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肿瘤资讯
大咖带你看 | 2022 ASCO-GU最新研究如何撬动晚期前列腺癌治疗策略新选择

大咖带你看 | 2022 ASCO-GU最新研究如何撬动晚期前列腺癌治疗策略新选择

前言 前列腺癌是全球男性发病率第2位、致死率第5位的恶性肿瘤[1],是广大中老年男性健康的重要威胁。随着PROfound和PROpel两项III期临床研究结果的先后公布,奥拉帕利已成为晚期前列腺癌治疗中的重要药物,有望为患者带来更多生的希望。本文特别邀请中山大学附属孙逸仙纪念医院的黄健院长与刘皓教授,就奥拉帕利这种新型药物在晚期前列腺癌中的治疗策略展开介绍。 奥拉帕利的抗癌机制 “合成致死”是奥拉帕利最广为人知的抗癌机制:奥拉帕利可以通过“直接抑制”和“PARP捕获”两种方式抑制PARP活性,导致DNA复制叉的停顿和崩溃,最终诱导携带同源重组修复(HRR)基因突变的肿瘤细胞因无法完成DNA修复而死亡。奥拉帕利的III期临床研究PROfound明确证实了奥拉帕利单药治疗能够为经NHA(阿比特龙或恩扎卢胺等)治疗进展的HRR/BRCA突变患者带来更显著的生存获益[2]。   除了单药治疗,奥拉帕利通过调控AR受体依赖的转录活性,能够增强阿比特龙药物活性,从而达到联合使用1+1>2的协同抗肿瘤效果。而阿比特龙能够诱导HRR缺陷表型,增加奥拉帕利的敏感性。最新公布的PROpel研究结果也证实了奥拉帕利联合阿比特龙对比阿比特龙单药治疗,能够帮助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mCRPC)一线患者取得更好的生存获益[3]。   “ 那么在奥拉帕利取得两项关键III期临床研究的前提下,如何帮助患者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案呢?答案是需要根据患者既往所接受的治疗,更加精准的挑选目标人群。 未经NHA治疗的mCRPC患者 对于既往未经NHA治疗的mCRPC患者,常规治疗方案是使用NHA。COU-AA-302和PREVAIL研究结果显示[4],阿比特龙或恩扎卢胺在一线mCRPC患者中的中位生存时长分别为34.7和35.3个月,均不足3年。而真实世界研究显示,由于约50%的患者在mCRPC一线治疗进展后并未接受其它有效治疗,实际的mCRPC患者中位生存时长甚至不足两年[5]。因此,加强mCRPC患者的一线治疗是延长mCRPC患者生存的重要治疗策略。 PROpel研究纳入了796例未经阿比特龙治疗的一线mCRPC患者,按1:1分入奥拉帕利联合阿比特龙治疗组或阿比特龙单药治疗组。研究的主要终点显示联合治疗组对比单药组有显著的疗效优势:中位rPFS 24.8 vs 16.6个月,HR 0.66,95%CI 0.54-0.81, P<0.0001;亚组分析显示,HRR突变和非突变患者均能从联合治疗中获益;PROpel的OS数据目前尚未成熟,但KM曲线已经出现分离,意味着已经出现了OS获益的趋势(HR 0.86)。因此,PROpel研究结果显示未经NHA治疗的mCRPC患者适合接受奥拉帕利+阿比特龙的联合治疗方案。 经NHA治疗进展的mCRPC患者 对于已经接受过NHA治疗且进展的mCRPC患者,由于不同的NHA之间可能存在交叉耐药,指南并不推荐在mCRPC阶段使用NHA序贯治疗[6,7]。伴随着越来越多精准治疗药物的出现,该阶段的患者可能通过基因测序和精准治疗获益。奥拉帕利是国内唯一获批前列腺癌适应症的PARP抑制剂,可用于经NHA治疗进展且携带BRCA突变的mCRPC患者。 在奥拉帕利的PROfound研究中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奥拉帕利能够降低BRCA和ATM突变患者66%的影像学进展或死亡风险(7.4个月 vs 3.6个月,HR=0.34;95%CI 0.25-0.47;p<0.0001)和31%的全因死亡风险(19.1个月 vs 14.7个月HR=0.69;95%CI 0.50-0.97;p=0.0175)。而在所有HRR突变的患者中,奥拉帕利同样能够降低51%的影像学进展或死亡风险(5.8个月 vs 3.5个月HR=0.49;95%CI 0.38-0.63;p<0.0001)以及21%的全因死亡风险(HR=0.79;95%CI 0.61-1.03)。所以,对于经NHA治疗进展的mCRPC患者,因及时通过基因检测明确突变特征,帮助HRR/BRCA突变患者通过奥拉帕利治疗获益。 总结 奥拉帕利作为一类新型抗肿瘤药物通过两项关键III期临床研究,改变了晚期前列腺癌的治疗格局。但需要注意的是,奥拉帕利单药/联合治疗方案的目标人群有所不同。对于联合治疗方案,适用于未经NHA治疗的一线mCRPC患者。而单药治疗则更适用于经NHA治疗后进展且携带HRR/BRCA突变的患者。在具体的临床实践中,需要找准人群,积累经验,更好的造福患者。   参考文献: [1] GLOBOCAN 2020 Statistics.  http://gco.iarc.fr. [2] Hussain M, et al. N Engl J Med 2020;383:2345-57. [3] 2022 ASCO GU […]

半夏
基于NCCN指南的肝癌系统治疗现状

基于NCCN指南的肝癌系统治疗现状

   

半夏
不可切除的 III 期非小细胞肺癌的靶向治疗

不可切除的 III 期非小细胞肺癌的靶向治疗

非小细胞肺癌 (NSCLC) 占所有原发性肺癌的 85%,约有 20% 至 25% 出现局部晚期疾病(III 期)。同步放化疗 (cCT-RT) 仍然是不可切除的 III 期 NSCLC 且体能状态良好的患者的标准治疗方法 ,但预后仍然不是很理想,中位总生存期 (OS)约为 19.6 个月-28.7 个月  , 5年 OS 率仅为 15%-32.1% 。III 期 PACIFIC 试验改变了不可切除的 III 期 NSCLC 患者的治疗模式,与安慰剂相比,cCT-RT 后接受为期一年的 durvalumab 巩固治疗显着提高了无进展生存期和 OS。免疫治疗在III 期 NSCLC的应用得到了可能,而靶向的研究相对较少。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不可切除的 III 期非小细胞肺癌的靶向治疗。 1.EGFR突变 在晚期NSCLC中,EGFR突变在亚洲人群中约50%,约 90% 患者均为19 外显子缺失和21外显子 L858R突变。这类突变对EGFR TKI 相对敏感。而EGFR TKI已经成为晚期EGFR突变患者的标准治疗,奥希替尼  III 期 ADAURA 结果显示,在完全切除的 I-IIIA […]

半夏
乳腺癌骨转移愁死人?骨保护“双子星”前来救驾!首次降低SRE风险18%

乳腺癌骨转移愁死人?骨保护“双子星”前来救驾!首次降低SRE风险18%

在晚期乳腺癌患者中, 骨转移的发生率高达65%~75%。因为发生率高,治愈率低,一旦发生骨转移,患者的5年生存率将会受到很大影响,生活质量也会随之下降,因此是大部分肿瘤患者都十分头疼的难题。肿瘤的骨相关事件(SREs)主要有骨折、疼痛、脊髓压迫、高血钙症及需手术治疗或放射治疗的骨并发症。 目前对于各种癌症发生骨转移有很多方法治疗,如脊柱骨转移肿瘤切除内固定、四肢骨转移肿瘤刮除内固定、四肢骨转移肿瘤切除假体重建、局部放疗、骨改良药物、靶向药物、化疗等。 其中,欧洲肿瘤学会关于癌症患者骨健康的指南(2014年)建议:“一旦诊断出骨转移,就开始使用骨靶向药物”。指南推荐的骨改良药物有唑来磷酸(骨转针)和地舒单抗(Denosumab),在减少和延迟骨相关事件SRE显示出较好的疗效和便捷性。在2020年NCCN指南中,唑来磷酸和地舒单抗同样被推荐用于乳腺癌、前列腺癌、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的治疗。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两个“官方指定”骨改良药物——唑来磷酸&地舒单抗。 01 乳腺癌骨保护 “双子星” 发生骨转移后,骨质的持续性破坏是导致SREs的主要原因,因此,阻断骨吸收是骨保护药的主要作用机制。 唑来膦酸是第三代双膦酸盐类药物,由于和骨有高度的亲和力,能够比癌细胞优先到达骨代谢的部位,到达骨转移部位后,会和破骨细胞结合,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最终抑制破骨细胞介导的骨质重吸收过程,进而改善骨质、减少骨相关事件的发生。 地舒单抗是一种人免疫球蛋白G2(IgG2)单克隆抗体,是首个精准靶向的RANKL抑制剂,对RANKL具有高特异性和亲和性。RANK 受体信号传导促进了骨质溶解和肿瘤生长。地舒单抗通过与RANKL结合,阻止其激活破骨细胞、破骨细胞前体和破骨细胞样巨细胞表面的RANK,从而达到抑制肿瘤生长和减少骨破坏的目的。地舒单抗于2020年7月在中国上市,并纳入了2021年医保目录名单。 02 唑来膦酸VS地舒单抗  该选哪个? 在临床效果方面,一项纳入2046名乳腺癌骨转移患者的Ⅲ期随机试验,比较了地舒单抗和唑来膦酸在延迟或预防SRE的差异。 结果显示:与唑来膦酸相比,地舒单抗降低骨相关事件风险18%;在首次和随后出现SREs的时间对比中,地舒单抗组也比唑来膦酸组降低了23%的风险。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对比唑来膦酸组,地舒单抗组的骨转换指标降低得更明显,有显著临床改善意义的患者比例更高。 地舒单抗还能改善骨转移后的疼痛。恶性肿瘤的疼痛症状可能会随时间增加而加重。多项研究表明,地舒单抗较唑来膦酸显著延缓中重度疼痛加重时间,并减少阿片类强效止痛药的需求。 在作用机制方面,唑来膦酸仅作用于破骨细胞,能使破骨细胞的功能受损,并可能进一步导致破骨细胞的凋亡,阻止了骨质的进一步破坏。但不作用于前体,不能阻止前体细胞向破骨细胞进一步分化。地舒单抗既作用于破骨细胞也作用于破骨细胞的前体。也就是说,地舒单抗在阻止破骨细胞的溶骨作用(影响其功能)的同时,还能影响破骨细胞的前体(影响其形成),并影响了破骨细胞的存活。从机制上不难看出,地舒单抗可以阻断骨吸收,增加骨密度外,更能达到减少骨质破坏,预防SRE的作用。 在不良反应诸如急性期反应、肾毒性、背痛、下颌骨坏死等方面,地舒单抗(皮下注射120mg)应用于实体瘤也均优于唑来膦酸(静脉注射4mg) 在药物代谢方面,唑来膦酸在体内的清除主要以原型经肾脏排泄。长期使用对肾脏负担较大,会损害肾功能,引起急性肾小管坏死等,因而局限了唑来膦酸的使用范围和长期应用,在透析患者中使用二膦酸盐中是禁忌的。地舒单抗通过网状内皮系统清除,不经过肾脏清除,不会对肾脏造成额外的负担,在安全性上表现良好。所以地舒单抗无需根据肾功能调整剂量、延迟治疗或暂停治疗,而且可以覆盖肾功能严重受损、甚至需要透析的患者。 在给药方式上,唑来膦酸的给药方式为静脉给药,患者滴注时间一般不能低于15分钟。而地舒单抗为皮下注射,28天注射一次。皮下注射使用更加方便,尤其是在疫情期间,患者不方便来医院输液,可以在院外接受皮下注射。 从价格上,地舒单抗在2021年,已从原来的5298元/支,降至1060元,降幅接近80%!并纳入乙类医保,医保适应症是骨巨细胞瘤。对于想要预防SRE的乳腺癌患者即使不能享受医保报销,也依然能够享受降幅近80%的价格优惠。而唑来膦酸属于乙类医保用药。大家可从自身适应症以及经济能力来选择用药。 总   结 从这些研究结果来看,地舒单抗在延迟和预防骨转移上具有广阔前景和深厚的潜力,对骨巨细胞瘤也可以达到长期的疾病控制。不仅如此,在操作和价格上,地舒单抗同样具有很大优势。地舒单抗的药物代谢无需通过肾脏,仅需要一个月一次的皮下注射,便捷方便。进入医保后,每月自费仅需几百元,让更多的老百姓可以负担得起。最后,希望病友们都能早诊早治,拥有更长的生存期和更高的生活质量。

半夏
这种肿瘤5年生存率本应超过90%,为何我国只有少数患者能达到?

这种肿瘤5年生存率本应超过90%,为何我国只有少数患者能达到?

从发现到离世仅1年多!媒体人曹景行先生在查出胃癌时曾向医生发问“像我这样的胃癌病例,有可能更早发现吗?”道出了众多晚期胃癌患者的心声。 来自曹景行微博 这是因为,如果在早期诊断,胃癌患者的五年生存率可达到90%[1]。然而中国作为消化道肿瘤大国,胃癌早期确诊仅占20%,绝大多数胃癌患者都与曹先生类似,诊断时已到了晚期,生存期甚至更短。 胃癌能更早被发现吗? 能。 80%的胃癌类型为肠型胃癌[2],它从正常健康状态发展到胃癌不是快速发展的,而是会经历几个阶段: 正常胃黏膜→慢性炎症→萎缩性胃炎→肠化生→上皮内瘤变→胃癌 专家认为胃粘膜萎缩和肠化生属于癌前状态,胃上皮内瘤变属于癌前病变,二者均有胃癌发生风险。而在胃癌发生前的每一种状态都会持续一段时间才会进展,这便给了我们充分的时间去遏制或逆转疾病进程。 如何在早期发现胃癌? 胃镜是早期发现胃癌的重要检查手段。可是很多人做了胃镜检查,最后还是诊断为晚期胃癌。这是为何?可能的原因有: 胃镜检查不及时,如5年前结果显示糜烂性胃炎,之后没有继续复查。 普通胃镜检查没及时发现微小病灶。 以上两种情况的存在就隐藏了较大的健康隐患。 电子胃镜、放大内镜、无痛胃镜、普通胃镜、胶囊胃镜……怎么选? 实际上在预约胃镜检查时,通常只需有普通胃镜和无痛胃镜两种选择,其他的内镜检查是特殊情况下使用。接下来小编将其分类带大家了解一下。 依据感觉分类 普通胃镜:局部麻醉下进行,做的过程患者会有恶心、呕吐、腹痛、腹胀等不适感。 无痛胃镜:静脉注射全身麻醉下进行,患者进入到睡眠状态,做的过程中患者没有不适感觉,且做完胃镜检查后,患者很快就可苏醒。 胶囊胃镜:患者随水吞下一颗胶囊内窥镜,无痛无麻醉,但不能取病理组织。 大量实验证明,无论是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和患者满意度方面,无痛胃镜均优于普通胃镜。 依据设备分类 电子胃镜:主要区别于纤维胃镜,是具有电子监视器的胃镜。目前大多数医院的无痛胃镜和普通胃镜都使用电子胃镜。 超声胃镜:胃镜检查和超声检查的结合,是普通胃镜检查功能的延伸。 放大内镜:是指通过在普通电子内镜基础上增加变焦镜头,使黏膜组织光学放大1.5~150倍的消化内镜检查方法,有助于肿瘤早期诊断。 什么情况建议做胃镜? 根据2017版《中国早期胃癌筛查流程专家共识意见》的建议明确了胃癌筛查目标人群包括: 年龄≥40岁,且有胃癌高发区和(或)幽门螺杆菌感染和(或)既往胃癌前疾病和(或)胃癌患者一级亲属和(或)饮食等其他风险因素。 此外,如出现以下情况,建议做胃镜检查: 反酸、烧心、恶心、呕吐、吞咽困难、上腹胀满等症状; 原因不明的上消化道出血; 胃部莫名出现疼痛感或是上腹部疼痛; 欢迎留言 希望今天的内容能帮助到你~ 如果你还有关于胃镜检查的任何问题,致电 010-5957 5778咨询预约 参考文献 [1] https://seer.cancer.gov [2]国家消化系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上海),国家消化道早癌防治中心联盟,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幽门螺杆菌学组,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消化内镜专业委员会,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内镜专业委员会.中国胃黏膜癌前状态和癌前病变的处理策略专家共识(2020年)[J].中华消化杂志,2020,40(11):731-741.

半夏
一文看懂:ADAURA研究

一文看懂:ADAURA研究

ADAURA研究是一项旨在评估奥希替尼用于IB-IIIA期存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外显子19缺失或外显子21(L858R)置换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完全切除术后辅助治疗的临床研究,原文是由ADAURA研究专家团队亲自操刀发表在“Future Oncology”的科普摘要,用深入浅出的平实语言总结了此研究的初步结果。今天小编就带领大家一文看懂ADAURA研究辅助奥希替尼治疗。 ADAURA研究意义:奥希替尼辅助治疗可为完全切除的EGFR敏感突变阳性(EGFRm)NSCLC患者带来临床获益,已获批用于IB-IIIA期EGFRm NSCLC完全切除术后的辅助治疗。 目前的数据表明IB-IIIA期EGFRm NSCLC患者手术切除肿瘤后,服用奥希替尼的无瘤生存期更长。 无论术后是否接受过化疗,使用奥希替尼治疗均可使患者的无瘤生存期延长。 奥希替尼治疗还降低了中枢神经系统(CNS)复发或死亡的风险。 奥希替尼出现的副作用与既往已知的副作用一致,因副作用而停止治疗的患者人数很少。 ADAURA研究设计及目的: 评估奥希替尼辅助治疗 的获益和安全性 对奥希替尼与安慰剂两组的结果进行了比较,评估完全切除的EGFRm NSCLC(IB、II或IIIA期)受试者的无瘤生存期,同时评估辅助靶向治疗的安全性。 ADAURA研究结果: 服用奥希替尼的受试者的 无肿瘤生存期更长 两组的受试者的临床特征相似 在完全切除的II-IIIA期NSCLC受试者中,与安慰剂相比,服用奥希替尼的受试者肿瘤复发或死亡的风险降低83%。 在完全切除的IB-IIIA期NSCLC受试者中,与安慰剂相比,服用奥希替尼的受试者肿瘤复发或死亡的风险降低80% 无论既往是否接受过术后化疗,服用奥希替尼的受试者2年时仍存活且无瘤的比例为89%。 奥希替尼的治疗也降低了CNS复发的风险。 服用奥希替尼的受试者发生CNS复发或死亡的风险降低了82%。 在所有完全切除的NSCLC受试者中,服用奥希替尼的受试者只有1%出现CNS复发,相比之下安慰剂组这一比例为10%。 观察到的副作用与奥希替尼既往已知的副作用一致。 参考文献: [1].Wu YL, Herbst RS, et al. A plain language summary of results from the ADAURA study: osimertinib after surgery for patients who have early-stage EGFR-mutated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

半夏
前列腺癌到了岁数就要查?来看看最新指南怎么说

前列腺癌到了岁数就要查?来看看最新指南怎么说

前列腺癌是老年男性泌尿生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全球男性肿瘤中,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位列第2位与第5位,而在国内男性患者中,其发病率与死亡率分别位列第6位和第7位[1]。与欧美国家相比,虽然我国前列腺癌患者整体发病率更低,平均发病年龄更高,但近年来患者发病率逐渐呈现上升趋势,同时我国晚期前列腺癌确诊患者占比更高。因此,加强并完善我国前列腺癌筛查与早诊早治工作,对提高前列腺癌患者生存获益至关重要。   近期,经中国前列腺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制定专家组与工作组最新修订的《中国前列腺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2022,北京)》(下称《指南》)得以发布。医学界肿瘤频道特别邀请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陈万青教授对此次2022版《指南》的更新要点以及我国前列腺癌诊疗现状进行点评、解读。 哪些人属于前列腺癌高风险人群? 2022版《指南》中明确指出:年龄、吸烟、肥胖、前列腺癌与乳腺癌家族史、前列腺炎、良性前列腺增生以及过量摄入乳制品等均被认为是前列腺癌高危因素。   陈教授表示:“根据2016年全国肿瘤登记数据[2]显示,我国前列腺癌患者发病年龄与发病率总体呈现正相关性。55岁前人群,前列腺癌发病率与死亡率处于较低水平。55-60岁人群,其发病率与死亡率处呈上升趋势。60岁以上人群中,前列腺癌发病率与死亡率快速上升,直至85岁及以上年龄人群达到峰值。”   “同时,多项研究数据表明具有前列腺癌与乳腺癌家族史或携带BRCA基因突变遗传史会提高前列腺患病风险。”因此,《指南》将下列人群定义为前列腺癌高风险人群:   1.年龄≥60岁;   2.年龄≥45岁,且有前列腺癌家族史;   3.年龄≥40岁,且携带BRCA2基因突变。   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前列腺癌新发晚期患者比例更高,5年相对生存率更低。陈教授表示:“与多数瘤种一样,前列腺癌早期并无明显特异性症状,因此多数患者在出现症状后已处于中晚期。同时相关数据显示,2016年美国局限性前列腺癌患者5年生存率已近100%,而2015年我国前列腺癌年龄标化5年生存率,才由2003年的53.8%上升到66.4%。” 前列腺癌高风险人群应如何进行筛查? 那么,对于前列腺癌高风险人群应如何科学地进行筛查呢?考虑到前列癌筛查对于人们生存质量及时长的影响,以及多数前列腺癌患者病情发展相对缓慢,《指南》建议对年龄在75岁以下,预期寿命10年以上的高风险人群,首选使用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检测每两年进行一次筛查检测。   而对于筛查手段方法及结果管理,结合PLCO、ERSPC等多项研究[3,4]《指南》推荐:   1.推荐首选PSA检测作为前列腺癌筛查手段,PSA的临界值为4.0 ng/ml;   2.两次血清PSA>4.0 ng/ml,排除影响PSA检测水平其他因素干扰后,推荐由泌尿专科医师引导进一步临床检查和干预;   3.血清PSA>4.0 ng/ml时,建议定期(每2年)监测1次。   一项发表于《美国医学会杂志》的对63项基于PSA检测的前列腺癌筛查研究系统评价[5]显示,PSA筛查可以降低前列腺癌的死亡风险。但也有研究[6]显示,接受单次PSA检测有利于低风险前列腺癌的检出,但未降低前列腺癌死亡率,连续筛查可提高检测灵敏度并利于后续对确诊患者进行治疗,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会导致临床中出现过度诊断的风险增加。   与此同时,陈教授强调道:“对于前列腺癌一般风险人群(上述高风险人群以外的所有男性),不建议开展大规模筛查,也不建议单独使用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超声以及磁共振成像(MRI)进行前列腺癌筛查。”   图1 前列腺癌筛查流程 如何避免过度诊疗将是前列腺癌筛查普及工作未来必须面对的重点挑战 目前,我国前列腺癌筛查仍面临多种挑战与困难。随着人们对于前列腺癌认知的不断提升,血清前二肽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2PSA)、p2PSA百分比以及前列腺健康指数(PHI)等越来越多的新型生物标志物被临床所熟悉,但综合国内外多项研究、共识,并不支持将其作为前列腺癌常规筛查检测指标。   陈教授表示:“通过对患者肿瘤相关生物标志物水平进行检测,可能是目前最优的肿瘤筛查方法,因此现在有大量研究在对不同肿瘤生物标志物进行探索,虽然现在没有证据证明p2PSA、p2PSA百分比、PHI在前列腺癌筛查中的特异性与灵敏度高于PSA检测,但随着科技的进步,相信未来可以找到更精准、更方便新型生物标志物。”   除此之外,前列腺癌筛查的普及工作要如何进一步展开与完善,同样是未来亟待解决的难题。相关美国研究与学者表示,过度的筛查工作会带来临床出现“过度诊断”的弊端。对此,陈教授讲道:“美国自2000年左右以后,对人群的前列腺癌筛查不再进行推荐普及,这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临床中出现过度诊疗的情况,但同时也导致美国新发晚期前列腺癌患者比例增高。”   “目前,我国前列腺癌筛查工作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诸多不足,这也是导致我国前列腺癌患者生存率低于欧美国家的原因之一,如何在改善患者预后的同时避免过度诊疗,并落实向公众人群普及前列腺癌筛查的利与弊,是我国前列腺癌筛查相关工作人员未来必须面对的难题与挑战。”陈教授最后补充道。   参考文献: 1.Sung H, Ferlay J, Siegel RL, et al. Global […]

半夏
刷新历史,安罗替尼登顶JCO!安罗替尼联合信迪利单抗治疗二线及以上复发性晚期宫颈癌安全有效

刷新历史,安罗替尼登顶JCO!安罗替尼联合信迪利单抗治疗二线及以上复发性晚期宫颈癌安全有效

正大天晴盐酸安罗替尼作为我国自主研发的新型小分子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对VEGFR、PDGFR、FGFR、c-Kit等靶点有着良好的抑制效果,具有抗肿瘤血管生成和抑制肿瘤生长的双重功效。目前已被获批用于非小细胞肺癌、小细胞肺癌、软组织肉瘤、转移性甲状腺髓样癌等的治疗。多项临床研究表明,安罗替尼对食管鳞癌、结直肠癌、肝癌、肾癌、乳腺癌等瘤种亦有良好疗效。 安罗替尼同样在妇科肿瘤领域进行积极探索,近日,由福建省肿瘤医院徐沁教授、孙阳教授、陈传本教授及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王俊杰教授牵头的一项安罗替尼联合信迪利单抗治疗复发性晚期宫颈癌的临床研究成果荣登国际权威期刊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2021年影响因子:44.544),该研究中安罗替尼联合信迪利单抗治疗展现出良好抗肿瘤活性,结果值得肯定。这是继此研究基于二代测序(NGS)生物标志物的二次分析数据中稿2022年美国妇科肿瘤学会(SGO)年会口头汇报后,安罗替尼在妇瘤领域的又一次实力绽放。本文将对研究成果进行详细解读。 第一作者:徐沁、王俊杰、孙阳;通讯作者:陈传本(福建省肿瘤医院) 复发性晚期宫颈癌治疗选择有限,预后不佳 宫颈癌的发病率和癌症相关死亡率居全球第4位,是中国女性第二大常见恶性肿瘤[1,2]。复发性或转移性宫颈癌患者尽管接受了最佳可用治疗方案,但疗效仍表现不佳,5年生存率为17%。目前,铂类药物化疗联合抗血管生成治疗是复发性或转移性宫颈癌的标准一线治疗。然而,在铂类药物化疗耐药的情况下,二线及以上治疗晚期宫颈癌患者无标准治疗方案,且预后不佳[3-5]。 KEYNOTE-028和KEYNOTE-158确定了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单药治疗化疗后疾病进展的复发性或转移性宫颈癌的疗效性和安全性[6-8]。但只有一小部分PD-L1阳性患者从PD-1/PD-L1抑制剂治疗中获益[9-10]。在GOG 240试验中,抗血管生成药物联合化疗方案显著改善了一线治疗晚期宫颈癌患者的总生存期(OS)和客观缓解率(ORR),表明抗血管生成治疗可为晚期宫颈癌患者提供临床获益[11-12]。此外,抗血管生成药物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治疗在多种癌症类型中表现出协同抗肿瘤作用[13]。 安罗替尼是VEGFR、FGFR、PDGFR和c-Kit的多靶点抑制剂,对肿瘤血管生成和肿瘤生长具有广泛的抑制作用[14]。信迪利单抗是一种选择性抗PD-1单克隆抗体,与PD-1受体结合,阻断其与PD-L1和PD-L2的相互作用。在本项II期试验中,研究者研究了PD-L1阳性复发性或转移性宫颈癌二线及以上使用安罗替尼联合信迪利单抗的疗效和安全性,并通过整合基因组分析、肿瘤突变负荷(TMB)和PD-L1表达情况探索可用于预测疗效的生物标记物 [15]。 匠心独具,首次前瞻性评估抗血管生成联合免疫治疗在PD-L1阳性晚期宫颈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入排标准:1.年龄18-75岁;2.组织学确认的复发性或转移性宫颈癌患者;3.ECOG评分0-1;4.PD-L1阳性[综合阳性评分(CPS)≥1];5.既往至少接受一次系统性治疗或不可耐受化疗;6.有至少一个客观可测量的病灶(RECIST 1.1)。患者基线水平见表1。 表1:患者基线情况 试验设计:患者接受信迪利单抗200 mg静脉给药(第1天,每3周1次)。接受安罗替尼10 mg口服给药(每日1次,第1-14天,21天为一周期)。治疗持续至疾病进展(PD)、治疗不耐受或死亡、患者退出或开始新的抗肿瘤治疗。根据药物相关毒性和潜在临床获益,由研究者酌情调整安罗替尼剂量。不允许进行信迪利单抗剂量调整。因不可耐受不良事件(AE)导致一种药物延迟给药或停药的患者将继续接受另一种研究药物治疗。 研究终点:主要终点为ORR。次要终点包括无进展生存期(PFS)、OS、疾病控制率(DCR)、安全性和生物标记物分析(见图1)。 图1:试验流程 生物标记物分析:通过免疫组织化学评估肿瘤PD-L1表达,并使用CPS进行测量,CPS定义为所有PD-L1染色细胞数量除以可计数的肿瘤细胞总数,乘以100。CPS≥1表示PD-L1阳性。基因组检测及TMB计算基于NGS。TMB截断值为7 Muts/Mb,代表数据库中前20%的宫颈癌标本,用于区分高肿瘤突变负荷和低肿瘤突变负荷。 安罗替尼联合信迪利单抗为PD-L1阳性晚期宫颈癌提供二线及以上治疗的新选择 01 疗效显著:ITT人群确认的ORR达54.8% 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共筛选入组42例患者,至数据截止时间(2021年6月13日),中位随访时间10.9个月(范围0.03-19.2)。中位治疗持续时间7.0个月(范围:0.03-17.7)。在ITT人群中,2例(4.8%)患者达到完全缓解(CR),21例(50%)达到部分缓解(PR);确认的ORR为54.8%(95% CI 38.7%-70.2%)。中位至缓解时间为1.7个月 (95% CI 1.4-2.8个月)(见图2)。 图2.缓解持续时间 14例(33.3%)患者为疾病稳定(SD),DCR为88.1%(95% CI 74.4%-96.0%)。在疗效可评价患者中,ORR为59%(95% CI 42.1%-74.4%),DCR为94.9%(95% CI 82.7%-99.4%)(见表2)。32例(82.1%)患者显示靶病灶大小较基线减小(图3)。 表2:患者总体肿瘤缓解 图3:患者最佳肿瘤尺寸变化 在数据截止时,21例(50.0%)患者发生疾病进展(PD)或死亡。中位PFS为9.4个月(95% CI 8.0-14.6),6个月PFS率为73.1%(95% CI 60.1%-88.9%)(图4)。10例患者(23.8%)发生OS事件,未达到中位OS(95% CI 12.3至未达到),12个月OS率为73.8%(95% CI 59.3%-91.7%)(图4)。在疗效可评价患者中,与非鳞状细胞癌患者相比,鳞状细胞癌患者的ORR显著更高(69.7% vs. 0%,P=0.003),中位PFS更长(11.1个月 vs. 5.8个月, P=0.01)(图5)。 […]

半夏
全网都感谢的EMO,竟是不折不扣的乳腺“杀手”!死亡风险升高38%!

全网都感谢的EMO,竟是不折不扣的乳腺“杀手”!死亡风险升高38%!

全球瞩目的北京冬季奥运会在上周末完美落幕!除了精彩纷呈的体育赛事,动人心弦的场外故事,让全球为之惊艳的莫过于国师执导的开幕式和闭幕式了!谁在为突破想象的中国结惊叹,谁又在为古典浪漫的折柳送别流泪?我不说。 然而全网感谢的EMO本体——抑郁,却是实实在在的健康杀手,“万恶之源”。即使乳腺,也逃不过EMO的黑手。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们今天就来好好说道说道~ 乳腺癌的导火索 长期处于高压和抑郁的情绪,会增加乳腺癌的危险性。早于2007年,日本研究人员就开展了一项关于精神状态和乳腺癌发病危险性之间相关性的前瞻性研究,分析来自日本协作队列(JACC)研究的数据。从1988年到1990年,34 497名40-79岁的妇女完成了一份关于医疗、生活方式和社会心理因素的调查问卷。在平均7.5年的随访期间,记录了149例乳腺癌病例。 研究认为,经常觉得生活很有意义和能够快速做决定的人群发生乳腺癌的危险性降低34%(多变量调整RR = 0.66;95% CI = 0.47-0.94),而认为自己能够快速做出决定的人患乳腺癌的风险也降低了44%(多变量调整的RR = 0.56; 95% CI = 0.36-0.87)。由于影响精神状态的因素众多,导致研究精神状态和乳腺癌发病危险性相关性十分困难,但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无疑是有益而无害的。 而来自丹麦的一项全国队列研究以原发早期乳腺癌诊断前接受抗抑郁治疗的患者为对象,对其是否有更高的接受非指南推荐治疗的可能以及更差的预后进行了研究。 研究纳入从1998年到2011年间被诊断为早期乳腺癌的45325名患者,其中744名患者(2%)因为抑郁而住院或在门诊就诊,另外6068名患者(13%)接受抗抑郁药物治疗。研究结果显示,在乳腺癌诊断前给予抗抑郁药物显著增加了接受非指南推荐治疗的风险(OR,1.14;95%CI,1.03-1.27),使总体生存率(HR,1.21;95%CI,1.14-1.28﹚和乳腺癌特异的生存(HR,1.11;95%CI,1.11-1.20﹚显著降低。在亚组分析中,抑郁及预后差之间的相关性在未接受过辅助系统治疗的女性中尤为显著。该研究提示乳腺癌患者中有很大一部分既往接受过抗抑郁治疗,这部分人群接受非指南推荐治疗的风险增加,这也可能是导致总体生存及乳腺癌特异生存更差的原因。 乳腺癌死亡的推进器 乳腺癌患者心理社会因素与免疫系统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心理社会因素作用于免疫系统影响着肿瘤的发生与发展。乳腺癌患者不仅要承受来自癌症本身的打击,而且还要面对乳房缺失所致躯体形象受损带来的心理打击。国外有对乳腺癌患者随访近5年研究发现,45%的乳腺癌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精神心理问题,其中42%为抑郁或焦虑障碍,1/5的患者伴有2种以上的精神障碍。国内调查显示,乳腺癌患者手术2年后仍有高达45%左右的焦虑及60%左右的抑郁存在,在治疗期间患者焦虑的发生率更是高达90%以上。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和负性情绪不但影响患者的机体状态和治疗后的康复恢复,也会造成患者的行为退化及治疗中断,导致患者出现更多的临床不适,影响其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甚至对预后产生不良影响。 那抑郁症、焦虑症以及两者共存是否增加乳腺癌患者死亡风险?抗抑郁治疗是否减少该风险呢?2019年10月31日,韩国研究人员在《乳腺癌研究与治疗》在线发表的大数据分析报告探讨了这些问题。该大样本回顾研究覆盖了从2007~2014年被诊断为乳腺癌的14万5251例患者,剔除乳腺癌诊断之前1年内已经被诊断为抑郁症或焦虑症的2万0870例患者,对其余12万4381例患者的数据进行回顾分析。 结果,根据多因素分析对年龄、性别、地区、收入、查尔森合并症指数、残疾失能、乳腺癌类型、化疗、放疗、激素治疗、靶向治疗等其他影响因素进行校正后,与既无抑郁症又无焦虑症相比: 抑郁症:死亡风险高1.26倍(95%置信区间:1.18~1.36) 焦虑症:死亡风险高1.14倍(95%置信区间:1.08~1.22) 抑郁症+焦虑症:死亡风险高1.38倍(95%置信区间:1.24~1.54) 抗抑郁治疗与未抗抑郁治疗相比,死亡风险较低。抑郁症、焦虑症、抑郁症+焦虑症患者,与既无抑郁症又无焦虑症且未接受抗抑郁治疗患者相比,死亡风险较高,但是该风险可以被抗抑郁治疗减少。研究结果表明,精神合并症是乳腺癌患者死亡风险较高的标志,而抗抑郁治疗可能减少该风险,这强调了筛查并治疗抑郁症和焦虑症以改善乳腺癌患者生存的必要性。 如何逃离乳腺癌相关抑郁的漩涡? 抑郁不仅能促成乳腺癌的发生和进展,是乳腺癌幸存者恢复健康的拦路虎,而乳腺癌的病情又会导致抑郁的进一步加重。抑郁与乳腺癌形成的负反馈循环,我们应该如何击破呢?下面我们来看看咱们中国医生为患者们制定了哪些方法。 NO.1 健康教育 通过健康教育使乳腺癌患者建立健康的精神生活和良好的生活方式,戒除吸烟、过量饮酒、熬夜等不良习惯。避免高脂及高热量饮食、加强体育锻炼、改善人际关系、科学应对不良刺激和负性生活事件,积极配合各项治疗、定期随访检查。学习有关乳腺癌的疾病特点、病程、预后及各种治疗的方法等基本知识和信息,还应掌握良好的应对技巧、寻求社会支持、学会有效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对身心的影响等。 NO.2 认知治疗 认知是指一个人对某个对象或事物的看法。患者因患癌症而产生的惊恐、焦虑、紧张等心理反应,往往出现对现实和自身认知评价不符合客观现实的负性认识,以至产生不良情绪。通过认知治疗,倾听患者内心的痛苦和心理感受,找出影响患者心理行为的错误思维方式和认知,并通过认知重建纠正错误认知,建立起正确的认知模式,明确自身的不良认知带来的不良后果,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NO.3 心理支持治疗 医生运用正确的医学知识和心理治疗,帮助患者获取积极的认知和行为应对,鼓励患者面对现实,树立战胜癌症的信心,采取乐观的态度,为治疗创造良好的心理条件,增强患者自身的免疫力,提高治疗效果。心理支持治疗还体现在患者学习如何与医务人员及家属合作,积极应对治疗的各种副反应。 NO.4 行为心理治疗 行为心理治疗是应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改变患者症状和行为的心理治疗方法。行为心理治疗可帮助癌症患者减轻心理应激和躯体并发症,减轻化疗等治疗的副反应及患者的一般性苦恼。行为心理治疗包括放松训练、调节呼吸、音乐治疗、暗示疗法、安慰疗法、催眠疗法、系统脱敏疗法、生物反馈疗法生物反馈疗法等。 NO.5 家庭心理治疗 癌症是一个家庭事件,不仅给患者个人带来严重的心理创伤,也造成其家庭成员的痛苦和心理压力。乳腺癌对夫妇有特殊重要性,在最初6个月,肿瘤心理学干预显得十分重要。对患者及其伴侣的心理治疗(也包括性康复的咨询和指导)对他们提高彼此交流能力,维持良好的夫妻关系,促进患者心理和机体功能的康复有重要的意义。家属和亲人所能起到的作用在某些方面是任何人取代不了的。家属在护理患者时的任务是繁重和艰苦的。家属在调整好自己心理状态的同时,还应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 NO.6 心理药物治疗 使用抗抑郁药、抗焦虑药等减轻在乳腺癌诊治过程中出现的抑郁、焦虑、睡眠障碍等。对于心理治疗无效的乳腺癌患者或持续疼痛、疲劳、睡眠障碍、强迫症、意识混乱、恶心、呕吐及中重度的抑郁、焦虑等,使用精神药物治疗可起到明显的改善作用。 总 结 “有时去治愈(To cure sometimes),常常去帮助(To relieve often),总是去安慰(To comfort […]

半夏
中国胃癌流行病学趋势(2000~2019年)

中国胃癌流行病学趋势(2000~2019年)

胃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预后较差,5年总体生存率为35.1%。根据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的统计数据,2020年全世界胃癌新发病例约 108.9万例,居恶性肿瘤发病人数的第5位。2020年全世界因胃癌死亡病例约76.9万例,居恶性肿瘤死亡人数的第 4 位,其中 43.9% 发病病例和 48.6% 死亡病例发生在中国 。   2019年中国胃癌发病人数 612 821 例,粗发病率为 43.1/10 万,年龄标化发病率为 30.6/10 万。发病人群中男性 451 332 例,女性 161 489 例,粗发病率分别为 62.3/10 万和 23.2/10 万,年龄标化发病率分别为47.4/10万和15.8/10万。   2019年中国胃癌死亡人数421 539例,粗死亡率为29.6/10万,年龄标化死亡率为21.7/10万。死亡人群中男性298 514例,女性123 025例,粗死亡率分别为41.2/10万和17.6/10万,年龄标化死亡率分别为33.1/10万和12.2/10万。     2019年中国胃癌发病人群基本数据   2019年中国胃癌死亡人群基本数据   2000—2019年中国胃癌发病率变化趋势   2000—2019年中国胃癌粗发病率由2000年的30.5/10万增加至2019年的 43.1/10万,年平均变化率(average annual percent change,AAPC)为 1.9% (95%CI为 1.5~2.3,P<0.05)。 2000—2019年中国胃癌年龄标化发病率由2000年的 35.7/10 万下降至 2019 年的 30.6/10 万,AAPC […]

半夏
出海!泽布替尼3项海外新适应证上市申请获受理;免疫联合抗血管生成有望二线治疗晚期宫颈癌|肿瘤情报

出海!泽布替尼3项海外新适应证上市申请获受理;免疫联合抗血管生成有望二线治疗晚期宫颈癌|肿瘤情报

要点提示 JCO:PD-L1阳性晚期宫颈癌后线治疗首迎免疫联合抗血管生成治疗方案 JCO:MEK抑制剂Selumetinib加辅助RAI不能提高DTC患者CR率 新药:国产ROS1/NTRK双靶点抑制剂拟纳入突破性治疗品种 新药:百济神州泽布替尼3项海外新适应证上市申请获受理 01 JCO:PD-L1阳性晚期宫颈癌后线治疗首迎免疫联合抗血管生成治疗方案 目前还没有针对特异性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阳性晚期宫颈癌(CA)的免疫联合抗血管生成治疗研究。因此,研究者探索了信迪利单抗联合安罗替尼作为PD-L1阳性复发或转移(R/M)CA二线或后期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者表示:信迪利单抗联合安罗替尼作为二线或后期治疗方案,对先前化疗失败的晚期CA患者有效且安全。 官网截图 至少一次全身化疗方案后进展或不能耐受化疗的PD-L1表达阳性的R/M CA患者符合II期试验的条件。患者在第1天接受一次200mg 信迪利单抗,在第1-14天每3周接受一次10mg 安罗替尼。主要终点是研究者确认的客观缓解率(ORR)。次要终点包括无进展生存率(PFS)、总生存率和疾病控制率。 在39例可评价疗效的患者中,ORR为59.0%(95%CI 42.1%-74.4%);疾病控制率为94.9%(95%CI 82.7%-99.4%)。中位PFS为9.4个月(95%CI 8.0-14.6),尚未达到中位总生存率。此外,85.8%的患者出现了与治疗相关的不良事件。最常见的治疗相关不良事件是甲状腺功能减退(33.3%)、天冬氨酸转氨酶水平升高(21.4%)和高血压(19.0%)。PIK3CA、PI3K-AKT信号或KMT2D改变的患者ORR较高,而STK11和/或JAK2改变的患者PFS显著缩短。 02 JCO:MEK抑制剂Selumetinib加辅助RAI不能提高DTC患者CR率 在放射性碘(RAI)难治性肿瘤中,Selumetinib可增加RAI亲和力。研究者探索了与单独使用RAI相比,在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患者中,Selumetinib加辅助RAI是否能提高其完全缓解(CR)率。研究结果显示:在辅助性RAI中添加Selumetinib未能提高术后病理风险分层确定存在一线治疗失败高风险DTC患者的CR率,未来的策略应侧重于肿瘤基因型——定制药物选择和维持药物剂量,以优化RAI疗效。 官网截图 ASTRA(NCT01843062)是一项国际Ⅲ期随机安慰剂对照双盲试验。DTC患者一线治疗失败高风险定义为原发肿瘤>4cm;分期为T4或N1a/N1b;伴甲状腺功能不全;≥ 1个转移性淋巴结≥1cm或≥5个淋巴结(任何大小)。入组患者以2:1的比例被随机分配每天两次口服75 mg Selumetinib或安慰剂,持续约5周(无分层)。 400名患者被纳入研究(2013年8月27日至2016年3月23日),试验组和对照组接受RAI治疗后18个月的CR率无统计学显著差异(40% vs 38%;比值比1.07;95%CI 0.61-1.87;P=0.8205)。Selumetinib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痤疮样皮炎(7%),没有与治疗相关的死亡报告。 03 新药:国产ROS1/NTRK双靶点抑制剂拟纳入突破性治疗品种 2月21日,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CDE)官网公示显示,葆元医药/信达生物在研的新一代ROS1/NTRK抑制剂AB-106拟纳入突破性治疗品种,拟定适应证为:携带ROS1融合基因且经ROS1-TKI治疗失败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 04 新药:百济神州泽布替尼3项海外新适应证上市申请获受理 2月22日,百济神州宣布,其BTK抑制剂泽布替尼在海外递交的三项新适应证上市申请均已获得受理。其中,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受理了泽布替尼用于治疗成人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或小淋巴细胞淋巴瘤(SLL)患者的上市申请;欧洲药品管理局(EMA)受理了泽布替尼用于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患者和边缘区淋巴瘤(MZL)患者的两项新适应证上市申请。   参考文献: [1]Alan L. Ho, Marek Dedecjus, Lori J. Wirth, R.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0 0:0Selumetinib Plus Adjuvant Radioactive Iodine […]

半夏
临床获益率高达80%!“first-in-class”新靶点为乳腺癌耐药患者提供新方案!

临床获益率高达80%!“first-in-class”新靶点为乳腺癌耐药患者提供新方案!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严重危害着女性的身体健康。近几年,研究发现,雄激素受体(AR)阳性也可作为乳腺癌有益结果的独立预测因子。尽管高达 90% 的雌激素受体 (ER) 阳性乳腺癌患者中表达 AR,但在该人群中利用 AR 表达治疗乳腺癌的应用仍十分有限。然而,早期临床前数据已经揭示了利用AR的新方法,这意味着,一些已用尽现有治疗方法的ER阳性乳腺癌患者可能出现了新的治疗机会! Enobosarm:新型、选择性、AR靶向激动剂 为验证这一临床前假设,研究人员开发了enobosarm,一种一流的新型口服选择性AR靶向激动剂。enobosarm可以有选择性地激活AR,而不会与其他类固醇激素受体产生交叉反应。已被认定为具有强大的安全性,是非男性化的,没有肝脏毒性,并且没有血细胞比容的变化的一款AR激动剂。 enobosarm通过激活AR与雄激素结合进入连续高表达状态,使ERα生物活性降低,减少其作用的发挥从而抑制乳腺癌细胞增殖;此外,AR与enobosarm结合后可通过与ERβ启动子区的ARE结合相对上调ERβ的mRNA及蛋白水平在乳腺细胞中的表达,增加ERβ对ERα产生的拮抗作用并减少p21和cyclin D的表达,使MCF-7细胞从G1期进入S期的过程受阻,最终抑制肿瘤细胞增生并促进其凋亡,遏制乳腺癌进展。 在AR阳性、激素受体阳性的临床前模型中,enobosarm在抑制癌症生长方面具有深远的作用,这在雌激素敏感和雌激素抵抗的细胞系中也是如此,小鼠模型的数据也表明,enobosarm与CDK4/6抑制剂结合良好,这带来了将该药物用于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的人体研究的基础。 两项2期研究:AR高表达患者ORR达50%,临床获益率高达近80%! 在第一项2期单臂验证研究(NCT01616758)中,研究人员以每天9mg enobosarm用于治疗AR阳性,ER阳性晚期乳腺癌患者。在22名接受治疗的患者中,其主要终点24周临床受益率(CBR)达35.3% (90% CI, 16.6%-58%)!在第84天,无进展概率为57.7%,第168天为50.5%;Kaplan-Meier对无进展生存期(PFS)的6个月估计值为43.8%。在安全性方面,该药物耐受性良好,无显著的男性化作用,也没有报告肝毒性。 在第二项2期研究(NCT02463032)中,研究人员评估了经过多重内分泌疗法治疗后进展的AR阳性,ER阳性,HER2阴性转移性乳腺癌患者。这项开放标签的多国试验纳入了136名绝经后妇女接受enobosarm 9 mg(n = 72)或enobosarm 18 mg(n = 64)治疗。该研究的主要疗效终点是根据RECIST 1.1标准确定6个月时的CBR。 9毫克队列的中位年龄为60.5岁(范围,35-83岁),18毫克队列中的中位年龄为62.5岁(范围,42-81岁)。在9mg组(n = 50)和18mg组(n = 52)的患者中,分别有90%和92.3%的患者接受了化疗。所有患者之前接受内分泌治疗的中位数为3。 在9毫克队列中,24周时的CBR为32%(95%CI,19.5%-46.7%)。在18毫克队列(n = 52)中,24周CBR为29%(95%CI,17.1%-43.1%)。 研究人员观察到放射影像学PFS(rPFS)与AR核染色之间的相关性。在探索性分析中,确定40%的AR染色是最佳阈值。AR染色率高于40%(n = 24)的患者的中位rPFS为5.5个月,而AR染色率低于40%的患者为2.75个月(n = 22)。ORR分别为50%和0%,CBR分别为79%和18%(P <0.0001)。 在安全性方面,研究报告的大多数不良反应(AEs)为1/2级。在9毫克组和18毫克组中,严重的AEs发生率分别为10.7%和16.4%。 由此可以看出,对于AR表达水平超过40%的患者来说,使用enobosarm可以获得不错的临床获益,ORR达50%;但是对于AR表达低于40%的患者来说,不会获得临床获益。且enobosarm对内分泌治疗和使用CDK4/6抑制剂出现进展后的患者仍然有效。 “9毫克的剂量被证明是更好的剂量,它的毒性略低,且具有与18mg剂量相同的良好活性,并且在数值上效果更好,”Schwartzberg说。”很明显,Enobosarm是一种毒性相对较小的活性药物。在2期试验中看到的大多数AE是1级和2级;enobosarm有少量肝功能指标增加,并在一些患者中观察到高钙血症。这是早期的剂量限制性毒性,但仅在少数患者中可见,并且易于管理。 “根据这些数据,3期试验的剂量已确定为9mg,AR阳性的阈值设定为至少40%AR核染色。”Schwartzberg指出,”Enobosarm还可用于前列腺癌等其他疾病,并且可以在任何病理学实验室中完成。” 两项3期临床:静等花开,拭目以待! 在3期ARTEST试验(NCT04869943)中,研究人员正在研究在对雌激素阻断剂和CDK 4/6抑制剂治疗耐药的AR 阳性、ER 阳性和 HER2 阴性转移性乳腺癌患者中,enobosarm和医生选择内分泌治疗的疗效比较(图)。医生的选择治疗包括依西美坦、依西美坦和依维莫司(Afinitor),或选择性ER调节剂(包括他莫西芬)。 试验的主要终点是 […]

半夏
ASCO GU2022丨免疫、ADC、PARPi各显神通 八大重磅研究精彩纷呈

ASCO GU2022丨免疫、ADC、PARPi各显神通 八大重磅研究精彩纷呈

美国临床肿瘤学会泌尿生殖系统肿瘤大会(ASCO GU)于近日拉开帷幕,作为泌尿生殖系统肿瘤领域的全球盛会,免疫治疗、抗体偶联药物(ADC)和PARP抑制剂(PARPi)的进展层出不穷。找药小编特意汇总了系列重磅研究(排名不分先后),以飨读者! 01 Atezolizumab 未能达到 晚期阴茎鳞状细胞癌的 PFS 终点 2 期 PERICLES 试验 (NCT03686332),将,IV 期阴茎鳞状细胞癌患者分为免疫组(n=12)和放免联合组(n=20),两组患者每 3 周接受 1200 mg atezolizumab,放疗组还接受了 33 次 1.5 Gy(局部受累淋巴结)和 1.8 Gy(宏观肿瘤和边缘)照射。预设主要终点为1 年 PFS 为 35% 或更高,次要终点是 2 年总生存率(2 年总生存率)。 结果显示,加或不加放射治疗的 Atezolizumab对晚期阴茎鳞状细胞癌患者没达到预期的 1 年无进展生存期 (PFS) 主要终点。在 22 个月的中位随访中,只有 12.5% 的患者的 PFS 为 1 年或更长时间(95% CI,5.0-31.3)。中位 PFS 为 2.5 个月,治疗组之间无显著差异 。PD-L1 阳性患者以及人乳头瘤病毒 (HPV) […]

半夏
三联方案崛起,卡瑞利珠单抗加入战场,携手多款抗血管生成药物,DCR高达100%

三联方案崛起,卡瑞利珠单抗加入战场,携手多款抗血管生成药物,DCR高达100%

作为首个获批肝癌二线单药治疗的国产PD-1,卡瑞利珠单抗探索的脚步从未停下。II期RESCUE研究长期随访的OS更新数据提示,卡瑞利珠单抗+阿帕替尼(“双艾”组合)一线治疗队列中位OS为20.1个月,2年OS率为43.3%。目前,一项随机、开放标签、国际、多中心的III期临床试验(NCTO3764293)正在评估卡瑞利珠单抗+阿帕替尼 vs 索拉非尼作为晚期HCC一线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随着联合治疗的盛行,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证实,免疫+靶向+局部治疗的三联方案可显著提高治疗的疗效。前期研究表明,TACE联合阿帕替尼可改善大肝癌患者的OS和PFS。在本研究中,研究人员旨在评估TACE联合阿帕替尼和卡瑞利珠单抗在晚期HCC患者中的治疗效果。 这是一项单中心回顾性研究,在2017年3月至2021年5月期间,共纳入108例不可切除的HCC患者。TACE+AC组56例患者行TACE联合阿帕替尼+卡瑞利珠单抗治疗,AC组52例患者行单独阿帕替尼+卡瑞利珠单抗治疗。研究的主要终点为总生存期(OS),次要终点为客观反应率(ORR),疾病控制率(DCR)和不良反应(AE)。 研究结果显示,TACE+AC组患者的中位OS为24.8个月,而AC组患者的中位OS为13.1个月(HR 0.41,95% CI = 0.22–0.77,P = 0.005)。亚组分析结果显示,TACE+AC在以下亚组中为OS提供了临床益处:年龄小于65岁,ECOG评分为1,Child-Pugh B分型,AFP≥200ng/ml,男性,肝硬化,乙型肝炎感染。 以mRECIST 1.1标准进行评估,两组患者肿瘤反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3)。TACE+AC组患者的ORR高于AC组[24 (42.9%)vs. 9 (17.3%),P=0.004]。TACE+AC组患者的DCR也高于AC组[48(85.7%)比30 (57.7%),P=0.001]。 在安全性方面,由于TACE+AC组额外进行TACE治疗,TACE相关的典型AEs包括发热(53.6%)、恶心呕吐(21.4%)、疼痛(42.9%)和胃肠道反应(33.9%)。除胃肠道反应外,两组之间与阿帕替尼、卡瑞利珠单抗相关的AEs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5)。 除了上述研究外,其他以卡瑞利珠单抗为基础的三联方案也显示出了优异的疗效。22名接受TACE+仑伐替尼和卡瑞利珠单抗治疗的晚期HCC患者被纳入一项回顾性研究。在22例患者中,主要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68.2%)。其中Child-Pugh A型HCC 16例(72.7%),Child-Pugh B型HCC 6例(27.3%)。BCLC B期和C期HCC患者分别为12例(54.5%)和10例(45.5%)。11例患者(50%)被认为有门静脉肿瘤血栓(PVTT)。在整个治疗周期中,只有3例(13.6%)患者减少仑伐替尼剂量,1例(4.5%)患者因耐受性不好而暂时停用卡瑞利珠单抗。 联合治疗后1、3个月首次随访CT、MRI肿瘤反应分析中,ORR分别为96%、94%,DCR分别为100%、96%。中位PFS为9.5个月(95% CI, 8.1 10.9个月),中位OS为22.0个月(95% CI, 20.2 23.9个月)。1年和2年OS率分别为62.5和20.5%。 单变量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表明,ECOG评分(2 vs 0~1)与较短的OS和较短的PFS相关(p< 0.001和p = 0.0015)。此外,Child-Pugh分级(A vs B) (p= 0.001和0.022)、PVTT (p= 0.002和p= 0.023)和肝外转移(p < 0.005)与较短的OS和PFS相关。肝内转移与较短的OS相关(p= 0.030),但与较短的PFS无关(p= 0.333)。 近年来,不可切除的肝细胞癌的治疗方法迅速发展。治疗方案包括TACE、多激酶抑制剂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已被应用于不能切除的肝癌患者。但单药治疗的疗效仍有待提高,联合治疗可为患者提供额外的临床益处。这两项真实世界的回顾性研究结果均显示,在不可切除的HCC患者中,以卡瑞利珠单抗为基础的三联方案有更好的客观缓解率和总生存结局。 […]

半夏
神药诞生记:HER2低表达转移性乳腺癌PFS与OS双改善!DS8201再迎突破!

神药诞生记:HER2低表达转移性乳腺癌PFS与OS双改善!DS8201再迎突破!

2022年2月21日,阿斯利康(AstraZeneca)和第一三共(Daiichi Sankyo)宣布,由双方联合开发的抗体偶联药物(ADC)DS-8201(trastuzumab deruxtecan),在关键III期DESTINY-Breast04临床试验获得高水平积极结果:与医生选择的化疗方案相比,DS-8201在HER2低表达、不可切除和/或转移性的乳腺癌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 (PFS) 和总生存期 (OS) 方面表现出具有统计学意义和临床意义的显著改善,且无论患者激素受体(HR)状态如何。这是首个针对HER2低表达乳腺癌患者获得阳性结果的三期临床研究,有望进一步改变乳腺癌的全身治疗格局。 HER2低表达晚期乳腺癌全新突破! DS-8201带来PFS与OS双改善!   DESTINY-Breast04 是一项随机、开放标签、全球多中心注册 III 期临床,评估 DS-8201(5.4 mg/kg)与医生选择化疗方案(卡培他滨、艾日布林、吉西他滨、紫杉醇或白蛋白紫杉醇)相比,在HR阳性(n=480)或HR阴性(n=60),既往接受过一线或二线化疗的HER2低表达不可切除和/或转移性乳腺癌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 试验中患者按2:1随机分配接受DS-8201或化疗,主要终点是基于盲态独立中心审评(BICR)的的无进展生存,次要终点包括BICR评定的无进展生存、总生存、经确认的客观缓解率、缓解持续时间。并根据IHC评分1+与2+、既往一线与二线治疗、既往CDK4/6抑制剂治疗与否、激素受体阳性与阴性,对随机入组患者进行亚组分析。 结果显示,DESTINY-Breast04试验达到了其主要终点,与研究者选择化疗方案组相比,DS-8201在经治HR阳性HER2低表达转移性乳腺癌患者中表现出PFS的先祖改善。同时,该试验也达到了所有关键次要终点,无论 HR 表达状态如何,均显著提高了患者 PFS 和 OS。在中期分析中,该试验还达到HR阳性患者和无论HR状态的患者OS的关键次要终点。 在安全性方面,与之前的临床试验一致,没有发现新的安全问题。总体间质性肺病 (ILD) 发生率与DS-8201的HER2阳性乳腺癌后线试验中观察到的一致,独立判定委员会确定观察到的5级ILD发生率更低。 具体结果拟于2022年6月3日召开的美国临床肿瘤学会第58届年会公布,我们拭目以待! DS8201 指引治愈乳腺癌的DESTINY?   除了传来喜讯的DESTINY-Breast04,还有多项DESTINY-Breast试验正在对DS-8201进行全面的临床开发。 基于DESTINY-Breast01试验的结果,DS-8201(5.4mg/kg)在40多个国家被批准用于治疗接受过两种或两种以上抗HER2治疗方案的无法切除或转移性HER2阳性乳腺癌成年患者。DESTINY-Breast01是一项单臂、开放标签、全球多中心研究,评估了DS8201(5.4mg/kg)作为单药疗法治疗HER2阳性、不可切除性和/或转移性乳腺癌患者安全性和有效性。该研究共入组了全球100多个临床地点的184例患者,这些患者先前已接受过2种或多种HER2靶向方案,治疗转移性疾病的既往疗法中位数为6。研究主要终点是总缓解率(ORR)。 在2021 ESMO大会上更新了最新研究结果:截至2021年3月26日,中位OS随访时间为31.1个月(95% Cl:30.7~32.0),更新的中位OS为29.1个月(95% Cl:24.6~36.1)。随着数据的进一步成熟,超过一半的患者有OS事件发生(95/184,51.6%)(Figure 2)。估计12个月的OS为85%(95% Cl:79~90),估计18个月的OS为75% (95% Cl:67~80),估计24个月的OS为58%(95% Cl:51~65)。 而基于 DESTINY-Breast03 的3期试验 (NCT03529110) 的结果,FDA已于今年1月17日优先审查DS-8201的补充生物制剂许可申请,用于治疗先前接受过抗HER2治疗方案的不可切除或转移性HER2阳性乳腺癌成年患者。 DESTINY-Breast03研究是首个头对头对比ADC药物(DS8201和T-DM1)治疗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疗效与安全性的一项多中心、开放性、随机、Ⅲ期临床研究,纳入了先前在晚期或转移性环境中接受过曲妥珠单抗(赫赛汀)和紫杉类治疗的不可切除或转移性 HER2 阳性乳腺癌患者。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患者被允许具有临床稳定的、经治疗的脑转移。 在 DESTINY-Breast03 中,524 名先前接受过曲妥珠单抗(赫赛汀)和紫杉类治疗的 HER2 阳性转移性乳腺癌患者随机接受每 […]

半夏
首个脑转移OS获益!图卡替尼将乳腺癌患者生存期延长5.5个月,攻克乳癌脑转难关!

首个脑转移OS获益!图卡替尼将乳腺癌患者生存期延长5.5个月,攻克乳癌脑转难关!

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过表达发生在20%-25%的乳腺癌中。而HER2 阳性 (HER2+) 乳腺癌历来与预后不良相关。HER2 +乳腺癌具有向大脑转移的倾向。 目前HER2+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的常规标准治疗方案是一种紫杉烷类药物再联合曲妥珠单抗和帕妥珠单抗,然而常规标准治疗难以穿过血脑屏障,对脑转移灶的疗效不尽人意。最近,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在转移性治疗中显示出新的希望。 图卡替尼对HER2受体具有高度选择性,且仅对其他HER家族受体(包括EGFR)具有最低限度的抑制作用。在一项关键的 HER2CLIMB 试验(NCT02614794)中评估了与安慰剂(均与曲妥珠单抗和卡培他滨联合使用)相比,图卡替尼对在任何情况下(新辅助、辅助和/或转移性)进展后的 HER2+ 转移性乳腺癌的效果,这些患者都经过曲妥珠单抗、帕妥珠单抗和 T-DM1 治疗。在初步分析中(总研究人群随访中位数为14.0个月),图卡替尼将总研究人群的死亡风险降低34%,脑转移患者的进展或死亡风险降低52%!因此,图卡替尼联合曲妥珠单抗和卡培他滨在世界多个地区被批准用于HER2+转移性乳腺癌患者,包括既往在转移环境中至少一种的HER2定向治疗方案(美国)或在任何环境中的两种HER2定向治疗方案[欧盟(EU)]进展的脑转移患者。 本次研究报告了HER2CLIMB试验患者随访29.6个月的总生存期(OS)随访后的最终疗效和安全性结局。 1 OS绝对获益5.5个月,耐受性依然良好! 共612名既往在任何情况下接受曲妥珠单抗,帕妥珠单抗和T-DM1治疗的HER2 +转移性乳腺癌患者参加了HER2CLIMB试验。所有患者按2:1被随机分配接受图卡替尼(300mg)或安慰剂,口服每日两次,联合曲妥珠单抗(6mg / kg静脉注射,每21天一次,初始8mg / kg负荷剂量; 允许皮下给药)和卡培他滨(1000mg / m2 口服,每日两次,每21天周期的第1-14天)。基线时有脑转移病史或存在脑转移的患者,包括治疗稳定和活动性(进行性和/或未治疗)脑转移的患者均符合入组条件。 OS的中位随访时间为29.6个月(与初步分析相比增加了15.6个月)。图卡替尼组的OS中位持续时间为24.7个月(95%CI:21.6-28.9个月),而安慰剂组为19.2个月(95%CI:16.4-21.4个月)(死亡HR:0.73,95%CI:0.59-0.90,P = 0.004;图 2A)。图卡替尼组2年估计OS率为51%(95%CI:46%-56%),安慰剂组为40%(95%CI:33%-47%)。所有评估亚组的OS 及HR均有利于图卡替尼组,并且与整体研究人群中的HR一致(图3)。考虑交叉的敏感性分析结果与ITT分析相似,估计的HR范围为0.71至0.72。 图卡替尼组的PFS中位持续时间为7.6个月(95%CI:6.9-8.3个月),而安慰剂组为4.9个月(95%CI:4.1-5.6个月)(疾病进展或死亡HR:0.57,95%CI:0.47-0.70,P<0.00001; 图2 b)。图卡替尼组1年时估计PFS率为29%(95%CI:24%至34%),安慰剂组为14%(95%CI:9%至20%)。在使用图卡替尼组合后,大多数患者(77%)继续接受额外的抗癌治疗。在这些患者中,86%接受了≥1个额外抗HER2方案,17%接受了≥1个额外激素或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抑制剂治疗,8%接受了≥1个额外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程序性死亡配体1抑制剂治疗。在安慰剂组中,有相当比例的患者(82%)在进展后接受额外的抗癌治疗。 图卡替尼组患者完成了10(1,74)个治疗周期的中位(最小,最大)治疗周期,而安慰剂组则为6(1,39)个治疗周期。图卡替尼组的中位(最小,最大)暴露持续时间为7.4个月(<0.1,52.0),安慰剂组为4.4个月(<0.1,26.9)。3级或以上不良事件、严重不良事件和因不良事件而停止治疗的发生率在两组间相似(表1)。除初步分析外,只有1例患者因不良事件停用了图卡替尼。在后续随访中,使用图卡替尼联合治疗的患者中最常见的不良事件(腹泻、掌跖红肿感觉不良综合征(PPE)、恶心、疲劳和呕吐)仍然主要是1级或2级,且总体发生率保持稳定(表2)。在图卡替尼联合治疗的患者中,最常见的3级或3级以上不良事件发生率(PPE综合征、腹泻、丙氨酸转氨酶和天冬氨酸转氨酶水平升高以及疲劳)也在后续随访中保持稳定(表2)。 这次最终分析表明,在包括既往使用曲妥珠单抗、帕妥珠单抗和T-DM1治疗的有或无脑转移的HER2+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的治疗中,使用图卡替尼联合治疗继续提供了强劲的生存获益。这是第一个对该疾病环境的患者显示有临床意义的OS受益的治疗组合。考虑到近一半的HER2CLIMB患者有脑转移,包括基线时活跃的脑转移,这些生存结果尤其值得注意。这很好地代表了现实世界的人群,其中高达50%的HER2+转移性乳腺癌患者在转移过程中的某个时刻会发生脑转移。   2 对HER2阳性乳腺癌脑转移,这些TKI也表现亮眼! 除了图卡替尼,靶向作用于HER1、HER2和HER4,不可逆泛HER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吡咯替尼,近日在中国研究PERMEATE中大破记录,ORR高达74.6%!该成果也荣登顶级期刊《柳叶刀》,为临床上乳腺癌脑转移治疗和个体化决策带来了新的启示。 PERMEATE研究是一项在全国8家中心开展的多中心、单臂、双队列、Ⅱ期临床研究,是首个对吡咯替尼+卡培他滨在HER2阳性转移性乳腺癌和脑转移患者中的活性和安全性的前瞻性研究。结果表明,队列A的中枢神经系统病灶客观缓解率(CNS ORR)高达74.6%(95%CI:61.6~85.0),其中有7例(11.9%)患者达到完全缓解(CR)。中位缓解持续时间为12.5个月(95%CI 8.3–14.6);队列B的中枢神经系统病灶客观缓解率为42.1%(95%CI:20.3~66.5),中位缓解持续时间为7.7个月(2.8–未达到)。 同样作用于HER1/HER2/HER4三靶点的不可逆泛HE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来那替尼,由于在3期ExteNET试验(NCT00878709)的出色表现荣登2022版NCCN乳腺癌指南推荐! ExteNET研究旨在评估1年曲妥珠单抗标准治疗基础上序贯应用1年来那替尼是否可使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带来更多获益。研究结果显示,在随机化前1年内完成曲妥珠单抗治疗的患者中,与安慰剂组相比,来那替尼组在5年无创生存期(iDFS)方面的绝对益处为5.1%,且疾病复发风险降低了42%。来那替尼组的5年iDFS率为90.8%(95%CI,88.1%-93.0%),安慰剂组则为85.7%(95%CI,82.6%-88.3%)(HR,0.58;95%CI,0.41-0.82)。 在意向性治疗人群中,来那替尼组的2年iDFS率为94.2%,安慰剂组为91.9%(HR,0.66; 0.49-0.90;P = .008)。   总   结   对于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患者,即使接受曲妥珠单抗治疗,仍有大约30%~50%的患者发生脑转移,导致预后不佳。目前局部治疗仍然是脑转移的主要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立体定向放疗或全脑放疗。然而,局部治疗后6-12月内复发率仍然较高,且会带来认知功能下降等不良反应,给临床治疗带来巨大挑战。此次HER2CLIMB的最新数据表明,使用图卡替尼联合曲妥珠单抗和卡培他滨进行全身治疗可为有或没有脑转移的患者提供持续的临床益处。而其他小分子靶向药治疗乳腺癌脑转移的硕果累累,无疑为更多乳腺癌患者带来治愈曙光,也为肿瘤学研究人员注入强大信心。希望在未来,在HER2+转移性治疗这个仍大有可为的领域,会涌现更强、更安全的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G. Curigliano […]

半夏
县之声 | 广泛期小细胞肺癌治疗一线如何决策?CSCO指南这样推荐

县之声 | 广泛期小细胞肺癌治疗一线如何决策?CSCO指南这样推荐

肺癌位居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首位[1],严重危害着我国居民健康。按照组织病理学类型的差异,肺癌分为非小细胞肺癌(NSCLC)和小细胞肺癌(SCLC)两大类。SCLC约占肺癌总数的15%[2],而2/3的SCLC被诊断为广泛期SCLC(ES-SCLC)[3]。虽然SCLC对化疗的初始反应较好,但极易复发,且容易耐药。既往几十年,化疗对于SCLC患者的总生存延长有限。直到免疫治疗的出现,开启了SCLC治疗新篇章,带来了新的治疗希望。 在2021版《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小细胞肺癌诊疗指南》[4]中,ES-SCLC一线治疗是如何推荐的?医学界肿瘤频道特邀辽宁省昌图县中心医院卢德宏教授和湖北省罗田县人民医院张正教授进行了分享。 2021 CSCO指南ES-SCLC一线治疗推荐要点 化疗是基础 依托泊苷联合顺铂和卡铂(EP/EC方案)是ES-SCLC一线治疗的标准方案,伊立替康联合铂类方案也是一线治疗的可选方案。对于无局部症状且无脑转移的患者,若PS评分为0-2分,或PS评分为3-4分(由SCLC所致),可选择化疗联合免疫治疗或单纯化疗。对于完全缓解(CR)或部分缓解(PR)的患者,推荐胸部放疗或预防性脑放疗。对于非SCLC所致,PS评分为3-4分的患者,推荐进行最佳支持治疗。 对于有局部症状的患者,若存在上腔静脉综合征,建议采取放疗+化疗;若存在脊髓压迫症,建议采取局部放疗控制压迫症状+化疗;若存在骨转移,建议采取放疗+局部姑息外照射放疗,有骨折高危患者可采取骨科固定。对于CR或PR的患者,推荐预防性脑放疗。 表1 ES-SCLC一线治疗推荐 免疫治疗突破ES-SCLC治疗瓶颈 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已经成为多种肿瘤类型的标准一线治疗选择,随着免疫治疗在肺癌治疗领域的应用价值日益凸显,为ES-SCLC的治疗探索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思路。PD-L1联合化疗已经成为指南推荐的广泛期小细胞肺癌一线治疗新标准。 当前,国内在SCLC领域获批的PD-L1抑制剂有两个,分别为度伐利尤单抗和阿替利珠单抗,两者的主要临床研究,度伐利尤单抗的CASPIAN研究及阿替利珠单抗的IMpower133研究均达到主要终点,为ES-SCLC患者的带来了获益。 ES-SCLC免疫治疗绽放光芒 2019年世界肺癌大会(WCLC)公布了CASPIAN研究——度伐利尤单抗联合化疗一线治疗ES-SCLC的中位总生存期(OS)长达13个月,刷新了生存记录[5]。中位随访25.1个月时,与化疗组相比,度伐利尤单抗联合化疗组的OS仍持续获益(12.9个月 vs 10.5个月,HR 0.75,P=0.0032),2年生存率22.2%,也就是说,度伐利尤单抗联合化疗使近1/4患者实现2年以上生存[6]。 图1 CASPIAN研究设计 在2021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大会上揭晓的CASPIAN研究最新结果[7]中, 3年随访OS数据提示获益,并且1年、2年的无进展生存(PFS)率和缓解持续时间(DOR)显著获益也证实了度伐利尤单抗联合治疗长期的疗效优势。研究显示,度伐利尤单抗联合组较化疗组的中位OS为10.5 vs 12.9个月;2年OS率为22.9% vs 13.9%;3年OS率为17.6% vs 5.8%,显示出免疫治疗的“长拖尾效应”,长期OS获益优势明显。 此外,CASPIAN研究次要终点患者报告结局(PROs)分析结果表明:度伐利尤单抗联合化疗较化疗对患者报告的所有症状、功能及整体健康情况/生活质量的恶化时间均有延缓趋势[8]。 与此同时,2021年IMpower133研究也公布了最新数据[9]。在更新的分析中,随访22.9个月,免疫组和安慰剂+化疗组的中位OS分别为12.3 和10.3个月(HR 0.76;95%CI 0.60-0.95;P=0.0154)。在18个月时,免疫组和安慰剂+化疗组分别有34.0%和21.0% 的患者存活。且无论PD-L1免疫组织化学或血液肿瘤突变负荷(bTMB)状态如何,患者均可从免疫治疗中获益。 专家点评 张正教授:免疫治疗已成为ES-SCLC一线治疗新标准 张正教授指出,ES-SCLC以往的标准治疗模式是4~6个周期的EP/EC化疗,但治疗效果有限。所幸的是,CASPIAN和IMpower133研究结果显示,免疫治疗相比化疗可以显著延长OS,带来了30年来ES-SCLC治疗的首个突破。据此,2021年CSCO指南将免疫治疗引入到一线,免疫治疗建立了ES-SCLC一线治疗的新标准,中国的ES-SCLC一线治疗实现了与国际接轨。 虽然免疫治疗带来了ES-SCLC治疗的重大突破,但目前SCLC治疗仍有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第一,SCLC缺乏明确的可靶向治疗的驱动基因;第二,虽然拓扑替康获得指南推荐用于二线治疗,但由于价格昂贵,目前在临床上的可及性仍较差,未来希望lurbinectin等新药给患者带来更多的二线治疗选择;第三,安罗替尼是目前CSCO指南推荐的SCLC三线及以上治疗新标准,但更多的安罗替尼联合治疗方案值得进一步探索;第四,同步放化疗是局限期SCLC的标准治疗模式,但超分割和常规分割如何选择仍需进一步论证。 卢德宏教授:SCLC免疫治疗未来探索方向展望 卢德宏教授指出,在过去几十年,人们一直在寻找SCLC治疗的突破口,包括驱动基因检测等,但并未取得很好的收获。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为ES-SCLC治疗带来了新的选择,特别是随着CASPIAN研究3年随访结果的公布,证实了度伐利尤单抗联合化疗一线治疗的长期生存获益,为国内ES-SCLC患者带来了长期生存的希望。 针对SCLC免疫治疗的未来探索方向,卢德宏教授表示,随着临床经验的不断积累,未来希望能够进一步探索SCLC免疫治疗的疗效预测生物标志物,包括PD-L1、肿瘤突变负荷(TMB)、错配修复缺陷(dMMR)/高度微卫星不稳定(MSI-H)等,从而筛选出真正能够从免疫治疗中获益的人群。此外,未来还应探索更多的免疫联合治疗用药模式,比如免疫联合抗血管生成治疗,可能起到1+1>2的效果。 小结 综上,化疗在SCLC的治疗中虽然是基石,但免疫治疗的介入让SCLC有了更长的生存。2021 年 3 月,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PD-L1抑制剂阿替利珠单抗联合化疗用于一线治疗ES-SCLC;2021年7月,NMPA批准PD-L1抑制剂度伐利尤单抗与依托泊苷+卡铂或顺铂联用一线治疗ES-SCLC患者的新适应证上市,相信未来两款PD-L1抑制剂将为更多患者带来希望和获益。   参考文献: [1]白连启. 肺癌早期诊断研究进展[J]. 结核病与胸部肿瘤, 2006, 000(001):38-45. [2]LUNGevity Foundation. Types […]

半夏
DS-8201显著改善HER2低表达乳腺癌患者生存;肠道菌群失调到底会不会影响免疫治疗疗效?∣肿瘤情报

DS-8201显著改善HER2低表达乳腺癌患者生存;肠道菌群失调到底会不会影响免疫治疗疗效?∣肿瘤情报

要点提示 JCO:二次细胞减灭术可显著延长铂敏感复发性卵巢癌患者OS JTO:PPI可能会降低阿替利珠单抗治疗晚期NSCLC疗效 新药:PD-L1抑制剂Bavencio持续改善膀胱癌患者生存期 新药:DS-8201显著改善HER2低表达乳腺癌患者生存 01 JCO:二次细胞减灭术可显著延长铂敏感复发性卵巢癌患者的总生存期(OS) 几乎 80% 的卵巢癌患者会复发,但手术在复发性卵巢癌中的作用仍存在争议。一篇旨在评估二次细胞减灭术对铂敏感复发性卵巢癌患者的生存影响迄今为止最大的荟萃分析结果发表在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研究表明,二次细胞减灭术可最大限度切除肿瘤,并显著延长铂敏感复发性卵巢癌患者的总生存期(OS)。    官网截图   本研究中,研究者根据纳入标准,纳入了MEDLINE、EMBASE和 Cochrane 图书馆1983 -2021 年期间发表的共计80项相关研究。其中 36 项研究用来荟萃分析、57 项研究进行线性回归分析。   研究者对80项符合条件的研究进行荟萃分析,使用了36项研究和2805名报告死亡率的患者,但纳入研究异质性很强(Cochrane Q检验的P值<0.0001,Higgins的I2统计值为86%),因此,研究者建立了一个随机效应模型。合并死亡率为44.2%(95%CI,39.0至49.5),在荟萃回归模型中,作为显著调节因素,完全和最理想细胞减灭术与更好的生存结果相关(P<0.001和P=0.005)。   在基于57项研究的线性回归模型中,调整其他变量后,当完全和最理想细胞减灭术比例分别增加10%时,中位OS时间增加8.97%和7.04%。 02 JTO:PPI可能会降低阿替利珠单抗治疗晚期NSCLC疗效 肠道菌群失调可能会降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的功效,抗生素和质子泵抑制剂(PPI)是导致肠道菌群失调的常用药物。临床上,关于抗生素或 PPI 使用对ICI 疗效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RCT)证据有限。近日,一项在关于阿替利珠单抗在接受伴随抗生素或PPI治疗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中的疗效:五项RCT的汇总分析发表在Journal of Thoracic Oncology。研究表明,抗生素使用对阿替利珠单抗的疗效没有影响。相反,PPI 的使用与阿替利珠单抗疗效减弱以及治疗前淋巴细胞、CD19+ 和CD16+CD56+ 免疫细胞计数减少相关。鉴于大约 30% 的癌症患者会使用 PPI,临床治疗上迫切需要了解PPI对其他ICI疗效影响的证据,以及制定关于ICI的非必要PPI使用的指南。 官网截图   本研究汇集了五项 RCT(IMpower-130、IMpower-131、IMpower-150、OAK 和 POPLAR)评估抗生素/PPI对阿替利珠单抗在晚期NSCLC中的疗效的影响。根据抗生素/PPI使用情况分亚组分别评估对阿替利珠单抗疗效影响。还探讨了与治疗前外周血免疫表型之间的关联。   结果显示,使用抗生素患者(HR 0.73;95%CI 0.53-0.99)和未使用抗生素患者(HR 0.82;95%CI […]

半夏
8问晚期乳腺癌基因检测,专家这样说...

8问晚期乳腺癌基因检测,专家这样说…

乳腺癌是全球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2020年全球新发乳腺癌病例约230万,已超越肺癌,发病率居全部恶性肿瘤首位。   据统计,早期乳腺癌接受手术治疗后,仍有30%~50%的患者最终出现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除此之外,约有4%~6%的乳腺癌患者在首次诊断时即存在远处转移。复发转移性乳腺癌也称为晚期乳腺癌,该类患者5年生存率仅为20%,总体中位生存时间为2~3年。 近年来,晚期乳腺癌的临床治疗面临巨大挑战,不同类型的晚期乳腺癌应以分子靶向药物治疗为核心开展精准打击,进一步实现精准医疗。NGS是精准医疗领域的关键技术,具有通量高、灵敏度高、成本低等优势,是乳腺肿瘤分子分型、遗传诊断、疗效监测、耐药提示以及治疗方案选择的重要手段。2020年8月,欧洲肿瘤医学学会发布了全球首个转移性恶性肿瘤患者NGS指南,强烈建议临床研究中心在晚期肿瘤的分子筛选过程进行多基因测序,增加患者使用新药物的机会。   ESMO发布:全球首个转移性癌症患者NGS检测指南    一、激素受体(HR)阳性患者应该进行哪些基因和生物标志物的检测? HR阳性乳腺癌是指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 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 PR)中至少1种受体为阳性的乳腺癌患者,约占全部乳腺癌患者的70%以上。对于HR阳性的晚期乳腺癌患者,内分泌治疗为主要治疗手段,但是几乎所有的内分泌治疗在数年后都会发生耐药,主要的耐药机制包括雌激素受体α基因(estrogen receptor alpha gene, ESR1)的获得性突变、CDK4/6的组成性激活、PI3K/AKT/mTOR信号通路激活等。   专家推荐:HR阳性晚期乳腺癌患者主要以内分泌治疗和靶向治疗为主。对于HR阳性患者,需要关注内分泌治疗耐药相关基因突变(ESR1、CYP2D6、CyclinD-CDK4/6-INK-Rb通路、PI3K/AKT/mTOR通路等),患者可根据基因检测选择可能获益的药物如氟维司群、托瑞米芬、PI3K抑制剂、mTOR抑制剂、奥拉帕利(BRCA1/2)、FGFR抑制剂(FGFR1/2/3)、帕博利珠单抗(PD-1)、恩曲替尼(NTRK融合)。 二、HER-2阳性乳腺癌的患者应该进行哪些基因和生物标志物检测? HER-2阳性乳腺癌约占全部乳腺癌患者的20%以上。目前,抗HER-2单抗、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及抗体偶联药物的升级逐步提升了HER-2阳性患者的治疗效果。然而,晚期患者仍然进展较快,较易出现耐药。   专家推荐: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患者需检测HER-2突变状态以协助选择后线治疗药物。全面评估HER-3、MET、PTEN及PI3K/AKT/mTOR等耐药相关基因突变及PD-L1蛋白表达情况,可辅助HER-2通路以外的临床方案制定,如PIK3CA抑制剂或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     三、三阴性乳腺癌(TNBC)应该进行哪些基因和生物标志物的检测?   TNBC约占全部乳腺癌的15%~20%,是临床预后较差的一个亚型,是精准靶向治疗的重点和难点。目前,TNBC潜在的治疗靶点有PI3K/AKT/mTOR、BRCA1/2、FGFR1/2/3等。约10%~15%的TNBC存在胚系或体系BRCA1/2突变,对于铂类化疗以及PARP抑制剂显示出更高的疗效。   专家推荐:化疗是TNBC患者最主要的治疗方式,通过评估胚系单核苷酸多态性如DNA氧化损伤相关的碱基切除修复通路为TNBC患者选择敏感的化疗药物。TNBC患者BRCA1/2、PIK3CA/AKT1/PTEN通路等基因突变频率较高,且可相应选择PARP抑制剂、AKT抑制剂等靶向治疗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治疗。 四、晚期乳腺癌免疫治疗应该纳入哪些基因和分子标志物?   专家推荐:晚期乳腺癌患者进行全面的免疫相关标志物评估,包括PD-L1表达、MSI/MMR、TMB等,同时也需关注免疫超进展和免疫耐药相关基因的检测,如EGFR、MDM2/4等、JAK1/2、B2M等。 转移性乳腺癌基因检测推荐 ESCAT:分子靶点临床可行性量表;Ⅰ级用于临床决策的靶点;Ⅱ级可能获益的靶向治疗,但仍需更多的资料证实;Ⅲ级先前在其他肿瘤类型或类似分析靶点中证实有临床获益; 五、晚期乳腺癌患者是否需要ctDNA检测? 专家推荐:ctDNA检测作为重要的液态活检技术,作为组织检测的替代方法可有效评估晚期乳腺癌的肿瘤突变负荷和分子特征,对解决临床检测取样困难、克服肿瘤异质性、选择有效治疗方法及用药动态监测等均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六、晚期乳腺癌患者是否需要进行全外显子基因检测? 专家推荐:全外显子组测序(WES)可全面高效地了解肿瘤患者的疾病全貌,在肿瘤发病机理及上下游信号通路信息等方面为科研探索提供重要信息。500个基因以上基因检测基本可满足患者精准的用药指导、耐药机制等信息需求,可作为一般患者的替代选择。 七、晚期乳腺癌NGS可选择哪些标本以及不同来源标本如何优选? 晚期乳腺癌患者二代测序技术选用标本和注意事项 专家推荐:晚期乳腺癌患者基因检测,优先选择对新鲜组织进行检测,如组织不可及可考虑石蜡包埋组织切片、血浆、胸腹水等。为保证肿瘤突变特异性检出,在基因检测时最好提供外周血白细胞进行对照。 八、如何选择可信的NGS公司进行检测?   专家推荐:基因检测应选择资质齐全、技术实力雄厚、后续服务能力强的正规基因检测机构,检测机构的各项检测流程需通过NCCL、EMQN和CAP等机构认证,确保检测结果准确。   结语   基于NGS的精准医疗正在成为医疗领域的新模式,随着对晚期乳腺癌认识的不断加深,合理应用基因检测,对于晚期乳腺癌患者的疗效预测、预后评估及耐药机制的探索将会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引用资料: 中国抗癌协会国际医疗与交流分会, 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医师分会乳腺癌学组. 晚期乳腺癌基因检测热点问题中国专家共识(2021版) [J] […]

半夏
【收藏】中国结直肠癌癌前病变及癌前状态处理策略专家共识

【收藏】中国结直肠癌癌前病变及癌前状态处理策略专家共识

结直肠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最新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结直肠癌新发病例数预计为55.5万,在所有癌症类型中排第2,仅次于肺癌。另外,与多数国家死亡率呈下降趋势不同,近30年来我国男性和老年人群CRC死亡率仍呈上升趋势。反观美国,得益于相对完善的筛查体系,其结直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自1985年开始持续下降,2011—2016年间65岁及以上筛查人群的CRC发病率以年均3.3%的速度匀速下降,2008—2017年间,65岁及以上人群的CRC死亡率每年下降3%,50~64岁人群的死亡率每年下降0.6%。   在我国,尽管20世纪80年代我国便在浙江部分地区开展了大规模的结直肠癌普查,但彼时部分医师和广大公众对结直肠癌的认知和对结直肠癌筛查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   近日,由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上海)牵头,组织国内相关领域专家共同制定了《中国结直肠癌癌前病变和癌前状态处理策略专家共识》(以下简称《专家共识》),希望能够帮助临床医师提高对结直肠癌癌前病变与状态的认识并对其进行正确处理,最终实现降低结直肠癌(CRC)发病率和死亡率的目标。《专家共识》经过多领域专家的讨论,共汇总形成了27条共识陈述,涉及CRC癌前病变和状态的概念界定、诊治要点和随访策略,是一部内容丰富、符合中国国情且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综合共识。     中国结直肠癌癌前病变及癌前状态处理策略专家共识陈述汇总 【陈述1】结直肠癌癌前病变指被证实与结直肠癌发生密切相关的病理变化,具体包括结直肠腺瘤、腺瘤病(息肉病伴异型增生)、无蒂锯齿状病变、传统锯齿状腺瘤以及炎症性肠病相关异型增生等。(证据质量:高;共识水平:100.0%) 【陈述2】在结直肠癌防控中,癌前状态一般用于描述患癌风险明确升高的临床状态或癌前病变的临床前状态,如炎症性肠病的慢性炎症、遗传或家族性结直肠癌的临床前状态等。(证据质量:低;共识水平:100.0%) 【陈述3】我国绝大部分结直肠癌均在癌前病变的基础上发生。由于存在相对易于识别的癌前病变和有效的筛查手段,结直肠癌在很大程度上可防可控。(证据质量:高;共识水平:100.0%) 【陈述4】高龄、男性、家族史、吸烟、肥胖、糖尿病、炎症性肠病、不良生活方式如运动量减少(久坐不动)和高脂低纤维饮食等是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的重要危险因素,针对具有这些危险因素的患者进行干预或筛查有助于减少结直肠癌和癌前病变的发生。(证据质量:高;共识水平:100.0%) 【陈述5】阿司匹林及其他非甾体类抗炎药有降低结直肠腺瘤发生及切除后复发风险的潜在价值,但有可能增加出血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用于一般人群的获益有待进一步验证。(证据质量:高;共识水平:100.0%) 【陈述6】高膳食纤维可能降低结直肠癌及腺瘤的发生风险,但尚需高质量临床研究进一步确定具体膳食纤维类型、服用量及时间。(证据质量:低;共识水平:96.6%)   【陈述7】补充钙剂、维生素D或叶酸对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的预防价值不确切,暂不推荐用于一般人群的药物预防。(证据质量:低;共识水平:96.6%)   【陈述8】某些中草药及草本植物提取物(黄连素等)对预防结直肠癌及结直肠腺瘤内镜切除后复发有一定前景,但仍缺乏充分的临床证据。(证据质量:低;共识水平:86.2%)   【陈述9】结肠镜检查(结合病理检查)是结直肠癌筛查、诊断和随访的金标准,提高结肠镜检查质量是减低早期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漏诊率的关键。(证据质量:高;共识水平:100.0%)   【陈述10】鉴于我国目前结肠镜资源情况,推荐人群筛查采取分层筛查策略,机会性筛查也可在结合受试者意愿后参考分层策略实施。结直肠癌筛查评分或问卷和粪便隐血试验有助于风险分层,富集高危人群,优化结肠镜资源配置;粪便DNA检测具备潜在的筛查价值,但需更多临床证据的支持。(证据质量:低;共识水平:100.0%)   【陈述11】应提高公众对于结直肠癌预防和筛查的知晓度,充分了解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的危害及早期干预的重要性,还将有助于我国结直肠癌的防治。(证据质量:高;共识水平:100.0%)   【陈述12】在筛查过程中应根据筛查原则,充分结合人群意愿,采用多种方式提高筛查参与度。(证据质量:低;共识水平:100.0%)   【陈述13】乙状结肠镜与结肠CT成像具备一定筛查价值,但在我国开展较少或成本相对较高,暂不推荐用于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筛查;结肠胶囊内镜、血浆Septin9甲基化、粪便M2‑PK等技术对我国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的筛查价值尚不明确,有待大规模临床研究进一步验证。(证据质量:低;共识水平:96.6%)   【陈述14】对于初筛高危人群或选择结肠镜筛查的平均风险人群,推荐每5~10年进行1次高质量结肠镜检查。(证据质量:高;共识水平:100.0%)   【陈述15】高清白光结肠镜检查是检出早期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的有效方式,电子染色内镜对提高病变检出率具有潜在价值,需要进一步临床证据支持。(证据质量:高;共识水平:96.6%)   【陈述16】人工智能辅助识别技术有助于提高结直肠癌癌前病变检出率,尤其适用于基层单位及操作经验不足的医师。(证据质量:高;共识水平:96.6%)   【陈述17】推荐采用巴黎分型描述早期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的内镜下形态。(证据质量:低;共识水平:96.6%)   【陈述18】在内镜下评估病变大小时建议使用客观参照物辅助下的标准化测量方法。(证据质量:低;共识水平:89.7%)   【陈述19】组织病理学是诊断早期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的金标准;图像增强技术(NBI、FICE、I‑SCAN、LCI和BLI等)对实时判断病理性质有价值。(证据质量:高;共识水平:100.0%)   【陈述20】发现并切除癌前病变是预防结直肠癌的重要措施,可显著降低结直肠癌发生风险和死亡率。(证据质量:高;共识水平:100.0%)   【陈述21】对于腺瘤性息肉或长径≥5 mm的息肉(无论是否为腺瘤性),均建议择期行内镜下切除。(证据质量:高;共识水平:100.0%)   【陈述22】病灶活检病理学显示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应进一步通过精查或超声内镜等技术判断有无黏膜下深度浸润和区域淋巴结转移,若病变无黏膜下深度浸润和区域淋巴结转移,推荐内镜下切除。(证据质量:高;共识水平:100.0%)   【陈述23】内镜下切除早期结直肠癌和(或)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治疗效果总体上优于内镜黏膜切除术。对于术后标本切缘阳性的病例,应在评估确认残留后追加治疗。(证据质量:高;共识水平:100.0%)   【陈述24】因无法获得术后标本、增加复发风险、引起迟发性穿孔等原因,应谨慎单独使用内镜下非切除技术(如氩离子凝固术、圈套器头端电凝术)治疗早期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证据质量:高;共识水平:96.6%)   【陈述25】早期结直肠癌内镜治愈性切除后应在第6、12个月分别接受结肠镜复查及影像学等相关检查,随访时应注意避免漏诊病变。(证据质量:低;共识水平:100.0%)   【陈述26】结肠息肉或腺瘤在内镜切除后,应根据病理性质、大小及数量等因素综合决定复查的间隔。(证据质量:高;共识水平:100.0%) […]

半夏
诺倍戈ARASENS试验获积极结果,拜耳提高预期峰值销售额超30亿欧元

诺倍戈ARASENS试验获积极结果,拜耳提高预期峰值销售额超30亿欧元

● III期ARASENS试验结果显示,与ADT加多西他赛相比,达罗他胺联合雄激素剥夺疗法(ADT)加多西他赛显著改善转移性激素敏感性前列腺癌(mHSPC)的总生存期,死亡风险降低32.5%(HR=0.68, 95% CI0.57-0.80; P<0.001); ● 同样,次要终点也表现出获益,包括延缓至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CRPC)的时间,至疼痛进展的时间,至首次出现症状性骨骼事件(SSE)的时间以及至后续抗癌治疗开始的时间,这些终点对于患者都至关重要; ● 基于ARASENS的积极结果,拜耳提高诺倍戈®(达罗他胺)的预期峰值销售额超过30亿欧元; ● 首个关键性III期ARASENS试验的结果在2022年ASCO-GU研讨会上作为口头报告,并同时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 柏林,2022年2月17日– III期ARASENS试验结果显示,与雄激素剥夺疗法(ADT)加多西他赛相比,口服雄激素受体抑制剂(ARi)达罗他胺联合ADT加多西他赛显著改善转移性激素敏感性前列腺癌(mHSPC)的总生存期。与ADT加多西他赛相比,达罗他胺联合ADT加多西他赛显著降低32.5%的死亡风险(HR=0.68, 95% CI 0.57-0.80; P<0.001)。在主要分析的数据截止日期(2021年10月25日),与ADT加多西他赛治疗组相比,达罗他胺联合ADT加多西他赛治疗组的中位治疗持续时间更长(16.7个月vs. 41.0个月)。达罗他胺联合ADT加多西他赛对次要终点和预先设定的亚组也显示出一致的益处。并且,联合达罗他胺未增加不良反应(AE)的发生率。上述结果发表在2022年ASCOGU研讨会上,同时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 基于ARASENS的上述积极结果,拜耳提高了诺倍戈®的预期销售峰值超过30亿欧元。“拜耳很高兴能够为更广泛的前列腺癌患者提供拥有坚实数据支持的创新治疗选择。”拜耳集团管理委员会成员、拜耳处方药事业部全球总裁Stefan Oelrich表示,“鉴于达罗他胺临床表现的证实,向转移性前列腺癌适应症的拓展以及我们在其他潜在适应症临床试验的投入,我们相信诺倍戈®有望创造超过30亿欧元的峰值销售额。” “转移性前列腺癌是一种致死性的疾病,尽管近年来取得了进展,但此类男性患者仅有30%能够存活五年以上。ARASENS试验证明,在接受激素剥夺疗法和多西他赛作为标准初始治疗的转移性激素敏感性治疗患者中,联合雄激素受体抑制剂达罗他胺治疗可显著提高的总生存期。达罗他胺还改善了至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CRPC)的时间和至其他关键次要终点的发病时间。” 马萨诸塞州总医院癌症中心泌尿生殖系统恶性肿瘤项目负责人,医学博士Matthew Smith说。“这些结果是转移性激素敏感性前列腺癌患者治疗迈出的重要一步。” “凭借ARASENS在mHSPC中的结果,连同非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nmCRPC)的现有III期ARAMIS数据,达罗他胺在不同疾病阶段前列腺癌患者的两项关键性临床试验中显示出阳性结果。” 拜耳处方药事业部执行委员会成员,肿瘤战略业务部门负责人Robert LaCaze先生表示,“我们相信达罗他胺有潜力成为适用前列腺癌患者的基础药物。我们致力于为患者及其医生提供mHSPC这一具有潜力的创新治疗选择,因此我们也在寻求最快的上市审批进度。” ARASENS是唯一一项前瞻性设计用于比较第二代ARi联合ADT加多西他赛以及多西他赛加ADT(指南推荐的标准治疗方案)治疗mHSPC患者的随机、双盲关键性研究。 达罗他胺在全球范围60多个市场获批用于治疗有高危转移风险的非转移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nmCRPC)患者,包括美国、欧盟(EU)、日本和中国,商品名为诺倍戈®。该产品由拜耳公司和芬兰一家全球运营的制药公司Orion联合开发。同时,该化合物还在不同阶段的前列腺癌中进行进一步研究,包括在转移性激素敏感性前列腺癌(mHSPC)另一项Ⅲ期试验(ARANOTE),以及评估达罗他胺在复发风险极高的局限性前列腺癌(DASL-HiCaP)中作为辅助性治疗的Ⅲ期试验。 关于ARASENS试验 ARASENS试验是一项随机、Ⅲ期、多中心、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旨在前瞻性地研究口服雄激素受体抑制剂(ARi)达罗他胺与化疗药物多西他赛和雄激素剥夺疗法(ADT)联合治疗转移性激素敏感性前列腺癌(mHSPC)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1306例新诊断患者在多西他赛和标准ADT疗法基础上,1:1随机接受每天两次600毫克达罗他胺或匹配的安慰剂治疗。 试验的主要终点是总生存期(OS)。次要终点包括至发生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CRPC)的时间,至后续抗癌治疗开始的时间,首次出现症状性骨骼事件(SSE)的时间,疼痛进展的时间,上述均以12周为间隔进行评估,以及将不良事件作为安全性和耐受性的衡量标准。 关于转移性激素敏感性前列腺癌 前列腺癌是全球男性第二常见的恶性肿瘤。2020年,估计有140万男性被诊断患有前列腺癌,全球约有375,000人死于前列腺癌。 在确诊时,大多数男性患有局限性前列腺癌,这意味着他们的癌症局限于前列腺,可以通过根治性手术或放疗进行治疗。当疾病复发时会发生转移或扩散,雄激素剥夺疗法(ADT)是治疗激素敏感性疾病的基础。大约5%的男性在第一次确诊时其前列腺癌已发生远处转移。患有转移性激素敏感性前列腺癌(HSPC)的男性将启动激素治疗,如ADT、ARi联合ADT或多西他赛化疗联合ADT。即使接受上述一线治疗后,大多数mHSPC患者最终将进展为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CRPC),生存和生活质量将受到严重影响。 关于诺倍戈®(达罗他胺) 诺倍戈®是一款口服雄激素受体抑制剂(ARi),其分子结构独特,与受体具有高亲和力,从而抑制受体功能和前列腺癌细胞的生长。达罗他胺穿透血脑屏障的可能性很低,这一点得到了临床前模型和健康人群中神经影像学数据的支持。由于低血脑屏障穿透率,在Ⅲ期ARAMIS试验中,与安慰剂相比达罗他胺治疗组中枢神经系统(CNS)相关不良事件(AEs)的总体发生率较低,且在II期ODENZA试验中,言语记忆显著改善。达罗他胺在全球范围多个市场获批用于治疗有高危转移风险的非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nmCRPC)患者,商品名为诺倍戈®。该化合物还在不同阶段的前列腺癌中进行进一步研究,包括在转移性激素敏感性前列腺癌(mHSPC)另一项Ⅲ期试验(ARANOTE),以及评估达罗他胺在复发风险极高的局限性前列腺癌(DASL-HiCaP)中作为辅助性治疗的Ⅲ期试验。关于这些试验的信息,请访问www.clinicaltrials.gov。  

小D
肺癌MET靶点治疗再迎新进展;Darolutamide联合疗法“跻身”特定前列腺癌一线治疗丨肿瘤情报

肺癌MET靶点治疗再迎新进展;Darolutamide联合疗法“跻身”特定前列腺癌一线治疗丨肿瘤情报

要点提示 NEJM:新型雄激素受体抑制剂Darolutamide可显著延长mHSPC总生存期 新药:海和药物 c-MET 抑制剂谷美替尼申报上市,拟优先审评 新药:百济神州HER2双抗治疗胆道癌拟纳入突破性疗法 新药:欧盟批准Tepotinib用于METex14跳跃改变的晚期NSCLC患者 01 NEJM:新型雄激素受体抑制剂Darolutamide可显著延长mHSPC总生存期 近期,NEJM上刊登了口服雄激素受体抑制剂Darolutamide在治疗转移性激素敏感性前列腺癌(mHSPC)患者的Ⅲ期临床试验研究结果,结果显示:将Darolutamide添加到雄激素剥夺治疗(ADT)和多西他赛(docetaxel)构成的治疗方案中显著延长了mHSPC患者的总生存期(OS),并降低了32.5%的死亡风险(HR=0.68,95% CI:0.57-0.80;P<0.001)。 官网截图 在这项国际Ⅲ期试验中,研究者以1:1的比例随机分配mHSPC患者接受Darolutamide(剂量为600毫克,每日两次)或匹配的安慰剂,两者均与ADT和多西他赛相结合。主要终点是OS。 在主要分析的数据截止日期(2021年10月25日),达鲁酰胺组的死亡风险显著低于安慰剂组,降低了32.5%(HR=0.68,95% CI:0.57-0.80;P<0.001)。达鲁酰胺组3级或4级不良事件发生率为66.1%,安慰剂组为63.5%;中性粒细胞减少是最常见的3级或4级不良事件(分别为33.7%和34.2%)。 02 新药:海和药物 c-MET 抑制剂谷美替尼申报上市,拟优先审评 2 月 17 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CDE)官网公示拟将上海海和药物研究开发股份有限公司1类新药谷美替尼的上市申请纳入优先审评,用于具有 MET14 外显子(METex14)跳变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 03 新药:百济神州HER2双抗治疗胆道癌拟纳入突破性疗法 2 月 17 日,CDE 官网显示,百济神州与 Zymeworks 合作的HER2双抗ZW25拟纳入突破性治疗,单药治疗既往接受系统化疗失败的HER2阳性晚期不可切除或转移性胆道癌(BTC)。 04 新药:欧盟批准Tepotinib用于METex14跳跃改变的晚期NSCLC患者 默克(Merck KGaA)宣布,欧盟委员会(EC)已批准每日1次的口服MET抑制剂Tepmetko(Tepotinib):作为单药疗法,治疗先前已接受过免疫治疗和/或铂类化疗、需要系统治疗、且携带METex14跳跃改变的晚期NSCLC成人患者。   参考文献: [1]Smith et al., (2022). Darolutamide and Survival in Metastatic, Hormone-Sensitive Prostate Cancer. NEJM, DOI: 10.1056/NEJMoa2119115;https://www.nejm.org/doi/full/10.1056/NEJMoa2119115 […]

半夏
胆道肿瘤靶向治疗又一突破!针对HER2靶点,拟纳入突破性治疗品种

胆道肿瘤靶向治疗又一突破!针对HER2靶点,拟纳入突破性治疗品种

昨日,中国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CDE)官网公示,HER2双特异性抗体注射用ZW25拟纳入突破性治疗品种,拟定适应症为:单药治疗既往接受系统化疗失败的HER2阳性的局部晚期不可切除或转移性胆道癌(BTC)。 胆道肿瘤(BTC)包括胆管癌(肝外/肝内)和胆囊癌,HER2过表达在胆囊癌中的发生率约为19%,肝外胆管癌17%,肝内胆管癌5%。Zanidatamab(ZW25)是一种靶向HER2的新型双特异性抗体,靶点包括HER2 ECD4(曲妥珠单抗结合位点)和HER2 ECD2(帕妥珠单抗结合位点)。2020年12月,Zymeworks公司在新闻稿中宣布,FDA已授予Zanidatamab突破性疗法称号,用于经治的HER2扩增的胆道癌患者。 HER2双抗ZW25 开启胆管癌靶向治疗新篇章 在此前的I期研究中,入组了24名标准治疗均告失败,至少接受过3种不同方案治疗的晚期难治性、HER2 阳性的肿瘤患者。17名患者接受了疗效评估。研究结果表明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6.21个月,并且13名患者的肿瘤缩小。其中7名患者肿瘤明显缩小,7名患者疾病稳定,总的有效率41%,总的疾病控制率82%。在8名胃食管癌患者中的ORR为50%。在其他9个表达HER2的癌症患者中,ORR为33%。在该研究中,ZW25具有良好的耐受性。所有与治疗相关的不良事件均为1级或2级,未发现与治疗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 在2021 ASCO GI会议上,报道了Zanidatamab单药治疗胆道肿瘤的I期研究数据,分为剂量递增阶段和剂量扩展阶段。研究的主要目标是确定Zanidatamab的安全性和耐受性,次要目标包括评价其抗肿瘤活性。 研究共纳入21例BTC患者(12例胆囊癌,5例肝内胆管癌和4例肝外胆管癌);既往系统治疗的中位数为2,包括5例既往接受过HER2靶向治疗(曲妥珠单抗)的患者。研究结果显示,所有患者的ORR为40%,DCR为65%,mDOR为7.4个月。ORR数据明显优于化疗在二线BTC的历史数据(ORR 10%,OS<6个月)。 在安全性方面,15例(71%)患者出现治疗相关不良事件(AEs),所有不良事件的严重程度为1级或2级。可以看出,Zanidatamab在HER2过表达的BTC患者中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和持久的抗肿瘤活性。基于这些数据,Zanidatamab目前正在进行一项全球IIb期研究,用于治疗接受含吉西他滨方案治疗后进展的晚期HER2阳性BTC患者。 II期SUMMIT篮子试验: Neratinib靶向HER2阳性晚期胆道癌 安全可耐受 这并不是第一个针对HER2靶点的靶向药物。Neratinib是一种pan-HER不可逆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在多种类型的HER2-突变实体肿瘤恶性肿瘤中具有鼓舞人心的临床活性。 SUMMIT是一项关于Neratinib在体细胞HER2突变患者中的多组织学、开放标签、II期篮子研究,所有患者接受Neratinib单药治疗(每日口服240 mg)。研究共纳入25例HER2阳性BTC患者:胆囊(40%);肝内(24%);肝外(20%);壶腹(16%)。68%的患者接受了2种及以上全身治疗方案(96%的患者接受过基于吉西他滨的治疗方案)。 25例可评估患者确定的ORR为12%,CBR为20%,包括3例确定的PRs和2例持续16周SD患者。在多种HER2激活突变中观察到肿瘤缩小,尤其是在胆囊癌和肝外BTC亚组中。中位PFS为2.8个月;中位总生存期(OS)为5.4个月。最常见的与治疗相关的AEs(任何级别)是腹泻(56%)和呕吐(48%)。 Neratinib对晚期BTC患者和体细胞HER2突变患者是安全且可耐受的。Neratinib的抗肿瘤活性在严重预处理患者与目前的护理标准相当,两者PFS和OS相似。考虑采用以Neratinib为基础的联合治疗方案,以进一步改善这种情况下的预后。 除了上述两大新药外,联合治疗在HER2阳性胆道癌患者中也有不错的疗效。MyPathway (NCT02091141)是一项开放、多中心、IIA期研究。该亚群分析的患者为11例HER2扩增/过表达或假定的激活突变的难治性转移性胆道癌。中位随访4.2个月(范围2.0~12.0),4名患者部分缓解(PR),3名患者病情稳定(SD)>4个月。初步结果表明,帕妥珠单抗+曲妥珠单抗在HER2扩增/过表达/突变转移性胆道肿瘤中具有活性,提示HER2是这些罕见肿瘤的治疗靶点。 精准治疗步入正轨,靶向治疗在胆道肿瘤领域也不再是天方夜谭,越来越多的靶点正在研究中,我们也期待后续能有更多的新药和新研究能够面世,为更多患者带来新希望。

半夏
肺癌新辅助治疗疗效如何进行评估?总结共识的9大要点

肺癌新辅助治疗疗效如何进行评估?总结共识的9大要点

肺癌是我国恶性肿瘤死亡的主要原因,其中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约占85%。新辅助治疗后手术切除是局部进展NSCLC患者的重要治疗方法。 新辅助治疗能够减轻手术前肿瘤负荷,清除血液内的肿瘤细胞;同时减少术后复发和降低转移,改善预后。 然而,目前临床常用基于影像学的实体肿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评分法,暂无较为完善可行的病理学评估方法。且在临床实践中,RECIST评分与病理学评估结果存在不一致性。 随着NSCLC新辅助治疗的进展,与疗效和预后密切相关的病理反应评估得到广泛应用,但需要进一步规范化。为临床进一步治疗和预后预测提供可靠依据,由病理医师和临床医师共同制定《NSCLC新辅助治疗疗效病理评估专家共识(2021版)》。医学界病理频道特整理重点,以飨读者。 一 NSCLC新辅助治疗病理反应评估的临床意义 1.目前新辅助治疗主要包括新辅助化疗、放疗、免疫治疗、靶向治疗及各种联合治疗方案; 2.新辅助化疗后手术标本的组织病理学改变评估: 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肿瘤细胞消退、坏死和间质改变(主要包括纤维化和炎性病变);   已被证实可以有效预测患者生存期。 3.新辅助免疫治疗后病理学评估展现出重要地位(影像学“假性进展”现象的存在);   总之,新辅助治疗后的病理学评估可以更精准、快速的预测预后。 二 NSCLC新辅助治疗病理反应评估应重点关注的临床病理信息 病理医师重点关注的信息如下: 患者相关的临床信息;   标本取材;   显微镜下病理反应评估(包括原始瘤床及淋巴结评估);   病理分期及新辅助治疗后规范化病例报告模板;   关注新辅助治疗后的组织病理学特征。 作为病理医师,不仅要关注病理信息,还要重视患者相关的临床信息。 三 新辅助治疗后肺癌手术标本的临床信息 临床医师在病理申请单上需提供以下信息: 患者是否进行过新辅助治疗;   新辅助治疗方案(包括用药方案、治疗周期数及末次给药日期);   与治疗相关的肺炎史、结核、肺间质纤维化等病史;   治疗前的组织学诊断,原始肿瘤位置、大小及手术类型;   新辅助治疗疗效的临床和影像学评估结果。 临床与病理通力合作,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以下是本共识的重要内容: 四 新辅助治疗后肺癌手术标本的取材 1、辨认瘤床 概念:“瘤床”是指治疗前原始肿瘤所在的部位;   可通过辨认胸膜皱缩区和触诊标本寻找瘤床;   找到瘤床后,需尽量沿瘤床最大切面切开,并建议在标本新鲜状态下测量瘤床的大小。 但实际工作中,存在瘤床辨认困难的情况,具体如下: 原始肿瘤较小,当治疗反应接近显著病理缓解(MPR)或完全病理缓解(CPR)时,通过肉眼观察或触诊辨认困难; 新辅助治疗后,将周围肺组织内局限性反应性病灶误认为瘤床; 有时中央型鳞状细胞癌达到CPR时,可仅表现为支气管内局限性瘢痕。 因此,特别强调: 送检标本前临床医师可用缝线标记肿瘤位置,并告知病理医师标记意义; […]

半夏
【值得收藏】肺癌的治疗方式(下)

【值得收藏】肺癌的治疗方式(下)

七、SCLC患者的治疗 1. 局限期SCLC患者的治疗   ①可手术局限期SCLC患者(T1~2N0)的治疗: 经系统的分期检查后提示无纵隔淋巴结转移的T1~2N0的患者,推荐根治性手术,术式为肺叶切除术+肺门、纵隔淋巴结清扫术(2A类推荐证据);术后病理提示N0的患者推荐辅助化疗,方案包括依托泊苷+顺铂、依托泊苷+卡铂(2A类推荐证据);术后病理提示N1和N2的患者,推荐行辅助化疗合并胸部放疗(2A类推荐证据),同步或序贯均可。辅助化疗方案推荐依托泊苷+顺铂(1类推荐证据)。可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决定是否行预防性脑放疗(prophylactic cranial irradiation, PCI)(1类推荐证据)。 ②不可手术局限期SCLC患者(超过T1~2N0或不能手术的T1~2N0)的治疗: (a)PS评分0~2分的患者:化疗同步胸部放疗为标准治疗(1类推荐证据)。化疗方案为依托泊苷+顺铂(1类推荐证据)和依托泊苷+卡铂(1类推荐证据)。胸部放疗应在化疗的第1~2个周期尽早介入。如果患者不能耐受,也可行序贯化放疗。放疗最佳剂量和方案尚未确定,推荐胸部放疗总剂量为45Gy,1.5Gy/次,2次/d,3周;或总剂量为60~70Gy,1.8~2.0Gy/次,1次/d,6~8周。对于特殊的临床情况,如肿瘤巨大、合并肺功能损害、阻塞性肺不张等,可考虑2个周期化疗后进行放疗。放化疗后疗效达完全缓解或部分缓解的患者,可考虑行PCI(2A类推荐证据)。 (b)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asternCooperative Oncology Group, ECOG)PS评分3~4分(由SCLC所致)患者:应充分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谨慎选择治疗方案,如化疗(单药方案或减量联合方案),如果治疗后PS评分能达到2分以下,可考虑给予同步或序贯放疗,如果PS评分仍无法恢复至2分以下,则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采用胸部放疗。放化疗后疗效达完全缓解或部分缓解的患者,可考虑行PCI(2A类推荐证据)。 (c)ECOGPS评分3~4分(非SCLC所致)患者:推荐最佳支持治疗。 2. 广泛期SCLC患者的一线治疗 ①无症状或无脑转移的广泛期SCLC患者的治疗: (a)ECOGPS评分0~2分患者:推荐依托泊苷和卡铂联合阿替利珠单抗(1类推荐证据)或化疗。ECOGPS评分3~4分(由SCLC所致),推荐化疗。方案包括EP方案(依托泊苷+顺铂)(1类推荐证据)、EC方案(依托泊苷+卡铂)(1类推荐证据)、IP方案(伊立替康+顺铂)(1类推荐证据)、IC方案(伊立替康+卡铂)(1类推荐证据)、依托泊苷+洛铂(2A类推荐证据)。化疗后疗效达完全缓解或部分缓解的患者,如果远处转移灶得到控制,且一般状态较好,可以加用胸部放疗(2A类推荐证据);酌情谨慎选择PCI(2A类推荐证据)。 (b)ECOGPS评分3~4分(非SCLC所致)患者:推荐最佳支持治疗。 ②局部症状的广泛期SCLC患者的治疗: (a)上腔静脉综合征:临床症状严重者推荐先放疗后化疗(2A类推荐证据);临床症状较轻者推荐先化疗后放疗(2A类推荐证据),同时给予吸氧、利尿、镇静、止痛等对症治疗。局部放疗的放射野应包括原发灶、整个纵隔区及两锁骨上区,要将上腔静脉包括在照射野内;放疗初期可能出现局部水肿加重,必要时可使用激素和利尿剂辅助治疗;首次化疗应具有冲击性。放化疗结束后,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决定是否行PCI(2A类推荐证据)。 (b)脊髓压迫症:如无特殊情况,患者应首先接受局部放疗,控制压迫症状,并给予EP方案、EC方案、IP方案或IC方案化疗(2A类推荐证据)。由于脊髓压迫症的患者生存时间较短,生命质量较差,所以对于胸部放疗和PCI的选择需综合考量多方因素,慎重选择(如完全缓解或部分缓解的患者可以放疗),但通常不建议手术减压治疗。 (c)骨转移:推荐EP方案、EC方案、IP方案或IC方案化疗+局部姑息外照射放疗±双膦酸盐治疗(2A类推荐证据);骨折高危患者可采取骨科固定。(d)阻塞性肺不张:推荐EP方案、EC方案、IP方案或IC方案化疗+胸部放疗(2A类推荐证据)。2个周期化疗后进行放疗是合理的,其易于明确病变范围,缩小照射体积,使患者能够耐受和完成放疗。 ③脑转移患者的治疗: (a)无症状脑转移患者:全身化疗结束后接受全脑放疗(2A类推荐证据),治疗后疗效达完全缓解或部分缓解的患者,可给予胸部放疗(2A类推荐证据)。 (b)有症状脑转移患者:推荐全脑放疗与化疗序贯进行(2A类推荐证据),治疗后疗效达完全缓解或部分缓解的患者,可给予胸部放疗(2A类推荐证据)。 3. SCLC患者的PCI 制定PCI的治疗决策时应与患者和家属充分沟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权衡利弊后确定。对于完全切除的局限期SCLC,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接受PCI治疗(2A类推荐证据);对于获得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的局限期SCLC,推荐PCI(2A类推荐证据);对于广泛期SCLC,酌情考虑PCI(2A类推荐证据)。不推荐年龄>65岁、有严重的合并症、PS评分>2分、神经认知功能受损的患者行PCI。PCI应在化放疗结束后3周左右时开始,PCI之前应行脑增强MRI检查,如证实无脑转移,可开始PCI。PCI的剂量为25Gy,2周内分10次完成。 4. 二线治疗 ①一线治疗后6个月内复发的ECOGPS评分0~2分患者:推荐选择静脉或口服拓扑替康化疗(2A类推荐证据),也可推荐患者参加临床试验或选用以下药物,包括伊立替康(2A类推荐证据)、紫杉醇(2A类推荐证据)、多西他赛(2A类推荐证据)、长春瑞滨(2A类推荐证据)、吉西他滨(2A类推荐证据)、替莫唑胺(2A类推荐证据)、环磷酰胺联合多柔比星及长春新碱(2A类推荐证据)。ECOGPS评分2分的患者可酌情减量或应用生长因子支持治疗。 ②一线治疗后6个月以上复发患者:选用原一线治疗方案。 5. 三线治疗 推荐安罗替尼口服(1类推荐证据)。 6. 老年SCLC患者的治疗 对于老年SCLC患者,不能仅根据年龄确定治疗方案,根据机体功能状态指导治疗更有意义。如果老年患者有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体力状况良好、器官功能相对较好,应当接受标准联合化疗(如有指征也可放疗),但因老年患者可能出现骨髓抑制、乏力和器官功能受损的概率更高,所以在治疗过程中应严密观察,以避免过高的风险。 八、肺LCNEC患者的治疗 肺LCNEC的发病率低,占肺癌的3%,目前尚无统一的治疗标准,推荐参考非鳞状NSCLC的治疗原则,内科治疗可采用依托泊苷+铂类方案治疗(2B类推荐证据)。 九、随访 (一)Ⅰ~Ⅱ期(初始治疗为外科手术±化疗或SBRT治疗后)和可手术切除ⅢA期NSCLC R0切除术后,无临床症状或症状稳定者。 1. 前3年:3~6个月随访1次;吸烟情况评估(鼓励患者戒烟);病史、体格检查、胸部CT±增强扫描。 2. 第4、5年:1年随访1次;吸烟情况评估(鼓励患者戒烟);病史、体格检查、胸部CT±增强扫描。 3. 5年以上:1年随访1次;吸烟情况评估(鼓励患者戒烟);病史、体格检查;低剂量非增强胸部CT(2B类推荐证据)。 (二)局部晚期NSCLC(不可手术的ⅢA期和ⅢB期)放化疗后,无临床症状或症状稳定者。 1. 前3年:每3~6个月随访1次;吸烟情况评估(鼓励患者戒烟);病史、体格检查、胸腹部CT±增强扫描(在12和24个月时最好进行增强扫描)。 […]

半夏
【值得收藏】肺癌的治疗方式(上)

【值得收藏】肺癌的治疗方式(上)

外科手术根治性切除是Ⅰ、Ⅱ期NSCLC的推荐优选局部治疗方式。 Ⅲ期NSCLC是一类异质性明显的肿瘤。根据国际肺癌研究学会第8版,Ⅲ期NSCLC分为ⅢA期、ⅢB期、ⅢC期。ⅢC期和绝大部分ⅢB期归类为不可切除的Ⅲ期NSCLC。治疗以根治性同步放化疗为主要治疗模式(1类推荐证据)。ⅢA期和少部分ⅢB期NSCLC的治疗模式分为不可切除和可切除。对于不可切除者,治疗以根治性同步放化疗为主;对于可切除者,治疗模式为以外科为主的综合治疗(2A类推荐证据)。 Ⅳ期NSCLC患者的全身治疗建议在明确患者NSCLC病理类型(鳞或非鳞)和驱动基因突变状态并进行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功能状态评分(表3)的基础上,选择适合患者的全身治疗方案。 一、Ⅰ、Ⅱ期NSCLC患者的综合治疗 高危患者身体功能状况可能无法耐受根治性手术切除时,应首先由包括外科医师在内的多学科团队进行讨论,决定其他局部治疗方式,如立体定向放疗(SBRT)、冷冻和射频消融等。 二、同期多原发癌(2B类推荐证据) 诊断:病理组织类型不同或为不同的AIS;若病理组织类型相同,肿瘤位于不同肺叶,且不能有纵隔淋巴结转移。 分期:针对每一个病灶进行TNM分期(2A类推荐证据)。 治疗:首选外科手术治疗。 ①优先处理主病灶,兼顾次要病灶,在不影响患者生存及符合无瘤原则的前提下尽量切除病灶,并尽可能保留肺功能(如亚肺叶切除)(2A类推荐证据)。 ②次要病灶若为纯GGO,受限于心肺功能无法全部切除病灶时,建议6~12个月随访1次,若无变化,每2年随访1次(2A类推荐证据)。 三、不适合手术或拒绝手术的早期NSCLC的放射治疗 首选SBRT(1类推荐证据),适应证包括: 1. 不耐受手术的早期NSCLC:高龄、严重内科疾病、T1~2 N0 M0期 2. 可手术但拒绝手术的早期NSCLC。 3. 不能施行或拒绝接受病理诊断的临床早期肺癌,在满足下列条件的情况下,可考虑进行SBRT治疗: ①明确的影像学诊断,病灶在长期随访(>2年)过程中进行性增大,或磨玻璃影的密度增高、实性比例增大,或伴有血管穿行及边缘毛刺样改变等恶性特征;至少2种影像学检查(如胸部增强1~3mm薄层CT和全身PET-CT)提示恶性; ②经肺癌多学科协作组讨论确定; ③患者及家属充分知情同意。 4. 相对适应证: ①T3N0M0; ②同时性多原发NSCLC。 四、Ⅲ期NSCLC患者的综合治疗 1. 可切除类Ⅲ期NSCLC Ⅲ期NSCLC可切除类是指T3N1、T4N0~1和部分T1~2N2,少部分ⅢB期(指T3N2,N2为单一淋巴结转移且直径<3cm)。 外科的角色主要取决于肿瘤的可切除性。多学科综合治疗的模式是以外科为主的综合治疗。 (1)手术耐受性评估:术前必须评估患者的心肺功能,推荐使用心电图和肺功能检查进行评估(1类推荐证据)。由于ⅢA期患者术后需行辅助治疗,因此术前应考虑患者的残肺功能是否可以耐受化疗和放疗(2A类推荐证据)。术前须排除患者其他器官的严重合并症,包括6个月内心脑血管事件(心肌梗死、中风等)、心力衰竭、心律失常、肾衰竭等(2A类推荐证据)。高龄患者的数据报道较少,手术应谨慎(2A类推荐证据)。 (2)手术时机和方式:可能完全切除的肿瘤患者,新辅助治疗的最佳模式尚未确定,是否接受术前新辅助治疗对生存的改善差异不明显,但均建议接受术后辅助治疗(2B类推荐证据)。外科医师可在综合评估患者情况后决定手术时机(2B类推荐证据)。 推荐进行彻底的纵隔淋巴结清扫,即右侧清扫2R、4R、7、8、9组淋巴结,左侧清扫4L、5~9组淋巴结(1类推荐证据)。推荐整块切除淋巴结(2A类推荐证据)。 手术的原则为在完全切除肿瘤的基础上尽可能保留肺组织(1类推荐证据)。在术前充分评估的基础上,视肿瘤浸润范围可行肺叶、复合肺叶、袖状以及全肺切除,推荐患者至有条件的大型医院进行此类手术(2A类推荐证据)。 ⅢA期可手术的NSCLC术后推荐辅助含铂两药化疗(1类推荐证据)。不常规推荐术后辅助放疗,建议进行多学科会诊,评估术后辅助放疗对于N2期患者的治疗获益与风险(2B类推荐证据)。对于术后发现EGFR敏感基因突变的患者,可行奥希替尼辅助靶向治疗(1类推荐证据)。 2. 不可切除类Ⅲ期NSCLC Ⅲ期不可切除的NSCLC包括以下几类: ①同侧多枚成团或多站纵隔淋巴结转移[ⅢA(T1~3N2)或ⅢB(T3~4N2)]。 ②对侧肺门、纵隔淋巴结,或同侧、对侧斜角肌或锁骨上淋巴结转移[ⅢB、ⅢC(T1~4N3)]。 ③不可或不适合切除肿瘤包括部分肺上沟瘤[主要指肿瘤侵犯椎体超过50%;臂丛神经受侵犯,食管、心脏或气管受侵犯等,ⅢA(T3N1、T4N0~1)]。 局部晚期无法手术患者治疗方法选择,除了需要考虑到肿瘤因素外,还需要结合患者一般情况和治疗前有无明显体质下降,以及正常组织器官(如肺、脊髓、心脏、食管和臂丛神经等)对放疗的耐受剂量等进行综合考虑,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放化疗剂量。 (1)推荐根治性同步放化疗(1类推荐证据) ①同步放疗: (a)放疗靶区:原发灶+转移淋巴结累及野放疗,累及野放疗可以更优化肿瘤组织剂量和正常组织的毒性剂量;PET-CT图像能明显提高靶区勾画的准确性,特别是存在明显肺不张或静脉增强禁忌的患者。 (b)放疗剂量:根治性处方剂量为60~70Gy,2Gy/次,最小处方剂量至少60Gy,但最佳放疗剂量仍不确定,74Gy不推荐作为常规用量。 (c)可以采用更新的放疗技术保证根治性放疗的实施。临床常规采用三维适形放疗、调强放疗(intensitymodulated radiotherapy, IMRT),但IMRT为更好的选择,其能降低高级别放射性肺炎的发生,可减少不良反应。 ②以铂类为主的同步化疗方案(1类推荐证据): (a)依托泊苷+顺铂; (b)长春瑞滨+顺铂; […]

半夏
重磅!索凡替尼联合免疫二线治疗小细胞肺癌研究结果喜人

重磅!索凡替尼联合免疫二线治疗小细胞肺癌研究结果喜人

肺癌作为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一种恶性肿瘤,每年新发病人数80多万,而小细胞肺癌(SCLC)每年新发就有12万左右[1,2]。从病理类型上,SCLC是一种典型的神经内分泌癌(NEC),分化低,恶性程度高。近年来,随着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的兴起与发展,已在诸多恶性肿瘤包括SCLC的治疗上取得了重大突破。PD-L1的获批改写了SCLC一线治疗的格局,而联合治疗策略比如靶向与免疫的联合也成为复发SCLC研究的热点方向[2,3]。本文将对索凡替尼联合特瑞普利单抗二线治疗SCLC的研究结果进行深入解读,并就索凡替尼在神经内分泌肿瘤和多种实体瘤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细致梳理。 2021年欧洲肿瘤内科学会免疫肿瘤学(ESMO IO)大会上,索凡替尼联合特瑞普利单抗治疗一线化疗失败的复发SCLC的临床研究公布了最新数据。结果显示,索凡替尼联合特瑞普利单抗二线治疗SCLC,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近3个月,中位总生存期(OS)达10.94个月,疾病控制率(DCR)为95%,缓解持续时间(DoR)尚未达到(9.79,NA),取得现有SCLC二线治疗研究开发的最长OS、最高DCR、最久DoR,协同增效带来持久的生存获益,且安全性良好,对于丰富SCLC临床治疗决策具有重要意义[4,5,6]。 SCLC二线治疗手段匮乏,索凡替尼联合免疫治疗或成新选择 SCLC是一种侵袭性高、异质性强的肺神经内分泌肿瘤(NEN)亚型,属于神经内分泌癌(NEC)亚型,约占总体肺NEN的75%,约占总体肺癌的15%[7]。SCLC初始治疗对化疗高度敏感,但易复发,复发后缺少有效治疗。 近年来,随着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的兴起与发展,已在诸多恶性肿瘤包括SCLC的治疗上取得了突破。PD-L1的获批改写了SCLC一线治疗的格局[2,3],而就在ESMO-IO之前,复宏汉霖也宣布其PD-1抑制剂斯鲁利单抗一线治疗广泛期SCLC的国际III期临床研究达到主要OS研究终点[8]。 尽管SCLC对于初始治疗非常敏感,但大多数的SCLC患者在初始治疗后出现复发及耐药。这些患者进一步接受化疗后的中位OS仅4-5个月,并且治疗的有效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初始治疗结束至复发的时间间隔。其中,一线治疗≤6个月内复发或进展的患者,二线治疗可选择拓扑替康、伊立替康、吉西他滨、紫杉醇或长春瑞滨等药物治疗,同时也推荐进入临床试验;一线治疗>6个月复发或进展的患者,可继续使用初始方案治疗[7]。 总体而言,针对复发SCLC的二线治疗,化疗仍是主要的全身治疗手段,而目前中国仅批准拓扑替康作为复发SCLC的标准化疗药物。综上,针对复发SCLC的二线治疗,目前的治疗方案选择较为有限,且整体获益并不理想,亟需新的治疗方案的出现。 图1. 2021CSCO指南对小细胞肺癌的二线治疗推荐 索凡替尼在肺癌小鼠移植瘤模型上已证实具有抗肿瘤活性,并且与单独用药相比,索凡替尼联合PD-L1抑制剂能显著抑制肿瘤生长,从而延长小鼠生存时间[9]。这主要是因为索凡替尼与免疫治疗联合使用,具有协同作用机制。其中索凡替尼不仅可以阻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 1/2/3)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1(FGFR1)直接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并且还能阻断与免疫抑制相关的集落刺激因子1受体(CSF-1R)起到免疫调节的作用,与PD-1/PD-L1等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能够发挥协同增效的作用[10-12]。 本次ESMO IO大会披露了索凡替尼联合特瑞普利单抗二线治疗复发SCLC患者的II期、单臂、多中心研究结果[3],该研究为索凡替尼联合特瑞普利单抗治疗晚期实体瘤篮子研究的队列之一,入组患者每21天一周期,接受索凡替尼(250mg,QD)+特瑞普利单抗(240mg,Q3W)联合治疗。 图2. SCLC队列研究设计 数据截至2021年8月1日,研究共纳入20例既往经一线化疗后疾病发生进展的复发SCLC患者,并且入组患者基线相对较差:男性占比80%,PS评分1分占比85%,IV期患者占比70%,且80%的患者PD-L1表达<1,入组患者整体预后不佳。然而在总体人群中,研究最终确认的DCR仍达95%,DoR尚未达到(9.79,NA)。 图3. 肿瘤缓解情况 在生存获益方面,中位PFS近3个月,中位OS达10.94个月。整个治疗期间,联合方案总体安全可耐受,未发生治疗相关的永久停药或死亡事件;常见的≥3级治疗相关不良事件主要包括:高甘油三酯血症、高血压、低钠血症,与既往研究保持一致。索凡替尼联合免疫二线治疗复发SCLC尤其在OS、DCR以及DoR上显示出临床可期的治疗效果,成为复发SCLC二线治疗的新选择。 图4. PFS及OS获益结果 索凡替尼是全球首个获批覆盖所有部位来源,且含肺来源NET的靶向治疗药物 2020年12月,索凡替尼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上市,用于非胰腺神经内分泌瘤(ep-NET)的治疗,随后在2021年6月,索凡替尼获得NMPA批准,用于治疗胰腺神经内分泌瘤(p-NET)的治疗,这意味着索凡替尼成为全球首个获批覆盖所有部位来源,且含肺来源NET的靶向治疗药物。索凡替尼两项适应证的获批分别基于针对ep-NET和p-NET患者的两项中国III期临床研究–SANET-ep研究和SANET-p研究数据。这两项研究中,索凡替尼治疗NET的中期分析均达到优效性终点而提前终止。 其中,在SANET-ep研究[13]中,主要终点为研究者评估的PFS,次要终点为客观缓解率(ORR)、DCR、DoR、TTR、OS、安全性、耐受性。研究入组患者中,索凡替尼组病理分级为G2的患者占83.7%,75.2%以上的患者发生肝转移,并纳入了9.3%的肺NET患者。结果显示:索凡替尼组中位PFS为9.2个月,是对照组(3.8个月)的2.4倍,并使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下降了67%。此外,索凡替尼组肿瘤缩小率达63%,实现了一定的肿瘤退缩获益。在次要终点方面,索凡替尼组较对照组能显著提高ORR(10% vs 0)与DCR(87% vs 66%),即索凡替尼能使近90% ep-NET患者的疾病得到有效控制。 值得一提的是,基于SANET-p和SANET-ep研究的汇总分析显示[14],与安慰剂相比,索凡替尼组经研究者评估的中位PFS在胰腺来源、胃肠道来源、肺及纵隔来源、病理分级G2、Ki-67=3%-10%、Ki-67>10%以及肝转移亚组中均有显著获益;其中肺及纵隔来源亚组患者的中位PFS达11.1个月(索凡替尼 vs 安慰剂:11.1个月 vs 3.7个月,HR=0.237)。 图5. SANET-p 和 SANET-ep研究的汇总分析中各亚组PFS获益结果 此外,在安全性方面,索凡替尼的不良反应谱与既往研究相似,其安全性良好,未发现口腔炎和感染发生,手足综合征发生率低。总体而言,索凡替尼针对多种来源NET(含肺来源NET)患者均显示出良好的抗肿瘤活性和安全性。 2021年12月,索凡替尼以大幅降价成功纳入国家医保目录,并于2022年1月1日起实施,让患者“用得上,用得起”创新药物,切实降低患者用药负担。 索凡替尼联合特瑞普利单抗二线治疗NEC的II期、III期研究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 索凡替尼联合特瑞普利单抗治疗晚期实体瘤的II期篮子临床研究中,入组的肿瘤类型除了SCLC队列之外,还包括了NEC队列、NET队列、食管癌队列、胃癌队列、胆道癌队列、非小细胞肺癌队列、甲状腺肿瘤队列、软组织肉瘤队列、子宫内膜癌队列、既往用过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肿瘤队列。其中NEC队列中,根据2021年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大会公布的最新数据表明[15],截止2021年7月30日,所有21例入组患者的疗效可评估,中位PFS为4.14个月,中位OS达10.32个月,平均治疗持续时间为4.9个月,研究最终确认的ORR为23.8%,DCR为71.4%,整体不良反应可耐受。 与SCLC队列研究结果相似,这项更新分析同样显示了索凡替尼联合特瑞普利单抗在晚期NEC患者二线治疗中的有效性。目前一项随机III期研究SURTORI-01(NCT05015621)[16]已经启动,旨在进一步确认该联合疗法的疗效和安全性。SURTORI-01研究是一项开放标签、随机对照的多中心III期临床试验,计划招募约200例患者。入组患者将接受21天/疗程的研究治疗,直到疾病进展、死亡、出现无法耐受的不良反应或因满足治疗方案中的其他标准而研究治疗结束为止,以先发生者为准。研究主要终点为OS。次要终点为PFS、ORR、DoR和DCR。期待该研究结果早日披露,为NEC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 总结 在肺NEN领域,索凡替尼的出现为肺NET和肺NEC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希望。凭借独特的作用机制,索凡替尼与免疫治疗的强强联合,在SCLC领域也呈现出令人鼓舞的治疗潜力。随着研究的继续深入,索凡替尼联合免疫治疗模式也将积累更多的循证医学证据,从而进一步丰富SCLC患者的治疗选择。   参考文献: [1]Cancer Today (iarc.fr) [2]Rudin CM,Brambilla E,Faivre FC,et […]

半夏
IV期结肠癌伴多发转移——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带来20个月PFS

IV期结肠癌伴多发转移——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带来20个月PFS

该病例是IV期结肠癌、继发性肠梗阻并全身多发转移患者。其于2019年8月因肠梗阻症状入院,急诊手术切除结肠肿瘤病灶并解除梗阻后。一线给予患者贝伐珠单抗+双药化疗联合方案治疗,治疗期间患者肝脏转移病灶进行性缩小直至消失,复查腹部CT未见腹腔肿瘤转移复发征象,并长时间维持完全缓解(CR)状态直至患者自行中断治疗,无进展生存时间(PFS)长达20个月。 病例回顾 基本情况:患者67岁,因“腹痛不适3天”入院治疗。既往糖尿病病史,自服“二甲双胍缓释片”,血糖控制情况尚可。否认外伤及其他病史,无吸烟饮酒史,无家族肿瘤病史。 术前诊疗经过: 2019年8月30日,患者因“腹痛不适3天”入院。 入院行腹部CT检查提示:横结肠肠壁不规则增厚,边界不清,周围脂肪间隙模糊,可见小淋巴结影。其上肠管明显扩张,可见多发气液平面。肝内多发稍低密度影,边界不清。 结论:横结肠癌并肝内多发转移,伴继发性结肠、小肠梗阻。腹腔少量积液。 手术: 2019年8月31日,患者行“横结肠肿瘤切除术+结肠造瘘术”,术中见结肠肿物质硬,呈缩窄型,侵及胃窦,胃窦可触及1cm*2cm质硬结节,横结肠系膜根部多发肿大淋巴结,肝右叶6段可触及1cm*1cm质硬结节,小肠系膜散在质硬结节。 术后病理检查: 结肠环周型中分化腺癌,肿瘤大小约4cm*3.5cm*1cm,癌组织侵透肠壁固有肌层,可见脉管癌栓。周围淋巴结可见癌转移(8/40)。 免疫组化提示:CDX-2(+)、CK20(+)、CK7(-)、Ki-67(+,约50%)、MLH1(+)、MSH2(+)、MSH6(+)、PMS2(+)。 术后诊断: 横结肠中分化腺癌并多发转移(胃窦、肝脏、腹膜、腹腔淋巴结)。肿瘤分期:pT4bN2bM1c,IVC期。 术后一线治疗: 2019年9月22日患者术后为进一步治疗再次入院。 复查腹部CT提示:结肠癌术后,吻合口上方局限性含气体。肝内多发低密度影,与2019年8月30日比较未见明显变化。 图1 2019年9月22日术后首次腹部CT结果 2019年9月22日入院后,给予患者奥沙利铂200mg ivgtt d1+卡培他滨1.5g po d1-14,q21d(CAPEOX)方案联合治疗。治疗第二周期开始联合贝伐珠单抗 350mg ivgtt q3w治疗8周期。 治疗过程中复查及疗效评估: 2019年11月3日患者完成2周期联合治疗后,复查腹部CT 提示:结肠癌术后,与(2019年9月22日)影像学比较,肝内低密度灶较前明显减少,范围缩小。疗效评估:部分缓解(PR)。 图2 2019年11月3日 2周期治疗后腹部CT复查 2019年12月15日患者完成4周期联合治疗后,复查腹部CT提示:结肠癌术后,肝内转移病灶消失、腹腔内未见明显肿瘤转移、复发征象。疗效评估:完全缓解(CR)。 图3 2019年12月15日 4周期治疗后腹部CT复查 2020年3月17日、2020年8月26日患者分别进行腹部CT复查,提示:腹腔内未见明显肿瘤转移、复发征象。肿瘤控制情况良好,疗效评估:CR。8周期联合治疗结束后,患者拒绝继续维持治疗。 2021年5月,患者复查腹部CT提示疾病进展。此时,患者一线治疗期间PFS长达20个月。 不良反应管理:患者治疗期间未见明显药物相关不良反应,患者治疗耐受性良好。 病例讨论 ▌ IV期结肠癌并全身多发转移——治疗困境中寻求希望 结直肠癌(CRC)已经成为严重威胁我国居民生命健康的恶性疾病,造成了严重的社会负担。2020年我国CRC新发约55.5万例,占我国当年新发癌症人数的12.2%。死亡28.6万例,占我国当年癌症死亡人数的9.5%[1]。且83%CRC患者在确诊时已属于中晚期,错失手术治疗的机会[2]。 而肝脏作为结直肠癌血行转移最主要的靶器官,肝转移也是结直肠癌治疗的重点和难点之一。相关研究显示,约15%-25%的结直肠癌患者在确诊时,已经发生肝转移。而这其中,80%-90%患者的肝转移病灶无法获得根治性切除。肝转移也是结直肠癌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3]。 尹海庆教授介绍道,上述团队经治的是一位老年男性患者,因“腹痛不适”等肠梗阻相关症状入院治疗。入院后首次腹部CT检查显示:考虑横结肠癌并肝内多发转移,继发性结肠、小肠梗阻,腹腔少量积液。对于存在明显肠梗阻症状,且多发肝转移判断初始不可切除的晚期结肠癌患者。根据《2019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结直肠癌诊疗指南》[4]推荐,急诊为患者行“横结肠肿瘤切除术+结肠造瘘术”先期解除梗阻再行全身系统治疗。 术中发现患者肿瘤转移情况不容乐观。尹海庆教授表示,患者横结肠肿瘤已侵透肠壁,进入脂肪层。胃窦部见肿瘤转移质硬病灶,横结肠系膜根部多发肿大淋巴结,考虑转移。肝右叶6段可触及质硬结节,小肠系膜散在质硬结节。术后病理检查证实,患者横结肠中分化腺癌已发生胃窦、肝脏、腹膜及腹腔淋巴结转移。肿瘤分期:pT4bN2bM1c,IVC期。 根据患者结肠癌多发转移的情况,无潜在切除可能。按照《2019 CSCO结直肠癌诊疗指南》推荐,无论RAS/BRAF突变情况,肿瘤原发于右半结肠的患者,一线治疗均首推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方案。患者于术后3周开始行CAPEOX方案+贝伐珠单抗联合治疗。 完成治疗2周期后,复查腹部CT提示肝内低密度灶较前明显减少,范围缩小。疗效评估:PR。而后治疗过程中数次影像学检查,均未见肝脏转移病灶,疗效评估达到CR。尽管患者8周期治疗结束后,拒绝继续维持治疗至病灶进展,但患者采用CAPEOX+贝伐珠单抗姑息一线治疗PFS仍长达20个月。且治疗期间未发生药物相关严重不良反应,患者治疗耐受性良好。 ▌ 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晚期右半结肠癌患者的“黄金搭档” 关于靶向治疗药物在结直肠癌领域的运用,尹海庆教授表示,伴随着靶向及免疫治疗在恶性肿瘤治疗领域的快速发展,2004年以来结直肠癌也全面进入靶向治疗时代。双药化疗联合靶向治疗较传统化疗,明显提升了患者的生存时间。以贝伐珠单抗和西妥昔单抗为代表的靶向治疗药物也获得权威指南推荐,应用于晚期肠癌药物治疗。 最新《2021 CSCO结直肠癌诊疗指南》[5]关于转移性结直肠癌姑息治疗的一线方案推荐:原发病灶位于右侧结肠的患者,无论RAS/BRAF突变情况,均首推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方案。使得该方案成为原发右半结肠癌患者一线治疗的‘黄金搭档’。” 尹海庆教授表示,贝伐珠单抗能够选择性与VEGF结合阻断其生物活性,减少肿瘤血管形成,从而抑制肿瘤生长。作为一款经典的抗血管生成药物,贝伐珠单抗已经成为晚期结直肠癌治疗的重要手段。贝伐珠单抗生物类似物与原研药的药学、非临床以及临床相似性比对研究结果显示,贝伐珠单抗生物类似药与原研药的药学特性、非临床特征、人体药代动力学特征均高度相似,临床疗效等效、安全性相似、免疫原性相似,证实其有着和原研药相似的优秀表现。 在药物安全性方面,尹海庆教授强调,贝伐珠单抗国产生物类似物的安全性不论是从相关等效性研究还是临床疗效观察,均与原研贝伐珠单抗相似。只要正确评估患者用药适应证,及时正确的处理不良反应,就能够使mCRC患者最大程度上获益。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方案在真实世界中的规范化应用,必将进一步造福更多晚期结直肠癌患者。 […]

半夏
不吃药不打针,每周2.5小时,死亡风险降7成!运动能为乳腺癌患者带来哪些好处?

不吃药不打针,每周2.5小时,死亡风险降7成!运动能为乳腺癌患者带来哪些好处?

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读者朋友们有没有感受到冰雪运动的热情似火,忍不住动起来呢?但有朋友不免担心,经过肿瘤的综合治疗元气大伤后,不是更该静养保平安嘛?NONONO~其实已有大量研究表明,体力活动不光与常见慢性病的发生风险降低有关,也能够在确诊前后提高癌症生存率。甚至有证据表明,癌症幸存者体力活动的健康效应比在癌症诊断前更加显著。所以对乳腺癌患者来说,“生命在于运动”可真不是一句空话!汝小爱今天就和大家唠一唠,运动能为乳腺癌患者朋友带来什么,怎样运动才是坠猴滴! 每周运动2.5小时: 全因死亡风险下降近7成! 在健康人群中,足够的体力活动已被证明可以抵消久坐行为的负面影响。可惜的是,由于癌症和治疗相关的共病和功能退化,他们的体力活动水平往往非常低——超过三分之一的人长时间坐着,很少或没有参加体力活动。然而关于久坐时间和体力活动与癌症幸存者死亡风险之间的流行病学证据仍然很少。近日,来自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Lin Yang团队的最新研究发表在肿瘤领域顶级期刊JAMA Oncology ,该研究探讨了与缺少体力活动的癌症幸存者相比,癌症幸存者积极的体力活动与全因死亡风险、癌症和非癌症死亡风险之间的独立和联合关联。 该研究纳入了1535例癌症幸存者,60.1%为女性,平均年龄65.1岁。在9.0年的中位随访期间,293例癌症幸存者死亡,其中死于癌症的有114例,死于心脏疾病的有41例,其他死因138例。 在调整一系列混杂因素后,研究结果显示,相比于每日少于4小时的久坐,癌症幸存者每日久坐8小时以上与全因死亡风险升高81%有关,与癌症死亡风险升高127%有关。每日久坐时间每增加1小时与全因死亡和癌症死亡风险分别升高7%和9%的有关。 随后对体力活动进行分组,将每周多于150分钟定义为积极体力活动组,每周少于150分钟定义为缺少体力活动组。结果表明,相比于缺少体力活动组,积极体力活动的癌症幸存者与全因死亡风险降低66%和癌症死亡风险降低68%有关。这些关联在男性和女性,肥胖和非肥胖的癌症幸存者中都显著存在。在那些缺少体力活动的癌症幸存者中,更长的久坐行为与死亡风险升高显著关联,呈剂量-反应关系,即久坐时间每增加1小时与全因死亡风险增加8%有关,与癌症死亡风险增加9%也有关。 在联合分析中,研究人员发现相比于积极体力活动且久坐时间少于6小时的癌症幸存者,缺少体力活动的癌症幸存者每日久坐超过8小时的死亡风险最高,风险比达到5.38(95% CI: 2.99-9.67)。随后,研究者排除了随访期2年内死亡的癌症幸存者,也得到了同样的结果。 正在看文的友友们,还坐得住嘛?别急别急,上面说的是全癌种幸存者的情况,那乳腺癌幸存者的呢?接着看! 3万乳腺癌患者数据: 死亡风险降40%! 2019年2月,欧洲乳腺癌专科医师学会 Breast 在线发表希腊雅典大学、意大利米兰大学的研究报告,进一步量化了乳腺癌诊断后体力活动对全因死亡、乳腺癌死亡、乳腺癌复发的影响。 该系统回顾与荟萃分析对PubMed截至2017年11月发表的观察研究进行检索,对乳腺癌确诊女性总死亡、乳腺癌死亡、乳腺癌复发与任何类型体力活动的相关性进行分析。通过随机效应模型,推算最高与最低类别体力活动相比的汇总风险比和95%置信区间。 结果,检索筛选10项研究进行荟萃分析,平均随访3.5~12.7年,共计2万3041例乳腺癌存活,其中2522例死于任何原因、841例死于乳腺癌、1398例复发或恶化。 休闲体力活动水平最高与最低(五分之一或四分之一)的女性相比: 全因死亡风险低42%(风险比:0.58,95%置信区间:0.45~0.75;8项研究,异质性:52.4%) 乳癌死亡风险低40%(风险比:0.60,95%置信区间:0.36~0.99;5项研究,异质性:77.7%) 复发恶化风险低21%(风险比:0.79,95%置信区间:0.60~1.05;5项研究,异质性:66.4%) 因此,该研究结果表明,乳腺癌诊断后的休闲体力活动水平,与全因死亡率和乳腺癌风险率成反比,与复发率有成反比趋势但并不显著。该结果可能反映体力活动水平对心血管所致死亡、乳腺癌所致死亡的减少作用。 得,光运动就能把死亡风险降四成,必须要动起来!可该怎么动才动得安全又科学呢?来看看咱们中国指南咋说! 中等强度, 每周至少150 min! 随着精准治疗的不断进步及新药研发,乳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显著提高。国家癌症中心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乳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超过83%,部分地区甚至更高,与发达国家诊疗水平相当。乳腺癌的肿瘤慢病管理无疑要跟上发展脚步。最新的《中国乳腺癌随诊随访与健康管理指南》2022版,就更细化、具体地落实到临床实践和日常生活,帮助咱们更好地康复。 根据指南中的术前及术后康复运动量评估及标准,诊断乳腺癌后,患者应避免静坐的生活方式,尽快恢复患病以前的日常体力活动。在阶段性抗肿瘤治疗结束后,可咨询康复科医师,获得康复运动的建议。每3~6个月咨询专科医师或专业体育指导人员,评估目前的体力活动情况并获取改善建议。随诊随访时,应关注患者是否有规律地进行日常体力活动,以何种频率进行,每次进行多长时间。中等强度活动包括:骑车(车速<16 km/h)、步行(速度≤6.4 km/h)、跳舞(社交舞、广场舞等)、家居活动(如整理床铺、搬桌椅、拖地、手洗衣服、清扫地毯等)。高强度活动包括:竞走或跑步(速度≥8 km/h)、骑车(车速≥16 km/h)、跳绳、游泳、篮球、足球、负重爬山(负重≥7.5 kg)。 18~64岁的成年乳腺癌患者,每周坚持至少150 min的中等强度运动(大致为每周5次,每次30 min)或75 min的高强度有氧运动,力量性训练(大肌群抗阻运动)每周至少2次。锻炼时以10 min为一组,最好保证每天都进行锻炼。年龄>65周岁的老年乳腺癌患者应尽量按照以上推荐进行锻炼,如果合并使行动受限的慢性疾病,则根据医师指导适当调整运动时间与运动强度,但应避免长时间处于不运动状态。 是不是觉得运动量有点眼熟?没错!其实咱们乳腺癌康复运动量标准其实和健康人群基!本!一!致!只要科学运动、健康生活,你能和以前一样活力满满!你准备好,和大家一起感受运动的快乐了吗? 参考文献 1. Cao C, Friedenreich CM, Yang L. Association of Daily Sitting Time and Leisure-Time […]

半夏
最新医生问答
最新抗癌笔记
top3

新年打卡

2024年02月17日
top4

好久没来

2024年02月17日
top5

CR

2024年02月01日
top6

七周年纪念!

2024年01月25日
扫描下方二维码回复 666 获取解锁验证码
步骤:[ 打开微信]->[ 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三阴姐妹互助圈"公众号输入 666 获取验证码],即可永久解锁本站全部文章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