组分别有86例(24.9%)和68例(19.8%)患者死亡。 在中位OS的对比上,对照组与定制组并没有变现出很大的区别。对照组:83.5个月(95%CI: 60.1-NR),定制组:96.4个月(95%CI: 81.8-NR);风险比(定制组vs. 对照组)为0.76 (95%CI: 0.55~1.04; p=0.091); ITACA研究的OS情况 除了在OS上没有表现出明显差距外,两组在无复发生存期(RFS)上的表现也非常接近,对照组为41.5个月(29.2-58.1),定制组为64.4个月(34.7-96.4);风险比(定制组vs. 对照组)为0.94 (95%CI: 0.74~1.20; p=0.615); ITACA研究的RFS情况 但在副作用的发生情况上定制组还是占据了一定的优势。对于3-5级毒性反应发生率,对照组出现更多,中性粒细胞减少(18.9% vs 13.4%)、白细胞减少(13.3% vs 3.9%)、血小板减少(7.7% vs 3.3%)和贫血(2.7% vs 0.9%)。 试验分析: 从试验结果来看,依据基因检测检出的生物标志物来制定的化疗方案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优势,无论是OS还是RFS两组都没有明显的差异,仅在副作用的发生率上定制组要稍占优势,然而这并不能成为精准治疗的体现。 总结 ITACA研究共招募了773例受试患者,属于大型的III期临床试验,并且该试验从08年开始招募到14年启动再到如今III期临床结果的公布,经历了较为漫长的随访与研究时间,其研究结果还是相当具有说服力的。 […]

半夏
基因检测预测化疗毒性:减量增效,延长生存

基因检测预测化疗毒性:减量增效,延长生存

精准医学的概念,已经提出多年了。由此衍生出的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基于分子靶点的现代抗癌药物,风起云涌,快速改写着抗癌指南。 靶向治疗,最经典的场景,是这样的:癌症病友,拿肿瘤组织或者外周血进行基因检测,如果发现某个驱动突变(比如EGFR突变),那么他就有很大的概率(一般都在60%-80%甚至更高)能从针对性的靶向药(比如易瑞沙、特罗凯、泰瑞沙等)中获益,服药后副作用不大、肿瘤明显缩小、疗效维持较长时间。 相反地,假如病友做了基因检测,没有EGFR突变,那么即使这位病友非不死心,执意尝试EGFR的靶向药,那么一般而言,有效率低于5%甚至更低——通过基因检测,识别致癌的驱动突变,匹配最合适的靶向药。 免疫治疗,则相对复杂一些,与PD-1抗体等免疫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相关的基因改变,被分成了4大类: ○ PD-1神效基因,比如PBRM1,这类基因突变的患者,使用PD-1抗体一般都有不错的疗效; ○ PD-1耐药基因,比如JAK2、B2M等,这类基因突变的患者,使用PD-1抗体大多数使用,都是无效的; ○ PD-1爆发进展基因,比如MDM2、MDM4等,这类基因突变患者,使用PD-1抗体,不仅疗效差,而且可能导致患者爆发进展; ○ PD-1低效基因,比如STK11,携带这类基因突变的患者,使用PD-1抗体,疗效会打折扣,但不是100%无效。 详情可复习:确保安全,锁定神效:四类基因突变,帮你精准使用PD-1!   以上说的是靶向药和免疫治疗,事实上在临床工作中,传统的化疗,依然是不可或缺的主角之一。一直以来,医学界都在寻找真正靠谱的标志物(基因突变、蛋白表达或者其他参数)用来预测化疗药的疗效和副作用,但是几十年来,收获甚少。 截至目前,相对而言,比较被业内接受的有两个基因: DPYD基因多肽性与氟尿嘧啶的毒性;UGT1A1基因多肽性与伊立替康的毒性。 近期,JCO上一项重磅三期临床试验,再一次证实了UGT1A1基因多肽性的强大威力。 UGT1A1这个基因,就像人的头发一样,存在不同的类型,头发有黑头发、黄头发、白头发等不同颜色,UGT1A1基因有不同的亚型,有的亚型功能偏弱,导致对伊立替康这个化疗药的代谢不够利索,化疗药的代谢中间产物残留在患者体内时间过长,从而导致严重腹泻、严重粒细胞减少等不良反应。 因此,在使用伊立替康这个药物之前,目前大多数三甲医院的医生都会鼓励患者检测一下UGT1A1这个基因,看看到底属于哪一种类型: ○ 如果属于解毒功能强大的类型,伊立替康就可以足量使用; ○ 如果属于解毒功能中等的类型,伊立替康建议减低剂量; ○ 如果属于解毒功能偏弱的类型,那就要谨慎使用甚至不用伊立替康了。 正是基于这样的逻辑和安排,近期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疗科和大肠外科的专家们设计并完成了一项具有重大临床意义的3期临床试验。这项临床试验的目标,是通过精选人群,在常规的单药化疗联合放疗的基础上,加上伊立替康,从而让更多的局部晚期直肠癌患者,在手术前就实现癌细胞完全消失的疗效,这样一来一部分病友可以免于手术,一部分本来肛门保不住的患者可以保住肛门,而且有望进一步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该临床试验入组了356名受试者,均为初治的局部晚期直肠癌患者,且UGT1A1基因检测不属于解毒代谢能力偏弱的病人(因为这类患者无法耐受伊立替康化疗,即使入组进来,也只能参加对照组,这就会破坏随机分组的原则),然后1:1随机分组: ○ 对照组:接受传统的单药化疗(卡培他滨)联合放疗,然后安排手术; ○ 实验组:根据UGT1A1基因分型,解毒代谢能力强的病人,在传统单药联合放疗基础上,加上80mg/m2的伊立替康化疗;解毒代谢能力弱的病人,在传统单药联合放疗基础上,加上65mg/m2的伊立替康化疗;然后安排手术。 这样一种经过基因检测分型然后调整化疗剂量的精心安排以后,虽然加上了一个化疗药物,病人的不良反应还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双药化疗联合放疗组,3-4级腹泻的发生率为13%,3-4级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率为20%-25%,总体而言还在可控的范围内。 增加一个化疗药物,不良反应轻度增加;那么疗效方面呢? 患者的癌细胞完全缓解率从原来的15%翻倍到了30%;两组患者分别有96%和97%的患者顺利完成了根治性的手术,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没有显著差异。生存期数据,有待进一步随访。 期待未来有越来越多的化疗药,都能找到类似的预测基因,可以减毒增效。 参考文献: [1]. Dihydropyrimidine Dehydrogenase Testing prior to Treatment with 5-Fluorouracil, Capecitabine, and Tegafur: A Consensus Paper. Oncol Res Treat 2020;43(11):628-636. [2]. Genetic […]

小D
癌细胞像“熊”一样冬眠,躲避化疗和靶向治疗,但科学家找到了办法

癌细胞像“熊”一样冬眠,躲避化疗和靶向治疗,但科学家找到了办法

“医生,请用最好的药,难受一点我也不怕。”患者很多时候很勇敢,但在很多药物用上之后,很快身体就跨了,有时候肿瘤病灶幸运的缩小了,大家都很有自信,但为何过了一段时间肿瘤又再次复发?肿瘤为何会那么聪明?刚刚发布在顶级学术期刊《Cell》的一篇报道揭示了其中的秘密。 像“狗熊”一样冬眠的癌细胞 我们都知道狗熊会在冬天冬眠,以躲避严寒的冬季。冬眠的狗熊身体代谢下降,能量消耗少。至于为何狗熊找到了“冬眠”这个办法,进化是重要的推动因素。 很多研究表明,肿瘤细胞也会这样。这些癌细胞通过特定的基因表达,进入一种缓慢生长和分裂的状态,以度过由化疗药物、靶向药物所造成的恶劣环境。 尤其是化疗的时候,由于化疗药物不能区别正常细胞和癌细胞,只对增殖活跃的细胞进行击杀,癌细胞通过进入“冬眠”这种状态而躲避起来,而正常的细胞get不到“冬眠”这个技能包,还再不断分裂、增殖、被化疗药物杀死的更多的是正常细胞。患者受罪很大,但癌细胞杀死的比较少。 最后不能耐受化疗了,停止治疗后癌细胞就卷土重来了,这种情况非常常见,也是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 有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是,治疗时究竟只有部分癌细胞进入了“冬眠”,还是大多数癌细胞都进入了“冬眠”呢? 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因为如果只是部分癌细胞进入冬眠,那么肿瘤细胞的多样性降低,这会让后续的治疗省心很多,部分科学家的研究结论是只有部分癌细胞能进入“冬眠”,且这部分癌细胞后续会再次生长,填充肿瘤病灶。 但最近发布的一项研究结论与之相反,认为大多数的癌细胞都具有“冬眠”的能力。 癌细胞的可逆药物耐受性持久性(DTP) 是怎么回事? 今天给大家介绍的这篇研究,引入了一个概念。如癌细胞通过“冬眠”躲避化疗或靶向药物的治疗,那就称之为可逆药物耐受性持久性(DTP)。为什么癌细胞会这么聪明地进入这个状态,究竟是那些基因起作用呢? 图1 找出影响癌细胞对化疗及靶向耐受性的基因 与之前使用商业化癌细胞的研究不同,研究者使用源自结直肠癌患者的癌细胞,在体外进行标记,形成癌细胞的条码库,然后将这些癌细胞抑制到模式生物老鼠身上,然后使用化疗药物来处理老鼠,同时使用空白对照做参比。过一段时间之后,提取相应的样本进行相应的检测和分析。 结果表明,很多癌细胞都具有进入“DTP”的能力,大白话就是进入“冬眠”躲避化疗和靶向治疗的能力。肿瘤病灶复发的时候并不是仅仅剩下小部分亚群,是几乎所有的癌细胞都具有“冬眠”的能力。 而且相应的基因分析表明,癌细胞劫持了一种生物学进化保守的“滞育”的能力。滞育是动物受环境条件所诱导的所产生的静止状态,通常发生于一定的发育阶段,比较稳定,这使得有机体在不利环境和时期更容易生存。 人体细胞有这些基因,癌细胞则劫持了这些基因来度过药物形成的选择压力。 图2 癌细胞进入“滞育”来躲避化疗 如上图所示,快速增值的癌细胞在感受到环境恶劣时,就通过下调mTOR信号通路,上调自噬信号通路来进入“滞育”。进入滞育的不仅是一种癌细胞,很多种癌细胞都可以进入“滞育”,等到治疗停止之后,这些癌细胞就都跑出来继续作恶。 治愈癌症,先解决癌细胞的“滞育” 从这一重磅学术期刊的研究来看,要想治愈癌症,或者达到长期生存的目的,我们有更好的药,更便宜的药这些都是基础。患者勇敢、乐观和坚强都是必要的。但我们必须认可和理解癌细胞的“滞育”能力。它们就是那么聪明里利用了古老的进化机制躲避了治疗。如果我们按住一个药一直吃,一直打,这终究不是治疗癌症的终极办法。 图3 科学家使用抗自噬药物阻止癌细胞进入冬眠状态 研究者使用了一种巧妙的办法。也就是进入“滞育”状态的癌细胞启动了自噬信号通路,那么就添加一种小分子药物来阻止自噬,结果表明癌细胞不能正常进入“滞育”状态。而更容易被化疗药物杀死。 这给了我们下面两点启示: 1、 未来可能很多临床试验会涉及到组合用药,可能会将看起来八竿子打不着的药物组合来用,比如化疗或靶向药物和抗细胞自噬药物组合。这往往可能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很可能远远不是“1+1>2”,而是大很多倍。 2、 第二点,我们看到这个报道了。但现在用不到啊,那里找抗自噬的药物呢?如暂时没有,那么我们就学习着,先缓和现在正在犯的错误。比如一个化疗药物方案打个没头没尾。一个靶向药物吃的耐药后加量吃。如果癌细胞进入“冬眠”了,我们能不能骗一下这些“小混蛋”。暂停一下治疗,或者换一个其他机制的治疗药物。过一段时间再猛地杀一个回马枪。 希望本篇研究可以给到大家治疗上一些启示,提醒大家,防癌抗癌知识和信息是无比重要的。   参考文献: 1.Rehman et al.,Colorectal Cancer Cells Enter a Diapause-like DTP State to Survive Chemotherapy,2021, Cell 184, 226–242 2.https://medicalxpress.com/news/2021-01-cancer-cells-hibernate-evade-harsh.html  

半夏
盘点三阴性乳腺癌治疗最新进展

盘点三阴性乳腺癌治疗最新进展

三阴性乳腺癌(TNBC)在乳腺癌中大约占到15-20%,由于肿瘤的恶性程度高、侵袭性强,原有靶向和内分泌治疗又不适用,TNBC的治疗难度一直很大。但近年来免疫治疗、靶向新位点药物的进步,让早期可手术、晚期转移性TNBC的治疗都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接下来就盘点一下近期三阴性乳腺癌治疗的最新进展,以及潜在的一些治疗靶点。   1 免疫新辅助治疗成果丰硕   以PD-1/L1抑制剂为代表的免疫治疗,在2020年成功取得TNBC新辅助治疗的突破:KEYNOTE-522、IMpassion031两项临床III期研究,分别证实帕博利珠单抗/阿替利珠单抗联合化疗,较单纯化疗显著提升了可手术患者的病理学完全缓解(pCR)率。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中的pCR,一般是指治疗后手术切除的肿瘤和/或淋巴结中,侵袭性的病灶消失,甚至是没有原位癌。化疗时代的许多临床研究数据显示,通过新辅助治疗达到pCR的患者,无事件生存(EFS)和总生存(OS)都比未达到pCR的患者显著延长,所以免疫治疗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升pCR率,就有望继续降低手术后复发风险,延长患者的生存[1]。   先公布结果的KEYNOTE-522研究中,帕博利珠单抗联合化疗新辅助治疗的pCR率达到64.8%,显著优于单纯化疗组的51.2%,在完成免疫维持治疗后的随访期内,患者的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相对下降了37%(HR=0.63)[2];在IMpassion031研究中,阿替利珠单抗新辅助治疗的pCR率则是57.6%,同样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1.1%[3]。而且两项研究都显示,TNBC患者的PD-L1表达是否为阳性,都不会显著影响免疫新辅助治疗的获益。   图1 KEYNOTE-522研究主要结果 免疫新辅助治疗的早期疗效,能不能真正转化为患者的长期获益,还需要时间去证实,免疫治疗最优的化疗搭档也需要进一步明确,但这些进展对于容易复发、复发后治疗难度大的早期TNBC来说,都是难得的好消息。 2 晚期PD-L1阳性患者 是适合免疫一线治疗的群体 IMpassion130、KEYNOTE-355两项临床III期研究,最早证实PD-1/L1抑制剂联合化疗,用于晚期TNBC患者一线治疗的获益,但研究的后续分析逐渐显示,PD-L1阳性患者才是适合免疫治疗的群体,而对PD-L1阴性患者进行治疗可能是徒劳无功,这就和前面提到的免疫新辅助治疗不太一样了。 IMpassion130研究中,阿替利珠单抗联合化疗组PD-L1阳性患者的中位OS达到25.4个月,比单纯化疗对照组的PD-L1阳性患者延长了7.5个月(HR=0.67),患者的3年生存率也达到36%,对照组只有22%[4];KEYNOTE-355研究尚未公布OS数据,但无进展生存期(PFS)方面,帕博利珠单抗联合化疗组PD-L1阳性患者的中位PFS有7.6个月,明显优于单纯化疗组的5.6个月(HR=0.74),PD-L1强阳性(CPS≥10)患者初步疗效更好[5]。 图2 阿替利珠单抗联合化疗在PD-L1阳性患者中的获益 虽然免疫治疗在晚期一线、早期新辅助治疗中都效果不错,但帕博利珠单抗二线治疗的临床III期KEYNOTE-119研究失利,说明免疫治疗也不是万能的神。免疫治疗做不到的事,或许要由正在冉冉升起的靶向治疗“新星”来实现。 3 抗体偶联药物 有望填补二线治疗空白 2020年4月,美国FDA批准抗体偶联药物Sacituzumab Govitecan上市,用于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二线治疗。这款药物的名字实在太长,所以往往被缩写为SG,而它靶向的Trop-2也是一个比较冷门的靶点,事实上科学家们还没明确它的促癌机制。但SG的初步疗效确实不错,2019年早期临床研究中,SG治疗报告的客观缓解率(ORR)就有33%[6]。 2020年公布结果的临床III期ASCENT研究证实,SG确实能够对尚无脑转移,且一线治疗为传统化疗的TNBC患者带来获益:SG治疗组中位PFS为5.6个月,显著优于化疗对照组的1.7个月(HR=0.41),中位OS方面SG组也以12.1个月对6.7个月胜出(HR=0.48),ORR则是35%对5%,都是化疗组的7倍了,而且治疗的安全性也不错,只有中性粒细胞减少、腹泻、贫血等与SG治疗相关的不良事件发生率较高[7]。 图3 ASCENT研究OS终点数据 4 三阴性乳腺癌的 其它潜在治疗位点 除了已获成功的靶向Trop-2治疗,TNBC中还有不少潜在的治疗靶点,比如对雄激素受体(AR)过度表达的患者,可以尝试与前列腺癌类似的抗雄治疗;肺癌重要的治疗靶点EGFR,在TNBC中也不少见,但直接套用治疗肺癌的西妥昔单抗(Cetuximab)等靶向药收效一般,可能还需要深挖背后的原因[8]。 而其它一些治疗靶点的探索,2020年进展都有些让人失望,例如BRCA1/2突变在TNBC患者中的发生率约为20-25%,但使用奥拉帕利等三种PARP抑制剂联合化疗的多项临床研究,却都没能带来明显的OS获益,后续可能需要配合免疫治疗使用;靶向PI3K/AKT1通路的ipatasertib、Buparlisib等靶向药,单独使用的初步疗效也都不够理想。 所以想要攻克三阴性乳腺癌,不仅需要找到治疗的新靶点、开发新型药物,还得让治疗进一步精准和个体化才行。我国学者今年提出的三阴性乳腺癌免疫“复旦分型”、代谢分型等理论,都有望指导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的精准使用[9-10]。每位病友都接受高度定制化的治疗,将来或许不再是梦啦。 参考文献: [1]. Huang M,O’Shaughnessy J, Zhao J, et al. Association of Pathologic Complete Responsewith Long-Term Survival Outcomes in Triple-Negative […]

半夏
盘点:肺癌患者常用的化疗药物

盘点:肺癌患者常用的化疗药物

在我国,肺癌是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癌症类型,每年新发肺癌患者近80万。更严重的是,约60%~80%的肺癌患者在诊断时已属晚期,失去了手术机会,这些患者只能采取全身治疗措施,以延长生存期为目标。 目前,晚期肺癌患者可以使用靶向药、免疫治疗药物和化疗等,其中,大部分患者或早或晚都会使用化疗药,即使前期使用了靶向药或者免疫治疗药物。大多数人都知道化疗,但是肺癌常用的化疗药物到底有哪些,各药物会带来什么样的副作用,很多人都并没有系统的认识。 今天,小编将仔细介绍一下肺癌的一些化疗药物。 1 铂类 铂类药物可以说是肺癌治疗最重要的药物之一了,铂类药物包含了一代顺铂、二代的卡铂、奈达铂以及三代的洛铂等,铂类药物对于肺癌治疗的贡献至关重要,NCCN等指南都将含铂双药化疗作为肺癌的一线治疗方案。每种铂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不相同,顺铂的主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肾毒性和耳毒性;目前解决顺铂肾毒性的主要方式就是通过水化,即输注一定量的液体,以期减少顺铂对肾脏的毒性作用。与顺铂相比,卡铂几乎没有肾毒性,耳毒性也显著减轻,引起的呕吐更少,但卡铂的主要副作用是骨髓抑制,主要为血小板板减少明显。奈达铂不良反应也主要为骨髓抑制。洛铂毒性与卡铂类似,与顺铂无交叉耐药。 2 紫杉醇 1967年美国化学家首先从太平洋紫杉树皮中提取出来具有独特抗癌活性的紫杉醇。作为从短叶紫杉中提取或半合成的一种抗癌药,是非小细胞肺癌的一线或二线治疗药物,其副作用主要为可致骨髓抑制,过敏性反应,低血压或心动过缓,周围神经病变,关节痛、肌痛、脱发,胃肠道的反应。一般会通过预处理减少不良反应,同样也为减少传统紫杉醇的副作用,现已出现改良后的紫杉醇,即紫杉醇脂质体和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两者都是改进了药物结构,以达到减少药物副作用的目的。但目前来说紫杉醇脂质体和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价格较为昂贵。 3 多西他赛 多西他赛又可称为多西紫杉醇,名字中有个紫杉醇,说明了其与紫杉醇的作用机制是相似的,多西他赛是在紫杉醇的基础上开发的第2代紫杉烷类半合成类抗肿瘤药,联合顺铂可作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一线治疗药物,单药适用于既往接受一线化疗后出现进展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治疗。多西他赛同样有致过敏反应的副作用,一般也需要通过地塞米松进行预处理,出现严重的过敏反应需中断治疗,停止滴注并作相应处理。液体潴留则是多西他赛独特的不良反应,尤其在用药4周期后常见,应预防用药。 4 培美曲塞 是一种新型经典抗叶酸剂,其抗肿瘤活性可能是由于其多聚谷氨酸化代谢物同时和多重抑制几种关键的叶酸需要酶。与顺铂联合,适用于局部晚期或者转移性非鳞状细胞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一线化疗。不良反应主要包括心动过速,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热,脱水,胸痛,荨麻疹,心律失常,结膜炎,腹痛,神经障碍,肌酐升高,运动神经元病,肾衰竭。输注吉西他滨前需要用地塞米松抗过敏,以及需要口服叶酸片或含叶酸的复合维生素片以降低毒副反应。 5 吉西他滨 吉西他滨为一种新的胞嘧啶核苷衍生物。和阿糖胞苷一样,进入人体内后由脱氧胞嘧啶激酶活化,由胞嘧啶核苷脱氨酶代谢。吉西他滨的剂量限制性毒性是骨髓抑制,对中性粒细胞的和血小板均较常见。另外,吉西他滨还可引起轻到中度的消化系统反应,如便秘、腹泻、口腔炎等。此外,还可引起发热、皮疹、和流感样症状。少数患者可有蛋白尿、血尿、肝肾功能异常和呼吸困难。 6 长春瑞滨 长春瑞滨又称为去甲长春花碱,是非小细胞肺癌的三代化疗药,联合铂类同样可作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一线治疗选择,其不良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多为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和贫血少见,神经毒性也是其毒副反应之一,表现为腱反射减低。 7 依托泊苷 依托泊苷为小细胞肺癌的化疗药物,是一种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依托泊苷联合顺铂是小细胞肺癌标准的一线治疗方案,其不良反应包括骨髓抑制,主要为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多发生在用药后7至14 日,20日左右后恢复正常。以及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口腔炎等消化道反应,也可发生脱发。若静脉滴注过速(<30分钟),可有低血压,喉痉挛等过敏反应。 8 伊立替康 伊立替康也是小细胞肺癌的化疗药物,与依托泊苷一样,联合顺铂也可作为小细胞肺癌的一线治疗药物,其对患者的消化系统造成较大影响,大部分患者用药之后会出现恶心、食欲下降、反酸、消化不良等症状,而且很多患者还会有迟发性腹泻,腹泻的发生处理不及时会导致病人脱水,电解质失衡,严重者可能导致患者死亡。 肺癌的治疗常常离不开化疗,化疗占据了肺癌治疗的半壁江山,肺癌患者了解相关化疗药物及其毒性可以做到发生时更加游刃有余,以下是非小细胞肺癌常用一线化疗方案: “以上信息仅供您参考。如有任何问题,请咨询医疗卫生专业人士” 参考文献: [1].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原发性肺癌诊疗指南(2019) [2]. 美国NCCN 非小细胞肺癌治疗指南(2019)   CN-70823

小D
两大热点必看!为何肝癌术后会复发?如何减缓肝癌复发?

两大热点必看!为何肝癌术后会复发?如何减缓肝癌复发?

今天从肝癌复发的原因到如何防治复发的情况为您答疑解惑。

小D
一图读懂:抗肿瘤药过敏反应

一图读懂:抗肿瘤药过敏反应

关于化疗药过敏反应,这些你得知道!

小D
吉西他滨 6 大毒性及应对方法

吉西他滨 6 大毒性及应对方法

应对吉西他滨不良反应

小D
临床必备 | 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的治疗药物及注意事项

临床必备 | 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的治疗药物及注意事项

白细胞减少症是因各种原因如使用抗肿瘤药物、解热镇痛药物,苯中毒、X射线及放射性物质、某些感染或疾病等,而使末梢血白细胞总数<4.0×109/L。血液中的白细胞可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其中中性粒细胞<0.5×109/L时为中性粒细胞缺乏症。

小D
间歇性禁食促进乳腺癌化疗效果,临床试验登上《自然》子刊

间歇性禁食促进乳腺癌化疗效果,临床试验登上《自然》子刊

2期临床试验显示,可促进缓解、减轻副作用

小D
化疗猛如虎,真的吗?

化疗猛如虎,真的吗?

化学药物治疗,俗称化疗,对很多人来说,这是一个谈之色变的词,对于癌症患者来说,更是如此。不少人甚至对化疗存在很深的误解,觉得“做化疗会死的更快”。然而,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化疗作为晚期癌症主要治疗策略的地址从未动摇,即使在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大方异彩的今天,甚至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化疗仍然很难被完全替代,背后支撑化疗地位的是切实的临床疗效。正确认识化疗是克服化疗恐惧的第一步。 图1.化疗杀灭肿瘤细胞 (https://www.trendingtop5.com/wp-content/uploads/2015/08/drugs-chemo.jpg) 1 知己知彼 认识化疗毒副作用 不可否认,和手术、放疗等局部治疗手段相比,化疗作为一种全身治疗方式,其毒副作用确实很难避免。常见的毒副作用包括:消化系统反应、造血系统损伤、脱发及其它肝肾功能损害。 图2. 化疗的毒性 (https://www.trendingtop5.com/wp-content/uploads/2015/08/Chemotherapy-Side-Effects.jpg) 一、消化系统反应:化疗药物会刺激胃肠道,导致产生恶心呕吐、消化道炎症、腹泻便秘等不良反应。消化系统反应是化疗最常见的早期毒性反应,除了由化疗药物对胃肠道的直接刺激导致外,部分化疗药物还会直接或间接刺激大脑的呕吐中枢。近年来,一些强力的止吐药针对化疗后止吐效果显著,临床上化疗相关呕吐已经能被很好地控制。因为消化道粘膜是增生活跃的组织(化疗药物对增生活跃的组织杀伤较大),会在化疗过程中受伤较大,导致产生口腔溃疡、口腔炎、食管炎等炎症,一般通过口服维生素B6及其它对症治疗药物控制。化疗过程中还会产生腹泻和便秘等消化系统症状,对症治疗措施均很成熟。 二、造血系统损伤:由于化疗对增殖活跃的细胞杀伤较大,造血系统又是人体中细胞增殖最活跃的组织,在化疗中收到的伤害首当其冲。化疗会直接损伤外周血细胞更会作用于骨髓导致新生的血细胞(以白细胞为主)减少,使得患者的免疫力低下,皮肤苍白。由于红细胞的半衰期较长,受化疗影响相对较小,因而一般不会导致贫血症状。在化疗用药期间,定期检查白细胞、血小板是避免更严重造血系统损伤的主要措施,在白细胞/血小板过低时,临床上一般会考虑化疗药物减量或停止用药,配合其它提升白细胞增强免疫力的药物预防继发感染。在化疗停药后两周,造血系统可恢复正常。一般很少出现急性的造血系统损伤,用药期间定期监测即可避免潜在较大的毒性出现,大多数患者在停药2~3周即可恢复正常。 三、脱发:俗话说“有力长发”,一个人的正常发根具有高度的代谢和有丝分裂活动,发根的发生组织细胞分裂旺盛,导致容易受到化疗药物的攻击。目前尚无有效的策略可以避免毛发脱落,但一般在化疗用药停止后,毛发会自行长出。停药后长出的头发多纤细,再次用药通常不会再掉。 四、肝肾功能损伤:化疗药物主要通过肝肾代谢,不同的肿瘤化疗药物对肝肾的毒性强度不一,根据不同药物的特性,配合适当的护肝护肾药物,定期检测肝肾功能指标,是当前临床上控制化疗肝肾毒性的主要策略。和对消化系统及造血系统的损伤相比,化疗对肝肾的损伤持续时间会较长,但配合必要的护肝护肾策略,这种损伤仍然是可耐受的。 2 正确使用化疗 对与肿瘤医生来说,给患者制定治疗计划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才能使患者临床获益最大化,承受伤害最小化。 (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606757956920&di=a63fae0696eb03f36a1d3ffe94c0ec47&imgtype=0&src=http%3A%2F%2F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2Fimages%2F20171020%2F05b58602c1394b06ab8966841172aab6.jpeg) 一、需要明确的病理诊断:不同的肿瘤类型,甚至相同肿瘤的不同病理亚型、不同分子亚型,都对不同的化疗药物敏感性不一样,例如非小细胞肺癌和小细胞肺癌,虽然都是肺癌,但化疗用药相差很大。 二、需要明确的临床分期:以肺癌为例,处在不同的时期需要用的治疗手段大不相同,早期的肺癌甚至不需要使用化疗,IIA-IIIA期的仅需辅助化疗,只有中晚期或晚期才需要使用化疗作为系统治疗。不同时期的化疗应用策略均是临床研究者经过无数例临床案例总结出的宝贵经验。 三、患者自身的状态:患者自身的体力状态也是方案判断的重要因素。体力较差的患者可能不能耐受毒性较大的药物。化疗药物基因检测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辅助判断患者潜在药物毒性风险,从而避免选择毒性大而疗效低的药物。 总之,对于临床医生判断需要做化疗的患者,做了化疗肯定比不做化疗强。从人群研究的角度看,以晚期非小细胞为例,不使用化疗,只使用普通支持治疗,中位生存期只有4~5个月,两年生存率只有2%~3%,而使用现在的第三代化疗药物中位生存期可达10~13个月,两年生存率可达20%~25%,临床获益显著。即便新兴的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越来越火热,化疗作为一个保底的传统疗法,仍是晚期癌症治疗的基石,短时间内不可能被取代。在不少研究中,化疗联合其它新兴治疗手段疗效比单一的疗法效果好,进一步拓展了化疗潜在应用场景,可见化疗生命力的强劲。 尽管化疗的毒副作用难以避免,但化疗药物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其临床应用已经相当成熟,疗效越来越好,毒副作用控制也有很多的手段,权衡考虑,肯定是利大于弊。至于“做化疗会死的更快”,确实会有少数人在化疗后,短时间内就去世了,但任何癌症治疗方式都有风险,化疗也是如此,用科学的态度看待化疗很重要,作为最重要的癌症治疗手段之一,化疗不应被误解。 “以上信息仅供您参考。如有任何问题,请咨询医疗卫生专业人士” 参考文献: [1]. Vincent DeVita et al, A History ofCancer Chemotherapy, Cancer Res2008;68:8643-8653.doi:10.1158/0008-5472.CAN-07-6611 [2]. Krista L. Noonan et al, The Influenceof the Evolution of First-Line Chemotherapy onSteadily Improving Survival inAdvanced Non–Small-Cell Lung […]

小D
警惕!这些抗肿瘤药的不良反应可致命

警惕!这些抗肿瘤药的不良反应可致命

这些不良反应你都了解吗?

小D
90%的癌症患者,都不知道如何延长自己的生存期

90%的癌症患者,都不知道如何延长自己的生存期

即使无法治愈,只要合理管控,保证生活质量的前提下,癌症患者也可以生存期很长。

小D
如何处理化疗诱发周围神经病变?这些药物要记好

如何处理化疗诱发周围神经病变?这些药物要记好

化疗诱发的周围神经病变如何治疗?

小D
扫描下方二维码回复 666 获取解锁验证码
步骤:[ 打开微信]->[ 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三阴姐妹互助圈"公众号输入 666 获取验证码],即可永久解锁本站全部文章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