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转移

转移

癌细胞人体「流浪记」:“打不死的小强”怎样在患者体内四处流浪落脚的?

癌细胞人体「流浪记」:“打不死的小强”怎样在患者体内四处流浪落脚的?

如果,此时我们设置这样一个评比:你的人生中,最灰暗的时刻是什么时候? 相信对于癌症患者而言,答案一定会是:确诊癌症的那一刻。 如果我们还要给这个答案加一个定语,那答案可能会是:确诊癌症,并且得知它是晚期的时候。 确实,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笼统的将“癌症”视作一个类型的疾病,但往往忽略了它的复杂性。 事实上,不同的癌症类型(例如肺癌、肝癌、结直肠癌等),以及不同的分期(I、II、III、IV期,也可以理解为我们常说的“早期、晚期”),最终我们的治疗方式可能完全不同。 其中区别最大的,莫过于癌症的“早期”以及“晚期”了。 在临床上,我们有一套“TNM分期”来界定癌症的分期情况,在这套划分体系中: ● “T”代表的是原发肿瘤的大小、位置和浸润情况; ● “N”代表的是癌细胞淋巴结转移的情况; ● “M”代表的是癌细胞血液远端转移的情况。 而我们判断一位患者是否属于晚期,重点就在于癌细胞是否出现了远端的淋巴结转移,或是更干脆出现的血液的远端转移。 这对于癌症患者而言可谓生死攸关的问题。 那么,一个野心勃勃的癌细胞,是怎样狡猾的逃过人体限制,通过淋巴系统或血液系统出现在人体其他部位的呢? 接下来,我们就以一个癌细胞的视角,从出生到转移全过程给大家讲讲它的“人体历险记”。 癌细胞的出生 我们姑且把这个癌细胞称作“小帅”。 小帅原本是一个人体的正常体细胞。 我们知道,我们体内的细胞在微观层面每时每刻都在不断的分裂、复制,来维持着人体的正常运转。 小帅同样也在尽忠职守的不断工作、分裂复制着,坚守着自己的“本职工作”。 然而,尽管小帅十分努力,但它所属的主人却并没有珍惜细胞们的努力结果: 他抽烟、喝酒、熬夜,把所有不良的生活习惯都体验了个遍 于是,小帅所处的工作环境变得十分恶劣。时刻处在断电、缺水缺粮、天灾人祸的状态中。 偏偏在这样恶劣的情况下,以小帅为首的细胞们还得不断工作,分裂和复制,来保持躯体的正常运转。 即便是机器,在高强度的重复工作中偶尔也会出现错误,更何况是人体这样复杂又脆弱的精密组织。 于是,环境恶劣的情况下,在小帅不断复制与分裂的过程中,它开始不断的积累一些“基因错误”。 这些基因错误刚刚出现时,人体的免疫系统能够第一时间就发现小帅已经“黑化”,及时将这些“内鬼”消灭的; 但长期的不良生活习惯,已经让这具躯体的免疫系统不堪重负了。 于是,不断积累基因突变,第一个逃避免疫系统追杀的“黑化小帅”出现了。 它穿上了伪装的外衣,让虚弱不堪的免疫系统将其视为“自己人”,从而逃避了追杀。 “黑化”的小帅,已经不将正常的工作与秩序作为己任,转而开始疯狂的复制与繁殖,争夺人体养分,彻底陷入疯狂。 癌症的雏形就这样诞生了。   生长与转移 从癌症的雏形,生长到肿瘤体积大于1毫米(可以被CT等影像学发现的大小),往往需要很多年的时间。 但在这个过程中,由于这具躯体持续的不良生活习惯,以及没有定期癌症筛查体检的习惯,他错失了很多个消灭疯狂繁殖的“小帅”的最佳的时机了。 最后,当小帅因为侵犯人体组织,产生疼痛或是其他症状,彻底暴露在CT或是PET-CT等影像中的时候,已经露出它的阴险面目,转移得遍布全身,彻底在这具躯体中四处安家了。 那么,小帅是怎么生长与转移的? 首先,上文提到了小帅学会了伪装,让免疫系统认为“这是自己人”; 其次,“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小帅开始表达一种叫做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引诱”人体的血管生长至它的身上,从而汲取血液中的氧气和其他营养物质; 最后,小帅开始从淋巴系统和血液系统向外拓展,最终占领整个人体。 转移第一站,人体淋巴组织 淋巴结是人体的过滤器,它会过滤淋巴、清除细菌和异物、产生淋巴细胞和抗体。 小帅的第一步行动,就是想办法脱离它原本生长的地方,随即附在淋巴管的外壁上,经由淋巴系统一起流动到新的淋巴结上。 当然,作为负担过滤器职责的淋巴结,小帅妄图通过它来转移可谓九死一生,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会被杀死,但时间一久,仍有“漏网之鱼”逃脱。小部分在淋巴结中落地生根,扩大规模;甚至逐渐向远端淋巴结扩散。 因此,小帅的淋巴结转移路线,一般是首先到达距肿瘤最近的一组淋巴结(第一站),然后依次在距离较远者(第二站、第三站),当肿瘤细胞在每一站浸润生长的同时也向同组内邻近的淋巴结扩展。 但是也有例外的情况,他也有可能直接向较远一组淋巴结(第二站或第三站)转移。临床上称这种转移方式为跳跃式转移。 当扩散仅限于附近的(区域)淋巴结时,癌症被定义为局部晚期;如果已经扩散到区域淋巴结之外,并且在远处的淋巴结或其他组织中发现,此时就认定为癌症的晚期。 转移的终极目标:血液转移 通过淋巴结转移,毕竟还是有很多限制:一是淋巴结过于危险,小帅的转移“九死一生”,二是淋巴结无法到达身体的每一处地点。 于是,“黑化”的小帅选择了它的第二个转移途径:血液。 正常情况下,小帅一旦离开它赖以生存的地点(附着物),如果在一两个小时内没有找到新的附着物,就会发生“失巢凋亡”,直接死亡。 但是小帅也有着不少应对的策略:为了避免失巢凋亡,小帅选择和兄弟们抱团取暖、互相依附,从而实现血液远端转移;有时会选择用血小板把自己包裹起来,也能产生远端转移的效果;在某些情况下,还可以携带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一起“出走”,实现远端转移。 最近,研究者们甚至发现小帅可以利用人体细胞表面的“圆泡”来苟且偷生,促成自己的转移。总之,道路千万条,对小帅来说转移第一条。通过血液转移,小帅可以来到人体的每一个地方,并随之“安家落户”。   勤筛查、早治疗是应对癌症的最佳方式 […]

小D
“双艾”组合获批晚期肝癌一线治疗

“双艾”组合获批晚期肝癌一线治疗

众所周知,绝大部分的癌症病人不会死于原发肿瘤,除非肿瘤过大,压迫到重要脏器,例如脑瘤,不管是恶性还是良性都是那么凶险。否则也就是身体里多了个难看的家伙,活得不舒服。 然而,癌细胞的转移则让事情变得不简单,它会让肿瘤出现在一些重要器官,比如脑、肝、肺、骨等,这个时候就不是活得不舒服的事了。所以研究癌细胞的转移,对控制和治疗肿瘤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基于目前科学家对于癌症转移的研究,通过浅显易懂的方式做个科普,以期帮助病友增加此方面的了解。 –01– 癌细胞是如何产生的? 癌细胞是正常的细胞由于物理、化学、病毒等致癌因子导致的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突变所转变而成的。 原癌基因通常是帮助细胞生长的基因。当一个原癌基因发生突变(改变)或它有太多份拷贝,使得其毫无必要的永久打开或永久激活时,它就变成了一个“坏”的基因。当这种情况发生时,细胞生长就会失去控制,从而导致癌症发生。这个坏基因被称为致癌基因。 抑癌基因是延缓细胞分裂、修复DNA错误或告诉细胞何时死亡(即细胞凋亡或程序性死亡)的正常基因。当抑癌基因不能正常工作时,细胞就会失去控制,从而导致癌症。 一般情况下,身体的正常机制和免疫系统会力保身体的正常运行,将想要癌变的叛乱分子清除出去,因此正常细胞发展成癌细胞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是如果持续的受到外界不良的刺激,例如吸烟、辐射、饮酒和年龄老化,正常细胞的基因会发生突变,多次突变可能会导致细胞的癌变。 –02– 癌细胞有什么特性? 癌细胞之所以能够转移和扩散,与其自身特性有关,相比于正常细胞,它具有如下特征: 1. 无限增殖 在适宜条件下,癌细胞能无限增殖,成为“不死”的永生细胞。正常细胞都具有一定的最高分裂次数,如人的细胞一生只能分裂50~60次。然而,癌细胞的分裂次数却没有上限。 2. 接触抑制现象丧失 正常细胞生长相互接触后,其运动和分裂活动都要停顿下来。在体外培养条件下则表现为细胞贴壁生长汇合成单层后即停止生长。癌细胞则不同,其分裂和增殖并不因细胞相互接触而终止,在体外培养时细胞可堆累成立体细胞群,故癌细胞接触对癌细胞的增殖无抑制作用。 3. 癌细胞间粘着性减弱 癌细胞与其同源正常组织相比,细胞间的粘着性降低,故癌细胞在体内容易分散和转移。在正常细胞外被中的纤粘连蛋白是一种细胞外粘着糖蛋白,它增强了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的粘着。 癌细胞的纤连粘蛋白显著减少或缺失,钙粘蛋白合成发生障碍,从而破坏了细胞与基质之间和细胞与细胞之间的粘着,因此癌细胞具有易于侵润组织和转移的属性。 此外,癌细胞还有许多不同于正常细胞的属性,鉴于此文写作目的,只列举相关的特性。 –03– 癌细胞是如何转移的? 癌症转移是一个动态的、多方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正常细胞会因为生物因素、物理因素和化学因素等影响转变为癌细胞,这些细胞会不受控制地增殖、逃避免疫系统追杀、对程序性死亡产生抵抗能力、刺激血管生成,同时获得侵袭能力并可以通过血液流动在远端器官建立新的根据地从而形成远端转移。   我们先看几张图,了解一下癌症转移的方式。   图片来源:医学美图 –04– 癌细胞最喜欢转移到哪些部位呢? 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北京协和医学院基础学院基础医学研究员章静波发现,癌细胞的转移一般都会转移到特定的目的地,而不会影响到其他的器官,也被称为“器官亲和性”。 比如乳腺癌会容易转移到所属的淋巴结或肺和肝,前列腺癌会转移到骨、脊柱等;胃癌会转移到所属淋巴结,对胃壁造成侵犯,肺癌细胞还会转移到脑部。 常见的癌症转移主要有骨转移、肝转移、脑转移、肺转移、淋巴结转移、恶性胸水、恶性腹水等,不少癌症患者是因为转移行为才发现原发灶的,而且还有一部分检查也无法确认原发灶。   肿瘤容易转移的部位通常来源于这些原发灶。   图片来源:医学美图 1. 颈部淋巴结转移主要见于头颈部肿瘤、甲状腺肿瘤、颈段食管癌、支气管肺癌等。 2. 锁骨上淋巴结转移多源于乳腺癌、肺癌、胃肠道癌、食道癌和宫颈癌。 3. 腋窝淋巴结转移排除淋巴瘤的情况下,主要是乳腺癌转移,其次是肺癌、胃肠道癌转移。 4. 腹股沟淋巴结转移源自肛门癌、直肠癌、前列腺癌、女性外阴部癌和男性睾丸癌。 5. 脑转移源自肺癌、乳腺癌、肾癌以及少见的甲状腺和头部肿瘤。 6. 肺转移源自乳腺癌、卵巢癌、肾癌、胃肠道癌、骨癌及肺癌。 7. 肝转移源自胃肠道癌、胰腺癌、乳腺癌以及肺癌等。 8. 皮肤转移源自乳腺癌、肺癌(尤其是小细胞肺癌)及胃肠道癌。 […]

玉米
乳腺癌远处多发转移无计可施?“新”双靶D+T竟带来完全缓解!

乳腺癌远处多发转移无计可施?“新”双靶D+T竟带来完全缓解!

激素受体阳性(HR+)/HER2阴性(HER2–)亚型大约占全部乳腺癌的70%。尽管内分泌疗法(ET)和靶向治疗,包括CDK4/6抑制剂,PI3K / AKT / mTOR抑制剂显着改善了HR+/HER2-晚期乳腺癌患者的长期预后,仍有许多晚期患者因产生耐药而无计可施,目前HR+/HER2-转移性疾病患者的五年生存率仍仅30%。 分子疗法的蓬勃发展为临床医生提供许多治疗新选择,下一代测序则提供了肿瘤分子特征全面信息,为探索新选择时提供指引。精准治疗使乳腺癌治疗不再囿于传统分型,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例以本来应用在恶性黑色素瘤的BRAF抑制剂达拉非尼(dabrafenib)联合MEK抑制剂曲美替尼(trametinib)方案,为绝境中的多线治疗后骨、肝转移乳腺癌患者带来完全缓解的“奇迹”~ 绝境中,梦幻般的”完全缓解” 患者女,41岁,于2009年(当时29岁,绝经前)被初诊早期HR+/HER2-乳腺癌,未携带致病性种系BRCA突变。随即接受了根治性手术、基于紫杉烷类-蒽环类药物的辅助化疗和辅助 ET 联合卵巢功能抑制(OFS)和他莫昔芬 5 年。 2015年7月,在完成内分泌治疗不到1年时,患者被诊断为组织学HR+/HER2证实的骨复发,并开始使用OFS联合芳香化酶抑制剂(AI)进行内分泌一线姑息治疗,获得26个月的疾病控制,然后观察到新的骨和肝转移。使用哌柏西利+OFS+氟维司群的二线ET治疗后获得9个月的无进展生存期(PFS)。此时她的PIK3CA状态显示出PIK3CA野生型骨复发,因此开始了依西美坦+依维莫司+OFS的三线ET治疗,并持续11个月。随后启动了阿贝昔利+他莫昔芬+OFS治疗,获得了13个月的疾病控制。 为了寻找可行的靶点,研究人员使用基础医学平台进行了全面的基因组分析,发现了BRAF p.V600E突变。由于潜在的副作用,患者拒绝接受化疗,并渴望探索其他选择;因此,在分子委员会讨论并向患者充分解释了目前酪氨酸激酶治疗乳腺癌的证据后,患者同意开始针对BRAF通路的超适应症治疗。达拉非尼 150mg / 12小时和曲美替尼 2mg /日的联合用药方案于2021年3月启动。 与治疗相关的不良事件(trAE)与以往研究报道类似:治疗10天后以2级恶心和发热为主要毒性反应,导致治疗暂停。由于2级发热在重新开始治疗后复发并持续,两种药物的剂量降低到达拉非尼100mg/12小时和曲美替尼1.5mg/d,随后几个月未出现新的trAE。 首次影像学复查于2021年6月进行,CT-PET扫描显示肝脏和骨骼均为完全缓解(图1,2)。 治疗前后冠状面PET重建图像。 图1(左)显示两个高代谢性肝脏病变。 图2(右)显示两个病灶均完全缓解。 患者经历了临床获益,没有进一步的显著毒性,并维持了生活质量,直到2021年12月记录到骨进展。至此,PFS达到9个月,在治疗期间表现良好。 自治疗启动以来,患者一直通过液体活检进行监测,研究携带BRAF V600E突变的血液循环DNA(ctBRAF): 1.在开始达拉非尼/曲美替尼治疗前,检测到突变等位基因频率(MAF)为16.9%; 2.在第二个时间点(+8天的治疗),突变减少到6.7%,这可能表明这种治疗的益处; 3.在因trAE暂停治疗期间,液体活检显示突变频率增加(MAF为13.3%); 4.最后,在治疗开始后 43 天后血浆中无法检测到突变,并持续到观察到疾病进展; 5.在2021年12月记录到MAF轻微升高至0.1%。 “黄金搭档“D+T了解一下! 本次“立大功”的达拉非尼和曲美替尼分别是诺华研发的BRAF V600E、MEK抑制剂。BRAF是KRAS-BRAF-MEK-ERK通路上的一员,位于RAS下游的丝氨酸/苏氨酸激酶,可直接激活MEK1/2,导致ERK1/2磷酸化。BRAF基因的活化突变会导致激酶持续活化触发下游调节癌细胞增殖与存活的通路,因此,BRAF是很多肿瘤形成的驱动基因。而其中具有致癌以及治疗价值的是V600的突变,主要包括V600E和V600K突变。 MEK抑制剂和KRAS抑制剂对于乳腺癌友们来说都相对陌生,但这对“黄金搭档”已在其他癌种中大展拳脚: ●BRAF抑制剂+MEK抑制剂是BRAF V600激活突变黑色素瘤患者的标准治疗方案,无论是达拉法非尼+曲美替尼,维莫非尼(vemurafenib)+考比替尼(cobimetinib),还是康奈非尼(encorafenib)+比美替尼(binimetinib)。 ●达拉非尼+曲美替尼联合治疗已获FDA批准用于间变性甲状腺癌(ATC)、转移性NSCLC和晚期胆道癌,康奈非尼+比美替尼+西妥昔单抗已获FDA和EMA批准用于二线结直肠癌。 但是这个“黄金搭档”鲜少用于乳腺癌,皆因这种突变在乳腺癌里十分罕见: ●由RAS-RAF-MEK-ERK组成的MAPK通路中,突变频率越往下游越低:在人类肿瘤中,RAS突变发生率为22%,BRAF为7%,MEK为1%,ERK突变异常罕见。 ●其中BRAF的改变存在于皮肤黑色素瘤(50%)、甲状腺癌(20-50%)、结直肠癌(10%)、非小细胞肺癌(NSCLC)(2-4%)和毛细胞白血病(>90%),但在乳腺癌中极其罕见:BRAF在1.38%的乳腺癌患者中发生改变,BRAF V600E仅为0.11%。 虽然转移性HR+/HER2乳腺癌患者现在有许多有前景的治疗选择,但最终往往只能内分泌治疗耐药和使用传统化疗间徘徊,只能接受不理想的结果和严重的毒性。 结果表明,MEK抑制剂联合KRAS抑制剂的“跨界”应用能为携带特定突变的患者带来生命的延长,即使这个“中奖”几率只有千分之一,对于个体而言,那或许就是百分之百。期待更多的“宝藏靶点”,能为乳腺癌患者带来新的出路! 参考文献 López de Sá A, de Luna […]

玉米
癌症复发转移的人,有这些共同特征!建议所有患者都对照一下

癌症复发转移的人,有这些共同特征!建议所有患者都对照一下

癌症经过各种治疗后,均有复发的可能。但是有些人复发了,有的人则没有,有没有什么规律可循呢?小编总结了这几点,建议所有患者对照一下。 特征1 自己给自己当医生的人 都说久病成医。肿瘤治疗随着医学发展,越来越趋近于慢性疾病。肿瘤患者们也或多或少积累了治疗这种专业疾病的个人经验。 经验不可靠 但是,凭经验治病是非常危险的。即便是“阅病人无数”的医生,在行医过程中也不能完全靠经验来治疗,必须参考医学临床指南以及相应的专家共识制定治疗方案。 有些人可能会反驳说,身边确实有根据自己状况调整用药后效果非常不错的,甚至有患者自己在家制药,也没有复发转移。这些情况或许确实存在,但只是个别情况,并不能借鉴。绝大多数患者并不能依靠经验治愈。 主要靠感觉 自己给自己当医生的人“诊断”主要靠自我感觉。但是肿瘤转移或复发的初期,往往没有明显的症状;当已经感知到身体不适时,疾病可能已经进展。 癌症具有异质性 肿瘤本身具有异质性,同一肿瘤的不同部位、不同时间、检测结果会有差异,这种专业的判断不是自己在家里就能预料和明确的。如果处理不妥当,很容易造成严重后果。 过度治疗需当心 过度治疗也是患者难以承受的。“感冒了,吃点抗生素”、“嗓子疼,吃点消炎药”……这些话我们经常听到,司空见惯。这也造就了我国抗生素耐药严重的现状。 同样的,久病成医的人会自己根据自己的“症状”吃认为对的药物,但肿瘤和感冒不一样,一旦出现了耐药或不良反应,后果要严重得多。 特征2 过度劳累的人 恶性肿瘤本就是一种消耗性疾病,患者很容易产生疲劳感。另外,肿瘤治疗(包括手术和放化疗)也对人体有不小的伤害,这也是肿瘤患者疲劳的重要原因之一。 过度劳累,会使身体免疫力下降,体内的循环代谢受到影响,长期积累则会达到严重程度。这种状态可能会诱发肿瘤或促使肿瘤复发。 过度劳累不仅仅指身体性的过度疲劳,还包括压力过大引起的精神性疲劳、以及长时间脑力劳动带来的疲劳。 处于肿瘤恢复期的患者,提倡适度劳动和锻炼,对身体和心理健康均有益。 对于正在接受治疗的肿瘤患者,建议以休息为主,可通过适当的身体活动来减少自身的疲劳感,同时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治疗效果。 如何判断过度劳累? 过度劳累的典型感受就是,晚上睡一觉后疲劳感没有消失,则提示头一天的锻炼/劳动过度了,需要休整。 特征3 不改变不良嗜好的人 接近80%的恶性肿瘤因不良的生活方式产生,而遗传和环境导致的癌症仅约占20%。 可想而知,通过努力治疗将肿瘤控制住的恢复期,在不良嗜好的伤害之下更为脆弱。 不良方式有哪些? 很多人对不良生活方式的理解还只停留在抽烟、喝酒、熬夜上。其实,不良生活方式的含义远不止此。 饮食结构单一 口味重 久坐,缺乏体育锻炼 二手烟 缺乏睡眠 不注重卫生 以上这些都属于不良生活方式的范围,在日常生活中均需有意识地做出改变。 虽说长时间的陋习难以改变,但是,小编相信每位患者在经历了疾病的痛苦后,一定会非常珍惜得之不易的健康。 21天可以养成一个好习惯,90天的重复就会形成稳定的习惯。加油,坚持3个月,收获崭新的自己! 特征4 不规律复查的人后果更严重 如果说有一个地方是大人和小孩都不喜欢的,那一定是医院。而肿瘤复查则是需要每个半年甚至每个季度就得去一次医院,就好像有个人定时提醒自己是个肿瘤患者。 即便如此,患者们必须做到按时复查。因为,复查对于病情的管理至关重要。而且复查的好处非常多,让我们来一一细数。 01 复查能让人安心。肿瘤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肿瘤仿佛是一颗“不定时炸弹”。即使患者谨遵医嘱、接受规范的治疗,还是会担心肿瘤复发或者转移。如果按时去复查,则能够减少这种未知带来的不安感。 02 复查能帮助患者了解身体现状。有很多的患者害怕复查,但是又特别容易“胡思乱想”。一旦咳嗽,就怀疑自己肺转移;一旦头疼,就怀疑自己头部转移;一旦腰酸腿疼,就怀疑骨转移。怀疑但又自我安慰“我每天好好吃药呢,可能是我多想了”。其实,与其在家里纠结,不如去医院一查就了解自己的状况了。 03 复查能让医生更好地帮助自己。一项我国胃肠道肿瘤患者的临床数据显示,按时随访的患者比未随访患者的中位生存期提高78%[1]。因为在常规治疗时,有些人会出现耐药,有些人会出现药物不耐受的情况,复查能让医生根据病情的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怎么复查? 不同病种的患者复查周期略有不同。 复查挂什么科? 最好是找给自己做手术或放化疗的医生。 复查结果怎么看? 如果一切正常,等待下次复查;如果有问题,则需要根据医生的建议作进一步检查和采取相应治疗。  

玉米
手术切除肿瘤后,为防止复发,一定要做好这5件事儿!

手术切除肿瘤后,为防止复发,一定要做好这5件事儿!

张大爷两年前因为咳嗽、胸痛检查得了早期肺癌,在医生的建议下将肿瘤病灶切除了,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之后,张大爷出院了。“死里逃生”让他觉得“癌症也不过如此”,没有什么可怕的,于是不顾家人的反对,又抽起了烟!但不幸的是,今年初张大爷再次咯血,没错,肺癌复发了! 你是不是也认为,肿瘤手术之后就可以“一劳永逸”了?那就大错特错了! 肿瘤手术是将肿瘤及其周围组织切除,范围一般较大,切除组织对身体或多或少会产生一些影响,加上很多患者术后还要接受放化疗等辅助治疗。此时,患者身体往往比较虚弱,方方面面都需要精心呵护,稍有不慎就可能影响康复,甚至增加复发转移的风险! 今天就为大家介绍一下肿瘤术后的需要注意的事项,以期能够降低复发转移风险! 改变生活习惯 像张大爷一样的人并不少见,手术之后以为自己痊愈了,体内没有癌细胞了,心态上得到放松,于是又延续了以往的坏习惯,比如:吸烟、喝酒、熬夜、吃饭不规律等。癌细胞在这些不良习惯的“催化”下,很容易卷土重来。 辅助治疗 很多肿瘤患者认为,手术切除了肿瘤组织就等于治疗结束了,就拒绝接受其他治疗。但事实并非如此,大多数患者在手术之后还需要进行一定时间的化疗和放疗。 此时的放化疗是一种辅助治疗,可以帮助清除体内残存的癌细胞,用以巩固手术治疗效果。反之,如果不进行巩固治疗,“潜伏”在体内的癌细胞可能会逐步扩散,最终导致肿瘤复发转移! 定期复查 手术虽然切除了绝大部分的肿瘤组织,但是不能确保“潜伏”的肿瘤细胞不会“逃窜”到身体的其他部位,引起肿瘤转移。 定期复查可以及时发现肿瘤组织的动态,一旦发现有转移的苗头,可立即展开治疗“攻击”;如果不能按时复查,肿瘤很可能在身体的其他部位“生根发芽”,等到出现症状时,可能已经到了不可挽回的局面。因此,肿瘤患者手术后仍需要重视定期复查! 保持良好的心态 手术后肿瘤患者往往提心吊胆,生怕肿瘤复发转移,常常处于焦虑、抑郁、自责的状态中,殊不知,这样的情绪会加速肿瘤的转移扩散。 建议患者术后保持良好的心态,多与家人聊天,做一些感兴趣的事情来放松心情,鼓励患者重返社会,回归到正常生活!也可以选择加入我们的患者群,和病友加强交流获得有效信息的同时,还能加强学习,舒缓情绪! 增强免疫力 手术对身体造成的创伤和治疗的副作用都对免疫系统施加了更大压力,免疫细胞无法抵御体内残余癌细胞的生长时,对一些本身体质就较差的肿瘤患者来说,容易导致肿瘤复发。 好的免疫力离不开营养物质供给,所以,肿瘤患者术后需注意: 食物荤素搭配。尽可能每天摄入豆类、谷薯、蔬菜、水果、畜禽肉鱼蛋奶等食物,并保证食物的多样化。 补充免疫系统最喜欢的营养素。维生素E、维生素C、维生素A、蛋白质、铁、锌、硒。 多喝水,促进新陈代谢。每天的饮水量应在 1500-2000 毫升,多次少量。建议饮用白开水或淡茶水,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 少吃隔夜菜、加工肉类,戒烟酒。 写在最后 肿瘤切除并不代表痊愈!患者在康复过程中做好以上事项,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复发转移风险。还有哪些防复发经验,欢迎私信、留言与我们分享!

玉米
喝8杯「太多」,喝「太少」促癌,乳癌患者到底每天该喝几杯水?

喝8杯「太多」,喝「太少」促癌,乳癌患者到底每天该喝几杯水?

  “每天要喝多少水”?! 每天要喝8杯水,3岁小孩儿都知道,这有什么好争的? 不过一看双方辩友给出的论据——一边是Nature,一边是Science,而且“涉事”的还有三阴性乳腺癌?!所以,每天8杯水到底多了还是少了?到底乳腺癌患者该怎么喝水?我们今天就来好好辩一辩~ Science:「每天8杯水」太多了!多数人反而要喝少点 近日,一项发表于国际顶级学术期刊Science的研究,揭示了人类全生命周期需水量规律,并推导出全球首个用于预测人体每天需水量的公式,表明每天8杯水(每天约2升)或超过大多数人真正需水量。 人体每天的水周转量包括了我们摄入的水分和流失的水分,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的需水量,除直接喝水外,人体进食、呼吸等过程也能摄入大量水分。 本试验对26个国家共计5604名受试者,样本年龄覆盖8天大的婴儿到96岁的老人,通过同位素测量法测量了水周转速度。 研究发现,20-35岁男性每天的水周转量最高,为4.2升;20-40岁女性每天的水周转量为3.3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到了90多岁,都下降到2.5升左右。 然而,水周转量并不等于饮用水的量。 因为体表水交换和新陈代谢可提供15%,而剩下的85%需要来自于食物和饮水,由于大多数食物也含有水,仅通过进食就可以提供大量的水,其中需水量来自食物和饮水各半。 例如,一个20多岁的男性每天的水周转量为4.2升,但不需要每天喝4.2升水,每日平均饮水量为1.5-1.8升。 同理,对于20多岁的女性来说,每天可能需要1.3-1.4升。老年人的饮水量则更低。 因此,8杯水(每天约2升)的推荐量,对大多数人来说可能太高了,并不适合对个体的精准化健康指导。 Nature:细胞外粘度越高,乳腺癌细胞扩散速度越快! 在我们的常识中,在水里游泳,肯定比在粘稠的液体里游泳省力又快速。但既往研究表明,在二维(2D)表面上,超生理粘度(≥40 cP)会增加癌细胞和正常细胞的活力。这是相当违反常理的,因此,这一现象引起了研究人员的好奇。 今年11月2日,Nature发表的研究报告,探讨了细胞外液黏度对人类三阴性乳腺癌转移扩散的影响及其具体机制和防治靶点,结果发现包围细胞的细胞外液的粘度(即流动阻力)越高,癌细胞就越容易从原发性肿瘤转移到身体的其他部位。我们可以理解为,在高黏度环境中的肿瘤细胞经历了负重训练,生成更健壮的肌肉(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从而提高肿瘤细胞的运动能力,增强其转移扩散的速度。   该研究通过人类三阴性乳腺癌MDA-MB-231细胞及其脑转移细胞和SUM159细胞、人类骨肉瘤细胞、正常细胞(人类成纤维细胞和人类主动脉平滑肌细胞)证实黏度升高可违反常理地增强各种细胞在二维表面和高黏度环境中的运动能力,并增加从三维肿瘤球体的细胞扩散。由黏度升高引起的机械负荷增加,可诱导依赖于肌动蛋白相关蛋白ARP2/3复合物的致密肌动蛋白网络,通过肌动蛋白结合细胞绒毛蛋白增强钠氢离子交换蛋白NHE1极化。NHE1可促进细胞肿胀并提高细胞膜张力,进而激活瞬时受体电位阳离子蛋白TRPV4并引起钙内流,导致依赖于转化蛋白RHOA的细胞收缩力增强。肌动蛋白重塑动力学、NHE1所致细胞肿胀和RHOA所致收缩力增强的互相协调作用,有助于黏度升高时增强细胞运动能力。预先暴露于黏度升高环境的乳腺癌细胞通过控制海马信号传导通路转录获得依赖于TRPV4的机械记忆,可导致其在斑马鱼体内转移增加、在鸡胚胎内外渗和在小鼠肺内定植。利用ARP2/3抑制剂CK666、细胞绒毛蛋白抑制剂NSC668394、TRPV4抑制剂HC-067047或GSK 2193874、NHE1抑制剂EIPA可显著抑制三阴性乳腺癌转移扩散。 中国指南:乳腺癌患者应该这样喝水! 两大刊“决战紫禁之巅”,打得那个眼花缭乱精彩纷呈,可,咱到底该喝多少水啊? 遇事不决,指南中学~关于癌症患者该喝多少水,指南给出了官方答案~ 而最新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轻体力活动水平的成年女性每天总水适宜摄入量(包括食物中的水)为2700毫升,需要喝1500毫升水。 每天还要记喝了几杯水实在太不方便了?那一下三个“缺水”信号就是很好的提示啦: 1.口渴 出现口渴是身体明显缺水的信号。因此,要避免出现口渴现象,应主动喝水。 2.排尿次数和排尿量 一般健康成年人每天排尿次数为4-8次,每天排尿量为500-4000毫升,每次排尿量约为300毫升,排尿次数和排尿量与水摄入量密切相关。 当机体排尿次数和尿液量比平时减少时,提示水分摄入过少,机体可能出现缺水状态。 3.尿液颜色 健康成年人的正常尿液颜色是略带黄色透明。 水分摄入充足时,正常的尿液颜色为透明黄色或是浅黄色;呈现较深黄色和深黄色时,提示机体水分不足或缺少水分,处于脱水状态。 声明:本资料中涉及的信息仅供参考,请遵从医生或其他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意见或指导。    

玉米
乳腺癌转移速度有多快?取决于······

乳腺癌转移速度有多快?取决于······

确诊乳腺癌的人有什么变化? 按部就班的治疗、学习相关知识(例如: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吃药副作用怎么处理?等),此外,还有一个变化就是她们变焦虑了!最最最焦虑的是——时时刻刻担心好不容易稳定的病情复发了,转移了。 多少乳腺癌病人在度过了治疗后平稳的几年后,还是没能躲过被转移的肿瘤带走了宝贵的生命。对待肿瘤的转移,乳腺癌病人不可以掉以轻心。 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乳腺癌的转移速度取决于什么? 乳腺癌如何生长和发展? 在谈转移之前,我们先看看这些肿瘤是怎么长起来的。 正常细胞发生突变,繁殖速度异常变快时,就发生了乳腺癌。癌细胞不受控制的增殖最终在乳腺内生成肿瘤。 癌症的发展速度取决于癌细胞的生长速度。因为所有的癌细胞不是以相同的速度分裂和增殖,因此很难估计癌症的发展。 绝大多数情况下,乳腺癌最初是在乳腺的导管或小叶中开始,然后扩散到乳腺组织中;乳腺组织中的癌细胞增长扩散,进入周围结缔组织;它们从结缔组织中继续生长,可以进一步扩散到周围的淋巴结。 一旦细胞进入淋巴结,就有可能进入淋巴系统或血液系统,并转移至身体其他部位。 转移性乳腺癌 随着诊疗技术的进步和人们自查的提高,乳腺癌的死亡率不断下降。对于2cm以内无转移的乳腺癌肿瘤患者,其5年生存率大约为95%。而转移性乳腺癌的5年生存率为26%。 转移性乳腺癌是指,原发的乳腺癌,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时发生转移,包括肺转移、骨转移、肝转移等等。肺为乳腺癌最常见的转移部位,而且乳腺癌的肺转移、肝转移等,治疗后生存率都比较长。 数据显示,患了乳腺癌的人再次在同一侧或对侧乳腺患癌的风险提高。并且,小于40岁的乳腺癌经常会出现双侧乳癌。 关于乳腺癌复发概率,推荐阅读:《了解这些,帮你判断乳腺癌复发概率》 乳腺癌转移速度取决于······ 乳腺癌的发展速度很难确切说明,因人而异,缘于每个人对疾病的反应各不相同。 但是,我们可以对其进行一个大致总结: 1、乳腺癌类型 浸润性或非浸润性? 非浸润性乳腺癌不会扩散到导管或小叶之外。 浸润性乳腺癌可扩散到周围结缔组织、淋巴结和身体其他部位。 2、分级 根据肿瘤细胞与正常细胞差异的大小对乳腺癌进行分1-3级。 1级乳腺癌生长缓慢 3级乳腺癌发展较快 级别越高意味着癌细胞生长和扩散到乳房及其他部位的能力越高。 3、分期 根据乳腺癌进展分为0-4期。 0期:此阶段的乳腺癌是非浸润的,仅存在于导管或小叶中。 1期:此阶段的乳腺癌为浸润性,但仍然靠近原发部位。如果为1B期,则已经扩散至淋巴结。 2期:此阶段的乳腺癌细胞可能已经扩散到了淋巴结。 3期:此阶段的肿瘤可能很大,而且扩散到数个淋巴结,尚未侵犯到其他器官。 4期。除了乳腺和淋巴结以外,通常已经在骨骼、肺、脑、肝等器官。 尽管很难评估癌症在1年内的进展,但是美国癌症协会提供了乳腺癌不同阶段人群5年生存率的估值。这些数字是根据已有数据的概率估算值,考虑到个体情况差异和医学进步,每个人的个体生存率也会有变化。 0期和1期的五年生存率接近100% 2期的五年生存率约93% 3期的五年生存率约72% 4期的五年生存率约22% 1期和2期的乳腺癌患者在保乳术加放疗后的10年,在剩余的乳腺组织内发生局部复发的概率为10~21%。其中,75~90%的患者表现为孤立的局部复发,未出现远处转移。 已经扩散到身体其他部位的癌细胞更可能会进一步扩散。 4、个人因素 癌细胞在一年之内的增长和扩散通常取决于个人因素,包括年龄、激素状态、是否绝经、是否有家族史、是否接触酒精香烟或其他污染、癌症的既往史。 另外,每个人的体质和基础健康状况的差异,对疾病的抵抗力和免疫力也对癌症的转移速度有影响。 写在最后 转移性乳腺癌不可怕,乳腺癌患者只要按时复查,提高自身身体素质,保证营养补充、良好情绪,就一定能打败肿瘤转移。 参考文献 [1] Olive Peart.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 MRADIOLOGIC TECHNOLOGY, […]

玉米
90%癌症患者死于转移!癌症转移到底是怎么回事?

90%癌症患者死于转移!癌症转移到底是怎么回事?

  转移性癌症患者的5年生存率远低于局部癌症患者,而超过90%的癌症相关死亡是由癌症转移引起的。 癌症转移是一个动态的、多方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正常细胞会因为生物因素、物理因素和化学因素等影响转变为癌细胞,这些细胞会不受控制地增殖、逃避免疫系统追杀、对程序性死亡产生抵抗能力、刺激血管生成,同时获得侵袭能力并可以通过血液流动在远端器官建立新的根据地从而形成远端转移。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了解癌症转移背后的奥秘。 从原发性肿瘤形成发展到转移性肿瘤各进展阶段示意图. 缘起:原发性肿瘤的发生 原发性肿瘤的发生往往是由多方面因素共同影响导致的,包括化学致癌、病毒感染、表观遗传学改变以及体细胞突变等。目前有2种假说模型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原发性肿瘤为什么发生。 确定性模型假说(deterministic Model) 确定性模型假说认为:体细胞通过突变可以转化为具有再生能力的干细胞,形成一种具有自我更新能力的独特肿瘤细胞亚群,这些细胞是我们常听到的癌症干细胞(CSC),癌症干细胞分化产生的子细胞具有有限的致瘤和转移潜能,进而形成原发性肿瘤。 克隆进化模型假说(Clonal Evolution Model) 克隆进化模型假说则认为突变和表观遗传修饰的改变使得突变的细胞(癌细胞)有着更强的选择性繁殖优势,从而导致细胞生长失控和原发性肿瘤的发生。在此假说中,肿瘤生长不同阶段的选择会导致遗传和表观遗传的修饰增加,使得肿瘤发展抑制减少。 不过这两种假说都没有解释原发性肿瘤高度异质性的问题,于是后续提出了两种假说模型的混合模型,即细胞可塑性模型(Cellular Plasticity Model),该模型认为正常细胞本质上是可塑性的,在内部和外部刺激下使得正常细胞发生变化并促使其转变为癌症干细胞;外部刺激可以导致肿瘤细胞内产生多种突变,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原发性肿瘤具有高度异质性。 三种不同的假说模型揭示原发性肿瘤的生成. 进展:血管生成 目前尚不清楚原发性肿瘤会在哪个发展阶段出现转移,但是公认的是:癌细胞从原发性肿瘤传播到其他部位的主要途径是通过血管生成路径实现,癌症组织新形成的血管畸形、增生、分支产生的高渗透性使得癌细胞从原发部位逃逸。 原发性肿瘤血管系统的畸形主要是由血管生成调节剂失衡引起的;原发性肿瘤中由于营养物质和氧气的供给不足,会形成缺氧和酸性环境从而产生高间质压力,促使癌细胞转移。 血管生成这一过程可以在原发性肿瘤生成的数月乃至数年内被激活,从而导致肿瘤细胞生长加速、持续复制并扩散到其他部位。因此表面上处于缓解状态(休眠)的癌症组织可能只是在等待血管生成然后进行下一步转移。 肿瘤诱导血管生成的过程. 除此之外,癌细胞还可以通过淋巴或者神经周围途径传播以及上皮间质转化进行传播。在淋巴传播过程中,癌细胞会播散至淋巴结,并传播至远处器官;而在神经周围转移中,癌细胞可以在神经轴突和周围神经层之间扩散;在血管生成过程中,并非所有癌细胞都有能力进入脉管系统并存活,因此为了可以成功转移,肿瘤细胞必须获得侵袭性和干细胞样特性,癌细胞通过劫持上皮间充质转化(EMT)的发育程序来完成这一过程,EMT的激活使得癌细胞具有侵袭和迁移能力。 上皮到间充质转变的两个极端的谱系 入侵:开始转移 原发性肿瘤细胞在侵入血管后可以通过单细胞或者集体迁移从而转移到新的部位,参与侵袭的癌细胞具有特定的形态学特征,两种细胞侵袭的分子机制并不同。 单细胞传播 单细胞传播主要有5个步骤。 首先是细胞骨架的极化形成一个前导突起; 第二步是将前导突起与细胞外基质 (ECM) 结合,在细胞表面形成簇,从而将细胞外黏附与细胞内机械信号传导和力产生结合起来; 第三步是激活前缘后部的细胞表面蛋白酶,导致ECM成分的裂解; 在第四步中,通过肌动球蛋白细胞骨架产生的张力导致细胞收缩; 最后,黏附键在后缘分离,推动癌细胞向前运动完成入侵。 单细胞传播的核心是一个强大的细胞骨架,可以应对迁移相关的压力避免癌细胞死亡。 癌症进展侵袭类型,单细胞传播(左)和集体迁移(右) 集体迁移 集体迁移被认为是癌症转移和入侵的主要类型。在集体迁移过程中,传播细胞通过黏附分子相互连接,和单细胞传播相比,癌细胞集体迁移有更高的侵袭和转移潜力。 不过,不论是单细胞转移还是集体迁移,侵袭都会导致原发性肿瘤运动并使癌细胞进入到循环中,最终导致癌症出现远端转移。 逃脱:躲避免疫系统追杀 癌细胞通过血管进入血液循环系统后并非就此可以一帆风顺形成继发肿瘤,这些癌细胞通常会被血管中的物理作用(剪切应力)以及免疫监视杀死,只有不到0.01%的癌细胞会在到达继发部位后成功存活。 在循环中,癌细胞会通过多种形式抵抗血液循环中的剪切力,比如和血小板结合。另外不得不提到的就是癌细胞可以通过多种机制来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包括释放可溶性因子如 VEGF、IL-10、TGF-β、前列腺素E和Fas等形成免疫抑制环境,下调抗原表达躲避免疫监视以及将血小板细胞涂层转移到自身从而欺骗免疫系统等,这些行为都可以帮助癌细胞躲避免疫系统追杀并最终成功突围形成远端转移。 肿瘤细胞和免疫细胞的相互作用图 改变:更好适应环境 在原发性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癌细胞一直都在不断改变自身新陈代谢以实现自身的目标:满足细胞不断增殖的需求。当癌细胞转移到继发位置后,癌细胞新陈代谢也会改变,大部分癌细胞可以在有氧条件下将葡萄糖转化为乳酸,这就是Warburg现象,这种机制可以导致细胞产生的ATP减少,转而产生细胞生长所需的大量亚基,从而满足癌细胞增殖需求。 癌细胞具有代谢可塑性,可以根据自身的发展需求将周围环境因素分解从而使其适应环境并提供自身所需的营养供应。 癌细胞的代谢依赖性取决于营养供应和能量需求,在不同的阶段,癌细胞均表现出了强大的代谢可塑性. 成型:肿瘤大转移 当微小的癌症转移灶在经历过休眠、生长并从免疫抑制中逃脱后,癌细胞就会形成大转移,生成可见的直径大于2毫米的肿瘤。在肿瘤大转移的过程中,由Stephan Paget提出的癌症“种子与土壤”假说可以帮助进一步了解癌症转移。每个癌细胞可以被视为能够形成整个肿瘤的有机体,当癌细胞脱离原发性肿瘤部位之后,在转移到其可以生长的环境时,也会跟随环境变化,生成适应环境的独特特征,这种异质解释了为什么源自不同原发肿瘤部位的癌细胞可以转移到其他的继发部位,并在继发部位“生根”并建立起适合自身发展的微环境。 从原发性肿瘤发生、到血管生成、入侵、免疫抑制再到改造新环境促进自身生长,我们对于癌症转移机制的了解不断深入,但是癌症转移并不是一个线性过程,往往是多线并发,这就导致癌症转移机制十分复杂,直接带来的是阻断癌症转移变得十分困难。 不过正是这种复杂性和阶段性,使得我们可以针对癌症转移的多个阶段进行治疗,比如: 针对癌细胞复制周期中发挥调控途径而诞生的放化疗药物; 专注于靶向肿瘤转移步骤中发挥重要作用的途径,开发出了包括代谢抑制剂、血管生成抑制剂和 […]

玉米
乳腺癌最喜欢往哪儿转移?出现这些征兆要当心!

乳腺癌最喜欢往哪儿转移?出现这些征兆要当心!

来自病友群的王女士,两年前确诊了乳腺癌,之后经历了放化疗、手术……前段时间突然觉得头痛,以为是睡眠不好导致的,也没有太在意,直到出现呕吐才去医院,经检查确诊是乳腺癌脑转移。王女士后悔没有在初期有症状的时候及早就医…… 听说过骨转移、肺转移,怎么乳腺癌还会脑转移啊?相信很多病友都跟王女士有同样的疑惑。 其实,乳腺癌的转移路径有4条,除了大家比较熟悉的骨转移、肺转移之外,脑转移和肝转移也比较常见。转移部位与转移后生存期密切相关,内脏转移患者预后较差。 我们总结了乳腺癌的四大转移途径及其早期征兆,以期让患者能够早发现,早治疗! 肺转移 由于肺组织因血氧供应丰富,较易受侵犯,所以,肺转移也是乳腺癌术后转移最为常见的部位之一,相关文献报道,乳腺癌术后5年内发生肺转移大约占77%,10年内大约占93%[1]。 很多人认为:癌细胞转移到骨,会出现骨痛,那转移到肺部,会不会就表现为咳嗽、胸闷。实际上,多数患者发生肺转移早期是没有任何症状的!只有小部分的患者会出现咳嗽、咳痰、胸闷气急、呼吸困难等相关的呼吸系统症状,具体症状与转移部位有关。 咳嗽 肿瘤转移至敏感的支气管黏膜时,可产生类似异物样刺激引起的咳嗽,典型的表现为阵发性刺激性干咳,一般止咳药常不易控制。 痰中带血 肿瘤组织血供丰富,质地脆,剧烈咳嗽可能导致血管破裂而致出血。表现为间断或持续少量的痰中带血丝,或少量咯血。 胸闷、气急 如果出现肺部的癌性淋巴管炎,可能出现呼吸困难,导致出现嘴唇发紫、胸痛等缺氧症状。 骨转移 65%-75%的乳腺癌患者会发生骨转移。骨转移就是指癌细胞偷偷地钻进骨头里,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期和生存质量,是让肿瘤患者及家属闻之色变的一种并发症。 骨痛 骨痛可以是钝性痛或间接性疼痛,疼痛程度随着时间逐渐加重,常在夜间发作,吃止痛药多数没有效果。 骨痛部位与转移的部位有关。转移到脊柱,会有腰疼、胸疼、背疼、颈部疼痛;转移到肢体关节,可有关节疼痛,如膝关节、肩关节等。 骨折 骨折是骨转移常见的一种症状,是指受到较轻的外力作用,就可能发生转移部位骨折,多见于下肢。 脊髓压迫症状 骨转移发生在脊髓,可能会压迫脊髓中的神经,出现神经根疼痛,麻木,严重者可导致瘫痪。骨转移发生在骨盆部位,可能会压迫膀胱、直肠,患者会出现大小便的异常。 包块 表浅的骨转移患者有少部分能摸到或看到包块,如包块位置靠近神经,可有麻木、肌肉无力等症状。 脑转移 三阴性乳腺癌脑转移发病率为20%,呈快速增长趋势,而HER-2阳性乳腺癌脑转移发生率则高达25%~50%[2]。 脑实质转移 脑实质转移的临床表现主要有颅内压增高,表现为头痛、呕吐和视神经乳头水肿,可出现癫痫发作。 脑膜转移 主要表现为脑膜刺激征、颅神经受累、颅内压增高等。 肝转移 乳腺癌肝脏转移发生率为10%~20%。由于其预后差,生存期短,在发现时已出现肝脏广范围转移,且伴发着骨、肺、脑等全身多处脏器转移。 肝转移患者往往以肝区疼痛、厌油纳差、消化不良、腹胀等临床表现最为常见,也可能是最早出现的症状。 可能由于肝脏结构被破坏、转移灶压迫肝管,会引起皮肤或巩膜黄染以及肝区剧烈疼痛、体重明显减轻等表现[3]。 提个醒! 单靠症状无法确定肿瘤是否发生复发或转移,需要影像学或者病理检查结果来确认,所以,出现不适要第一时间就诊检查。 写在最后 目前,还没有明确的可以预防乳腺癌转移的方法,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以下行为来降低转移的风险: 第一,定期复查。常规随诊是早期发现复发转移的主要方法,其中影像和血液学检查(如肿瘤标志物)是必要的。 第二,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日常生活中患者需要做到:保持心情舒畅,睡眠充足,戒烟戒酒,饮食均衡有营养。 第三,出现不适要第一时间就诊检查。 参考文献 [1]陈合波,林小燕. 乳腺癌肺转移患者生存质量调查分析[J]. 陕西医学杂志,2016,45(07):928-929+932. [2] 何华钰,颜成睿,刘帅,等. 乳腺癌脑转移的研究进展[J].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17. [3] 贺洪洲,宋俊,吴斌. 乳腺癌肝转移研究进展[J].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17:905-906

玉米
癌细胞究竟多狡诈?当你熟睡时,它竟在偷偷转移!

癌细胞究竟多狡诈?当你熟睡时,它竟在偷偷转移!

当你睡觉时,癌细胞正在“偷偷”转移。 不久前,这个流言传遍了网络,癌细胞竟如此防不胜防?这个流言是真的吗?癌症患者睡觉真的会促进转移吗? 癌细胞在你睡觉时“偷偷”转移这事,来自于顶级科研期刊Nature上的一项研究[1]:瑞士联邦理工学院的Nicola Aceto团队测量了30位乳腺癌患者在睡眠时(早上4点)和起床后(早上10点)血液中循环肿瘤细胞(CTC)的数量,发现无论是早期还是晚期患者,睡眠时血液中的CTC数量平均是清醒时的3倍多。 在随后的小鼠模型研究中,研究人员也发现了类似的现象,87%~99.2%的CTC都来自小鼠睡眠期间。相比于清醒时,睡眠中的小鼠血液里,单细胞游离状态的CTC增加了6~88倍,抱成团的CTC团簇增加了12~278倍,和免疫细胞抱一块的CTC-白细胞团簇增加了8~34倍。 而且,通过改变光照周期、注射褪黑素等手段强行改变小鼠作息周期后,血液中CTC水平的变化也随之改变,总是在睡眠中到达高峰。睡眠时产生的CTC相比清醒时的,还有更强的转移能力。 晚上睡觉时,肿瘤释放的CTC更多 这样看来,似乎不睡觉真能防癌。且不说不睡觉患者身体受得了受不了,癌细胞在夜里出动只是昼夜节律的一个表现。就像中国人睡觉时美国人在工作,不是因为美国人更勤劳,而是因为时差。人体中其它组织器官也都有各自的昼夜节律。 就拿跟癌细胞相爱相杀的免疫系统来说,抗癌主力T细胞同样是一个“夜猫子”[2]。当你睡着,癌细胞在身体里四处游走时,T细胞也大量出动,追杀癌细胞。或许白天CTC数量的回落,正是T细胞在夜间追杀的结果。你能安稳睡觉,有T细胞的一份功劳。 淋巴细胞在夜间大量出动 虽说不睡觉抗癌不靠谱,但癌细胞以及人体各组织器官的昼夜节律确实可以在疾病的治疗中利用起来,比如说: ● 高血压患者在晚上吃降压药能更好的预防心血管疾病[3]; ● 胶质瘤患者在早上服用替莫唑胺的疗效比晚上好[4]; ● PD-1抑制剂在下午4点前注射比4点后注射更有效[5]。 癌细胞在晚上出来转移这个特点,或许也可以帮助科学家找到乳腺癌的最佳治疗时间。 参考文献: [1]. Diamantopoulou Z, Castro-Giner F, Schwab F D, et al. The metastatic spread of breast cancer accelerates during sleep[J]. Nature, 2022: 1-7. [2]. Kirsch S, Thijssen S, Alarcon Salvador S, et al. T-cell numbers and antigen-specific […]

小D
谣言粉碎器:穿刺活检很可能造成肿瘤扩散?错!你可能恰好错过癌症治疗最佳机会

谣言粉碎器:穿刺活检很可能造成肿瘤扩散?错!你可能恰好错过癌症治疗最佳机会

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癌症患者做各种穿刺活检,不管是经皮穿刺,还是经支气管镜、胃肠镜活检,到底会不会人为造成肿瘤的种植转移,风险有多高,有什么办法可以预防,万一发生了,有什么办法可以处理?   临床工作中最常见的穿刺活检,主要是如下几大类: ● 一类是B超或者CT引导下的经皮穿刺,比如穿肺部、肝部肿块,穿浅表肿块或者淋巴结; ● 第二类是通过各种内镜技术,对空腔脏器内表面的肿瘤进行活检,比如支气管镜、胃镜、肠镜下活检; ● 第三类是经支气管镜、胃镜、肠镜的引导,穿透支气管壁、胃壁、肠壁,进行临近的肿块或者淋巴结的穿刺等。   一般而言,第一类和第二类穿刺活检的风险和难度小于第三类,其造成肿瘤种植的概率也小于第三类。   近日,日本胰腺疾病临床研究小组公布了一项大型队列研究的数据,探讨经胃镜引导穿刺针穿透胃壁或者十二指肠壁对胰腺肿块进行穿刺的安全性研究。   大家都知道胰腺癌是癌中之王,其中一个原因是发现的时候绝大多数患者已经是中晚期,失去了手术机会,这类病人为了确诊以及更准确的病理分型(胰腺癌还分腺癌、神经内分泌肿瘤等好多种,并不是所有人都是腺癌,乔布斯就不是)只能进行高难度的胃镜引导下细针穿透胃壁或者十二指肠壁、然后再穿入胰腺肿块进行活检。   这个操作一听就难度比较大,而且给人感觉有一定概率能造成种植转移——毕竟细针一路从嘴巴到达胃/十二指肠,然而还要扎破过去,扎到胰腺肿块里面去,然后一步步退出来,把肿瘤组织取出来。那么,这么一个复杂的操作,到底会有多大概率造成针道种植呢?   拥有4000多名会员的日本胰腺疾病研究协会,一共汇总了从2010年4月到2018年3月八年时间里一共12109名接受胃镜引导下胰腺肿块穿刺的患者资料,结果显示: 一万两千多名患者接受穿刺活检,发生针道种植转移的概率是0.330%(千分之三),其中术后病理证实是腺癌的患者,发生针道种植转移的风险明显更高,达到了0.409%(千分之四),而最终确诊其他恶性程度更低的癌症患者的针道种植概率明显更低,只有0.071%(万分之七)。   此外,细针穿透胃壁进行胰腺肿块穿刺的患者,针道转移的概率更高,达到了0.857%(近千分之九);而4736名接受了胃镜引导下穿透十二指肠壁进行穿刺活检的患者,无1人出现针道转移,概率是0%。因此,假如可以选择的情况下,尽可能选择胃镜引导下穿刺十二指肠壁的穿刺活检技术,能大幅度降低针道转移的概率。   更进一步分析那些确诊为胰腺癌且出现针道转移的患者,从穿刺活检到出现针道种植转移的中位时间为19.3个月,其中超过一半的患者后续在实施手术治疗过程中一起切除了在胃壁上的针道转移灶。下图展示了一个手术切下来的胃壁上的腺癌针道种植转移病灶: 总体发生率只有千分之几,且一部分患者可以通过手术切除种植转移灶,从而基本不影响生存期,也就是说即使是经胃镜引导下穿透胃壁去做胰腺肿块的穿刺活检总体而言还是安全可靠的——世界上没有100%安全的事,出门还有一定概率发生车祸呢;千分之几的概率,应该还是可以接受的,毕竟是治疗癌症所要冒的风险。 另一方面,如果是B超或者CT引导下进行经皮穿肺或者肝脏,相关的针道种植风险同样是非常低的。2008年发表于胃肠病学领域最高杂志《Gut》上的一项荟萃分析显示,1340名确诊为肝癌的患者,接受经皮肝脏肿块穿刺活检,导致针道种植转移的概率每年的累积风险大约是千分之9;而且可以通过同时性的介入栓塞或者射频消融治疗,大幅度降低。 穿刺活检,是获得可靠的病理诊断,同时获得足够的组织标本进行基因检测等分子分析,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几十年的相关研究均显示,穿刺活检导致针道种植转移的概率低于百分之一,不必成为大家恐慌的因素。 参考文献: [1]. Needle tract seeding after endoscopic ultrasound-guided tissue acquisition of pancreatic tumors: A nationwide survey in Japan. Dig Endosc. 2022 May 3. doi: 10.1111/den.14346 [2]. Needle track […]

小D
警惕!肿瘤复发转移前,身体会发出这些信号!

警惕!肿瘤复发转移前,身体会发出这些信号!

恶性肿瘤之所以可怕,就是因为它具有极强的侵袭性、转移性,尤其发生复发转移后,死亡率非常之高。据统计,绝大多数肿瘤患者死于手术、放化疗后的复发转移。 由于癌症容易发生复发转移,今天就一起来看看发生复发转移有什么征兆以及怎样来预防它! 出现以下情况警惕癌症复发转移! 一、出血征象   出血也是肿瘤病人常见的症状之一。肿瘤体坏死往往会引起局部小量出血,但若肿瘤体侵蚀周围的血管,则会造成严重的大出血。常见的有呕血、黑便、阴道流血、尿血、流鼻血、痰中带血等。 二、阻塞征象   体内任何管腔内的肿瘤体增大,都会引起管腔变化,最常见的是管腔狭窄,更有甚者会造成管腔阻塞。   胸腔的纵隔肿瘤增大,就会使上腔静脉和心脏受到挤压而离位,造成静脉怒张,出现供血不足,导致心慌缺氧; 气管和咽喉肿瘤增大,会压迫气管和咽喉部神经,从而出现气短和声音嘶哑、语不出声的征象; 腹膜后肿瘤和前列腺肿瘤增大,会压迫输尿管,出现小便不畅或无尿等临床表现的征象。 三、体重下降   病人体重下降是癌症常见的体征之一。病人通过治疗后,体重应保持平稳。如果在较长时间内又出现原因不明的体重下降,就应检查有无肿瘤复发的可能。 四、淋巴结肿大 患者通过治疗后,应关注自身各部位的淋巴结是否肿大。可经常检查淋巴系统,防患于未然。如颈部、下颌、锁骨窝、腋窝、腹股沟等部位这些淋巴区域是肿瘤转移的重要途径,不论是否出现疼痛,一旦发现肿大,应立即就医。 五、疼痛征象 肿瘤患者往往有转移病灶,病痛非常明显。一般多见于骨转移。瘤体直接浸润神经组织,或较大的瘤体压迫了体内管腔,都可引起组织坏死和产生炎症,出现疼痛征象。 骨转移症状 骨转移的患者最常见,也是最早出现的症状是骨头疼痛。早期患者会出现间歇性的疼痛,且较轻,卧床休息后可以得到化解。随着转移灶扩大,疼痛加剧,且表现为持续性疼痛。 还有一个常见症状为病理性骨折。椎骨的病理性骨折表现为椎体变形,塌陷,骨髓压迫症状,患者可以察觉到神经根痛或者感觉障碍。当病变发展到脊髓时,脊髓受压迫会引起截瘫。 此外,患者还伴有低热,乏力,贫血,消瘦,食欲减退等症状。值得一提的是,很多晚期患者发生病理性骨折,尤其是表现为脊柱骨折时,常被误诊为老年骨质疏松所致的骨折。 六、发热征象 肿瘤病人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发热现象,这在临床上称为“癌瘤热”。肿瘤组织坏死,瘤体侵入腹腔神经丛,肿瘤代谢物进入血流,肿瘤脑转移等,均可引起发。 七、头疼是脑部转移吗? 脑转移大部分都是出现在疾病的后期,一旦出现,病情往往会迅速恶化,预后大多不好。 脑转移的患者首要表现便是头痛,早期表现出轻微头痛,头晕,性格、行为改变等,严重的可有头痛、恶心、呕吐、肢体感觉,语言障碍及运动障碍等中枢系统的表现。 八、腹胀,肝区疼痛是肝转移吗? 肝转移早期通常没有特别的症状,随着病情的进展,患者会出现乏力,消瘦,低热,肝区隐痛不适,腹部肿块,腹腔积液,腹胀及疼痛等,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黄疸。 癌症的复发和转移,主要与患者机体内环境的改变、机体的抗病能力下降等有关。大多数恶性肿瘤患者经手术、放化疗治疗后五年内复发,半年内的复发转移率高达69%。 原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院长王圣忠强调,肿瘤治疗后6个月内是复发、转移的“高危期”,尤其是前三个月更是肿瘤转移复发的“高危关键期”。患者须谨慎对待。因此,定期复诊是终身性的。 在恰当的时间、给予恰当的预防和治疗,其实是可以有效降低肿瘤的复发转移风险。 因此,为了减少复发转移,建议合理饮食、适度锻炼、定期复查、忌烟酒、改善不良情绪、提高免疫力等。这些都能对减少肿瘤的复发转移起到积极作用。 怎样才能有效预防控制复发和转移?   要有效预防控制复发和转移,应避免两种错误思想和行为。   一是被发现早期癌症后,不引起重视,不继续检查和正规治疗,以致延误病情,早期拖成晚期。   二是自己没有主张,病急乱投医,听信外行人不负责任的建议,东奔西跑,甚至随便让非正规肿瘤外科医生做手术,这是非常危险的最容易导致肿瘤扩散的行为。 虽然,目前还没有哪一家医院敢保证把所有癌症患者都治愈,但可以说,已经治愈了的癌症患者中至少99%是正规医院治愈的。 只有最大限度的减少癌细胞和保护好正常组织,才有可能治愈癌症远离复发。 经过初步正规治疗以后的癌症患者又如何预防复发和转移? 这可能是大家更加关心的问题。 第一,制定系统科学的治疗方案。 在治疗前要由有经验的包括外科、放疗、化疗、靶向治疗、中医药肿瘤专家在内的专家组进行会诊讨论,制定详细的、完整的、系统的、科学的治疗方案。 显然,只有到综合性的专科医院才有条件做到这一点。在这里要提醒各位患者,在决定自己或亲戚朋友治疗方案时要多问一问,想一想,不要贸然做决定。 第二,要完成治疗计划。 手术、放疗、化疗、免疫和靶向治疗是目前常用的有效办法,但没有任何一种治疗方法单用就可以保证治愈癌症,绝大多数都需要综合治疗。 不要认为已经做了手术,甚至还是根治术就万事大吉。 有些患者手术和放疗以后还要继续化疗,这是防止肿瘤复发和转移的重要手段,也是手术以后还要做放化疗的重要原因。 术后放化疗可以大大降低复发率,提高生存率。当然,也不是放化疗以后就可以高枕无忧,有些病人手术或放化疗以前已经有远处转移,只是当时转移肿瘤很小,一般的检查发现不了。 中医药治疗是降低患者手术和放化疗毒副作用、提高生活质量、防止复发和转移的重要手段,但除非病情太过晚期,一般不宜单独应用。 […]

半夏
癌细胞最容易转移至哪些部位?

癌细胞最容易转移至哪些部位?

众所周知,绝大部分的癌症病人不会死于原发肿瘤,除非肿瘤过大,压迫到重要脏器,例如脑瘤,不管是恶性还是良性都是那么凶险。否则也就是身体里多了个难看的家伙,活得不舒服。 然而,癌细胞的转移则让事情变得不简单,它会让肿瘤出现在一些重要器官,比如脑、肝、肺、骨等,这个时候就不是活得不舒服的事了。所以研究癌细胞的转移,对控制和治疗肿瘤是至关重要的。本文基于目前科学家对于癌症转移的研究,通过浅显易懂的方式做个科普,以期帮助病友增加此方面的了解。 癌细胞是如何产生的? 癌细胞是正常的细胞由于物理、化学、病毒等致癌因子导致的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突变所转变而成的。 原癌基因通常是帮助细胞生长的基因。当一个原癌基因发生突变(改变)或它有太多份拷贝,使得其毫无必要的永久打开或永久激活时,它就变成了一个“坏”的基因。当这种情况发生时,细胞生长就会失去控制,从而导致癌症发生。这个坏基因被称为致癌基因。抑癌基因是延缓细胞分裂、修复DNA错误或告诉细胞何时死亡(即细胞凋亡或程序性死亡)的正常基因。当抑癌基因不能正常工作时,细胞就会失去控制,从而导致癌症。 一般情况下,身体的正常机制和免疫系统会力保身体的正常运行,将想要癌变的叛乱分子清除出去,因此正常细胞发展成癌细胞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是如果持续的受到外界不良的刺激,例如吸烟、辐射、饮酒和年龄老化,正常细胞的基因会发生突变,多次突变可能会导致细胞的癌变。 癌细胞有什么特性? 癌细胞之所以能够转移和扩散,与其自身特性有关,相比于正常细胞,它具有如下特征: 1. 无限增殖 在适宜条件下,癌细胞能无限增殖,成为“不死”的永生细胞。正常细胞都具有一定的最高分裂次数,如人的细胞一生只能分裂50~60次。然而,癌细胞的分裂次数却没有上限。 2. 接触抑制现象丧失 正常细胞生长相互接触后,其运动和分裂活动都要停顿下来。在体外培养条件下则表现为细胞贴壁生长汇合成单层后即停止生长。癌细胞则不同,其分裂和增殖并不因细胞相互接触而终止,在体外培养时细胞可堆累成立体细胞群,故癌细胞接触对癌细胞的增殖无抑制作用。 3. 癌细胞间粘着性减弱 癌细胞与其同源正常组织相比,细胞间的粘着性降低,故癌细胞在体内容易分散和转移。在正常细胞外被中的纤粘连蛋白是一种细胞外粘着糖蛋白,它增强了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的粘着。癌细胞的纤连粘蛋白显著减少或缺失,钙粘蛋白合成发生障碍,从而破坏了细胞与基质之间和细胞与细胞之间的粘着,因此癌细胞具有易于侵润组织和转移的属性。 此外,癌细胞还有许多不同于正常细胞的属性,鉴于此文写作目的,只列举相关的特性。 癌细胞是如何转移的? 癌细胞喜欢转移向哪个部位? 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北京协和医学院基础学院基础医学研究员章静波发现,癌细胞的转移一般都会转移到特定的目的地,而不会影响到其他的器官,也被称为“器官亲和性”。比如乳腺癌会容易转移到所属的淋巴结或肺和肝,前列腺癌会转移到骨、脊柱等;胃癌会转移到所属淋巴结,对胃壁造成侵犯,肺癌细胞还会转移到脑部。 常见的癌症转移主要有骨转移、肝转移、脑转移、肺转移、淋巴结转移、恶性胸水、恶性腹水等,不少癌症患者是因为转移行为才发现原发灶的,而且还有一部分检查也无法确认原发灶。 肿瘤容易转移的部位通常来源于这些原发灶: 1. 颈部淋巴结转移主要见于头颈部肿瘤、甲状腺肿瘤、颈段食管癌、支气管肺癌等。 2. 锁骨上淋巴结转移多源于乳腺癌、肺癌、胃肠道癌、食道癌和宫颈癌。 3. 腋窝淋巴结转移排除淋巴瘤的情况下,主要是乳腺癌转移,其次是肺癌、胃肠道癌转移。 4. 腹股沟淋巴结转移源自肛门癌、直肠癌、前列腺癌、女性外阴部癌和男性睾丸癌。 5. 脑转移源自肺癌、乳腺癌、肾癌以及少见的甲状腺和头部肿瘤。 6. 肺转移源自乳腺癌、卵巢癌、肾癌、胃肠道癌、骨癌及肺癌。 7. 肝转移源自胃肠道癌、胰腺癌、乳腺癌以及肺癌等。 8. 皮肤转移源自乳腺癌、肺癌(尤其是小细胞肺癌)及胃肠道癌。 9. 骨转移源自乳腺癌、肺癌、肾癌、前列腺癌、甲状腺癌多见。 10. 恶性腹腔积液源自卵巢癌、胰腺癌、胃癌及结肠癌。

半夏
淋巴瘤、乳腺癌有望迎来新标准疗法;息肉切除后为何还是得了肠癌?原因揭示!丨肿瘤情报

淋巴瘤、乳腺癌有望迎来新标准疗法;息肉切除后为何还是得了肠癌?原因揭示!丨肿瘤情报

要点提示 Ann Intern Med:息肉不完全切除显著增加结直肠癌风险 Nat Med:转移性癌症治疗,单次全基因组测序足矣 新药:阿基仑赛拟纳入突破性疗法,用于惰性非霍奇金淋巴瘤 新药:淋巴瘤ADC组合疗法达到III期试验终点,20年来首次优于一线标准疗法 新药:DS-8201公布III期试验结果,显著提高特定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PFS 01 Ann Intern Med:息肉不完全切除显著增加结直肠癌风险 近日,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探索了息肉不完全切除患者在接受结肠镜监测期间发生异时性肿瘤的风险,并发现息肉不完全切除与未来结直肠癌发生风险增加显著相关。   官网截图   这项观察性队列研究采用完全腺瘤切除(CARE)研究(2009-2012年)数据,患者来自2家学术医学中心,切除5-20 mm肿瘤性息肉、记录完全或不完全切除并接受监测检查。   研究结果显示,在初始研究的233例患者中,有166例(71%)接受至少1次监测检查。与完全切除相比,不完全切除后的中位至监测时间较短(中位数:17个月 vs 45个月)。与完全切除相比,不完全切除节段的任何异时性肿瘤风险更高[52% vs 23%;风险差异(RD):28%(95%CI 9%-47%);P=0.004],肿瘤性息肉数量更多(平均值:0.8 vs 0.3;RD:0.50(0.1-0.9);P=0.008),晚期肿瘤风险也更高(18% vs 3%;RD:15%(1%-29%);P=0.034)。不完全切除是异时性肿瘤最强的独立相关因素[比值比:3.0(1.12-8.17)]。   这些发现表明,通过培训和质量监测,进一步改进息肉切除术技术是有必要的。 02 Nat Med:转移性癌症治疗,单次全基因组测序足矣 基因组分析对于确定转移性癌症患者的治疗选择至关重要,但目前仍不清楚在疾病进程中应多久重复检查一次。近日,Nature Medicine杂志的一项研究发现,通常情况下,对转移灶活检组织进行单次全基因组测序(WGS)就足以识别标准治疗(SOC)基因组生物标志物和试验性治疗机会。 官网截图   研究人员共分析了250份活检组织配对样本的WGS数据,这些数据在231例具有代表性的多种转移性实体恶性肿瘤成人患者的治疗过程中纵向收集。   在活检间隔(中位数:6.4个月)内,患者接受一种或多线(大部分)SOC方案,这些方案广泛代表了所有主要治疗方式。   分析发现,SOC生物标志物和用于临床试验入组的生物标志物分别在23%和72%的活检组织中可以识别。对于SOC基因组生物标志物,研究人员观察到在99%的配对样本中,第一次和第二次活检之间完全一致。在第一次活检中识别的临床试验入组的219种生物标志物中,在随访活检中找到了94%。此外,在91%的患者中,第二次WGS分析未识别到临床试验入组的额外生物标志物。不过,当考虑小分子抑制剂或激素治疗靶向的特定基因时,观察到更频繁的基因组进化(分别为21%和22%的病例)。   该研究数据表明,在接受治疗的转移灶中,可操作基因组的进化有限。 03 新药:阿基仑赛拟纳入突破性疗法,用于惰性非霍奇金淋巴瘤 8 月9日,药品审评中心(CDE)官网公示,拟将复星凯特的CAR-T产品阿基仑赛注射液纳入突破性治疗品种,用于复发或难治性惰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包括滤泡性淋巴瘤(FL)和边缘区淋巴瘤(MZL)。   阿基仑赛是国内首款CAR-T疗法,今年6月23日刚刚获批上市,用于治疗既往接受二线或以上系统性治疗后复发或难治性大B细胞淋巴瘤成人患者。    […]

半夏
结直肠癌出现转移后的处理原则1 ——总则

结直肠癌出现转移后的处理原则1 ——总则

前言 本文的核心理念就两条: 1、结直肠癌转移后一定要区分严重程度,争取治愈,尤其是IVA期患者。 2、结直肠癌转移后的治疗一定要经过多学科评估,也就是MDT。 很不幸的是,即使结直肠癌根治手术后的患者,即使接受了标准化疗,但仍然有相当部分的结直肠癌患者最终会出现转移复发,或者有一些结直肠癌患者初诊断时就已经出现了肝转移和肺转移,称为IV期结直肠癌,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晚期结直肠癌,其生存机会就会显著的下降,还会面临死亡的风险。在转移部位中,最常见的就是肝脏,其次是腹膜、肺和远处淋巴结,骨转移及脑转移极少见。     在AJCC分期中,也依据复发转移的严重程度,把IV期结直肠癌分为3类: IVA期:指M1a,远处转移局限于一个器官,比如仅仅只有肝脏、肺或远处淋巴结中的一处,但没有腹膜转移。 IVB期:指M1b,远处转移局限于一个以上器官,比如既有肝转移又有肺转移。 IVC期:指M1c,预后最差,凡是有腹膜转移就是M1c。   IVA期通常优于IVB期优于IVC期。IVA期结直肠癌患者经过积极综合治疗的治愈可能性仍不低,有的甚至能达到40%以上,但IVB期患者的治愈率就明显下降,IVC期就更低。即使同是IVA期结直肠癌,病情也可以有很大差别,一个结肠癌伴有单个1cm的肺转移灶,是IVA,另一个有10个大小不等的肝转移,也是IVA,其治疗手段和生存时间显然很不一样。   我已经反复写过这个概念,无论哪种肿瘤,转移后需要评估转移病变的严重程度,尤其是结直肠癌的转移,一定要区分直接可切除、潜在可切除、不可切除。很简单,就是看诊断时外科能否通过手术切除结直肠癌的原发病灶和转移灶。外科评估后能切除干净就是直接可切除,外科说现在不能切缩小后可切除,就是潜在可切除,外科说即使缩小了也切不了,就是不可切除。   写这文章的中心思想是告诉IV期肠癌患者不要轻易放弃希望,积极治疗可以有治愈机会,甚至有二次治愈机会,尤其是IVA期的转移个数≤5个的患者,目标一定是综合治疗后完全治愈。随着手术水平的提高,以及药物的进展,有不少初始10处以上肝转移灶的患者,经过积极治疗后治愈。甚至有少部分的肝转移合并肺转移、局限性腹膜转移的患者,通过合适的全身治疗和手术等局部治疗手段,得到了治愈或者活过了5年,明显延长了生存期。 所以,一旦诊断晚期肠癌,要完善胸部CT、腹部增强CT或肝脏核磁检查,经济条件好的可以做Pet-CT,用以明确病变部位及数量、大小,然后将患者分为以下三类:初始可切除肠癌转移,初始不可切除潜在可切除肠癌转移及完全不可切除肠癌转移。(这是技术活,需要较高的临床水准) 初始可切除一般指的是晚期肠癌转移病灶≤5个,经外科评估后直接可切除的患者,然后依据CRS评分高低(临床复发风险评分),分成低风险和高风险,低风险组可以直接手术+术后化疗,高风险组强烈建议先化疗后手术。 初始不可切除潜在可切除指的是一开始晚期肠癌因肿瘤太大或数量较多切不了,但是通过化疗等全身治疗方法缩小肿瘤后,就可以切除,比如肝上有个20cm转移灶,把它缩成5cm就能切除了。这种情况要尽可能的依据病情选择最强有力的治疗方案,尽可能缩小肿瘤,后行手术治疗。 完全不可切除指的是晚期肿瘤诊断时已经弥漫性转移,到处都是,即使缩小肿瘤也不可能达到手术根治,那么这种情况就是通过药物,尽可能的控制肿瘤延长生存期。后续会写该类患者的六步治疗方式。 简单理解,如下表所示: 转移性 结直肠癌 累及范围 病变数量 治疗目标 治疗方式 直接可切除 仅累及肝脏或肺 通常≤5个 治愈 手术+化疗或化疗后手术 潜在可切除 可累及肝脏和其它器官:如肺 经常>5个 争取治愈,或延长生存 必须先全身治疗,后手术±局部治疗 不可切除 可累及多个器官包括腹膜 经常>5-10个 延长生存期 无紧急征象不手术,以全身治疗为主 看着简单,其实也并不容易,全身治疗和局部治疗的选择需要依据肠癌患者的年龄、合并症、身体素质(体力状况)、肠癌的解剖位置、转移癌的位置和大小、各种基因的表达、MMR状态等因素决定,判断各种治疗方式带来的获益和伤害,要做的好,需要的专业要求并不低。     正因为晚期肠癌有治愈机会及诊治的复杂性,目前非常提倡肠癌的MDT,也就是多学科协作,指的是擅长于肠癌治疗的肝胆外科、胃肠外科、肿瘤内科、肿瘤放疗科、放射科、病理科等科室的医生一起协作,对于该类型的患者进行综合诊治,更好的评判病情后制定治疗方案,增加治愈机会。 每一例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的生命都很重要,都希望能够争取接受MDT诊治,仔细彻底的评估病情,尽可能达到治愈状态。  反之,如果是胃癌肝癌或胰腺癌的多发转移,基本无法治愈,一般以药物治疗为主。注意的是,少部分上述类型的患者可能出现单发转移,比如胃癌术后单发肝转移或单发肺转移,仍存在治愈机会,应当进行MDT评估是否应该进行手术。  

半夏
如果癌细胞杀不完,就让它永久休眠吧!

如果癌细胞杀不完,就让它永久休眠吧!

文章来源:美中嘉和肿瘤防治   肿瘤切除了,也放化疗了,度过了最大的难关!   恭喜你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接下来你需要预防的是一些躲过各种治疗和免疫细胞,而进入休眠期的癌细胞,可能在日后不合时宜的“苏醒”……   既然这些肿瘤细胞这么难消灭,那不如就让它永久的休眠!永远不要醒过来!       半分钟读全文 肿瘤细胞在一定条件下维持休眠状态,持久休眠的播散肿瘤细胞是未来转移的种子。 休眠状态维持离不开NK细胞的大量增殖。 肝损伤等组织稳态的破坏干扰NK细胞扩增,促进转移发生。 阻止肿瘤转移可通过维持肿瘤细胞的长久休眠来实现。 最近,巴塞尔大学的科研团队有一个新发现:肿瘤在体内生长一段时间后,即使切除了原发肿瘤,远处的组织中也会存在一种播散肿瘤细胞(disseminated tumour cells,DTC),而这些持久休眠的播散肿瘤细胞是未来转移的种子。 细胞从休眠状态变成转移状态的机制是这次研究的最大成果,也有望将肿瘤永久维持在休眠状态。这一研究已发表在《Nature》顶尖杂志上。 休眠,如何变成转移? 提到癌细胞休眠,很多肿瘤患者都或多或少知道一些,但是有不明白其中的真正含义。如果你想知道什么是肿瘤休眠的话,洋葱课堂就带你研究。 1 NK细胞把癌细胞维持在休眠状态   研究人员通过乳腺癌肝转移的肝脏样本中发现,休眠与转移并存。两者的关键区别在于NK细胞,我们把它比喻成人体的“小卫士”。   实验发现,休眠环境中的NK细胞数量比肿瘤转移灶中多得多。进一步的研究揭示了休眠环境中NK丰度增加的原因。   通过对乳腺癌小鼠的肝脏研究发现,白介素-15(IL-15)就像“粮草”一样,能帮助“小卫士”NK细胞的大量分裂,变成庞大的队伍,这个队伍有一种特殊的“安抚剂”——细胞因子干扰素INF-γ,可以把播散肿瘤细胞这个“恶魔”维持在休眠状态。 2 肝星状细胞破坏休眠状态,导致转移   准确的说是,激活状态的肝星状细胞会破坏休眠状态。   休眠状态时的肝星状细胞是“静止”的,并不会导致转移的发生。当出现慢性炎症或持续感染时,肝星状细胞被激活,分泌一种“干扰素”CXCL12分子,挤走了“粮草”IL-15的位置,打断“小卫士”NK细胞的分裂,队伍集散了,因而肿瘤细胞这个“恶魔”的休眠结束,开始大量增殖,即转移的发生。 休眠状态(左)vs转移状态(右) 让肿瘤一直休眠、“长睡不起” 明晰了肿瘤休眠的必要条件,从休眠到转移状态的干扰因素,那么我们的目标是将肿瘤的休眠状态一直维持下去,让肿瘤这座“火山”休眠。 1 保持NK细胞的活性和增殖能力   理论上来说,NK细胞越多,肿瘤细胞的休眠状态越稳定。NK细胞的维持在分子水平的研究表明,与CXCL12分子与IL-15有关,两者是竞争关系。CXCL12分子限制了NK细胞分裂和增殖,而IL-15能促进NK细胞进行大量增殖。   是否可以利用IL-15的人为干预限制CXCL12分子与NK细胞结合,进而保持NK细胞的活性和增值能力,这是解开转移难题的一个突破口。 2 预防肝星状细胞的激活   另外一个维持肿瘤细胞休眠的重要因素是组织稳态,它的破坏给休眠的肿瘤细胞提供了激活的机会。由激活的肝星状细胞介导的慢性肝损伤是组织稳态的长期破坏者,它不仅能释放因子阻止肝脏中肿瘤细胞的休眠,还能重新激活肺的休眠细胞。是十足的危害之一。   科学家试图从微观分子层面来维持组织稳态,而肿瘤患者也可以为自己的健康努力。   作者在文章中说道,“在患者中,衰老等免疫力下降、反复感染、生活方式相关的伤害(包括酒精刺激、肥胖、吸烟等)都有可能触发组织稳态的破坏。” 洋葱总结 火山喷发,威力巨大; 若在休眠期,则美丽而富饶。 […]

半夏
乳腺癌防复发,你必须get这份复查攻略

乳腺癌防复发,你必须get这份复查攻略

文章来源:美中嘉和肿瘤防治 杨女士在8年前确诊了乳腺癌,经过手术和化疗之后,平安地度过了5年生存期。她想当然地认为,过了5年不复发,乳腺癌就不会再“卷土重来”了,所以就放松了警惕。万万没想到,几个月前她因为高烧不退就诊,发现癌细胞竟然转移了! 究其原因,就是杨女士在5年之后疏于复查,让癌细胞有了“可乘之机”,未能及时发现复发转移病灶,最终功亏一篑。相信很多患者都会存在这样的侥幸心理,认为治疗5年之后就安全了。其实,乳腺癌的复查随访是患者需要长期重视的。 乳腺癌随访的意义是什么? 01 随访过程也是治疗过程 乳腺癌是一个比较特别的癌种,它与患者的激素水平密切相关。有人说,手术或放化疗后不就没事了吗!  其实不然,在后续的治疗过程中,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激素受体情况来决定用药。例如,有的患者需要服用5年以上的三苯氧胺或芳香化酶抑制剂。随访过程中可以及时监测、调整用药等。 02 及时发现复发和新生的对侧乳腺癌 乳腺癌患者接受治疗后,不仅患侧胸有复发的风险,对侧乳腺癌的几率相对于健康女性来说也会增加2%-11%。随访过程也是复发监测过程,直接关系到患者本人的健康。 03 监查远处转移和第二癌 远处转移是指癌细胞转移到远处的骨、肺、淋巴结等,定期随访、全身检查就显得特别重要。这可能与患者本身有关,也可能与放化疗等因素有关。虽然出现的机率可能并不高,但仍然要警惕,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乳腺癌复发高峰是什么时候? 复发高峰   3年内:在所有复发的患者中,80%发生在治疗后的3年之内; 3-5年:在所有复发的患者中,10%发生在治疗后的3-5年。 6-8年:激素受体表达阳性的乳腺癌患者,在治疗之后的第6-8年会出现第二个复发高峰期。 传统观念认为,肿瘤患者经过根治治疗后生存期达到5年以上,就认为是临床治愈了。但对于乳腺癌患者来说,她们需要长达10年以上的时间才能达到真正的“治愈”! 复查时间应该怎样安排? 在没有发现复发或转移征象的情况下:   前3年:每3-6个月复查1次。 3年后:每6-12个月复查1次,直到满5年。 5年后:每年复查1次即可。 选择保乳手术的患者,需要每6个月进行1次乳腺检查;原位癌的患者,一般治疗后的前5年每年复查2次,之后每年复查1次。 复查时都查什么? 一般来说,复查项目包括血液检查、胸部CT、乳腺钼靶检查、骨扫描等等。 血液检查:包括血常规、生化检查和肿瘤标志物等。 肺CT:可以及时发现肺部转移情况。 B超:包括肝胆胰脾,乳腺及腋窝,子宫及附件、颈部淋巴结等部位的B超检查。绝大多数的乳腺肿物与复发均能在B超检查中被发现。 乳腺钼靶检查:建议每年查1次,可以发现患侧乳腺的复发肿瘤或另一侧乳腺的新发肿瘤。 骨扫描:如患者在随访过程中出现骨转移的症状,怀疑骨转移时,需进行骨扫描检查,但不必作为常规检查。   患者在复查时可能用到的辅助检查有多种,具体做什么检查,需要临床医生根据患者的身体情况、用药情况等综合考虑后给出决策。    

半夏
胃癌治疗后,除了复查,还有这些事项要注意

胃癌治疗后,除了复查,还有这些事项要注意

对抗胃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胃癌本身以及治疗,如手术切除部分或全部的胃,都会对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产生影响。与此同时,在治疗后,胃癌生存者也面临着复发、第二原发癌的风险。因此,对于胃癌生存者及家属来讲,在治疗后,仍有许多事项需要注意、面对以及解决,治疗结束,并不意味着一劳永逸。   胃癌生存者在治疗后,有哪些注意事项呢?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下。   图片来源:123RF 复查和随访 胃癌不仅容易复发,也容易转移。因此胃癌治疗后的复查是治疗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定期复查可以更早发现胃癌复发、第二原发胃癌以及术后并发症,并及时干预处理,从而延长患者的总生存期,改善生活质量。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胃癌诊疗指南2021》建议,随访应按照患者个体化和肿瘤分期的原则,如果患者身体状况不允许接受一旦复发而需要的抗癌治疗,则不主张对患者进行常规肿瘤随访和监测。   对于早期、进展期及晚期胃癌生存者随访的具体方法及频率,CSCO《胃癌诊疗指南2021》建议如下:   随访频率:术后前2年,每3-6个月1次;然后每6-12个月1次,至术后5年;术后5年后,每年1次。   随访内容(无特指时即为每次):1)临床病史;2)体格检查;3)血液学检查(全细胞计数和化学分析,肿瘤标志物CEA和 CA19-9);4)幽门螺杆菌检测;5)营养学评估(维生素B12、铁离子);6)胸、腹部、盆腔增强CT检查(术后1年,每6-12个月1次,然后每年1次);7)胃镜检查。   对于症状恶化及新发症状,则应随时随访。   图片来源:123RF 保持健康体重 体重减轻是胃癌患者治疗后的常见症状。由于胃癌和治疗的副作用,使患者很难摄入足够的食物或充足的营养来保持健康体重。   日常饮食应富含全谷物、蔬菜、水果和豆类;少食多餐,大约每2-3小时吃少量食物,延长进食时间;增加热量摄入;记录饮食习惯,找到哪些食物会引起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问题,从而避免食用等,将有助于增加体重,避免体重减轻。   此外,还应避免使用营养补充剂,应通过饮食来满足营养需求。如果确实需要服用补充剂,如钙、维生素D和铁等,应在医务人员指导下服用,切勿自行服用。 应对倾倒综合征 倾倒综合征是失去幽门或胃的正常生理功能后,胃内容物快速进入十二指肠或空肠,所引起的一系列全身或胃肠道症状的综合征,是胃大部分切除或胃癌根治术后常见的并发症。   在进食后,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腹胀痛、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同时还会导致血压突然下降,出现头晕、眩晕、软弱无力,甚至颤抖、晕厥等症状。   减缓进食速度,细嚼慢咽;减少含糖食物的食用量;增加饮食中脂肪含量,以取代含糖食物的热量;少食多餐;避免喝汤和非常流质的食物,以及通过药物或手术治疗,将有效应对倾倒综合征。   图片来源:123RF 防止再次患癌 胃癌生存者再次患癌症可分为两种情况:胃癌复发与第二原发癌。胃癌复发或第二原发癌症的风险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胃癌分期和诊断时的年龄等。研究显示,有助于预防癌症的措施,也有助于预防癌症的复发及第二原发癌。   遵循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规律运动,并将其作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要多走路,减少坐着的时间;饮食富含全谷物、蔬菜、水果和豆类的饮食;限制食用红肉和加工肉类;限制含糖饮料的饮用,日常应饮用水和不加糖的饮料;限制“快餐”和其他脂肪、淀粉或糖含量高的加工食品;限制饮酒量,最好是戒酒以及戒烟等,将有助于防止再次患癌。 总而言之,与胃癌的抗争,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需要做好持久战斗的准备。要正确认识胃癌,避免恐惧心理,建立新的生活及进食习惯,并做好定期复查。唯有如此,才能有效延长生存期,改善生活质量。       “本文转载自e药环球 (ID: ey_global),未经授权不得二次转载。   版权说明:本文经药明康德内容团队微信公众号e药环球授权转载,欢迎个人转发至朋友圈,谢绝媒体或机构未经授权以任何形式转载至其他平台。  

半夏
乳腺癌患者治疗后可以怀孕吗?会增加复发风险吗?

乳腺癌患者治疗后可以怀孕吗?会增加复发风险吗?

文章来源:e药环球   2020年,乳腺癌发病率超过肺癌成为全球最常见的癌症。幸运的是,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以及新的乳腺癌治疗策略普及,患者生存率得到很大提升。 不过,在新发乳腺癌患者中,很大一部分为年轻女性。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数据显示,31%的新发乳腺癌和21%的乳腺癌死亡发生在绝经前女性中;而且绝经前乳腺癌的发病率仍在不断上升。这意味着,将有越来越多的年轻女性罹患乳腺癌。   当年轻女性患上乳腺癌时,对她们的危害是巨大的,可能会对以后生活造成严重影响,比如怀孕。那乳腺癌患者还能怀孕吗?会导致癌症复发和转移吗?今天,我们就为读者讲解乳腺癌与怀孕的一些问题。   图片来源:123RF 患乳腺癌后可以怀孕吗? 乳腺癌的一些治疗可能会对女性的生育能力产生影响。例如,乳腺癌化疗可能会损伤卵巢,有时会导致不孕。不过,尽管如此,许多女性在接受乳腺癌治疗后仍可以怀孕。   对于有怀孕计划的乳腺癌患者,应在开始乳腺癌治疗之前同医务人员沟通,选择保护卵巢的治疗方法,或求助于辅助生殖技术,提前取卵冻存等,降低不孕风险。 乳腺癌治疗后应该等多久才能怀孕? 美国癌症协会(ACS)建议,乳腺癌患者在治疗完成后,最好是等待至少2年再尝试怀孕。这是因为乳腺癌最有可能在确诊后的前2年内复发。   此外,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患者,通常在初始治疗后5至10年,应进行辅助激素治疗。在这段时间内如果想要怀孕,ACS建议,应激素治疗至少2年,停止治疗后再怀孕,然后在婴儿出生后应再次开始激素治疗。   需要注意的是,等待至少2年的建议,并不是基于临床试验的数据;而且每一名乳腺癌患者的年龄、乳腺癌的类型、身体状况以及复发的风险有很大差别,具体的怀孕时间,可以听取为自己治疗的医务人员建议。最好是在月经规律、各项身体机能良好的基础上,选择最佳的怀孕时间。   图片来源:123RF 怀孕会引起乳腺癌复发吗? 许多乳腺癌对雌激素敏感,因此有人担心,怀孕导致的高激素水平,可能会增加乳腺癌复发风险。但实际上,现有大多数研究显示,怀孕并没有增加乳腺癌成功治疗后复发的风险。 乳腺癌治疗后可以母乳喂养吗? 乳腺癌的治疗,如手术、放疗等,可能会对乳房产生影响,如产奶量减少,以及结构变化等,导致母乳喂养时疼痛。尽管如此,仍有很多乳腺癌患者在治疗后,可以进行母乳喂养。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使用乳腺癌治疗药物(如激素治疗)的女性,在母乳喂养前,应同医务人员沟通,确认是否可以母乳喂养。因为一些药物可进入乳汁,可能会对婴儿产生不利影响。   此外,没有证据表明乳腺癌治疗后母乳喂养,会增加复发风险。而且一些研究发现,有母乳喂养史,可能会降低乳腺癌复发风险。   图片来源:123RF 乳腺癌史会对孩子产生危害吗? 目前,没有证据表明母亲有乳腺癌史,会对刚出生的孩子有任何直接影响。研究人员发现,母亲患有乳腺癌,孩子出生缺陷或其他健康问题的风险并没有增加。   不过,从长远来看,有乳腺癌家族史,将来患乳腺癌的风险会升高。总体而言,约15%的乳腺癌患者有乳腺癌家族史。 乳腺癌治疗会对胎儿产生危害吗? 对于在怀孕期间患有乳腺癌的女性,乳腺癌的治疗,包括化疗、放疗、激素治疗、免疫治疗或靶向治疗等,都可能会影响正在生长的胎儿。因此,在癌症治疗期间,应尽可能避免怀孕。   此外,在治疗前,应同医务人员沟通,权衡治疗风险,最好是既能防止不治疗引起的癌肿瘤生长风险,同时又减少对胎儿的影响。   总而言之,年轻的乳腺癌患者在治疗后,仍是可以怀孕的。不过,在怀孕时有很多事项需要注意。因此,在治疗前后,应充分的同医务人员沟通,确保自身健康以及孩子平安出生。   参考资料 [1] Emily Heer, et al.,(2020). Global burden and trends in premenopausal and postmenopausal breast […]

半夏
癌症转移,癌细胞最容易转移至哪些部位?

癌症转移,癌细胞最容易转移至哪些部位?

众所周知,绝大部分的癌症病人不会死于原发肿瘤,除非肿瘤过大,压迫到重要脏器,例如脑瘤,不管是恶性还是良性都是那么凶险。否则也就是身体里多了个难看的家伙,活得不舒服。 然而,癌细胞的转移则让事情变得不简单,它会让肿瘤出现在一些重要器官,比如脑、肝、肺、骨等,这个时候就不是活得不舒服的事了。所以研究癌细胞的转移,对控制和治疗肿瘤是至关重要的。本文基于目前科学家对于癌症转移的研究,通过浅显易懂的方式做个科普,以期帮助病友增加此方面的了解。 癌细胞是如何产生的? 癌细胞是正常的细胞由于物理、化学、病毒等致癌因子导致的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突变所转变而成的。 原癌基因通常是帮助细胞生长的基因。当一个原癌基因发生突变(改变)或它有太多份拷贝,使得其毫无必要的永久打开或永久激活时,它就变成了一个“坏”的基因。当这种情况发生时,细胞生长就会失去控制,从而导致癌症发生。这个坏基因被称为致癌基因。抑癌基因是延缓细胞分裂、修复DNA错误或告诉细胞何时死亡(即细胞凋亡或程序性死亡)的正常基因。当抑癌基因不能正常工作时,细胞就会失去控制,从而导致癌症。 一般情况下,身体的正常机制和免疫系统会力保身体的正常运行,将想要癌变的叛乱分子清除出去,因此正常细胞发展成癌细胞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是如果持续的受到外界不良的刺激,例如吸烟、辐射、饮酒和年龄老化,正常细胞的基因会发生突变,多次突变可能会导致细胞的癌变。 癌细胞有什么特性? 癌细胞之所以能够转移和扩散,与其自身特性有关,相比于正常细胞,它具有如下特征: 1. 无限增殖 在适宜条件下,癌细胞能无限增殖,成为“不死”的永生细胞。正常细胞都具有一定的最高分裂次数,如人的细胞一生只能分裂50~60次。然而,癌细胞的分裂次数却没有上限。 2. 接触抑制现象丧失 正常细胞生长相互接触后,其运动和分裂活动都要停顿下来。在体外培养条件下则表现为细胞贴壁生长汇合成单层后即停止生长。癌细胞则不同,其分裂和增殖并不因细胞相互接触而终止,在体外培养时细胞可堆累成立体细胞群,故癌细胞接触对癌细胞的增殖无抑制作用。 3. 癌细胞间粘着性减弱 癌细胞与其同源正常组织相比,细胞间的粘着性降低,故癌细胞在体内容易分散和转移。在正常细胞外被中的纤粘连蛋白是一种细胞外粘着糖蛋白,它增强了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的粘着。癌细胞的纤连粘蛋白显著减少或缺失,钙粘蛋白合成发生障碍,从而破坏了细胞与基质之间和细胞与细胞之间的粘着,因此癌细胞具有易于侵润组织和转移的属性。 此外,癌细胞还有许多不同于正常细胞的属性,鉴于此文写作目的,只列举相关的特性。 癌细胞是如何转移的?   癌细胞喜欢转移向哪个部位? 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北京协和医学院基础学院基础医学研究员章静波发现,癌细胞的转移一般都会转移到特定的目的地,而不会影响到其他的器官,也被称为“器官亲和性”。比如乳腺癌会容易转移到所属的淋巴结或肺和肝,前列腺癌会转移到骨、脊柱等;胃癌会转移到所属淋巴结,对胃壁造成侵犯,肺癌细胞还会转移到脑部。 常见的癌症转移主要有骨转移、肝转移、脑转移、肺转移、淋巴结转移、恶性胸水、恶性腹水等,不少癌症患者是因为转移行为才发现原发灶的,而且还有一部分检查也无法确认原发灶。 肿瘤容易转移的部位通常来源于这些原发灶: 1. 颈部淋巴结转移主要见于头颈部肿瘤、甲状腺肿瘤、颈段食管癌、支气管肺癌等。 2. 锁骨上淋巴结转移多源于乳腺癌、肺癌、胃肠道癌、食道癌和宫颈癌。 3. 腋窝淋巴结转移排除淋巴瘤的情况下,主要是乳腺癌转移,其次是肺癌、胃肠道癌转移。 4. 腹股沟淋巴结转移源自肛门癌、直肠癌、前列腺癌、女性外阴部癌和男性睾丸癌。 5. 脑转移源自肺癌、乳腺癌、肾癌以及少见的甲状腺和头部肿瘤。 6. 肺转移源自乳腺癌、卵巢癌、肾癌、胃肠道癌、骨癌及肺癌。 7. 肝转移源自胃肠道癌、胰腺癌、乳腺癌以及肺癌等。 8. 皮肤转移源自乳腺癌、肺癌(尤其是小细胞肺癌)及胃肠道癌。 9. 骨转移源自乳腺癌、肺癌、肾癌、前列腺癌、甲状腺癌多见。 10. 恶性腹腔积液源自卵巢癌、胰腺癌、胃癌及结肠癌。    

半夏
肺癌进化史:转移是怎么发生的?

肺癌进化史:转移是怎么发生的?

癌症的产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多因素多步骤的漫长的生物学过程。那么,能否对肿瘤寻踪溯源,找出肿瘤进化和转移的关键,从而进一步指导临床个体化治疗呢? 癌症转移是影响预后的关键因素 对于一个刚刚确诊的肿瘤患者,家属最关心的就是有没有发生转移,是早期还是晚期。这在临床来讲,就是基于TNM的临床分期。 临床分期评价的是体内恶性肿瘤的数量和位置。不同临床分期的患者,治疗方式选择不同,生存差异也非常大。如果存在转移,特别是经血道的远处转移,会严重威胁到患者生存。对肺癌来讲,一旦出现局部或远处转移,即判定为临床IV期,其预后是所有患者中最差的(图1)[1]。 图1.不同临床分期肺癌患者的生存曲线(第八版IASLC分期标准)[1] 远处转移是影响肿瘤预后的关键因素,也是导致治疗失败和死亡的首要原因。一直以来,科学家致力于肺癌远处转移发生机制的研究,期望能从中找到肿瘤薄弱点,给予关键性措施,将肿瘤彻底击溃。 基因测序揭示肺癌转移轨迹 最近,广东省人民医院的研究者就以肿瘤进化作为切入点,在国际肺癌联盟官方杂志《Journal of Thoracic Oncology》上发表了一篇探讨肺癌转移进化轨迹的研究论文[2]。今天,癌度小编将带大家看看这些研究成果对我们临床肺癌诊治有何意义。 研究人员对初治晚期肺癌患者(47例患者,共174个样本;其中40例患者具有配对的原发和转移样本)进行单个区域或多个区域的全外显子组测序,分析转移驱动基因、转移时序,和进化起源等(图1)。为了确保结果的可靠性,他们利用国际著名癌症中心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MSK)队列进行验证。 图2.研究设计概览 原发灶和转移灶:基因组差异大 研究人员在原发肿瘤和转移肿瘤中分别检测到6870种和10787种突变,提示转移肿瘤的基因突变更为复杂。TP53、EGFR、KEAP1、KRAS是较为频繁出现的突变基因,它们在原发灶、转移灶间的基因组一致性较高,提示在肿瘤进化过程中,这些基因相对保守。但异质性分析发现,原发灶和转移灶间基因组异质性大,且不同转移部位和相应原发灶间的异质性差别大。 高度的异质性是肿瘤控制的难题,如何开发克服异质性的药物,或尽可能在早期控制肿瘤,是今后研究的一大努力方向。 图3.  原发灶-转移灶(P-M)基因拷贝数变异情况统计 肺癌转移机制复杂,多种基因变异共同作用 机体的防御精巧全面,肺癌是怎么发生转移的?其实,狡猾的肿瘤往往会利用关键的调控靶点,突变事件发生后,它们就能突破肿瘤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障碍,逐渐形成转移灶。 通过测序数据,研究人员观察到,MYC扩增、NKX2-1扩增、RICTOR扩增、arm 20p-gain和arm 11p-loss是潜在的肺癌转移关键事件;此外,MYC扩增还与不良预后有关(图4),这些结果提示,肺癌发生转移,最有可能是由多种分子改变参与的复杂过程。针对这些过程的多靶点药物,或许能有效阻断肺癌转移,值得科学家后续探讨。 图4.常见的肺癌转移关键分子事件(左)及MYC扩增与预后的关系(右) 肺癌转移多为晚期播散,跳跃转移多见, 早筛早诊早治最重要 原发灶→转移灶的过程,需要历经多久?这对我们了解肺癌生物学行为和制定干预措施很重要。通过统计学模型,科学家发现多数肺癌转移为晚期播散(转移细胞在原发灶≥1cm时开始播散,占61.1%),而淋巴结转移多数为早期播散。此外,转移播散约在临床发现原发灶后2.7年内发生,其中淋巴结转移为4.26年内,而局部转移(胸膜)和远处转移约为2.11年(图5)。 图5.播散时原发灶大小估测(左)及转移确定前的肿瘤播散时间(右) 通过进一步构建进化树,研究人员发现多数转移灶并不经过淋巴结,而是直接由原发灶跳跃转移而来。这和我们想象中的原发灶先出现淋巴结转移,再发生血道转移并不一致。这一结果虽然样本量少需要进一步验证,但值得我们关注。 以上结果提示我们,肺癌早筛早诊早治很重要,当体检胸部CT发现可疑的病灶时,要定期随访观察;怀疑恶性时及时手术;手术切除后,如存在高危因素,要进行规范的个体化干预以预防复发转移。 转移进化轨迹研究,将助力肺癌的个体化诊疗 发现肿瘤进化过程中的蛛丝马迹,将为今后肺癌的个体化诊疗提供重要的线索。“转移”作为肿瘤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中的重大课题和难题,一直在不断地被研究。滴水石穿,相信点滴的科学证据会逐步助力我们克服这一难题,为实现肺癌患者的长期生存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Goldstraw P, Chansky K, Crowley J, et al. The IASLC Lung Cancer Staging Project: Proposals for Revision of the TNM Stage Groupings […]

半夏
活检真的会造成癌细胞的扩散和转移吗?

活检真的会造成癌细胞的扩散和转移吗?

文章来源:与爱共舞订阅号   作者:许柯 之前写过一篇文章《手术真的会造成癌细胞的扩散和转移吗?》(点击阅读原文),告诉大家手术造成癌症的扩散、转移的风险微乎其微,完全可以忽略不计。很多朋友看完文章之后在认同之余又提出了新的疑问“既然手术不会造成癌症的扩散和转移,那组织活检会不会呢?” 确实,很多患者喜欢为疾病进程中一些不好的变化去寻找原因,一是为了及时纠正,避免恶化的持续发生,二是找到原因可以缓解许多内心的压力。 因此,当癌细胞在体内发生扩散和转移的时候,直接接触病理组织的活检与手术自然就成了“头号嫌疑人”。之前我们已经为手术洗刷了冤屈,接下来就好好审审活检这个“嫌疑人”。 01 “嫌疑人”信息介绍 组织活检是指从患者体内切取、钳取或穿刺等取出病变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的技术。按照采样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开放式活检(手术切取)、内窥镜活检(活检钳钳取)、经皮穿刺活检(活检针穿刺)。 依据我们之前的介绍,手术切取可以直接排除嫌疑。接下来就将目光直接锁定在内窥镜活检和经皮穿刺活检上。 内窥镜活检是使用内镜进行检查,发现病变组织,使用活检钳将部分病理组织钳取出来,整个过程几乎没有什么风险会造成癌细胞的转移。术后严重并发症包括出血和穿孔,主要原因是深取或重复取样,与采样过程无关。因此,可以暂且排除内窥镜活检的嫌疑。 内窥镜活检钳 穿刺活检需在CT下进行,依据先前所拍摄的CT合成立体图像,找到肿瘤位置,将穿刺针刺入,抽取活体组织后拔出。整个过程穿刺针与组织虽然接触面积小但有穿刺的动作,可能会造成组织位移。同时,在抽取穿刺针的过程可能会将穿刺针上粘连的癌细胞带至别处。因此,穿刺活检嫌疑较大,应作为重点审讯对象。 穿刺活检过程 02 信息梳理及分析: 既然只剩下穿刺活检这一个“重点嫌疑人”,我们就一起来分析一下它“犯罪”的可能性。 以肺穿剌为例,穿剌针逐层穿过皮肤、皮下脂肪、肌肉、筋膜、胸膜、肺组织,最后到达肺肿物,取到极少部分组织后沿原路退出。 肺部活检CT图像 在这个过程中,确实可能会发生癌细胞沿着穿剌孔道种植转移。但经过我们多方调查,现已将此彻底排除。 2008年,美国俄亥俄州克利夫兰医疗中心的莱恩等报告了2001年之前发表的关于肾肿物穿刺活检的英文文献系统评价结果。在该系统评价中,肿瘤穿刺道种植较为罕见,发生率<0.01%,甚至小于穿刺活检的死亡率(0.031%)。 2015年,美国的梅奥诊所在《肠道》杂志上发布了一项研究,该研究对2034名胰腺癌病人进行研究,其中98名患者行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EUS-FNA),1536名患者未进行活组织检查。 在平均21个月的随访期内,经EUS-FNA活检的285名患者(占比57%)死亡,未经EUS-FNA活检的1167名患者(占比76%)死亡。由胰腺癌引起死亡的患者中,经EUS-FNA活检的251名患者(占比50%)死亡, 未经EUS-FNA活检的980名患者(占比64%)死亡。 接受了EUS-FNA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达到了22个月,未接受的仅为15个月。 因此,该研究团队得出结论,活检不会引起癌症扩散。同时,活检可以帮助医生对患者进行个体化的药物治疗,从而获得更好的治疗结果。 我们常说“拔出萝卜带出泥”,除了刺入过程有风险,拔出的过程风险似乎更大。 对此,人们也是早有防备。穿刺针都采用套管设计,外部有一个类似圆珠笔套的保护套,在靠近肿瘤表面时,将针头刺入,保护套不与肿瘤细胞直接接触。取样后再将针头收回保护套内,在穿刺抽离人体时就避免了肿瘤细胞外漏。 活检穿刺针 哈佛大学医学院附属丹娜法伯癌症研究院的乳腺癌外科专家Thanh Barbie医生指出“即使有癌细胞在活检中进入周边组织,也很快就会被周边组织中的免疫细胞清除。” 03 案件判决 有足够的证据证明活检是不会造成癌细胞的扩散和转移的。我们在继手术之后,再次为活检洗刷了罪名。 同时,活检作为最准确的诊断方式,被誉为是癌症诊断的“金指标”。影像学等手段无法替代活检在癌症诊断与病情判断时的重要地位。 因此,我们只需要依照医生指示和要求正常完成各项诊断检查即可,在做活检的时候不必有任何担心与顾虑。并且,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活检给患者带来的伤害也越来越小,不仅时间很短,而且在手术过程中几乎感觉不到不适。 如果实在担心或者需要多次取样,还可以选择更为安全的液体活检方式。只是准确率就要打一些折扣了。 最后,癌细胞扩散和转移的原因很多,但最主要的还是因为它自身的特性造成的,即无限增殖和可以通过血行、淋巴转移等方式转移至远端。这是我们无法避免的,不要将其怪罪于手术或活检,从而对医生及医疗技术产生不信任。 想要阻止癌细胞扩散和转移的最好方法就是好好治疗,让癌细胞得到有效控制,生命力低下它也就不会乱跑了。   参考文献: [1] Pancreatic Cancer; Mayo researchers find cancer biopsies do not promote cancer spread[J]. Biotech […]

半夏
为什么癌症容易复发转移?关于癌症复发转移你一定要了解的事

为什么癌症容易复发转移?关于癌症复发转移你一定要了解的事

预防癌症的复发与转移,应从生活中做起,一方面要应消除或避免促使癌症复发的各种因素,积极治疗与癌症相关的慢性病。

小D
难怪癌症转移能力强!《自然》新研究揭开癌细胞的特殊保护膜

难怪癌症转移能力强!《自然》新研究揭开癌细胞的特殊保护膜

为开发抑制癌症转移的疗法提供新目标

小D
得过一次肿瘤的人,再次得肿瘤的几率高出正常人11倍,该怎么办?

得过一次肿瘤的人,再次得肿瘤的几率高出正常人11倍,该怎么办?

肿瘤患者第二次患上肿瘤的机会比正常人高出11倍之多

小D
肿瘤是如何扩散的,患者又该如何防止扩散?

肿瘤是如何扩散的,患者又该如何防止扩散?

知晓原因,才能预防!

小D
肿瘤标志物升高是癌症吗?为啥癌友也得查?

肿瘤标志物升高是癌症吗?为啥癌友也得查?

一文读懂,专业解读!

小D
手术之后,如何防止肺癌复发?

手术之后,如何防止肺癌复发?

对于肺癌患者来说,能够手术无疑是“柳暗花明”、“枯木逢春”一般的惊喜了,大大提高了肺癌患者的五年生存率,但是“一刀切”也不代表就可以高枕无忧、一劳永逸了,肺癌的局部复发和转移是很常见的,这也是为何肺癌患者治疗失败,而死亡率高的原因,对于局部有高危因素的肺癌患者来说更是如此。   大约20%的Ⅰ期患者和高达50%的Ⅲ期患者在完全切除后出现局部复发(R0)。男性比女性更容易发现肿瘤复发。那么到底有没有办法去解决术后复发的问题,或者怎么才能让复发来得“慢一些”?这是很多研究者思考并为此努力的问题,目前来说防止肺癌的复发的方法一方面是进行临床干预,另一方面就是进行患者个人的行为习惯的干预,包括以下几点。   1 术后辅助治疗   尽管临床上一些肺癌患者可以通过外科手术达到“一刀切”的目的,但很多情况下,患者是无法得到完全切除的,此时外科手术对肺癌的局部控制是不足的,那么同为局部治疗手段的放射治疗,自然被列入肺癌的术后辅助治疗计划中。   肺癌术后辅助放疗的目的是减少局部复发的风险。而肺癌局部复发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肿瘤局部浸润程度(T)、局部淋巴结转移(N)及手术切除情况等。目前的研究认为,对于T1,T2及N0-1的患者,由于肿瘤相对局限,完整切除后局部复发的可能性极小,因此分期较早的肺癌患者没有必要进行局部放疗。放疗甚至可能会对这部分病人的生存产生负面影响。而对于跨肺叶性的病变及不能承受肺叶切除的高危人群,或者原发灶和(或)转移淋巴结有残留者应该进行辅助放疗以减少局部复发。一般术后多数主张在术后4周左右开始为宜。   近年来大量文献报道非小细胞肺癌早期即可能存在远处转移,特别是一些并不能被确定的潜在微小转移灶,其血行转移既与肿瘤局部浸润程度(T)、局部淋巴结转移(N)等相关,还与肿瘤的病理类型关系密切。虽然,对于不同分期的肺癌病例进行术后辅助化疗是否能提高远期生存率的结论不一。但是,化学治疗作为一种全身治疗尤其特有的优势,即它对于控制和消灭残存灶及微小转移灶有很大的作用,特别是已经存在的潜在的远处微小转移灶。由此可见,非小细胞肺癌术后辅助化疗是非常必要的。   另外目前对于术后有驱动基因突变阳性的患者来说,术后辅助的靶向治疗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可以明显提高肺癌患者的长期生存。   虽然现在对于肺癌患者手术切除后能够防止其局部复发的最佳治疗策略尚未明确。但是也由于个体差异性,不同的方法都具有可行性,目的都是只有一个,即旨在提高局部控制率,减少复发和转移。   2 改变生活习惯   现在的研究已经明确吸烟与癌症之间有很重要的联系。吸烟的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物质都有致癌的作用。在所有的癌症中,包括肺癌、口腔癌、食管癌等,大约30%是由吸烟所引起的,尤其是肺癌,目前全世界已经公认吸烟是肺癌最主要的发病原因。一次性戒烟可以明显减少肺癌的发生率,即使对于那些已经患有肺癌的患者来说,戒烟也是有好处的。特别是有幸能够获得手术切除的患者,戒烟能够减少肺癌的复发和转移的风险。因此,对正常人来说,戒烟、不酗酒是预防癌症的重要措施,同时对于肺癌患者来说也是防止肺癌复发的重要办法。   除了吸烟以外,饮酒也是一种不良习惯,酒精虽不直接致癌,但长期饮酒能损失体内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成分,降低机体免疫力,给予癌魔以可乘之机。饮酒与人体各种癌症的发生明确有关。除此以外,饮食习惯、生活环境因素等都会对癌症复发产生影响,因此对于手术的肺癌患者来说,改变生活方式是极为重要的。   3 保持心理健康   癌症从来不是一个单一因素引起的疾病,癌症的发生常常是内因和外因的结合,内因中我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心理学上有“癌症性格”这个词,就是指具备某些性格特征的人更容易患癌症,比如好生闷气、容易焦虑、悲观抑郁、压抑自我等,这种性格又被称为“C型性格”。这类人群常常易患癌症,同样它也会成为癌症复发的导火索。   情绪和精神心率因素对于癌症的发生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而一些病人能够获得癌症自然消失或不再复发,从而得到长期生存期的结果,深入了解后,会发现这些人大多数性格开朗和喜欢运动。因此,心理健康和情绪稳定不仅能有效地预防癌症,还有利于癌症的消退。对于癌症患者来说,这既不需要花钱也不会痛苦,只需要改变自己的情绪,就能得到更长的生存可能,因此保持心理健康对于防止癌症复发至关重要。   4 定期复查,密切随访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复查方法是CT检查和肿瘤标志物,肺癌患者虽然经常使用这两项检查方法,但其实目前仍尚未建立规范的术后随访策略。但基本上都以CT为主,那么是否其他的检查就无必要呢。有很多研究去观察其他的随访方式是否有意义。有研究显示,对于局部复发风险高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即游离支气管边缘短和N2/N1疾病患者,胸腔切除术后1年常规支气管镜检查是合理的。另外,在肺癌术后复发的诊断中,除了胸部CT和肿瘤标志物外,PET/CT被认为是鉴别复发性支气管癌和炎性病灶的最佳方法,尤其是在治疗后部位。PET-CT对复发性非小细胞肺癌的诊断比CT更准确。但是由于PET/CT费用高昂,作为患者术后复发随访的措施可及性并不高。   综上,肺癌患者手术后如何防止复发不只是临床医生要关注的问题,同样肺癌患者自己本身也需要为此做出努力,虽然并没有一个确切的依据提出一些明确能防止肺癌的方法,但是就如癌症的发生是多因素综合的结果一样,只有通过全方面地努力,即内外相结合的方法,才能达到防止肺癌复发的目的,进一步提高肺癌患者的长期生存。     “以上信息仅供您参考。如有任何问题,请咨询医疗卫生专业人士”   参考文献: [1]. Peled N , Flex D , Raviv Y , et al. The […]

小D
癌症从1个癌细胞长成肿块,大概需要几年?肿瘤科医生给出答案

癌症从1个癌细胞长成肿块,大概需要几年?肿瘤科医生给出答案

从癌细胞到肿块,大概需要多久?

小D
什么是良性肿瘤?什么是恶性肿瘤?两者有什么区别?

什么是良性肿瘤?什么是恶性肿瘤?两者有什么区别?

不同的肿瘤有着不同的特征及治疗方法

小D
扫描下方二维码回复 666 获取解锁验证码
步骤:[ 打开微信]->[ 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三阴姐妹互助圈"公众号输入 666 获取验证码],即可永久解锁本站全部文章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