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患者故事
患者故事
咚咚肿瘤科,肿瘤科普资讯门户网站,发布通俗易懂的肿瘤治疗科普文章,为肿瘤患者、医生、科研人员无缝衔接国内外 最新抗癌医药信息。
注射167次,治疗费用500万,「临床治愈」6年整:他可能是中国免疫治疗最久的癌症患者,曲折辗转终获治愈!

注射167次,治疗费用500万,「临床治愈」6年整:他可能是中国免疫治疗最久的癌症患者,曲折辗转终获治愈!

很少有人会把「年轻人」和「癌症」联系到一起,而在我们的采访中,小张则只是苦笑,笑称自己是个「幸运的倒霉蛋」。当他把厚厚两摞检查资料堆放到眼前时,我们才第一次意识到:这个看起来依然年轻的河南汉子,已经跟癌症斗了整整十年!   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这十年是小张一人摸黑前行,却又奋力提灯照夜的孤勇之旅;对专业人士而言,小张是中国第一批接受免疫治疗的癌症患者,并且可能是接受免疫治疗次数最多的患者——截止撰稿日,他已经进行了167次癌症免疫治疗药物:PD-1抑制剂的治疗,如果把这些药物折算为人民币,估算价格已经超过了500万元。   他说:“我一直坚信‘我命由我不由天’,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坎,也没有翻不过去的大雪山。我们癌症患者的命,就该把握在自己手里,如果连你自己都放弃了,那老天想帮你都没有办法。”   虽然言论略显「中二」,但这个抗癌圈的传奇,依然在创造奇迹的路上奔行着,未曾停歇,也照亮了越来越多的后来者。 前言 文|栗子 口述|小张(化名)   1 临床治愈 很难将眼前的男人与他「患病十年」的经历对应起来。 在大家的认知中,癌症并不是一种轻松的疾病,十年的治疗历程更应该在患者身上留下些许痕迹。 但小张并不是这样的:他保持着每周数次夜跑的健康习惯,积极开朗、大方健谈,在谈话中保持着旺盛的精力与活力。如果不是他掀起上衣,展示他先后四次手术的痕迹,我们很难看出他就是那个与癌症斗了整整十年的汉子。 2014年10月,28岁的小张遭遇了他人生中最大的危机:与肝癌的不期而遇。而懵懂的他当时并未做出最正确的选择,于是他遭遇了一次差点致命的误诊、与癌症反复拉锯的三次复发,以及刻骨铭心的四次手术。 我们难以想象在这样一次又一次的煎熬磨难下,会诞生出怎样耀眼的坚韧之花,但我们确实见证了他追寻的光明:全力争取治愈的路上,他成为了中国第一批接受免疫治疗的癌症患者,并且可能是接受免疫治疗次数最多的患者。 同时,他也达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临床治愈」,成为了一名癌症康复者。 2 PD-1抑制剂 无论何时,命运都会给你打开一扇门:创新抗癌药物的诞生,为小张带来了治愈的契机。 2014年,小张确诊肝癌。但就在同年一款完全颠覆了癌症治疗的抗癌药物在美国与日本上市——「免疫治疗」药物PD-1抑制剂登场。通过激活人体自身免疫,这款与传统的放化疗完全不同的药物第一次实现了晚期癌症的临床治愈。 受限于新药准入制度,直到2018年,第一款PD-1抑制剂才在中国获批上市。 从2014至2018年这四年间,大陆的癌症患者及家属们为了“救命”,不惜远赴中国香港、日本等地,以每月8万元人民币的高昂价格购买PD-1抑制剂,再小心翼翼通过冷链亲自把药带回,冒着巨大的风险私自注射使用。 而小张则受益于另一种新药准入的机制——临床试验。临床试验是全球通行的新药获批上市前必备的程序手段。通过免费为参与临床试验的患者提供治疗,药厂就可以收集到这款新药足够的疗效与副作用数据,从而证实它可以让广大患者获益。 2017年8月,经过咚咚肿瘤科平台,小张辗转加入了PD-1抑制剂在中国的第一批临床试验。仅仅5个月、12次的PD-1抑制剂治疗以后,他身体里的癌细胞就已经完全消失,达到了临床中「完全缓解(CR)」的标准。 不过,肿瘤完全消失并不是抗癌的终点,只有确保癌症5年内不再复发,才是真正意义的「临床治愈」。 2018年1月15日,用药12次后,未见肿瘤,医生评定CR 在那之后,这位幸运儿继续在实验组中按照标准剂量(3mg/kg,2周一次)使用PD-1抑制剂,截止撰稿日,他已经进行了167次PD-1抑制剂的注射治疗。 在这7年时间里,他一遍遍的往返在河南与陕西之间,看着代表着希望的药物注射进入自己的血管,雷打不动。同时,他也成为了我们了解到使用PD-1抑制剂最多的癌症患者,甚至连开展临床招募的公司都被「熬垮了」。 小张自己算过一笔账:自己这些年在河南与陕西之间往返的旅途,可以绕地球环游4圈。如果把这些药物折算为人民币,估算价格已经超过了500万元。 3 与巨大肝脏肿瘤的「不期而遇」 回顾自己十年的抗癌历程,这位「抗癌老兵」在首次遭遇肝癌时,也做出了不少错误的决定: 2014年8月,向来有着运动习惯的小张不知何时遇到了一些烦恼:食欲下降,就算只吃一点点东西也会恶心呕吐。一向对自己身体盲目自信的年轻人选择了错误的应对方式:硬捱。这当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它只会让疾病变得更糟糕——几个周过去,小张不适的症状并没有缓解,察觉不对的他这才踏进了医院的大门。 血常规没问题,肝功、生化指标没问题,胃镜没问题……就在警报即将解除的前一刻,腹部彩照的医生震惊的发现:小张的肝部有一个巨大的,10cm*10cm的病灶——正常成年人的拳头通常大小为7cm-9cm之间,这个肝脏部位的病灶甚至比我们正常人的拳头更大! 县城医院的医生充满同情的目光和建议让小张心中的不安拉到了顶点。虽然没有明说,但医生们话里话外的意思小张很明白:这个病灶有很大的概率是恶性的(即肝癌),如果不抓紧治疗,留给他的时间就不多了。 于是,这位初逢癌症的年轻人带着10cm的巨大肝脏肿瘤踏上了他的求医之路。对于这段经历,他笑称自己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医在囧途」。随后,小张听从了医生的建议:在当地医院进行手术,再到郑州的大医院进行病理会诊。之所以没有选择更大的医院进行手术,是因为担心转诊过程中耽搁更多的时间,造成病灶的远端转移。 2014年末,小张进行了肝脏左叶的切除手术,取出了这个巨大的肿瘤。随后,带着术后的病灶组织切片,小张马不停蹄的来到了郑州的医院进行病理会诊。 诊断报告上,病理医生认为他患上的是「纤维板层型肝癌」,这是一种在亚洲极为罕见的肝癌种类,但好消息是这类肝癌最大的特点就是恶性程度低,预后较好,特别是与一向被称为「癌中之王」的肝细胞癌,在恶性程度和预后方面更是有着天壤之别。 这让小张心中的大石头终于落了地,但谁知道,就是这纸错误的病理诊断单,为他后续的三次复发埋下了最大的祸根。 4 曲折不断的抗癌经历 病灶切除,病理类型的恶性程度还很低,长舒一口气的小张只觉得虚惊一场。当地医院根据「纤维板层型肝癌」的病理诊断,认定他的情况并不需要任何其他的辅助治疗,术后休养了一段时间后小张就返回了工作岗位。 就这样,小张错失了他第一次争取治愈的机会。 所有的轻视都会付出代价,何况是虎视眈眈的癌细胞。很快,小张就第一次尝到了轻视的「苦果」。 2015年6月,熟悉的恶心呕吐感又出现了——这一次,小张立即在当地医院咨询了自己的主治医生。可由于「纤维板层型肝癌」的病理诊断,这位主治医生一口咬定不可能出现复发,甚至在没有进行复查的情况下就开了点胃动力药物让他回家休养。 一次不负责任的诊断,让复发的癌细胞们得以继续肆无忌惮的生长。 足足吃了一个多月,不适的感觉越发严重且熟悉,后知后觉的小张这才来到医院,主动要求做个B超复查。谁曾想,这一次的检查结果,直接让他悬在半空的心摔到了地上,透心凉:肝脏左叶出现复发病灶,在短短半年时间里,这个复发病灶再次长到了9cm*8cm的大小。 连检查的医生都感觉到不可思议,从来没见过生长这么快的肿瘤!这样的生长速度代表着他体内的癌细胞恶性程度极高! 也就是在这一刻,小张遇到了整个治疗历程里第一次的彻底崩溃。拿到检查报告的刹那,情绪瞬间失控、眼睛湿润,大脑一片空白,肝癌复发几个字把他打得喘不过气来。半年前对于手术切除后的舒心显得格外讽刺。 好在,一向自诩「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小张,面对挫折的态度永远都是「干就完了」。意识到家乡医疗水平匮乏的他决定到北京接受治疗。301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向来代表着我国医疗水平的塔尖,可即便是最权威的治疗,也没能挡住肝癌复发这个潘多拉魔盒的开启: 2015年10月 小张进行了介入栓塞的小手术治疗; […]

小D
症状像流感,CT像肺炎:这类罕见肺癌曾让医生们束手无策,靶向药物为她带来治疗转机

症状像流感,CT像肺炎:这类罕见肺癌曾让医生们束手无策,靶向药物为她带来治疗转机

感冒估计大家都经历过,一般不过是有些咳嗽,流流鼻涕,最多一两周就能恢复正常。但谁能想到,起初看似没什么事的一次“感冒”,最后竟是肺癌。   2022年4月,一位41岁的女性患者A被转运至苏丹卡布斯综合癌症护理和研究中心,一入院就直接进入了重症监护室。而她的病要从前一年的一次“感冒”说起[1]。 在2021年的11月,A出现了一些流感样的症状,劳累时还会感到轻微的呼吸急促,前往当地一家私立医院就诊。当时,A的胸部CT显示双侧广泛的间隔增厚及间质阴影,是间质性肺炎的表现。 间质性肺炎是肺间质发生炎症和纤维化造成的疾病,主要影响肺换气功能,会造成吸入肺中的氧气没法交换到血液之中。 导致间质性肺炎的原因有很多,如过敏、结缔组织病等,癌症治疗中的免疫治疗、靶向治疗也可以导致间质性肺炎。另外,还有很多间质性肺炎属于查不出明确原因的特发性间质性肺炎。 A女士的第一次CT图像,可以看到双侧广泛的间隔增厚及间质阴影,类似于间质性肺炎 A当时没有相关的医疗或环境暴露史,医生就怀疑她是特发性间质性肺炎,给予了常规的抗生素+类固醇+β受体激动剂雾化吸入治疗。但3个月后,A再次出现了进行性呼吸短促,胸腔里还出现了血性积液。 到2023年3月,A进展为急性呼吸衰竭,不得不用上了呼吸机。医生给她复查CT,显示左肺上叶斑片状实变并有一个大空腔,胸腔有积液,还存在肺栓塞。 同时,病理科在A的胸腔积液和肺泡灌洗液里找到了恶性细胞。A其实得的是肺癌。 在肺栓塞得到控制后,A在卡布斯综合癌症护理和研究中心开始化疗,同时进行肿瘤基因检测,查出了ROS1融合突变。随后,A改用克唑替尼靶向治疗,疗效很好,目前已恢复正常的生活,并重返工作岗位。 肺腺癌的组织学分类:A、鳞状(非粘液性);B、鳞状(粘液性);C、腺泡状;D、乳头状;E、微乳头状;F、实性 从结果来看,A是幸运的,但她的诊疗过程却疑点重重。我们知道,一般肺癌在CT中会表现为肺结节,或者类似于A的第二次CT中的空腔和斑片状实变,但她的第一次CT中为什么没有这些表现? 这其实是因为A的肺癌是一种特殊的病理类型——鳞状腺癌。鳞状腺癌大约占全部非小细胞肺癌的4%,曾被称为细支气管肺泡癌。他的生长方式很有特点,主要沿着完整的肺泡间隔原位非侵袭性生长。 这也使得鳞状腺癌的预后非常好,早期患者的疾病特异性生存率可以接近100%[2]。但也是因为鳞状腺癌这种特殊的生长方式,让A女士疾病早期的CT表现主要是肺间质增厚,被误诊为间质性肺炎,在治疗上走了一大段弯路,可以说是福祸相依了。 参考文献: [1]. Jayakrishnan B, Burney I, Osman A H, et al. Adenocarcinoma of lung presenting as diffuse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J]. The Lancet Oncology, 2023, 24(7): e323. [2]. Cox M L, Yang C F J, Speicher P J, et al. The […]

小D
一次筛查,带出两种早期癌症:美国护士幸运战胜癌王,根源竟是臭名昭著的「癌症基因」

一次筛查,带出两种早期癌症:美国护士幸运战胜癌王,根源竟是臭名昭著的「癌症基因」

患癌十分不幸,同时身患两种癌症则更加不幸。但如果这两种癌症还都处于早期,又可以说是不幸中的万幸。   美国新泽西州的护士Becky Dicker就是一个“万幸”的人,同时患有乳腺癌和胰腺癌,却都在早期发现。而她的“万幸”其实来自对肿瘤预防的重视。 Becky Dicker 生于“癌症家族”,主动预防癌症 Becky并非她家中第一个患癌的人,她的母亲、兄弟和叔叔都曾患过黑色素瘤。2010年时,Becky的姐姐又被诊断出早期乳腺癌,并在基因检测中发现了BRCA2突变,这才揭开了家里多人患癌的谜团。而Becky本人不幸也携带了BRCA2突变。 这一突变会大幅增加乳腺癌、卵巢癌,以及其它多种癌症的风险。好莱坞著名影星安吉丽娜朱莉就是因为发现了同系的BRCA1突变,主动预防性切除了自己的双侧乳腺和卵巢。 作为护士的Becky也做出了同样的选择,很快预防性切除了自己的卵巢,但预防性切除乳腺的手术却因为种种事情耽搁下来。不过Becky也因此参加了BRCA2乳腺癌筛查监测计划,每半年交替进行一次乳腺x光检查和乳腺MRI检查,12年来一切安好。 筛出乳癌,带出胰癌 时间来到2021年,在3月的一次例行乳腺MRI检查中,Becky的右侧乳腺被发现有一个肿块,后被确诊为导管原位癌。Becky对此并不震惊,只是为自己没能在发生乳腺癌前预防性切除乳腺感到有些失望。 很快,Becky决定在切除乳房后进行腹壁下动脉穿支重建术(利用腹部组织皮瓣重建乳房),并为此专门做了腹部增强CT,以确定使用哪根动脉来做重建,然而检查中却发现了另一个异常:Becky的胰头在增强CT中很亮,表明血流正常,但胰体和胰尾却是光滑黑暗的。 腹壁下动脉穿支重建术 为了以防万一,Becky又去拜访了一位胰腺癌专家,经内镜超声诊断为早期胰腺癌。在专家建议下,Becky接受了“三明治疗法”,先进行7轮化疗,然后手术切除了部分胰腺和脾脏,术后继续辅助化疗。 十分幸运的是,Becky的乳腺癌也在化疗中被同时消灭了。到2022年初,Becky从胰腺癌的手术和治疗中恢复过来,她决定立即进行乳腺的预防性切除和再造,把藏在体内多年的“定时炸弹”拆除。 后  记   到目前为止,Becky体内没有任何癌症的迹象,依然处于缓解状态。她十分感谢医疗团队帮她渡过难关,也将始终警惕下一个癌症的到来。 同时,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Becky也希望能提高人们对癌症预防和早筛益处的认识,把救了自己两次的好运传递给更多人,让更多人明白在早期诊断的乳腺癌或胰腺癌并不意味着死刑。     参考文献: [1]. https://www.cancer.net/blog/2023-12/how-early-cancer-detection-and-diagnosis-saved-my-life-twice-survivors-story    

小D
“如果我死了,谁来救儿子?”高中学历的疯狂父亲自建实验室,自制危险「救命药」

“如果我死了,谁来救儿子?”高中学历的疯狂父亲自建实验室,自制危险「救命药」

你会始终相信,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个人「永远都不会放弃你」吗? 对于4岁的小灏洋来说,他遇上了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父亲。而对于所有旁观者来说,这是一个只有高中学历的父亲,却凭着自己一腔孤勇,靠着翻译软件自学国外文献与制药方式,在自家杂物间搭建简易实验室,最终成功自制了罕见病儿子急需“救命药”的故事。   徐伟自制的“救命药” 尽管这位执拗父亲的行为可能会被冠以「鲁莽、不知天高地厚」等形容词,但作为一位普通人,这是他陷入绝境后向命运发起最决绝的挑战。扪心自问,我们确实无法做得比他更好。 咚咚曾发布过癌症患者面临困境的文章:《我不是药神》:最残酷的现实不仅于此,癌症这条路上还会有多少鲜血淋漓? 这位父亲的“壮举”,与面临困境的患者们何其相似。 1 十万分之一的概率,突如其来的造访了这个平凡家庭   这位身着白大褂的男人叫做徐伟,正站在他自己搭建的简易实验室中。生于1991年的他,在人生的前半程里并没有什么惊心动魄的故事:他创过几次业,卖过轨道插座,也开过小龙虾店,但都不甚成功;他执拗、坚定,有一个恩爱的妻子,在2019年的时候就拥有他们的第二个孩子——小灏洋。   但正是小灏洋的降生,让这个家庭走向了一场完全未知的风暴当中。2020年初,夫妻两发现小灏洋的状态有些不对劲:正常的孩子在半岁的时候已经可以开始活动,有了自己的运动欲望了,但小灏洋却迟迟没有动静。 怀着隐隐的不安,夫妻两开始了一场漫长的寻医之旅。云南、北京,夫妻两辗转于各大医院之间,但小灏洋的病情并没有好转,反而逐渐出现了软弱无力,活动减少的情况。 图源:徐伟微博账户   2020年5月,妻子带着小灏洋独自来到北京求医,却因为疫情被封闭在医院中一个月。看着其他小朋友陆续出院,而自己的孩子甚至已经出现了无法自主排尿的状况,三天两头就需要插尿管,这让妻子觉得世界都是黑暗的。 小灏洋患上的是一种罕见病,叫做门克斯(Menkes)综合症。这是一种由于ATP7A基因缺陷导致的罕见病,在新生儿中的发病率约为10万分之1,甚至更低。而小灏洋则是云南省首例确诊的患儿。 门克斯(Menkes)综合症会导致人体微元量素铜不能很好的吸收以及转运,久而久之,人体的重要器官都会出现铜离子缺乏,直接造成因缺乏能量而停摆。患有门克斯(Menkes)综合症的孩子,往往在出生时没有异常,但在2-4个月时就会出现神经系统退化的临床表现,大多数孩子熬不过3岁就会死亡。 更糟糕的是,由于它是一种罕见病,全球并没有多少患者,也就没有药厂有心思开发特效的治疗药物。为了拯救儿子,徐伟辗转找到了一个门克斯(Menkes)综合症的病友群——它是全国唯一的门克斯综合症病友群,但群里只有41人。 没有特效药物,意味着对于患有门克斯(Menkes)综合症的孩子们来说,等待他们的只有慢性死亡——在这个只有41人的病友群中,每隔一段时间就会传来噩耗。但群友们的努力,让这个脆弱的组织迎来了一线希望: 他们发现,在大洋彼岸的美国,一位叫做斯蒂芬·卡勒(Stephen G. Kaler)的研究者一直在专注于门克斯(Menkes)综合症的研究及治疗。在他的临床成果中,有一种叫做「组氨酸铜」的药物对这类疾病有着不俗的效果:在I期和II期临床研究中,「组氨酸铜」虽然无法彻底治愈门克斯综合征,但它被证实能够大大提升患儿的存活几率。一位叫做布莱恩的患者甚至已经活到了25岁,能够正常的生活。2018年,FDA(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就已经授予组氨酸铜治疗Menkes综合征的快速通道地位。   群友的告知,让徐伟振奋不已。他是一位坚定且执拗的人,在妻子的讲述中,徐伟在小灏洋确诊门克斯综合征以后,就一直在重复一句话:“我就不信了,老天能把我逼上绝路。”   2 疯狂的「民间科学家」,这位父亲自学了救命药的制备方法,甚至亲手搭建了实验室   在病友群的共同努力下,他们在台湾的一家医院中找到了以医院制剂形式供货的组氨酸铜。但由于它的合法性问题,药物无法邮寄,价格也颇为昂贵。雪上加霜的是,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后,药物便没了渠道。对于新入群的徐伟夫妇,有位好心的家长送了他们20ml组氨酸铜。但按照每天0.5ml的使用剂量,这么一点点药物只够一个月。 徐伟开始了漫无目的的寻药之旅。这个执拗的男人抱有一个简单且朴素的想法:既然没有药,那我就想办法把它造出来!最开始,他找遍了自己可以接触到的药企,恳求他们研发并生产组氨酸铜,并以自己所在病友群的群友作为潜在的购买客户。 不出所料的是,所有可以接触到的药企都将他拒绝了。理由非常简单:一款新药的研发上市漫长且复杂,动辄需要上千万甚至过亿元的研发成本。而仅有41位潜在用户的组氨酸铜,是远远无法打动这些药企的。 四处碰壁的徐伟陷入了绝境。眼看小灏洋的状态一天天糟糕下去,这位父亲陷入了巨大的焦虑之中。在过往的采访中,徐伟是这样说的:“虽然他现在才两岁多,但如果他有灵魂,可以感受,他至少会认为,至少会觉得,这世界上有一个人永远都不会放弃他。” 徐伟的微博截图 于是乎,这位只有高中学历的父亲,做出了一个疯狂的决定:没有药企帮忙,那我就自己做!组氨酸铜的药物化学式其实并不是个秘密,但徐伟面临最大的问题是它是美国的研究成果,所有的临床研究资料,都是专业的英文文献! 没有一点基础的徐伟,先是在互联网中寻找了海量的与组氨酸铜相关的文献论文,靠着翻译软件,他一句一句的试图去理解文献中的内容,并与国内可以找到的资料相互印证。与此同时,他购买了大量的化学相关自学材料,试图理解「自制组氨酸铜」的关键路径。 徐伟在自学过程中的材料 没人知道徐伟到底经历了怎样的魔鬼自学,从一个完全没有基础的“麻瓜”,短短几个月间就成了一个具备组氨酸铜制备基础的“学术型人才”。用妻子的话来说,那段时间徐伟就像着了魔一般,通宵达旦的研究和学习,整整几个月都没出过家门。 终于,徐伟的“研究”有了成果,当他把自己的「研究成果」汇总在一起,并千辛万苦找到了一家共享实验室以后,只用了两天时间,组氨酸铜溶液就被配制出来了。这让质疑、不理解他的家人统统都沉默了。 但问题并没有被彻底解决,想要自制药物,难题纷至沓来: 徐伟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钱的问题。在徐伟找到的共享实验室中,租用场地和人工一天的费用大概需要1.4万元,再加上徐伟的来回车马费,一次的制药费用大概就需要2万。而制备出的组氨酸铜保质期只有56天。这就意味着:每过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为了制药就需要支出2万余元。 一年的费用是12万,而用组氨酸铜的药物治疗没有期限。这对徐伟的家庭来说可能是一笔天文数字。如果自己建设一个实验室,由自己来操作制备药物,那经济负担会大大降低。 已经找出了药物制备方案的徐伟,决定在「自研」这条路上彻底走到黑。他跟在共享实验室的工作人员身后,全过程一步一步的把组氨酸铜的制作方式记在了脑子里,并且把实验室里需要用到的仪器(包括工作台、分析天平、磁力搅拌仪,各类瓶瓶罐罐、低温运输箱等)都记了下来,在网上购买了同款或类似的仪器。这些仪器加在一起,总的花了两三万元。 在自家的储物间搭建好了简易的实验室以后,本就废寝忘食的徐伟更加夸张了。他的母亲回忆:徐伟在制药准备期间,甚至于整夜整夜的窝在实验室里,白天用来补觉或者学习。在他的电脑里,有一个命名为“徐灏洋”的文件夹,收集了所有儿子的病情以及药物的研究、制备材料。电脑徐伟从不允许其他人乱动。 徐伟在实验室中进行药物自制 在这个过程中,徐伟堪称“疯魔”,家人不敢问他药物制备的进度,只能从他的状态来预计药物的制作进度:“如果不顺利,他会一个人坐在餐桌前黑着脸喝酒”。 3 亲自人体实验!他说:如果我死了,那么谁来救儿子? 实验室搭建完后的一个多月,第一版徐伟自制的“组氨酸铜”面世了。徐伟和妻子开始用这些自制的药物在兔子身上做实验。 第一次,他们给刚出生的兔子注射了自制版本的组氨酸铜,在他们的理解中,这就相当于给动物中的“婴儿”进行药物试验。但第二天这只“婴儿”兔子就死了。之后他们买了几只成年的大兔子,分了不同的剂量,但最终也死了两只兔子。 虽然动物试验的结果并不圆满,但夫妻两决定冒险开始进行“自制药”的“人体实验”。在谁来进行试药的选择时,夫妻两都沉默了。经过一番争吵,他们的结论是:由徐伟先进行一次注射,观察药物反应,如果可以接受的话再由妻子进行几天的试药。徐伟说:“如果我死了,就没人能救儿子了。” 几天的试药后,妻子并没有明显的不适反应。于是他们两终于启动了给小灏洋的「自制组氨酸铜」注射。 好在,徐伟这样“疯狂”的行径最终以一个圆满的结果暂时划上了一个逗号。在经历了多次的自制组氨酸铜注射以后,小灏洋的铜蓝蛋白水平就恢复了正常水平,他从死神留下的一个门缝中成功逃脱了——小灏洋既没有在3岁以前因门克斯综合征而离世,也没有因为徐伟疯狂的“自制药物”而受到明显的毒副反应。 现在,在每晚的11点,也就是徐伟认为铜离子最容易穿透血脑屏障的时候,小灏洋就会被抱在外婆的腿上,进行自制组氨酸铜的制备。2020年9月以来,这样的注射一直在进行。至于网友们提到的风险问题,徐伟也在自己的微博中做出了回应: […]

小D
史上最牛癌症家属!妻子患癌去世,他死磕癌症细胞免疫治疗,最终成功「治愈」难治癌症!

史上最牛癌症家属!妻子患癌去世,他死磕癌症细胞免疫治疗,最终成功「治愈」难治癌症!

今天的故事开始前,先给大家分享一段有意思的视频:  在2019年,王俊凯便作为腾讯科学WE大会的「科学推广大使」,与卡尔·朱恩(Carl June)教授进行对话,刚刚是他们对话的视频。王俊凯相信大家都很熟悉,那与之对话的朱恩教授,又是何方神圣?   朱恩教授,江湖上人称「卡六爷」,作为癌症治疗领域的「顶流明星」,他的经历充满了传奇色彩,同时也拯救了数以万计癌症患者的生命。老爷子的称呼有很多:「CAR-T之父」、「最牛癌症家属」等等。今天,我们就通过这篇文章给大家讲讲朱恩老爷子传奇的抗癌经历。   Carl June教授   从艾滋病转向癌症研究 传奇癌症家属的临床研究重要转折   上世纪50年代后期,正是我们的现代医学从无到有,飞速发展的年代。而朱恩老爷子就出生在这个医学发展的“黄金时代”。   1983年,完成学业的朱恩教授成为了一名海军医生,被派往了美国西雅图Fred Hutchinson癌症研究中心继续深造研究。   虽然是癌症研究中心,但朱恩教授的研究重心放在了人体的免疫系统中——通过培养患者自己的免疫细胞(T细胞),是否能强化人体免疫,并治疗一些特殊的疾病呢?随着免疫学的蓬勃发展,朱恩教授坚信这是一条正确的道路,这也为之后CAR-T疗法的诞生提供了基础。   1986年,朱恩教授完成了博士后培训后,建立了他的实验室。在选择T细胞疗法研究方向时,朱恩教授选择了美国正在大流行的艾滋病。   众所周知,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病毒性感染,它的核心症状就体现在病毒对人体免疫系统的破坏,朱恩教授期望通过增殖人体免疫细胞的方式来帮助这些患者重建体内免疫状态。通过长期的研究,朱恩教授创造出了一种可以在人体外增殖自身免疫细胞的方法,并且创造性的为这些免疫细胞进行了基因改造,让他们变得更加具有针对性,能瞄准HIV病毒“穷追猛打”。   在人体实验中,朱恩教授证明了它的疗法是安全有效的,且患者的免疫状态也有了一定的改善。在这个阶段,朱恩教授作为一个医学研究者已经取得了非常了不起的成绩,如果持续下去巨大的成功已经可期。   然而,彻底改变朱恩教授的一场意外来了。1995年,朱恩教授的妻子被查出患有卵巢癌,作为医学研究者的朱恩教授却无法带来更多的帮助,只能和一位普通癌症家属一样,给予妻子陪伴,却难以缓解她的痛苦。   也正是这场遭遇,让朱恩教授开始反复思考:既然体外改造并增殖的T细胞可以回输人体后攻击HIV病毒,那么是否可以通过这样特殊的改造,让扩增后的T细胞攻击癌细胞呢?   但这样想法对朱恩教授而言是巨大的挑战。HIV病毒与癌细胞完全是两类不同的物种,它们之间完全没有任何联系,如果要转头研究癌细胞,那几乎等于重头开始!   深情的朱恩老爷子坚定的选择了改变研究方向。   2001年,整整6年时间,朱恩教授取得了研究成果,他将这项成果命名为嵌合抗原受体(CAR-T细胞)治疗,并完成了首个白血病患者的招募。遗憾的是,老爷子并没有完成对妻子的救赎。就在这一年,朱恩教授的妻子也因为卵巢癌病情进展而离开了人世。   妻子的离世并没有让这位饱受打击的科学家停下脚步,执拗的朱恩教授更加坚定了通过CAR-T疗法攻克癌症的「终极目标」。   首个白血病治愈者诞生 你一定听说过她的名字   时间转眼来到2010年,首个临床疗效卓绝的癌症患者出现了!这一年,朱恩教授启动了CAR-T治疗针对白血病患者的临床招募,首个参与患者叫做比尔·路德维希(Bill Ludwig),是一位晚期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患者。   几乎所有参与临床研究的患者都一样,比尔在参与临床试验前,几乎已经放弃治疗的希望了,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他找到了朱恩教授。在经过CAR-T治疗后,仅仅一个月比尔的病情就有了不小的缓解,直至病情完全消失。   而与比尔一样幸运的受试者还有一位叫做道格·奥尔森(Doug Olson)的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在这个临床进行后的12年(也就是2022年),朱恩教授在顶尖期刊《自然》杂志中发表的论文提及:对于这两位患者的长期观察结果来看,CAR-T疗法真的可以治愈癌症患者!     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之后,CAR-T治疗的战车更是攻下了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这个难啃的山头。   而这一次朱恩老爷子从死神手中抢回的患者,则是大名鼎鼎的「天使艾米丽」。     […]

小D
确诊癌症,医生却劝我放弃治疗?我嚎哭着走出医生办公室,保洁阿姨都过来安慰我

确诊癌症,医生却劝我放弃治疗?我嚎哭着走出医生办公室,保洁阿姨都过来安慰我

作为一个强大到在癌症手里也能“死里逃生”的天选打工人,好像甲状腺癌并没有给我的生活带来什么变化,唯一的帮助就是让我心理承受能力更强了吧…   “不负责任”的体检医生 建议我「放弃治疗」 2020年的夏天,公司组织了例行体检。这样的体检我向来不放在心上,一方面我觉得自己简直健康的太过头了,另一方面我不太看的上这样的「流水线操作」,觉得可能查不出什么毛病来。 按部就班的抽血,CT,身高体重等流程走下来,似乎跟往年没有任何区别。正当我躺在彩超床上,心痛被抽走了8管血的时候,正在给我做颈部彩超的医生眉头一皱,严肃的开口问我:小姑娘,今年几岁了? 我不明所以,但还是如实回复了。彩照医生琢磨了一下,告诉我:你的甲状腺右侧有个结节,但大小不到1厘米,考虑到你的年龄不算大,这样的结节建议可以随访观察,三个月到半年复查一次就可以了。 我顿时心里一跳,连忙追问具体情况,体检医生给我做了个小科普,大意是甲状腺结节很多年轻女性都会存在,我这样的结节大小可以暂时考虑继续观察云云。一听这话,心头稍定,也就没有太当回事,只当自己又多了一个“定时炸弹”(我的肺上也有微小结节灶)。 一夜无话,直到第二天跟家中“队友”提起甲状腺又多了个小结节以后,队友左思右想还是不放心,逼着我到医院再做个复查。没想到就是这次复查,给我带来了人生挨的第一刀……(实名感谢队友的警惕) 大概一个星期后,在队友的陪同下,我来到当地top1的医院做了甲状腺彩超复查。这一次,甲状腺外科的医生给出了截然不同的判断:虽然结节不大,但是形态看起来有些不太正常,为了以防万一建议我还是做个穿刺,排除一下甲状腺癌的风险。 一向心理素质不太行的我当场就慌了,还好队友在旁继续跟医生沟通,确认了穿刺的注意事项以及预约时间等等,这位有点小帅的医生还很贴心的给我预约了第二天的门诊手术穿刺。 回家的路上,我一直在试图安慰自己:肯定是良性的小结节,我又没做过什么伤天害理的大事,命运肯定是不会玩弄我这只「无辜小猫咪」的,再加上队友的安慰,总算是暂且放下心来,只是一想到第二天就要穿刺,还是不免紧张。 穿刺不疼,但拿到结果以后我嚎啕大哭,一旁的保洁阿姨都来安慰我 第二天如约来到医院,这一次我就诊的科室变成了超声介入科。怀着复杂的心情我接过了医生递来的纸和笔:“你预约的甲状腺穿刺是个微创手术,需要有根穿刺针取组织做活检。看下这份手术同意书,把字签一下。”   活了快30年,我以前接受过最复杂的医学治疗就是无痛肠镜的麻醉,一针下去什么也不知道了。这次将要清醒着接受穿刺,对我来说也是个“新奇”体验。 进入治疗室,当医生开始摆弄心电监控的设备时,我紧张的情绪达到了顶点。给我穿刺的也是位年轻大夫,看我紧张到脖子都僵硬了,做了一番安慰:“别紧张啊,待会越紧张越疼。” 一番准备过后,穿刺的大夫提醒:“不要动,要准备穿刺了”。我屏住呼吸,感到一根长长的穿刺针刺入了脖子。当有一根长长的异物在我的脖子里“穿刺”的感觉很奇妙,没有想象的那么剧痛,但这种感觉其实还是非常恐怖的,希望朋友们都不要有这种体验。 这次穿刺实际上没有花多长时间,大概十分钟左右的样子,但我感觉时间过的非常漫长,且同时感到医生用穿刺针在我脖子上来回了两三下。终于,当医生给我处理完伤口,并给我看到了玻璃瓶里淡淡血色的组织时,我已经脚软的站不稳了,队友连忙过来扶住了我。 接下来,便是不算漫长的等待期,但对我来说却是度日如年。三天后,医院的电话就打过来了,电话里的医生让我去拿病理检查结果,但临挂电话前加了一句:“让你的家属陪着你一起来”。就这么一句话,把我三天以来建立的心理防线都击溃了。 在去医院的路上,我满脑子都是癌症,以及放化疗以后掉光了头发的患者们,一个劲的直冒虚汗。队友不停的安慰我,也许是其他情况也说不定,还不一定确诊癌症了云云,我一句都听不进去。 来到医院的病理科以后,我终于怀着被审判的心情取到了那张病理报告单,上面赫然的一行文字让我脑子一片空白:「甲状腺乳头状癌不除外」。眼泪唰的一下控制不住的流下来,我从未想过原本离我那么遥远的癌症,竟然就这么降临到我的头上,我才29岁啊,原本还在计划下个月搞个盛大的30岁生日Party,这下全完了…… 一路上都在胡思乱想,队友拖着我在住院楼找到了初诊的甲状腺外科医生。在医生办公室里,医生拿过检查单一看,便直接下了结论:“可以断定就是甲状腺癌了,好在你这个病灶不算大,准备一下尽快手术吧……”队友还在跟医生确认手术的细节,而我听着听着就开始走神。     走出医生办公室后,我仍然处于恍惚的状态,没走两步不知是从哪里忽然涌上一种巨大的悲伤和委屈感,作为花季少女的我,毫无预兆的蹲下来就开始「嚎啕大哭」。 当时哭的那叫一个惨啊,现在回想也记不起当时为什么会那么委屈了,只记得哭的惊天动地,队友在旁边手足无措的安慰我,整层楼的目光都向我蹲着的小角落投来了。后来队友告诉我,就在一旁的保洁阿姨犹豫了一会,还过来拍了拍我,安慰我说:“小姑娘,没什么过不去的坎啊,加油坚强点,你看小伙子不还陪着你的吗?” 而我哭着回了一句谢谢阿姨,随后哭的更惨了。 手术前夜我失眠了 但庆幸得的是「幸福癌」 不知道怎么才回的家,我把社交网络上所有关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信息查了个遍,慢慢才冷静下来。认真和队友聊了聊,才发现医生其实也跟队友聊过甲状腺癌的恶性程度其实并不高,特别是我这样的「乳头状癌」,手术切除后的治愈率达到95%以上,充满了各种悲伤幻想的我终于被拉回了现实。简单商量过后,我们决定立刻手术。 收拾了各种行李和各类杂七杂八的细软后,我光荣住院了(本来还想把加班用的笔记本电脑带上,但转念一想老娘都得癌症了,谁还敢让我加班)。在我这个病房,连上我一共有3个病人,分别是40多岁的阿姨,40多岁的阿姨,以及我这个29岁的美少女,两位阿姨都不免感慨一番我的“英年早癌”,顺便提醒了我一通诸如“不要吃外卖,早睡早起”之类的健康小Tips。嘴上连连称是的同时,我心里不免吐槽:咱们不都甲状腺癌睡在这了吗,现在说这些还有什么用? 我是病房里排队最后一个做手术的,但和两位阿姨也都是前后脚。手术前一天,我们三人莫名有了一种惺惺相惜的感觉,一起互相加油互祝平安,然后一起羞耻的排队去治疗室插尿管了。 值得一提的是,手术前一晚我在两位阿姨的呼噜声中完全失眠了,第二天满脸萎靡的去到了手术准备室等待主刀大夫翻牌子。队友送我进去以前,还很不争气的红了眼眶,我用尽全力克制才没让确诊那天丢脸的「泪洒医院」再次重现。 又痛又痒、浑身难受…… 手术后真的好难熬 躺上手术床以后,看着几位医生和护士们正在术前准备,倍感紧张的我选择和医生们聊天来缓解紧张。没聊几句,就有位医生拿着面罩来到我跟前,说:准备好了吗?我们这次是全麻手术,戴上面罩大口呼吸就好。”一边戴上面罩,我一边在想:也不知道这个面罩多久能让我……*¥*@% 当我再有意识的时候,已经出了手术室了。有人在我耳边说,我们现在回病房了啊,然后我就被推出了手术室。迷迷糊糊中我看到队友和家人都在门口等着我,我颤颤巍巍的给他们比了个“ok”手势,随后就又睡了过去。     等到我彻底清醒过来,已经是晚上了。队友给我看了我被切掉的右侧甲状腺照片,我还以为会有什么特殊的结构,结果也是血糊里拉的一块肉,看起来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也不知道那个1公分的病灶到底在哪。 随着所有感觉的慢慢恢复,难受的感觉也一点点的袭来了。首先就是被束缚的感觉实在难受,从心电监护到各种血氧监护,此时我身上贴满了各种管线,活脱脱一个科学怪人。再加上颈部还有一根引流管,我也不敢乱动,只能直挺挺的睡在床上,躺的腰酸背痛。 然后就是随着止痛药的效果逐渐过去,痛感就很微妙的逐渐上升起来,直到半夜来到了顶峰。由于全麻插管的关系,我的喉咙可能也被伤到了,一直很痒很想咳嗽,可是颈部又有伤口让我不敢大动作,就只好忍着。 就这样又痒又痛又腰酸背痛的叠加袭击,在手术后的第一天晚上,我再一次光荣的失眠了。直到第二天,扯下了大部分监控的设施以后,我才能轻微的动弹一下,缓解我的难受。随后又经历了难熬的手术伤口疼痛,终于!在住院满7天时间点,本姑娘又活蹦乱跳的出院了。 「优甲乐」成了我终身的战友 这场甲状腺癌的造访,除了让我多了一个陪伴终身的朋友,甲状腺激素(优甲乐)以外,似乎并没有对我造成太多的影响。出院后,我又在家休息了十天,随后就回到了工作岗位上。而同事们逐渐从对我的处处关爱,再到被我普及了甲状腺癌“幸福癌”的“江湖绰号”后,和我恢复了打打闹闹嘻嘻哈哈的关系,在我的身上,仿佛「癌症幸存者」这个标签并不存在一样。 这场与甲状腺癌的不期而遇,带给我的只有对生活的一次提醒,让我拥有更加健康的生活习惯,也让我对甲状腺癌这场“幸福癌”有了更多的了解。   咚咚点评     近些年来,中国新发甲状腺癌病例保持着高达20%的年增幅,是年轻群体中发病率上升最快的癌症。除了现代年轻人的生活状态有关以外,甲状腺癌发病率快速升高的很大一个因素就是:体检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 就像本文的主角,也是在日常的体检,也就是在颈部超声中发现的可疑病灶。 这就提示我们:甲状腺超声的筛查是年轻人们,特别是年轻女性必须要做的防癌筛查之一。当然,有了筛查,就会有甲状腺癌的确诊,针对一纸甲状腺癌的诊断书,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针对这个问题,2016年中国抗癌协会发布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或可能成为甲状腺结节的“诊疗宝典”。对于存在这些高危因素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均可以考虑进行手术治疗(即手术适应症): ● 青少年或童年时期颈部放射暴露史; […]

小D
撞大运!三位癌症患者「不药自愈」实录:逆天好运的患者都是什么样的?

撞大运!三位癌症患者「不药自愈」实录:逆天好运的患者都是什么样的?

癌症,当之无愧的现代健康杀手。相关临床数据显示:2015年起,癌症就已经超越心血管疾病与脑血管疾病,成为中国健康人群最大的死亡原因。   而癌症的治疗也是个难题。「副作用大、价格昂贵」是不少人对癌症治疗的固有印象。在江湖上,一直有这样的说法:「癌症根本不用治,只要你不去管它,它自然就好了。」 这样的说法之所以大行其道,自然有其原因。在我们的实际治疗中,真的会偶尔会遇到一些“撞大运”的幸运儿:极少数患者在确诊癌症后拒绝接受治疗,过几年再进行复查时,竟发现原来全身到处转移的肿瘤,竟然自动明显缩小了,甚至完全消失了…… 这类情况并不是什么“神迹”,当然也不是什么江湖传言的「癌症无需治疗」。在临床治疗中,确实有极少数患者会出现肿瘤自行消退的情况,我们有专业的术语称呼它:晚期恶性肿瘤的“自动退缩”(spontaneousregression)。 接下来我们给大家展示3个这样的案例。 73岁的“老烟枪”,癌症自行消失   一位73岁的“老烟枪”(抽烟抽了50多年)由于呼吸困难到医院看诊,胸部CT检查后,发现左肺下叶有一个3.2*2.5cm的肿块,PET-CT提示代谢增高,同时纵膈有一些可疑转移的淋巴结。 为了确诊,老大爷在CT引导下做了左肺肿块的穿刺活检。病理提示:肺鳞癌,免疫组化也非常典型(病理报告后来又经过多个专家的会诊,确认没有误诊,的确是肺鳞癌)。 确诊时的PET-CT和病理图片 50多年的吸烟史、有呼吸困难的症状、CT和PET-CT都做了、穿刺活检确认了病理,这个老爷子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中晚期的左肺鳞癌患者。 接下来就该讨论治疗了,由于这个病人纵膈还有可疑的淋巴结转移,外科大夫和放疗科大夫争论了一番,决定要为老爷子安排一个小的活检手术,彻底搞明白纵膈淋巴结有没有转移。 手术前免不了抽血化验、肺功能等各种准备,还要等待床位等。结果时间一耽搁,10周就过去了(其实国外和国内都类似,并不是确诊以后马上就可以治疗了,大医院也要排队等,而且等待时间也很长)。 在进行手术前,因为时间太久,主管医生又复查了一个胸部CT,结果却让他大跌眼镜!未经任何抗癌治疗的情况下,老爷子的肿瘤缩小了,从原来的3.2cm(下边的左图)缩小到2.2cm(下边的右图)。   这下子,主管医生和病人一家都非常困惑,仔细追问这段时间以来的生活起居、治疗情况等等,的确没有发现可疑的地方。经过反复商量,同时考虑老爷子已经73岁,病人和家属决定暂时就不治疗了,再观察观察。 此后每隔3个月复查一次CT,每次肿瘤都比上一次缩小,经过一年半左右时间,肿瘤基本完全消失了,截至目前,老爷子还健康生活着。 感染新冠肺炎,肿瘤竟然自行消失了! 2021年1月,一名61岁的男子被确诊为严重的经典霍奇金淋巴瘤后不久,又因呼吸困难和喘息而入院,并被检测出新冠肺炎阳性。在这样的双重打击下,如果本身身体底子不好,很有可能熬不过新冠病毒对身体的攻击。 然而事情却发生了让人意料之外的转机。这名患者在经历了11天的住院治疗后,他罹患的新冠肺炎康复了,而在这其中最让人出乎意料的是,患者因肿瘤转移导致的淋巴结肿大竟然缩小了。 这对患者来说简直就是天降之喜。于是患者决定再观察几天。病情观察期间,这位患者发现自己的肿瘤病情越来越轻。几天后,他再次复查了PET/CT,结果显示:他的肿瘤竟广泛消退了,影像结果竟看起来与正常人无异! 也就是说,在新冠肺炎治愈以后,它的癌症病情也随之一起消失了!   80岁老大爷运气好到逆天,未经治疗的肿瘤完全消失了 一位80岁的老大爷因咯血和声音嘶哑来到医院就诊。经过胸部CT检查发现左肺有一个可疑肿块,同时还有一些疑似淋巴结转移的肿大。为了明确大爷的病理情况,医生对患者进行了一次微创的胸腔镜手术,切除了主动脉下淋巴结。 患者CT检查结果 病理结果显示:小细胞肺癌,根据影像检查结果判断为局限期。 接下来就该讨论老爷子如何治疗了。与国内不少高龄患者的选择一致,因为年龄较大,这位患者拒绝了接受治疗,直接出院回家了。 小细胞肺癌是一种恶性程度极高的肺癌类型,不接受治疗的话预期生存期仅有几个月。作为高龄患者,在医生眼中这位老爷子剩下的时间可能不多了。 时间就这么过去了四年,期间医生没有对老爷子进行任何随访。谁知道4年多(52个月)后,医生竟再次在医院见到了这位老大爷。这一次,老大爷因身体不适又一次来到了医院。 老爷子的情况完全出乎了医生的意料,感到震惊的医生们随即对老爷子进行了详细的检查,检查结果让人大跌眼镜:老爷子四年前罹患的小细胞肺癌,竟然完全消失了!经过胸部CT扫描证实,先前发生在患者左肺及纵膈的小细胞肺癌病灶,如今已经完全缓解了! 患者肿瘤病灶完全消失 主管医生和病人一家都非常困惑,仔细追问这段时间以来的生活起居、治疗情况等等,的确没有发现可疑的地方。老爷子确实是在没经过任何治疗的情况下实现了肿瘤病灶的完全缓解。       三个病例分享完毕,我们会发现:这些癌症「自动退缩」的情况,可能发生在不同年龄、不同的肿瘤类型中,并没有什么特定规律。但仔细分析这三个病例,我们会发现有一个特点:患者均接受了活检(或手术),又或是经历了一场较为严重的感染。 研究者们推测发生肿瘤自动退缩的主要的原因可能在于:患者在日常生活和相关的医学检查过程中意外地激活了抗癌免疫反应。 例如:患者偶然得了一次细菌或者病毒感染,或者病人由于穿刺活检的时候不小心发生了感染,人体抗细菌或者抗病毒感染的免疫反应被激活,将癌细胞也一同纳入了攻击范围,顺带着抗了癌,这实质上和目前风头正劲的免疫治疗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换句话说,就是癌症患者的的免疫系统被再次“激活”调动,从而杀灭了原本存在的肿瘤。这样的成果可能会为我们免疫治疗的研究带来帮助。 但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要真的为了这个目的故意制造感染制造“高烧”,其一,是这种「自行消退」的发生概率非常低,大概十万个患者中可能会有20例存在,其二,严重感染和高烧可是非常危险,甚至会危胁生命的,这样缥缈的尝试并无意义。 因此,大家可以切记以下两点: 01 癌症不治而愈的现象确实存在,但不要试图去效仿,这种少见现象本身就有某种特别的原因在里面,你无法仿效,否则必受其害。得了癌症,一定要根据病情进行规范的诊治。 规范的治疗才是追求治愈或长期生存或疾病控制延长生存的最可靠保证。 02 任何情况下,保持战胜癌症的信心,保持乐观的心态,良好的心态可以使免疫系统处于最佳状态,这永远是有好处的,说不定那个“奇迹”就降临到你身上呢,但切记遵循上述第一点。    

小D
转卖患癌父亲生前止痛药,竟因「贩毒罪」遭遇跨省追捕!小心别有用心的「钓鱼引诱」

转卖患癌父亲生前止痛药,竟因「贩毒罪」遭遇跨省追捕!小心别有用心的「钓鱼引诱」

引言 转卖患癌父亲生前止痛药,广州的廖女士竟遭遇跨省追捕,被判决「贩卖毒品罪」!别让癌患家属流血又流泪,“钓鱼引诱”的买家太可恨!   近日,一则关于癌患家属因在微信的病友转药群中,转让患癌去世的父亲遗留的止痛药物「盐酸曲马林」及「泰勒宁」,遭到买家的举报,从而受到山东警方跨省追捕事件在癌友圈中流传甚广。   这也给广大癌友们提了个醒:在网上进行相关交易行为的时候一定要当心。既要当心「别有用心」的买家,也一定要遵照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   网上交易止痛药物遭遇卖家「钓鱼引诱」,聊天记录成争议焦点 事情的开端是从廖女士父亲罹患晚期肠癌开始的。陪伴了父亲抗癌不短的时间,廖女士能深刻感受到父亲因肠癌转移导致的剧烈疼痛有多么令人绝望。 对于不少癌症患者来说,服用止疼药实际上是“刚需”。为了止痛,在医院的治疗期间,廖女士的父亲开了不少止疼片。其类型很多,也包括了此次成为争议核心的「盐酸曲马林」及「泰勒宁」。 尽管陪伴父亲全力抗癌,但很遗憾的是父亲仍然因为病情进展去世了,遗留下了不少过往的抗癌药物。 2023年7月,廖女士经病友介绍,加入了一个微信群,叫做“病友交流余药转让群”。整理了父亲留下的药物后,廖女士整理了一个清单,将父亲留下的新冠、止疼药等15种药物收集在一起,拍照发到微信群。 照片发出不久,一位群里昵称为“小王”的群友很快开始与廖女士私信沟通,在所有转让的药物中,小王只咨询涉及到的「盐酸曲马林」及「泰勒宁」两种药物。 很快,双方商定以260元的价格交易三盒盐酸曲马林及两盒泰勒宁。接下来,这个事件中最大的争议事项开始了: 在谈价的过程中,这位买家小王不断提及了“溜过冰”(吸过冰毒)。小王在微信中说:“我是以前溜过冰,现在买不到了,用这些药代替!现在还有点瘾!太难戒了!你算算多少钱” 而对此廖女士并未做回复。接下来精彩的反转来了: 2023年7月14日,当这位所谓的群友小王收到廖女士发出的快递后,便直接前往了所在地的派出所,向警方报案称:其在网上未经处方就买到了国家管制药品。 更有意思的是,在警方的询问笔录中显示,这位所谓的群友小王是山东阳信县的过往吸毒人员,其自述想在网上购买止痛药物替代,但并没有说明其为何在购买药物后主动向警方报案。 事后,因涉嫌「贩毒罪」,廖女士遭到了山东省警方的跨省追捕。 山东省阳信县法院一审认为:廖女士违反了国家针对毒品的相关法律法规,同时也是出于牟利目的,在网上贩卖国家规定管制的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精神药品。廖女士的行为已经构成了贩卖毒品罪。一审判处其拘役两个月,缓刑三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一千元。 一旦判处拘役及相关刑事处罚,将对廖女士带来非常大的影响。而廖女士称:她目前的工作是担任企业会计,一旦被判处刑事处罚,将对她的职业带来非常大的影响。 基于廖女士实际上并未存有主观的贩卖毒品的行为,同时也质疑所谓的群友“小王”属于钓鱼引诱,称其并不知道所谓的“溜冰”是什么意思,也并未在意小王说的成瘾、难戒等字眼。药品售出后,她仍然提醒小王疼痛可以尝试一下中医针灸。 于是,廖女士选择了上诉,2023年10月底,此案二审在滨州中院开庭审理,目前未宣判。 既要当心「别有用心」的买家,也一定要遵照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 纵观整个事项的发生,所谓的“群友小王”种种怪异行为无疑于为这件跨省追捕的「贩毒罪」事件蒙上了厚厚的一层疑云。 根据国家相关法律规定:明知是走私、贩卖毒品的犯罪分子或者吸毒人员,而向其贩卖国家规定管制的、具有医疗等合法用途的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的,以贩卖毒品罪定罪处罚。 而在小王与廖女士的聊天记录中,我们可以很明显的发现:小王在完全没有提到相关话题的时候,主动向廖女士提及:自己是吸毒人员,而购买药物的目的是为了“过过瘾”,并且在聊天中还多次反复强调。 恰恰是这些刻意的说明,将廖女士的行为坐实了「贩卖毒品罪」。而在收到快递后,小王第一时间就前往了当地警方报案,这个行为也颇为反常。 我们查询了这起案件的相关信息,目前并未找到关于这位“群友小王”的处理信息。对此我们不禁还有个疑问:针对这位主观购买「毒品」的小王,是否应该有什么相关的处理? 但不管如何,案件已经发生了,对此我们也要在这里为各位癌友提个醒:既要当心「别有用心」的买家,也一定要遵照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 咚咚将继续密切关注案件后续的进展。  

小D
国庆8天假,上千人意外离世:面对癌症,只有思考过死亡,才能更好地活着

国庆8天假,上千人意外离世:面对癌症,只有思考过死亡,才能更好地活着

这个「史上最长」的中秋国庆假,你是如何度过的?   有的小伙伴选择加入旅游大军,在全国各大旅游景点中“痛并快乐着”。也有小伙伴选择在家美美的享受了8天的休闲时光。 对于癌症患者们来说,或许这个假期又会有些特殊。如果处在病情进展期,或许8天的假期没有太多意义,他们依然在抗癌的治疗阶段,在医院或是家中继续与病情抗争;而若是病情处在稳定期,相信患友们也会珍惜这段难得的时光,与家人一起安逸度过。 但同样是这个假期,却也有着不同的意外在发生: 10月3日,山西省忻州市兴坪村停产的一家庭玉米加工作坊发生一起有害气体中毒事件,造成7人遇难; 10月3日,泰国曼谷市中心著名的暹罗百丽宫购物中心发生枪击事件,造成2人死亡、5人受伤,其中包含一名中国的年轻妈妈; 10月4日,湖南省一婚车与环卫车相撞,造成婚车上包括新郎新娘在内的6人死亡; 10月4日,一位4岁的女童在上海浦东海边走失,根据监控视频显示女童可能被卷入海浪中,至今仍下落不明;   而在国外,则有更多的意外事件在发生: 10月7日,发生在阿富汗西北部的地震造成超过2000人死亡,另有近万人受伤,逾千所房屋被毁。 10月8日,巴以突发新一轮武装冲突,造成了双方近三千人死伤;   看到这些不断发生的新闻,不禁让我们感慨:明天和意外,到底哪个会先来? 这是个永远无解的答案。但意外也分长短,在美国医生葛文德的《最好的告别》一书中,他将罹患癌症,称为一次「最长的告别」。这场告别可能是一年,可能是两年,对于那些治愈的幸运儿来说,也可能是剩下的余生。 2015年,中国人口预期癌症新发病例总数为429.2万人,预期癌症死亡总数为281.4万人,平均每分钟就有8个人被确诊为癌症,5个人因癌症而离世。 患癌的意外总在最不经意间发生,对于这400余万陷入癌症泥潭的旅人们来说,想必没有人是做好准备的。一张薄薄的诊断书,就能顷刻间把他们从原有生活的美好轨迹中,打入绝望的黑暗世界里。 从脑子一片空白,到不可置信,到歇斯底里,再到悲哀绝望……这是癌症患者确诊后心理状态四部曲,而茫然则是大多数人的常态:确诊癌症,我到底应该怎么办? 这是一个所有患者都必须面对的问题。癌症第一课:学会直面死亡,才能真正和疾病达成和解。   真幸运,还好只是癌症而已   当癌症患者张锋复盘自己整个抗癌经历时,最庆幸的就是自己的“粗神经”带来了足够的勇气。 “心态是我战胜癌症最大的武器。”2016年,33岁的张锋在一次单位体检中被查出罹患肺腺癌,Ⅳ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癌症晚期。 “我记得特别清楚,当时医生一看片子脸色就变了,让我叫家属来见他。”对于初次确诊时的情景,张锋描述的眉飞色舞。“我一看就知道坏了,但真没想到能有这么糟糕。我告诉医生:没有关系,家里都是我做主,你把实际病情告诉我,我可以做决定的。” 于是,张锋就这样在他生日一周后,听到了这个他人生最糟糕的坏消息。 “最开始还是心怀侥幸的,我一直安慰自己可以做手术,彻底治愈癌症。但几番问诊下来才知道我失去手术机会了,说实话有那么一段时间是崩溃的,但我很快调整过来了。” 确诊晚期肺癌的张锋,开始了漫长的求医之路。全基因检测没有找到恰当的靶向药,张锋靠化疗就撑了两年。2018年6月,他开始了免疫治疗的方案,PD-1抑制剂迅速控制住了他快速进展的肿瘤病情。 如今,张锋已经带瘤生存6年多了。“你越不把它当回事,它就越不是个事。病了这么些年,我最大的感触就是这一点。”现在的张锋是“与癌共舞”最坚定的簇拥者。 “病了这么些年,什么样的患者我没见过?最可怕的不是肿瘤本身,而是病人自己的心病。从确诊到人没了,时间短的基本全是被自己给吓的。癌症,不过就是个凶一点的慢性病嘛。” 和张锋聊到最后,张锋找了一篇新闻报道展示给我们:“吴一龙你知道吧?最牛的肺癌医生(之一),他说2022年有一半的癌症人群可以临床治愈。现在我已经超过这个数了,吴教授说的一半人里,就有我的一个。”(详情参考:肺癌大咖·吴一龙: 中国癌症治疗进入“快车道”, 2022年近半癌症人群将可临床治愈) 告别张锋,我想他的故事就是我们的抗癌第一课:真庆幸,还好只是癌症而已。 癌症其实并没有那么可怕,它只不过是一场看似凶猛的慢性病罢了。学会正视癌症,学会面对死亡,就是你走向治愈的第一步。   坦然面对,向死而生别被“江湖骗术”蒙蔽双眼   生死面前无小事,当被一张诊断书猝不及防打倒时,死亡这个终极哲学问题就这样摆到了你眼前。 越是如此,越要保持冷静,你必须选择科学客观的治疗方法。   因为,难治的疾病,往往成为伪科学的盛宴。而这一点,在中国特色的“偏方江湖”中尤为明显。 对于横行在“江湖”上的骗子我们向来深恶痛绝,也曾报道过数起典型的癌症治疗骗局: 2015年,一位在珠海大肆“行医”的江湖骗子在社交媒体上大放厥词后受到了卫健委的打击。(详情参考:警惕抗癌”神医”,揭秘医疗陷阱) 2016年,一位叫做徐婷的青年演员离世,让我们唏嘘不已。(详情参考:徐婷之死:一场伪科学的谋杀案)   当我们的现代医学无法做到完美治愈某种疾病时,总会有一些骗子们打着五花八门的旗号变着法的给你推销各类秘方,统统号称可以百分之百治愈,完美替代你的治疗方案。 这些骗子们可能打着高科技的旗号,例如欺骗魏则西“保你20年”的DC-CIK细胞疗法;可能打着中药“秘方”的旗号,例如我们刚刚提到的女演员徐婷,还有的可能从你的吃穿住行下手,例如坑害了无数群众的“百亿帝国”QJ和各类传销组织…… 看似十分拙劣的谎言,为什么可以成功欺骗到那么多患者呢? 因为死亡是你无法面对,心中最大的阴影。因为你的畏惧,你自然愿意选择听上去有效率更高,可以完全清除体内癌细胞的各类荒诞治疗,而忽略了真正有效、科学、规范的现代医药体系。 对死亡的恐惧,往往会淹没了你的理智。向死而生,当我们真正能面对死亡的时候,自然可以分辨出这些拙劣的谎言。 向死而生,就是我们可以保持最良好的心态,选择最科学的治疗方法来与病魔进行这场战役。心态平和,冷静对敌,这一战哪里有不胜之理? 当然了,如何抵御这些无孔不入的骗局,我们有一个锦囊妙计送给你:破除一切癌症谣言: 牢记这五点防骗指南, […]

小D
22岁的女孩丹丹,体内长出了1000颗肿瘤

22岁的女孩丹丹,体内长出了1000颗肿瘤

肺部、肝脏、乳腺、胃部……这些器官是癌症最「喜爱」造访的区域,而居高不下的癌症发病率也在时刻威胁着我们的健康。   但你是否想过,癌症正在「虎视眈眈」伺机侵入我们身体的每一个部分,皮肤、心脏、各类腺体,甚至是……我们的神经。 丹丹,一位来自河南的22岁女孩。这个年纪的年轻人们本该享受着灿烂的青春,但她却狠狠跌入了人生的深渊:沿着她全身的神经,已经长出了上千个「神经纤维瘤」。如此恐怖数量,肆意生长的肿瘤让她承受了堪称绝望的疼痛。 而就像那句老话说的:麻绳专挑细处断,厄运专找苦命人。神经是人体一切感知与行动的基石,但又是如此脆弱。上千个「神经纤维瘤」给丹丹带来的除了剧烈疼痛外,造成的压迫也会导致人体神经的缺血性坏死。在腰椎、颈椎等重要部位,甚至会导致最不可挽回的后果—— 「下身瘫痪,甚至高位截瘫!」 面临这样的难关,看起来过分瘦弱的丹丹能安然渡过吗? “不敢想象她会有多疼” 第一次见到丹丹,这个随时忍受痛苦的小女孩,就给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宣武医院的医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影像检查室的门口,瘦小的女孩正跪在床上,紧紧地捏着被子的一角。从她的状态可以轻易看出:这个女孩正在忍受巨大的痛苦。 而她正在面临的难题,是当下她无法进行一次大概1分钟的X光检查。因为X光室检查的椅子没有扶手,没有支撑的物品,女孩随时可能因为疼痛和无力,身体随之倒下去,自然也无法坚持一分钟的X光检查。 图源:北京卫视截图 在医生和家人们一起努力尝试了很多方案后,最后的解决方案是:将她的被子铺在地上,丹丹选择跪着,同时侧身用肩膀抵住检查板。才终于完成了这次饱受折磨的检查。 图源:北京卫视截图 看完检查结果,诊疗医生们都倒吸一口凉气: 沿着她的脊柱神经,密密麻麻存在着上千个肿瘤!这些肿瘤大小不一,就像一个个气泡,充斥在她瘦小身体的脊柱中。 丹丹脊柱两边的小圆点,都是肆意生长的肿瘤(图源:北京卫视截图) 而看到片子的那一刻,丹丹的主治医生也是重重叹了口气:「能不疼吗,这些全都是。」 事实上,疼痛是癌症患者最难度过的一道难题,而疼痛的主要原因就来自于病灶组织侵犯神经。不少患者仅仅是一两个癌症病灶对神经产生侵犯后,就疼的死去活来。 而这样侵犯神经的肿瘤病灶,丹丹体内足有上千个! 不仅如此,面临肿瘤长时间的压迫,更糟糕的情况是神经出现缺血性坏死。由此可能会导致一系列更加严重的并发症:下肢瘫痪、高位截瘫,甚至是丧失饮食功能,快速死亡。 如何解决眼下面临的困难局面,成了丹丹和主治医生们需要共同面对的一道复杂难解的问答题。 被断言「没有治疗价值」,坚定的一家人毅然北上寻找渺茫希望 回到丹丹的病情本身。 丹丹所患的肿瘤,被称为Ⅰ型神经纤维瘤病。它是由NF1基因突变引起的一种遗传性疾病。 这类疾病的患者多幼年起病,临床表现多样,虽然在类型上被划入良性肿瘤的范畴,但它会不断在皮肤、外周或中枢神经系统、骨骼、脉管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多个系统中生长。 无孔不入是它最大的特点,全身凡是神经所能触及的地方,都将成为肿瘤生长的沃土。 而丹丹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神经纤维瘤患者。实际上肿瘤已经在她的体内生长了十余年,但随着它们的不断发展,近一年之间,丹丹出现了疼痛的症状。而随着病情的快速发展,因为神经受压迫,如今的丹丹只能24小时蜷缩着双腿跪坐,双手使劲撑着才能保持身体的平衡。 图源:北京卫视截图 曾有医生劝丹丹的父母:放弃治疗吧,丹丹的病情进展特别迅速,沿着神经疯长,已经不值得继续治疗了。 而正是这句话,让丹丹的父母下定了决心,由八百多公里外的河南出发,到首都北京,为受到痛苦折磨的丹丹寻找一线生机。 这个坚强的女孩和不放弃任何一丝希望的父母,凭着他们的坚定,终于在癌症笼罩的阴云之中找到了一丝希望。 5小时,30粒,手术刀精准消灭「关键肿瘤」,但更难打的战役还在后面 神经纤维瘤应该如何治疗? 非常遗憾的是,答案是:无法被治愈。虽然属于良性肿瘤,但沿着神经不断生长的特性注定了它的危害程度与难治程度都不输恶性肿瘤。 目前临床上,神经纤维瘤暂无特效治疗,主要的治疗方式为手术和药物。通常上医生能做到的,就是对症治疗,同时选择止疼药物或抗癫痫类药物等,改善患者症状。 手术并非最好的选择:切除、复发;再切除、再复发,甚至到最后没有办法进行手术,因为上一次手术的刀口都还没愈合。基于神经纤维瘤的生长周期,往往手术后几个月病灶就会再次「卷土重来」。 但对于丹丹来说,手术可以解决她眼下最难熬的问题——疼痛和神经压迫,达到姑息治疗的目的。这个决定,出自丹丹最新的检查结果:颈椎肿瘤已经压迫到了脊髓和颈部神经,丹丹的上肢已经出现了压迫症状。在压迫发生后14天是接触压迫的黄金时间,而病情继续加重,甚至有高位截瘫的风险; 此外,腰椎附近的肿瘤也存在压迫脊髓和腰部神经的情况,丹丹之所以无法站立或稳坐,就是基于这个原因。同时因为侵犯程度更高,丹丹主要的疼痛就是来源于此。 最终 ,主治医生决定消灭给丹丹带来痛苦的核心肿瘤,即颈椎和腰椎的肿瘤。 图源:北京卫视截图 凶险的手术开始了。 涉及椎管内的神经外科手术,向来被称作「皇冠上的明珠」。而对于主刀医生来说,丹丹的情况可以被称为「地狱级难度」——病灶同时涉及颈椎和腰椎,同时肿瘤早已和神经密不可分。 一旦伤到椎管内的主要神经,丹丹甚至可能下不了手术台。 紧张万分的手术开始了。打开颈椎第1节到第6节的锥板,生长的密密麻麻的肿瘤还是出乎了主刀医生的意料。在肿瘤长时间侵蚀下,丹丹的椎管骨头只剩薄薄的一片,手术器械很容易伤到。而肿瘤的生长则是比预期的更糟糕,在影像中看不清晰密密麻麻的肿瘤,都展现在了医生眼前。 图源:北京卫视截图 小心翼翼之下的下刀,主刀医生有惊无险的清除了颈部的十几个核心肿瘤。 而之后,神经密布的腰椎才是本次手术的重头戏。根据影像结果及丹丹的体感状态判断,腰椎的压迫情况比颈椎严重得多。而手术情况也果然如此,打开锥板后,医生们发现丹丹的肿瘤侵犯多条重要神经,她感受到的剧痛80%都来源于这里。 为了能够切除肿瘤,主刀医生不得不牺牲掉部分已经被癌症「感染」的神经。这些完全瘤化的神经已经基本不能为丹丹带来更多功能,反而可能是疼痛的来源。 最后,这场持续了5小时的手术,医生们切除了体积较大的,且存在神经压迫的共30个特殊肿瘤。而主治医生也非常自信,认为在手术切除病灶过后,丹丹的四肢力量就会有明显的改善。 一切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在术后第一天,原本一直蜷缩的腿就已经可以伸直了。术后第四天,丹丹的四肢控制和力量都在缓慢恢复。 当然,这并不是一场胜利,还有更多的检查、更多的治疗在等待着丹丹。在未来,丹丹还需定期进行核磁复查,同步调整药物治疗方案。   图源:北京卫视截图 […]

小D
乐转乾坤,勇攀珠峰!征服巨大肝癌病灶,转化治疗助力患者3个月跨越癌症难关,迎向下一个珠峰挑战!

乐转乾坤,勇攀珠峰!征服巨大肝癌病灶,转化治疗助力患者3个月跨越癌症难关,迎向下一个珠峰挑战!

“崖岭数百重,幽谷险峻,恒积冰雪,寒风劲烈。” 海拔7546米,被誉为「冰山之父」的帕米尔冰山最高峰——慕士格塔峰,何先生在2017年征服登顶;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2022年,耗时168天的负重徒步,何先生沿着长江的轨迹走过3700公里的徒步旅程;     千里之行,不惧挑战。我们今天的主角何先生,是天生的浪漫主义者,乐于接受一个又一个的挑战。高山如此,河流如此,而在面对癌症的骤然造访时,何先生同样把它当做一场人生的挑战,把它视作路遇的山峰或河流,正视它,并且跨越它! 今天我们要与大家分享的,就是肝癌病友何先生如何「乐转乾坤」,征服肝癌这座高峰的故事。   2023年3月,何先生遭遇了一场人生中最大的挑战:一次意外的检查,他被确诊为肝癌。经过术前评估,进行手术的难度大且预后差,甚至存在肝衰竭风险,随时可能危及生命!   幸运的是,经过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的王广义主任团队专业、系统化的治疗,何先生经历了以局部治疗为核心,创新原研药仑伐替尼联合免疫治疗的「三联方案」转化治疗。得益于转化治疗展现出的优异疗效,今年6月,他已经顺利接受手术,正在逐渐康复。   这场与肝癌的较量过程中,何先生到底经历了哪些艰险?王主任又是如何力挽狂澜?我们与何先生夫妻对谈了半小时,试图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也希望带给大家一些力量和启示。听着他们平静的讲述,能够感受到夫妻俩内心的从容、淡定和坚韧,也深切体会到:能够理性面对疾病,在医生指导下选择正确高效的抗癌方案,就是抗癌成功的一半。   与肝癌的不期而遇,冷静面对取得癌症治疗先机   在这个很多人听到“癌症”两个字就吓瘫的世界里,何先生与爱人的冷静应对,成为了很多癌友的楷模与航标。 今年3月,一次不小心的感冒让何先生倍感不适,持续干咳。在新冠肆虐的当下,何先生第一时间便选择了就医检查。经过诊断,医生判断肺部一切正常,但不同寻常的是患者的肝部存在不明阴影,建议做个详细检查。 夫妻俩并没有第一时间意识到这个「不明阴影」的严重性。但随后的详细检查结果却非常不妙:腹部彩超发现,何先生的肝部右叶存在实性占位性病变,大小约9cm X 7.2cm,高度怀疑肝部恶性肿瘤,需进行进一步确诊。一纸诊断报告,顿时让他们懵在当场,继而感到如坠深渊。 面对癌症威胁,夫妻俩的态度截然相反。何先生坦然接受,登山多年带来的沉着给了他面对疾病的底气。但作为家属,何太太不可避免的产生了害怕、担心的种种情绪。她不愿意在丈夫面前表露出自己的脆弱,一边克制负面情绪,一边打起精神陪丈夫做各项检查,内心非常忐忑。 然而诊断结果出来后,报告中的“原发性肝癌”诊断还是让她的幻想彻底破灭。短暂失控后,何太太迅速调整了自己的状态。她非常清楚:自己是丈夫最坚强的后盾,在这个特殊时期丈夫更需要她的照顾和陪伴,自己必须强大起来才能帮助他。于是她开始积极调整心态,寻求帮助。 经过一番咨询,何太太在了解到肝癌近年来的治疗有不少进展后,心情才得以舒展:在临床上,即便是中晚期肝癌,也有希望通过转化治疗争取根治性手术的机会。于是,夫妻俩达成一个共识:一定要争取根治性手术的机会!在此基础上,他们第一时间开始寻找肝癌领域的权威专家,希望达成治愈的目标。 几经咨询,几乎所有朋友都提到了一位专家: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的王广义主任。作为国内著名肝胆外科专家,王主任医术精湛,尤其擅长各种复杂疑难手术,同时也是肝癌治疗领域的权威。于是,夫妻俩果断拍板:问诊王主任,请他为自己制定肝癌的治疗方案。   坚定信念方得始终,转化治疗帮助何先生病情逆转   和风细雨、如沐春风。 与王主任的第一次见面,夫妻俩就对王主任产生了强烈的信任感。王主任亲切随和,且对肝癌的治疗有着非常专业且独到的见解。 经过详细且全面的评估,王主任一句话就让夫妻俩吃下一颗定心丸:“还有手术机会,术前的转化治疗非常关键。”随后,王主任详细的向何先生介绍了关于后续治疗方案的考虑: 首先,值得庆幸的是何先生的病灶并未出现远处转移的迹象,这就为进行根治性手术提供了最基础的条件。但何先生现状的病情实际上并不乐观:瘤体较大且原发位置不佳,如现在直接进行手术,需要切除患者的大部分的肝脏,预估术后剩余肝脏部分体积占比将不足40%,会严重影响病人预后,且极易发生肝衰竭,可能危及生命。 面对这样的僵局,王主任认为:当务之急是采取高效的肝癌转化治疗方案,让快速进展的病情得到控制,并实现病灶大幅缓解,为手术创造有利条件,同时降低术后的复发风险。 到底应该选择什么样的转化治疗方案?王主任对此的颇有心得:目前在临床中,TACE(经动脉化疗栓塞术)是肝癌患者中晚期治疗最重要的局部治疗手段。随着原研靶向药物及免疫治疗的出现,它们三者的联合已经成为肝癌转化治疗的新趋势。王主任在实际的临床治疗中,也已经实际取得了非常多的成功案例。 最终王主任建议的治疗方案为:以TACE治疗为核心,原研仑伐替尼+PD-1抑制剂有效补充的三联疗法进行转化治疗,择机进行手术。对此夫妻俩欣然接受。一方面,这个方案能够尽可能缩小手术切除范围,创造更好的手术条件;另一方面,它能为何先生保住更多肝脏组织,同时降低术后的复发风险。   既然选择相信,何先生把自己完全托付给了王主任,而何太太则承担起与医生沟通、照顾丈夫、安抚情绪的重任。她让自己始终保持坚强与冷静,帮助爱人全力抗癌,集中精力面对治疗中遇到的一切困难。   两个月后,第一次疗效大考让全家人欢欣鼓舞!经过影像学检查,何先生肝部肿瘤出现明显缩小,而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AFP)由1106降至17,其它几项重要的肿瘤标志物数值也降至正常范围。   治疗前后腹部增强CT对比(2023.3.20 VS 2023.5.31) 短短两个月,无论是影像学还是肿瘤标志物的检查结果,都显示转化治疗效果远超预期!而此时开展的术前评估显示:何先生术后的肝脏剩余体积已由40%提升到67%!这个时候,王主任认为进行根治性手术的时机已经成熟。 2023年6月,由王主任主刀,何先生进行了肝右后叶切除的手术。手术非常成功,术后病理显示肿瘤大面积坏死。 回顾这几个月的治疗经历,何太太感慨万分。她说,王主任医术高明,医生团队也始终默契配合和悉心照顾,抗癌历程虽说不算轻松,但并没有那么沉重。 “6月1号进行的手术,虽然目前体能没有完全恢复到术前,但正常生活对他来说已经完全没有问题了。开车,出去吃饭,跟朋友见面聊天……”何太太说,能有这么好的治疗效果,这在开始是无法想象的。 何先生为王主任团队送上锦旗致谢 迎向更多挑战,肝癌患者的努力与希望就在眼前   目前,何先生还在接受原研仑伐替尼+PD-1抑制剂的术后辅助治疗,除了定期去医院治疗、复查外,他的生活已经基本恢复正常,实现了病情完全缓解的目标。 遭遇了肝癌这座高峰,何先生以毅力和勇气攀登而上!采访中,何先生告诉我们如今他有了新的目标:等到生活重归正轨,他将尽早进行康复训练,达成他的终极目标:冲刺「世界屋脊」,登上珠峰之巅!我们也衷心祝愿他的身体早日康复,攀登珠峰,去翻越人生的一场又一场挑战! 当然,除了何先生的坚持外,何太太无微不至的照顾陪伴也是这场抗癌胜利的重要一环。采访过程中,她分享了一些过来人的经验,希望帮助到更多被肝癌困扰的朋友: 01 正确的治疗决策与高效的原研治疗药物对抗癌治疗来说至关重要。非常庆幸在王主任的主导下,我们通过「转化治疗+根治性手术」的方式实现了病情完全缓解。癌症患者在确诊后一定要充分和医生做好沟通,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案;另一方面,癌症患者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选择疗效和安全性可靠的原研治疗药物,一线治疗的机会非常宝贵,一定要把好钢用在刀刃上。 […]

小D
癌友TIPS|闯过食管癌生死关,如今重获新生!诊疗路上哪些选择很重要?

癌友TIPS|闯过食管癌生死关,如今重获新生!诊疗路上哪些选择很重要?

“民以食为天”,八大菜系,珍馐饕餮,中国人的口福总是羡煞旁人。然而,食管癌这个和“吃”分不开的癌症,也是中国的“特色”高发癌症,我国每年新增病例占全球新增病例一半以上[1]。   46岁的吴寒(化名)就在不知不觉中被食管癌盯上了。所幸,他积极配合治疗团队,如今已经重获新生。用他自己的话说,“除了定期随访复查,日常生活和正常人没什么两样”。 在过去的一年里,吴寒先后经历了新辅助同步放化疗方案、食管癌根治手术和免疫辅助治疗。在诊疗过程中,他做出了许多看似简单却至关重要的决策,在这里分享给各位病友,希望给大家一些启发。     直到现在,吴寒还不明白为什么食管癌会落在自己头上。他平时不抽烟不喝酒不吃烫食,性格开朗,似乎没有什么跟食管癌沾边的不良嗜好。不过他的体重有230斤,属于肥胖人群。   2022年4月,吴寒在刷牙时开始出现呕吐、反酸的症状。第一次去家附近的医院时,医生初步诊断为胃食管反流,开了一些抑制胃酸的药。但吃了一个多月,他的症状并未改善。第二次去就诊时,接诊医生让吴寒做了个胃镜检查,结果发现贲门至食管下段、胃体上部小弯侧有一个溃疡性肿物。医生说,这可能是食管癌,需要尽快到大医院就诊。   去哪里就医呢?在吴寒的印象中,虽然深圳市经济发达,但是当地市民遇到重大疾病还是会跑去广州。广州不算远,但毕竟要跨城奔波,不是长远之计。   经过多方咨询和打听,他了解到深圳本地就有一家高水平的三甲肿瘤专科医院。考虑到肿瘤专科医院的实力过硬,就近治病可以减少来回奔波,吴寒最终选择了这所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下文简称医肿深圳)。   病友TIPS: ● 美食诱惑要当心,控制体重别大意。肥胖不利身体健康。 ● 呕吐、反酸非小事,及时就诊排查很重要。 ● 去高水平肿瘤医院就诊,尽量就近诊疗。   经过进一步的CT、胃镜活检病理和超声检查,吴寒最终确诊为食管下端低分化腺癌(cT3N0M0 III期)。医肿深圳胸外科主导的MDT(多学科诊疗)团队经过初步讨论,认为针对他的病情,根据目前国内外研究证据和指南推荐,先进行术前新辅助治疗能争取到最大的生存获益可能,是最佳的治疗决策。听到 “暂时不手术”的决定,吴寒没有惊惶,而是镇定地配合医生的治疗建议。   吴寒经过CT、胃镜等全面检查后,确诊食管下端低分化腺癌 cT3N0M0 III期   在许多肿瘤患者眼里,尽快手术是决定能否活下来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但在医肿深圳胸外科MDT团队,他们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如何为吴寒争取最大的治疗获益?肿瘤诊疗涉及的角度方方面面,单独科室思考问题难免重点倾斜,所以才需要依靠跨学科、跨专业的MDT团队排兵布阵,综合运用放化疗、手术、免疫治疗等多种武器。   胸外科病区主任郭晓彤教授解释:“比如食管癌早期没有广泛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可以考虑手术治疗;对于病理分期偏晚的肿瘤和难治疗的肿瘤,可以制定一个新辅助同步放化疗+手术的综合方案,通过新辅助同步放化疗的努力,为患者最大限度争取手术机会和生存获益。”   针对吴寒的病例,放射治疗科姜威教授介绍,经过MDT诊疗团队的综合讨论,决定采用目前指南首选的治疗推荐,即新辅助同步放化疗后手术作为治疗方案。对于食管和胃食管交界的腺癌患者,根据国内外的研究数据,27%的患者治疗后可达到病理完全缓解(pCR),也就是肿瘤完全的消失,而对于食管鳞癌,这一比例甚至可高达49%。   基于MDT的治疗决策,吴寒接受了术前包括20次放疗、2个周期化疗的新辅助治疗,成功让肿瘤病灶缩小,更有利于后续手术。   令姜教授印象深刻的是,性格开朗的吴寒对于治疗非常理性,尽管身边的亲朋好友对他的病情很关心,向他推荐不少来自民间的神医偏方与“灵丹妙药”,但吴寒始终保持冷静,坚持相信科学、相信医生。姜威教授提醒:“有不少病友因听信偏方谣言,反而错过了治疗的最佳时期,后悔莫及。去正规医院,与医生多沟通,遵从医嘱,对于肿瘤治疗很重要。”   2022年9月26日,胸外科团队为吴寒实施了经左胸胃食管部分切除(贲门癌根治)手术。主刀医生郭晓彤教授说:“吴寒本身的肥胖情况对于麻醉和手术来说,有一定的挑战。经过谨慎评估,考虑他的内脏脂肪厚,器官组织之间的层次界限不够清晰,我们最终选择了开胸手术。那天下午我们一点多进入手术室,晚上8点手术才结束,好在手术过程挺顺利。”   术后大概一个多月,吴寒就顺利出院了,回忆这段经历,他有说不完的感动。“我是9月26号做的手术,国庆节放假时郭主任还常常抽时间过来看我,后面姜主任每次查房也会第一时间问候我的病情。我有什么不舒服,他们都会及时处理。我能这么快恢复过来,多亏遇到这些贵人和天使。”   病友TIPS: ● 不盲目追求“根治术”,与医生信任沟通,配合医嘱进行综合治疗。 ● 相信科学,正规就诊。不要迷信偏方,以免贻误治疗良机。 ● 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胸外科主任锐评: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胸外科主任于振涛教授指出:“吴先生的病情是非常有代表性的案例,新辅助同步放化疗再联合手术是基于经典研究的标准治疗模式。我们通过MDT团队的专业讨论,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为他制定了新辅助同步放化疗的标准治疗方案,从而转化为更有利于手术的情况,为患者争取到更多的生存获益。 依托总院共享医疗技术、人才梯队、学科建设等优质资源,我们胸外科已逐步发展成为深圳市规模大、设备齐全的胸部肿瘤外科,并开展多项多例华南地区高难度胸部外科手术,在国际上也率先推广多项胸外手术技术和探索创新治疗模式。” 吴寒出院后,他的危机并没有完全解除。姜威教授解释:“虽然经过标准治疗,但波折总会出现。吴寒的肿瘤并未达到完全消失。尽管新辅助治疗后30%-50%的患者可达肿瘤完全消失,但对于仍有残留的患者,术后50%以上仍会复发,主要以远处转移为主。针对这部分患者,免疫治疗的出现带来了新的希望。基于CheckMate-577研究的结果,目前食管癌辅助免疫治疗已在中国获批,并获得国内外权威指南的推荐,成为食管癌术后辅助治疗的标准方案。” 姜威教授向吴寒解释了免疫治疗是如何通过激发人体免疫系统来抑制肿瘤,询问其对治疗方案的意见。经过一晚上的考虑,吴寒就回复了治疗团队,接受了免疫治疗药物作为术后辅助治疗方案。 随后他积极配合医生制定的方案,定期随访。幸运的是,吴寒之前还参加了深圳惠民保险“鹏城保”,超过80%的治疗费用均可报销。“这个补充医疗保险花的也就是一两顿饭钱,没想到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帮了我这么多。真是买对了!” 从2022年10月22日至今,吴寒接受了9个周期的术后辅助免疫治疗,至今已经8个多月。如今,他的各项指征恢复正常,伴随着健康的生活方式,连体重也逐步降低。“我觉得重获新生,进入了一个新的开始。我最大的感悟就是更加感恩爱我的人,也珍惜我爱的人。家人始终辛苦地为我付出,我哪有什么理由放弃呢!”现在,吴寒期待度过随访两年的门槛,甩掉癌症的阴影,回归原本的生活。   病友TIPS: ● 与医生良性互动,相互信任,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

小D
病看不好,死!「癌症旅馆」外的恶毒诅咒,折射出患者们尖锐的就医难题

病看不好,死!「癌症旅馆」外的恶毒诅咒,折射出患者们尖锐的就医难题

满「墙」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对于蜗居在河南郑州金水区聂庄回迁安置区的癌症患者们来说,这满墙的诅咒带来的是出离的愤怒,也是最深刻的无奈。   如果有选择,谁愿意背井离乡,蜷缩在不到20平的隔断间里,一边忍受着病痛的折磨,一边还要面对现实的种种为难,以及周遭人的白眼。   人口大省,催生出庞大的癌症就诊需求,以及「癌症宾馆」的扎堆 9883万人,这是全国常住人口数量排名第三的河南省,在2022年末时的人口数字。 常住人口的量级,带来了一些独特的标志:在河南省会郑州,有着床位过万,号称「宇宙第一大医院」的郑大一附院。同时,根据《2022河南省肿瘤登记年报》显示,河南有着每年超过29.1万例的新增癌症病例,占全国新增癌症病例的7%。 庞大的癌症就诊需求,映射在郑州市各大医院每日络绎不绝的癌症门诊中,同样也映射到了郑州市金水区聂庄安置区的一个个微型的「癌症宾馆」中。 聂庄安置区,前身是聂庄村,曾是郑州有名的“城中村”,于2012年整体拆迁。2017年回迁安置基本完成。 由于其地理位置邻近河南省肿瘤医院、河南省胸科医院、河南省人民医院,又因为村民们多数都分到了不止一套安置房,使得这里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现象:「癌症宾馆」扎堆。 村民们将手中闲置的房子托管出去,经营者们敏锐察觉到了聂庄优越的地理位置,于是将80-120平的房子改造为20-30平的隔断间,主要经营目标,便是瞄准了周边就诊的癌症患者。 因为他们需要长时间的治疗,巨额的治疗花费又让他们无法承担高额的住宿费用。 于是,聂庄独特的「癌症宾馆」现象,就出现了。很难说清聂庄里到底有多少家「癌症宾馆」,根据报道显示,聂庄B区的业主认为小区内至少开了30家各类旅店,上百甚至近千个酒店房间。 而在早晨和午间、傍晚的治疗高峰时间,随处可见手腕上系着医院标识腕带的患者,手里拎着包子馒头、凉拌菜,或是蔬果鲜肉等,活动在聂庄内。对于癌症患者来说,租住在聂庄,几乎已经成为了他们的「共识」。 在这里,一间房间的住宿费用在40-50元/天不等,只提供一张床,其他家具基本都是摆设。经营者们还会默契的为住客们提供自己做饭用的公共厨房,不需要额外再出一笔费用。 日益紧张的邻里关系,以及怀抱「治愈」希望的患者和家属们 与其他温情的故事不同,在这里,癌症租客们与居民们的矛盾正在变得日益不可调和。 而矛盾的顶点,就体现在2020年某次满墙的「恶毒诅咒」涂鸦上:   「在这住的病人!病看不好!」 「钱百(白)花」 「死」 ……   一系列恶毒的红、黑漆诅咒字迹,让人看的血压上升,出奇愤怒!癌症病人本就诊治不易,竟还有人如此雪上加霜、伤口撒盐! 但当我们转换到聂庄原本住户们的角度,又能一定程度上体会到住户们的“苦衷”。 由于房间被分割隔断出租的缘故,本就高容积率、高密度的安置区拥挤程度直线上升。在早晨、午间和傍晚这样就诊与上下班高峰重叠的时间段,本就拥挤不堪的电梯更是不堪重负。不少着急上下班的「打工人」们,只能选择提前出门或是爬楼梯出行。 与此同时,楼道里满是烟头,浓重的烟雾甚至时常诱发烟雾报警器;消防通道日夜被旅店的晾晒杆占据;由于紧邻胸科医院,住户们担心肺结核等传染病患者带来病菌的传染……甚至是时不时大清早就开始放鞭炮、举办的各类仪式都对住户们原本正常的生活方式带来了不小的冲击。 用住户们的话来说,就是:善心人人都有,可谁来为我的生活环境买单呢? 无论是癌症患者,还是原住居民,都面临着这样矛盾的问题,同时也是他们各自的无奈之举。 而相同的情况,不仅仅只是发生在河南郑州,也发生在北京海淀八宝庄,在广州东风东路的城中村,在上海东安路的某小区里…… 解决癌症患者们的困境,最根本的还是医疗水平的进步 对于现状,「癌症旅馆」的问题是我们必须正视,却暂时无法妥善解决的问题。对于此,我们呼吁相关的政府部门强化对于癌症群体的支持与倾斜,如果有可能的话,通过医保或其他医疗手段解决特殊人群在医疗就诊过程中伴随的一系列问题。 同时也希望双方的相互理解,相关部门也可以加强不规范的「癌症旅馆」中存在的种种安全隐患问题; 但对于未来,我们一定是充满期待的。 从2000年初迈入靶向治疗时代、2014年迈入的免疫治疗时代,以及近期疗效全面井喷的ADC类抗癌药物,我们的癌症治疗水平正在以越来越快,越来越难以想象的速度向前飞驰。数十个免疫治疗新药,千帆竞发,跃跃欲试。 而与此同时存在的,还有癌症的规范化治疗正在不断深入,抗癌药物的价格也不断通过医保、集中采购等手段出现断崖式的下跌。癌症患者们现在面临的趋势,是治疗癌症越来越简单,越来越便宜。 我们相信随着免疫治疗等关键技术的不断革新,在不久的将来,癌症的治疗就如同一次感冒,不需要远赴千里,也不需倾家荡产。 只需在家门口的医院挂个号,住个院,输个液,我们就能轻轻松松战胜癌症。 这一天,我们相信并不会遥远,而正在看这篇文章的癌友们也请一定加油,再多坚持一阵子,我们期待的未来终将到来。 升白针-患者用药观念调研问卷 长按识别二维码填写 亲爱的咚友您好,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减少是肿瘤化疗后常见的不良反应,可能会导致化疗药物剂量减少、化疗时间延迟,从而增加治疗费用、降低化疗效果和生存质量,影响患友预后。 本次我们发起对升白药物的认知及用药观念调研,意在了解咚友对升白药物的认知及需求,便于后续为大家提供更优质的升白治疗相关资讯。   非常感谢大家的填写  

小D
扑朔迷离!临床医生亲述:不明原因「暴瘦」,排除多重风险,最终原因你一定猜不到!

扑朔迷离!临床医生亲述:不明原因「暴瘦」,排除多重风险,最终原因你一定猜不到!

暴瘦,特别是在不明原因的情况下忽然暴瘦,在临床上通常意味着我们的健康可能出现「大问题」了! 面对这类情况,可能会有哪些风险?又应该如何排查? 今天我们给大家分享的内容,主要是关于患者忽然暴瘦,经历了多种检查,怀疑多种病因后,最终找到了导致暴瘦的「罪魁祸首」之临床故事。 本篇文章分享来自微博健康博主李鸿政医生。在他记录的故事中,讲述了一位突然暴瘦的患者就诊纪实。非常具备代表性,与大家一同分享: 能吃能睡,突然「暴瘦」阴影袭来,埋下健康隐藏祸端 突然间暴瘦,是种什么体验? 这个问题相信38岁的梁女士最有发言权。 最近梁女士的心情颇好,原因只有一个:能吃能瘦。 由于工作繁忙,原本一直有减肥计划的梁女士始终没能把体重减下去。而最近她又有了新的变化:胃口变得特别好,原本一餐只吃一碗米饭,最近怎么也得吃2-3碗,一旦不吃就饿得慌,甚至有饿到冒冷汗的情况。 这个变化让梁女士和丈夫都觉得纳闷,但鉴于身材暂时还没有「发福」,而饥饿感又难以抵挡,那就按照身体的需求正常吃吧,如果身材走形,再减肥不迟。 但按这个节奏吃了一段时间,丈夫却发现了异常:梁女士似乎瘦了。 这个发现让夫妻两惊呆了,原本预料中的发福没来,竟然还瘦了?梁女士踏上体重秤,一看数字,吓了一跳:体重由60kg降到55kg了。 这个结果太不可思议,放开了吃,反而还变瘦了? 但有一点不对劲的地方,自从变瘦以后,梁女士明显的感觉到更容易疲劳,还老感觉口渴,每天上班也感觉劲儿不够。 虽然身材变好了,但这样的变化,却让梁女士在开心之余,隐隐有些忧心: 身边不少突然暴瘦的朋友,都是身体出了大问题。就以单位同事老李为例,无缘无故瘦了十来斤,家人没引起重视,最终被确诊为肝癌。自己也在短时间内也瘦了10斤,并且还是乙肝病毒携带者,不会是走了“乙肝-肝硬化-肝癌”三部曲的老路吧? 排除肝癌风险!医生又有新怀疑 一想到这,梁女士顿时人就不好了。原本窃喜于体重下降也不那么“香”了。于是夫妻两一商量,决定赶紧到医院检查,把这个疑虑打消。 第二天一大早,丈夫就陪着梁女士去了社区医院。抽了血,检查项目包括乙肝两对半和肝功能。结果出来后与过去情况类似,虽然乙肝三对半依然是“大三阳”,但肝功能正常,转氨酶也并没有异常升高。 检查没有结论,只能再找医生复诊。梁女士把自己担心患上肝癌的担忧与医生沟通后,社区医生建议梁女士先做个腹部彩超,进一步排除肝癌的风险。 怀着对病情的担忧,梁女士躺上了彩超检查床。检查过程中,梁女士反复向彩超医生确认是否有肝癌病灶。 而得到的答复让夫妻两心里悬着的石头落地。彩超医生答复:没有肝癌,哪来的肝癌,肝脏好端端的。 拿到报告后,俩人再找到了医生,医生也称排除了肝癌风险,也没有肝硬化的症状。但同时也提醒了梁女士:乙肝病毒的情况还是需要每年复查,一旦有了进展需要及时控制。 被自己吓了一跳的梁女士总算是舒了一口气,没有什么比虚惊一场更值得庆幸了。 但问题还得解决。梁女士追问医生自己体重骤降的原因。 对此,医生的答复是:建议查查是否存在甲亢的可能性。30-50岁本就是女性是甲亢的高发期,而前天有两个小姑娘就诊,症状与梁女士颇为相似:同样是吃得多、饿的快,同时偶见手抖,浑身冒汗的情况,一查就是甲亢! 仔细回忆,梁女士发现这些症状自己全都有,可能是甲亢实锤了! “那就是甲亢了吗?”梁女士瞪大了眼睛问。 “你眼睛瞪这么大,看起来更像甲亢了。”社区医生笑着说,“甲亢的患者很多都会有突眼的,这是跟激素过高影响了眼球后方组织过度生长有关,所以眼球就像被顶了出来一样。” 随后,医生给梁女士开了甲功五项的检查。而梁女士根据自己的症状,已经笃定自己患上的就是甲亢,甚至已经开始思考需要佩戴什么样的项链才能挡住手术治疗的刀疤了。 对此,医生和梁女士的丈夫都哭笑不得:至少等检查结果出来后再说呀。 仿佛要印证梁女士的猜测是错误的,两天后,甲功五项的结果出来了:一切正常,不是甲亢。 一波三折的检查结果让梁女士都有点抑郁了:原以为自己的病情一定是甲亢,最近都开始学习甲亢治疗的注意事项了,没想到最终也没有确诊。 那突然暴瘦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梁女士迷茫了。 多番考虑,最终锁定「暴瘦」真凶! 带着甲功检查结果再做了复诊,梁女士与自己的「暴瘦」卯上劲了! 一定要查出自己暴瘦的真相。 在仔细研究过病例与病程后,医生判断:如果不是甲亢,那糖尿病的可能性比较高。只是之前在诊断的过程中,考虑到梁女士的年龄没往那个方向想。 这一次,医生给梁女士开了个餐后血糖的检查。指头一扎,结果显示餐后血糖20.5mmol/L!已经远远超过正常餐后血糖的标准(7.8mmol/L)了。 这次,总算是找到「暴瘦」的真凶了! 一看这个结果,梁女士懵了。 可能是心理作用,也可能是血糖的波动,在听说了检查结果后梁女士更觉浑身乏力,站都站不稳了。 于是,匆忙赶来的丈夫联系救护车,紧急送至当地三甲医院急诊科。 来到急诊科后,急诊医生立即给梁女士扎了手指,检测血糖,结果显示:26.2mmol/L了,比刚才更高了。 急诊医生眉头皱起:这么高的血糖,降血糖的药物吃了吗? 而此时丈夫都快急哭了。“没有吃药,刚刚发现的血糖高,随后就全身虚弱,还一直想吐!”随后,梁女士就被推进了抢救室。而她刚进抢救室就呕吐了一次,把刚刚喝进去的奶茶都吐了出来。 医生说,血糖这么高,很有可能发生了糖尿病急性并发症,酮症酸中毒。必须要尽快处理,这是很严重的并发症,有可能出人命的。 这句话吓到了梁女士丈夫。 告病重,签病重通知书。一切发生的太突然。 在告知过程中,急诊医生责怪道:这么高的血糖都没发现异常,你们也是够粗心大意了,医生说。最起码吃得多、尿的多、喝得多、瘦了很多,总该有一两样吧。这都是糖尿病的典型表现。 这一刻丈夫才恍然大悟,梁女士这段时间就是典型的吃得多、总容易口渴,并且瘦了很多啊。 “再晚来一步,可能发生严重的酮症酸中毒,那就要进ICU都可能了。”急诊医生面无表情地说。 完善检查后,结果显示梁女士血液里的酮体果然大幅升高,而尿酮体也同样升高,尿糖呈四个加阳性,血气分析提示存在酸中毒情况,pH值达到 7.2。典型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症状。 后续的医嘱中,医生对梁女士和丈夫交待道:糖尿病的血糖一旦控制不好,会产生非常多的并发症,神经、血管等都容易受到损伤。 […]

小D
临床医生亲述:肝癌病灶破裂出血抢救纪实,敬畏生命!

临床医生亲述:肝癌病灶破裂出血抢救纪实,敬畏生命!

“把癌症当做慢性病!”   近些年来,尽管我们一直将慢性病作为癌症治疗管理的目标,但对于部分晚期患者而言,这可能仍是难以企及的美好愿景。 癌症的终末期是什么样子?抢救会如何进行? 尽管这是我们一直不愿面对的话题,但它是真实,且客观存在的;也是癌症患者或家属们需要了解的病程管理。 未言生,先言死,“向死而生”同样是我们面对癌症最坚决的态度。 今天给大家转载的内容,来自微博健康博主李鸿政医生。在他记录的故事中,讲述了一位肝癌患者病灶破裂出血的抢救的纪实,与大家一同分享。 以下内容改写转述自微博李鸿政医生:   急促的铃声响起,是来自急诊科的电话。   电话那头说有位肝癌患者目前考虑肝癌病灶破裂出血,要送到ICU抢救。 一听到“肝癌破裂出血”这个情况,我的头都大了。   第一,作为医生我们都清楚,癌症终末期的患者抢救的意义并不大,因为根本性的病情威胁我们无法逆转;第二,说起病灶止血,消化内科、肝胆外科实际上更专业,ICU不会有太大的帮助。 但患者称,之前曾来过ICU,对我们更为信任,也表达了更想住进ICU的意愿。在急诊科的建议下,我决定先看看患者的情况。   当我去到急诊科抢救室时,首先看到几个家属徘徊在抢救室门口,看起来果然有些眼熟。   招呼没打,我快步进入抢救室。   一位瘦骨嶙峋,60岁左右的男性患者正躺在抢救床上,状态不是太好:   呼吸急促,扣着面罩吸氧,一眼扫过床头的心电监护,心中便有了大致判断:这位患者已经生命垂危了。血压80/40mmHg,呼吸32次/分,心率120次/分,SpO2 80%。   这么低的血压,患者实际已经休克了,并且是休克失代偿期,或者说休克晚期。   再加上呼吸急促,血氧合和度低,还伴随病人极度缺氧的情况,与之相应的,各个器官都存在衰竭的风险。 患者危在旦夕了! 急诊科医生见我到来,迅速离开其他患者,与我沟通这位患者的病情: 患者的肝癌病史有2年多,一直在不间断做着治疗,但病情仍然在持续恶化。今天上午,患者家属发现患者昏迷倒地,脸色苍白,当即就拨打了120。   急救车第一时间到达了现场,查体发现患者的血压很低,人依然处于昏迷状态,于是迅速开通了补液通道,转运回了医院。     到医院查体后,急诊科发现患者腹部鼓胀,血压维持不住,一路狂跌….. 初步考虑是肝癌破裂出血或者是肝硬化腹水可能(或者两个情况都存在)。快速血常规后发现血红蛋白仅有40g/L(正常值120-150),属于重度贫血。因此考虑失血性休克可能性最大。   接诊医生语速飞快,不到一分钟的时间就把前因后果跟我说了。   凑到病人旁边后,我尝试大声呼唤他的名字,没反应;招呼性的拍了他肩膀,也没反应,仍然是昏迷。   仔细观察了双侧瞳孔,虽然是对称的,但对光反射已经非常迟钝了。脸色苍白,贫血貌,并且给人的感官也非常直接:瘦得跟一堆枯柴一样。 患者的肚子非常明显的存在鼓胀的情况,触压后明显的对抗感,但因为患者已经昏迷了,没有表现出压痛感。我初步判断:如果是肝癌病灶的破裂出血,很大概率会出现急性腹膜炎的症状。此时患者肚子里应该是存在液体的,要么是血,要么就是腹水。 从目前贫血的状况来看,出血的可能性最大。肝癌病灶中存在大量血管,破裂之后血液会在短时间内大量涌出到腹腔,这也是患者出现休克的最大可能:出血性休克!   针对大出血,最好的办法就是请外科医生介入,手术止血。但眼前的患者生命垂危,别说转运去手术室,在急诊科能否撑住都不一定。   眼下的当务之急,是确保患者的呼吸与氧合。进一步沟通后,接诊医生告诉我患者家属积极抢救的意向比较强烈。 事实上,当看到患者的名字后,就已经回想起他的情况了。患者半年前因为重症肺炎进过ICU,治疗后好转出院了。但这一次,情况则是完全不同。一是眼下出血情况危急,患者生命危在旦夕,二是肿瘤基础疾病仍然存在,即便冒险抢救过来了,后续仍然很难。   我与患者家属沟通了患者的情况: 眼下情况危急,如果要坚持抢救,必须立刻切开气管,使用插入式呼吸机。解决掉氧合危急后,还有出血的大问题需要解决,这就取决于我们的外科医生能否通过手术止血。   […]

小D
被误诊,用错药,竟然持续缓解近2年

被误诊,用错药,竟然持续缓解近2年

今天先给大家出一道病例题: 张女士(化名)现年62岁,无吸烟史,患有非小细胞肺癌。在两线化疗失败后,张女士使用某药物X获得了23个月的持续缓解,耐药后的基因检测显示EGFR基因L858R突变和T790M突变。请问X属于哪类药物: A. 一代或二代EGFR抑制剂 B. 免疫治疗药物 C. 化疗药   估计很多朋友都会选择A。确实,T790M突变是一代、二代EGFR抑制剂的一个经典耐药突变,经常出现在使用一代、二代EGFR抑制剂之后。   然而魔幻的是,现实中张女士使用的是免疫治疗药物T药[1],这是怎么回事?   张女士的治疗经过 张女士最初是在体检中发现肺部占位,在山东省肿瘤医院确诊为肺腺癌。当时她左下肺有一个3cm*3cm大小的肿块,双肺还有弥漫性粟粒样转移,已经是IV期患者。她先后接受了两线化疗,分别使用培美曲塞和多西紫杉醇,最终肿瘤还是进展。为了进一步治疗,张女士于2018年10月接受了基因检测。 从临床特征上来看,张女士腺癌、无吸烟史、双肺弥漫性粟粒样转移等特征都指向了一个点——EGFR突变。 然而当时的基因检测结果却显示张女士EGFR基因为野生型,ALK和ROS1也是野生型,无驱动突变。因此,张女士开始使用免疫治疗药物T药。 张女士的治疗过程 2个月后,张女士的肿瘤部分缓解,一直持续了23个月,免疫治疗立了大功。 然而在2020年10月,张女士又出现了肝转移,肺部病灶也再次进展。根据医生的建议,张女士再次进行了基因检测,结果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张女士的肿瘤中发现了EGFR基因的L858R突变和T790M突变。 谨慎起见,医生又将张女士2018年10月开始免疫治疗前的样本,使用更为准确的方法重新检测,发现了L858R突变,但没有T790M突变。 也就是说,张女士原本患有的就是EGFR突变型肺癌,此前的EGFR野生型是误诊。 神奇的是,作为一般免疫效果不佳的EGFR突变型肺癌患者,张女士的免疫治疗效果却特别好,持续缓解23个月。更神奇的是,张女士的肿瘤还在免疫治疗作用下获得了对一代、二代EGFR抑制剂耐药的T790M突变。 根据这次的基因检测结果,医生给张女士使用了三代靶向药,但效果却不是很好。到数据截止时,张女士的病情一直在持续进展。 2018年10月(左)和2020年10月(右)的病理活检 EGFR突变,免疫治疗为什么有效? EGFR突变型肺癌一般对免疫治疗反应不佳,为何张女士的疗效那么好? 这可能和张女士的L858R突变有关。通常的EGFR突变都发生在EGFR基因的19号外显子或20号外显子上,而L858R突变位于21号外显子,是十分特殊的一种EGFR突变。 相比于常见的19外显子缺失,L858R突变的患者虽然也对EGFR抑制剂敏感,但疗效较差[2]。不过有研究显示,L858R突变的患者接受免疫治疗,客观缓解率和总生存期都与EGFR野生型患者相近,明显好于其它EGFR突变患者[3]。 张女士肿瘤里有大量CD4+(左)和CD8+(右)T细胞 而且,张女士的肿瘤样本还存在TP53突变。虽然TMB不高,但肿瘤里有大量CD4+和CD8+T细胞浸润,肿瘤中免疫细胞的PD-L1表达率也有5%。这些都利于免疫治疗发挥作用。 但同时,也有研究显示PD-L1阳性率和CD8+T细胞浸润多的肿瘤接受EGFR抑制剂获益较少[4],这些因素可能也导致了张女士使用三代靶向药效果不佳。 EGFR突变型肺癌能不能用免疫治疗,什么时候用免疫治疗的争论已经持续了很多年。虽然大多数研究表明EGFR突变患者免疫治疗效果不佳,但也有一些研究发现对某些特殊突变或在某些特殊条件下应用免疫治疗能获得不错的效果。希望能有更多更大规模的研究搞清其中的关系,让患者的治疗不再迷茫。 参考文献: [1]. Peng J, Zhao X, Zhao K, et al. Case Report: Long 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of Immunotherapy for Lung Adenocarcinoma With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

小D
向5年无病生存迈进!65岁患局晚期肺癌的他,做对了什么?

向5年无病生存迈进!65岁患局晚期肺癌的他,做对了什么?

刚陪着老伴从海南岛度假回家的傅云盛(化名),拎着大包小包的礼物,兴致勃勃地走亲访友。已经70岁的他,依旧是步履矫健、看起来神采奕奕、精神抖擞,与五年前那个烟不离手、走几步走就喘息得要命的形象,犹如天壤之别。街坊邻居夸他越活越年轻,身体倍儿棒,他笑着回应:“多亏了王长利院长和岳东升主任,将我纳入新药的临床研究中,将我从死神手里抢回来,这5年,每一天都是赚的!” 刚从海南度假归来的傅云盛(化名) 5年前确诊肺癌的傅云盛,到底是如何战胜“死神”的呢?他的故事听起来有点惊心动魄。 “老烟枪”胸口疼还憋气? 竟然查出肺鳞癌 早在2018年8月中旬,傅云盛和老伴一起到青岛找战友聚会,大家回忆起来当年激情燃烧的岁月,忍不住放声高歌。然而,以前最爱飙高音的傅云盛,那天唱歌却状态不佳,老伴说,“你这哪是唱歌,看憋气憋得脸都变形了!”回天津后,傅云盛就发现自己时不时地右胸口疼,一走路就喘气,到医院检查,做了胸部CT,接诊的医生说:“老傅,你肺上长了点东西,住院查查吧。”傅云盛虽然有些惊讶,但也没多想,就安心住院检查治疗。 平时看着身体挺硬朗的傅云盛,一查身体毛病还挺多,有糖尿病、高血压,偶尔还有心脏不适,加之长期的吸烟史,基础病很多。而且老傅还是过敏体质:因为长期吸烟,需要先改善肺功能,在医院做雾化治疗时,他对氨溴索过敏,浑身长满了皮疹,被迫停了药。 傅云盛后来又做了支气管镜检查,取活检病理后,终于得到了“判决”:病理结果显示肺鳞癌,还伴有可疑淋巴结转移。不仅如此,病灶位置也不理想,肿块处于右上肺叶中央、靠近支气管开口处,占据了“交通要道”,手术难度和风险很大,医生建议转院到手术水平更高的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治疗。 心疼的老伴一边唠叨着他不听话戒烟,一边赶紧和儿女商量,一家人讨论后果断决定:既然还有手术根治的一线希望,就一定要争取一下。一家人分别通过医生和朋友打听,最终将希望寄托在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肺部肿瘤科王长利教授和岳东升主任身上。 天无绝人之路 根治良机“从天而降” 转院到天肿后,经过评估,傅云盛的疾病分期已经达到了IIIA期,也就是局部晚期;直接做肺癌根治术不仅手术难度大、复发风险很高,而且很可能要切除一侧全肺,对身体损伤巨大,这对于原本就基础病缠身、肺功能不佳的他无疑是雪上加霜。 正当一家人犹豫着是否要放弃根治的希望,转为保守治疗时,一个意料之外的喜讯却突然传来:时任副院长的王长利教授当时正在主持全球首个肺癌免疫新辅助治疗III期临床研究在中国的开展,而傅云盛的疾病恰好满足入组条件。 王长利教授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肺癌诊治中心主任 说起免疫治疗,今天的患者可能已经不陌生了,但在当时还是新鲜事物,更不要说把它作为“新辅助治疗”了——通俗地说,就是把免疫治疗用在手术前,通过与化疗联合,起到“1+1>2”的肿瘤杀灭效果,缩减肿瘤、降低手术难度;同时,由于免疫治疗的机制是激活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抗癌,就能不断杀灭体内看不见的微小病灶,降低术后复发风险。 但这些毕竟都只是理论层面的。在当时,这种模式属于绝对的全球医学最前沿领域,几乎没有经验可循。科室里参与了研究的岳东升主任回忆起来,也深有体会:“把免疫治疗放在手术前,我们之前没有人做过,究竟疗效如何、会不会影响手术都是未知的,对我们的挑战和压力可想而知。”不论如何,看到这样一个绝佳的机会摆在眼前,加上对天肿团队的信任,傅云盛和家属还是没有过多地犹豫,表达了希望入组的意愿。   岳东升副主任医师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肺部肿瘤科 不过,这项全球大型研究对入组患者的要求非常严格,这也给傅云盛的入组带来了波折。团队内负责的李跃医生回忆起来,也感到十分庆幸:“我们当时很担心他入组不符合条件,主要是怕他身体太差不能耐受治疗,就先让他去胸科医院分别找呼吸内科、心内科专家评估了心肺功能;而且当时特别怕他有冠脉狭窄,还特地做了冠脉造影。检查期间,我们还要求患者戒烟、回家吸氧,改善呼吸道功能。最后经过一条条仔细核对,确认他符合了所有入组标准,才让我们都松了口气。”   李跃医生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肺部肿瘤科 就这样,经过慎重评估、签署知情同意后,2018年10月,傅云盛成为了研究的一名入组患者。这是一项随机对照研究,傅云盛被幸运地分到了免疫治疗组,开始接受PD-1抑制剂(免疫治疗)+化疗的新辅助治疗,三个周期后接受手术。 与肺癌的第一次交手 险象环生步步惊心! 入组后,傅云盛一边住院治疗,一边实在忍不住偷偷地抽烟。被发现后,岳东升主任耐心地教育他:“老傅啊,PET-CT显示你的右肺已经成了絮状,肺功能很差了,必须得戒烟。如果不配合,我们的治疗和努力就没有意义了。”在医生和家人的反复思想动员下,傅云盛总算下决定决心戒烟,告别30多年的“老烟枪”日子。 第一个新辅助治疗周期后,再次进行PET-CT检查,显示傅云盛右肺变清晰了,肺部情况明显好转。这让傅云盛充满了信心,更加积极地配合治疗。但天有不测风云,属于过敏体质的傅云盛,在第二个治疗周期时又遭遇了麻烦:2018年12月底的一个晚上,刚完成第二个治疗周期时,输完液的傅云盛突然出现了较大的过敏反应。好在团队立即给予了紧急处理,没有大碍。 出现了过敏反应,是不是意味着要就此放弃治疗?经验丰富的王长利院长做出判断:过敏应该是化疗药物造成的,团队的应对经验丰富,而且经过了妥善处理,不影响后续治疗;考虑到前两个治疗周期效果显著,应该继续完成全部三个周期的治疗。慎重评估后,傅云盛顺利接受了第三个周期的新辅助治疗,过敏反应果然没有再出现。 2019年1月,经过会诊,确认傅云盛肺癌病灶已经明显缩小,血糖血压控制良好,病情达到可以手术的情况,他终于迎来了接受根治性手术治疗的理想条件。 与肺癌的第二次交手 妙手回春重获新生! 2019年2月初,经过充分准备,王长利副院长、岳东升主任团队为傅云盛实施了创伤小、恢复快、保留肺功能多的胸腔镜下袖式肺叶切除术,这种术式避免了一侧肺叶全切,主要是将中间的病变肺叶和受累的支气管切除,然后吻合支气管上下端,同时清扫除肺门及纵膈的淋巴结,达到了肺癌根治术的要求。 团队的李跃医生回忆,患者最初肿瘤比较大,位置又处于中央、靠近支气管开口,预计手术难度不小;可由于术前新辅助免疫治疗让病灶大大缩小,和周围组织的边界变得更清晰了,没有太多的组织粘连,手术进行得非常顺利,也没有发生任何意外。   手术中的王长利教授及团队 随后的术后病理结果更是带来了又一个惊喜:原发肿瘤经过新辅助治疗后达到了所有患者和医生梦寐以求的“pCR”,也就是“病理完全缓解”,标本中找不到任何肿瘤细胞,意味着极佳的疗效和极低的复发风险。术后一周,傅云盛就自己走着出院了。 术后,傅云盛也没有再进行后续治疗,每年定期复查,都没有发现任何肿瘤复发的迹象。他现在经常陪着老伴四处旅游,享受幸福的晚年生活。   走出癌症阴影、四处旅游的傅云盛 对于这名已经步入术后第五年无病生存的病例,岳东升主任感慨道:“以往我们对于IIIA期肺癌患者有效的治疗手段不是很多,即使做新辅助治疗,药物也只有化疗,效果也不太理想。这项研究证实了免疫新辅助治疗可以改写整个肺癌外科治疗的格局,更重要的是对肺癌治疗理念带来了的改变。以前不能做手术的患者,接受新辅助免疫治疗后,病灶缩小,病理缓解,分期下降,不仅获得手术机会,甚至实现R0切除;以前需要开胸手术的,现在微创手术就可以。类似傅云盛这样的患者,以前做手术难度很高,而有了免疫新辅助治疗,手术的难度降低了,整体疗效提升了。” “而且就在今年年初,基于傅云盛参与的这项研究,全球首个肺癌免疫新辅助治疗方案在中国获批了,相信未来,越来越多像他这样的肺癌患者能从中获益。”岳东升主任表示,“除了患者,我们医生从这项研究里的收获也是巨大的。这项研究引领了肺癌新辅助免疫治疗的发展潮流,让我们的治疗理念得到了升级。这虽然只是一个个例,但也能看出,及时地把医学上的创新带到临床中,让患者享受到最前沿的科学成果,往往能转化成巨大的切实获益。我们内心也非常期待有更多这样的突破性成果在中国开花结果,不仅造福于广大肿瘤患者,也给中国临床医生带来治疗理念进步和提升的机会。” 编后记: 就在截稿前夕,本文主人公——傅先生参与的临床研究在4月的全球顶级学术会议上公布了中国亚组结果,进一步证实了免疫新辅助治疗对于中国肺癌患者的大幅、全面获益。 不仅如此,这一方案自年初在国内获批后,又在近日宣布推出了国内首个肺癌新辅助免疫治疗患者支持项目*:完成3周期免疫新辅助治疗、接受肺癌根治手术后,患者即可免费获得保险权益;保单生效期间,如果发生疾病复发转移,即可获得后续医疗费用的理赔,帮助患者和家庭分担治疗风险。 相信以上这些伴随而来的喜讯能进一步减少广大患者接受创新治疗的后顾之忧,让傅先生的治愈奇迹有望在更多患者身上得到延续。 *以项目具体实施细节为准  

小D
Ⅲ期可愈:术后肿瘤消失,两年无复发转移!围术期免疫治疗“治愈”Ⅲ期肺鳞癌

Ⅲ期可愈:术后肿瘤消失,两年无复发转移!围术期免疫治疗“治愈”Ⅲ期肺鳞癌

每天早上送孙子上学,然后去菜市场买菜,午饭后小憩一下,下午出门跟一帮老头打打牌……悠闲自在,平静幸福,这就是老李一天的生活,似乎跟别的老人没什么不一样。看着眼前精神矍铄的他,谁又能想到3年前,他正经历着肺癌的生死考验。 幸运的是,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老李打了一场胜仗,而且赢得非常漂亮!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围术期的免疫治疗。 关于老李的治疗经过,我们跟他儿子聊了聊。 “预料到治疗效果会很好,但没想到这么好。当时想着按三年生存期50%算,能活过三年就已经很好了,转眼间我们也快三年了。” 电话那头的声音轻松愉悦,充满了劫后余生的庆幸。   以下内容来源于老李儿子的讲述:   天有不测风云,三年前父亲确诊肺鳞癌 时间倒回到2020年3月,父亲感觉肚子胀,吃不下饭,体重也下降了不少。以为是消化道问题,就去了医院的消化科检查。哪想到查了胸部CT,显示肺部有占位,怀疑是肺癌。 其实我们家对肺癌并不陌生,因为我爷爷和大姑都是因为肺癌去世的,说不害怕那是假的。我自己就是肿瘤医药行业的,知道早诊早治的重要性,所以赶紧把父亲转到了胸外科。通过气管镜取病理做了分析,确诊是左肺上叶鳞状细胞癌。 私下跟医生沟通了一下,我知道情况不算太坏,有手术指征,悬着的心才放下了。而且父亲的PD-L1表达(80%)非常高,这意味着免疫治疗效果会很好。当时我就确信,过去发生在我们家族里的悲剧不会再次上演。当务之急是稳住父亲,让他配合治疗。 我没有隐瞒病情,告诉父亲是肺癌但是分期比较靠前,有手术的机会,只要配合治疗应该会有很好的效果,不用太担心。其实我也不确定他是不是接受了,但他没有表露出明显的情绪波动和抗拒,心态总体还算平和。 化疗联合免疫肿瘤缩小60%,术后达到病理完全缓解 经过一系列的检查之后,医生评估父亲的分期是Ⅲ期,有手术根治的机会,但肿瘤侵犯到了大血管,直接手术风险比较大,建议先用特瑞普利单抗+化疗的方案缩小肿瘤,然后再行手术。我很清楚,免疫联合化疗已经是当前最好的治疗方案,没有第二条路可走。 化疗开始后,父亲的反应比较大,尤其第二个周期治疗期间脱发很厉害,身体的不适让他的心态变得消极。 父亲是典型的山东人,大男子主义,要强不服输,认为没有他克服不了的事情。深知他的个性,我就劝他,现在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手术能把肿瘤切干净,咱们用的是最高端的药物,最好的治疗手段,遇到困难咱们克服一下,一切以大局为重。他也就坚持下来了。 两个周期的治疗结束后,复查评估,治疗效果非常明显,肿块缩小了60%!父亲的精神也为之一振。 治疗前后影像对比 9月初,父亲终于迎来了手术。那天的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看着父亲被推进手术室,我虽然外表强装镇定,但心里其实非常忐忑。根据我的经验,通常这种手术一般两三个小时就能完成,但父亲的手术进行了4个多小时。守在手术室外,每过一分钟,我内心的煎熬就增加一分。 所幸手术非常顺利,切得很干净很彻底,病理显示pCR(病理学完全缓解),也就是说在切下来的肿瘤组织里找不到活的肿瘤细胞了,接近临床治愈。当时我们全家人都非常高兴,半年来郁积于心的担忧一扫而空。 老李术后的病理报告(2020-9-11) 术后免疫巩固治疗,“治愈”两年无复发 术后父亲又面临新的挑战:化疗部位渗液。正常可能一周就吸收了,但他一直持续了十多天。再加上术后伤口疼痛,人有些难受,他就显得很烦躁。 为了安抚他的情绪,我们一方面求助医生利用辅助手段尽量减轻他的痛苦,一方面鼓励他手术很成功,坚定治疗的信心。医生也劝他,前期的化疗对机体造成了损伤,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恢复。伤口愈合慢,有积液渗出是正常现象,都在可控范围内,养养就会好的。 我们的努力没有白费,终于说服父亲配合术后的巩固治疗,又接受了两个周期的特瑞普利单抗+化疗的治疗。期间父亲的状态一直不错,挺过了最艰难的时期,他的身体也恢复得越来越好。 出院后的一次CT显示还有点胸腔积液,我们担心复发还专门抽了积液去做病理,结果显示找不到任何的肿瘤细胞。后续又做了近一年的特瑞普利单药治疗,没有出现免疫相关的不良反应。直到今天父亲的情况始终很稳定,没有任何的复发转移迹象。 我感受最深的一点是,经过这一场重大的人生变故,父亲变了。以前他脾气很暴躁,现在变得圆融豁达了。父亲是农民,操劳了一辈子,如今也懂得享受生活了。 父亲回归健康,我们家又恢复了往日的平和安乐。我要特别感谢特瑞普利单抗这个药,感谢所有医护人员的辛苦付出,也要感谢我母亲无微不至的照顾。我个人的体会是医患之间的沟通特别重要。因为我是医药业内人士,对肿瘤治疗有比较充分的了解,也能接受新的治疗模式,对治疗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也有预期,所以跟医生、跟我父亲之间的沟通很顺畅,也能帮助、鼓励父亲克服化疗、手术的痛苦,始终配合医生积极治疗。也正是因为医生、家属和患者三股力往一处使劲,这才使得我父亲最终能够抗癌成功。 现在我只希望治疗效果能一直持续下去,跟肿瘤彻底byebye。作为医药行业工作者,自己的父亲享受到了医药进步的红利,用上先进的药物和治疗方案迎来了新生,我深感骄傲和自豪,也深切体会到了我们医药人肩负的责任和使命。我希望这么好的治疗方案可以尽快普及并且进入医保,惠及更多人,让所有符合适应症的患者,尤其是经济条件不太好的患者都能得到更好的救治。 专家点评   宋平平  教授 山东省肿瘤医院 山东省肿瘤医院胸外科一病区科主任 主任医师,肿瘤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 山东省肿瘤医院十大名医 山东省肿瘤医院十佳科主任 中华医学会胸心外科分会肺外科学组  委员 山东省临床肿瘤学会胸部外科专家委员会  主任委员 山东省医学会精准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兼胸外科学组组长 山东省医学会胸外科青委会  副主任委员 山东省抗癌协会胸部肿瘤分会  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促会胸外科分会  委员 中国肺癌防治联盟山东联盟  常委兼秘书 中国胸外科肺癌协作组山东肺癌协作组  委员 山东省医学会胸外科分会委员兼肺外科学组副组长 山东省抗癌协会肺癌分会  常委 山东省医学会肺癌MDT分会  委员 山东省医学会数字医学分会  委员 山东省医师协会胸外科分会  委员   非小细胞肺癌(NSCLC)以鳞癌和腺癌多见,肺鳞癌常见于中央型肺癌,发现时病情较晚、常侵犯大血管及周围器官,从而丧失手术机会,且鳞癌敏感基因突变少,未能从靶向药物中获益,因此部分肺鳞癌的预后相对较差。 […]

小D
创作音乐,直至生命最后一刻:与癌症和解的坂本龙一,燃尽了音乐生涯最后一个乐符

创作音乐,直至生命最后一刻:与癌症和解的坂本龙一,燃尽了音乐生涯最后一个乐符

音乐真的可以跨越国界,晚安,「教授」先生。 根据多家外媒发布的消息,日本作曲家坂本龙一先生于3月28日去世,终年71岁。     在音乐界,坂本龙一先生向来被尊称为「教授」。如同很多音乐家对他的评论:“他的音乐,每一个定义都是冰山一角。” 而教授先生终其一生,也确实在指尖的音符中流连,真的创作音乐直至了生命的最后一刻。 2022年12月11日,坂本龙一坐在一间没有任何装饰的录音室里,给我们展现了一场属于自己的线上音乐会:《Ryuichi Sakamoto:Playing the Piano 2022》 这场演奏会从一段即兴开始,以12支曲目作为主体。当他指尖最后一个音符黯淡,坂本扶了扶眼镜,离开了画面。 所有观众都清楚,包括教授自己也清楚:这是他人生中的最后一场演奏会了。 2014年,教授先生被确诊患有咽喉癌;2021年,他再度被确诊罹患直肠癌。 这场最后的演奏会,他甚至没有足够的体力完成整场直播。于是,演奏会变成了录播,他用不同时间的12次录像,完成了12支曲子的演奏,通过剪辑让其成为了一场流畅的音乐会。 这场终曲,依然没有失掉他的音乐造诣与水准,流淌的音符纪录着他与癌症共存的岁月,也仿佛是他的创作日记。 热衷于反战、社会性议题,环境保护以及自我探寻的教授,早就超出了音乐家的范畴。 但他的终曲,依旧是音乐性的。在他的世界里,音乐一定比其它任何艺术形式,都更接近于艺术的本质。 就像一位网友对教授先生的留言写到: “你真的希望听到这场“最后一次的演奏会”吗?我在想,他会不会在演唱会上再说些什么,呼吁些什么。有些人不是说是奋斗至死才伟大,就像真田幸村不是战死沙场才留名。我希望他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在临终前好好感受这个被他救赎的世界。” 1 “此后的日子,我将‘与癌共生’” 2021年1月,教授在其微博中发布了一则声明: 即便是连番遭遇癌症侵袭,字里行间也透露出先生的优雅与坚定。 自2014年开始罹患咽喉癌开始,坂本先生就致力于与癌症相抗争,他的积极坚强,正如他的音乐作品,迸发着无形的力量。 近十年的抗癌史,是教授用音乐的力量,对抗命运的最有力武器。但他依然没能敌过癌症的无情摧残。 给教授带来最大影响的,正是他于2021年罹患的结肠癌。 2 警惕!带走教授的结肠癌 是我们每个人都面临的巨大威胁 教授的离世,固然让我们无比悲痛。 但在缅怀他的同时,也应给我们敲响警钟:癌症的威胁正潜伏在我们每一个人身边。 结直肠癌,正是其中最大的威胁。消化道癌症是亚洲人群最高发的癌症类型,胃癌、肝癌、胆管癌、结直肠癌等癌症的发病率都居高不下。尤其是结直肠癌,是中国居民发病率最高的癌症类型之一。 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吸烟、肥胖、家族史、肠道慢性炎症都是诱发结直肠癌的高危因素。但即便是完全不沾染这些高危因素,同样也会因为“运气不好”而中招。 早筛查、早治疗,是应对结直肠癌的最佳手段。 这是因为:结直肠癌的癌变过程,几乎是所有癌症中速度最慢的。 从肠道细胞的突变,到变成肠壁上的息肉,再到变成结直肠癌,甚至发生转移变为晚期肠癌,这种“慢性子”的癌症发展时间平均超过20年以上。它缓慢的生长过程,就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很好的“窗口期”: 通过结直肠癌检查的金标准:肠镜,我们可以精准清晰的解决早期肠癌(或是息肉),把结直肠癌扼杀在襁褓之中! 对于肠镜检查,相信大家都有耳闻,可能也有些不好的印象:“酸爽、痛苦”等等。事实上,伴随着麻醉技术的成熟,目前的肠镜检查,其实就是“睡一觉”的时间而已。 无痛肠镜,就是在麻醉的状态下,将一条可弯曲的软管(末端装有一个带光源的微型摄影机)进入结直肠,观察肠道的各种变化,包括癌症,息肉,溃疡,出血,血管曲张和扩张,水肿等等。  如果医生用肠镜发现了息肉或早期肿瘤,就可以做一个内镜下的切除,如果是不大的病灶,在肠镜的过程中可以同步完成。 在最新的指南中,推荐从45岁开始,我们就应该有意识的进行肠镜的定期筛查。推荐的筛查时间是每5年进行一次; 而对于存在下列高危因素的人群,筛查的时间则需要大大提前,从21-45岁之间就要开始更加频繁的进行结直肠癌筛查,避免过早遭遇结直肠癌: ● 家族中有多位亲人存在结直肠癌史或某些类型的息肉病史; ● 曾罹患过结直肠癌或某些类型的息肉病史的患者本人; ● 炎症性肠病个人病史者; ● 遗传性结直肠癌综合征家族史,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症或林奇综合征; ● 腹部或骨盆区域放疗史。 当然,如果自我评估比较危险,也建议早点开始筛查。 3 你能看到多少次“满月之姿”? 最后,说完了有关结直肠癌的科普,我们还是说回教授先生。 在2019年上映的纪录片《坂本龙一:终曲》中,先生曾对生命有过这样的感悟: 不管是癌症,或是其他的艰难,或许教授先生早早参透了生命,并以决绝之姿去面对他,去战胜他。 “因为我们不知道自己何时会死去,所以人们以为生命是一口不会干涸的井。但所有的事情都是有限的,多少个迷人的童年下午,回想起来,还是让你感到如此深沉的温柔?也许只有四五次,也许还没有。你能看到多少次满月的样子?大约20次吧,但这看起来却无穷无尽。” […]

小D
春分抗癌记事:幸运从来不是命运的青睐,而是源于一次正确的选择

春分抗癌记事:幸运从来不是命运的青睐,而是源于一次正确的选择

春分时节,桃花烂漫,在西湖边踏春赏花的吕德海(化名)一家人其乐融融,走在一家人前面的吕德海健步如飞、笑声爽朗,谁也看不出他在一年前才被确诊肺癌,是一名刚做完手术半年的患者。   很多病友觉得吕德海很幸运,只有他自己知道,自己与死神擦肩而过的奇迹,或许是源于在抗癌路上的第一步就作出了一次正确的选择:听从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普胸外科主任胡坚教授团队的治疗建议,选择了新辅助免疫治疗,为手术根治肺癌打赢了一场胜利的“围歼战”。 初春时节,西湖边桃花盛开   咳嗽一个月怎么变成“肺癌”? 医生道出1个真相 2022年3月开始,50多岁的吕德海夜里经常咳嗽不止。他刚开始没在意,没想到,晚上咳,白天咳,咳嗽一阵凶过一阵,严重时甚至喘不过气了,快一个月都没好。他的女儿是一名护士,回家一听这情况果断做出决定:“你这咳嗽不对劲儿,必须去医院查一下!” 在女儿的坚持下,4月初的周末,吕德海不太情愿地去医院检查,原本以为只是普通的感冒咳嗽而已,没想到医生将吕德海的女儿和其他家属叫到办公室,告诉他们这个犹如晴天霹雳的消息:“CT检查发现右肺下叶有个4cm的肿块,初步判断可能是肺癌,建议到大医院进一步检查,尽快争取手术机会。”当天,心急如焚却强装笑颜的女儿就带着吕德海直奔杭州。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吕德海在杭州开始一系列的检查:CT、验血、Pet-CT……医生又带来一个新的噩耗:“基本确诊是肺癌,且Pet-CT发现有淋巴结转移。”一家人怎么也接受不了这一残酷的现实, 不过是咳嗽一个月,怎么变成“肺癌”?最后还是医生道出了真相: 慢性咳嗽多数不是肺癌,但对于长期抽烟的老年人、没有感染病因的慢性咳嗽、戒烟后一个月以上咳嗽反而加重者、有肺癌家族史等高危人群来说,则要高度警惕肺癌的可能。及时做胸部CT检查,必要时做支气管镜检查并取活检组织,通过病理检查来确定是否为肿瘤,以及肿瘤的良恶性和分期,这对于后续治疗方案的制定和疗效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肺癌、有淋巴结转移、手术、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面对沉重的事实和五花八门的肿瘤治疗方案,对于家属来说,根本不知道哪个是最适合、最正确的选择?而抗癌之路犹如开工没有回头箭,一旦选错,则可能永远地失去了延长生命的一线机会。 女儿与一家人多次讨论后决定:既然有手术切除肺癌的机会,那就找最有经验的专家来做,将复发的风险降到最低,争取手术根治成功的最大希望。心急如焚的一家人分别通过医生和朋友打听,最终将希望寄托在胡坚主任身上。 对肺癌的恐惧,止步于创新疗法带来的惊喜 4月19日,吕德海住进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普胸外科的病房,直到此时,他仍不知道自己患癌的事实。 经过CT、支气管镜等一系列入院检查,吕德海被确诊为:“右肺下叶肺癌伴周围阻塞性改变,右肺上叶磨玻璃结节。病理检查及分型为肺鳞癌,2B期。加之外院Pet-CT发现有淋巴结转移。” 这样的手术病例,即便对于身经百战的胡坚主任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普胸外科主任 胡坚教授   一方面,吕德海的肺部肿块虽然可以切除,但从位置上来说属于中央型肺癌,在吸烟的肺鳞癌患者中比较常见。顾名思义,中央型肺癌就是长在肺中央的肿瘤,对重要的支气管、动脉、静脉都有侵犯。如果直接切除,首先不一定能切除干净,而且很可能要切除一侧全肺,这对患者的术后恢复和生活质量影响很大。 另一方面,这名患者同时伴有淋巴结转移,表明看不见的肿瘤细胞已经开始向外蔓延,甚至已经潜藏在了人体各个器官内,而这正是手术无法处理的,所以相当一部分患者术后会复发转移。回忆起来,胡坚主任自己都揪着心:“在以前,这类患者治疗效果通常都不理想,哪怕做了全肺切除,还是会担心癌细胞转移带来的复发,术后5年内的复发率有50%之高,而且一旦复发往往就是晚期。” 在过去,这些患者常通过术前的化疗来争取肿瘤病灶缩小、消灭潜在肿瘤细胞、进而获得更好的手术机会。这种在术前应用的治疗方案也叫新辅助化疗,但这一经典的手段在临床上尚未达到令人满意的疗效,对5年生存率的提升只有5%左右。 然而,随着免疫治疗时代的到来,肺癌手术治疗的格局也悄然迎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就在今年,首个PD-1抑制剂用于肺癌患者新辅助治疗的药物适应症在中国获批,这意味着像吕德海这样可以手术的肺癌患者能从免疫治疗中获益、进一步提升手术根治的宝贵机会,更有望大大延长术后无复发的生存期。这项适应症的获批基于一项全球大型临床研究的结果。此前,研究的结果一经公布,立刻在学术界引发了轰动,也给胡坚主任留下了深刻印象:   “研究中,PD-1抑制剂+化疗的新辅助免疫治疗方案,不仅为手术疗效比较差或难以达到完全切除的肺癌患者带来了更多根治性手术切除的治愈机会;更重要的是,术后有24%的患者切除标本在显微镜下看不到任何癌细胞了,术语叫‘病理完全缓解(pCR)’,意味着新辅助治疗的疗效非常好,术后的复发风险也会很低,这种情况在以往几乎是见不到的。简单来说,免疫治疗相比传统的化疗,为手术患者带来了巨大的获益。”   经过病情会诊和家属沟通,胡坚主任建议为吕德海在术前应用PD-1抑制剂联合化疗的新辅助治疗方案,每个疗程为三周。女儿和家属经过讨论,决定听从胡坚主任的专业建议,不急于进行手术,而是先接受新辅助免疫治疗,再根据疗效决定择期手术的时机。   在第二个疗程时,吕德海察觉出一丝真相:如果只是炎症,为什么要输液这么久?由于治疗的副作用,他胃口变差,经常反胃,在他的追问下,女儿道出了患癌的真相。   知道真相的吕德海心里非常难受,对肺癌死亡的恐惧,对家庭未来的迷茫,让他彻夜难眠,暗自落泪。他最担忧的是,这样的绝症,到头来,人财两空,给家庭留下沉重的负担。   住院期间,吕德海(化名)常在浙大一院的花园中舒缓心情 面对患者吕德海的沮丧和消沉,胡坚主任团队一再予以安慰和鼓励,告诉他如今肺癌的治疗手段和疗效已经日新月异,有很大机会根治:要相信我们专业的医护团队,只要积极配合治疗,一定能“搏”一个治愈的希望。   胡坚主任还笑着跟吕德海打赌:“放心吧,做完手术4天你就能出院,相信我们!我们一起选择的治疗方案是最适合你的!”将信将疑的吕德海开始积极配合治疗。术前的最后一次复查中显示:病灶奇迹般地变小了,肿瘤分期明显下降,从2B降为了1B!这意味着手术难度也随之大大降低。他还惊喜地发现呼吸困难、剧烈咳嗽等症状明显减轻,营养状态也有所改善,体重增加,对手术的疗效有了充足的信心。 从“切不干净”到pCR,新辅助免疫治疗让他“逆风翻盘” 转眼间,到了手术那天。经过综合评估,胡坚主任为吕德海采取了创伤更小、保留肺功能更多、术后恢复更快的胸腔镜下袖式肺叶切除术, “简单来说,就是先把占据‘交通要道’的肿瘤切除,然后再把两头正常的支气管像缝袖子一样吻合,完成重建,这样只需要切除一叶肺,损伤比较小。但这么精细的手术要在胸腔镜下完成,确实很有挑战性。”胡坚主任介绍道。 胡坚主任   但在胡坚主任的高超医术下,手术完成得非常成功。令人惊喜的是,术后的标本病理检查显示:“(右下叶)肺组织内未见癌组织……上切缘、下切缘未见癌组织。支气管旁及(7、11组)淋巴结未见转移癌组织。“ 这意味着这次手术后的病理结果达到了所有患者和医生梦寐以求的“pCR”,也就是找不到任何癌细胞。这一切,新辅助免疫治疗功不可没。 更令人喜出望外的是,吕德海等到了胡坚主任的承诺,他真的术后4天就出院了。吃饭、睡觉都很快恢复正常,精神和体力好的不像是刚做了肺癌手术的患者。 胡坚主任说:“吕德海不仅术后恢复良好、没有任何并发症,而且随访半年来,我们在他身上没有发现任何肿瘤学的证据,包括血液检查、CT、B超、活检等手段,都没有发现肿瘤复发的征兆。我们将继续随访下去,期待看到更长期的获益。” 在吕德海身上奇迹般的“逆风翻盘”,胡坚主任说,这不只是个例,而是未来在很多肺癌患者身上都可以成功复制的方法。 和传统治疗方式不同,肿瘤免疫治疗并不是作用于肿瘤本身,而是通过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对抗肿瘤。“通俗地讲,肿瘤细胞就是身体内的‘武林败类’,靶向药和化疗药是直接打击,效果直接但容易耐药。免疫治疗药物则是动员人体内的免疫T细胞来‘清理门户’,只要识别出身体内有癌细胞,就可以动员免疫细胞无死角清除。比如吕德海接受新辅助免疫治疗后,其附近支气管及远处淋巴结的那些肉眼看不见的转移癌细胞也被彻底清除干净,即便在显微镜下也无影无踪,大大降低了肺癌术后的复发和转移风险。”   “而把免疫治疗用在手术前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能令分期处于较晚期的肺癌获得更好的手术机会,比如IIIA期的肺癌患者就适合用来降期,有望通过新辅助免疫治疗变成中早期,实现肿瘤的彻底切除,这可能是新辅助免疫治疗获益最大的患者群体。最重要的是,肺癌患者一旦获益,往往能表现出‘长尾效应’,也就是长期无复发生存,这跟化疗比不可同日而语。”胡坚主任解释道。   胡坚主任认为,对于免疫治疗,肿瘤学界的期待远不止于此。总之,免疫时代,一切皆有可能。 […]

小D
咚咚2023元宵晚会圆满谢幕,道不尽的感谢和祝福

咚咚2023元宵晚会圆满谢幕,道不尽的感谢和祝福

  元宵晚会圆满谢幕 2月5日晚,咚咚2023元宵晚会在满屏的祝福和喜庆热闹的气氛中圆满谢幕,共有13000+人观看并参与了直播互动,新开发的福袋抽奖功能也有2000+人次参与。   会后好几位咚友在【说说】分享了他们的感受: “有幸遇见大家真好 期待以后更多的活动” “咚咚元宵晚会胜过以往看过的所有晚会” “最温暖的咚友圈 没有之一” ……   (被夸得有点不好意思了)感谢大家对我们的认可和赞誉,今后我们会继续努力,不辜负每一位咚友的信任和期待。   元宵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全国各地张灯结彩,烟花绽放,欢欢喜喜闹元宵。咚咚的直播间里也是热闹非凡,医患代表们欢聚一堂,共同庆祝我们癌患群体的盛会。   开场的猜歌小游戏让直播间的评论区一片欢腾,抗癌达人@小张 @周淘宝 @guobule 现场连线,给大家送上了节日的美好祝福,还分享了自己的抗癌经历和宝贵的心得体会,鼓励患友积极抗癌。他们的积极乐观让广大患友看到了榜样的力量,激起了大家抗癌的勇气和信心。     才艺担当@刘麻麻的小高 @天选之爸 极具感染力的演唱和动人的陶笛演奏将晚会的气氛推向高潮。     咚咚最受欢迎的几位医生@大杨医生 @张洋医生 @东来顺主任 @肿瘤科龙医生 也参加了晚会,为咚友送祝福。他们平时不仅热心科普,还利用空余时间为咚友答疑解惑,深受大家喜爱。他们真诚专业的抗癌建议和温暖人心的祝福再次赢得大家的一致好评。     直播间现场欢笑连连,温馨感人,各种祝福持续刷屏,氛围感拉满。为了让观众们有参与感,我们在每个环节中设置了互动小游戏,为观众送出精美的小礼品。评论与礼品齐飞,让所有人都感受到欢乐和喜庆。   <<  右滑查看下一张图片  >> 感谢本次活动的赞助商,感谢所有参与的朋友们,祝贺所有获奖的咚友们!奖品和礼品会陆续寄出。希望以后有更多的朋友能参与到我们的活动中来,我们也会尽量争取更多的福利和礼品送给大家。   新冠疫情逐渐远去,我们也期待有机会早日在线下相聚,相对笑谈,把臂同游,感受彼此最真切的温暖。   祝愿大家在新的一年里福气满满、快乐连连、万事圆圆!   长按识别二维码看直播回放    

玉米
“癌症治愈8年,我的人生天翻地覆”

“癌症治愈8年,我的人生天翻地覆”

“相见亦无事,别后常忆君”,这是冯唐的一句诗。 亦可形容治愈患者的玄妙心境。他们已治愈多年,每次定期复查几乎无大恙,但只有见到张小建教授才觉妥帖、放心,想听张教授说一句“状态很好,继续保持,加油”! 这一次是位30多岁的不幸又幸运的小伙子。不幸患癌,幸运治愈!年轻人患癌,人生将有哪些重大改变?想听他的治愈故事和心得体会吗? 嗨,我是来自黑龙江的鹿原。肿瘤治愈8年,永远保持热爱,奔赴另一场山海!祝您也早日康复!                                ——2023年2月1日 10:09 鹿原 以上是肿瘤治愈8年的鹿原的励志赠言,希望可以给身处困境的你带来力量! 01 CT照出11公分的巨大阴影 鹿原是一名东北公务员。2015年,他29岁,被提拔为科员,可谓年轻有为。 夏天的一个夜晚,加班赶材料之后,鹿原发觉肩背痛,肩胛骨那有牵拉的感觉。他以为是伏案太久,或被空调冷风吹到产生的不适,没太在意。过了俩月,他拍了个胸片,未发现异常,但肩背痛一直隐隐发作。 鹿原觉得胸部可能有问题,就此事咨询了一位当医生的同学。同学解释说,胸片显示的是二维的混合图像,心、肺等重叠在一起,建议再做个胸部CT,以便精准分辨。第二天,鹿原就去医院做了CT检查,医生发现纵膈有一巨大阴影,直径高达11CM,可能是恶性肿瘤。 鹿原慌了,一时不知所措。 02 是否手术,慎思量! 失眠了一晚,认真思量下,鹿原觉得避免误诊是治疗的前提,先对肿瘤做精准诊断,再行治疗。于是转到上海,在胸科医院做了活检,明确病理为纵膈精原细胞瘤。 医生告诉鹿原,纵膈精原细胞瘤是起源于睾丸原始生殖细胞的高度恶性肿瘤。此肿瘤发生于纵膈位置,即位于人体双侧胸腔之间,在胸腔正中偏左,胸骨之后的正后方位置。 按鹿原肿瘤的情况,如果是手术治疗,需要开胸,对正常器官组织破坏多、恢复期长,对以后生活的影响较大。此外,纵膈内有大血管、气管、主支气管、食管、大量的脂肪、神经、淋巴管组织,手术如果不容易切除干净,易出现术后的并发症。医生建议其尝试其他的治疗方式,比如放化疗。 03 放疗起神效,巨大肿瘤消失! 在熟人的介绍下,鹿原找到上海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张小建教授处。张教授看完病理报告,不像有些医生一声不发,而是及时安慰鹿原不要担心,说放化疗后就可让肿瘤明显缩小。 鹿原心里忐忑,暗暗想着不动手术,11CM的肿瘤能缩小多少呢?没想到刚治疗至第二疗程,肿瘤就已缩小了一半,之前的胸痛也消失。等放疗完毕,肿瘤病灶已基本消失。从发现到治疗完毕,仅半年时间,简直太让人振奋了。鹿原激动地对陪诊的父母说:“张教授的治疗太给力了,你们是我的父母,他是我的再生父母!” 不仅仅是肉体的治愈,鹿原回忆起治疗过程,说“灵魂竟也被治愈了”。放化疗过程中,鹿原掉发严重,几乎都掉光了,极度焦虑。张小建教授安慰说:“掉发是正常现象,不用太在意外表的变化,现在需要关注的是病情本身。以后头发会再长的!”果然如张教授所言,8年之后,鹿原到上海美中嘉和肿瘤门诊部找张小建教授复查时,鹿原摸了摸头上浓密的头发,笑着说“头发和我的生命一样顽强重生”。 鹿原感慨说:“现在37岁,接近40不惑的年龄。经历了大病一场,抽丝剥茧,之前一直忙着赶路,忘了看看目的地,也忘了问自己要什么,现在不执着,不强求,眼界放开,也算开悟了。” “现在流行一个词——‘虾系剧’,即去头之后,非常好看。我觉得我拿的也是‘虾系’人生的剧本,肿瘤治愈之后,活得更通透了。” 04 涅槃重生后,有何启发? 对于抗癌成功,鹿原有以下经验分享: 1)相信医生,不要扰乱治疗。很多患者会上网查资料,看非专业人士的分享,然后产生众多疑虑,并去咨询和打乱医生的治疗计划。其实,个体有很多不同的情况,也无法照搬,所以请相信医生的专业能力。认准张小建教授,他给我坚持治疗的勇气和信心,减少不必要的焦虑。 2)保持作息规律。鹿原说之前因为年轻,总是熬夜加班,现在只要10:30后,就关灯休息。 3)不必争强好胜,保持平常心。之前可能争强好胜,很多事情放不下。现在体会到每个人的成长经历不同、性格不同,想法自然也不同,能够设身处地换位思考。不仅是工作上,在朋友和家人的相处中,也能体谅到对方的不容易。也感谢单位和组织上的照顾,并未在工作上给予太多重压。 4)心念疾苦,致力慈善。众生皆苦,患癌后看了很多哲学方面的书籍,从宇宙和天地的角度,观自己,观天地,看人生,帮助其他病友,尽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做一些慈善。希望他们勇敢面对,战胜顽疾。 没有一个冬天不会过去,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愿早日攻克癌症!

玉米
治愈的决心|至暗时刻的勇敢抉择

治愈的决心|至暗时刻的勇敢抉择

  “有时不幸之事,也会发生在善良的人身上。” ——但或许回过头看,幸运还是会眷顾他们。 一顿来之不易的除夕团圆饭   时光定格在2023年除夕夜,安徽蚌埠。   当大家用烟花庆祝来之不易的春节团圆时,阿升满面笑容地端出年夜饭的最后一盘菜,用的是父亲为自家特意留下来的上好牛肉。   看着如今其乐融融的场景,恐怕不会有人想到,1年前,笑容满面的阿升是焦虑满格的医院常客,而他对面身强力壮的父亲则是那个被宣判了癌症的病人。   今年过年,阿升28岁,也是他刚出世不久的儿子第一次过春节。刚当上父亲半年的他笑着说,相比当儿子,自己还没有太多当父亲的实感。但无论是父是子,经过这一年多,他早已具备了远超同龄人的成熟与担当。   回想起去年此时,他顾不上工作,甚至顾不上休息,为了父亲的手术而不断奔波于上海和家乡之间,那种疲惫与焦虑感让他至今仍心有余悸。   如今他的父亲已从癌症的阴影中走出,而他也终于可以放下心中的包袱,将这一年多来带父亲寻医问药的艰辛娓娓道来。此时阿升侃侃而谈的语气中带着一种风浪过后的平静,同时,他谈论疾病与治疗时的专业与对细节的熟练程度则会给人一种医疗工作者的错觉,让人忘了他其实做着与之毫不相干的外贸工作。   1 一次“幸运”的“感冒”   “是怎么发现肺癌的呢?”这个必答问题背后总能引出故事。   2021年十月份,54岁一向健朗的父亲突然发烧了。   “一开始,我们都以为是普通感冒,就带我爸去社区诊所挂了点滴。但奇怪的是,每次挂水完了确实退烧了,但一到晚上就又开始发烧,而且还有很严重的盗汗。”   一周的反复让阿升意识到,这可能并不是一般的感冒,于是去当地医院为父亲做了CT检查。   果然,反复发烧是因为肺炎。但更坏的消息是,CT显示肺部有实性结节,医生推断为肿瘤或肺结核。随后活检结果证实了这一猜测。父亲所患的是肺鳞癌。   这个结果,对阿升来说简直是晴天霹雳,他没想到,一向身体健朗且年纪并不算大的父亲竟确诊了癌症。   但如今理性回望,他深刻觉得这算是一次“幸运”的“感冒”。   “我爸平时的身体特别好。所以这次感觉真是祖宗保佑吧,他正好发烧了,我正好又关心上了这件事,所以及早检查出来了。兴许当时过两天他肺炎下去就真的不知道了。那未来再发现,后果可能不堪设想。”   2 初识免疫新辅助   阿升随后将父亲转到了当地最大的三甲医院,拿到了中央型肺鳞癌的诊断。他并不敢告诉父亲实情,决定先瞒着父亲与医生沟通治疗方案。   幸运的是,父亲发现得早,分期是2B期,有手术根治机会;然而肿瘤靠近中央动脉,手术危险性很高,当地医生建议先用化疗+免疫的方案进行术前新辅助治疗,然后再行手术。   通俗地说,新辅助治疗就是在手术前进行的抗肿瘤治疗,以缩小肿瘤降低分期,在更有利的时机再进行手术切除。以往的新辅助治疗手段主要是化疗,近年来,免疫治疗也是临床研究的重点。   初次听到这个名词,阿升一脸茫然,但又隐约感觉到,“新辅助治疗”也许就是能挽救他父亲生命的希望所在。就在这时,受他委托的亲戚也联系到了上海市胸科医院肺部肿瘤临床医学中心副主任成兴华医生。阿升决定第二天就开车带父亲奔赴上海,由此开启了多次往返上海的求医路。   成兴华医生 上海市胸科医院肺部肿瘤临床医学中心副主任   “这名患者具有手术指征,而且相对比较年轻,也没有明确的手术禁忌症,是适合手术的病人。但在国际上,这类患者会通常建议先做新辅助治疗。”成兴华说。   他介绍道,过去新辅助治疗手段主要是新辅助化疗。但是从经验来看,新辅助化疗的作用并不是特别明显。所以很多局部晚期的病人可能就选择了直接手术治疗。但是直接手术的治疗效果往往并不理想,不仅手术难度大,复发的风险也会比较高。   恰巧,成兴华所在科室在国内参与了全球首个新辅助免疫治疗大型临床研究,且当时已公布了初步结果,在国际上也引起了重大反响。成兴华回忆,研究中有不少类似患者,经过免疫联合化疗的新辅助治疗后,不但在手术中实现肿瘤完整切除,而且总体的药物治疗反应非常好,术后很多病人都获得了非常满意的无复发生存的状态。 […]

小D
反对「马鞍山药神」秦才东:别让“伪科学”的土壤,在中国大地上继续深植!

反对「马鞍山药神」秦才东:别让“伪科学”的土壤,在中国大地上继续深植!

在2022年末,沸沸扬扬的“马鞍山药神”秦才东案终于有了个结果: 在被羁押超过300天以后,年近六十的“药神”秦才东走出马鞍山市看守所。法院最终判决秦才东犯“生产假药罪”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数罪并罚,决定执行有期徒刑三年,缓刑四年。     这意味着法院认定秦才东犯罪情节较轻,通过缓刑的方式暂时免去了他的”牢狱之灾”。而在此前,秦才东对媒体说出了一句充满争议的话:“如果我造假药害人,请送我上刑场;如果我真能治癌症,应该把我送上科学的领奖台!”   就在判决结果公布,我们准备跟踪报道时,“马鞍山药神”秦才东的事迹在各路自媒体的报道下成了热点事件。在“牛津博士”、“自制抗癌药”、“治愈癌症”等充满噱头的定义下,不少网友都将其盛赞为“反抗资本的抗癌先驱”、“真正解决癌症的希望之星”等等。     在讲述秦才东“药神”的故事前,我们首先要旗帜鲜明的表明态度:   反对秦才东所谓的“药神”行径。对于一款抗癌新药的研发,这位“马鞍山药神”可以选择一百种更好的方式,但他恰恰选择了最不合理,同时也是最不光彩的一条路。   同时,我们也希望大家再次审视“药神”秦才东事件,带着以下几个问题做个思考:   问题一   在各种自媒体口中,秦才东是一位抗癌“民间英雄”,他掌握了消灭癌症的密码,却因为资本的打压不得已私自研究,并提供给患者用药。   但是,这些自媒体们真正了解秦才东研制的“博狮组合物”的来头吗?他们了解癌症治疗吗?有没有一种可能:自媒体们塑造一个“民间英雄”的形象,只是为了赚取来自不明真相“吃瓜群众”们的流量?癌症怎么治,所谓的“博狮组合物”是什么,他们根本不懂,也压根不想了解。   “博狮组合物” (患者家属供图,来源:南方周末) 问题二 现在我们假设有一位“法外狂徒”张三,对科学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因为家人患癌,他开始研究癌症,并号称根据诺奖得主的理论,研制出了一款抗癌药物,这款药是无毒无害的化疗药或靶向药,能通杀所有癌症。虽然没有经过临床试验,但是亲戚朋友们都喝了,有效! 你敢信吗? 再次,张三在一个工厂厂房的厕所里,用饲料级工业原料配制出了这款抗癌药,并向患者们收取“互助金”,承诺五年后返还。收取到的1055.73万元,应患者要求返还了643.95万元,剩余的钱用于买房买车和生活开销了。其中房子一处用来住,另外两处是厂房。 你愿意交几千甚至上万的互助金,去使用上面的药物吗?又或者说,你愿意相信上面的张三是个毫无私心的大英雄吗?有没有想过,5年后可能不少患者会因为药物无效而不在人世了呢? 当我们给张三换个名字,同时加上一个“牛津博士”的名头(且研究方向是材料学,与医学八竿子打不着),他就成了“民间抗癌”的大英雄了,这样的评价合理吗? 问题三 写联名信的患者们,真的懂癌症医疗吗? 仔细研究了新闻报道中为秦才东举证写联名信的患者朋友们,我们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地方:这些患者大部分是采取了“博狮组合物”联合癌症正规治疗的方式。例如,我们在新闻报道中发现某位支持秦才东的患者,采用的是“博狮组合物”联合化疗,而另一位患者采用的是“博狮组合物”联合靶向药物。 举个不恰当的例子,一位新冠患者服用了新冠特效药物Paxlovid,同时一并服用了连花清瘟胶囊,“阳康”后拼命宣传连花清瘟胶囊对新冠感染有奇效,是否合理呢? 问题四 所谓的资本,真的如我们想的这样无处不在吗? 说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说说“资本”为我们带来了什么:从2000年开始,癌症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创新性药物不断革新,以肺癌为例,不同类型肺癌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从几个月提升至了以“年”为单位计算,晚期癌症的临床治愈成为可能;而这些药物近些年来陆续进入医保,每年的费用从几十万将至一万不到,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不管问哪一位癌症患者,相信他都会有这样的感受。 而这些年来,各种各样的所谓“民间”的“抗癌神药”,却无一例外都被证实为谋财害命的骗局。往“神秘药膏”里加激素,把止痛药研磨成粉加入“抗癌秘方”,在咚咚平台这些案例屡见不鲜。 凭啥一个“牛津博士”的名头,就能例外? 退一万步说,如果我们认可了秦才东的“研究成果”,更多的“哈佛博士”张三、“剑桥博士”李四发现了科研的道路原来这么通透,纷纷开始研制各类号称可以治疗癌症的“组合物”,资本们打压得过来吗? 这样的药物放到你面前,你又敢吃吗? 看完这几个问题,我们再来回顾“马鞍山药神”秦才东的故事: 秦才东出生于安徽省马鞍山市的一个小乡村,1980年考入北京钢铁学院(现北京科技大学)物理化学专业,1984年被公派至英国牛津大学攻读材料学博士,1998年回国工作、创业,2018年左右开始自行研发抗癌药“组合物”。 与之前我们熟悉的“药神案”不同,秦才东既不是急需药物的癌症患者,也不是从海外进口已被验证和批准的上市药物,而是亲自研发“抗癌药”,给亲人和患者使用,其药物未经药监部门审评审批,未经临床试验检验安全性和有效性。在秦才东名下微信公众号“博狮工作室”的一篇文章中,秦才东写道:“博狮组合物的出现相当于我们有了一款无毒无害的化疗药或靶向药!” 根据秦才东案律师描述,共有近千人尝试过“博狮组合物”,长期服用者有两三百人。而“博狮组合物”的使用并不是免费的,患者如需使用,需与秦才东签订“互助金借款协议”,由患者向秦才东交几千元至数万元不等的“费用”。 图片来源:贝瓦佳 截至案发,秦才东共向全国各地八百余人非法吸收资金1055.73万元,已返还资金643.95万元。 法院判决书显示,秦才东在无医药相关学历、从业经历及药品生产、经营资质的情况下,使用工业级甲酸钠、工业级草酸、食用级醋酸及饲料级亚硒酸钠,用自来水按照一定比例调配后,生产出一款名为“博狮组合物”的产品。而“博狮组合物”的生产分别在马鞍山市、六安市的仓库、公寓卫生间内配置,配制工具为塑料大桶及塑料水瓢,配制好的“博狮组合物”封装在简易塑料瓶内。 而“博狮组合物”的配方并不是固定的,而是由秦才东“动态调配”,具体药物成分根据秦才东的“研究进度”决定。 就在秦才东因涉嫌生产假药罪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被羁押后,服用“博狮组合物”的患者们联名书写了一份声明。 20多位病友按手印证实“组合物”有实效(图片来源:贝瓦佳) 声明指出,“博狮组合物”确有看得见的疗效,并以其自身经历作证;同时表示“博狮组合物”不是假药。患者们说,秦才东从来没有在任何时间、任何场合宣称过“组合物”是药品。声明同时提到,他们与秦才东博士是互助关系、债权债务关系,并非销售者与消费者的关系,是在完全明知“互助金”模式后自愿参加“组合物”试验项目。 167名患者在声明上签字,并在最后提到,“如果……拟提起公益诉讼的目的是保护我们的利益,就应当尊重我们的意见,立即撤回《公告》,终结案件。” 最后,则是在2022年末,秦才东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四年。结束羁押后,秦才东向媒体们说出了那句充满争议的话:“如果我造假药害人,请送我上刑场;如果我真能治癌症,应该把我送上科学的领奖台!”   故事说完,你可能会发现从不同的角度去看问题,我们得出的结论会确有不同。根据“博狮组合物”对外公布的一些信息,我们发现其据说能抗癌的神奇化合物叫做二氯乙酸盐(DCA),这并不是一个新兴的药物,在十几年间,它被全球不少癌症患者当作救命稻草,但最终临床试验的数据并不理想,不能改变癌症患者的生存数据。 […]

小D
癌症患者新冠感染7天自愈自述:未接种新冠疫苗,高烧38.5度,但症状并不严重

癌症患者新冠感染7天自愈自述:未接种新冠疫苗,高烧38.5度,但症状并不严重

近来,身边感染新冠的朋友越来越多了。   对多数人来说,这是一个并不可怕的事,自限性的发烧、咳嗽、咽痛。有人戏称新冠对我们唯一的危害就是剧烈的咽痛,送了“刀片过喉”的江湖匪号。   但是对某些人群而言,奥密克戎仍然不是一个轻松的挑战。比如家里有患多种基础病的老人,有不到三岁的婴幼儿,又或者是我们本文的重点——癌症患者。   癌症患者怎样度过这一轮新冠疫情?有几个关键词我们需要掌握:做足准备、重视预防、彼此帮助。   在这场我们从未真正经历过的挑战面前,对癌症患者而言,掌握科学知识、理性、乐观和关爱,都很重要。   癌症患者的新冠自述:体感尚可,安然“转阴” yr8848,肺腺癌晚期患者,抗癌6年。 我们曾经推送过他的抗癌故事,让无数患友们无比振奋。参考文章:咚咚CR故事丨抗癌五年, 化疗、免疫、靶向轮番上阵, 这可能是你见过最震撼的抗癌故事 而这一次,他把自己感染新冠后痊愈的经验也向我们做了分享,希望他的自述能让患友们放下恐惧,科学应对,新冠其实也并不可怕。 以下是yr8848的新冠痊愈自述: 阳性动态清零结束了,阴性动态清零开始了。幸运的避开了三年的阳性清零,荣幸的第一波加入了阴性清零的队伍。 群体免疫是和病毒共存的必经之路,专家也说最终会有80%左右的人感染新冠:,放开的时机到了终要放开,封控是不可持续的。大多数人心理上很难马上接受全面放开的政策,毕竟三年来对新冠病毒的宣传带给大家的认知,一直让人从心理上恐惧,三五天就彻底反转,接受也需要时间。 希望可以通过自身感染新冠的体验,让大家对目前的新冠病毒有更多的认识,既要做好防护,真的感染了也不要太恐惧,按照专家指导的处理方式积极应对。 我被确诊为肺腺癌已经6年了,目前病情稳定,身体状态还行,四周一次免疫治疗(PD-1抑制剂)联合贝伐单抗维持治疗。最重要的是,因为癌症病情的原因,我未接种过新冠疫苗。 但在整个新冠的自愈过程中,我体感症状事实上并不是非常严重。同时我也对比了一下专家说的新冠可能出现的七天症状,基本相符合。 以下是我感染新冠自愈七天的状态记录: 第一天 有点轻微咽干,偶感乏力,以为是治疗副作用。 第二天 早上起床后开始发烧三十七度五,测了抗原阴性。后续到三十八度五,咽干咽疼可接受,身体酸疼乏力严重,头疼比较厉害,影响睡眠。服用了布洛芬和蓝芩口服液。 第三天 继续发烧,三十八度五以内,症状基本与前一天一致,但症状体感有所减轻,服用的药物也与前一天一致,都是布洛芬和蓝岑口服液。但让我有一些担心的是,这一天晚上家人也开始发烧了。 第四天 发烧、咽干咽疼、身体酸疼与头疼在我起床后已经大幅减轻了,我终于有精力去做了个新冠抗原的检测,果不其然,显示两道杠(阳性)。但不同的是,我从这一天开始出现轻度咳嗽和流涕的症状。因为发烧的情况减轻了,这一天只服用了蓝岑口服液。 第五天 轻微头疼,轻微咽干,咳嗽流涕打喷嚏加重一些。继续服用布洛芬和蓝岑口服液。 第六天 症状整体有了改善,继续轻度流涕打喷嚏咳嗽,其它症状(发烧、头痛、身体酸疼)都消失了。进行了抗原检测,依然呈现阳性。 第七天 症状大致相同,继续保持轻度流涕、打喷嚏、咳嗽的情况。 第八天 新冠感染的全部症状消失,从体感上来说,我感觉自己已经自愈了。进行抗原测试后也验证了我的想法,抗原检测呈阴性。 在新冠感染期间,我采取的手段比较简单:每天大量喝热水。整个过程没有出现呼吸急促胸闷气短的症状,嗅觉味觉改变恶心腹泻等症状也没有,整体来说症状并不算不严重,只有第二天第三天很难受,其它时间体感都挺好,甚至比不上以前流感高烧的难受程度。家人的症状也相似,无大不适。   不知道一直用着的免疫治疗药物PD-1,是否也有护体之功。个体有差异,供大家参考。   闭关修炼七天,12月11日以后,我是杨过,亦是杨康。  

小D
亿里挑一!科学家发现「超级抗癌斗士」:身患12种肿瘤,她进化出「抗癌超能力」,或可帮助人类实现抗癌技术大突破!

亿里挑一!科学家发现「超级抗癌斗士」:身患12种肿瘤,她进化出「抗癌超能力」,或可帮助人类实现抗癌技术大突破!

80亿分之一!最近一篇研究论文火遍了全网。科学家们找到了一位极为罕见的“神奇”肿瘤患者,她身患12种肿瘤,却因此因祸得福锻炼出了强大的免疫系统,将癌症统统消灭。从她的身上,我们或许可以找到未来攻克癌症的钥匙!   一个人患癌的概率有多大?根据国家癌症中心公布的报告显示,如果能活到85岁,那么我们每个人患上癌症的概率是36%。 但罹患多种癌症的患者,你见过吗?过去,我们曾分享过有咚友罹患3种癌症的抗癌故事:抗癌意志能有多坚韧?这位咚友击退了三种原发肿瘤! 可在今天我们要分享的病例面前,3种癌症也是小巫见大巫:来自西班牙的一位患者,可能是世界上最容易患癌的“倒霉蛋”,她已经罹患了12种肿瘤! 这些肿瘤包括股骨、肱骨软骨瘤,左侧腮腺的多形性腺瘤,左侧乳腺低级别梭形细胞肉瘤、乳腺脂肪瘤,毛母细胞瘤,和多结节性甲状腺肿。不仅如此,这些肿瘤中至少包含了5种恶性肿瘤:宫颈透明细胞癌、结肠黏膜内腺癌、直肠腺癌,及恶性度较高的发育不良痣、管状腺瘤。 而更重要的是,正是长期生活在这种肿瘤细胞环伺的“恶劣环境”中,这位患者的免疫系统由此训练出了“超能力”,能将绝大多数癌细胞消灭在襁褓状态。这个发现很有可能被广泛运用到人体中,为我们彻底攻克癌症打下基础。 这一切“抗癌超能力”,都来源于一个神奇的基因突变:MAD1L1纯合突变。 1 80亿分之一的神奇概率 这位“癌症超级斗士”诞生了 近期,来自西班牙国家肿瘤研究中心的医学团队在国际顶级期刊《SCIENCE ADVANCES》发表了这篇研究文章,称这一病例是在癌症临床研究中“绝无仅有”的罕见例子。英国媒体《每日邮报》形容,这是发生率为80亿分之一的基因突变。   为了保护隐私,文章并未公布患者的名字。这位患者从出生开始就被肿瘤的阴影所困扰:2岁那年,她被诊断出左侧耳道胚胎性横纹肌肉瘤Ⅲ期,这是一种较常见的儿童恶性肿瘤。她的家人并没有放弃她,并开始积极进行治疗,病情很快得到了缓解。 没想到,这次肿瘤仅仅只是噩梦的开端。在解决完这次肿瘤以后,每隔几年她就会被诊断出某种全新的肿瘤,并且没有任何规律,肿瘤病灶分布在身体不同部位。 直至文章发稿前,这位患者已经先后被发现罹患过12种肿瘤,并且其中至少有5种属于恶性肿瘤。 神奇的是,这位患者面对如此多的肿瘤来袭,竟然一一经过治疗,同时在身体的免疫系统帮助下击败了这些癌症,可以说得上是一个巨大的奇迹了。 如此特殊的案例,吸引了西班牙国家肿瘤研究中心某个癌症研究团队的关注。经过一番研究,小组很快发现了其中的“蛛丝马迹”: 这位患者的家族存在明显的癌症遗传史:无论是其母系家族或是父系家族,都有过早产、流产、多人患癌等遗传相关的疾病与症状。这让研究者们的目光转向了这位患者的基因情况——研究者们认为,她患上肿瘤的频率之所以如此频繁,一定跟他们的家族基因相关。 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研究,研究小组终于在浩瀚的基因数据中找到了关键信息:患者的父母都有一个叫做MAD1L1等位基因的突变。两者结合,就导致A女士出现了MAD1L1基因的纯合突变。 MAD1L1在细胞有丝分裂、增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的突变会导致细胞染色体数量异常,并造成细胞过度复制。说白了,就是MAD1L1突变会导致人体正常的基因不稳定,出现一些突变的“坏细胞”,也就成为了肿瘤的“温床”。 更让研究人员们不敢相信的是,一般在临床上存在这种基因突变的胎儿根本无法出生(一般在怀孕过程中就会流产或死胎),几项动物试验模型也验证了这个结论,携带这个突变的实验鼠根本没法活着出生。 而这位患者就创造了这个奇迹,她正常的出生,并且没有较大的身体健康缺陷。虽然时隔几年就要患一次癌症,但她依然健健康康的生活到了现在。“我们无法解释,她在胚胎阶段是如何发育,又是怎样顺利降生的。”研究者们对她的出生是这样评价的。 西班牙国家肿瘤研究中心细胞和癌症研究小组负责人Marcos Malumbres和Carolina Villarroya(左) 图片来源:EUROPA PRESS 在英国媒体《每日邮报》中对此的形容,这位患者的降生以及存在这样的基因突变,是80亿分之一的概率。 2 是不幸,也是万幸 她因祸得福获得“抗癌超能力” 本以为解决了患者高频患癌的问题就算大功告成,但研究过程中团队又发现了一个极有意思的事实:这位患者虽然身患多种肿瘤,但都能平稳度过并战胜它们。2014年至今她都再未新发肿瘤。   这个情况引起了研究者们的再次关注:根据MAD1L1基因突变的情况,她“不应该如此健康”。 于是,研究团队们再次对这位患者的身体进行了检查,结果发现了一个令人震惊的现实:他们发现这位患者的免疫反应似乎因为这个基因突变而产生了变化,变得“异常强大”。 研究人员们在患者体内观察到了不少活化的γδ T细胞。这种免疫细胞是抗癌生力军T细胞的亚群之一,在临床中已被证明具备强大的肿瘤细胞杀伤力。 同时这个突变还在不断刺激患者的免疫系统,诱导免疫细胞自主反应,这一点体现在该患者在抗癌中起到关键作用的细胞因子和炎症水平都较高。对此,研究团队们猜测:MAD1L1基因的突变会导致人体不断产生异常细胞;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这位患者的免疫系统逐渐得到了锻炼,开始具备识别染色体数目错误细胞(也就是“坏细胞”)的能力,并且形成慢性防御反应。 而癌细胞,正是这些染色体数目错误,存在基因突变的坏细胞,正好撞在了患者不断强化的免疫系统刀口上,于是造就了一位“超级抗癌斗士”。而让人兴奋的不是这点,只要深挖这位“超级斗士”的抗癌原理,我们或可利用与非整倍性的免疫增强,开启癌症临床治疗新研究! 因祸得福,这位患者因为存在MAD1L1基因突变不断罹患癌症,却带来了一种可能彻底消灭癌症的思路:“不断强化人体自身免疫,用自己的免疫大军彻底消灭癌细胞”。 当然,我们相信如此重磅的临床结果一定会有更多专业的医生与大拿跟进,直到我们找到其中的抗癌秘诀,帮助我们的抗癌技术实现巨大突破。我们也祝福这位“越战越勇”的超级抗癌者,能在健康的路上越走越远,不再受癌症纠缠!  

小D
患癌30年,战胜3种恶性肿瘤,这位「勇敢妈妈」创造奇迹的秘诀究竟是什么?

患癌30年,战胜3种恶性肿瘤,这位「勇敢妈妈」创造奇迹的秘诀究竟是什么?

「30年,360个月,10800多个朝夕」 这是咚友will_670的妈妈和3种癌症抗争所经历过的日子。 30年很长,长得仿佛和癌症的斗争没有尽头,妈妈的半辈子都陷在这场漫长的战役中;30年又很短,癌症仿佛就像一个老朋友,陪你一眨眼就度过了半生。 咚友will_670的妈妈,真正做到了我们时常念叨的“与癌共舞”,她也就像这样,和癌症达成了和解,活出了人生后半程的奇迹。 1 三种癌症来袭 坚定乐观是人生最强大的解药 得了癌症是种什么体验? 在咚咚肿瘤科,最高赞的回答是:患癌就好像是作为普通人的你,忽然在向上的生活中突然遭受到了命运的一次重击。无论是悲伤沮丧还是歇斯底里,最终的结果只有面对。 但真正能坦然面对,把其只作平常的,可能只有will_670的妈妈这样乐观开朗,和癌症打了半辈子交道的“老江湖”了。 1992年,妈妈33岁,当时是一名国营百货公司售货员,工作相对轻松,也有着较为良好的工作环境,偶然有次下班回家,擤鼻涕发现有鼻涕中带血,但并没有特别在意。转眼过了几天,这样的症状并没有消退,反而愈加严重。   某次洗澡时,妈妈发现自己的颈部有一个黄豆大小的肿块!随后,妈妈去了当地医院就诊,医生初步诊断疑似头颈部恶性肿瘤。   但由于那个年代当地的医疗力量及确诊手段十分有限,医学影像检查都无法完善,医生建议转到省会的肿瘤医院检查及治疗,经过一系列检查及穿刺后病理明确确诊鼻咽癌并数枚淋巴结转移。   突如其来的结果,让全家都陷入了悲伤情绪中。唯独妈妈没有被打垮,反而积极接受治疗。医生确定以放疗为主的治疗方式,在经过40余次的放疗后,妈妈实现了病灶完全消失的治疗效果,医学评价为完全缓解,这是妈妈创造的第一个奇迹! 之后的若干年,保持着三个月、半年、一年的随访复查,每次都挺好,未出现任何复发迹象,但当时的放疗手段造成的副作用,随着生存期的延长,逐渐显现,单侧照射野内的器官均不同程度出现状况,鼻窦炎是最早出现的,听力逐年下降,食管出现狭窄,吞咽功能有一定受限。 一转眼,20年过去了。 2012年11月,在一次例行检查中,曾经被打垮的癌症再次卷土重来:will_670的妈妈被确诊弥漫大B淋巴瘤合并骨转移。这是一种侵袭性相对较强的癌种,且病情分期统一属于晚期! 但此时的will_670妈妈面对再度袭来的癌症时,已有了丰富的抗癌经验。这一次,血液科医生制定了化疗+靶向的治疗方案。经过八个周期的R-CHOP方案治疗,最终PET_CT评价,病灶完全消失,医学评价为完全缓解。这是妈妈创造的第二个奇迹。 此后依然持续进行三个月、半年、一年的定期复查,结果都令人高兴,几乎未再出现复发迹象。 遭遇两种不同的原发癌症已经足够让人感到不可思议了,而就在4年后,will_670的妈妈遭遇了第3种原发癌症! 2016年4月,妈妈在定期随访中发现颈部病灶,连医生都笃定是妈妈罹患的淋巴瘤出现了复发。但经过活检病理后,病理结果提示为梭形细胞肿瘤,间叶组织来源,这并不是四年前来袭的淋巴瘤!这就意味着第三种原发癌症袭来了。 经参与多次病理会诊,最终确诊为软组织肉瘤(放疗后诱发的横纹肌肉瘤)。 但这一次的治疗,并不像前两次治疗那般顺利。2016年7月,妈妈经历了第一次手术,但并没有持续缓解多久,病情就出现了复发。 2017年8月,医生决定再次进行手术,切除复发病灶,术后建议进行再次放化疗,但由于此前已经受了多次放化疗的打击,身体情况已无法再承受进一步治疗,但这一次病灶消停的挺久,但仍然没有彻底根治。术后三年,病情再一次的复发了。 2020年4月,妈妈接受了第三次手术。在2016-2020年期间,除进行了三次手术外,未再使用任何治疗方式。由于病灶在三次手术后一直反反复复,而妈妈的身体状态已经不再适合手术了。我们只能选择另辟蹊径,采取更好的治疗方式。 此时,距离鼻咽癌患病时间已经长达28年之久,放疗的副作用不可避免的愈加严重,除了最严重诱发了肉瘤以外,食管也发生了狭窄,经常性的出现反复误吸、呛咳,导致肺部感染,反复发作,吞咽功能萎缩,听力完全丧失,右侧视力逐渐下降,脑部出现萎缩等等,血管硬化,静脉点滴很难穿刺到可用的血管等等。这也算作治疗后长生存期的代价。 2020年12月,我们采用妈妈的手术病理组织进行了癌症相关全基因检测,发现妈妈存在有包括BRCA1/2、NF1等176个基因突变(这些众多的突变可能也是妈妈遭遇三种原发癌症的元凶),报告上非常明确的指出具有免疫治疗指征:MSI-H、TMB-H!这两个指标都代表着妈妈接受免疫治疗可能将会有非常优异的治疗效果。 基因结果出炉的第一时间,will_670就给妈妈用上了重磅免疫治疗药物PD-1免疫抑制剂——K药。 但出乎意料的是,就在累计使用K药八个周期后,我们就发现K药出现了明显耐药性,与我们常说的“假性进展”完全是两种不同的状态。好在基因检测的结果给了我们另一个方向:BRCA1/2基因突变。随后开始服用PRAP抑制剂(帕米帕利)单药维持治疗,但是肿瘤始终处在缓慢进展的过程中。 软组织肉瘤持续治疗6年的时间,这是妈妈创造的第三个奇迹! will_670妈妈三十年遭遇3种原发癌症的传奇经历,其中种种惊心动魄的场景很难用苍白的语言将其描述出来,但在咚友will_670的采访中,我们也能感受到妈妈天生乐观坚强的性格。 2 “与癌共舞”三十年 到底有哪些秘诀 will_670妈妈的经历,恐怕对癌症患者而言都是极其罕见的经历了。到底有什么秘诀,让这位老太太扛过了三种可能致命的癌症? 在采访中,我们发现了老太太的这几个特质: 01 坚强乐观,遵循医嘱 will_670妈妈与肿瘤相伴半生,再加上本身就是开朗乐观的性格,已不再恐惧与彷徨,更多的是乐观面对,不盲从,相信医学,到正规的公立医院找专业医生,听从专业医生制定的治疗方案,积极配合。 will_670妈妈好多次都和她提到,经历了这么多,鼻咽癌放疗后可以完全缓解,淋巴瘤化疗后也可以完全缓解,罹患的肉瘤虽然没那么幸运,但是对抗了六年,也已经很知足了,觉得内心也不害怕了,见招拆招,过好每一天比较重要。 02 积极生活,勤于复查,营养饮食 will_670妈妈的治疗配合度很高,并且愿意遵从医嘱进行治疗后的常规随访检查,比如淋巴瘤结疗后,每一至三个月的随访检查;一年后每半年一次的随访检查,都能按期进行,这样做能便于及早的发现问题。在化疗治疗过程中,按照医生制定的化疗周期,每21天一周期进行,有问题都及时与主管医生联系,医患合作很愉快。 在治疗中,营养的辅助也非常重要,虽然也没有刻意补充营养保健品等,但基本的维生素,蛋白质都是吃得很足够,她也认为有足够的体力和营养才能耐受下一阶段的治疗强度。除了西医治疗,还会辅助中医中药的治疗,提高免疫力。 03 患者和家属保持信心同样重要! 癌症的治疗和后期的康复和家属真的是密不可分。will_670妈妈的家人,也就是咚友will_670虽然在刚开始遭遇妈妈的确诊的时候也有过无比恐惧及难过的状态,但到陪妈妈一起抗癌的时候,展现的更多还是自信与坚强,遇到问题不慌张,积极寻求医生帮助,对于病人更多的给与关爱,给予心理上的疏导,让她更有自信的参与治疗。 当然了,多看一些积极的治疗案例也非常重要。 总而言之,抗癌三十年,打退三种恶性癌症,运气、坚持、乐观与勇气缺一不可,当然更重要的也是不断进步的医学和抗癌药物,为我们带来了更强有力的武器。 愿天下无癌!  

小D
一波三折再三折,抗癌8年终「痊愈」:做聪明的癌症患者

一波三折再三折,抗癌8年终「痊愈」:做聪明的癌症患者

CURE 咚咚”CR”故事栏目 但愿世间人无病,何妨架上药生尘。 咚咚“CR故事”栏目,是我们为患友开辟出的一个抗癌故事专栏。在这里,我们抗癌故事的主角们用勇气与坚持,去对抗狰狞的癌症病魔。 他们可能只是日常生活中一个擦肩而过的普通人,但面对骤然袭来的汹涌疾病,他们又爆发出难以想象的光芒,与癌症打一场漂亮的歼灭战。 这个栏目设立的初衷,就是在于用他们的故事,去照亮那些笼罩在癌症阴霾中的患友。希望以他们对抗病魔的勇气和经验,能把更多患友拉出负面情绪的泥潭。 我们相信,这些精彩的故事能成为一面旗帜、一个信仰、在病痛肆虐的黑暗世界中一缕希望的光。想起他们时,我们的患友们还会翻腾起热血,燃烧起斗志,这是真正的抗癌精神,也是我们坚信最终一定能战胜癌症的精神印记与传承。   我们今天要讲的故事,就是这样一个关于年轻人的故事。   抗癌近8年,咚友“半夜睡不着”已经成了咚咚癌友社群一位大咖。分享经验,解答疑惑,只要他不倒下,癌友们齐心抗癌的心气就不会散。他已经成了很多人心中的一面旗帜,帮助癌友们重燃起抗癌的希望。   抗癌意见领袖、鼻咽群主、创作达人……在咚咚社区,咚友“半夜睡不着”有着不少标签。但最具代表性的,还是PD-1抑制剂康复者,一位过分“潇洒”的年轻人。   与大部分癌症患者不同,21岁,这是“半夜睡不着”与癌症不期而遇的年纪,癌症就这样不合时宜地降临到了他身上。   从早期鼻咽癌,到病情复发肝转移,再到病情完全缓解(即所有病灶消失),这位少年经历了手术、微波消融术、化疗、放疗、PD-1抑制剂免疫治疗等等一系列癌症治疗手段。   艰难的抗癌旅程,硬是被这位潇洒的年轻人过成了“打怪闯关”的游戏,还完成了完美通关的成就。如果要说他的秘诀,可能就是他常挂在嘴边的那句话:“做个聪明的癌症病人,用脑子治病,比用钱袋子治病更重要。”   他的抗癌故事,要从2015年说起。   1 风起微末之间,小小的鼻腔肿瘤 竟为未来埋下定时炸弹   也许是太过一帆风顺的生活需要按下暂停键好好回顾,在咚友“半夜睡不着”颇为志得意满的21岁,一次常规检查中他被发现罹患早期鼻腔低分化鳞癌。   和所有患者一样,确诊癌症是一种“从天堂到地狱”的感受。直到现在,“半夜睡不着”都清晰的记得第一次看到诊断报告时近乎于实质的窒息感,“癌症”这两个沉重的字眼压在身上,实在让人难以承受。   好在命运给这位年轻人留了扇后门。经过全面检查,咚友“半夜睡不着”的癌症病情发现及时,疾病分期被评估为早中期,属于癌症中相对早期轻微的阶段。这个阶段进行手术并接受辅助治疗的患者,5年生存率超过80%(即临床治愈的概率超过80%)。   于是,懵懵懂懂的“半夜睡不着”,开启了他的第一阶段癌症治疗之旅——   听说长沙某知名医院手术做的不错,于是收拾收拾就过去做了癌症病灶的切除手术;术后又听说广州某肿瘤医院的鼻咽癌治疗水平最高,于是千里奔赴广州,问诊确定了34次放疗+2次同步化疗的联合方案。   事实上,如今回忆起这段经历,“半夜睡不着”仍有些许遗憾:如果能优化治疗方案,趁自己年轻更激进一些,多做两次诱导化疗,是否结果又会更好?   当然,这一切都建立在后续的一系列故事之上。彼时的“半夜睡不着”,已经按照医嘱完成了术后辅助治疗,正期待着人生的重启。   2 噩梦再度来袭 这点小概率事件怎么就让我碰上了?   2019年3月,癌症的阴影再一次笼罩到了半夜睡不着头上。曾经最可怕的噩梦再一次卷土重来:   原本以为已经被彻底消灭的鼻咽癌竟然复发了!经过CT与核磁的影像学复查,“半夜睡不着”的肝部出现了一个3.1cmx3.0cm的病灶。对于癌症患者来说,复发往往意味着预后不良。更加严峻艰难的挑战来了,这一次命运还给这位年轻人留下“后门”了吗?   答案是没有。   接下来“半夜睡不着”的治疗过程可谓接连碰壁。满怀希望的他再次来到广州某肿瘤医院,花了大力气挂到了某主任门诊号,期待可以得到一个最佳的方案,却被当场泼冷水道:“回去好好陪陪家人,你未必撑得到明年的五一。”   随后在长沙某知名医院的问诊,得到的结果也不尽如人意。最终,由于家人的坚持,“半夜睡不着”还是来到广州某肿瘤医院进行了手术。   在未进行全身评估的前提下,他接受了肝部腹腔镜手术,手术成功切除了他肝部的主要病灶,但却遗漏了一个肝部S7段的另一个结节。这个结节直到2021年7月才经过消融术处理。 […]

小D
《白茶有约》第18期  抗癌这条路又长又难走,但是打死都不会放弃!举家奋力迎来惊喜疗效!

《白茶有约》第18期 抗癌这条路又长又难走,但是打死都不会放弃!举家奋力迎来惊喜疗效!

  “BAI    CHA    YOU    YUE” 白茶有约 #力量与传递 说出您的故事 # 《白茶有约》第18期 举家奋力抗疾,迎来惊喜疗效 抗癌这条路又长又难走,但是打死都不会放弃!我把我妈妈的治疗经历分享给各位病友,希望也能成为你们抗争路上的一缕光,希望我们都继续加油,永不放弃。 ——咚友@豆奶mama 平安   PART.01 担心失去妈妈 大家好,我是@豆奶mama 平安,是一位弥漫性肝细胞癌患者的女儿。我妈妈是2019年5月15日确诊的肝细胞癌。   记得非常清楚,当时我刚刚参加完研究生考试的复试,在外地上班,接到爸爸的电话说妈妈生病了,不是很好,当时我的心一下提到了嗓子眼,在电话间歇的几秒钟时间,我脑袋里面想出了几个不好的病情,但是怎么也想不到会是绝症。   当爸爸说出来“肝癌”这两个字的时候,我的大脑一片空白,慌张的问爸爸怎么办呀怎么办?后面爸爸说了什么我已经记不清楚了。   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癌症会发生在我的至亲身上。妈妈是个特别有主见且聪明的人,她比我想象的更加坚强。知道这件事之后我马上辞职,收拾东西回家,感觉好像我耽误一分钟就会少见妈妈一分钟的那种从来没有过的紧张感。   回家见到妈妈之后,我调整了一路的情绪也还是没有控制住。妈妈却反过来一直安慰我说:”没事儿,我没事儿“。是呀,虽然已经大学毕业,但是在她眼里我还是个没长大的孩子,是每次放假还要跟妈妈一起睡觉,聊到深夜的孩子。但是从今天开始,我必须要长大了,我开始时刻的担心着,我可能会失去妈妈。   PART.02 春 暖 花 开 SPRING FLOWER 开始为保住妈妈而努力 回家的当天晚上,我就开始在各种网络开始了解癌症,如何治疗癌症。   联系了在北京上学的同学,帮忙打听是否有更专业治这个病的医院。从这一刻开始,我开始为了保住我妈妈而努力。   第二天妈妈去医院,正式的从肝胆科转到了肿瘤病房,下电梯看到旁边大大的”肿瘤科“三个字的时候,妈妈哭了。看到病房里面都是满头白发的老年人的时候,妈妈问爸爸,你说这病为什么就找到我了呢?   家里的叔叔和姑姑都在医院上班,恰巧肿瘤科的主任大夫是姑姑关系很好的阿姨。住进肿瘤科的那天下午,叔叔姑姑就带着我去见了那个阿姨。说妈妈现在的情况是不能做手术了,因为是弥漫性的,介入的效果也不是特别理想。阿姨特别给我们推荐了靶向药和pd1,说两个联合起来能达到1+1大于2的效果。现在我也是感激,感激在我们的小城市里,还有一位医术比较前沿的医生,能让我们有机会尝试比较新的治疗方式。   住院的第二天,妈妈做了穿刺,好消息是高分化肝细胞癌,虽然是晚期,好在恶性程度不是很高。上午主任阿姨把我跟爸爸叫过去,给我们详细的介绍了靶向药仑伐替尼、多吉美、阿帕替尼和免疫药物k药、o药、信迪利单抗,还有当时马上要上市的卡瑞利珠单抗,让我们选择其中一种靶向药和一种免疫药进行搭配治疗。   对比过价格,翻完了咚咚上所有这几种关键词的说说,让我决定用仑伐+信迪利这个治疗方式。当时选择的原因也很简单,仑伐是当时效果最好的靶向药,时间紧任务重,必须在最关键的时候用上效果最好的药。   选择信迪利是因为pd1是个差异性比较大的药,因人而异,可能起效也可能不起效,因为当时仑伐替尼的价格是16800一盒,没有选择k药o药的原因也确实是因为价格需要平衡。当天中午的十一点,妈妈吃上了第一粒仑伐,次日中午,用上了第一针信迪利单抗。   PART.03 我们要坚定信心战胜它 在这个过程中,妈妈心态调整得非常快。回忆了一下妈妈的的发病过程,大概是在2019年5月初妈妈感觉到腹胀,每天下午的时间都是腹胀难忍。妈妈一直肠胃都不是很好,期间吃了很多天胃药都没有改善。刚好这个时候单位的体检报告出来显示妈妈有一个转氨酶偏高,姑姑就建议妈妈住院做一个全身的体检,还可以用医保进行报销。5月14日做了B超,当时就显示出来不是很好。下午做个核磁共振,5月15日出的结果。 […]

半夏
《白茶有约》第16期 抗癌11年 地狱煎炼之后的起死回生

《白茶有约》第16期 抗癌11年 地狱煎炼之后的起死回生

CAMPUS READING DAY 白茶有约 说出你的故事 本 期 嘉 宾 01  快乐的发哥 02  男,肺CA,前列腺CA 03  抗癌12年,康复 《白茶有约》 16期  地狱煎炼后的起死回生 ❈ 发哥是咚友@大冰的父亲。下文是发哥个人真实经历。经咚友@小彭 推荐分享。这里我们仅仅对发哥的真实经历给大家分享,没有任何营销意图,目的仅仅是想告诉大家,不要轻易放弃,奇迹就在你我身边。       ❈ 突发的病情 我是一位退休的公务员,2009年退休。 2011年,对我是流年不利的一年,发病前3个月反复出现干咳,无痰,经服用中药,有所缓解。并且,无胸痛,无咯血,无呼吸困难,无头痛和呕吐,无四肢疼痛。    2011年7月28日,单位组织在医院体检,B超发现右肺阴影,CT显示“双肺门结节影,建议增强CT扫描”,随后立即住院。 通过胸部、腹部CT平扫+增强CT显示:“1.双下叶多发结节影并纵隔淋巴结肿大,考虑淋巴瘤或肺泡Ca并纵隔淋巴肿大;2.右肾小囊肿;3.下腹部未见明显异常”。随后电子支气管镜检查,纤支镜灌洗,肺功能显示“轻度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经骨髓穿刺活检未见异常。住院后,突发的病情,使我精神高度紧张,睡眠欠佳。本准备再行经皮肺穿刺活检,被我拒绝,并随即出院。 坎坷的治疗经历 2011年8月9日,我入住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呼吸科,经右肺穿刺活检,最终诊断:原发性支气管肺癌、右肺、筛状癌、伴双肺、纵隔淋巴结转移T4N2M1 IⅤ期(右肺穿刺组织怀疑腺样囊性癌),并进行了第1周期化疗(奈达铂+多西紫杉醇)。   2011年9月1日,开始第2个周期化疗。但经评估化疗疗效不好,评价肿瘤进展,脱发、体重和食欲下降等化疗的副作用均开始发生。随着时间推移,清醒冷静下来后,通过对肺癌知识的学习了解,特别是了解到当时的肺癌化疗5年期成活率不到5%的情况后,便主动放弃化疗,听从主治医师的建议,改为靶向药治疗,口服易瑞沙。    随后听说热疗有效,又化疗联合热疗6次,复查肿瘤无明显缩小。治疗期间继续进行“易瑞沙”靶向药治疗,并服中草药。经影像学检查病情扩散到左肺。    2012年9月20日至2012年10月11日,转入北京某部队医院放射科开始放疗,以“肺恶性肿瘤,多系统继发恶性肿瘤”行双肺病灶及纵膈淋巴结转移病灶放疗(TOMO治疗)。通过21天的放疗,同时继续”易瑞沙”靶向药治疗,咳嗽有所缓解。    2014年6月11日,因“间断性腰背部疼痛”又住进北京部队医院,经PETCT检查:双肺新发小结节,胸椎及腰椎多发转移。经专家讨论,开始行颈7椎体、胸2一4椎体、腰2一5椎体及骶骨多发骨转移放疗10次(TOMO),住院17天。疼痛明显缓解出院,改为第二代靶向药阿法替尼(2992)原料药治疗。    2015年10月,因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乏力症状,活动功能轻度受限,至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就诊,行头颅MRI提示:前颅窝脑膜瘤侵及左侧眼眶,双侧大脑多发小转移瘤;胸部CT显示:双肺多发转移瘤,并双肺多发纤维化病变,右下肺叶团状影,纵隔淋巴结增多、轻度增大。两侧少量胸腔积液,双侧多条肋骨、胸腰椎、胸骨、右侧肱骨多发转移瘤。    为保住左眼不失眠,2015年12月03日,又再一次住进北京部队医院,经PETCT检查及相关化验及检查,确诊颅内转移瘤,盆骨,腰、骶骨多发转移,前列腺结节,最终诊断肺癌多系统转移、前列腺恶性肿瘤。经全科室会诊,再行肺部穿刺,病理同前(原发性非小细胞腺型囊肿癌),肺穿刺的第三天出现气胸,病情加重,双下肢失去知觉,大小便失禁,完全不能自立。对前列腺癌因年老体弱,采用保守的内分泌治疗,进行导尿等治疗,医院根据病情向家属交代,目前无更好的治疗,劝其出院返乡。) 生的渴望 Anti Cancer Is Not The Whole Of Life 一天,部队医院的夏教授带领一众医生查房。在两人一间的病房里,他与邻床病人查询一会儿,走到我床前给我说:老王,要想通啊!想吃点啥就吃点啥吧,不要把钱往水里投啊。(因有人建议打PD1,当时国内没有上市,只能到香港购买,价格贵,夏教授不同意采用)。   […]

半夏
最新医生问答
最新抗癌笔记
top3

新年打卡

2024年02月17日
top4

好久没来

2024年02月17日
top5

CR

2024年02月01日
top6

七周年纪念!

2024年01月25日
扫描下方二维码回复 666 获取解锁验证码
步骤:[ 打开微信]->[ 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三阴姐妹互助圈"公众号输入 666 获取验证码],即可永久解锁本站全部文章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