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肠癌
肠癌

晚期肠癌不是不治之症,很多患者经过积极的内科治疗后获得了手术的机会,获得了长期生存,一线治疗RAS和BRAF野生型 原发灶位于左侧结直肠癌 FOLFOX/FOLFIRI± 西妥昔单抗。原发灶位于右侧结直肠癌 FOLFOX/CapeOx/FOLFIRI± 贝伐珠单抗,RAS和BRAF 突变型 不分左右半结肠,FOLFOX/CapeOx/FOLFIRI± 贝伐珠单抗。

避开误区,少走弯路!打升白针之前你必须了解这些问题

避开误区,少走弯路!打升白针之前你必须了解这些问题

化疗是肿瘤治疗的常用方法,但是化疗的副作用非常大,最常见的副作用之一就是白细胞下降。因此,升白针在肿瘤患者群体中成为了“明星”产品。 升白针主要运用于经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的肿瘤患者,帮助患者缩短白细胞减少持续的时间,降低因白细胞减少而继发感染的风险等。 既然升白针有这么好的功效,那是不是肿瘤患者化疗后一出现白细胞减少,就要打升白针呢?并不是!其实关于升白针流传着很多错误的观点,今天我们就总结归纳了关于升白针的错误观点,以期能够帮助患者少走弯路! 一定要靠升白针提升白细胞 错 ❌ 化疗后白细胞减少是一个正常和必然的过程。目前大多数的指南中,对于化疗后的白细胞减少乃至粒细胞缺乏,如果患者不发热的话,并不常规推荐升白针。 即便患者在粒细胞缺乏期间出现发热(指体温大于38.5℃并持续1小时以上,且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小于0.5×109/L),首要的治疗是及时给予抗生素,升白针也不是必须的。 什么情况需要使用升白针? 当患者因为粒细胞缺乏导致发热时,若合并了脓毒症、肺炎、真菌感染、预计发热时间比较长、患者出现低血压、脏器功能不全时,医生一般才推荐使用升白针。 此外,一些年老体弱的患者,合并慢性心、肺、肝、肾疾病及糖尿病的患者,机体代偿能力差,一旦感染很可能危及生命,在这种情况下,化疗后白细胞减少要及早给予升白针。 什么时候打升白针? 长效升白针:化疗后24小时可使用,1次皮下注射即可。 短效升白针:化疗后24小时或化疗后3-4天开始使用直至度过化疗后白细胞的最低点(一般在化疗后7-10天)[1]。 打升白针会导致白血病 错 ❌ 部分患者认为打升白针会引发白血病,因此对升白针比较抗拒。事实真的如此吗? 在早期的一项研究中发现,患者在使用升白针后确实存在白血病发病率略有升高的情况,但罪魁祸首是放化疗,还是升白针并不明确。 2010年的另一项研究发现,使用升白针和不使用升白针的肿瘤患者最终确诊白血病的人数基本上没有什么差异,但是不使用升白针的患者死亡率明显高于使用升白针的患者。 这说明,在患者病情需要的情况下,注射升白针会是比较明智的选择!如果该用升白针的时候,因为顾虑有副作用而拒绝使用升白针,可能会导致更大的问题。 打升白针会提前透支白细胞 错 ❌ 升白针到底会不会提前透支白细胞,要想知道答案,我们首先要清楚升白针的原理! 升白针是通过刺激骨髓造血细胞,加快生成白细胞的速度,以维持机体免疫。人体骨髓储备是相当丰富的,并不会因为化疗期间使用升白针加速生成白细胞就造成骨髓储备用尽,因此,并不需要担心打升白针提前透支白细胞的问题! 写在最后 肿瘤患者是否打升白针,需要医生综合评估患者身体情况后给出建议。患者及家属既不可擅自打针,也不要一度拒绝,避免造成严重的危害! 参考文献 [1] 邱立新. 如何合理使用升白细胞针[J]. 抗癌之窗, 2017, 000(001):P.51-53.

半夏
如何更好的减少结直肠癌术后的转移复发?最新的高技术mRNA疫苗正在进行临床试验

如何更好的减少结直肠癌术后的转移复发?最新的高技术mRNA疫苗正在进行临床试验

肿瘤疫苗分为预防性和治疗性,治疗性肿瘤疫苗已经研究了很多年,但收获其实甚微,尽管如此,科学家一直在不断地研究新型的mRNA肿瘤疫苗,用于各种肿瘤的术后治疗,以期望减少转移复发,目前正在进行临床试验。(注意:目前尚在临床试验阶段,尚无充分的证据说明该mRNA疫苗有效的减少术后的转移复发,但是是未来的希望,值得期待。) 以下是来自常年居住于美国的Yubo博士关于结直肠癌相关的mRNA疫苗最新研究的报导(美国全国广播公司新闻网2021年12月17日凯特琳-沙利文、雷诺兹-刘易斯和阿克沙伊-赛尔医学博士报道。):一项临床试验正在招募结直肠癌患者,看看个性化的mRNA疫苗是否能防止他们的癌症复发。 美国德克萨斯州埃丁堡市47岁的奥马尔-罗德里格斯(Omar Rodriguez)在明年2月份完成化疗后,他将回到医院接受一剂mRNA疫苗的治疗。但这并不是为了Covid-19。而是因为他今年夏天被诊断出患有三期结肠癌,已经做了切除肿瘤的手术,但因为分期很晚,即使在化疗后,他的医生告诉他,癌症在未来五年内仍有70%的可能性会复发。 之后,罗德里格斯将成为美国第一批接受新型个性化疫苗的人之一,这种疫苗利用了辉瑞生物技术公司和Moderna公司Covid疫苗中使用的相同mRNA技术。这一次,该疫苗不会教人体针对冠状病毒,而是针对癌细胞。该疫苗由德国制药公司BioNTech制造,该公司去年与辉瑞公司合作,生产了第一个被授权在美国紧急使用的Covid疫苗,该公司正在一个二期临床试验中研究这种实验性疫苗;罗德里格斯是参与者之一。 早在去年冠状病毒席卷全球之前,BioNTech就将目光投向了mRNA疫苗。该公司成立于13年前,目标是开发癌症疗法,其首席执行官Uğur Şahin博士说。这家德国公司并不孤单。在冠状病毒大流行将该技术推入主流之前,全世界的科学家们已经为开发mRNA疫苗工作了几十年。看似无穷无尽的可能性包括治疗或治愈慢性疾病,包括艾滋病毒和癌症。mRNA,或称信使RNA,是遗传代码的微小片段,它告诉身体如何构建蛋白质,这是身体中每个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mRNA疫苗,无论是针对冠状病毒还是针对癌症,其想法就是利用遗传物质来训练免疫系统,使其针对特定的蛋白质。对于冠状病毒来说,它是病毒表面的尖峰蛋白。对于癌症来说,它可能是肿瘤细胞表面的一种蛋白质。一旦免疫系统学会识别该蛋白质,它就能创造出抗体或T细胞,与携带该蛋白质的细胞一起对抗并摧毁它。 研究人员从病人的肿瘤样本中准备了一个精细的组织切片,以研究肿瘤的分子构成。 俄亥俄州立大学制药学和药理学副教授董一舟说:”信使RNA是一个独特的化学实体。董没有参与BioNTech疫苗的工作。”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代码,你可以应用于任何感兴趣的蛋白质或肽,所以它可以非常通用。” 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专门研究mRNA生物技术的生物医学工程助理教授Anna Blakney说:Covid将mRNA技术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我们现在知道它既有利又安全,我不认为它能立即解决所有这些问题,但我确实认为有一些领域能真正将该技术提升到新的水平,这确实很有希望。” 为了抗击癌症复发,BioNTech选择将结直肠癌作为潜在疫苗的目标。根据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的数据,在过去的十年里,结直肠癌在65岁以下的人群中一直在上升。而由美国癌症协会领导的一项研究估计,1990年出生的人与1950年左右出生的人相比,在他们的一生中患结肠直肠癌的风险增加了一倍,当时风险最低。 在目前的治疗方法下,大约30%到40%被诊断为结肠直肠癌的病人在手术后两三年内会复发,这是由于游离的癌细胞转移到身体其它部位造成的,科学家希望通过疫苗的方式来进一步降低转移复发。这种新型疫苗使用人们的肿瘤所特有的蛋白质来训练他们的免疫系统识别癌细胞,然后对抗并希望能杀死这些细胞。 德克萨斯大学MD安德森癌症中心的胃肠道肿瘤医学教授斯科特—科佩茨博士说:”现在不是使用更传统的化疗,而是试图让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来对抗癌症,”他正在领导该疫苗在美国的第二阶段临床试验。 其他试验正在比利时、德国和西班牙招募病人,总共有200人。 BioNTech公司临床研究副总裁Liane Preußner博士说,要参加这项试验,患者的血液中必须有微小的癌症DNA片段,即使他们已经接受了手术或化疗。检测血液中的癌症片段被称为液体活检。 Preußner说:”即使他们在手术后的CT扫描中没有肿瘤,但他们可能有非常少量的肿瘤残留在体内,使他们有早期疾病复发的风险,”他补充说,目标是用定向mRNA疫苗进行早期干预,可以在早期杀死剩余的细胞,防止复发。 这是个性化医疗的新领域。当结肠癌患者完成术后的化疗疗程时,医生将做一个血液的液体活检,检查循环肿瘤DNA (ctDNA)。如果发现肿瘤NDA碎片,他肿瘤中的癌细胞将被运往德国美因茨的BioNTech工厂。在那里,来自像罗德里格斯这样的人的癌细胞被分析为患者特有的突变,并被编码在mRNA链中,进入量身定制的疫苗。这种疫苗可以针对多达20个突变,而整个过程,从肿瘤活检到注射,大约需要六周时间。”我们需要筛选肿瘤,寻找突变。然后需要几天时间来制造疫苗,进行质量控制,当然还有把它运回医院。” mRNA疗法的一个主要优势是可以以惊人的速度设计和生产量身定做的治疗方法。 “Blakney说:”设计一种新的mRNA疫苗真的只需要几天时间。”只要你知道你需要编码的蛋白质,你只需将其输入软件并订购该DNA。 参加四年期临床试验的人将每周接受一次疫苗注射,为期六周,以产生免疫反应。之后,他们将转为每两周一次,然后每隔几周一次,持续一年左右。 这个过程并不是结肠癌所特有的,它有可能适用于各种复发的癌症。由BioNTech合作伙伴Genentech进行的一项2期临床试验正在研究为黑色素瘤患者量身定做的mRNA。 “俄亥俄州立大学的Dong说:”这是一个非常有前途的领域,我们仍然处于可能性的初期。”随着我们继续更好地了解癌症生物学,只会有更多。”   END

半夏
2021消化道肿瘤新药研发年度盘点:HER-2焕发新活力 | 消傲江湖 第四弹

2021消化道肿瘤新药研发年度盘点:HER-2焕发新活力 | 消傲江湖 第四弹

2021年12月18日,由医学界传媒携手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消化内科团队带来的“消傲江湖”——2021消化道肿瘤年度盘点拉开帷幕。本次会议由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沈琳教授担任大会主席,带领团队齐聚线上。共同回顾盘点了2021年度食管癌、胃癌、结直肠癌及新药研发领域最新进展。医学界整理本期消化道肿瘤领域新药研发年度盘点精彩内容,让我们先睹为快(文末二维码直通讨论现场)。 2021消化道肿瘤新药研发重磅研究盘点 2021消化道肿瘤新药研发年度盘点专场,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龚继芳教授主持下进行。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刘丹教授首先从抗HER-2 ADC药物、抗HER-2免疫协同、新靶点Claudin18.2及免疫微环境调节四个方面,对2021消化道肿瘤新药研发领域最新进展进行了精彩盘点。 01 依托传统靶点,抗HER-2 ADC药物焕发“新”活力 长期以来,曲妥珠单抗在HER-2阳性消化道肿瘤治疗领域可谓是“一枝独秀”。随着近年来针对抗HER-2 ADC治疗药物的研发愈发深入,HER-2阳性消化道肿瘤治疗迎来了更多选择。 纬迪西妥单抗(RC48)是我国率先进入临床试验的抗HER-2 ADC药物。2020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公布的了RC48治疗HER-2过表达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胃癌Ⅱ期临床研究数据[1]。 图1 RC48-ADC治疗HER-2过表达晚期胃癌临床研究 研究结果显示,该药物在三线及以上HER-2过表达局部晚期或转移性胃癌中的客观缓解率(ORR)达到24.8%,疾病控制率(DCR)达42.5%,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mPFS)为4.1个月,中位总生存时间(mOS)达到7.9个月。与此同时,该研究还纳入了HER-2低表达(免疫组化2+/FISH扩增-)的患者进一步拓宽了目标患者人群。 DS-8201在消化道肿瘤治疗领域同样具有不俗的表现。其在标准治疗失败的HER-2阳性胃癌、结直肠癌,以及HER-2阳性胃癌三线治疗中,总体ORR均超过40%,DCR、mPFS、mOS方面也表现出色,研究数据令人鼓舞,期待在胃癌二线治疗临床研究中DS-8201的研究数据公布。 图2 DS-8201在胃癌及结直肠癌领域相关研究汇总 02 抗HER-2靶向治疗联合免疫,机制协同前景可期 在此前的临床前研究中,抗HER-2靶向治疗与免疫治疗药物的协同作用就已经得到证实。而在KEYNOTE-811研究[2]中,研究者在曲妥珠单抗+化疗组合的基础上,再联合帕博利珠单抗。研究用以评估一线治疗HER-2阳性不可切除或转移性胃癌、胃食管交界部腺癌的疗效和安全性。 图3 KEYNOTE-811研究 从第一阶段分析结果可以看到,在联合使用了帕博利珠单抗免疫治疗后,帕博利珠单抗+曲妥珠单抗+化疗组患者的ORR达到74.4%,较安慰剂+曲妥珠单抗+化疗组提高了22.7%。研究数据令人振奋,再次印证了抗HER-2治疗与免疫治疗的机制协同作用,期待后续该项研究的PFS、OS长期随访数据公布。 基于免疫治疗协同抗HER-2在KEYNOTE-811研究中的优秀表现,双特异性抗体KN-026也开展了与免疫药物联合,用于既往治疗失败HER-2过表达消化道肿瘤患者的探索,期待相关研究数据公布。 03 全新靶点Claudin18.2 CAR-T细胞免疫治疗新策略 Claudin是存在于上皮、内皮紧密连接中的整合素蛋白。而Claudin18.2则广泛表达于胃癌及胰腺癌组织中,尤其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因此,该全新靶点成为消化道肿瘤领域的研究热点。 图4 Claudin18.2在各瘤种中的表达情况 FAST研究[3]:研究评估了IMAB362与一线表柔比星+奥沙利铂+卡培他滨(EOX方案)化疗对晚期胃癌患者的疗效。 图5 FAST研究数据 研究数据显示,对于Claudin18.2表达2+/40%以上的胃癌患者,在EOX方案化疗基础上,联合IMAB362靶向治疗可以明显提升患者的ORR和PFS。 CT041研究[4]:细胞免疫治疗,近年来逐渐成为恶性肿瘤治疗领域的研究热点。由于CLDN18.2的高特异性有助于T细胞识别肿瘤,因此被用于CAR-T治疗。该研究是一项正在中国开展的、多中心、开放标签的I期临床研究,以CT041治疗CLDN18.2表达阳性的晚期消化系统肿瘤患者。 图6 CT041研究 研究结果显示,CLDN18.2表达阳性的晚期胃癌患者,末线接受CT041治疗,总体ORR达到61.1%,DCR高达83.3%,mPFS为5.6个月,mOS达到9.5个月。CAR-T细胞免疫治疗将是未来晚期实体瘤治疗重要的研究方向。 04 CodeBreak 100 I期研究——KRAS G12C抑制剂展现优势 KRAS Exon2 Codon12 G12C是一种相对少见的KRAS突变,约占所有KRAS突变的12-15%。今年关于KRAS G12C抑制剂的相关最新研究数据得以公布。 图7 KRAS G12C抑制剂 AMG510相关研究 AMG510:在2020 ASCO会议上,报告了CodeBreak 100 […]

半夏
2021结直肠癌领域年度盘点:TNT治疗模式的进展与探索丨消傲江湖 第三弹

2021结直肠癌领域年度盘点:TNT治疗模式的进展与探索丨消傲江湖 第三弹

2021年12月18日,由医学界传媒携手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消化内科团队带来的“消傲江湖”——2021消化道肿瘤年度盘点拉开帷幕。本次会议由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沈琳教授担任大会主席,带领团队齐聚线上。共同回顾盘点了2021年度食管癌、胃癌、结直肠癌及新药研发领域最新进展。医学界整理本期结直肠癌诊疗年度盘点精彩内容,让我们先睹为快。 2021结直肠癌领域重磅研究盘点 2021结直肠癌诊疗年度盘点专场,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李健教授主持下进行。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王晰程教授首先从局部进展期结直肠癌新辅助治疗、晚期结直肠癌一线治疗及靶向和免疫治疗进展三个方面,对2021年度结直肠癌领域最新进展进行了精彩盘点。 01 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新辅助治疗“去放疗化”的新尝试 在今年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年会上,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丁培荣教授汇报了一项用以评估奥沙利铂+卡培他滨(nCT组)新辅助化疗对比卡培他滨放化疗(nCRT组),治疗未累及直肠系膜筋膜(MRF)的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的多中心随机、开放标签III期临床试验(CONVERT研究[1])初步结果。 研究数据显示:nCT组和nCRT组患者的病理完全缓解(pCR)率分别为11.0%和13.8%。与nCRT相比,nCT显著降低了患者远处转移风险(0.7% vs 3.1%)。2例nCT组患者和5例nCRT组患者获得临床完全缓解(CR),并接受了非手术治疗。nCT组患者进行回肠造口术比例明显降低。   图1 CONVERT研究 总  结 虽然从研究数据上看,nCRT组患者的pCR率与客观缓解率(ORR)较nCT组稍好,但因为在术前进行了较强的双药化疗,nCT组患者发生远处转移的风险明显降低。同时,因为摆脱了术前放射治疗带来的影响,患者进行预防性回肠造口的比例也获得下降。 该项研究为临床提供了一种思考,对于肿瘤局部浸润程度可控,局部复发风险相对较低的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新辅助治疗中能否“去放疗”,在保证疗效的同时,减少放疗相关的不良反应的发生。期待未来长期随访数据公布。 02 晚期结直肠癌一线治疗——三药化疗联合靶向的治疗决策 关于晚期结直肠癌一线治疗的相关研究进展,王晰程教授盘点了三个三药联合化疗,针对不同类型结直肠癌患病人群的临床研究。 DEEPER研究[2]:研究比较了mFOLFOXIRI方案+贝伐珠单抗与mFOLFOXIRI方案+西妥昔单抗一线治疗RAS野生型转移性结直肠癌(mCRC)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主要终点为肿瘤退缩深度(DpR)。   图2 DEEPER研究 研究数据显示:西妥昔单抗组DpR 达到57.4%,贝伐珠单抗组DpR 为46.0%。mFOLFOXIRI+西妥昔单抗在DpR方面明显优于mFOLFOXIRI+贝伐珠单抗。在次要终点ORR方面,mFOLFOXIRI+西妥昔单抗组ORR为69.1%,mFOLFOXIRI+贝伐珠单抗组为ORR为71.7%,并无统计学差异。同时,两治疗组转化治疗成功率也无明显差异。 FIRE-4.5研究[3]:FIRE-4.5(AIO KRK-0116)研究针对存在BRAF V600E突变、RAS野生型mCRC初治患者,研究比较了mFOLFOXIRI方案联合西妥昔单抗或贝伐珠单抗的疗效。研究的主要终点为ORR,次要终点为无进展生存时间(PFS)、总生存时间(OS)及药物毒性。   图3 FIRE-4.5研究 研究数据显示:mFOLFOXIRI联合贝伐珠单抗的疗效与其联合西妥昔单抗两组ORR分别为60.0%和49.2%。同时,可以看到mFOLFOXIRI联合贝伐珠单抗组mPFS与mOS均明显优于mFOLFOXIRI联合西妥昔单抗治疗组。该研究结论也与目前普遍认同的存在BRAF V600E突变的mCRC患者治疗方案一致。 AtezoTRIBE研究[4]:该研究是一项前瞻性、开放标签、Ⅱ期比较性研究,纳入初始不可切除的mCRC患者,无论错配修复(MMR)状态如何,按1∶2随机分配,给予最多8个周期的FOLFOXIRI+贝伐珠单抗(A组)或FOLFOXIRI+贝伐珠单抗+阿替利珠单抗(B组)治疗,而后给予5-FU+贝伐珠单抗或 5FU+贝伐珠单抗+阿替利珠单抗维持治疗至疾病进展。   图4 AtezoTRIBE研究 研究发现,将阿替利珠单抗添加到FOLFOXIRI+贝伐珠单抗方案中能延长mCRC患者的PFS。亚组分析可以看出,对于微卫星高度不稳定(MSI-H)mCRC患者治疗获益更为明显,对于微卫星稳定(pMMR)患者也能看到一定疗效。期待后续研究样本量扩大后,相关研究数据对pMMR患者是否能够展现出同样的获益。 总  结 FIRE-4.5研究的结论,进一步验证了在对于存在BRAF V600E突变的mCRC患者,应当选用三药化疗联合贝伐珠单抗的治疗策略。而从DEEPER研究中不难看出,对于RAS BRAF野生型患者三药化疗联合西妥昔单抗肿瘤退缩效果更为明显,也可以运用于肿瘤负荷较大,需要较快实现肿瘤退缩的患者。同时,对于微卫星稳定(MSS)的mCRC患者而言,免疫单药治疗效果不佳。而三药化疗+贝伐珠单抗+免疫治疗策略,能否发挥免疫治疗优势,目前尚无法获得肯定答案。期待更大样本研究及长期数据公布,为该部分患者带来临床获益。 03 靶向及免疫治疗进展——结直肠癌治疗“新武器” KEYNOTE-177研究[5]:该研究是一项旨在评估帕博利珠单抗单药对比标准治疗(FOLFOX或FOLFIRI化疗±靶向贝伐珠单抗或西妥昔单抗)一线治疗MSI-H mCRC的III期临床研究。在今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上,KEYNOTE-177研究的OS数据公布。 图5 KEYNOTE-177研究 此次公布的KEYNOTE-177研究OS数据显示,与对照组未见统计学差异。究其原因,研究者认为在中位随访逾44个月中有60%的对照组患者在出现疾病进展后接受了PD-1/PD-L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二线免疫治疗为对照组患者带来的OS获益很大程度上“掩盖”了帕博利珠单抗一线治疗带来的OS优势。因此,研究者仍建议,对于MSI-H mCRC患者,一线应当给予PD-1单抗治疗。 恩沃利单抗泛瘤种研究:今年,国内研究者还公布了恩沃利单抗治疗MSI-H/dMMR晚期实体瘤有效性、安全性的单臂、多中心II期研究数据[6]。本研究共纳入包括晚期CRC、晚期胃癌及其他晚期实体瘤在内的103例患者。   […]

半夏
如何解读【结肠镜病理报告】?

如何解读【结肠镜病理报告】?

肠镜是诊断肠道疾病最准确、可靠的方法。肠镜检查是将一条长约1.3米、可弯曲、末端装有自带光源电子摄像装置的软管,由肛门慢慢插入大肠进行检查。若有需要,可获取活体组织进行病理学检验。 在肠道疾病的诊断方面,无论传统的X线造影、B超检查,还是先进的CT、磁共振、PET等手段,均不如肠镜来得直观和准确。  肠镜报告如全结肠未见异常,则不需要做活检病理,一旦发现可疑病变,比如息肉、溃疡、癌等,医生往往会取活检进行病理分析。所以,大部分肠镜报告会有两部分内容:肠镜医生的描述,病理医生分析的结果。 1. 报告提到盲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或直肠,是什么意思? 这是大肠的所有组成部分。盲肠是结肠的起点,小肠经由盲肠将食物送入大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是盲肠后的其他结肠部分。结肠的末端是直肠,食物消化吸收后的废物被储存在这里直到它通过肛门排出体外。 2. 什么是结肠腺癌(或直肠腺癌)? 腺癌是一种癌症类型,开始于形成粘液的腺细胞,粘液会润滑结肠和直肠内部。这是最常见的结肠癌和直肠癌类型。 腺癌占结直肠癌的95%以上。这些癌症起源于分泌粘液以润滑结肠和直肠内部的细胞。当医生谈到结直肠癌时,基本上谈论的都是这种类型。 某些亚型的腺癌,如印戒细胞和粘液型腺癌,预后较差。 3. 浸润性是什么意思? 当结肠癌生长并扩散超过了结肠内壁(黏膜)时,称为浸润性腺癌。浸润性的癌症被称为真正的癌症,因为它们可以扩散到身体的其他地方。 4. 深度浸润的肿瘤预后不良吗? 不一定。所有这一切只意味着它确实是癌症。活检只是从结肠内部取出的肿瘤的一小部分,所以它并不是总能显示肿瘤浸润到结肠壁的深度。如要知道癌症浸润了多远,病理医生需要观察整个肿瘤(手术切除后的标本)。 5. 分化是什么意思? 分化是癌症的等级,它基于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的异常程度。高级别或低分化的癌症往往生长和扩散更快。 结肠癌通常分为3个等级: 分化良好(低级别) 中度分化(中级别) 低分化(高级别) 但有时结肠癌只分成2个等级:分化良好(低级别)和低分化(高级别)。 6. 结肠癌级别的重要性在哪里? 级别是用来帮助预测癌症的生长和扩散可能性的许多因素之一。低分化(高级别)结肠癌往往比分化良好和中度分化的结肠癌生长和扩散更快。 然而,在确定一个人的预后时其他因素也很重要,例如癌症扩散的范围(这不能通过活检确定,需要通过影像诊断来确定)。 7. 如果有血管、淋巴管、或淋巴管(脉管)浸润是什么意思? 这些术语意味着癌症存在于结肠的血管和/或淋巴管中,因此癌细胞可能扩散到结肠以外的风险增加了。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你的癌症已经扩散或无法治愈。这种类型的浸润的出现,可能是癌症切除后需要接受哪些治疗方案的一个考虑因素。 8. 什么是息肉? 息肉是从结肠内壁到结肠的内腔(中部空腔)的组织突起(生长)。不同类型的息肉在显微镜下看起来不同。息肉是良性的(非癌性的)生长,但癌症可以从某些类型的息肉开始。 9. 腺瘤性息肉(腺瘤)和增生性息肉 结肠息肉是很常见的。增生性息肉通常是良性的(不是癌症或癌前病变),不必担心。切除与否可根据医生的意见以及你自己的意愿。 但需要切除腺瘤性息肉(腺瘤)。如果息肉存在于结肠癌之外的其他结肠部位,这些息肉通常不会影响癌症的治疗或随访。 腺瘤是一种息肉,由看起来很像结肠正常内壁的组织形成,虽然在显微镜下观察时,在好几个重要的方面这些组织都和结肠正常内壁不同。在某些情况下,腺瘤会导致癌症。 10. 腺瘤的分类描述 大肠腺瘤是发生于结直肠的一种局限性良性病变,按照WHO分类为四型: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管状绒毛状腺瘤、锯齿状腺瘤。  管状腺瘤是一种固有层间质围绕分支导管形成的腺瘤。癌变率约为13.9%。 绒毛状腺瘤由固有层间质被覆异型增生的上皮形成叶状或者指状突起。癌变率约为30%-42%。 管状绒毛状腺瘤同时具有管状腺瘤和绒毛状腺瘤的特点,每种成分应超过肿瘤的20%。癌变率介于绒毛状腺瘤和管状腺瘤之间,约22%。 锯齿状腺瘤有锯齿状腺体组成的肿瘤。 11. 粘蛋白或胶体 结肠分泌粘液帮助润滑结肠。产生大量粘蛋白的结肠癌被称为黏液腺癌或胶体腺癌。通常情况下,当它出现于活检组织中时,不会影响治疗。 12. 什么是重度不典型增生,黏膜内癌、原位癌或癌浸润固有层? 这些是对早期肠癌的描述。 看起来像癌细胞的细胞只存在于息肉或结肠内壁的外层(称为黏膜)。 当它开始向结肠癌发展,它可能会发生在腺瘤中。因为这种早期的癌症还没有扩散到身体其他部位的能力,所以它可能被称为癌前病变,是很可能被及时发现的。 […]

半夏
陈功教授;张敬东教授:肠癌三线治疗空前丰富,如何做出最适选择?

陈功教授;张敬东教授:肠癌三线治疗空前丰富,如何做出最适选择?

近几年,新药新方案的不断问世,晚期结直肠癌的治疗选择日益丰富,患者总生存期(OS)不断延长。特别是在三线治疗,随着瑞戈非尼、呋喹替尼和TAS-102相继在中国获批并写入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指南,三线选择已今非昔比。 在临床上,三线治疗的现状如何?众多药物中,如何做出最适的个性化选择?本文特别邀请到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陈功教授和辽宁省肿瘤医院的张敬东教授,就上述问题进行圆桌访谈。 新药新方案不断研发,晚期肠癌三线治疗选择空前丰富  ▎张敬东教授:与其他瘤种相比,结直肠癌患者进入三线治疗时体力状态一般都比较好,能够承受进一步的治疗。最新的2021版《CSCO结直肠癌诊疗指南》[1]三线治疗Ⅰ级推荐包括抗血管生成的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药物瑞戈非尼和呋喹替尼,以及口服化疗药TAS-102,RAS/BRAF野生型肠癌既往未经西妥昔单抗治疗者西妥昔单抗±伊立替康也是Ⅰ级推荐。微卫星高度不稳定(MSI-H)、错配修复缺陷(dMMR)患者如先前未用过免疫治疗,可以选择免疫治疗;HER2阳性、BRAF突变者也有相应的靶向治疗;对于RAS和BRAF野生型,既往接受过西妥昔单抗的患者可以考虑再挑战,但这些推荐级别相对比较低一些。总体来说三线的治疗选择现在越来越丰富。 ▎陈功教授:关于肠癌三线治疗的推荐,与国际上的美国国家癌症综合网络(NCCN)和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这两大指南相比,我们国家最常用的CSCO指南多了一个呋喹替尼,因为呋喹替尼系我们国家自主研发,目前在国外尚未上市。呋喹替尼、瑞戈非尼和TAS-102构成了中国晚期肠癌的三线标准治疗。瑞戈非尼和呋喹替尼都是小分子TKI,作用机制和毒副反应大同小异,一般这两个药不主张互换,除非是瑞戈非尼不耐受可以考虑换用呋喹替尼。TAS-102本质上是化疗药,作用机制与小分子TKI不同,因此TAS-102与小分子TKI呋喹替尼和瑞戈非尼这两大类药物可以互为三四线。2021版的《CSCO结直肠癌诊疗指南》[1]还将TAS-102联合贝伐珠单抗写入三线推荐,因为已经有很多证据表明,TAS-102+贝伐珠单抗优于单用TAS-102。对于MSI-H/dMMR患者,如果我们前线没有使用过免疫治疗,三线一定要用PD-1单抗,但现在PD-1单抗已是MSI-H/dMMR患者的一线标准治疗,三线应用的可能性已不大。2021版的CSCO指南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更新,就是RAS/BRAF野生型患者在一线治疗中已经接受了含西妥昔单抗治疗,二线治疗进展后经过ctDNA检测确认没有RAS/BRAF突变的前提下,三线及以后可以考虑西妥昔单抗再挑战,加或不加化疗。综合来看,肠癌的三线治疗选择已经比较丰富。此外,对于肿瘤负荷比较重、但体力状况比较好的患者,还可以考虑重新挑战化疗,这是一个目前还没有写进指南的临床上非常普遍的做法,基本原则是距离上一次使用间隔时间更长的化疗药优先再引入。 同为小分子TKI,呋喹替尼和瑞戈非尼各有特点 ▎张敬东教授:今年CSCO大会上报道了一项真实世界的研究[2],汇总了从2014年7月到2000年2月期间,全国6家三甲医院共156例使用了多靶点TKI三线治疗的转移性结直肠癌(mCRC)患者的临床数据,其中有41例使用呋喹替尼治疗,另有115例患者接受瑞戈非尼治疗。研究的主要终点是无进展生存期(PFS)。结果显示瑞戈非尼组中位PFS 2.4个月,呋喹替尼组是4.0个月,呋喹替尼较瑞戈非尼显著延长PFS。亚组分析显示,既往使用过抗VEGF抗体或存在肝转移的患者,使用呋喹替尼具有更大的生存获益。 瑞戈非尼和呋喹替尼都是小分子TKI,分别于2018年2019年在中国获批上市,这两个药物上市前的注册研究都是以安慰剂作为对照,彼此之间没有头对头的对比研究,在真实世界孰优孰劣也很少有报道。从该项真实世界的研究看呋喹替尼较瑞戈非尼PFS明显延长,尤其既往应用过VEGF单克隆抗体、或有肝转移的人群获益更多。临床上,肝脏是肠癌最常见的转移部位,有大约50%以上的患者发生肝转移,且由于抗血管生成治疗理念的深入,很多患者在前线都应用过抗VEGF治疗,这项真实世界研究的结果为三线治疗药物的选择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信息,即根据患者的亚临床特征进行个体化的选择。 ▎陈功教授:目前所有的指南中对呋喹替尼和瑞戈非尼这两个药的推荐力度同等,都是Ⅰ级推荐,但这两个药在具有不同临床特征的患者疗效可能有所不同,比如从瑞戈非尼既往研究的亚组分析来看,其对肺转移患者更容易起效。同样,FRESCO研究的回顾性分析发现[3],呋喹替尼对总体人群都有获益,但在肝转移亚组获益更大一些。需要强调的是,这些都是亚组分析,很难由此得到一个比较肯定的结论。从呋喹替尼、瑞戈非尼和TAS-102这三个药物的注册临床研究结果来看,PFS和OS结果基本一致,因此在临床选择三线用药时,值得关注的是药物的耐受性和患者的亚临床特征。比如,如果计划要给患者使用REGONIVO模式的治疗方案,可能更多会考虑瑞戈非尼,因为瑞戈非尼联合PD-1单抗的研究数据最多,而且会更加倾向于挑选那些仅有肺和/或淋巴结转移而没有肝转移的患者来尝试,因为现有的回顾性研究多表明REGONIVO模式对伴有肺转移和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会更容易起效,而对肝转移则收效甚微。反之,根据FRESCO研究亚组分析及其他小样本研究的结果,对肝转移的患者,可以考虑优先尝试呋喹替尼。 疗效、安全性、经济性和便捷性,是影响个性化决策的考量因素 ▎陈功教授:在进行肠癌三线治疗选择时,毫无疑问第一肯定是看疗效,疗效永远是癌症治疗的王道。从疗效的角度,我认为呋喹替尼、瑞戈非尼和TAS-102这三个首选药物是一样的。至于具体会怎么选,纵观肠癌的治疗,从一线到后线,在没有特定靶点如MSI-H或BRAF突变,也没有EGFR单抗使用价值的情况下,所有其他患者都能够从抗血管生成治疗中获益,这也是新版CSCO指南将贝伐珠单抗加入到TAS-102的原因。如果我的患者在一、二线治疗中都没有看到贝伐珠单抗带来的明显的获益,那我在三线会当机立断选择呋喹替尼或瑞戈非尼;如果患者在一、二线治疗中看到贝伐珠单抗的明显获益,我倾向于在三线治疗中优先使用TAS-102联合贝伐珠单抗,让抗血管生成效应一直持续下去。然后‘四线’治疗再使用瑞戈非尼或呋喹替尼。 第二肯定是安全性。TAS-102是化疗药,主要的毒性是骨髓毒性和消化道反应,如果患者在既往的治疗中表现出骨髓功能特别脆弱,消化道反应特别重,那就优先考虑呋喹替尼或瑞戈非尼;小分子TKI的一个突出不良事件是手足皮肤反应,如果既往的治疗中皮肤反应特别重,就不一定选择呋喹替尼或瑞戈非尼。安全性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是不得不考虑的因素。 第三是经济因素,比如药物价格的高低以及是否进入医保。呋喹替尼、瑞戈非尼和TAS-102这三个药物中,只有TAS-102目前尚未进入医保。 最后是用药的便捷性。呋喹替尼、瑞戈非尼和TAS-102都是口服药,但如果TAS-102联合贝伐珠单抗,就增加了静脉注射的不便。 总体来说,临床上我会根据疗效、安全性、生活质量、经济和给药的方便性,来做出个性化的决策。 ▎张敬东教授:由于肠癌患者大多都能进入三线治疗,因此在选择三线方案时首先考虑的还是有效性,现有的所有三线治疗都是非常有效的方案,但针对不同的亚群疗效会有所区别。在基本疗效保障的前提下还要考虑药物的安全性,不同的患者身体状况不同,不同的药物不良反应也不同,在同类的TKI中也要比较每种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在哪些靶器官,然后根据患者的个体化情况选择用药。最后还要考虑药物经济学的原因,瑞戈非尼和呋喹替尼都已进入医保,TAS-102尚未进入。总之,三线药物的选择要综合考量,既要有效还要耐受良好,经济因素也要考虑。 呋喹替尼未来之路,联合其他药物值得探索 ▎张敬东教授:呋喹替尼是晚期肠癌三线首选药物之一,其作为小分子抗血管生成多靶点TKI,也在探索与免疫联合能否实现更大的疗效突破。因为晚期肠癌中微卫星稳定(MSS)型占95%,这部分患者如能在免疫治疗方面获得突破,将会非常有意义。2021年ASCO大会上呋喹替尼联合信迪利单抗用于结直肠癌后线治疗的ⅠB期研究[4]的初步结果显示了一定的希望,该研究中22例后线mCRC患者接受呋喹替尼5mg间断用药(用2周停1周)+信迪利单抗(200mg)的客观缓解率(ORR)达到27.3%,疾病控制率(DCR)95.5%,中位PFS 6.9个月,且安全性可管理。27.3%的ORR显然超过了单用TKI和单用免疫治疗的疗效,证明二者联合可能有协同作用。另外,呋喹替尼的安全性和耐受性非常好,与其他药物如化疗联合从三线往二线推进也值得探索。 ▎陈功教授:关于呋喹替尼的未来发展,联合是一个思路,比如说联合免疫治疗,瑞戈非尼联合PD-1单抗的REGONIVO模式已经在MSS肠癌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呋喹替尼联合PD-1单抗的研究也取得了初步的成果。而且我们可以结合呋喹替尼自身的优势更好地发挥其作用,比如在REGONIVO研究[5]中,所有治疗有效的患者都是肺转移者,无一例肝转移者有效。而FRESCO研究的亚组分析中我们看到呋喹替尼对肝转移患者有独到的优势,肝转移是mCRC中占最大比例的患者,未来,这部分患者的治疗很有可能会求助于呋喹替尼联合PD-1单抗。此外,呋喹替尼作为小分子TKI,也可以探索与口服化疗如卡培他滨联合,当然目前还没有看到与化疗联合的报道,但我认为这是一个可以考虑的思路。   参考资料: [1] 结直肠癌诊疗指南, 2021版.[2] Jin Y, Zhang JD, Pan HM, et al.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Chinese Metastatic Colorectal Cancer Database: a Real-world Study for the Effectiveness of TKIs in 3+ Line Treatment. 2021 CSCO.[3]  秦叔逵, 李进, 徐瑞华, 等. 呋喹替尼三线治疗中国转移性结直肠癌的III 期临床研究(FRESCO)中的肝转移亚组分析. 2019 CSCO.[4] Guo Y, Zhang WJ, Ying J-E, et al. Preliminary results of a phase 1b study of fruquintinib plus sintilimab in advanced colorectal cancer. 2021 ASCO, 2514.[5] Fukuoka S, Hara H, Takahashi N, et al. Regorafenib plus Nivolumab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gastric (GC) or colorectal cancer (CRC): An open-label, dose-finding, and dose-expansion phase 1b trial (REGONIVO, EPOC1603). 2019 ASCO, 2522.  

半夏
最新、最全“结直肠癌诊疗流程”,值得收藏!

最新、最全“结直肠癌诊疗流程”,值得收藏!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的2020年全球癌症负担数据显示,我国2020年结直肠癌新发病例56万,在恶性肿瘤中排名第二,约29万人因结直肠癌而死亡,是第5大癌症死因。多数患者在确诊时已属于中晚期。 通过筛查可以预防和早期诊断结直肠癌。根据广州、上海、天津、北京对全市 50 岁以上及高危人群的结直肠癌筛查,结果显示结直肠癌发病率持续升高,通过筛查提高了早诊率,降低了病死率。主要方法包括根据年龄、家族史、粪便潜血检查等筛选出高风险人群,继而进行内镜筛查。  结直肠癌诊疗过程可能涉及手术、化疗、放疗、影像学评估、病理学评估、内镜等诊疗手段。研究表明,多学科综合治疗(MDT)的模式可改善结直肠癌诊疗水平。为进一步规范我国结直肠癌诊疗行为,提高医疗机构结直肠癌诊疗水平,改善结直肠癌患者预后,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特制定了《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2020年版)》。   一、结直肠癌的诊断流程 *注:PET⁃CT不常规推荐 二、腺瘤恶变的处理流程 a 注:供再次手术时定位用 三、Ⅰ期结直肠癌的处理流程 a 注:直肠癌患者推荐辅助放化疗 四、Ⅱ/Ⅲ期结肠癌处理流程 五、Ⅱ/Ⅲ期直肠癌处理流程 六、可切除的同时性肝/肺转移处理流程 a 注:检测肿瘤K⁃ras、N⁃ras、BRAF基因状态 七、不可切除的同时性肝/肺转移处理流程 a 注:检测肿瘤K⁃ras、N⁃ras、BRAF基因状态 八、异时性转移的结直肠癌处理流程 a 注:检测肿瘤K⁃ras、N⁃ras、BRAF基因状态 九、可切除异时性转移的结直肠癌处理流程 a 注:检测肿瘤K⁃ras、N⁃ras、BRAF基因状态 十、转移灶不可切除的结直肠癌处理流程 a 注:检测肿瘤K⁃ras、N⁃ras、BRAF基因状态 十一、监测与随访流程图 十二、复发转移处理流程 a 注:检测肿瘤K⁃ras、N⁃ras、BRAF基因状态  

半夏
普贝希®国内处方开出, 亲民价格和创新剂型为国内患者带来新抗癌利刃

普贝希®国内处方开出, 亲民价格和创新剂型为国内患者带来新抗癌利刃

2021年12月10日,百济神州宣布,普贝希®(贝伐珠单抗注射液生物类似药)在中国商业化上市,这意味着中国肺癌、结直肠癌等晚期实体瘤患者迎来了抗癌新武器。近日,普贝希®的首张处方已经被开具,并开始向全国各大医院及药房供药。  在今年11月19日,普贝希®已经获得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上市,用于治疗晚期、转移性或复发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和转移性结直肠癌(mCRC)患者。在适应症获批后不到1个月的时间,普贝希®在全国各地开售,让更多患者药物可及,为国内NSCLC和mCRC患者带来了福音。 疗效与安全性得到证实,普贝希®提高国内抗血管生成药物的可及性 普贝希®是一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抑制剂,其通过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结合,抑制VEGF与其受体结合,从而阻断血管生成的信号传导途径,抑制肿瘤细胞生长。作为抗肿瘤血管生成的代表药物之一,贝伐珠单抗已被广泛用于多种恶性肿瘤的治疗,包括肺癌、肠癌、肝癌、乳腺癌等多个实体瘤适应症。除了目前获批的NSCLC和CRC适应症外,百济神州也正积极扩展普贝希®的其他适应症,希望能提高更多国内肿瘤患者的药物可及性。 生物类似药(biosimilar)是指在质量、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与已批准生物原研药具有相似性的治疗用生物制品[5]。中华医学会临床药学分会《生物类似药临床应用管理专家共识》指出[6],生物类似药在药理特性、生物活性、安全性、有效性等方面与原研药相似,具有可及性优势,可减轻个人与国家的医疗保健经济负担。 临床前、临床药代动力学以及国际多中心III期临床比对研究,均证实了普贝希®在临床疗效、安全性以及免疫原性上与贝伐珠单抗原研药物(安维汀®)具有高度相似性。 此外,2021年1月,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已受理其生物制品上市许可申请(BLA),这意味着普贝希®的药物品质同时受到了国内外权威机构的认可。 药物价格亲民、剂型便捷搭配,药物使用配备灵活性高   与同类药物相比,普贝希®的价格和药物剂型具有一定的优势。 普贝希®在终端的零售价格为3316元/瓶(400mg/16ml)与1147元/瓶(100mg/4ml)。与原研贝伐珠单抗注射液(100mg/4ml)市场价相比,普贝希®的价格更优(按照100mg单位剂量估算,400mg规格便宜约45%,100mg规格便宜约25%),同时相比其他贝伐珠单抗注射液生物类似药,此价格也颇具竞争力。据悉,根据生物类似物相关的医保政策,普贝希®将在各地陆续落地医保报销,必将进一步减轻了肿瘤患者的支付压力。 此外,除了100mg/瓶的常规规格外,普贝希®开发了国内市面上唯一400mg/瓶的大规格,双剂型的灵活搭配更加符合贝伐珠单抗的临床输注需求,大幅度提高了临床用药的便捷性。 以50-60kg的NSCLC患者为例,可以选择两瓶大瓶(400mg规格)普贝希®,而其他贝伐珠单抗生物类似药的药物配备则需要7-9瓶100mg规格药物。 由此可见,普贝希®的上市不仅丰富了临床选择,还提高了输注配药的便捷性,降低了产品包装及运输成本,有助于降低患者的经济负担,造福更多肿瘤患者。 目前,普贝希®已经在全国各家医院和药店开售,药物可及的药店清单请“点击这里”获取。(药店列表仅供参考,请提前致电确认药品库存,更多药店将陆续上线) 首张处方落地,加速惠及国内患者 在普贝希®的商业化上市后,全国多家医院第一时间为患者开具了治疗处方,以加速惠及国内患者。 福建省肿瘤医院首席专家、厦门弘爱医院肿瘤科主任黄诚教授表示:“贝伐珠单抗注射液作为抗肿瘤血管生成的代表性药物,已被广泛用于多种恶性肿瘤的治疗。我们很高兴地看到普贝希®的上市,其不仅与原研药在临床疗效、安全性和免疫原性上具有相似性,更能以高可及性和药物经济学效益惠及我国患者,同时,我们也期待其更多适应症的获批,从而造福更多患者及其家庭。” 福建省肿瘤医院胃肠外科主任陈路川教授表示:“作为临床医生,我们希望更多患者受益于医学的进步和发展。普贝希®作为目前国内唯一拥有双品规的贝伐珠单抗生物类似药,不仅丰富了临床选择,还提高了输注配药的便捷性,降低了产品包装及运输成本,有助于降低患者的经济负担,造福更多肿瘤患者。” 抗血管生成药物是晚期肿瘤患者重要的治疗药物,在中国高发的数个实体瘤(肺癌、结直肠癌、肝癌、胃癌等)中是联合治疗方案的基石。随着普贝希®和今后适应症的扩展,势必能为更多中国患者提高药物的可及性,为提高国内实体瘤患者的生存预后贡献一份力量。   百济神州在积极推进普贝希®商业化进程的同时,也已启动其自主研发的抗PD-1抗体药物百泽安®(替雷利珠单抗注射液)与普贝希®的联合疗法临床研究,以加速拓展适应症布局,惠及更多患者。   参考文献: [1]. Jemal A, Bray F, Center MM, et al. Global cancerstatistics. CA Cancer J Clin 2011;61:69-90. [2]. She J, Yang P, Hong Q, et al. Lung cancer inChina: challenges and interventions. […]

小D
哈佛20多万人研究:4类食物吃得越多,这种癌越容易找上门

哈佛20多万人研究:4类食物吃得越多,这种癌越容易找上门

世界卫生组织下属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结直肠癌是仅次于乳腺癌、肺癌的全球第三大常见新发癌症;也是仅次于肺癌的第二大癌症死亡原因。 2020年,全球有超过193万人新患结直肠癌,占全球新发癌症的9.7%,相当于每10名癌症患者中,就有1人患结直肠癌;有近94万人因结直肠癌而死亡,占全球癌症死亡的9.4%,相当于每11名癌症死亡患者中就有1人死于结直肠癌。 结直肠作为消化系统的一部分,发生癌变与人们的日常吃喝有很大关系。一项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子刊JAMA Network Open的研究发现,以“低热量饮料、炸薯条、红肉和加工肉类喝得多、吃得多,水果和蔬菜吃得少”为特征的含硫微生物饮食,可能会增加结直肠癌的发病风险。    图片来源:123RF   来自哈佛医学院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对美国3项大型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数据进行了分析,共包含214797名参与者。其中,男性46550名(22%),平均年龄为54.3岁;女性168247名(78%),平均年龄43.0岁。在加入研究时,所有人都没有患炎症性肠病和癌症。    通过调查问卷,研究人员收集了所有人不同食物的食用量,以评估他们对含硫微生物饮食的坚持程度。含硫微生物饮食的特点是经常喝低热量饮料(主要指加工饮料,如无糖饮料,低热量碳酸饮料,不包括茶水、咖啡),经常吃炸薯条、红肉和加工肉类;而水果、黄色蔬菜(如胡萝卜、南瓜)、全谷物、豆类、绿色蔬菜和十字花科蔬菜等吃得少。    此外,研究人员还收集了519名参与者的粪便样本,以评估参与者的肠道微生物群中硫代谢细菌的变化。硫代谢细菌可将饮食中的硫转化为具有遗传毒性的硫化氢,可增加结直肠癌风险。    在平均长达26年的随访期间,研究人员每2-4年对所有参与者进行1次随访,以更新上述信息,并统计结直肠癌的发病情况。    图片来源:123RF   在随访期间,共有3217名(1.5%)参与者新患结直肠癌。刨除年龄、结直肠癌家族史、吸烟状况、运动和体重指数等因素影响后,研究人员发现,含硫微生物饮食与结直肠癌发病风险升高有关。    在所有参与者中,与含硫微生物饮食吃得最少的1/5参与者相比,吃含硫微生物饮食最多的1/5参与者,患结直肠癌的风险升高了27%;患远端结直肠癌的风险升高了25%;患近段结直肠癌的风险升高了13%。    在不同性别参与者中,研究人员也发现了相似的关联。不过,这种关联在男性中更明显。    在男性参与者中,与含硫微生物饮食吃得最少的1/5参与者相比,吃含硫微生物饮食最多的1/5参与者,患结直肠癌的风险升高了45%。而在女性参与者中,这种风险升高了18%。    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低热量饮料、炸薯条、红肉和加工肉类喝得多或吃得多,与参与者粪便样本中硫代谢细菌丰度增加有关;而水果、黄色蔬菜、全谷物、豆类、绿叶蔬菜和十字花科蔬菜等吃得多,则与参与者粪便样本中硫代谢细菌丰度减少有关。    图片来源:123RF   研究人员分析,含硫微生物饮食可以增加肠道中硫代谢细菌的丰度,这类细菌可以将饮食中的硫转化为硫化氢,可能导致DNA损伤,破坏结直肠的粘液层,并促进炎症,导致结直肠癌,而红肉和加工肉类中,富含含硫氨基酸和无机硫,如果经常吃很容易增加结直肠癌风险。   相比之下,经常吃十字花科蔬菜等食物,则与硫代谢细菌丰度减少相关相关,而且这些食物富含硫代葡萄糖苷,可以被水解成为异硫氰酸酯。多项研究发现,异硫氰酸酯具有抗癌作用。   由于这项研究是观察性研究,只是显示了含硫微生物饮食与结直肠癌风险之间的关联,并没有表明因果关系。而且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不同食物的食用量主要靠参与者的回忆等,可能也会对研究结果产生影响。    不过,研究人员指出:“这项研究显示,硫代谢细菌可能在饮食与结直肠癌风险之间扮演着重要角色,减少肠道中硫代谢细菌丰度,可能是降低结直肠癌风险的潜在可行方法。”  因此,少喝低热量饮料,少吃炸薯条、红肉和加工肉类;多吃水果、黄色蔬菜、全谷物、豆类、绿叶蔬菜和十字花科蔬菜,将可能有助于降低结直肠癌风险。  图片来源:123RF   需要注意的是,想要降低结直肠癌风险,并不能仅仅依赖于改变饮食,而应注意“多管齐下”。除了饮食外,在日常生活中还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保持健康体重 充分的证据表明,超重或肥胖与13种癌症风险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其中就包括结直肠癌。此外,超重或肥胖还会增加结直肠癌死亡风险。保持健康体重需要从全身的“吃动平衡”入手,也就是经常讲的“管住嘴,迈开腿”,除了要多吃蔬菜、水果和全谷物,少吃红肉、加工肉类及饱和脂肪,限制吃进去的热量;还要进行规律运动,从而增加热量消耗。  不抽烟、不喝酒 烟草和烟草烟雾含有上千种化学物质,其中有70多种化学物质已被IARC确定为人类和/或动物的致癌物质,不仅会损伤DNA,还会阻止基因修复。有研究显示,和不吸烟的人相比,长期吸烟的人,结直肠癌的发病和死亡风险更高。    喝酒会增加多种消化系统癌症风险,包括结直肠癌、食管癌、肝癌及胃癌。据一项发表在《癌症流行病学》的研究显示,美国11.1%的结直肠癌、10.5%的肝癌和7.7%的食管癌都与饮酒有关。 进行结直肠癌筛查 筛查是在体征和症状出现之前,发现癌症的一种检查。结直肠癌筛查可以更早地发现癌症,这时候治疗成功的可能性将更大。根据《中国结直肠肿瘤早诊筛查策略专家共识》建议,推荐40-74岁一般人群接受结直肠癌筛查,尤其是城市人群。    可用的筛查方法有:   免疫法粪便隐血检测,推荐筛查周期为1年1次; 多靶点粪便检测,推荐筛查周期为3年1次或1年1次;   […]

半夏
值得收藏!最新最全“结直肠癌诊疗流程”

值得收藏!最新最全“结直肠癌诊疗流程”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的2020年全球癌症负担数据显示,我国2020年结直肠癌新发病例56万,在恶性肿瘤中排名第二,约29万人因结直肠癌而死亡,是第5大癌症死因。多数患者在确诊时已属于中晚期。 通过筛查可以预防和早期诊断结直肠癌。根据广州、上海、天津、北京对全市 50 岁以上及高危人群的结直肠癌筛查,结果显示结直肠癌发病率持续升高,通过筛查提高了早诊率,降低了病死率。主要方法包括根据年龄、家族史、粪便潜血检查等筛选出高风险人群,继而进行内镜筛查。    结直肠癌诊疗过程可能涉及手术、化疗、放疗、影像学评估、病理学评估、内镜等诊疗手段。研究表明,多学科综合治疗(MDT)的模式可改善结直肠癌诊疗水平。为进一步规范我国结直肠癌诊疗行为,提高医疗机构结直肠癌诊疗水平,改善结直肠癌患者预后,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特制定了《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2020年版)》。 一、结直肠癌的诊断流程 注:PET⁃CT不常规推荐 二、腺瘤恶变的处理流程 a 注:供再次手术时定位用 三、Ⅰ期结直肠癌的处理流程 注:直肠癌患者推荐辅助放化疗 四、Ⅱ/Ⅲ期结肠癌处理流程 五、Ⅱ/Ⅲ期直肠癌处理流程 六、可切除的同时性肝/肺转移处理流程 注:检测肿瘤K⁃ras、N⁃ras、BRAF基因状态 七、不可切除的同时性肝/肺转移处理流程 注:检测肿瘤K⁃ras、N⁃ras、BRAF基因状态 八、异时性转移的结直肠癌处理流程 注:检测肿瘤K⁃ras、N⁃ras、BRAF基因状态 九、可切除异时性转移的结直肠癌处理流程 注:检测肿瘤K⁃ras、N⁃ras、BRAF基因状态 十、转移灶不可切除的结直肠癌处理流程 注:检测肿瘤K⁃ras、N⁃ras、BRAF基因状态 十一、监测与随访流程图 十二、复发转移处理流程 注:检测肿瘤K⁃ras、N⁃ras、BRAF基因状态 结直肠癌筛查方法梳理 (一)粪便隐血试验( FOBT) FOBT是结直肠癌无创筛查的最重要手段,包括化学法和免疫化学法。 1. 化学法粪便隐血试验: 愈创木脂粪便隐血试验(gFOBT)是目前最常用的化学法粪便隐血试验,具有价格低廉、检测便捷等优点,人群筛查参与率相对较高,研究证实其能降低结直肠癌的死亡率。但gFOBT检出结直肠癌及其癌前病变的敏感性较低,故无法显著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病率。此外,其检测结果易受食物、药物等多种因素干扰,假阳性率相对较高。近年来已逐步被免疫化学法粪便隐血试验所取代。 2. 免疫化学法粪便隐血试验(FIT): FIT利用人血红蛋白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进行检测,克服了化学法产品的不足,特异性、敏感性及阳性预测值明显提升,检测结果不受食物或药物的影响,更适用于人群筛查。FIT有多种检测方法,主要包括胶体金法、乳胶凝集比浊法以及酶联免疫法等,其中以定性的胶体金试纸在我国结直肠癌筛查中的应用最为广泛,且以连续两个粪便样本的FIT检测成本效益更佳,改善采样装置及检测模式有助于提升受检率。乳胶凝集比浊法可量化测定粪便中低浓度的血红蛋白,具有自动化分析、通量高、判读客观、阳性界值可灵活调整等优点,在西方发达国家使用较多,我国亦有小范围开展。目前推荐每年进行1次FIT检测。荟萃分析结果提示FIT筛检出结直肠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9%和94%。在无症状风险升高人群中,FIT诊断结直肠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3%和91%。FIT的主要不足是检出进展期腺瘤的敏感性偏低,一般仅20%~30%,在高危人群中亦不足50%。 (二)粪便DNA检测 粪便DNA检测主要针对结直肠脱落细胞的基因突变和/或甲基化等特征,有单靶点和多靶点方案,也可与FIT联合检测,具有无需特殊设备、无需限制饮食、无创等优点,有望应用于人群普查,近年来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 近期一项大规模临床研究发现,对于结直肠癌的诊断,多靶点FIT-DNA联合检测(包括FIT与KRAS突变、NDRG4甲基化和BMP3甲基化)比FIT敏感性更高(92.3%比73.8%),特异性略低(86.6%比94.9%),可检出更多的进展期腺瘤及有意义的锯齿状病变,美国多个权威组织推荐将其应用于无症状人群结直肠肿瘤早期筛查,推荐周期为3年1次或1年1次。与国外相比,该技术在国内虽然起步较晚,但一直在不断探索中。如人类肠癌SDC2粪便基因检测试剂盒目前已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肠癌检测,临床试验数据显示,该试剂盒可以检测出84.2%(315/374)的结直肠癌,特异性达97.9%(821/839),其中对于可根治的Ⅰ-Ⅱ期肠癌检出率达86.7%(137/158)。国内另一项多中心临床研究(共纳入500例患者,其中132例结直肠癌患者)显示,采用人类SFRP2和SDC2基因甲基化联合检测试剂盒(荧光PCR法)联合检测粪便中人源SDC2和SFRP2基因甲基化,诊断结肠癌和进展期腺瘤的敏感性分别达97.7%和57.9%,显著高于FIT法(69.7%和21.1%,P<0.05),区分良性息肉、其他肿瘤或非癌性结肠病变的特异性也显著高于FIT(90.5%比73.0%)。 粪便DNA检测用于人群早期结直肠癌筛查的主要缺点在于价格相对偏高,筛查间期尚不确定。目前国内尚无粪便DNA检测的大样本人群筛查数据,也缺乏多轮粪便DNA检测筛查的长期随访研究结果。今后值得在国内开展大样本人群筛查研究以明确粪便DNA检测在结直肠癌筛查中的确切价值,验证最适合国人的分子靶点,并推荐最适宜的筛查间期。 (三)结肠镜检查 结肠镜检查在结直肠癌筛查中占据独特而不可替代的地位,是整个结直肠癌筛查流程的核心环节。以美国为代表的少数发达国家采用结肠镜检查进行一步法筛查,大多数采用两步法的国家将其作为所有初筛阳性者的后续确证检查。结肠镜下活检或切除标本的病理检查是结直肠癌确诊的金标准,镜下切除癌前病变可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结肠镜可直接观察到结直肠腔内壁,是发现肠道肿瘤最敏感的方法,但结肠镜检查仍有一定漏诊率,主要发生在近端结肠,以锯齿状息肉和平坦腺瘤为主。获得良好的肠道准备,进行规范的结肠镜操作和精细耐心地镜下观察是降低病变漏诊率的重要措施。所以,结肠镜检查对受检者和内镜医师都有较高要求。由于结肠镜检查前需要进行饮食限制和严格的肠道清洁准备,未接受镇静/麻醉结肠镜检查的部分受检者需承受较大痛苦,导致其依从性不佳。另外,结肠镜检查的直接与间接费用也会影响人群参与筛查的意愿;而且结肠镜检查属于侵入性检查,有一定的并发症发生率,目标人群常由于畏惧而拒绝结肠镜检查。国内外研究数据显示,即使是FOBT阳性者,随后进行结肠镜检查的比例也仅有30%~40%。 即使在美国等发达国家也远未实现适龄人群的结肠镜普查,考虑到我国结肠镜资源匮乏且分布不均,直接结肠镜筛查可作为个体化筛查的重要手段予以宣传推广,但不适宜应用于大规模人群普查。将适龄人群进行有效分层和精准初筛,在充分浓缩的高危人群中进行结肠镜检查并不断提高受检依从性,是更符合中国国情的人群筛查策略。 (四)其他筛查方法 1. 乙状结肠镜筛查: 乙状结肠镜可检查降结肠、乙状结肠及直肠,对肠道准备要求低,在部分欧美国家用于结直肠癌筛查,而在我国应用较少。近期一项纳入170432例受检者的大样本量随机对照研究显示:乙状结肠镜筛查可显著降低人群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其中发病率下降35%,死亡率下降41%。但由于乙状结肠镜自身的局限性,其对近端结肠肿瘤的发病率无明显降低作用。我国一项研究显示:中国患者中38%的结肠腺瘤和42%的结直肠癌位于近端结肠,提示乙状结肠镜检查会遗漏大量结肠病变。因此目前不推荐使用乙状结肠镜进行结直肠癌筛查。 2. 结肠CT成像技术: 结肠CT成像又称CT模拟全结肠镜,是指在肠道清洁后,通过腹部高精度CT检查模拟成像,获得结直肠的三维图像从而诊断肠道肿瘤的方法。该方法需肠道准备、操作相对复杂、检查费用昂贵,同时存在假阳性、放射线危害、人群接受度低等诸多问题,目前暂不建议应用于人群筛查。仅适用于部分无法完成全结肠镜检查的病例。 3. 结肠胶囊内镜筛查: 胶囊内镜检查具有无痛苦、方便快捷等优点。目前有少数研究尝试将结肠胶囊内镜用于结直肠癌筛查。一项早期研究表明,胶囊内镜对大于1cm结肠息肉的诊断敏感性为60%,对结直肠癌的诊断敏感性仅74%,约2%的结肠胶囊内镜操作失败,8%的受检者出现不良事件。虽然近期的研究提示其新一代产品诊断效能有所改善,但由于发现病变后无法取活检的局限性,仍需结肠镜确证,综合成本效益考虑,目前国内暂不推荐用于结直肠癌人群筛查。 […]

半夏
肠癌诊疗期间,这些基因必须检测!

肠癌诊疗期间,这些基因必须检测!

结直肠癌在我国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 数据显示,我国 2020 年结直 肠癌的新发病例数为 56 万例,因结直肠癌死亡病例达 29 万例。约 25%的结直肠癌患者在诊断时已出现远处转移,此外,25%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发生转移,晚期患者预后较差,5 年生存率不足 15%。   结直肠癌的早期筛查及预防可以降低发病率、提高治愈率,相关分子标志物的检测是结直肠癌筛查的有效补充,同时对个体化方案的判定、预后判断及疗效预测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对 Ras、BRAF、错配修复/微卫星不稳定( MMR/ MSI) 等肿瘤相关分子标志物的深入研究及检测水平的发展,合理的检测技术及应用已经成为目前临床实践重要的组成部分。   结直肠癌分子标志物检测的适应证与时机 遗传性结肠癌筛查和基因诊断 Ⅰ~Ⅲ期结直肠癌治疗阶段及检测时机推荐   Ⅳ期结直肠癌治疗阶段及检测时机推荐 结直肠癌诊疗的相关生物标志物 以下是详细介绍分子标志物   一、常规分子标志物检测  1. RAS基因点突变   KRAS和NRAS是由RAS家族成员基 因 编 码 的 两 种 GTP 酶 蛋 白 ,参 与 表 皮 生 长 因 子 受 体 (EGFR)的信号转导,调控细胞生长、分化、增殖和存活。   […]

半夏
夫妻双双查出直肠癌,竟是因为这个饮食习惯

夫妻双双查出直肠癌,竟是因为这个饮食习惯

11月23日,人民网报道了一则新闻:从今年六月开始,55岁的李爱花和她58岁的丈夫王志风就被“病魔”缠上了,李爱花刚被查出直肠癌,做完手术三个月后,丈夫王志风发现自己也中招了,也是直肠癌。 不到半年时间,夫妻俩一前一后被查出“肠癌”,难道癌症也会“妇唱夫随”? 医生表示,夫妻都没有家族史,最重要的原因是接近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夫妻两人平时都是无肉不欢。长期高脂肪饮食,容易加重肠道负担,从而诱发肠癌。 可别以为这是个例!大量研究证据表明生活方式对罹患胃肠肿瘤的风险影响十分显著。截止2011年,中国56.5%的结直肠癌(CRC)、59.8%的胃癌、48.5%的食管癌和35.2%的肝癌归因于多种不良的生活方式危险因素[1]。 事实上,不只是饮食习惯,还有很多生活习惯会增加消化道肿瘤的风险。医学界肿瘤频道特邀上海长海医院肛肠外科于冠宇医生为我们答疑解惑。 注意! 这些生活习惯增加直肠癌风险! 1   肉食主义   爱吃肉真的会导致直肠癌风险增加吗? 于冠宇医生表示:夫妻共同被确诊直肠癌,并非“妇唱夫随”,而是和两人长期相同的“唯肉主义”密切相关。李爱花一家是典型的肉食主义,平时无肉不欢,且不爱吃蔬菜,饮食中的纤维素少了,肠道蠕动就会随之减慢,代谢毒素在肠道内滞留的时间越来越长,加重了肠道负担,也增加了致癌物与肠道接触的机会,增加患癌风险。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也将加工肉制品评定为1类致癌物,红肉则被评定为2A类致癌物,表明红肉和加工肉类消费是导致胃肠肿瘤负担上升的主要因素[2]。 “反对肉食主义,并不是倡导杜绝脂肪和蛋白的摄入。均衡饮食是保证胃肠道健康的基础,我们应该依据‘营养金字塔’保证营养。”于冠宇医生特别强调。 2   肥胖人群   超重/肥胖同样被认为是结直肠癌的危险因素,而不良饮食习惯和缺乏运动是中国居民肥胖的两个主要原因。 最近的荟萃分析表明,体重每增加5 kg,结直肠癌发病风险将增加2%,身体质量指数(BMI)每增加5.0 kg/m2,结直肠癌发病风险将增加6%,成年期较高的全身和腹部脂肪是结直肠癌的危险因素[3]。 “与超重和肥胖相反,加强体育锻炼可以有效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病风险。”于冠宇医生说道。来自美国和欧洲地区大队列的数据表明,与低水平的休闲体育活动相比,高水平的体育活动者结肠癌发病风险降低16%,直肠癌发病风险降低13%[3]。 3   过度饮酒   饮酒过度与直肠癌发病风险升高息息相关。 2021年2月26日,一篇发表于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ncer的研究,纳入了来自10个不同地区超过51万名30岁-79岁的成年人,随访10年。结果发现,与不饮酒的人群相比,平均每周酒精摄入量每增加280 g,CRC风险增加19%[3]。   4   长期吸烟   吸烟与结直肠癌发病风险增加相关,且作用期较长。 来自24项前瞻性队列研究的荟萃分析表明,相较于不吸烟者,当前吸烟者的结直肠癌发病风险显著增加38%,过去吸烟者结直肠癌发病风险增加18%[3],且曾经吸烟的人在戒烟后的25年内仍有较高的结直肠癌发病风险[3]。 关于直肠癌的早期征兆, 你必须知道 李爱花确诊直肠癌的信号是从“排便”开始的。 当时她发现自己的大便变细、变黏,上完厕所很难冲掉,到后来出现黑便,去医院做肠镜确诊为直肠癌。那么直肠癌都有哪些早期征兆可以提示大家早发现、早治疗呢?于冠宇医生建议我们重视以下三点早期症状:   1   便血   便血是结直肠癌最早和最常见的表现,主要是由于大便和肿瘤摩擦引起出血。轻者表现为偶尔少量出血,重者会有粘液血便、粘液脓血便或鲜血便。 “患者经常会将直肠癌早期便血与痔疮相混淆而不予重视,因此出现便血时应及时就医。”于冠宇医生强调道。 2   粪便性状改变 […]

半夏
局部晚期结直肠癌如何制定新辅助治疗方案?曲妥珠单抗联合内分泌治疗或可成为HR+/HER2+MBC一线治疗方案丨肿瘤情报

局部晚期结直肠癌如何制定新辅助治疗方案?曲妥珠单抗联合内分泌治疗或可成为HR+/HER2+MBC一线治疗方案丨肿瘤情报

要点提示 JAMA Oncology:同步放化疗后继以巩固化疗或可成为结直肠癌新辅助优选治疗方案 CCR:抗HER2靶向治疗联合内分泌治疗一线治疗HR+/HER2+MBC展现出良好疗效 新药:SIRPα抗体首次获批临床 新药:OX40抗体首次获批临床 01 JAMA Oncology:同步放化疗后继以巩固化疗或可成为结直肠癌新辅助优选治疗方案 新辅助治疗已越来越多地被用于直肠癌的治疗,但对于结直肠癌新辅助治疗的优选治疗方案仍需进一步探索。一项发表于JAMA Oncology的Ⅱ期临床研究探索了同步放化疗后继以巩固化疗的治疗方案用于局部晚期结直肠癌新辅助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 研究纳入了311例cT3-4和(或)淋巴结阳性直肠腺癌患者,随机分为A[接受三周期氟尿嘧啶、亚叶酸和奥沙利铂治疗后进行同步放化疗(CRT,氟尿嘧啶/奥沙利铂50.4 Gy)]、B(CRT后继以巩固化疗)两组,两组患者均于新辅助治疗后进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本研究的主要重点包括,长期肿瘤预后,毒性反应事件、健康状况(GHS)以及生活质量(QoL)等。 对306名(A组156名,B组150名)可评估病例进行了中位时间43个月的随访后,数据显示,两组患者3年无进展生存期(PFS)率均为73%(HR 0.95;95%CI 0.63-1.45,P=0.82),3年累计局部复发率(6%vs 5%,P=0.67)和远处转移率(18%vs 16%,P=0.52)均无明显差异。 3年后,A组生存的85例患者中有10例(11.8%)发生3至4级慢性毒性反应,B组生存的66例患者中有8例(9.9%)发生3至4级慢性毒性反应。GHS、QoL评分在患者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后有所下降,但在随机分组的1年后均恢复到预处理水平且组间无差异。 结果表明,CRT后继以巩固化疗的新辅助治疗方案对于局部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安全、有效。 02 CCR:抗HER2靶向治疗联合内分泌治疗一线治疗HR+/HER2+MBC展现出良好疗效 目前,抗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靶向治疗联合内分泌治疗或化疗是否为激素受体(HR)、HER2阳性转移性乳腺癌(MBC)一线治疗更好的治疗方案尚缺乏临床证据。一项发表于Clinical Cancer Research的纳入了中国9家中心392例患者的开放标签、非劣效性、Ⅲ期、随机、对照试验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索。 研究将纳入的HR+/HER2+MBC患者按1:1的比例随机分为ET组(n=196,曲妥珠单抗联合内分泌治疗)与CT组(n=196,曲妥珠单抗联合化疗),在进行了中位时间30.2个月(IQR 15.0-44.7)的随访后,数据显示,ET组的中位PFS为19.2个月(95%CI 16.7-21.7),CT组的中位PFS为14.8个月(95%CI 12.8-16.8,HR 0.88 95%CI 0.71-1.09,pnon-inferiority<0.0001)。与ET组相比,CT组的毒性发生率明显更高。 结果表明,在HR+/HER2+MBC患者一线治疗中,曲妥珠单抗加内分泌的治疗疗效与安全性并不低于曲妥珠单抗加化疗。 03 新药:SIRPα抗体首次获批临床 11月22日,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CDE)官网显示,信达生物的IBI397临床试验申请获药监局批准,用于治疗晚期恶性肿瘤。IBI397是信达生物2020年3月从Alector引进的一款SIRPα抗体。 IBI397是一款具有独特双机理的SIRPα抑制剂:IBI397并非直接阻断SIRPα与CD47的结合,而是通过刺激巨噬细胞上的SIRPα内吞和降解来降低SIRPα/CD47通路信号,解除免疫抑制;另一方面,IBI397的Fc端可以结合激活型的Fc gamma受体来进一步提高肿瘤免疫反应,达到抑制肿瘤目的。 04 新药:OX40抗体首次获批临床 近日,CDE官网显示,百济神州BGB-A445注射液临床试验申请获药监局批准,用于治疗晚期实体瘤。BGB-A445是一款OX40激动剂抗体,此前已在国外开展I期临床。 BGB-A445与其他进入临床阶段的OX-40抗体不同,它不阻断OX-40与配体的结合,保留APC细胞上的OX-40配体信号传导,同时可以最大化T细胞上的OX-40信号传导。OX40是一类重要的T细胞共刺激分子,属于肿瘤坏死因子受体(TNF)超家族中的一员,与配体OX40L结合后,激活下游NF-κB、PI3K以及AKT等信号通路,增强T细胞反应,促进其增殖、存活、记忆细胞形成以及细胞因子分泌。OX40/OX40L的相互作用与炎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以及移植免疫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参考文献: [1]Chemoradiotherapy Plus Induction or Consolidation Chemotherapy as Total Neoadjuvant Therapy for Patients […]

半夏
肺癌、结直肠癌患者再添治疗新选择,普贝希®正式获批

肺癌、结直肠癌患者再添治疗新选择,普贝希®正式获批

北京时间2021年11月19日,百济神州与百奥泰共同宣布,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已正式批准普贝希®(贝伐珠单抗注射液)用于治疗晚期、转移性或复发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和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 根据百济神州与百奥泰于2020年8月达成的合作协议,百济神州将进行普贝希®在中国市场(包括港澳台地区)的开发和商业化。 百济神州总裁吴晓滨博士表示:“百济神州始终致力于为全球患者带来更可及、可负担的药物,此次普贝希®的获批不仅为国内肺癌及结直肠癌患者带来了治疗新选择,后续其还将与百济神州多款自主研发和授权引进的管线药物互为补充,是我们不断拓展的癌症产品组合中的一款重要新增药物。我们期待推动普贝希®单药及联合用药的开发及商业化,并将以亲民的价格,加快惠及更多中国患者。” 百奥泰创始人及首席执行官李胜峰博士评论道:“普贝希®作为百奥泰第二个获批上市的生物类似药,是国内肿瘤患者的福音!普贝希®将以高品质、高可及性的特点,为肿瘤患者带来治疗新选择。接下来,百奥泰将与百济神州一起全力推进普贝希®的上市,让患者尽快用上可负担、高质量的生物药。”   等效优质 为肺癌、结直肠癌患者带来治疗新选择   肺癌是全球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1]。在中国,肺癌发病率更是呈现持续增长的态势[2][3],其中,NSCLC约占肺癌的85%[4]。而在中国常见新发癌症中,结直肠癌的总体发病率已升至第三位,并居常见癌症死亡原因的第五位[5]。 普贝希®是一款由百奥泰开发的重组人源化IgG1单克隆抗体,属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抑制剂,其通过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结合,抑制VEGF与其受体结合,从而阻断血管生成的信号传导途径,抑制肿瘤细胞生长。作为抗肿瘤血管生成的代表药物之一,贝伐珠单抗注射液已被广泛用于多种恶性肿瘤的治疗,其原研药安维汀®已在全球获批用于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转移性结直肠癌、胶质母细胞瘤、肾细胞癌、宫颈癌、卵巢癌、输卵管癌、腹膜癌、肝癌等多项实体瘤。 一系列的临床前比对研究、临床药代动力学比对研究以及国际多中心III期临床比对研究,证实了普贝希®在临床疗效、安全性以及免疫原性上与安维汀®的相似性。据悉,2021年1月,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已受理其生物制品上市许可申请(BLA)。 目前国内「唯一400mg规格」贝伐珠单抗生物类似药,提高输注配药便捷性 除100mg/瓶的常规规格外,此次普贝希®还开发了400mg/瓶的大规格,这也是目前国内市面上唯一400mg/瓶规格的贝伐珠单抗生物类似药,有助于提高输注配药的便捷性,并将以亲民的价格,进一步提高药物可及性。 据悉,百济神州已启动自主研发的抗PD-1抗体药物百泽安®(替雷利珠单抗)与普贝希®的联合疗法临床研究,以加速拓展适应症布局,惠及更多患者。   关于普贝希 ® 普贝希®是一款由百奥泰根据中国NMPA、美国FDA、欧盟EMA生物类似药相关指导原则开发的贝伐珠单抗注射液。它通过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结合而起效,阻断VEGF与其受体结合,从而减少新生血管形成,诱导现有血管的退化,达到抑制肿瘤生长的效果。在全球范围内,贝伐珠单抗原研药已获批用于治疗多种适应症,包括结直肠癌、非小细胞肺癌、胶质母细胞瘤、肾细胞癌、宫颈癌、卵巢癌、输卵管癌、腹膜癌、乳腺癌等。   声明:本资料目的在于提供疾病领域的相关知识、提高疾病认知水平,非广告用途。本资料中涉及的信息仅供参考,请遵从医生或其他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意见或指导。     参考资料: [1]. Globocan 2020. https://gco.iarc.fr/today/data/factsheets/populations/900-world-fact-sheets.pdf. [2]. Jemal A, Bray F, Center MM, et al. Globalcancer statistics. CA Cancer J Clin 2011;61:69-90. [3]. She J, Yang P, Hong Q, et al. Lung cancer inChina: […]

小D
从体检正常到癌症晚期仅半年!医生曝光的原因为所有人敲响警钟!

从体检正常到癌症晚期仅半年!医生曝光的原因为所有人敲响警钟!

体检年年有,年年都健康。可让人万万没想到的是,半年前体检状况还一切正常的王先生,现在却在门诊处傻了眼:肠癌、晚期。 为什么体检正常还会患癌呢? 王先生是一家国企的中层领导,身材削瘦的他工作很忙,不过王先生很注重每天的饮食,工作再忙也要保证按时的一日三餐。 半年前,单位组织了体检,已经步入中年的王先生把每年的体检当做一次大考,而这次的“考试成绩”很不错,除了肺部有些结节需要进一步检查外,同龄人开始出现的毛病在他身上一点都没有。 这其中,就包括肿瘤标志物,王先生检测的肿瘤标志物共有5项,这些指标都在正常范围内。 这样的体检结果,让王先生放心了大半年,直到一个月前,王先生出现了频繁腹痛,以为是胃部毛病的他,吃了几天胃药都不见好,这才想到上医院做检查。 直到做了肠镜后,医生才在王先生的肠子里发现了肿瘤,活检显示这已经是恶性肿瘤了。 “半年前体检完全没问题,怎么突然就有了肠癌?”看到结果的王先生傻了眼,再翻出体检报告仔细看了一遍,肿瘤标志物正常,指检也正常,肠癌到底是怎么来的? 浙江省人民医院的医生仔细询问了王先生的病史,却忍不住摇起了头,“你太大意了,其实你的肠癌可以更早被发现的。” 原来王先生的父亲就是一位肠癌病人,翻出他的病理报告,发现两人的肿瘤细胞位置都出奇一致。 “王先生有肠癌家族史,体检时更应该关注这个毛病,比如加上肠镜检查项目。”浙江省人民医院健康促进中心主任胡培英说,不幸的是,王先生属于肿瘤标志物不敏感的人群,这项检测没法反映出体内的肿瘤情况,半年前的体检报告单看上去很健康,其实已经埋下了隐患。 在王先生身上,肿瘤标志物像是在施展“障眼法”,让后知后觉的王先生追悔莫及,而更夸张的例子发生在71岁的毛奶奶身上,她体内的肿瘤已经多处转移,可肿瘤标志物仍然在正常范围内。 在杭州市肿瘤医院中医肿瘤综合科病房里,毛奶奶正在接受化疗,床边陪护的子女细心照护着。 “2年前,我妈妈莫名出现阴道出血,上医院一查确诊是子宫内膜癌,我们很快就接受了手术和化疗等治疗,可现在短时间内又出现了肺和腹部淋巴转移。”孩子们看着备受病魔折磨的老母亲心里总隐藏着一丝自责,如果以前能重视体检,尤其是肿瘤指标的检查,或许就能更早发现问题,更早接受治疗说不定就不会发生转移。后来还是该科主任丁纪元在查房时的一番解释才让他们释怀。 “重视每年的体检没有错,但也不能光看肿瘤指标,在我碰到的肿瘤患者中10个中差不多有3个肿瘤指标是正常的,你们的母亲就是那3个中的1个。2年前,老太太第一次来做治疗时,全套15项肿瘤指标检查结果没一项异常。多数患者到了晚期基本上都会在肿瘤指标上有所表现,但你们的母亲如今已多处转移了,肿瘤指标依然是全部正常。”丁纪元说。 “肿瘤标志物异常不意味着得了癌症,得了癌症肿瘤标志物也不一定异常。”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肿瘤内科陈佳琦博士说。 陈佳琦强调,肿瘤标志物在肿瘤确诊上只有参考意义,我们为什么还要在体检中做肿瘤标志物的检查?因为在临床中,不同的标志物,有着不一样的意义。 那么,为什么很多癌症一发现就是晚期了呢? 首先是技术限制的问题,其次是技术水平的问题。 比如以死亡率最高的肺癌为例,现实中,我国很多地区检查肺癌还在用X光片。 要知道,X光片检出早期肺癌的概率只有0~15%,非常低。通常,X光片所发现的肺癌基本已经属于中晚期了。这是因为,43%的肺部面积和心脏、纵隔等组织重叠,早期肺癌很容易被当作慢性炎症治疗。 而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拍个片就走人了。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上班族每年都有单位体检,却依然无法发现癌症的原因。所以,虽然现状许多医学专家都在呼吁科学防癌,可是过了这么多年,但很多中国人都在假装做预防。 世界范围内,关于癌症筛查的研究有很多,有的已经达成较广泛的共识,也有相应的筛查指南或医生共识。 癌症筛查是一种更专业、针对性更强的体检方式,与一般健康体检不同,哪些人要做,哪些人不用做,要做哪些项目,都是有讲究的。以下只是基于筛查指南的建议,针对个人具体该怎么做,一定要咨询专科医生或者全科医生。 一、肺癌筛查:记得用CT X光片检测肺癌,由于分辨率低,检出率比较低。如果胸部X光片检查诊断是肺癌,临床常常就已经到晚期了。可以说,用X光片查肺癌,完全是在假装防癌。 医生建议: 用高清CT检测肺癌,分辨率高,肺癌肿瘤在1厘米,甚至0.8厘米时即可被查出。建议50岁以后的中老年人或有肺癌家族史的人,体检中把X光片换成CT。 二、乳腺癌筛查:记得用乳腺钼靶 有些人认为CT是万能的,其实并非如此。当CT用于乳腺癌检测时,存在灵敏度不高,对乳腺的特异性也不强的劣势。另外,还有些地方用红外线检测乳腺情况,这个也不推荐,因为机器的性能差、灵敏度低、误差大,并且医生的主观判断强,按照国际标准,现在的大医院里都不用这个方法做检测。 医生建议: 对于乳腺癌的早期筛查,首先建议通过乳腺钼靶照片来判断。相对于乳腺CT,核磁检查效果明显更好。根据指南,钼靶推荐40周岁以上女性每年检查供筛查目的,有家族史(一级亲属)乳腺癌病史者,建议从35周岁开始筛查,还应结合乳腺B超及乳房体检,把风险降到最低。 三、宫颈癌筛查:记得用TCT 很多人一说检查宫颈癌,首先想到的是HPV检查,其实HPV是对病因的检查。真正有效检查宫颈癌的是TCT检查。 医生建议: TCT即液基薄层细胞检测,与传统的宫颈刮片巴氏涂片检查相比,明显提高了标本的满意度及宫颈异常细胞检出率,目前已普遍应用于临床。TCT宫颈防癌筛查对宫颈癌细胞的检出率能达到90%以上,同时还能发现癌前病变,微生物感染如霉菌、滴虫、衣原体等。 四、前列腺癌筛查:记得做PSA筛查 体检中大家熟悉的彩超无法检测出早期前列腺癌,筛查前列腺癌,理想的检查就是PSA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医生建议: 50岁以上的男性,用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项目来筛查前列腺癌。PSA价钱更加低廉,是早期筛查前列腺癌的最方便、也是较敏感的方法。但是良性疾病也可出现PSA升高的情况,因此,结果还要请专科医生解读。 五、食管癌筛查:记得做内镜检查 提到食管癌,很多人都不知道该做什么检查。做好的方法就是做内镜检查。 医生建议: 推荐对食管癌高危人群先做普通内镜检查,并行食管黏膜碘染色或电子染色内镜等精查,如内镜下没有发现可疑病灶,则定期随访;如内镜下发现可疑病灶,则进行活检病理,根据不同的病理结果采取相应随访复查和处理方案,比如轻度异型增生建议3年随访一次。 六、胃癌筛查:记得做胃镜检查 胃癌的筛查主要是胃镜检查,其他方法检出率都很低。 医生建议: 胃癌高危人群可考虑直接进行胃镜筛查。如果胃镜检查发现可疑病灶,则取活检送病理学检查,后续根据活检病理结果采取相应的随访复查和处理方案。 七、结直肠癌筛查:记得做肠镜检查 结直肠癌筛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肠镜检查。在很多体检中,很多人最不愿意做肠镜,往往会忽略。 医生建议: 45~75岁:粪便免疫化学试验(每年);或高灵敏度愈创木脂粪便隐血试验(每年);或粪便DNA检测(每3年);结肠镜检查(每10年);或CT结肠成像(每5年);或软式乙状结肠镜检查(每5年)。非结肠镜筛查试验的所有阳性结果都应及时进行结肠镜检查。健康状况良好,预期寿命大于10年的成年人应继续筛查至75岁。 八、肝癌筛查:记得甲胎蛋白+B超 很多人体检时都会选择做腹部B超,以为这样可以查出肝部问题,其实很容易漏诊。 医生建议: […]

半夏
90%的结直肠癌都是息肉“惹的祸” ,切除后就高枕无忧了吗?

90%的结直肠癌都是息肉“惹的祸” ,切除后就高枕无忧了吗?

很多人查出结直肠息肉会感到惶恐不安,担心会演化为结直肠癌。   那么,结直肠息肉一定要切除吗?切除后还会患癌吗?如何有效预防呢? 结直肠息肉是什么? 让我们先了解一下结直肠息肉。   所谓“息肉”就是突向管腔的新生物,可以发生在结直肠的任何部位,有大有小,有的带长蒂,有的无蒂,有的甚至趴在管腔上侧向生长。   这些息肉大小不一,形态各异,镜下看起来有的像米粒,有的像蘑菇,有的像土丘……   图片来源:123RF   结直肠息肉一定会发展为结直肠癌吗? 并非所有的结直肠息肉都会发生癌变,也不是所有的结直肠癌都从息肉发展而来。然而,结直肠息肉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癌前病变,据统计,大约有80%~95%的结直肠癌是由结直肠息肉发展而来。   结直肠息肉从性质上划分,常见的主要是炎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前者由肠道增生性炎症引起,几乎不会恶变;腺瘤性息肉恶变的几率较炎性息肉高,属于癌前病变。腺瘤性息肉可能与遗传、慢性炎症刺激、生活习惯、慢性便秘等因素有关。   就病理类型来看,管状腺瘤的癌变率<5%,管状绒毛状腺瘤癌变率23%,绒毛状腺瘤的癌变率高达30%-70%,家族性息肉病40岁前的癌变率几乎100%,而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和幼年性息肉等一般不会癌变。 从结直肠息肉到结直肠癌,大约需要多久? 有临床研究发现,结直肠息肉演变为结直肠癌需要5-10年的时间。   就息肉本身而言,息肉越大(如大于1cm)、形态越不规则、病理绒毛状成份多或者锯齿状腺瘤、有不典型增生,越有可能在短时间内(数月到1-2年)发生癌变。   图片来源:123RF 检查出结直肠息肉,一定要手术治疗吗? 结直肠息肉是否需要手术切除,要根据息肉的性质来判断。如果属于腺瘤性息肉,尤其是绒毛状腺瘤,需要及早进行手术摘除。   如果属于非腺瘤性息肉,体积一般不会大于5mm,可以采取保守方法进行治疗。如果患者出现了非常明显的炎症及感染现象,并且息肉的生长速度比较快,也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如果患者本身就患有一些肠道疾病,比如溃疡性结肠炎,肠黏膜受损程度严重,应该及早手术。一般情况下,发现结直肠息肉应尽早切除,以免引起其他疾病或者恶化为结直肠癌。   结直肠息肉切除后会不会复发或转移? 结直肠息肉切除后,定期复查很重要。结直肠息肉还是有再次复发的风险,这是因为:   1)生活环境和遗传因素没改变;   2)结肠镜检查也有一定的漏诊率,主要发生在近端结肠,以锯齿状息肉和平坦腺瘤为主;   3)可能有新息肉形成。   此外,经过病理检查未癌变的结直肠息肉在完全切除后不会发生转移;如果切除的结直肠息肉已经癌变,则存在转移的可能性,需引起注意。   图片来源:123RF 预防结直肠癌 早期筛查是关键 结肠镜检查在结直肠癌筛查中占据不可替代的地位,也是诊断结直肠息肉的金标准。结肠镜可观察到结直肠腔内壁,是发现肠道疾病最敏感的方法。   在《中国早期结直肠癌筛查流程专家共识意见(2019,上海)》中,根据中国人口的实际情况及结直肠癌临床流行病学资料,人群筛查建议将50~75岁作为目标年龄段,无论是否存在报警症状。同时应密切关注40~49岁甚至更年轻人群的结直肠癌流行病学。   除人群筛查外,伺机筛查也是一种有效的筛查模式。伺机筛查也称机会性筛查或个体筛查,是一种基于临床,针对就诊者或体检个体的筛查。进行伺机筛查时,无症状一般个体参照人群筛查年龄范围,可酌情放宽,作为人群筛查未覆盖的年轻和高龄个体的补充。   对于有相关症状和体征的个体,特别是便血、黏液血便、排便习惯改变、不明原因贫血、体重下降等报警症状的个体,则不作年龄限制。   结直肠癌的高危人群有哪些? 出现以下6种情况之一,可作为高危个体: […]

半夏
Adagrasib联合用药,DCR双双达百!这KRAS江山或将一分为二?

Adagrasib联合用药,DCR双双达百!这KRAS江山或将一分为二?

KRAS是第一个被发现的人类肿瘤基因,它属于RAS超蛋白家族。RAS基因家族与人类肿瘤相关的基因有三种——HRAS、KRAS和NRAS。但由于 KRAS蛋白体积小,表面光滑——就像一个闪亮光滑的球,蛋白质结构缺乏传统的小分子药物可结合的“深囊”结构,曾经被认为是“不可成药”的。据2020年数据统计,我国NSCLC突变阳性患者中KRAS G12C突变阳性患者占总人数接近3%,在结直肠癌(CRC)中的发生率约为 60%。 Adagrasib NSCLC、CRC数据 接连曝阳,联合用药DCR双双100% Adagrasib(MRTX849)是一款具有高度特异性的强力口服KRAS G12C抑制剂,经过优化设计具有持久的靶点抑制能力。Adagrasib具有长达24小时的半衰期和广泛的组织分布,而且能够穿过血脑屏障,有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药物效力。 一线联合治疗NSCLC患者,DCR 100%! 2021年6月1日,FDA授予Adagrasib(MRTX849)突破性疗法认定,用于治疗携带KRAS G12C突变的经治非小细胞肺癌患者。 2021年11月8日,据Mirati公司2021年第三季度财报来看。该公司公布了KRAS G12C抑制剂adagrasib与抗PD-1抗体pembrolizumab联用,一线治疗携带KRAS G12C突变的NSCLC患者的1b期临床试验初步结果。 结果显示,在7名能够接受疗效评估的患者中,这一组合疗法疾病控制率(DCR)可以达到100%!并有4名患者获得确认部分缓解,另有一名患者的肿瘤缩小49%,在未获得确认之前选择接受手术切除肿瘤。7名患者的肿瘤缩小幅度为37%~92%。中位随访时间为9.9个月时,7名患者中5名仍然在接受治疗。据观察,除原发肺癌肿瘤缩小外,患者脑转也得到了较好抑制! 联合用药攻克结直肠癌,DCR达100%! 约3%的肠癌患者伴有KRAS突变,尤其在KRAS G12C的CRC(结直肠癌)中,Adagrasib单药显示出良好的临床活性,反应率达22%,DCR达87%;Adagrasib+西妥昔单抗数据也令人鼓舞,缓解率达43%,DCR达100%!此外,根据研究结果数据Adagrasib+西妥昔单抗联合治疗的疗效更好于Adagrasib单药治疗,并且安全性更优。 KRYSTAL-1 (NCT03785249) 是一项多队列Ⅰ/Ⅱ期研究,旨在评估KRAS G12C抑制剂Adagrasib在KRAS G12C突变晚期实体瘤患者中的临床疗效。在2021年ESMO大会上,公布了其最新结果。 研究最终入组78例KRAS G12C突变晚期CRC患者。46 例患者入组Adagrasib单药 600 mg BID队列(Ⅰ/Ⅰb期,n=2;Ⅱ期,n=44);32例患者入组Adagrasib 600 mg BID +西妥昔单抗联合治疗队列(1b期,n=32;西妥昔单抗首剂为400 mg/m2,其后给予250 mg/m2 QW或500 mg/m2 Q2W)。 Adagrasib单药 Adagrasib单药治疗组中位随访时间8.9个月。在45例可评估患者中,缓解率(ORR)为 22%,包括1例仍在研究中的未经证实的部分缓解(PR) 患者;疾病控制率(DCR)为 87% 。 中位持续缓解时间(DoR)为4.2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PFS)为5.6个月(95%CI 4.1~8.3),6个月的PFS率为42%。 91%的患者发生治疗相关不良事件(TRAE),30%发生3/4级TRAE,未出现5级TRAE,未发生因TRAE导致的停药。 Adagrasib联合西妥昔单抗,DCR可100%! Adagrasib+西妥昔单抗联合治疗组,在28例可评估的患者中,ORR为43%,包括2例未确认的PR;疾病稳定(SD)率为57%;DCR为100%;中位缓解时间(DoR)为1.3个月。 照亮夜幕的第一颗星——AMG-510 单药&联合数据依旧精彩! 早在2018年8月,该药物在 ClinicalTrials 注册了临床 I 期试验(NCT03600883),不到一年时间就获得良好结果,先后在 […]

半夏
亚洲222万人研究数据:血压高的人,可能更易患直肠癌

亚洲222万人研究数据:血压高的人,可能更易患直肠癌

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高血压影响了中国2.45亿人。在一些人看来,高血压只要没有症状,就不会有啥大问题;也有人对高血压的危害有一些了解,如增加心梗、中风、冠心病、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以及痴呆症风险。 但您知道吗?高血压的危害远不止于此,可能还会增加某些类型癌症风险。   据一项发表于《美国心脏协会杂志》(JAHA)的研究显示,较高的血压,包括收缩压(高压)和舒张压(低压),与结直肠癌风险升高相关,尤其是男性。   图片来源:123RF   来自东京大学(University of Tokyo)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对日本JMDC数据库的数据进行了分析,共纳入了2220112名平均年龄为44岁的参与者,58.4%为男性。在加入研究时,所有参与者均未服用降压药物。   研究人员收集了参与者的年龄、性别、身高、体重、腰围等基本健康信息;吸烟状态、饮酒量、身体活动、饮食等生活方式信息;高血压和结直肠疾病(如结直肠息肉、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患病史、家族史和治疗史;测量了参与者的血压、血糖和血脂;并统计了随访期间结直肠癌的发病信息。   根据血压水平,研究人员将所有参与者分为4组:   血压正常:收缩压<120 mmHg和舒张压<80 mmHg; 正常高值血压:收缩压为120 mmHg-129 mmHg和舒张压<80 mmHg; 1级高血压:收缩压为130 mmHg-139 mmHg或舒张压为80 mmHg-89 mmHg; 2级高血压:收缩压≥140 mmHg或舒张压≥90 mmHg。 统计发现,所有参与者中,52.5%的人血压正常,15.4%的人为正常高值血压,21%的人为1级高血压,11.1%的人为2级高血压。   与血压正常的参与者相比,正常高值血压、1级和2级高血压参与者,往往是年龄更大者、男性、当前吸烟者和习惯性饮酒者,而且他们的体重指数(BMI)、腰围、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以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较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较低。   图片来源:123RF 在平均3年的随访期间,共新发结直肠癌6899例。   调整其它因素影响后,研究人员发现,1级和2级高血压,与参与者结直肠癌风险升高相关;正常高值血压则并未有显著关联。   相比于血压正常的参与者,1级和2级高血压,分别与结直肠癌风险升高7%和17%相关。   收缩压或舒张压每升高10 mmHg,分别与结直肠癌风险升高4%和6%相关。即使在没有肥胖、高腰围、糖尿病或血脂异常的参与者中,研究人员也发现了相似的关联。   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1级和2级高血压与结直肠癌风险之间的关联,在男性中更显著。   在男性参与者中,相比于血压正常的参与者,1级和2级高血压,分别与结直肠癌风险升高10%和24%相关。而在女性参与者中,相关风险分别升高3%和4%。   收缩压和舒张压每升高10 mmHg,分别与男性参与者结直肠癌风险升高6%和7%相关;而在女性中则分别为1%和4%,几乎没有关联。   图片来源:123RF   由于该研究是观察性研究,只是显示了高血压与结直肠癌风险之间的关联,并未表明因果关系。而且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参与者平均年龄较年轻、部分数据依赖于参与者回忆、未分析服用降压药物对结直肠风险的影响等,可能也会对研究结果产生影响。   […]

半夏
解读结直肠癌“早诊早治”策略,畅谈治疗排兵布阵

解读结直肠癌“早诊早治”策略,畅谈治疗排兵布阵

CRC是严重威胁我国居民生命健康的主要癌症之一,造成了严重的社会负担。2020年我国CRC新发约55.5万例,占我国当年新发癌症人数的12.2%;死亡28.6万例,占我国当年癌症死亡人数的9.5%[1],且83%CRC患者在确诊时已属于中晚期,错失手术治疗的机会[2]。鉴于我国CRC早诊率低、肿瘤负荷大,晚期治疗需求最为迫切等基本情况,伴随着《2021年CSCO结直肠癌诊疗指南》的更新,国家癌症中心制定的《2020中国CRC筛查早诊早治指南》已于今年年初发布。医学界特邀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曹学武教授带您解读CRC早诊早治策略,详解治疗药物合理运用新标准。 “初诊分期晚,肿瘤的负荷大”我国CRC早期筛查意义重大 CRC在我国已经成为威胁居民生命健康的三大恶性肿瘤之一,且由于我国结直肠癌筛查普及率并不理想,约有83%的CRC患者在诊断时已属晚期,丧失手术机会。曹学武教授表示,CRC的预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疾病获得诊断时的分期和肿瘤负荷。如果在早期获得诊断并进行根治性切除,是完全有希望获得治愈的。 目前,已有大量研究和实践表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大多遵循“腺瘤—癌”的顺序,从癌前病变进展到癌一般需要5~10年的时间,这为疾病的早期诊断和临床干预提供了重要时间窗口[3]。《2020中国CRC筛查早诊早治指南》的发布,就证明我国从医疗政策层面逐步重视CRC的早期诊疗相关问题。 曹学武教授介绍道,此次发布的《2020中国CRC筛查早诊早治指南》中涵盖了关于CRC发病特点、危险因素及高危人群、筛查时间及筛查手段、早期CRC及癌前病变治疗策略等多项内容,就临床医生关心的相关问题,给出了详细的循证医学推荐。这将会进一步促进规范的CRC筛查与早诊早治实践,提升我国CRC防控效果,从而真正改变我国CRC诊断时间晚、患者预后差的局面,从这一点上看指南的发布,意义重大。 CRC患病“危险因素”与“筛查建议”,应当遵循的“防癌秘籍” 曹学武教授为我们详细解读了本次发布的《2020中国CRC筛查早诊早治指南》中,关于CRC发病危险因素及高危人群进行规律CRC筛查的相关内容。曹教授表示,注意肿瘤致病危险因素的意义在于预防肿瘤发生。而一旦被判断为高危人群,就应当按照时间要求,积极进行早期筛查,其目的在于尽早发现CRC的癌前病变并采取必要的治疗手段。 值得注意的是,CRC家族病史被列为首要危险因素。与此同时,炎症性肠病的发生也与CRC密切相关。同时还有较多摄入红肉及加工肉制品、糖尿病、肥胖、吸烟及大量饮酒均是CRC发病的危险因素。而与之相对应的摄入多量膳食纤维及谷物和乳制品、阿司匹林及体育活动均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曹学武教授表示,上述高危因素均应引起足够重视,做到疾病发生前的提早预防才最为重要。 而对于CRC早期筛查建议,曹学武教授强调,在《2020中国CRC筛查早诊早治指南》中建议,一般人群在50-75岁起接受CRC筛查。而对于存在一级亲属诊断患有CRC、结直肠癌/腺瘤病史及长期迁延不愈的炎症性肠病或大便潜血阳性的高危人群,则建议将开始进行CRC筛查的年龄提前至40-75岁。对于存在例如基因突变引起的林奇综合征或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家系中高危人群等特殊情况,则建议将CRC筛查的开始年龄进一步提前。 CRC最有效的筛查手段就是结肠镜,曹学武教授表示,结肠镜作为CRC筛查的“金标准”毋庸置疑,其拥有无法替代的优势,观察清楚,病检取样方便等。但是肠镜检查常常会受到多种条件的制约,而国内常用的粪便常规+潜血的筛查方式敏感性及特异性很差,许多消化道疾病都可以干扰检测结果。近年来如多靶点粪便FIT-DNA检测等新技术的运用,也为CRC的早期筛查提供了更多选择。 曹学武教授讲到,结直肠癌发生发展是一个多因素、多步骤和多阶段的进程。携带肿瘤突变的异常细胞会脱落到肠道粪便中,通过检测粪便里的脱落细胞可以找到肿瘤的突变基因。目前多靶点粪便FIT-DNA联合检测技术已获FDA批准,并得到《美国国家癌症网络(NCCN)结直肠癌诊疗指南》等权威指南推荐。 曹学武教授强调,该项技术目前在国内已有运用和相关研究。如果能够普及并在CRC初筛阶段引入FIT-DNA检测,从而筛选出真正需要进行肠镜检查的人群,提升肠镜异常检出率,不论是提升患者的CRC筛查的意愿还是与结肠镜形成互补提升CRC筛查效率,都十分具有前景。 早期CRC治疗新规范,治愈恶性肿瘤重在“趁早” 在介绍了CRC患病危险因素及筛查方案后,曹学武教授为我们介绍了早期CRC患者的治疗策略。曹学武教授表示,在本次发布的《2020中国CRC筛查早诊早治指南》中强烈推荐对于在筛查中发现的直径6-9mm小病变,使用圈套器切除术切除病变。对于直径较大的病变,则建议采取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切除病变。对于此类筛查中发现的早期病变,及早进行切除并定期给予肠镜复查,应当是阻止疾病进展最好的方式。 而对于那些在肿瘤切除后,病理分期已属II期的CRC患者,根据《2021年CSCO结直肠癌诊疗指南》[4]推荐意见,均应进行错配修复蛋白(MMR)状态检测,以明确后期辅助治疗方案。除T3M0N0,错配修复基因缺陷(dMMR)的低危患者术后建议观察外。其余均应安排术后辅助化疗,以进一步降低肿瘤复发及远期进展风险。曹学武教授表示,对于T3M0N0,错配修复基因正常(pMMR)的无高危因素患者,术后推荐应用氟尿嘧啶单药化疗。而对于T3M0N0 pMMR且伴高危因素或T4M0N0患者,均推荐术后给予Xelox或mFOLFOX方案给予辅助化疗。 曹学武教授表示,对于早期发现并规范治疗的CRC患者,随访结果显示较晚期患者生存期明显延长。这也印证了CRC的早期筛查及规范治疗,对患者的预后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晚期CRC治疗排兵布阵,规范策略是实现“长生存”的不二法宝 鉴于目前我国CRC诊疗的特殊性,在获得诊断的CRC患者中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已属晚期,丧失手术治疗机会。在临床上,存在着大量有强烈治疗愿望的晚期CRC患者。而对于他们的治疗又该如何规范进行。曹学武教授表示,根据《2021年CSCO结直肠癌诊疗指南》推荐: 非左侧RAS/BRAF野生型患者潜在可切除的转化治疗推荐贝伐珠单抗+化疗联合治疗(Ⅰ级推荐)。晚期CRC一线、二线治疗根据肿瘤基因型区分MSI-H/dMMR与MSS的CRC患者,对于MSI-H/dMMR的晚期CRC患者可以选用帕博利珠单抗免疫治疗,而对于MSS或MSI-L/pMMR,非左侧RAS/BRAF野生型患者推荐使用贝伐珠单抗+化疗联合治疗(Ⅰ级推荐),左侧野生型推荐西妥昔单抗(Ⅰ级)。抗血管生成治疗在晚期CRC中是贯穿一线、二线、及三线的治疗药物。尤其在一线与二线治疗中贝伐珠单抗与化疗联合已经成为标准治疗手段,在三线治疗中,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也在《2021年CSCO结直肠癌诊疗指南》中获得推荐。除根据指南推荐选用合适的联合治疗外,还需要根据患者的体力状况,肿瘤局部是否存在梗阻以及是否存在出血倾向等情况综合考虑用药。 曹学武教授最后强调,贝伐珠单抗生物类似物在其相关生物等效性研究中,所表现出的临床有效性、安全性有着和原研药相似的优秀表现,支持临床等效。同时由于其经济性更好,其为县域医院的CRC治疗提供了更优的选择。贝伐珠单抗国产生物类似物只要正确评估患者用药适应证及不良反应,合理应用指南推荐的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标准治疗方式,就能够使晚期CRC患者最大程度上获益。 “积极的早期筛查和规范的临床诊疗,就是改变我国CRC诊疗现状的两把“利剑”。而根据最新的诊疗指南,将CRC诊疗的推荐方案真正合理运用到患者身上,使得患者获益。这才是我们CRC诊疗医生的“亮剑”时刻。”   参考文献 [1] IRAC 2020年全球癌症负担报告 [2] 乔友林, 张韶凯,徐慧芳,等. 全国多中心中晚期结直肠癌患者诊疗现状及医生认知现况调查研究患者调查中期分析报告; [3] 国家癌症中心中国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制定专家组《2020中国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 [4]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指南工作委员会组织编写一北京《2021年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结直肠癌诊疗指南》人民卫生出版社,2021 . 4 ISBN 978-7-1 17-31414-5  

半夏
30岁被查出肠癌,想不通:我还这么年轻,也没家族史!

30岁被查出肠癌,想不通:我还这么年轻,也没家族史!

年仅30岁查出直肠癌,他接受不了也想不通。 浙江省肿瘤医院2号楼4楼结直肠肿瘤外科病房,年仅30岁的胡先生(化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深深反思自己患直肠癌的原因。 “一开始真的接受不了,当时也不了解这个病,非常崩溃,感觉自己这么年轻,怎么会生这么重的毛病,大脑里全是问号。” 一直在反思一个问题,患直肠癌的为什么是我? 在遗传方面,自己没有家族史,家里三个兄弟没有人有类似情况,爷爷奶奶也都活到八九十岁。 在他看来,主要问题还是在生活习惯和饮食上。 爱吃夜宵、烧烤 “平时喜欢吃夜宵,一周7天,夜宵吃6天,尤其爱吃油炸食物、烧烤和红烧肉,不喜欢吃蔬菜和水果,工作压力大。” 胡先生说,2014年大学毕业之后,他一天吃4顿,养成吃夜宵的习惯,一周7天吃6次夜宵,凌晨十一二点吃完然后睡觉,尤其爱吃烧烤和啤酒,一个人最多能喝到二十多瓶,少的时候也八九瓶,这样的习惯维持了2年左右。“我1米78,以前体型偏瘦,但吃夜宵之后变胖了,体重也到了178斤。” 他想给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给广大年轻人提个醒。 直肠癌的“信号”是从排便开始! 直肠癌的“信号”是从排便开始。2016年下半年,胡先生排便时大便变细、变粘,上完厕所有时冲也冲不掉,到后来还有了黑便。他本来还想扛一扛,但随后而来的一系列症状,打乱了他的正常生活。 “坐不久,感觉肠子堵牢了,坐在椅子上很难受。睡不好,要经常上厕所,一个晚上最多跑过10次厕所。每隔半个小时就要上厕所,大便老是拉不尽。” 随后,胡先生到医院就诊,医生指检发现他的直肠有个肿块,之后的肠镜确诊为直肠癌,他在2017年2月19日接受了手术,术后恢复不错。直到近期在家里洗澡时,摸到腹股沟的位置有个肿块,很警惕,到医院检查,发现是直肠癌的腹股沟转移。 肠癌患者饮食习惯有共性 浙江省肿瘤医院结直肠肿瘤外科主任李德川主任医师指出,“临床上很多年轻人对大肠癌的警惕性不够,发现的时候不少都是中晚期了。”反思病因的话大多和生活饮食习惯有关系。 这些饮食习惯,是肠癌危险因素! 1、爱吃红肉等高脂高热食物 重庆市肿瘤医院肿瘤内科主任王东林指出,高热量、高脂肪、高蛋白食物,它们本来没有错,错就错在我们吃得太贪心,所以可能成为大肠癌的帮凶。 吃得越好、吃得越多,肠道的排泄压力越大,而且大量摄入动物蛋白和脂肪就容易产生很多毒素。高蛋白(指动物蛋白),高脂肪饮食在肠道内分解,可产生甲基胆蒽和不饱和多烃等两种强致癌物。 而且高脂肪饮食会引起大便中胆酸代谢产物、胆固醇代谢产物,细菌的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都增加,这些有的是致癌物,有的是促癌物。 2、杂粮、新鲜蔬菜水果吃得少 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医学统计与流行病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张秋霞在《不同食物来源的膳食纤维与结直肠癌发病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中指出,杂粮薯类摄入大幅度减少,精白主食、油、肉等大幅度增加,随之而来的就是肠癌发病率的大幅度上升。 膳食纤维、谷物纤维、蔬菜及水果纤维对肠道有保护作用,粗杂粮、薯类等富含膳食纤维,可能通过增加粪便体积和重量,稀释大肠内容物,缩短粪便通过肠道的时间及减少结肠上皮接触粪便中的致癌物的机会,减少有害物质吸收等方式预防结直肠癌。 富含膳食纤维的杂粮、蔬菜水果吃得少,又减少了对肠道健康有利的因素,肠癌风险又升上去了。 3、久坐不动 爱吃肉还久坐不动,运动量太少,不利于肠道蠕动,肠道中的有害物质堆积在肠道内,不能及时排出,时间久了也增加肠道癌变的风险。 4、抽烟嗜酒 美国癌症学会2018年发布的癌症一级预防计划指出,12.8%的结直肠癌归因于饮酒,任何饮酒都有害,即便少量饮酒也会增加某些癌症发生风险。报告还明确,烟草使用仍然是癌症和心血管病的首要原因,戒烟对任何年龄阶段的人都有益。 这样防肠癌! 1、过过苦日子 “肠癌发病率居高不下,跟我们吃得太好有很大关系。”重庆市肿瘤医院肿瘤内科主任王东林指出,预防肠癌其实很简单,回归“苦日子”,肠癌就不容易找上门。 盛饭的餐具也尽量小一点,每餐吃得少一点,早一点放下筷子,少吃肉类、快炒类、腌制类食物。平时尽量吃得素一点儿,食物种类尽量以鲜、淡、杂为主。还应注意多吃些高纤维素食物,比如新鲜蔬菜及水果;多食葱蒜类食物。 2、定期筛查 浙江省肿瘤医院结直肠肿瘤外科主任李德川主任医师提出了对肠癌筛查的建议: 一般人群:指不是大肠癌发病高危的人群,这类人群推荐40岁以后开始接受大肠癌的筛查,检查的方法主要包括大便隐血和肠镜。 高危人群:有家族遗传史的人群、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有下消化道出血症状者(尤其是便血、大便次数增多、粘液便及腹痛者),应尽早接受大肠癌的筛查。有高危因素的年轻人,也应每隔3至5年做一次肠镜检查。 本文来源:健康时报,编辑:范洪岩,部门主任:杨小明 本文参考资料: ①2019-06-01钱江晚报/浙江24小时《30岁男老师查出直肠癌:我还这么年轻,也没家族史!他的教训现在看还不晚》 ②2016年02月19日  总第1290期  癌症版 《防肠癌要过过苦日子》(健康时报记者姚欣然 健康时报驻重庆市肿瘤医院特约记者 程风敏) ③2014年11月27日《不同食物来源的膳食纤维与结直肠癌发病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张秋霞,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医学统计与流行病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山大学“百人计划”引进人才) ④10 October2018| A blueprint for the primary prevention […]

半夏
阿司匹林可以预防结直肠癌吗?哈佛专家:关键要吃“对”

阿司匹林可以预防结直肠癌吗?哈佛专家:关键要吃“对”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数据显示,结直肠癌已经是全球第三、中国第二高发癌症。近年来,多项研究提示阿司匹林有潜力预防结直肠癌。然而,近期,美国预防服务工作组(USPSTF)发布相关建议草案,在全面回顾最新现有证据后提出“低剂量阿司匹林降低结直肠癌发病率或死亡率的证据不足”,在阿司匹林抗癌益处方面打了个问号。 目前USPSTF这份建议草案尚在公开征求意见,不过,针对这一推荐变化,哈佛医学院麻省总医院(MGH)癌症中心Andrew Chan教授畅谈了个人观点。Andrew Chan教授指出,阿司匹林预防结直肠癌有效性的证据仍然令人信服,并呼吁谨慎修改相关推荐。“直接认为阿司匹林不会有益是错误的。高危人群仍应与医生讨论(预防用药),科学界也应当进一步研究。” 在今天的内容中,我们结合Andrew Chan教授的探讨以及相关研究进展,分享阿司匹林在预防结直肠癌的应用潜力。 USPSTF建议草案说了什么? USPSTF这份建议草案主要针对阿司匹林一级预防心血管疾病(CVD),但也一并分析了在CVD一级预防人群中阿司匹林对结直肠癌发病和死亡的影响。 基于这些证据,USPSTF指出,相关研究较少,且结论不完全一致。 在CVD一级预防人群中进行的四项研究发现,在长达约10年的随访中,服用阿司匹林与结直肠癌发病率没有关联。只有一项女性健康研究(WHS,n=39876)报告了阿司匹林对发病风险的长期影响:17.5年随访数据显示,低剂量阿司匹林与结直肠癌发病率降低18%有关;而最新数据表明,这种影响在17.5年至26年的后续随访期间并未持续。 两项随机对照试验报告了结直肠癌死亡率,结论不一。ASPREE试验显示,服用阿司匹林与4.7年随访时结直肠癌死亡风险升高74%有关,而WHS研究则未发现10年时结直肠癌死亡率有明显增加。 两项更长期观察研究表明服用低剂量阿司匹林与结直肠癌死亡率降低有关。血栓预防试验(n=2540)在18.3年的观察性随访中,低剂量阿司匹林与结直肠癌死亡风险显著降低38%有关;WHS研究观察性随访部分的数据则提示,17.5年随访时阿司匹林与结直肠癌死亡风险降低14%有关但不显著,这种效应在17.5年至26年的后续随访期间有所减弱。 哈佛专家:难以一刀切,用药年龄和持续时间都很关键 Andrew Chan教授则“并不同意USPSTF关于‘结直肠癌的益处尚无定论’的说法”。他指出,相反,最近部分未显示阿司匹林获益的研究,是在特定人群中进行的短时间临床试验,而整体数据仍然显示阿司匹林与结直肠癌预防有关。 此外,去年一项临床试验提示阿司匹林在70岁以上老年人中反而可能增加癌症死亡风险。在Andrew Chan教授看来,在真实世界中,人们在70岁后开始服用阿司匹林的情况并不常见。70岁时,我们身体中可能影响患癌风险的许多分子变化可能早已发生了,阿司匹林难以再起积极作用并不意外。 事实上,Andrew Chan教授团队在今年1月也报告了一项研究结果,研究表明,如果在更年轻时开始服用阿司匹林,对于结直肠癌而言,70岁后仍然有可能获益。 “这说明,是否推荐服用阿司匹林,需要考虑开始服用阿司匹林的年纪,以及服用了多长时间。否则难以做出一刀切的建议。当前USPSTF提供的证据没有解释这些细微的差别,但这些细微的差别恰恰很重要。过于简化建议反而会让人们困惑,并误认为有潜力挽救生命的干预措施在所有情况下都无效。” 图片来源:123RF 精准预防 基于细分人群的考量,Andrew Chan教授提出了阿司匹林“精准预防”的重要性,正如我们在癌症治疗领域已经普遍实践的精准靶向治疗一样。 “阿司匹林是靶向(预防)治疗特别重要的药物之一,因为它低成本、经典且易于服用,有潜力大大降低特定人群的个人癌症风险,但不是每个人都能获益,需要权衡利弊。” 因此,进一步在年轻人群中,尤其是具有特定风险因素的年轻人群中,开展阿司匹林的临床试验,对于消除“信息混乱”非常重要。 高危人群、尽早服用有望获益 事实上,近两年也有多项研究支持了阿司匹林在特定高危人群中“精准预防”结直肠癌的获益。 2018年《柳叶刀》发表seAFOod试验也发现,在肠镜查出腺瘤的高风险人群中,阿司匹林可以减少癌前息肉数量,有望在结肠镜检查的基础上,带来额外的预防手段。 另一些研究显示了阿司匹林在遗传高风险人群中的获益。 2020年《柳叶刀》重磅发表名为CAPP2的国际多中心试验。这项始于1999年的试验以具有林奇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表明服用阿司匹林可将结直肠癌风险减半,而且这种预防效果可维持长达10-20年! 今年4月,《柳叶刀-胃肠病学和肝脏病学》发表一项随机对照试验,在结直肠癌高风险人群——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患者中,阿司匹林显著降低结肠息肉复发风险63%!而如果没有药物预防选择,这些患者通常只能进行预防性全结肠切除术,否则几乎都会在40岁前患上结直肠癌。 也有研究则支持了特定年龄人群的选择。今年初,由哈佛医学院学者领衔、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肿瘤学》一项研究,通过分析约9.5万人的数据表明,在70岁前开始服用且70岁后继续服用阿司匹林的人群,结直肠癌风险显著更低。而在那些70岁及之后才服用阿司匹林的人群中,结直肠癌风险仅略有降低且不明显。 图片来源:123RF 未来的方向 Andrew Chan教授相信,未来,精准预防将成为癌症预防的新范式。 “我们已经看到太多一刀切方法失败的例子。癌症很复杂,并非每个人都通过相同的生物学途径患上相同的癌症。通过确定特定的生物标志物或其他分子因素,以更好地预测药物预防的益处和危害。最终,这就是预防医学领域需要前进的方向。”   参考资料 [1] Aspirin Use to Prevent Cardiovascular Disease: Preventive Medication. Retrieved October 15, 2021, from https://www.uspreventiveservicestaskforce.org/uspstf/draft-recommendation/aspirin-use-to-prevent-cardiovascular-disease-preventive-medication […]

半夏
血液多基因甲基化检测,可实现肠癌早筛和复发预测 | 《Gastroenterology》(IF 22.7)重磅发布!

血液多基因甲基化检测,可实现肠癌早筛和复发预测 | 《Gastroenterology》(IF 22.7)重磅发布!

今年9月份,国际胃肠疾病领域顶级期刊《Gastroenterology》(IF 22.7)发表了由鹍远生物联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大连大学附属新华医院的重磅科研成果:“A multi-locus blood-basedassay targeting circulating tumor DNA methylation enables early detection andearly relapse prediction of colorectal cancer(血液多基因甲基化检测可实现结直肠癌早筛和复发预测)”。   该研究系国内团队第一次系统展示多基因甲基化检测方法(ColonAiQ,常艾克)从标志物筛选、优化到验证的完整过程。常艾克检测结直肠癌平均AUC:0.93,结直肠癌和进展期腺瘤平均AUC:0.84,结直肠癌(I-IV期)的综合灵敏度为86%(149/173),对照组健康人群的检测特异性为92%(125/136)。   这是中国团队首次在全球范围内实现结直肠癌筛查及复发预测技术手段合二为一。常艾克是全球第一款具备结直肠癌早期筛查和术后监测复合功能的产品。   结直肠癌是最常见的消化道肿瘤之一,根据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的 GLOBOCAN 2020 报告显示:2020年全球有超过193万人被新确诊为结直肠癌,超过93万人死于结直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位居第三位、第二位。2020年,中国有超过55万人新患结直肠癌,结直肠癌发病率跃居国内所有癌种第二位,超过28万人死于结直肠癌,并且多数结直肠癌患者在确诊时已属于中晚期。因此,结直肠癌的早筛早诊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结肠镜依然是结直肠癌临床诊断的金标准,但受制于肠镜的依从性和可及性,更多的患者倾向于无创检查方式 [1];另外,肿瘤术后如何预防复发和转移仍是困恼临床的一大难题。如果能准确地预测肿瘤复发,将有助于优化辅助治疗方案;合理安排术后监测随访,及早发现肿瘤复发转移,及时的干预治疗仍有可能使复发转移癌患者重新获得治愈机会,延长生存期。因此,精准的复发预测和动态监测仍是结直肠癌诊治中亟需解决的需求[2]。研究团队基于基因甲基化异常与癌症发生的相关性,探讨了血液样本ctDNA甲基化对结直肠癌及腺瘤的筛查诊断以及预测肿瘤术后复发的性能。结果显示:多基因甲基化有望成为解决临床上结直肠癌的早筛和复发监测问题的新型“肿瘤标志物”。   首先,研究人员对于常艾克标志物进行了严谨的筛选。研究人员在过往PanSeer研究中筛选出 595 个癌症相关基因组区域的基础上[3](图1),进一步通过对组织样本的甲基化分析,筛选出前150个差异甲基化区域 (DMRs)(图2A)。考虑到简化多重qPCR 检测方法在临床上的适用性,研究人员进一步缩小甲基化标志物的范围;最终选择出6种在组织和血浆中具有更高检测能力的标志物,用于多位点血液检测,并命名为常艾克(图2C和2D)。 图1:研究设计 图2:模型中甲基化标志物的筛选 研究团队在507个血浆样本中对锁定的常艾克模型进行盲法验证,发现该模型能够检测到173例结直肠癌患者中的 86%,在结肠镜阴性对照(136例)中的特异性为 92%;并且常艾克的敏感性随着结直肠癌的疾病分期进展和肿瘤大小的增加而升高(图2E和2F)。   图3:模型的建立和验证 随后,研究团队对常艾克与其他非侵入性筛查方法进行了比较;相比其他非侵入性筛查方法如粪便隐血试验(FIT)、癌胚抗原(CEA)以及Septin9单位点基因甲基化,常艾克具有显著优越性。在142 名接受常艾克的受试者同样接受了粪便隐血试验 (FIT),常艾克在所有肠癌疾病阶段的表现均优于 FIT(88.3% vs 59.7%),尤其是在 I 期(85.7% vs 28.6%,图 3D)。与 CEA […]

半夏
李健教授谈恩沃利单抗独特治疗优势,76岁老年患者肿瘤显著消退!

李健教授谈恩沃利单抗独特治疗优势,76岁老年患者肿瘤显著消退!

当前免疫治疗已经成为预后较差的晚期肠癌的一大热点,特别是微卫星高度不稳定(MSI-H)型肠癌的免疫治疗已经成为新的标准治疗方案。恩沃利单抗是我国自主研发的皮下注射PD-L1抗体,相比现有PD-1/PD-L1抑制剂,在给药方式、安全性等方面均具有优势,近期更新的临床II期注册研究中,恩沃利单抗展现了其良好的疗效。鉴于此,“医学界”邀请到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消化肿瘤内科李健教授,对恩沃利单抗的研究成果进行解读和分享。 免疫治疗价值凸显, ESMO最新研究进展带来全新启示 李健教授分享道:“结直肠癌的免疫治疗与其他消化道肿瘤相比,发展的道路较为艰难和缓慢。MSI-H/错配修复缺陷(dMMR)的转移性结直肠癌(mCRC)患者是免疫治疗明确有效的人群,近期的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和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中有关结直肠癌免疫治疗也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除了KEYNOTE-177研究外,今年的CSCO大会上还报道了沈琳教授牵头的恩沃利单抗II期临床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恩沃利单抗治疗MSI-H/dMMR的晚期实体瘤患者,尤其是肠癌患者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ESMO大会上更新了国际上的数据,数据显示,MSI-H实体瘤患者在各线接受免疫或者双免联合治疗均可获益。 免疫治疗尝试在MSI-H肠癌患者中阵线前移,例如局部晚期患者(II/III期)在术前接受新辅助治疗等。一项II期临床研究(AVANA,NCT03854799)证实术前标准新辅助放化疗联合PD-L1单抗治疗在局部晚期直肠癌患者中显示出良好的临床疗效,且安全可控,但仍需进一步随访以获得预后数据。 一项随机对照研究纳入了微卫星稳定型(MSS)的人群,对比单独使用化疗以及化疗联合免疫治疗的疗效,最后的研究结果虽然显示客观缓解率(ORR)没有显著改善,但是总生存期(OS)和无进展生存期(PFS)得到了延长。 这些研究提示,我们对于所谓的‘冷肿瘤’,更需要关注患者OS的改善。临床中我们会注意到,有些患者在接受免疫治疗之后,似乎没有获得明显的肿瘤缓解,但是OS却获得了改善。而针对MSI-H患者,免疫治疗可以明确使这部分患者获益,在新辅助治疗中的初步尝试也得到了良好的临床疗效。恩沃利单抗II期临床研究的惊艳数据更是为这部分患者带来了全新的治疗希望。” 恩沃利单抗提高用药便捷性, 最新随访数据展现疗效优势 恩沃利单抗是皮下注射的PD-L1抗体,已提交上市申请的适应证为既往标准治疗失败的MSI-H/dMMR晚期结直肠癌、胃癌及其他晚期实体瘤,作为恩沃利单抗注册临床II期研究的主要研究者之一,李健教授表示:“恩沃利单抗从药物的设计上就和别的免疫治疗药物存在不同之处,恩沃利单抗是皮下注射的PD-L1抗体,这意味这我们可以很便捷地为患者进行注射给药。我们常说肿瘤治疗目标是将之变成慢性病,但是慢性病的管理上,给药的方便是很重要一点,如果能像糖尿病患者一样皮下注射胰岛素,这样也可以大大地提升患者用药的便捷程度,而恩沃利单抗就很好地实现了这一目标。此外,II期研究的数据显示,恩沃利单抗的安全性很好,患者不会出现类似的输液反应。从整体的安全数据来看,比较严重的3级不良事件发生率较低,免疫相关性肺炎、心肌炎、垂体炎等,几乎没有出现。 大家最关注的疗效数据显示[1],纳入的103名患者MSI-H/dMMR患者二线以上治疗的ORR为42.7%,PFS为11.1个月,1年OS率为74.6%。疗效与已获批的PD-1抑制剂基本相当,体现恩沃利单抗的良好治疗价值。这也表明恩沃利单抗在做到皮下给药的同时,安全性和疗效同样十分可观。在今年的CSCO大会上,我们更新了恩沃利单抗II期临床试验的最新数据,中位随访时间延长后,ORR达到了44.7%,这个数字也给予了我们很大的信心。我想未来恩沃利单抗在临床上会创造出更具价值的应用前景。” 恩沃利单抗助力老年患者后线治疗,入组后肿瘤显著消退 李健教授分享了一例他印象非常深刻的老年患者,他谈到:“我们中心入组的病例中有不少偏老年的患者,我印象深刻的患者是其中一位76岁女性,她2013年因‘乏力纳差伴贫血(HGB=60g/L)’就诊,2013年7月17日在外院诊断为结肠癌、大网膜转移、不全性肠梗阻。她的治疗经过比较曲折,那时还缺乏免疫治疗的药物,因此她接受了术前新辅助化疗,当时疗效评估为疾病稳定(SD),随后患者行剖腹探查+横结肠癌根治切除手术,肿瘤病理分期为pT3N0(IIA期)。术后患者接受辅助化疗3周期,但是不久后相继出现了盆腔转移、脾转移、右侧髂窝转移。这也比较符合MSI-H患者的特点,这类患者普遍对化疗不敏感,容易出现腹盆腔、腹膜转移。而患者术后出现转移后,便一直在自行服用中药,未接受规范治疗。 入我院就诊后,我们为患者进行基因检测,结果显示,患者为KRAS/NRAS/BRAF野生,MSI-H。 由于符合入组条件,患者于2018年9月30日入组“恩沃利单抗单药治疗 dMMR/MSI-H 晚期结直肠癌及其他晚期实体瘤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的多中心 II 期临床研究”。于2018年11月5日起开始皮下注射恩沃利单抗150mg(d1、8、15、22,q28d),治疗至2021年8月4日。治疗期间无严重不良反应,患者病灶较治疗前显著缩小,达到完全缓解(CR),提示恩沃利单抗具有较好的疗效。” 患者CT结果 恩沃利单抗有望造福更多实体瘤患者,助力实现抗癌愿景 李健教授谈到恩沃利单抗的应用前景和未来的探索方向,他分享道:“恩沃利单抗在II期临床试验中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我们希望它能够在结直肠癌领域,甚至其他的实体瘤中能够拓宽适应证,造福更多的患者。 本次II期临床试验纳入的是二线之后的治疗患者,我们也很希望看到恩沃利单抗在MSI-H的结直肠癌患者中能够阵线前移,争取能够推及到一线治疗,甚至术前新辅助治疗。同时,对于MSS的患者我们也希望恩沃利单抗能够起到其治疗作用。除了肠癌患者,其他的实体瘤只要有机会接受免疫治疗,恩沃利单抗都有可能进行进一步探索。目前已经开始尝试了软组织肉瘤的治疗,这些数据出来以后,我想对于我们探索恩沃利单抗在其他的实体瘤中的使用会带来更多的信心。在未来过程当中,我们希望能够开展更多的临床研究项目,造福更多的患者,这是我们共同的目的和愿景。”   参考文献: [1].Papadopoulos K P, Harb W, Peer C J, et al. First‐in‐Human Phase I Study of Envafolimab, a Novel Subcutaneous Single‐Domain Anti‐PD‐L1 Antibody,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Solid Tumors[J]. […]

半夏
“我肠癌肺转移,晚期,但我现在度过5年生存期了!”

“我肠癌肺转移,晚期,但我现在度过5年生存期了!”

6年前,金大爷是个酿酒师,他酿造的米酒,可供方圆10里的街坊邻居饮用;当时66岁的金大爷,还承包了100多亩地,雇佣了几个小工,种出的蔬菜销往多地。   那时的金大爷,大概想不到自己即将查出来直肠癌且出现肺转移,晚期。街坊邻居们都以为他将不久于人世,但他挺过来了! 经过几番治疗,他走过了5年生存期,治愈了!目前71岁的金大爷,面色红润,告诉患友他是怎么一步步坚强抗癌,最后奇迹般地治愈,并鼓励各位患友,一定别放弃,只要努力配合医生,就有治愈希望! (稿件征得金大爷的同意发布,他希望每一位肿瘤患者跟他一样度过5年生存期。他说,“前方就是海阔天空”!) 01 “咳出一团血丝“,初步诊断为恶性肿瘤肺转移! 2016年的农历年刚过,金大爷就下农田,受了一点凉,总咳嗽不停。有一天,金大爷发现咳出了一团血丝,女儿建议到县医院检查,她觉得应该不是风寒这么简单。 到县医院,一位30多岁的瘦高个医生说做个CT看看肺部情况。CT结果出来时,医生只通知女儿去拿结果。后来金大爷才知道医生怀疑是肺部恶性肿瘤,建议到更高一级医院确诊。他解释说县医院的CT仅是16排的,担心看不清。 金大爷把手头的活安排好,就在女儿陪同下,踏上了开往省会的列车。64排CT检查完,过了几天,女儿拿到报告单,上面赫然写着“恶性肿瘤肺转移”。 女儿一时慌了! 02 转上海,行术前新辅助治疗! 金大爷有一个女儿一个儿子,女儿发现是大事,赶紧跟儿子联系,说明了详细情况。儿子赶忙四处打听,儿子公司的经理说他的父亲前几年患了癌,也是其他器官转移,但在上海治疗后痊愈了,目前控制得很好。 于是,儿子跟女儿商量让金大爷到上海检查和治疗。女儿就带着金大爷从老家奔赴上海。 到了上海,医生马上安排金大爷做个肺肿瘤穿刺检查,肺穿刺病理示:转移性腺癌;又做了基因检测,发现KRAS检测突变;接着做了肠镜检查,发现:直肠新生物;最后一项检查是PET-CT,PET-CT示:直肠恶性肿瘤,FDG高代谢,骶前转移结节,双肺转移(左肺下叶结节,大小2.1*2.4cm,右肺上叶胸膜下0.8cm)。 医生认真翻看了一堆检查报告后,建议先行新辅助治疗,然后再考虑行手术切除直肠肿瘤。2016年5月,先做了4个疗程的新辅助化疗。4个疗程的化疗,头发掉了,皮肤也出现很多皮疹,所幸在医生精心治疗和鼓励下,金大爷扛过来了。化疗结束后,咳嗽、胸闷症状缓解,检查发现肿瘤有所缩小。2016-9-21复查PET-CT示:直肠癌化疗后,仅残留直肠偏上方病灶,FDG代谢较前减低,骶前转移结节消退;两肺转移较前缩小,FDG代谢未见异常增高。 2016年10月,直肠化疗后切除标本送检病理报告显示:直肠癌化疗后肿瘤缩小 03 做了直肠癌切除术,行术后放化疗! 各项报告均显示新辅助治疗起了较好的疗效。2016年10月,医院里飘着桂花香的时候,金大爷做了腹腔镜低位直肠前切除术,术后分期为pT2N1M1-肺 IV期。 因担心镜下残留,医生量身定制了巩固化疗、放疗方案:2017年9月,医生安排行右上肺及左下肺病灶放疗。放疗完毕后影像检查,肺转移灶明显缩小,肺部放疗无任何不适,现疗效PR(部分缓解)。 治疗结束后,医生交代定期检查。 最近的一次随访,CT报告显示原病灶稳定,只要继续随访即可。 从2016年发现肿瘤,到2018年底治疗完毕,抗癌持续了2年。也曾想过放弃,但在医生的鼓励之下,金大爷扛过来了。谈到治疗过程中的心理挣扎,金大爷这么说:“病情出现波折,内心就有一头狂躁的野猪,闯进菜地,把整片菜地糟蹋得一片狼藉;病情好转的时候,我好好配合医生的治疗,心情就如当菜农时小心而勤劳地照料自己的土地。” 04 治愈后,是否回归正常生活? 随着身体一天天好起来,从2019年起,金大爷每天早上5:20起床,走路锻炼5公里,持续2小时;晚饭后,也是走路锻炼5公里,从村口走到大马路,往返8次。刚开始,常有呼吸透不过气的感觉,但今年身体越来越好,面色红润,透不过气来的感觉也消失了。 现在,金大爷将烟酒都戒了!金大爷抽烟从年轻时候起,每天4包,中间也曾戒烟几次,但均未没成功。直到发现肠癌肺转移,常有咳嗽,咽喉堵痰的症状,金大爷下定决心彻底戒烟。喝酒也是年轻时候延续到老年的习惯,只要家中来客人,金大爷就是7~8瓶啤酒、7~8两烧酒喝起,现在痛定思痛,觉得过度烟酒与癌密切相关,前几年也戒了酒,现在是滴酒不沾。 金大爷说:“患癌痊愈后,我的人生彻底改变。就如你使用手机,当电量还剩90%的时候,你根本不在于它往下掉1%、2%;但当手机电量只有3%的时候,你还会不在乎么?——不过只有3%的电量,只要及时充,还是可以继续使用下去……相信科学,积极配合医生,千万不要轻易放弃!”  

半夏
免疫治疗面面观之结直肠癌

免疫治疗面面观之结直肠癌

结直肠癌,也称为大肠癌或者肠癌,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 1995年之前,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随着生活水平提高,饮食结构改变,结直肠癌的发病率逐年攀升,已赶上西方发达国家。 2015年中国肿瘤统计结直肠癌的发病率排第3位,死亡率第5位,城市高于农村。 每年新发病例 38.8万,死亡病例18.7万。 由于肠镜等早筛的普及性不高,超过35%的患者初诊时已远处转移,失去了根治性切除的机会,只能选择全身性系统治疗来延长生存。 1 转移性结直肠癌的化疗和靶向治疗 1 化疗 化疗是转移性结直肠癌(mCRC)的标准治疗方案之一, 常用化疗方案是以5-FU、奥沙利铂或伊立替康为基础的双药或三药方案。 单纯化疗的一线治疗方案的中位OS16.7-22.6个月,三药优于双药,但毒性难耐受,化疗OS难以再突破。 2 靶向治疗 CRYSTAL研究发现西妥昔单抗+FOLFIRI能将RAS野生型患者的中位OS再延长8.2月(相比化疗),靶向药物登上了mCRC一线治疗的舞台。 mCRC中除了RAS突变,还可检测BRAF突变或HER2表达来选择靶向药物。 RAS野生型的标准治疗为化疗联合EGFR抑制剂或VEGF抑制剂。 RAS突变的患者往往预后更差,常用治疗方案为化疗联合VEGF抑制剂。 BRAF  V600E突变患者虽然占比只有8%,但预后是mCRC中最差的,目前一线治疗推荐三药联合贝伐珠单抗。 还有3%-4%患者HER2阳性,则推荐使用抗HER2的双靶向治疗。 靶向联合化疗可用于一线或二线,但如何排序疗效更好尚无定论,不同指南推荐也不同。   mCRC靶向+化疗的疗效   虽然靶向药物的加入提高了mCRC的中位OS,但mCRC的异质性非常强,存在不同的基因突变,靶向治疗仅针对RAS/BRAF V600E/HER2这三种类型,距离mCRC完全实现精准治疗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 mCRC的免疫治疗 1 MSI-H/dMMR人群   2015年首次报道MSI-H/dMMR是免疫治疗的敏感人群,后续多个研究也证实,免疫治疗用于MSI-H/dMMR人群后线、一线到新辅助均取得突破性疗效。 a.    PD-1/PD-L1抑制剂用于mCRC的二线及后线治疗 2015年,KEYNOTE-016首次报道K药用于MSI-H/dMMR mCRC后线治疗ORR达到40%,且在MSI-H非CRC患者中也观察到了相似结果。 基于KEYNOTE-016结果,K药继续开展KEYNOTE-164的CRC研究。 2017年KEYNOTE-164结果显示K药无论用于二线或后线治疗,均取得 33% ORR。 同年5月FDA批准K药用于二线治疗MSI-H/dMMR mCRC。 2017年 CheckMate-142研究 O药单药组结果公布,二线及后线治疗ORR 31.1%。 同年7月,O药获得FDA批准用于MSI-H/dMMR mCRC二线治疗。 2018年,CheckMate-142双免疫联合组结果显示二线及后线治疗ORR 55%。亚组分析21例患者合并BRAF突变,ORR和DCR分别55%和79%,接近BRAF突变一线标准治疗的ORR。 同年FDA加速批准了O药联合IPI用于MSI-H/dMMR mCRC二线治疗。 MSI-H/dMMR mCRC二线及后线的免疫临床研究 […]

半夏
请收下这份结直肠癌的防治小知识

请收下这份结直肠癌的防治小知识

哪些人群属于结直肠癌高危人群? 常进食高蛋白、高脂肪人群;肥胖者。 曾患大肠腺瘤、溃疡型结肠炎的人群。 曾患过女性生殖器官肿瘤 (如妇科肿瘤、乳腺肿瘤) 的人群。 直系亲属中有 2 人以上是肠癌患者;或有一位 < 50 岁罹患肠癌的家庭成员;或有罹患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的家庭成员;或有罹患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家庭成员。 问: 如何查看结直肠癌的临床症状? 查看粪便是否带血 便血是非常常见的一个症状,出血的部位不同、出血量不同、出血的速度不同,便血的颜色也会不同。粪便出现了鲜红色,或者是暗红色、黑色,都属于便血。 其实,便血不是一种疾病,而是多种疾病均可引发的临床症状。常见引起便血的疾病包括痔疮、直肠癌、肠息肉等。 大便习惯是否改变 直肠癌患者的大便习惯会明显改变,大便的次数会增多。而痔疮患者并不会有排便习惯的改变。此外,腹泻的患者,每天都会排便多次,如果用药后腹泻症状仍不能减轻,也应警惕肠癌的存在。由于直肠肿块及其癌肿溃疡产生的分泌物,可产生肠道刺激症状,导致患者出现便意频繁、排便不尽感、里急后重等症状,但排出物多是粘液脓血状物。 大便性状是否改变 大肠癌患者常见的大便外形改变包括:大便变细或变成扁平状,出现大便变稀、不成形、越来越细、带血和黏液等。 腹部是否隐痛或其他不适 患者腹部可能会出现不固定的阵发性胀痛;隐痛 (伴有明显的肠鸣音等);有便秘或交替出现便秘、腹泻的情况;腹部可摸到包块。 是否出现不明原因的贫血 患者可出现不明原因的贫血、消瘦、乏力、食欲减退。 问: 如何进行结直肠癌筛查? 直肠指诊 直肠指诊是发现直肠癌的重要检查手段。直肠指诊,也叫肛诊,是医生用一个手指伸进患者肛门进行触摸,不需任何辅助设备,简便易行。临床观察发现,超过 70% 的中国患者的直肠癌都很低位,距离肛门很近,通过直肠指诊就能被发现。 结肠镜检查 结肠镜检查是检查结肠及直肠内部病变的一种方式。结肠镜通过受检者的肛门进入直肠,再深入到结肠,医生可观察到所有大肠粘膜的微小变化。 问: 如何治疗结直肠癌? 外科手术切除是目前治疗结直肠癌最有效的手段。传统手术的部分操作程序是靠手术者触觉、非直视下操作。而腹腔镜微创手术均在直视下操作,精细解剖,手术中血管根部的离断、淋巴结的清扫也更加彻底。随着腹腔镜微创手术的普及,胃肠外科已进入精准解剖和显微外科时代。  

半夏
​CheckMate 142研究纳武利尤单抗+低剂量伊匹木单抗一线治疗MSI-H/dMMR转移性结直肠癌结果公布丨肿瘤情报

​CheckMate 142研究纳武利尤单抗+低剂量伊匹木单抗一线治疗MSI-H/dMMR转移性结直肠癌结果公布丨肿瘤情报

要点提示 JCO:纳武利尤单抗+低剂量伊匹木单抗一线治疗MSI-H/dMMR转移性结直肠癌的疗效和安全性 Nat Commun:伊匹木单抗联合尼纳武利尤单抗治疗脑膜癌的II期研究 J Immunother Cancer: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伴有牛皮癣肿瘤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 新药:苹果酸舒尼替尼胶囊获批上市并视同通过一致性评价 01 JCO:纳武利尤单抗+低剂量伊匹木单抗一线治疗MSI-H/dMMR转移性结直肠癌的疗效和安全性 日前,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在线发表了一项研究,介绍了II期CheckMate 142研究的一线治疗队列中纳武利尤单抗+小剂量伊匹木单抗的结果。  研究发表截图 该研究中,微卫星不稳定性高/错配修复缺陷型(MSI-H/dMMR)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中,未接受过治疗的患者每2周接受一次纳武利尤单抗治疗,每6周接受一次小剂量伊匹木单抗治疗,直到疾病进展。主要终点是研究者根据RECIST v1.1评估的客观缓解率(ORR)。 研究结果显示,接受治疗的患者的中位年龄为66岁(N = 45)。中位随访时间为 29.0 个月。ORR和疾病控制率(DCR)分别为 69%(95% CI:53-82)和 84%(95% CI:70.5-93.5),完全缓解率为 13%。 在事后分析中,14 名停止治疗且未接受后续治疗的患者中,10 名保持无进展。22%的患者发生了 3-4 级治疗相关不良事件;13%的患者因任何级别的治疗相关不良事件而停药。 该研究表明,纳武利尤单抗加低剂量伊匹木单抗显示出强大而持久的临床益处,并且作为 MSI-H/dMMR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的一线治疗具有良好的耐受性。 02 Nat Commun:伊匹木单抗联合纳武利尤单抗治疗脑膜癌的II期研究 脑膜疾病(LMD),也被称为脑膜癌或癌变性脑膜炎,是一种以癌细胞转移性传播到脑膜为特征的疾病。尽管LMD患者有多种治疗方式,但由于前瞻性临床试验数据的缺乏,实践中存在很大差异。 传统治疗方法为放射治疗,包括立体定向放射手术(SRS)、全脑放射治疗(WBRT)以及颅脊柱照射(CSI)。目前,传统放射治疗可能带来的毒副作用仍对临床实践产生困扰。近日,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一项研究,探讨了LMD患者接受伊匹木单抗联合尼纳武利尤单抗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 研究发表截图 这项研究中,18名LMD患者接受伊匹木单抗和纳武利尤单抗的联合治疗,直到病情进展或出现不可接受的毒性。该研究主要终点是3个月的总生存期(OS)。次要终点包括毒性、3个月的累积进展时间和无进展生存期(PFS)。 研究结果显示,3个月OS为44%(90%CI:0.24-0.66),接受治疗的18名患者有8名在3个月内存活,1/3患者经历了一次或多次3级或以上不良事件,两名患者因不可接受的毒性(分别是肝炎和结肠炎)而停止了治疗。最常见的不良事件包括疲劳(N=7)、恶心(N = 6)、发烧(N = 6)、厌食(N = 6)和皮疹(N=6)。 该研究表明,伊匹木单抗联合纳武利尤单抗安全性可接受,在LMD患者中表现出一定的抗肿瘤活性,该结果还需要更大规模的多中心临床试验来验证。 03 J Immunother Cancer: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伴有牛皮癣肿瘤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 […]

半夏
结直肠癌患者用药指导大全:一线、二线、三线……清清楚楚!

结直肠癌患者用药指导大全:一线、二线、三线……清清楚楚!

近两年,随着靶向及免疫治疗研究与基因分型相关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效果好,副作用少的药物成为结直肠癌患者个体化治疗和综合治疗的新选择,靶向治疗策略也从结直肠癌的三线或二线治疗推进到了一线治疗。结直肠癌患者的整体治疗预期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那么,肠癌患者该如何确定用药方案呢? 一线治疗 在用药前,医生一定会看一下基因检测结果。如果基因检测报告显示:没有RAS 或者BRAF基因突变的话,则推荐选用化疗联合抗EGFR靶向药治疗。一般建议抗EGFR靶向药一定要在一线使用,因为后线使用的话,效果会大打折扣。   这个治疗效果如果不佳,则换一个化疗联合抗血管生成抑制剂,常用的是贝伐单抗。   若患者不适合用抗EGFR靶向药,那就直接使用化疗联合抗血管生成抑制剂。   在以上方案都没有效果的情况下,则换另一个化疗方案,同时换另一个抗血管生成抑制剂。   结直肠癌的化学通常选择多药联合,医生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进行组合搭配,一般常用的有:   FOLFOX(氟尿嘧啶、亚叶酸钙、奥沙利铂)或FOLFIRI(氟尿嘧啶、亚叶酸钙、伊立替康),或联合西妥昔单抗(推荐用于KRAS-/NRAS-BRAF基因野生型患者) CapeOx(卡培他滨、奥沙利铂)、FOLFOX或FOLFIRI,或联合贝伐珠单抗 FOLFIRINOX(氟尿嘧啶、亚叶酸钙、伊立替康、奥沙利铂) 二线治疗 在二线治疗中,我们有不同的抗血管生成抑制剂可以选择。 在一线时,我们就会选用贝伐单抗联合化疗,如果治疗无效的话,可以换一个化疗方案,继续选用贝伐单抗。当然,也可以在换一个化疗方案的同时换另一个靶向药,换成阿柏西普,或者是雷莫芦单抗。 三线及后线治疗 结直肠癌一线和二线的药物方案选择,通常是一些比较标准的化疗药和靶向药。 从三线治疗开始是属于后线治疗。后线治疗方案可以使用一些刚刚问世的口服化疗药,包括TAS-102,还有S-1(替吉奥)、瑞格菲尼或者一些免疫疗法,如派姆单抗(MSI-H)。  

半夏
MSS型晚期结直肠癌治疗困境与希望——看“冷肿瘤”如何“长生存”

MSS型晚期结直肠癌治疗困境与希望——看“冷肿瘤”如何“长生存”

MSS型晚期结直肠癌(CRC)的综合治疗,一直是下消化道肿瘤诊疗领域研究的热点与难点。张苏展教授、刘云鹏教授为您解读MSS型晚期CRC治疗如何实现“长生存”。 CRC已经成为我国最常见的三大恶性肿瘤之一,2020年我国CRC新发约55.5万例,占我国当年新确诊患癌人数的12.2%。死亡28.6万例,占我国当年癌症死亡人数的9.5%[1]。且83%CRC患者在确诊时已属于中晚期,错失手术治疗的机会[2]。 随着医学诊疗水平的不断进步,恶性肿瘤治疗进入免疫治疗时代。免疫治疗已经成为微卫星高度不稳定/错配修复基因缺陷(MSI-H/ dMMR)型晚期CRC的一线治疗。而对于微卫星稳定(MSS)型晚期CRC患者的治疗如何破局?此次医学界特邀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张苏展教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刘云鹏教授,为您解读MSS型晚期CRC患者后线治疗将何去何从。 医学界:针对晚期CRC,我们为什么如此关注其错配修复基因(MMR)的状态?它与MSI-H有什么关系? ▎刘云鹏教授表示,对于晚期CRC患者的分子分型,我们特别关注其MMR基因的状态。我们很早就注意到,MSI-H/dMMR型的CRC患者预后要优于MSS型CRC患者。因而,通过基因检测手段,对CRC患者根据MMR基因状态进行区分,从而采用不同的治疗策略已经成为共识。 随着恶性肿瘤治疗进入靶向治疗时代,我们意识到错配修复(MMR)基因是人体正常细胞中的安全保障系统,负责对 DNA 复制过程中出现的碱基错配进行修复,MMR基因的突变或者功能缺陷,引起dMMR,从而导致很多微卫星(MS)在重复区域出现的复制错误得不到纠正,复制错误不断累积,造成微卫星不稳定(MSI),即进入到了一种所谓MSI-H的状态,并最终导致肿瘤的发生。因此,上述两个指标在检测手段及方法上虽不尽相同,但其所蕴含的内在含义是一致的。MSI-H/dMMR在CRC的免疫治疗时代,凸显出其独有的价值。 1997年,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NCI)正式制定了MS的分级标准,推荐检测5个微卫星位点(BAT25,BAT26,D5S346,D2S123和D17S250)。当所有5个位点均稳定时称为MSS(微卫星稳定),2个及2个以上位点不稳定为MSI-H(微卫星高度不稳定)。2015年美国霍普金斯医院,首次发现MSI-H /dMMR的转移性结直肠癌(mCRC)患者能够从免疫治疗中获益。基于此,美国FDA率先批准了基于MSI-H/dMMR状态,跨瘤种应用PD-1单抗的适应证,成为免疫治疗在恶性肿瘤治疗进程中的一座里程碑。 但对于MSS型晚期CRC患者应用免疫治疗的研究,一直没能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基于免疫细胞对肿瘤的浸润程度,习惯上我们甚至将免疫细胞浸润较少的MSS型CRC称之为“冷肿瘤”,该类肿瘤因免疫细胞无法进入肿瘤,而对于免疫治疗反应性极差。而这一类型的CRC患者占全部CRC患者的90%以上,迫切和强烈的治疗需求与相对匮乏的治疗手段,形成了鲜明的矛盾,治疗困境亟待攻克。 医学界:目前针对MSS型晚期CRC患者,临床上有哪些治疗手段可供选择? ▎张苏展教授表示,近年来,我国CRC发病率逐步攀升,但由于CRC筛查普及情况不容乐观,在获得诊断的CRC患者中,很大一部分已经属中晚期。对于这部分患者而言,主要的治疗手段就是系统化疗,或经系统化疗转化之后获得R0手术切除机会。只有这样才可以获得比较好的治疗效果。近年来CRC的治疗也获得一些可喜的进展,例如针对MSI-H的CRC患者,经过目前的系统治疗可以获得较长的生存时间。但遗憾的是,MSI-H的患者在全部CRC患者中仅占5%左右,而剩下大部分患者都是免疫应答不敏感的MSS型患者,因而对这部分患者而言,免疫治疗或者说单纯免疫治只是一个小众的治疗方法,无法令他们获益。 目前,对于MSS型晚期CRC患者首先需要根据基因型做两个分层,即判断RAS和BRAF是野生还是突变型。在此基础上再根据肿瘤原发生长的部位,再次将患者区分为左半结直肠癌,右半结直肠癌。依此来选择不同的治疗药物组合。当一线治疗进展,进入二线治疗后,主要是以FOLFOX或FOLFIRI方案为主,双药化疗。待患者二线治疗进展,进入三线治疗,多靶点酪氨酸酶抑制剂(TKI)药物成为标准治疗,单药或联合免疫治疗应用均可能为患者带来获益。 ▎刘云鹏教授表示,因为人们发现MSI-H/dMMR患者可以从免疫治疗当中获益,因而将其称之为“热肿瘤”。而对于MSS型 CRC因其免疫治疗反应率很低,我们通常称之为“冷肿瘤”。但95%左右的晚期CRC患者均属“冷肿瘤”。针对这类患者的治疗,在过去通常为患者进行双药联合化疗或双药化疗联合靶向治疗,甚至三药化疗联合靶向治疗。在临床上我们看到,经过上述规范治疗虽然患者生存得到一定改善,但与能够从免疫治疗中获益的MSI-H CRC患者相比,上述治疗方法所取得的效果仍无法令人满意。 医学界:抗血管生成联合免疫治疗相关研究的有何进展?对于MSS型晚期CRC患者而言这意味着什么? ▎刘云鹏教授表示,针对MSS型晚期CRC患者,除之前介绍的双药甚至三药联合靶向治疗外,近年来又相继诞生了以呋喹替尼为代表的抗血管生成TKI药物,使得很多晚期化疗失败的患者能够从这些药物中获益,与此同时,我们考虑能否进行抗血管生成药物与免疫治疗或与化疗联合等方面的探索。 2021年一项关于呋喹替尼联合信迪利单抗治疗晚期CRC的Ib期研究(Abstract2514)在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会议上公布。结果显示,经联合治疗所有入组的44位患者,总体客观缓解率(ORR)为22.7%,疾病控制率(DCR)为86.4%。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为5.6个月,中位总生存期(mOS)达11.8个月,同时呋喹替尼5mg间歇治疗组的ORR为27.3%,DCR为95.5%,mPFS达到6.9个月,优于3mg连续治疗组。在同年ASCO年会上公布的一项评估呋喹替尼联合杰诺单抗(GB 226)治疗mCRC的安全性和初步疗效的Ⅰb期研究(Abstract e15551)就提示,呋喹替尼联合杰诺单抗对于MSS型晚期CRC患者显示出良好的缓解效果,客观缓解率(ORR)为25%,疾病控制率(DCR)可达75%,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mPFS)达5.45个月。同时也显示出良好的药物安全性。 基于上述研究,我们知道,免疫治疗通过调用机体免疫杀伤功能遏制肿瘤,而抗血管生成TKI的加入,对激活免疫,改善肿瘤免疫微环境等多方面产生作用,实现了1+1>2的治疗效果。这对于长期以来治疗相对棘手,治疗手段单一的MSS型CRC患者而言,意味着全新的治疗模式可能带来“长生存”的希望。也意味着以呋喹替尼为代表的抗血管生成药物,随着研究的逐渐深入,未来更多的联合治疗组合将可能为晚期CRC患者带来更大获益。 医学界:在未来,以呋喹替尼为代表的抗血管生成药物还有哪些研究方向值得探索?可以使其更好的发挥作用。 ▎刘云鹏教授表示,首先,目前在晚期CRC的三线治疗中,抗血管生成TKI药物,例如呋喹替尼已经成为了标准的治疗药物。未来我们希望可以通过临床研究,找到该类抗血管生成TKI药物筛选优效人群的具体靶点,以期使患者获得更好疗效。其次,目前的抗血管生成TKI药物,多用于晚期CRC的三线治疗。在未来,我们可以通过临床研究,更多的探索这种抗血管生成TKI药物用于晚期CRC二线,一线治疗的有效性,可行性及安全性。甚至我们希望以呋喹替尼为代表的抗血管生成TKI药物运用于新辅助治疗阶段,如果能够通过临床研究证明其有效性和安全性。那么无疑跻身CRC全程治疗的抗血管生成TKI药物会更具前景,同时也会为临床上更多CRC患者带来获益。 ▎张苏展教授表示,晚期CRC治疗已经进入免疫治疗时代,我们已经看到,免疫微环境在恶性肿瘤治疗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因此,我们思考能否通过联合治疗的模式增强疗效,同时又不增加过多的不良反应。例如抗血管生成药物联合免疫治疗、联合化疗以及更多的联合用药模式。免疫治疗相较于其他治疗方式影响因素更多,我们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后,可否通过改造免疫微环境来增强免疫治疗疗效,值得在未来更多的探索。同时,基于目前研究结果,以呋喹替尼为代表的的这类抗血管生成药物,对于生存延长有着较好的效果,但作为外科医生,我们也期待接受呋喹替尼这类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的患者,能够获得明显的肿瘤退缩效果,使得部分患者能够重获手术治疗机会。这无疑将进一步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提高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 IRAC 2020年全球癌症负担报告 [2] 北京爱谱癌症患者关爱基金会、北京协和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中国中晚期结直肠癌患者诊疗现状调查》  

半夏
家中有人患结直肠癌?不止是一级亲属,二级、三级亲属患癌风险也会升高

家中有人患结直肠癌?不止是一级亲属,二级、三级亲属患癌风险也会升高

一人患癌,全家担忧!如果家庭中有人患了癌症,整个家庭、甚至整个家族都会受到影响。不仅会为家人遭受癌症的折磨而担忧,也会为自身担忧。因为很多癌症有着遗传性、家族性,比如结直肠癌。 结直肠癌家族史,是结直肠癌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之前已有研究发现,如果一级亲属(父母,兄弟,姐妹)中患有结直肠癌,则其他成员患结直肠癌的风险将会增加;如果多个家庭成员患有结直肠癌,则风险更大。   近日,一项发表于《癌症流行病学》(Cancer Epidemiology)的研究则进一步显示,二级或三级亲属患有结肠直肠癌,也会增加一个人的结直肠癌风险。   图片来源:123RF   来自美国犹他大学(University of Utah)和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University at Buffalo)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对美国犹他州癌症登记处的数据进行了分析,共纳入了1500多名早发性结直肠癌(患结直肠癌时的年龄<50岁)患者。   在调整了基本健康信息、生活方式等因素影响后,研究人员发现,早发性结直肠癌患者的一级、二级和三级亲属,患结直肠癌的风险也会升高。   一级亲属包括父母、子女和兄弟姐妹;二级亲属包括叔伯、姑姑、姨、舅、祖父母、孙子、孙女、侄女和侄子;三级亲属包括表亲、曾祖父母和曾孙。   相比于没有早发性结直肠癌家族史的人群,早发性结直肠癌患者的一级亲属,患早发性结直肠癌的风险升高了500%;二级亲属风险升高了210%;三级亲属风险升高了56%。   此外,该研究还发现,早发性结直肠癌患者的一级、二级和三级亲属,在一生中患结直肠癌的风险也会升高。相比于没有早发性结直肠癌家族史的人群,早发性结直肠癌患者的一级、二级和三级亲属,一生中患结直肠癌的风险分别升高了160%、96%和30%。   图片来源:123RF   虽然该研究是观察性研究,只是显示了早发性结直肠癌患者与其一级、二级和三级亲属之间,结直肠癌风险升高的关联,并未表明因果关系。   不过,研究第一作者、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Heather M.Ochs-Balcom教授表示:“我们的研究为早发性结直肠癌患者的亲属,患结直肠癌的风险提供了新见解,特别是对于50岁之前确诊结直肠癌的患者的亲属。鉴于全球早发性结直肠癌的发病率不断上升,早发性结直肠癌患者的亲属做好防护措施,降低患癌风险,将变得尤为重要。”   研究最后指出,了解亲属的癌症史信息,并在体检或癌症筛查时,提供给医务人员,咨询相关建议,将对降低患癌风险产生有益的作用。   在收集亲属癌症史信息时,应重点关注哪些信息呢?收集癌症家族史信息时,主要了解父母、祖父母、自己的兄弟姐妹、堂表兄弟姐妹、父母的兄弟姐妹、自己的孩子以及侄子和侄女等家族成员的患癌信息,包括谁患有癌症、癌症的类型、诊断时的年龄、过去和现在的健康状况。如果已经去世,还应了解去世时的年龄以及原因。   如果多位家族成员患有相同癌症,尤其是罕见的癌症;癌症的发病年龄比平均年龄要小;一人患有多种癌症,如家族有女性同时患有乳腺癌和卵巢癌;癌症发生在两个器官,如双眼,双肾或双乳中;癌症世代相传,例如祖父、父亲和儿子均患有癌症,则需要特别注意,这些情况下癌症遗传的风险更高,应尽早采取预防措施。   参考资料 [1] Heather M.Ochs-Balcom, et al.,(2021). Early-onset colorectal cancer risk extends to second- and third-degree relatives. Cancer Epidemiology, DOI: https://doi.org/10.1016/j.canep.2021.101973. [2] […]

半夏
最新医生问答
最新抗癌笔记
top3

新年打卡

2024年02月17日
top4

好久没来

2024年02月17日
top5

CR

2024年02月01日
top6

七周年纪念!

2024年01月25日
扫描下方二维码回复 666 获取解锁验证码
步骤:[ 打开微信]->[ 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三阴姐妹互助圈"公众号输入 666 获取验证码],即可永久解锁本站全部文章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