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抗癌知识
抗癌知识

抗癌路上,我们都是努力奔跑的人与病友交流治疗经验,多学习抗癌知识。

最新 CSCO神经内分泌肿瘤指南 | 一文掌握

最新 CSCO神经内分泌肿瘤指南 | 一文掌握

前言 近年来神经内分泌肿瘤诊治理念与治疗策略均有了较大的更新,内容日趋丰富。为能更好的指导临床实践,病理科、肿瘤内科、影像科等专家参与该指南部分内容的编撰,分别从各专业角度体现神经内分泌肿瘤综合诊治的进展。指南涵盖了神经内分泌瘤的诊疗原则、诊断方法、治疗手段、随访情况及神经内分泌瘤遗传相关内容等章节,增加指南的科学性及权威性,更好地为临床诊治策略及路径选择提供参考及指导。 神经内分泌瘤(NENs)一直被认为是一种罕见肿瘤,但近年来我国NENs的发病率一直呈上升趋势。 NENs可起源于全身各个部位,呈高度异质性。按分化程度分为分化良好、生长缓慢的神经内分泌瘤(NETs)和分化差、恶性度高的神经内分泌癌(NEC);按是否分泌肽类激素分为功能性和无功能性的肿瘤。   NENs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各异,临床容易误诊,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到晚期,只有少数患者有机会接受根治性手术切除。同时,由于NENs的异质性以及患者的个体差异,导致临床诊疗行为与结局之间多有不确定性。   因此,NENs的诊疗应采取MDT模式,助力精准诊断以及为患者量身定制个体化的治疗策略,优化患者获益。   MDT模式助力NENs的精准诊断 规范的临床诊断需要依靠病理诊断、影像定位及诊断以及生化诊断: •  病理分级诊断,是确诊NENs的关键。通过病理诊断可对肿瘤进行分类和分级。 •  影像检查:对肿瘤临床分期有重要意义。同时,对肿瘤定位定性诊断有重要提示作用及定性诊断具有高度提示作用。除了传统的超声、CT、MRI、18F-FDG PET/CT等检查外,生长抑素受体显像已经成为诊断NENs的重要检查手段。 •  功能性NENs的确诊包括定性诊断和定位诊断,除了根据临床症状外,不同生化指标检测是确诊的主要依据。 MDT模式为NENs患者提供个体化治疗 非转移性NENs的治疗以外科手术及内镜下切除治疗为主。如因各种原因无法行局部切除,推荐在MDT指导下进行全身系统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如转化为可切除肿瘤,可积极行外科手术。对于术后辅助治疗,多项回顾分析显示局限期手术根治的消化道NEC可以从术后辅助治疗获益,但NETs术后辅助治疗的疗效尚无高级别证据证实。 转移性NETs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为局部治疗,建议经MDT讨论后进行。如为单纯肝转移,依据ENETS肝转移分型不同,可选择原发灶/转移灶根治切除,或采用局部消融、经肝动脉栓塞(TAE)等治疗手段;如果发生肝外转移,建议行全身系统性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必要时经MDT讨论后进行治疗。 对于外科手术无法达到根治的患者,系统性全身治疗是必不可少的,全身治疗目的包括抗肿瘤增殖和控制激素相关症状,可结合局部治疗如手术、TAE或射频消融术等降低肿瘤负荷,特别是针对功能性肿瘤。根据原发灶部位的不同,可选择的治疗药物也不同,包括生长抑素类似物(SSAs)(如兰瑞肽和奥曲肽)、分子靶向药物(如依维莫司、索凡替尼)、化疗、肽受体介导的放射性核素治疗(PRRT)等。   NEC较为罕见,包括小细胞和大细胞型,可以发生于多种器官,也可以原发灶不明。与小细胞肺癌高侵袭转移特征相似,大多数NEC在诊断时分期较晚或已伴有远处转移,预后不良。对于局部晚期、不可切除或转移性NEC,一线治疗推荐采用顺铂或卡铂联合依托泊苷方案。目前二线治疗缺乏标准方案,对于既往已接受过系统治疗且持续进展的转移性NEC患者,也可以考虑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   NENs患者的随访 除来源于阑尾或直肠的G1且最大径<1cm的NETs患者,R0切除后可不进行长期随访外,其余的NENs患者均建议终身随访。所有患者的随访包括临床检查(肿瘤和功能综合征的控制情况均需要评估)和常规影像学检查。   遗传综合征相关性NENs 约有5%的NENs发生发展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具有明确的基因突变或缺失甚至染色体的改变,常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临床表现为包括NENs在内的多发性肿瘤综合征,临床表现形式多样,称为遗传综合征相关性NENs,如多发性内分泌瘤病1型(MEN1)和2型(MEN2)、结节性硬化(TSC)等。对具有遗传风险的患者需要进行筛查及基因检测。 参考文献: CSCO神经内分泌肿瘤肿瘤诊疗指南2021  

半夏
P53上游与合成致死:靶点“ATM”赛道极具潜力!

P53上游与合成致死:靶点“ATM”赛道极具潜力!

PARP抑制剂的成功,使“合成致死”由概念变为现实;P53的持续火热,使其周边靶点得到共同繁荣;同时具备上述特点的靶点自然不会被研究者漏掉,ATM就是这样的靶点之一。当前,ATM尚处于靶点开发早期阶段,临床品种尚未扎堆,研发赛道极具潜力! 01 ATM靶点特点 ATM(Ataxia Telangiectasia Mutated),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突变,是一种丝氨酸/苏氨酸蛋白;ATM的蛋白结构,N端为ATM特有,C端是与PIKK家族(例如ATR,DNA-PK)其他成员共有的CFAT结构域(FATC);此外,N端还包括其他一些特定结合域,如下图所示。  图1.1 ATM蛋白重要结构域分布  02 DSB损伤修复&ATM信号激活 正常状态,ATM是以多聚体非活化形式存在,DNA单链损伤(DSB)后,ATM发生磷酸化变成活化的单聚体形式。修复蛋白相关复合物再一次将活化的ATM、MDC1和53BP1募集到DSB;同时,ATM磷酸化BRCA1、MDC1和53BP1,从而启动DNA损伤修复机制。  图2.1 DSB损伤修复&ATM信号激活DSB一旦发生,ATM首先被催化活化;但ATM总水平不发生变化,一部分ATM快速富集到核内DNA损伤位点,另外一部分依然定位在核质中;进一步研究发现,未发生DNA损伤的细胞中,静止期的ATM以二聚体形式存在,一旦激活,就会分解成为活化的单体形式。ATM磷酸化后,会相继调控其他激酶活性,如细胞周期检测点激酶2(CHK2);另P53曾经被用作ATM活化的标记物,其作用机制也被广泛研究;再如,DNA-PK、AKT、同源域结合蛋白激酶2(HIPK2),也是ATM常见的底物。这其中,被激活的P53最终上调一系列基因表达水平,这些基因既包括细胞周期检测点相关基因促进细胞存活,又包括程序性细胞死亡相关基因促进细胞死亡。  图2.2 真核细胞重叠/互补的DNA修复途径  03 ATM与肿瘤    ATM与肿瘤的关系,主要作用于细胞周期阻滞以及凋亡环节;对于肿瘤细胞本身,为了维持生存,总是通过下调ATM表达水平免除ATM活化的影响。众多研究还发现,乳腺癌、口腔癌、黑色素瘤、前列腺癌、胰腺癌,均发现ATM表达异常,且以上调为主要特点。更多的临床前/临床试验研究表明:在化疗抗性方面,肿瘤细胞可以上调P38、HMGA水平以促进ATM基因表达;在放疗抗性方面,由于肿瘤细胞中ATM的高表达,导致辐射抗性的肿瘤细胞对化疗存在抵抗;在存活方面,ATM还可通过活化AKT以促进肿瘤细胞存活。另由于ATM的研究定位更倾向于合成致死,故与其他药物进行联合使用的临床应用也相对较多。 04 ATM临床药物状态 通过数据库查询,当前进入临床阶段的ATM抑制剂主要有3个,分别为AZD-1390、M-4076、XRD-0394;现分别介绍如下。➢ AZD-1390 开发公司为阿斯利康,口服给药,为ATM激酶抑制剂,用于治疗肿瘤,包括胶质母细胞瘤和转移性脑癌。2017年6月,一项开放标签、单中心、探索性I期研究分析了AZD-1390(使用静脉注射[11C]AZD-1390微剂量)在健康男性(n=8)中的脑暴露情况,中位Tmax为20分钟。2018年4月,在英国和美国启动了一项针对复发性/原发性胶质母细胞瘤和脑转移患者的I期试验,以评估安全性、耐受性和药代动力学。2020年9月,启动一项研究以评估AZD1390和奥拉帕利联合用药的安全性试验。➢ M-4076 开发公司为Merck KGaA,口服给药,为ATP竞争性、高选择性的小分子ATM抑制剂,可增强DNA双链断裂诱导剂(如放射疗法)的作用,用于癌症治疗,包括头颈部鳞状细胞癌在内的晚期实体瘤。2021年5月,在美国和加拿大启动一项人体首次、开放标签、顺序分配、两部分的I期试验,以确定M-4076单一疗法在晚期实体瘤参与者(预期n=30)中的安全性、耐受性、药代动力学(PK)、药效学(PD)、最大耐受剂量(MTD)和早期药效特点。另早期临床前试验表明,在p53突变的HBCx-9模型中,M-4076(30mg/kg,qd)与PARP抑制剂联合用药,显示出显着的协同抗肿瘤活性。➢ XRD-0394开发公司为X Rad Therapeutics,口服给药,为ATM/DNA-PK双重抑制剂,用于治疗转移性、局部晚期或复发性实体瘤。2021年8月,在美国启动了一项人体首次、多中心、开放标签、非随机的Ia期研究,以评估单次给药的安全性和耐受性;另试验还将评估单剂量XRD-0394与姑息性放疗联合治疗的PK曲线和PD疗效。参考:1.Trends in Immunology, April 2021, Vol. 42, No. 4 .doi.org/10.1016/j.it.2021.02.0012.Mutat Res Fund Mol Mech Mutagen 821(2020).doi.org/10.1016/j.mrfmmm.2020.1116953.Pharmacology & Therapeutics(2019).doi.org/10.1016/j.pharmthera.2019.07.0024.Pharmacology & Therapeutics(2015).doi.org/10.1016/j.pharmthera.2014.12.0015.CNKI date6.https://www.rcsb.org/

半夏
一天一苹果,医生远离我,是真的吗?

一天一苹果,医生远离我,是真的吗?

砸向牛顿的苹果,碰撞出万有引力定律的灵感;被乔布斯“咬过”的苹果,迸发出创新力造就的技术“奇迹”;神射手威廉·泰尔一箭射中儿子头上的苹果,拯救了自己和儿子的生命…… 在神话故事中,苹果被称为“智慧果”;在老话谚语里,也有“一天一苹果,医生远离我”的说法。除了拥有悠久的历史传说,苹果真的还有让人们“远离医生”的神奇功效吗?   这句老话有一定的道理,但不必“神化”苹果的作用。   苹果是健康研究最多的水果之一,在营养素含量中,苹果并非最出众的,但它的确有很多有助于健康的营养特征,例如大量的植物化学物质、高膳食纤维、热量偏低等。   图片来源:123RF 苹果真的能让我们“远离医生”吗? 早在2015年,《美国医学会杂志》 就发表了一项题为“苹果摄入与就医之间关联”的研究。   研究人员调研了8728名成年人自我报告的饮食情况,分析了每天至少吃一个苹果的人是否比不这样做的人们减少了就医的次数。结果表明:通过一年的时间观察发现, 多吃苹果与减少就医和住院频次没有必然的联系。   但是,他们的确发现,每天吃苹果的人们使用了较少的处方药,所以更准确的说法可能是“一天一苹果,药师远离我”。   尽管如此,也不能武断的认为苹果对身体健康没有那么多的益处。 来自非盈利机构Share Our Strength的注册营养师 Kristin Sementelli 认为:“每天一个苹果加上其他健康的生活方式与习惯可以大大帮助人们‘远离医生’。”   而近期一项来自波兰的研究也证明了:每天吃一个苹果可以降低患结直肠癌的风险。他们将这一发现归结于以下几个可能的因素。   苹果里富含多酚、类黄酮和膳食纤维,这些植物化学物质与肠道微生物创造了一个可能有利于降低患癌风险的环境,具有抵抗癌细胞生长的能力。   而槲皮素是苹果中的一种天然黄酮类化合物,可能有利于降低患胰腺癌的风险。   康奈尔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还发现:苹果里的其他植物化学物质有可能消灭或减缓至少三种不同类型癌细胞的生长,分别是结直肠癌、乳腺癌和肝癌。   图片来源:123RF   科学吃苹果的“姿势”是怎样的? 有些人喜欢吃削好皮的苹果,有些人则喜欢连着苹果皮一起吃。那么科学吃苹果的方式是怎样的呢?   首先用肥皂和清水洗净双手。 如果担心有农药残留,可以用清水浸泡苹果,时间不超过15分钟,之后再用流水冲洗30秒以上;担心有工业打蜡,可以再用开水烫一下,或者用盐搓洗去除蜡。 最后,建议还是连着皮吃苹果。 说到这里,肯定有人提出疑问,为什么会建议连着皮吃苹果呢?   苹果皮比果肉里含有更多的果胶、花青素和酚类等营养素成分。   像果胶这样的可溶性纤维有降低胆固醇和血糖的能力,它们通过肠道后,不会轻易的被消化,这些未被消化的纤维有利于肠道益生菌的生长,抑制致病菌的生长。   同时,这些果胶还能减缓身体对碳水化合物的吸收,也就是说它可以让人产生“饱腹感”但不会产生热量,从而降低肥胖和超重的风险。众所周知,肥胖是万病之源,抑制肥胖也意味着有利于预防2型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和代谢性疾病。   但如果确实担心卫生或者不喜欢吃,也不必勉强自己。   图片来源:123RF   别忘了整体健康饮食与生活方式 想要真正远离疾病,除了每天一苹果外,更重要的是整体健康的饮食与生活习惯。以下是几条健康饮食与生活方式的建议: […]

半夏
CDK4/6i不良反应管理手册来了!这篇总结的很全哦~

CDK4/6i不良反应管理手册来了!这篇总结的很全哦~

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 CDK 4/6 抑制剂是治疗转移性雌激素受体(ER)阳性、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阴性乳腺癌的支柱。在今年的CSCO乳腺癌指南中也显示,CDK4/6抑制剂联合内分泌治疗在乳腺癌治疗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 不过再好的药物副作用也是在所难免的!今天汝爱小编就手把手教大家如何处理这些不良反应~欢迎大家转发/收藏~~ CDK4/6i是什么? 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4/6(CDK4 / 6)抑制剂作用于细胞周期并阻止G1至S期的进展。细胞从G1到S期的检查点,需要将视网膜母细胞瘤蛋白(Rb)磷酸化,并通过CDK4/6对其进行修饰,该途径中的异常会导致持续的细胞增殖,与癌变有关。CDK4/6抑制剂治疗可防止Rb磷酸化,从而引起G1细胞周期停滞,阻止细胞分裂。因而是靶向药且是阻止细胞分裂,而不是“杀死”癌细胞,因此副作用更小、对患者的身体负担也更小。 目前,临床上可使用三种CDK4/6抑制剂(即palbociclib,ribociclib和abemaciclib),其中哌柏西利和阿贝西利在中国已经上市,还有十多款CDK4/6i处于临床前的开发阶段…… CDK4/6i不良反应有哪些? 万事难两全,即使CDK4/6抑制剂的副作用相比化疗要轻得多,但还是有一定的副作用。其中就包括了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血小板减少症、腹泻、肝肾损伤等。同时,QT间期延长、静脉血栓也不容小视。积极管理不良反应有助于患者朋友们减少减量、中断以及停药等情况。 目前批准上市的三款CDK4/6抑制剂的不良反应谱略有差异:例如,哌柏西利和瑞博西利主要是中性粒细胞减少,而阿贝西利引起腹泻的发生率相对较高。患者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抑制剂。 #01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CDK4/6抑制剂所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不同于细胞毒性药物所致,不管骨髓中中性粒细胞前体的抑制程度如何,均可快速恢复,一般不需要剂量调整。尽管中性粒细胞减少常见,但粒细胞减少性发热却极少。3级及以上中性粒细胞减少持续时间的中位数约7天。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情况与用药次数有关,一般在下一周期就会减少,这表明并无这方面的蓄积毒性,且如有必要可早期减量。 #02 腹泻 三种CDK4/6抑制剂中,阿贝西利腹泻的发生率最高。CDK4/6抑制剂引起的腹泻大多发生在 用药早期,随着治疗周期的延长,腹泻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显著降低。洛哌丁胺被推荐作为腹泻的标准一线治疗。一旦出现稀便,即开始使用止泻药治疗,并增加液体的摄入量。当患者停 止腹泻12小时后,应停止使用洛哌丁胺治疗。 #03 肝肾损伤 瑞博西利的肝脏毒性表现为转氨酶升高,因此应在用药前、前两个周期中每两周、每四个周期、有临床迹象时检查肝功能。瑞博西利也可导致胚胎毒性,因此建议避孕。 #04  针对不良反应的CDK4/6抑制剂剂量调整 剂量一旦降低,一般不可再次加量。 总 结 CDK4/6抑制剂口服给药,一般耐受良好,但实际应用中也会出现一些影响临床治疗的副作用,因此也需要患者朋友们即时复查,调整剂量。在兼顾治疗的同时、将副作用降至最低,避免对患者造成“雪上加霜”的后果。期待未来有更好的研究成果造福更多患者~  

半夏
只有这类癌症,医生才会劝你『放弃治疗』

只有这类癌症,医生才会劝你『放弃治疗』

作为一位肿瘤科医生,每年我都会在门诊中给数不清的癌症初诊患者出具相似的治疗建议: “很幸运,你的癌症还只是早期(指TNM分期中的I期或II期、或局限期等等,以不同的癌症类型决定),尽快找时间进行根治性手术吧,我们争取实现临床治愈。” 有时候,遇上迷信所谓“中医”,而拒绝接受手术的患者,我还会偶尔跟他们“红红脸”。相信读者们都有这样的共识:对于非晚期,可以接受根治性手术的癌症患者而言,手术治疗是最佳的治疗措施,能最大程度上避免癌症带给患者们的死亡。 然而,在所有癌症中,有一类癌症不管在发病率还是治疗上都完全不同。对于这些患者来说,我甚至有时会担心他们盲目接受治疗,反而给自己带来更大的麻烦。 在业内,这类癌症有个特殊的称呼:不死的癌症。是的,我所说的这类癌症指的就是甲状腺癌。 一、过度诊断!癌症中的另外“奇葩”,医生担心你筛查太过头   提起甲状腺癌,很容易让人想起最近的一则新闻:就在今年2月,应该有不少读者的朋友圈都被保险人的推广信息刷屏了:商业重疾险改革,将I期以内甲状腺癌踢出重疾名单,改为按轻症赔偿。   这则新闻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波澜,不少人都在吐槽保险行业又在偷偷降低赔付标准。但对于行内人来说,我们反而更容易理解其中蕴含的深意:这应该是一种降低甲状腺癌过度诊断及治疗的积极手段,引导大家尽可能规避甲状腺癌的过度诊断及治疗。   既然是癌症,何来过度诊断与过度治疗之说?我们就来说说甲状腺癌的诊治现状。   前一阵子,我国学者在国际顶级期刊《柳叶刀》发表了一篇关于甲状腺癌过度诊治的文章。通过发病率的回顾,作者发现2003~2011年间,中国新发甲状腺癌保持着高达20%的年增幅,但死亡率却没有明显变化。也就是说,被诊断出甲状腺癌的人群越来越多,但死亡人数基本保持稳定。作者基于这一现象,根据数据分析认为中国的甲状腺癌存在严重的过度诊断情况。   何为过度诊断?作者对此的解释为:终生都不会引发症状或危及生命的癌症诊断。   也就是说,即便我们发现了某个部位存在病灶,但这个病灶终生都不会对我们产生任何影响。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每年我国的甲状腺癌发病率都在大幅提升,但死亡率基本保持稳定的原因:越来越多这样不会引发任何症状的甲状腺“病灶”被发现,被诊断为甲状腺癌,却不会造成患者的死亡。   通过数据分析,作者认为国内城市甲状腺癌过度诊断比例约为女性83.1%、男性77.3%,乡镇过度诊断比例则是女性60.4%和男性59.2%。上海、杭州、嘉兴等几个地区荣登甲状腺癌过度治疗地区榜首,而广州、武汉、北京等一线城市均超过80%。   甲状腺癌的高过度诊断率与高发病率息息相关。近些年来,中国新发甲状腺癌病例保持着高达20%的年增幅。而其中经济因素导致的地域差距非常明显: 在这次调查中,21家城市医疗机构提供的发病率(女性十万分之19.0、男性十万分之6.1)明显较农村医疗机构高(女性十万分之4.9、男性十万分之1.4)。这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居民健康意识更高密切相关——简单来说,越是经济发达,越是健康意识明确的人群,越乐意接受癌症体检,超声的普及变相导致了甲状腺癌被检出率的升高。 这项研究中,作者发现人均GDP每增加1万元,带动甲状腺癌发病率增加近1倍——女性增加0.93倍,男性增加0.90倍。 不仅是在中国,过去十年间全球甲状腺癌发病率都呈快速升高态势,甲状腺癌的过度诊断同样明显上升。今年3月,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统计研究的25国数据报告中提出,全球甲状腺乳头状癌发病率迅速攀升的最主要原因就是由于过度诊断所致。 二、高过度诊断率,带来了高过度治疗率,以及伴生的后遗症深渊   过度诊断,也就代表着过度治疗问题的出现。   对于癌症治疗而言,最佳的治疗方式莫过于手术治疗。但由于甲状腺的解剖位置和生理特性,甲状腺癌手术并不是一刀切掉的问题。任何手术都可能存在副作用和后遗症,甲状腺手术同样如此。它可能存在的并发症包括继发性甲状腺功能减低、声音嘶哑、呛咳、抽搐、低钙等,严重的出血或神经损伤甚至可能导致窒息。此外,接受甲状腺手术的患者,人人都将要面临的问题是:终生服用甲状腺激素。无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甚至是经济负担上,都是不小的一个负担。     纵然手术后遗症只是较小概率的事件,但由此伴生的社会问题,则成为了癌症康复者们面临的共性困扰:社会的有色眼镜对待。   癌症患者的社会歧视现象在不少媒体中都有报道过,它们集中体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一个“癌症康复者”的头衔,就足以让不少用人单位在招聘时连简历都不看就将面试者拒之门外;而在感情生活中,“癌症康复者”的名头也成了考验一段感情是否牢固的试金石,不少悲剧由此发生。就如同一位甲状腺癌康复者在自述中提到的:   “我们在经历短短不到一周的治疗后,就又像个正常人一样回归了生活,可只有自己知道,这种回归,是破碎的,是不完全的,尤其是对于和我一样未婚未育的女性而言。病友群里偶尔也会传来喜报,她们遇到了值得托付一生的人。可更多的人,她们是青年教师,是大学生,甚至就是外科医生,她们和我一样,面对喜欢的人,不敢坦诚,更不敢不坦诚。” 三、甲状腺癌应该怎样对待?医学中有一个“万金油”绝招——随访观察   既然甲状腺癌的过度诊断与治疗已经成为了一个我们正在面临的共性问题,我们应该怎样面对这对甲状腺超声筛查与甲状腺癌治疗的矛盾呢?   首先,不可因噎废食。甲状腺超声的筛查仍是必须要做的防癌筛查之一。只有面对病情,我们才可正确的处理病情。有了筛查,就会有甲状腺癌的确诊,针对一纸甲状腺癌的诊断书,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针对这个问题,2016年中国抗癌协会发布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或可能成为甲状腺结节的“诊疗宝典”。对于存在这些高危因素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均可以考虑进行手术治疗(即手术适应症): ● 青少年或童年时期颈部放射暴露史; ● 甲状腺癌家族史; ● 已确定或高度怀疑淋巴结转移甚至远端转移 ● 病灶有腺外侵犯(如侵犯喉返神经、气管、食管等) ● 病理学高危亚型(高细胞亚型、柱状细胞亚型、弥漫硬化型、实体/岛状型、嗜酸细胞亚型) ● […]

小D
​16.9%的胃癌、11.0%的肾癌……都和这一行为有关

​16.9%的胃癌、11.0%的肾癌……都和这一行为有关

近日,来自美国癌症协会(ACS)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对2013-2016年美国因缺乏身体活动导致的癌症患者比例进行了分析,并在《运动医学与科学》(Medicine & Science in Sports & Exercise)杂志发表了研究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身体活动不足是癌症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如果每周进行5小时的中等强度身体活动,每年将可预防46000多例癌症的发生。   图片来源:123RF   具体来看,2013-2016 年,美国30岁及以上人群中,每年有3%的新发癌症病例可归因于缺乏身体活动;而且缺乏身体活动对女性影响更大,在每年可预防的46000多例新发癌症中,14000多例为男性;32000多例为女性。   从具体癌症类型来看,大约16.9%的胃癌、11.9%的子宫内膜癌、11.0%的肾癌、9.3%的结直肠癌、8.1%的食管癌、6.5%的女性乳腺癌和3.9%的膀胱癌,均与缺乏身体活动有关。   此外,研究还发现,工作时间长而缺乏时间、缺少安全的活动环境等,是导致身体活动不足的主要障碍。   研究通讯作者、美国癌症协会公共卫生硕士Adair Minihan指出:“这些发现强调,需要鼓励人们进行身体活动,以作为预防癌症的一种手段,并实施个人和社区层面的干预措施,解决进行身体活动的各种行为和社会障碍。”    图片来源:123RF 增加身体活动为何有助于预防癌症? 多项研究发现,增加身体活动有助于保持健康体重(18.5≤体重指数[BMI] ≤24.9)、影响某些激素水平、改善免疫系统功能、减少身体炎症等,从而有助于预防癌症的发生。   超重或肥胖与十多种癌症风险升高有关,包括乳腺癌、结直肠癌、胰腺癌、食管癌和胆囊癌等。增加身体活动有助于保持健康体重,从而降低多种不同类型癌症风险。   增加身体活动有助于影响某些激素水平,如雌激素,这是一种可以促进乳腺细胞分裂更频繁的激素,如果雌激素水平过高,细胞分裂过多并失去控制,可能会导致一些与雌激素相关癌症的发生,包括乳腺癌、卵巢癌等。当增加身体活动时,有助于降低体内雌激素水平,从而有助于预防癌症的发生。   增加身体活动有助于增强免疫系统功能,使其更有效地““工作”,识别体内有可能出现癌变的细胞,并及时将它们清除。同时,免疫系统功能的增加,还有助于减少体内的炎症,而慢性炎症会增加多种类型癌症风险。   增加身体活动还会影响调节细胞生长的因子,如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很多癌细胞表面都有胰岛素受体,如果结合胰岛素或促生长因子,可能刺激癌细胞生长。   增加身体活动还有助于食物更快地通过我们的身体。这意味着食物中有害的东西在肠道中停留的时间更少,这可能有助于预防结直肠癌的发生。   不过,身体活动与癌症风险之间相互关联的生物学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也可能通过其它机制降低患癌风险,仍需更多研究进行探索。   图片来源:123RF 身体活动该如何进行?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建议,健康成年人每周至少进行150-300分钟的中等强度身体活动,或75-150分钟的高强度身体活动;达到或超过300分钟中等强度或150分钟高强度身体活动,最为理想。   身体活动形式可采取有氧、阻抗和伸展等。以有氧运动为主,无氧运动作为补充。身体活动强度须因人而异,中等强度身体活动为能达到最大心率(最大心率[次/分钟]=220-年龄)的60%-70%的身体活动。   此外,在日常生活中要尽量少坐多动,达到每天6000~10000步的身体活动量。吃动平衡,让摄入的多余能量通过运动的方式消耗,达到身体各机能的平衡。   图片来源:123RF 不同人群进行身体活动时应注意什么? 老年人在进行身体活动时要量力而行,选择与自身体质和健康相适应的方式,在重视有氧运动的同时,重视肌肉力量练习和柔韧性锻炼,适当进行平衡能力锻炼,强健骨骼肌肉系统,预防跌倒。   特殊人群,如孕妇、慢性病患者、残疾人等,应在医生和运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身体活动。   单纯性肥胖患者在减低体重过程中,应增强肌肉力量锻炼,以避免肌肉和骨骼重量的下降。   以体力劳动为主的人群,要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劳”,通过身体活动促进身体的全面发展。可在工作一段时间后换一种放松的身体活动方式,减轻肌肉的酸痛和僵硬,消除局部的疲劳。 […]

半夏
提醒:预约这项服务的时间到了,肿瘤患者千万别错过!

提醒:预约这项服务的时间到了,肿瘤患者千万别错过!

1918年发生了一次世界范围内的大流感,持续近3年,夺走了超过1700万人的生命。当时的流感病毒是甲型H1N1病毒,而今天我们感染的甲型流感病毒仍是其后代。 据数据统计,流感暴发期间,老年人和婴幼儿因流感致死率通常相对较高,是需要格外关注的群体[1]。而2009年流感期间,儿童和年轻成人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也较高[2]。 对于流感的认识,很多人都跟小编的想法相同——“流感不就是感冒嘛,没什么大不了的,挺两天就过去了”。 但深入了解之后,小编才恍然大悟,曾经认为是普通感冒的生病经历可能是中招了流感,那种感觉与感冒完全不同,威力更强,对身体造成的伤害更大。具体的区别整理如下: 如何预防流感?   01 日常预防。体质虚弱、免疫力低下者容易受病毒侵袭;注意均衡饮食,保证休息,适当活动,防患于未然。 02 及早采取药物治疗。出现相关症状,及时服药治疗或就医,将病情控制在初期阶段。 03 疫苗接种。疫苗接种是预防流感的有效措施,可显著降低接种者发生流感和严重并发症的风险。 肿瘤患者需要接种流感疫苗吗?   需要且必要。 对比国内外流感疫苗优先接种人群,均突出以下几类人群: 6月龄~5岁儿童 50~60岁以上成年人 孕妇 免疫功能受损者 医务人员 其中,免疫功能受损者中包括癌症患者、移植受者和HIV感染者。因此,肿瘤患者可以接种流感疫苗,而且属于优先接种人群。 接种哪类流感疫苗?   选择流感灭活疫苗 全球已上市的流感疫苗有流感灭活疫苗 (IIV)、流感减毒活疫苗 (LAIV)和重组流感疫苗(RIV)。 肿瘤患者及免疫力低下的患者 应选择流感灭活疫苗✅ 切忌使用流感减毒活性疫苗❎[4] 三价和四价都可选 根据抗原成分不同,流感疫苗有三价和四价区分。 四价疫苗含有2种甲型流感抗原和2种乙型流感抗原。✅ 三价疫苗含有2种甲型流感抗原和1种乙型流感抗原。✅ 何时接种最好?   10月底之前接种完成 根据《中国流感疫苗预防接种技术指南(2020-2021)》,我国各地每年流感高峰出现的时间和持续时间不同,为保证受种者在流感高发季节前获得免疫保护,建议最好在10月底前完成疫苗接种。 需每年接种 因为灭活流感疫苗对抗原类似毒株的保护作用可维持6-8个月,因此无论前一季节是否接种流感疫苗,仍建议在当年流感季节来临前接种[5]。 格外注意!   1 肿瘤患者最好在病情稳定期接种疫苗。化疗期间及化疗后3个月内不建议接种流感疫苗,以免加重免疫系统损伤。 2 正在接受免疫治疗(PD-1、PD-L1、CTLA-4)的患者暂时不建议接种流感疫苗。 3 接受抗B细胞抗体(如利妥昔单抗、阿仑单抗)的肿瘤患者,建议延迟最少6个月再接种流感疫苗[6]。 4 虽然建议优先接种,但肿瘤患者仍属于特殊人群,接种流感疫苗要慎重,注射前需与主管医生沟通商量。 5 接种流感疫苗之前需了解是否对疫苗过敏。 6 疫苗不能百分百预防流感,仍需注意日常防护,勤洗手,保证休息,适当运动。 […]

半夏
营养补充剂≠保健品,肿瘤患者该怎么选

营养补充剂≠保健品,肿瘤患者该怎么选

营养状态直接关系着肿瘤患者的预后,营养良好的肿瘤患者生存期明显长于营养不良的患者。 因此,吃什么,怎么吃能够增加营养,成为了肿瘤患者格外关注的话题。很多肿瘤患者更是对营养保健品青睐有加,甚至肿瘤患者认为保健品和医生说的营养补充剂是一回事,但这都是误解。 保健品和营养补剂有什么区别? 保健品和营养补充剂看似都是为肿瘤患者提供营养补充,但是二者有很大的区别,不能划等号。 保健品: 保健品是保健食品的通俗说法。保健食品是食品的一个种类,具有一般食品的共性,能调节人体的机能,适用于特定人群食用,但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 营养补充剂: 营养补充剂又称营养补充品、营养剂、 饮食补充剂等。营养补充剂是由一种或多种必需的营养素按规定的工艺要求生产销售的口服产品,用来补充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 简单来说,保健食品和其他食品一样,只是满足人体正常生理和生化需求的物质,对于疾病等特殊情况保健食品是无能为力的。营养补充剂则属于药品,是专门研发用于营养不良等相关疾病的治疗的。多项研究表明,口服营养补充剂可以帮助肿瘤患者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再次入院率。 此外,通过卫生行政管理部门批准的保健食品可以声称被批准的特定保健功能,而营养补充剂只能声称补充(特指)营养素。 哪些情况下需要服用营养补充剂 虽然营养补充剂营养更均衡全面,但并不是所有肿瘤患者都需要口服营养补充剂。当肿瘤患者出现以下情况时,需要增加额外的口服营养补充剂。 体重较生病前下降超过5% 已经努力吃饭,但体重仍在持续下降 饮食量减少,或者只能吃流质食物,很少吃固体食物 体重指数(BMI,BMI=体重kg/身高m2),当BMI小于18.5,或者大于70岁的老人,BMI小于20,需要立即口服营养补充剂 验血指标异常,贫血Hb小于11g/L,白蛋白小于35g/L 肿瘤患者要做好体重监测,记录每周的体重并与之前做比较,若体重保持或增加,说明食物的质和量足够,若体重下降,需要增加食物或额外补充营养。 服用营养补剂需要注意什么 营养补充剂具有易冲调、服用方便、营养成分完整、易于吸收等优点,但也不是越多越好,口服营养补充剂的时候要注意以下两点: 循序渐进 口服营养补充剂时千万不能贪心,要循序渐进,可以先喝低浓度的营养补充剂,少量小口饮用,如果没有不适感,再逐渐增加用量。 监测体重 口服营养补充剂期间仍要定期检查体重,体重增加说明营养补充有效,体重不增加或继续减轻,需要增加营养补充剂的用量。 使用保健品的注意事项 1. 保健品不能当饭吃 冬虫夏草、人参、燕窝等保健品,有调节人体机能的作用,但是营养成分既不完整也不均衡。如果肿瘤患者因为吃保健品而耽误了正常的一日三餐,影响正常营养摄入,反而适得其反。 2. 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吃保健品 虽然保健品对人体补充营养有帮助,但并不是所有的肿瘤患者都适合吃保健品,例如,激素型乳腺癌患者就不能吃燕窝,雪蛤等含有激素的保健品。 3. 保健品对治疗没有效果 保健食品没有明确的功效和适用范围,因此有许多商家就会夸大、虚假宣传保健品的疗效。事实上,保健品只是有保健功能,不能在很短时间内改善人的体质,更不可能对肿瘤有用。 写在最后 保健食品虽然没有奇效,但还是有调节营养、提高免疫力等作用的,肿瘤患者适当选择也会有益处。营养补剂虽然能全面补充营养,却也不能盲目选择,有需要再服用。

半夏
分子检测是精准治疗的关键所在

分子检测是精准治疗的关键所在

临床治疗前该检测哪些基因位点? 近年来,肺癌治疗规范化、个性化、精准化日益受到重视。随着分子靶向治疗的迅猛发展,肺癌的诊断和治疗已经进入了“精准医学”时代。尤其是根据基因检测结果去指导治疗,避免不必要的药物浪费和药物不良反应,精准治疗,提升治疗效果。 肿瘤治疗已经步入“个体化时代” 目前对于非小细胞肺癌(NSCLC),尤其是对于晚期腺癌或含腺癌成分的其他类型肺癌,在诊断的同时进行基因检测,通过基因检测可以筛选出更有效的治疗方案,降低药物毒副作用,如EGFR突变阳性患者一线治疗应使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疗效更好,且避免过多使用化疗药物。 多基因检测指导晚期NSCLC治疗 今年的NCCN NSCLC 临床实践指南(2020.V2)明确晚期/远处转移的NSCLC患者需进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间变淋巴瘤激酶(ALK)、活性氧以及 PD-L1 这四个基因靶点检测,均为1类证据推荐。 权威指南要求明确驱动基因——单基因到多基因,同一基因单次到多次检测 在我国有超50%的NSCLC患者存在EGFR突变,远超欧美患者。因此在近几年,我国的EGFR检测率迅速提升。临床常用的 EGFR 检测的样本来源于组织活检、细胞学样本、血液标本。组织活检是金标准,细胞学标本其次,对于组织和胸水都取不到的患者,血液样本获取便利,是一个很好的补充。 除了取材便利,液体活检也有自己的优势:可以克服肿瘤异质性,便于动态监测,从而预测转移复发风险,研究耐药机制等。 EGFR 检测样本来源 NCCN 指南对同一基因的检测推荐由单次发展为多次,例如在针对EGFR TKI一线治疗进展的患者进行的二次 T790M 检测。而对驱动基因的血浆动态监测可成为未来发展的方向。 BENEFIT 研究数据显示[9],在疾病临床进展前,血浆检测即可出现获得性T790M突变, 中位时间为7.6 月,从血浆检测T790M阳性至疾病进展的中位时间为2.0月。另外,在第 8 周 ,EGFR 突 变 清 除 者(88%)具 有 更 长 的 PFS(11 月 vs. 2.1 月 , HR=7.28, P<0.0001)。由此可见,驱动基因的动态血浆监测可早于影像学进展前发现耐药突变,并且可以帮助对患者的预后做出判断。 驱动基因动态血浆监测早于影像学进展前发现耐药突变 除此以外,TKI 治疗中动态血浆监测还有助于明确耐药机制。 目前指南推荐的靶向治疗都是针对单个基因突变,但是即使都是 EGFR 敏感突变的患者, 由于伴发基因突变的不同。TKI 治疗的疗效也有区别。 2012-2014年的一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了58例接受 EGFR-TKIs […]

半夏
带癌生存几十年,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带癌生存几十年,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患癌之后很多病友都害怕自己活不了多久了,今天就生存期而言,我们来说说癌症患者如何带癌生存几十年。 康复期 首先我们来说一下什么是肿瘤康复期。肿瘤康复期是指经过手术、化疗、放疗等手段治疗后,肿瘤被临床治愈了,患者不再治疗,而是在调养身体的时期。在这个时期,我们不仅要做到身体的康复,还做到心理的康复。 身体的康复是指生物学意义上的康复,也就是传统认识上的癌症“治愈”了,或者十分稳定,而且这种治愈或稳定已持续了多年,通常至少是5年以上。 所以今天大家要明确的第一个概念就是:康复期是治疗结束后的五年,而不是一两年后自己觉得没事了就不再需要注意了。 而心理上的康复是指:我们走出了癌症的心理阴影,对癌症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不再担惊受怕,可以坦然的面对疾病。我们愿意站出来分享我们的抗癌经验,帮助那些还没有结束治疗,或者还没有走出心理阴影的病友。 怎样来判断患者身体是否康复了? 我们可以通过4项指标可以判断出肿瘤康复期的身体体质恢复的好不好。判断患者身体是否已经康复,主要是看我们的体检指标:它包括:血象稳定;负氮平衡转换成正氮平衡;肿瘤标志物稳定;能参加一般的体育锻炼。 1、血象稳定:是指白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都在健康范围以内。 很多肿瘤患者在术后康复期的血象总是不达标,究其原因还是饮食和营养补充出了问题。如果术后营养补充不全面或者压根就没有补上,那么必然会出现免疫力低下、肌肉松垮、没走几步路就喘等营养不良的现象。要想快速增强体质,让我们的身体好起来,必须调整饮食,给身体提供全面、足量的营养。 2、纠正负氮平衡: 通过饮食的调理、专用营养的补充,将身体的负氮平衡转换成正氮平衡状态,是肿瘤康复期躯体“治愈”的标志之一。 在治疗结束后的1-3年是最危险的时间,绝大多数的复发和转移都是发生在这个时间段,这也是在肿瘤患者的整个康复期内,最应该加强营养,增强体质的时间。 这个时间段内一定要多吃些含蛋白质丰富的食物,让体内蛋白质的合成量大于分解量,让摄入体内的氮量大于排出氮的量,达到正氮平衡。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身体有足够的蛋白供应,才能让我们的肌肉恢复正常(含量和比例)。那么有很多的朋友会说,我吃的不错为什么肌肉长不上来,在这里我要告诉大家,这是因为放化疗后胃肠功能受影响,消化吸收能力太差,营养物质虽然吃进去了,但是没有吸收到血液中,当然就不能增长肌肉了。 那么怎么办呢,遇到这种情况可以使用消化酶和益生菌,在改善自己的消化能力,或者直接食用肿瘤患者专用营养品,肿瘤患者专用营养品是专门针对肿瘤病人身体特点和疾病特点研究配制的营养补充剂,是肿瘤病人手术放疗化疗后最好的营养补充。在可以全面且有效地补充肿瘤患者身体的营养需求的同时,见骨肿瘤患者消化吸收能力差的特点,添加消化酶和益生菌,可以有效的解决肿瘤患者的消化吸收能力,增强食欲。 当我们的消化吸收能力改善之后,开始逐渐进入多肉、多菜、少主食的日常饮食,这样就能更好的增强患者身体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能从负氮平衡转换到正氮平衡的状态,就说明肿瘤康复期内患者身体体质恢复的非常好。 3、肿瘤标志物的检测数值高低,可以判断出患者康复期内机体免疫力是否有提高,进而判断出患者体内癌细胞是否有复发或转移的迹象。肿瘤标志物是指:由肿瘤细胞合成、释放或者是肌体受肿瘤刺激之后而产生的物质。 4、在肿瘤康复期内进行适量的有氧体育锻炼,对肿瘤患者的身体体质的恢复和术后心理的康复都有积极的作用。进行体育锻炼的目的是什么呢?是为了锻炼肌肉。 我们说过,癌细胞会严重侵蚀患者体内的肌肉和脂肪,所以我们看到很多肿瘤患者,身上的肉都是软软的,走一会儿路就喘的不行。16年世界游泳锦标赛冠军宁泽涛里约奥运会之所以没有得冠,就是因为他赛前掉了8斤肌肉,没劲儿。 肌肉是由蛋白质组成的,及时的补充蛋白质,再进行适量的有氧体育锻炼,肌肉的恢复就会非常快。如果康复期内能把肌肉恢复到正常水平,那就证明患者的体质状况在朝一个比较好的方向发展了。 心理调整 肿瘤康复期还需要进行心理调整,只有身体和心理都健康了,肿瘤患者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康复”。 心理康复涉及到三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消解恐癌情结”、“行为纠治”、“优化个性”。其中,“消解恐癌情结”是首要的。 1、消解恐癌情结:  简单来说就是不要惧怕癌症。绝大多数肿瘤患者都会被“癌”、“死亡”、“转移”、“复发”等等消极负面的心理暗示所折磨,对躯体任何细小的变化都会十分敏感,这种恐惧的心理状况不仅帮不了你,只会让你的机体免疫力以及神经、内分泌系统都受到影响,身体内环境不利于康复期的体质恢复。 2、行为纠治: 是说肿瘤患者的不良行为习惯及生活方式要纠正。比如,熬夜、抽烟喝酒、生活作息不规律、饮食不规律、不进行体育锻炼等等习惯,都不利于身体的康复。 改掉这些不好的习惯和生活方式,患者的身体免疫力会有较大的提升,身体内环境也会处于一个平稳良好的状况,帮助身体好细胞的恢复,遏制癌细胞的活跃。 3、优化个性: 通俗的讲,就是脾气要改改了。没有什么比身体恢复健康更重要的事情了。 特别是那些情绪极其不稳定、看事情容易钻牛角尖、性格有自闭自虐倾向的患者,尤其要积极参与一些阳光正面的活动,跟性格开朗的人多接触,多聊开心的事,多做让自己愉悦的事情。 总之一句话,不管用什么样的法子,都要让自己开朗起来,心宽一些,该放下的就放下。 实现康复目标还需注意哪些事? 前面我们为大家介绍了肿瘤康复期的体质恢复和心理恢复,最后我们再来说说,还有哪些办法能够提高免疫力,增强体质,有效防止复发和转移。  1、在日常起居方面 要保障睡眠质量,人进入睡眠状态后,各种有益于增强免疫力功能的作用过程便随即开始; 还要多和朋友聊天,或倾诉心事,总之要让自己心情愉快,使身体减少分泌一种会对免疫系统产生抑制作用的激素。 国外有研究显示,良好的社交和融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激活自然杀伤细胞的活力,这些细胞专门“捕捉”和“破坏”肿瘤细胞以及已经被病毒侵入的细胞,因而有利于抗肿瘤、抗病毒感染和增强免疫调节。 2、在营养补充方面 要多吃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因为蛋白质是肌体免疫防御功能的物质基础,补足蛋白质,患者的机体免疫力就能有较大提升,迅速增强体质。平时多吃一些瘦肉、奶类、鱼虾和豆类食物,都可以补充蛋白质。但是,肿瘤患者的营养需求量很大,日常生活中所选择的食材营养成分,普通人很难辨别,即便能够辨别,也需要吃非常大量的食物才能补齐,这其实是不现实的。所以要注意分别处理,比如说对于消化功能比较好的患者,只要好好吃饭就可以满足营养需求,对于食欲和消化功能都不是太好的患者,可以选择肿瘤患者的专用营养品加日常饮食。对于那些食欲特别差,消化吸收能力特别差,无法通过正常饮食满足营养需求的患者(胃癌患者),就应该选择瘤患者专用营养品,等体质恢复之后,再开始正常饮食。  

半夏
肿瘤患者吃油要讲究,这些健康常识一定要牢记!

肿瘤患者吃油要讲究,这些健康常识一定要牢记!

适合吃什么油? 每天吃多少油合适? 动物油和植物油,怎么选? 食用油是日常饮食不可缺少的食材,在烹调中的作用包括传热、改善菜肴的色泽和口感,还能促进食欲和增加饱腹感。但对于肿瘤患者来说,对“吃油”这件事儿存在很多疑问。 本篇文章我们总结了与食用油相关的小问题,一次解决大家的疑惑,让肿瘤患者安心“吃油”! 肿瘤患者吃油有讲究!   35%的癌症由饮食因素造成,其中脂肪的过量摄人是促使癌症发生的关键因素,高脂饮食提高了乳腺癌、结肠癌、胰腺癌和前列胰癌的发病率[1]。 那能不能不摄入脂肪呢?答案是否定的,肿瘤患者身体虚弱,需要足够的营养为身体“供能”,就要摄入高蛋白、高能量、高脂肪、低碳水化合物食物。 日常生活中,脂肪的来源除了肉类,主要靠日常炒菜用的食用油,包括植物油和动物油。 指南建议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对健康成人烹调油脂的推荐使用量为 25克。 脂肪由甘油和脂肪酸结合而成。脂肪酸可分为饱和与不饱和脂肪酸两大类。肿瘤患者应该尽量摄入不饱和脂肪酸,减少饱和脂肪酸的摄取。 天然油脂脂肪酸的组成 不饱和脂肪酸 在膳食油脂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油酸。油酸在绝大多数的天然油脂中都存在,特别是在橄榄油、茶籽油等植物油脂中含量较多,此外在胡桃、杏仁等坚果中含量也很丰富。具有抗炎症、抗肿瘤、调节血脂、提高免疫力、预防心血管疾病及治疗精神分裂病等多种生理功能。 饱和脂肪酸 饱和脂肪酸存在广泛,特别是在陆生动物油脂如猪、牛油和热带植物油脂如椰子油、棕榈仁油中大量存在。大量的流行病学研究证实,膳食中摄入饱和脂肪酸越多,血液中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水平越高。 肿瘤患者如何选用食用油?   葵花籽油 葵花籽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 90% 以上 ,人体消化吸收率高达96%以上[3];葵花籽油富含维生素 E、胡萝卜素以及镁、磷、钠、钙、铁、钾、锌等营养物质,素有健康食用油之称。 橄榄油 橄榄油中含丰富的ω-3 多不饱和脂肪酸。 ω-3 多不饱和脂肪酸能降低癌肿中营养物质 (亚油酸) 的数量,使癌肿失去了其生长所需的营养; ω-3 多不饱和脂肪酸还能抑制肿瘤细胞生长,降低肿瘤发病率,防止某些癌变,如结肠癌、前列腺癌、乳腺癌、子宫癌等; ω-3 多不饱和脂肪酸还可以增加放疗及化疗的效果,主要是因其使癌细胞的细胞膜更易受到自由基的攻击,从而增加了化疗和放疗的功效[4]。 花生油 花生油中富含丰富的油酸和亚油酸,比例与橄榄油接近。此外,花生油中还富 含白藜芦醇等活性成分。研究表明,白藜芦醇具有抗菌、抗炎、抗过敏、抗血 栓作用,还具有抗氧化、抗自由基作用,且对冠心病、高血压具有一定的防治作用,还可抗癌、抗诱变剂抑制肿瘤的产生。 猪油 在现代的生活中经常存在这样一些现象——谈“肥”色变和断绝食用猪油,因为在一般观念中,猪油总是和油腻、肥胖、胆固醇高紧密相连,许多中年人更是把它们列为“禁品”。 但其实,与其他动物油相比,猪油的维生素A、E的含量比较高,也是B族维生素的良好来源。虽然猪油脂肪含量高达88.7%,适当食用也是有益的。 调和油 是根据使用需要,将两种以上经精炼的油脂(香味油除外)按比例调配制成的食用油。 根据不同的烹调方式选用不同的油: 凉拌或熟食拌油可利用烟点相对较低但富含单不饱和脂肪酸或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油类(如橄榄油、油茶籽油、麻油、压榨花生油等); 一般的煎炒可用烟点相对较高的花生油、精练大豆油、玉米油或葵花油等富含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油脂; 在进行大量食品的煎炸时,则考虑使用起酥油、棕榈油、猪油等高饱和脂肪酸、烟点相对较高、热稳定性较好的油脂。 不要长期只吃一种品类的油,反式脂肪酸含量较多的油品要尽量少吃。 使用食用油时有哪些注意事项?   (1) […]

半夏
特殊止痛药和止咳药初次使用的流程及注意事项

特殊止痛药和止咳药初次使用的流程及注意事项

有人问我,疼痛严重时或咳嗽剧烈时需要用什么药物?这里统一做个简单回答。 很多晚期癌症患者会遭受疼痛和剧烈咳嗽的困扰,需要使用止痛药和止咳药。最强的三阶梯止痛药,比如奥施康定、美施康定、芬太尼、吗啡是毒麻药,最强的止咳药,如阿桔片和可待因,这些也是属于毒麻药,也就是受国家管制,只适合特殊患者使用的药物。 很多晚期癌症患者会担心这些药物的成瘾性,但这确实是过度担心,这些药物的成瘾性并没有这么强,不用担心;更何况,哪怕真有点成瘾相比晚期癌症患者的各种痛苦症状其实也不算什么,晚期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应该是第一位,所以该使用时建议使用。但是,受管制的毒麻药品并不可以随便开出,只有拥有权限的医生判断患者的确适合使用后,才会允许。 通常,常规流程如下:当第一次需要使用毒麻药时,患者除了需要携带病例资料,还需要身份证正反面的复印件(正反面在同一张纸上)到医院就诊,可以挂肿瘤内科、外科或疼痛科,大多数情况这些科的医生都有权限。医生会交代相关事宜,签署毒麻药使用的知情同意书,之后把复印件一起归档,就可以开出(只有第一次需要,以后不需要,因为已经有记录)。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如果需要初次使用上述这些药物,带着身份证正反面的复印件去,否则会是白跑一趟。 需要注意几个事项: 1. 止痛药奥施康定等药物是要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一般不会超过50%,不能增加过快。 2. 医生只能开15天的长效止痛药和7天的短效止痛药。比如奥施康定和美施康定只能开15天,吗啡片和阿桔片只能开7天。所以不要随意指责或抱怨医生开的少,不为病人考虑,因为国家的规定就是这样的。 3. 建议开了长效止痛药后,短效吗啡片或泰勒宁也开一些,在爆发疼时可以临时应用。长效和短效结合,可以更好地控制疼痛。 4. 很多患者使用该类止痛药后,很容易会出现便秘恶心等不适症状,需要积极对症处理,可以考虑胃复安止恶心,乳果糖加或不加福松治疗便秘。 5. 门诊开上述药物只能选择一个医院,不能更换医院。如果非要更换,需要在第一家医院注销,在新的医院重新办理。 6. 三阶梯止痛药中有一种叫做芬太尼,外贴使用,效果不错,但存在危险,需要谨慎。因为接触热源或者患者发热会让芬太尼的吸收入人体的速率增加数倍甚至数十倍,可能导致呼吸抑制至死亡。所以,此类患者一定要小心是否发热。 7. 注意一件事,如果咳嗽患者合并明显的粘痰难以咳出,需要积极化痰,并且要小心使用阿桔片或可待因,因为强力镇咳后有可能导致痰液继续难以咳出,堵塞气管。 最后,还是再次建议,明显疼痛的患者,别强忍着,止痛药可以明显缓解你的痛苦,让生活质量更高。 END

半夏
阿帕他胺在东亚人群和高龄患者的亚组分析和应用于疾病早期的探索

阿帕他胺在东亚人群和高龄患者的亚组分析和应用于疾病早期的探索

欧洲肿瘤内科学年会(ESMO)是最具影响力的肿瘤学会议之一,2021年ESMO 年会于9月16-21日以线上会议的形式召开,来自全球各地的肿瘤学专家相聚于云端,分享和交流肿瘤治疗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数千项研究争先亮相。大会公布了多项泌尿系统肿瘤领域的重磅研究结果。本文将分享前列腺癌领域的3项研究进展。 【Abs 608P】阿帕他胺(APA)治疗亚洲转移性去势敏感性前列腺癌(mHSPC)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1] TITAN 研究是评估APA联合雄激素剥夺治疗(ADT)对比安慰剂(PBO)联合ADT治疗转移性激素mHSPC的III期随机、双盲研究,研究纳入了多种患者类型,高肿瘤负荷、低肿瘤负荷、局限性疾病阶段接受过治疗(局部治疗或系统治疗)、M1阶段接受过≤6个周期的多西他赛化疗或≤6个月的ADT治疗均可入组。研究共入组1052例mHSPC患者,1:1随机分组接受APA(240mg qd)+ADT或PBO+ADT治疗,结果表明APA联合ADT显著改善了mHSPC患者的影像学无进展生存期(rPFS)和总生存期(OS) [2,3]。本次分析对日本、中国和韩国受试者进行了事后分析。 该亚组分析包括111例APA组患者和110例PBO组患者(中位年龄70岁)。在rPFS的最终分析中(第一次中期分析),APA组相比PBO组可显著降低49%的影像学进展或死亡风险(HR=0.511;p=0.0094)。第一次中期分析后,PBO组42.7%的患者交叉接受APA治疗。中位随访42.5个月后进行了最终分析,无论肿瘤负荷的高低,APA组的OS与PBO组相比均有改善的趋势(HR=0.685;p = 0.1335),获益情况与总体人群一致(图1)。与PBO组相比,APA组可显著改善高瘤负荷和低瘤负荷患者至去势抵抗的时间(TTCR,HR=0.309;p<0.001)和至PSA进展时间(TTPP,HR=0.213;p<0.001)。APA组和PBO组的治疗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分别为96.4%和98.2%;其中APA在治疗期间的皮疹发生率(43.6%)高于PBO组(10.9%),东亚人群3级以上的皮疹发生率(10.9%)略高于全球整体人群(6.3%)。 本次亚组分析结果表明,APA治疗亚洲mHSPC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与总体人群一致,且高肿瘤负荷和低肿瘤负荷的患者均有相似的获益。 图1. TITAN研究亚洲亚组的OS(整组,高肿瘤负荷,低肿瘤负荷) 【Abs 618P】阿帕他胺(APA)治疗高龄的晚期前列腺癌患者:TITAN和SPARTAN的合并分析[4] 在TITAN和SPARTAN研究中,APA联合ADT改善了mHSPC和非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nmCRPC)患者的PSA应答、影像学无进展生存期(rPFS)、无转移生存期(MFS)和总生存期(OS)。本次报道评估了两项研究中APA在不同年龄组的疗效和安全性。 在TITAN和SPARTAN研究中,1052例mHSPC患者和1207例nmCRPC患者分别以1:1和2:1的比例随机接受APA(240 mg qd)+ADT或PBO+ ADT治疗,首次中期分析后的PBO组交叉至APA组的比例分别为39.5%和19%。在这项事后分析中,按照年龄 < 65岁、65-79岁和≥80岁对患者进行分层。采用Kaplan-Meier法和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第一次中期分析时(TITAN和SPARTAN的中位随访时间分别为:22.7个月和20.3个月)的rPFS和MFS;最终分析时(TITAN和SPARTAN的中位随访时间分别为:44个月和52个月)PSA较基线下降≥50%(PSA50)的比例,OS,根据FACT-P量表评估的健康相关生活质量(HRQoL)。 研究结果表明,在ADT基础上联用APA可以改善所有年龄亚组的PSA50(表1)和所有主要研究终点,其中,显著改善了除TITAN研究中≥80岁组外的所有年龄亚组的主要终点rPFS或MFS,显著改善TITAN中 < 65岁和65-79岁组和SPARTAN中 < 65岁组的OS(图2)。所有年龄亚组患者接受APA治疗后的生活质量均得以维持,且不增加患者发生副作用的风险。在两项研究中,无论接受何种治疗,跌倒、缺血性心脏病和导致治疗中止的不良事件的暴露调整发生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并且在APA组中皮疹的发生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 该研究提示,mHSPC和nmCRPC患者从APA联合ADT治疗中可获得长期的临床获益并维持较好的生活质量,但随着患者年龄的增加,相应的不良事件发生率越高,治疗持续时间越短,临床获益越少。 表1. TITAN和SPARTAN研究不同年龄组的PSA应答情况 图2. TITAN和SPARTAN研究rPFS/MFS和OS不同年龄亚组的获益情况 【Abs 608P】PRIMORDIUM:高危PSMA-PET阳性的激素敏感性前列腺癌患者在放疗和LHRH激动剂的基础上联合阿帕他胺治疗的随机化、国际、多中心研究[5] 前列腺根治术后,25%-35%的患者会发生PSA进展。PSMA-PET CT在病灶检测方面比常规成像更敏感、更特异。本项正在进行中的临床试验(NCT04557059)采用PSMA-PET评价分期和结局,在常规影像学检查阴性、PSMA-PET阳性的高危激素敏感性前列腺癌患者接受新一代雄激素受体抑制剂-阿帕他胺联合放疗(RT)和LHRH激动剂(LHRHa)治疗的情况。 ● 试验设计如下(图3): 前列腺根治术后PSMA-PET显示有≥1处局部区域病灶的高危生化复发患者(PSA倍增时间≤12个月或Gleason评分≥8)1:1随机分配至RT+LHRHa组或RT+LHRHa+APA组。RT包括全盆腔挽救性放疗,对≤3个PSMA高摄取远处转移灶进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BRT)。药物治疗为LHRHa治疗6个月±阿帕他胺240 mg/d治疗26周。每3个月测量一次PSA。PSMA-PET(筛选,6 + 12个月,然后每年一次或直到PSA≥0.2 ng/mL,然后每6个月一次)由盲态独立中心审查(BICR)进行评估。从随机化至PSMA-PET进展,研究者对PSMA-PET的病灶位置保持盲态。主要终点是从随机分组至PSMA-PET远处转移进展或全因死亡的时间,并评估患者报告结局、生物标记物、PSA进展、安全性和常规影像学发现的转移和生存期。目前约有412例患者正在进行随机化。同时,筛选时的PSMA-PET阴性患者入组观察性队列,并在常规临床实践中收集数据。 图3. PRIMORDIUM研究设计   专家点评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李永红教授   阿帕他胺作为新一代非甾体类AR抑制剂,可通过阻断雄激素与AR的结合,阻断雄激素-AR复合物进入细胞核以及阻断AR复合物与DNA结合的三重作用机制抑制雄激素信号通路[6],并于2019年和2020年分别在中国获批NM-CRPC和mHSPC的适应症。其中,在mHSPC阶段的TITAN研究今年公布了最终分析的结果,显示出阿帕他胺能够显著降低mHSPC总体患者的死亡风险达48%[3]。 由于研究纳入了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患者,不同地区的结果可能具有差异,本次大会公布了来自中国、日本和韩国的221名东亚患者的亚组数据,这对于中国泌尿外科医生具有很好的临床参考价值。从研究结果可以看到,对于东亚人群,阿帕他胺的临床获益趋势与整组人群一致,能够显著延缓影像学进展时间、进展至CRPC的时间和总生存时间。值得关注的是,东亚患者的皮疹发生率较高,超过了40%,这提示我们在临床应用中,需要关注患者的皮肤变化,及时进行皮疹的干预和处理,一般都能获得很好的控制[1]。 对于mHSPC患者治疗策略的制定,基于CHAARTED和LATITUDE的研究结果,多西他赛仅对高肿瘤负荷患者有获益[7],阿比特龙的适应症局限于新诊高危的患者[8],临床医生可能会考虑进行高低瘤或高低危的分层治疗。本次亚组数据也显示,无论是高瘤负荷还是低瘤负荷的mHSPC患者,均可以从阿帕他胺的治疗中获益,与7月份EAU大会中公布的整组人群的高低瘤分层分析结果一致[9]。值得注意的是,整组人群的高低瘤负荷患者均有显著的OS获益,而东亚人群数据的p值暂无统计学差异,这可能受到几个因素的影响,一是东亚亚组的患者数较少,仅有221例;二是在第一次中期分析后安慰剂组交叉入组的比例达到了42.7%,而该亚组数据未排除转组因素的影响;三可能是因为东亚人群对于内分泌治疗更为敏感,截至分析时发生的死亡事件数较少,两组的中位OS值均未达到。但从rPFS、至CRPC的时间等指标的显著获益以及OS的KM曲线趋势来看,阿帕他胺对于东亚人群的临床获益还是十分确切的。 临床中前列腺癌患者随着年龄的增大,体能变差、合并其他疾病或者对药物治疗耐受性差的可能性越高。TITAN和SPARTAN研究的合并亚组分析评估了不同年龄组的患者接受阿帕他胺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发现所有年龄组的nmCRPC和mHSPC患者都可以从阿帕他胺的治疗中获益,维持稳定的生活质量,且不会在ADT治疗的基础上带来更多的副作用困扰。同时,研究也发现患者的跌倒、缺血性心脏病和皮疹的发生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提示在临床决策中应该充分考虑患者的获益/风险比,对于接受阿帕他胺治疗的高龄患者应该进行密切的随访和监测,以便预防或及时发现不良反应并进行有效的干预[4]。 延缓进展到mCRPC是mHSPC患者主要的治疗目标。由于多西他赛、阿比特龙、阿帕他胺等新型治疗方案的出现,使mHSPC的病程大大延长,药物长期应用的安全性也成为临床决策中十分重要的考量因素。多西他赛化疗在临床应用中可能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等严重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的住院率,增加临床管理的困难[8,9]。阿比特龙需要与泼尼松长期联用,这可能增加患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合并症的患者的管理难度[10]。而作为新一代雄激素受体抑制剂,阿帕他胺既不会出现化疗那样的严重血液学不良反应,也不需要联用激素,从机制上更适合患者长期使用。 基于PSMA的结构的先天优势,放射性核素标记的小分子PSMA配体在前列腺癌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表现出极大的潜能。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支持PSMA-PET检测能够显著提高转移灶的检出率,优于传统影像学检查,这有助于对患者进行精准的临床分期和治疗方案选择[13]。然而已发布的研究更多是单中心的,或者是回顾性的,样本量小,缺乏更高级别的证据支持。如何将PSMA-PET检测的预后分析结果向临床转化?PRIMORDIUM研究是首次使用PSMA […]

半夏
免疫治疗面面观之肾癌

免疫治疗面面观之肾癌

肾细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 RCC)简称肾癌,是起源于肾小管上皮的恶性肿瘤,占肾脏恶性肿瘤的80-90%。 2018国家癌症中心最新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肾癌发病率为4.99/10万,新发病人7万人/年,男性发病率为6.09/10万,女性为3.84/10万。 1/3的肾癌患者首次就诊时已远处转移,即便手术根治术后仍有1/4的患者发生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 晚期肾癌对放疗、化疗和激素等治疗方式均不敏感,治疗效果不理想。 随着靶向和免疫治疗的兴起,晚期肾癌治疗在过去20年取得相当大的进步,中位OS从13个月延长至30个月左右。   1 细胞因子和靶向治疗 1 细胞因子时代(2005年以前) 在靶向治疗出现之前临床上对于转移性肾癌常采用免疫治疗,即注射细胞因子干扰素α(IFN-α)和白细胞介素-2(IL-2),但它们毒性显著,总体反应率(ORR)也很一般(5%~31%),仅可延长3~8个月的OS。 2 靶向时代(2005-2017年) 基于TARGET研究,索拉非尼2005年获FDA批准,成为首个获批的肾癌靶向药物,2006年在国内上市。 Motzer开展的舒尼替尼对比干扰素的III期临床研究,ORR、中位PFS和OS均显著高于对照组,FDA于2006年批准舒尼替尼用于mRCC的一线治疗,2007年豁免临床试验在国内上市。 随后其他5种抗血管生成药物(帕唑帕尼、阿昔替尼、贝伐珠单抗、卡博替尼以及乐伐替尼)、2种mTOR抑制剂(替西罗莫司和依维莫司)相继被FDA批准。 晚期肾癌靶向一线治疗 晚期肾癌靶向二线治疗 目前靶向治疗有效率在30%左右,中位生存期在26-30个月。大部分靶向药物对中低危患者疗效显著,但在高危患者中的疗效并不明显。   2 免疫治疗(2015-至今) 1 免疫一线治疗 1.1 单药一线治疗 2017年报道了两项免疫单药一线治疗晚期RCC的研究:IMmotion-150研究和Keynote-427。 免疫单药一线疗效并不优于抗血管靶向药物的疗效,因此不推荐作为晚期肾癌的一线治疗选择。 免疫联合治疗在晚期肾癌一线治疗取得了许多突破性的结果,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1.2  双免疫联合治疗 Checkmate-214研究中O药联合IPI单抗(ipilimumab)对比舒尼替尼一线治疗,经过至少17.5个月的随访,在中高危患者中,O药+IPI单抗组对比舒尼替尼的18个月总生存率提高了15%(75% vs 60%,p<0.001),但在低危患者中并没有观察到生存获益。 2019年ASCO-GU更新了随访30个月的结果,中高危患者仍有显著的生存获益。 Checkmate-214打破了晚期肾癌一线治疗的靶向垄断格局,NCCN指南和EAU指南均将双免疫联合方案推荐为IMDC中高危患者的一线治疗首选。 对于中高危患者,O药联合Ipilimumab优于舒尼替尼; 对于低危人群,靶向药物更有优势。 1.3 免疫联合靶向 目前已公布三项PD1/PD-L1联合TKI用于RCC一线治疗的大型Ⅲ期临床研究,Immotion-151、JAVELIN Renal 101和KEYNOTE-426研究,都获得了突破性结果。 IMmotion151研究 2018年ASCO-GU会议公布了T药+贝伐珠单抗对比舒尼替尼用于晚期肾癌一线治疗的Ⅲ期临床研究,主要终点为研究者评估的PD-L1表达阳性(IC≥1%)患者PFS及意向治疗人群(ITT)的OS。 结果显示:研究者评估的PD-L1+患者的PFS在联合治疗组显著优于舒尼替尼组(11.2个月vs7.7个月,HR 0.74,P=0.02),ORR分别为43%与35%。 中期分析显示在ITT人群中,中位OS无显著获益,还需要长期的随访以确定是否会有长期生存获益。  JAVELIN Renal 101研究 2018年欧洲ESMO会议公布了Avelumab联合阿昔替尼对比舒尼替尼一线治疗晚期肾癌的Ⅲ期研究,主要研究终点是PD-L1阳性人群的PFS与OS。 […]

半夏
运动真能抗癌吗?真的!

运动真能抗癌吗?真的!

在武侠世界里,武功无外乎“攻”、“防”二字。抗癌亦如此! 面对癌细胞气势汹汹来袭,既选择手术、放化疗等手段挫其锐气,也要选择运动等方式防御,让癌细胞无懈可击。 我们都知道肺癌晚期、用61场马拉松跑出生命奇迹的抗癌明星——贺明;也看过2018年央视报道的一档节目,一位医疗工作者与癌症抗争20年,只坚持了一件事——游泳,最终治愈。 在很多成功抗癌患者的经历中,患者本人都提及一种不花钱的抗癌方法——运动。那么,运动抗癌有证据吗? 有的,运动抗癌又添新证了! 运动,可以在体内创造“抑癌环境”! 2021年9月发表在《Medicine & Science In Sports & Exercise》(体育运动医学与科学)期刊上的一项研究显示,运动不仅能改善整体健康,还会释放出一种减缓癌细胞生长的“秘密武器”,给身体内创造一个“抑癌环境”!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让10名前列腺癌患者(平均年龄73岁)进行为期12周的运动干预,患者每周累积300分钟的运动量。 包括针对上半身和下半身主要肌肉群5到9次的抗阻训练,每次1到4组,最大强度重复6到12次,每次锻炼持续约1小时,以及5-10分钟的有氧热身和放松。 研究人员发现,运动后的肌细胞因子就具有抑制肿瘤生长的能力。研究人员表示,虽然不能说明肌细胞因子与前列腺癌细胞系生长之间的直接关系,但从静息状态患者提取的干预后血清显著降低了癌细胞的生长。长期运动可以在体内创造一种抑制癌症的环境。 运动能降低哪些癌症风险? 《美国医学会杂志•内科学卷》发表的一项大型研究论文,通过对美国和欧洲144万人的大数据分析,发现积极锻炼有可能降低罹患13种癌症的风险,如肝癌、肾癌与乳腺癌,并且,超重、肥胖、有吸烟史的人都能从体力活动中获益。 运动能降低癌症治疗的不良反应? 澳大利亚天主教大学曾经的一项研究还表明,癌症治疗之前、期间和/或之后的定期运动均可降低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并与新发癌症、合并症(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骨质疏松症)的风险降低相关。化疗期间进行的运动不仅能够减少患者由于治疗产生的短期疲劳,甚至在治疗结束4年后仍在发挥作用。 肿瘤患者治疗期如何运动?   每周可酌情进行150分钟适度运动或75分钟的有氧运动(例如散步,慢跑,骑自行车,跳绳、游泳等)。 每周进行2~3次阻力训练,即力量训练(俯卧撑、平板撑、深蹲等),涉及针对主要肌肉群的中等强度运动训练。 还是要提醒正在接受化疗治疗的患者,在进行任何体育运动的过程中,一定要依照自身情况量力而行,切勿过度锻炼,伤害自己。 做家务、洗碗算运动吗?肿瘤患者如何运动? 做家务、洗碗、看孩子等体力劳动算是运动吗?不算!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将体力活动定义为任何由骨骼肌收缩引起的导致能量消耗的身体活动。但并不是所有的体力活动都是运动,只有能够增强身体健康的活动才能被称为运动。 美国癌症学会(ACS)提出了癌症预防的营养与身体活动指南: ① 成人每周应该进行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或75分钟高强度的身体活动,或两种活动等值的结合,推荐一周分散进行。 ②儿童和青少年每天应进行至少1小时中等强度或高强度的身体活动,且每周至少有三天进行高强度身体活动。 ③减少静态活动并在平时生活中多做一些身体活动,不论活动程度如何均有利于健康。可见,运动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辅助癌症康复的手段,得到了多方权威的认可,并作为预防肿瘤的常识进行推荐和推广。 那么,肿瘤患者该如何运动呢? 运动类型 对于肿瘤患者来说,体质较虚弱,最适合进行的运动类型是有氧运动,也就是散步、快走、慢跑、上下楼梯、骑自行车、太极拳、八段锦、游泳等。肿瘤患者可自行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 运动频率 运动的频率最好需要保持规律,一周可进行3~5次。 运动时间 运动的时间可维持在20~30分钟/次。 运动强度 运动的强度最好是低、中强度。肿瘤患者们可以用自我感觉来判断,以身体发热、微微出汗为宜。还有一种较为量化的衡量运动强度的办法,即运动后心率达到最大心率的30%~40%为低等强度运动,达到最大心率的60%~80%为中等强度。其中,较为粗略地计算最大心率的公式为:最大心率=220-年龄。 悉尼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每周进行两次力量训练可以将死于癌症的可能性降低31%,而将力量训练和有氧运动相结合可以达到最佳效果。进行力量训练最好是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如果肿瘤患者想要自行展开训练,最好从较简单的下蹲、仰卧起坐等入手,同样也要量力而行。 以上运动处方是具有个性化的,也就是因人而异。肿瘤患者们一定要遵循量力而行、循序渐进的运动原则,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合理定制。当运动过程中出现身体异常状况,一定要及时停止运动并立即就医。 写在最后 众所周知,金钟罩是武侠世界里最强自保神功,练就了铜身铁臂,就足以抵御一切外力。而运动,也可称为抗癌的“金钟罩”,长期坚持运动,可以在身体内创造“抑癌环境”。 长期锻炼,岁岁努力,时时勤勉,相信一定能治愈!加油! 参考文献 【1】Myokine Expression and Tumor-suppressive Effect of Serum […]

半夏
癌症患者耐药后改用新药,老药还能继续吗?其中大有门道!

癌症患者耐药后改用新药,老药还能继续吗?其中大有门道!

靶向药、PD-1/PD-L1抗体,是近年来涌现出来的新型抗癌药物,这些新型生物药,连同化疗药,构成了中晚期实体瘤诊治的基石。 不过,靶向药和PD-1,即使一开始有效,一段时间以后,大多数病友也会发生药物耐药。当这类药物耐药后,最佳的治疗策略当然是二次活检然后进行二次基因检测、分子分型,寻找最合适的能破解耐药的新型靶向药或者新型免疫治疗药物。 比如第一代EGFR靶向药耐药后,应该尽快二次活检,进行基因检测: ● 假如检测发现有T790M突变,可以考虑更换为三代靶向药奥希替尼; ● 假如检测发现有MET扩增,可以考虑加用赛沃替尼。 再如PD-1抗体治疗耐药的病人,二次活检,分子检测发现LAG-3高表达,加用LAG-3抗体,是可选的治疗选择。 当然,对于大多数病友而言,没有条件进行二次活检,或者二次活检基因分型后没有发现后续针对性的生物药物可用。那么,接下来的治疗大概率就要换化疗了,这里面存在一个广大病友经常提问的话题:靶向药、PD-1等药物耐药后,又没有可以接替的新一代特异性靶向药或者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接下来应该怎么办? ● 是直接把原来的靶向药、PD-1停掉,彻底更换为新药(一般为化疗药)? ● 还是应该继续使用原来的靶向药、PD-1,在此基础上加用新药? 原药留用+新药 vs 单纯换新药 到底哪个更好? 这个问题,十来年前就吸引了学术界的关注。第一代EGFR靶向药治疗肺癌的时代,吉非替尼、厄洛替尼耐药后,相比于直接换成化疗药,继续保留原来的吉非替尼/厄洛替尼并没有生存获益。   2015年,著名的IMPRESS研究结果出炉,一举终结了学术界在这个问题上的争议。265名吉非替尼单药治疗耐药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1:1分组,一组直接换成化疗,一组留用吉非替尼同时加上化疗,两组所用的化疗方案相同,均为铂类+培美曲塞方案。前瞻性随访11.2个月后,结果揭晓:   两组的中位无疾病进展生存期完全一样,均为5.4个月,毫无差异;两组的客观有效率为32%和34%,也没有统计学差异。后续拉长随访时间之后,留用吉非替尼甚至对总生存期还有毒害作用,加用吉非替尼这一组的总生存期只有13.4个月,而单纯化疗组有19.5个月。   因此,在第一代EGFR靶向药时代,药物耐药后,假如二次活检、基因检测后没有发现新的特异性靶向药可以接力,那么直接弃用第一代靶向药,更换为化疗为主的传统治疗,是更好的治疗选择。   不过,不同药物,同样的问题,可能有不同的答案。近期的一些研究显示,对于更新一代的靶向药(比如第三代EGFR抑制剂)或者免疫治疗PD-1,药物耐药后,继续留用原来的药物同时加上新药,似乎是更好的选择。 比如,第三代靶向药奥希替尼(AZD9291),近期台湾省的专家们开展了一项多中心回顾性研究,纳入的是那些奥希替尼二线治疗耐药的晚期EGFR突变的肺癌患者。 134名确诊晚期EGFR突变非小细胞肺癌的病人,首先接受了第1代或者第2代EGFR靶向药治疗,耐药后二次活检证实有T790M突变,然后开始吃奥希替尼,经过一段时间后,110名患者又出现了对奥希替尼的耐药。这个时候,有60名患者还有机会接受后续的治疗(其他病人由于疾病进展身体吃不消后续治疗或者由于经济因素无法继续治疗等),其中42名患者单纯接受了化疗,18名患者继续留用奥希替尼同时加上了化疗。 结果显示:留用奥希替尼这一组,生存期更长——奥希替尼耐药2年后,两组的生存率分别是16.7%和4.8%,差异显著。 而在PD-1抗体免疫治疗时代,已经有众多大型回顾性研究显示,当PD-1抗体治疗耐药后,继续使用PD-1抗体同时联合其他治疗,相比于直接放弃PD-1抗体更换为其他治疗,生存期更长。 比如一项来自欧洲的单药PD-1抗体K药治疗PD-L1强阳性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多中心回顾性研究,纳入974名患者,中位随访15.8个月后,678名患者疾病已进展,后续有299名患者接受了二线治疗,相比于直接更换为其他方案的患者,留用K药的患者,后续的生存期明显更长;尤其是那些留用K药并对寡进展部位进行了局部治疗的病友,疗效最好。 参考文献: [1]. Survivalbenefit of osimertinib combination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T790M-positive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refractory to osimertinib treatment. Lung Cancer.2021 Aug;158:137-145 [2]. GefitinibPlus Chemotherapy Versus Chemotherapy in […]

小D
一周药闻|肿瘤药讯新鲜速递

一周药闻|肿瘤药讯新鲜速递

读者朋友们,又是一周的肿瘤新闻时间!这周肿瘤资讯又有什么值得关注的呢?首先来看乳腺癌方面,其首个CDK4/6抑制剂阿贝西利联合内分泌获批上市;一线宫颈癌也迎来新的免疫联合方案……速来和小编一起围观吧! 1 NMPA受理FcγRIIB单抗BI-1206临床申报 2021年10月8日,NMPA受理凯信远达(CASI Pharmaceuticals)从BioInvent International AB引进的FcγRIIB单抗BI-1206临床申报。 BI-1206通过阻断FcγRIIB (CD32B)蛋白有望能恢复并提高利妥昔单抗或其它CD20单抗在治疗某些非霍奇金淋巴瘤疾病的活性。2019年1月,该药被FDA授予治疗套细胞淋巴瘤的孤儿药资格。 2 NMPA批准ALK-1单抗GT90001C临床试验,治疗晚期肝细胞癌患者 2021年10月9日,CDE官网显示,开拓药业的ALK-1单抗GT90001C获批临床,联合纳武利尤单抗用于未经系统性治疗的晚期肝细胞癌患者。 RLY-4008是一种高度选择性的、不可逆的、口服的FGFR2小分子抑制剂,目前在一项正在进行的剂量递增的首次人试验中进行评估,该试验在FGFR2改变肿瘤患者中进行,无论之前是否接受过FGFR抑制剂治疗。该研究旨在确定最大耐受剂量和推荐的II期剂量,并评估初始安全性和耐受性。 截止到2021年9月9日,纳入的49例患者中有48例原发性FGFR2改变,其中大多数为FGFR2融合胆管癌。大多数患者既往接受过包括泛FGFR抑制剂在内的多种治疗,疾病负担高,一些患者基线时ctDNA检测到FGFR2耐药突变。患者接受不同的每日1次(QD)或每日2次(BID)剂量,范围从20mg/d至70mg/d和20 mg/d至100 mg/d。 研究结果显示,在所有QD剂量中,只有16%的患者(均为1级或2级)经历了高磷血症,这一不良反应在其他研究中已被证明限制了泛FGFR抑制剂的剂量强度。这些数据表明,在检测的剂量水平上,RLY-4008几乎或没有FGFR1抑制。此外,在RLY-4008治疗组中,几乎或没有观察到腹泻,这表明迄今为止,在不同剂量水平的治疗患者中,FGFR4抑制作用很小或没有。总之,中期数据表明RLY-4008在人类中是一种高度选择性的FGFR2抑制剂。迄今为止,尚未达到最大耐受剂量,QD剂量探索正在进行中,以确定推荐的2期剂量(RP2D)。 RLY-4008在未接受过FGFR抑制剂治疗的胆管癌患者中具有良好的活性,6名患者中3名患者获得部分缓解,肿瘤缩小56%至83%。在70%的获得性耐药突变(N=10)患者中,显示出肿瘤缩小和循环肿瘤DNA (ctDNA)完全清除,这表明RLY-4008有望治疗或预防获得性耐药。在FGFR2融合阳性的胆管癌以外观察到早期活性迹象:8例可评估的FGFR激活突变患者中有6例肿瘤减少(1例确诊PR,1例未确诊PR,4例SD);3例FGFR扩增患者中有3例肿瘤减少(均为SD)。 3 FDA授予Alpha DaRT 突破性设备指定,用于治疗复发性胶质母细胞瘤 2021年10月10日,Alpha Tau Medical公司称,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已授予α射线癌症疗法Alpha DaRT(扩散性α射线疗法)突破性设备称号,用于治疗复发性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GBM)患者。 4 NMPA将环磷酰胺胶囊拟纳入优先审评,治疗多个癌肿 2021年10 月 13 日,根据中国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CDE)显示,恒瑞医药环磷酰胺胶囊拟纳入优先审评,拟定适应症包括恶性淋巴瘤、白血病、乳腺癌等多个瘤种。 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CTX)是临床上常用的细胞毒药物之一,其抗癌谱广,对白血病和实体瘤都有效,且能作为免疫抑制剂,用于治疗各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5 NMPA批准EGFR/HER3双抗两项临床试验 近日,中国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CDE)最新公示显示,百利药业申报的1类新药SI-B001双特异性抗体注射液获得两项临床试验默示许可,拟开发用于:1)联合FOLFOX/FOLFIRI或伊立替康或氟尿嘧啶治疗不可切除性或转移性RAS野生型BRAF野生型MSS/pMMR结直肠癌;2)联合甲磺酸奥希替尼片治疗有EGFR突变的对第三代EGFR TKI不敏感或对第三代EGFR TKI敏感但治疗后耐药或进展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 6 FDA批准帕博利珠单抗+化疗±贝伐单抗,一线治疗宫颈癌 2021年10月13日,FDA 已批准帕博利珠单抗(Keytruda,k药) 与化疗联合,无论是否联合贝伐单抗 (Avastin),还是其肿瘤 PD-L1 联合阳性评分 (CPS) 为 1 或更高的表达,用于治疗持续性、复发性或转移性宫颈癌患者。 早在2018 年 6 月,FDA […]

半夏
​炎症因子风暴到底是什么?它与免疫治疗有何关系?答案在此速来取!

​炎症因子风暴到底是什么?它与免疫治疗有何关系?答案在此速来取!

目前,以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或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D-L1)抑制剂为主的免疫治疗因疗效显著而备受关注,但随着免疫治疗在抗肿瘤治疗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免疫治疗相关不良反应逐渐引起医生的关注与重视。   炎症因子风暴是免疫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病机制之一,如果肿瘤患者免疫药物治疗后,免疫效应细胞被过度激活,细胞因子大量释放,就会引起炎症因子风暴,可能威胁患者生命。   2021年10月8日-10日,第七届中山肺癌论坛在上海顺利召开,在此期间“医学界肿瘤频道“设立名医功夫茶特别现场,特邀大会嘉宾——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呼吸科洪群英教授分享她对于炎症因子风暴与免疫治疗副反应诊疗的见解。    免疫治疗是把双刃剑, 应对免疫治疗不良反应给予更多重视   随着免疫治疗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肿瘤患者通过接受免疫治疗而获得优异的抗肿瘤疗效。但是免疫治疗其实是把双刃剑,当我们的目光被不断取得突破的长生存数据所吸引的同时,也需要对免疫治疗所带来的相关不良反应给予更多的关注。   免疫治疗引起的不良反应临床表现复杂,可以引起患者全身多系统、器官产生不良反应,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其发生机制主要是因为机体免疫系统过度激活导致,例如活化T细胞攻击人体正常组织、CTLA-4异位表达引起的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antibody-dependent cell-mediated cytotoxicity,ADCC)等,可谓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故而在临床工作中应对采用免疫治疗的患者进行筛选,甄别出可能会发生严重免疫相关不良反应的患者并进行及时的诊断、治疗,所以探索可以预示免疫相关不良反应的生物标志物显得尤为重要。   对此,洪群英教授谈到:“患者在接受免疫治疗过程中,可能引发患者出现相关不良反应的因素有很多。从治疗禁忌症的角度来看,其实并没有使患者绝对不能接受免疫治疗的禁忌症,但根据过往经验,既往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产生不良反应的概率可能会更高,症状可能更为严重,再比如患有间质性肺纤维化或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等病症的患者,其免疫治疗相关肺炎的发生风险就有可能增高。   对于免疫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生物标志物的探索,例如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筛选易感人群、HLA分型与免疫不良反应相关性的研究等,目前也在积极进展当中。”   炎症因子风暴可能预示着患者更糟糕的预后   此次中山肺癌论坛洪群英教授带来了题为《从炎症因子风暴看免疫治疗副反应诊疗》的汇报演讲,谈到此次汇报,洪群英教授说道:“炎症因子风暴又被称为细胞因子风暴或者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过去我们更多地将目光着眼于重症感染患者发生的可导致多器官衰竭的炎症综合征。在新冠疫情的大背景下,一些因感染新冠病毒的患者引发了严重的炎症因子风暴,使得这一概念逐渐为人们所广泛关注。”   免疫治疗相关的炎症因子风暴,是患者在接受免疫治疗过程中,体内免疫系统被过度激活,释放出大量炎症细胞因子所引发的不良反应。之所以要关注免疫治疗相关的炎症因子风暴,是因为免疫治疗引起的不良反应往往会累及患者多系统、多器官,引发严重的不良预后,而这将直接影响患者后续抗肿瘤治疗策略。   在正常组织当中,免疫检查点通路可阻断机体过度的免疫反应,而肿瘤细胞利用PD-1/PD-L1、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蛋白4(CTLA-4)等免疫检查点通路这一作用下调了机体产生的肿瘤免疫反应。   而以PD-1、PD-L1以及CTLA-4单克隆抗体为代表的免疫治疗药物,可通过减少免疫检查点通路对机体免疫反应的阻断作用而达到抗肿瘤治疗的目的,但这会降低人体免疫耐受性,进而导致免疫不良反应的发生。   以T细胞为主的活化或免疫细胞溶解,可诱导干扰素γ(INF-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释放,使巨噬细胞、树突细胞以及其他免疫细胞活化并释放炎性细胞因子,巨噬细胞和内皮细胞还可通过产生大量白细胞介素6(IL-6)激活免疫细胞并形成炎症因子风暴的正反馈通路,从而使大量炎症因子被不断释放,导致相关不良症状的出现。   免疫治疗引起的炎症因子风暴其发生、发展存在很大的个体化差异,既往研究表明,患者接受免疫治疗之后发生相关不良反应的时间、所引起症状的严重性并不固定。“免疫治疗相关不良反应与炎症因子风暴有着密切的相关性,患者一旦发生炎症因子风暴,其不良反应症状往往更为严重,预后也会更差。”洪群英教授强调。   动态监测条件尚不成熟, 希望未来能有更多选择 从炎症因子风暴的角度出发探讨免疫治疗不良反应,是从基础医学角度进行探索。而从临床应用的角度出发,临床肿瘤工作者在实践过程中要如何避免或处理炎症因子风暴的发生,洪群英教授总结如下: 首先,由于免疫治疗可能会使患者产生严重的不良反应,因此在免疫治疗临床应用过程中,须严格遵循相关规范要求。患者在采取免疫治疗前须接受包括血常规,肝、肾功能、自身抗体以及心脏超声等检测,在完善免疫治疗前充分评估后,方可进行免疫治疗。 其次,患者在接受免疫治疗过程之中,临床医生需对患者症状、生化指标及影像等进行严格、细致的动态监测。患者出现新的临床症状或既往症状出现加重时,要谨慎考虑是否与所采取的免疫治疗策略相关。   谈到免疫治疗动态监测以及策略调整的相关问题时,洪群英教授分享了一例相关病例。患者在接受治疗时无任何明显不适症状,整体表现良好。但通过生化指标动态监测发现,患者心肌钙蛋白T(cTnT)水平偏高,于是对患者进行心脏彩超、心电图检测,最终证实患者的确出现心肌炎的症状,并判断其与免疫治疗有密切的相关性。   众所周知,一旦患者出现免疫性心肌炎等免疫性炎症极有可能伴随着其他严重的免疫不良反应,临床对于此类患者须立即停止免疫治疗药物的使用,并对患者进行随访,以关注患者是否存在进一步发生炎症因子风暴等严重不良事件的可能性。因此洪群英教授指出:“即便患者在接受免疫治疗时没有出现不适的症状,也需对患者血液生化等指标进行动态监测。”   及时的动态监测,可以帮助医生及时地了解患者病情,以给予患者及时的、有针对性的抗炎治疗。针对发生免疫不良反应的患者可以选择糖皮质激素类、细胞毒类以及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生物制剂类免疫抑制药物等,针对发生炎症因子风暴的患者,还可选择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或血浆置换疗法为其进行治疗。   与此同时,洪群英教授表示:“国内目前多数医疗机构并不具备对患者所发生炎症因子风暴指标水平进行动态监测的能力,而且如何对监测数据进行定量或定性的解读目前临床尚有争议,因此临床目前多数情况下还是给予患者常规诊疗。”   洪群英教授最后说道:“希望未来我们可以从更多角度对免疫治疗引起的炎症因子风暴进行控制,从而有更多选择在保证患者获得免疫治疗更好疗效的同时,不会因发生免疫不良反应而降低患者的生存获益。”  

半夏
美国癌症研究协会权威发布:每10例癌症中,有4例可预防!这些因素是关键

美国癌症研究协会权威发布:每10例癌症中,有4例可预防!这些因素是关键

近日,美国癌症研究协会(AACR)重磅发布了2021年抗癌进展报告(AACR Cancer Progress Report 2021)。AACR成立于1907年,是全球成立最早,规模最大,致力于全面、创新和高水平癌症研究的科学组织之一。   报告回顾了截至2021年7月底,过去一年里在抗击癌症路上获得的众多进展,不仅对临床癌症研究进展、新近获批抗癌疗法进行了梳理,还对癌症危险因素识别、预防癌症做出了详尽汇总。虽然其中的数据,主要以美国人群为主,但仍为其他国家预防癌症提供了借鉴。   今日,我们将与读者朋友们分享这一报告中关于“预防癌症:识别危险因素”的精彩内容。   截图来源:AACR 本文内容要点:   在美国,每10例癌症中,就有4例与可预防的危险因素有关。 不吸烟是预防癌症发生、发展的最有效方法之一。   近20%新发癌症与超重或肥胖、饮酒、饮食不良和缺乏身体活动有关。 几乎所有的宫颈癌病例,以及许多头颈癌和肛门癌病例,都可以通过接种人乳头瘤病毒(HPV)疫苗来预防。 保护皮肤免受太阳和室内日光浴设备的紫外线照射,可以预防大多数皮肤癌。 图片来源:123RF 40%新发病例与可预防危险因素有关 增加一个人患癌症风险的因素被称为癌症危险因素。经过数十年的研究,科学家已经确定许多癌症危险因素,如吸烟、饮食不良、缺乏身体活动、超重或肥胖、感染某些病原体和暴露于紫外线照射。   鉴于其中一些危险因素是可以避免的,因此许多癌症是可以预防的。有研究显示,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降低癌症风险,即使是那些遗传风险较高的人。在美国,2014年确诊的新癌症患者中,有40%以上与可预防的危险因素有关。   ▲癌症的主要可预防危险原因(图片来源:参考资料[1];编译:药明康德内容团队) 此外,许多癌症危险因素也会导致其他慢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等。因此,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将有助于减轻癌症和其他多种慢性疾病的发病风险。 杜绝烟草使用 在可预防的疾病、残疾和死亡中,吸烟是主要危险因素之一,每年夺走48万多人的生命。研究表明,除了肺癌,吸烟还会增加17种不同类型癌症的风险,包括泌尿生殖系统癌症、头颈部癌症、消化系统癌症,以及造血系统癌症。   ▲吸烟可增加18种癌症风险(图片来源:参考资料[1];编译:药明康德内容团队) 吸烟会使人暴露于大量有害化学物质中,这些化学物质会破坏DNA,导致基因和表观遗传改变,从而导致癌症的发展。同时,暴露于二手烟,也是成年非吸烟者患肺癌的一个危险因素。   此外,使用其他可燃烟草产品(如雪茄)、无烟烟草产品(如咀嚼烟草、鼻烟)和水烟,也与包括癌症在内的多种疾病发生、发展风险升高相关。   但幸运的是,在任何年龄戒烟都可以降低患癌症,以及其他与吸烟有关的疾病风险,如心血管疾病和肺部疾病。 保持健康体重、健康饮食、身体活动 在美国成年人中,近20%的新发癌症和16%的癌症死亡,可归因于超重或肥胖、饮食不良、缺乏身体活动和饮酒等危险因素。成年后超重或肥胖会增加一个人患15种癌症的风险;而增加身体活动,可降低患9种癌症的风险。   ▲与体重和运动有关的癌症。红色-超重或肥胖有关,蓝色-身体活动有关,紫色-与两者均相关(图片来源:参考资料[1];编译:药明康德内容团队)   在过去30年中,美国在癌症治疗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癌症总死亡率稳步下降。但不幸的是,不断上升的肥胖趋势,很有可能减缓这种对抗癌症的进展。除了癌症,超重或肥胖还会增加其他多种疾病的发生风险,包括2型糖尿病、高血压、中风以及心脏、肝脏和肾脏疾病。   每年超过5%的新发癌症病例可归因于饮食不良。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饮食与癌症的发生和死亡风险有关。有分析显示,与每天食用2份水果相比,每天食用5份水果和蔬菜,与总体癌症死亡风险降低10%相关。还有令人信服的证据表明,红肉食用量越高,结直肠癌风险就越高;而膳食纤维摄入量越高,结直肠癌发病风险则越低。   AACR建议,在生命的每个阶段,都应遵循健康的膳食模式,应通过食用包括水果、蔬菜、全谷物、低脂乳制品、瘦肉、鸡蛋、海鲜、豆类、坚果和植物油等富含营养的食物,满足身体的营养需求,并限制添加糖、饱和脂肪和钠含量高的食物和饮料。   每年近3%的新发癌症病例可归因于缺乏身体活动。有研究显示,每天静坐13小时或更长时间,与癌症死亡风险增加52%相关,而用30分钟的中等或高强度身体活动,取代30分钟的静坐时间,与癌症死亡风险降低30%相关。   保持健康体重,将体重指数(BMI)控制在18.5-24.9之间;积极进行身体活动,避免久坐不动的行为,均衡饮食是降低癌症发生或因癌症死亡风险的有效方法。 限制饮酒 饮酒会增加6种不同类型癌症的风险。一些新的研究证据表明,饮酒可能还会增加其他类型癌症风险。   ▲饮酒可增加6种癌症风险(图片来源:参考资料[1];编译:药明康德内容团队) 酒精进入身体后,可产生有毒化学物质,直接破坏细胞DNA和蛋白质;还会增加某些激素的水平,增加癌症风险。 […]

半夏
一图读懂丨ADC类药物(第四阶梯药物)

一图读懂丨ADC类药物(第四阶梯药物)

在化疗、靶向和免疫时代之后,以细胞毒性药物和靶向单抗偶联成药的ADC型药物以卓越的成绩打开了肿瘤的第四阶梯药物治疗时代。目前已成为国内外肿瘤治疗不可忽视的一类新药。 那什么是ADC药物?一图为你讲解。 研究者发现,有些肿瘤体内存在一类特殊的癌细胞,比如这种癌细胞会高表达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或3(HER2/HER3)、TROP2等,并且这类癌细胞比其他癌细胞扩散、生长更快。 今天我们以HER2为例,来看看ADC药物的作用机制 目前ADC药物在乳腺癌、胃癌、尿路上皮癌、肺癌及血液肿瘤等展示出优异的临床疗效,让我们看到了在化靶免单药或联合这些传统思维下,通过技术创新来实现药物属性叠加,并可以将一些既往“无用”的靶点充分改造利用,实现新一轮的药物爆发,新的希望,新的曙光!  

半夏
日常接触的致癌物,竟这么多!

日常接触的致癌物,竟这么多!

重阳节,也是中国的敬老感恩节。你有多久没有领着孩子、陪同爱人,回家看看父母了? 在陪同家人登高健身、做饭吃饭的同时,你是否发现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可能接触到很多致癌物? 致癌物,顾名思义,就是能诱使人患癌的物质,比如我们熟知的抽烟及喝酒。除此之外,还有哪些致癌物呢?今天我们将分享日常生活中,容易被忽视的致癌物及应对措施。 图片来源:123RF 较常见的致癌物 有的致癌物致癌风险比较高,有的致癌物致癌风险比较低,这就产生了致癌物等级的划分。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公布的清单,致癌物分为四类,其中确定会对人体致癌的1类致癌物就有120种。 快来看看下面这些常见的1类致癌物(即确定会对人体致癌)、相应的接触场景及应对措施吧。 图片来源:123RF 黄曲霉毒素 黄曲霉毒素主要污染粮油食品,如花生、玉米、大米、坚果等;因为这些食物中有黄曲霉素“喜欢”的营养物质(淀粉、蛋白质、脂肪等)。黄曲霉毒素对肝脏比较敏感,我们的肝脏特别“害怕”这类致癌物,如果经常接触这种些食物,可导致肝癌。 因此,无论是在温暖潮湿的南方地区,还是在寒冷干燥的北方地区,都应注意粮食的干燥和通风储存,并尽量减少储存时间。食物如果发霉了,建议立即丢弃。 此外,也不建议食用没有食品标签的花生油、芝麻油、玉米油等;因为这些“不合规“生产的油脂,更有可能包含变质的食材。 菜板、筷子、筷笼、饭勺等木制餐具,也可能发生霉变,虽然不一定会产生黄曲霉素,但也不建议使用。 苯并芘和杂环胺 苯并芘是一种具有强致癌作用的多环芳烃类化合物,其毒性超过黄曲霉毒素,不仅是多环芳香烃类中毒性最大的一种,也是所占比例较高的一种,约占环境中全部致癌多环芳烃类化合物的1/5。 饮食中苯并芘的常见来源: 烧烤中的烟雾:由于烟雾中含有大量的多环芳烃(PAH),在高温下可能随烟雾侵入烤肉。 烤肉本身会产生苯并芘:熏烤的鱼或肉本身含有糖和脂肪,食物经高温炭化时,脂肪受高温高热导致裂解,产生一些自由基,这些自由基经过热聚合生成苯并芘。 肉中的油滴在炭火上,会产生苯并芘:进行熏烤时,有机物滴于火上发生焦化产生热聚合反应,极易形成苯并芘并附着于食物表面。 油炸/煎炸食品:反复使用的植物油在高温下都会产生苯并芘。 研究表明,烧烤时产生的烟雾越多、烤的温度越高、食物离火源越近、肉类的脂肪含量越高,苯并芘的含量就越多。 所以,不产生烟雾、不与明火直接接触,可以大大减少致癌物的产生。像电烤、焖烤、蒸汽烤都是不错的选择,不仅能减少有害气体的产生、还能使烤串儿受热更均匀,避免过多致癌物的产生。 如果偏爱炭火烤肉,建议用锡纸包着烤,这样就可以隔绝烧烤时产生的烟与食物的接触、防止肉中的脂肪滴落在炭火上,产生更多致癌物。 图片来源:123RF 油烟和烟雾 刚才提到烧烤会产生烟雾,烟雾中含有多环芳烃;但其实,日常炒炸等烹饪方式产生的厨房油烟也是健康杀手。因为厨房油烟会通过鼻子和皮肤吸收入血,导致DNA损伤或癌变,从而增加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肥胖等风险。 所以,有以下几条建议: 做好排油烟、通风工作,减少油烟中致癌物的吸入。使用抽油烟机时,一定要“早开迟关”并定期清洁。 不要等“油冒烟了再放菜”,建议炒菜温度控制在200℃以下再放菜,可以在热油里放入一点配菜、葱,看到周围冒泡时,表示温度正合适。 用新油、别煎糊了,不管用什么油,炒菜时都要用新油,因为加热过的油烟点会明显降低,会导致油烟增加。而且高温油炸产生的有毒物质会累积在油中,用得越久,越危险。 此外,家庭烧煤所排出的气体也是致癌物,对肺脏有很大的伤害。 加工食物 加工食物,如中式咸鱼、熏肉、腌菜、培根、香肠等,各个地区的很多传统美食都有这些加工食物,但这些重口味的食物在加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硝酸盐和亚硝酸盐,这些物质进入人体后,在胃肠道内会转化为致癌性很强的亚硝胺类物质。 这些致癌物对咽喉比较敏感,我们的咽喉特别“害怕”这类致癌物,如果经常接触这些食物,咽喉就有很大可能出现癌变,从而导致咽部癌症。 最后,还想再呼吁大家少喝酒、勿吸烟。不管喝的是啤酒、葡萄酒还是白酒,都是致癌物;无论是直接吸烟还是吸二手烟、三手烟,也都致癌! 很多时候,不健康的饮食和生活方式是互相影响的,只有先重视自己的健康,才更有可能改变家人的健康状态。   参考资料 [1] Lu, Z. N., Luo, Q., Zhao, L. N., Shi, Y., Wang, N., Wang, L., & Han, […]

半夏
肿瘤标志物异常,即患癌?一文读懂10大常用肿瘤标志物的临床意义

肿瘤标志物异常,即患癌?一文读懂10大常用肿瘤标志物的临床意义

肿瘤标志物(tumor marker;TM)在恶性肿瘤的发生和增殖过程中,由肿瘤细胞本身所产生的或是由机体对肿瘤细胞反应而异常产生和(或)升高的,反映肿瘤存在和生长的一类物质,包括蛋白质、激素、酶(同工酶)、多胺及癌基因产物等,存在于患者的血液、体液、细胞或组织中,可用生物化学、免疫学及分子生物学等方法进行测定,对肿瘤的辅助诊断、鉴别诊断、疗效观察、复发监测以及预后评估具有一定的价值。 小编今天就来详细介绍一下甲胎蛋白,癌胚抗原,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鳞状细胞癌抗原,细胞角蛋白19片段,胃泌素释放肽前体,糖类抗原125,糖类抗原15-3,糖类抗原19-9和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在内的10大肿瘤标志物。 一、甲胎蛋白(AFP) 新生儿时期 AFP 很高,到 1 岁时降至 10µg/L~20µg/L,在成人血清中 AFP 的含量很低。当肝细胞发生恶性变时,AFP 含量明显升高,是临床上辅助诊断原发性肝癌的重要指标。 1. 筛查 血清 AFP 联合肝脏超声检查可作为原发性肝癌高危人群的筛查。高危人群以乙型肝炎病毒(HBV)和(或)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者、长期酗酒者以及有原发性肝癌家族史者为主,筛查年龄男性≥40 岁,女性≥50 岁开始,宜每隔 6 个月检查一次。 2. 辅助诊断 ① 血清 AFP 是临床上辅助诊断原发性肝癌(简称肝癌)最常用的肿瘤标志物。对于血清 AFP≥400μg /L 超过1个月,或≥200μg /L 持续2个月,在排除妊娠、活动性肝病和生殖系胚胎源性肿瘤后,应高度怀疑肝癌,需做B超检查,必要时做 CT/MRI 和活组织检查等以明确诊断。血清AFP对肝癌诊断的阳性率一般为70%左右,尚有约30%的肝癌患者AFP检测阴性。因此,不能仅靠AFP来诊断肝癌。 ② 血清AFP升高也可见于生殖系胚胎源性肿瘤,如睾丸非精原细胞瘤、卵黄囊瘤、恶性畸胎瘤等。还可见于其他恶性肿瘤,如胃癌,结直肠癌等。 ③ 急、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中AFP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升高,多在20~200µg/L 之间,一般在2个月内随病情的好转而逐渐下降。 ④ 妇女妊娠 3 个月后血清AFP可见升高,主要来源于胎儿。孕妇血清中AFP异常升高,可见于胎儿神经管缺损、脊柱裂、无脑儿等。AFP可由开放的神经管进入羊水而导致其在羊水中含量异常升高。孕妇血清中AFP异常降低,提示胎儿有 Down’s 综合征的风险。因此,孕妇血清和羊水中AFP浓度监测可用于胎儿神经管缺损和 Down’s 综合征的产前辅助诊断。  3. 预后评估 血清AFP是判断原发性肝癌预后的重要标志物,高浓度的血清AFP,提示预后不良。 4. 疗效和复发监测 ① 血清AFP测定有助于监测肝癌患者对治疗的反应。肝癌手术后,血清AFP浓度下降到参考区间内,表示手术有效;若血清AFP仅有部分下降,表示手术不彻底或已有转移病灶。 ② 血清AFP可用于肝癌手术切除后或肝癌患者肝脏移植后的随访和复发监测,手术后2年内,宜每3个月检测一次,3~5年内每6个月检测一次。 […]

半夏
果汁含糖,多喝无益!研究发现每天多喝100mL纯果汁,癌症风险提升12%

果汁含糖,多喝无益!研究发现每天多喝100mL纯果汁,癌症风险提升12%

果汁,营养美味,很多人都喜欢喝。特别是完全由水果鲜榨出来的纯果汁,更是被很多人认为是一种健康的饮品,不少人还专门买了榨汁机,自己榨取果汁喝。 果汁好喝,但里面的糖可不少。市面上纯果汁含糖量跟可乐是差不多的。果汁里有这么多糖,它真的健康吗? 今年年初,巴黎大学的Mathilde Touvier团队分析了法国101257人的数据发现,含糖饮料饮用量和癌症风险的关系[1]。每天每多喝100mL的含糖饮料,与癌症风险增加18%有关。而号称天然健康的纯果汁也没健康多少,每天每多喝100mL与癌症风险增加12%有关。只有人工甜味剂饮料与癌症风险间没有显著关系。 市面上某款纯果汁(左)和可口可乐(右)的营养成分对比 糖这个东西,是让人又爱又恨。爱它是因为它甜蜜的味道,让人愉悦,甚至让人上瘾[2],恨它则是因为它里面大量的卡路里了。有些人把糖称为“使用最广泛的毒品”。 人类这么喜欢吃糖是有原因的,我们的祖先还是“猴子”的时候,水果中的糖是他们主要的能量来源之一,不爱吃糖的都饿死了。可是到了现代,人们面临的主要问题由能量不足变成了能量过剩,糖也就从我们赖以生存的能量来源变成了健康的一个威胁。 尤其是到了20世纪60年代,食品工业高速发展,人们开始使用玉米淀粉水解转化制备果葡糖浆,甜味的获取成本大幅下降[3]。80年代,随着以果葡糖浆为原料的可乐等含糖饮料在世界上流行开来,人们的肥胖率也跟着上升了[4]。 含糖饮料带来的最主要的健康问题就是它的高热量所引发的肥胖,进而造成糖尿病、高血压等诸多健康问题。肥胖也是癌症的一个危险因素。 此次研究中,研究人员分析了法国NutriNet-Santé队列中101257位在基线时没有癌症的参与者的数据。其中男性21533人,女性79724人,基线时平均年龄42.2岁。 在饮料方面,NutriNet-Santé的调查表里包含了97种含糖饮料和12种人工甜味剂饮料。常见的碳酸饮料、糖浆、100%纯果汁、果汁饮料、加糖热饮、加糖牛奶、运动饮料和能量饮料都被纳入其中。 这些含糖饮料的中位糖含量为10.7g/100mL,其中纯果汁的中位含糖量是10.3g/100mL,非纯果汁饮料的中位含糖量是10.9g/100mL。消费量上,纯果汁是人们喝的最多的,占到了总消费量的45%,除纯果汁之外的含糖饮料占了总消费量的36%,还有19%是人工甜味剂饮料。 纯果汁占45%的总消费量,其它含糖饮料和人工甜味剂饮料分别占36%和19% 数据显示,含糖饮料的消费量与癌症风险有显著关系,每天每多喝100mL的含糖饮料与癌症风险增加18%,女性乳腺癌风险增加22%相关。与乳腺癌风险的关联在绝经前女性中更为明显。 即使是一般被认为是健康饮品的100%纯果汁,每天多喝100mL也与癌症风险增加12%相关。只有不含糖的人工甜味剂饮料,与各种癌症的风险均不显著相关。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喝果汁跟癌症风险增加有关,但吃水果是跟癌症风险降低有关的[5]。这可能是因为,在榨取果汁的过程中,水果中对健康有益的膳食纤维被去掉了,大量的糖分却留了下来。另外,水果里的一些有抗癌作用的抗氧化物质,也可能在榨取果汁时被空气氧化而失效。 为了健康,家里的榨汁机还是收起来吧,千万别用喝果汁代替吃水果。 参考文献: [1]. Chazelas E,Srour B, Desmetz E, et al. Sugary drink consumption and risk of cancer: resultsfrom NutriNet-Santé prospective cohort[J]. bmj, 2019, 366. [2]. Colantuoni C,Rada P, McCarthy J, et al. Evidence that intermittent, excessive sugar intakecauses endogenous […]

小D
28000元/支,免疫双子星“逸沃”中国售价曝光;信达、复星、康宁杰瑞追赶...

28000元/支,免疫双子星“逸沃”中国售价曝光;信达、复星、康宁杰瑞追赶…

近日(10月12日),百时美施贵宝宣布,全球首个CTLA-4抑制剂逸沃(伊匹木单抗注射液)已正式在中国上市。与此同时伊匹木单抗注射液(ipilimumab,Yervoy)在中国的销售价格被公开(规格:50mg/10ml售价:28000元),引起业界的高度关注与讨论。 公开消息显示,目前伊匹木单抗全球共获批4种用法,不同适应症的使用方法和周期不一样,价格也不一样,具体价格如下表所示:  注:价格单位为“元” 如此价格一出,有网友评论伊匹木单抗注射液定价太贵,BMS这是完全不考虑中国市场;这于目前正火热的“抗癌神药”PD-1对比,价格更是相距甚远。 目前国内PD-1年治疗费用约在4至5万(国产四大PD-1品种全部纳入医保),伊匹木单抗年费用最高134万,是PD-1的33倍,最低50万,是PD-1的13倍。如此价格一出,在没有医保报销的情况下,只能是让中国患者望而却步。不过有网友指出,这是为维护全球定价;也有网友表示,贵没问题,关键是要和效果匹配,这也或许是为后面进行医保谈判做准备,毕竟每年的医保谈判,抗癌药都将面临着大幅降价。 那么伊匹木单抗注射液究竟有何特殊之处?为啥都认为价格昂贵?未来前景怎样?国内药企布局如何? 伊匹木单抗 全球唯一已上市CTLA-4抑制剂 伊匹木单抗注射液是一种重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可与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 结合。CTLA-4(cytotoxicT-lymphocyte-associated protein 4)是一类表达于活化T细胞表面的免疫球蛋白超家族成员,通过与抗原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下调免疫应答,终止免疫反应。换言之,CTLA-4参与免疫负调节。故而CTLA-4抑制剂通过阻挡CTLA-4分子与其配体CD80/CD86的相互作用,增强T细胞的活化和增殖,攻击肿瘤细胞。 伊匹木单抗为CTLA-4抑制剂的代表药物,于2011年3月25日,获FDA批准单药疗法用于治疗无法手术切除或转移性黑色素瘤患者,是目前为止,全球唯一一款已上市的CTLA-4抑制剂。此次作为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在国内获批的CTLA-4抑制剂,逸沃将与PD-1抑制剂欧狄沃(纳武利尤单抗注射液)联合,用于不可手术切除的、初治的非上皮样恶性胸膜间皮瘤成人患者。 1+1>2 缔造免疫治疗创新时代 值得提及的是CTLA-4与PD1/PDL1抑制剂同为免疫检查点的免疫药物,作用机制类似,但又有所不同,CTLA-4 抑制剂主要作用于 T 细胞发育早期,而 PD-1 抑制剂则主要作用于 T 细胞成熟后的效应阶段,二者系统作用于肿瘤免疫的多个环节和维度。PD1/PDL1抑制剂可以使机体免疫正常化,而CTLA-4抑制剂则属于免疫增强剂,提高机体的免疫杀伤作用。简单来说就是一个把T细胞活化,一个利用活化的T细胞去杀伤肿瘤。    图片来源:找药宝典 事实上,CTLA-4抑制剂的研究早于PD-1/PD-L1抑制剂,但由于CTLA-4抑制单药有效率低以及副作用较大的缺点,被PD-1/PD-L1抑制剂“后来者居上”。 后续经过一系列临床研究发现,伊匹木单抗可以与PD1抑制剂联用,起到“松刹车、踩油门”作用,相辅相成,成倍放大疗效,从而获得1+1>2的作用。这为目前PD-1靶点重复、同质化严重的困境带来新的研发方向,也为CTLA-4抑制剂开发进一步的增强了信心,同时缔造免疫治疗创新时代。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伊匹木单抗注册的联合治疗临床试验超过300项,主要是针对PD-1抗体敏感的肿瘤研究。另据药智数据统计,截至目前FDA已批准了伊匹木单抗与纳武利尤单抗多项联合用药疗法,研究数据表明,组合用药与其中任何一种药物的单药治疗方案相比组合用药的缓解率和生存期都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提升。 伊匹木单抗与纳武利尤单抗联合疗法研究概览 (点击查看大图)  注:以上数据为手动搜索整理,如有遗漏,欢迎补充。 此外,伊匹木单抗联合用药提高用药效率,还在不断的拓展适应症中,尤其是在“O+Y”的联合疗法中,从一线到辅助治疗方案不断的开拓研究。 此次,伊匹木单抗注射液在国内获得的适应症也是纳武利尤单抗与伊匹木单抗(O+Y)的联合疗法,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在国内获批的CTLA-4抑制剂。另,据药智数据显示,还有O+Y双免疫疗法的经典联合用药还有10余项临床试验已在国内处于关键注册临床横跨肺癌、肝癌、胃癌、食管癌等多种癌种。 O+Y双免疫疗法中国临床登记试验进展详情  (点击查看大图)  数据来源:药智数据 联合疗法激发“掘金”之旅 信达、复星、康宁杰瑞等已布局 据悉,2012年至2020年,Yervoy的销售收入由7.06亿美元增加至16.82亿美元。另,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全球抗CTLA-4药物销售收入于2030年预期将达到83亿美元。在中国,抗CTLA-4药物市场预期将于2030年达到17亿美元,2024年至2030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30.6%。 如此具有市场潜力前景的药物,无疑吸引一大批制药企业竞相加入赛道中,其中信达生物与康宁杰瑞进展最快,均已进入临床3期。此外,复星医药的重组抗 CTLA-4 全人单克隆抗体注射液( HLX13)用于无法切除或转移性黑色素瘤、晚期肾 细胞癌、微卫星高度不稳定性或错配修复缺陷的转移性结直肠癌治疗以及黑色素瘤辅助治疗于去年获得临床试验批准,进入 I 期试验。 国产伊匹木单抗生物类似药研究进展   (点击查看大图) 数据来源:药智数据 总结 目前,CTLA-4抑制剂正在不断的积极开发中,尤其是双免疫疗法为肿瘤治疗带来了一种全新模式后,其联合疗法适用更多瘤种及辅助/新辅助治疗方面将更加受到追捧。不过就此次在中国的定价,就单药年费用就超40万,对于一个普通的患者而言已经是望而却步,再加上联合疗法还需支付PD-1的药价,那将是不可承受之重。希望后续国产CTLA-4抑制剂的快速上市,能给予原研一定的冲击,大幅降低药品价格,给予患者更多的用药选择。  

半夏
查出得了癌症怎么办?别慌!肿瘤医生教你怎样才能活得更久

查出得了癌症怎么办?别慌!肿瘤医生教你怎样才能活得更久

刚查出肿瘤时,几乎所有人都难以接受,对听到的消息既怀疑又恐惧。这些情绪的产生都是正常现象,但除了害怕和担心,在这个阶段更应该弄清楚以下这些问题,才能让自己活得更长、活得更体面。 1、确诊了吗? 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后续一切治疗有没有必要的源头,至关重要。 是增生还是癌症? 是结节还是肿瘤? 是良性还是恶性? 恶性肿瘤确诊的金标准是组织病理检查,最为准确可靠。但是,现实情况并不是所有组织都能够成功取到,而需要结合病史、化验结果、影像检查(CT、B超、核磁共振等)综合分析。因此,经常会听到“高度怀疑恶性肿瘤”的结论。 那么,到底怎样才能较为准确地判断 是不是恶性肿瘤? 01 症状:怀疑肿瘤前提下,并有对应部位肿瘤的相关症状者(如肺癌-咳嗽咯血),基本上可以确诊肿瘤,且有可能进入晚期。 02 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往往需要根据肿块的大小、形状以及多次检查结果显示的生长速度来判断,特别是某些疾病在特定影像学检查的特异性非常高,如90%的的乳腺癌可钼靶检查确诊。 03 实验室检查:尤其是肿瘤标志物检查,虽然特异性和准确性并不是很高,但是可作为诊断时的参考。 04 内镜检查:对于食管、胃、肠等消化系统的肿瘤,通过相应的内镜检查可以得到非常高的诊断准确性。 2、什么是肿瘤分期与分型? 确定肿瘤分期与分型是后续制定具体治疗方案的前提,不可或缺。 肿瘤分期 分期一般是描述恶性肿瘤的严重程度和范围,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肿瘤早期、中期和晚期。临床上广泛应用的是TNM分期系统。 T分期:原发肿瘤大小和范围 1. TX表示原发肿瘤情况无法评估 2. T0表示没有证据说明存在原发肿瘤 3. Tis表示一般指粘膜上皮层内或皮肤表皮内的非典型增生(重度)累及上皮,但尚未侵破基底膜而向下浸润生长者 4. T1-4表示肿瘤大小及对周围组织的影响,T1期肿瘤最小,T4期肿瘤最大;T1和T2后面有时还有小写字母abc,也表示肿瘤大小,a最小,c最大 N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 1. NX表示区域淋巴结情况无法评估 2. N0表示没有区域淋巴结受累(淋巴结未发现肿瘤) 3. N1-3表示淋巴结受影响的程度及范围;数值越大,局部淋巴结转移越严重 M分期:有无远处转移 1. MX表示转移情况无法评估 2. M0表示没有远处转移 3. M1表示有远处转移 另外,临床分期常用I-IV期来表示,通常I期为早期,II、III期为中期,IV期为晚期。 临床分期与TNM分期的关系如下: 肿瘤分型 同样的癌症和分期,有的人可能只能活1年,有的人却可以活10年或更长。这与肿瘤分型密切相关。 肿瘤的分型是反应肿瘤的组织来源和形态学特征,不同分型的肿瘤具有不同的生物学行为和侵袭转移能力,例如,小细胞肺癌比非小细胞肺癌更容易出现早期转移,治疗难度更大。 而从肿瘤细胞分化角度看,低分化的肿瘤比高分化的肿瘤更容易转移、恶性程度更高。 3、选择治愈率高的医院和医生,积极治疗 明确了肿瘤的分型、分期后,就进入治疗阶段。针对同一病人的情况,不同的医疗团队给出的治疗方案可能有差别,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患者能够取得何种治疗效果。因此,医院和医生的选择就非常关键。 医生 与大众想法相同,经验丰富的医生团队是首选。因为临床经验的累积让医生在选择治疗方案是更全面的考虑患者的基础情况,从而制定出最适合患者的方案。 另外,能够经常接收到国内外最新治疗理念、治疗方案的医生可能做到有更好的病情的评估,制定更优的治疗方案。 […]

半夏
结节、息肉、囊肿是不是癌?用不用治?这一篇全都看懂!

结节、息肉、囊肿是不是癌?用不用治?这一篇全都看懂!

近两年,咱们越来越注重体检,与此同时,各种“结节”、“息肉”、“囊肿”、“增生”等检查结果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体检报告上。 很多朋友看到这些“异样”的检查结果,就开始惴惴不安,担心是癌症,即便不是癌症也担心会发展成癌症。有的朋友也在手术还是不手术之间纠结。 那么,这些“异样”的检查结果是不是癌、会不会发展成癌、要不要治呢? 一、肺小结节 小于8毫米不用怕 以前体检大多是拍胸片,这种检查一般查不出肺小结节。但是咱们国家现在肺癌的发病率非常高,所以很多地方就把体检项目胸片升级成了 CT。随着这个项目的普及,越来越多人的体检报告单上出现了“肺小结节”的字样。 肺结节是不是肺癌?或者发展下去会不会变成肺癌? 其实,看到“肺小结节”字样也不用提心吊胆,因为肺部结节可能是肺炎、肺结核,也可能是以前肺结核留下的疤,而真正是肺癌的比例很小。 (肺结节)90%以上是良性的,真正恶性的比例只有 1.2%。 肺部小结节大部分由良性疾病引起,小于 6 毫米肺结节,是肺癌的概率不到 1%,因此,并不需要太过担心。直径在 6~8 毫米之间的肺结节,肺癌概率在 0.5%~2%,直径大于 8 毫米的肺结节,肺癌概率大于 3%。 根据最新的国际上对于肺结节的良恶性诊断指南建议: 大于 6 毫米的磨玻璃结节和 6~8 毫米的实性结节,6~12 个月随访如变化不明显,后续的随访间隔为 18~24 个月。 对于 8 毫米以上的实性结节,恶性病变的可能性增高,需要 3 个月随访,并考虑 PET-CT 检查或病理活检来明确诊断。 二、甲状腺结节 95%都是良性,活动性差的要当心 体检中,最常见的就是甲状腺结节了,很多朋友看到是“结节”之类的字样就会异常的紧张,生怕需要手术,还提心吊胆的想是不是甲状腺癌什么的,需不需要忌口。 之所以很多人都有甲状腺结节的问题,主要是因为 B 超技术的进步,连 3 毫米的结节都可以看到。 事实上,1 厘米以下的“甲状腺结节”完全不必担心,也不需做进一步检查,这类结节多质软或韧,表面光滑,边界清楚,可随吞咽上下活动,也就是良性的表现。大多数甲状腺癌是“惰性肿瘤”,即“它很懒,不爱转移,也不爱进展。” 如果结节大小在 1~4 厘米,一定要定期做检查。如果结节的活动性很差,且检查中显示血流量比较大就一定要当心,要按照医生的建议做穿刺活检。此外,如果良性的结节,但结节比较大,且对气管周围器官造成压迫症状,也需要考虑手术。 三、乳腺增生 正常的生理现象 一个体检下来,10 个女生 8 […]

半夏
肿瘤免疫治疗过程中的“假性进展”

肿瘤免疫治疗过程中的“假性进展”

癌症的治疗包括手术、化疗、放疗、靶向药物治疗及免疫学治疗等。对于多数晚期癌症患者,在发现时多失去了手术机会,而传统治疗方法包括化疗,放疗等,不仅副作用大,疗效也欠佳。另外,癌症治疗的靶向药物虽然较传统放化疗针对性强,副作用小,临床应用具有一定优势,但其基因突变及耐药问题多发,且部分信号通路抑制剂正处于临床试验阶段,使得靶向药物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免疫治疗药物在多种癌症治疗中均显示出了良好的抗肿瘤活性和可控的不良反应,且已逐步成为癌症患者治疗的新希望。近年来免疫治疗药物的批准与上市以及临床研究数据的积累,都使得免疫治疗在癌症综合治疗中地位逐渐提高。 肿瘤的免疫治疗是通过提高患者机体免疫功能,对肿瘤细胞进行有效抑制和杀伤。癌症的免疫疗法大体可以分为肿瘤疫苗、过继性细胞免疫治疗,以及最广为人知的ICIs。 ICIs的主要作用机理是通过对T细胞免疫抑制信号的解除,激活肿瘤患者的自身免疫系统来达到杀灭肿瘤细胞的目的。目前研究广泛且透彻的ICIs包括单克隆抗体靶向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抗原4(CTLA-4)和程序性死亡蛋白(PD-1)/配体-1(PD-L1)。 推荐阅读:17个癌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PD-1/PD-L1、CTLA-4)治疗指南 CTLA-4即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蛋白4,是一种白细胞分化抗原,是T细胞(胸腺依赖性淋巴细胞)上的一种跨膜受体,其作为免疫检查点起作用并下调免疫应答。CTLA-4通过与抗原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从而起到开关作用,终止免疫反应。而CTLA-4抑制剂通过抑制CTLA-4分子,则能使T细胞大量增殖、攻击肿瘤细胞。 PD-1是免疫球蛋白超家族的一员,表达于免疫细胞上,包括T细胞和B细胞,通过配体PD-L1和PD-L2参与抑制信号的传递。PD-L1是PD-1的主要配体,PD-1/PD-L1通路的激活有助于肿瘤免疫逃逸,阻断PD-1/PD-L1通路可增强内源性抗肿瘤免疫。虽然抗PD-1和抗PD-L1的药物显示出显著的临床疗效,但它们的使用可以通过增强免疫系统功能产生免疫相关不良事件(irAEs),这些自身免疫副作用通常为1~2级,可影响包括皮肤、内分泌系统、胃肠道、肺、肾、眼、胰腺等多个系统器官,但其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不及化疗时观察到的不良反应。 免疫治疗中的假性进展 在免疫治疗检查点阻断过程中,部分患者出现免疫相关反应,如肿瘤病灶初始大小增大或新病灶出现,活检证实为坏死或炎性细胞浸润,随后肿瘤负荷减轻,这种非传统的临床反应被认为是假性进展。 假性进展可能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激活了免疫细胞,使得免疫细胞大量富集在原发病灶和微小转移灶表面或内部。这种假性进展与治疗无效肿瘤本身发生进展在影像学上很难区别。一旦出现假性进展,因为和肿瘤复发不易鉴别,会使治疗进程受到很大干扰,如果决策错误,甚至会缩短患者的生存期。 对于不同类型的癌症,假性进展发生概率并不同。根据以往临床试验中的数据发现,不同肿瘤假性进展发生率存在差异,黑色素瘤患者接受免疫治疗后假性进展发生率为2.78%~9.69%,非小细胞肺癌为1.81%~5.77%,肾细胞癌为2.86%~8.82%。因此,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肿瘤大小的增加是由于治疗失败和真正的进展所致,而不是假性进展。 假性进展一般在患者接受免疫治疗的前几周出现(也有在12周出现的),但不大可能在治疗较长时间后出现。根据肿瘤缩小的时间,假性进展分为早期假性进展和迟发性假性进展。早期假性进展是指免疫治疗开始后12周内影像学评估肿瘤增长≥25%,迟发性假性进展则是在12周后的影像学评估中肿瘤增加≥25%。 如何区分假性进展与真正进展? 目前,除放射影像学评估和血液中各种指标检测对于肿瘤假性进展的评估外,临床病理组织学检查就更为直观和准确,是假性进展诊断的金标准。 1. 病灶活检 病理学检查一直是肿瘤诊断的金标准。通过活检可以发现肿瘤组织中的出血和成熟淋巴细胞的浸润,它们导致了细胞的坏死和死亡,这些正是引起病灶扩大的原因。但活检在临床应用中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可能会引起术后感染等并发症,患者因恐惧而拒绝活检,并且活检穿刺也存在一定的失败率。 2. 影像学随访 与活检相比,CT影像学随访是一种更为常见假性进展的评估方法。当发现病灶扩大后,医生可以在影像学随访的基础上,继续为那些KPS评分较好且没有出现恶化的患者继续治疗。其优点主要有两点,首先,作为一种方便无创的检查方法,它可以对肿瘤的生长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其次,在假性进展患者中,相较于中断治疗,在影像学随访下持续免疫治疗能够获得更好的临床获益。 但这种方法的缺点也不应忽视。例如持续的免疫治疗可以在超进展患者中加速疾病进展,同时阻碍了有效的治疗干预。患者也会因为担心疾病进展而要求改变治疗方案,加剧免疫治疗的难度。 3. 其他影像学检查 除了CT检查外,其他影像学检查方法也可用于鉴别假性进展。超顺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SPIONs)与磁共振成像(MRI)联用可以用来识别炎症组织。超声(US)在血流检测方面的优势也可以加以利用,来区分患者接受治疗后的假性进展和进展,但US 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它只能用于浅表或皮下病变,检查的可靠性会因操作者的不同而不同。除此之外,PET-CT用于鉴别假性进展也非常有前景,它已被广泛用于评估肿瘤对免疫治疗的反应。 4. 循环肿瘤DNA(ctDNA) ctDNA来源于肿瘤患者体内凋亡或坏死的肿瘤细胞,检测ctDNA水平可用于评价肿瘤负荷、肿瘤突变负荷(TMB)、微卫星不稳定性(MSI)和一些罕见突变。有研究证明ctDNA可用于区分假性进展和进展,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相较于影像学检查,ctDNA能更好地用于假性进展的鉴别,一是通过检测肿瘤细胞凋亡或坏死释放的ctDNA可反映肿瘤负荷,排除浸润的免疫细胞、坏死组织和水肿的干扰,二是ctDNA可以实时反映肿瘤负荷。最后,检测ctDNA只需采集静脉血,检测更加方便。 5. 血清IL-8水平 有研究发现血清中IL-8水平能正确反映肿瘤对免疫治疗的反应,IL-8也能更好地提示免疫治疗后的假性进展,当患者病灶扩大但血清IL-8水平下降时,可能正是假性进展的临床表现。同时,IL-8检测更加方便、经济,但未来需要更多的研究来优化IL-8用以评估免疫治疗反应的诊断标准。 6. 患者功能状态评估 研究者们关于患者功能状态和假性进展的关系有不同的意见。一些学者认为假性进展不伴有功能状态恶化,如体重减轻、发热盗汗和疼痛加剧等。但也有学者在研究中发现假性进展患者出现了临床表现恶化,如体重减轻和呼吸困难等。不同的临床表现可能同增大的病灶或渗出物引起的占位效应有关。因此,患者的功能状态可作为临床决策的参考,但不应作为判断假性进展的主要指标。 在肺癌免疫治疗中,假性进展表现多样,无论是原发灶的增大,新病灶的出现,抑或胸腔积液、心包积液或脑水肿的发生,其临床判断为假性进展的共同点均是经过对症或地塞米松抗炎治疗后,上述症状体征可以得到有效控制。 假性进展作为一种非典型的免疫治疗反应,无论对医生还是患者而言,都是一个挑战。 正确认识假性进展,可以最大化生存获益。 参考文献: 1. The potential mechanism, recognition and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tumor pseudoprogression after immunotherapy.  2. 肺癌免疫治疗假性进展的临床现状及研究进展 图片来源于网络  

半夏
年轻人晚睡、作息混乱,竟可能导致抑郁?

年轻人晚睡、作息混乱,竟可能导致抑郁?

抑郁是全球的重大健康挑战之一,影响全球3亿多人,并导致生活质量下降、残疾和过早死亡。抑郁的发病通常始于青春期或成年早期(12-30岁)阶段。 尽管抑郁治疗的可及性已有所改善,但年轻人抑郁的早期干预仍然不足。抑郁的发生发展与一系列复杂的生物心理社会因素有关。近期,《柳叶刀-精神病学》发表一篇综述深入阐述了睡眠-觉醒周期和昼夜节律紊乱对年轻人抑郁的影响。有意思的是,这篇综述还纳入了经历过精神困扰的年轻人的观点。 截图来源:The Lancet Psychiatry 论文指出,昼夜节律异常在患有各种抑郁症的成年人中得到充分证明,并且与核心临床特征有关,包括情绪不稳定、白天疲劳、非恢复性睡眠、运动活动减少、躯体症状以及食欲和体重变化。越来越多研究支持昼夜节律紊乱可能是抑郁的致病机制,纠正这些节律障碍也许应作为抑郁预防和干预策略的一部分。 昼夜节律影响心理健康的生物学基础 在我们体内,昼夜节律系统会调节我们生理和行为,以符合24小时太阳日的时间变化。 时钟基因在大多数细胞中表达,但由大脑视交叉上核(suprachiasmatic nuclei)中的主起搏器调节。在视交叉上核的作用下,来自眼睛的光信息会传递到调节情绪和睡眠-觉醒周期等功能的大脑回路。 强光是哺乳动物昼夜节律系统的主要刺激因素。啮齿动物模型表明,尤其异常的明暗时间会扰乱昼夜节律并产生类似抑郁的状态。 运动活动是另一个重要的昼夜节律输入信号。人类的体育锻炼也已被证明会改变昼夜节律标志物,包括体温和褪黑素。 此外,在动物和人类研究中都发现了与昼夜节律系统相关的遗传变异。有研究推测,昼夜节律系统具有生物学异常的人可能更容易患上抑郁。 为什么年轻人抑郁发病多?青春期昼夜节律变化可能有关 鉴于抑郁发作在青春期和成年早期达到高峰,因此这些时期的昼夜节律紊乱可能在部分人的抑郁发病机制中起到作用。 “我的整个童年都没有任何睡眠问题。直到11年级结束时,我才真正开始有心理健康问题。我完全不知道该如何让睡眠回归正常。” “让我想要寻求帮助的实际并不是情绪问题,而是睡不好。” ——精神困扰经历者 在人类中,青春期前后的睡眠类型会发生转变,其中睡眠-觉醒周期和褪黑素节律经历相位延迟,这表现为倾向于晚睡。 此外,环境因素也会影响昼夜节律。比如,晚上暴露在光线下会抑制褪黑素的分泌并影响睡眠。有研究显示,夜间较高水平的室外人造光与较晚的非周末就寝时间,与13-18 岁人群的情绪障碍患病率较高有关。 从儿童期开始,睡眠和喂养时间不规律,也与青春期抑郁发作有关。 青少年昼夜节律脆弱性(不规律、晚睡)与抑郁的联系,至少可以得到两种广泛机制的解释。 一方面,睡眠不规律、晚睡可能与青春期的正常昼夜节律变化(比如睡眠-觉醒阶段延迟)相互作用,导致昼夜节律更不稳定。 另一方面,环境因素(比如学校日程的变化、夜间光照)可能加剧睡眠不规律和晚睡。 图片来源:123RF 人群和临床研究支持昼夜节律紊乱和抑郁有关 “我无法入睡,一天睡不超过4-5个小时。我想,我的心理健康出了问题。” ——精神困扰经历者 研究显示,睡眠时相延迟(delayed sleep phase,晚睡晚起是主要特征)在年轻人中很常见。在青少年和成人的研究中都观察到,晚睡型人群出现抑郁症状的风险更高。一项采用孟德尔随机化(更好分析因果)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表明,早起与改善心理健康有因果关系。 反之,许多临床研究同样表明,抑郁患者的睡眠-觉醒周期和昼夜节律紊乱。除了睡眠,与健康对照者相比,患有抑郁障碍或双相情感障碍的年轻人在睡眠、进食、社交和一般活动等多方面的节律紊乱程度更高。比如,一项研究观察到,患有抑郁或焦虑障碍的成年人,大肌肉群的运动、活动更少,症状越严重,活动障碍也越明显。 此外,情绪的昼夜变化(早上情绪低落,晚上好转)是抑郁患者的常见特征之一。 昼夜节律紊乱型的抑郁,以及关键干预因素 基于现有研究证据,这篇综述“概念性”地提出了一种与昼夜节律紊乱有关的抑郁情绪障碍亚型,临床特征包括: 睡眠-觉醒周期异常 睡眠时相延迟 睡眠时间延长、白天活动过度减少 每天睡眠开始和偏移的时间高度不规律 主观能量低和长期疲劳,无法通过睡眠恢复 食欲增加或体重增加 躯体症状(如疲劳、头痛、虚弱、肌肉骨骼疼痛和消化道问题) 在此基础上,考虑上述因素对抑郁发生发展的潜在影响,综述团队进一步提出建议, 关键发展因素,晚间睡眠型或睡眠时相延迟,应该是抑郁一级预防的目标。 其他因素则是早期干预的重要目标:比如情绪低落、白天精力不足、睡眠难以恢复精力和睡眠-觉醒周期不规律。 二级预防(预防身体健康合并症和其他疾病)的目标:食欲增加、体重增加和白天活动量减少等特征。   图片来源:123RF   时间疗法:对抑郁预防和早期干预的影响 “直到我开始控制我的睡眠问题,我的心理健康才开始好转。” ——精神困扰经历者 增加昼夜节律的环境同步: 强光是哺乳动物的主要昼夜节律同步器,然而,抑郁患者可能无法充分接触白天的强光,从而对昼夜节律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光疗”(比如通过灯箱或眼镜定时进行)是一种预防和干预情绪障碍的策略。一些研究初步表明,光疗可以改善抑郁症状严重程度和睡眠质量。 […]

半夏
提神醒脑?长期嚼槟榔易患口腔癌

提神醒脑?长期嚼槟榔易患口腔癌

“枸杞槟榔,有枸杞,更好一点” “口味王,提神快” “口味王槟榔,邀您收看前情回顾” 不知从何时起,槟榔的广告满天飞,频繁出现在荧幕上。无论是追剧还是看综艺,总是在关键时刻突然跳出槟榔广告,被观众疯狂吐槽。 近日,国家广电总局发布通知,要求停止利用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节目宣传推销槟榔及其制品。消息一经发出,就登上了微博热搜榜,网友纷纷表示真是大快人心。 槟榔为何深受喜爱?   槟榔,一种棕榈科植物,果实与椰子相似,但是只有李子大小,在东南亚被广泛种植,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台湾、云南、海南等地区。新鲜的槟榔果呈绿色,其加工制品为褐色,非常受欢迎。 大家喜欢嚼槟榔的原因其实和吸烟差不多。 提神醒脑:槟榔中含有很多生物碱,这些碱性成分对神经系统有一定的作用,熬夜加班、累了困了嚼一嚼,瞬间提神醒脑。 使人上瘾:生物碱也会使人上瘾,欲罢不能,槟榔是仅次于烟、酒和咖啡的第四类成瘾性消费品。 长期嚼槟榔易患口腔癌   虽然槟榔可以提神,但是,早在2003年,世界卫生组织就已经将槟榔划为一级致癌物。 我国槟榔消费主要集中在海南、湖南、云南、台湾等地。湖南作为我国最大的槟榔生产加工地,其口腔癌的发病率也在逐年增长。 一篇刊登在《中国牙科研究杂志》上的论文指出,在湖南省长沙市的5家医院中,2005年口腔癌发病人数仅为305例,2016年就增加到了2108例。其中,2016年的口腔癌患者中有1803人经常嚼槟榔。 研究表明,槟榔除了与口腔癌有密切关系,还会增加总体肿瘤的发病率,例如肝癌、胃癌等。 槟榔如何致癌 槟榔粗糙,长期嚼损伤口腔黏膜 槟榔的纤维很粗糙,口腔黏膜比较脆弱,长期嚼食槟榔会使口腔黏膜受损,从而导致各种口腔慢性炎症,形成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OSF),最终诱发口腔癌。这个过程像是拿鸡蛋碰石头,那就后惨败的只能是“鸡蛋”。 多种生物碱“作恶” 槟榔中含有多种生物碱,以槟榔碱和次槟榔碱为主,这些成分具有一定的细胞毒性,不仅能杀死细胞,还能导致口腔炎症,进一步就会发展为口腔癌症。 不仅如此,槟榔碱和次槟榔碱本身就有致癌性,对人体机能产生影响。 增加细胞内活性氧比例 槟榔里的化合物能增加细胞内活性氧(ROS)的比例。活性氧能直接破坏DNA,蛋白等细胞成分,同时,刺激一些细胞生长信号通路。 通常,这些因素并不是单独起作用的,而是“狼狈为奸”,一起搞破坏,口腔黏膜招架不住攻势,逐渐癌变。 写在最后 你在开心嚼槟榔的时候,槟榔却在悄悄毁掉你。由衷地劝告依然还在乐此不疲嚼槟榔的人:尽早戒掉,远离癌症。  

半夏
​环磷酰胺胶囊拟纳入优先审评;这款LAG-3 单抗完成首例受试者给药 丨肿瘤情报

​环磷酰胺胶囊拟纳入优先审评;这款LAG-3 单抗完成首例受试者给药 丨肿瘤情报

要点提示 CANCER DISCOV:一项在恶性胸膜疾病患者中开展的局部间皮素靶向CAR-T细胞治疗联合抗PD-1药物帕博利珠单抗的I期试验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nab-Sirolimus 治疗恶性血管周围上皮样细胞瘤的Ⅱ期试验 新药:环磷酰胺胶囊拟纳入优先审评 前沿:这款LAG-3 单抗完成首例受试者给药 01 CANCER DISCOV:一项在恶性胸膜疾病患者中开展的局部间皮素靶向CAR-T细胞治疗联合抗PD-1药物帕博利珠单抗的I期试验 恶性胸膜疾病,包括转移性肺癌和乳腺癌以及恶性胸膜间皮瘤(MPM),是一种侵袭性实体瘤,治疗反应较差。研究人员首次开发并进行了局部递送、自体、间皮素靶向嵌合抗原受体(CAR)T 细胞疗法的Ⅰ期研究。 研究发表截图 该研究中,27例患者(25例MPM患者)胸膜腔内给予0.3M至60M CAR-T细胞/kg是安全且耐受良好的。39%的患者在外周血中检测到CAR-T细胞时间超过100天。 既往研究数据证明PD-1阻断可增强小鼠CAR-T细胞功能,在该项研究中,18例MPM患者也安全接受了帕博利珠单抗治疗。在这些患者中,CAR-T细胞输注的中位总生存期(OS)为23.9个月。8例患者的疾病稳定持续≥6个月;2例患者的PET-CT扫描显示完全代谢缓解。 这项研究表明,应在实体瘤患者中进一步评价CAR-T细胞和PD-1抑制剂的免疫联合治疗策略。 02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nab-Sirolimus 治疗恶性血管周围上皮样细胞瘤的Ⅱ期试验 恶性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瘤(PEComa)是一种罕见的侵袭性肉瘤,尚无获批的治疗方法。日前,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在线发表了一项关于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抑制剂nab-Sirolimus在恶性PEComa患者中安全性和疗效的研究。 研究发表截图 该研究纳入恶性PEComa患者,采用nab-Sirolimus 100mg/m2静脉注射,每周1次,共2周,3周为1周期。主要终点是独立放射学审查委员会评价的客观缓解率(ORR)。关键次要终点包括缓解持续时间(DoR)、无进展生存期(PFS)和安全性。 研究结果显示,34例安全性可评价的患者接受治疗,31例可评价疗效。ORR为39%(95%CI:22-58),1例完全缓解(CR)和11例部分缓解(PR),52%的患者疾病稳定(SD),10%疾病进展。缓解起效迅速且持久。中位随访2.5年后未达到中位DoR,12例缓解者中7例正在接受治疗。25/31例患者进行了肿瘤突变谱分析:89%携带TSC2突变及13%未携带TSC2突变的患者获得经证实的缓解(P<0.001)。中位PFS为10.6个月(95%CI:5.5个月至未达到),中位OS为40.8个月(95%CI:22.2个月至未达到)。 大多数治疗相关不良事件为1级或2级,可通过长期治疗进行管理。未发生≥4级治疗相关不良事件。 该研究结果表明,nab-Sirolimus在恶性PEComa患者中有表现出了良好的抗肿瘤活性,其或可成为恶性PEComa患者治疗新选择。 03 新药:环磷酰胺胶囊拟纳入优先审评 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CDE)最新公示显示,恒瑞医药环磷酰胺胶囊以“符合儿童生理特征的儿童用药品新品种、剂型和规格”拟纳入优先审评,拟定适应证包括恶性淋巴瘤、白血病、乳腺癌等多个瘤种。   CDE官网截图   环磷酰胺(CTX)是广泛应用的抗癌药物之一。据文献报道,这是一种无活性前体细胞毒类药物,进入体内被肝脏或肿瘤内存在的过量磷酰胺酶或磷酸酶水解,转变为有活性的磷酰胺氮芥而起作用,其机制是与DNA发生交叉联结,抑制DNA的合成和干扰RNA的功能,从而抑制肿瘤和免疫细胞的增殖。   此次恒瑞医药环磷酰胺胶囊拟纳入优先审评,拟定适应证具体包括:(1)恶性淋巴瘤(Ann Arbor分期III期和IV期)、霍奇金淋巴瘤、淋巴细胞性淋巴瘤(结节性或弥漫性)、混合细胞型淋巴瘤、组织细胞性淋巴瘤、伯基特淋巴瘤;(2)多发性骨髓瘤;(3)白血病: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急性原始细胞危象通常无效)、急性髓性和单核细胞性白血病、急性淋巴细胞性(干细胞)白血病(缓解期间给予环磷酰胺可有效延长缓解期);(4)蕈样真菌病(晚期);(5)成神经细胞瘤(弥散性疾病);(6)卵巢腺癌;(7)视网膜母细胞瘤;(8)乳腺癌。 04 前沿:这款LAG-3 单抗完成首例受试者给药 10 月 12 日,复宏汉霖宣布,其自主研发的重组抗LAG-3人源化单克隆抗体注射液HLX26 用于实体瘤及淋巴瘤治疗的Ⅰ期临床研究于中国境内(不包括港澳台地区)完成首例受试者给药。 […]

半夏
最新医生问答
最新抗癌笔记
top3

新年打卡

2024年02月17日
top4

好久没来

2024年02月17日
top5

CR

2024年02月01日
top6

七周年纪念!

2024年01月25日
扫描下方二维码回复 666 获取解锁验证码
步骤:[ 打开微信]->[ 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三阴姐妹互助圈"公众号输入 666 获取验证码],即可永久解锁本站全部文章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