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靶向药
靶向药

选择合适的靶向药物,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做基因检测,基因检测是指导靶向药的选择和进行个性化治疗必不可缺的步骤,基因检测时一定要包含这9种基因靶点:EGFR、ALK、RET、ROS1、MET、ERBB2、KRAS、BRAF、PI3KCA等根据检测结果选择合适靶向药。

肿瘤患者饮食指南:这些东西该“忌口”,这些千万别“忌口”

肿瘤患者饮食指南:这些东西该“忌口”,这些千万别“忌口”

  前不久,咚咚肿瘤科做了个咚咚医生的线上问诊统计,结果很有意思:在所有线上问诊的问题中,关于肿瘤患者饮食的问题高居前三甲。这些问题通常是:     “香菜医生,饮食上有什么需要忌口的吗?” “萝卜医生,我想吃点保健品补一补,会不会让癌细胞进展?” “黎功主任,肝癌是不是不能吃‘发物’呀?” ……   以上问题都让医生哭笑不得。今天,我们就来和大家谈一谈关于肿瘤患者的饮食指南,给大家聊聊怎么样科学的用好饮食这个武器击退癌症。   抗癌真的需要忌口,但不是我们想的“忌口”   肿瘤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烦恼就是“忌口”,各类理由可以说五花八门。 有人觉得肿瘤生长需要营养,补充营养会加速肿瘤的生长。甚至因此产生了限制患者饮食,“饿死癌细胞”的错误做法。 有人因各种“发物”传言,拒绝食用各类鸡鸭鱼牛羊肉、鸡蛋等食物,觉得发物会导致肿瘤的进展。 事实上,这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对“发物”的误解:现在医学中,发物指的是会导致过敏性皮疹或其他过敏情况加剧的食物。这类食物多含组胺,摄入含组胺的食物数量越多,就越容易加重过敏。但这与加剧肿瘤生长是风马牛不相及的。 除了这些,还有各种各样“奇葩”的民间偏方:癞蛤蟆煮鸡蛋、各类不知名的民间草药、更有甚者笃信牛羊粪泡水可以抗癌…… 事实上,对肿瘤患者而言,优质的日常饮食,是击败癌症一个非常重要的武器。美国营养学会(ASPEN)在对肿瘤患者营养支持治疗指南中提到:无证据表明营养支持能促进肿瘤的生长。 不仅如此,在临床实践中,针对肿瘤患者充分的营养支持,不仅不会促进肿瘤生长,保持积极的身体状态还能极大提升抗癌的效率,甚至提升生存期。这一点在免疫治疗(PD-1抑制剂)中尤其明显,良好的身体状态能极大提高PD-1抑制剂的有效率及无进展生存期。 那么,在肿瘤患者的日常饮食中,到底什么是真正需要忌口的东西呢?   1:肿瘤患者需要“忌口”烟酒 吸烟与饮酒是明确的一级致癌物,过度烟酒会导致患癌概率大幅提升。不仅如此,在临床治疗中我们发现,烟酒的摄入会导致癌细胞发展、转移的速度相对增快,导致生存期降低。因此,肿瘤患者在治疗中最好避免烟酒的摄入。 与饮酒存在明确联系的癌症:肠癌、乳腺癌、口腔癌、食道癌、喉癌、肝癌。   2:肿瘤患者不适合过度辛辣、过度油腻、过烫等不健康饮食 无论是已经完全治愈的肿瘤患者,或是仍在与肿瘤进行斗争的患友们,甚至是正常的健康人群,都应该选择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 在日常生活期间(非治疗期间),肿瘤患者没有严格禁忌的饮食,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应该尽量避免。尽量避免饮酒、尽量避免过度辛辣食物、尽量避免暴饮暴食。 此外,除了刚刚提到的烟酒,已经被明确列为致癌物的食物(如烟熏烧烤的食物、腌制食品等),也尽量少吃或不吃。 对于处于治疗期的肿瘤患者,则由于治疗药物的原因存在饮食上的绝对禁忌。化疗期间,肿瘤患者需要避免辛辣刺激食物,也不能喝酒。这些食物容易导致胃肠道不适,在化疗期间,肿瘤患者的胃肠道由于药物原因比较脆弱。 此外,一些容易加重呕吐与导致腹泻的食物也尽量避免:例如香蕉、核桃等含油脂较多的坚果类、贝壳虾蟹等海鲜类,这些容易导致腹泻的食物建议少量或者避免。 对于服用靶向药的患者,不同的靶向药有不同的禁忌,需要仔细阅读说明书或在咚咚问诊平台中咨询医生确定禁忌食物。但大部分靶向药都有一个绝对禁忌的食物:西柚(葡萄柚)。西柚中含有的呋喃香豆素会影响大部分口服药物的代谢,使其不能及时被排出体外,药物长时间停留在血液系统中剂量过高,引起严重的副作用。   3:肿瘤患者应忌口各类奇葩“民间偏方” 由于部分肿瘤在现代医学中尚未完全攻克,对于肿瘤这类疾病出现了五花八门的“民间偏方”。其中一些偏方看起来像模像样,另一些看起来完全荒诞不羁。对于这类偏方,患友们应该采取的态度是:拒绝任何未经现代医学确认的药物。 很多民间偏方打着“纯天然”,“无毒无害”的名头在患者间招摇撞骗,殊不知大部分肝肾损伤都是由这些未经医学确认的“民间偏方”导致的。举个例子,2017年10月18日,国际权威杂志《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发表的文章指出:含有马铃兜酸的中草药,可能会导致肝癌的发生。详见:中草药不要乱吃:可能致癌,还好几种! 此外,更多奇葩偏方是一些匪夷所思的各类动植物或奇葩的治疗方法。关于这些奇葩方案随口就能说出很多:癞蛤蟆煮鸡蛋、雄性猕猴桃根、符水、牛羊粪便泡水等等……这些东西含有的异种蛋白与细菌、微生物等会导致肿瘤患者出现食物中毒、肝肾损伤等问题,导致肿瘤进展。 另外,更是有一些“神秘主义”的抗癌方式,毒害着患友们的健康。徐婷的故事我们真的不希望在患友身上重演。详见:徐婷之死:一场伪科学的谋杀案   4:肿瘤患者应尽量避免各类“保健品” 肿瘤保健品是患者和家属们除了抗癌药物以外最关注的部分。事实上,市面上绝大多数的各类保健品都不具备抗癌效力。部分保健品甚至对人体存在危害,如前不久国家食品药品监督局对冬虫夏早做出警示:冬虫夏草可能存在重金属超标的问题,可能对人体造成潜在危害。而权威杂志也对冬虫夏草的抗癌效力进行了研究,最终得出结论冬虫夏草不具备抗癌效力。 肿瘤患者应该服用的正确的抗癌辅助品,应该是一些辅助抗癌的营养补充剂。其成分也比较简单,例如蛋白质、氨基酸、脂肪、脂肪酸、维生素等等一系列营养剂的综合补充物。例如安素、速愈素、蛋白粉等等,此外,还包括一些肿瘤患者常用的肠内营养剂,例如能全力、代文等等。一般可以根据患者的状态来酌情服用。这些营养补充剂的价格通常相对各类保健品更便宜,而且也不会吹嘘具备强效的抗癌功能,部分营养剂在医院内就能开到。 做到这些饮食攻略,肿瘤患者就能科学用好饮食这个武器,击退癌症!

小D
30年抗癌病程,10个肿瘤背后的生物标志物发现!

30年抗癌病程,10个肿瘤背后的生物标志物发现!

2017美国癌症免疫协会年会本月在美国召开,其摘要已经公布。摘要中一位三阴乳腺癌的案例展示引起了我们的注意,这位患者病程长达30多年,从早期到转移,多次复发,用过不同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放化疗、免疫抑制剂等。 一波三折的治疗 一位48岁女性在2013年入组了atezolizumab(已上市PD-L1抑制剂Tecentriq)的Ia期临床试验。 1986年,患者首次诊断为早期三阴乳腺癌,随后进行了手术和放疗。 之后,患者又出现过两次局部复发,采用了手术和辅助化疗。 2009年,患者被诊断为转移性三阴乳腺癌,随后使用卡培他滨和GCI(吉西他滨-卡铂-依尼帕尼)、放疗以及一种处在试验期的疫苗。 2013年,患者入组为期一年的atezolizumab临床试验。   在这一年atezolizumab的使用中,患者肿瘤达到部分缓解(肿瘤缩小在>30%)、随后出现假性进展(肿瘤先增大后缩小)后又恢复到部分缓解。然而患者停止治疗1年后,疾病再次进展,此时患者重新启用PD-L1,取得完全缓解! 在这一让人惊喜的缓解之后,研究者在2008年-2015年期间通过免疫组化、RNA和DNA测序观察了患者身上的10个肿瘤组织。 研究发现 肿瘤免疫微环境标志物 使用卡培他滨后,肿瘤免疫微环境标志物,包括CD8、TILs(肿瘤浸润淋巴细胞)和PD-L1升高,并且在GCI化疗和放疗以及在使用atezolizumab的假进展之后仍然保持高表达。 患者atezolizumab停药一年后复发时,研究者观察到肿瘤微环境生物标志物表达减少,尤其是PD-L1表达。免疫相关的RNA特征(T细胞和B细胞,细胞毒性和抗原呈递)证实了这一发现。   血管生成 血管生成方面在不同时间段表现不同,在早期时最高,在卡培他滨使用后期较低,在GCI方案使用前升高,使用atezolizumab出现假进展时降到最低,atezolizumab停药后复发时升高。   浸润情况 治疗早期时,浸润情况达到最高,但随着时间推进持续降低。三阴乳癌的亚组分型证实了肿瘤免疫微环境从细胞雄激素受体(LAR)转向基底样免疫抑制(BLIS)型,然后在使用卡培他滨以及假进展后又转向基底样免疫激活(BLIA)型的进化过程,最后在atezolizumab停药复发后又逆转为基底样免疫抑制(BLIS)。   基因突变 基因层面显示了可能的驱动基因突变发生在RB1和TP53。MYC扩增随着时间逐渐缺失,可能与浸润衰退相关。放疗后,亚克隆体细胞突变达到峰值,在使用atezolizumab后未检测到。   肿瘤突变负荷 肿瘤突变负荷在放疗后达到最高,在假进展后降到最低。   免疫疗法在转移三阴乳癌的方向:联用+一线   这篇案例中,肿瘤免疫微环境中免疫、基质以及基因生物标志物在使用不同疗法过程中都显示了可塑性。这些发现提示:肿瘤免疫微环境柔韧可变,可塑性高,可以有目的的进行调控以增强免疫疗法效果。   目前,转移性三阴乳癌的治疗方式很有限,PD-L1抑制剂atezolizumab已经显示出了临床活性,这与高水平的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s)以及PD-L1表达相关。我们搜集了目前正在进行的三阴乳癌的免疫抑制剂临床试验,可以发现目前联用疗法居多,而且使用时间提早到一线。期待更好的数据呈现。 靶点/通路 药物 临床试验名称 入组患者 PD-1+IDO Keytruda+  Epacadostat I/II期 二线 PD-1+化疗 Keytruda+艾日布林 Ib/II期 一线 PD-1+化疗 Keytruda+白蛋白紫杉醇 或K+吉西他滨/卡铂 或K+紫杉醇 III期 一线 PD-L1+化疗 Tecentriq+白蛋白紫杉醇 III期 一线 […]

木兰
靶向药不要盲试:过犹不及

靶向药不要盲试:过犹不及

  昨天,美国FDA正式批准由美国排名第二的癌症中心(纽约纪念斯隆卡特琳癌症中心,MSK)的科学家开发的二代测序技术,用于肿瘤的基因检测和分子分型。该技术平台的准确度高达99%以上,同时检测MSI等新型的免疫疗效预测指标准确度高达92%以上,而检测的丰度极限大约在2%-5%——总体而言,这款二代测序套餐,是一个划时代的创举。 MSK研发的这个二代测序平台,包含了468个基因,可以全面分析各种各样的遗传改变,比如点突变、拷贝数变异、甲基化异常以及基因重排等。今年5月,《自然医学》杂志层报道MSK的科学家用该技术平台1033‍6名晚期癌症患者的10945例肿瘤样本,进行深度分析的最终结果——36.7%的患者,都能根据该技术平台检测到的相关突变,找到匹配的靶向药或者免疫新药。 然而,反观国内外,尤其是国内,依然有不少医生或者病友喜欢“盲试”靶向药。不分青红皂白,自己“随意”选择和搭配一个靶向药;或者像无头苍蝇一样,试一试这个药,再试一试那个药,最后实在不行了,那就试一试PD-1抗体……这种病急乱投医的行为,其实和求助跳大神、拍打拉筋、放血疗法的巫医,没有本质区别。 近期,两大权威杂志再次证实,盲试靶向药在绝大多数时候下,没有好处。 上周,《柳叶刀肿瘤学》发布了三期临床试验结果,1501名IB-IIIA期的可手术切除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1:1随机分成两组,一组接受标准的术后辅助化疗(铂类+吉西他滨/长春瑞滨/多西他赛/培美曲塞,具体联合哪个,由主管医生自由选择),另外一组接受贝伐(15mg/kg,剂量已经不小了)+标准的术后辅助化疗。中位随访50.3个月,前者的中位生存时间尚未达到,后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85.8个月;两组的生存期没有统计学差异。而贝伐的加入,副作用明显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从67%提高到了83%——对于可手术的IB-IIIA患者,在标准化疗基础上,盲目地加上靶向药贝伐单抗,不能延长生存期,而且副作用增加了,而且还贵! 无独有偶,今年7月率先在线发表的JAMA肿瘤学杂志发表了另外一项国际多中心的三期临床试验。不可手术切除的食管癌患者,在标准的同步放化疗方案的基础上,加上靶向药EGFR单抗(爱必妥,国内的病友更喜欢用的是泰欣生、尼妥珠单抗),生存期同样没有延长。入组了344名患者,1:1分成两组,一组接受单纯的同步放化疗,一组接受同步放化疗再加靶向药爱必妥,中位随访18.6个月。两组的疾病复发率、疾病控制率、2年生存率都没有统计学差异。而爱必妥的加入,痤疮样皮疹、消化道不适等副作用,成倍增加。 ‍ 再一次提醒各位病友,靶向药也是药,是药三分毒。在没有充分证据的情况下,盲试靶向药,大概率适得其反,不仅疗效没有体现,而且徒增副作用和经济开支。三思而后行呀!   参考文献: [1]Adjuvant chemotherapy with or without bevacizumab in patients with resected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E1505): an open-label, multicentre, randomised, phase 3 trial. Lancet Oncol. 2017 Nov 9. pii: S1470-2045(17)30691-5. [2]Effect of the Addition of Cetuximab to Paclitaxel, Cisplatin, and Radiation Therapy for Patients With Esophageal […]

小D
基因突变还分顺反?顺手教你破解之道

基因突变还分顺反?顺手教你破解之道

  携带EGFR敏感突变的患者,目前已经有众多靶向药。第一代靶向药:易瑞沙、特罗凯、凯美钠;第二代:阿法替尼,达克替尼;第三代:奥希替尼(AZD9291,泰瑞沙);专门为脑转移打造的:AZD3759等。 这类病人目前最大的难题是,如果已经吃了AZD9291这个第三代靶向药,如果耐药以后,到底应该怎么办。咚咚肿瘤科的萝卜医生,其实已经发表了很多科普文章探讨这个问题,以下是有代表性的三篇重磅文章: 吃AZD9291耐药的肺癌患者有救了?第四代新药横空出世! 老药新组合:AZD9291耐药的肺癌有救了?! 对AZD9291耐药的肺癌,到底该怎么办? 随着AZD9291在国内外的大规模使用,目前已经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耐药的病友。其中30%左右的病友,是由于EGFR这个基因又发生了新的基因突变,C797S。但是,这个突变来者不善;一个突变,还分顺反两种。 基因突变还有顺反?这是得从“上帝造人”说起——上帝造人的时候,同时创造了男人和女人;从此以后的人类,都是一个爹和一个妈,经过不可描述的羞羞的事,创造出来的。因此,每个人的遗传物质,其实可以分成两份,比如染色体就有46条,各有一半分别来自爸爸和妈妈。EGFR基因也有两个,分别位于来自爸爸的7号染色体上和来自妈妈的7号染色体上。 携带EGFR敏感突变的病友,最常见的突变类型是L858R点突变或者19号外显子缺失突变;而对第一代靶向药耐药,最常见的突变是T790M点突变;这些突变,一般只发生在其中一条染色体上。也就是要么来自于妈妈的那条7号染色体上的EGFR同时发生了敏感突变和耐药突变;要么来自于爸爸的那条7号染色体上的EGFR同时发生了敏感突变和耐药突变。然后这样的病人开始接受AZD9291治疗,平均10个月后,又耐药了,耐药的原因或许正是由于发生了C797S点突变。但是这个突变可以还是发生在原来那条染色体上,也可以是发生在另外一条原本好端端的染色体上——三个突变,都在同一条染色体上,我们称为顺式;假如C797S突变发生在了另外一条染色体上,那就是反式。 目前的研究显示,顺式突变更常见。 对于顺式突变,目前还没有特别针对性的办法,之前提到的爱必妥联合ALK抑制剂,brigatinib,至今依然没有来自于病人的成功经验。 而对于反式突变,目前已经有国内外两大研究团队,几乎同时发现:同时使用AZD9291+第一代靶向药,或许可以克服。 吴一龙教授报道了一例43岁男性晚期肺腺癌患者,一开始是EGFR 19缺失突变,接受阿法替尼治疗,部分缓解,疗效维持了12.8个月;再次穿刺活检发现,出现了T790M突变,于是开始吃AZD9291,部分缓解,疗效维持了7.4个月。然后再次出现腹腔淋巴结增大、一般情况恶化。抽血做基因检测,发现该患者又出现了C797S突变,同时为反式突变。于是,又给他安排了AZD9291联合特罗凯的治疗,服药两个月后,肿瘤部分缓解,血液基因检测发现T790M突变和C797S突变消失,但是原有的19外显子缺失突变依然存在。继续服药,3个月的时候,患者胸水增多,疾病进展。再次基因检测,发现患者19外显子缺失突变、T790M突变以及C797S突变都有;而且令人震惊的是,这一回C797S突变变成了顺式突变;随后,患者又换了一个国产的第三代靶向药,无效;最终换成了化疗,一般情况才改善。下图是这位患者在接受AZD9291联合特罗凯治疗前后的CT变化: 近日,澳大利亚的Thomas John教授,也报道了一个非常类似的案例;证实AZD9291联合第一代靶向药(John教授联合的是易瑞沙),对C797S反式突变是有效的(肿瘤明显缩小),但是似乎疗效维持的时间也不长(吴一龙教授的案例里是3个月;John教授的案例里是6周)。   参考文献: [1]Arulananda S, Do H, Musafer A, Mitchell P, Dobrovic A, John T, Combination osimertinib and gefitinib in C797S and T790M EGFR mutated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Journal of Thoracic Oncology (2017), doi: 10.1016/j.jtho.2017.08.006 [2]Lung adenocarcinoma harboring EGFR T790M […]

小D
靶向药耐药:赶紧“断舍离”? !

靶向药耐药:赶紧“断舍离”? !

  靶向药,尤其是针对特定基因突变的分子靶向药,是个好东西。起效快、有效率高、副作用小,唯一的遗憾就是几乎所有的病人,最终都会耐药。 靶向药耐药以后怎么办,一直是困扰病友和学术界的难题。目前最常规的策略分为几种: 第一种,就是通过二次基因检测等方式尝试寻找耐药的原因,然后根据不同的耐药机制,寻找对应的治疗方案。 第二种,就是根据耐药后疾病进展的临床特征(局部进展还是全面进展?缓慢进展还是爆发进展?),结合临床试验和临床经验来安排治疗方案。 第三种,就是不少病友们选择的,所谓靶向药轮换、或者去盲试所谓的其他的靶向药、或者去盲目地联合另外一种药物企图逆转耐药。 上述三种策略,前两种是比较靠谱的,第三种一定要当心,有时候适得其反。 近期,世界肺癌大会主席、香港威尔士亲王医院肿瘤内科主任Tony Mok教授等人,在JCO杂志公布了一项名为IMPRESS的三期临床试验总生存随访结果,令人震撼,发人深省。 该临床试验入组的是EGFR敏感突变的、接受第一代靶向药易瑞沙治疗后耐药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1:1分成两组,一组接受安慰剂+顺铂+培美曲塞治疗,一组接受顺铂+培美曲塞+易瑞沙治疗——也就是说,一组是直接停了靶向药,换成了化疗;一组是继续靶向药,同时加上了化疗。一组入组了265名患者,中位随访了2年以上。 那么,哪一组的生存期会更长呢?很多病友,或许会凭自觉地认为继续靶向药,加上化疗这一组,或许会赢。毕竟这一组吃的药更多呀。但是,结果恰恰相反‍。相比于直接停掉易瑞沙,换成双药化疗的病人;继续口服易瑞沙,同时联合双药化疗的患者,死亡风险提高了44%,中位生存期从19.5个月,缩短到了13.4个月,缩小了6.1个月,大半年呢! 为啥会这样呢?因为直接换药的那一组,在化疗失败后,有更多的病人接受了后续的三线治疗(71% vs 61%),这里面的原因或许与这一组二线治疗毕竟只用了两个药,副作用更小有关;也可能与二线用三药治疗的患者,经济压力更大,无法支付三线治疗等社会因素有关。 此外,这个结果也和EGFR T790M突变以及后续第三代靶向药的使用有关。265位入组的患者,有261位患者提供了‍基线的血浆标本,经过数字PCR检测,其中142位患者携带T790M突变。易瑞沙耐药后是不是直接停掉易瑞沙换化疗对生存期的影响,在T790M突变阳性的患者中差距明显,达到了统计学差异。而在T790M突变阴性的患者中,没有差别。 这个结果提醒我们:靶向药耐药后,保留原来的靶向药,或许未必是最佳的选择;及时断舍离,寻找后续最佳的治疗方案,或许是更好的策略——比如,现在绝大多数医生会公认。对于有EGFR敏感突变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如果对第一代靶向药耐药后,就应该去检测T790M突变;如果T790M突变阳性,那么最佳选择就是换成AZD9291(泰瑞沙);如果T790M突变阴性,那么最佳选择就是果断停掉易瑞沙,换成化疗(或者有部分专家认为可以尝试贝伐联合化疗)。   参考文献: [1]Gefitinib Plus Chemotherapy Versus Chemotherapy i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Mutation-Positive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Resistant to First-Line Gefitinib (IMPRESS): Overall Survival and Biomarker Analyses. J Clin Oncol. 2017 Oct 2:JCO2017739250. [2]Soria JC, Wu YL, Nakagawa K, […]

小D
怎么才能只补营养不长瘤?

怎么才能只补营养不长瘤?

  据研究统计,超过40%~80%的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存在着营养不良的表现,甚至有20%的恶性肿瘤患者直接死于营养不良和恶病质。 多年来,恶性肿瘤与营养支持的关系也一直备受临床肿瘤学家的关注,在肿瘤的治疗过程中,营养不良显著地危害病人的生存及生活质量也早已达成共识。 但是至于营养支持与如何加强营养仍然会有担心,“怎么才能只补营养不长瘤?”成为一部分患者及家属一直纠结的问题。 肿瘤细胞与正常细胞到底那不一样呢? 事实上,癌症患者如不增加营养不仅会造成营养不良,还会降低机体的免疫力,会加快病情的发展,造成机体日渐消瘦,最后出现恶病质甚至是死亡。 但是针对于大家纠结的问题,早有研究论证,肿瘤细胞最重要的生物学特征是无限制的快速增殖,为了满足其快速增殖的需要,肿瘤细胞表现出与正常组织细胞不同的代谢特征。 早在1924年Otto Warburg 就发现肿瘤细胞在葡萄糖的利用上与正常细胞不同,即肿瘤细胞更喜欢将葡萄糖进行糖酵解转变为乳酸,可以无氧酵解供能,氨基酸和脂肪利用差。而正常组织以脂肪和氨基酸为主要能源,大多数正常组织在有氧时通过糖的有氧分解获取能量,只有在缺氧时才进行无氧糖酵解。肿瘤组织即使在有氧条件下,也主要以氧糖酵解获取能量。 所以肿瘤患者的营养配方以低糖、高蛋白、高脂肪为主,同时加上提高免疫力物质和维生素、矿物质元素等科学的营养支持,这不但可以改善病人等营养状态,也不会促进肿瘤的生长。 那么如何进行科学的营养支持呢? 除了上一段所提到的针对于饮食要主要摄取高蛋白,高脂肪的食物以外,还要提到肿瘤营养疗法。 肿瘤营养疗法 (cancer nutrition therapy, CNT) ,即计划、实施、评价营养干预,以治疗肿瘤及其并发症或身体情况,从而改善肿瘤患者预后的过程。这一过程主要三个阶段包括营养诊断(筛查/评估)、营养干预、疗效评价(包括随访)。 科学的营养支持则主要在于营养干预阶段处理时机和处理手段选择上,处理时机则表现在癌症患者不同阶段(非终末期和终末期)和不同治疗前后(放疗、化疗等)进行有针对性的营养治疗;处理手段则体现在营养支持的途径,包括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 而这两方面随着近年来,肿瘤患者的营养风险评估和管理、营养干预越来越受到广泛的重视,在2012年我国抗癌协会肿瘤营养与支持治疗专业委员会发布了《恶性肿瘤患者的营养治疗专家共识》,本文就指南共识所提到的干货内容作如下总结: 1. 非终末期手术肿瘤患者的营养支持治疗 2. 非终末期化疗肿瘤患者的营养支持治疗 3. 非终末期放疗肿瘤患者的营养支持治疗 4. 终末期肿瘤患者的营养支持治疗 注:基于NCCN证据和共识分类,1类:基于高水平证据(如随机对照试验)提出的建议,专家组一致同意;2A类:基于低水平证据提出的建议,专家组一致同意。 日常的饮食也相当的重要,癌症患者往往需要多吃高热量和高蛋白的食物,同时,如果有副作用或心情不好时,可能不太有食欲或者味觉改变,因此我们还需要调整饮食,帮助获得抵御癌症的体力。针对补充类别的不同即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下表仅供参考: 另外,对于体重丢失严重的肿瘤患者还要进行特殊营养素的应用,比如ω-3 脂肪酸。 Fearon KC等做了一项国际多中心的随机对照研究,对其富含有ω-3 脂肪酸和抗氧化剂的口服营养补充剂对胰腺癌体重丢失和瘦体组织丢失的影响。结果表明,常规饮食外摄入ω-3 脂肪酸的实验组较相比对照组,机体蛋白质沉积增加,体重改变,即蛋白质与ω-3 脂肪酸协同发挥促进机体蛋白质合成的效应。 同时也提示我们,在晚期癌症患者出现恶病质时,适时补充如瑞能等含有ω-3 脂肪酸等特殊营养素的肠内营养补充剂对肿瘤恶病质有明显的正效应。与此同时,适当加入药物治疗也会减缓慢性消耗的进程,从而达到提高生存质量目的。

叮咚
瑞戈非尼面面观

瑞戈非尼面面观

拜耳公司的Regorafenib(商品名Stivarga®,学名拜万戈,以下简称瑞戈非尼)是一种口服的多靶点激酶抑制剂,可抑制VEGFR-1,2,3、TIE-2、BRAF、KIT、RET、PDGFR和FGFR,其结构与索拉非尼相似。瑞戈非尼已获批用于治疗晚期结直肠癌、胃肠间质瘤和肝细胞癌。 图1 瑞戈非尼的分子式   1、用法和用量 药代动力学研究发现,瑞戈非尼平均半衰期为28h,血药浓度达峰时间为4h。推荐服用瑞戈非尼的剂量为160mg(4*40mg),口服,1日1次,28天为1个周期,每个周期的第1-21天服药。持续治疗直至患者出现疾病进展或不可耐受的毒性反应。 在每天同一时间段服用瑞戈非尼。在低脂饮食(热量低于600卡路里,脂肪含量<30%)后服用,以温开水送服。若前1天漏服,第2天无需补服前1天的药量。 如果需要调整剂量,每次减量40mg(1片);推荐的瑞戈非尼每日最低剂量为80mg。 2、药物相互作用 CYP3A4的强效诱导剂与瑞戈非尼 当瑞戈非尼与CYP3A4的强效诱导剂同时使用时,会降低瑞戈非尼的血药浓度,增加活性代谢产物M-5的血药浓度,另一活性代谢产物M-2的血药浓度无变化,因此可能降低疗效。 应避免瑞戈非尼与CYP3A4的强效诱导剂同时使用(如利福平, 苯妥英钠,卡马西平,苯巴比妥,和圣约翰草)。 CYP3A4的强效抑制剂与瑞戈非尼 当瑞戈非尼与CYP3A4的强效抑制剂同时使用时,会增加瑞戈非尼的血药浓度,降低活性代谢产物M-2和M-5的血药浓度,可能会增加毒性。 应避免瑞戈非尼与CYP3A4的强效抑制剂同时使用(如克拉霉素,西柚汁,伊曲康唑,酮康唑,奈法唑酮,泊沙康唑,泰利霉素,伏立康唑) 3、适应症和用法 结直肠癌 瑞戈非尼获批用于治疗既往接受过氟尿嘧啶、奥沙利铂和伊立替康为基础的化疗,以及既往接受过或不适合接受抗VEGF治疗、抗EGFR治疗(RAS野生型)的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 胃肠间质瘤 瑞戈非尼获批用于治疗既往接受过甲磺酸伊马替尼(格列卫)及苹果酸舒尼替尼(索坦)治疗的局部晚期的、无法手术切除的或转移性的胃肠间质瘤患者。 肝癌 瑞戈非尼获批用于治疗既往接受过索拉非尼治疗的肝细胞肝癌。 4、获批的临床研究 结直肠癌 CORRECT研究是一项国际性、多中心、随机、安慰剂对照试验。来自16个国家的114个研究中心参与这项试验,共760例经标准治疗后仍然出现疾病进展的结直肠癌患者入组试验,评估瑞戈非尼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研究的主要终点为总生存(OS),次要终点包括无进展生存期(PFS)、肿瘤客观缓解率(ORR)及安全性。 患者随机分配至两组,28天为一个治疗周期,在第1-21天分别接受160mg瑞戈非尼口服每天治疗(N=505)联合最佳支持治疗(BSC)或接受安慰剂联合BSC(N=255)。在低脂早餐后(脂肪含量<30%)服用瑞戈非尼,持续用药直至疾病进展或出现不可耐受的毒性。 研究结果表明,瑞戈非尼组患者的中位OS达到6.4个月,显著长于安慰剂对照组,并且在几乎所有亚组中均表现出同等的OS获益,包括野生型和突变型KRAS亚组,表明瑞戈非尼的有效性与KRAS状态无关,安全性良好。试验首次证实瑞戈非尼在结直肠癌中能达到总生存获益。 基于此项研究,在2012年9月瑞戈非尼获得FDA批准,用于治疗既往接受过以氟尿嘧啶、奥沙利铂和伊立替康为基础的化疗以及抗 VEGF、 EGFR 治疗(KRAS野生型)的转移性结直肠癌。 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地区开展的CONCUR研究进一步表明,对于化疗失败的结直肠癌患者,瑞戈非尼可延长其总生存期(OS)达9.7个月。鉴于2项研究的充分证据,CFDA于 2017年3月正式批准瑞戈非尼上市,可以用于标准化疗失败的结直肠癌患者。 胃肠间质瘤 GRID研究是一项国际性、多中心、随机、安慰剂对照试验,来自17 个国家的57 家医院参加了该研究,入组了199例既往接受过甲磺酸伊马替尼及苹果酸舒尼替尼治疗的不可手术切除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胃肠间质瘤(GIST),评估瑞戈非尼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的主要终点为无进展生存期(PFS),次要终点包括总生存(OS)、肿瘤客观缓解率(ORR)及安全性。 患者随机分配至两组,28天为一个治疗周期,在第1-21天分别接受160mg瑞戈非尼口服每天治疗(N=133)联合最佳支持治疗(BSC)或接受安慰剂联合BSC(N=66),持续治疗直至疾病进展或患者出现不可耐受的毒性。 研究结果表明,瑞戈非尼的中位PFS为4.8个月,而安慰剂组中为0.9个月,延长了3.9个月,OS无统计学显著性差异,安全性良好。 基于此项研究,瑞戈非尼获得FDA批准用于治疗既往接受过甲磺酸伊马替尼(格列卫)及苹果酸舒尼替尼(索坦)治疗的局部晚期的、无法手术切除的或转移性的胃肠间质瘤患者。 肝癌 RESOCRE研究是一项国际性、多中心、随机、安慰剂对照试验,入组了573例既往接受过索拉非尼治疗的肝细胞癌患者,评估瑞戈非尼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研究的主要终点为总生存(OS),次要终点包括无进展生存期(PFS)、肿瘤客观缓解率(ORR)及安全性。 患者随机分配至两组,28天为一个治疗周期,在第1-21天分别接受160mg瑞戈非尼口服每天治疗联合最佳支持治疗(BSC)或接受安慰剂联合BSC,持续治疗直至疾病进展或患者出现不可耐受的毒性。 研究结果表明,瑞戈非尼的中位OS为10.6个月,而安慰剂组中为7.8个月,延长了2.8个月;瑞戈非尼对肝细胞癌患者的治疗益处独立于基线AFP和c-Met蛋白表达水平,二者均与瑞戈非尼的临床获益不相关,安全性良好。 基于此项研究,瑞戈非尼获得FDA批准用于治疗接受过索拉非尼治疗的肝细胞癌患者。

叮咚
肿瘤的异质性与进化耐药

肿瘤的异质性与进化耐药

肿瘤异质性是指同一种恶性肿瘤在不同患者个体间或者同一患者体内不同部位肿瘤细胞间,从基因型到表型上存在的差异,这种差异发生在不同个体中可表现出不同的遗传背景,比如染色体量与质的差异,不同细胞病例类型、不同临床阶段不同分化程度细胞演进的多样性;发生在同一肿瘤患者体内可表现出不同部位或同一部位肿瘤细胞间的突变基因谱和生物学特性等方面的不一致,体现了恶性肿瘤在演进过程中的高度复杂性和多样性。 肿瘤异质性分为空间异质性、时间异质性、解剖异质性、结构异质性、基因异质性和功能异质性等。 2012年科学家对两个肾癌患者的原发灶、转移灶样本进行基因测序,发现即便是同一个患者的两个样本,其基因突变也是不同的。每一个患者身上的不同样本能发现100个突变。 图1 原发灶、转移灶、同一病灶不同位置基因突变存在很大差异 2015年,日本学者Akito Hata等对145名NSCLC患者在第1、2代EGFR TKI耐药后进行了再次活检,其中30位患者进行了多个部位的再次活检,另外24位患者进行了同一病变部位的再次活检。 30位患者中,有22位患者的再次活检部位分别来自脑转移病灶(20位来自脑脊液,2位来自脑组织)和胸部病灶(7位来自肺部,14位来自胸腔积液,1位来自淋巴结)。其中,有12位患者胸部T790M突变阳性。而在这12位患者中,有10位患者脑转移病灶的T790M突变为阴性;另外有3位患者胸部再次活检T790M为一种空间异质性突变状态。 24位同一病变部位再次活检的患者中,有5位患者在TKI暂停后T790M突变从阳性变成阴性。其中3位患者在进一步使用TKI后T790M阴性又变成了阳性。一位患者在大剂量的厄洛替尼的治疗后其脑转移病灶再次活检结果从T790M阴性变成阳性。 在2017年18届世界肺癌大会(IASLC WCLC 2017)上,美国麻省总院(MGH)的Piotrowska报道了系列活检标本与TKI靶向治疗耐药的时间和空间异质性的分析。回顾性分析了221例EGFR突变的患者在靶向治疗耐药后的355个组织标本,耐药后的第一次活检标本发现有61%的T790M突变,5%的MET扩增,3%的SCLC转化,2%的PIK3CA突变及1%的BRAF突变。 重要的是:83例患者有两次以上的耐药活检标本,其中52%(43/83)患者的两次标本中突变具有异质性,20%的患者T790M在第二次耐药标本中丢失了,而有11%患者的第二次耐药标本则获得了T790M。17例T790M丢失的患者中,3例出现了MET扩增或BRA F V600E突变。 部分患者同时性的多个活检标本中则发现了空间分子分布的异质性,如T790M/C797S、MET扩增等变异在同一患者的不同病灶中分布是不同的,即一个病灶存在,而另一个病灶不存在这些突变。该研究强调了动态检测的重要性,耐药机制的多样性、时空异质性和单个活检材料的局限性使得对于耐药机制的判断可能会带来偏差。 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和日本大阪Kindai大学的联合研究报道,未经治疗的患者中的肺癌遗传进化与空间异质性的关系。通过收集未经治疗的4例NSCLC、1例SCLC患者尸检的肿瘤标本和非癌组织,采用RNA测序方法分析突变的进化和空间分布,每个患者具有5-9个原发或转移的病灶。 结果发现癌病灶与非癌组织、原发灶与转移灶均能被聚类分析明确区分于不同的集合中,信号通路分析还发现了细胞周期、DNA复制、DNA聚合酶、免疫相关信号通路与转移灶相关。 这个研究提示在未经治疗的患者中,转移灶与原发灶存在分子突变和信号通路方面即存在相似性,又存在异质性,为突变分子的空间异质性的形成提供了初步资料。 上述两个研究为肺癌在自然进展或治疗条件下进展过程中的分子异质性规律提供了初步数据。特别是在EGFR突变的患者中,耐药病灶中存在耐药机制的复杂多样性,同时会发生时间轴上动态变化,如重要耐药机制T790M,C797S,MET扩增等在不同时间点的活检标本既可能消失,又可能再次出现,为临床克服耐药精准方案的选择提出了更大挑战。 很显然,临床需要以时间上动态、空间上多点的眼光看待肿瘤的耐药与进化,结合基因检测技术的应用,才能准确把握克服耐药的决策。 1、应用实例 一位55岁高加索男性患者于2011年10月被确诊为IV期肺腺癌,通过Sanger测序法检测出EGFR L858R突变。在接受了包括厄洛替尼、顺铂/培美曲塞,阿法替尼/西妥昔单抗的多线治疗后,患者在2013年7月出现疾病进展。 对患者左肺上叶原发灶重复活检进行二代测序的基因分析发现L858R突变和2个不同的TP53突变,但未发现EGFR-TKI耐药突变,换用多西他赛/吉西他滨的治疗方案后,在2013年9月发现病情大规模进展(肺、肝、心肌以及左臂软组织)。 在左臂的转移灶中重复活检发现L858R突变,C277突变及高表达的MET扩增,但未发现T790M突变。改用厄洛替尼联用克唑替尼方案治疗一周后,患者左臂、肝、心肌出现明显的反应疗效,随之伴随患者的PS评分提高。然而,在患者原发灶并没有体现药物疗效。 在2013年12月,患者表现出越来越多的呼吸困难。尽管在肝部和软组织转移灶中肿瘤得到控制,但在心肌转移灶发生了疾病进展,联合治疗仍在持续。 2014年1月,患者产生呼吸困难以及左胸腔积液,取胸水进行分子检测发现L858R突变、R110C突变,低水平MET扩增及T790M突变,在外周血标本中也检测到相似结果。之后克唑替尼被停用,患者在2014年2月开始入组奥希替尼临床试验。 2周后评估显示,患者原发灶肿瘤得到控制,但肝部和心肌肿瘤进展明显。由于入组实验不允许联用其他抗肿瘤药,患者退出入组并重启克唑替尼治疗方案。 三周之后,观察到和之前几乎一样的转移灶代谢反应,推测转移灶由高表达得MET扩增基因驱动。然而,由于遭受多次复发的胸腔积液,患者状态恶化,于2014年4月去世。 表1 患者前后6次基因检测结果 该例子展示了一个患者在不同肿瘤部位存在2个不同的EGFR-TKI获得性耐药机制(T790M和MET扩增)的情况,尽管重复活检指导可以暂时控制肿瘤,但由于肿瘤的克隆异质性导致肿瘤不能被持续控制,最终导致疾病严重进展。 这些临床观察不仅仅提供了一个早期联合治疗获得性耐药的理论依据,也指出我们当下对于检测到驱动突变指导治疗方案的认知局限性,并强调目前的分析证明了肺癌患者基因的变化性。 肺癌是分子异质性高度复杂的疾病。对肺癌的分子时空异质性分布的分析越精细,对于肺癌精准方案的应用就会更精准,对于疗效的判断也会提供更多分子机制的解释,对于耐药策略的制定提供更好的科学依据。 用进化的思维去应对肿瘤的耐药,利用这个思想巧妙地与肿瘤进行周旋,结合基因检测技术的应用,达到长期获益,是目前应对肿瘤异质性及进化耐药的一个重要思路。

叮咚
吴一龙教授 | 肺癌治疗的未来

吴一龙教授 | 肺癌治疗的未来

纵览现代肺癌治疗史,近25年的肺癌治疗出现了3次里程碑式的事件,而这也代表了3个重要阶段:① 1995—2002:含铂的第三代化疗药物;② 2004—:随着IPASS研究的发表,开始进入靶向治疗时代;③ 2015—:Check-point抑制剂时代。将这3个重要阶段串起来,我们可以看到,25年来,肺癌治疗的变革历经“从模糊到选择”、“从选择到生物标记物指导”、“从靶向肿瘤到靶向微环境”,肺癌治疗一步一步走向了精准,晚期NSCLC的中位生存,从不到1年延长到39个月,这些都是了不起的进步: 目前的肺癌治疗主要包括以下3种模式: 一、根据循证医学证据的治疗模式   临床试验结果决定治疗策略 根据循证医学证据的治疗模式,是指根据临床试验结果决定治疗策略,也是临床应用的主要策略。目前,根据有无基因突变筛选出适合进行靶向治疗的患者,根据已有的研究结果选择一线、二线及三线治疗;对于突变阴性的患者,则筛选其PD-L1状态以明确是否可行免疫治疗。 注:TKI,酪氨酸激酶抑制剂;AZD9291,奥希替尼;alectinib,2代ALK-TKI艾乐替尼;PD-L1,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embrolizumab,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单抗;Pem,培美曲塞;cis,顺铂;Tax,紫杉醇;carbo,卡铂;Bev,贝伐珠单抗nivolumab,PD-1单抗;atezolizumab,PD-L1单抗。 故事到此并未结束,随着越来越多药物的出现,在携带突变NSCLC患者的治疗中,面对市场上众多的靶向药物,如何利用这些药物制定出最佳方案,是所有临床医生面临的共同挑战,也成为研究领域的一大热点。 目前已有多项研究头对头比较了EGFR-TKI一线治疗的疗效,对比结果如下图所示,其中,一代EGFR-TKI 吉非替尼(gefitinib)与我国原创药物埃克替尼(icotinib)在ICOGEN (非选择患者)研究中疗效相当;吉非替尼与另一个一代药物厄洛替尼(erlotinib)在CTONG0901、WJOG5109L(非选择患者)研究中亦不相上下;尽管在在ARCHER1009 (非选择患者)研究中,二代的dacomitinib与厄洛替尼相比未出现显著差异,但在筛选人群入组的ARCHER1050研究中,dacomitinib展现出了生存优势;而在LUX-LUBF7研究中,另一个二代EGFR-TKI药物阿法替尼亦优于吉非替尼。此外,比较吉非替尼与三代EGFR-TKI药物奥希替尼(AZD9291)的FLAURA研究提示,三代的奥希替尼显著更优。下图将比较结果进行了总结: 此外,随着研究的不断开展,新的知识也不断涌现。针对EGFR突变的不同类型,不同的EGFR-TKI的疗效也各不相同(下表),其中还有一些有趣的发现。让临床极为“头疼”的Ins20,既往认为是耐药的,但通过研究后发现,Ins20中的其中一个类型——Ins20(InsFQEA),对一代和二代EGFR-TKI都敏感。另外,de novo T790M也是个很有趣的话题。对于一开始就有T790M突变的患者和一开始并没有该突变的患者,其治疗于预后是否不同?一项meta分析提示,一开始就有T790M的患者预后显著更差。 亚型众多的EGFR突变的治疗,可以向ALK突变的治疗学习,根据突变选择敏感的TKI,出现另一突变后,再据此选择另一个TKI,如此类推,具有目的性地用药,来实现治疗目的。从这类治疗的生存曲线可以看出,未来的道路应该是“选择、选择、再选择”,在精准的路上继续走下去。要实现这一目的,就需要对现有药物的应用进行细化,结合现有资料,用药顺序和用药策略可总结如下: 对于EGFR突变亚型为DEl19及21 L858R的患者 一线治疗可选用阿法替尼、厄洛替尼、吉非替尼、埃克替尼,dacomitinib的一线治疗地位需等待监管机构的审批上市;对于二线治疗,T790M阳性,选择奥希替尼;T790M阴性,选择双药化疗 ± 贝伐珠单抗;三线治疗方案为单药化疗 ± 贝伐珠单抗。 对于罕见或双突变的患者 一线治疗可选用阿法替尼,其中20外显子插入FQEA的患者,一线治疗可选择厄洛替尼或吉非替尼;对于二线治疗,T790M阳性,选择奥希替尼;T790M阴性,选择双药化疗 ± 贝伐珠单抗;三线治疗方案为单药化疗±贝伐珠单抗。 对于脑转移患者 一线选择埃克替尼或厄洛替尼;对于二线治疗,T790M阳性,选择奥希替尼;T790M阴性,选择双药化疗 ± 贝伐珠单抗;三线治疗方案为单药化疗 ± 贝伐珠单抗。 对于De novo T790M 患者 一线选择奥希替尼,二线采用双药化疗 ± 贝伐珠单抗,三线方案为单药化疗 ± 贝伐珠单抗。 对于20外显子插入(除外A763-Y764插入FQEA)患者 一线选择双药化疗 ± 贝伐珠单抗,或参与临床试验,二线方案为单药化疗 ± 贝伐珠单抗。 EGFR-TKI显著改善了晚期肺癌的疗效,引领肺癌治疗进入精准治疗时代。然而,经过大约1年的无进展生存(PFS),EGFR-TKI发生继发耐药。耐药机制有多种,个体化分子耐药病例也越来越多(全球首例:顺式还是反式,这是一个问题),如何让这些病例成为高级别的证据。是现行肺癌治疗所面临的挑战。面对这一挑战,第二类治疗模式——根据分子检测的治疗模式:建立在已有可用药物的基础上的治疗模式应运而生。 二、根据分子监测的治疗模式   建立在已有可用药物的基础上 根据分子检测的治疗模式,是一种个体化的治疗模式,其最成功的例子是2016年Alice T.Shaw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 […]

叮咚
又出一个抗体耦联新药:抗癌控制率50%

又出一个抗体耦联新药:抗癌控制率50%

  抗体耦联药物,是最近很火热的一大类新药,咚咚肿瘤科也已经介绍过多次。这类药的特点就是:一个靶向药连着一个化疗药。类似于一辆小轿车后面拖着一辆自行车。下面这张图,咚咚肿瘤科已经多次引用了。 蓝色的一头连一个靶向药,负责精确制导,精准地找到癌细胞;红色的一头连一个化疗药,负责格杀勿论,化疗药对癌细胞的杀伤力还是不容小觑——当这类药物,从血管里打进去的时候,靶向药的那一头就会去寻找肿瘤上的靶子,找到以后就死死地抱紧肿瘤,然后另一头的化疗药就开始工作,把肿瘤干掉。 治疗常见实体瘤的抗体耦联药物中,最著名的就是IMMU-132,已经在乳腺癌、肺癌等最常见的晚期癌症中,显示出了不俗的疗效,被获得了美国FDA授予的“突破性新药”认定,或许将会在一两年内上市。 正在如火如荼召开的欧洲生殖系统肿瘤大会上,公布了一个新型抗体耦联药物Tisotumab Vedotin的II期临床试验数据。 这是一个靶向组织因子TF的靶‍向药连一个抗微管合成的化疗药MMAE(有点类似紫杉醇、多西他赛之类的化疗药),耦联而得到的新药。目前主要适应人群是组织因子高表达的实体肿瘤,比如宫颈癌等。 这项开放标签的二期临床试验,入组了34名其他治疗失败的复发难治的晚期宫颈癌患者,接受新药2mg/kg 静脉注射,3周一次,每隔6周复查一次CT以监测疗效。 入组患者的平均年龄是43岁,宫颈鳞癌和宫颈腺癌差不多各占一半,绝大多数患者已经接受过铂类、紫杉醇类化疗药物治疗失败,71%的患者还接受过了贝伐单抗治疗,也失败。 新药Tisotumab Vedotin的主要副作用是结膜炎,73%的患者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结膜炎,经过预防性的处理,5%的患者出现3级的结膜炎。其他常见副作用还包括:乏力、脱发、恶心、鼻出血等。 治疗3个月后,疗效评估的结果‍显示:有效率为32%(8名患者部分缓解,3名患者部分缓解未证实,还需要进一步随访),疾病控制率为50%。11名治疗有效的患者,肿瘤缩小都超过了40%,肿瘤缩小最显著的病友,缩小了80%。疗效平均维持时间为8.3个月,截止目前依然有7名患者继续接受Tisotumab Vedotin治疗。 目前,该新药扩大规模的临床试验,正在招募志愿者。 参考文献: [1]http://www.onclive.com/conference-coverage/esgo-2017/tisotumab-vedotin-shows-clinical-benefit-and-ongoing-responses-in-cervical-cancer [2]Concin N, Vergote I, Dean E, et al. A phase IIa study of tisotumab vedotin (HuMax®-TF-ADC) in patients with relapsed, recurrent and/or metastatic cervical cancer: updated safety and efficacy. Poster presented at: 2017 ESGO Congress; November 4-7, 2017; […]

小D
【王鲁教授】腹腔镜下,“肝转移”也可被根治切除

【王鲁教授】腹腔镜下,“肝转移”也可被根治切除

即便肝转移,也要积极应对 可以发生肝转移的肿瘤很多,最容易发生肝转移的肿瘤是消化道肿瘤、结直肠癌、胃癌和胰腺癌;其次是妇科肿瘤,比如卵巢癌;还有乳腺癌和肾癌等。我们临床如果发现转移性肝癌,首先想到的原发灶,就是结直肠癌。 一般来说,如果恶性肿瘤发生肝转移,我们认为那已经是相对比较晚期的肿瘤,但是有几种情况例外。比如,结直肠癌患者发生了肝转移,以前总会认为患者已经到了晚期。但现在的治疗手段很多,即便发生转移,还是要进行积极的治疗,甚至是使用外科手术切除的方式。胃癌单发的肝转移,乳腺癌根治术在较长时间的无瘤生存期后发生的单发肝转移,还有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肝脏转移,我们都认为可以进行外科治疗。 举个例子,发现结肠癌肝转移时,如果进行外科手术切除,肝转移灶的根治性切除,5年生存率可达到50%以上,但是如果不做肝转移灶的根治性切除,5年生存率在10%以下。 根据原发病灶的不同,肝转移的情况不同,我们要区别对待,有的情况下要积极进行外科治疗,有的情况下要以全身治疗为主。   恶心、乏力、肝区胀痛…… 患者需警惕肿瘤肝转移 一般来讲,早期的单发的肝转移可能没有任何症状,大多是在随访复查或体检中,通过影像学、血液学检查发现异常后,我们才会发现肝转移。到了晚期,如果肝脏出现多发转移,转移灶比较大,会出现一些症状,但是非特异性,比如肝区胀痛、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消瘦等,但是早期一般并没有症状。   所有的“肝转移”都能一刀切吗? 从肝脏外科的角度讲,现在由于技术和器械的进步,可以说不存在不能切除的肝肿瘤。一般肝脏手术取决于三个条件:一是患者的一般状况,比如心脏、肺、肾脏等大的脏器功能;二是肝功能的情况;三是肿瘤的情况。由于转移性肝癌肝脏组织一般是正常的,理论上肝转移灶是可以切除的,可以通过局部切除,或者分期手术来进行。 而转移性肝癌和治疗原发性肝癌不同的地方是:医生一定要根据原发病灶的情况,来判断肝脏手术能不能使患者的生存获益。比如结肠癌的肝转移,我们一定要积极外科治疗,积极争取能做根治性切除。如果能做根治性切除,患者5年生存率在50%以上,如果不做根治性手术,只做全身化疗,患者5年生存率只有10%以下。 但是有些肿瘤,比如胃癌的肝脏多发转移,是否切除转移灶,对于患者生存期的影响其实是差不多的。这种情况下我们做肝转移灶的手术,意义不大。再比如,同样是乳腺癌,同样发生了肝转移,什么情况下做手术,什么情况下不做手术,同样要根据原发乳腺癌具体的生物学特性来决定。如果是乳腺癌根治术后在很长时间的无瘤生存期以后,出现了肝脏单发转移,在这种情况下要进行积极的外科切除,这样患者能够获益。如果是三阴性乳腺癌在短时间后,出现了肝脏的转移,那我们认为转移灶的切除与否对总的生存时间并没有太大帮助,更应该考虑进行全身治疗。 总的来说,转移性肝癌的治疗与原发性肝癌不同的是一定要兼顾原发病灶,生物学特性,来进行综合判断,全身治疗和局部治疗要相结合。让病人真的获益,这是我们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原则。   肝转移可以“预测”吗?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问题,是我们作为消化道肿瘤临床或科研参加者所面临的课题,也是消化道肿瘤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现在有很多模型来预测,结直肠癌术后的肝转移。模型涵盖了很多参数,包括临床病理的参数和分子标记的参数,比如肿瘤的大小、位置,肿瘤标记物的水平以及ras基因等。总体而言,大家都在往这方面努力,希望能找到预测肝转移的指标来干预,但目前还没有发现有效的指标可以预测消化道肿瘤是否会发生肝转移,这是我们以后努力的方向。   创伤小、恢复快,腔镜下   同样可以把肿瘤切干净 腹腔镜手术在肝脏和胰腺等实体脏器方面的运用,相对于胃肠等空腔脏器方面的运用,发展较慢。近十年来,随着技术和器械的进步,腹腔镜手术呈加速度的发展。据2009年美国匹兹堡大学的报道,全世界记录在案的腹腔镜肝脏手术不到3000例。到了2014年,根据一位日本学者的统计,全世界记录在案的腹腔镜肝脏手术达到将近10000例。而该项手术发展迅速的原因是,外科技术经验的积累以及手术器械的发展和提高。 腹腔镜肝脏手术和传统的开腹手术相比,创伤小恢复快,比较美观,而且手术并发症发生少,可以降低患者手术输血率,提高患者手术的安全性。这都是微创手术的传统优势,但腹腔镜肝脏手术是否具备有长期优势,目前还在做相关的研究。因为肝癌患者术后容易出现复发和转移,这和患者的免疫力有关。而腹腔镜手术创伤小,对病人的免疫抑制影响比较低,但这样是否可以使得肝癌患者术后复发转移的发生率也降低呢?理论上有这个优势,但仍需要大样本的研究来证实。所以关于腹腔镜肝脏手术,大家已经不谈是不是要做的问题,而是探讨如何将腹腔镜手术做得更普遍,把开腹手术肝癌切除指征扩展到腹腔镜手术,让更多人从中获益。 而在上海,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开展腹腔镜肝脏手术的例数最多,病种最全,腹腔镜肝脏手术占全部手术的40%,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我们在腹腔镜下,可以完成原发性肝癌的手术和转移性肝癌的手术,包括巨创的手术也可以用微创手段完成。比如肝脏外科(每年)大约要诊治200多例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患者,可以说是国内例数最多的一家了。 腔镜下,肠癌肝转移   切除可以“两步走” 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患者可以在腔镜下完成肝转移灶的切除,包括肝脏的多发转移。由于余肝体积不够,医生不能一次性完成结肠癌根治和大部的肝切除,但可以在腔镜下完成分期手术,也就是“alpps手术”。alpps手术在世界上已经完成了几百例,但能开展这项手术的中心不多。 第一步做结肠癌的根治,然后把准备切掉的肝脏血供结扎掉,然后把肝脏劈开,剩下的肝脏会代偿性地生长;第二步再完成肝脏的切除,这就是所谓alpps手术。这个手术在腔镜下也能完成,总体而言,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腔镜手术的例数和难度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医生们也经常和国外同行交流,其水平与国外先进水平保持同步,尤其是结直肠癌肝转移和腹腔镜手术切除方面,还处于领先水平。  

叮咚
肿瘤科医生带你认识肝癌

肿瘤科医生带你认识肝癌

肝癌是我们国家十分常见的恶性肿瘤,在全世界每年新出现的肝癌患者中,有一半以上发生在中国。目前,相对于大多数恶性肿瘤而言,由于肝癌的治疗手段及有效的治疗药物相对有限,因此,肝癌一度被称为“癌中之王”。 在临床工作中,经常会遇到患者及家属咨询有关肝癌的各类问题,现总结出来,做一解答,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更多有需要的人。   一、哪类人群更容易得肝癌?   在我们国家,大约90%的肝癌患者发生在肝炎、肝硬化的基础上。因此,我们通常把“肝炎→肝硬化→肝癌”称为肝癌发展的“三部曲”。 这里所说的肝炎,指的是病毒性肝炎。在众多病毒性肝炎中,乙肝和丙肝与肝癌的发生关系最为密切。所以说,如果您是乙肝或丙肝的肝炎患者,就要格外警惕肝癌的发生了。 除了病毒性肝炎以外,易患肝癌的另一类人群是酒精性肝硬化的患者。酒精性肝硬化是国外(尤其是西方人)最常见的肝癌发病原因,但是近几年,我们国家这样的病例也越来越多。因此,经常饮酒或酗酒,已经出现肝硬化的人,要注意自己有可能罹患肝癌。 当然,还有极少数人并没有肝硬化的背景(在上周,我就在门诊看到了一个只有13岁的没有肝硬化背景的肝癌小患者),这些只能另当别论了。   二、早期肝癌有什么症状吗?   答案是——没有。 我们的肝脏有一个特点,就是神经多分布在肝包膜上,而肝脏内部极少有神经分布(如果把肝脏比作一个西红柿,那么只有在西红柿的“皮”上才分布着能感知疼痛的神经),这就导致长在肝脏内部的肿瘤,如果不长大到一定程度触碰到肝包膜,或者引起肝包膜张力的变化,就不会引起疼痛而被我们所感知(除非肿瘤本身就长在肝包膜的下方,这样的情况并不常见)。 这也是为什么肝癌早期很难被发现的原因。   三、身体的哪些“警报”提示我们有可能得了肝癌?   刚才已经提到,如果肝内长了肿瘤,并且已经长大到一定程度,触碰到肝包膜或者使肝包膜的张力增加,就会引起肝脏的疼痛。因此,肝脏部位的疼痛是肝癌最常见的症状之一。 在此有一点需要指出,由于我们身体内一部分肝脏与胃靠得很近,所以一些肝癌患者会出现类似于“胃疼”的情况。如果您总是“胃疼”,而胃镜检查又没有明显异常,那么千万别忘记检查一下是不是自己的肝脏出了问题。 除了疼痛以外,肝癌患者还会有黄疸、腹胀、不想吃东西、容易疲劳、短时间消瘦明显等非特异性的表现。如果您本身是肝炎患者,或者平时经常喝酒,当出现上述症状,千万不要掉以轻心。   四、B超、CT、磁共振、PET-CT,哪一个对诊断肝癌最有帮助?   这是一个肿瘤科医生经常被问及的问题。 其实,上述四种检查各有各的特点和优势,并不能一概而论。 一般而言,B超由于操作方便,价格低廉,是肝脏肿瘤筛查的首选方式,但与超声科医生的临床技能有很大相关性; CT、磁共振是临床最常采用的影像检查方法,对诊断肝癌有很重要的价值,不过相比较而言,磁共振给临床医生提供的信息比CT要更多,因此,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更推荐磁共振检查。 另外,有一点要强调,无论是做磁共振还是CT,一定要做增强扫描,因为在打入增强剂后,肿瘤随时间的变化特点是诊断肝癌的重要依据,同时,增强扫描还可以使一些小的不易被发现的肝脏肿瘤“现出原形”。 至于PET-CT,由于其价格昂贵,目前并不推荐在前期检查中使用,只有在无法明确肝脏肿瘤的良恶性,同时又无法穿刺活检(或者穿刺活检失败)的情况下,才酌情考虑。   五、抽血可以确诊肝癌吗?   我们的血液中,存在大量的蛋白质,通常情况下,这些蛋白质的含量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如果超过了这个范围,则提示存在某种肿瘤的可能,这类蛋白质叫做肿瘤标志物。 目前,与肝癌关系最为密切的肿瘤标志物称为甲胎蛋白(AFP),这种蛋白质会在70%左右的肝癌患者中升高。另一个肝癌常见的标志物是血清CA19-9,这个标志物除了与肝癌关系密切外,在大肠癌、胰腺癌、胆管癌的患者中也可能会升高。 提到肿瘤标志物,不得不强调两个问题: 1、肿瘤标志物升高了,不一定肯定罹患了恶性肿瘤。以甲胎蛋白为例,除了肝癌以外,严重的肝硬化病人、某些生殖细胞瘤的病人,也会升高;在生理情况下,怀孕的妇女,这个指标也升高。 2、肿瘤标志物正常,不代表一定没有恶性肿瘤。正如前文所说,肝癌患者中还有30%的病人,甲胎蛋白正常,因此,不能仅仅依靠抽血检查结果,就断言得了还是没有得肝癌。   六、肝上发现了肿瘤,如何判断是不是肝癌?   几乎所有的恶性肿瘤的确诊,都需要经过各种医学技术,取得肿瘤组织,通过病理学手段,得到最后的结论,这种病理诊断被视作肿瘤诊断的“金标准”。但凡事都有例外,在众多恶性肿瘤中,肝癌是唯一一个可以在不获得肿瘤组织的情况下确诊的肿瘤疾病。 如果一个肝脏被发现有肿瘤的病人,以前得过乙肝或者丙肝,同时甲胎蛋白升高到一定程度,两种影像检查(增强超声、CT或磁共振),肿瘤表现出肝癌的特点话,那么就可以明确诊断为肝癌了。如果不符合以上条件,则还是需要对肝脏肿瘤进行穿刺,获得肿瘤组织来明确是不是肝癌。 七、肝癌是怎么分类的,各有什么特点?   首先需要明确一点,我们这里所说的肝癌,指的是原发性肝癌,通俗地讲是指从肝脏上长出的“癌”,转移性癌(比如XX癌肝转移)、其他肝脏恶性肿瘤(比如肝母细胞瘤<小儿常见>、肝神经内分泌肿瘤等)不在讨论之列。 就原发性肝癌而言,最常见的一类叫作“肝细胞癌”,我们经常提到的“肝癌”,通常指的就是这种类型。这类肝癌患者,多有肝炎、肝硬化的病史,甲胎蛋白一般会升高,CT或者磁共振影像有独特的表现; 另一类肝癌叫做“肝内胆管细胞癌”,这种类型的肝癌患者,可以没有肝炎、肝硬化病史,甲胎蛋白不高,但血清CA19-9升高的可能性比较大。 还有一类肝癌称为“混合型肝癌”,简单而言,就是兼有上述两种肝癌的特点。 对肝癌进行分类的原因在于,不同类型的肝癌,在治疗方法的选择、疾病预后的判断等方面,均有所差别。   八、什么叫做“门脉癌栓”、“下腔静脉癌栓”形成?   在一些肝癌患者的CT或者磁共振报告中,会有“门脉癌栓形成”、“下腔静脉癌栓形成”这样的文字表述,这是什么意思呢? 其实,门静脉和下腔静脉分别是进、出肝脏的两根大的静脉血管,当肝癌发展到一定程度后,肝癌细胞会“跑”到这两根血管中,聚集成团,形成“栓子”(跟我们常说的血栓形成类似),于是就产生了“门脉癌栓”和“下腔静脉癌栓”。二者一旦形成,提示癌细胞转移到全身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单纯采用局部治疗肝癌的方法,其疗效会大打折扣。 说到这里,我再补充一句,对于处理这些大血管中的“癌栓”,放射治疗有其独特的优势。   九、确诊得了肝癌,首先应该做的事情是什么?   看到这个问题,有些患者或者患者家属会说,既然已经确诊是肝癌了,那么下一步要做的事情当然是尽快治疗了。其实并不尽然。因为从确诊肝癌到肝癌治疗之间,还有一个重要环节——对肝癌进行准确的分期。 对于恶性肿瘤患者而言,准确的分期(可以理解为我们通常说的判断癌症是在早期、中期还是晚期)是制定正确治疗方案的基础和前提,肝癌也是这样。 那么,如何对肝癌进行准确的分期呢? 方法就是对我们的身体各个部位进行全面、系统的影像学检查。这也就是临床医生为什么会给肝癌的病人进行胸部CT、骨扫描,甚至是头颅磁共振检查的原因。   […]

叮咚
2017三阴乳腺癌治疗新方向探讨:分子靶向

2017三阴乳腺癌治疗新方向探讨:分子靶向

  每次更新三阴乳腺癌的临床研究进展时,心里都会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兴奋,看着层出不穷的用药思路和药物组合,心态也不由地变得积极。三阴乳癌占整体乳腺癌比例的10%-20%,患者发病年龄往往较轻,疾病侵袭性很强,生存率堪忧。   从2017 V1版指南和临床实践看,三阴乳癌的主要治疗方式仍是化疗。对比其它瘤种已获批的各种治疗方式——分子靶向和免疫治疗等,三阴乳癌的治疗方式单一且落后,而且更重要的是患者受益率低。 虽然直到今天还未有任何新药获批,但科研和临床者并没有因此止步,靶向药和免疫疗法也是三阴乳癌治疗的的两大方向。今天的三阴乳腺癌治疗新方向探讨的上半篇,我们先来探讨分子靶向药物。 分子靶向药物   分子靶向药物,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靶向药”。它们针对肿瘤发生和发展的关键点进行打击。通过基因检测技术,可以检测到患者体内的异常突变,然后精准匹配用药。   虽然理论用几行文字就可以写完,但遗憾的是,目前并没有针对三阴乳腺癌的靶向药物上市,科研工作者一直在努力尝试中,以下列出目前主要的在研靶点。 靶点/通路 药物 临床阶段 用药时间 PARP抑制剂 Olaparib III期 二线 AKT抑制剂 Ipatasertib+紫杉醇  II期 一线 PI3K抑制剂 Buparlisib II期 二线 Taselisib+ enzalutamide Ib/II期 一/二线 CDK4/6抑制剂 Palbociclib+阿霉素 / Palbociclib+pictilisib Palbociclib+ taselisib Ib期 二线 TROP-抗体 Sacituzumab  Govitecan (IMMU-132) III期 二线   这张表上我们可以见到熟悉的身影,如使PIK3/AKT通路激活的重要突变:PI3K和AKT抑制剂、TROP抗体IMMU-132,也发现了一些新面孔,如Olaparib(译,奥拉帕尼)、Palbociclib(译,帕博西林),这些之前曾是卵巢癌及乳腺癌HR阳性用药也开始在三阴乳腺癌中展开尝试。   PARP抑制剂   今年10月7日,FDA授予奥拉帕尼在转移性乳腺癌的优先评审资格,源于其OlympiAD III期试验,对照组为标准化疗(卡培他滨,长春瑞滨,艾日布林)。   使用奥拉帕尼的205名(要求必须有BRCA突变)入组患者中,整体数据显示奥拉帕尼组的无进展生存率对比为7.0月VS 4.2月,客观反应率对比为60%VS29%。三阴乳腺癌亚组中,疾病进展和死亡率为79.4%VS […]

木兰
基因检测,做对的癌友轻松度过8年

基因检测,做对的癌友轻松度过8年

导读Intro 别以为做了一次基因检测就能治愈癌症,双11来了,我们送你一份免费的基因检测,告诉你到底怎样测,才能正确找到治愈癌症的秘笈! 双11来了,想必对癌友们而言,就算在抗癌的紧张时期,及时剁手与清空购物车也是必需的。 今天我们要给各位癌友们科普的重要内容是关于基因检测的。基因检测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但你真的知道关于基因检测正确的治疗计划吗?今天,针对基因检测几个大众普遍存在的误区,我们做一个正确的攻略指导,教你怎样正确进行基因检测,轻松完成抗癌这场战役的胜利。 在进行科普之前,为了让大家保持愉快的心情了解基因检测的几个误区,我们首先要给各位癌友安利一下我们给大家免费送出的双11大礼: 咚咚双11癌友狂欢节幸运大转盘 对,就是这个中奖率超高的转盘   具体的活动规则是怎样呢?这个双11,咚咚肿瘤科APP没有你需要清空的购物车,只需要转动这个转盘,就能免费参与活动抽奖。   奖品最高为价值16800元的全癌种基因检测,该检测由海普洛斯赞助提供!   接下来,看看丰富的奖品清单:   特等奖 1名:价值¥16800元 海普洛斯全癌种451基因检测 一等奖 1名:总价值¥1200元 48小时微信会诊服务 + 600元代金券(满5000可用) 二等奖 2名:总价值¥700元 基因检测解读服务 + 600元代金券(满5000可用) 三等奖 8名:240元满减券 (全场满1999可用)     当然,活动大转盘并不在我们的微信推文中。如果您希望参与活动并获得我们为您准备的免费大奖,只需要下载并打开咚咚肿瘤科APP,在APP弹窗或首页推送种找到活动专场,在活动文章下方进行评论即可抽奖,每天都有一次抽奖机会哦~ APP下载请扫码或点击“阅读原文”: 活动就介绍到这里,回到我们今天科普的主题:怎样正确选择基因检测的治疗策略? 基因检测是一个大家都不会陌生的话题,特别是对肺癌患者而言。那么,你的基因检测真的做对了吗?   基因检测误区一:治疗癌症?不就是放疗和化疗吗?   关于癌症治疗的认知误区,化疗与放疗绝对是最狠的一个。事实上,大部分初诊的癌症患者及绝大部分民众对于癌症治疗的理解都是“化疗、放疗,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为主的。扭转大众对于癌症的认识也是咚咚肿瘤科一直以来都在努力实现的目标。 随着人类医学的发展,放疗与化疗的药物通过不断的改进,对人体造成的损伤已经越来越小了。目前我们对放化疗药物对人体的负担定义为“短暂、一过性”的。更为重要的进展是,进入21世纪以来,基因技术的不断发展,造就了放化疗已经不是肿瘤治疗的唯一主角了。靶向治疗在肿瘤治疗种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靶向治疗的主角是靶向药,它帮助大部分癌症患者的生存期实现了巨大的跨越。举个例子:过去,肺癌患者经过放化疗的平均生存期不会超过一年。如今,通过基因检测,特定基因突变的肺癌患者已经可以轻松度过8年时间了(基因中藏着钥匙:肺癌患者如何轻松度过8年?)。 正确的治疗姿势:在中国,我们的癌症整体基因检测率不足10%,肺癌的基因检测率不足40%。因此,对于基因检测最重要的态度是:我们推荐绝大部分的晚期癌症患者(特别是肺癌患者)都应该积极进行基因检测,通过靶向治疗的方式更精准的治疗癌症。   基因检测误区二:只有肺癌需要进行基因检测,其他癌种没有必要   咚咚肿瘤科一直在进行关于癌症治疗的相关科普工作,基因检测的重要性想必各位咚友都有了解。然而,在我们与咚友的日常沟通中,却发现这样一个问题:部分咚友对基因检测的认知仅仅局限于肺癌之上,认为其他癌症都不需要进行基因检测。事实上,这是一个错误的观点。 目前,肺癌在基因治疗、靶向治疗方面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50%的肺癌患者,80%的肺腺癌患者都可以通过服用靶向药的方式来获得长期的病情缓解。但这并不代表其他癌种在靶向治疗方面毫无进展。到目前为止,乳腺癌、结肠癌、胃癌、肝癌、肾癌、神经内分泌癌、白血病、膀胱癌等十余种癌症都可以通过基因检测确定特定的靶向药进行治疗。 此外,由于基因突变的无序性,特定的基因突变可能出现在其他癌种中:例如,我们曾报道过一例晚期肠癌患者通过服用肺癌靶向药达到病情缓解的例子(她吃“错”了药,却治“好”了肿瘤)。 正确的治疗方式:千万不要认为除肺癌以外其他癌种都不需要进行基因检测。癌友们可以通过咨询主治医生或咚咚医生,确定自己的癌种是否需要积极进行基因检测,避免错失治疗良机。   基因检测误区三:一次基因检测指导整个抗癌过程   了解患者特定的基因突变是临床医生,乃至于患者本身最重要的抗癌计划之一。然而在临床种我们发现大部分癌友仅做过一次基因检测,以首次病理或血液检测的结果来指导整个抗癌过程的治疗。 这也是关于基因检测的一个错误认知。癌症可以说是我们人类面临的最狡猾的疾病之一。其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导致癌症的基因突变是在不断变化的。这个变化可能是自然发生的,也可能是在药物的治疗下而发生的。基因的变化导致了大部分抗癌药物的耐药,同时也可能存在出现新类型突变的可能性。 […]

小D
精选人群:姑息性手术大幅延长生存期

精选人群:姑息性手术大幅延长生存期

晚期癌症患者,不要盲目开刀。   曾经很长一段时间里,不少医院尤其是基层医院,只要见到肿瘤患者,尤其是恶性程度较高的肺癌、胃癌、肠癌等患者,一上来就安排手术,病人和家属也火急火燎,恨不得今天发现肿瘤,明天就上台开刀…… 但是,经常发生,手术是做完了,病人承受了巨大的打击,免疫力下降,营养不良,疼痛,睡眠质量下降等一系列随之而来的问题,导致身体内其他尚未切除的肿瘤大爆发。 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不加选择的、盲目地给晚期癌症患者行手术治疗,会大大缩短患者的生存期。因此,上海瑞金医院前院长,朱正纲教授,最近几年每逢全国性的外科学、腹部外科学大会的时候,都要特地强调,不要盲目给晚期胃癌患者开刀,少开一刀,就是多救一命。   当然,晚期患者也不能轻易放弃开刀。   一些诸如机械性肠梗阻、肿瘤破裂大出血、肠道穿孔等急症,还是需要手术治疗才能挽救患者的生命。此外,部分妇科肿瘤,尤其是卵巢癌患者,只要符合一定条件,积极的手术治疗是可以延长患者的生存期的。 近日,欧洲生殖系统肿瘤学会议上,一项大型的三期临床试验再次证实了这个结论。 医生们入组的都是所谓AGO评分阳性的、第一次手术及综合治疗后又复发转移的卵巢癌患者。这类患者要么再次手术,然后化疗;要么放弃手术,直接化疗。 而所谓AGO评分阳性,就是符合如下三个条件:体能状态和正常人一样、第一次手术实现了完整切除、腹水少于500ml。 既往的回顾性分析提示,AGO阳性的卵巢癌,二次手术有2/3的患者依然可以获得完整切除。 因此,德国柏林的Jalid Sehouli教授设计并主持了该项多中心三期临床试验。407名AGO阳性的复发卵巢癌患者分成2组,一组接受手术+术后化疗,一组单纯接受化疗。两组在年龄、分期、病理类型等维度都是平衡的。随机分组后,有12名分到手术组的患者,自己拒绝了手术;而又8名分到单独化疗组的患者,强求要求,又做了手术。手术治疗后,88.7%的患者接受了术后化疗;而单独化疗组,91.1%的患者接受了化疗。 手术平均耗时220分钟,平均失血量是250毫升,20.3%的患者术中输了血;大体观察,72.5%的患者完成了肿瘤的完整切除。手术组的无疾病进展生存时间为21.0个月,而对照组只有13.9个月——相差7.1个月;半年内的死亡率,手术组是0.49%;而对照组是2.46%;也是手术组更有优势;最终的总生存数据,还需要随访一年多时间,预计将在2019年对外宣布。让我们拭目以待! 参考文献: [1]http://www.onclive.com/conference-coverage/esgo-2017/salvage-surgery-improved-pfs-in-platinumsensitive-recurrent-ovarian-cancer [2]Sehouli J, Vergote I, Ferron G, et al. Randomized controlled phase III study to evaluate secondary cytoreductive surgery in platinum-sensitive recurrent ovarian cancer – AGO DESKTOP III/ENGOT OV20. Presented at: the European Gynacological Oncology Congress 2017; November […]

小D
咚咚,你的幸运在敲门!价值16800元壕礼免费送!

咚咚,你的幸运在敲门!价值16800元壕礼免费送!

每年总有几次拼手气和人品的好机会,比如接下来如果人品爆发,你将可以获得价值16800元的全基因检测服务,最受好评的48小时综合会诊,基因检测解读服务以及丰富的代金券! (快去评论,大转盘的幸运等着你!)   当然奖品价格是次要的,我们最大期待就是治疗的获益,实现治疗效果最大化和毒副作用最小化!这次由海普洛斯公司赞助的超级大奖——价值16800元的全癌种451基因检测服务,是目前市面上最全面的基因检测产品之一,覆盖肺癌、结直肠癌、乳腺癌及绝大部分实体瘤,可提供个体化全面的治疗指导。   由于患者的病理标本非常有限,同样大小的组织,如果做最全面的基因检测,利用率更高,能增加未来各种最新靶向药物的治疗机会,毕竟每次重新取组织再检测对患者来说太困难了。当然,这款价值16800元的产品现在最大的优点应该是:免费!     大奖名额有限,为了让大家享受基因检测带来的获益,咚咚医学部也筛选了专业、优质、精准的基因检测产品供大家选择。我们还联合知名基因检测公司海普洛斯,为大家共同准备了多份大礼,打破行业底价,将福利一网打尽!   先看看丰富的奖品清单:   特等奖 1名:价值¥16800元 由海普洛斯赞助提供的全癌种451基因检测   一等奖 1名:总价值¥1200元 48小时微信会诊服务 + 600元代金券(满5000可用)   二等奖 2名:总价值¥700元 基因检测解读服务 + 600元代金券(满5000可用)   三等奖 8名:240元满减券 (全场满1999可用)   另有100元满减券、20元问诊满减券赠送,满减券可在APP【我的优惠券】中查看,大奖可联系客服领取,以上福利均不与其他优惠同享。   活动规则:(请前往咚咚肿瘤科APP参与) 11月7日-11月11日期间, 1. 在本文末留言评论即可抽奖,每天一次抽奖机会。 2. 评论后,点击本文中“大转盘”图片即可抽奖哦! 除了最全基因检测大奖外,领到券的咚友们也可以选择其他个性化的基因检测服务。毕竟在“精准医学”时代,基因检测早已成为一个无法绕开的核心话题。   咚咚肿瘤科在过去两年内,推出了上千篇科普文章,也为大家筛选了多家检测合作机构,例如海普洛斯等业内优秀的检测公司:   除此之外,咚咚严选服务中,抗癌必备神器之特惠FM畅听卡和问问VIP卡等均在热销中。幸运大转盘现已开启,说不定这会是一场好运的开始!没有抽到优惠券的朋友也不用着急,本次代金券虽不能叠加,但是可以转赠,相信总有好运会转到你身边!  

木兰
权威发布!PD-1治疗期间使用抗生素,生存期减半!

权威发布!PD-1治疗期间使用抗生素,生存期减半!

导读Intro 肿瘤患者PD-1抗体治疗期间,使用抗生素,生存期减半,11.5月 VS 20.6个月,原因可能是抗生素影响了患者的肠道菌群! 前几天,权威的学术期刊《Science》发布了让人略微震惊的研究成果[1,2]:肿瘤患者在PD-1抗体治疗期间,如果使用过广谱抗生素,PD-1/PD-L1疗效可能大打折扣,生存期明显缩短(11.5月 VS 20.6个月),这可能跟抗生素使用导致肿瘤患者的肠道菌群紊乱有关。   PD-1抗体治疗期间用抗生素,生存期减半   研究设计: ‍一共研究了249位肿瘤患者使用PD-1/PD-L1抗体治疗的临床数据,包括140位肺癌、60位肾癌和42位膀胱癌。其中,69位患者在PD-1/PD-L1抗体治疗前2个月或治疗后一个月内使用过抗生素,包括酰胺类、喹诺酮类和大环内酯类。患者使用抗生素是为了对抗各种感染,比如口腔、尿路或者肺部感染。 研究结果: 经过长期跟踪随访,研究人员比较了这69位用过抗生素和180位没用过的患者的临床数据,发现:用过抗生素的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只有11.5个月,而没有用过抗生素的患者的生存期高达20.6个月,几乎差了一倍。具体如下,红色是用过抗生素的患者的生存曲线: 如果只看肺癌患者,也是有一样的趋势:37位用过抗生素的肺癌患者的中位生存期8.3个月,103位没用过的患者高达15.3个月,具体如下: 所以,这个临床研究结果提示:PD-L1/PD-1治疗期间,使用广谱抗生素可能导致疗效大幅度降低! ‍   抗生素导致的肠道菌群紊乱或许是元凶 下面,问题来了,为什么用过抗生素的患者,使用PD-1/PD-L1抗体的效果就差呢?可能的原因是: PD-1/PD-L1抗体要发挥最大的疗效,需要肿瘤患者有一个健全的免疫系统。目前,已经有很多的研究证明,肠道菌群对于人体的免疫系统非常重要,这些“生活”在我们肠道里面的微小生物们,会通过不同的方式(比如分泌一些蛋白或者多糖)来调节免疫系统,维持健全的免疫系统。 肿瘤患者使用这些广谱抗生素后,这些肠道微生物就被不分青红皂白杀死了,相当于部分的破坏了患者的免疫系统,进而影响了PD-1/PD-L1抗体的疗效。 为了验证肠道菌群的作用,“疯狂”的科学家们还做了很有意思的“粪便移植”实验: 首先,给一堆健康老鼠吃抗生素,连吃3天,破坏它们的肠道菌群;然后,给它们吃肿瘤患者的粪便,A组吃PD-1无效患者的粪便,B组吃PD-1有效患者的粪便,目的是把人的肠道微生物“移植”到小鼠体内,研究它们的作用;接下来,给这些“移植”的老鼠注射肿瘤细胞,人为的让老鼠“得肿瘤”;最后,再给老鼠注射PD-1抗体,去治疗它们的肿瘤。 经过这个试验,科学家发现:那些吃过PD-1有效患者粪便的小鼠,经过PD-1抗体治疗之后,肿瘤得到了部分控制;而那些吃过PD-1无效患者粪便的小鼠,对PD-1抗体治疗完全没有效果。所以,患者的肠道菌群确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PD-1/PD-L1抗体治疗的效果。   咚咚提醒 1:这些临床数据和基础研究数据提示:抗生素确实很可能会通过影响肠道菌群影响PD-1抗体治疗效果。但是,话说回来,肿瘤患者在使用PD-1抗体期间出现了感染,难道就不能使用抗生素吗?还是应该按照医生的要求,正确规范使用。 2:反过来,有的人说为了提高疗效,我去买一些益生菌来吃一吃吧,是不是会有好处。确实有这个说法,但是并没有得到严格的临床证据的证实,不过,这些益生菌的东西多吃点也没坏处。 3:不得不承认,虽然有了很多的临床数据,我们对PD-1抗体药物和免疫系统还有很多需要了解的地方。比如,2017年,我们发现激素的使用并不影响PD-1抗体的疗效,POLE突变的肿瘤患者或许更容易从PD-1抗体治疗中获益,不同的KRAS突变的患者使用PD-1抗体治疗的结果也不一样。 关注:使用激素会影响PD-1抗体效果吗? 国内首例:PD-1对POLE突变肠癌显神效! 挑战最难癌基因KRAS:又一款靶向药失败了,这些疗法值得关注 科学一直在发展,我们的认知也一直在进步,加油! 参考文献: [1]Gopalakrishnan, V. et al. Gut microbiome modulates response to anti-PD-1 immunotherapy in melanoma patients. Science (2017). [2]Routy, B. et al. […]

小D
给乳腺癌患者用甲氧氯普胺,到底错没错?

给乳腺癌患者用甲氧氯普胺,到底错没错?

恶心、呕吐是化疗常见的消化道副反应,甲氧氯普胺作为一种止吐药物,在恶心、呕吐的预防和治疗中应用十分广泛。临床中经常听到这样的对话: 「xx 医生,18 床 xx 乳腺癌患者,今日化疗后晚上出现了恶心、呕吐。」 「甲氧氯普胺 10 mg 肌注。」 这时,有的医生大呼:用错了!参照甲氧氯普胺国内说明书,禁忌证一栏中,赫然写着:「不可用于因行化疗和放疗而呕吐的乳癌患者。」但是,有的医生却认为,没有直接证据表明,甲氧氯普胺不能用于乳腺癌患者,用了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那么事实究竟是怎样的呢?乳腺癌患者到底能不能使用甲氧氯普胺呢?我们今天就来捋一捋。 泌乳素与乳腺癌:尚存争议 甲氧氯普胺是一种苯甲酰胺取代物,为多巴胺第 2(D2)受体拮抗剂,同时还具有 5-羟色胺第 4(5-HT4)受体激动效应,对 5-HT3 受体有轻度抑制作用。可作用于延髓催吐化学感受区(CTZ)中多巴胺受体而提高 CTZ 的阈值,具有强大的中枢性镇吐作用。 其亦能阻断下丘脑多巴胺受体,抑制泌乳素抑制因子,间接促进泌乳素的分泌,故有一定的催乳作用。正是由于其可升高血浆泌乳素水平,近些年在乳腺癌的应用中受到了广泛质疑。那么泌乳素与乳腺癌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泌乳素(PRL)是脑垂体分泌的一种多肽类激素,可以与正常乳腺上皮细胞的泌乳素受体结合,刺激乳腺腺泡的发育及乳汁的生成,但泌乳素异常升高可进一步刺激雌激素合成,或抑制孕激素和促卵泡激素、黄体生成素分泌,使雌激素的相对含量及活性增高,导致雌二醇长期过度刺激乳腺组织,造成乳腺病变。 同时,乳腺癌细胞自身也通过自分泌或旁分泌途径产生 PRL,调控合成 PRL 诱导蛋白,后者能够通过转录因子和细胞信号传导通路促进乳腺癌细胞的侵袭性,并加快细胞周期,促进乳腺癌细胞的转移 [1-3]。 但是,去年发表的一篇综述,检索了 2016 年 1 月以前收藏在 MEDLINE 数据库、所有以英文发表的关于泌乳素与乳腺癌风险因素的文章,进行汇总分析,为我们呈现了不一样的结果:认为 PRL 在乳腺癌发生中的作用仍不清楚,尚存争议 [4],需要更多的研究进一步明确。 目前,泌乳素与乳腺癌相关性的研究基本停留在细胞水平,缺乏临床试验数据及循证医学证据。因此,其对乳腺癌患者的影响也就不清楚了。 甲氧氯普胺与乳腺癌:来看看指南 至于甲氧氯普胺是否会加重乳腺癌患者的病情,目前也缺乏其引起乳腺癌转移的直接证据,主要是通过研究泌乳素对乳腺癌细胞的影响,而推断出甲氧氯普胺对乳腺癌的影响。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诸多对于止吐新药的研究,通常都把甲氧氯普胺作为对比进行研究 [5]。 那么,对于乳腺癌患者的止吐,各大权威指南中是如何推荐的呢?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17 版)》中指出:对于顽固性恶心呕吐的患者,可持续静脉给药或皮下给药,可进行多巴胺受体拮抗剂的剂量滴定至最大获益和耐受水平 [6]。甲氧氯普胺是多巴胺受体拮抗剂(主要包含 3 大类:吩噻嗪类、丁酰苯类、苯甲酰胺类)的家族成员之一 [7]。根据该指南,是可以应用于乳腺癌患者的。 同时,我们查看甲氧氯普胺的美国用药指南,不管甲氧氯普胺的剂型如何(片剂、针剂),在甲氧氯普胺的禁忌证中,均未提到禁用于乳腺癌患者。只是要求乳腺癌患者在应用甲氧氯普胺之前,告知医生所患疾病 [8,9]。 《马丁代尔药物大典》关于甲氧氯普胺的不良反应中提到:甲氧氯普胺可刺激泌乳素的分泌,可能引起乳溢或者相关疾病。也有引起血浆醛固酮浓度一过性升高的报道 [10]。只字未提对乳腺癌患者的影响描述。 这些指南和药典中,似乎没有将甲氧氯普胺纳入乳腺癌患者的禁忌证。 再看看 […]

叮咚
【知道】2块钱的维生素C和98块钱的维生素C,有什么区别?

【知道】2块钱的维生素C和98块钱的维生素C,有什么区别?

那天,在吃完一顿黄焖鸡打着嗝第二天醒来感受到来自上唇火烧火燎的灼痛后,小编意识到我该补充维生素c了。 来到超市,看了一眼五块八一斤的苹果小移立马转身进了药店。果然直接吃维生素c片比较简单粗暴。 “请给我拿一瓶维生素c。” 柜员手脚麻利的从上层拿了一瓶酷似成长快乐的花罐子摆在我面前。“这是纯天然提取的,果味的维生素C咀嚼片,一天嚼六粒,这瓶68.” “不是这种,我要那种小瓶的。” “我们这里只有这种药是补充维生素C的,还有一种98的,一天嚼….” “不,我是说那种白瓶的一片剂量100mg的药用维生素c。” “那种维生素c不能乱吃,补充维生素c应该吃我给你推荐的这种。” 架不住这种迂回周旋,我单刀直入。 “我要那种两块钱一瓶的维生素c。” 柜员在最底层货架找了半天,拿出一小瓶白色药片,我给了她两块钱,转身走的时候听见她还补了一刀:“这种维生素c不能经常吃,会伤身。 ” 买回去吃了两天后我的口腔溃疡就完全好了。 为了口腔溃疡人士的早日康复,小移今天来怼一下保健品维生素C和药用维生素C的功效、成本以及成分。 首先来介绍一下维生素c,这是一种神奇维生素,在我看来它无所不能,包治百病。 维生素C 这种维生素对于强大的免疫系统,骨骼和胶原蛋白的形成,制造能量等都是必不可少的,同时也是一种强效的抗氧化剂。 第一次被发现是因为治愈了臭名昭著的坏血病,后来它的功效被广泛发现并应用。 之所以说它神奇,大到对抗各种癌症、心血管疾病,小到普通的感冒、口腔溃疡,维生素C都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 像预防牙龈萎缩、出血,预防动脉硬化,防止自由基对人体的伤害,提高人体的免疫力,解毒等。 当深夜在熏人的烟气中吃完一顿含苯并芘和亚硝胺的美味致癌烧烤后我建议多来两粒。 维生素C的国家推荐每日摄入量RDA只有60mg,仅仅是一个橙子的量。而最佳每日摄入量ODA是2000mg,这中间相差了1800mg,足以决定两个人截然不同的健康水平。 对于最佳健康状态来说,RDA是不够的,我们所需要的ODA往往会是RDA的十倍之高。但这非常有助于你保持活力健康。 由于2000mg相当于22个橙子,一般人显然一天吃不了这么多橙子….所以额外服用维生素C补充剂是有必要的,至少会使你的机体更加充满活力。 正是因为这层原因,保健品市场开始大做文章,维生素C补充剂参差不齐。留意一下就会发现,有泡腾片、咀嚼片、药片,甚至还有软糖形式的维生素C。价格浮动也很大,19.9-118不等,这还不算我那两块钱一瓶的维生素c。 当同样的东西价格波动很大的时候,这里面一定有不少文章。 首先,药这种东西肯定是不好吃的。维生素C也一样,它又称抗坏血酸,看VC的分子结构图,它有4个与碳相连的羟基OH,CO间共价键较紧密,不易断裂;而H则较易与O分离而水解,溶液中H离子的浓度越高它就越酸。 所以这玩意如果直接吃基本可以说会酸到面目狰狞。 那么这种酸到难以下咽的东西居然还能出品咀嚼片,还是香橙味的,嘎巴嘎巴吃糖似的嚼了,还挺好吃的。 来看一下某维生素C咀嚼片的配料表—— 除了主要的维生素C,还有麦芽糊精、橙味香精、二氧化硅、柠檬黄等让它变得能咀嚼下口的添加剂。也就是说接近一百块的东西里这些添加剂占了百分之八十左右。 不过这也算比较良心的,虽然价格贵了点,但是一片里还是含有100mg维生素C,和纯维生素C片含量一样。(虽然起码有纯维生素C片五倍的大小了) 至于这种所谓的维生素C软糖,真的就是一罐糖而已,每100g才含有78mg的维生素C。这100g都有几十粒糖了,还不如人家一小片3g的维生素C片含的维生素多。 吃完了这100g的糖,还顺便吃进去80多g的碳水化合物,相当于吃一顿饭了。 至于泡腾片,说明倒是很有说服力,也的确是真的。但有这泡水的时间,我吃个橙子不好吗? 为什么选择橙子? 选择橙子有四大理由—— 1.吸收 最容易吸收的维生素C。 2.安全 全家均可服用的维生素C,服用方便、口感佳,儿童、老年人以及吞服片剂困难的人士均可榨成汁服用。 3.便携 橙子体积小,便于携带和运输,非常适合商务人士和旅途中的人们。 4.功效 满足人体每天维生素C的需求量。 我还可以再加个“天然”、“健康”,又是一副良药。 换成维生素C片同理,其实就是个万能模板而已。 这些维生素C大多属于保健品,而药店卖的维生素C则是药字准,对疾病达到治疗作用且合法才能得到这个标识,所以审核很严格,几乎不允许有和治疗无关的添加剂混进来。 所以保健品的维生素C和药用的维生素C成分完全不一样,保健品只是添加了维生素C的食品,而药品维生素C已经是精确到了分子结构的维生素C了。 所以如果真的只是想补充维生素C,建议购买药店药字准的维生素C。如果是送礼或者自己吃着玩….你开心就好。 为什么保健品的维生素C卖得这么好?一个原因是大众不了解,这种补充剂本来效果就是泛泛的,没有明显的症状,你说自己吃咀嚼片免疫力更强了,皮肤更白了我也无从反驳。保健品起的主要还是个心理作用。 之所以你去药店柜员都给你推荐贵的维生素C,一是因为越贵的药他们提成越高,两块钱的维生素C片能有什么提成,当然不想跟你推荐了。另外一个原因是维生素C大量服用会中毒,由于药用维生素C浓度高,一片浓缩了100mg维生素C,所以柜员可能觉得直接吃这个不安全。 但是一般来说,只有一次性服用超过5g维生素C,也就是5000mg,也就是50片那种药用维生素C片才会中毒,谁没事吃这么多维生素C片….. 至于保健品维生素C,一片都不一定有80mg呢,而且保健品这么贵,都舍不得一次性多吃几片的…… 总之,维生素C是个好东西,就算不生病,平时多补充一些也是大有裨益的。但是如果买很贵的而且添加了一堆色素香精的保健品维生素C,补充了一丁点维生素C却吃进去不少添加剂的话,就得不偿失了。 […]

叮咚
精准匹配最佳抗癌药:美国专家放大招

精准匹配最佳抗癌药:美国专家放大招

‍   目前,绝大多数病友接受的治疗都是根据指南设定来安排的;当然,经过多年的医学进步,指南已经纳入了许许多多个性化尝试:对于众多肿瘤患者,指南会建议做免疫组化、基因检测、FISH检测等多种分子生物学的分析,同时结合患者的年龄、性别、原发灶位置、肿瘤大小、病理类型等多项临床指标,尽可能地给出最佳的治疗方案。 比如,同为非小细胞肺癌,还要再结合患者的EGFR、ALK、ROS-1、MET、BRAF、HER2等基因突变情况,结合PD-L1染色情况,再结合患者病理到底是鳞癌还是非鳞癌,来综合推荐治疗方案:靶向药、PD-1抗体、化疗等,化疗还区分首选培美曲塞,还是首选紫杉醇/吉西他滨。 比如,同为肠癌,还要结合患者KRAS、NRAS、BRAF突变的情况,结合患者MSI检测的结果,结合患者原发灶位于左半结肠还是右半结肠,来推荐个性化的方案:靶向药选贝伐单抗还是爱必妥,PD-1抗体能不能用,化疗药用奥沙利铂还是伊立替康。 当然,上述这些例子只是尽可能的结合患者的自身特点,给予一些个性化的安排;真正要做到更进一步的“私人订制”,还需要两大法宝: 对肿瘤组织进行全方位、多组学的分析; 邀请多学科专家团队根据上述结果集体讨论。 上述的办法,一定可行么?那么劳民伤财,效果一定会更好么? 近期,美国的科学家做了一个一期临床试验,实打实干了一次。他们入组了16名恶性程度极高、预期生存时间不长(平均时间大约在8-10个月左右,不超过1年)的胶质母细胞瘤患者,对这些患者的肿瘤组织进行DNA层面的测序、RNA层面的测序以及蛋白质层面的免疫组化,三个层面的组学分析,然后根据结果组织专家团队讨论,所有事情在5周时间内完成,并给出具体的治疗建议。 结果提示:有14位患者有足够的标本进行上述全方面的分子生物学分析,多学科专家团队对上述16位患者中的15位患者及时给出了“私人订制”式的治疗建议。7名患者接受了这样的不同于传统治疗的治疗建议,其中2名患者健康地挺过了1年,最长的一位患者无疾病状态已经保持了21个月(这是接受传统治疗预期生存期的3倍)! 那么,多组学、全方位的分析都发现了什么,这16位患者最常见的突变是这样的:10位有EGFR突变、9位有PTEN突变、7位有CDKN2A突变、7位有NF1突变、5位有RB1突变以及5位有TP53突变。 这些突变不都是常见的突变么,那么到底专家们是如何结合这些报告来推荐治疗选择的呢? 给大家分享一个例子:一位58岁的阿姨,是左侧额叶胶质母细胞瘤,做了局部放疗,用了替莫唑胺化疗,依然进展了。她有幸入选了这个一期临床试验,医生把她活检的组织进行了全方面的分子分析,发现5个突变:EGFR V292L突变,NF1 T965fs,PALB2 S700fs,ERRFI1缺失突变,以及RB1断裂突变——该基因检测和分子分析结果是在活检后29天,就给出的报告。 然后专家们围在一起讨论了:EGFR这个突变丰度偏低、而且不是公认的有意义的突变,被忽略;同理,ERRFI1缺失突变和RB1断裂突变,专家们也觉得意义不大,可以暂不考虑。最终,大家把目光锁定在了NF1和PALB2这两个基因的移码突变上。 细胞实验提示NF1移码突变将导致MEK信号通路激活,因此可能提示该患者对MEK抑制剂(曲美替尼、卡比替尼、司美替尼等)敏感,而且不久前有文献报道过一个吃曲美替尼有效的胶质瘤的案例,因此这个药可以重点考虑。其次,PALB2是结合在BRCA2基因上的,BRCA2的功能异常提示患者对奥拉帕尼以及铂类化疗药是敏感的,同时奥拉帕尼的早期研究提示,这个药可以一定程度地透过血脑屏障,勉强达到治疗浓度。因此专家们初步决定那就让这个患者试一试三药联合方案:曲美替尼+奥拉帕尼+卡铂。 但是,这三个药一起用会不会副作用扛不住,剂量是不是要微调一下。这时候用过这三个药的专家以及和药理学的专家在一起又讨论了一番,最终决定剂量做如下的微调:奥拉帕尼剂量减半(200mg,每天2次)+卡铂剂量打点折扣(AUC=5,4周用一次)+曲美替尼剂量不动(2mg 每天)。 患者接受了该方案治疗(因为她也没有其他可选的了,其他治疗都失败了,预期生存期短于半年了),结果效果非常不错,肿瘤明显缩小,经过21多月的随访,患者疾病依然没有出现进展,堪称奇迹。 以下是全部14位患者的检测结果和专家们的推荐意见汇总表,学有余力和感兴趣的病友可以仔细一个一个研究一下, 看看美国顶级专家是如何“私人订制”式推荐治疗方案的。   参考文献: [1]Prospective feasibility trial for genomics-informed treatment in recurrent and progressive glioblastoma. DOI: 10.1158/1078-0432.CCR-17-0963 [2]Ramkissoon SH, Bi WL, Schumacher SE, Ramkissoon LA, Haidar S, Knoff D, et al. Clinical implementation […]

小D
肿瘤恶液质的治疗:靶向、营养和锻炼

肿瘤恶液质的治疗:靶向、营养和锻炼

肿瘤恶液质,也称为恶病质,表现为极度消瘦,皮包骨头,贫血、无力,完全卧床,生活不能自理,全身衰竭,极度痛苦。 大家比较熟悉的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有一张照片,身体非常消瘦。 如上图,伟大的乔布斯受病魔折磨身体消瘦。恶液质主要表现为厌食症和代谢改变,患者不能耐受葡萄糖、身体脂肪减少、肌肉蛋白分解大于合成。   而目前的营养方法并不能逆转恶液质,也就是看到患者消瘦的样子,寄希望补充营养来治疗是不怎么有效的(即使是肠外营养也是如此)。 一些有希望的治疗方法包括生长素释放肽激动剂、选择性雄激素受体激动剂、β-受体阻滞剂和抗肌营酯肽。最重要的是使用多靶点的治疗药物对治疗恶液质是绝对必要的,治疗药物搭配营养、适当的体育锻炼计划,可以产生协同,以逆转恶液质。 关于癌症恶液质的文章很多,癌度今天给大家编译的文章来源于一篇最新发布的文献,也就是靶向药物对癌症恶液质究竟有什么办法。 如上图所示,我们首先需要理解恶液质是一个涉及多个器官的综合征,因此逆转这个状况靠营养补充是不能逆转的,这一点尤为需要注意。当然表现是骨骼肌等分解代谢大于合成,因此不同治疗方法集中在增加食物摄入量、逆转分解代谢、增加癌症患者的合成代谢驱动力等方面。 上图是从代谢的角度治疗恶液质的策略,我们可以看到这里有很多种药物,可能作用的靶点都是不同的,这也反映出恶液质的治疗的困难程度,即广大病友切记治疗需要和医生做深入沟通、获取最佳治疗建议,而不要寄希望去寻找一种神药,立竿见影地逆转了恶液质。 关于恶液质的治疗的靶向药物倒是有很多正在开展临床试验,如阿拉莫林、卡非佐米、塞来昔布、依那西普、来那度胺、鲁索利替尼、西地那非、沙利度胺等等,有余力的朋友可以参考癌度这篇文章的参考文献去学习。但是所有这些药物都不可能彻底逆转恶液质,至少目前看的结果是如此,那么该怎么办呢? 如上图所示,恶液质是涉及多个器官的疾病,对于其治疗也是需要多种策略互补搭配。过去几年的研究结论已经很清楚地表明,几乎不可能找到一种万能的“魔法子弹”或者说“神药”,一下子就彻底逆转恶液质,恶液质的治疗需要营养、药物和体育锻炼等多种策略。 而且已经很清楚地表明,不管患者是否具有恶液质,适当的运动计划都能够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这里的机制可能是运动改变了人体的代谢,增加了体重。 一项III期临床试验正是这种多策略结合的形式,招募的对象是肺癌、胆管癌、胰腺癌患者,治疗策略包含营养咨询、口服营养补充剂、体力活动计划和抗炎症治疗,使用的药物包含塞来昔布(200mg/天)、左旋肉碱(2g/天)、姜黄素(4g/天)和乳铁蛋白(200mg/天),对照组则是使用安慰剂,临床试验时间是3个月,结果表明这可以改善癌症恶液质患者的营养、代谢和贫血情况,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上面这一临床试验使用了多种药物,其中塞来昔布是用来抗击炎症,左旋肉碱用来调节细胞能量代谢,姜黄素是用来抗炎和抗氧化,而乳铁蛋白具有调节贫血患者的铁的代谢能力。这一综合多种治疗措施的抗恶液质治疗确实起到了作用。 本篇文章汇总了目前的恶液质的治疗,也是寄希望改变病友们的一个误区,也就是希望找到一种万能的“神药”可以解决肿瘤的恶液质,其实这个世界上真是没有神药,肿瘤的恶液质应该在在很早就有诊断意识、而且将其纳入到癌症治疗的整体计划中来,通过营养补充、适当体力锻炼等搭配合适的药物,来缓解恶液质的症状。

叮咚
一个比癌症更可怕的存在,渐冻症!!!

一个比癌症更可怕的存在,渐冻症!!!

“一个人活着的意义,不能以生命长短作为标准,而应该以生命的质量和厚度来衡量。”得了这个病,活着对我是一种折磨和痛苦。我要有尊严地离开爸爸妈妈,你们要坚强地、微笑着生活,不要为我难过。我走之后,头部可留给医学做研究。希望医学能早日攻克这个难题,让那些因为‘渐冻症’而饱受折磨的人,早日摆脱痛苦…… 最近,这份遗嘱,让无数网友泪目。 这段感人的文字,是29岁的北大女博士娄滔患上“渐冻症”后,清醒时留下的“遗嘱”。 10月9日清晨7时,娄滔被接到武汉汉阳医院,家属代替她在人体器官捐赠登记表上,签下了名字。 高学历、高颜值,正值大好年华,却患上世上五大绝症之一的渐冻症,娄滔的不幸经历让人扼腕痛惜。 值得献上敬意的是,娄滔有一颗善良的心,她的选择也弥足珍贵。娄滔捐献器官,不仅可带动全社会关注器官捐献事业,也带动更多人关注渐冻症。 对多数人来说,渐冻症是一个陌生的疾病,但它是一个极端折磨人的疾病,比癌症还要残忍的绝症。据统计,从出现症状起,其5年死亡率高达90%。渐冻症患者的渗透就像被冰雪冻住,今天是腿、明天是手,最后连控制眼球转动的肌肉都不例外。 渐冻症的来龙去脉 肌萎缩侧索硬化(ALS)也叫运动神经元病(MND),后一名称英国常用,法国又叫夏科(Charcot)病,而美国也称卢伽雷氏(Lou Gehrig)病。我国通常将肌萎缩侧索硬化和运动神经元病混用,通俗的叫法是“渐冻症”。 它是上运动神经元和下运动神经元损伤之后,导致包括球部(延髓支配的这部分肌肉)、四肢、躯干、胸部腹部的肌肉逐渐无力和萎缩。肌萎缩侧索硬化的病因至今不明。20%的病例可能与遗传及基因缺陷有关,另外有部分环境因素,如遗传、重金属中毒等,都可能造成运动神经元损害。 ALS的出现往往悄无声息。患病初期虽无疼痛,但患者神经细胞支配骨骼肌的能力受到影响。他们会出现一些细微的症状,如走路磕绊、行动笨拙和口齿不清。而这些症状常常会被忽视。 法国神经病学先驱让-马丁·沙尔科(Jean-Martin Charcot)在1869年首次提出并命名该病,所以此病在法国又称为夏科病,通过“肌萎缩侧索硬化”这个名称概括了此病的特点:“肌萎缩”指肌肉缺乏营养;“侧索”是脊髓的一个区域,是死亡的运动神经元所在的位置;“硬化”则是指神经退化过程中的组织硬化或瘢痕化。 因为著名棒球运动员卢·伽雷(Lou Gehrig)的无故掉球和跌倒,这种疾病才走进了公众视野。 卢·伽雷曾被誉为铁马,连续14年征战超过2130场比赛。他于1939年6月被确诊为ALS,一个月后就在扬基体育场悲壮退役。卢·伽雷的病情发展迅速,当年12月就虚弱到无法参加自己入选名人堂的典礼了。随着病势加重,他最终卧床不起,并于1941年结束了年仅37岁的生命。 这也是此病在美国称为卢伽雷氏病的原因。 尽管这是一种致命的疾病,但不知为何,也有约10%的患者生存期达到10年以上。这部分患者中就包括著名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他已在ALS的折磨下生活了50余年。霍金先生让更多人了解了渐冻症。 近来的研究显示,环境因素对诱发ALS仅起到很小的作用,可能只是增加了携带易感基因人群的患病风险。 最让人感到困惑的是疾病发生的随机性,只有不足10%的病例是由父母遗传给孩子,其余的病例都是非遗传性或者说散发性的。 2014年,“ALS冰桶挑战”掀起互联网风暴。年轻的波士顿学院棒球队前队长皮特·弗拉泰斯被诊断为ALS,之后他在Facebook上发布视频向他的朋友们发出挑战——把冰水浇在头上,为ALS协会筹集资金。 此举引发了巨大的轰动并得到大量名人的响应,包括马克·扎克伯格、比尔·盖茨、奥普拉·温弗莉、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和勒布朗·詹姆斯在内的众多知名人士都参加了挑战。 短短8周时间,Facebook用户就发布了超过1700万条挑战视频。最终支持者共捐出超过1.15亿美元,其中67%用于科研,20%用于患者和社会服务,9%用于公众及专业教育。 每年,美国有超过6000人确诊为ALS。患病年龄多为50~60岁,但也有患者是在很年轻或者80岁的时候发病的。 发病时,脑部和脊髓的运动神经元会开始死亡,而这些细胞的功能是从大脑经脊髓向肌肉发出信号。因此这将导致患者的活动能力、敏捷程度、语言能力甚至吞咽功能下降。 大多数患者脑部高级认知功能并未受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身体一点点地被疾病吞噬。他们很快就被困在轮椅上,最终卧床不起,然后逐渐丧失交流、进食或呼吸的功能,大多数患者会因呼吸衰竭在3~5年内去世。 FDA唯一批准用于治疗ALS的药物是谷氨酸阻滞剂利鲁唑,平均也只能延长患者3个月的生命,但尚无方法将其治愈。 在过去10年里,精准的测序技术使我们在生物学层面对疾病有了更深的了解。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许多不同的基因都跟这种疾病有关,它们单独表达或共同作用,增加了个体的患病几率。一些基因突变甚至与70%以上的家族性ALS和约10%的散发性ALS相关。 反过来,这些新的基因研究也为更好的治疗指出了方向。 基因沉默技术是某些ALS潜在的治疗手段,作用于特定目标基因的两种药物有望在今年进行临床试验。与此同时,研究人员也在寻找特异性的生物标记物,包括体液或脑电活动中的可测量成分,这将有助于临床医生早期诊断和定量评估疾病进展。这些生物标记物对其他药物的研发也很有帮助。 早期的遗传发现 大多数家族性ALS患者有50%的几率把疾病传给下一代。尽管在患者中只占很小的比例,但他们极大地加深了人类对ALS遗传机制的认知。 关于ALS的第一个遗传学发现,是在1993年确认了SOD1基因突变,约20%的家族性ALS患者都携带有这种突变。SOD1基因负责编码的是抗氧化物超氧化物歧化酶,这种酶的作用是将高反应性超氧化物分子转化为无害的形式。突变导致酶的作用超出了正常范畴,细胞获得了一些新的功能,导致了神经元内某些蛋白形态的改变。 通过对ALS患者进行尸检,研究人员发现绝大多数患者都有一个典型的脑病理特征,那就是运动神经元内的蛋白聚集。 在ALS患者的细胞中,让神经元正常工作的循环体系彻底崩溃。包括酶在内的所有蛋白质,在细胞内合成时都需要保持精准的三维结构才能发挥正常的功能,基因突变则会导致个别蛋白因错误折叠而聚集。出现这种情况时,细胞会通过泛素这一分子标记物,将结构异常的蛋白标记出来并清除掉。但如果清除体系的负荷过重,垃圾就会逐渐堆积。在某些家族性ALS患者的运动神经元中,就能够发现大量泛素标记的SOD1蛋白聚集。 ALS研究领域最重要的里程碑出现在2006年,科学家将目光转移到不携带SOD1突变的ALS患者上,他们发现了另一种被称为TDP-43的蛋白。这种蛋白聚集在几乎每一位患者的运动神经元内。 TDP-43蛋白本来存在于人体的细胞核内,在RNA翻译成蛋白质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在ALS患者体内,TDP-43不知为何离开了细胞核,它们聚集在细胞质中,有时还会吸引更多的这类蛋白进入细胞质。 科学家仍在探索,这一过程中的TDP-43究竟是导致了功能缺失(因其离开细胞核)还是毒性功能获得(因其在细胞质中聚集),还是两者兼而有之。 科学家发现大多数患者体内都会出现TDP-43的聚集后,他们便着手研究这种蛋白的基因TARDBP,并在一些遗传家系中发现了罕见突变。这一重要突破从理论上确定了RNA结合蛋白的这一行为可能导致ALS。随后,更多参与RNA调节的蛋白被确定为ALS致病因素,预计还会有更多的发现。 21世纪头十年,ALS的遗传学发现呈现出井喷之势,每年都约有1~2个致病基因被确认,但最振奋人心的发现此时仍未到来。 2011年,两个研究团队分别报道了同一个特殊的突变基因,该基因的名称也同样特殊—C9ORF72。在健康人群中,C9ORF72所包含的一段DNA序列的重复次数为2~23次,但在突变的人群中,这个片段的重复次数可达数百次甚至上千次。随后的研究显示,这些过度重复的序列可以解释40%~50%的家族性ALS病例和5%~10%的散发性病例。 研究人员提出了三种细胞机制来解释这个神秘基因的突变是如何导致ALS的。 通俗的说,DNA重复片段会影响蛋白的合成,导致其功能的降低;重复序列使蛋白无法发挥正常功能,导致了毒性功能获得;当一个人的C9ORF72基因发生突变,扩增的重复序列导致了毒性功能获得。 迄今为止,已有的证据更支持“C9ORF72突变引起ALS是毒性功能获得所致”这样的推断,但尚不清楚的是,RNA聚集和蛋白聚集谁是更关键的致病因素。不过这也不要紧,正在研发的治疗策略将同时阻断突变基因生产RNA和蛋白质的能力。 靶向作用于C9ORF72基因的反义药物有望今年投入人体临床试验。研究人员也为SOD1突变导致的家族性ALS患者设计了反义药物,这项研究的早期临床试验显示鞘注给药是安全的,药物可以通过脑脊液的流动分布在脑周围并进入运动神经元。 寻找突变基因 有明确遗传规律的家族性ALS毕竟只占少数,目前最大的挑战是研究散发性ALS患者,确定是哪些突变,让这些患者的患病风险升高了。目前全世界的科研人员都在积极收集ALS患者的DNA样本,对海量的基因组数据进行分析。 近来多项国际性的研究比对了超过10000例ALS患者和超过20000例正常人,在基因组层面发现了很多差异,这些发现目前都进入了新的研究阶段。新技术也使收集遗传数据变得简单,一天之内完成一个人的全基因组测序已成为现实,而且花费不会超过1000美元。如果只测定所有外显子的序列,会更加便宜快捷。 一旦列出了与ALS易感性相关的基因突变的黑名单,研究人员就可以探索ALS相关遗传突变为什么能够增加患病风险。这些探索包括: 多个基因如何相互作用? 某些形式的ALS是否存在多个突变基因? 环境因素是如何诱发某些患者的疾病的? 生物标记物 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导致ALS的真凶不仅仅是运动神经元的死亡,胶质细胞在其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胶质细胞在脑内和中枢神经系统中数量众多,甚至超过了神经元。它们可以发挥多种功能:有的为神经元提供物理上的支撑,有的可调节脑内环境,特别是神经元和突触周围的液体。 […]

叮咚
【戴波教授】前列腺癌:早期症状隐匿,发现即是晚期?

【戴波教授】前列腺癌:早期症状隐匿,发现即是晚期?

前列腺癌患者能否获得长期生存? 1、往往分期定“成败” 无论在我国还是西方发达国家,前列腺癌都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肿瘤,严重危害着老年男性的健康,但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在前列腺癌发病的分期构成方面却存在一定的差异。他们的前列腺癌患者里,早期前列腺癌患者占比90%以上,而在我国,即便是在大型肿瘤诊治中心,早期前列腺癌患者只占50%左右,而其他医院的早期患者可能只占30%-40%。究其原因,我国对于前列腺癌的常规筛查措施较为缺乏,患者往往都是出现症状了,才前去就诊。而有效的筛查手段,将疾病“解救于萌芽”,将肿瘤分期“前移”,使患者更好地预后和生存。 以PSA为导向的前列腺癌筛查 2、疗效、费用获“双赢” 经常会有前列腺患者问:为什么我没有任何感觉,就被莫名诊断出患有前列腺癌?因为前列腺部位较深,处于尿道和膀胱之间,不在体表,早期没有任何的症状,只有当前列腺肿瘤长大到一定程度,压迫了尿道,患者才会出现尿频、尿急、排尿梗阻等症状。这些症状也不是特异症状,常见于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结石、前列腺钙化等患者。因此,前列腺癌早期没有特异性症状,只有靠筛查,才能及早发现。 前列腺癌通常使用什么筛查手段呢?哪些人群需要接受筛查呢?根据国际和国内主流的诊治指南推荐,PSA检测为前列腺癌筛查的主要手段,并且50岁以上的男性应该定期接受此项筛查。 PSA(prostate-specific antigen)的全称为前列腺特异性抗原,通过常规的抽血检查即能完成。PSA的正常值<4.0ng/ml,如果检查结果超过正常值,则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进行检查,如直肠指检、磁共振、经直肠前列腺穿刺超声等,从而进一步得到排查或确诊。 这项筛查贵不贵?人人都做,是否会太浪费?其实PSA筛查的费用非常有限,但如能早期发现肿瘤,疗效可获得显著提高,治疗的费用也相对减少许多。所以,对于50岁以上这个“高危群体”而言,筛查是一项经济且非常有意义的措施。我们中心在积极推广这项措施,并且希望联合国内其他中心将前列腺癌的筛查推广出去,使我国前列腺癌患者中早期构成比明显提高,整体提高前列腺癌患者的疗效。 随着肿瘤的生长,出现上述症状而没有及时就诊的话,还会出现血尿;如果侵犯到直肠,会有大便出血;如果淋巴结转移,会出现下肢水肿;到了更晚期,骨转移后,患者会出现骨痛。所以,前列腺癌早期没有特异症状,晚期的症状是复杂多变的,根据肿瘤的部位和转移的部位而不同,那如何早期发现前列腺癌呢?这就要依靠PSA筛查。另外,对于老年患者而言,如果出现排尿梗阻、排尿困难、不畅、滴滴嗒嗒等症状,千万不要掉以轻心,觉得自己是年纪大了,出现了自然的生理现象,没有进一步就诊,这样就容易拖延病情。 早期前列腺癌患者: 手术为先 3、术后功能丧失?无需多虑 什么算早期患者?前列腺肿瘤还局限于前列腺包膜内,还未突破肿瘤,没有出现精囊、淋巴结转移,这些患者可以通过简单常规的前列腺癌根治术可以获得肿瘤的根治和治愈。恶性肿瘤不是不可治愈,只要发现及时,早期前列腺癌完全可以治愈,前列腺癌根治手术是治愈前列腺癌早期患者最重要的措施,手术的范围是前列腺、精囊腺区域的淋巴结切除,再把尿道和膀胱连接起来,虽然前列腺切除了,但是仍然恢复正常的控尿功能,不需要挂袋子,不会尿失禁,一个成功的前列腺癌根治术后,大多数患者的生活质量不会受到影响。 患者常问,手术是否安全,会不会有后遗症,会不会影响生活质量?根据我们中心的数据,并发症的发生率非常低,尿失禁和性功能障碍的并发概率很低,并发尿失禁的患者比例不到千分之二,而并发性功能障碍的患者比例略高,大约有30%左右。但原因较为复杂,有可能与患者的心理状态及年龄有关。总体而言,并发症都是可控的,即便发生了并发症,我们也有后续的治疗措施来应对这些常见的并发症。前列腺癌根治手术从诞生到现在,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我们每年完成的例数达到600-700,所以我们不必过多考虑并发症的问题,而是应该积极对早期前列腺癌进行根治性的手术治疗。 “个体化”、“综合治疗”共同 应对晚期前列腺癌 4、就算无法治愈,也能“带瘤生存” 对于中晚期的前列腺癌,治疗的手段会复杂一些。疾病一旦进展到晚期,进展的“方向”都不尽相同,分很多类型。有些是局部晚期并发生区域性淋巴结转移的前列腺癌,还有已经发生骨转移、内脏转移的前列腺癌。对于不同情况,需不同方法去应对。但总体来说,无论是哪种情况,都无法通过单一的手段就能获得治愈可能需要使用内分泌治疗、放化疗等综合措施,才能获得缓解。 不同的患者对于治疗的反应不一样。有些患者使用了积极的措施,转移病灶就消失,肿瘤得到明显的缓解,这时可以针对局部原发灶进行积极的手术切除,或者原发灶根治性放疗,有一部分患者甚至能获得治愈。根据我们中心统计,前列腺癌晚期患者,转移灶并不非常广泛的患者,通过积极的全身治疗和原发灶治疗,30-40%的患者可以获得接近治愈的效果。 对于晚期前列腺癌患者,尤其是已经出现了骨转移和内脏转移的患者而言,治疗目的不是为了使他们获得治愈,而是控制疾病的发展,使他们长期生存,并且有好的生活质量。 随着治疗手段的增多,晚期肿瘤未必致命,有些甚至可以定义为慢性疾病。就像糖尿病、高血压患者一样,前列腺癌患者也有机会伴随着疾病长期生存。我治疗过的不少前列腺癌患者,生存时间已经超过10年。

叮咚
吞咽困难的 10 种原因,别只考虑食管癌

吞咽困难的 10 种原因,别只考虑食管癌

吞咽困难最常见于消化道疾病,尤其是食管癌,然而它不仅仅局限于食管癌。下面简单的阐述吞咽困难的鉴别诊断。 1 食管癌 食管癌是发生于食管上皮的恶性肿瘤,食管癌最常见的症状就是吞咽困难,早期食管癌表现为进食哽咽感,随着病变的进展出现进行性吞咽困难,这也是食管癌最典型的症状。 食管癌钡餐下主要表现为黏膜局限性增粗、管壁僵硬、充盈缺损或龛影等表现。 内镜为首选检查,内镜下可直视病变,估计腔内受累的范围,并可得到组织学确诊。 2 嗜酸性粒细胞食管炎 成人型嗜酸性粒细胞食管炎(EOE)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吞食固体食物后吞咽困难。 EOE 是一种以食管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食管上皮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主要病理特点的疾病,其诊断标准为至少有 1 个活检组织中每高倍视野不少于 15 个嗜酸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食管炎患者中嗜酸性粒细胞可不均匀浸润食管上段)。 嗜酸性粒细胞食管炎的内镜下特点为:固定环(同行环、波状食管、波状环)、渗出(白色点状或斑块)、沟纹(垂直线、纵向沟纹)、纸样黏膜,狭窄等。 3 贲门失弛缓症 贲门失弛缓症主要表现为间断性吞咽困难,是一种动力障碍性疾病,表现为吞咽后食管不蠕动和食管下括约肌不能完全松弛。一般认为该病属于神经源性疾病。 X 线钡餐下典型表现为贲门梗阻呈梭状或鸟嘴征。 4 贲门癌 贲门癌是指发生在胃贲门部的恶性肿瘤,主要临床表现为胸骨后或上腹部疼痛、异物感、反流、恶心、呕吐、吞咽困难等,贲门癌应注意和食管下段癌区分。 胃镜和活组织检查可明确诊断。 5 胃食管反流病 胃食管反流病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反酸等症状和(或)并发症的疾病。其典型症状为反酸和烧心,并有胸骨后疼痛、吞咽困难、咳嗽、咽部不适等表现,病程较长。 内镜为首选检查,内镜下表现为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或溃疡,并根据食管黏膜破损的范围和形状分为 A、B、C、D 四级。 24 小时动态食管 PH 检测为诊断的金标准,但不作为首选。 6 食管良性肿瘤 食管良性肿瘤主要表现为胸骨后饱胀、疼痛压迫感和轻度吞咽梗阻感。食管良性肿瘤最常见的为食管平滑肌瘤,其次还有黏膜下层的息肉、脂肪瘤、纤维脂肪瘤、乳头状瘤、血管瘤等。临床症状一般轻微。 食管 X 线钡餐检查可见病灶边缘光滑清晰,黏膜整齐,无管壁僵硬。 7 食管憩室 食管憩室是指食管壁的一层或全层局限性膨出,形成与食管腔相同的囊袋。早期憩室很小可无症状,随着憩室增大,患者出现咽部异物感、食物停滞感、反流、呛咳等症状。若憩室内有食物潴留,可引起颈部压迫感。巨大憩室可逐渐引起食管狭窄,出现吞咽困难。 食管憩室主要诊断依据为食管 X 线吞钡和食管镜检查。 8 食管良性狭窄 食管良性狭窄是指由于食管先天发育异常、炎症、瘢痕、良性肿瘤、外压、运动障碍等原因引起的食管管腔狭窄或食物通过困难,以进食后哽噎或吞咽困难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病症。食管狭窄的病因及程度的诊断主要依靠 X 线钡餐检查、内镜检查及食管动力检查。 内镜检查:可确定狭窄性质,即炎性狭窄或癌性狭窄以及病变部位。 X 线钡餐检查:有助于确定有无机械性或动力性梗阻, […]

叮咚
权威总结!肺癌“新”靶点——ROS1融合最新进展

权威总结!肺癌“新”靶点——ROS1融合最新进展

导读Intro 地球人都知道肺癌的靶向药多,EGFR/ALK/BRAF,今天来看看,ROS1! 肺癌治疗最重要的一个部分,靶向药对于各位咚友而言并不陌生。 “特罗凯、易瑞沙、AZD9291(泰瑞沙)……”资深的咚友随口就能列出一系列肺癌靶向药的名字。确实如此,在靶向药的帮助下,肺癌患者才有希望真正把“长期生存”这个目标最终达成。而与肺癌靶向药对应的基因突变也一直是我们科普与报道的重点: 有EGFR突变,吃易瑞沙/特罗凯和AZD9291,大家都知道:有效率80%,肺癌神药AZD9291强势冲击一线治疗! 有ALK融合,吃克唑替尼/色瑞替尼等,轻轻松松度过八年:基因中藏着钥匙:肺癌患者如何轻松度过8年? 有BRAF V600E突变,吃达拉非尼+曲美替尼,有效率超60%:双靶向有效率64%:成指南推荐首选治疗 有NRG1融合,试试2992,看起来效果不错:肺癌又有新靶点!NRG1融合吃对靶向药,病情缓解近一年! …… EGFR、ALK、BRAF、RET…这些靶点都是肺癌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非常关注的。一旦发现这些基因发生突变意味着有了对应的靶向药,均能大大提高患者的生存期。 现在,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又一个过去被大家忽略的重要靶点——ROS1融合在临床中被关注到可以通过靶向药控制肿瘤生长,成了可以造福广大肺癌患者,大大提高生存期的一个靶点。 1:什么是ROS1融合? ROS1融合,指的就是ROS1这个基因和另外一个基因“拼凑”到了一起,两个基因变成了一个融合的基因。下图是常见的跟ROS1基因融合类型: ‍2:ROS1融合出现的比例? 据统计,肺癌患者中出现ROS1融合的比例在1%-2%之间,常见于年轻的不抽烟的女性肺腺癌患者。对于EGFR和ALK阴性的患者来说,ROS1融合出现的比例高达5%。 3:ROS1融合可以用什么药? 前不久,ALK和ROS1靶点权威-Alice T. Shaw在JTO杂志总结了ROS1靶点的最新进展[1],一起学习一下,下图就是Alice T. Shaw,美女医生! 有意思的是,ROS1融合的患者使用ALK融合的抑制剂,效果很不错,比如克唑替尼和色瑞替尼,有效率都超过了60%。另外,初步的临床数据显示,多靶点抑制剂卡博替尼对ROS1融合的患者也有效,尤其是克唑替尼耐药的患者。   克唑替尼:有效率72%   2014年,权威医学杂志《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了ROS1融合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使用克唑替尼的临床数据[2],有效率高达72%。基于这个临床结果,美国FDA于2016年批准克唑替尼可用于ROS1融合的肺癌患者。 临床设计:招募50位ROS1融合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使用克唑替尼治疗,每次250mg,一天两次。 临床结果:36位患者的肿瘤明显缩小,客观有效率高达72%,包括3位患者的肿瘤完全消失。更厉害的是,中位无进展生存期高达19.2个月,意味着一半的患者在用药之后19.2个月之内没有进展症状。 下图是一位患者在在用药7周之后的PET-CT对比图,肿瘤缩小48%。   色瑞替尼:有效率62%   今年5月份,JCO发布了色瑞替尼针对ROS1融合患者的二期临床数据[3],有效率高达62%。值得一提的是,对于有脑转移的ROS1融合患者,色瑞替尼的控制率达到63%。 临床设计:招募32位初诊的ROS1融合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每次750mg,一天一次。包括8位有脑转移的患者。 临床结果:32位患者中,20位患者的肿瘤明显缩小,客观有效率高达62%,包括1位患者的肿瘤完全消失。值得注意的是:这32位患者包括两位之前克唑替尼耐药的患者,使用色瑞替尼都没有效果。 对于8位脑转移的患者,2位患者的脑部肿瘤明显缩小,3位患者的肿瘤稳定不进展,所以总的脑部肿瘤控制率63%。 副作用:色瑞替尼副作用不小,常见的1-2级副作用包括腹泻(78%)、恶心(59%)和厌食(56%)。   劳拉替尼:有效率36%   除了克唑替尼和色瑞替尼,其它的ALK抑制剂也有针对ROS1融合患者的小规模临床试验数据,比如劳拉替尼、Brigatinib和Entrectinib,有效率大概50%-86%。 在今年10月份召开的世界肺癌大会上,劳拉替尼(Lorlatinib)公布了针对ROS1患者的二期临床数据,招募了47位已经治疗过的ROS1阳性患者,使用劳拉替尼进行后续治疗,有效率36%,具体数据如下:   卡博替尼:克唑替尼耐药也有效   卡博替尼是一个非常神奇的抗癌药,堪称肿瘤界的“混世魔王”,据说可以同时抑制9个靶点,其中就包括ROS1融合:一个值得深入了解的广谱抗癌药:卡博替尼 更神奇的是,卡博替尼可能针对克唑替尼耐药的患者也有效。 临床研究发现,ROS1融合的患者长时间使用克唑替尼,也会发生耐药,其中一个原因就是ROS1基因发生了基因突变,比如G2032R和D2033N突变。ALK的其它抑制剂比如色瑞替尼对这两个点位的突变的患者可能也无效,不过,有临床数据表明这个 “混世魔王”卡博替尼可能有效。 2016年5月份,《Clin Cancer Res》杂志报道了一位ROS1融合的患者,先使用克唑替尼,耐药后使用卡博替尼肿瘤完全消失的例子。 这位肺癌患者50岁,肺腺癌,胸膜转移,先使用了培美+顺铂+贝伐的化疗方案进行治疗;后来通过基因检测发现了CD74-ROS1融合,使用克唑替尼进行治疗,每天250mg,一天两次,效果非常好,肿瘤缩小了64%。 不幸的是,18个月之后,出现脑转移,克唑替尼部分耐药,医生对他进行了脑部放疗,同时继续使用克唑替尼治疗。 […]

小D
省钱、低毒、等效:靶向药应该这样用

省钱、低毒、等效:靶向药应该这样用

  是药三分毒,任何药物都是有副作用的:化疗药、靶向药、免疫治疗药物;西药、中药、偏方;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每一种正式上市的西药,都会有明确的用量和用法,多久用一次,一次用多少等。这个用药方案是基于几百甚至是上千人的临床试验,逐步摸索和优化出来的。虽然未必是完美的,‍但是至少也是次优、次次优的。因此,对于绝大多数患者,我们都建议病人应该按照说明书给定的标准剂量用药。 然而,总有一部分病人由于副作用不能耐受而需要减量甚至停药,这种现象在抗血管生成为主的靶向药中尤为突出。多吉美、阿帕替尼、培唑帕尼等药物的副作用,其实是不小的,手足综合征、消化系统不适、高血压、蛋白尿、皮疹、出血、血栓等,层出不穷。 因此,在现实生活中,用药存在两种流派:一种是先按标准剂量开始用,出现副作用了,实在扛不住了,再一点点往下减;第二种,是先减量20-25%,如果能耐受副作用,再尝试一点点往上加。一直以来,关于这两种做法的优劣,争议不断。 近期,权威肿瘤学杂志《JCO》以多吉美用于肝癌作为例子,尝试回答这个问题。多吉美治疗晚期肝癌,标准剂量是400mg,每天两次——也就是说每天要吃800mg。宾夕法尼亚的Kim A. Reiss教授总结128家医院4903名患者的详细资料。 这4903名患者中3094名患者采取的是第一种治疗策略(先标准剂量,不耐受再慢慢减量),称为标准量组;另外1809名患者采用的是第二种策略(先降低剂量,如果能耐受,再慢慢尝试增加剂量),先减量组的平均起始剂量是367mg每天(减量一半以上)。因为,先减量组的病人明显病情更重,有更多的病人分期是D期、更多的病人肝功能较差、更多的病人有严重的腹水、有更多的病人有肝性脑病;同时年龄偏大、体能评分偏差。因此,这群人主管医生一上来给的起始剂量不是标准剂量,而是大幅度降低后的剂量。 然后我们看后续的发展。先减量组在2个月内,有40%的病人完成了剂量递增,到半年的时候,平均用药剂量已经达到了573mg每天;而标准量组,有11.6%的患者在前两个月内就需要剂量减低,到半年的时候,平均用药剂量已经跌到678mg每天。2个月接受的时候,两组分别均有1/3左右的病友已经由于各种原因停止治疗。 由于先减量组总体上用药的剂量还是低于标准量组的病人,因此花费是明显更少的(平均支出:5636美金 vs 8661美金)。 随访足够长的时间,他们发现两组均有2‍0%左右的患者由于无法耐受副作用而停药,最终均有27%左右的病友一直坚持服药。先减量组的手足综合征发生率明显更低(3% vs 5%)。 上述分析是基于全部人群的对比,但是细心的病友肯定发现了一个bug:先减量组的病人明摆着病情更重、身体更虚弱,直接这样比,对这一组不公平。因此,Kim A. Reiss教授团队又从两组中随机挑选出各项指标可以匹配的部分病友,进行更严谨的对比。 这一次得出的结果,更具有科学‍性:先减量组严重副作用发生率更低(19.6% VS 22.4%)、因为药物副作用而停药的患者比例更低(8.7% VS 10.8%)、而且两组的总生存没有统计学差异,两组的生存曲线,几乎完全重合:   因此,至少在肝癌患者中,采用起始剂量稍低、然后酌情逐步递增剂量的策略,目前看来是更好的:副作用更小、更省钱、而生存期不打折扣! 参考文献: [1]Starting Dose of Sorafenib for the Treatment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A Retrospective, Multi-Institutional Study. 2017. J Clin Oncol 35:3575-3581 [2]Llovet JM, Ricci S, Mazzaferro V, et al: Sorafenib […]

小D
医墨:医学前沿科普,健康与你共享

医墨:医学前沿科普,健康与你共享

有一种海洋生物,叫墨鱼,又称乌贼,它有一个独门绝技,遇到危险时会喷出墨水来迷惑敌人,然后伺机逃走。 医疗领域也有这样一只墨鱼,叫“医墨”。 医墨的团队里,有一批在国内外从事肿瘤治疗及研究的临床医生和科研人员。他们经过十几个寒暑的专业学习和医学训练,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再将接触到的全球前沿的医学研究进展、相关临床数据和文献资料,编译、整理加工成文字,喷出满腹墨水织就锦绣文章,字字珠玑、生动有趣,更难得的是通俗易懂,让广大患友足不出户就能遍览天下医学大观,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添砖加瓦。 同样是喷墨,墨鱼是为了逃生自保,医墨却是为了守护您的健康和生命。 所以,医墨将“医学前沿科普,健康与你共享”作为slogan。 这里有 国际癌症治疗前沿资讯, 最新免费临床试验招募, 肿瘤专家临床经验总结, 癌友真实抗癌经验分享 …… 最懂癌症的肿瘤医生撰写的科普文章,多学习一点,多一点治愈希望。 扫下方二维码即可关注,每天都有新鲜有趣的医学资讯等着您。

木兰
药物不变,方案微调:生存率提高10%

药物不变,方案微调:生存率提高10%

  抗癌治疗的进步,一方面体现在不断研制新药、新技术;另一方面,也体现在更加合理地使用老药、老技术。 任何一款抗癌药或者抗癌组合方案,其剂量、间隔和疗程数的安排,一开始都有较大的随机性。新药做一期、二期、三期临床试验探索的时候,最多只能设置有限的几个分组,这些分组基本都是参考动物试验数据以及若干专家的意见来制定,然后再在这些分组中挑选疗效和副作用平衡的较好的一个,一步步往后推进,并最终固定为说明书上的用量和用法。 但是,经由这样一个过程设计出来的剂量、周期和疗程安排,未必是最优的。不少时候,还是有一定的优化空间,尤其是对一些特定类型的人群。 1998年11月到2003年4月,入组过一批根治性手术后、至少含有4个淋巴结转移的有很高的复发风险的乳腺癌患者,一共是1284名患者。1:1分成两组,一组接受剂量密集型的表阿霉素、紫杉醇和环磷酰胺,2周一次;另一组接受的是传统方案,也是这三种药,但是先给表阿霉素和环磷酰胺,然后给紫杉醇,3周一次——明显,前一组方案是一种更激进,给药更猛的化疗方案。 同样的药物,平均下来剂量也是基本相似的,但是药物的组合方式以及间隔做了调整。那么,疗效会有差异么? 2010年的时候,所有患者‍已经随访超过5年,阶段性的结果发表在JCO杂志上——剂量密集组相比于传统方案组,5年的无疾病进展生存率从62%提高到了70%,疾病进展的风险下降了28%;5年的总生存率从77%提高到82%,疾病死亡的风险下降了24%。上述优势,不论年龄、是否绝经以及激素受体阳性与否,都成立。 当然,凡事都是有代价的。剂量密集的方案,副作用更大,而且从长远来讲,可能诱导产生的第二原发肿瘤(尤其是血液系统肿瘤)似乎略微更多一点。 上周,该临床试验的随访已经超‍过了10年,《Annals of oncology》杂志发布了更新以后的随访结果。1284名患者,随访超过10年,这是多大的毅力和工作量。中位随访122个月后,剂量密集组的无疾病进展生存率是56%,传统方案组是47%;10年的总生存率分别是69%和59%——十年随访,生存率依然相差十个百分点。剂量密集组658人中有9人出现了第二原发肿瘤,而传统化疗组626人中有2人出现了第二原发肿瘤——舍不得孩子,套不得狼。 药物种类完全一样,单纯改变组合方式和用药周期,十年生存期差出十个百分点,不得不说,老药的合理使用,依然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挖掘的领域。 参考文献: [1]Intense dose-dense sequential chemotherapy with epirubicin, paclitaxel, and cyclophosphamide compared with conventionally scheduled chemotherapy in high-risk primary breast cancer: mature results of an AGO phase III study. J Clin Oncol. 2010 Jun 10;28(17):2874-80 [2]Ten-year Results of Intense Dose-dense chemotherapy show superior survival […]

小D
谁说肝癌没新药?一个肝癌患者都该关注的新药:布立尼布

谁说肝癌没新药?一个肝癌患者都该关注的新药:布立尼布

  看到“临床招募”这个金字招牌,相信大家都明白我们今天的主题了:推荐优秀的临床药物,帮助咚友选择适合的临床试验。 没错,今天我们给各位肝癌患者介绍的是一款新药:布立尼布,它有更复杂的全称:丙氨酸布立尼布。虽然有些拗口,但看完这篇推送后,相信各位肝癌病友会记住这个新药的名字。   “肝癌患者都该关注的新药” 在文章标题里,布立尼布被我们称为“肝癌患者都该关注的新药”。之所以这么说,都来自于布立尼布对肝癌显示出的优异疗效,促使我们对它做了进一步了解。 在对布立尼布的相关临床数据做了仔细分析后,我们发扬锲(si)而(pi)不(lai)舍(lian)的精神和布立尼布专利中国所有者——再鼎医药有限公司取得了联系。最终了解到了全面的临床数据,同时也促成了这次咚咚肿瘤科招募肝癌患者参与布立尼布临床试验的机会。 关于布立尼布的疗效与数据容我卖个关子,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下肝癌的治疗现状: 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PLC)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由于国人特殊的饮食环境与习惯,肝癌在中国披上了一层“中国特色”的外衣:目前,我国肝癌每年新发病患者约为45.7万人,新发病例占全世界的55%。国内的肝癌大部分是由于乙肝病毒(HBV)感染引起的,少部分和酗酒、黄曲霉素有关。 在所有恶性肿瘤中,肝癌的恶性程度名列前茅。由于起病隐袭,早期症状不典型和诊断困难,肝癌患者在确诊时绝大多数都属于局部晚期或存在远端转移的情况。只有约15%的患者确诊时尚属早期,适合手术切除。 对于晚期肝癌患者来说,主要的治疗手段是介入、射频等局部治疗方式和系统性化疗、靶向治疗等全身治疗方式。靶向治疗是肝癌最主要的治疗方式。虽然已有乐伐替尼、瑞戈非尼等靶向药物具备治疗潜力,但目前FDA唯一批准的肝癌靶向药只有索拉非尼(多吉美)一种。 索拉非尼(多吉美)属于血管生成抑制剂,对控制病情发展具有一定效果,但在缩小肿瘤方面表现不佳:三期临床中,索拉非尼(多吉美)针对肝癌的客观缓解率(ORR)仅为2%(安慰剂组为1%),中位生存期10.7个月(安慰剂组为7.9个月)。 说完这些,再来给大家介绍布立尼布为什么可以被称为“肝癌患者都该关注”,就更有底气了: 从目前公布的临床数据来看,布立尼布在各方面的数据中都有非常优异的表现!如临床试验顺利完成,那么布立尼布有希望成为肝癌患者在靶向药方面的新选择。 丙氨酸布立尼布是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VEGFR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FGFR的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简单来说,布立尼布同样是一款血管抑制剂,其靶点与索拉非尼、乐伐替尼、瑞戈非尼等部分重合,但因其作用机制不同,因此疗效与副作用都不尽相同。   划重点内容:布立尼布对肝癌具有明显的疗效 布立尼布在临床试验中,均显示出对肝癌具有明显的疗效。 1:在一项布立尼布作为二线药物治疗肝细胞癌的全球三期临床试验(Global Phase Ⅲ trial,BRISK-PS Study)中: 布立尼布组的ORR(客观缓解率)为12%,安慰剂组的ORR为2%(12% vs 2%); 布立尼布组的DCR(疾病控制率)为71%,安慰剂组的DCR为49%(71% vs 49%); 服用布立尼布的患者中,26例疗效评价为PR(部分缓解),安慰剂组仅有2例疗效评价为PR。 2:另一个全球III期临床研究TACE后辅助治疗的BRISK-TA研究中,布立尼布组有120例中国大陆患者,进行亚组分析后显示: 中国患者的特点与国外患者不同(年龄较小、HBV感染为主); 同样是800mg QD治疗,中国患者的药物暴露量更高,耐受性更好; 布立尼布可以显著延长中国HCC的肝外转移或门静脉浸润时间以及影像学进展时间。 安全性方面,布立尼布同样具备优势:副作用多为1-2级,血管抑制剂类靶向药最常见的副作用——手足综合症发生率为15%,而索拉非尼手足综合症的发生率为45%(Oriental研究)。 以上,布立尼布对肝癌的临床数据给出了非常漂亮的答卷。对于国内的肝癌患者来说,布立尼布如顺利完成数据,在国内上市的话,会是靶向治疗的一个全新选择。   布立尼布的Ⅱ期临床招募 通过与布立尼布的授权公司——再鼎医药有限公司取得联系后,我们了解到目前再鼎正在为布立尼布中国地区的上市进行准备。目前正在积极招募肝癌患者参与一项Ⅱ期临床试验,进一步获取更多数据,期待早日完成上市。 参与临床试验是使用布立尼布的唯一方式。其研究方向是布立尼布用于肝癌患者的二线治疗。即患者在化疗或靶向药治疗进展或不能耐受其副作用后,第二种选择的肝癌治疗药物。在乐伐替尼与瑞戈非尼都价格昂贵与使用不便的前提下,肝癌二线治疗患者选择参加布立尼布的临床试验也是可以考虑的一种方案。 招募条件: 参与临床的患者必须具备影像或病理对肝细胞癌的临床诊断书; 参与临床的患者为二线治疗的肝癌患者。 符合以上条件的肝癌患者,即可联系我们的临床招募专员:咚咚助手小红(微信号:dongdongys1002),或直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咚咚助手小红,具体事宜均可进行咨询。 此外,还有更多临床试验正在我们的储备中,不是肝癌的你也可添加,咨询不同癌种的不同临床。 咚咚临床招募,为你创造更多可能!

小D
光动力治疗:抗癌利器or商业忽悠

光动力治疗:抗癌利器or商业忽悠

  什么是光动力治疗   光动力治疗,就是选择一种能特异性靶向癌细胞的光敏剂,也就是说这个东西能自己找到癌细胞,并且在适当的光波照射下,光敏剂会发生一系列的生物化学反应,杀死癌细胞。 癌症的光动力治疗,已经发展了几十年,在国外已经有一些成功的经验。 以padeliporfin为光敏剂,选择波长为753nm的光波做照射,在低危的、Gleason评分为3分未经治疗的局限期前列腺癌患者中,对比光动力治疗和安慰剂:206名患者的三期临床试验中,光动力治疗组2年的疾病进展率明显下降(从58%下降到28%)、穿刺活检的癌细胞阳性率明显下降(从49%下降到14%)。其副作用主要是前列腺炎和尿储溜,一般在治疗后2个月内均可缓解。 此外,一项入组了29名不可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二期临床试验,接受以以temoporfin做光敏剂的光动力治疗,也取得了初步的疗效:16名患者局部缓解,11名患者疾病稳定,中位生存时间为15.4个月。 此外,光动力治疗用于一些表浅的非常早期的皮肤基底细胞癌或者压根就是良性的血管瘤,在国内外不少医院已经是广泛开展的成熟技术。   A45光动力治疗   今年以来,无锡亿仁医院以及其核心技术A45光动力治疗,由于央视的报道,猛然蹿红。 那么,无锡亿仁医院,到底是家什么医院?在这家医院的官方网站(http://www.wxyiren.com/)上,它介绍自己是美国FOX CHASE无锡癌症中心。 然而,美国FOX CHASE癌症中心去年年底专门发了一份郑重的申明,而且为了方便中国的读者,他们还专门配了中文的翻译,如下: 那么,A45光动力治疗到底是否有效,疗效如何?其实,目前还不得而知。 因为,截止到目前,并没有完成正规的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这是国内外医学家公认的,证明一个抗癌新技术、抗癌新药是否有效的“金标准”),更没有公开发表相关的学术论文,向国内外的医学界同行郑重地宣布他们的抗癌疗效。 据了解,探索A45光动力治疗用于实体肿瘤的临床试验,由山东省肿瘤医院的于金明院士领导,或将不日正式开始。对此,我们热烈期待该研究取得重大突破,造福更多的患者。不过,基于科学研究的伦理,尚处于临床试验阶段的新药、新技术不应该让患者掏钱。 参考文献: [1]Azzouzi AR, Vincendeau S, Barret E, et al. Padeliporfin vascular-targeted photodynamic therapy versus active surveillance in men with low-risk prostate cancer (CLIN1001 PCM301): an open-label, phase 3,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Lancet Oncol. 2017 Feb;18(2):181-191. [2]Arits […]

小D
最新医生问答
最新抗癌笔记
top3

新年打卡

2024年02月17日
top4

好久没来

2024年02月17日
top5

CR

2024年02月01日
top6

七周年纪念!

2024年01月25日
扫描下方二维码回复 666 获取解锁验证码
步骤:[ 打开微信]->[ 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三阴姐妹互助圈"公众号输入 666 获取验证码],即可永久解锁本站全部文章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