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抗癌知识
抗癌知识

抗癌路上,我们都是努力奔跑的人与病友交流治疗经验,多学习抗癌知识。

避免过度医疗的实例分析:患者如何大幅度下降医疗花费且保持疗效基本一致

避免过度医疗的实例分析:患者如何大幅度下降医疗花费且保持疗效基本一致

    我之前曾多次写文提醒过肿瘤患者和家属,当碰见昂贵的治疗方案时,一定要小心和慎重考虑,建议看看指南和药物说明书,或者最好找另一位专业医生再核实,多了解情况然后再做决定。 很多肿瘤患者和家属也许心里会犯嘀咕,觉得医学知识这么复杂深奥,我们普通人能看的懂指南么?看了应该也没用吧? 但其实这个观念是错误的,指南的很多重要知识点其实非常简单明了,比较容易看明白,如果看不明白,多看几次即可。 我们今天讲一个病例,分析下普通人如何通过学习指南,来避免接受医生推荐的过度医疗,并不会太复杂,并且适用于很多其它肿瘤类型,原理是一样的。 我们来看以下这个病例,鼻咽癌T2N3M0,IVA期的患者,把他的治疗方案发给我,询问怎么办? (注意:思度其实是患者打错了,后续的交流中确定药物实际是恩度,一种抗血管的血管内皮抑制素,作用类似于贝伐珠单抗。) 我们可以看到,医生给出的方案是: GP化疗指的是吉西他滨加顺铂,恩度和PD-1抑制剂,以及放疗+泰欣生。 整个方案的自费项目包括吉西他滨、恩度和PD-1抑制剂,花费不菲,泰欣生虽然可报销,但经常比例不足70%,即使报销完也不便宜。 那么,这个治疗方案是否是最佳方案呢? 我们可以一起结合指南,进行分析。鼻咽癌属于头颈部肿瘤,那么我们找的就是CSCO头颈部肿瘤诊疗指南2022,如下图所示: 指南的电子版网上一般都可以找到,或者也可以网购实体书,这样可能更好。 打开这本指南,我们下拉到95-96页,如下所示: 我们可以找到局部晚期鼻咽癌指南推荐的标准治疗,只看最简单的就可以,注释的话非专业人士可以不看。很容易发现第一列诊断的包含T2N3M0的鼻咽癌,正好适合这位患者,注意,1A类指的是证据等级最高,最为推荐的治疗方式。 我们可以发现:对于可以使用顺铂的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指南最推荐的是直接顺铂+放疗或选择诱导化疗后再顺铂+放疗。尼妥珠单抗是在顺铂不适宜使用的时候再考虑进行,注意,这位患者是可以使用顺铂的,医生推荐的诱导化疗GP中就含有顺铂。 那么,结论就很简单,标准指南推荐的是:顺铂+放疗或者诱导化疗GP后,再顺铂加放疗,可以不用恩度、PD-1抑制剂,也可以不用泰欣生。 如果按照指南推荐的方案,不仅是花费低的多,相应的多加恩度和PD-1抑制剂治疗后带来的副反应和风险也会减少,不过,使用泰欣生同步放疗的副反应比使用顺铂要低不少,看情况选择,并非必须,假如不能用顺铂,奈达铂或卡铂也可以。 所以,如果患者看完指南明白道理后,就可以和医生沟通,可以要求使用指南推荐的最权威的方案,这样完全可以保证疗效,也可以大幅度的降低花费,同时减少了一定的副反应和风险,更为安全。 (注意,PD-1抑制剂不能滥用,因为滥用后带来额外的风险,有时可以因为严重的免疫性心肌炎、免疫性肺炎、免疫性肝炎直接导致死亡。我见过完全不需要使用PD-1抑制剂的肿瘤患者,被强行使用后,导致严重免疫性肺炎,进了ICU抢救,差点死亡,这其实是非常可怕的医疗事故。) 看完上述的分析,很多人心里可能会有一些疑惑,所以再解释几点: 1. 有的人说,尽管指南这么推荐,万一再加上恩度和PD-1抑制剂会更有效,为什么不试试? 答:这是个好问题,很多医生就以此为借口,喜欢在指南基础上多加各种昂贵的药物来尝试,但很可惜现实中很多时候医生愿意多加药物的一个重要原因其实是因为这些药物的使用往往会带来不菲的收入。 注意,原则上是不允许随便尝试的,因为目前完全不知道加上恩度和pd-1抑制剂在局部晚期鼻咽癌是否更好,这是直接把患者当小白鼠的行为,万一加用的免疫出现严重的副反应,谁负责? 即使要试用,医生也应该向患者解释指南推荐的标准方案是什么,为什么要多加这些自费的昂贵药物,并且告知患者其实只是试验性的治疗,医生仅仅是通过猜测判断效果可能更好,经过患者允许后才能进行,这才是合理的操作。而在临床实际诊疗中,患者很多时候就被剥夺了疾病知情权,医生就只给出一个昂贵和大部分自费的方案,甚至有时会强制患者服从,这是完全不对的,患者有权要求按照指南推荐的标准方案来治疗。 2. 有的人说化疗+PD-1抑制剂已经有最新的证据在鼻咽癌更有效,比如有2022年的JUPITER-02研究,显示特瑞普利单抗联合化疗效果要比单纯化疗更好的多。 答:这个研究纳入的是复发或转移性的鼻咽癌患者,并非是局部晚期鼻咽癌,因此并不适用。如果这位患者在放化疗后数年,出现复发转移,加用PD-1抑制剂毫无问题。 3. 恩度的试用会有效么? 答:以目前的对恩度药物机制的理解,绝不可能对鼻咽癌有效,属于非常明确的滥用,恩度是一种老药,这么多年过去,说明书都完全没有鼻咽癌这一选项,医生为何要加用恩度治疗很难不让人多想。 4. 泰欣生到底能不能用? 答:当然是可以的,写在指南之中,属于多种同步放化疗中的一种药物。只要经济条件允许,患者知情并同意,医生可以选择使用。如果患者不同意,也可以要求医生改换成另一种的化疗药,这是患者的权利。 小结 最后,请患者和家属多学习,尤其是指南(别学百度到的一些乱七八糟的知识,那些没用),这样才会有疾病知情权,才能显著的减少过度医疗风险,明显减少医疗支出,并且更安全。如果按照指南治疗,对比医生出具的方案,花费大幅下降,疗效又不差,比如本文分析的病例,对于患者及家庭来说肯定是更合适。      

半夏
关于身体的的35个健康常识,很多人现在还不知道!

关于身体的的35个健康常识,很多人现在还不知道!

盘点关于身体心、肝、肺、眼、鼻等器官的35个健康常识,有些可能你还不了解。   01 鼻子 1.一个鼻孔出气是真的。在一整天里,也总是一个鼻孔处于工作状态,另一个鼻孔处于休息状态,这被称为鼻循环。①   2. 游泳能缓解鼻炎,也能“帮倒忙”。急性鼻炎、慢性鼻炎急性发作期应该休息;慢性鼻炎不在急性发作期可适当体育锻炼,提高抵抗力,间接地减少鼻炎发生。但一定要水质清洁、水温要合适,过冷刺激也会诱发鼻炎。②   3. 过敏性鼻炎和哮喘,都是呼吸道常见的过敏性疾病。一个影响上气道,一个影响下气道。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鼻炎患者的哮喘发病率,较正常人高4-20 倍;80%的哮喘患者,伴有过敏性鼻炎。③   02 眼睛 1. 远视眼和老花眼是两个概念,只不过在配镜矫正时,都是用的凸透镜。老花眼是一种生理现象,很多人到了一定年纪都会出现老花眼。④   2. 选择护眼灯,无频闪>高频闪>低频闪。台灯的色温应在4000K左右。这个色温的灯光带点黄,比较柔和,最适合阅读。⑤   3. 5岁以下孩子视力还处于发育阶段,到六七岁才逐渐达到成人水平。长时间看电子屏幕不仅会导致视疲劳,还会消耗远视储备,导致孩子过早发生近视。⑥   03 牙齿 1. 牙齿的正常颜色本身并不是纯白色,而是淡黄色。牙釉质越透明越健康,越能透出它深层牙本质的淡黄色本色。⑦   2. 牙周炎的典型表现就是刷牙或者啃硬物时出血,等到牙齿松动了,其实已经很严重了。牙齿的问题,越早治疗越有效,而且越便宜。⑧   3. 药物牙膏建议在口腔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为了维护口腔健康,建议三个月左右换一次牙膏。这样既可以防止耐药性、抗药性的产生,又能够避免某些成分过多地摄入体内。⑨    4. 牙齿脱落就要及时补种修复。如果没能及时补上,相邻的牙齿失去依靠,因为咀嚼作用力不均匀慢慢向中间靠拢、歪倒,最后松动、脱出。⑩   5. 坚持刷牙也可能有牙结石,最好每年一次到正规医院做口腔检查,除去牙结石。 04 肝脏 1. 丙肝只要按照规范的抗病毒治疗,就可以达到病毒清除,是完全可以根治的,不再复发。⑪   2. 有调查发现部分脂肪肝相关肝癌没有肝硬化背景,也就是说这类疾病可以“跳级”,跨越肝硬化这个阶段,直接转变成肝癌。⑫   3. 肝硬化逆转是有可能的,但需很长很长的时间,需很多的耐心和努力。一定要遵医嘱治疗,改善生活方式。⑬    4. 经常熬夜,容易导致肝细胞供血不足,破坏原有的细胞结构,增加肝脏损伤的风险,肝功能也会因为休息不足而出现影响。⑭ 05 胃肠 1. 胃底腺息肉是所有胃息肉中最为常见的一种良性病变,好发于50岁以上中老年人群。发现胃底腺息肉往往没有幽门螺杆菌感染,更提示不会发生胃癌。⑮   2. 很多人把粥看作是养胃“良方”,但长期吃易消化的食物,胃的消化能力会退化。平时可多吃一些固体类食物(米饭、馒头、玉米、肉类、水果等)慢慢提升胃的运动功能,只要没有造成胃痛、胃胀等就说明在承受范围内。⑯   3. 胃容量不会因为饥饿而变小。如果长期空腹,长时间可能导致低血糖,另外过多胃酸会损伤胃黏膜。⑰   4. 一日三餐要定时规律,这样才可以形成固定消化液分泌高峰。⑱   5. 胃癌发病高峰一般在50岁后,40岁以前多是遗传性因素。环境因素是长年累月、“水滴石穿”的影响。针对胃癌的预防,要少油盐、少腌制饮食。⑲   6. 在医学上,根本没有“宿便”这个说法。直肠平时是空的,并不积存大便,只有少量堆积在结肠末端准备排出体外的粪便。⑳   7. 80%左右的大肠癌是由息肉恶变而来,预防要从肠息肉开始。久坐得时间越长患肠息肉的风险越高;少吃高脂肪、高动物蛋白、低纤维食物,减少油煎、烟熏等烹饪方式。㉑   06 […]

半夏
隔夜的东西到底哪些能吃,哪些不能吃?一次说清楚!

隔夜的东西到底哪些能吃,哪些不能吃?一次说清楚!

经常看到因为吃了隔夜食物导致患病的案例报道。例如,据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2022年3月该院ICU收治了一名72岁的老人,平时身体健康。但据家属回忆,在发病前10天左右,他吃了冰箱里的隔夜饭菜后,浑身不舒服,起初是频繁腹泻,没几天就神志不清、身体不受控制,最终确诊为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感染导致的脑干脑炎。①   不过,为什么隔夜菜有些人也吃了就没事,问题到底出在哪里?究竟哪些隔夜食物能吃、哪些不能吃?   隔夜的东西究竟哪些能吃? 哪些不能吃?   1. 隔夜饭菜可以吃吗?实验告诉你!   隔夜菜到底能不能吃?首先,我们要搞清楚一个问题,隔夜菜并不单指放了一夜的菜,如果放置时间超过8-10个小时,就应该算“隔夜”了。   隔夜菜中有毒成分增加,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因为食物中的化学物质产生了致癌物,如亚硝酸盐,即使加热也不能去除;二是在放置时受到了外来细菌的二次污染。   浙江宁波市食品检验检测研究院2019年曾做了一项关于隔夜菜的科学实验,用30道菜、450个检测数据,解开隔夜菜的谜团。②   图自宁波市市场监管局、宁波市食检院   他们采集了刚出锅的菜肴(肉菜、半荤半素、素菜和凉拌菜4种),分别放置于4℃环境(模拟家用冰箱)及25℃环境(模拟常温环境)中。最后检测亚硝酸盐含量和细菌含量。 图自宁波市市场监管局、宁波市食检院   实验中的亚硝酸盐检出限为1毫克/千克。从下表可以看出, 4℃条件下冷藏储存24小时内的隔夜菜中亚硝酸含量基本不变,不存在隔夜菜亚硝酸盐超标、有毒的风险;而25℃存放了24小时的菜品,尤其是绿叶菜,亚硝酸盐含量达到100毫克/千克以上,存在亚硝酸盐超标的食品安全风险。   【0-24小时的菜品亚硝酸亚含量情况】 图自宁波市市场监管局、宁波市食检院   健康时报根据本次实验梳理出以下结论:   1. 中午烧的菜,放进冰箱,晚上是可以拿出来吃的;   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菜肴在4℃条件下冷藏储存,过了6小时后亚硝酸含量基本不变,微生物增值较少。   2. 中午烧的菜,放常温下,最好晚上就不要再吃了;   实验结果显示,25℃环境下保存的菜,即常温下保存的菜过了6小时后,虽然亚硝酸盐含量变化不大,但是微生物开始增殖,菌落数量相比刚出锅时增加不少。而且凉拌菜更容易导致微生物增殖。   3. 中午或晚上烧的菜,如果还要再吃,一定要放冰箱!   从此次宁波食检院的实验结果看,4℃条件下冷藏储存的隔夜菜,不管是肉类还是菜类,24小时内亚硝酸盐含量基本不变,菌落总数的增加量也非常小,因此不存在隔夜菜亚硝酸盐超标、菌落总数超标、有毒的风险。   而隔夜菜吃进医院,往往可能与保存方式、时间不恰当等有关。江苏省连云港市妇幼保健院营养科主任张晓燕2018年就在健康时报刊文谈到,隔夜菜被细菌性污染的过程,跟隔不隔夜无关,只跟食材制作本身是否变质有关,当然也跟制作过程及保存条件等有关。③   所以——   大部分隔夜菜可以吃, 但一定要及时放冰箱,且注意加热食用。   最后提醒一下大家,对于隔夜菜要注意这3点:   […]

半夏
20个科室医生的实用健康建议

20个科室医生的实用健康建议

心内、呼吸、消化、内分泌、骨科……这些常见科室的医生都有哪些实用的健康建议?健康时报为您整理! 心内科医生: 生气会增加心脏负担 航空总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董鹏:生气时人们的交感神经较为兴奋,会让心率加快、血压上升,使得心脏做功增强,更易疲劳。而在生气时再运动,无疑是“雪上加霜”,这会造成心脏耗氧量增加,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增加心脏负担,心脏病发作风险自然就会增高。在生气时可尝试“深吸气、慢呼气”的方法,让心率和心脏负担降下来,缓解心脏压力。① 内分泌科医生: 吃饭慢点有助控糖 浙江省宁波市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励丽:老年糖友是特殊的一个群体,不能因味觉不敏感就选择重口味的食物,应多选择清淡易消化,富含优质蛋白(如牛奶、鸡蛋等)的食物。慢下来,细细品尝一顿饭,有利于降低饥饿感和对食物后续的消化吸收,使他们在吃饱的同时也不会汲取过多热量。② 肝病科医生: 发霉的食物一定要丢掉 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肝病科主任医师陆荫英:发霉的食物里面有黄曲霉毒素,会致肝癌。生活中一定要注意食物的存放,一旦发霉就应立刻丢掉,特别是花生、红薯、甘蔗等,花生油同样不宜长时间存放的。③ 呼吸科医生: 久坐人群练练腹式呼吸 重庆市中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张文斌:腹式呼吸是适合久坐在办公室的人群做的呼吸锻炼。可以有效地对人体机体增加氧气供给,帮助肺部组织更加强壮,也能有助于人体更好地抵抗感冒、支气管炎、哮喘等呼吸系统类疾病。 训练腹式呼吸时可以采取仰卧位,吸气时腹部鼓起3~5秒后,坚持屏息1秒;呼气的时候感觉腹腔向内挤压,气息从鼻腔慢慢地呼出去,腹部凹进3~5秒,屏息1秒。如此反复,每一次练习坚持5~10分钟左右。④ 消化科医生: 千万别把自己吃得太饱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郅敏:如果有胃食管反流病(俗称“烧心”),饮食上注意不要吃得太饱,进食应细嚼慢咽,少量多餐,定时进餐,清淡为主;睡觉时不要平躺,反流引起的长期咳嗽多在晚上发作,是因为平卧体位更容易出现反流,可提高床头,例如将床头一侧的下面垫高,形成“头高脚低”的坡度。睡前四小时内不要吃东西;积极减肥。⑤ 疼痛科医生: 教你缓解颈部疼痛和头疼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疼痛科副主任医师何亮亮:长期低头不仅让脖子不堪重负,脖子的肌肉还会变硬变紧,卡压到神经,产生头痛。缓解可按脖子这五个点:一是耳垂下3厘米左右,二是点1位置向后平移1厘米左右,三是耳垂向后平移8厘米左右,四是耳朵眼向后平移6厘米左右,五是点4位置向后平移2厘米左右。按照从一到五的顺序按摩这五个点,每个点持续按压10~20秒,可以放松颈部肌肉,解除神经压迫,缓解颈部疼痛和头疼。⑥ 口腔科医生: 牙磕掉了千万别扔了 陕西省西安市中心医院口腔科王竞博:成年人牙磕掉了,要尽早去医院。牙脱位后半小时内进行再植,可以大大提高再植成功率。 找到牙齿后别嫌脏,含在舌下后立刻去找口腔急诊是最妥善的方法。如果口腔有伤口或牙齿污染过重无法含在口内,请迅速寻找附近的药房,买一瓶生理盐水后将牙齿浸泡在里面。如果没有生理盐水,牛奶或清水也可以,切忌干放,更不要清洗。⑦ 骨科医生: 老年人查骨质疏松有金标准 上海长征医院脊柱外科张颖、陈华江:老年性骨质疏松原因比较复杂,比如运动功能退化、骨骼肌肉都变弱了、各种激素都少了等。另外,长期吸烟、低钙低维生素D摄入、过量饮酒喝咖啡,这些都容易和骨质疏松相关。骨密度测量是诊断骨质疏松的主要定量依据。尤其双能X线吸收测量法(DEXA)测量腰椎和股骨上端的骨密度,是诊断的“金标准”。⑧ 妇科医生: 节育环是有保质期限的 北京朝阳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刘冠媛:节育环是有保质期限的,正常的节育环是5~10年,要是过期之后还没有取下来,不但会影响避孕效果,甚至还会有感染的风险。进入老年,子宫萎缩后,节育环与子宫的摩擦增多,可能会导致子宫出血、糜烂。还可能会导致腰酸背痛、小腹疼痛等。建议去正规医院趁早取出来,越往后节育环对身体的消极影响越大,甚至取环手术也越难,风险越高。⑨ 眼科医生: 经常熬夜会导致视力下降 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眼科主任医师杨永升:好视力会在长期熬夜中悄悄流逝。熬夜等于是超负荷用眼,在灯光下苦战一夜,容易使眼肌疲劳,长此以往,会导致视力下降。一些熬夜的人还会出现眼睛疼痛、干涩、发胀等问题,再加上抵抗力低,还会诱发结膜炎、角膜炎、眼底黄斑水肿等眼病。⑩ 神经内科医生: 老人走路不利索要及时就医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医师梅珊珊:老人腿越来越重,步子越来越小,甚至脚像粘在地上一样,这种现象常出现在迈第一步或从坐到起身,或转弯的时候,甚至走的过程中无缘无故就“粘”在原地迈不动步。常见于脑血管病、帕金森、脑积水等,如果老人走路不利索,要及时带他就医找病因。⑪ 急诊科医生: 腹痛、胸痛不要自己乱用药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陈德雄:出现腹痛、胸痛,千万不要拖延,或者自己吃止痛药了事。如感觉胸痛,马上就医,以免出现心肌梗死之类的危急情况。有些腹痛可能是阑尾炎,忍痛不就诊或自行吃止痛药,会拖延抢救治疗时间。⑫ 皮肤科医生: 不要频繁地烫发、染发 浙江医院皮肤科主治医师童晓云:频繁地烫染要绝对禁止,否则可能给头发带来无法挽回的伤害,对头皮也会有很大的刺激。秋季洗发的频率推荐每2~3天1次,如果工作环境灰尘比较多,可以每天洗一次,因为头发上的油脂、汗液、灰尘和其他污物等的积累会逐渐加重对头发的损伤。⑬ 泌尿科医生: 工作再忙也不要憋尿 浙江省温岭市第四人民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医师王于良:正常人膀胱有一定容量,常憋尿会使膀胱内压力增加,膀胱壁变薄,毛细血管受损。含有细菌的尿液未能及时排出,易引起膀胱炎、尿道炎等泌尿系统疾病。⑭ 运动医学科医生: 一次关节脱位可能反复脱位 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运动医学科主任张文涛:肩关节脱位主要由于外伤引起。其中年轻人最常引起肩脱位的运动伤是打篮球时被对方球员“拍胳膊”造成的。类似的动作还有散打的“锁肩”、跌倒时手臂前伸,甚至朋友打闹向上扭胳膊等。如果脱位次数多了,伸胳膊、穿衣服、睡觉甚至手放在头上都可能脱位。关节脱位需要积极治疗,避免反复脱位。⑮ 血管超声科医生: 年轻人要小心颈动脉夹层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血管超声科医师夏明钰:颈动脉夹层现在越来越常见,绝大多数都是年轻人。不仅与血管本身有关,更是与外部刺激有关,车祸、扛重物、颈部过度活动、按摩、倒车、游泳、瑜伽、跳舞、打篮球、打闹、做家务、长时间低头看手机等都可能引起颈动脉夹层,甚至打喷嚏等都可能成为诱发因素。 颈动脉夹层的症状以脖子疼、头疼等病症状为主,在这些症状的基础上,回忆一下自己是否最近刚刚有过上述活动,如果有,那就要考虑到颈动脉夹层的可能性,迅速到医院就诊。⑪ 儿科医生: 要由熟悉孩子病情的家属陪诊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谭小华:万一孩子生病,一定要由熟悉孩子病情、与孩子日常接触多的家人或监护人带去看病,这样才能更好地描述孩子的病情和日常情况。如果孩子在就医前有用药情况,看病时带上曾用药的药盒,避免说错药名。最好将孩子的以往病史、检查结果归成文档,就医时都带上。⑫ […]

半夏
​喝茶降低胃癌风险!在这3类人中效果斐然!

​喝茶降低胃癌风险!在这3类人中效果斐然!

人除了喝水以外,喝得最多的饮料就是茶,我们喝的可能是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据统计,2020年,全球茶叶的消费量达到63亿公斤,估计到2025年还会增长17.4%。体外和体内的研究表明,茶饮中的茶多酚对炎症和预防慢性疾病多有得益,包括预防某些癌症、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 然而,对于喝茶和胃癌之间的关系,流行病学研究却一直得不出确切的结论!最近,一项研究致力于评估饮茶是否与胃癌风险相关,研究者们启动了一项“全球联盟胃癌池”的项目,对经常喝茶和不经常喝茶的人与胃癌之间的关联再度进行了研究。 喝茶到底对预防胃癌有没有好处?让我们一起来再探究竟~ 发表于BJC的研究 全球大数据调查:喝茶和胃癌风险降低有关系 “全球联盟胃癌池”这项大项目共纳入了来自全球各国的22项研究,包括9438例病例和20451例对照数据,通过一阶段和两阶段模型分析,对经常喝茶和不经常喝茶的人的胃癌优势比(OR)和相应的95%置信区间(95%CI)进行了评估。 结果发现,与不经常喝茶的人相比,经常喝茶的人调整后的OR为0.91(95%CI:0.85–0.97);二阶段分析所得的OR与一阶段的相似(OR:0.92,95%CI:0.82–1.05),异质性I2=62%(图1)。 图1 经常喝茶的人对比不经常喝茶的人胃癌的OR和相应的95%Cl 除此之外,研究者们又盯上了喝茶的量。他们发现,每天喝茶3杯或者更多的人身上更加突出,他们的胃癌风险降低9%,OR为0.91(95%CI:0.80–1.03)。但每天喝茶1-2杯的人身上却没有发现明显的相关关系,OR为1.01(95%CI:0.94–1.09)(图2)。 图2 经常喝茶的人对比不经常喝茶的人胃癌的OR和相应的95%Cl(经常喝茶的人中,a:每天喝茶1-2杯,b:每天喝茶3杯及以上) 这3类人常喝茶:胃癌风险降低30%多! 除了饮茶和胃癌风险降低有关系,研究者们又进行了分层分析,发现在以下3种情况中,饮茶和和胃癌之间表现出了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很值得我们去关注(图3)! 图3 分层分析 ①地理区域:经常喝茶的亚洲人胃癌风险降低,OR为0.62(0.95%CI:0.48-0.81),胃癌风险降低了惊人的38%!而这种现象在仅在中国、日本或伊朗的研究中也较为突出,中国和日本OR为0.67(95%CI:0.49-0.91);伊朗的OR为0.50(95%CI:0.29-0.86); ②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我们知道Hp感染是胃癌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而研究的数据发现,经常喝茶的Hp感染者发生胃癌的风险降低,OR为0.68(95%CI:0.58-0.80),原因可能与绿茶中含有能抑制细菌生长的化合物有关。 ③是否患有贲门癌:和Hp感染类似,经常喝茶的贲门癌患者胃癌风险也有所降低,OR为0.64(95%CI:0.49–0.84)。 最后,研究者们用自然三次样条曲线对饮茶杯数(作为连续变量)与胃癌之间的剂量-响应关系进行拟合,发现随着喝茶者每天饮茶的量从3杯逐渐升高,患胃癌的风险降低(图4)。这说明在茶喝量多的情况下,饮茶对胃癌的保护水平在逐渐增加。 这也和前面所述的地理区域因素对应上了:在中国和日本常见绿茶,伊朗风靡红茶,而且这几个国家的人都特别能喝茶,换言之,就是喝茶的量更大,其对胃癌的保护水平才如此显著! 图4 饮茶杯数与胃癌之间的剂量-响应关系曲线 喝茶的好处还有啥? 一项meta分析中发现,饮用各种类型的茶都与胃癌、结直肠癌、胆道癌、肝癌等多种癌症的风险降低有关,但关键证据仍不够充分,只有与口腔癌之间的相关性有充分证据。 但关于“喝茶的好处还有啥?”,研究者们早发现:茶叶中的抗氧化剂有助于降低癌症的风险,如茶多酚、儿茶素,它们作为活性氧的清除剂,能影响转录因子和酶的活性。 其中,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是最丰富的的儿茶素,被认为在抑制癌症的发生和进展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茶多酚能通过各种机制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如诱导癌细胞凋亡、抑制受体依赖性信号通路和血管生成、沉默与表观遗传机制相关的基因(如DNA的甲基化)以及抑制酶的活性。 如此这般,喝茶的好处属实多多,因此对于特定人群或者风险人群,闲暇之余不妨来杯热茶吧~ 参考资料: [1]Martimianaki G, Alicandro G, Pelucchi C, Bonzi R, Rota M, Hu J, Johnson KC, Rabkin CS, Liao LM, Sinha R, Zhang ZF, Dalmartello M, Lunet N, […]

半夏
1毫克致癌,20毫克致命!高温都杀不死的致癌物

1毫克致癌,20毫克致命!高温都杀不死的致癌物

有些人觉得食物发霉了,只要切掉发霉的部分就行了,没必要全扔了。 殊不知,病从口入!你吃进嘴里的,可能还有致癌物——黄曲霉毒素! 1毫克致癌,20毫克致命 有毒!黄曲霉毒素,是一种毒性极强的剧毒物质,其毒性是砒霜的68倍,是氰化钾的10倍,对肝脏组织的破坏性极强。 致癌!它还是我们所知的最强的生物致癌剂,1毫克就是致癌剂量。长期接触浓度高的黄曲霉毒素是肝癌的主要诱发因素,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将其列为1类致癌物。 摄入1毫克就可能致癌,一次性摄入20毫克就能致命! 最让人无奈的是这种剧毒致癌物就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这些食物里都藏着黄曲霉素! ▌一、久泡的木耳 木耳含有大量的蛋白质和纤维素,本身是没有毒素的,久泡后,可能会变质产生类似的生物毒素,或者滋生细菌和真菌等致病微生物。 ▌二、没洗干净的筷子 筷子本身并不会长黄曲霉菌,但我们平时使用筷子来吃花生、玉米等淀粉含量高的食物时,筷子缝里最容易藏淀粉,一来二去霉变了,黄曲霉素就藏在里面了。 所以,吃完饭一定要洗干净! ▌三、没洗干净的砧板 砧板本身也并不会长黄曲霉菌,但如果砧板没有及时清洗干净,上面残留的食物残渣和水分就会成为微生物良好的培养基。 很多家庭都用木质砧板,上面的裂痕更是微生物的庇护所。 正确使用砧板: 定期对砧板进行彻底清洗;用完之后清洗干净,擦干,放在通风干燥处。 如果你家砧板已经出现了明显的霉斑,蓝蓝绿绿一团一团,最好换一块新的。 ▌四、发苦的坚果 如果吃到变苦的瓜子,一定要及时吐掉并且漱口,因为瓜子等坚果的苦味正是来自霉变过程中产生的黄曲霉毒素,经常摄入会增加肝癌风险。 ▌五、劣质芝麻酱 有些商家为了降低成本,用糠芝麻、瘪花生甚至变质的芝麻、花生做芝麻酱、花生酱,其中变质的花生中含有黄曲霉毒素。 而且这种加工后的产品,可比发霉花生难识别多了! ▌六、变质的大米 别以为做熟了就能放松警惕,变质的大米是最容易产生黄曲霉毒素的!  ▌七、发霉的花生玉米 黄曲霉素藏在发霉的食物里,特别是淀粉含量高的食物里,比如花生、玉米等。淀粉在高温和潮湿的环境下会滋生导致肝癌的黄曲霉菌。 我们常吃的大米、小米、豆类,尤其是在高温湿润的环境下,一旦霉变也会陷入它的魔爪。 ▌八、小作坊自榨油 一些油料作物如花生、玉米等在储存过程中如果发霉,榨得的油中还可能带入黄曲霉素。 而一些小作坊的压榨机或家用榨油机工艺简单,缺乏除去有害物质的工艺,不能对原材料进行精炼。 很多人就说了,我在锅里好好地蒸煮食物不就可以“消毒”了? 高温能杀死黄曲霉素吗? 高温虽然能杀死黄曲霉毒素,但至少也要280℃以上的高温才能杀死。 水的沸点是100℃,所以用水蒸煮发霉的花生、玉米等是很难杀死黄曲霉素的。 连消毒碗柜都不行,黄曲霉素对紫外线有抵抗力。 生活中,要怎么做才能远离这个超强致癌物呢? 这样做,远离黄曲霉毒素 ▌一、勤洗手 除了食物,生活中很多东西都有可能污染有黄曲霉毒素,勤洗手是远离毒素最基本的做法。 ▌二、尽量不要囤积食物 避免黄曲霉毒素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斩断源头,防止食物霉变产生黄曲霉毒素。 购买食物时,如果发现包装不清洁、已破损的不要买;购买坚果应尽量选择小包装。 ▌三、丢掉发霉的东西 发霉的不一定是黄曲霉,但很多霉菌都会对身体有害,所以坚决丢掉丢掉,不要用水洗掉或者把霉变部分去掉,这是不行的。 因为黄曲霉中毒只需要一点点就会中毒,肉眼看不见的不一定就没有毒素。 ▌四、吃坚果尽量不要用嘴破壳 勤快一点,用手或工具剥,坏的不要吃,尽量减少黄曲霉的污染。

半夏
临床常用的升白针,这些常见不良反应你清楚吗?

临床常用的升白针,这些常见不良反应你清楚吗?

升白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其作用是通过促进骨髓里未成年的中性粒细胞尽快成熟、分化、增殖,并且播散到外周血液里,以提高白细胞的数量,让肿瘤患者的体力有所恢复,以便开始下一个疗程的治疗。 本章主要讲解注射升白针后引起的一些不良反应,常见的有以下几点: 一、骨痛 G-CSF相关骨痛是常见副反应之一,骨痛的确切机制还不知晓。目前认为一个重要原因是与G-CSF治疗中引起的免疫反应导致组胺的增加相关,因为组胺的释放可以引起骨髓的水肿及疼痛。当然,上述只是其中之一,还存在其它的可能的多种复杂因素,这里不做详述。 大多数文献认为短效和长效升白针的骨痛发生与24-31%左右的患者,但也有文献认为可以高达66%的比例。这些都说明接受G-CSF治疗后出现骨痛是非常常见的现象。其中严重的3-4级的骨痛相当罕见,在所有骨痛中低于8%。一些数据还显示65岁以下患者、以及接受过紫杉类药物化疗的患者更容易出现骨痛。 目前对于骨痛的止痛药物选择没有特殊推荐,通常都是按照癌痛的NRS评分(简单的说就是患者自己感觉的严重程度)后,给予非阿片类(比如布洛芬),弱阿片类(比如曲马多),强阿片类(比如吗啡、美施康定和奥施康定)进行治疗。但效果并不是很好。 除了服用止痛药物,还有什么方法协助治疗骨痛? 目前推荐的是抗组胺药物:法莫替丁(高舒达)和氯雷他定(开瑞坦),这两种都是非常简单和安全性很好的药物,并且确实对升白针引起的骨痛有效,当然对骨转移之类的疼痛是完全无效。为什么会起作用?还记得第一个问题中,引起骨痛的重要机制是组胺的释放,而抗组胺药物就针对该机制起作用,所以才会有效。 举一例临床病例如下:曾有一例67岁的卵巢癌患者用紫杉醇联合卡铂化疗后出现粒细胞下降,需要使用长效升白针,结果出现了极其严重的疼痛,主要是从腿部到足部,NRS 10分,持续了接近10天,口服奥施康定效果很差,最后,采用口服氯雷他定,疼痛得到了明显的缓解。 二、白细胞计数忽高忽低 打了升白针之后,白细胞升高是呈双峰型。 第一次是用药后2-3天,5-6天降低,后又升高,8-9天达到高峰,出现第二峰才真正起到骨髓造血的作用。 第一次高峰,升白针促进身体中成熟的白细胞向外周释放的结果。 第二次高峰,升白针刺激骨髓,生成新的白细胞释放进入外周血所致。 升白针的使用时间一般不少于3天,如果时间太短,仅能引起第一峰,而且停药后白细胞容易降低,在打升白针的过程中也需要密切监测血常规。 三、sweet 综合征 升白针的另外一个并发症,是 sweet 综合征,也叫嗜中性粒细胞性皮炎,其主要表现是在应用 G-CSF、白细胞快速恢复期间,患者出现高热、皮疹,确诊有赖于皮肤活检。sweet 综合征的治疗,主要是给予皮质激素。 四、第二肿瘤风险 应用 G-CSF 后,白细胞升得那么高,患者会不会发生白血病或类似的疾病(比如 MDS,即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呢? 这种担心并不是空穴来风,G-CSF 可以刺激骨髓中的造血细胞增殖,这增殖的造血细胞中,难免会有脱缰之马不再受正常的调控。但这种担心似乎是多余的,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常用 G-CSF 来动员供者的外周血干细胞,用药剂量一般是 10ug/kg,连用 5 天,在这个过程中,供者的白细胞升高到 20~30×109/L 是很常见的事,但对这些供者的随访、观察中,并没有发现其白血病发病率的升高。 对于化疗后接受 G-CSF 的患者来说,问题就变得复杂了。化疗药物本身即可以导致治疗相关白血病,而接受 G-CSF 的患者,化疗药物剂量往往更大,从理论上讲,这些患者发生第二肿瘤的风险更高,于是 G-CSF 越发的不能自证清白。 但是,即便这些患者白血病的风险稍有增加(一些文献报道是 1.8% 对比 0.7%),在 G-CSF 的支持下,化疗患者的总死亡率是明显下降的,使用 G-CSF 的利远远大于弊,G-CSF 的应用也不能因噎废食。 五、脾脏破裂 打升白针的副作用中,还有发生脾脏破裂的个案报道,其确切机制仍不清楚。 […]

半夏
读者问题回答(二)

读者问题回答(二)

        今天回答以下五个问题: 1. 当准备开始化疗前,发现白细胞和中性粒I级下降,该不该注射升白针? 2. 肿瘤患者如何选择口服肠内营养制剂? 3. 对于晚期肿瘤患者,是否应该把抗肿瘤的最好的药物保留使用,比如用在初次化疗失败后再进行,而不是一开始就使用? 4. 化疗的剂量为什么不继续增加以提高疗效? 5. 口腔溃疡怎么办? 1 当准备开始化疗前,发现白细胞和中性粒I级下降,该不该注射升白针? 答:不需要注射,即使打升白针升高了白细胞也毫无用处,并可能有骨髓功能小的损伤。 确实,医生会按照经验思考:第2周期化疗前就低,打完化疗后很显然会更低,不如先用短效升白针升高白细胞到1万多,然后再化疗,不就安全了?很多医生和患者就这么想也这么做。 最早我和同事也这么考虑过,但学习了相关的知识后,就知道这么做很可能无效甚至有害(原理我也在之前写过文章,就是升白针注射后接受化疗会让骨髓功能受损)。 于是,我们就在临床试验了多例病人,很简单,就是自身对照。同一个患者,化疗前白细胞轻度下降比如数值是3.2的患者先打升白针升到1万多,再化疗,然后化疗第5天测血常规,下一周期同样的情况我们就不打升白针直接化疗,第5天仍然测血常规,结果多例患者的结果相同,就是不打升白针后第5天的血常规,白细胞的整体数值竟然还要略高一些。于是我们就改正观念,至少化疗前I级的白细胞和中性粒下降,我们会直接化疗,避免过多的升白针治疗。 如果认真学习,就会明白升白针的指导原则是:在可以避免白细胞严重下降导致感染的的情况下,升白针的使用应当是越少越好。 现在还经常有医生会在白细胞略下降的情况下选择注射升白针后进行化疗,大多都没有意义。尤其是化疗当天注射升白针,这是明显的低级错误,更不能犯。(说明书明确写着注射升白针要和化疗间隔) 人体实在是过于复杂,难以掌握,所以在临床工作中,医生也需要总结经验、承认自己的不足,不断进步。   2 肿瘤患者如何选择口服肠内营养制剂? 答:有很多术后的或晚期的肿瘤患者可能存在进食差或消瘦,只靠饮食难以补充身体所需,所以经常想买肠内营养制剂作为补充,市面上有很多种类的类似产品:安素、瑞能、瑞代、速愈素、益力佳、瑞能、全安素、能全力等等,有昂贵的和便宜的,很多患者和家属不知如何选择,我简单写几个大致的原则。 (1)选择肠内营养制剂不用必须选昂贵的 我举个可能不太恰当的例子,就是像依云矿泉水和农夫山泉,前者肯定好于后者,但解渴的功效基本一致,反而最重要的是量,半瓶矿泉水解渴的程度肯定没有1瓶农夫山泉好。所以,对于大多数普通的肿瘤患者,愿意选择昂贵的或便宜的,都可以。如果被人推荐昂贵的肠内营养制剂,自己有选择权,想买就买,不想买,当然可以换一种。 注意:每日能饮用的量其实比种类更重要,如果要维持体力和体重,建议按照说明足量使用,而不是每天只喝一点。足够的能量摄入是良好体力和免疫力的基本前提。 (2) 糖尿病患者不能随意选择肠内营养制剂 因为很多会引起血糖的异常波动,糖尿病患者通常推荐的是瑞代和益力佳。 (3)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每种肠内营养制剂有不同的口味。饮用营养液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口味,不同患者喜欢不同的口味。所以可以多种尝试,经济条件不佳的患者也可以分别品尝几种便宜的肠内营养制剂,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即可,或者轮流更换也可以,随心所欲一些,没关系。 (4)有的患者饮用后出现轻度腹泻怎么办? 甚至连肠内营养制剂也有副反应,常见的就是可能导致轻度腹泻。通常建议更换种类,如果不愿意更换,可以考虑少次多餐或者考虑加水稀释。 (5)蛋白粉不能代替肠内营养制剂 有的患者会以为只喝蛋白粉就行,或者认为蛋白粉就是肠内营养制剂,这是错的。肠内营养制剂远比蛋白粉重要,蛋白粉如果服用可以酌量服用,每日过多摄入的蛋白其实也很难吸收,肠内营养制剂本身就含有优质蛋白。 (6)不要迷信各种海参、冬虫夏草、各种汤 、各种补品、胸腺肽等 体力和免疫力好的前提是足够的能量摄入、运动锻炼和良好的睡眠。如果一位吃饭都不太好的乏力消瘦患者,天天补充冬虫夏草之类的其实意义小,因为连基本的营养支持都没有做好,机体缺乏能量,补充这些能有多大用处?那就叫舍本逐末。 所以化疗的患者问我怎么补充营养,我的回答就是首先保证足够的能量摄入。 当然,现在有专业的营养科,可以咨询更专业的意见。   3 有的患者家属问我一个问题:对于晚期肿瘤患者,是否应该把抗肿瘤的最好的药物保留使用,比如用在初次化疗失败后再进行,而不是一开始就使用。 答:虽然说的有道理,但是强烈不建议。 除非是太昂贵或者副反应大,患者无法耐受,否则最好的药物就应该一开始就使用最好。因为即使是最好的药物,经常都未必能控制住肿瘤,也就是可能会出现治疗失败,继续增大,那患者可能都没机会使用后续治疗。 什么意思呢?就是对于晚期患者,因为肿瘤病灶的存在并不断增大时,可能会导致很多特殊异常的情况需要进行针对性治疗,如果不好转就可能再也无法治疗直至死亡。 下面以肠癌的临床案例说明肿瘤合并的特殊异常情况: (1)不可切除结肠癌合并肠梗阻:患者腹痛腹胀无法进食,这时候无法进行全身药物治疗,需要尽快解决肠梗阻。临床常用的方法有:肠道支架、造瘘手术、肿瘤局部切除等。原则上是首选能解决患者症状的最小创伤的方法。 (2)合并肠道明显出血和穿孔:大量出血会直接威胁患者生命,穿孔可能会导致极其剧烈的腹痛、急性腹膜炎甚至休克。同样,也不能继续抗肿瘤治疗。如果常规止血等保守治疗无效,只能普外科紧急干预实施手术切除病灶挽救生命。 […]

半夏
读者问题回答(一)

读者问题回答(一)

经常会有读者私信或留言问一些问题,之后我会不定期从中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问题统一进行答疑,今天回答以下六个问题: 1. 肿瘤患者使用靶向药物一定要检测靶点么?哪些药物不需要?为什么不需要?这些药物有什么特点? 2. 为什么有些肺腺癌靶向治疗进展后医生会推荐再活检? 3. 检查出肺癌,为什么没有任何不舒服? 4. 化疗有多痛苦? 5.真的经济条件很差的晚期肿瘤患者怎么办? 6. 为什么医疗这么发达,有这么多靶向和免疫药物,医生还在用毒副反应大的化疗来治疗癌症患者? 01. 肿瘤患者使用靶向药物一定要检测靶点么?哪些药物不需要?为什么不需要?这些药物有什么特点? 肿瘤患者使用靶向药物一定要检测靶点么? 答:不是一定要检测靶点。只是大多数靶向治疗药物需要检测,有一部分靶向药物的使用不需要。 哪些药物不需要? 答:常见的有贝伐珠单抗、呋喹替尼、瑞戈非尼、安罗替尼、恩度、帕唑帕尼等。 为什么不需要? 答:因为这些都属于抗血管生成药物或多靶点药物。目前默认肿瘤都有新生血管形成,所以抗血管的药物不用检测。多靶点就更简单了,针对的是多个肿瘤的常见靶点,通常就不需要检测。 这些药物有什么特点? 答:这些靶向药物有一个非常典型的特点,就是效果差,整体效果远比需要检测靶点的靶向药差的多。比如针对肺腺癌EGFR的奥希替尼或ALK的阿来替尼,延长的生存期以年计,甚至可以数年。而这些靶向药延长的生存期经常只有数月甚至短于3月。比如呋喹替尼,只能延长晚期结直肠癌2.7月的中位生存期。所以,靶向药和靶向药之间其实差别巨大,如果使用的是不需要检测靶点的靶向药物,别抱有太大希望,通常疗效并不好。 02. 为什么有些肺腺癌靶向治疗进展后医生会推荐再活检?   答:我以前写过晚期肿瘤难以治愈的原因是什么,是异质性和变化性,不同群体的肿瘤细胞其实一直在不断的变化,让治疗难度显著提高。 当我们多去了解肿瘤知识,会发现很多道理是相通的。 这个问题的答案也就可以理解了,就是因为我们发现有些肺腺癌在治疗进展后,会出现变化,可能会转变为小细胞肺癌或者出现新的耐药靶点,而这些靶点就可能有靶向治疗药物。 所以,一旦发现转化为小细胞肺癌,可以采用有针对的化疗;一旦发现新的耐药突变,可以采用有针对的靶向治疗。就有可能延长生存期。 医学中的所有检查和治疗的目的,就是为了减轻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存期。这是检验任何一个新技术的核心标准,无论新技术吹嘘的再花哨,可以从哪个通路或高大上的方式来杀灭肿瘤细胞,但都需要确切的数据展示疗效,到底有没有改善生活质量,到底有没有延长生存期。 03. 检查出肺癌,为什么没有任何不舒服?   答:通常症状和肿瘤的位置和大小相关。肺癌通常只有侵犯气管或支气管,胸膜或其它周围组织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出现症状。当有明显症状时,肺癌经常是中晚期甚至晚期。 肝癌也一样,早期几乎没有任何症状。很特殊的情况下,达到晚期都没有症状。 所以,高危患者建议50岁以后每年一次肺癌筛查。 04. 化疗有多痛苦?   答:(1)化疗其实可以引起疼痛,但非常少见,比如奥沙利铂长期使用导致外周神经炎,引起的麻木和疼痛,但是大多数人不用担心。 (2)化疗可能引起痛苦:乏力、恶心、呕吐、腹泻、睡眠差等,当然花费高也可能带来心理痛苦。每个人的忍耐能力不一样,同样的症状,不同的患者自诉的难受可以有很大差别。但整体,随着药物进展,痛苦在减少。 (3)痛苦和药物方案和剂量相关。三药化疗的痛苦通常显著大于双药化疗大于单药化疗。 (4)专业医生其实可以大致预测副反应的风险,并予以预防措施。 (5)显著的痛苦其实整体上只用承受一次。第二次更积极的预处理加下调一定化疗剂量,通常就要好得多。   05. 真的经济条件很差的晚期肿瘤患者怎么办? 经济条件差的晚期肿瘤患者,不要直接放弃治疗,多看我写的文章,真的有副反应低、花费低但疗效也偏差的治疗方案,无论怎样,总比完全不治疗要好的多,有的数百元甚至几十元就够了(但不是所有肿瘤都有这么低的治疗)。 比如晚期小细胞肺癌,请别直接放弃治疗,就算负担不起数万的EP+免疫,2000元左右每周期的标准EP,那至少,花费不足100元每周期的口服依托泊苷也有一部分人相当有效,只是有效率低于上述治疗,少活几个月,但总比不治疗好的多,并且副反应小的多(因为只用一种药)。 比如消化道晚期肿瘤,也别直接放弃,即使负担不了各种化疗加靶向,口服卡培他滨或替吉奥对于大多数消化道肿瘤有一定疗效,副反应也小,报销前数百元就够了。举例说明,普通类型的胃癌,单药替吉奥化疗大约11月的中位生存期,花费极低。sox大约13月的中位生存期,花费明显升高,副反应增加。SOX加免疫治疗,花费继续升高,中位生存期继续多延长大约3月。 即使穷,也要想办法找能负担的治疗方式,大多数情况能够找到。并且,这种情况更强烈的推荐找临床试验,现在有很多针对晚期肿瘤患者的免费临床试验,甚至可能疗效更好。经济条件越差越需要考虑。 06. 为什么医疗这么发达,有这么多靶向和免疫药物,医生还在用毒副反应大的化疗来治疗癌症患者?   答:这是个好问题。事实是,医学确实在发展,医生们一直想用靶向药物和免疫药物替代化疗,因为化疗带来痛苦且整体疗效不佳,这个过程正在不断进行中,但很多时候仍然必须选择化疗,因为无法被替代。 […]

半夏
肿瘤消融技术,让肿瘤治疗更安全高效!

肿瘤消融技术,让肿瘤治疗更安全高效!

在肿瘤治疗领域,消融技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消融技术是一种在现代影像技术(如超声、CT、MRI等)的引导下,应用化学或物理方法作用于单个或多个局灶性实体肿瘤,直接根除或毁坏肿瘤组织,达到“切除”肿瘤效果的精准、微创介入治疗手段。   相较于手术、放疗、化疗等方法,肿瘤消融技术具有更高效、更安全、适应症更广、创伤较小、并发症较少以及可重复治疗等优势,能够有效延长患者生存期、提高生命质量,同时有助于降低患者的经济负担。     目前,肿瘤消融技术主要包括化学消融术和能量消融术两大类。   化学消融术 化学消融术是指在超声或CT设备的引导下,采用专用针具经皮穿刺,将化学药物、蛋白凝固剂等直接注射到肿瘤内,原位灭活肿瘤细胞,使肿瘤组织自然吸收的治疗方法。   在该治疗过程中,药物会直接接触肿瘤组织细胞,影响其生存环境或干扰其代谢活动,以达到抑制肿瘤发展的目的,甚至还能通过直接凝固肿瘤细胞蛋白来破坏肿瘤组织。   目前,化学消融术主要用于治疗实体脏器肿瘤,如发生在肝、肺、肾、盆腔器官以及骨与软组织等部位的肿瘤。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直径小于2厘米的肝肿瘤,化学消融术和能量消融术具有相同疗效;但对于直径大于2厘米的肿瘤,能量消融术对肿瘤的损毁效果更加彻底。有多项比较能量消融术和化学消融术的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表明,在肿瘤完全消融率、局部复发率、无进展生存及总体生存等诸多方面,能量消融术均优于化学消融术,且前者所需治疗次数更少,同时两种治疗方法引发的并发症并无显著差异。   然而,由于化学消融术简便易行,且对于治疗邻近胆囊、主胆管、胃肠道、肝门等部位的肿瘤仍有无法替代的独特优势,其可与能量消融术配合应用,从而在不损伤上述器官组织的前提下,最大限度消融肿瘤。   光动力疗法 除了上述仅依靠化学物质发生反应的化学消融术外,还有一类需要利用光化学反应的化学消融术,称为光动力疗法。     该技术的作用原理是光动力效应。在光化学反应中,有一种分子只吸收光子,并可将能量传递给那些不能吸收光子的分子,促使后者发生化学反应,而其本身则不参与化学反应,并会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这种分子称为光敏剂。由光敏剂引发的光化学反应称为光敏反应。   通常,人们把有氧分子参与的伴随生物效应的光敏反应称为光动力反应,而把可引发光动力反应破坏细胞结构的药物称为光动力药物,即光敏药物。   光动力疗法主要用于治疗癌前病变、早期癌或不能进行手术的肿瘤。对于累及口咽部、食管、气管和支气管、胃、结肠、直肠、泌尿道和腹腔的浅表性肿瘤,光动力疗法具有根治价值;对于深在的、进展型肿瘤(包括肺、胆管、胰腺和壶腹部肿瘤),光动力疗法可有效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对于脑胶质瘤,光动力疗法有望成为降低术后复发率的重要措施之一。   能量消融术 与化学消融术不同,能量消融术往往需要相关医疗器械产生能量以提供辅助,从而对肿瘤组织进行消融。   按照工作原理的不同,能量消融术又可分为射频消融、微波消融、冷冻消融、不可逆电穿孔消融、超声消融以及激光消融。   1. 射频消融术   肿瘤射频消融术主要是通过超声、CT、MRI等影像设备的引导,将射频消融针经皮穿刺进入肿瘤组织,再在患者皮肤表面贴上负极板,然后接通电源,由射频功率源发出频率信号,通过高频线缆连接消融电极传输至工作端,从而在电极覆盖区域组织内形成高频电场,促使组织细胞的导电离子和极化分子高速运转、震荡、摩擦以产生热量,在消融针前端产生一个球形或椭球形热区,其产生的热量可使中心局部温度达到90~120℃,最终导致肿瘤细胞凝固性坏死。     射频消融针一般有单极和双极模式。其中,单极针又有单针和多爪针两种形式,单针单次最大可产生直径为3厘米的球形热区,多爪针单次最大可产生直径为5厘米的椭球形热区。使用单极针进行消融时,需要贴负极板,若负极板与皮肤之间接触不良,会使接触电阻过大,高频电流将产生热效应而使局部温度升高,过高的温度可能会烫伤该处皮肤。双极针单次可产生最大直径为3厘米的热区,且使用时不需要负极板。   通常情况下,肿瘤细胞在60℃时会产生不可逆的凝固性坏死,因此消融针产生的高热能在短时间内就能杀伤肿瘤细胞,如在10分钟左右的时间内就可以消融直径为3~5厘米的组织区域,同时杀死肿瘤组织和正常组织,使该区域组织彻底失去活性。另外,若采用可独立控制的多爪消融电极,可以实现对肿瘤的适形治疗。   临床上,射频消融术目前主要用于治疗肝癌、肺癌、肾癌、乳腺癌、甲状腺癌等。   2. 微波消融术   肿瘤微波消融术是指在超声、CT等影像设备的引导下,对患者进行局部麻醉或全麻后,将微波消融针经皮穿刺进入肿瘤组织,组织内的极性分子在微波电磁场的作用下进行高速运动,互相摩擦产生热量,使肿瘤内消融针中心迅速升温至120~150℃,导致癌细胞蛋白质彻底变性坏死,从而达到治疗目的。微波消融单针可产生一个直径为3~5厘米的球形或椭球形热区。   临床上,微波消融术常用频率为915MHz和2450MHz。相对于2450MHz,915MHz频率较低,传输损耗更小,组织穿透深度更深,在同等功率和时间条件下,可以获得更大体积的消融范围。然而,由于915MHz的消融形态为椭球形,不利于对小尺寸肿瘤进行消融,且对正常组织的损伤较大,该频率更适用于治疗大尺寸肿瘤。而2450MHz的消融形态更接近于球形,方便临床治疗范围的规划,且对正常组织损伤更小。   相较于射频消融术,微波消融术属于开放系统,不需要体外电极板,且消融频率高、穿透力更强、受碳化及血流灌注影响更小,具有消融区温度高、消融时间短以及消融范围大的特点。 […]

半夏
靶向治疗耐药,做基因检测前需要停药吗?

靶向治疗耐药,做基因检测前需要停药吗?

靶向治疗耐药,再次基因检测是主要的选择。此时比较常见的问题便是,做基因检测前需要停药吗?注意,我们说这个问题的前提是明确耐药的情况下,也就是原发灶进展(增大20%以上)、转移灶进展(增大20%以上)、新增确认的转移灶、全面爆发进展这四种典型的情况之下,需要调整治疗方案的时候,根据新的基因检测的结果指导靶向治疗的调整,找到有针对性的方案。也就是说,要先明确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耐药——这些导致耐药的原因里有一部分是可以通过基因检测发现新的突变或靶点,从而做到安排后续靶向治疗换药或联合用药方案,以期获得较高的有效率。 上期文章我们阐述了耐药的主要原因,但考虑靶向治疗的进展类型和具体耐药原因,再推导考虑标本选择问题、停药对什么有影响的问题,最终再到考虑每种情况是否停药以及基因检测的技术问题,每一步都需要考虑一个很长的基础知识链条和逻辑论证过程。为了便于只想获取处理方法、不想深入研究的朋友从本文获取最大阅读价值,我们先直接说结论。 靶向治疗继发耐药后的基因检测是为了找耐药的原因,而不是重新验证原有的驱动基因,因此,即使是被迫只能用外周血液做基因检测标本,也不需要停靶向药再做基因检测;如果是组织检测,根据药物副作用考虑是否停药就可以,这里主要指骨髓抑制、严重皮疹、出血倾向等可能成为活检干扰的副作用。 补充说明一下,靶向治疗原发耐药,也就是刚一开始就无效,这是比较少见的情况,一般是重新基因检测是用于验证原有的驱动基因是不是查错了或者查得不完整,因此如果是血液检测,最好停药几天;如果是组织检测,与继发耐药同理,根据药物副作用考虑是否停药就可以。 上图显示了要讨论耐药后是否停药再检测需要考虑的一系列问题,今天我们重点说耐药原因和标本受停药影响。 靶向治疗耐药的原因和对应的处理方法 靶向治疗耐药后出现明确的基因层面的耐药原因以及应对的治疗方法,我们之前的文章里详细讲过的,点击这里复习【耐药了,为什么还让我继续吃靶向药】 不同进展类型中可能的耐药原因所在 原发灶进展的情况比较多样,其中新增耐药基因最为常见,也就是原基因的继发变异、新增旁路激活、新增下游变异。此外,发生表型转化、原有驱动基因消失的也有。更尴尬的是有很高比例的检测结果是原有驱动基因还在,并没有找到典型的耐药基因。 转移灶进展的情况相对单一,毕竟每一个转移灶大部分是单一细胞或基因单一细胞团“短时间内迅速开拓的殖民地”,基因较为单一且发展时间较短。如果用药一段时间之后出现继发耐药了,不同于原发灶可能潜伏着原本就耐药的细胞类型,转移灶的耐药基因基本上都是在靶向药打击之下、细胞的“应激反应”中意外活下来的类型,也就是新增耐药基因。 新增确认的转移灶一般是原发灶中“可能潜伏着的原本就耐药的细胞类型”在治疗过程中“跑出去开拓殖民地了”。只带有对原有药物耐药基因、新增耐药基因、没有当前已知典型驱动基因、表型变为小细胞或鳞癌临床上都有遇见,因此对新增转移灶的针对性活检做进一步检测尤为重要。 全面爆发进展的原因也相对单一。如果不是手里的药物质量出现问题,那么,让原发灶、原有转移灶、新增转移灶中的多个都出现相同耐药原因的可能性很低,常缘于两种情况:新增耐药基因中的旁路激活——例如EGFR继发耐药出现的MET扩增、HER-3过表达;人体自身代谢造成靶向药的药物浓度下降——这种极端状况经常伴有治疗过程中原本较重的药物副作用突然消失。 靶向治疗耐药后的优先选择标本 经常有看到网上有说检测标本组织优于胸腹水,胸腹水优于外周血,但其实这个说法只是在标本中基因检出率方面的排序,不符合耐药实际考虑的情况。耐药后做基因检测的目的是找耐药的原因,争取在靶向治疗的范畴内解决治疗的问题,检测没耐药的病灶,即使组织的基因检测结果只是原有驱动基因能被查到,也没有意义。而没有其他位置进展的新增脑实质转移灶,原发灶再容易活检也不能碰——没有办法脑部手术的话,血液是唯一合理的标本选择。 补充一下选择标本和耐药原因关联问题中一个特殊情况,晚期肺癌中常见的胸膜转移进展(或伴有胸水增加),临床上经常遇到胸膜活检或胸水检测,显示还是原有变异类型。这种情况的耐药原因往往是局部转移灶不依靠血供而是胸水滋养,而靶向药在胸水中的浓度又太低,因此,常规的处理是胸腔灌注治疗(化疗药或抗血管药),而非去重新检查寻找耐药基因。 做基因检测的标本受停药的影响 组织检测:由于在活检之后需要先通过病理结果确认肿瘤获取情况,再考虑基因检测,因此,组织活检的成功率、基因检测的成功率主要受病理操作影响,停药对组织级别的改变作用很小。 胸水基因检测:在确诊时抽取胸水可能是肺部病灶不便于活检情况下的一个优势选项,但前文已经分析,在耐药时胸水常常没有帮助。 我们重点说一下血液基因检测的问题。 随着基因检测技术的提升,用于定量查找血液中驱动基因的MRD(肿瘤微小残留,即用外周血循环DNA检测技术,定量测目标驱动基因的量)成为科研新宠,目前有两个已经被广泛认可的结论:在靶向治疗前和靶向治疗一个月之后比较MRD,若明显下降则预示靶向治疗有效期可能较长;在靶向治疗达到影像已无法看见病灶的时候,评估MRD,若低于某一设定值,可以暂停靶向药(称之为“药物假期”),并定期检测MRD,在MRD回升至设定值以上的时候重新启动原有靶向治疗。 从MRD的这两项尖端应用中,我们还可以获知两点: (1)靶向治疗的使用可以降低血液中游离DNA的量,从而使其在基因检测时低于技术可检测的范围,那么,这一点在耐药时需要考虑吗?靶向治疗有效时降低了可控基因变异类型的血液中游离DNA的量,而继发耐药是因为出现不可控的基因变异类型,因而停药不会导致不可控类型游离DNA的增加;但会导致原本能控制得类型得增加,而不停药也不会影响不可控类型的游离DNA的量,因而无需停药。 (2)停药后会升高血液中游离DNA的量,但是除了上一条说的升高的是原本可控驱动基因类型的游离DNA的量,还有时间问题——“药物假期”中的定期检测MRD是以月为单位,而现在讨论的基因检测之前的停药期通常不过几天,这个差距还是相当大的,即使为了看原有变异类型的变化,几天的停药显然对提升游离DNA的量杯水车薪,因而不必等待,可以尽快去检测。 说到提升血液中游离DNA的量,尤其是耐药基因的量,或许在耐药后的局部放疗期间进行血液基因检测,更有可能“捕获”耐药的变异基因,希望将来有这方面的研究。 继发耐药后,做基因检测之前需要停靶向药吗? 既然组织检测、胸水检测、血液检测,都不会因为停靶向药几天就对重新基因检测带来什么有利的影响,反而耽误了尽快获取检测结果的时间。因此,大家就只在靶向药的副作用干扰活检的时候,才需要停药一定的时间。

半夏
跟癌症病人吃饭会传染?要注意什么?肿瘤科医生权威解答

跟癌症病人吃饭会传染?要注意什么?肿瘤科医生权威解答

有人问,能跟得了癌症的人一起吃饭吗?跟癌症病人一起吃饭要注意什么呢?这一看就是担心癌症传染的问题。 记得有一次到病房巡视病人,有个病人的儿媳妇,神神秘秘地把我拉到一边,说私下问我点事。她的公公一直跟他们夫妻住在一起,孩子刚5岁,平时公公爱陪孩子玩。这次公公查出肺癌,担心癌症会传给孩子,于是不让公公带孩子,也悄悄告诉孩子少跟爷爷在一起。她问我还要注意一些什么,是否要让公公单独住。 很显然,她并不是向我求证癌症是否会传染,而是在心里已经认定癌症会传染,只是向我进一步了解还有没有其他更多注意事项。 很多人认为癌症会传染,于是对患癌的亲人朋友躲着防着,不敢拥抱,不敢一起吃饭,不敢握手,更有甚者不敢长时间待在一起,生怕待久了传染上癌症。 在生活中,似乎发现某些地方或某个村子里的人特别容易得某种癌症;很多家庭里多个成员或者夫妻同时或相继患上了某种癌症——这些现象难道不是癌症会传染的明确证据吗? 癌症到底会不会传染呢? 目前为止,还没有充足的证据证明癌症会在人与人之间传染。 没听说过、也根本没有证据说癌症会通过空气或飞沫以及其他生活接触等途径,直接传给另一个人,果真如此的话,肿瘤医院就是传染病医院,肿瘤科就是传染科。 如果生活中的接触会传染癌症,那肿瘤科的医生护士比其他人的风险都要大,医生都不担心,你担心什么? 可这似乎仍不能消除大家的疑惑,因为很多人认为:医生不是说很多癌症是由于病毒和细菌引起的吗?医学上不是说病毒和细菌会传染吗?这不说明癌症会传染吗? 某些癌症的发生确实与某些病毒或细菌有关,比如鼻咽癌与EB病毒有关、乙肝病毒与肝癌有关、宫颈癌与人乳头状瘤病毒有关、幽门螺杆菌与胃癌和胃淋巴瘤有关。 但必须要知道,上述的病毒或细菌感染只是与某种癌症的发生相关,是癌症发生的可能病因,要说传染,只能说这些病毒或细菌会传染,而不是癌症本身会传染。更何况,即便感染了这些病毒细菌也不是一定会得某种癌症。 事实上这些病毒或细菌在人群中的感染率非常高,而多数人最终并不会因此而得癌症,因为这些病毒或细菌得癌症的人仍是少数。比如,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其实很常见,胃幽门螺杆菌感染在人群中也常见,不必因此恐慌,感染了这些细菌或病毒的人最终会不会得癌症还取决于其他因素。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将癌症列为传染病,肿瘤科医生在对癌症病人进行诊疗时根本不会采取隔离防护措施,有时医生戴口罩只是出于其他的医疗需要,不是为了防癌症,任何专业的医生在进行某些诊疗操作时都要戴口罩帽子,而且要洗手,这是诊疗规范需要,就像我们吃饭前应该要洗手一样。 为什么会有夫妻癌 甚至一个家庭多人患癌? 这是因为生活在同一地区或同一家庭的人更容易患某一种癌症,只是相同或相似环境所致,也就是他们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致癌环境中,同一地区有着相似生活方式或经受同样的环境污染,夫妻或家庭中的成员有着高度相似的生活方式和习惯,这些不良的生活方式或习惯或环境污染等因素,正是导致癌症发生的重要因素。 不是癌症会传染,而是他们暴露在相同或相似的致癌环境中,从而相对集中地发病得癌。比如,一家人都喜欢吃咸食、烫食,家庭成员相互影响,形成相似的生活和饮食方式,从而增加得同一种癌症的概率。 当然,有血缘关系的亲人,集中容易得某种癌症,也可能同时有遗传因素在其中起作用,遗传与传染是两码事。 很多人可能还不死心,或者仍是不明白,干脆直接问:家里有癌症病人到底要不要碗筷分开使用?对于这个问题,答案是:建议尽量分开使用。 但这与所谓的担心癌症传染没有任何关系,而是从卫生角度就应该要尽量碗筷分开使用。家里没有癌症病人,也应该这样做,特别是孩子,难道你家里小孩子没有他/她专用的碗筷以及毛巾、牙刷等日常用品? 当然,如果实在做不到这些卫生讲究,那也根本不用担心传染癌症,倒应该更多担心传染其他疾病。所以,不要扯上癌症。 不管家中有没有癌症病人,碗筷、毛巾、牙刷等个人用品都建议尽量一人一用,专人专用,这是从卫生讲究的角度出发,跟癌症传染没有半毛钱关系。 切记:   如果家人或亲朋好友不幸得了癌症,请多抽出时间陪陪他们,一起吃饭,握手,拥抱……给予你的爱,不要歧视,多给他们呵护和照顾护理,不要防着躲着,别在他们的伤口上撒盐,别给他们带来双重的身心伤害。

半夏
「生前预嘱」首次立法:癌症患者立下「尊严死」字据,是他们最决绝的信念与反击

「生前预嘱」首次立法:癌症患者立下「尊严死」字据,是他们最决绝的信念与反击

明天和意外,哪个会先来?   这是个永远无解的答案。2016年,中国人口预期癌症新发病例总数为406.4万人,预期癌症死亡总数为241.3万人,平均每分钟就有8个人被确诊为癌症,5个人因癌症而离世。   意外总在最不经意间发生,对于这400余万陷入癌症泥潭的旅人们来说,想必没有人是做好准备的。身处绝境,心向光明,对癌症患者来说是最贴切的形容。   尽管近年来癌症的治疗有了里程碑式的突破,但它仍是人类历史上最为难缠的一种疾病。学会直面死亡,是所有癌症患者必须进修的一课,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和癌症达成和解,追求最好的治疗效果。   在这个问题上,向来“敢为天下先”的深圳,最近就给我们带来了非常好的示范:   6月23日下午,《深圳经济特区医疗条例》修订稿通过,“生前预嘱”第一次被写进法律。这意味着,对那些考虑过临终时刻的人来说,以后将有权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最后的医疗手段。   有媒体将其解读为“将临终抢救的选择权”交由患者自己决定,更通俗的解释是患者有了“尊严死”的权力。   未言生,先言死。有了勇于面对死亡的勇气,才能以平常心实现最佳的抗癌效果。事实上,生前预嘱最适合的运用场景就是癌症患者,无论是什么时候,我们都应该思考当病情真的进入终末期之后,下面的“五个愿望”自己倾向是什么: 这是开国大将罗瑞卿的小女儿罗点点创办的“选择与尊严”网站所倡导“尊严死”的五个选择题。无论是谁,都可以在这个网站上填写这样一份生前预嘱。 它共分为五个部分(详见上图),每部分都在表达关乎生死的愿望。在这五个愿望的每一条选项下,都有若干具体的子选项。例如是否让医生给予药物解除疼痛?保持舒适、不要增加额外的痛苦治疗、保持清洁和个人隐私等等。   填写完毕后将文件打印出来,申请人和他的见证人签名后,这份生前预嘱就算是生效了。在填写完成之后,文件的内容可以随时修改和撤销。生前预嘱签署满一年后,网站工作人员会向申请人的电子邮箱中发一封邮件提醒,希望申请人重新对此进行确认,再次思考自己的决定。每过一年这个提醒都会发到申请人的邮箱里。   生前预嘱,是我们对于癌症最冷静最决绝的反击,也是患者们应该学习的抗癌第一课,这是一个所有患者都必须面对的问题。 向死而生,是李开复面对癌症时的感慨。关乎于生命,我们还有更多的抗癌故事要分享给大家,或许能帮助你走出癌症的阴霾:   1 真幸运,还好只是癌症而已   当癌症患者张锋复盘自己整个抗癌经历时,最庆幸的就是自己的“粗神经”带来了足够的勇气。   “心态是我战胜癌症最大的武器。”2016年,33岁的张锋在一次单位体检中被查出罹患肺腺癌,Ⅳ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癌症晚期。   “我记得特别清楚,当时医生一看片子脸色就变了,让我叫家属来见他。”对于初次确诊时的情景,张锋描述的眉飞色舞。“我一看就知道坏了,但真没想到能有这么糟糕。我告诉医生:没有关系,家里都是我做主,你把实际病情告诉我,我可以做决定的。”   于是,张锋就这样在他生日一周后,听到了这个他人生最糟糕的坏消息。   “最开始还是心怀侥幸的,我一直安慰自己可以做手术,彻底治愈癌症。但几番问诊下来才知道我失去手术机会了,说实话有那么一段时间是崩溃的,但我很快调整过来了。”   确诊晚期肺癌的张锋,开始了漫长的求医之路。全基因检测没有找到恰当的靶向药,张锋靠化疗就撑了两年。   2018年6月,他开始了免疫治疗的方案,PD-1抑制剂迅速控制住了他快速进展的肿瘤病情。如今,张锋已经带瘤生存4年多了。“你越不把它当回事,它就越不是个事。病了这么些年,我最大的感触就是这一点。”现在的张锋是“与癌共舞”最坚定的簇拥者。   “病了4年,什么样的患者我没见过?最可怕的不是肿瘤本身,而是病人自己的心病。从确诊到人没了,时间短的基本全是被自己给吓的。癌症,不过就是个凶一点的慢性病嘛。”   和张锋聊到最后,张锋找了一篇新闻报道展示给我们:“吴一龙你知道吧?最牛的肺癌医生(之一),他说2022年有一半的癌症人群可以临床治愈。到2022年我正好患病满5年,吴教授说的一半人里,肯定有我的一个。”(详情参考:肺癌大咖·吴一龙: 中国癌症治疗进入“快车道”, 2022年近半癌症人群将可临床治愈)   告别张锋,我想他的故事就是我们的抗癌第一课:真庆幸,还好只是癌症而已。 癌症其实并没有那么可怕,不是吗?它只不过是一场看似凶猛的慢性病罢了。学会正视癌症,学会面对死亡,就是你走向治愈的第一步。   2 坦然面对,向死而生 别被“江湖骗术”蒙蔽双眼   生死面前无小事,当被一张诊断书猝不及防打倒时,死亡这个终极哲学问题就这样摆到了你眼前。   […]

小D
肿瘤术后5年没有复发,还需不需要继续做肿瘤标记物和CT等检查?合理的决策是什么?

肿瘤术后5年没有复发,还需不需要继续做肿瘤标记物和CT等检查?合理的决策是什么?

先说肿瘤术后5年总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两个概念,这两者是有区别的。总生存率的英文缩小为OS(Overall Survival);无病生存率其实指的无肿瘤复发的生存率,英文缩写为DFS(disease free survival)。 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们假设100例肿瘤患者做了手术,到了术后第5年的时候复查,发现有30人死亡,70人活着,但是这70人中,有60人不仅活着,而且复查的时候没有肿瘤复发转移,另外有10人虽然活着,但是已经转移复发,在不断的治疗中。 那么,这种情况下: 5年总生存率就是70%,因为70人活着。 5年无病生存率就是60%,因为只有60人不但活着,而且没有肿瘤复发,另外10人则不计算在内。 这么解释后,相信大家都能明白这两个概念了吧。术后的无病生存率比总生存率更低。 我们再回到题目的问题,有不少肿瘤术后生存5年以上的患者问我:我已经术后5年了,复查没有复发转移,还需要每隔半年或1年去医院做肿瘤标记物和CT等检查么?5年以上还会不会再复发? 下面就大家关心的这两个问题回答下。   01 术后5年无复发,后续会不会再复发?   答:绝大部分不会复发,但有很小部分可能会复发,有可能5-10年复发、10-15年复发、15-20年复发,极其罕见的例子,可以术后20年以上复发转移。 需要注意几点: (1)从目前看,5年无复发并不代表治愈,但已经很接近治愈,因为后续再复发转移的可能性很低,并且通常随着时间的延长,复发转移概率是进行性下降。 (2)术后绝大多数复发转移都在5年内,其次5-10年,相对高一些。10年以上复发转移的可能性极低,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以结肠癌术后为例,在2015年国外发表的一项研究,3622例结肠癌患者术后5-10年的时间段,局部复发率2.9%,远处转移率4.3%,因此还是有很小的风险。2021年我国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一篇文献,纳入了9754例I-III期结肠癌术后患者,一共2341例复发转移,3月-2年复发转移患者1187例, 2年-5年复发转移849例, 5年以上复发转移患者274例。5年以上复发转移的患者占患者总数的2.8%,也就是如果5年无复发,后续复发转移的概率非常低。 (3) 骨肉瘤和乳腺癌术后患者需要相对注意,因为相比于别的肿瘤,在10年以上出现复发转移的可能性略高。 综上所述,术后5年以上绝大部分不会复发转移,出现复发转移的整体概率非常低,最可能出现在术后5-10年,术后10年以上风险极低。 02 肿瘤术后5年没有复发,还需不需要继续做肿瘤标记物和CT等检查?   答:基本不需要。以下是两个指南的推荐,分别是2022年的胃癌指南和结肠癌指南。          里面写的很清楚,肿瘤标记物CEA和CT,最多5年就够了。 为什么5年以上就不需要做?是因为5年以上虽然可能会复发转移,但是概率太低了,继续检查实际上不能让患者获益,就是这个道理。   此外,要注意两件事: 1.胃癌术后患者需要监测营养状态,比如维生素B12和血清铁,因为外科手术切胃后可能出现各种营养的吸收不良,必要时需要补充。 2.尽管肠癌术后CT的检查最多5年就够了,但是肠镜是建议5年以上继续复查。 这也是有道理的。这个时候查肠镜并不是为了检测肿瘤的局部复发,这种复发的风险很低,而是担心再次出现第二次肠癌,因此检查出肠道息肉后,需要及时处理。 很多患者即使理解了这篇文章,知道肿瘤术后5年以上指南通常推荐不用做CT检查,但仍然会害怕,想要继续复查。我个人的意见是:想复查当然可以,但是尽量避免辐射高的检查方式。 简单举例:胸部CT建议一年一次,不光是看有无肺转移,健康人筛查肺癌都需要一年一次胸部CT。腹盆腔增强CT的辐射剂量高且有造影剂损伤风险,可以考虑改为腹部B超或腹部核磁1年一次。  肿瘤术后患者别长期生活在担心和恐惧之中,因为担心和恐惧于事无补,反而让生活质量更高。做好术后的标准治疗,营养支持和运动锻炼,定期复查,时间越久后续的复发转移率越低。   END

半夏
肿瘤复发转移的8大误区!

肿瘤复发转移的8大误区!

对于许多癌友而言,患病之后最不想面对的就是转移二字。张姐就是一个对“癌症转移”提心吊胆的人。在确诊之前,医生建议行穿刺检查以确诊张姐肿块的性质。张姐听说要活检死活不乐意,原因很简单,害怕穿刺会引起肿瘤扩散和转移。在确诊之后,张姐一直忌口,生怕吃错东西。每一次复查之前都是心惊胆颤,只要身体稍有不适,张姐都要怀疑是不是转移引起的。 但是,这些恐慌真的有必要吗?关于肿瘤转移都有哪些常见的误区呢? 01 活检穿刺会导致转移 癌症的确诊最终是要靠活检穿刺病理明确的。大部分人会担心肿瘤细胞有可能沿着穿剌孔道种植转移,的确,从理论上讲,对癌、瘤的任何刺激,包括针刺、切除、取活组织或其他检查,以及麻醉药物注射,甚至用力揉搓和挤压等,都可能造成癌细胞的脱落和扩散、转移。 但是临床上这种概率是极低的。随着穿刺技术的发展,目前所用的穿剌针大多有套管等防护设计,分内外两层结构,当穿剌针快要碰到肿瘤的时候,就停下来按一下手柄,将带有凹槽的针芯弹出,扎入肿瘤;再按一下手柄,针芯就会回缩到套管内。这个外壳就是一个保护通道,在穿刺针拔出的过程中,就避免了肿瘤细胞的外漏,对人体做了最大程度的保护。 并且,即使存在肿瘤细胞的外漏,也不意味着会形成转移癌。有研究表明,在一般情况下,约有50%恶性肿瘤患者的血液中存有恶性肿瘤细胞。癌细胞虽然可以进入血液,但难以在血中存活,人体的免疫系统会将其杀死或杀伤。只有极少数情况下,漏网的癌细胞才会在机体某些部位“落户”,从而生长为转移癌,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 再者,穿刺活检之后会进行常规治疗,肿瘤扩散转移的风险是可以通过治疗来抵消的。在所有检查中,包括穿刺活检在内的病理活检是诊断肿瘤的“金标准”,为后续的治疗提供坚实的基础。肿瘤放着不管迟早也是会转移的,承担一点点风险,及早进行治疗,才是收益最大的方案。 02 吃发物容易转移 从字面上讲,“发”包含发作、诱发、复发之意。 中医所谓的“发物”,“发”可以理解成“诱发、引发、助发”。原本有慢性疾病的人,体内有”伏邪“,如果吃了”发物“,就有可能会诱发原有的慢性病导致疾病的反复发作。 例子 假如你患上风寒感冒,在感冒快痊愈的时候,偏偏又进食了凉性食物,体内还未除尽的寒邪又被引发出来,造成再次感冒。这里的凉性食物才能称为是此次感冒的“发物”。 那有没有吃了能诱发癌细胞的“发物”? 目前并没有哪一项研究数据证明哪一样“发物”可以导致癌细胞的复发转移,尤其是大家日常经常提及的几类发物对于肿瘤患者并没有这些诱发的作用。   肿瘤是慢性消耗性疾病,晚期常表现为消瘦和恶液质,肿瘤患者的营养状况对治疗效果、生存期和生活质量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富含高蛋白和维生素的食物能促进机体的康复,特别是肿瘤患者大多经历了手术、放疗、化疗后,机体状况较虚弱,急需补充营养,以修复机体。 坊间流传的“发物”种类真的太多了,如果什么都不能吃,首先营养就跟不上了,肿瘤患者的康复质量就得大打折扣,因此除非是有过敏情况等特殊情况的肿瘤患者对部分发物需要忌口,其他的食物我们还是需要“雨露均沾”啦! 03 疼痛就是转移 虽然肿瘤转移刺激人体后,会发出“疼痛”的早期信号,但并非所有疼痛都意味着转移。 癌症患者年龄普遍偏大,很大一部分患者的疼痛不是因为肿瘤的原因导致的,而是和正常人一样,是因为颈椎病、椎间盘突出等非肿瘤原因导致的。还有部分患者的疼痛是肿瘤治疗导致的,比如胸部术后肋间神经痛、腰椎术后腰背痛、比如化疗后周围神经炎、放疗后神经痛等。 一般来说,遵医嘱按时复查,已经很大程度地保障了病情稳定,如果发生转移可以第一时间查出来。疼痛和转移没有必然关系,疼痛也需要专门的止痛治疗。如果出现以下情况,是需要和医生联系的: 出现新的部位的疼痛,或原有疼痛恶化。 疼痛没有得到预期的缓解,或缓解的时间维持的不够长。 除疼痛外,出现任何新症状(例如:不能走路、不能进食、不能小便等) 04 复发和转移一样 大部分癌友对复发和转移傻傻分不清楚,往往混为一谈。实际上,复发强调的是肿瘤曾有个消退的过程,间隔一段时间后再重新生长出来。而转移是指癌症从原发部位扩散到身体其他部位了,如脑转移、骨转移等。 05 骨盐代谢减低(活跃),就是骨转移 目前肿瘤患者好发的年龄段是在45-54岁,这个年龄阶段的女性由于机体功能减退的原因,会发生各种各样的骨盐代谢紊乱,很多觅友会误以为发生了骨转移。其实这和骨转移并没有必要的联系。 一般骨转移是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骨痛,甚至是病理性骨折等,部分患者就是因为骨折就诊才发现肿瘤骨转移的。对于肿瘤患者,为了早期发现骨转移,可以定期做骨扫描检查进行筛查。 06 指标升高就代表转移? 肿瘤标志物在有些医院又叫做肿瘤标记物,其实是一个东西。这是一种反映肿瘤存在和生长的物质,由肿瘤细胞基因表达所产生,或者由人体对肿瘤细胞的反应而产生的一类物质。 肿瘤标志物仅仅是反映肿瘤存活和生长的物质,只起到监测和预警作用。肿瘤标志物的浓度会根据肿瘤细胞的总量、质量、扩散程度而出现变化,如果机体出现了代谢障碍,肿瘤标志物的浓度也会升高。 首先,肿瘤标志物有时候会出现一些假阳性和假阴性的现象,需要根据连续的、动态的变化趋势作为具体的判断依据。当肿瘤患者出现了持续性的肿瘤标志物变化,才需要对疾病复发作出警惕,并及时地进行影像学检查(CT、核磁、PET-CT等)。 因此肿瘤标准物的升高≠肿瘤转移。 07 手术切除了就不会转移 手术切除后,依然存在转移风险。这是因为在恶性肿瘤形成之初,肿瘤的转移其实就已经开始了。只是这样的转移是藏在淋巴管和血管之中的、看不见瘤体的“隐形转移”。这种隐形转移并不一定会形成转移灶,因为癌细胞可能在转移途中就被人体的免疫系统干掉了。但在天时地利的情况下,当肿瘤细胞转移的部位发展成适宜肿瘤生长的环境,如果不加以控制,就可能会慢慢长出我们看得见的转移性肿瘤。 正因如此,才会有术后的辅助治疗,也就是手术后进行一段时间的放化疗、靶向治疗或免疫治疗,以杀死身体里可能存在的转移肿瘤细胞,避免日后出现复发转移病灶。 同时,定期复查可以及时发现转移病灶,及早进行下一步的治疗。   08 跨过5年就不会转移 肿瘤患者复发转移率最高的阶段是在术后2-3年,五年之后复发转移风险就会逐年下降。但是这并不代表跨过5年就不会转移,复发转移与许多因素有关。 相关因素 1 相关因素一,肿瘤本身的病理、生物学特点决定的。 肠癌是一类高度异质性的恶性肿瘤,无论在组织形态、免疫表型、生物学行为还是治疗反应上都存在着极大的差异。一些类别的肠癌预后不佳、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率均较高。 2 相关因素二,是患者本身的身体状况、器官功能以及心理因素。 […]

半夏
一家人中有8位癌症患者,癌症遗传的概率到底有多大?

一家人中有8位癌症患者,癌症遗传的概率到底有多大?

近日,一则“家中8人患癌二胎妈妈也查出癌症”的消息登上热搜。 据浙江省肿瘤医院微信公众号刊文,36岁的朱女士刚刚生下二胎宝宝,还沉浸在喜悦之中的她偶然发现,一直定期观察的“甲状腺结节”突然变大,出于对疾病的敏感性,她立即到医院做检查。 果然不出所料,在进一步检查中她被确诊为甲状腺未分化癌,这是甲状腺癌中危险性极高、预后较差的一种。 一家人中,有8位癌症患者 令人惊讶的是,连同朱女士,她的家族中共有8位癌症患者。朱女士的父亲、哥哥、两位姑姑、叔叔、堂哥、堂弟都有癌症病史: 父亲胃癌、肾癌、肺癌、结肠癌病史; 哥哥淋巴瘤病史; 两位姑姑乳腺癌病史; 一位叔叔肝癌病史; 一位堂哥肺癌病史; 一位堂弟肺癌病史。 朱女士第一时间来到浙江省肿瘤医院,她不仅想确诊自己的病症,还想弄清楚家族癌症高发背后的原因。 浙江省肿瘤医院病理科医生苏丹在全面评估了解她的病史和家系肿瘤史后,已经推断这一家极可能患的是一种罕见遗传肿瘤综合征——李法美尼综合征(Li-Fraumeni综合征),详细的分子病理检测证明了她的判断。 苏丹医生解释,TP53基因突变导致的Li-Fraumeni综合征在遗传性肿瘤中比较少见,发病率通常为1/20000,它有一些特性:发病患者年纪比较轻、可发生多种不同系统肿瘤而形成肿瘤谱。 苏丹医生表示,“这8人患的都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肿瘤综合征。此外家族中其他10位直系亲属也做了相应位点的检测,发现了几位致病基因的携带者,意味着他们今后患者的风险明显增高。”① 李蔚海 摄 癌症遗传的概率有多大? 目前,人类对癌症的发生机制尚不完全了解,很多癌症的病因还不明确,但有些癌症已被证明具有明显遗传倾向。 1. 乳腺癌:女儿风险高2~3倍 河南省肿瘤医院乳腺科主任医师陈秀春2020年在健康时报刊文介绍,研究发现,在乳腺癌患者中,20%~25%具有家族聚集性,其中55%~60%属于遗传性乳腺癌,其占乳腺癌总体的5%~10%。 乳腺癌有遗传倾向,一般来说,母亲得乳腺癌,女儿得乳腺癌概率要比其他女性高出2~3倍。临床建议高危人群应定期自查,每年到医院进行一次体检,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② 2. 卵巢癌:遗传多由基因突变引起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妇科主任医师吴小华2020年在健康时报刊文介绍,这类卵巢癌的主要特征就是家族聚集发病,而导致遗传性卵巢癌综合征的“真凶”则为BRCA1/2基因突变。 BRCA1/2这两种基因是“抑制”细胞癌变的重要基因,一旦发生突变,“抑制”癌变的阀门就被打开,进而导致较高的癌变风险。 研究表明,超90%的遗传性卵巢癌由BRCA1/2基因突变引起。对于有卵巢癌或乳腺癌家族史的女性,建议通过基因检测或有效的遗传咨询,确认有BRCA1/2基因突变的人群经专业医生评估可进行预防性切除,以避免罹患卵巢癌或乳腺癌的风险。② 3. 肝癌:子女是一级预防对象 河南省肿瘤医院肝胆胰外科副主任医师王谦2020年在健康时报刊文介绍,如果父母被查出肝癌,子女是一级预防对象,因为乙型肝炎病毒的垂直传播,易造成肝癌的家族聚集倾向。特别是携带乙肝病毒的母亲,其后代发生肝癌概率较高。 肝癌主要和感染相关。比如说一个家庭中,有一人得了乙肝或丙肝,其他家族成员就容易被感染,而肝癌的高危人群是慢性病毒性肝炎和各种原因导致的肝硬化患者。但是,患有肝炎的患者只要及时控制,积极治疗肝炎,阻断其发展进程,有助于避免肝癌的发生。 如果家中有肝炎患者,要定期接种疫苗,同时建议采用分餐制,避免家中餐具交叉使用,降低肝炎的传染。家有肝癌患者,其子女无论身体好坏都要进行全面的肝脏检查,如肝功能全项、B超等。② 4. 鼻咽癌:有明显家族遗传倾向性 杭州市肿瘤医院肿瘤放疗科主任医师邓清华2020年在健康时报刊文介绍,同一家族里同时有几个人患上鼻咽癌,分析原因,遗传是基础,是不可忽视的因素。研究发现,有鼻咽癌家族病史的人,患病概率比正常人要高20~40倍。 常规体检中有个项目是检查鼻子,很多人觉得不做也没关系,其实这可以筛查鼻咽癌。如果鼻咽肿瘤的位置不是特别隐蔽,有经验的五官科医生在检查时,基本上可以看到病变。目前临床上的EB病毒检测,也是鼻咽癌重要的辅助诊断手段。如果家族中有人曾经得过鼻咽癌,建议大家到医院做个鼻腔镜和EB病毒检测。② 5. 甲状腺癌:有一定遗传倾向 原空军总医院肿瘤医院院长夏廷毅2011年在健康时报刊文指出,甲状腺癌有一定遗传倾向,直系亲属中若有甲状腺癌患者,家族中其他成员应被列为高危人群,早到医院进行筛查,如果病情需要还可在B超引导下进行细针穿刺活检。③ 6. 肠癌:有家族性特点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结直肠外科主任王锡山2021年接受健康时报采访时表示,结直肠癌发病确实有家族性特点。临床上也会见到父母及兄弟姐妹都患癌的情况。其中遗传性结直肠癌的发生率大约是5%。 有一种家族遗传性腺瘤病性结直肠癌,主要是因为一种叫APC的抑癌基因发生了突变,肠道会长许多息肉,患者到了三四十岁后,即使没有不良生活习惯,基本上都避免不了患结直肠癌;还有一种是非息肉性的家族遗传性结肠癌,没有临床标志,发病前看不出是非遗传性的结肠癌还是遗传性的结肠癌,根据家系调查来看,每一代中都有人发病,跟核酸修复基因的失活有关。④ 7. 胃癌:有家庭聚集现象 湖南省肿瘤医院肿瘤防治办公室主任廖先珍2019年在健康时报刊文介绍,遗传性弥漫性胃癌综合征(HDGC)是第一种被识别出的遗传性胃癌。 胃癌的家族聚集现象是由于编码E-钙黏蛋白的CDH1基因发生突变所致,其以常染色体显性方式遗传。平均发病年龄在38岁,男性患弥漫性胃癌的风险约为67%,女性约为83%,患者多伴有胃外肿瘤。⑤ 8.胰腺癌:有早现遗传现象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胰腺肝胆外科主任医师虞先濬2017年在健康时报刊文表示,在临床上,胰腺癌可根据遗传背景分为两种,一种是家族聚集性,一种是散发性。而家族性胰腺癌是已经确定的遗传肿瘤综合征,约占所有胰腺癌的3%左右,其存在早现遗传现象,即在越是年轻的一代,其发病年龄越早,症状越重,预后越差。 对于家族性胰腺癌的临床诊断标准,大多数专家将其定义为在一个家族不存在其他恶性遗传性肿瘤的情况下,出现2个或者2个以上的家族成员发生有病理依据的胰腺癌。⑥ 最后,癌症确实是具有一定的遗传性和家族聚集性,这主要是由于致癌基因的遗传和家族成员相似的生活习惯导致。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对此现象有所警觉,发觉家族中此情况的一定要足够重视,做好癌症的预防和筛查工作,争取将癌症扼杀在摇篮中。

半夏
出现“癌痛”怎么办?8个问题解答你的疑惑!(建议收藏~)

出现“癌痛”怎么办?8个问题解答你的疑惑!(建议收藏~)

据统计,癌症病人中有超过一半经历疼痛,转移或终末期病人癌痛发生率更高,有38.0% 的癌痛病人正在经历中重度疼痛 。 癌痛是癌症相关疼痛的简称,是指肿瘤直接引起的疼痛,或是癌症相关的特殊治疗带来的疼痛。 对癌症患者来说,癌痛不仅是一种身体上的疼痛,更是身心的打击。 当前,对癌痛的了解需要更多的普及,不妨通过以下判断题进行了解吧! 1.只有晚期癌症患者才会癌痛吗? 不是的。 实际上,任何阶段的癌症患者,都有可能出现癌痛。 数据显示,临床治愈的癌症患者疼痛的比例大约占34%,初诊癌症患者疼痛比例大约为25%,治疗期间30%~50%的患者存在疼痛,晚期癌症患者的疼痛比例则可以达到70-90%。 2.出现癌痛代表进入中晚期吗? 不是的。 癌症疼痛可以出现在癌症的各个阶段,早期癌症和临床治愈的癌症患者也有可能出现癌痛,随着病情的变化,癌痛情况可以改善或加重,但不可以用癌痛情况来判断病情。 3.癌症治愈后,就不会再痛了? 也不是的。 癌痛出现的时机因人而异,癌症的每个阶段,甚至痊愈后都有可能会合并癌痛。 但不应该泄气!治愈癌症后的癌痛可以通过医疗手段进行治疗。 4.疼痛而已,忍一忍,没必要处理?  不对。 疼痛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痛”字包含了从蚊子叮的一级痛到分娩的八级痛,而癌痛,在医学上被称为“生命不能承受之痛”,可以达到十级疼痛,不能只是忍一忍。 癌症患者要向医生、家人朋友等说出自己的疼痛情况,积极寻求帮助。 目前,癌痛的治疗方法众多,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 口服药物: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治疗方法。轻度疼痛可选择布洛芬、双氯芬酸钠等非甾体药物;中度疼痛使用曲马多、可待因等弱阿片药物;重度疼痛使用吗啡等强阿片药物。注意按照三阶梯止痛原则规范给药。 ● 手术治疗: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法,需严格遵循手术指征。 ● 放疗、化疗:多用于骨癌、骨转移等患者,机制尚未明晰。 ● 中医药:包括中药内服外用,静脉用药、针灸/针刺治疗、滴鼻等多种途径,止痛效果因人而异。 ● 其他:认知心理治疗等。 另外,正常人无法靠想象去体会癌痛的疼痛程度,癌症患者家人、朋友应给予理解、鼓励和支持,同样是癌症治疗上很重要的一部分。 5.吗啡等止痛药容易上瘾? 并不,成瘾机率很低。 常说的药物成瘾是指心理成瘾,指明知药物有害,但为了精神上的快感,无法自控地长期使用药物。 吗啡等阿片类药物是止痛作用,达到生理疼痛的缓解,而非精神上的快感。 因此,患者使用吗啡等阿片类药物大可不必紧张,规范用药即可。 6.疼痛不知道怎么描述,全靠医生判断? 不对。 疼痛是一种主观感受,患者可以学着进行自我评估: ● 无痛(0分) ● 轻度疼痛(1-3分):有疼痛但可忍受,生活正常,睡眠无干扰。 ● 中度疼痛(4-6分):疼痛明显,不能忍受,要求服用镇痛药,睡眠受干扰。 ● 重度疼痛(7-10分):疼痛剧烈,不能忍受,必须用镇痛药,睡眠严重受干扰,可伴自主神经紊乱或被动体位。 描述疼痛时,可以补充以下信息,帮助医生诊断: ● 疼痛部位,局部疼痛还是全身疼痛? ● 疼痛时间和频率:什么时候开始疼的?是间歇性的还是持续性的? ● 疼痛性质:刀割样疼痛、钝痛、隐痛,还是刺痛等? ● 用过什么止痛方法?有没有吃过止痛药?是否有效? 7.病友也癌痛了,我吃这个止痛药挺好的,可以分享给ta吗? 不可以。 不同的药物适用于不同的患者,不良反应也因人而异。 我国2018年《癌症疼痛诊疗规范》明确指出,应根据癌症患者疼痛的性质、程度、正在接受的治疗和伴随疾病等情况,合理地选择止痛药物和辅助镇痛药物,注意预防和对症处理不良反应。 NCCN指南也明确指出,要维护患者安全性并最大限度地降低阿片类药物的误用和滥用,不要与家人或朋友分享阿片类药物。 […]

半夏
肿瘤治疗晴雨表:读懂肿瘤治疗过程中隐藏在血常规中的秘密

肿瘤治疗晴雨表:读懂肿瘤治疗过程中隐藏在血常规中的秘密

在肿瘤的治疗过程中,细心的患者一定会注意到,无论是在住院期间还是在出院后,尤其是在病情出现波动时,我们听到医生“唠叨”最多的恐怕就是血常规了: 发烧了,先做个血常规吧! 咳嗽了,先做个血常规吧! 甚至就连头晕乏力,也会先让我们做个血常规… 另外,在就诊的过程,我们也往往会拿着诸多的化验单询问医生:医生你看看我这些指标都正常吗?可以做放化疗吗? 而很多时候,我们得到的答案却也不尽如人意,甚至还会巧不巧的,仅因为血常规中的某个指标高了或低了而无法按照既定计划进行治疗。 为什么会这样呢?难道血常规这项我们日常最常见、最简单的检查,也和我们肿瘤的治疗、预后有着什么重大关系吗?其中的每一项数据又代表着什么意义,我们又该如何解读呢? 本文带大家一起来好好的了解一下这张 治疗过程中的“晴雨表”:血常规。 血常规 血常规检查是医生诊断病情的常用辅助检查手段之一,是对血液中的有形成分,即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这三个系统进行检测与分析。 通常有三分类或五分类的区别,这其实都是根据白细胞的分类来说的。 三分类是指将白细胞分成三大类,即小细胞群(淋巴细胞)、中间细胞群(嗜酸细胞、嗜碱及单核)和大细胞群(中性粒细胞)。 五分类是将白细胞直接分为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等五类。 目前流行的应当是五分类,平常还会加上有核红细胞一项。 作为肿瘤患者,当拿到血常规报告单时,我们常常会被上面显示的诸多异常箭头吓到。 其实,我们绝大多数人都不知道的是,虽然血常规上的项目超过二十个之多,提示高出或低于正常范围的箭头也不少,但大多轻微的“异常”并没有具体的指示意义。 而对于我们绝大多数肿瘤患者而言,如果只是想要简单了解一下自己的情况,也只需要重点关注项目中的这4项就够了: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绝对值、血红蛋白、血小板。 01 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绝对值 白细胞 外周血白细胞起源于骨髓的造血干细胞,包括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三大类。白细胞计数,是指计数单位体积血液中所含的白细胞总数目,是机体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白细胞就是我们常说的血液里面的免疫细胞,主要负责对抗入侵的细菌、病毒等微生物,也当然包括具有一定识别并杀灭癌细胞的功能。由上图我们也看到了,其中白细胞又分了很多的亚类,如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等,而这些亚类血细胞中又以“中性粒细胞”最重要,它们就像是白细胞中的“执法队”一样,行使着杀菌和吞噬作用。因此,看血常规的化验单,我们首先要看的就是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绝对值。 而如果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了,临床上一般多见于打了化疗、做了放疗,或者吃了某种骨髓抑制很重的靶向药的病人。 在上面我们已经提到,这类细胞是血液里的免疫细胞,是用来预防和对抗感染的,一旦它们的数值过低,那么我们的“免疫力”也会下降,而它们的下降前期基本上是没有什么明显症状表现的,在临床上我们就见过不少这样的患者,白细胞都跌的快归零了,还全然不知,一场不经意间的小感冒就把他们送进了ICU进行抢救;因此,要打一类称为“升白针”的东西,发动骨髓拼命生产这类细胞,赶紧补充上来……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对某些患者而言,医生在他们的出院医嘱里所写的“每周复查2-3次血常规”,每一个字都性命攸关。因此,除非特殊情况,我们建议:白细胞至少要高于3以上,中性粒细胞绝对值至少要高于1.5以上,一定要谨记! 另外,如果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绝对值高了,则一般意味着可能有感染,尤其是细菌感染。 当然,这个并不绝对,临床上我们也遇到过很多的反例:吃激素的病人,有可能高;前两天刚刚打了升白针的病人,也有可能高;体内有非感染性炎症的病人,还有可能高。 总之,如果仅高一点,一般不用慌张,动态观察就可以了。不过,如果数值高的实在是有些离谱的话,就不排除白血病可能了,我们需要及时进一步完善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才行。   白细胞(WBC)计数 参考值:(4.0~10.0)×109/L;   WBC生理性↑↑:妊娠期(特别是妊娠20周后),新生儿及激烈运动过后,冷热水浴后、紫外线照射、妇女月经期和排卵期、情绪激动。   WBC病理性↑↑:常见于急性细菌性感染、严重组织损伤、恶性肿瘤、大出血、中毒等。   WBC↓↓:①病毒感染;②放化疗的影响;③再生障碍性贫血;④长期接触放射线;⑤免疫系统衰弱;⑥药物引起(磺胺药、解热镇痛药、部分抗生素、抗甲状腺制剂、抗肿瘤药等);⑦白血病;⑧脾功能亢进。 中性粒细胞绝对值 参考值:绝对值(2.0~7.0)×10^9/L, 百分数50%~70%。 中性粒细胞生理性↑↑:①婴儿;②妊娠后期妊及分娩时,女性黄体期;③皮质激素、肾上腺治疗后;④激烈运动。 中性粒细胞病理性↑↑:①常见细菌感染、炎症或骨髓增殖症;②急性出血和急性溶血之后;③代谢性疾病(痛风危象、糖尿病酸中毒、肾功能不全);④变态反应和各种中毒;⑤组织损伤。 中性粒细胞↓↓:①病毒感染、伤寒、副作寒病;②某些药物的副作用(抗肿瘤药、苯二氮革类镇静药、磺酰脲类胰岛素促泌剂、抗癫痫药、抗真菌药、抗病毒药、抗精神病药、部分非甾体抗炎药等);③放疗;④某些血液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白细胞减少症、骨髓增殖异常综合征等);⑤脾功能亢进;⑥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嗜酸性粒细胞计数 参考值:绝对值(0.02~0.5)×109/L,百分数0.5%~5%。   嗜酸性粒细胞↑↑:①变态反应(支气管哮喘、荨麻疹、食物过敏、过敏性肺炎、神经血管性水肿等);②皮肤病;③寄生虫病;④血液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⑤X线照射后、脾切除后、传染病恢复期等;   嗜酸性粒细胞↓↓:①疾病或创伤(见于伤寒、副伤寒、大手术后、严重烧伤等);②用药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淋巴细胞计数   参考值:绝对值(0.8~4.0)×109/L,百分数20%~40%。 淋巴细胞↑↑:①病毒感染、某些血液病和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②感染性疾病;③血液病(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淋巴瘤等);③急性传染病恢复期;④器官移植后的排异反应期等;⑤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也可引起淋巴细胞百分率相对性增多。 淋巴细胞↓↓:①可能有免疫缺乏病;②再生障碍性贫血;③急性感染症的初期,中性粒细胞增加;④应用化学药物肾上腺皮质激素或接触放射线等。此外,各种原因引起中性粒细胞增多时,淋巴细胞也可相对减少。 […]

半夏
胸腺法新、胸腺五肽、胸腺肽有啥区别?一文说清三者该如何使用!

胸腺法新、胸腺五肽、胸腺肽有啥区别?一文说清三者该如何使用!

免疫力是人体的天然屏障,不仅能够抵御“敌人”的侵害,还能维护人体内部的稳定。对于肿瘤患者来说,经常会出现免疫力低下的情况。 肿瘤患者出现免疫力低下的原因: 肿瘤的发生与T细胞的耗竭、失能与衰老有关; 手术、放化疗,会对肿瘤患者的免疫功能可进一步造成损伤,加重感染风险; 肿瘤患者往往存在各种营养不良,同时可能合并多种慢性疾病等。 如何提升肿瘤患者免疫力,也是临床医生比较关注的一个方面。   目前比较常用是胸腺肽类药物,主要包括胸腺法新(胸腺肽α1)、胸腺五肽、胸腺肽三种。虽然同样是胸腺肽类药物,名字有点像,但其实它们是不一样的,疗效差异也比较大。 让我们在今天的文章中一探究竟! 一、胸腺法新(胸腺肽α1) 胸腺肽α1的化学结构和空间结构明确,是由28个氨基酸组成,临床上应用的胸腺法新,与人体天然胸腺肽α1化学结构和空间结构完全一致,从而也保证了其生物活性与人体天然胸腺肽α1完全一致。 从药物作用原理上来说,胸腺法新全程参与T细胞的生长、分化、成熟以及调节。也就是说,胸腺法新可以在T细胞的形成,包括从干细胞转化为T细胞,T细胞的进一步分化成熟,到成熟后发挥抗肿瘤活性,这整个过程中发挥作用。同时,它还具有免疫调节作用,促进T细胞对肿瘤细胞的识别,促进抗原提呈作用。 这也是胸腺法新作为目前临床中应用最广泛、依据最强药品的主要原因。此外,胸腺法新对绝大多数患者耐受良好,安全性非常高,迄今没有胸腺法新药物相关毒副反应的报告。据说有少数患者出现注射部位的热感,罕见有发热,转氨酶短暂升高等反应。 目前有研究发现采用胸腺法新联用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可减轻骨髓抑制作用和化疗毒性,其机制主要是通过促进淋巴细胞表达,分泌造血因子,如粒细胞-单核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等实现。胸腺法新联合放化疗可以提高患者免疫功能,减轻对肺组织的损伤,增强了治疗耐受性。 二、胸腺五肽 胸腺五肽(TP-5)由精氨酸、赖氨酸、天门冬氨酸、缬氨酸、酪氨酸五种氨基酸组成,是胸腺分泌物的一种胸腺生成素Ⅱ的有效部分。 胸腺生成素Ⅱ是从胸腺激素中分离出来的单一多肽化合物,由49个氨基酸组成,而其中由5个氨基酸组成的肽链片段,却有着与胸腺生成素II相同的全部生理功能,所以就把这个五肽片段称为胸腺五肽。 目前临床常用的胸腺五肽有1mg/支、10mg/支两种规格。不同厂家胸腺五肽的生产工艺、辅料等有所不同,即便规格都是1mg/支,给药途径也是不同的。而规格为10mg/支的胸腺五肽不能静脉给药,只能肌内注射或皮下注射! 并且用于静脉给药的制剂,pH值、渗透压、微粒都有严格的标准。例如,如果配制后的溶液微粒不符合要求,注入人体后,较大的可堵塞毛细血管形成血栓,若侵入肺、脑、肾、眼等组织也可形成栓塞,并由于巨噬细胞的包围和增值,形成肉芽肿等危害。 胸腺五肽的副作用:胸腺五肽是化学合成物质,并不是人体天然存在物质,此外它的半衰期仅有30秒,血药消失快,而且药物机制不明确,虽然也应用在抗病毒、抗感染、抗肿瘤等方面,但是对T细胞的各个阶段是否能发挥作用,缺乏进一步的了解,临床研究也比较少。 三、胸腺肽 胸腺肽是胸腺产生的一种蛋白质和多肽激素,是一种生物反应调节因子,能促进淋巴细胞成熟,调节和增强人体免疫机制,在临床上具有抗衰老、抗病毒复制、抗肿瘤细胞分化的作用。 胸腺肽制剂主要成分为健康小牛等动物的胸腺组织提取物,常用剂型为冻干粉针剂、注射液肠溶片、肠溶胶囊、氯化钠注射液。但由于各种制剂的生产工艺,标准不同,产品质量及临床疗效也有较大的差异。 胸腺肽最早于1980年上市,但因为其有效成分不明确、含致敏大分子蛋白,导致其疗效低、安全性差,不良反应尤其是严重过敏反应频繁发生,由此引发了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对该类药品进行通报。 胸腺肽的副作用: 胸腺肽是动物胸腺提取物,含胸腺激素,可有过敏反应,使用前要先做皮试; 可见恶心、发热、头晕、胸闷、无力等不良反应,少数患者偶有嗜睡感; 严重不良反应主要涉及过敏样反应、过敏性休克、高热等全身性损害;呼吸困难、喉水肿、哮喘、胸闷、窒息等呼吸系统损害;以及严重的皮疹。 总的来说,从普通胸腺肽到胸腺五肽再到胸腺法新,胸腺肽的安全大大提高,其安全性和疗效都实现了质的飞跃,它们都可以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增强机体抗病能力,从而发挥抗肿瘤作用。 但是相比较而言,胸腺法新化学结构清楚、作用明确,目前已被较多高级别临床研究结果证实,它完全符合具有大规模的高等级的循证医学证据的要求。而其它胸腺肽类药物,尽管临床上也具备一定的抗病毒、抗肿瘤作用,但缺乏有力的临床研究结果支持。 此外,胸腺法新在作用机制、作用原理和临床作用特点上,都展现出与其它胸腺肽类药物的不同。胸腺法新的半衰期将近2小时,每周2-3次的使用即可保障所需的血药浓度,而胸腺五肽半衰期只有30多秒,临床上需要每天给药都不一定能保证所需的血药浓度。

半夏
慢性胃炎的治疗原则及常用处方

慢性胃炎的治疗原则及常用处方

慢性胃炎是指不同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或萎缩性病变,其实质是胃黏膜上皮损害、再生,以致黏膜发生改建,且最终导致不可逆性的固有胃腺体萎缩,甚至消失。   近年来研究发现,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其主要病因。 一、临床特征   大多无明显症状,部分有消化不良的表现。可有上腹饱胀不适,无规律性隐痛、嗳气、反酸、胃灼热、食欲缺乏、恶心、呕吐等;   部分可出现明显的畏食和体重减轻,可伴有贫血、舌炎、舌萎缩和周围神经病变如四肢感觉异常等。     二、治疗原则   治疗主要是消除病因、及早治疗、坚持治疗。   预后:绝大多数浅表性胃炎经积极治疗多能痊愈,仅少数发展为萎缩性胃炎。   萎缩性胃炎的肠化和轻至中度不典型增生经适当治疗后可以改善,甚至逆转,但应定期进行内镜检查随访;   重度不典型增生为癌前病变,需预防性手术切除。   三、常用处方   处方1:适用于伴Hp感染者,疗程为14天(PPI+2种抗生素+铋剂,具体见幽门螺杆菌感染部分)。   处方2: 适用于伴有腹痛、腹胀等症状,内镜下伴有糜烂者,疗程为4~6周,以后可酌情按需服用。   法莫替丁,20mg,口服,2次/d。 或  雷尼替丁,150mg,口服 2次/d。 加  铝碳酸镁,1.0g,口服,3次/d,饭后嚼服。 或  磷酸铝凝胶,20g,口服,2次/d。   如合并腹痛,则加用曲美布汀,0.1g,口服,2次/d。 或  匹维溴铵,50mg,口服,3次/d。   如合并腹胀,则加用多潘立酮,10mg,口服,3次/d,饭前。 或  伊托必利,50mg,口服,3次/d,饭前。 或  莫沙必利,5mg,口服,3次/d,饭前。   处方3:结合处方2,适合萎缩性胃炎伴有贫血者。 维生素B12注射液,0.025~0.1mg,肌内注射,1次/1~2d。     四、注意事项   药物选用原则     抗Hp治疗特别适用于: ①伴有胃黏膜糜烂、萎缩及肠化、不典型增生者; […]

半夏
治无可治的晚期肿瘤患者,在绝望中寻求一线生机的四种方式

治无可治的晚期肿瘤患者,在绝望中寻求一线生机的四种方式

虽然一小部分晚期肿瘤患者可能得到治愈,但是大多数晚期肿瘤患者,就像我在《晚期肿瘤患者的真实病程是什么样的,如何客观面对?》一文中说的那样,即使有比较长时间的维持好转期,最终还是会不断加重进展,会反复涉及面临更换各种治疗方案,尝试控制病情。 于是,临床会出现一种少见情况,有些晚期肿瘤患者用了很多种方案,比如3-10种,国内能找到的有效治疗方案都用完了,但是肿瘤继续进展。这时不少患者还没到达终末期的最后阶段,不甘心就这么等待死亡,尤其是经济条件富裕的家庭,仍然非常想找其它方式来延长自己的生命,想在绝望中寻求一线生机,那该怎么办?有没有可行的方式?  答案是有的,临床上对于这类按照标准指南已经治无可治的晚期肿瘤患者,常见的有四种方式,有可能进一步延长患者生命。   01 寻找到合适的临床试验(最重要) 在治无可治的晚期肿瘤患者,首先就是要想办法找到合适的临床试验,这是延长生存期的最重要的手段,同时还有个很大的好处,就是免费。 很多患者不知道的是,现在的临床试验其实很多,涵盖各种癌症类型。有相当一部分临床试验是一些新药,针对这类治无可治的晚期肿瘤患者(前提是患者还没有进入终末期,因为无法入组)。 我既往的文章也教过大家怎么在国内和国外搜索临床试验,详见《临床试验的详细解释,读完就懂了》。临床试验也分好坏,差别很大,建议多请教专业医生。通常III期临床试验优于II期临床试验优于I期临床试验,治无可治的肿瘤患者一般只能找到I期或II期临床试验,但总比没有要强不少,这个阶段可能有一线生机会好过什么都不做。比如一位晚期胃癌反复治疗失败的老年男性患者,加入了靶向Claudin18.2的实体瘤CAR-T疗法的I期临床试验,治疗后可能肿瘤明显缩小,从而显著延长生命。   02 NGS基因测序寻找到罕见的靶点 很多肿瘤除了存在常见的靶点,还可能存在罕见靶点,有对应的靶向药物可以延缓生命。 再提醒一遍,要找好的基因测序公司做NGS测序,比如华大、燃石、思路迪、泛生子等,别找小公司,经常检测结果质量极差,可能明明有的突变靶点也测不出,反而耽误治疗。一旦找到好的靶点,就有继续存活的希望。 注意,测出罕见靶点也经常是入组一些临床试验的前提,和第一种方法相辅相成。当然,即使测出罕见靶点后不能入组,患者也可以想办法自行寻找治疗药物。 类似的案例很多,例如: 一位50余岁的晚期肝内胆管癌患者,全身多发转移,经历了反复的多线化疗、靶向和等治疗,历经2年余,肿瘤开始进行性加重,再无可用之药。患者已经开始出现恶液质和严重乏力,可能很快就要成为终末期,医生都认为已经治无可治。幸运的是NGS基因检测发现少见的FGFR融合,入组了针对该靶点的厄达替尼临床试验(国内无药),口服后出现了非常好的持久疗效,肿瘤明显好转,患者甚至长胖了20斤,生存期显著延长。 一例40岁的晚期肺腺癌的男性,也是反复治疗失败,治无可治,基因测序找到了非常罕见的NTRK融合突变,直接去了国外参加NTRK抑制剂的临床试验,取得了极好的疗效。 如前所述,也有患者测到了罕见靶点,但既找不到相应的临床试验,又无法去国外购药来承担花费,这种情况也存在,患者和家属可以多尝试去寻找一些途径。   03 检索大量文献,寻找可能有效的方案 类似的治无可治的晚期肿瘤患者其实一直存在,很多医生也会想办法尝试帮助患者,甚至自创一些疗法用于患者,如果有效,会记录并撰写发表在文献上,这也是很宝贵的经验。 针对这种治无可治的晚期肿瘤患者,要求不高,只要类似的文献报告,有一例或多例用了指南没有推荐的新疗法,并且出现了一定疗效,就可以作为参考并应用,因为这种情况已经没有别的选择。 这需要看医生的水平,因为这种情况需要检索非常多的文献,寻找针对该肿瘤曾经有过的任何一个曾起效的治疗方案,并且要评估。 就以晚期胰腺癌为例,如果已经多线治疗治无可治,看下图: 这就是曲美替尼联合羟氯喹治疗kras突变胰腺癌的证据,注意,胰腺癌大多数都有kras突变,虽然只有区区2例,但是两例的疗效都是SD(也就是稳定),至少说明对胰腺癌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既然没有其它的办法,曲美替尼和羟氯喹治疗的风险也通常不大,要试试的话,只要患者和家属知晓病情并表示理解,当然是可以考虑进行。事实上,国内有些胰腺癌患者就是采用了类似的治疗方式,我也见过类似的案例,有的患者甚至可以控制到6个月,这在胰腺癌已经属于非常好的成绩。 但要注意,在患者的标准疗法没有用完之前,禁止直接将这种有效可能性低的疗法用于患者,因为起效的可能性低于指南推荐的标准治疗,只用于治无可治的晚期肿瘤患者。   04 特殊的药敏试验:PDX模型   PDX模型,也叫人源肿瘤异种移植模型 ( patient-derived xenograft model),是将患者切除的肿瘤组织接种于免疫缺陷小鼠体内而建立的新一代肿瘤模型,也就是让人的肿瘤细胞在小鼠体内生长,号称是“私人订制”的个体化肿瘤动物模型。 通俗地理解,就是把晚期肿瘤患者的活体肿瘤组织,穿刺或切除一部分,接种到数十只免疫缺陷小鼠体内,让这些肿瘤长大,然后就可以用于筛选各种化疗药物和靶向药物。筛选过程很简单:就是把这些药物用在小鼠身上,看哪种药能最有效的杀死移植的人的肿瘤细胞。那么之后就考虑把这种药用在患者身上,既往也有成功的案例。 这种方法也有明显的缺陷:1.成本高昂,需要的时间长。2.即使在小鼠上能杀伤人的肿瘤细胞,但不能保证用在人体上肯定有效,因为肿瘤异质性的存在。因此没有被广泛用于临床。 尽管如此,在治无可治的患者上,这显然也是一线生机,至少有机会让小鼠代替试药,来看哪一种药物最有可能起效。不过,这个办法只适合经济实力比较雄厚的患者。 我一向主张的是,即使在这种已经无法应用指南指导的情况,只要患者不放弃,医生也需要想尽办法帮助患者。但注意,需要仔细评估,有的治疗方案副作用较大且估计的有效率很低,那也需要仔细的评估风险和获益。 最后,提醒患者和家属注意,在处于治无可治的情形时,要谨防被骗。因为已经属于治无可治,所以这些患者和家属成为被骗的高危人群。他们往往会去寻求非正规的各种治疗,甚至甘愿被骗也想追求一线生机,越焦虑的患者和家属越容易上当受骗,因为他们很希望患者一直被治疗,这至少对患者是个安慰,骗子也往往是利用了这类病人的这种心理特点。 患者和家属如果是胡乱找到的不靠谱的疗法几乎不可能有效,经常只是让骗子获益。所以,即使患者和家属要继续寻求治疗方案,也建议按照上述的4种方式进行,才是更科学的办法,并更可能找到宝贵的一线生机。 END

半夏
穿刺活检会让肿瘤扩散、恶化吗?

穿刺活检会让肿瘤扩散、恶化吗?

穿刺活检会不会引起转移、扩散? 答案是:真的可能会!这种现象称之为“针道转移”。 道理很简单,肿瘤要从体内某个地方取到身体外面来,要经过皮下组织、皮肤,只要有癌细胞在这个路程中掉出来,在路上增殖、生长,那就形成了人为的种植、转移。 根据2000年以前的文献,国内外有很多医生报道了他们经历的针道转移的病案。 1991年Smith报道针道转移的几率是 0.003%-0.009%,发生比例非常的低,但是这位医生将很多良性肿瘤也统计了出来。国内很多医生报道的比例大很多,有的高达2.3%。 为什么穿刺活检会发生转移、扩散? 多种机制都可以导致肿瘤的针道种植转移: 1、肿瘤细胞可以黏附在穿刺针上并随之脱落; 2、穿刺出血可能将一部分肿瘤细胞"冲入"穿刺针道内; 3、多次多角度穿刺; 4、肿瘤位于包膜下,比如肝癌包膜下肿瘤,刺破肿瘤后,肿瘤细胞会直接溢出生长,造成扩散转移; 5、活检针的直径,也就是粗细。 据报道:细针穿刺可引起大约0.006%的种植,在动物实验中,穿刺实体瘤大约可引起10个肿瘤细胞的种植;并可导致85%的种植性生长。 粗针穿刺虽可增加活检的准确性,但可增加肿瘤种植的发生。 穿刺活检到底该不该做? 1、比如一个肝脏占位,有乙肝、肝硬化,甲胎蛋白AFP升高,CT和磁共振都提示原发性肝癌,还有必要做吗? 答:建议不做了!能手术直接手术!为啥呢?已经符合临床肝癌的诊断了,还做它干嘛? 2、比如一个乳腺包块,B超和磁共振提示乳腺癌,该不该做? 答:最好做一下,为什么呢? 乳腺癌有很多种类型,治疗的方案很多很多种,即使是癌了,根据免疫分型,有的需要先化疗放疗再手术,有的需要先手术再化疗,即使化疗都有很多种方案,还有很多种靶向治疗方案。 这些都需要取出肿瘤组织,进行常规病理检查、免疫组化检查或基因检测。所以该做不该做,听专业医生的意见即可。担心转移也要做! 3、比如甲状腺结节,怀疑恶性的话,最好穿刺活检。 答:因为甲状腺切了就没了,很多需要终身服药。如果不穿刺活检,直接切了,最后是良性的,那就后悔大了。 但是有些穿刺活检,并不是100%的准确;有的即使穿刺了,还是不能确定是不是恶性的。 总的来说,穿刺活检在临床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希望患友们不要畏惧治疗,也不能过度治疗,具体能否进行穿刺活检需要主诊医生结合患者的实际病情进行判断,不能一概而论。

半夏
肿瘤相关临床常见免疫组化指标,看这一篇就够了!

肿瘤相关临床常见免疫组化指标,看这一篇就够了!

在当前精准医疗的时代,免疫组化(IHC)在肿瘤的诊断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常规肿瘤病理诊断中,5%-10%的病例单靠H.E.染色难以作出明确的形态学诊断。利用好肿瘤IHC,将使肿瘤的诊断与治疗轻松许多。 近年来,随着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的发展和各种特异性抗体的出现,许多疑难肿瘤得到了明确诊断。尤其是免疫组化在肿瘤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实用价值受到了普遍的认可,其在低分化或未分化肿瘤的鉴别诊断中的准确率可达50%-75%。 免疫组化(IHC)是免疫学与组织化学两种技术的结合,基本原理是应用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再用显色剂显色以达到标记细胞的某种抗原物质的定性/定位检测技术。 一、上皮源性肿瘤标记 细胞角蛋白(CK): CK7/CK18:标记腺上皮,通常在腺癌中表达。 CK14:标记肌上皮,用于鉴别肿瘤基底细胞上皮和肌上皮。 CK5/6:鳞状上皮和导管上皮的基底细胞以及部分鳞状上皮生发层细胞、肌上皮细胞和间皮细胞阳性,腺上皮细胞阴性。 CK19:分布于单层上皮和间皮,常用于腺癌诊断,肝细胞不表达,胆管上皮阳性。 CK20:标记胃肠上皮移行上皮Merkel细胞,用于胃肠道腺癌。 上皮膜抗原(EMA):低/未分化上皮高表达;常存在于间变大细胞/恶性横纹肌样瘤。 P504:前列腺癌的敏感性为97%,特异性为100%。 HMB45:存在于恶性黑色素瘤。 二、间叶源性肿瘤标记 波纹蛋白(Vimentin, Vim):细胞中间死蛋白抗体,多数软组织肿瘤均可表达,但肌纤维较明显,在一些上皮性肿瘤也有阳性反应,作为间叶与上皮源性鉴别一线抗体。 结蛋白(Desmin, Des):存在于平滑肌/横纹肌。 肌动蛋白(Actin):平滑肌/血管内皮/肌上皮。 肌球蛋白(Myotlobin)/肌红蛋白(myosin):横纹肌。 CD34:血管内皮,通常用于血管源性肿瘤的诊断。 CD117:诊断胃肠间质瘤。 三、神经细胞/神经内分泌肿瘤标记 神经内分泌肿瘤标记:Syn 突触素/NSE/嗜铬蛋白颗粒A(CgA)。 S-100:周围神经雪旺氏细胞特异性标记。 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脑胶质细胞特异性标记抗体。 Chr 嗜铬素:鉴别肾上腺髓质和皮质,用于神经内分泌肿瘤诊断。 CK20(重组人细胞角蛋白):用于胃肠道腺癌、卵巢黏液性肿瘤、皮肤Merkel细胞癌诊断。 CD56:神经细胞黏附分子,主要分布于神经外胚层来源细胞,常用于星型细胞瘤、神经母胞瘤、神经内分泌肿瘤诊断,也是NK细胞瘤的重要标志,也标记小细胞肺癌。 CD99:用于神经外胚层肿瘤骨尤文肉瘤诊断。 小细胞肺癌患者的IHC: 病例1:CD56(+),Syn(+),CgA(-),p63(-),CK5(-),TTF-1(+),CK(+),LCA(-),Ki-67(80%+)。 病例2:CD56(+),Syn(+),CgA(弱+),ki-67(60%+),P63(-),TTF-1(+),CK(局灶+)。 病例3:CD56(+),Syn(+),CK(+),Ki-67(75%+),TTF-1(+),p63(-),CK5(灶状+)。 病例4:CD56(+),Syn(+)、CgA(-)、CK(+)、 TTF-1(+)、P63(-)、Vimentin(-)、CK5(-)、CK7(-)、Ki-67(80%+)。 四、淋巴组织源性肿瘤标记 CD20(L26):B细胞标记抗体,用于B淋巴瘤诊断。 Bcl-6:B淋巴细胞凋亡相关基因-6,抑制细胞凋亡作用,淋巴造血细胞来源标记,用于B淋巴瘤诊断。 CD45RO:T细胞标记抗体,在免疫应答中,CD45RO阳性T细胞以分泌细胞因子产生免疫效应为主。 CD3:T细胞的共受体是一种蛋白质复合物,标记胸腺细胞、T淋巴细胞,用于T细胞淋巴瘤诊断。 CD14:组织细胞标记抗体。 CD15/CD30:霍奇金淋巴瘤 R-S细胞。 LCA(Leucocyte common Antigen):淋巴网状细胞一线标记抗体。 五、增殖活性与凋亡肿瘤标记 Ki-67:为细胞增值的一种标记,在细胞周期G1、S、G2、M期均有表达,G0期缺如,其和许多肿瘤分化程度、浸润、转移、预后密切相关。Ki-67-细胞增殖标志–胞核–阳性率越高,肿瘤增殖越快,恶性程度越高。 PCNA(增殖细胞核抗原):在细胞核内合成,并存在于细胞核内,在细胞增殖的启动上起重要作用,是反应细胞增殖状态的良好指标。 Bcl-2:耐药机理为抗凋亡作用,高表达者对多数抗癌药物/放射治疗耐受。 CEA:多数腺癌表达CEA。 Rb(retinoblastoma视网膜母细胞瘤):基因是肿瘤抑制基因,调节细胞周期。 […]

半夏
患者即将放疗,作为家属我们能做些什么?

患者即将放疗,作为家属我们能做些什么?

小编接到家人的求助—— 你姨夫被查出骶骨脊索瘤,医生建议保守治疗,需要做放疗,放疗是不是把正常细胞也都杀死了?需要做多久?听说副作用不小!小琪,你是学医的,快给姨讲讲! 放疗是恶性肿瘤最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治疗之前,作为患者本人或者家属,在对放疗不了解的情况下一定会有不少的疑惑甚至恐惧,这需要大家提前对放疗有一些基本的了解。 不要太过担心,小编针对患者提出的常见放疗问题,特归纳出以下7点,并给出作为家属如何正确给予患者支持的指导建议,供读者参考。 01 放疗的作用机制与应用进展 放疗是通过电离辐射,破坏细胞核中的DNA,使细胞失去繁殖能力,达到杀死肿瘤细胞的目的。70%的恶性肿瘤患者在治疗的不同阶段需要接受放疗,其中70%为根治性放疗。在可以治愈的恶性肿瘤中,放疗的贡献占40%。[1] 02 如何瞄准靶区,精准放疗? 例如,医院所开展的三维全身放疗包括5个环节:体位固定、CT定位、放疗靶区勾画、放疗计划设计与审核、实施放疗与剂量监测。其中全身CT三维定位技术能帮助放疗医生更好地勾画靶区,亦为物理师进行放疗计划设计提供了基础,使患者的剂量计算更精准,全身各部位接受的剂量更均匀。 此外,放疗科在勾画靶区及放疗计划设计时,极其注重对患者其他器官的保护,力求精确照射肿瘤的同时,尽可能地保护其他器官的功能。 CT三维定位技术,清晰地显示出患者全身的各个部位,有助于勾画靶区 03 放疗费用高不高? 根据各地区、医院和医保报销比例差异等因素,费用有所不同,而放疗方式、次数的差异,也会使费用不等,一般为几千元到几万元。 04 放疗得做多久? 放疗计划需要根据疾病本身性质、病灶位置、癌细胞大小、患者年龄、身体素质和承受力等情况决定每次剂量和次数。放疗周期基本在4~6周,一般的治疗需要25~30次,每周进行5~6次放疗,一次的时间是在10~20分钟,但这仅作为参考,具体情况还需要医生决定。 05 手术前放疗和手术后放疗的区别 术前放疗通常称为新辅助治疗,主要目的是使肿瘤缩小、“降级”,使部分不符合手术指征的患者转为符合,而获得切除肿瘤机会,也使外科手术更有把握能够完全地切除。 术后放疗称为辅助放疗,是为增加局部的治疗作用、降低复发和远处转移的概率,能进一步巩固手术疗效。 而文章开头提到“骶骨脊索瘤”的情况,冒然手术会有很多的风险,如术中大出血、术后大面积感染、大小便和性功能丧失、行走障碍等,医生建议选择放疗治疗,虽然可能没有办法将肿瘤完全去除,但却增加了肿瘤治疗机会、有效控制病情发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并延长生存期。 06 关于放疗副作用 在放疗“大刀一挥”杀灭癌细胞的同时,也会对人体的正常组织产生伤害,使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如皮肤损害、疲劳、厌食、恶心和呕吐等胃肠道反应、发热、血象下降、放射性口腔黏膜炎、膀胱炎等。但是大部分放疗的不良反应是可防可控的,合理干预、积极应对,还会提高肿瘤的治疗效果。关于放疗不良反应的详细介绍和各项应对措施推荐阅读《放疗中各类不良反应,请这样解决!》。 07 放疗会给家人带来二手辐射吗? 最常见的外照射放疗,是通过直线加速器等射线装置或有源设备发出射线,照射到人体,治疗后不会让患者具有放射性,更不会影响到家人,其辐射仅在放疗光束运行时出现,相当于手电筒,电源关闭,射线也就消失了。 而内照射放疗需要重点解释,它分为腔内照射、术中照射、粒子植入、同位素内照射等。 腔内照射、术中照射时放射源须暂时放在患者腔内或肿瘤内部,待治疗结束后放射源会自行退回到放疗设备中,患者体内不再有射线产生; 在粒子植入、同位素照射治疗期间,因为放射源留存在体内,会有辐射,但是一般辐射穿透力低、半衰期短,当辐射量较大时医生会让将患者转到隔离病房,一段时间后,待放射源衰减至无害时方可出院。 因此,遵医嘱治疗,很安全,不会影响到家人。 家人即将放疗,作为家属应该给予一定的支持,小编建议做到以下5点:   //   1. 家属自身要保持镇定、理智,了解有关放疗的一些基本信息,鼓励患者积极配合医生。 2. 营造良好的亲情氛围,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并承担起家庭的责任。 3. 悉心照顾,保证患者营养的支持。多摄入新鲜的水果、蔬菜和优质蛋白,营养均衡搭配,增强患者免疫力。 4. 督促患者保持口腔清洁,勤漱口,按时刷牙,每天饮水量大于2000ml,预防口腔炎。 5. 在患者放疗前后,可遵医嘱涂抹皮肤保护剂,例如拜妥康、贝优芬等,预防和治疗因射线产生的皮肤损伤。 从以上归纳的常见问题中,大家是否对放疗有了初步的认识?您还关注哪些问题,欢迎在文末留言。

半夏
血常规检查指标:血红蛋白

血常规检查指标:血红蛋白

血常规检查   血液检验是临床应用最广泛,蕴涵信息量最大的基础检验项目,是评价患者及健康体检者身体素质状况的最基本内容。   各组织器官的生理、病理变化累及血液系统时,可引起相关血细胞的数量、形态、比例异常,也可引起血液生化成分及血液流动行为的改变。   同时,血液系统本身的疾病也会影响全身各组织器官生理功能。 红细胞计数 红细胞(RBC)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有形成分,在正常情况下约占血容量的一半。   多种原因可引起红细胞生成和破坏的平衡失调,使红细胞在质和量上发生改变,从而引起一系列疾病。 血红蛋白 血红蛋白(Hb或HGB)是红细胞的主要成分,由血红素和珠蛋白组成。   参考区间   成年人:男性120-160g/L,女性110-150g/L。 新生儿:170-200g/L。 临床意义   血红蛋白含量与红细胞数量密切相关,临床意义基本相同,但二者增减的程度有时不一定成比例。同时测定对贫血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1. 生理性变化       ①新生儿、高原生活、剧烈运动等,红细胞、血红蛋白偏高; ②6个月至2岁婴儿、老年人、妊娠中、晚期等,红细胞通常降低; ③静脉血较毛细血管血低10%-15%; ④同一天内上午7时检测结果最高; ⑤某些药物(如毛果芸香碱钴、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等)和情绪波动也可引起红细胞增加。这些差异造成的数值浮动一般在±20%以内。   2. 病理性升高   (1)绝对性升高:指血浆容量不变,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浓度绝对值增加。①原发性升高:见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RBC可达(7-10)×1012/;Hb>180g/L;②继发性升高:是 由于机体长期缺氧,刺激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大量分泌所致。见于慢性心、肺疾病,异常血红蛋白病,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等。也可见于某些疾病引起的EPO病理性分泌 增加。 (2)相对性升高:是各种原因导致血液暂时性浓缩所致,见于剧烈呕吐、高热腹泻、多尿、多汗、大面积烧伤等。原发疾病痊愈后,RBC、Hb便恢复正常   3. 病理性降低     红细胞、血红蛋白低于正常参考区间下限,称为贫血。常见于以下几方面: (1)造血原料不足或利用障碍:如铁缺乏或利用障碍引起的缺铁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叶酸、维生素B12缺乏引起的巨幼红细胞贫血等。 (2)造血功能障碍: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恶性肿瘤骨髓转移等。 (3)红细胞丢失过多:急、慢性失血性贫血。 (4)红细胞寿命缩短:各种溶血性贫血、脾功能亢进。 临床上习惯于用血红蛋白作为衡量贫血程度的指标。   Hb<120g/L(女性Hb<110g/L)为轻度贫血; Hb<90g/L为中度贫血;Hb<60g/L为重度贫血; Hb<30g/L为极重度贫血。 当RBC<1.5×1012/L;Hb<45g/L时应考虑输血。

半夏
每天睡5小时和10小时,哪个癌症风险高?

每天睡5小时和10小时,哪个癌症风险高?

“春困秋乏夏打盹”通常是指随着季节变化,人体也会有不同的生理反应,现在常被我们用于不能很好解决睡眠问题时的一种自我疏导。现代社会中,无论年轻人还是老年人,甚至学生群体都面临各种各样的睡眠问题,给人们的生活和心理造成无法忽视的困扰。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睡眠与各种健康问题,尤其是癌症的关系,或许会颠覆你的惯有认知哦。 睡眠状况影响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的发病 人类一生中大约三分之一的时间在睡眠中度过,睡眠是人体生命活动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生理功能,由于压力、不良习惯,或年龄增长等因素导致睡眠状况不佳时,会引起机体免疫力下降,从而增加神经衰弱、糖尿病、胃肠疾病等的发生风险,尤其是在老年人群中,睡眠状况对其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的预防和管理更加重要。 睡眠不足、睡眠过度及睡眠质量很差均会增加老年人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1]。 睡眠时长与极易抗氧化活性、炎症因子表达等生理过程密切相关,睡眠不足或过度均可抑制细胞抗氧化能力,导致血管上皮因子异常表达,从而提高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另外,睡眠质量还影响饥饿素和瘦素分泌,抑制机体能量的正常消耗,长久以往会引起机体能量储蓄过度,发生肥胖和血脂代谢异常,进而引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睡眠时间长更容易引起糖尿病的发生[2]。 美国一项研究显示,与7~8小时的睡眠时间相比,睡眠时间≥9小时与较高的糖尿病发生率显著相关,而睡眠时间≤6小时则无显著相关性。类似的验证在中国退休工人研究中体现,相比于睡眠7~8小时,睡眠时间长于10小时的人群糖尿病发生风险增加了42%。另外,在中国农村高血压人群的研究中,睡眠时间长于8小时,就会增加52%的糖尿病发生风险。 因此,睡眠时间并不是越长越好 “美容觉”瞬间不香了…… 奥运冠军谷爱凌曾分享自己的“秘密武器”是每天睡够10小时,成为很多人“赖床”的理由,甚至有些人还纷纷效仿,但尝试之后有人表示越睡越困,睡多了头疼。所以,睡眠时间太长并不适合所有人,甚至会给身体带来一些疾病风险。那睡眠时间与癌症的发病有什么关系吗? 睡眠太长竟然与癌症死亡率的升高有关 2016年至2019年期间进行的三项荟萃分析报告显示,亚洲人的睡眠时间长(而非睡眠时间短)与所有癌症死亡率的轻微升高有关。[3] 研究数据来自于对约590万人的随访,评估了日本成年人睡眠与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 ①与睡眠时间7小时相比,睡眠超过10小时的女性癌症发病风险增加; ②与睡眠时间7小时相比,睡眠超过10小时的男性和女性的癌症死亡风险均增加; ③与睡眠时间7小时相比,睡眠时间≤5小时,无论男性还是女性(未绝经),癌症发病风险与死亡风险均没有增加; ④绝经后女性中,睡眠时间≤5小时和≥10小时,与7小时相比,癌症死亡风险均增加。 由此可见,睡眠时间过少(不足5小时)除了对绝经后妇女以外,并不会增加癌症发病和死亡风险,也就是说,绝经后女性最好控制睡眠时间大于5小时。但是,睡眠时间过长(超过10小时)则会增加女性癌症发病和死亡风险,以及男性的癌症死亡风险。 肿瘤患者更应该警惕睡眠障碍和睡眠紊乱 由于癌痛的发生、治疗期间的副作用等因素困扰,肿瘤患者往往存在休息-活动节律、睡眠-觉醒节律的改变以及夜间睡眠质量下降,这种慢性节律紊乱已经在动物实验中得到证实会增加癌细胞数量,并促进癌细胞像骨组织扩散转移,增加耐药风险[4]。 昼夜节律紊乱主要是通过改变细胞周期蛋白的基因表达以及细胞周期抑制剂表达,导致炎症相关的免疫细胞数量发生变化,促进了肿瘤逃逸和肿瘤进展。 因此,与过分关注睡眠时间相比,培养良好的睡眠习惯、拥有高质量的睡眠对肿瘤患者更加重要。有这方面困扰的患者推荐阅读预防并缓解失眠的小妙招(《我又失眠了,这可怎么办!近6成的肿瘤患者正备受煎熬》)  小编还要纠正几个常见的睡眠“小误区” 1、开灯睡觉 某些人习惯开灯睡觉,实际上这不仅会降低睡眠质量,还会更容易肥胖、增加高血压和糖尿病患病风险。 2、午休时间过长 午休时间过长最主要的影响是容易夜间入睡困难;其次,午休时一般胃里仍然有很多食物,这时睡得太长影响消化。 3、睡前剧烈运动 运动确实能有效改善睡眠质量和失眠问题,但是需要注意运动的时间,睡前的剧烈运动会使大脑皮层兴奋,难以入睡,即便入睡以后也更容易多梦,导致第二天疲劳。 参考文献 [1]宋文娟,高丽娜,姚璎娟,王丽芹.睡眠状况对老年人群心血管疾病发病的影响[J].武警医学,2022,33(04):335-338. [2]邹剑飞,章如山,王瑞,张旭,徐亚萍,应筱雯,陈星,唐根富.安庆市农村老年高血压患者睡眠时间和糖尿病的相关性分析[J].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学报,2022,43(03):226-229. [3]Wilunda C, et al; Research Group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of Cancer Prevention Strategies in Japan. Sleep duration and risk of […]

半夏
关于“虫草”,你可能误解了两件事

关于“虫草”,你可能误解了两件事

如果选一味养生中药送长辈,你首先想到的会是什么? 人参?灵芝?鹿茸?还是冬虫夏草? 在以前,或许上述四者皆可,但随着近年来人们对中药材的保存、食用便利性等要求提高,各种加工产品及提取物层出不穷。 而且,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与相关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颠覆了我们越来越多的认知,尤其是被誉为“中药之王”的冬虫夏草(指代西藏虫草)。 虫草素成为“冬虫夏草”研究热点 有据可查,自从1951年虫草核心成分虫草素(3′-脱氧腺苷(3′-dA))被发现,数十年里关于该成分的研究就从未停止过,国内外专家学者都在效仿屠呦呦在青蒿素的研究经历。 图片来源:CAS数据 虫草素作为一种核甙类新药,最初是在20 世纪70 年代被发现有抑制肿瘤、抗疟原虫和抑制mRNA 翻译的作用,之后又于20 世纪90 年代添加了腺甙脱氨酶(adenosine dea minase,ADA)抑制剂对其抗肿瘤活性的表达所起到的作用。 而经过多年的研究推进,目前已有充分的数据证明虫草素能干扰基因细胞RNA 和DNA 的合成,抑制癌细胞等不正常细胞的分裂,并能作为区别细胞中不同的RNA 聚合酶的工具;同时在表现出极强的抗真菌、抗HIV- I 型病毒和选择性抑制梭菌的活性。 但随着人们对“冬虫夏草”中药材以及虫草素的研究深入,却发现研究结果逐渐偏离了我们原有的认知,越来越多新的研究领域出现在了研究人员的视野中。 冬虫夏草(藏虫草)并不含“虫草素” 一分钱一分货,在对虫草研究的初期,西藏虫草(也以冬虫夏草直接代替称呼)以其稀有性与历史性通常情况下,都是首要被作为实验对象,人们想当然的已经默认了“藏虫草”中必定含有大量虫草素。 可事与愿违,随着研究结果的不断公布,研究进程的不断推进,事实所呈现的样子却越来越令人失望。 2017年,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的王成树研究组发表在《Cell Chemical Biology》上的一项研究更是为蛹虫草的抗癌活性提供了可靠的分子证据。并且根据研究中基因及产生模式,证明了冬虫夏草不可能含抗癌成分虫草素。 图片来源:东方卫视新闻截图 之后,也有逐渐有着大量海内外专家学者公布了相类似的研究结果,仅以虫草素而言,至少藏虫草是毫不沾边,至于有没有其他的药物疗效,则需要其他的研究数据支持。 另外,屋漏偏逢连夜雨,2016年CFDA强调,全球针对虫草的研究阶段目前尚处于“成分识别”阶段,并没有什么高质量研究能证明冬虫夏草对人体健康有特殊功效。并将冬虫夏草(藏虫草)正式踢出了保健品行列,并警告称检验的虫草及其制品中,重金属砷的含量严重超标。 更为意外的是,一直被人诟病的盗版“冬虫夏草”–蛹虫草,却在此次研究中被证实了其富含“虫草素”,着实令人唏嘘,妥妥的电视剧狗血剧情吧。 虫草素半衰期仅1.6分钟 剧情发展到现在,按照正常的逻辑,下一步研究工作应该集中如何高效利用“虫草素”完成创新药的研发。 但是,科学家却在虫草素的研究过程中发现了另一个问题:“虫草素半衰期仅1.6分钟”。 虫草素作为腺苷的结构类似物,其核心特点上也与腺苷类似。在药物半衰期方面,虽不像腺苷一样入血后,半衰期不足10秒,但虫草素一旦进入体内,由于需要通过核苷转运体(hENT1)进入癌细胞,还必须通过磷酸化酶(ADK)转化为活性抗癌代谢物3 ‘ -dATP,然而活性物质在血液中被一种称为ADA的酶迅速分解,一般情况下,其在血浆中的半衰期仅有1.6分钟左右。 如此一来,提取出的虫草素很大程度,并不能对人体产生药效。那么,难道虫草中药材也与虫草素在人体内情况一样?还没来得及吸收,就已经降解了? 为了探寻这一问题,科学家继续对虫草相关成分进行了分析,并且还仅在蛹虫草中发现了另一种与虫草素伴生的分子“喷司他丁”。并通过进一步研究证实了,喷司他丁作为虫草素的保护伞,正是为了抵消虫草素易降解的特点,使其降解周期更长,更持久。 图片来源:CAS数据 当然,科学家在对发现“喷司他丁”之后的今天,更多科学家也在想方设法绕开“喷司他丁”,从分子改良方面入手,希望能得到真正意义上单纯的长效“虫草素”。 而就在去年,据中国生物技术网报道称,发表在《Clinical Cancer Research》上的相关研究中,英国牛津大学与生物制药公司NuCana利用其新的ProTide技术,从虫草素(3′-dA)中提取了一种新型化疗药物NUC-7738。 图片来源:《Clinical Cancer Research》截图 其不仅具有比母体化合物高出40倍的癌细胞致死效力。同时具有对腺苷脱氨酶(ADA)降解的抵抗力,能将活性3-dAMP释放到细胞中,在那里迅速转化为关键的抗癌代谢物3′-dATP,使得其药物半衰期达到50小时左右,且耐受性良好。 总  结 其实,通过以上研究结果展示,并非是为了针对“冬虫夏草(藏虫草)”,也不是一味地否定“冬虫夏草”,毕竟虫草素只能作为冬虫夏草的成分之一,至于冬虫夏草中是否还有其他未曾发现的成分,不得而知。 但是,就目前研究结果显示,夏学励也坦言:藏虫草并非我们想象中那么物超所值,一方面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无论何种虫草,都注定不可能是一种药食同源的东西;另一方面,与其疯抢“软黄金”一般的“冬虫夏草(藏虫草)”,不如选择性价比更高的蛹虫草制剂。 图片来源:药智数据 以药智数据中针对虫草筛选的诸多药物中的“金水宝胶囊”为例,其成分中的发酵虫草菌粉(Cs-4)不仅具备蛹虫草的一切特性成分,包括虫草素+喷司他丁,且其价格较之“藏虫草”而言也是天壤之别,在具备医生用药建议的情况下,或许更多患者也因此有了更多、更明智的选择了吧。 […]

半夏
出现便秘,吃点什么最能通便呢?

出现便秘,吃点什么最能通便呢?

首先问大家一个问题: 出现便秘,吃点什么最能通便呢? 1. 香蕉 回答错误 理由:香蕉虽然口感丝滑,但膳食纤维含量在果蔬中并不算高,通便作用不如其他水果。 2. 蜂蜜水 回答错误 理由:喝蜂蜜水能通便其实是一部分人对蜂蜜中的大量果糖不耐受。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蜂蜜水的通便效果和白水差不多。 那么到底吃什么有利于缓解便秘呢? 哪些食物   利于通便?   如果我们想排便通畅,就需要通过饮食达到以下两个条件: ●摄入足够的膳食纤维(每天20~30克) ●充足的饮水(每天1700~2000毫升)   知识点 膳食纤维在肠道保卫战中,到底是怎样发挥作用的呢? 1. 吸水作用   膳食纤维的吸水溶胀性能有利于增加食糜的体积,刺激胃肠道的蠕动,软化粪便,防止便秘,促进排便和增加排便次数,起到一种导泄的作用,从而减少粪便在肠道中的停滞时间以及粪便中有害物质与肠道的接触。 另外,它吸水膨胀后体积和重量可增加10~15倍,既能增加人的饱腹感,又能减少食物中脂肪的吸收,可达到控制体重减肥的目的。 2. 结合有机化合物   肠道中的胆酸和鹅胆酸会被细菌代谢为致癌剂和致突变剂,膳食纤维能够结合这些胆汁酸盐,减缓消化速度,抑制其吸收和快速地将其排泄出体外。 另外,膳食纤维还可以产生丁酸,它可以抑制肿瘤细胞分化,并诱导其凋亡,从而起到抗癌的作用。 3. 黏滞作用   我们肠道中有很多致癌剂,比如多环芳烃、杂环胺、植酸、阿魏酸、N-羟乙酰神经氨酸,还有我们都很熟悉的N-亚硝基化合物等。膳食纤维能够吸附黏滞这些有毒有害物质,并将其排出体外,延缓和减少致癌物及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的吸收,预防便秘和憩室炎,从而降低罹患肠癌的风险。 4. 细菌发酵作用   膳食纤维可在大肠中被发酵,促进有益菌的大量增值,抑制腐生菌的生长,以改善肠道菌群,有利于某些营养素的合成和吸收。 但是,多喝水我们较容易做到,吃够25克左右的膳食纤维,可就没那么简单了。还以香蕉为例: 所以,利于通便的食物最首要的特征就是:膳食纤维含量要足够高。 膳食纤维 排行榜   为了让大家能更容易摄入足够的膳食纤维,我们总结了各类常见食物中膳食纤维含量高的,给大家作为饮食参考~ ❶常见水果膳食纤维排行榜 (每100g) ❷常见蔬菜膳食纤维排行榜 (每100g) ❸常见全谷物膳食纤维排行榜 (每100g) ❹常见豆类膳食纤维排行榜 (每100g) ❺常见菌类与坚果膳食纤维排行榜 (每100g) […]

半夏
吸烟又喝酒,该如何降低癌症风险?

吸烟又喝酒,该如何降低癌症风险?

吸烟又喝酒,我们该如何降低癌症风险? 今天我们来讲讲膳食纤维+酸奶是通过影响肠道菌群,从而降低肺癌风险。 近些年来,益生菌由于其在调节肠道菌群中的作用及其抗炎和抗氧化作用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肠道益生菌也已被证明有利于对抗结直肠癌、乳腺癌、肺癌等多种类型的癌症。 近日,美国范德堡大学医学中心舒晓鸥教授团队在益生菌助力癌症预防方面再添力证:酸奶和膳食纤维摄入可降低肺癌风险。 研究结果显示:膳食纤维和酸奶的摄入与肺癌风险较低有关,摄入最高组肺癌风险相较最低组分别降低17%和19%,而两者摄入量最高的人群相较摄入量最少的人群肺癌风险降低了33%。 涉及144万余人、随访8.6年 研究团队对来自美国、欧洲和亚洲的10项前瞻性研究进行了荟萃分析,包括上海男性健康研究(SMHS)、上海女性健康研究(SWHS)、欧洲癌症和营养前瞻性调查(EPIC)等。研究共纳入了1445850名参与者。在平均8.6年的随访时间内,共发现了18822例肺癌。   研究团队对参与者展开了酸奶和膳食纤维摄入的问卷调查。调查发现,62.2%的受访者饮用酸奶,平均酸奶摄入量为23.3 g/天(5.7-73.4)。而对所有受访者而言,其平均膳食摄入量为18.4 g/天(14.1-23.1)。 参与者特征(局部) 那么,23.3 g/天和18.4 g/天是个什么概念呢? 以膳食纤维为例。中国营养学会对我国居民的食物纤维摄入量给出了如下建议: 低能量饮食1800 kcal为25 g/天; 中等能量饮食2400 kcal为30 g/天; 高能量饮食2800 kcal为35 g/天。   膳食纤维+酸奶,肺癌风险足足降低了33%! 研究表明: 与膳食纤维摄入量最低的参与者相比,摄入量最高的人群,其患肺癌的风险降低幅度最大,为17%(HR:0.83; 95% CI, 0.76-0.91; P < .001); 与不摄入酸奶的人群相比,即使是酸奶摄入量最少的一组人群,其患肺癌的风险也能够降低15%(HR, 0.85; 95% CI, 0.81-0.90)。 将两者摄入量最高的人群,与摄入量最少的人群相比较,肺癌风险足足降低了33%(HR:0.67;95%CI,:0.61-0.73)。   五分组风险比 抽烟又喝酒,现在补还来得及么? 当然来得及! 研究团队发现,对于57岁以下的“年轻人”来说,多吃膳食纤维丰富的食物,益处比喝酸奶更大。 从这张图可以看到: 与最低膳食纤维摄入组相比,最高摄入组的肺癌风险下降了25%(HR:0.75;95% CI:0.60-0.92)。 与最低酸奶摄入组相比,最高摄入组的肺癌风险下降了19%(HR:0.81;95% CI:0.74-0.90)。 对于不吸烟的人来说,膳食纤维的摄入也能将肺癌风险降低23%(HR:0.77 ;95% CI:0.61-0.97)。 值得注意的是,哪怕是有30年或30年以下吸烟史的人,平时摄入一定量的酸奶,患肺癌的风险就能降低近30%(HR:0.73;95% […]

半夏
涨知识:免疫系统也有「生物钟」,掌握时间规律用药疗效倍增!

涨知识:免疫系统也有「生物钟」,掌握时间规律用药疗效倍增!

中国的传统医学把一天的12个时辰和五脏六腑对应起来,在正确的时辰治病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由此发展出了一套十二时辰养生法。   十二时辰养生法是否科学暂且不说,但一天之中不同的时间点,我们的身体机能确实存在着周期性的变化,早上精神头足足的,晚上又开始头脑昏昏沉沉的想睡觉,而每到饭点肚子也不由自主咕咕叫~   除了上面这些变现之外,我们的免疫系统也在一天之中周期性的变化。像抗癌主力T细胞就是个夜猫子[1],每到夜间就出来在血管里巡逻,而白天又会回到骨髓里休息。而免疫系统在一天之中的周期性变化,也会带来不少影响[2]。   1 肠道免疫——紧盯进食时段   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每个人都需要通过肠道从食物中吸收营养,来维持身体的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   在进食期间,为了更好地吸收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肠道的屏障功能会有所减弱,这也是肠道菌攻破屏障,侵入人体的好机会。   为了应对这一危机,德国魏茨曼科学院的Eran Elinav和Hagit Shapiro等人发现,小肠的上皮细胞会在每次进食前就会预先上调呈递抗原的MHC-II分子表达,增强肠道的固有免疫,肠道中的细菌数量也随之下降[3]。而等进食结束后,小肠上皮的MHC-II分子表达也再次下调,肠道菌数量回升。   小肠固有免疫随进食时间预先变化 2 接种疫苗——早上起来就打最好 但mRNA疫苗例外   免疫系统的周期性变化,自然也会影响到疫苗的接种效果。在疫情期间,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Xiao Haipeng等人就测试了不同时间接种国药新冠疫苗的效果[4]。   研究中,63名医院工作人员间隔28天接种了2剂次的疫苗。结果显示,在上午接种疫苗的人,第56天的血清中和抗体浓度更高,几乎是下午接种的人的2倍,接种引起的B细胞和Tfh细胞反应也更强。   除了国药新冠疫苗之外,流感疫苗以及预防结核的卡介苗,也都是在上午接种的效果更好[5,6],但辉瑞和阿斯利康的新冠疫苗则是在一天中晚些时候接种的效果更好[7]。   这或许是因为流感疫苗、卡介苗和国药的新冠疫苗,注射进人体的都是抗原本身,可以直接引起免疫反应。而辉瑞的mRNA疫苗和阿斯利康的腺病毒疫苗,都是注射进人体后由人体细胞表达出抗原,需要一定时间,所以存在一个时间差。   卡介苗、流感疫苗和国药的新冠疫苗在上午接种效果较好 3 PD-1抑制剂——下午4点半前打更好   免疫系统的昼夜节律自然也会影响到癌症免疫治疗的效果。温希普癌症研究所Zachary SBuchwald等人,就在接受PD-1抑制剂治疗的黑色素瘤患者中,分析了不同的PD-1注射时间对疗效的影响。   研究发现,如果一个患者每5针PD-1中有1针以上是在下午4点半后打的,那他的死亡风险就要比每5针中4针以上都在4点半前打的患者高1.04倍,5年生存率也从68%降低到了49%。   80%以上剂次都在下午4点半前注射的患者生存期更长   人体的昼夜节律是一个很神奇的事情,相关的研究也很多,但把昼夜节律用于治疗的还很少。希望相关的研究能尽快跟上,让每位患者的治疗都能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 Kirsch S, Thijssen S, Alarcon Salvador S, et al. T-cell […]

小D
最新医生问答
最新抗癌笔记
top3

新年打卡

2024年02月17日
top4

好久没来

2024年02月17日
top5

CR

2024年02月01日
top6

七周年纪念!

2024年01月25日
扫描下方二维码回复 666 获取解锁验证码
步骤:[ 打开微信]->[ 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三阴姐妹互助圈"公众号输入 666 获取验证码],即可永久解锁本站全部文章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