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肺癌

肺癌

阿司匹林与癌症的那些事儿!

阿司匹林与癌症的那些事儿!

近日,《美国医学会杂志-肿瘤学》(JAMA Oncoloy)刊登了一项涉及约9.5万人的数据分析研究。 该研究汇总分析了美国的护士健康研究(NHS,1980-2014)和健康专业人员随访研究(HPFS,1986-2014)的70岁以上人群,其中排除了已被诊断癌症的人群。 研究结果表明,那些于70岁之前就开始服用阿司匹林并坚持服用至70岁以后的人群结直肠癌风险显著降低,较未常规服用阿司匹林的人群显著降低20%。而70岁之后才开始常规服用阿司匹林的人群并没有比未常规服用阿司匹林的人群结直肠癌风险有明显差异。 因此,研究者认为,70岁之前已服用阿司匹林的人群继续服用可以有效预防结肠癌。 阿司匹林(Aspirin,乙酰水杨酸),1898年上市以来,至今已有超过百年的临床应用,成为医药史上三大经典药物之一。至今仍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解热、镇痛和抗炎药,也是作为比较和评价其他药物的标准制剂。近年来,其效用更是被不断开发。目前,阿司匹林已在多项指南中被推荐为特定人群的结直肠癌预防用药。但何时服药才是最佳的预防时间呢?仍然众说纷纭,未有定论。 这已经不是阿司匹林被和癌症联系到一起了,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科学界就发现阿司匹林可以有效预防癌症。在这之后,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有超过100项观察性研究证实了阿司匹林的癌症预防效用。 2020年,多项研究也不断印证了这一观点,中国医学论坛报今日肿瘤也曾多次报道过相似研究,本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汇总,以飨读者。 阿司匹林与结肠癌 早前,英国科学家即在国际顶级医学期刊《 柳叶刀》(Lancet)杂志发表了以下研究论文。 该研究以林奇综合征(Lynch syndrome)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从全球43个临床研究中心共招募并最终敲定了861名林奇综合征患者参加研究中,平均年龄为42岁。 经过统计发现,阿司匹林干预组(2~4年每天服用600 mg阿司匹林)有40例(共427例)被确诊为结直肠癌,发病率为9%;安慰剂对照组(每天服用等剂量安慰剂)有58例确诊,发病率为13%。 意向治疗Cox比例风险分析显示,阿司匹林组和安慰剂组的风险比(HR)显著降低35% (95% CI 0.43-0.97; p=0.035)。对于所有林奇综合征癌症,意向治疗分析没有达到显著性,但按协议分析显示阿司匹林组的总体风险显著降低(HR=0.63, 0.43-0.92;p=0.018),并且在干预阶段,阿司匹林组和安慰剂组的不良事件相似,这意味着服用阿司匹林并无明显的副作用。 经过长达20年的对于研究终点——结直肠癌的发展的监测,最终结果表明,林奇综合征患者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超过两年),能把结直肠癌的发病率降低一半,并且没有明显的副作用。 阿司匹林与肺癌 在肺癌领域,阿司匹林也有相关发现。 发表于著名医学期刊《胸部肿瘤学杂志》(Journal of Thoracic Oncology,JTO)的研究论文中,韩国研究团队阐释了这方面的观点。   在这项研究对象超过73万人的数据分析性研究中,研究者纳入了来自韩国全国健康保险服务(KNHIS)数据库的2002~2003年接受韩国全国健康检查的732199例受试者,并对其进行了近十年的随访。 研究结果表明,服用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和二甲双胍,都与肺癌风险显著负相关,同时服药者风险更低。 统计数据显示,服用二甲双胍与肺癌发生率和死亡率都呈现出了显著负相关,而且存在剂量反应关系。两年中累积服用二甲双胍≥547.5天的人群中,肺癌发病风险更是大幅降低达56%,死亡风险也显著降低24%!并且,这一保护效应在非吸烟和女性人群中更为显著。 同样的,随着阿司匹林和他汀类药物的使用,肺癌死亡率也表现出了明显的剂量依赖性降低。 进一步分析发现,同时服用多种药物也显示出了对肺癌的更强保护性关联。因此,该研究提示,阿司匹林、二甲双胍和他汀类药物均与肺癌风险降低独立相关,并且可能存在协同作用。 阿司匹林与肝癌 作为医学界一大“神药”,即便是往届的“癌中之王”——肝癌,阿司匹林也能染指一二。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 Engl J Med)曾在线发表了瑞典一项对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进行的一项全国性研究。研究者通过瑞典全国性的登记,使用瑞典传染病监测登记数据库,确定了50275例在2005年~2015年间被诊断为急性和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的成年人,其中包括了低剂量(75 mg或160 mg)阿司匹林使用者和非使用者。 分析试验结果显示,阿司匹林使用者患肝癌发病率的风险比非阿司匹林使用者低31%(调整后的亚风险比为0.69),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肝脏相关死亡率的调整后风险比未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低27%。值得注意的是,与短期使用(3个月至<1年;调整后风险比为0.90)或间歇、停用或不使用阿司匹林相比,服用阿司匹林的时间与发生肝癌风险降低的程度成正相关。 是否停药或反复服用也是决定相关性的重要因素。持续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肝癌发生率明显低于那些间断服用或长时间停药的患者。 总之,与不使用阿司匹林相比,使用低剂量阿司匹林可显著降低肝细胞癌的风险,降低肝癌相关死亡率,而不会显著增加胃肠道出血的风险。 “神药”阿司匹林与癌症之间的负相关性多年来一直为研究者不断探索。尽管中间的声音并不是完全一致,仍有多项研究认为两者之间并无显著联系,但值得期待的是,一旦这样的联系形成科学领域的共识将为癌症预防带来又一福音。  

玉米
抗氧化剂对肺癌究竟是敌是友?我们又该如何选择?

抗氧化剂对肺癌究竟是敌是友?我们又该如何选择?

说到抗氧化,相信很多小伙伴都不陌生。在许多保健品广告中都在宣扬有抗氧化功效,“抗氧化”也常常与抗衰老、美白、抗癌等名词关联到一起。抗氧化剂被认为可以抗癌,是因为它可以改善身体的氧化压力,消除自由基。先前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大量食用富含抗氧化剂的水果和蔬菜与某些癌症风险降低有关,包括肺癌。根据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 (WCRF) 的最新更新,有适度的证据表明,摄入抗氧化剂、蔬菜和水果等膳食来源可能是预防肺癌发生的保护因素,视黄醇或类胡萝卜素也是如此。然而,抗氧化营养素对肺癌风险的个体作用仍无定论…… 抗氧化剂摄入的个体影响, 对肺癌是敌是友? 1 \ 膳食维生素 A 和 β-胡萝卜素 1/ 维生素 A 和 β-胡萝卜素可能参与抗氧化活性、诱导解毒酶和抑制细胞增殖。这可能对预防肺癌有重要作用。此外,维生素 A 和 β-胡萝卜素参与 DNA 甲基化和 DNA 损伤。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和美国癌症研究所 (WCRF/AICR) 在 2007 年报告说,来自队列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的膳食维生素 A 和 β-胡萝卜素摄入量与降低肺癌风险有关。然而,补充β-胡萝卜素会增加患肺癌的风险。 在涉及11项研究,包括 6139 例肺癌病例,报告了饮食与肺癌风险之间的关联。得出结论为:膳食维生素 A 摄入量可以降低肺癌风险(汇总 RR = 0.855,95% CI = 0.739–0.989,I 2 = 60.5%),尤其在亚洲人群中效果显著。 涉及 9372 例肺癌病例的 18 项研究报告了膳食 β-胡萝卜素摄入量与肺癌风险之间的关联。其中 6 项研究发现饮食中的 β-胡萝卜素摄入量与肺癌风险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而 12 项研究发现负相关。汇总结果表明,摄入最高类别的 β-胡萝卜素可降低肺癌风险(汇总 RR […]

玉米
治愈的决心|至暗时刻的勇敢抉择

治愈的决心|至暗时刻的勇敢抉择

  “有时不幸之事,也会发生在善良的人身上。” ——但或许回过头看,幸运还是会眷顾他们。 一顿来之不易的除夕团圆饭   时光定格在2023年除夕夜,安徽蚌埠。   当大家用烟花庆祝来之不易的春节团圆时,阿升满面笑容地端出年夜饭的最后一盘菜,用的是父亲为自家特意留下来的上好牛肉。   看着如今其乐融融的场景,恐怕不会有人想到,1年前,笑容满面的阿升是焦虑满格的医院常客,而他对面身强力壮的父亲则是那个被宣判了癌症的病人。   今年过年,阿升28岁,也是他刚出世不久的儿子第一次过春节。刚当上父亲半年的他笑着说,相比当儿子,自己还没有太多当父亲的实感。但无论是父是子,经过这一年多,他早已具备了远超同龄人的成熟与担当。   回想起去年此时,他顾不上工作,甚至顾不上休息,为了父亲的手术而不断奔波于上海和家乡之间,那种疲惫与焦虑感让他至今仍心有余悸。   如今他的父亲已从癌症的阴影中走出,而他也终于可以放下心中的包袱,将这一年多来带父亲寻医问药的艰辛娓娓道来。此时阿升侃侃而谈的语气中带着一种风浪过后的平静,同时,他谈论疾病与治疗时的专业与对细节的熟练程度则会给人一种医疗工作者的错觉,让人忘了他其实做着与之毫不相干的外贸工作。   1 一次“幸运”的“感冒”   “是怎么发现肺癌的呢?”这个必答问题背后总能引出故事。   2021年十月份,54岁一向健朗的父亲突然发烧了。   “一开始,我们都以为是普通感冒,就带我爸去社区诊所挂了点滴。但奇怪的是,每次挂水完了确实退烧了,但一到晚上就又开始发烧,而且还有很严重的盗汗。”   一周的反复让阿升意识到,这可能并不是一般的感冒,于是去当地医院为父亲做了CT检查。   果然,反复发烧是因为肺炎。但更坏的消息是,CT显示肺部有实性结节,医生推断为肿瘤或肺结核。随后活检结果证实了这一猜测。父亲所患的是肺鳞癌。   这个结果,对阿升来说简直是晴天霹雳,他没想到,一向身体健朗且年纪并不算大的父亲竟确诊了癌症。   但如今理性回望,他深刻觉得这算是一次“幸运”的“感冒”。   “我爸平时的身体特别好。所以这次感觉真是祖宗保佑吧,他正好发烧了,我正好又关心上了这件事,所以及早检查出来了。兴许当时过两天他肺炎下去就真的不知道了。那未来再发现,后果可能不堪设想。”   2 初识免疫新辅助   阿升随后将父亲转到了当地最大的三甲医院,拿到了中央型肺鳞癌的诊断。他并不敢告诉父亲实情,决定先瞒着父亲与医生沟通治疗方案。   幸运的是,父亲发现得早,分期是2B期,有手术根治机会;然而肿瘤靠近中央动脉,手术危险性很高,当地医生建议先用化疗+免疫的方案进行术前新辅助治疗,然后再行手术。   通俗地说,新辅助治疗就是在手术前进行的抗肿瘤治疗,以缩小肿瘤降低分期,在更有利的时机再进行手术切除。以往的新辅助治疗手段主要是化疗,近年来,免疫治疗也是临床研究的重点。   初次听到这个名词,阿升一脸茫然,但又隐约感觉到,“新辅助治疗”也许就是能挽救他父亲生命的希望所在。就在这时,受他委托的亲戚也联系到了上海市胸科医院肺部肿瘤临床医学中心副主任成兴华医生。阿升决定第二天就开车带父亲奔赴上海,由此开启了多次往返上海的求医路。   成兴华医生 上海市胸科医院肺部肿瘤临床医学中心副主任   “这名患者具有手术指征,而且相对比较年轻,也没有明确的手术禁忌症,是适合手术的病人。但在国际上,这类患者会通常建议先做新辅助治疗。”成兴华说。   他介绍道,过去新辅助治疗手段主要是新辅助化疗。但是从经验来看,新辅助化疗的作用并不是特别明显。所以很多局部晚期的病人可能就选择了直接手术治疗。但是直接手术的治疗效果往往并不理想,不仅手术难度大,复发的风险也会比较高。   恰巧,成兴华所在科室在国内参与了全球首个新辅助免疫治疗大型临床研究,且当时已公布了初步结果,在国际上也引起了重大反响。成兴华回忆,研究中有不少类似患者,经过免疫联合化疗的新辅助治疗后,不但在手术中实现肿瘤完整切除,而且总体的药物治疗反应非常好,术后很多病人都获得了非常满意的无复发生存的状态。 […]

小D
II-III期肺癌PD-1抑制剂新辅助治疗,ORR达76.0%,R0切除率100%!

II-III期肺癌PD-1抑制剂新辅助治疗,ORR达76.0%,R0切除率100%!

我国是一个“肺癌大国”,每年因肺癌死亡人数60余万。II-III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预后目前仍然较差。而且放化疗和靶向治疗的价值有限,仅能轻微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PD-1)和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D-L1)检查点抑制剂具有很好的抗肿瘤作用,其在新辅助治疗中的价值已在可切除的IB-IIIA NSCLC中得到证实,病理反应显著改善。新辅助治疗也可以降低最初不可切除的NSCLC,转化为可切除的疾病(RD),并显著提高接受手术的患者的生存率。 辅助治疗是指在根治术后进行的治疗,治疗的目的在于治疗切缘残余肿瘤病灶、残余的阳性淋巴结以及微小转移灶,从而控制疾病进展,避免术后出现复发,进一步延长生存时间。 新辅助治疗是在根治治疗前进行的治疗,其治疗目的还有重要的一点,即降低患者分期、缩小肿瘤体积、提高手术切除率等有利于根治手术进行的目标。也使部分肿瘤局部进展、本来不具备手术条件的患者获得根治手术的机会。 目前,在非小细胞肺癌新辅助治疗领域,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于2022年3月批准PD-1抑制剂纳武利尤单抗与含铂双药化疗联用,作为新辅助疗法,治疗可切除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不论患者PD-L1表达情况如何。同时,NSCLC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指南中,推荐了纳武利尤单抗联合化疗(每3周一疗程,最多3个疗程)作为NSCLC的新辅助治疗策略。 近日,由同济大学附属上海肺科医院张鹏教授团队开展的,特瑞普利单抗联合化疗新辅助治疗II-III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LungMate 002研究在BMC Med杂志发表,标题为:“Safety and effectiveness of neoadjuvant PD-1 inhibitor (toripalimab) plus chemotherapy in stage II-III NSCLC (LungMate 002): an open-label, single-arm, phase 2 trial ”。 研究结果显示:特瑞普利单抗联合化疗新辅助治疗II-III期NSCLC客观缓解率(ORR)为76.0%,其中完全缓解(CR) 8例(16.0%);R0切除率100%,主要病理缓解(MPR)为55.6%。 研究共纳入50例患者临床II-III期、EGFR/ALK野生型NSCLC。患者接受2~4个周期特瑞普利单抗(240mg,3周1次)联合以卡铂为基础的化疗。在第2个治疗周期后,所有患者由多学科团队重新评估。符合手术条件的患者接受手术;否则,患者接受其余治疗周期。主要研究终点为安全性和主要病理缓解(MPR)。次要研究终点为R0切除率、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 结果显示: 50例患者中,12例(24.0%)为可切除性病变(RD),38例(76.0%)为潜在可切除性病变(PRD)。 客观缓解率(ORR)为76.0%,其中完全缓解(CR)8例(16.0%),部分缓解(PR)30例(60.0%),稳定(SD)10例(20.0%),进展(PD)2例(4.0%)。 12例(100%)RD患者可手术,25例(65.8%)PRD患者可手术,1例(2.0%)PRD患者拒绝手术。36例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均达到R0切除(100%);20例(55.6%)获得MPR,其中10例(27.8%)获得病理完全缓解(pCR)。 入组患者与样本流程图 安全性方面,48例(96.0%)发生了治疗相关不良事件(TRAEs)。3例(6.0%)发生严重TRAE,包括骨髓抑制、药物性肝损伤和咯血相关死亡。 治疗相关不良反应 另外,研究发现基线肿瘤样本的CHI3L1表达可预测治疗反应(AUC=0.732)、OS (P=0.017)和PFS (P=0.001),比PD-L1表现出更好的预测能力。 基线肿瘤样本差异表达分析。a在基线肿瘤样本中,应答组和无应答组之间的差异表达。b基线肿瘤样本中CHI3L1的表达比PD-L1表现出更好的治疗反应预测能力。cd基线肿瘤样本中CHI3L1 IHC评分高和低之间的OS差异和PFS差异。e无应答组和应答组在基线肿瘤样本中CHI3L1免疫组化表达的比较。f不同反应组CHI3L1的代表性IHC图像 与基线相比,治疗有效组(CR+PR)的PD-1表达、T细胞丰度和免疫相关通路富集均增加,而无应答组(SD+PD)的PD-1表达、T细胞丰度和免疫相关通路富集均无增加。 基线和处理后样品的差异表达分析。a无反应组中基线和治疗后肿瘤样本之间的表达差异。b无反应组基线和治疗后肿瘤样本中PD-1的表达和免疫评分。c反应组中基线和治疗后肿瘤样本的表达差异。d反应组中基线和治疗后肿瘤样本中PD-1的表达和免疫评分。 在术后辅助治疗领域,PD-1抗体的应用也获批了相应适应症: 在国内,阿替利珠单抗获中国NMPA批准单药用于检测评估为≥1%肿瘤细胞(TC)PD-L1染色阳性、经手术切除、以铂类为基础化疗之后的II-IIIA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辅助治疗;在美国,阿替利珠单抗获美国FDA:作为手术和铂类化疗后的辅助治疗,用于治疗肿瘤表达PD-L1≥1%的成人II-IIIA期非小细胞肺癌。 手术仍然是可切除NSCLC最主要的治疗手段,局部晚期患者术后出现复发和转移的概率较高可能与术前已经出现微转移病灶有关。术前新辅助治疗可缩小瘤体,使肿瘤降期后达到R0切除,并清除患者机体内的微转移病灶,推迟复发或转移的时间,有效延长患者的生存期。PD-1/L1抑制剂联合化疗则有望为局部晚期NSCLC患者术前新辅助治疗或术后辅助治疗提供新的治疗思路。 参考资料: DOI:https://doi.org/10.1186/s12916-022-02696-4

玉米
OS超五年不是梦!免疫治疗成为早期NSCLC治疗新标准

OS超五年不是梦!免疫治疗成为早期NSCLC治疗新标准

相比于晚期肺癌的内科姑息治疗,可手术的早期肺癌患者是目前肺癌中最有希望长期治愈的人群,因此提高这部分人群的无病生存时间,是非常重要的临床方向。而免疫治疗,在拿下晚期肺癌后,已经不断向早期布局。随着人们对免疫治疗不断的探索,免疫治疗在早期肿瘤中也展现出很好的应用前景。今年一月上半月,纳武利尤单抗(欧狄沃,O药)刚刚获得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新增适应症,联合含铂双药化疗(每三周一个疗程,持续三个疗程),用于可切除的(肿瘤≥4 cm或淋巴结阳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成人患者的新辅助治疗,近日FDA又批准帕博利珠单抗(K药)新适应症,用于手术切除及铂类化疗后的Ⅰb、Ⅱ或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的辅助治疗。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早期NSCLC的免疫治疗。 1. 阿替利珠单抗 2021 年 10 月 16 日,FDA 批准了 atezolizumab (阿替利珠单抗,T药) 用作切除术和铂类化疗后的辅助治疗以及由 Ventana Medical Systems, Inc. 开发的 VENTANA PD-L1 (SP263) 检测设备,用作辅助诊断设备用作切除术和铂类化疗后的辅助治疗,用于 II 至 IIIA 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这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可用于 NSCLC 辅助治疗的癌症免疫疗药物,是肿瘤药物发展史的重要里程碑! 该申请批准是根据IMpower010(NCT02486718) Ⅲ 期试验数据,共有 1280 名患者纳入了该实验并接受了顺铂+培美曲塞/吉西他滨/多西他赛/长春瑞滨治疗1至4个周期,然后其中1005名患者以1:1的比例随机接受每21天1200mg的T药或BSC。 该试验的主要终点是研究者评估的 DFS,该 DFS 进行了分层测试: (1)II 至 IIIA 期疾病且 PD-L1 表达为 1% 或更高的患者; (2)II 至 IIIA 期疾病的所有随机患者; (3)意图IB 至 IIIA 期疾病的治疗 (ITT) 人群。 次要终点包括:ITT […]

玉米
老年肺癌患者应如何治疗?中国专家共识来了

老年肺癌患者应如何治疗?中国专家共识来了

肺癌是全球及我国6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及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晚期肺癌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随着年龄增长,老年患者合并的基础疾病增多,同时伴有器官储备功能下降。老年患者生理机能的改变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及清除等诸多方面都会产生影响,并可能导致老年患者对于治疗的耐受性下降。 既往研究显示:年龄65岁以上的老年患者化疗后粒细胞减少伴感染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显著升高。此外,黏膜炎、心脏及神经毒性等化疗不良反应(AE)发生的风险和严重程度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根据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数据库(SEER)近40年的病例分析显示肺癌患者中老年人占比也有逐年增高的趋势。 WHO对老年人的定义为60周岁以上人群,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老年肿瘤指南中对于老年人的定义为65周岁以上的人群,并且这个标准自2006年一直沿用至今,进一步依据年龄把老年肿瘤患者分为如下三类:65岁-75岁为低龄老年人,76岁-85岁为老年人,>85岁为高龄老年人。 本文主要围绕老年晚期肺癌患者的评估以及治疗方式,包括化疗、靶向治疗、抗血管生成治疗和免疫治疗等热点问题进行编写,以期能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01- 老年肺癌患者评估 问题1:老年肺癌患者是否需要进行老年评估? 共识推荐:年龄≥65岁并且拟接受抗肿瘤治疗的肺癌患者应该进行老年评估。老年多维度评估有助于制定个体化的抗肿瘤策略,发现可干预的老年问题。 由于单一的年龄、KPS评分和ECOG PS评分均无法准确指导抗肿瘤治疗,因此对于拟接受抗肿瘤治疗的老年肺癌患者需要进行老年评估,评估的内容至少应包括躯体功能状态、合并症、跌倒史、抑郁、认知及营养状态等综合内容。老年评估能发现常规肿瘤评估中疏漏的老年问题;预测年龄≥65岁老年患者的化疗风险;有助于制定个体化的抗肿瘤策略。一项包含肺癌患者的系统综述显示经过老年评估,中位28%(范围8%-54%)的患者调整了抗肿瘤治疗方案,其中多数患者接受了更加和缓的治疗模式。此外,中位72%(范围26%-100%)的患者调整了营养及多重用药等干预。由于75%的研究显示老年评估组治疗完成率更高,55%的研究显示老年评估组AE更低,该系统综述提示老年评估可能有助于提高老年患者抗肿瘤治疗的耐受性。 问题2:哪些工具可用于评估老年肺癌患者的化疗耐受性?(附量表) 共识推荐:癌症及衰老研究组(CARG)化疗风险评估量表及老年化疗风险评估量表( CRASH)等量表可用于预测老年肺癌患者的化疗耐受性。 问题3:老年肺癌患者药物治疗的注意事项? 共识推荐:老年肺癌患者普遍存在多重用药,治疗过程中应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及患者的肝肾功能,依据个体情况调整抗肿瘤药物的剂量。 治疗过程中应注意判断是否存在药物间的相互作用,药物与疾病的相互作用以及药物AE,例如: 卡铂、依托泊苷、吉西他滨、紫杉醇和吉非替尼可增加华法林的血药浓度,导致出血风险增加; 顺铂可降低苯妥英钠的血药浓度,因而不利于癫痫的控制; 一代和三代EGFR-TKIs主要经CYP3A4/5代谢,卡马西平及苯妥英钠等强CYP酶诱导剂能加速一代和三代EGFR-TKIs代谢,降低其血药浓度,继而会影响抗肿瘤疗效; 伊曲康唑等强CYP抑制剂能增加一代EGFR-TKIs的血药浓度,而导致药物AE增加; 胃液pH值升高会减少一代EGFR-TKIs的吸收等。 基于SEER数据库的研究显示对于≥65岁的老年肿瘤患者,TKIs治疗期间联合应用质子泵抑制剂( PPIs)的比例高达22%。厄洛替尼联合PPIs治疗的肺癌患者90 d内死亡风险增加21%,1年内死亡风险增加11%。吉非替尼的研究同样也提示联合PPIs治疗会增加患者的死亡风险。此外,有研究提示PPIs还可能影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的疗效。POPLAR及OAK研究的汇总分析提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PPIs治疗的患者无论无进展生存时间(PFS)(1.9个月 vs 2.8个月,P=0.001)还是OS(9.6个月 vs 14.5个月,P=0.000,1)均显著缩短。 老年肺癌患者合并肝肾功能不全的比例增高,故对于经肝肾代谢的抗肿瘤药物需要调整剂量以降低其毒副反应。 需要依据肾功能调整剂量的药物包括:顺铂、卡铂、培美曲塞、依托泊苷、克唑替尼等。 轻、中度肝功能不全需要调整的药物包括:多西他赛、紫杉醇、白蛋白紫杉醇、吉西他滨、吉非替尼、厄洛替尼、克唑替尼、布加替尼等。 重度肝功能不全需要调整剂量的药物包括:阿来替尼、塞瑞替尼、奥希替尼、培美曲塞、依托泊苷、长春瑞滨等。 -02- 老年晚期NSCLC的化疗选择 问题1:老年晚期NSCLC患者接受化疗是否能够获得临床获益? 共识推荐:老年晚期NSCLC患者接受化疗有临床获益,对于可以耐受化疗的老年患者,化疗优于最佳支持治疗。 问题2:老年晚期NSCLC患者常用的化疗药物及治疗方案的选择? 共识推荐:老年晚期NSCLC患者接受含铂双药治疗优于单药化疗,但需考虑患者身体状况选择不同的化疗药物及治疗方案并注意AE。 -03- 老年晚期NSCLC抗血管生成治疗 问题1:老年NSCLC患者抗血管生成治疗药物的应用及安全性如何? 共识推荐:老年NSCLC患者可考虑采用与总体人群相似治疗剂量,安全性整体亦大致相似。但在应用抗血管生成药物期间需要对AE进行严密监测。 问题2:抗血管生成治疗药物在老年晚期肺癌患者中的治疗疗效如何? 共识推荐:抗血管生成治疗药物单药使用或联合化疗、EGFR-TKIs或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均在老年患者中显示出了一定的疗效,在老年肺癌患者中可根据病情及身体状况酌情应用。 -04- 老年晚期NSCLC靶向治疗 问题1:老年NSCLC患者驱动基因谱是否有别于其他年龄段患者? 共识推荐:NSCLC老年患者驱动基因谱有其特点,但与非老年患者差异不显著。对于老年肺腺癌或是有腺癌成分的患者,应常规进行驱动基因检测;部分鳞癌患者,也可以考虑进行驱动基因检测。 针对携带驱动基因的老年NSCLC患者,多项研究表明,接受针对相应驱动基因的特异性靶向药物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预后、QOL,延长患者生存。靶向药物副作用相对小,耐受性较好,推荐老年晚期NSCLC患者进行驱动基因检测,靶向药物治疗是老年晚期NSCLC驱动基因阳性患者系统性治疗的首选。 中国NSCLC人群驱动基因分析结果显示,老年患者EGFR突变发生率与整体人群差异性不大,EGFR突变率在不同年龄段无明确的年龄相关性差异,在整体NSCLC人群EGFR突变发生率在39.2%-59.4%,其中腺癌患者EGFR突变发生比例更高;ALK融合基因在老年患者中的发生率低于年轻患者,为3.1%-5.9%;ROS1融合基因阳性患者较少见于60岁以上的肺癌患者,中位年龄56岁-59岁。MET外显子14跳跃突变在老年NSCLC患者中整体发生率约1.9%,高于年轻患者,在腺癌及肉瘤样癌发生率更高;针对MET基因治疗的相关临床研究提示入组患者中位年龄为69岁-74岁。其他的基因异常,例如KRAS突变、RET融合基因检测、BRAF突变、HER-2基因异常等,在老年NSCLC患者均有一定比例的检出率,但与年轻患者差别不大。综上,NSCLC老年患者驱动基因谱具有一定特点,但与年轻患者差异不显著。 对于老年NSCLC患者,所有含腺癌成分的NSCLC患者,应常规进行EGFR突变、ALK及ROS1融合基因检测,在有足够肿瘤组织标本的情况下,建议同时进行RET融合基因、KRAS突变、BRAF基因V600E突变、HER-2基因突变、NTRK融合基因、MET基因扩增及MET基因外显子14跳跃突变等驱动基因的检测。对于老年鳞癌患者尤其是不吸烟且为小标本活检确诊者,也可以考虑进行上述分子检测。在部分老年患者,如果难以获取足够的肿瘤组织样本进行驱动基因检测时,可采用外周血游离肿瘤DNA(cf/ctDNA)进行基因检测,以指导进一步的靶向药物治疗。 问题2:EGFR敏感突变的老年晚期NSCLC患者治疗方案如何选择?高龄患者是否从EGFR-TKIs中获益? 共识推荐:EGFR敏感突变的晚期NSCLC老年患者,一线推荐EGFR-TKIs治疗,与总体人群具有相似的生存获益,即使高龄患者也可以从EGFR-TKIs中获益。 问题3:非EGFR驱动基因阳性老年晚期NSCLC患者治疗方案选择? 共识推荐:ALK融合基因阳性老年晚期NSCLC患者,可首选ALK-TKIs治疗;MET外显子14跳跃突变可选择赛沃替尼作为靶向药物治疗;针对其他少见的驱动基因阳性患者,推荐选择针对性的靶向药物治疗。 […]

玉米
【科普】肺癌、食管癌患者化疗期“阳”了,口服化疗药可以吗?

【科普】肺癌、食管癌患者化疗期“阳”了,口服化疗药可以吗?

与普通人群相比 肿瘤患者在治疗期间 自身免疫力往往偏低 且同时可能伴有一些基础疾病 导致新冠病毒在入侵时更易繁殖和扩散 随之增加重症发生的风险   如果胸部肿瘤患者感染新冠病毒 肿瘤化疗是否需要中断? 何时又能重启化疗?   今天小编就带大家来深入了解一下 胸部肿瘤患者最关心的这些问题 化疗期间如果感染新冠 会不会对身体有伤害? 虽然奥密克戎毒株毒力下降,但肿瘤患者还是要尽可能做好防护,避免过早感染和反复多次感染。感染新冠后需暂停放化疗、免疫治疗,待转阴后再重启,或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靶向药物可以持续服用,无需停药。 虽然现在奥密克戎变体毒力大幅下降,但肿瘤患者仍有一定风险。肿瘤患者普遍免疫力较低,尤其在接受放化疗等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治疗期间。与此同时,肿瘤患者免疫清除能力低,病灶入侵时就更容易繁殖和扩散,导致重症的发生。不管是治疗期还是康复期,肿瘤患者感染新冠后转重症的风险高于普通人。即使是早期肿瘤,接受手术后完全根治,创伤带来的免疫低下也会持续大约半年。 针对癌症患者的新冠病毒感染情况,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在全中国范围内监测COIVD-19病例,分析了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590例病例。 分析指出,由于恶性肿瘤和化疗、手术等抗癌治疗,使癌症患者全身处于免疫抑制状态,癌症患者比未患癌症的个体更容易发生感染,且预后更差。不仅如此,研究还发现与非癌症患者相比,癌症患者发生严重事件(进入重症监护病房进行有创通气或死亡)的风险高出近五倍,前者为8%,而后者为39%。 化疗期间感染新冠 患者正确做法是什么? 是否可以过一段时间化疗? 肿瘤患者感染新冠病毒后,国内外指南均建议推迟抗肿瘤治疗。推迟抗肿瘤治疗的持续时间取决于临床新冠感染的严重程度(即轻度、中度、重度、无症状)、恶性肿瘤的类型和状态、推迟治疗导致癌症复发和进展的风险、合并症、治疗的类型和强度、以及治疗方案的不良反应。 但需注意,无论是何种程度感染,如果由于癌症无法控制而迫切需要进行抗癌治疗,则应根据肿瘤内科专家的判断施行治疗。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实体肿瘤患者防护和诊治管理相关问题中国专家共识(2022 版)》推荐:新冠病毒感染的肿瘤患者在相关症状完全缓解、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阴性(连续 2 次,间隔 24h),可考虑重启抗肿瘤治疗。 综上所述,建议对患者进行个体化讨论,充分评估抗肿瘤治疗指征、治疗目标以及治疗耐受性等因素,合理选择重启时机。 研究发现,癌症患者的新冠感染风险可能高于非癌症患者,且更易发生严重事件,病情恶化更快。此外,癌症患者在感染新冠后预后较差。这些都提示着临床医生,在快速恶化的情况下,更应密切地关注癌症患者的生存状况。 对此,研究者提出三大策略来管理疫情中的肺癌患者: 1、在新冠疫情流行区,应考虑推迟稳定癌症的辅助化疗或择期手术; 2、应对癌症患者或癌症幸存者做出更有力的个人防护规定; 3、当癌症患者感染新冠时,尤其是老年患者或有其他合并症的患者,应考虑进行强化监测或治疗。 新冠感染康复后 多久之后能够继续开展化疗? 相关研究显示,导致肿瘤患者自新冠病毒感染痊愈后治疗终止的最常见原因是体力状态恶化,其次是疾病快速进展和脏器功能异常。 所以,重启抗肿瘤治疗应根据患者状态、疾病分期、治疗目标调整治疗策略,旨在减少抗肿瘤治疗相关并发症,降低治疗相关脏器不良反应,缩短住院时间和避免非预期住院。 调整治疗应注意减少免疫抑制、减少住院次数、缩短住院时间、避免静脉给药和避免其他不良反应。 在同等疗效的前提下,优先选择靶向治疗、口服药物和周期较长的方案,并充分利用门诊方式、日间诊疗模式,减少患者在院停留时间及来院次数。接受减量和调整方案治疗的患者其总体预后与维持原治疗方案的患者相当。 因新冠错过了原本的化疗时间 会不会影响肿瘤治疗效果? 由于化疗会产生抑制免疫的效果,因此患者在感染新冠期间应先暂停化疗,同时注意监测血常规,避免白细胞低引起继发感染。免疫治疗涉及复杂的免疫过程,对新冠感染预后的影响暂未明确,加之免疫治疗半衰期长,1-3周的延后对疗效影响不会太大,因此,我们还是建议患者在新冠感染期内暂停化疗。 当然,如果肿瘤病情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可能造成严重后果的话,则应寻求主管医生权衡利弊,必要时可以在严密监控下使用抗肿瘤治疗,或者换用低毒的药物进行过渡。  

玉米
快讯!美研究人员发现新冠病毒能杀灭肺癌细胞,或成新的肺癌特效药!

快讯!美研究人员发现新冠病毒能杀灭肺癌细胞,或成新的肺癌特效药!

新冠肺炎流行以来,全球各地出现过不少癌症患者感染新冠后肿瘤消失的病例。很多人都认为这是新冠病毒感染刺激了免疫系统,促进了免疫治疗。   不久前,山西白求恩医学院等机构就研究发现,接种新冠疫苗跟鼻咽癌免疫治疗效果相关[1]。 不过,新冠助力肿瘤抗癌的机制并非就这一种。近日,芝加哥拉什大学的Kalipada Pahan等人又发现,新冠病毒的S1蛋白可以诱导肺癌细胞死亡[2]。在小鼠中,重组S1蛋白可以让小鼠的肺部肿瘤消退。 或许,新冠病毒的S1蛋白能成为一个新的肺癌特效药。 新冠病毒的S1蛋白   新冠病毒的S1蛋白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它是新冠病毒最重要的一个蛋白,充当了感染人体敲门砖的作用。在新冠病毒进入人体呼吸道后,S1蛋白和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的ACE2受相结合,从而进入细胞,造成感染。 而在肺癌中,ACE2相关的信号通路对肿瘤的进展和转移都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显示,非小细胞肺癌中,ACE2的表达水平与肿瘤分级相关,上调ACE2可以抑制非小细胞肺癌的进展,在肿瘤中过表达ACE2还能预防肺癌对铂类耐药和肿瘤血管生成。 既然新冠病毒的S1蛋白能和ACE2结合,那S1蛋白能否通过ACE2相关的信号通路对肺癌的生长、转移、耐药产生影响呢?   研究人员首先测试了重组S1蛋白对体外培养的人类肺癌细胞的影响。结果显示,在几种人类肺癌细胞中,S1蛋白的加入都显著抑制了癌细胞的活性,促进了细胞凋亡。而S1蛋白的中和性抗体则能抑制S1蛋白诱导的癌细胞凋亡。 接下来,研究人员又在小鼠中进行了试验。他们使用一种强致癌物(NNK)诱导了小鼠的肺部癌症,之后再使用S1蛋白治疗小鼠。同样,鼻内的S1蛋白治疗让小鼠的肺部肿瘤显著消退,残余肿瘤面积不足对照组的1/4。 S1蛋白缩小了肿瘤 进一步研究还发现,S1蛋白可以激活肺癌细胞中NF-κB信号通路,增加TNFα等促炎因子的表达,这些都可以诱导癌细胞凋亡。 论文作者Pahan博士表示:“如果这些结果能在肺癌患者身上复制,它将揭示治疗这一毁灭性疾病的新方法。当没有其它方法可以阻止肿瘤进展时,S1蛋白或许能大显身手。” 参考文献: [1]. Hua Y J, Liu Y L, Wen K, et al. Potentially improved response of COVID-19 vaccinated nasopharyngeal cancer patients to combination therapy with anti-PD-1 blockade and chemotherapy[J]. Annals of Oncology, 2022. [2]. Sheinin M, Jeong B, […]

小D
资深媒体人张进去世,从确诊肺癌到去世才8个月!曾心中充满懊悔、不甘……

资深媒体人张进去世,从确诊肺癌到去世才8个月!曾心中充满懊悔、不甘……

12月5日,张进治丧小组在“渡过”微信公众号上发文称,今天万分悲痛,渡过创始人张进老师离开了我们。渡过失去了奠定我们使命和事业的创始者、一位探索抑郁生态疗愈体系的引领者。 张进是资深媒体人,曾在工人日报社、《财经》杂志社工作。他是财新传媒创办人之一,曾任财新传媒编委、财新《中国改革》杂志执行总编辑。 张进是“渡过”公众号创办人,他曾在健康时报主办的“第八届健康中国论坛”上,凭借《渡过:抑郁症治愈笔记》获得“健康中国年度十大风尚人物”。 同时,张进也曾是抑郁症患者,他的第一本《渡过》详细记述抑郁症的相关问题,并现身说法自己抑郁症治愈的经过。 2021年4月28日,张进出席第十三届健康中国论坛,在“精神卫生:疫情常态下的心理健康促进”中,介绍自己的抑郁症患病经历,“抑郁时,大脑就像灌了铅一样”。② 张进在第十三届健康中国论坛主题单元上发言 从体检发现,50多天后才确诊 据了解,张进于2022年4月确诊肺癌,患癌后并在“渡过”微信公众号上发布了《张进:我如何渡过患癌恐惧》,详细地介绍了从发现到确诊的过程,以及详细记录了自己直面癌症的心路历程。 2022年2月14日,赴“渡过”杭州基地前,我做了一个耽搁已久的体检,发现肺部有一块2×1.5厘米的阴影。于是紧急做CT,显示阴影部分是一个空洞,医生说可能是肺炎、肺结核、肺脓肿,也可能是肺肿瘤。因基地开业在即,医生同意我先做抗炎治疗,一个月后再查。于是,我带着消炎药和侥幸心理,就去基地了。 没想到,在杭州基地一待就是50多天,等第一期月度营结束,已是4月1日。匆匆收尾后,我赶回北京。 4月6日,回京后第四天,我去北京医院做胸部CT。时隔50多天,再次面对此事,我心里多少有些忐忑。 4月8日,看到CT报告单,最担心的事情发生了。报告显示:“右肺见团片状混杂密度影,大小约3.0×1.9×4.1厘米,考虑恶性肺腺癌;左侧肋骨骨密度异常,建议进一步检查,排除骨转移。” 不仅尺寸增大,而且考虑肺癌,甚至可能骨转移!我心如乱麻,茫然不知所措, 强作镇定,打电话告诉家人和几位好友,商讨对策。 从那时起,直到5月16日住进肿瘤医院,我内心经历了好几轮过山车似的大起大落,恐惧、懊悔、不甘、悲凉……各种负面情绪接踵而至,甚至久违的抑郁和焦虑感受又回来了。 讲述渡过患癌恐惧 张进在文中提到,我意识到大事不好,如果我不能处理好负面情绪,并因此陷入抑郁,不仅对癌症治疗不利,更意味着多年心理成长的失败,将来还有何脸面带领渡过往前走? 我对自己说,得癌是坏事,但总不能白得。得抓住这个机会,去觉察和体验患癌恐惧,直面死亡,并运用心理学知识摆脱负面情绪。倘能如此,这场病说不定能成为我成长的又一个契机。 面对癌症,张进从认知调整、学会接纳等方面记录了自己是如何来渡过患癌恐惧的: 第一,面对不幸,陪伴和社会支持最重要,胜过各种心理技术。鉴于人生无常,我想每个人平日最好能有意识自建一个命运共同体,遇到灾难时可以守望相助。 第二,学会接纳,接纳自己的不如意,接纳自己的痛苦感受,感恩生活中好的一面,而不是陷于自怨自艾。 第三,掌握一些适合自己的实用心理小技术,越多越好,能够帮你解决具体问题。不是说认知不重要,认知是基础;但认知调整涉及太多的因素,需要人生积累,不是每个人都能立刻学以致用的。 第四,无论如何,行动第一。遭遇创伤应激事件,再多的心理建设,都不能代替实际行动,自救永远是决定性的。 第五,相信时间,一切交给时间。再激烈的情绪,再深重的苦难,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平缓。每个人都不会长期陷于痛苦之中,这是规律。所以要永远对自己、对未来抱有信心。只要有信心,就会有办法。③ 防治肺癌,这7个真相你必须知道! 1. 吸烟是肺癌的最大诱因之一 吸烟是国际公认的导致肺癌最重要因素之一。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胸外科主任医师赵百亲2019年在其医院官方微信上表示,20多年前肺癌基本上以鳞癌为主,现在基本上是腺癌,而且现在门诊中肺癌患者越来越年轻化,而且女性患者越来越多,20多岁的患者每年能碰到好几个。最大的诱因可能与吸烟有关,所以患肺癌的人群也是以男性为主。④ 2. 不少肺癌患者都曾过度劳累 不少肺癌患者在患病前都曾过度劳累。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肿瘤内科主任医师李峻岭在2018年接受健康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以前我看的肺癌病人都比我年纪大;后来他们的年龄开始和我相似;最近有一些患者比我还年轻。 这种变化让我开始关注肺癌患者的共性。我发现很多患者都特别劳累、工作压力很大,睡眠不好、熬夜,还有其他不良生活习惯,比如重度抽烟。所以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很重要。其次,要每年筛查,一定要定期体检、定期看医生。⑤ 3. 经常爱生闷气也会诱发肺癌 爱生闷气的人也会增加肺癌风险。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普通外科主任医师王建东介绍,精神创伤、不幸生活(家庭不幸、常受挫折等)、性格孤僻、抑郁、爱生闷气等不良心理与精神因素均与癌症发病相关。⑥ 在2021年世界癌症日名家讲座活动上,中国抗癌协会科普部部长兼科普专委会主任委员、首都医科大学肺癌诊疗中心主任支修益教授表示,远离肺癌要防“三霾五气”,其中“爱生闷气”也是一种“心理污染”。性格偏执、内向、不愿意交流、朋友少的人,一旦出现婚姻不顺、家庭不和等重大生活事件,心理污染指数更高,从而影响免疫机制,使肺癌有可乘之机。 4. 45岁后肺癌发病率开始攀升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胸科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韩宝惠于2019年3月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表示,我国无论男女,从45岁起肺癌的发病率就开始“爬坡”。 2014年的全国肿瘤登记中心的肺癌统计数据来说,45岁后肺癌的发病率直线的上升。而死亡率走势也大致相同。⑦ 《2014年中国肺癌发病和死亡分析》 5. 很多人发现肺癌时已是晚期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本部呼吸科主任医师朱晓萍2018年2月接受健康时报采访时介绍,肺癌症状的有无和明显程度与肿瘤的发生部位和生长方式有很大关系,例如: (1)肿瘤生长如靠近胸部外周,症状出现较晚,且只有肿瘤突破脏层胸膜刺激壁层胸膜后才出现胸痛; (2)有些肿瘤靠近胸部中央,相对较早出现咳嗽、咳痰、气喘症状; (3)如果肿瘤侵犯了血管,会出现痰中带血,甚至大咯血。 一般情况下,肿瘤的特性及临床表现非常多变,一些患者如果只注重主观感受,而轻视胸部CT等客观检查证据,甚至不理会医生所积累的专业知识和认知,未及时随访复查,很可能在疾病早期错失明确诊断的良机,从而失去早期治疗的可能。⑧ 6. 体检时别忘记加个肺CT检查 高危人群记得在体检时给自己加个——低剂量螺旋CT。 低剂量螺旋CT是肺癌筛查的金标准!上海市抗癌协会联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发布的2022版《居民常见恶性肿瘤筛查和预防推荐》建议:对于肺癌高危人群,建议行低剂量螺旋CT筛查。⑨ 7. 这五类人是肺癌的高危人群 那么,哪些人是肺癌高危人群呢?2022版《居民常见恶性肿瘤筛查和预防推荐》指出,年龄>40岁,至少合并以下一项危险因素者: […]

玉米
盐酸安罗替尼 | 国内唯一获批NSCLC及SCLC的抗血管生成药物

盐酸安罗替尼 | 国内唯一获批NSCLC及SCLC的抗血管生成药物

盐酸安罗替尼是一种新型小分子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能有效地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VEGFR)、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PDGFR)、成纤维生长因子受体和干细胞生长因子受体等激酶的活性,进而发挥抗肿瘤血管生成和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 2018年5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盐酸安罗替尼上市。基于盐酸安罗替尼对进展或复发SCLC患者的良好疗效和安全性,2019年8月,NMPA批准其用于进展或复发的SCLC患者的三线治疗,盐酸安罗替尼成为了国内唯一获批NSCLC及SCLC的抗血管生成药物。 目前,盐酸安罗替尼已获批多个适应症,如下: 1.用于既往至少接受过2种系统化疗后出现进展或复发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治疗。对于存在EGFR基因突变或ALK阳性的患者,在开始治疗前应接受相应的标准靶向药物治疗后进展、且至少接受过2种系统化疗后出现进展或复发。   2.用于腺泡状软组织肉瘤、透明细胞肉瘤以及既往至少接受过含蒽环类化疗方案治疗后进展或复发的其他晚期软组织肉瘤患者的治疗。  3.附条件批准用于既往至少接受过2种化疗方案治疗后进展或复发的小细胞肺癌(SCLC)患者的治疗。 4. 附条件批准用于具有临床症状或明确疾病进展的、不可切除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甲状腺髓样癌患者的治疗。 5. 用于进展性、局部晚期或转移性放射性碘难治性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 规格:(1)12mg;(2)10mg;(3)8mg。 推荐剂量及服用方法 盐酸安罗替尼的推荐剂量为每次 12mg,每日 1 次,早餐前口服。连续服药 2 周,停药 1 周,即 3 周(21 天)为一个疗程。直至疾病进展或出现不可耐受的不良反应。用药期间如出现漏服,确认距下次用药时间短于 12 小时,则不再 补服。  剂量调整  使用过程中应密切监测不良反应,并根据不良反应情况进行调整以使患者能够耐受治疗。 盐酸安罗替尼所致的不良反应可通过对症治疗、暂停用药和/或调整剂量等方式处理。根据不良反应程度,建议在医师指导下调整剂量: 1. 第一次调整剂量:10mg,每日一次,连服 2 周,停药 1 周; 2. 第二次调整剂量:8mg,每日 一次,连服 2 周,停药 1 周(关于剂量调整方法请参考表 1~ 2 及【注意事项】)。如 8mg 剂量仍无法耐受,则永久停药。  发生非出血性不良反应时,首先应参照表 1 的总原则进行剂量调整。当发生出血的不良反应时则参照表 2 进行剂量调整。 要特别关注的不良反应 1. […]

玉米
PARP抑制剂已斩获多项技能,可否奏响肺癌领域乐章

PARP抑制剂已斩获多项技能,可否奏响肺癌领域乐章

通过放射疗法和化学疗法放大基因组不稳定性一直是一种强大但非选择性的杀死癌细胞的方法。精准医学通过提出选择性靶向癌细胞的概念彻底改变了癌症治疗。聚(ADP-核糖)聚合酶(PARP)抑制剂作为首批进入临床的靶向DNA损伤反应的药物,代表了精准医学的成功范例。 一、PARP抑制剂如何抗癌 PARP 抑制剂通过 DNA 修复基因突变的合成致死作用,并被批准用于治疗BRCA突变的卵巢癌和乳腺癌。PARP 抑制剂通过 PARP DNA 截留破坏复制叉的稳定性,并通过复制应激诱导的有丝分裂灾难诱导细胞死亡。聚(ADP-核糖)糖水解酶 (PARG) 抑制剂利用并加剧了癌细胞的复制缺陷,并且可以补充 PARP 抑制剂以针对具有不同基因组不稳定性来源的广泛癌症类型。 二、PARP抑制剂在SCLC中的研究进展 在免疫治疗为SCLC带来新的选择后,研究者也热切的希望SCLC能够在靶向治疗领域实现突破。SCLC基因组不稳定性和对细胞毒性化疗的敏感性,使得靶向脱氧核糖核酸(deoxyribonucleic acid, DNA)修复相关途径的药物聚腺苷二磷酸核糖多聚酶(poly ADP-ribose polymerase, PARP)抑制剂成为SCLC靶向治疗研究的热点。 1. PARP抑制剂单药在SCLC中的研究 他拉唑帕尼(Talazoparib)是一种强效的PARP1/2抑制剂,在一项他拉唑帕尼治疗实体瘤的剂量爬坡-扩增两阶段Ⅰ期研究的剂量扩增阶段纳入了SCLC共23例,其中有2例患者获得部分缓解(PR),这2例患者应答持续时间分别为12.0周和15.3周,;有4例患者疾病稳定(SD),持续至少16周,临床获益率为26%,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11.1周。 奥拉帕尼(Olaparib)是第一个获得FDA批准上市的PARP抑制剂,在一项二期研究中(NCT03009682)为存在同源重组缺陷的复发SCLC患者接受奥拉帕尼单药治疗,总有效率6.7%,疾病控制率26.7%,中位无进展生存期1.25个月,中位总生存期8.56个月。 ZL-2306-005是一项随机、双盲、多中心的3期研究,旨在评估PARP抑制剂尼拉帕利(niraparib)用作中国铂敏感的广泛期小细胞肺癌(ES-SCLC)患者一线维持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ZL-2306-005未到达主要终点。然而,尼拉帕利作为维持疗法,适度改善了铂敏感的ES-SCLC患者的PFS,耐受性良好,且没有新的安全信号【1】。 2. PARP抑制剂联合化疗在SCLC中的研究 替莫唑胺联合维利帕尼或安慰剂治疗复发敏感或难治性小细胞肺癌患者的随机、双盲、II 期研究(NCT01638546),总共 104 名复发性 SCLC 患者被随机分配为 1:1 口服 veliparib 或安慰剂 40 mg,在最终分析中,TMZ/veliparib和 TMZ/安慰剂之间的 4 个月 PFS 没有显着差异;中位 PFS 分别为 3.8 个月和 2.0 个月;中位反应持续时间为 4.61 个月和 3.68 个月;中位 OS 相似:分别为 […]

玉米
D+T势如破竹 继肝胆肿瘤 再添NSCLC新适应症

D+T势如破竹 继肝胆肿瘤 再添NSCLC新适应症

2022 年 11 月 10 日,FDA已批准tremelimumab(Imjudo)与durvalumab(Imfinzi)和铂类化疗联合用于治疗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且无致敏EGFR突变或ALK畸变。本次批准是基于 POSEIDON 3期试验数据,在随访4年后,总体生存率显著提高,为肺癌患者提供了一种双免疫联合疗法的新选择。 Tremelimumab是一款抗CTLA-4单抗,通过阻断T淋巴细胞表面的CTLA-4的活性,加强T细胞的活化并增强对肿瘤的免疫应答,从而促进癌细胞死亡。Durvalumab则是一款抗PD-L1抗体,此前已在非小细胞肺癌、小细胞肺癌、尿路上皮癌及胆道癌获批适应症。D+T双免组合在许多癌种中展现很好的疗效。 NSCLC一线:  POSEIDON (NCT03164616) 3期临床研究 这是一项随机、多中心、主动对照、开放标签研究,针对未接受过系统治疗的转移性 NSCLC 患者。患者被随机分配到三个治疗组之一: (1)tremelimumab、durvalumab 和铂类化疗 4 个周期,然后每 4 周进行一次 durvalumab 和维持化疗。患者在第 16 周接受第五剂曲美木单抗治疗; (2) durvalumab 加铂类化疗 4 个周期,随后进行 durvalumab 和维持化疗; (3)以铂类为基础的化疗 6 个周期,然后进行维持化疗。 POSEIDON评估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作为主要终点。与基于铂的化学疗法相比,tremelimumab联合 durvalumab 和基于铂的化学疗法在 OS 方面具有统计学意义和临床意义的改善。 在长期分析中观察到的中位OS为14.0个月(95%CI,11.7-16.1),而单独化疗组为11.7个月(95%CI,10.5-13.1)(HR,0.75;95%CI,0.63-0.88)。死亡风险降低了25%。三联方案的中位PFS也为6.2个月(95%CI,5.0-6.5),而单独化疗组的中位PFS为4.8个月(95%CI,4.6-5.8)(HR,0.72;95%CI,0.60-0.86;2侧P=.00031)。治疗组 1 和 3 的总体反应率分别为 39% (95% CI: 34,44) 和 24% (95% CI: 20, 29)。两个治疗组的中位缓解持续时间为 9.5 个月(95% […]

玉米
2022年21款抗癌创新药盘点 推荐收藏

2022年21款抗癌创新药盘点 推荐收藏

2022年21款抗肿瘤创新药国内获批上市!   2022年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于11月5-12日在北京召开。据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CDE)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2022年10月,有21个抗肿瘤创新药首次在中国获批上市,涵盖肺癌、乳腺癌、甲状腺癌、胰腺癌、白血病、淋巴瘤等不同癌种。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针对21款获批上市的抗肿瘤药进行了梳理。   远大医药:钇[90Y]微球注射液 适应症:结直肠癌肝转移     2022年2月,远大医药宣布钇[90Y]微球注射液在中国获批,用于治疗经标准治疗失败的、不可手术切除的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钇[90Y]微球注射液液是一款针对肝脏恶性肿瘤的靶向内放射核素产品。   基石药业/施维雅:艾伏尼布片 适应症:急性髓系白血病(AML)   今年2月,基石药业宣布艾伏尼布在中国获批上市,用于治疗携带IDH1易感突变的成人复发或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艾伏尼布是一种强效、高选择性口服的“first-in-class”IDH1抑制剂,该药最初由Agios Pharmaceuticals开发,施维雅(SERVIER)通过收购Agios公司肿瘤业务获得了该产品的权益。   复宏汉霖:斯鲁利单抗 适应症:MSI-H实体瘤、非小细胞肺癌   2022年3月,复宏汉霖宣布PD-1抑制剂斯鲁利单抗在中国获批,用于治疗不可切除或转移性微卫星高度不稳定(MSI-H)的成人晚期实体瘤经治患者。今年10月,该药在中国获批第二项适应症,联合卡铂和白蛋白紫杉醇用于一线治不可手术切除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鳞状非小细胞肺癌(NSCLC)。   武田:布格替尼片 适应症:非小细胞肺癌   2022年3月,武田(Takeda)宣布布格替尼片在中国获批,单药用于治疗ALK阳性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的NSCLC患者。布格替尼片是一款新一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它的设计有针对性地靶向和抑制ALK融合蛋白。     礼来/信达生物:雷莫西尤单抗 适应症:胃癌,肝细胞癌   2022年3月,礼来(Eli Lilly and Company)宣布雷莫西尤单抗在中国获批,用于晚期胃或胃食管结合部腺癌治疗。10月8日,该药又在中国获批肝细胞癌新适应症。雷莫西尤单抗可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特异性结合,高效阻断VEGF-A与VEGFR-2的结合,亦能够抑制VEGF-C及VEGF-D与VEGFR-2的结合。   石药集团/Verastem Oncology:度维利塞胶囊 适应症:滤泡性淋巴瘤(r/rFL) 2022年3月,石药集团宣布,其抗癌新药度维利塞胶囊在我国获批上市,用于治疗以往至少经过两次系统性治疗的复发或难治性滤泡性淋巴瘤成年患者。度维利塞是Verastem Oncology开发的一款创新PI3K-δ和PI3K-γ口服双重抑制剂,石药集团拥有其在中国的独家权益。   辉瑞:洛拉替尼片 适应症:非小细胞肺癌   2022年4月,辉瑞(Pfizer)宣布洛拉替尼片在中国获批上市,单药适用于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阳性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治疗。洛拉替尼是一款第三代ALK抑制剂。   施维雅:盐酸伊立替康脂质体注射液 适应症:胰腺癌   2022年4月,施维雅公司宣布其伊立替康脂质体注射液获得中国国家药监局(NMPA)批准,与5-氟尿嘧啶(5-FU)和亚叶酸(LV)联合用于治疗接受吉西他滨治疗后进展的转移性胰腺癌患者。伊立替康脂质体注射液是一种拓扑异构酶抑制剂。   信达生物/Incyte公司:佩米替尼 适应症:胆管癌   2022年4月,由Incyte公司和信达生物共同开发的创新药佩米替尼片获得NMPA批准上市,用于治疗FGFR2融合或重排的胆管癌。佩米替尼是一种针对FGFR亚型1/2/3的强效选择性口服小分子抑制剂,可通过阻断肿瘤细胞中FGFR介导的信号通路来阻止癌细胞生长和扩散。 […]

玉米
弱化疗、双免疫、大联合,将成肿瘤一线治疗主趋势

弱化疗、双免疫、大联合,将成肿瘤一线治疗主趋势

“弱化疗、双免疫、大联合,将成为肿瘤领域一线治疗的发展趋势。”11月6日,第25届全国临床肿瘤学大会暨2022年CSCO学术年会免疫治疗综合专场上,多位与会专家提及,以PD-1/PD-L1抑制剂为核心的联合用药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免疫单药治疗。会议聚焦了肺癌、黑色素瘤等多个癌种免疫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   联合治疗显著优于免疫单药治疗,黑色素瘤领域引领免疫治疗大方向   “免疫治疗起于黑色素瘤,可以说,黑色素瘤为所有肿瘤领域的免疫治疗探索出了一条新的道路。”据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郭军介绍,全球黑色素瘤每年新发病例23.2万例,2020年中国发病率为0.36/10万,在我国虽然是少见恶性肿瘤,但病死率高,预后差,其中75%为肢端和粘膜黑色素瘤亚型,难治程度大。   通常情况下,PD-1单抗单药在皮肤黑色素瘤的有效率能达到60%左右,而肢端、粘膜黑色素瘤由于PD-1原发耐药高于皮肤亚型,免疫单药治疗有效率不到15%。郭军指出,目前正在探索的联合治疗方案可以显著改善中国黑色素瘤患者免疫治疗疗效。   初步研究结果显示,肢端黑色素瘤采用阿帕替尼联合PD-1抑制剂治疗对比PD-1抑制剂单药可使有效率提高近一倍,并可延长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阿昔替尼联合PD-1抑制剂治疗黏膜黑色素瘤患者,客观缓解率(ORR)可达48.3%。此外,我国对于肢端黑色素瘤的一线治疗创造性地提出“化疗+靶向+PD-1免疫治疗”三药联合方案,这使得肢端黑色素瘤的治疗有效率提高至近70%。   50%NSCLC患者不适合靶向治疗,联合用药有望成为一线标准治疗方案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张力教授在发言中表示,肺癌在所有癌症中发病率和致死率均位居第一位,处于IV期阶段的肺癌患者约占40%,5年生存率仅5%。其中接近50%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不适合靶向治疗,治疗手段有限,存在巨大的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   “近年来,免疫治疗在驱动基因阴性NSCLC患者中发展迅速,然而在驱动基因阳性的NSCLC患者上还未获得指南推荐。”张力在会上分享了ORIENT-31研究的积极结果,相比传统化疗方案,中位PFS均能获得显著生存获益。据了解,ORIENT-31研究是全球首个证实PD-1单抗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及化疗相比当前标准治疗,能够给TKI耐药的EGFR突变NSCLC患者带来获益的前瞻性、双盲、3期临床研究,目前该项研究正在接受CDE审评。   将免疫治疗前移至胃癌一线治疗,或将使胃癌患者生存利益最大化   “将免疫治疗前移至胃癌的一线治疗,甚至用于新辅助或辅助治疗存在着极大的可行性。”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李进教授在会上介绍,CheckMate-649研究与ORIENT-16两项研究均已证实,在胃癌一线治疗中免疫联合化疗的有效率超过一半,即50%以上的患者都能得到疾病的有效控制,胃癌免疫治疗可以为患者带来生存获益,联合免疫治疗将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我国晚期胃癌患者基数大、现有治疗方式有限、预后不佳,存在巨大的未被满足需求。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为代表的免疫治疗在胃癌三线治疗中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已被充分证实,将有效、安全的药物前移,甚至应用于一线治疗,或将使胃癌患者生存利益最大化。   李进进一步指出,ORIENT-16是中国首个证实免疫一线治疗显著延长晚期胃癌患者总生存的3期临床研究,该研究为中国晚期胃癌免疫联合化疗提供了有力证据,也为临床提供了信迪利单抗联合化疗这一一线标准治疗选择。他表示,晚期胃癌免疫治疗未来可期,而生物标志物导向与免疫治疗的结合将进一步延长患者总生存期(OS),助推胃癌免疫个体化治疗的发展。  

玉米
国际肺癌宣传月|晚期NSCLC治疗方案大盘点

国际肺癌宣传月|晚期NSCLC治疗方案大盘点

目前中国肺癌发病在男性癌症患者中处于首位,女性癌症患者中列于次位。由于各种原因,在医院就诊的患者中大多已是晚期,但晚期肺癌并不能直接等同于死亡。随着医学的高速发展,晚期肺癌的治疗手段已从单纯的化疗时代变为靶向、免疫等综合治疗,各种治疗手段的相互结合,促成了个体化诊疗的趋势,也极大的提高了晚期肺癌患者的生存率。 免疫治疗篇  新的临床研究证据进一步确立了PD-(L)1单抗联合化疗作为标准治疗在驱动基因阴性晚期NSCLC一线治疗中的地位,;在驱动基因阴性晚期NSCLC的后线治疗中, PD-(L)1单抗联合靶向/免疫新药初步显示了较好的疗效;对于驱动基因阳性晚期NSCLC的后线治疗,若EGFR-TKI耐药,则采取PD-(L)1单抗联合化疗和抗血管治疗的综合治疗策略,若EGFR发生罕见突变,应使用PD-(L)1单抗联合抗血管治疗。 免疫单药 目前,中国获批晚期NSCLC一线单药治疗的PD-1/PD-L1包括帕博利珠单抗和阿替利珠单抗两种,NCCN指南推荐的免疫单药带包括cemiplimab。 帕博利珠单抗 根据 3 期 KEYNOTE-042 研究 (NCT02220894) 的 5 年随访结果显示,与铂类化疗相比,一线帕博利珠单抗单药治疗与PD-L1阳性局部晚期/转移性NSCLC患者相比,OS更长,且无EGFR / ALK改变。无论PD-L1 TPS如何,总生存期(OS)结局都有利于帕博利珠单抗。 阿替利珠单抗T药在国内拿下晚期NSCLC一线治疗的适应症主要是基于全球多中心III期临床试验IMpower110的研究结果。与化疗相比,阿替利珠单抗组可以显著降低41%的死亡风险!无进展生存期得到显著延长[中位PFS分别为8.2 vs 5.0月,HR=0.59(95%CI:0.43,0.81),P=0.0010。在安全性方面,无论是严重不良事件(AEs)还是3-4级AEs发生率上,阿替利珠单抗都明显更低,3-4级免疫相关性肺炎2.4%;3-4级治疗相关不良反应仅14.3%,远低于化疗。 西米普利单抗 2021年2月22日,FDA批准PD-1抑制剂cemiplimab单药一线治疗PD-L1表达≥50%、无EGFR、ALK或ROS1突变、不适合手术切除或放化疗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成为了继K药、T药后又一款即将获批单药用于PD-L1高表达人群的免疫药物。 此次获批使基于Ⅲ期EMPOWER-LUNG1研究(NCT033088540)。在ITT人群中,与化疗相比,西米普利单抗在OS方面有所改善,分别为22.1个月(95%CI,17.7,NE)和14.3个月(95%CI,11.7-19.2)(HR,0.68;95%CI,0.53-0.87; P = .0022)。Cemiplimab也比化疗改善了PFS,中位PFS分别为6.2个月(95%CI,4.5-8.3)和5.6个月(95%CI,4.5-6.1)(HR,0.59; 95%CI,0.49-0.72; P <.0001)。 免疫联合化疗 在无较好的靶药可用时,最新NCCN指南上推荐免疫联合化疗作为非小细胞肺癌(NSCLC)及小细胞肺癌(SCLC)一线的优选治疗方案。FDA也在短短近半年内,相继批准了免疫联合化疗的三项适应症: Keytruda+铂类+培美曲赛一线治疗晚期非鳞NSCLC;Keytruda+卡铂+紫杉醇一线治疗晚期鳞状NSCLC;阿特珠单抗(Tecentriq)+贝伐单抗+卡铂+紫杉醇一线治疗晚期非鳞NSCLC。此外更有另外两项适应症已受理:Tecentriq+化疗一线治疗广泛期SCLC或晚期NSCLC。 免疫联合抗血管 免疫联合抗血管生成治疗已经通过III期IMpower150等RCT临床研究证明为一线治疗新选择。IMpower150主要入组未接受过化疗的IV期或复发转移性非鳞NSCLC患者(EGFR/ALK阳性患者必须在一个或多个已批准靶向药物治疗疾病进展或不能耐受之后)随机分为三组:A组(ACP),PD-L1单抗Atezolizumab+卡铂+紫杉醇治疗4或6个周期之后Atezolizumab维持治疗;B组(ABCP),ACP联合贝伐珠单抗治疗4或6个周期之后Atezolizumab+贝伐珠单抗维持治疗;C组(BCP),卡铂+紫杉醇+贝伐珠单抗治疗4或6个周期之后贝伐珠单抗维持治疗。 结果显示,在驱动基因阴性的患者中,ABCP和BCP两个治疗方案的mOS分别为19.5 vs. 14.7个月(HR=0.80),整体人群中分别为19.8 vs. 15.0个月(HR=0.80)。 免疫联合免疫 2020年5月15日,FDA批准O+Y用于EGFR/ALK突变阴性的PD-L1≥1%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一线治疗(Checkmate-227研究显示:双免对比化疗中位OS为17.1个月vs 13.9个月,HR=0.73,与单纯化疗相比,双免降低了全球患者27%的死亡风险)。 2020年5月26日,FDA批准O+Y+2周期含铂化疗用于EGFR/ALK突变阴性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一线治疗(无需考虑PD-L1表达)(Checkmate9LA研究在O+Y双免基础上加入了2周期化疗。亚裔数据显示:联合组和化疗组的中位OS为NR vs 13.3个月,随访21个月依然未达到中位OS,但可以看到更为显著的获益趋势, HR 0.33,双免降低死亡风险67%。半年OS率100%,一年OS率93%,创晚期NSCLC一年生存率新高)。 靶向篇 目前针对EGFR、ALK、ROS1等基因靶点的靶向药物已在晚期NSCLC患者中证实了其卓越的疗效与安全性,显著延长了该突变晚期患者的生存时间。随着一代又一代靶向药的诞生,与肺癌共同生存超过5年的患者越来越多,如今肺癌变得已不再那么可怕。 EGFR: 一线全身治疗前发现EGFR19del 和L858R突变,首选方案:奥希替尼(1 类);其他方案:厄洛替尼(1 […]

玉米
最新研究发现:感受到肿瘤复发的恐惧!不妨适当的玩玩手机

最新研究发现:感受到肿瘤复发的恐惧!不妨适当的玩玩手机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肺癌、乳腺癌结直肠癌等多个癌种的5年生存率越来越高。 癌友们有大把的美好生活等着去享受。 之前,美国癌症协会公布了最新的《2022年全国年度报告:总体癌症统计》,报告显示癌症死亡率持续下降!其中,早期乳腺癌(0期和1期)5年生存率:99%-100%! 在国内,2015年全国肿瘤登记中心综合全国17个以人群为基础的肿瘤登记处的生存数据首次发布我国最大人群的癌症生存率,乳腺癌患者I期的5年相对生存率是95.45%。 同时,令人担忧的是,研究显示约有83%的乳腺癌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复发恐惧。因为无论是在治疗前还是治疗后,复发是癌症患者的一块心头巨石。 恐惧不仅会增加焦虑、抑郁情绪,还可能引起一系列躯体症状,如疲劳、睡眠紊乱和注意力下降等,影响我们的生活质量。 这样的恐惧其实也有专业的名词叫做对癌症复发或进展的恐惧(Fear of Cancer Recurrence or Progression,FCR)。 这时候,病友们会不断从手机上搜索相关信息,看着看着,会继续刷短视频、微博、朋友圈、看电视剧…… 一拿起就难放下,眼睛明明已经告诉你可以睡觉了,但是大脑却舍不得告诉自己再看十分钟,然而还有好多个十分钟。 上厕所要带着手机,吃饭要刷一下手机。 这是不是你玩手机的日常,玩手机时常还带有深深的“罪恶感”。 日本的最近一项研究结果则可以帮助降低这样的罪恶感,玩手机是在帮助降低肿瘤复发恐惧。 这个研究纳入了447位无病乳腺癌患者,其中包括了0-III期患者。这些人群包括接受手术治疗后1-5年不等,其中也有接受放化疗治疗,大约有一半的患者接受了辅助化疗,其中超过一半(65%)的患者对肿瘤复发或进展带有较大的恐惧。这些人群被随机分配到玩手机组和不玩手机组。 结果当然就是玩手机的这组到24周抑郁评分显著进一步降低了! 如下图所示,蓝色线就是玩手机的人群。 与基线相比总体恐惧得分的变化 大多数无病乳腺癌需要应对繁忙的日常生活(例如,工作)。 当一名社畜的同时还需要应对肿瘤复发的风险。 这个时候,不妨玩一会手机来降低一下焦虑。 同时有另外的一项研究显示:睡前适当刷手机并且看一些积极方面的内容可能对心理健康有积极作用。 研究记录了815名年轻人(大学生,平均年龄:21.6岁,男性:77%)在16个工作日睡眠期间,共超过250000次的智能手机活动,包括接听电话、发消息、在社交媒体平台发帖或点赞等。 经过4个月后的随访数据对比发现:与晚上不刷手机的参与者相比,一些晚上刷手机者的抑郁症状甚至出现小幅下降。研究者认为智能手机的使用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对心理健康也有好处。 不过,长时间玩手机也会带来多种危害,可以适当的玩一下手机,比如20分钟看一些积极放松的内容。长时间,尤其是睡前长时间玩手机可能弊大于利。 例如中国睡眠研究会发布的《2020全民宅家期间中国居民睡眠白皮书》显示:疫情期间,国人睡眠时间整体延迟2-3小时,61%的人会在睡前玩手机。 手机的光线包括房间内的亮光会抑制人体内的褪黑素分泌。睡前玩两小时手机,褪黑素分泌水平会下降22%,从而引发入睡困难等睡眠问题。 睡前玩手机,还会导致晚睡,睡眠时间缩短,易出现睡眠不足问题影响第二天的工作生活。 玩手机也有正确姿势,收藏起来啊! 第一:选择夜间模式,调低亮度。避免手机屏幕正对眼睛,避免蓝光直射眼睛,降低伤害。 第二:开灯玩手机。处于黑暗的环境下,人的瞳孔会散大,这样更容易使眼睛疲劳。 第三:不要侧躺着玩手机。避免压迫眼睛。 针对肿瘤复发恐惧,香港大学赛马会癌症综合关护中心临床心理学家提出了几点建议。康复者要重新掌握自己的人生,拒绝被癌症复发的恐惧拖垮,可留意以下3点。 第一:康复者对复发的机会率要有合理的认知,这方面可以向医生查询。 第二:需要有系统地监察自己的健康,改善生活习惯,并可向癌症支援组织寻求协助。 第三:要学习和恐惧相处。当担心自己的健康时,我们会对身体任何的不适分外在意,但这样未必可以改善健康,反而会加重焦虑。 参考资料: 1.https://journals.lww.com/cancernursingonline/Abstract/2022/09000/Factors_Correlated_With_Fear_of_Cancer_Recurrence.10.aspx 2.https://ascopubs.org/doi/abs/10.1200/JCO.22.00699 3.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5570230/ 4.https://www.med.hku.hk/en/about-hkumed/knowledge-exchange/newspaper-columns/2022/apr/managing-anxiety-after-recovery-from-cancer 

玉米
肺癌、乳腺癌等5大癌种创新疗法临床结果公布

肺癌、乳腺癌等5大癌种创新疗法临床结果公布

11月5日下午,2022年“CSCO学术年会-创新药物临床研究数据专场”召开,与会专家针对肺癌、乳腺癌、卵巢癌等具有较大医疗需求缺口但缺乏创新治疗方案的肿瘤领域,带来多项优秀原创性临床研究。研究指出,多款新型靶向疗法在早期临床研究中初步疗效显著,且可显著延长患者的中位生存期。   肺癌中的“棘手亚型”,非小细胞肺癌多款创新疗法初步疗效显著   肺癌是全球第二高发肿瘤,主要包括非小细胞肺癌(NSCLC)和小细胞肺癌(SCLC)两种亚型,其中NSCLC约占85%。国内多位专家牵头开展了新型靶向药物治疗NSCLC的临床研究,并在会上汇报了初步的疗效和安全性数据。   “中国NSCLC患者EGFR 20ins突变约占NSCLC的0.3-0.9%,国内尚无靶向药物获批,预后很差,临床存在未满足需求。”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段建春教授在汇报中指出,YK-029A是一款口服不可逆第三代EGFR-TKI,基于1b期20ins初治队列数据结果已获NMPA突破性疗法认证。在早期研究初步分析中,YK-O29A片可以显著提高初治患者的客观缓解率(ORR为68.4%),大部分受试者在接受YK-029A片治疗后具有良好的获益,且不受是否存在脑转移、突变类型、突变插入位置的限制。   此外,北京协和医院王孟昭教授在会上公布“舒沃替尼(DZD9008)在携带EGFR 20号外显子插入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的2期关键性研究初步结果”。他指出,舒沃替尼(DZD9008)是一种口服、高效、不可逆的选择性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目前正在全球进行临床开发。研究结果显示,92%受试者给药后出现靶病灶体积显著缩小,舒沃替尼针对不同EGFR Exon20ins突变亚型均显示了显著的抗肿瘤活性,且起效时间快,多数受试者首次肿瘤评估即出现客观缓解。   北京协和医院王孟昭教授   HER2阳性乳腺癌脑转移比例高达50%,创新药物显示初步抗肿瘤活性   HER2阳性乳腺癌因其恶性度高、侵袭性强、预后较差,一直是乳腺癌治疗中的难点和重点。“且患者发生脑转移的比例高达50%,预后极差,而现有大部分化疗或大分子靶向药物不能有效通过血脑屏障。”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张剑教授在会上发布DZD1516用于治疗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的1期临床研究初步数据,数据显示,DZD1516是一种口服、高效、可逆的高选择性HER2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具备优异的血脑屏障穿透能力,并显示初步抗肿瘤活性。   延长患者中位生存期将近3倍,晚期卵巢癌一线维持治疗再迎新选择   卵巢癌年发病率居女性生殖系统肿瘤第三位,但病死率居妇科恶性肿瘤之首。PRIME研究作为中国最大规模的晚期卵巢癌一线PARP抑制剂维持治疗的3期临床研究,其试验结果既填补了PARP抑制剂在中国卵巢癌一线维持治疗中循证医学证据的空白,同时也再次验证,无论生物标记物状态如何,尼拉帕利单药维持治疗都是一线含铂化疗后的优选治疗方案。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李宁教授在PRIME研究汇报中表示,尼拉帕利一线维持治疗可以显著延长ITT(意向治疗分析人群)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24.8个月vs 8.3个月)。与安慰剂相比,尼拉帕利个体化起始剂量作为新诊断晚期卵巢癌一线维持治疗,具有统计学意义和临床意义的PFS获益。

玉米
肺癌ALK+晚期=无能为力?她历经5年抗癌击退病魔,如今带癌生活与平常人无异

肺癌ALK+晚期=无能为力?她历经5年抗癌击退病魔,如今带癌生活与平常人无异

  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总是无法被满足,渴望更多的财富,觊觎更高的权力,但是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渴望的仅仅是活着……   “癌症”是大部分人不愿触及的字眼,人们害怕它,并设法远离它。但是真的有一天,当不幸降临到自己身上,猝不及防的猛烈一击,似乎将自己拉入了阴阳两隔的边缘。有人会在此与家人诀别,带着对世间的眷恋,一步步走向无尽的深渊;有人会奋力挣扎,无畏周围爪牙的撕扯,凭借强大生的信念重返光明之路。   来自江苏的杨女士,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书写了一段传奇故事,用行动完美诠释了“女强人”的含义。今日愿在此与众多抗癌患者同勉,将抗癌的心得传播给更多需要的人群。   晴天霹雳,为什么会是我? 40多岁对女性来说似乎已不再年轻,但却正是事业、家庭正稳步向前的时候,谁也不会意识到身体内的危机四伏。   2016年的10月是一个难忘的开端。往往这个季节正是迎接寒冷的时候,因保暖措施没跟上会出现一大批患上风寒的人。而这时杨女士开始出现无明显诱因的刺激性呛咳,开始并没有过度留意,毕竟一年当中总有几场小感冒。   但是事情并没有按往常那样发展,反而愈演愈烈。仅仅半年的时间,开始出现胸闷、腹胀的症状。杨女士的心一下子紧张起来,一种强烈的危机感涌上心头。17年5月前去鼓楼医院做CT检查,提示右肺上叶小结节,为明确病情又进行了穿刺活检,病理结果显示腺癌。自己那么年轻,怎么可能与癌症挂钩呢?但8月份江苏省肿瘤医院会诊,给出的答复是腺癌。     “肺腺癌”,一个离自己既遥远又相近的词汇呈递在眼前。之前从未涉及过这个词汇,突然间自己命运都交付到了它的手上。刹那间,大脑一片空白,自己该何去何从?以后的路该怎么走?这些仿佛都无法交由自己掌管了。躺在床上,眼睁睁看着生命流逝而无可奈何。加之食欲不振,弱小的自己怎能抵挡得住“死亡判决书”的威力,难道生命真的就止步于此了吗? 同步放化疗,无法想象的痛苦 家里人在得知这突如其来的噩耗后并没有被打倒,尽量将沮丧痛苦的时期压缩到最短,替杨女士扛起了生活的大旗。天塌下来还有家里人在撑着,他们在积极寻找治疗方法的同时也在鼓舞着杨女士对未来的向往。艰难的日子无法用逃避渡过,只有主动寻求治疗才能获得想要的结果。   由于之前基因检测结果显示ALK和EGFR基因均呈阴性,也就意味没有靶向药可以用。所以2017年8月杨女士开始接受同步放化疗,化疗方案采用的是“PP”方案4周期(培美曲塞800mg d1+顺铂40mgd1-3 q4w)。 但是同步放化疗的痛苦是一般人无法承受,杨女士诉说到,在这几个月中一开始是无法进食普食的,后来改为流食,但是五脏六腑的抗拒使得流食也难以承受,到最后就算是水都无法下咽。无奈之下只能行胃造瘘术,经造瘘管补充日常所需。由于体外无法摄取足够的营养物质,导致身体极度虚弱,从开始极其困难的维持行走到后来基本生理需求都无法满足。 就算是这样的状态,杨女士还是没有向癌症低头,治疗就还有生还的希望! 好消息、坏消息接踵而至,转折点由此开启 在住院期间寻求了各种治疗方式,但是似乎都没有什么起色,在医生的建议下杨女士开始回家修养。在家度过几个月之后,出现了强烈的头痛、腹部脏器痛,复查发现癌细胞出现了转移。2018年10月出现颅内、肝脏转移:颅内多发转移灶最大约1.33X1.26cm,肝内新增转移病灶3.5X4.2cm。 进一步活检检查,肝脏穿刺显示腺癌,结合病史符合肺腺癌转移。 噩耗步步紧逼,治疗手段尝试后都无法奏效,主治医生看到这种情况也是焦急万分。于是肿瘤医院的专家再次会诊,给出重新做基因检测的建议。杨女士考虑之后,接受了专家们的建议。而这时不幸中的惊喜诞生了,ventana D5F3免疫组化显示CK7+,TTF-1+;NapsinA+; CK8+;ALK(V)+,AIK突变阳性就意味着有对应的靶向药可以用了。 阿来替尼服用至今,恢复正常工作生活 当时很多ALK突变阳性肺癌患者首选的靶向药是一代的克唑替尼,但是克唑替尼对颅内转移效果不太理想,恰逢当年8月,新型靶向药阿来替尼在国内上市,其优秀的穿透中枢神经系统的能力给杨女士带来了希望。2018年10月杨女士在医生的建议下开始服用阿来替尼,治疗方案是阿来替尼600mg bid po。解除了放化疗的痛苦,只是单纯的口服,在身体上减轻了不小的负担。在服用阿来替尼一个月后,颅内病灶基本完全消失,肝转移肿瘤也从3.46cm*4.23cm缩小到2.02cm*2.72cm。 值得注意的是,阿来替尼推荐剂量为600mg。对于ALESIA研究中的中国患者(n=85),600毫克bid剂量被证明可以使超过95%的中国患者超过Caverage_6周阈值,而300mg bid剂量只能允许大约50%达到阈值,通俗的讲,600mg bid po口服疗效要高于300mg bid po,这也为什么中国,美国,欧洲等国家获批的剂量是600mg bid 。并且服用阿来替尼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此期间切勿自行增量或减量,维持一定的血药浓度才会最大限度遏制住肿瘤细胞的生长。 饱受化疗之苦的杨女士,在服用阿来替尼50多月的时间里,并没有因药物的服用而引起任何不良反应。回首相顾,这条抗癌之路似乎比自己预想的要更加顺利。随着身体的恢复,她实现了令许多病友们想都不敢想的梦,可以独自处理生活中的杂事,甚至可以像往常一样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 噩耗度过,幸运降临。服用阿来替尼也不是轻易就可以下定决心做出的选择,当初刚上市的价格是每月49800元,当时对杨女士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经济负担,在经过心理斗争之后还是以疗效和生活质量为重。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家对癌症人群愈发关注,为减轻治病难的问题,在有关部门的协商下将阿来替尼纳入了医保。肺癌患者的经济负担大幅度减轻,现在杨女士用药费用降到了每月1000元左右,这也意味着更多普通家庭可以负担的起像阿来替尼这样的救命药。 回顾病史,ALK突变阳性 NSCLC患者的选择方向 ● 2016年8月,第一次外院血检NGS未测出ALK突变; ●  2017年9月-12月,为期4个月的同步放化疗,培美曲塞800mg d1+顺铂40mgd1-3 q4w 4周期; ● 2018年10月,多处进展:颅内,肝脏转移。肝脏转移穿刺:肺腺癌转移,ventana D5F3免疫组化提示ALK(V)+,后使用阿来替尼600mg bid […]

玉米
OS超59月!肺癌脑转移3度复发,免疫治疗带来惊人疗效

OS超59月!肺癌脑转移3度复发,免疫治疗带来惊人疗效

四线治疗后仍达完全缓解! 脑转移(BM)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非常普遍,并且预后相当差,未接受治疗的患者中位生存期小于6个月。NSCLC合并BM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术切除和放疗(RT)(2A类推荐证据),但发生神经毒性的风险高达35%[1]。 免疫疗法(或联合化疗)已经成为治疗NSCLC的一个重要方法,虽然已经有许多PD-1单抗治疗转移性NSCLC患者的临床试验,但大多数都排除了这些未经治疗的BM患者。 对于未治疗BM的NSCLC患者,该怎么选择治疗呢?本期肿瘤频道带来一例经四线治疗后完全缓解的NSCLC合并BM奇迹病例。   病历资料 患者,男,60岁 主诉:反复咳嗽咳痰数月余 心肺体格检查正常,吸烟40包年。 CT:右侧肺中叶肿块(2.7 cm×2.1 cm),右侧下肺门转移(5.0 cm×6.2 cm),伴纵隔淋巴结肿大。 纵隔淋巴结活检:肺腺癌,CK7(+)、TTF1(+)和Napsin A(+) MRI:额顶叶有多发性腔隙性脑损伤 免疫组化:PD-L1>95%, 基因检测:EGFR(-)、ROS1(-)、ALK(-)、BRAF(-)、C-MET(-) 临床诊断:NSCLC IIIB期(T4N2M0) ECOG评分:1分 诊疗经过 一线治疗: 在仔细考虑同步放化疗的风险和益处后,患者拒绝接受放疗。 请问你会选择什么治疗方案? 经过4个周期的联合化疗后,获得了部分缓解(PR)。与放射肿瘤学家进行讨论,以确定是否应立即开始胸部放射治疗。由于肺功能差且肿瘤负荷增加,我们考虑了另外2种化疗方案。不幸的是,在第五个周期的化疗后,放射学评估显示为PD。 二线治疗: PP方案疗效不佳,请问你会选择什么治疗方案? 但在1个周期后,患者出现咯血,影像学资料显示PD(图1A)。   (图1A影像学资料显示PD) 三线治疗: 随着顺铂联合抗叶酸类(PP)、嘧啶类抗肿瘤(GP)药物接连失败 请问你会选择什么治疗方案? 2个周期后,通过胸部CT检查迅速证实右侧下肺门肿块的大小减小(图1B)。 (图1B肿块缩小) 2017年9月的脑部MRI显示,左额叶和小脑多处转移灶,最大直径为2.1 cm×1.5 cm(图1C,1D)。 (图1C,1D左额叶和小脑多处转移灶) 四线治疗: 2017年10月,患者咯血明显缓解、脑转移无明显症状。 你会怎么选择治疗方案呢?   经过1周期治疗替莫唑胺联合帕博利珠单抗,颅脑转移病变左额叶和小脑继续缩小(图2,2b),但脑MRI现右枕叶新发转移灶,最大直径为1.3厘米×1.0厘米(图2)。 (图2 替莫唑胺与帕博利珠单抗联合治疗一个周期后,发现右枕叶新转移。) 替莫唑胺联合帕博利珠单抗方案疗效显著,肺部病变和BM的持续缩小,(图3A-3D)。2018年1月,肺原发灶和脑转移灶均达到了CR(图3E-3H)。 (图3A-3D肺部病变和BM的持续缩小) 巩固治疗: 2018年2月到8月,帕博利珠单抗减少到每月100 mg,替莫唑胺 250 mg。维持24个月。 […]

玉米
一代/二代EGFR-TKI耐药后,肺癌三代TKI如何选择?

一代/二代EGFR-TKI耐药后,肺癌三代TKI如何选择?

肺癌是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2022年预计新发病例人数约为87万,死亡病例人数约为76万。非小细胞肺癌(NSCLC)是肺癌中最常见的病理类型,EGFR基因突变是NSCLC最常见的驱动基因突变。在中国NSCLC人群中,EGFR突变比例为28.2%,在肺腺癌中,该比例可达50.2%。 一代/二代EGFR-TKI用于EGFR经典突变(EGFR外显子19缺失突变或外显子21 L858R点突变)晚期NSCLC患者的一线治疗,可使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提升至9.2个月-14.7个月,显著优于化疗,但不可避免地出现疾病进展,其中以继发性EGFR T790M突变最为常见。三代EGFR-TKI可有效抑制EGFR T790M突变,已成为一代/二代EGFR-TKI治疗进展后伴EGFR T790M突变患者的标准治疗;同时,由于三代EGFR-TKI一线治疗较一代EGFR-TKI显著延长中位PFS并带来总生存(OS)获益,也使其成为了EGFR突变晚期NSCLC患者的一线标准治疗。 目前,国内外上市的第三代EGFR-TKI有奥希替尼、阿美替尼、伏美替尼。三代TKI共同的特点是在抑制EGFR敏感突变之外,还能抑制EGFR20号外显子上的T790M突变,也就是50%以上的患者在应用一、二代EGFR-TKI后会出现的耐药性突变。 图片来源于:与癌共舞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非小细胞肺癌专家委员会抗肿瘤药物安全管理专家委员会周彩存教授领衔撰写了《三代EGFR-TKI在EGFR突变NSCLC治疗中应用的专家共识(2022年版)》,为各级临床医师和临床患者提供规范化的用药指导建议。 共识如下: 共识1:对于完全切除肿瘤原发灶-淋巴结-转移(TNM)病理分期II期-IIIA期、术后复发、局部晚期或晚期肺腺癌、含有腺癌成分的NSCLC或非小细胞肺癌非特指型(NSCC-NOS)患者,推荐常规开展EGFR突变检测;既往接受一代/二代EGFR-TKI治疗后疾病进展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NSCLC患者,应再次开展基因检测以明确耐药机制(包含EGFR T790M突变)。(共识等级:1级)   共识2:对于EGFR经典突变晚期NSCLC患者,优先推荐三代EGFR-TKI奥希替尼、阿美替尼或伏美替尼单药作为一线治疗。(排名不分先后,推荐级别相同;下同)(共识等级:1级)   共识3:对于一代/二代EGFR-TKI治疗后存在EGFR T790M突变晚期NSCLC患者,推荐三代EGFR-TKI奥希替尼、阿美替尼或伏美替尼单药作为二线/后线治疗。(共识等级:1级)   共识4:对于完全切除TNM病理分期为II期-IIIA期EGFR经典突变NSCLC患者辅助化疗后,推荐三代EGFR-TKI单药作为辅助治疗(目前奥希替尼已获批该适应证)。(共识等级:2A级)   共识5:对于EGFR外显子20插入突变晚期NSCLC患者标准化疗后,可选择伏美替尼治疗。(共识等级:2A级)   共识6:对于EGFR经典突变NSCLC伴中枢神经系统(CNS)转移患者,靶向药物优先选择三代EGFR-TKI(奥希替尼、阿美替尼或伏美替尼)。(共识等级:1级)   共识7:除临床研究外,不常规推荐三代EGFR-TKI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用于EGFR经典突变晚期NSCLC一线治疗,以及一代/二代EGFR-TKI耐药后患者的二线/后线治疗;不常规推荐三代EGFR-TKI联合化疗用于一代/二代EGFR-TKI耐药后患者的二线/后线治疗。(共识等级:2B)   共识8:不同三代EGFR-TKI不良反应谱总体相似,包括皮疹、腹泻、肝功能异常、血液系统毒性等,在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上存在差异。(共识等级:1级)   共识9:对于某种三代EGFR-TKI不良反应不能耐受的患者,可换用另一种三代EGFR-TKI。(共识等级:3级) 第三代EGFR-TKI的耐药后治疗探索 尽管三代EGFR-TKI为EGFR突变NSCLC患者带来了更多的生存获益,耐药问题仍然无法避免。在EGFR继发性突变耐药中,最常见的耐药机制为C797X突变,见于奥希替尼(一线/二线治疗后)0%-29%的耐药患者、阿美替尼(二线治疗后)21%的耐药患者以及伏美替尼(二线治疗后)9%的耐药患者。 在旁路激活方面,奥希替尼最常见的耐药机制为MET基因扩增,占7%-24%;阿美替尼最常见为磷脂酰肌醇激酶-3催化亚单位α(PIK3CA)基因突变,约占19%;伏美替尼最常见为HER2基因扩增,约占9%。此外,2%-15%接受奥希替尼治疗的患者会出现小细胞肺癌(SCLC)转化,7%的患者出现鳞癌转化。 第四代EGFR-TKI为针对EGFR C797X继发突变而开发的一类新药,目前尚无药物上市,但部分药物在临床前试验中展现出良好的抗肿瘤活性,并已进入临床阶段,如BBT-176(NCT04820023)、BLU-945(NCT04862780)、BLU-701(NCT05153408)、BPI-361175(NCT05329298, NCT05393466)等,这些药物的开发将有助于应对EGFR C797X突变导致的耐药问题。 针对旁路激活导致的耐药,则可联合特定的靶向药物治疗,如MET抑制剂、转染重排(RET)TKI、间变性淋巴瘤激酶( ALK)TKI等。针对SCLC转化,则可采取铂/依托泊苷化疗,鳞癌转化可采取基于组织学的含铂化疗等治疗方式。 当耐药机制不明确或治疗方案不可及时,则建议采取含铂化疗,或尝试阿替利珠单抗联合贝伐珠单抗和卡铂/培美曲塞方案,或参加临床研究。 综上所述,三代EGFR-TKI耐药机制已逐渐明确,一些具有前景的治疗方案已被用于临床实践,或处于进一步开发中。针对不同的耐药机制而采取不同的治疗策略,将推动接受三代EGFR-TKI治疗的患者生存获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三代EGFR-TKI在EGFR突变NSCLC治疗中应用的专家共识(2022年版)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非小细胞肺癌专家委员会抗肿瘤药物安全管理专家委员会 通讯作者:周彩存 本文由医世象 木木整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授权。

玉米
肺癌 EGFR 20插入突变率到底有多高,治疗药物有哪些?真实世界研究

肺癌 EGFR 20插入突变率到底有多高,治疗药物有哪些?真实世界研究

在非小细胞肺癌中,靶点EGFR突变研究最为透彻,相应的靶向用药数量也相对较多。在EGFR突变类型中,EGFR 20外显子插入突变仅次于EGFR 19号外显子缺失和L858R,是EGFR突变的第三大类型。 在美国非小细胞肺癌NCCN 2022V5版指南中,针对EGFR 20号外显子插入突变,系统治疗进展后推荐Amivantamab-vmjw或Mobocertinib治疗。 NCCN 2022V5非小细胞肺癌截图 在中国非小细胞肺癌CSCO 2022指南中,针对EGFR20号外显子插入突变,还未推荐相关药物,指南建议参考IV期无驱动基因NSCLC一线治疗。 EGFR20号外显子插入突变临床治疗 目前己发现超过100种类型的EGFR20号外显子插入突变,最常见突变是Asp770_Asn771ins,Va1769_Asp770ins、 A1a767_Va1769、Va1769_Asp770ins和Ser768_Asp770。 Mobocertinib(美国NCCN指南推荐):一项1/2期试验的数据,该试验纳入114名EGFR20号外显子插入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他们既往都接受过铂类化疗。试验显示,莫博替尼让28%的患者肿瘤显著缩小或消失,这部分患者用药后,有效持续时长17.5个月,患者平均总生存时长24个月。 Amivantamab-vmjw(美国NCCN指南推荐):CHRYSALIS试验,在EGFR 20号外显子插入突变的NSCLC患者(n =81)中,amivantamab-vmjw在40%的患者中诱导了客观缓解,其中47%患者的缓解持续时间至少为6个月,47%的患者在中位随访9个月后仍在接受治疗。总共有3例完全缓解和29例部分缓解,中位缓解持续时间为11.1个月。疾病控制率为48%(n=39),临床获益率为74%;8例患者(10%)发生疾病进展。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8.3个月,中位总生存期为22.8个月。 奥希替尼(案例报道):6例EGFR 20号外显子插入突变的NSCLC患者(突变类型分别是A767_V769dup、S768_D770dup、N771_P772insL、S768_D770dup、D770_N771insG、A763_Y764insFQEA)接受奥希替尼治疗获益。 伏美替尼(临床研究):FAVOUR研究,初步数据显示,艾弗沙240mg一线治疗EGFR20号外显子插入突变非小细胞肺癌患者,ORR为60%,研究者评估的ORR达70%,DCR均为100%。 舒沃替尼(临床研究):在今年ESMO大会上,国内针对EGFR 20号外显子插入突变舒沃替尼(sunvozertinib)的II期WU-KONG6初步数据进行了展示。接受舒沃替尼治疗的患者(n=97)中,BICR已确认的客观缓解率(ORR)为59.8%;值得注意的是,所有确认的应答者在治疗后至少进行了两次肿瘤评估。基线时存在脑转移患者(n=31)使用该药物的ORR为48.4%(15/31)。 WU-KONG6靶病灶评估结果 那么,EGFR 20号外显子插入突变在真实世界中的比例如何?PCR或NGS方法在筛选EGFR 20号外显子插入突变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孰优孰劣呢? 我们一起来看这篇文章,标题为Frequency, underdiagnosis and heterogeneity of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xon 20 insertion mutations using real-world genomic datasets。 研究者使用了三个真实世界的美国NGS数据库:Genie、FoundationInsight和GuardantINFORM。Genie、FoundationInsight和GuardantINFORM数据集分别检出180、627和627例EGFR 20号外显子插入患者。 三个数据集检出EGFR 20号外显子插入 检出EGFR 20号外显子插入类型 同时研究者发现,NGS检出的EGFR 20号外显子插入突变中约50%将被基于PCR的检测所遗漏,认为PCR识别这些突变的能力是有限的。 因此,NGS平台更适合识别可能受益于EGFR 20号外显子插入突变靶向治疗的患者。 三个数据集中检出的EGFR 20号外显子插入突变,红色的为PCR未检出的突变 […]

玉米
癌症骨转移有哪些临床表现?最好的治疗方案是?推荐收藏

癌症骨转移有哪些临床表现?最好的治疗方案是?推荐收藏

骨骼就像支撑高楼大厦的钢筋 撑起了我们的身体 如果钢筋出了问题 大楼会随时面临着倒塌的风险 我们的身体同样如此 如果我们的骨头被癌细胞侵蚀 该怎么办? 肿瘤骨转移是如何发生的? 从定义上讲,肿瘤骨转移是指某些原发于骨组织以外的恶性肿瘤经血行转移(少部分经淋巴转移)至骨组织,定植后逐渐形成新的肿瘤病灶,破坏正常骨组织,引起以疼痛、高钙血症、病理性骨折、神经压迫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通俗的讲,某种原发恶性肿瘤,如肺癌,原本与骨骼并无直接关系。但随着疾病进展,部分肿瘤细胞会从肺部原发病灶脱落,进入血液循环,到达骨组织,随着血管孔径变细,血液流速变慢,肿瘤细胞会沉降下来,在骨组织表面安家,即形成了骨转移,当肿瘤细胞不断继续增殖,骨细胞的正常微环境会遭到破坏,进而骨组织会逐渐被肿瘤细胞蚕食。 肿瘤骨转移的发生率有多高?哪些肿瘤容易发生骨转移? 从过往经验来看,肿瘤骨转移往往发生在晚期癌症患者中,因过去医疗水平限制,这类病人大多数在确认骨转移发生前就去世了。但随着现今对各类原发肿瘤的控制越来越好,反而更多的肿瘤患者被发现出现骨转移。 对于多数肿瘤类型,如能够做到对骨组织的改变早发现,早手术,那么随访下来,积极的治疗对肿瘤骨转移还是有效的; 对于某些分期较晚,手术难以根治的部分原发肿瘤,发生骨转移可能性比较大。甚至很多患者就是以骨转移症状为首发症状前来就诊,经过系统检查才发现原发病灶,所以也不排除某些肿瘤起病早期就会发生骨转移。   通俗的讲,某种原发恶性肿瘤,如肺癌,原本与骨骼并无直接关系。但随着疾病进展,部分肿瘤细胞会从肺部原发病灶脱落,进入血液循环,到达骨组织,随着血管孔径变细,血液流速变慢,肿瘤细胞会沉降下来,在骨组织表面安家,即形成了骨转移,当肿瘤细胞不断继续增殖,骨细胞的正常微环境会遭到破坏,进而骨组织会逐渐被肿瘤细胞蚕食。   经过统计分析,常见的恶性肿瘤中,乳腺癌、前列腺癌、甲状腺癌骨转移发生率最高,大概有60-75%,算是第一梯队;肺癌、肾癌、肝癌、恶性黑色素瘤次之,大概有20-45%;消化道肿瘤比如胃癌、结直肠癌以及妇科肿瘤也可能发生骨转移,发生率一般在10%以内。 中轴线-脊柱是人体运动最重要的一环,肿瘤转移到脊椎上的情况多吗? 理论上讲,癌症患者的每一块骨头都有可能发生转移,但统计下来,脊柱是最容易发生转移的部位,尤其是胸椎;其次才是骨盆、四肢长骨、肋骨等等。 肿瘤骨转移有哪些临床表现? 第一,疼痛是肿瘤骨转移最常见的临床症状,特点主要是持续性的钝痛,并且进行性加重,夜间疼痛尤为明显。 第二,肿块或局部肿胀,多见于四肢表浅部位,严重者可能影响临近的关节活动。 第三,病理性骨折,被肿瘤侵蚀的骨组织硬度降低,轻微外伤甚至无任何诱因,就可能发生骨折,进而出现疼痛明显加重,畸形,活动障碍。   第四,脊柱转移性肿瘤还有一类特殊症状:神经压迫,脊髓和神经根是连接大脑和肢体的高速公路,平时在健康脊柱的保护下高效运转,但如果肿瘤转移至脊柱,椎骨遭到破坏,坍塌变形,便可能压迫到周围的脊髓或神经根,神经根受压会引起其所支配区域疼痛、麻木、无力;而脊髓受压,则会引起受压平面以下躯干、肢体感觉减退,肌力下降,大小便异常,也就是常说的瘫痪。 如何诊断骨转移?去医院需要做哪些检查? 诊断肿瘤骨转移是一项系统工程,要结合患者肿瘤病史,临床症状,体征,开具合适的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验,少数难以确诊的患者,可能需要接受穿刺活检做病理检查。   有恶性肿瘤病史的患者,如果出现上述某一项或几项症状,一定要及时就诊,医生经过询问病史,体检,怀疑骨转移的话,需进一步作影像学检查,根据情况可能需要做X线平片,CT,磁共振,骨扫描,PET-CT,(这些检查各有侧重:X线会做一个初步快速的判断,可以发现病理性骨折,明显的骨质破坏,但敏感性较低;CT和磁共振能够发现更早期的转移病灶,磁共振在判断脊柱转移癌是否压迫神经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骨扫描能够早期筛查全身骨转移,PET-CT则能显示全身脏器及骨转移情况,利于对患者做出全面评估。)     做这些检查的同时,抽血化验肿瘤标志物,血钙,碱性磷酸酶等也可以辅助诊断。经过这些检查,大多数患者都可以确诊是否发生骨转移,极少数不典型病灶可能需要进一步做穿刺活检,等待病理检查确定。 转移性骨肿瘤有哪些信号?平时患者该如何提防? 骨转移早期症状可能只有疼痛,而且往往症状较轻,容易被忽视,很多老年人可能会认为,这个年龄,出现腰腿痛很正常,但骨转移的疼痛有它自己的特点,往往没有过量活动,不良姿势等诱因,疼痛持续天数更久,夜间入睡期间反而更痛,如果有这些特点,希望患者要警觉,要防微杜渐,及时就诊;   对于前面提到的容易发生骨转移的肿瘤,即便患者没有出现骨转移相关症状,我们也建议治疗开始的5年内,每年做骨扫描筛查,以便能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很多患者听到骨转移就非常害怕,认为是癌症疾病晚期的表现,觉得离死亡不远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其实大可不必这么认为。首先宏观上讲,即便确诊了骨转移,目前针对原发肿瘤治疗的药物越来越多,治疗效果也越来越好,肿瘤患者生存期的延长都是有确切的数据统计的;另一方面,针对骨转移病灶,我们也可以综合运用药物、放疗、微创介入、开放手术等治疗手段,切实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已经瘫痪的病人,经过我们及时的手术治疗,重新恢复站立行走能力的例子也是不胜枚举。 所以,要科学面对肿瘤骨转移,既不能满不在乎,讳疾忌医,导致延误病情,错过最佳治疗时机;也不能心灰意冷,万念俱灰,要相信医生,相信我们能够给你生活的勇气和底气,让你重拾信心与尊严。 肿瘤骨转移应该如何治疗? 除了针对原发病灶的放化疗、靶向、免疫治疗,药物、放疗、微创介入、开放手术,这些都是肿瘤骨转移的治疗方法。 治疗性药物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类是双膦酸盐,如唑来膦酸、伊班膦酸钠等等,还有一类新药地舒单抗,能够抑制骨破坏进程,一旦发现骨转移,应该马上应用;另外是针对骨痛的止痛药物,我们会根据疼痛评分按照阶梯给药的原则开给患者。 放疗是骨转移的治疗的重要一环,早期的骨转移首选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目前的微创介入方法有很多,一方面在CT或B超引导下,将探头精准置入骨转移病灶内,通过射频、微波等物理方法杀灭肿瘤,另一类是通过微创穿刺,在肿瘤形成的骨缺损处注入骨水泥,重塑骨骼的稳定性。   开放手术多用于较为严重的,出现病理性骨折、脊柱失稳、神经压迫的骨转移患者,目的是重建病灶骨的稳定性,挽救神经功能。而且手术完成并不是治疗的结束,术后要继续联合应用药物、放疗。 有些患者往往会跑几家医院,看不同科室的专家,当他们收到不同治疗建议时,应如何抉择? 治疗方法的选择,不能看患者主观好恶,也不能凭医生专业所长,而是提倡多学科会诊模式,也就是MDT。 MDT团队包含骨软组织外科、肿瘤内科、介入科、放疗科、病理科、影像科等不同学科的专家,共同研究病例,评估病情,为患者制定最合理的治疗方案。 骨转移大手术之后该怎么康复? 术后会根据不同的手术部位、手术方式、患者神经功能,具体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 总体原则是:在良好的镇痛下,尽早开始康复锻炼。   早期应避免负重,以恢复肌肉和关节活动为主。后期可在保护下做轻微负重,循序渐进。对于术前合并严重神经功能损伤的脊柱转移患者,可能需要更久更复杂的康复过程。 […]

玉米
奥希替尼耐药策略全梳理(建议收藏~)

奥希替尼耐药策略全梳理(建议收藏~)

  所有晚期EGFR突变型NSCLC患者都不得不面临的一个局面,就是TKI耐药问题!面对这一道不得不面对的难关,所有经过TKI一线或二线治疗的患者,NCCN指南所推荐:若患者存在T790M突变,推荐三代TKI奥希替尼;若没有T790M突变或奥希耐药的患者,则推荐化疗标准治疗。令人可惜的是,以铂类为基础的化疗,中位PFS仅有4、5个月左右,疗效十分有限!“耐药”这件事就像是悬在所有患者头顶的一柄达摩克利斯之剑,是一柄高悬头顶的危险利刃,不知何时会落下。如果一直不耐药,那疗效固然好,患者得到的缓解就可以长期地维持下去,甚至生活如常人;而一旦耐药,病灶就会再次开始迅速地生长,癌症卷土重来。目前,EGFR+最新的药物就是三代“明星”靶向药奥希替尼,虽然让很多肺癌患者成功“续命”,但是也难逃“耐药”的宿命。   六大奥希替尼耐药处理全策略 EGFR四代药带给无数患者新的曙光,但是目前为止,FDA 尚未批准任何一款新的靶向药针对奥希替尼耐药患者,从临床研究到药物的正式获批还需要漫长的等待。那么已经奥希替尼耐药的患者首先可根据疾病进展的状态,进行针对性的处理。 一、缓慢进展,       可以继续用奥希替尼,配合局部治疗 研究显示,奥希替尼初次耐药患者大多数为孤立性进展,这些患者继续服用奥希替尼,配合上局部治疗,还能获益。因此,对于无症状、影像学进展缓慢的耐药患者,可以先不着急换药。NCCN指南推荐以下三种情况患者可以考虑根治性局部治疗(如立体定向放疗或手术),同时继续使用奥希替尼: ①无症状进展; ②有症状的脑转移(配合脑转移处理,如全脑放疗、培美曲赛、替莫唑胺、鞘内注射等); ③有症状的全身性(颅外)孤立性病灶(转移灶<3-5个)。 二、基因检测,找出耐药突变,       针对性给予靶向联合治疗 如果奥希替尼使用后,机体出现快速进展的情况,请迅速进行基因检测,根据突变情况进行针对性的靶向治疗。 1. C797S单发突变, 使用一代EGFR靶向药物 一线使用奥希替尼,耐药后一般不会出现T790M的突变,但会发现C797S的单发突变,因为奥希替尼尽早使用是能够抑制T790M突变产生的,也会避开T790M与其他突变的共存。这一位点的突变对一代吉非替尼或厄洛替尼都比较敏感,临床处理相对容易。 2. C797S与T790M的顺式突变, 目前仍在研 T790M和C797S同时出现,且位于同一染色体上,可用布加替尼联合西妥昔单抗(爱必妥)治疗,有国内案例报道。一肺腺癌女性62岁患者,先后进行了化疗、吉非替尼、厄洛替尼耐药后,出现T790M突变用奥希替尼治疗。8个月后再次进展,发现T790M-C797S顺式突变,使用布加替尼(90mg/日)和西妥昔单抗(600mg/月),稳定控制。 3. C797S与T790M的反式突变, 1代+3代EGFR靶向药物 T790M突变和C797S突变同时出现,位于相对面的染色体上,治疗方法上采用1代TKI联合3代药治疗。真实案例介绍:上海胸科医院的陆舜教授在JTO杂志上发表了反式突变治疗国内个案,一42岁女性肺腺癌19Del患者在多线耐药后(厄洛替尼、化疗),T790M阳性用奥希替尼治疗。3年后耐药出现C797S及T790M共突变,反式结构,用1代+3代治疗,同时联合贝伐单抗,维持了8个月。 4. 继发MET扩增, EGFR抑制剂+MET抑制剂 无论是一线还是后线使用奥希替尼,MET扩增的比例大致相同,15%-20%。处理上我们可以采用目前的MET抑制剂控制。比如沃利替尼联合奥希替尼,在一项1b期研究中,对于奥希替尼进展后MET扩增阳性患者,采用奥希替尼+沃利替尼治疗。ORR(客观缓解率)为25%,DCR(疾病控制率)为69%,中位DOR(缓解持续时间)为9.7个月。 此外,还有奥希替尼联合卡博替尼/克唑替尼的成功个案报道。 5. 其他靶点的继发性突变 除了C797S及MET扩增,奥希替尼耐药后出现其他旁路激活,可以用相应的联合治疗方案,有部分的文献报道,都有一定的疗效。 6. 继发EGFR点突变: 可用回1/2代EGFR靶向药 奥希替尼耐药后可以继发EGFR靶点上的点突变。除了C797S是常见的点突变外(解决方案以上提过),还会出现EGFR L718V、G724S等位点突变,这些患者其实还可以用1/2代EGFR-TKI克服耐药。既往也有不少案例报道。 三、基因检测后,无可针对的耐药靶点出现,        可选用新联合方案或安罗替尼 1. 先转归化疗,灵活用药, 可穿插或尝试再挑战奥希替尼 在无可用靶药的情况下,奥希替尼耐药患者理论上都应积极转归化疗。既往研究显示化疗对于经治的T790M阳性患者有效率可达31%,中位PFS有4.4个月。除了常规化疗,研究显示间插治疗及再挑战(TKI耐药后穿插了其他方案后进展,再次用回之前用过的TKI)靶药的方法也有一定的临床疗效。 2. 安罗替尼 安罗替尼是国产小分子多靶点TKI(靶向药)。在ALTER0303研究中,用安罗替尼三线及以后治疗晚期NSCLC患者。总人群中,相比安慰剂,安罗替尼延长了3.33个月的总生存时间(OS),9.63个月 vs 6.30个月。安罗替尼延长了3.67个月的PFS,5.37个月 vs […]

玉米
肿瘤治疗过程中,患者为什么要做基因检测?这篇文章告诉你

肿瘤治疗过程中,患者为什么要做基因检测?这篇文章告诉你

肿瘤与肿瘤间的异质性以及单个肿瘤内的异质性是目前肿瘤治疗的瓶颈之一。具体包括个体的异质性、不同肿瘤细胞类型的异质性、同一肿瘤细胞内的异质性等。肿瘤异质性会妨碍正确的肿瘤治疗。如果治疗仅仅关注于一小部分特异性的细胞,那就会很容易导致肿瘤的复发。通常,因为肿瘤异质性的存在,针对肿瘤一个受体的治疗往往不会有明显的疗效。同时,肿瘤的异质性不只是有多个肿瘤亚克隆,肿瘤的微环境也存在异质性,这导致肿瘤治疗的困难。 目前,肿瘤治疗已进入分子靶点的个体化医疗时代,肿瘤的治疗已逐渐从以病理为主转变为病理与驱动基因共同决定选择的时代。肿瘤发生机制的复杂性也提示临床医生在选择治疗药物前,若能进行基因检测及分析,对于治疗的用药指导非常重要。 具体来说,可针对患者基因分型来精确的推荐合适的靶向药物,对患者的重要变异基因进行解析,并针对靶向药物及化疗药物进行用药提示。同时,一些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常常会存在耐药问题,而耐药机制众多,只有明确耐药原因才能选择进一步的治疗方案。基因检测即可针对复杂耐药进展患者,分析耐药机制和进展原因,为进一步调整用药提供指导方案。 肿瘤基因检测常见问题Q&A 01 基因检测在肿瘤治疗上如何应用? 基因检测目前在肿瘤治疗上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1)肿瘤遗传易感基因检测。肿瘤的发生发展与遗传具有重要的联系,很多基因突变会在家系中遗传,携带这些突变基因的人群,患肿瘤的风险更高。基因检测可以预测相应肿瘤的发生风险,进行积极的健康管理。 2)肿瘤的筛查,主要是液体活检技术,通过对游离DNA的测序,实现癌症的早期筛查,目前基因检测在肿瘤筛查上比较成熟的是癌症的复发筛查检测。 3)肿瘤的靶向药物、免疫治疗,通过对患者肿瘤组织DNA和全血DNA的比对,发现潜在的基因突变,通过目前的指南和药物研发寻找靶向药物和免疫药物治疗,比如对EGFR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目前可实现多代靶向药物的连续治疗,一代二代的吉非替尼等用于一线治疗,如出现TKI耐药的EGFR T790M突变患者可使用三代奥希替尼进行后续治疗,为患者获益。 4)基因检测还可用于肿瘤侵袭与转移的检测,通过对转移灶和原位灶的基因检测,寻找是否有关键基因驱使肿瘤的发生,是否有相应靶向药物治疗。 02 肺癌患者靶向治疗关注哪些基因?有哪些靶向药物可以应用? 对于肺癌的靶向治疗现在主要关注EGFR,ALK,KRAS,BRAF,ROS1,MET,RET和HER2基因。EGFR基因突变的靶向药物有吉非替尼,厄洛替尼,阿法替尼等;ALK基因突变的靶向药物有克唑替尼,色瑞替尼,劳拉替尼,布格替尼等;KRAS基因突变的靶向药物为Selumetinib+多西他赛;BRAF基因突变的靶向药物为Vemurafenib,Dabrafenib等;ROS1基因突变的靶向药物为克唑替尼;MET基因突变的靶向药物为克唑替尼和Capmatinib;RET基因突变的靶向药物为Cabozantinib和Vandetanib;HER2基因突变的靶向药物为阿法替尼等TKI单药或者曲妥珠单抗加化疗。 03 同一种肿瘤,为什么会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肿瘤是一种基因病,当细胞中一个或多个基因发生突变时,就可能导致肿瘤的发生。 肿瘤千差万别,即使是同一个部位的肿瘤,其原发灶的基因突变位点和类型也不尽相同。如果肿瘤发生了转移,其原发灶和转移灶的基因突变信息也可能是不同的。 另外,肿瘤的基因突变在药物、免疫系统、内部竞争压力等环境因素影响下,会随机发生多种变异。 因此,每个肿瘤患者的疾病都是不同的,而且,同一个肿瘤患者,其病情也会发生进展。随着基因组学和基因检测技术的不断发展和革新,给精准医疗提供了工具和基础。在肿瘤的治疗中,同病异治,因病而异,才能为患者带来最大的获益。 04 什么是肿瘤早筛?有什么作用呢? 根据美国疾控中心的定义,肿瘤早筛是指“在尚无症状时,检查身体是否有癌症存在”。现代医学对肿瘤晚期患者的治疗手段非常有限,肿瘤真正事半功倍的办法,是“早诊早治”。 多数肿瘤,如果早期得到诊断,并进行规范的治疗和健康管理,基本可以实现治愈。某权威肿瘤医院发布的生存数据显示:早期宫颈癌、大肠癌患者经过规范治疗,五年生存率均可以达到90%以上;早期乳腺癌甚至可以达到97%以上。 需要进行肿瘤早期筛查的重点人群包括:45岁以上;肿瘤家族史(3代以内近亲有癌症病史);工作性质长期接触(粉尘、苯、铅等)有害物质;慢性病病人(各类癌前病变等),等等。 05 肿瘤患者做基因检测,应该使用肿瘤组织还是血液做样本呢? 目前,肿瘤患者以治疗和监测为目的的基因检测,常用样本有两种,肿瘤组织和血液。 取肿瘤组织做成病理切片用于基因检测,准确度高,是肿瘤基因检测的金标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优先选择组织样本。并非所有肿瘤患者的基因突变都可以在血液中检出,特别是在肿瘤早期,阳性检出率更低。 但是,对于肿瘤晚期、无法取得到组织、或组织标本时间较长的患者,可以考虑用血液检测代替组织。 2018年12月的《中华病理学杂志》上发表的《液体活检在临床病理相关肿瘤诊治中的应用现状及展望》中,提到了应用血液ctDNA做活检的检测优势:相对于常规组织活检具有非侵入性、患者依从性好、异质性低、可反复取材等优势,其在靶向药物伴随诊断中具有很大的优势。 推荐的样本优劣顺序为: 新进手术或穿刺取得的组织标本>1-2年内的组织标本>新进血液标本>2年以上的旧组织标本。 06 如何能知道,自己的肿瘤是否会遗传给子女呢?如果肿瘤具有遗传性,如何让子女防控肿瘤的发生呢? 肿瘤是一种基因病,由于某些基因发生变异,进而生长失控,从而导致肿瘤的发生。某些基因的突变具有遗传性,这些带有遗传易感基因的人群,罹患肿瘤的风险,比正常人高很多。由于遗传易感基因导致的肿瘤,占所有肿瘤的5-10%。 具有明显遗传倾向的肿瘤有20余种,比较常见的包括:卵巢癌,乳腺癌,结直肠癌,胰腺癌,前列腺癌,胃癌等。 遗传易感基因,可以通过胚系基因检测检出。如肿瘤患者查出具有遗传易感基因,应尽快让其子女进行相关基因的检测。对于携带遗传易感基因的健康人群,可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早期治疗和健康管理,可有效延缓甚至避免肿瘤的发生。 07 肿瘤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是否需要重新进行基因检测呢? 肿瘤组织内的基因,持续不断的发生着变异,而且突变过程是完全随机的。有效的治疗手段,会影响突变发生的频率,减少有害突变发生的几率。 因此,治疗一段时间以后,在发生耐药、疾病进展的情况下,可以再进行基因检测,以发现是否有新的基因突变,进而采取新的治疗手段。 08 使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PD-1、PD-L1,为何也要做基因检测呢? TMB(肿瘤突变负荷)高的肿瘤患者,使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获益更高,更适合使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进行治疗。携带PBRM1、POLE基因突变的患者,使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获益更高。携带JAK1、JAK2、BM2、HLA、STK11等基因突变的肿瘤患者,可能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耐药,所以要提前检测一下。携带EGFR突变、MDM2扩增的肿瘤患者,使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可能使肿瘤发生进展。因此,在选择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之前,做基因检测,很有意义。 09 肿瘤患者检测出有基因突变,是否一定有靶向药物可以使用? 基因突变存在着非常多的类型,而且,很多突变,尚不明确是否与肿瘤的发生有关。有些已确认与肿瘤发生相关的基因突变(如P53突变、MYC扩增等),目前尚无已上市的靶向药物。 文章来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医世象    

玉米
肺癌脑转移怎么治疗?靶向、免疫、放疗怎么选择?

肺癌脑转移怎么治疗?靶向、免疫、放疗怎么选择?

脑转移是很多肺癌患者的噩梦,一旦发现脑转移也就意味着疾病发展到晚期。约20%的小细胞肺癌初诊时就发现脑转移。30%左右 的NSCLC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发生脑转移,特别是EGFR、ALK阳性的肺癌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更易发生脑转移。 为什么肺癌患者容易发生脑转移? 1.穿过一级屏障: 大多数肿瘤转移是癌细胞脱落随血流而走,以静脉回流到心脏、再到肺脏,而肺脏毛细血管网“滤住”了癌细胞、或小的转移瘤,因此肺脏发生转移瘤的几率很高,其他脏器的恶性肿瘤往往先发生肺转移,然后才发生脑转移。但是对于肺癌而言,肺血管与椎静脉间存在吻合支,脱落的肺癌细胞可不经过毛细血管网的过滤而发生转移。 2.穿过二级屏障: 肺癌容易发生脑转移是因为脑血管与供应大脑的椎动脉、静动脉丛之间存在大量的吻合支,致使肺癌细胞可以不经肺毛细血管的过滤作用,直接经心脏、颈动脉至脑而发生血液转移。 而颅内血运极为丰富,又为癌细胞逃窜提供了客观条件! 肺癌患者脑转移治疗原则 肺癌脑转移患者的治疗应该在全身治疗的基础上进行针对脑转移的治疗,包括外科手术、全脑放疗(whole brain radiotherapy, WBRT)、立体定向放疗(stereotactic radiotherapy, SRT)、内科治疗在内的多学科综合治疗,其目的是治疗转移病灶、改善患者症状和生活质量,最大程度地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闹转换这分为有症状和无症状。 无症状: EGFR基因敏感突变阳性,优先推荐第三代和第一代EGFR-TKIs(奥希替尼、阿美替尼、吉非替尼、厄洛替尼、埃克替尼等)。 ALK融合基因阳性,优先推荐第二代ALK-TKIs(阿来替尼、塞瑞替尼、恩莎替尼等); ROS1融合基因阳性,推荐克唑替尼; 上述基因阴性,可采用全身化疗; 有症状: 脑转移瘤数目≤3个,手术切除或SRT或SRT联合WBRT; 脑转移瘤数目>3个,WBRT或SRT。 肺癌患者脑转移的治疗策略 1.靶向TKI更易入脑 目前,对于有驱动基因突变的患者,推荐行靶向TKI进行治疗,小分子的TKI更容易入脑,奥希替尼、塞瑞替尼、阿来替尼等相关研究都显示对脑转移患者具有一定的疗效。但以往数据多数为亚组分析结果,近日,一项评估单独使用奥希替尼对先前未治疗的 CNS 转移的OCEAN研究发表在《胸部肿瘤学杂志》上。 OCEAN研究是一项多中心、单臂II期研究,目的是评估奥希替尼对未治疗的中枢神经系统转移(CNS)的疗效。 该研究一共纳入66例患者EGFR-TKI治疗后CNS转移患者和原发性CNS转移患者,其中T790M队列40例,一线队列 26例。在T790M队列中,中位年龄为66.5岁,男性为30.0%。8例CNS转移有临床症状,大多数患者有多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转移(77.5%)。患者用奥西替尼治疗,剂量为80 mg/d。主要研究终点:PAREXEL标准评估的脑转移进展率(脑转移RR)。 根据发表在《胸部肿瘤学杂志》上的研究结果,奥希替尼对带EGFR T790M 突变且CNS转移的NSCLC患者具有持久治疗。结果显示:中位脑转移相关无进展生存期(PFS)为 66.7%(90% CI,54.3%-79.1%),中位总生存期(OS)为 25.2 个月,总缓解率(ORR)为 40.5%,中位 PFS为 7.1 个月。此外,与外显子 21 L858R 患者相比, EGFR外显子 19 缺失患者的脑转移相关 PFS显著更长,中位值分别为 31.8 个月和 8.3 个月( P […]

玉米
即使因不良事件停药,O药+Y药治疗生存获益依然存在,5年OS率为39%!CheckMate 227

即使因不良事件停药,O药+Y药治疗生存获益依然存在,5年OS率为39%!CheckMate 227

  2020年5月15日,美国FDA基于CheckMate227研究1a部分,批准纳武利尤单抗联合伊匹木单抗用于转移性NSCLC成人患者(PD-L1≥1%且无EGFR或ALK基因突变)的治疗。 该适应症成为全球首个肺癌一线治疗的双免疗法。 2022年10月12日,在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IF 50.7)杂志,该研究正式发表,标题为“Five-Year Survival Outcomes With Nivolumab Plus Ipilimumab Versus Chemotherapy as First-Line Treatment for Metastatic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in CheckMate 227”。 研究结果显示 纳武单抗联合伊匹木单抗与化疗比,显著延长了非小细胞肺癌5年生存率。   并且,纳武单抗联合伊匹木单抗因治疗相关不良事件停药后,生存获益继续存在,5年OS率为39%(PD-L1≥1%和<1%人群)。 本研究共纳入了1739位无EGFR突变或ALK改变的IV期/复发性NSCLC患者。 根据PD-L1的表达结果: 肿瘤PD-L1≥1%的患者(n=1189)被分别随机分组到纳武利尤单抗+伊匹木单抗(n=391)、纳武利尤单抗单药治疗(n=391)或化疗(n=387)一线治疗; 肿瘤PD-L1 <1%的患者(n=550)被随机分组到纳武利尤单抗+伊匹木单抗(n=185)、纳武利尤单抗+化疗(n=172)或化疗(n=183)。 研究终点包括疗效、安全性和生活质量(QoL)的探索性5年结果。 研究结果: 1. 在至少61.3个月随访时 PD-L1≥1%组:纳武利尤单抗+伊匹木单抗组与化疗组的5年OS率分别为24%和14%。中位持续缓解时间分别为24.5个月和6.7个月。 PD-L1 <1%组:纳武利尤单抗+伊匹木单抗组与化疗组的5年OS率分别为19%和7%。中位持续缓解时间分别为19.4个月和4.8个月。 2. 完成2年免疫治疗的患者的疗效 133(12%)位患者完成了两年免疫治疗(PD-L1≥1%:13%完成纳武利尤单抗联合伊匹木单抗,11%完成纳武利尤单抗)。PD-L1<1%:9%完成纳武利尤单抗联合伊匹木单抗,13%完成纳武利尤单抗联合化疗)。 PD-L1≥1%组:纳武利尤单抗联合伊匹木单抗和纳武利尤单抗单药的五年OS率均为72%。 PD-L1<1%组:纳武利尤单抗联合伊匹木单抗五年OS率56%,纳武利尤单抗联合化疗五年OS率64%。 PD-L1≥1%组和PD-L1分别<1% 组中,纳武利尤单抗联合伊匹木单抗ORR分别为88%和94%。 在存活5年的患者中,截至5年时间点,66% (PD-L1≥1%)和64% (PD-L1 <1%)已停止纳武利尤单抗+伊匹木单抗治疗,并且没有后续全身性抗癌治疗。 […]

玉米
最全肿瘤标志物大解读,不同指标升高,预示不同瘤型!

最全肿瘤标志物大解读,不同指标升高,预示不同瘤型!

1.肿瘤标志物是什么呀? 肿瘤标志物(tumor marker;TM)听起来就很厉害,能标记肿瘤细胞的肯定不一般! 学术上通常是指在恶性肿瘤的发生和增殖过程中,由肿瘤细胞本身所产生的或是由机体对肿瘤细胞反应异常产生/升高的,反映肿瘤存在和生长的一类物质。包括蛋白质、激素、酶等等。 通俗一点来说,就像是肿瘤细胞在你的身体里和你打仗,无论是打赢了还是打输了总要留下点“战争的痕迹”,以此来彰显它的存在。正是它的“虚荣心”出卖了它的行踪,留下了“肿瘤标记物”。 2. 那肿瘤标志物升高就代表我得了癌症? 我就知道这时候患者朋友们就该问了: 那我体检查出来肿瘤标志物稍微高了一点,是不是就代表我得了癌症啊?! 不是的!大幅的升高才会才会有临床意义。 没有肿瘤的人,肿瘤标志物也可能会升高。特别当肿瘤标志物轻度升高时,可能是体内存在一些非肿瘤性的其他疾病。比如: ◆ 月经期、妊娠早期血清 CA125 可增高; ◆ 妊娠期 CEA 可轻度升高,AFP 明显升高; ◆ 肝肾功能异常、胆道梗阻和炎症感染等均可造成肿瘤标志物,如 CEA、- CYFRA 21-1、SCC、ProGRP 等浓度增高; ◆ 肝硬化、慢性活动性肝炎、结核、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 CA125 可升高; ◆ 胆汁淤积能导致血清 CA19-9 浓度增高。 肿瘤标志物升得越高,恶性可能就越大么? 肿瘤标志物升高几倍、十多倍、几十倍,当然比只升高一点点、升高一倍更有意义,但也并非绝对。比如,有些 慢性肝炎 AFP可高达1000ug/L以上(正常<30ug/L),但增强磁共振没有发现肝脏肿块,而且AFP随着肝功能好转而下降,就可以排除肝癌。 因此,肿瘤标志物升高还需结合临床综合判断。   (主要通过临床影像检查,要找到肿瘤存在的客观依据才能确诊!) 3. 肿瘤标志物正常能排除癌吗? 既然肿瘤标志物升高不能代表我得了癌症,那反过来,我肿瘤标志物正常能不能说明我没有癌症呢? 实际上即便是得了肿瘤,也并不能保证肿瘤标志物检测结果100%是高的。也就是说,肿瘤标志物阴性,也不能完全排除相关肿瘤。 比如在肝癌病人中,肝癌标志物甲胎蛋白(AFP)的阳性率仅为79%~90%,10%~30%的原发性肝癌患者指标正常或只有轻度升高。 肿瘤细胞在体内发展初期,很难被检测到,只有当肿瘤细胞分泌出来蛋白分子,我们才能在血液里检测到,这个“时间差”可能有三四个月。 此外,有些癌型不分泌蛋白分子,就更难被“捕捉”了。 那按你这么说,我为什么还要查肿瘤标志物? 实际上动态观察肿瘤标志物更重要。 特别是肿瘤标志物升高幅度不大的情况下,动态观察它的变化趋势更有价值,一般1~2个月复查一次该肿瘤标志物,并有必要做其它关联的肿瘤标志物检测。 如果肿瘤标志物逐步增高或持续增高,或出现其它肿瘤标志物也增高,有必要在3个月后,再行影像学或胃肠镜检查,或更精密检查,因为小的肿瘤当时不一定发现,经过3个月长大后,就有可能被发现了。可以帮助我们早期发现肿瘤。 如果多次复查,结果大致保持稳定,没有一次比一次升高,允许小幅度上下波动,或肿瘤标志物逐步下降,那通常表示它不是癌症引起的,也就是说你这个指标跟癌症没有直接关系,可以放心了。 4. 不同细胞来源的肿瘤标志物种类大有不同 由于不同脏器的细胞来源和属性不同,所形成的的肿瘤标志物也是不尽相同的。 就像不同国家不同种族的人有属于自己的荣誉感一样,不同来源的肿瘤细胞当然也有自己“专属个性”。 因此,当健康人群出现某一肿瘤标志物的异常升高时,我们可以寻找到相应的“患病脏器”;在肿瘤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某一异常指标升高时,也能提示有“转移”或“新发癌症”类型的存在。 而即使同一脏器,肿瘤起源细胞也可大不相同。比如肺癌,可以包含起源于腺泡细胞肺肺腺癌,伴随CEA指标的升高;也可以起源于支气管鳞状上皮细胞的肺鳞癌,伴随SCC指标的升高;也可以起源于于支气管粘膜上或腺上皮的嗜银细胞的小细胞肺癌,伴随NSE指标的升高。 不同肿瘤标志物的升高还有助于我们“病理类型”的诊断。 当一位肺腺癌的患者在长期靶向治疗后,出现了NSE和Cyfry21指标的升高,提示可能出现“小细胞肺癌”的类型转化。而混合型肿瘤患者,往往同时兼具不同肿标的同时升高。因此,学会解读肿瘤标志物,对我们的肿瘤治疗非常有实用价值。 […]

玉米
HyperArc“超弧刀” “一心多靶”技术可锁定数十个转移瘤病灶

HyperArc“超弧刀” “一心多靶”技术可锁定数十个转移瘤病灶

  据了解,在第五届进博会上将展示包括“超弧刀”、“速环刀”、可调冷冻消融针等多款全球首发、中国首发、中国首展等创新抗癌利器和解决方案。 全球首发的HyperArc“超弧刀”只有亚毫米级精度,通过“一心多靶”技术可锁定数十个转移瘤病灶,15分钟内精准清除。主要应用颅内肿瘤放射外科治疗。全球同步首发的“速环刀”采用高速环形机架配套高速多叶光栅技术,实现了精准高效放射外科(SBRT) 质量和效率的双提升。 图为HyperArc“超弧刀” 中国首发的适形冻融CryoCare V-Probe™ 是全球唯一的可调冷冻消融针,采用行业首创的氩氦适形冷冻消融技术,30秒内降温至-140℃到-170℃,细胞毒性温度在几秒内就能传递至组织,如一把无形的手术刀,冻死肿瘤细胞;在一根探针上通过滑杆调节可产生5种不同尺寸的冰球,有效覆盖肿瘤的同时避免损伤邻近的正常组织。为一种微创治疗手段,适形冷冻消融技术的应用在为患者减轻疼痛、治疗肿瘤的同时,更可减少患者住院时间,节省综合医疗成本。 图为中国首发的适形冻融CryoCare V-Probe™ 同时“中国模式”的肿瘤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解决方案进行了中国首展,主要针对中国高发的肺癌、肝癌展示覆盖预防筛查、精准诊断、多科会诊、综合治疗、康复管理与复发监测等阶段的患者全生命周期管理解决方案,让癌症可防可治可控。 此前瓦里安在2019年进博会上亚太首发的Ethos™人工智能在线自适应放疗平台已落地北京协和医院,还将在上海瑞金医院、广州金沙洲医院、吉林国文医院完成安装,后续进入临床实践阶段;在2020年进博会上亚太首展的ProBeam®360质子治疗系统,已经开始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进入安装,预计武汉将成为中国乃至亚太首个临床运行领先的ProBeam®360质子治疗系统的城市,也是乘着进博东风加速先进临床技术落地的重点项目之一。

玉米
未来已来!肺癌新药扎堆披露,两类新药横空出世,中位生存期最长达2年!

未来已来!肺癌新药扎堆披露,两类新药横空出世,中位生存期最长达2年!

抗癌不易,但我们值得坚信的是: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   而癌症患者的春天,无疑就是一个个全新抗癌药物的陆续登场。   今天我们直奔主题,给大家介绍2款近期登场的肺癌新药,这些新药大多属于临床试验阶段,但它们实际上可以给大家带来最新的抗癌思路和进展,也让我们相信,癌症的未来一定是治愈。   当然,一部分有条件的病友可以积极留心,参与这些最前卫的抗癌新药的临床试验,从而获得超出常规治疗的抗癌体验。   1 全新西米普利单抗(PD-1抑制剂) 一线用药,二线联合化疗均有惊艳表现   西米普利单抗(Cemiplimab)是一款PD-1抑制剂,在此次ESMO大会中披露的临床数据显示,无论是一线用药,还是二线联合化疗治疗,西米普利单抗对肺癌患者而言均有不小的疗效提升。   临床数据显示,通过将西米普利单抗用于单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接受治疗的患者在临床总生存期上实现了生存时间得大幅升高,即便在一线治疗耐药后继续使用化疗+西米普利单抗的方案,也仍然能取得不错的治疗收益。   也就是说,不仅仅是西米普利单抗可能会是未来重磅的一个PD-1抑制剂,其他使用PD-1抑制剂耐药的患友们,或许也能在一线药物后继续使用化疗+西米普利单抗的方案,实现更好的治疗获益。   EMPOWER-Lung 1研究设计 此次报告的数据中,临床数据数据截止是2022年3月4日,中位随访为37.1个月。 接受西米普利单抗治疗患者中位生存期为23.4个月,而化疗组患者的生存期仅为为13.7个月。两组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分别为6.3个月及5.3个月,可以看出免疫治疗改善了患者的整体生存情况。 随机组的三年随访的生存期和无进展生存期数据对比 不仅如此,在3年的患者生存数据随访中,对于在PD-L1表达≥50%的患者中,西米普利治疗的肺癌患者生存期明显延长。 PD-L1≥50%患者中,西米普利单抗治疗的患者OS显著延长 在3年的随访中,与化疗相比,西米普利单抗出现了更高的客观缓解率和更长的反应持续时间。无愧于它全新PD-1抑制剂的身份。 此外,还有不少患者在接受治疗后出现了耐药情况,其中64例患者继续接受化疗+西米普利后续治疗。实现了客观反应率达31.3%、中位生存期15.1个月的临床数据。 2 双免疫药物MEDI5752迎喜报 CTLA-4/PD-1双特异抗体潜力无限! 大家都清楚,CTLA-4抑制剂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款免疫治疗药物,而在既往也有着不少双免疫联合的例子,特别是在PD-L1阴性肿瘤中更有着非常不错的表现。 那么,如果把两个免疫检查点抑制放在同一款药物中会怎样? MEDI5752就是这样一款PD-1/CTLA-4双免疫特异性抗体,在药物设计中可以优先结合PD-1+激活的T细胞中的CTLA-4,顶尖的药物机制也带来了更优异的患者治疗数据。 在此次ESMO会议中,MEDI5752的临床数据披露,吸引了不少关注。 截至2022年7月,该临床共105例未经治疗、非鳞、非小细胞癌患者入组。临床结果显示,接受MEDI5752治疗的患者无论是持续缓解时间(20.5个月vs9.9个月),无进展生存期(15.1个月vs8.9个月)和总生存期均高于PD-1抑制剂组,又为肺癌患者们带来一个新的选择。   不仅是疗效数据上的优势,在肿瘤微环境方面的优势MEDI5752也远胜于PD-1抑制剂。MEDI5752诱发的“免疫卫士”T细胞增殖比PD-1更为显著。 这些药物目前都处于临床阶段,但实际上也无异于为患者们打开了一扇通向更优肺癌治疗的大门,我们无数的重磅药物都是一步步从临床阶段走过来的。期待这两款重磅药物能尽早走出临床阶段造福患者,也希望有更多新药在未来上市,帮助我们早日战胜癌症。  

小D
血清白蛋白降低的严重程度分级,治疗策略和常见误区

血清白蛋白降低的严重程度分级,治疗策略和常见误区

血清白蛋白下降在临床很常见,不仅是肿瘤患者,非常多的急慢性疾病患者都可以出现。本文主要介绍该指标降低的相关知识。 PART 01 什么是血清白蛋白? 当我们去医院抽血化验肝功时,化验结果中会看到总蛋白和白蛋白这两个指标,总蛋白指的是血清中所有的蛋白含量,白蛋白是人体循环血中最丰富的血清蛋白,占据了总蛋白的大约一半,是最重要的指标之一。 血清白蛋白由肝脏的肝细胞合成并分泌入血液,有多种重要的功能,最重要的是维持血管内胶体渗透压,防止渗入血管外组织,还可以反应患者的营养状态和所患疾病的严重程度,并且可以携带多种内源性和外源性复合物、结合钙离子、维护酸碱平衡等作用(这些不理解没关系,知道肝脏合成,防止液体渗出到血管外,反应疾病的严重程度即可)。 简单的解释:如果血清白蛋白明显下降,经常会出现全身水肿,双下肢严重,如下图所示,一例典型的血清白蛋白下降导致的下肢可凹性水肿。 其次,很多急慢性疾病,心脏病、肝病、肾病、肿瘤、感染性疾病、营养不良的患者都可以出现血清白蛋白下降,并且,血清白蛋白下降越严重,经常反应这些疾病的严重程度,比如感染越重、肝病越重、肿瘤越严重,血清白蛋白降低的越明显。 所以,这是重要的参考指标,因为血清白蛋白越低,经常意味着患者的疾病越严重和营养状态越差,因此血清白蛋白降低的患者,经常合并伴有乏力、食欲差、消瘦、水肿等症状,也会明显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PART 02 血清白蛋白下降的严重程度分级 人体的绝大多数指标异常都可以通过CTCAE 分级(Common Terminology Criteria for Adverse Events,常见不良反应术语评定标准),这是目前最通用和权威的区分指标异常严重程度的分级标准。 血清白蛋白下降通常称为低白蛋白血症,也可以按照严重程度进行CTCAE分级,如下所示(来自CTCAE 5.0): 1级 2级 3级 4级 ALB (白蛋白) <正常下限-30g/L 30g/L-20g/L <20g/L 白蛋白显著下降导致出现威胁生命的后果,需要紧急治疗 注:成年人的血清白蛋白的正常范围通常是35-50g/L(不同医院的结果可能不同)。 这样,当血清白蛋白下降时,医生和患者就可以很轻松的判断出严重程度。通常是,1级最轻;2级有些风险,需要干预,但风险很低;3级和4级风险明显升高,需要积极治疗。 PART 03 血清白蛋白下降的治疗策略 1、寻找和去除病因 找到导致白蛋白下降的根本原因并解决,才是最重要的方式。 血清白蛋白下降,无非是两种原因:肝脏合成的白蛋白减少和丢失过多。例如,肾病综合征就可以导致从尿液丢失大量白蛋白引起严重下降,胃肠道感染或大手术后、烧伤等情况,都可导致丢失的明显增加。这些疾病都可能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法,当原发病变好转后,白蛋白的下降也可以得到纠正。 恶性肿瘤患者经常出现血清白蛋白下降,很重要的原因是营养不良导致,因为长时间进食差,经受手术、放化疗、靶向或免疫治疗带来的毒性,就会导致食欲差和摄入营养不足,有时合并感染更会加重。    临床也有一些特殊情况,病因是无法去除的。比如接近终末期的肝癌或肝转移癌病灶巨大,破坏肝脏引起肝脏衰竭,肝细胞的合成能力越来越差,那白蛋白下降就难以好转。 2、恢复血清白蛋白的措施 (1) 静脉输注人血白蛋白 常见有两种做法: 第一种:按照国家的报销标准来输注 国家制定的输人血白蛋白的报销指征有多种,不光是抢救和重症,在北京,恶性胸腹水患者在白蛋白<30g/L,或者普通患者白蛋白<25g/L,就可以报销使用3天的静脉白蛋白。这个指征进行干预其实完全来的及。也就是,低一些可以不用静脉白蛋白,低的多了,国家是会给患者报销使用,这就不会成为负担。  国家的报销指征是合理的,30-35g/L的白蛋白1级下降非常多见,通常并不需要输注人血白蛋白。假如1级下降就要求输注和报销人血白蛋白,那给医保的压力实在太大,按照医学诊疗常规也不需要。 这种情况适合于大多数低白蛋白血症的患者。 第二种:更积极的静脉输注人血白蛋白 有些患者经济条件好,白蛋白略下降就想自费输注提高,这当然也可以。 另外,就是有些特殊状态需要考虑积极输注白蛋白,比如接受大手术后患者,低白蛋白血症影响伤口愈合,就可以依据医生的建议尽早干预。 (2)充足的热量摄入、优质蛋白饮食和良好的睡眠 只依靠间断输人血白蛋白是不行的,这只是临时的应急。最终除了找到原发病进行治疗,还要积极的想办法让肝脏多合成白蛋白,从而让白蛋白上升,这是最重要的方法。 充足的热量摄入:肝细胞的工作需要能量,如果进食不好,强烈推荐肠内营养制剂,比如瑞能或安素等,这些在过去的饮食篇里写过。 优质蛋白饮食:优质蛋白消化后形成的氨基酸,是合成白蛋白的原料。 […]

玉米
扫描下方二维码回复 666 获取解锁验证码
步骤:[ 打开微信]->[ 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三阴姐妹互助圈"公众号输入 666 获取验证码],即可永久解锁本站全部文章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