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肿瘤资讯
O+Y、D+T、K+Y一线治疗晚期NSCLC 谁是最佳免疫拍档?

O+Y、D+T、K+Y一线治疗晚期NSCLC 谁是最佳免疫拍档?

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是一种T细胞活化的负调控因子,阻断CTLA-4已被证明能够增强T细胞的活化和增殖,包括肿瘤浸润性效应T细胞的活化和增殖。抑制CTLA-4信号传导还可减弱调节性T细胞的功能,这可能有助于T细胞反应性(包括抗肿瘤免疫反应)的普遍提升。其与PD1/PDL1存在协同,使其成为潜在的免疫治疗搭档。其中,纳武利尤单抗(O)+伊匹木单抗(Y)、度伐利尤单抗(D)+Tremelimumab(T)、帕博利珠单抗(K)+伊匹木单抗(Y)等都在肿瘤治疗上进行相应的探索,今天,我们以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为例,看一下这三种方案的疗效: 01 O+Y:CheckMate-227 2020年5月15日,美国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基于CheckMate 227研究1a部分,批准纳武利尤单抗联合伊匹木单抗用于转移性NSCLC成人患者(PD-L1≥1%且无EGFR或ALK基因突变)的治疗,成为全球首个肺癌一线治疗的双免疗法。 CheckMate 227是一项开放性III期临床研究,评估以O药为基础的治疗方案对比含铂双药化疗用于晚期NSCLC患者(包括鳞癌和非鳞癌患者)一线治疗的情况。研究第一部分在评估O+Y与化疗比较时共有两个主要终点:一个是具有PD-L1表达的肿瘤患者的总生存期(OS, 在1a部分评估),另一个主要终点是高肿瘤突变负荷(TMB > 10个突变/Mb,无论PD-L1表达状况如何)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在1a和1b部分评估)。1b部分:在未表达PD-L1(PD-L1<1%)的患者中评估,与化疗(每3周一次,最多4个疗程)相比,O+Y或者O药联合化疗的疗效。 结果显示:在第1部分中,无论患者PD-L1表达状况如何,与化疗相比,O+Y用于高肿瘤突变负荷(TMB≥10个突变/Mb)患者,研究结果达到共同主要终点PFS。此外,相比化疗,O+Y联合治疗用于PD-L1 ≥1%的一线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可以带来更高的总生存期(OS)获益。 在PD-L1≥1%患者中,全球人群和亚裔人群均能持续从O+Y双免疫治疗中得到OS获益,在亚裔人群数据中,双免疫组1年、2年、3年OS率分别为79%、56%和53%,过半患者接受双免疫治疗生存超过了3年,而化疗组这一比例仅为37%。双免中位OS仍然未达到,化疗组中位OS为24.8个月(HR=0.72,95% CI 0.47-1.11),即与单纯化疗相比,双免降低了亚裔患者28%的死亡风险。相比在全球数据中,双免疫组63%、40%和33%的1年、2年、3年OS率,及17.1 vs 14.9月的OS(HR=0.79,95%CI 0.67-0.93)。可以说,双免疫治疗在亚裔患者中的数据毫不逊色。 在ITT人群中(PD-L1≥1%和PD-L1<1%),获益仍显著,亚裔双免疫组1年、2年、3年OS率分别为76%、53%和51%,双免对比化疗中位OS为36.2个月vs 22.9个月(HR=0.66,95%CI 0.48-0.92),与单纯化疗相比,双免降低了亚裔患者34%的死亡风险。而全球双免疫组1年、2年、3年OS率分别为62%、40%和34%,双免对比化疗中位OS为17.1个月vs 13.9个月(HR=0.73,95%CI 0.64-0.84)。证实了亚裔患者与全球的整体人群获益旗鼓相当。 CheckMate-227研究中的安全系数要明显优于化免联合,并优于化疗本身。此次亚裔患者安全性分析再次证实,亚裔患者与全球安全性数据基本一致,尚未发现新的安全信号。 02 D+T:POSEIDON 2022 年 11 月 10 日,FDA已批准tremelimumab(Imjudo)与durvalumab(Imfinzi)和铂类化疗联合用于治疗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且无致敏EGFR突变或ALK畸变。本次批准是基于 POSEIDON 3期试验数据,在随访4年后,总体生存率显著提高,为肺癌患者提供了一种双免疫联合疗法的新选择。 Tremelimumab是一款抗CTLA-4单抗,通过阻断T淋巴细胞表面的CTLA-4的活性,加强T细胞的活化并增强对肿瘤的免疫应答,从而促进癌细胞死亡。Durvalumab则是一款抗PD-L1抗体,此前已在非小细胞肺癌、小细胞肺癌、尿路上皮癌及胆道癌获批适应症。D+T双免组合在许多癌种中展现很好的疗效。 POSEIDON (NCT03164616) 3期临床研究是一项随机、多中心、主动对照、开放标签研究,针对未接受过系统治疗的转移性 NSCLC 患者。患者被随机分配到三个治疗组之一: (1)tremelimumab、durvalumab 和铂类化疗 4 个周期,然后每 4 周进行一次 durvalumab 和维持化疗。患者在第 16 周接受第五剂曲美木单抗治疗; (2) durvalumab 加铂类化疗 4 个周期,随后进行 […]

玉米
《青春有你3》选手蒋智豪肺癌晚期,年仅26岁,妈妈因癌症离世

《青春有你3》选手蒋智豪肺癌晚期,年仅26岁,妈妈因癌症离世

3月10日,《青春有你3》选手蒋智豪选手发文,自己罹患肺癌晚期,目前正在与病魔作斗争。 他在微博上晒出了自己的“全身骨骼显像、骨盆静态显像及双足静态显像及双膝CT影像”报告,报告上显示肿瘤已经弥漫性骨转移。 蒋智豪在微博上写道: 消失的这段时间里,我没有闲着,我在努力和病魔作斗争。这个病让我最爱的妈妈在六年前离开了我…… 没想到这么快到我自己身上了。肺癌晚期这四个字是我消失的原因。 我不抽烟,但却在26岁的年纪要去和他抗争。我真的很辛苦……身体和心理上的痛苦让我想过无数次要结束我这短暂的一生。这个病让我变得很陌生,我站在镜子前甚至都认不出自己,我不敢告诉大家,我只想自己一个人躲起来。是我的家人和身边几个挚友把我从漩涡里拉了出来,让我有勇气去面对剩下的时间。让我可以好好的和大家告个别,也让我和曾经的自己说再见,我还是会努力生活,希望可以多陪伴家人和朋友一些时间!好了以前的故事就讲到这了,我走啦…… 最后希望大家都健健康康,愿天下无癌! –01– 肺癌会遗传吗? 肺癌具有遗传基因易感性,也就是指罹患肺癌的可能性比一般人高,并不是家族中有肿瘤患者就代表其他人都一定会患肿瘤疾病。 如果家族中有近亲属患过肺癌,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您的肺癌患病风险。尤其是对于年轻的(小于50岁)、不吸烟的女性人群,这种遗传易感性表现的更为显著。 多项研究表明:有家族史的患者相比一般人群,患肺癌风险仅高7.2%。 当一个家族的长辈是易患肿瘤的遗传因素,其后代有一定概率遗传此类基因,从而导致其罹患癌症的风险增加。因此便有可能出现一个家族中出现多个肿瘤患者的情况,同时一些环境因素和个人生活习惯都会影响肿瘤的发展。 –02– EGFR T790M胚系突变与家族遗传性肺癌 2020年5月,《Oncologist》发表了一篇EGFR T790M胚系突变肺癌家族史的案例报告:在该家族中,10名携带EGFR T790M胚系突变,其中有5名(50%)被诊断为肺癌,表明EGFR T790M胚系突变与家族遗传性肺癌有关,并在后续的治疗中,可从奥希替尼靶向治疗中获益。 该患者是一名27岁男性,吸烟10年以上(7.5包年),既往无明显病史。 2017年2月,他出现左胸痛,CT显示左上叶有肿块,心包积液少,右下叶有结节。 2017年5月,他接受了左上叶切除,淋巴结清扫和部分心包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为肺腺鳞癌(ASC)。 2017年6月,CT发现纵隔淋巴结肿大及心包增厚,提示转移。 ▲ 腺鳞癌的病理图像 在征得患者同意后,将手术获得的组织样本进行了 YuanSu 450(NGS大panel)肿瘤相关基因检测 。通过比较患者的肿瘤DNA样本和匹配的全血胚系参考样本来鉴定胚系突变。检测结果发现,该肿瘤具有两个激活突变,EGFR T790M胚系突变(频率为50.7%,杂合)和 L858R体系突变(频率为1.3%),其他突变未检测到。【PS.如果用血液ctDNA检测,在具有T790M胚系突变的患者中,cfDNA中的T790M等位基因频率(AF)约为50%,高于EGFR体系驱动基因突变。】 由于患者中发现了T790M胚系突变,随后便从患者的亲属中采集唾液样本进行 sanger测序(一代测序,金标准)验证;结果发现,其一级亲属和二级亲属中分别有60%(3/5)和 67%(6/9)是T790M胚系突变携带者,并且其中 67%(2/3)和 33%(2/6)已被诊断为肺癌,表明EGFR T790M胚系突变与家族遗传性肺癌相关。 ▲ 病人家系谱:该系谱显示了癌症的家族史、基因分型结果和T790M胚系突变携带者的状态。报告了诊断时的年龄(dx),死亡年龄和突变状态。正方形表示男性,圆形表示女性。黑色指的是罹患癌症的人,灰色指的是携带有EGFR T790M胚系突变但尚未患肿瘤的人。(W:EGFR T790M胚系野生型;M:EGFR T790M胚系突变型) 另外,根据OrigiMed实验室提供的检测结果,在中国NSCLC患者中,EGFR T790M胚系突变的频率低于美国和日本患者(0.08% vs 0.54%)。   ▲ 已报道的EGFR胚系突变病例汇总 患者2017年6月份检测到EGFR T790M胚系突变(并携带L858R体系突变),随后于2017年6月28日开始口服奥希替尼治疗。一个月后,患者的心包和左胸腔积液被吸收,肺淋巴结变小,三个月后,患者的症状进一步改善,根据RECIST v.1.1标准,临床反应被分类为完全缓解(CR)。患者接受奥希替尼治疗30个月(至2019年12月),并没有出现与药物有关的重大不良事件。   ▲ […]

玉米
抗炎饮食,预防肿瘤的专家共识

抗炎饮食,预防肿瘤的专家共识

中国癌症报告,肿瘤的发生率和死亡率逐年增加,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1-3]。膳食模式及膳食营养素在肿瘤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4]。膳食炎症指数(dietary inflammation index,DII)是评估机体的整体膳食炎症潜力的客观工具,为探究膳食致炎潜力与肿瘤的关系提供了新思路,近几年被国内外学者关注。 本共识从抗炎饮食角度为肿瘤患者提供预防和辅助治疗策略,根据国内外研究证据和我国居民膳食特点,形成本专家共识。制订本共识的方法学参考了《WHO指南编写手册》和指南研究与评价(Appraisal of Guideline Researchand Evaluation, A-GREE)协作网发表的临床指南编写规范(表1)。证据级别与推荐意见分级采用 GRADE 分级标准。 1. 膳食对机体慢性炎症的影响 机体的慢性低度炎症状态是诱发肿瘤的机制之一。Gaur P 等[5] 研究了炎症标志物与肺癌风险的关系,与健康对照者相比,肺癌患者血清中 C 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 TNF-α)、白介素 6( inter-leukin-6,IL-6)和 IL-8 水平明显升高,并指出这些生物标志物可能是肺癌诊断的有效工具。Frieden-reich CM 等[6]报道了一项病例对照研究,发现 CRP与子宫内膜癌风险之间存在关系,不同类型的子宫内膜癌患者的 CRP 水平都高于对照组。通过改变饮食模式来调节机体的炎症状态是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膳食中的各种生物活性成分(包括能量与营养素)可影响人体内炎症反应过程。膳食模式与机体慢性炎症状态密切相关。大量研究表明,高比例的红肉、高脂食物与机体内促炎症因子 CRP、TNF-α 和 IL-6 有关[7]。地中海膳食模式可降低体内 TNF -α、IL – 6 及 CRP 等炎症因子水平[8]。因此,科学的评价膳食对机体的潜在炎症效应对肿瘤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2. 膳食炎症指数概述 DII 是2009年由南卡罗来纳大学公共卫生研究人员开发[7],他们研究1950年至2007年发表的关于膳食成分与机体炎症因子相关的文献,开发了评估个体膳食炎症潜力的指标。2014 年,Shivappa N等[9]进行了更新。DII 包括 45 种膳食成分,每一种成分摄入量的增加或减少都会影响个体的 DII 评分。DII 的评分基于各项炎症标志物,确定炎症标志物的依据是从 […]

玉米
《2023年度癌症报告》

《2023年度癌症报告》

癌症报告中庞大的数据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提高公众癌症认知,呼吁健康生活,定期体检,才能从根源上降低癌症发病率。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肥胖,不熬夜,常运动,保持一个好心情! 2023年1月12日,全球医学神刊《临床医师癌症杂志》在线发表 《2023年度癌症报告》(Cancer Statistics 2023):从1991年的峰值到最近的2020年,男性和女性的癌症死亡率总和下降了33%,癌症死亡人数的减少避免了大约380万人的死亡!(每年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北美中央癌症登记中心协会,美国癌症协会和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都会联合发布《国家癌症数据年度报告》,提供美国癌症发生率和死亡率的数据更新) 新冠病毒(COVID-19)大流行造成的医疗机构关闭、失业、保险中断以及怕感染新冠会导致癌症诊断和治疗的延迟。尽管影响最大的2020年COVID-19高峰期已过,但医疗保健的提供尚未完全恢复。 Cancer Statistics 2023  预计了2023年美国新发癌症病例和死亡人数数量,以及基于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最新人群数据对癌症发生的全面概述。 –01– 癌症发病基本情况       癌症发病的基本情况    总的来说,美国2023年预计出现1958310例新癌症病例,相当于每天5370例。预计,癌症死亡人数609820人,相当于每天死亡1670人。   对男性而言,前十大患病率最高的肿瘤依次是前列腺癌、肺癌、结直肠癌、膀胱癌、皮肤黑色素瘤、肾癌、非霍金奇淋巴瘤、口腔癌、白血病和胰腺癌。其中前列腺癌最多,约占比29%。   对女性而言,前十大患病率最高的肿瘤依次是乳腺癌、肺癌、结直肠癌、宫颈癌、皮肤黑色素瘤、非霍金奇淋巴瘤、甲状腺肿瘤、胰腺癌、肾癌、和白血病。其中乳腺癌最多,约占比31%。   肺癌是第一致死癌症。数据显示,每天约有350人死于肺癌,几乎是第二大致死癌种(结直肠癌)死亡人数的2.5倍。2023年,在127070例肺癌死亡病例中,约有103000例癌症将由直接吸烟导致,3560例癌症由二手烟导致。 2023年美国估计新癌症病例十大主要癌症类型   –02– 癌症的五年生存率       癌症的五年生存率    20世纪70年代中期,癌症的五年相对生存率仅为49%,2012年-2018年癌症的五年相对生存率增加到68%。 根据种族和诊断阶段,研究人员细化了各种癌症的五年相对生存率,可以看到除了胰腺癌和肾癌生存率相似外,每种癌种中黑人的五年生存率都低于白人。从绝对意义上讲,黑人和白人之间生存差异最大的癌症依次是黑色素瘤(24%)、宫颈癌(20%)、口腔和咽部癌(18%)、膀胱癌(13%)。 总的来看,目前生存率最高的癌种是甲状腺癌(98%)、前列腺癌(97%)、睾丸癌(95%)和黑色素瘤癌(94%),生存率最低的是胰腺癌(12%)、肝癌和食道癌(21%)。 –03– 癌症的死亡趋势       癌症死亡趋势    一般而言,死亡率是比发病率或存活率更好的抗癌进展指标,因为死亡率较少受到检测实践变化带来的偏差的影响。 在20世纪里,癌症死亡率上升,主要原因是烟草流行导致男性肺癌死亡人数迅速增加。然而,由于吸烟的减少,以及癌症的早期发现和治疗的改善,自1991年达峰值后,癌症死亡率持续下降。 到2020年,肺癌死亡率下降至33%,这意味着与死亡率峰值时相比,肺癌死亡人数估计减少3820800人。总体而言,男性肺癌死亡率从1990年至2020年下降了58%,女性从2002年至2020年下降了36%。   第二大致死癌种直肠癌的死亡率也持续下降。自1980年以来,男性结直肠癌的死亡率下降了55%,自1969年以来,女性结直肠癌死亡率下降了61%。 –04– 2020年癌症死亡人数统计       2020年癌症死亡人数统计    2020年,美国共记录3383729例癌症死亡病例,比2019年增加了528891例死亡病例, COVID-19感染占引起死亡增长的2/3的根本原因。 2020年,癌症因素占总死亡人数的18%,是仅次于心脏病的第二大死原。乳腺癌,是40-79岁女性和60-79岁男性死亡的主要原因,脑瘤和神经系统肿瘤是20岁以下儿童青少年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 在20-39岁的男性中,结直肠癌已超过脑瘤,是20-49岁男性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而在同年龄组的女性中,乳腺癌则是主要死亡原因。值得注意的是,黑人女性与白人女性相比,乳腺癌发病率低4%,但是乳腺癌死亡率却高40%,这一差距十年来一直没有变化。尽管宫颈癌是最可预防的癌症之一,但始终是20-39岁妇女癌症死亡的第二大原因。 […]

玉米
【CSCO】胃癌“奇迹”病例指南解读

【CSCO】胃癌“奇迹”病例指南解读

胃癌的传统治疗策略包括手术、化疗和放疗。而以奥沙利铂为主的化疗方案客观缓解率(ORR)仅为35%-40%。近年来,免疫治疗在胃癌领域展现出很好的疗效。目前,国内外指南将PD-1单抗联合化疗作为胃癌一线标准治疗方案。 然而,这一ORR仍不能满足晚期胃癌患者的治疗需求。是否存在ORR更高、安全性佳的方案呢?   正值百“例”挑一第二届大型病例征集活动期间,活动导师江苏省人民医院的陈晓锋教授在会前“CSCO经典病例解读”系列课中带来一例晚期胃癌接受化疗+免疫+靶向一线治疗的病例。 一、病例基本情况   图1:患者基本状况简介(可滑动查看) 1、左锁骨上淋巴结   2、胃小弯处淋巴结 3、腹主动脉旁淋巴结   图2:患者影像学资料(可滑动查看) 从影像学随访结果可见,免疫+化疗+靶向缩瘤效果良好,肿瘤缩小比例达到86%。疗效评估为影像学部分缓解(PR)。   在治疗过程中肿瘤标志物存在一过性升高。    图3:治疗期间肿瘤标志物评估   二、皮疹、化脓性肉芽肿…治疗相关不良事件如何处理?   1、皮疹 该患者在治疗开始1周后出现皮疹,并在24小时内迅速发散至全身。经评估为3级。   图3:患者治疗后出现皮疹   遂给予甲强龙40mg ivgtt qd×2天,皮疹开始消退。随后使用强的松10mg po qd*3天,皮疹完全好转。   陈晓锋教授总结道:“由于小分子TKI、替吉奥等化疗药物、免疫治疗药物均可以引起皮肤不良事件,因此难于鉴别由哪种药物引起。但,皮肤不良事件的治疗方法大同小异,使用激素和抗过敏药物。“   提问:皮肤不良事件使用激素应当注意什么? A、 早期使用 B、 足量使用 C、 快速减量、停药 D、 足疗程使用   答案请在“CSCO经典病例解读”系列课中找。   2、血管增生症   该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2级血管增生症。口唇部与腹股沟出现化脓性肉芽肿。   图4:治疗后出现毛细血管增生合并化脓性肉芽肿   遂予患者腹股沟皮肤及口唇颊粘膜局部切除,并调整阿帕替尼剂量至250mg qd。   陈晓锋教授指出:“针对红点型毛细血管增生,嘱患者减少挤压、摩擦,预防出血,一般无需特殊处理。若出血,可用纱布挤压止血,络合碘消毒。对于化脓性肉芽肿,可采取切除或激光、冷冻处理。”

玉米
肺癌新辅助免疫治疗大盘点,究竟如何组合效果最好

肺癌新辅助免疫治疗大盘点,究竟如何组合效果最好

根据临床试验数据,NCCN专家组建议某些可接受辅助化疗的患者在手术评估后改为接受术前全身治疗(也称“新辅助治疗”)。新辅助免疫治疗可以降低可切除肺癌患者术后复发或远处转移的风险,延长患者生存期,其疗效优于新辅助化疗。但是当前新辅助免疫治疗方案较多,且手术时机、疗效评估等问题仍未有定论,那么我们该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新辅助免疫方案呢? 免疫单药的新辅助免疫治疗 在一项新辅助免疫治疗的单臂临床研究Check-Mate159中,Ⅰ~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在术前接受两个周期的纳武利尤单抗治疗后,21例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中20例实现了根治性切除。患者对纳武利尤单抗的耐受性良好,未出现手术延期,患者的主要病理缓解(MPR)率达到了45%(9/20),18个月无复发生存率为73%。 一项开放标签单臂Ib/II期研究(NCT02259621)详细介绍了纳武利尤单抗作为新辅助治疗研究的5年临床结果,这是所有癌种中新辅助抗PD-1的最长随访数据。数据显示中位随访时间为63个月,5年RFS和OS率分别为60%和80%。MPR和治疗前肿瘤PD-L1阳性(TPS ≥1%)均趋向于有利的RFS ; HR分别为0.61 [95%CI,0.15-2.44]和0.36(95%CI,0.07-1.85)。在 5 年随访中,9例MPR患者中有8例(89%)存活且无病。MPR患者中无癌症相关死亡。相比之下,6/11没有MPR的患者经历了肿瘤复发,3人死亡。结果表明新辅助纳武利尤单抗治疗可切除NSCLC的五年临床结局与历史结局相比更具有优势。 图1.接受新辅助纳武利尤单抗后接受确定性切除的患者的无复发生存期 (A) 和总生存期 (B)。C描述了纳武利尤单抗新辅助治疗后有或没有主要病理反应的患者的无复发生存期。D显示通过治疗前肿瘤PD-L1表达分层的无复发生存期 2019年美国癌症研究协会年会发布了LCMC-3(NCT02927301)研究的中期数据。纳入中期分析的101例接受阿替利珠单抗治疗的NSCLC患者中,90例接受手术治疗。排除8例驱动基因阳性患者,MPR率为18%(15/82)。2021年该研究更新数据结果显示,2个周期的阿替利珠单抗治疗方案患者MPR率为20.4%,完全病理缓解率为6.8%。由于上述研究均为单臂研究,缺少对照组,且由于样本量较小,尚无法确定最优方案,但研究结果数据均优于过去新辅助化疗所取得的数据。 PD-1抑制剂与CTLA-4抑制剂联合疗法 PD-1抑制剂与CTLA-4抑制剂联合疗法在转移性黑色素瘤、晚期肾细胞癌、晚期NSCLC、微卫星高度不稳定性或错配修复缺陷的转移性结直肠癌中的疗效已经在多项临床研究中得到证实。接受纳武利尤单抗联合伊匹木单抗治疗的晚期NSCLC患者中位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为17.1个月,优于化疗组(13.9个月),且发生3或4级治疗相关不良事件的比例低于化疗组。NEOSTAR(NCT03158129)研究将44例Ⅰ~ⅢA期NSCLC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比新辅助免疫单药治疗(纳武利尤单抗)和联合方案(纳武利尤单抗联合伊匹木单抗),最后1次给药后3~6周进行手术。结果显示89%的患者达到了R0切除,单药组MPR率为22%(5/23),联合治疗组MPR率为38%(8/21)。 免疫治疗联合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 一项Ⅱ期前瞻性、单臂临床研究(ChiCTR2000033588)旨在评估新辅助卡瑞利珠单抗联合阿帕替尼在可切除 NSCLC 患者中的活性和安全性。78名接受治疗患者中,有65名(83%)患者接受了手术。所有(65名)患者均实现了R0手术切除。在65名患者中,37名(57%,95% CI 44%-69%)患者获得MPR,其中15名(23%,95% CI 14%-35%)获得病理完全缓解(pCR)。这是全球首个报道抗PD-1抗体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的去化疗方案在可切除NSCLC新辅助治疗中的应用。 新辅助免疫治疗联合化疗 近日,首个且目前唯一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新辅助免疫疗法在中国获批:PD-1抑制剂纳武利尤单抗(欧狄沃,O药)联合含铂双药化疗用于可切除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成人患者的新辅助治疗,无论PD-L1表达水平。此次获批是基于CheckMate -816临床研究,其主要终点结果显示,术前接受纳武利尤单抗联合化疗的新辅助治疗的患者中,有24%在手术切除的原发灶和淋巴结标本中均未发现存活肿瘤细胞,即达到病理学完全缓解(pCR),这一比例是化疗组(2.2%)近11倍。显著延长了患者中位无事件生存期(EFS)至31.6个月,较单用化疗(20.8个月)延长近11个月,可降低37%的疾病进展、复发或死亡风险。 图2.CheckMate -816主要终点:pCR结果 图3.CheckMate -816主要终点:EFS结果 3月1日,MSD宣布KEYTRUDA的3期KEYNOTE-671试验,作为可切除的II、IIIA或IIIB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围手术期治疗方案,达到了其双重主要终点之一。基于 KEYTRUDA的方案在病理完全反应和主要病理反应的关键次要终点方面也显示出统计学上的显著改善。FDA接受了基于这些数据的申请,并将PDUFA日期定为2023年10月16日。 图4.来源于默沙东官网 PD-L1单抗度伐利尤单抗(Imfinzi)联合新辅助化疗用于可切除NSCLC术前新辅助治疗的III期临床试验AEGEAN研究结果取得了积极进展。根据AEGEAN研究最新披露数据,相较于单独新辅助化疗,联合疗法显著改善了病理完全缓解(pCR),同时还观察到了主要病理反应(MPR)的统计学显著改善。 图5.来源于阿斯利康官网 目前对于新辅助免疫治疗的联合方案、剂量、周期的选择尚无明确定论,正在进行的新辅助免疫治疗联合化疗的Ⅲ期临床研究包括CheckMate77T(NCT04025879)、Impower030(NCT03456063)等,这些研究有望进一步对比不同治疗方案的疗效。 新辅助免疫治疗联合放疗 SQUAT研究计划纳入ⅢA~B期N2的NSCLC患者,接受同步放化疗和新辅助免疫治疗(卡铂+紫杉醇+度伐利尤单抗+50 Gy放疗),并在放疗后的2~6 周内进行手术切除及纵隔淋巴结清扫。该研究在2020年1月至2021年3月已招募15例患者,研究结果值得期待,或有助于为可切除的N2阳性NSCLC患者建立新的治疗策略 。 非小细胞肺癌新辅助免疫治疗专家共识 免疫单药的新辅助免疫治疗 共识 1:可考虑对可切除的IB – IIIA期NSCLC患者术前使用新辅助免疫疗法联合或不联合铂类化疗。 共识2:没有证据表明分子标志物可以统一预测新辅助免疫治疗的疗效,因此基于生物标志物的选择不是必需的。然而,对于具有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敏感突变/ALK融合等潜在不利因素的患者,应谨慎使用新辅助单药免疫治疗。 共识3:免疫新辅助治疗推荐2-4个周期,每2个周期后复查评估更新治疗方案。 共识 4:最好通过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 (PET)-计算机断层扫描 […]

玉米
临床干预遗传性卵巢癌,这种疗法了解一下

临床干预遗传性卵巢癌,这种疗法了解一下

中国每年卵巢癌新发病例5.21万,死亡病例2.25万。同时,多数卵巢癌患者发现时已为晚期,总体疗效并不理想,多数患者最终死于肿瘤复发和耐药,5年生存率不足50%,有效预防及早期发现有利于提高卵巢癌的整体疗效。 流行病学研究 显示,一般人群一生罹患卵巢癌的概率约为1.5%,携带BRCA1/2基因致病突变的女性发生卵巢癌的概率显著提高。有研究报道,携带BRCA1基因致病突变的女性罹患卵巢癌的概率高达59.0%,携带BRCA2基因致病突变的女性罹患卵巢癌的概率为16.5%。此外,携带其他同源重组修复通路相关基因及错配修复基因致病突变同样会增加罹患卵巢癌的风险,根据基因不同发病风险为3% ~ 11%不等。(推荐阅读:家族遗传性肿瘤—卵巢癌) 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指南推荐,对于携带卵巢癌易感基因突变的患者,在相应年龄进行预防性输卵管卵巢切除术(risk reducing salpingo-oophorectomy,RRSO)。RRSO是否同时行子宫切除目前仍存在争议。近年来,有学者提出预防性输卵管切除及延迟性卵巢切除术(prophylactic salpingectomy with delayed oophorectomy,PSDO)概念,以避免过早切除卵巢对机体造成损害,其预防效果仍待证实。 –01– 预防性输卵管卵巢切除术(RRSO)适用人群 目前NCCN指南明确建议的进行预防性手术的遗传性卵巢癌高危人群及其年龄为BRCA1(35 ~ 40岁)、BRCA2(40 ~ 45岁)、BRIP1、RAD51C和RAD51D(45 ~ 50岁)。此外,林奇综合征患者,一生中卵巢癌的发病风险为3.0% ~ 11.0%,子宫内膜癌的发病风险为12.8% ~ 48.9%,其发病风险会依据基因突变的具体情况而有所不同。因此,对于林奇综合征患者可考虑行预防性子宫切除术+RRSO。 对于其他遗传性卵巢癌相关基因突变携带者,是否需行预防性手术仍存在争议。有研究提示,PALB2基因突变可增加罹患卵巢癌的风险,但由于携带突变样本量较小,仍需大样本人群研究证实。目前,仅部分中心推荐对PALB2致病突变携带者进行预防性手术。对于携带TP53突变者,即利-弗劳梅尼综合征患者,尽管目前无明确证据证实其卵巢癌发病率显著升高。但基础研究提示,输卵管伞端TP53突变是STIC及高级别浆液性癌的前驱病变。因此,在临床实践中,需结合患者基因突变情况、个人史、家族史及手术意愿进行个体化处理。 1. RRSO术前准备 ⑴ 手术时机:推荐携带有害基因突变的患者在完成生育或无生育要求后,进行预防性手术,同时,应告知患者预防性子宫附件切除术后的预期寿命获益随手术时年龄增长逐渐降低。例如,对携带致病基因突变的老年女性,应告知其相应年龄发病风险和预防效果。因此,建议患者在指南推荐年龄及时进行预防性手术治疗。 ⑵ 病情评估:术前应完善CA125及盆腔B超,对于术前存在子宫附件占位性病变或CA125升高的患者,应告知可能根据术中快速冷冻切片病理学检查结果,改变手术方式和范围。同时,因预防性手术取材要求,应提前与病理科沟通,以免术中快速冷冻切片病理学检查影响后续石蜡包埋组织取材质量。 ⑶ 术前告知: ① 替代治疗,尽管预防性双附件切除是目前最有效的降低卵巢癌发病的手段,术前仍需告知其他收效甚微的替代治疗,如密切筛查、药物治疗; ② 不良影响,预防性双附件切除术可直接导致绝经和不育,术前应告知患者绝经所带来的包括骨密度、心血管功能、性生活质量等不良后果,同时,对于仍有生育意愿但短期内不进行生育的患者,可考虑行胚胎冻存、辅助生殖等技术完成生育; ③ 扩大手术,应告知患者术中或术后意外发现卵巢癌的可能,需术中扩大手术范围或二次补充手术。 2. RRSO手术途径 开腹或腹腔镜手术均可,首选腹腔镜手术,有利于全面探查盆腔和腹腔情况。 3. RRSO手术过程 3.1 全面探查   ① 探查上腹部、肠管表面、网膜、阑尾及盆腔脏器; ② 对任何可疑异常的腹腔内病灶进行活检; ③ 收集腹腔冲洗液。 3.2 […]

玉米
NCCN食管癌指南2023第一版出炉!喜迎更多靶向治疗选择

NCCN食管癌指南2023第一版出炉!喜迎更多靶向治疗选择

2023开年来,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指南陆续更新,为2023年全球临床实践提供基于最新循证证据的指导建议。2月28日,NCCN食管癌和食管胃结合部癌指南2023年第一版[1]新鲜出炉,“医学界”特盘点总结其更新内容,供您参考。 ▶ 三大更新要点: 本次更新的内容主要集中于晚期食管癌的系统治疗及随访监测。 根据肿瘤病理的差异,新版指南为腺癌和鳞状细胞癌提供了更具针对性的系统治疗建议。 基于新的循证证据,随访监测建议大幅修改。 更新一:腺癌/鳞癌分列建议,新增BRAF-V600E突变/RET融合靶向治疗方案 2023版指南对晚期食管癌和食管胃结合部癌的系统治疗建议做了大幅修改,并针对腺癌和鳞状细胞癌分别列出不同的治疗建议,并新增了针对BRAF-V600E突变/RET融合阳性这两类患者的靶向治疗方案。 相对上版,晚期食管癌一线系统治疗方案的修订内容包括: ①由于毒性较低,“奥沙利铂通常优于顺铂”,删除“通常”,对奥沙利铂的选择更为明确。 ②对HER2过表达阳性的患者,新版指南中“氟嘧啶类(氟尿嘧啶或卡培他滨)+奥沙利铂/顺铂+曲妥珠单抗+帕博利珠单抗”方案优先级上调,从“其他推荐方案”改为“优选方案”。 ③移除了“多西他赛+卡铂+氟尿嘧啶”这一方案。 二线及后续治疗方案的修订内容包括: ①针对BRAF V600E突变肿瘤,增加了“达拉非尼+曲美替尼”作为一种治疗选择。 达拉非尼+曲美替尼用于“异病同治”BRAF突变实体瘤的疗效在多项研究中得到证实。NCI-MATCH试验的子方案H(EAY131-H)在携带BRAF V600突变的实体瘤、淋巴瘤或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研究达拉非尼联合曲美替尼的疗效,35例患者入组,29例纳入方案预先规定的主要疗效分析。确认的客观缓解率(ORR)为38%,中位缓解持续时间(DoR)为25.1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11.4个月,中位OS为28.6个月[2]。此外,ROAR研究也证实了该组合在实体瘤中的疗效和良好安全性。 ②针对RET融合阳性肿瘤,增加了“塞普替尼”作为一种治疗选择。 该推荐主要基于LIBRETTO-001研究结果[3]。这是一项1/2期、单组、开放标签的篮子试验,旨在评估赛普替尼对RET融合阳性的非肺癌或甲状腺癌的晚期实体瘤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研究结果表明,在41例可评估疗效的患者中,客观有效率为43.9%,表明赛普替尼在RET融合阳性的实体肿瘤患者人群中显示了具有临床意义的有效性,其安全性与其他适应症中的观察结果一致。这表明包括RET融合在内的全面基因组检测对于识别可能受益于赛普替尼的患者至关重要。 修改后,治疗推荐如下: 表1 晚期腺癌系统治疗一线方案 表2 晚期鳞状细胞癌系统治疗一线方案 表3 晚期腺癌系统治疗二线或后续治疗 表4 晚期鳞状细胞癌系统治疗二线或后续治疗 更新二:随访/监测大幅修改,优化分期推荐,流程更为直观 对早期食管癌患者,新版指南指出,经初始治疗后,如无症状,建议在第1-2年每3-6个月做1次体检,第3-5年每6-12个月做1次体检,并删除了前一版指南中的“然后每年1次”。 在“监测原则”中,新版指南根据近期的循证证据对随访/监测流程进行了优化,内容如下: 表5 监测原则 更新三:顺铂方案优先级下调,术后治疗统一表述 新版指南将氟尿嘧啶+顺铂方案从根治性同步放化疗方案的“优选方案”转移至“其他推荐方案”。“术后化疗”、“术后放化疗”表与“术后治疗”表合并,其内容包括: 表6 术后治疗 参考文献: [1] NCCN食管癌和食管胃结合部癌.2023年V1. [2] Salama AKS, Li S, Macrae ER, et al. Dabrafenib and Trametinib in Patients With Tumors With BRAF(V600E) […]

玉米
晚期肿瘤患者可能出现的需要引起警觉的十种临床表现,分别需要就诊于哪些科室?

晚期肿瘤患者可能出现的需要引起警觉的十种临床表现,分别需要就诊于哪些科室?

晚期患者虽然经过积极救治,有的可以治愈或存活5年以上,同时随着医学的进步、新药的出现,这个比例也在缓慢升高。但是大多数患者,从诊断晚期肿瘤开始到死亡,通常都在5年以内,在这段时间内,患者会接受各种不同的全身治疗和局部治疗,并可能随着病情的进展出现多种不同的临床表现,其中十种情况出现后经常意味着病情相对严重,在出现这些临床表现时一定要警觉。 本文罗列出这十种临床表现,提醒医生和患者家属注意识别,并积极干预和治疗,争取缓解症状和生存更久。本想写相应的治疗策略,但实在是太复杂,只能先帮助患者和家属学会识别,并弄清楚出现这些症状的时候应该去什么科室就诊。 第一种:体力状态差(ECOG≥3分或KKPS≤50分) 这其实是最重要的一条。 几乎所有的晚期肿瘤都会出现体力状态逐渐下降,无法避免。当ECOG≥3分时,意味着白天的卧床休息时间大于50%,继续恶化就会导致卧床不起,通常意味着肿瘤终末期。见下图的ECOG评分表(一般状况评分等同于体力状态评分): 尽可能保持良好的体力状态,即使保持不住,也需要想办法延迟体力状态的恶化,越慢越好。我在既往的文章中写过保持良好体力状态的最重要的几种方式,参见《如何保持和改善肿瘤患者的体力状态?》,有兴趣的患者可以阅读。 记住这句话:晚期患者除了争取接受最好的标准治疗,尽量维持良好的体力状态是重中之重,做的越好,活得越长,生活质量也越好。 就诊科室: 营养科、肿瘤内科。 第二种:持续的高钙血症 高钙血症指的是血中钙离子高于正常水平,严重升高甚至可能导致生命风险。症状没有特异性,包括:乏力、虚弱、恶心、呕吐、腹痛、骨痛,严重者有多尿、意识不清和昏迷。 当患者出现明显的上述症状时,抽血查血钙水平升高,通常可以确诊。 就诊科室: 肿瘤内科,必要时内分泌科协助。 第三种:脑膜转移 脑膜转移不是脑转移,这是两码事,脑膜转移比脑转移更严重的多,预后更差。 人体的大脑和脊髓被一层薄薄的膜包裹,就是脑膜(meninges),很薄但是内部的层次结构却非常复杂,从外到内,分为硬脑膜、蛛网膜和软脑膜。 主要症状:头痛、恶性、呕吐、颈背疼痛、颈部强直、下肢无力和行走不稳。通常头颅增强核磁以及腰穿可以诊断明确。 就诊科室: 神经外科、肿瘤放疗科、肿瘤内科。 第四种:谵妄 谵妄叫做delirium,称为急性意识错乱状态,是一种急性发作的症候群,特点是意识不清醒、神志不清、注意力差、失去定向感、语无伦次、情绪激动或呆滞、睡眠-清醒周期紊乱、有时清醒有时昏睡、经常出现妄想和幻觉。病情经常起伏不定、时好时坏。 就诊科室: 精神病科、心理科、神经内科。 第五种:恶性肠梗阻 恶性肠梗阻指的是原发或转移性的恶性肿瘤导致的肠梗阻,症状和普通肠梗阻基本一致:腹痛、腹胀、呕吐和排气排便减少。但是,除了小部分恶性肠梗阻能通过手术和药物的方式缓解,大部分恶性肠梗阻预后极差,失去了积极治疗的指征,很可能一直不能进食,直到最后时刻。  结合症状,然后做立卧位腹平片或腹部CT,即可确诊。 就诊科室: 肿瘤内科,普外科,消化内科。  第六种: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 恶性肿瘤导致的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最常见于肺癌,是由于上腔静脉被肿瘤压迫后狭窄,头面部和上半身的静脉血液回流受阻导致的综合征,表现为:头面部和颈部肿胀,前胸壁静脉扩张,胸闷和呼吸困难。  通常症状加胸部CT检查即可确诊。 就诊科室: 肿瘤放疗科(最重要的治疗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的方式),肿瘤内科、介入科(介入科可以放置上腔静脉支架,明显缓解症状) 第七种:脊髓压迫 脊髓压迫是由于肿瘤直接压迫或转移到脊髓形成压迫导致的严重事件,常见于乳腺癌、肺癌、前列腺癌和肾癌。 症状差别很大,颈部疼痛和背痛是常见症状,经常有胸部和腹部的束带征,并可以放射到后腰、臀部和下肢,也可能有行走困难、排尿困难、尿失禁和便秘,通常所有症状会不断的进行性加重。 结合症状,做核磁或CT即可确诊。  就诊科室: 骨科、肿瘤放疗科,肿瘤内科 第八种:恶液质 恶液质的定义是:非主动减重者的体重丢失、肌肉萎缩、乏力、虚弱及严重食欲下降。晚期癌症患者非常容易出现恶液质,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甚至直接导致死亡。 恶液质患者经常出现饱腹感、味觉改变、食欲丧失、肌肉减少和身体代谢异常,由于癌症的慢性消耗,严重情况下,会导致患者极度的消瘦。 恶液质的分为三个阶段: (1)恶液质前期:体重减轻≤5%,厌食和代谢改变。 (2)恶液质期:6个月内体重减轻>5%,或符合肌肉减少症伴有体重减轻>2%,或BMI<18.5同时体重减轻大于2%。 (3)恶液质难治期:肿瘤持续进展、对治疗无反应,分解代谢活跃,体重持续丢失无法纠正,预计生存期<3月。 所以,晚期癌症患者一定要注意体重,当非主动的体重丢失大于5%时,一定要提高警惕,积极的干预和治疗。 就诊科室: 肿瘤内科、营养科 第九种:恶性胸腔积液 恶性肿瘤出现胸膜转移后,形成液体聚集在胸腔中,这就是恶性胸腔积液,最常见的是肺癌胸膜转移导致,乳腺癌、胃癌等恶性肿瘤也可以引起。(恶性胸腔积液和恶性胸水是一回事,只是不同叫法) 因为恶性胸腔积液压迫肺脏影响呼吸,少量积液通常无不适,中到大量积液通常会出现活动后气短或明显的呼吸困难,甚至不能平卧,有时会有胸痛。 通常胸腔B超或胸部CT、胸片即可确诊胸腔积液,抽取胸腔积液找到肿瘤细胞即可确诊恶性胸腔积液。  就诊科室: […]

玉米
肺癌咯血躲不过?这有一份锦囊请收好!

肺癌咯血躲不过?这有一份锦囊请收好!

肺癌是目前最常见且致死性最高的恶性肿瘤;一部分患者会出现咯血症状,咯血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程度可从痰中带血丝到无痰情况下的大量咯血。 引起咯血的疾病虽然以呼吸系统疾病最为多见,但是循环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先天遗传性疾病及中毒等,均可导致支气管黏膜或病灶毛细血管渗透性增高,或黏膜下血管壁溃破,从而引起咯血。 肺癌患者为什么会咯血? 肺癌患者之所以会咯血,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个原因就是癌细胞生长过快,得不到充分的营养,会出现坏死的情况,肿瘤坏死就会流血。这些血液会随着支气管到达气管,患者就会出现咯血的症状。 第二个原因:是肿瘤已经侵润到了血管,会少量的出血,患者就会咯血,这种原因导致的咯血血量不是很多,大多数情况下只是带有一些血丝。不过也有例外的情况,当肿瘤浸润到了大血管的时候,就会引发大咯血,出血量非常大,会有死亡的威胁。 第三个原因:就是治疗肺癌的药物影响,有些药物会影响骨髓造血,白细胞和血小板会降低,不仅会在皮肤上出现瘀斑,还会出现咯血的问题。 咯血定义及咯血量判断 咯血是指喉以下呼吸道任何部位出血经口腔排出。 咯血量判断: 大量咯血:24 小时内咯血 >500 ml 或 咯血量 >100 ml/次; 中等量咯血:24 小时内咯血在 100-500 ml; 小量咯血:24 小时内咯血 <100 ml; 由于气道分泌物的存在,血液可能淤积于肺内等,故临床实际中在关注咯血量的同时还应当考虑咯血的持续时间、咯血的频度以及机体的状况,从而综合考虑咯血的预后和危险性。 肺癌患者咯血病因及相应特点 任何类型肺癌或任何转移到支气管腔内或肺实质的肿瘤均可导致咯血。 病因主要包括:肿瘤相关血管生成,肿瘤破溃,肿瘤坏死,肿瘤侵犯气道周围血管结构,咳嗽等强烈刺激,有创性检查(支气管镜、穿刺活检等)及系统性治疗(抗血管药物如贝伐珠单抗、安罗替尼等)。 以上原因导致肺部正常血管损伤或新生血管生成,在此过程中血管生长因子可促进支气管动脉增生,导致血管壁变薄较易发生破损出血,从而产生咯血。 少量咯血较大咯血更为常见,鳞癌患者发生大咯血概率最高,这与肿瘤生成、肿瘤空洞形成以及侵犯中央气道相关;而治疗后出现咯血则与癌性空洞、肿瘤坏死相关。 咯血的伴随症状 ➤ 伴发热:肺炎、肺结核、支气管扩张、肺脓肿、流行性出血热、肺梗死等。 ➤ 伴胸痛:大叶性肺炎、肺梗死、肺结核、支气管肿瘤等。 ➤ 伴呛咳:支气管肺癌、支原体肺炎等。 ➤ 伴脓痰:肺脓肿、支气管扩张、空洞性肺结核并发感染、化脓性肺炎等。 ➤ 伴皮肤粘膜出血:见于血液系统疾病、流行性出血热、肺出血型钩端螺旋体病、风湿病等。 ➤ 伴黄疸:大叶性肺炎、肺出血型钩端螺旋体病、中毒性肺炎、肺梗死等。 ➤ 伴口腔及外生殖器粘膜溃疡:结缔组织疾病等。 ➤ 伴杵状指/趾:支扩、肺脓肿、原发支气管肺癌 咯血的治疗 治疗原则:根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和病因确定相应的治疗措施,包括止血、病因治疗、预防咯血引起的窒息及失血性休克等。 常规治疗 监测生命体征及确定咯血量:监测血压、脉搏、呼吸、体温、尿量等,确保生命体征平稳,并记录咯血量。 * 要尽快确定是否为大咯血和是否需要立即抢救,应警惕非显性出血,血液淤积于肺部更易发生呼吸衰竭。 呼吸道管理及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休克、窒息、先兆窒息或低氧血症患者给予氧疗。 * 大咯血发生时首先确保呼吸道通畅,必要时行气管插管,气管插管指证: ①严重的呼吸急促; ②咯血及分泌物无法有效排出; ③严重的换气障碍/逐步加重的低氧血症; ④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⑤快速持续的咯血 […]

玉米
「春季复苏,胃口大开」 等等!这些食物肿瘤患者需忌口

「春季复苏,胃口大开」 等等!这些食物肿瘤患者需忌口

Spring 这几天小编走在上班的路上,看到各种树木开出了小花,发出了嫩芽,不由得感叹春天已悄然来到了身边。一年之计在于春,各类新鲜时蔬以最鲜嫩的姿态被呈上餐桌,弥补了冬季饮食种类的匮乏。舒爽的空气、新鲜的食材渐渐唤醒了心中的馋虫,可是面对丰富多彩的食物,癌症患者们不禁犯起了难。到底哪些食物可以吃,哪些食物有碍于治疗呢?下边就跟随小编看看癌症患者应该如何饮食吧。 恶性肿瘤患者五大忌口 忌口一、服用靶向药/化疗期间禁忌西柚、石榴等水果 这些水果中含有的柚苷、呋喃香豆素类和类黄酮化合物柑桔素等成分,能抑制肝脏、肠道系统中CYP3A4酶的活性,从而干扰人体对靶向药的吸收利用,最终影响靶向药的疗效。因此癌症病人在吃靶向药期间不能吃这些水果以及含有西柚成分的饮料。一项研究表明,果汁中对CYP3A4活性抑制潜力依次为西柚>黑桑葚>野生葡萄>石榴>黑莓。 有文献报道,西柚会影响包括依托泊苷、奥拉帕尼、克唑替尼、厄洛替尼、吉非替尼、卡博替尼、依维莫司、伊马替尼、拉帕替尼、尼罗替尼等多种药物的药效。塞维利亚橙子、杨桃、石榴及相应的果汁同样含有呋喃香豆素,因此,在服用靶向药/化疗期间,还是不要吃这些水果了。 忌口二、乳腺癌避开蜂皇浆、燕窝、雪蛤等雌激素含量多的食物 众所周知,性激素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尤其是内源性雌激素水平持续增高或外源性补充雌激素均可使乳腺癌发病率明显增加,因此乳腺癌患者在日常的饮食中要注意这些雌激素较多的食物。包括蜂皇浆、燕窝、雪蛤、紫河车(胎盘)。 忌口三、使用抗凝药物时应忌口大蒜、生姜、当归 这些食物会使抗凝药物的抗凝效果变强,增加出血的风险。肿瘤患者的血液常处于一种高凝状态,容易形成血栓。肿瘤患者使用抗凝药物的情况并不少见:卧床肿瘤患者及肿瘤相关手术需要预防血栓栓塞,静脉血栓栓塞症的肿瘤患者(发病率4%-20%)需要溶栓…… 因此使用抗凝药物的肿瘤患者应慎食大蒜、生姜、当归。 常用的抗凝药物有: 注射用抗凝药物:肝素、依诺肝素、替他肝素、阿地肝素 口服抗凝药物:华法林、双香豆素、硝酸香豆素 凝血酶抑制剂:水蛭素、阿加曲班 忌口四、烟酒、霉变食物勿碰 霉变食物中含有1类致癌物黄曲霉素,黄曲霉素是砒霜毒性的68倍,即使是少量基础!黄曲霉毒素常见于霉变的坚果、谷物或发酵食物中,如果人体长期摄入黄曲霉毒素,会增加肠癌、胃癌、肝癌等癌症风险。 吸烟与饮酒是明确的1类致癌物,过度烟酒会导致患癌概率大幅提升。不仅如此,烟酒的摄入会导致癌细胞发展、转移的速度相对增快,导致生存期降低。因此,肿瘤患者在治疗中最好避免烟酒的摄入。 忌口五、适当忌口高脂肪、高糖、高淀粉的食物 这些食物的主要问题是会导致超重或肥胖,超重或肥胖至少与13种不同类型的癌症相关,还会增加一些肿瘤的死亡、复发的风险。含糖饮料可能会直接促进肿瘤的生长和恶化。适当忌口高脂肪、高糖、高淀粉的食物,对于肿瘤患者来说大有裨益。 这时候就有读者问,这也不能吃,那也不能吃,那什么才是癌症患者可以吃的呢? 不急,下面我们就看看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恶性肿瘤患者膳食指导》,做到科学规范饮食,精准调控摄入量。   恶性肿瘤患者膳食指导原则 1 合理膳食,适当运动。 2 保持适宜的、相对稳定的体重。 3 食物的选择应多样化。 4 适当多摄入富含蛋白质的食物。 5 多吃蔬菜、水果和其他植物性食物。 6 多吃富含矿物质和维生素的食物。 7 限制精制糖摄入。 8 肿瘤患者抗肿瘤治疗期和康复期膳食摄入不足,在经膳食指导仍不能满足目标需要量时,建议给予肠内、肠外营养支持治疗。 恶性肿瘤患者能量和营养素推荐摄入量 1 能量 一般按照 20 kcal/(kg·d)~25 kcal/(kg·d)(非肥胖患者的实际体重)来估算卧床患者的能量,30 kcal/(kg·d)~35 kcal/(kg·d)(非肥胖患者的实际体重)来估算能下床活动患者的能量,再根据患者的年龄、应激状况等调整为个体化能量值。 2 蛋白质 一般可按 1 kcal/(kg·d)~1.2 g/(kg·d)(非肥胖患者的实际体重)给予,严重营养消耗者可按 […]

玉米
FDA授予CEACAM1/5抗体YB-200孤儿药称号,用于治疗肝细胞癌患者

FDA授予CEACAM1/5抗体YB-200孤儿药称号,用于治疗肝细胞癌患者

Ymmunobio是一家专注于癌症患者创新疗法开发的临床前生物技术公司,该公司在一份新闻稿中宣布其正在研究的CEACAM1/5抗体YB-200已被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授予孤儿药称号(ODD),该抗体用于治疗肝细胞癌(HCC)。 Ymmunobio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Katrin Rupalla博士在一份新闻稿中说:“这是我们开发CEACAM抗体作为抗癌治疗方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我们很高兴继续研究CEACAM抗体治疗肝细胞癌。” YB-200:针对CEACAM1/5的抗体 CEACAM1和CEACAM5是癌胚抗原(CEA)家族的成员。CEACAM1在多种免疫细胞上表达,并作为细胞间的通信分子,与免疫细胞的激活、凋亡、增殖和分化有关。 在病理生理阶段,CEACAM1和5在包括乳腺癌、肺癌和胃肠道癌在内的各种恶性肿瘤中表达异常。这似乎与免疫细胞和肿瘤细胞之间的同质性CEACAM1和异质性CEACAM1相互作用介导的一种新的检查点封锁机制有关。 CEACAM1/5表达通常与不良预后相关。YB-200是一类新的CEACAM1抗体的一部分,它提供检查点抑制以及对免疫细胞的直接免疫激动作用。具体来说,YB-200是一种针对CEACAM 1/5的新型IgG1抗体,除了可能抑制肿瘤细胞上CEACAM1和CEACAM1和CEACAM 5的亲同和异亲检查点封锁外,它还显示出保留CEACAM1对白细胞的免疫兴奋功能。 临床前研究 一项研究YB-200在体内HCC模型中抗肿瘤活性及其对免疫细胞影响的临床前数据已在第37届SITC年会上中发表。 YB-200的抗肿瘤活性是用经过验证的反动生物公司的SubQperior®实验性同基因肝脏Hepa-1-6肿瘤模型进行评估的。将肿瘤细胞注入C57BL/6小鼠乳腺脂肪垫。注射肿瘤细胞后第5天,动物随机分为两组。中位肿瘤大小约为50 mm。 小鼠每两周腹腔注射同型对照或YB-200 10mg /kg,共3个周期。第20天处死动物,取肿瘤进行流式细胞术分析。使用反动生物All-in-one染色板进行免疫细胞分析 结果在耐受良好的剂量下,与同型对照相比,YB-200治疗后肿瘤生长减少约80%,达到预定的统计学意义阈值。流式细胞仪分析显示,与同型对照相比,YB-200导致肿瘤微环境中的b细胞增加了10倍。此外,观察到CD3+和CD4+T细胞有统计学意义的增加,而粒细胞减少。 在安全性方面,YB-200在临床试验中显示出血小板减少、贫血和3/4级血液学毒性。正在进行多项试验来评估YB-200在胃肠道癌症中的疗效和安全性。 参考文献: 1.Janicot M, Rupalla K, Schmidt A, et al1384 Novel, immune agonistic CEACAM1/5 antibody (YB-200) demonstrates anti-tumor efficacy and significantly increases B-cell response in syngeneic liver Hepa1-6 tumor microenvironmentJournal for ImmunoTherapy of Cancer 2022;10:doi: 10.1136/jitc-2022-SITC2022.1384 2.FDA Grants Orphan […]

玉米
乳腺癌ADC药物不良反应管理,值得收藏!

乳腺癌ADC药物不良反应管理,值得收藏!

抗体偶联药物(antibody-drug conjugate,ADC)是一类由单克隆抗体(单抗)、细胞毒性药物以及将两者连接起来的连接子组成的新型靶向药物,其利用抗体的靶向性将细胞毒性分子选择性地输送到肿瘤细胞,在发挥抗癌作用的同时,避免对健康细胞产生影响。 ADC药物在乳腺癌治疗领域中发展迅速,FDA批准的12种ADC药物中有3种具有乳腺癌适应证。HER-2为探索最多的靶点,其他靶点包括滋养层细胞表面抗原2(TROP-2)、LIV-1(锌转运蛋白ZIP6)和HER-3。 目前,3种ADC药物分别为恩美曲妥珠单抗(T-DM1)、Trastuzumab deruxtecan(T-DXd,又称DS-8201)和戈沙妥珠单抗的乳腺癌适应证已被美国FDA批准,其中T-DM1和戈沙妥珠单抗在国内也已获得批准。另有3种ADC药物[Trastuzumab duocarmazine(SYD985)、ARX788、维迪西妥单抗(RC48)]已进入乳腺癌临床试验阶段。 ADC治疗晚期乳腺癌的关键研究有效性结果 乳腺癌适应证的ADC药物推荐剂量方案 ADC药物治疗乳腺癌患者中常见或需特殊关注的不良反应或不良事件分级标准及处理 一、需要特殊关注的不良反应 1. 肺不良反应 ILD即弥漫性肺实质疾病,是一组由各种原因导致肺部炎症和(或)纤维化的异质性疾病,实际的发病顺序包括一系列的炎症和纤维化。ILD不仅破坏间质床,还改变实质(肺泡、肺泡管和细支气管),并发症包括缺氧恶化、心血管疾病、肺高压及感染。药物诱导为ILD的已知病因之一。 ILD最常报告的症状为逐渐出现呼吸困难,但有时咳嗽为唯一主诉。胸膜炎性胸痛、咯血比较罕见。患者可以完全无症状,但伴影像学异常。双肺底湿啰音为典型体征,但不一定每次查体时都能发现典型体征。全血细胞检查可提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X线检查最常见的特征为网状阴影,也可见结节状或混合状。高分辨率CT(HRCT)典型改变主要累及胸膜下和基底膜,表现为网状、蜂窝状伴或不伴牵拉性支气管扩张。在抗HER-2的ADC中,T-DXd的ILD相关死亡率最高(1.7%~2.2%),其他HER-2 ADC(包括T-DM1、Trastuzumab duocarmazine在内)ILD相关死亡率为0.1%~0.6%。 ADC治疗相关ILD或非感染性肺炎的常规对症处理流程 建议有肺疾病既往史的患者谨慎使用T-DXd或T-DM1。若开始治疗,需密切关注肺部病变的征象,以早期发现和避免重度ILD或非感染性肺炎。建议每4~6周监测并及时评估体征和新发或恶化的呼吸道症状。治疗期间,一旦疑诊ILD或非感染性肺炎,应暂停治疗并考虑立即使用皮质类固醇治疗。确诊后,应根据ILD或非感染性肺炎严重程度来调整剂量。 2. 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减少为接受T-DM1治疗患者中最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其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在亚裔患者中更高。T-DM1治疗期间,血小板减少是减量甚至停药的首要原因。接受T-DM1治疗的患者血小板计数通常在第8天降至最低值,在下一次计划给药前恢复至0~1级。 T-DM1治疗期间出现的≥3级血小板减少很少引起≥3级出血。 建议在每次给药之前监测血小板计数。对于出现血小板减少和正在接受抗凝治疗的患者,应予以密切监测。同时进行患者教育,避免出血。 绝大多数血小板减少可以在治疗暂停、减量或终止后恢复。必要时应给予对症支持治疗,包括处理任何其他潜在的血小板减少原因,如控制感染或凝血障碍等;有指征时(如血小板计数≤10×109/L时)输注血小板以及采取促血小板生成治疗,治疗包括: (1)血小板减少≥2级时给予重组人白介素-11; (2)在血小板减少≥2级时给予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 (3)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TPO-RA),用于rhTPO或rhIL-11未能在下次T-DM1治疗前将血小板计数恢复到≤1级的情况下。 ADC治疗相关血小板减少的常规对症处理流程 临床实践中,rhIL-11推荐剂量为25~50 μg/kg,皮下注射,1次/d,连续用药7~10 d,直至血小板计数恢复正常,或较用药前升高50×109/L。治疗过程中应密切关注并及时处理相关的不良反应,如过敏或超敏反应、房性心律失常和晕厥,以及更常见的水肿和液体潴留等。 rhTPO推荐剂量为300 U/(kg·d),1次/d,连续用药14 d,直至血小板计数恢复正常,或较用药前升高50×109/L。使用过程中监测血常规,每周2次,特殊情况下隔日1次。在接受T-DM1治疗后出现的罕见重度持续性血小板减少(≥3级且持续时间超过90 d)的患者中,绝大部分接受了rhTPO治疗,故使用rhTPO时应注意持续性血小板减少状况。 TPO-RA属于第二代血小板生成生长因子,在持续血小板减少时使用,且不能代替血小板输注;推荐剂量为罗米司亭2~3 μg/kg每周,或艾曲泊帕50~75 mg/d,治疗直至血小板计数恢复正常。 3. 眼部不良反应 有限的数据显示,眼部不良反应通常发生于≥2个治疗周期后,累及眼表,包括角膜炎、干眼症、角膜小囊或沉积物、结膜炎等。患者最常见症状为视力模糊,其次为视力下降和复视。Trastuzumab duocarmazine治疗的患者中眼部不良事件为停药的主要原因(10%~20.8%),包括干眼症、结膜炎和角膜炎,发生率最高接近40%。T-DM1和T-DXd研究也有干眼症的报告,发生率分别为4%和11%,T-DM1相关结膜炎发生率也在4%。 裂隙灯检查为诊断与评估的常规手段。1级不良事件可应用无防腐剂的人工泪液,同时继续原剂量治疗;2~3级不良事件需暂停治疗,可使用自体血清滴眼液,缓解后降级1个剂量水平继续治疗;4级应终止治疗。应避免使用类固醇类药物治疗。当症状恶化或出现2级以上不良事件时,应请眼科会诊。 二、常见不良反应 1. 中性粒细胞减少 ADC含有化疗药物成分,因此均可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以戈沙妥珠单抗最为明显。戈沙妥珠单抗治疗期间患者可能发生重度甚至危及生命的中性粒细胞减少。任何级别、≥3级中性粒细胞减少至首次发生的中位时间分别为19和17 d,持续中位时间分别为8.5和8 d.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为治疗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常规用药。中性粒细胞减少伴发热或存在重复性感染的患者必须立即开始抗感染治疗。根据患者风险程度选择经验性抗生素治疗,高危患者应进行抗真菌预防。 接受戈沙妥珠单抗的患者可考虑G-CSF作为二级预防治疗。对于已知UGT1A1酶活性下降的患者,或出现提示UGT1A1酶活性下降的证据,如急性早发或异常严重的不良反应,应密切监测,必要时暂停或停止治疗。UGT1A1基因检测已被提出用于降低高危UGT1A1基因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风险,以及通过增加剂量来最大化在低危UGT1A1基因型患者中的有效性. 2. 贫血 化疗药物通过直接破坏包括红细胞前体细胞合成在内的造血功能而诱导贫血。与戈沙妥珠单抗治疗的患者发生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特点一致,UGT1A1*28等位基因纯合子个体贫血风险增加,3~4级贫血发生率为25%,而UGT1A1*28等位基因杂合子、野生型等位基因纯合子亚组中3~4级贫血发生率分别为10%和11%。 对于贫血患者,应根据临床症状、恶性肿瘤病程、治疗反应、共病状态或潜在病因以及患者意愿来衡量输血的获益与风险,以选择恰当的对症支持治疗,必要时给予促红细胞生成药物或红细胞输注等。戈沙妥珠单抗治疗时,急性早发或异常严重的不良反应均提示UGT1A1酶活性降低的可能,这类患者应密切监测全血细胞计数。 3. […]

玉米
新医保目录正式实施:ADC新增2款,PD-1全军覆没,最高降94.16%!

新医保目录正式实施:ADC新增2款,PD-1全军覆没,最高降94.16%!

2022年医保谈判从2023年1月5日正式开始,持续了4天,于2023年1月8日正式结束。昨日,2022医保目录正式实施。   根据最终公布的消息来看,本轮医保谈判过后,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内药品总数达到2967种,其中西药1586种。本次医保谈判共有111个药品新增进入目录,谈判和竞价新准入的药品,价格平均降幅达60.1%。   01 最高降幅将近94.16%   根据相关数据,在所有纳入医保的西药中,有许多药物降幅喜人,最高降幅甚至能高达94.16%,单价低至1.18元/片。   降幅超过50%的西药 数据参考:Insight 数据库   非诺贝酸片是本次医保新纳入的化药,该药物是长春海悦药业生产的仿制药,于2022年上市,原研药为美国AR SCIENTIFIC研发的Fibricor。该药物为贝特类药物,用于调节血脂,是独家品种,目前获批的唯一可以联用他汀类药物的产品。   在本次医保谈判中,非诺贝酸片从20.2元/片的价格降到1.18元/片,降幅接近95%。     02 PD-1药物全军覆没   目前国内已上市的 PD-(L)1单抗共有 13款产品,包括9款PD-1单抗和4款PD-L1单抗,当前在医保外总共应该有9个品种。然而,令人惊讶的是,2022年的医保谈判新增产品中,竟然没有一款PD-1产品。   这意味着,2023年PD-1市场将仍然是四大国产PD-1互相厮杀的混乱局面:分别是信达生物的信迪利单抗、恒瑞的卡瑞利珠单抗、君实的特瑞普利单抗和百济神州的替雷利珠单抗。   此次医保谈判中,三款在目录内的产品都有新增适应症。 信达生物/信迪利单抗: 新增适应症为一线胃腺癌和一线食管鳞癌,成为目前唯一将五大一线适应症均纳入国家医保的PD-1 抑制剂,也是胃癌领域首个且唯一纳入国家医保目录的PD-1类药物。   恒瑞医药/卡瑞利珠单抗: 新增适应症为一线食管鳞癌癌、一线鳞状 NSCLC 、一线鼻咽癌、三线及以上鼻咽癌。卡瑞利珠单抗2021年正式进入医保支付,根据相关政策,谈判药品协议有效期为2年,这意味着卡瑞利珠单抗将在本年度到期。   百济神州/替雷利珠单抗: 新增适应症: 二线及以上MSI-H/dMMR实体瘤、二/三线NSCLC、二线食管鳞癌、一线鼻咽癌   本次医保谈判替雷利珠单抗新增4个适应症,这也让该产品成为获批适应症最多的国产PD-1单抗,同时也是纳入医保目录内适应症最多的PD-1单抗。   昨日,百济神州公布2022年度业绩,PD-1抑制剂百泽安®2022年全年在中国的销售额为4.229亿美元。     03 ADC:新增2款产品 截至目前,我国已获批上市的ADC药物共有5款:包括罗氏的恩美曲妥珠单抗、武田的维布妥昔单抗、辉瑞的奥加伊妥珠单抗、荣昌生物的维迪西妥单抗和云顶新耀引进的戈沙妥珠单抗(该产品已被云顶新耀退回)。   原先该领域内只有一款荣昌生物国产HER2 ADC,经过新一轮医保谈判,目前目录内新增了2款进口ADC,分别来自武田与罗氏。   荣昌生物/维迪西妥单抗: 维迪西妥单抗是我国首个自研的HER2 […]

玉米
收好!国家医保药品新目录今天起执行,查看你的常用药是否在这里

收好!国家医保药品新目录今天起执行,查看你的常用药是否在这里

国家医保局公布了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情况和新版目录。新版目录将于3月1日落地实施,预计未来两年之内会为患者减负超过900亿元。为了便于患者朋友们查看相关内容,小编将最新版中抗肿瘤部分盘点如下,一起来看看吧!   注:盘点内容包括药品名称、医保适应症及部分支付价格。*标注部分为没有对外公布进医保后的价格,要过一段时间才能知道哦。   01 14款抗肿瘤药首次挺进医保 目录外新增药品涉及23个临床组别,包括56个慢性病用药(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疾病等)、23个肿瘤用药、17个抗感染用药、7个罕见病用药等,其中14款抗肿瘤药物首次纳入医保。 肺癌新药   1.洛拉替尼 医保适应症:限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阳性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 2.布格替尼 医保适应症:限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阳性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 3.赛沃替尼 医保适应症:限含铂化疗后疾病进展或不耐受标准含铂化疗的、MET外显子14跳变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NSCLC成人患者。 乳腺癌新药   4.哌柏西利胶囊 医保适应症:治疗激素受体(HR)阳性、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阴性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乳腺癌,应与芳香化酶抑制剂联合使用作为绝经后女性患者的初始内分泌治疗。 5.优替德隆注射液 医保适应症:限既往接受过至少一种化疗方案的复发或转移性乳腺癌患者。 6.注射用恩美曲妥珠单抗 医保适应症:1.接受了紫杉烷类联合曲妥珠单抗为基础的新辅助治疗后仍残存侵袭性病灶的HER2阳性早期乳腺癌患者的辅助治疗;2.限接受了紫杉烷类和曲妥珠单抗治疗的HER2阳性、不可切除局部晚期或转移性乳腺癌患者。 7.羟乙磺酸达尔西利片 医保适应症:限既往接受内分泌治疗后出现疾病进展的激素受体(HR)阳性、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2(HER2)阴性的复发或转移性乳腺癌患者。 胃肠间质瘤新药   8.瑞派替尼 医保适应症:限既往接受过3种或以上激酶抑制剂(包括伊马替尼)的晚期胃肠间质瘤(GIST)成人患者 白血病新药   9.奥雷巴替尼片 医保适应症:限T315I突变的慢性髓细胞白血病慢性期或加速期的成年患者 10.维奈克拉片 医保适应症:限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 淋巴瘤新药   11.注射用维布妥昔单抗 医保适应症:限以下CD30阳性淋巴瘤成人患者: 1. 复发或难治性系统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R/R sALCL );2.复发或难治性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R/R cHL);3.既往接受过系统性治疗的原发性皮肤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pcALCL)或蕈样真菌病(MF)。 骨髓瘤新药   12.注射用卡非佐米 医保适应症:限复发或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成人患者,患者既往至少接受过2种治疗,包括蛋白酶体抑制剂和免疫调节剂:1.每2个疗程需提供治疗有效的证据后方可继续支付;2.由三级医院血液专科或血液专科医院医师处方。 前列腺癌新药   13.瑞维鲁胺片 医保适应症:限转移性激素敏感性前列腺癌(mHSPC)患者 14.注射用醋酸地加瑞克 医保适应症:限需要雄激素去势治疗的前列腺癌患者 […]

玉米
简单实用!乳腺癌患者必备的20条干货知识

简单实用!乳腺癌患者必备的20条干货知识

这篇文章小编帮你总结了20条乳腺癌相关的干货知识,包括饮食、运动、用药、康复等,简单实用,收藏这一篇就够了! 01 什么能做? 1、乳腺癌患者常会因能不能吃发物而困扰,其实大可不必!目前,没有吃海鲜、牛羊肉引起乳腺癌转移和复发的例子。相反,海鲜、牛羊肉能为身体提供大量蛋白质,应适当摄入。 2、对于乳腺癌患者来说,喝豆浆是安全的,其中的大豆异黄酮不会增加复发和转移的风险。大豆是天然的优质蛋白质来源,也是很好的肉类替代品,放心喝! 3、“咖啡致癌”这个说法仍然在流传,事实并非如此!世界卫生组织(WHO)已经发文明确指出咖啡不存在致癌危险性。乳腺癌患者如果没有睡眠问题,也没有出现心慌、气虚等,可以适量饮用咖啡,不用太过担心。 4、放化疗期间记得多喝水!放疗患者建议每天饮水不少于2500ml,有利于代谢物尽快排出体外;化疗患者建议每天饮水不少于1500ml,在加快体内化疗毒性药物的排出的同时,还有利于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5、乳腺癌患者要定期自查脖子、锁骨、腋窝、乳房等部位,如果发现体表下出现结节、凸起,触摸感觉有“砂粒样”或者腋窝或锁骨上窝“饱满”感,不论是否疼痛,都应该及时就诊,检查是否有存在肿瘤复发或转移。 6、乳腺癌患复查不可忽视!完成初始治疗后,在没有发现复发或转移的情况下,每3-6个月复查1次,3年后每6-12个月复查1次,5年以后每年复查1次。接受保乳术的患者,建议每6个月进行1次乳腺检查;原位癌患者无需频繁复查,一般治疗后前5年每年2次,之后每年1次。 7、性生活不会导致乳腺癌复发。相反,和谐正常的性生活可以稳固婚姻,还能增强肌体免疫功能,有利于患者的身体康复,甚至能有效预防乳腺癌复发[1]。但要注意行房时,不要过于激动、剧烈,更不能多欲,特别是要做好避孕! 02 什么不能做? 8、西柚(也叫葡萄柚)、塞维利亚橙子、杨桃等含有呋喃香豆素,它会影响靶向药和内分泌药物的代谢,药物长期蓄积在体内,就会产生严重的不良反应。所以服用靶向药和内分泌药物时不要吃以上水果。 9、素食主义、生酮饮食均无证据证明能防止肿瘤复发。可以明确的是,长期素食的患者易出现蛋白摄入不足的情况,生酮饮食会导致维生素和某些微量元素的缺乏,使患者身体更差。再次强调:患者应饮食均衡、营养搭配。 10、建议乳腺癌患者戒掉添加糖,如可乐、甜品、糖果等。我们平时吃的天然食物中,如蔬菜、水果、谷物中都含有糖分,已经足够人体的正常运转所需,无需额外摄入添加糖。 11、压力会让癌症扩散的速度增加6倍[2],对肿瘤患者的康复极其不利。患者应该与家人、朋友、医生多沟通,将自己的压力说出来,共同解决;也可以根据身体情况,选择打太极、练瑜伽等活动来疏解压力。 12、喝酒不仅不能杀死癌细胞,还能加速肿瘤的生长和转移。一项关于乳腺癌的相关研究显示,饮酒的肿瘤患者临床进展快,生存时间短;另外也有实验室研究发现,饮酒可以促进小鼠移植肿瘤的生长及转移[3]。 13、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可加速癌细胞的扩散。如动物内脏、肥肉、血制品等应少吃,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各类膳食摄入的平衡,不要为健康埋下隐患。 14、乳腺癌患者禁止食用蜂王浆、蜂胶,因为会含有动物性雌激素,但蜂蜜是可以食用的。 15、含有双酚A、氯酚、二苯甲酮、对羟基苯甲酸酯这4类内分泌干扰物混合物的化妆品,对乳腺癌患者有影响,患者在选择化妆品时应注意查看其成分,避免这4种物质。另外,一些含有紫河车、雪蛤等成分的护肤品也不建议乳腺癌患者使用。 16、服药期间禁止自行增量或减量。突然增量或减量会导致血药浓度产生波动,影响药效不说,还有可能影响耐药性,甚至产生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 03 以下情况需注意 17、化疗药物不会直接破坏毛囊,所以化疗导致的脱发是可逆的,停止化疗后,头发一般会重新长出来。最常引起脱发的化疗药物有:柔红霉素、环磷酰胺、异环磷酰胺等。 18、中药可以用于肿瘤的辅助治疗,但不推荐作为主要的治疗方案。例如,化疗患者可以用中药减少化疗带来的副作用,手术后可以服用一些中药来调节免疫力。服用中药应告知主诊医师,避免药物相互作用。 19、中国乳腺癌患者生活方式指南推荐,18~64岁的成年乳腺癌患者,每周坚持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每周5次,每次30分钟)或75分钟的高强度有氧运动,力量性训练每周至少2次。 20、很多乳腺癌患者为了方便避孕想安装曼月乐环(避孕环),曼月乐环是孕激素制剂,对于乳腺癌患者是有风险的。因为乳腺癌的发生和发展,很多都与孕激素水平有关,所以,通常不建议患者使用。 参考文献 1、 刘青,张传平,匡凌云,王茂桂.性生活康复指导在女性乳腺癌术后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08(20):91-92. 2、宋崇升. 一件事会让癌症扩散速度增加六倍[J]. 中华养生保健, 2018(10):44-45. 3、 卢艳敏. 饮酒对小鼠乳腺癌生长与转移的影响[D]. 安徽医科大学, 2012.  

玉米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如何选择靶向治疗?NCCN最新指南这样推荐!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如何选择靶向治疗?NCCN最新指南这样推荐!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科主任王洁教授指出:“中国的肺癌治疗与全球的治疗进展保持了相当的同步,其中,最大的进展就是精准靶向治疗。” 靶向药物是针对特定基因突变的明确致癌位点来设计的药物。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靶向治疗大大改善了治疗,使患者在获得良好治疗效果的同时,生活质量得到很大的提高。 NCCN指南,就是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 )发布的各种恶性肿瘤临床实践指南,得到了全球临床医师的认可和遵循。 今天,一起来看非小细胞肺癌NCCN 2022 V5版指南中对于靶向治疗方案的制定! NCCN指南对晚期非鳞癌和鳞癌一线推荐检测: EGFR ALK融合 KRAS ROS1融合 BRAF NTRK1/2/3融合 MET E14 跳跃缺失 RET融合 PD-L1表达 1. EGFR 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尤其是肺腺癌,EGFR基因的突变频率非常高。EGFR突变主要集中在18-21号外显子上,引起EGFR下游通路的激活,细胞的生长不受控制,从而导致肿瘤的发生。 NCCN指南对在EGFR突变进行了细分,分成了19号外显子或缺失L858R组,少见突变(S768I、L861Q、G719X)组以及20号外显子插入突变组,不同突变类型推荐药物不同。 19号外显子或缺失L858R:优选奥希替尼,其他选择:阿法替尼、吉非替尼、达可替尼、厄洛替尼联合雷莫芦单抗或贝伐珠单抗。 注:厄洛替尼联合贝伐珠单抗适用于非鳞癌且无咯血史患者。 S768I、L861Q、G719X:优选阿法替尼或奥希替尼,其他选择:厄洛替尼、吉非替尼或达可替尼。 20号外显子插入突变:系统治疗进展后推荐Amivantamab-vmjw或Mobocertinib。 2. KRAS G12C突变 KRAS基因最常发生突变的位点是第12、13和61位密码子。在KRAS突变类型中,G12C突变最常见,约占所有KRAS突变的44%,最常见的癌种是非小细胞肺癌。 NCCN指南针对KRAS G12C突变阳性患者系统治疗进展后推荐Sotorasib。 3. ALK融合 肺腺癌患者中ALK融合的发生率为3 ~10%,且多发生于年轻并且无吸烟史的患者。 对于国内患者来说,六个ALK抑制剂克唑替尼、阿来替尼、塞瑞替尼、恩沙替尼和布格替尼、洛拉替尼均已上市;其中克唑替尼、阿来替尼、塞瑞替尼和布格替尼、洛拉替尼均已获批一线适应证。 NCCN指南针对ALK基因重排阳性患者优选阿来替尼、布格替尼、洛拉替尼,其他选择:塞瑞替尼、克唑替尼。 4. ROS1 在非小细胞肺癌中,ROS1重排的发生率为1%-2%,常见于女性无吸烟史及年轻的患者。 NCCN指南针对ROS1基因重排阳性患者优选恩曲替尼或克唑替尼,其他选择:塞瑞替尼。同时在脚注中提到,恩曲替尼在一线治疗中可能对脑转移患者更合适。 5. BRAF 2022年6月23日,基于3项临床试验结果FDA加速批准达拉非尼联合曲美替尼用于BRAF V600E突变阳性、不可切除或转移性实体瘤的6岁及以上儿童和成人患者。 NCCN指南针对BRAF V600E 阳性患者优选达拉非尼联合曲美替尼,其他选择:维莫非尼、达拉非尼单药治疗。 6. NTRK […]

玉米
卵巢、宫颈等妇科肿瘤,需不需要做基因检测?NCCN/国内专家共识这样推荐

卵巢、宫颈等妇科肿瘤,需不需要做基因检测?NCCN/国内专家共识这样推荐

妇科肿瘤并不是发病率最高的癌症,但对女性十分致命——早期往往没有症状,一旦发现就是中晚期,手术后容易复发。 –01– 卵巢癌 妇科三大恶性肿瘤之中,卵巢癌的病死率位居首位,严重威胁女性的健康。卵巢癌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生育、生殖内分泌等多种因素有关。 上皮性卵巢癌、输卵管癌和腹膜癌的5个主要亚型和其所占比例以及不同卵巢癌病理类型基因改变特点有所不同: –02– 子宫内膜癌 子宫内膜癌是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逐年上升。风险因素包括高体重指数(BMI)、糖尿病、代谢综合征、雌激素治疗、不孕、初潮早、绝经晚、林奇综合征、Cowden综合征、聚合酶校正相关息肉综合征(PPAP)等。 80%的子宫内膜癌患者诊断时为早期,肿瘤局限在子宫体内,其5年生存率大于95%,如有局部扩散或远处转移,则5年生存率分别降至68%或17%。 67%~91%的子宫内膜癌患者中存在至少一个可能提示美国FDA批准药物或临床试验阶段药物靶点的基因变异。 –03– 宫颈癌 宫颈癌虽然是全球女性第四大癌症,但相比其他癌种,它是目前唯一一个病因明确、预防手段针对性强且效果明显的癌症。 约15%~61%的宫颈癌患者在完成初始治疗的2年内发生转移或复发,约5%的患者初诊时为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分期Ⅳ期。 靶向、免疫治疗近年在宫颈癌中陆续有相应的获批药物。 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药物的发展,大大改善了妇科肿瘤患者的预后。但这些药物的应用与特定的分子突变信息相关。因此,只有筛选出相应的人群进行精准用药,才可能取得相应的疗效。 那么,哪些基因可用于妇科肿瘤的诊疗?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或国内专家共识推荐哪些基因检测呢? 靶向治疗需要关注哪些基因突变? NCCN指南推荐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卵巢癌患者均进行NTRK融合基因检测,指导拉罗替尼、恩曲替尼治疗。 在子宫内膜癌患者中,对于III/IV期或复发性浆液性癌,NCCN指南推荐HER2基因检测,指导曲妥珠单抗治疗。 在卵巢癌中,靶向治疗相关基因相对较多。NCCN指南推荐还推荐BRAF V600E突变检测以及BRCA1/2基因检测,分别指导达拉非尼+曲美替尼或奥拉帕利/尼拉帕利治疗。同时HRD也写入了NCCN指南,提出即使使用过贝伐珠单抗的Ⅱ-Ⅳ期一线化疗CR/PR患者,若BRCA1/2结果为阴性或未知而HRD阳性,推荐奥拉帕利+贝伐珠单抗维持治疗;三线及以上化疗后系统治疗:HRD阳性可考虑尼拉帕利单药治疗。 为什么HRD检测在卵巢癌中非常重要? 同源重组修复缺陷(HRD)是一种基因组不稳定的状态。HRD检测可以使卵巢癌患者PARP抑制剂敏感人群从占20%左右的BRCA突变人群扩大到占50%左右的HRD阳性人群。 PARP抑制剂是目前最新的可用于卵巢癌维持治疗的靶向药物,是维持治疗时代标准治疗方式,可显著延长新诊断卵巢癌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 HRD还存在于多种恶性肿瘤中,乳腺癌、胰腺癌、前列腺癌发生率为12-13%。 免疫治疗需要关注哪些基因突变? 免疫治疗生物标志物MSI/MMR、TMB在卵巢癌、子宫内膜癌和宫颈癌中均进行了推荐检测,但是在不同癌种中推荐药物有所不同。 1. MSI/MMR 指导药物:Dostarlimab-gxly、帕博利珠单抗(卵巢癌),Dostarlimab-gxly、Avelumab(子宫内膜癌),帕博利珠单抗(宫颈癌) 2. TMB 指导药物:帕博利珠单抗(TMB≥10mut/Mb) 在宫颈癌中,NCCN指南还推荐PD-L1表达检测用于指导宫颈癌患者免疫治疗。指导帕博利珠单抗或纳武利尤单抗单抗治疗。 妇科肿瘤会遗传吗?遗传需要关注哪些基因突变? 对于宫颈癌来说,其病因是HPV的持续感染,目前暂无相关易感基因的报道,因此不考虑遗传性。 针对卵巢癌和子宫内膜癌,均已有相关的易感基因报道。 子宫内膜癌相关的遗传综合征有林奇综合征、Cowden综合征(由PTEN基因胚系突变引起)和PPAP(由POLE和POLD1基因胚系突变引起),人群发生率分别为3.0%~5.0%、0.1%和 0.1%~0.4%。NCCN指南推荐通过MMR/MSI状态检测对子宫内膜癌患者进行林奇综合征筛查,对dMMR或MSI-H患者进行林奇综合征相关标本可为活检、刮宫或手术切除的肿瘤标本,术前标本(活检或刮宫)和手术切除肿瘤标本的MMR/MSI状态检测结果高度一致。 卵巢癌相关的遗传综合征有遗传性乳腺癌卵巢癌综合征(由BRCA1/2基因、HR相关基因胚系突变引起)、林奇综合征(MMR相关基因胚系突变引起)及其他肿瘤综合征伴发遗传性卵巢癌(例如STK11基因胚系突变引起)等,10%-15%的卵巢癌(包括输卵管癌和腹膜癌)与遗传因素有关。 基因检测在妇科肿瘤中还有哪些应用? 在子宫内膜癌中,基因检测还可以用于其分子分型,指导预后及复发风险评估。在《子宫内膜癌分子检测中国专家共识(2021年版)》中,推荐对所有确诊的子宫内膜癌患者进行分子分型。美国NCCN指南、欧洲妇科肿瘤学会-欧洲放射肿瘤学学会-欧洲病理学会 (ESGO-ESTRO-ESP)以及国际《FIGO 2018妇癌报告》都推荐子宫内膜癌患者进行TCGA分子分型。 推荐结合POLE基因核酸外切酶结构域突变状态、MMR/MSI状态和p53状态进行综合判定来明确4种亚型分型。其中POLE突变型的预后最好,其次是低拷贝数变异型、MSI-H型,高拷贝数变异型的预后最差。 参考资料: 1.子宫内膜癌分子检测中国专家共识(2021年版) 2.中国家族遗传性肿瘤临床诊疗专家共识(2021 年版)—家族遗传性卵巢癌 3.NCCN Guidelines Version 1.2022 Cervical […]

玉米
患者生存率提升近20%,中国鼻咽癌研究再登《柳叶刀》

患者生存率提升近20%,中国鼻咽癌研究再登《柳叶刀》

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研究,为复发性鼻咽癌奠定了标准治疗方案,也为其他恶性肿瘤的再程放疗提供参考范式。 撰文 | 燕小六 中国是全球鼻咽癌高发地区,近一半新发病例出自我国。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每年诊治患者数几占全球新发病例的5%,是全球最大的鼻咽癌诊治中心之一。 当地时间2月23日,《柳叶刀》在线发表该院鼻咽科副主任陈明远教授团队、广东省人民医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联合研究,称首次在局部晚期复发鼻咽癌患者中,证实超分割调强放疗技术能显著减少再程放疗的晚期毒性反应,提高患者总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研究,为复发性鼻咽癌奠定了标准治疗方案,也为其他恶性肿瘤的再程放疗提供参考范式。”《柳叶刀》同期刊发香港大学临床肿瘤系主任、国际著名鼻咽癌放疗专家Anne Lee教授和新加坡国立癌症中心国际知名肿瘤放疗专家Melvin Chua教授联合述评。 放疗可以“减毒增效” 前述研究于2015年7月启动,共纳入144例复发鼻咽癌患者。按第七版AJCC分期系统,这些患者都是局部晚期且不可手术切除者。他们按1:1,被随机分配到超分割放疗组(72例)和常规分割放疗组(72例)。 陈明远教授告诉“医学界”,他和团队关注超分割放疗技术有十年之久。“放疗已有百年历史。实践经验发现,在总量既定的前提下,每天一次、每次2Gy,连续照射5天,再休息两天,以此循环6-7周,是鼻咽癌根治性放射剂量。这个放疗方案就是常规(标准)分割。” 随着治疗进展、认知增加,学界发现不同肿瘤适用不同的分割方案。针对放疗不敏感的肉瘤或腺样囊性癌等,每次低剂量放疗的“火候不够”、效果不佳。于是,有学者提出“大分割”,即每次增加照射剂量,但减少总照射次数。 陈明远团队发现,“超分割”模式或更适合复发鼻咽癌,每次照射剂量小一点、增加照射次数。这样,正常组织的耐受性更强,毒反应下降,毒反应致死也会减少。陈明远教授形容之“减毒增效”模式。 在前述研究中,超分割放疗组被设定为每日2次低剂量放疗,共54次。对照组是每日1次常规剂量放疗,共27次。研究主要终点是评估3级以上严重晚期毒性发生率和总生存率。 结果显示,相较于对照组,超分割调强放疗将受试者的3级以上严重晚期毒性发生率,从57%降低到34%。常见并发症如鼻咽坏死(19%vs32%)、鼻咽大出血(7%vs21%)、颞叶坏死(10%vs26%)等,发生率均显著降低。导致死亡的严重毒性发生率在超分割放疗组亦显著降低(7%vs24%)。 此外,相对于常规分割组,超分割调强放疗能将患者3年总生存率从55.0%提高到74.6%。 相较于常规分割放疗组,超分割调强放疗组3年总生存率显著提高。来源/受访者提供 在长期生存质量方面,超分割放疗组患者在总体健康状况、角色功能、社会功能、疼痛、经济困难和胃口丧失等领域的生存质量评分结果,均优于对照组。 《柳叶刀》评述称,这是国际首个前瞻性、随机、多中心的III期临床试验。它创新性提出并证实复发鼻咽癌“减毒增效”超分割放射治疗技术。今后有望改写临床实践,造福广大患者。 或是理想分割方式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2021年文章称,以调强放疗为主的综合治疗使得鼻咽癌5年总生存率达到80%以上,局部区域控制率达90%以上。但仍有10%-15%患者出现局部和/或区域复发。这是鼻咽癌主要的失败模式。 中国抗癌协会鼻咽癌专业委员会曾就复发鼻咽癌治疗决策发布共识,称应采用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早期(rT1、rT2期)复发者可手术和放疗,术后切缘阳性者补充放疗。复发分期晚(rT3、rT4期)者的外科手术难度大,应以放疗为主要治疗手段。 陈明远教授表示,在临床实践中,多数复发者发现时已为晚期,丧失手术机会。再程放疗几乎是复发患者唯一的根治性治疗手段。然而,由此带来的远期疗效及不良反应是不可忽视的。 常见的不良反应主要为黏膜坏死(15.7%-50.8%)、颞叶损伤(7.0%-24.3%)、脑神经损伤(9.6%-27.0%)、张口困难(8.6%-23.4%)。再次放疗还易导致鼻咽黏膜坏死和大出血,严重晚期不良反应总发生率高达48.1%-73.7%,死于晚期并发症者高达34.7%-69.2%。 “在进行上述研究前,我们讨论过如何创新分割。理论上,大分割更易杀死鼻咽癌的肿瘤细胞,对控制疾病进展有益。其缺点是正常组织或难耐受,放疗并发症、后遗症可能增加,大出血和死亡风险升高。针对复发性鼻咽癌而言,控制放疗后遗症,可能比控制肿瘤更重要。别人已经证明大分割不行,我们就得换个思路。”陈明远教授说。 前述《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文章表示,针对复发鼻咽癌,目前仍以IMRT技术下常规分割为主,没有明确最佳剂量和分割方式。2014年《肿瘤学》杂志发文称,对117例局部复发鼻咽癌研究发现,大分割组(60Gy,分27次)的5年生存率似乎稍高于常规分割组(68Gy,分34次)(4.2%vs30.3%,P>0.05),前者膜坏死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分割组。而2017年一篇文章对比超分割(64.8Gy,分54次,5.5周完成)与常规分割(60Gy,分30次,6周完成),发现两组生存率相似,但前者可减少鼻咽大出血发生。 陈明远教授针对其研究表示,后续需要大量专家讨论、验证。若得到权威机构、指南推荐,即可在临床广泛开展。 他告诉“医学界”,超分割调强方案没有难度。医疗机构可能要思考的是,患者照射次数增加,或占用更多的医疗资源,治疗费用也可能出现短期升高。从长远看,患者总体生存率改善、后遗症减少,医生面临的诊疗压力也会减小,可谓是双赢局面。 机遇挑战共存 陈明远教授从医20多年。他发现,近年来,国际上修订鼻咽癌诊疗指南,80%依据来自中国学者。其中也有陈明远及团队的研究成果。 2019年,他先后登上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和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年会讲台,分享团队研究成果。其报告的“局部区域晚期鼻咽癌诱导化疗联合同时期放化疗对比单纯同时期放化疗疗效”研究,肯定了诱导化疗在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中的作用,改写鼻咽癌NCCN治疗指南。陈明远表示,如果将放疗比喻成吃饭,化疗比喻成喝汤,这个研究证明“饭前喝汤”更有利于控制鼻咽癌。 在ESMO年会上,陈明远分享研究成果称,在全身化疗基础上联合局部区域放疗,可显著提高转移性鼻咽癌的总生存期。该研究成果改写了美国 NCCN 治疗指南、欧洲ESMO指南、中国CSCO指南和CACA指南等,成功入选美国临床肿瘤学会2021年度“全球ASCO 17大临床肿瘤学重大进展”。这是当年度唯一入选的头颈肿瘤研究成果,也是唯一一项来自中国大陆的研究成果。 更早之前,他和团队在国内外率先创建鼻咽癌微创外科治疗技术体系,确立可手术切除复发鼻咽癌“外科优先”的治疗新规范。陈明远记得第一个接受此术式的患者。他姓张,因为鼻咽癌局部复发来到医院,全部积蓄只有8000元,无法支付高昂的放射治疗费用。经放疗医师介绍,他找到陈明远,只因为外科手术比放疗更便宜。 整个手术历时8小时,陈明远沿着深埋在患者头颅中央的鼻咽肿瘤,一点点将肿瘤周围正常组织分离出来,然后像包饺子一样,把肿瘤包裹在中间,最后完整、彻底切除。如今,陈明远只需20分钟便能完成全部手术。相关成果改写多项国际国内鼻咽癌治疗指南,已经成为可手术复发鼻咽癌的标准治疗方案,并在国内外广泛应用。 陈明远教授表示,我国鼻咽癌发病率总体相对稳定。新加坡、中国香港的鼻咽癌发病率在下降,这可能和戒烟、生活方式改变有关。此外,他在门诊中感受到鼻咽癌发病年轻化,或和健康教育有关。 “现状对我国医疗机构而言,可谓机遇、挑战并存。”陈明远教授称,目前鼻咽癌病因不明,流行病学特征不详,应该加强这方面研究,从而开展早筛早治。 他表示,再过5-10年,中国鼻咽癌5年生存率或能超过90%。要达成这一目标,一方面初诊患者尽可能达到根治。另一方面,要加强复发、坏死和转移等难治性鼻咽癌患者的诊治水平,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提高生存质量,进而整体提升鼻咽癌的治愈率。 指导专家 陈明远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鼻咽科副主任 资料来源: [1]Hyperfractionation compared with standard fractionation in intensity-modulated radiotherapy for patients with locally […]

玉米
重磅!明星药物ENHERTU(DS-8201)在华获批,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患者治疗升维!

重磅!明星药物ENHERTU(DS-8201)在华获批,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患者治疗升维!

2月24日,第一三共与阿斯利康联合开发推广的抗体偶联药物(ADC)优赫得®(ENHERTU,注射用德曲妥珠单抗,Trastuzumab deruxtecan,T-DXd)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单药用于治疗既往接受过一种或一种以上抗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药物治疗的不可切除或转移性HER2阳性成人乳腺癌患者。 优赫得®凭借被高度统计学数据支持的有开创性意义的临床结果,革新中国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治疗标准,有望推动中国抗HER2治疗进入一个新的高度。 图片来源:NMPA 优赫得®由稳定且可裂解的四肽连接子将人源化HER2 免疫球蛋白G1(IgG1)单克隆抗体与拓扑异构酶Ⅰ抑制剂(DXd)结合,是目前唯一药物抗体比(DAR)达到理论上最高值8:1的ADC,具备精准靶向和高效低毒的双重优势。 此次获批基于DESTINY-Breast03临床研究结果,这是全球首个且目前唯一在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二线治疗中头对头对比的ADC药物并取得阳性结果的随机、多中心、开放标签III期临床研究,其中亚洲患者占半数以上。根据该研究于2021年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年会上公布的数据,与对照组相比,优赫得®组的无进展生存期(PFS)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显著改善,将患者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降低72%(风险比[HR] =0.28,95%置信区间[CI]: 0.22-0.37;P=7.8X10-22);此外,无论既往是否进行了抗HER2治疗、疾病史如何,所有亚组中优赫得®治疗均能取得明显PFS获益。 2022年圣安东尼奥乳腺癌大会(#SABCS22)公布的该项研究最新结果认证了优赫得®PFS优势的生存获益转化。数据显示,与对照组相比,优赫得®显著延长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mPFS)达28.8个月(对照组为6.8个月),降低患者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67%(风险比[HR]=0.33;95%置信区间[CI]:0.26-0.43;P <0.000001).;且所有亚组中优赫得®治疗均取得明显PFS获益。此外,关键次要研究终点总生存期(OS) 达到了统计学意义的显著差异,与对照组相比,优赫得®组降低死亡风险36%,虽然两个治疗组均未到达中位总生存期(mOS);且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OS获益具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值得指出的是,研究中优赫得®组21.1%的患者获得完全缓解(CR),即肿瘤病灶完全消失,比对照组提升一倍。 “DESTINY-Breast03这项研究的随访结果证实,与对照组T-DM1相比,接受T-DXd,也就是德曲妥珠单抗治疗的患者客观缓解率高达近80%,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延长近2年,总生存也得到延长,表明T-DXd治疗能够显著改善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患者的预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药物临床试验研究中心(GCP)徐兵河院士表示,“乳腺癌是中国女性发病率最高的瘤种,其中20%的乳腺癌患者为HER2阳性。T-DXd基于其卓越的疗效在中国获批,改变了近10年乳腺癌治疗格局,为中国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选择。” 第一三共亚洲及中南美地区负责人長尾公則先生表示:“第一三共将肿瘤领域放在全球战略转型的重要位置,其中中国市场的发展非常关键。优赫得®在中国获批,是第一三共迈向新里程碑的重要一步。未来我们会基于自身扎实的技术力量以及全球化的运营经验,携手全球战略合作伙伴,进一步植根中国,尽最大之力推动创新药物不断加速惠及中国患者,致力于在2025年成为肿瘤领域具有竞争优势的全球制药创新者。”  第一三共(中国)总裁内田祥夫先生表示:“优赫得®作为新一代抗体偶联药物,开创了晚期乳腺癌全新治疗时代。今天优赫得®首个适应症获批将成为第一三共(中国)在肿瘤领域的重要里程碑,充分证明了我们始终以患者为中心深耕肿瘤治疗领域的决心。未来,我们将不断加速将全球领先的药物尽早带入中国,助力实现‘健康中国2030’战略目标。”  “优赫得®与其所承载的第一三共创新独有的DXd ADC平台技术均已获得学界与行业等多方认可。”第一三共(中国)开发总部总经理绪方恒晖博士介绍,“优赫得®的多项Ⅲ期临床试验正在中国开展中。未来,第一三共将依托领先的技术加速创新,为中国患者带来更多的治疗方案。” 关于HER2阳性乳腺癌 乳腺癌是最常见的癌症,也是全球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2020年全球确诊乳腺癌病例超过200万,导致近68.5万人死亡。在中国,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癌症,2020年新确诊乳腺癌约416,371例,导致117,174例死亡。中国晚期乳腺癌患者总体5年生存率不足50%,患者在经历传统治疗手段后5年内极易出现肿瘤复发和远处转移,存活时间通常较短。   HER2是一种酪氨酸激酶受体促生长蛋白,在多种肿瘤表面表达,包括乳腺癌、胃癌、肺癌和结直肠癌。HER2过表达可能是HER2基因扩增的结果,通常与乳腺癌侵袭性强和不良预后相关。约五分之一的乳腺癌患者被确诊为HER2阳性。   HER2阳性转移性乳腺癌患者接受曲妥珠单抗和紫杉烷初始治疗后,经常会发生进展,因此亟待更有效的选择来进一步延迟进展并延长生存期。 关于优赫得® 优赫得®(ENHERTU,注射用德曲妥珠单抗,Trastuzumab deruxtecan)是一款HER2靶向抗体偶联药物(ADC)。优赫得®采用第一三共专有的DXd-ADC技术,是第一三共肿瘤产品组合中的领先ADC产品,也是阿斯利康ADC科学平台中最先进的项目。优赫得®由HER2单克隆抗体通过稳定的四肽可裂解连接子,与拓扑异构酶I抑制剂有效载荷(喜树碱类衍生物)连接组成。优赫得®以临床成果开启了精准靶向治疗的创新篇章,目前已获得多国药监部门认定。   基于DESTINY-Breast03试验的结果,优赫得®(5.4 mg/kg)已在超过35个国家/地区获得批准,用于治疗既往在转移阶段接受过(一种或多种)抗HER2治疗方案,或在新辅助治疗期间或辅助治疗期间或完成辅助治疗之后6个月内出现疾病复发的不可切除或转移性HER2成人阳性乳腺癌患者。2023年2月,中国国家药监局批准优赫得®首个适应症,单药用于治疗既往接受过一种或一种以上抗HER2药物治疗的不可切除或转移性HER2阳性成人乳腺癌患者。   基于DESTINY-Breast04研究结果,优赫得®(5.4 mg/kg)已在美国、巴西、加拿大、欧盟和澳大利亚获批用于治疗既往在转移阶段接受过化疗,或在辅助化疗期间或完成辅助化疗之后6个月内出现疾病复发的不可切除或转移性HER2低表达(免疫组化[IHC] 1+或IHC 2+/原位杂交[ISH]-)成人乳腺癌成人患者。2022年8月,第一三共已向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提交了针对HER2低表达适应症的上市申请。   基于DESTINY-Lung02试验的结果,优赫得®(5.4 mg/kg)已在美国获得加速批准,用于治疗经FDA批准的检查检测出肿瘤存在HER2(ERBB2)激活突变且既往接受过一种系统性治疗的不可切除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成人患者。该适应症的后续批准取决于确证验证性试验中对临床获益的验证和描述。   基于DESTINY-Gastric01试验的结果,优赫得®(6.4mg/kg)已在多个国家/地区获批用于治疗既往接受过基于曲妥珠单抗的治疗方案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HER2阳性胃或胃食管交界处(GEJ)腺癌成人患者。 *优赫得®乳腺癌HER2低表达适应症,胃癌适应症及肺癌适应症尚未在中国获批。 参考文献: 1. Cortés J, et al. Trastuzumab Deruxtecan versus Trastuzumab Emtansine for Breast Cancer. N […]

玉米
谱新章、愈芳华 | 吴小华教授畅谈卵巢癌诊疗进展,患者长生存或成为可能

谱新章、愈芳华 | 吴小华教授畅谈卵巢癌诊疗进展,患者长生存或成为可能

卵巢癌是病死率最高的妇科恶性肿瘤,70%的卵巢癌患者就诊时已是临床晚期[1]。新诊断卵巢癌初始治疗模式为肿瘤细胞减灭术和以铂类药物为基础的联合化疗。近年来,随着靶向、免疫治疗时代的到来,肿瘤治疗领域也迎来巨变。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ARP)抑制剂的问世为卵巢癌的治疗带来了重大变革,一系列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表明在初始治疗或铂敏感复发治疗获得完全缓解(CR)和部分缓解(PR)后应用PARP抑制剂可显著延长卵巢癌患者的无进展生存(PFS)时间,PARP抑制剂维持治疗改变了卵巢癌的治疗模式[1]。“谱新章、愈芳华——第二届女性肿瘤峰会”现场,医学界肿瘤频道特邀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妇瘤科主任吴小华教授畅谈卵巢癌领域最新进展与探索,促进我国女性肿瘤治疗的健康发展。 “三个70%”,困扰着卵巢癌患者的魔咒 70%的卵巢癌患者就诊时已是晚期;虽然大多数患者经过初始治疗可获得临床缓解,但70%的初治患者接受标准治疗后仍可能在2-3年内复发;卵巢癌患者的五年生存率约为30%,即5年后70%的患者面临死亡风险。这三个70%像魔咒一样困扰着卵巢癌患者。 对此,吴小华教授坦言:“当前,手术治疗依然是卵巢癌患者治疗周期中的重要一环,此后进行的化疗以及维持治疗都建立在R0切除的基础上,R0切除是实现治愈且延长生存期的重要治疗手段。目前为止,前瞻性和回顾性研究证实,R0切除比R1切除的总生存率提高了约1.7倍,比R2切除的总生存率提高了约4倍。任何程度的残留均不利于生存,且更快复发,即使在复发卵巢癌患者中,达到R0的二次减瘤术也能带来显著总生存获益。” 只有达到R0切除的标准,患者才能实现最大的生存获益。吴小华教授表示,目前,随着术前评估的进步以及医生手术技巧的提高,我国卵巢癌R0切除能够达到60%。希望相关部门能加强妇科肿瘤医生的人才建设,提高医生的手术技巧,让更多的患者实现R0切除,为后续的化疗、靶向治疗提供坚实基础。 PARP抑制剂 ,妇科肿瘤的首个靶向药大放异彩 PARP抑制剂是在同源重组基因缺陷(HRD)基础上通过“合成致死”效应发挥抗肿瘤作用的靶向药物,它的问世改变了卵巢癌的治疗模式,使维持治疗成为卵巢癌全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1]。近年来PARP抑制剂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手术+化疗±贝伐珠单抗和PARPi维持治疗已成为一线治疗。 “过去,我们治疗手段是化疗和贝伐珠单抗,但它们只能提高患者的PFS,不能提高总生存期,2014年全球首个PARP抑制剂奥拉帕利上市,重塑了卵巢癌的治疗格局,改变了卵巢癌全程管理的治疗模式,从过去的手术+化疗变成了手术+化疗+维持治疗的模式,可以说开启卵巢癌维持治疗新时代。”吴小华教授说道。 随着奥拉帕利的上市,近年来,PARP抑制剂作为一线维持治疗药物完成了多项Ⅲ期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疗效显著,已成为部分卵巢癌患者一线维持治疗的最佳选择。目前,获FDA批准的PARP抑制剂主要有奥拉帕利、尼拉帕利、Rucaparib等。国内获批卵巢癌维持治疗适应证的PARP抑制剂有奥拉帕利、尼拉帕利和氟唑帕利。其中根据中国抗癌协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CGCS)2021年版指南,奥拉帕利和尼拉帕利被批准用于卵巢癌一线维持治疗Ⅰ类推荐[2]。面对众多PARP抑制剂不断涌现的今天,吴小华教授表示,如何选择药物,如何合理地将药物应用到临床是目前值得考虑的问题。 超7年OS获益,PARP抑制剂书写卵巢癌患者“长生存”奇迹 面对较高的死亡风险,延长卵巢癌患者的生存成为当前困扰妇科医生的难题。在2022 欧洲肿瘤内科学会年会上,SOLO-1研究[3]7年超长随访数据得以公布,为推迟肿瘤复发、延长患者生存并提升治愈可能带来了新的曙光。 吴小华教授介绍,在SOLO-1研究随访7年的OS结果中。中位随访时间达到88.9个月,安慰剂组后线交叉率为44.3%。奥拉帕利组5年与7年分别仍有51.2%和45.3%的患者未接受后续治疗,至第一次后续治疗或死亡的中位时间(TFST)的HR为0.37。奥拉帕利组7年总生存率提升超20%,具有临床获益,总生存(OS)HR为0.55,治疗降低总死亡风险45%。此外,奥拉帕利长期安全性良好,未观察到新的安全信号。 可以看到,SOLO-1研究随访7年的OS结果为新诊断BRCA突变晚期卵巢癌维持治疗提供了更加详实的证据,有望进一步改变卵巢癌治疗的临床实践。 前路漫漫,卵巢癌联合方案及克服耐药仍需探索 卵巢癌是严重威胁女性生命健康的隐形杀手,在基于精准医疗发展的基础上,我们取得了很多进展与突破,但依然有很多值得去研究的方面。 吴小华教授认为,基于PARP抑制剂的联合用药具有很大优势。“药物就是一个双刃剑,联合使用不等同于‘叠加使用’,联合增效可以实现在药物疗效上实现1+1>2的效果。在药物安全性上,不增加新的安全信号应当是联合治疗的追求。目前,关于全身联合治疗及局部联合治疗等方案已有相关研究正在开展之中,在全身联合治疗中,如PARP抑制剂联合免疫或靶向治疗、化疗、抗血管治疗药物等相关探索;在局部联合治疗中,PARP抑制剂联合放疗,腹腔热灌注化疗(HIPEC)等局部治疗手段也在进行相关探索。 “卵巢癌患者的最后经历了铂耐药复发性,这是我们妇瘤科医生的一个痛点、难点,也是我们临床研究的一个热点。未来,抗体偶联药物(ADC)类药物或许能够带来一些突破,同时也期待新的靶向药物或组合药物来克服这一难题。”吴小华教授介绍。当前,PARP抑制剂耐药后的治疗方案,PARP抑制剂后PARP抑制剂的使用,以及联合治疗顺序和方式,治疗时机和治疗时长等都在探索之中。   专家简介   吴小华 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妇瘤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导     

玉米
“刘三姐”扮演者肺癌晚期病危!很多人把早期症状忽视了!

“刘三姐”扮演者肺癌晚期病危!很多人把早期症状忽视了!

近日,著名表演艺术家、“刘三姐”的扮演者黄婉秋病重入院的消息引发关注。 2月22日,据央广网报道,记者从广西桂林市相关部门了解到,黄婉秋于2月18日因左上肺癌并肺内转移及并发症等,转入桂林市人民医院ICU病房治疗。①   此前,在2月21日,著名戏剧家魏明伦在其朋友圈转发了黄婉秋的“一生最后一次的微信”,并在留言中注明:刘三姐黄婉秋病危弥留。 1961年,根据广西民间传说改编、讲述刘三姐以山歌为武器反抗财主莫怀仁故事的电影《刘三姐》横空出世。 影片中,黄婉秋自然纯美的形象、配唱傅锦华婉转又富有“山野”味的歌喉、秀丽旖旎的桂林山水风光,以及动人的爱情故事,和谐地融为一体。 该片上映后迅速火遍了大江南北,还传扬至海外,也让亿万观众记住了“刘三姐”的扮演者黄婉秋,由她塑造的“刘三姐”的形象更是成为了一代人的文化偶像,影响至今。 一直以来,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全世界都居恶性肿瘤之首,是名副其实的健康“头号杀手”。医生发出提醒,肺癌多半是“拖”出来的。 很多肺癌发现时已是晚期 广东省人民医院胸外科主任医师乔贵宾2022年在人民日报健康号上刊文指出,肺癌早期难以被发现是因为肺的“特殊性”。② 肺癌的症状,主要是由于肿瘤的压迫和侵犯造成的。早期的肺癌基本上没有明显的症状,因为肺部的容积较大,所以压迫症状不明显。 待肿瘤长到一定程度,即已经进入中期、晚期的时候才会表现出明显的症状,此时肿瘤压迫了肺、气管等器官,患者才会出现咳嗽、咳痰、胸闷、气短,甚至呼吸困难等临床反应。 这就是肺癌一发现就是中晚期的原因,根据经验来看,70%~80%的患者出现不舒服来医院检查发现时,都已经是肺癌的中期或晚期。 身体出现这些信号,警惕肺癌 虽说肺癌难以早期被发现,但也并非无迹可寻。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肿瘤科副主任医师潘战和2022年在其微信公号刊文提醒,当身体出现以下症状时应警惕肺癌: 1、持续的阵发性刺激性干咳 常常会有咳不净的感觉,也可能会有少量白色泡沫痰,如果合并感染,则可能会有黄色脓痰。 2、久治不愈的咳嗽 如果咳嗽长时间不见好转,超过两周以上,要特别重视。 3、原因不明的咳嗽 如果既不是感冒,也不是咽炎喉炎、肺炎之类的疾病,出现长时间咳嗽,要想到去医院排查肺癌,特别是肺癌高危人群。 4、原有咳嗽性质发生变化 长期吸烟者会有间断的咳嗽,如果某天原有的咳嗽性质发生变化,要提高警惕,应及时去医院检查。 5、痰中带血 肺癌的另一个常见首发症状是咯血、血痰,常表现为间断性反复少量血丝痰,或痰中带血,甚至直接咯血。 6、声嘶 声嘶也是肺癌可能会出现的症状之一,意味着肿瘤直接累及或压迫喉返神经,但声嘶也可能是咽喉炎、感冒、急性气管炎等导致,如果经休息或对症处理后一直不见好转,则应提高警惕。 7、胸闷胸痛 胸闷、胸痛容易被误认为是心脏方面问题,肺癌导致的胸痛多表现为不规律胸部钝痛或隐痛,也可能表现为胸闷不适或有刺痛感,可能随呼吸、咳嗽或变换体位而加重,有时还可能会有背部牵涉痛。 8、呼吸困难   靠近支气管肺门附近的中央型肺癌,容易导致支气管狭窄或阻塞,而引起气促气短,合并恶性胸水也可能导致呼吸困难。 9、不明原因发热 发热是很多癌症共有的表现,多是晚期表现,但有的癌症早期也可能有低热。由于发热的病因很多,遇到发热最重要的不是急着退热,而是查明原因,如果发热原因不明或久治不愈,一定要引起重视,尽早查明病因。 10、不明原因消瘦 食欲不振、体重减轻是很多癌症的共有表现,但并没有特异性,对于不明原因的食欲不振和消瘦要到医院查明原因。 11、肺外表现 当肺癌侵犯或转移到其他组织器官,可能会出现相应的症状,如肿瘤侵犯食管或纵隔淋巴结转移压迫食管导致吞咽困难;侵犯或压迫上腔静脉导致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可表现为头颈部及上肢水肿,或伴皮肤及口唇紫绀等)。 12、伴随症状 此外,肺癌还可能会有一些伴随症状,即副瘤综合征,比如杵状指、四肢关节肥大疼痛、重症肌无力、高钙血症、男性乳房发育、类癌综合征(腹痛腹泻、面部潮红、支气管痉挛等)。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一些症状并非肺癌特有,其他呼吸系统疾病(感冒、气管炎、肺炎等)也可能会有类似症状。 如果有以上症状中的一个或多个,不要简单地对号入座认为自己肯定得了肺癌,只是提醒要重视,如果症状超过2周,要尽早去医院检查。③ 这几类高危人群,要早筛查“揪出”肺癌 肺癌难以在早期被发现,及时筛查是发现肺癌的关键。上海市抗癌协会联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发布的《居民常见恶性肿瘤筛查和预防推荐》(2022版)建议:对于肺癌高危人群,建议行低剂量螺旋CT筛查。 那么,哪些人是肺癌高危人群呢?《推荐》指出,年龄>40岁,至少合并以下1种或多种危险因素者: (1)吸烟≥20年包(年包指每天吸烟多少包乘以持续多少年,例如20年包指每天1包持续20年或每天2包持续10年),其中包括戒烟时间不足15年; (2)被动吸烟; (3)有职业暴露史(石棉、铍、铀、氡等接触者); (4)有恶性肿瘤病史(淋巴瘤、头颈部癌症或与吸烟有关的癌症); (5)有家族史:一级亲属罹患肺癌; (6)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或弥漫性肺纤维化病史。④ 本文综合自: ①2022-02-22央广网《“刘三姐”扮演者黄婉秋病重 桂林组织专家组进行救治》(记者 罗兰) […]

玉米
长期不发烧的人,更容易得癌症,这是真的吗?

长期不发烧的人,更容易得癌症,这是真的吗?

–01– 癌症和免疫力有什么关系? 之前在网上看到过一个言论,只要人活得足够久,那人一定会得癌症。仔细想一想,这个言论其实是有一些道理的。我们都知道,只要人活着,那就会进行新陈代谢,自然人体内的细胞就会分裂凋亡。细胞到了一定的时间就会衰老,为了能有新的细胞取代衰老的细胞,人体就需要进行分裂产生新的细胞。细胞在分裂的时候,就容易产生有问题的细胞,这些细胞不少是发生了基因突变的,发生突变了的细胞癌变的风险显著高于正常的细胞。这样说来,癌症的发病率应该很高才对,事实上并非如此。我们人类拥有比较强大的免疫系统,它不仅仅具有抵御外来微生物入侵的能力,还具有监视作用。当人体的细胞发生了癌变的时候,免疫系统能迅速识别,并且及时杀死它们,所以在免疫力正常的情况下,人体是不容易得癌症的。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发生了癌变的细胞就如同犯罪分子,而免疫系统就如同警察。免疫力强大的时候,免疫系统就能及时杀灭癌细胞。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免疫力是下降的,这样的话免疫系统的监视作用就会下降,免疫系统就不能有效杀死发生癌变的细胞。根据史料的记载,古代的皇帝很少有得癌症的,这个其实和皇帝的寿命低有关。皇帝本身就是一个高危职业,随时都有被取代的可能,而且压力比较大,所以寿命普遍偏短。很多皇帝还没有来得及得癌症的时候,他们可能已经离开了人世!综合以上,癌症和免疫力的强弱成反比的关系,免疫力强大的时候,人得癌症的风险就会降低,免疫力低下的时候,人得免疫力的风险就会增加。 –02– 很少发热的人更容易患癌,这是否有科学依据? 很少发热的人更容易得癌症,其实这个并没有什么科学依据。上面已经介绍了,免疫力强大的人不容易得癌症,而免疫力弱的人相对来说确实容易得癌症。对于那些长期不发热的人来说,他们的免疫力并不差,不然肯定就会被病毒、细菌等致病微生物感染了,进而也会出现发热的症状。不过有一些研究发现,发热可能对于人体抗癌有一定的帮助。在20世纪60年代的时候,相关的研究人员从胸腺中发现一种免疫细胞,命名为T细胞,后来发现T细胞对于杀灭癌细胞具有重要的作用。最近的一些研究表明,人体体温的升高对于提升T细胞的功能和活性有一定的作用,自然而然,发热就可能帮助人体“抗癌”。另外,科学家还发现,癌细胞是怕热的。正常情况下,人体正常的细胞可以在47℃的温度下存活1个小时,而细胞在43℃的环境下就会出现不可逆的损伤。 可能会有朋友心存疑问,既然发热能帮助人体抗癌,那能否利用发热治疗癌症呢? 看上去好像可以,但是需要注意,要想起到杀灭癌细胞的作用,那温度最起码就需要达到43℃,这个温度除了能损伤癌细胞,还会给人体带来不适,比如抽搐、心率增快等,甚至呼吸衰竭、多脏器功能衰竭等。 –03– 预防癌症,提升自身免疫力是关键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要提升免疫力,就需要吃一些保健品,其实我个人觉得完全没有必要。要提升免疫力,需要采取综合性的措施,尽量改掉影响免疫力的不良习惯,比如熬夜、喝酒、吸烟、吃垃圾食品、过度劳累等。都说生命在于运动,这句话的确很对,适当运动不仅仅能增强体质,还可以提升人体的免疫力、减轻压力。运动需要长期坚持才可以,如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那效果肯定是不好的。每天的运动时间应该控制在30分钟左右,每周至少运动5次,活动量以第二天不感觉到劳累为宜。运动并不是说越剧烈越好,对于中老年人来说散步是一种比较安全而且合适的运动,当然了也可以根据自身的状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这里需要注意,不要在天气恶劣的时候外出运动,可以选择在室内活动。除了适当地运动之外,均衡饮食也很重要。可以适当增加蔬菜、水果以及优质蛋白的的摄入,蔬菜和水果中含有的维生素以及优质蛋白中含有的蛋白质都有助于提升免疫力。每天应该尽量做到清淡饮食,尽量采取比较健康的烹饪方式,比如蒸、煮等,尽量避免油炸、油煎、烟熏等烹饪方式。另外,要想提升免疫力,还需要积极控制好慢性病。现在很多中老年人都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这些疾病目前无法治愈,只能依靠长期口服药物控制。人体是一个整体,如果慢性病引起了某个脏器的功能下降,那肯定会引起免疫力的下降。对于中老年人来说,他们普遍存在失眠的问题,而且他们多数不会去医院寻求医生的帮助。睡眠不足的话,也会降低免疫力,所以中老年人出现睡眠障碍的时候,一定要想办法调整睡眠。除此之外,还需要保持良好的心态、适当地饮水等。

玉米
化疗期间出现腹泻,该怎么办?( 附:腹泻食谱)

化疗期间出现腹泻,该怎么办?( 附:腹泻食谱)

化疗药物在治疗肿瘤的同时,常常引起不同程度的胃肠道反应,表现为食欲减退、恶心呕吐、便秘及腹泻等。 化疗相关性腹泻(chemotherapy-induced diarrhea, CID)是肿瘤治疗相关性腹泻的一种,是接受化学治疗患者中常见的消化道毒副反应。症状轻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症状重者,不仅会干扰正常的肿瘤化疗进程,若处理不当还可能导致危及生命的水电解质紊乱等。 化疗引起腹泻的典型临床表现有哪些? 无痛性腹泻或伴轻度腹痛; 喷射性水样便; 一天数次或数十次,持续5~7天,严重者长达2~3个月; 可出现在化疗当天或化疗后; 庆大霉素、黄连素、痢特灵等治疗无效。 如果出现以上症状则提示您的腹泻是由化疗引起的。 那么,哪些化疗药物可引起腹泻呢? 氟尿嘧啶、伊立替康、羟基喜树碱、卡培他滨、多西他赛、针对EGFR的分子靶向药物等。 化疗后出现腹泻有哪些危害? 1、可导致患者虚弱、电解质紊乱、肾衰、血容量减少,休克甚至危及生命; 2、如合并中性粒细胞减少,需延迟治疗; 3、增加住院费用; 4、加重患者心理负担; 5、患者产生对治疗的抵触情绪; 6、甚至使治疗半途而废,影响整个化疗计划的完成。   国际抗癌协会将化疗相关性腹泻分为0-5级   0级 无 1级 与治疗前相比,排便次数增加<4 次/天 2级 与治疗前比,排便次数增加 4~6 次/白天或夜间 3级 与治疗前相比,大便次数增加 ≥ 7 次/天,大便失禁,腹部重度疼痛或大便失禁,影响日常活动,需住院 4级  危及生命(如循环衰竭) 5级  死亡 化疗引起的腹泻不仅会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还会导致水电紊乱、脱水、感染,严重可致休克、死亡。 化疗后腹泻怎么办?需要关注什么? 1. 少食多餐,把1日3餐分成1日5-6次小餐。 2. 进食富含钠和钾等盐分的食物:腹泻可以引起钾钠丢失,经过医生的允许后,最好食含钾、钠高的食物。如:香蕉、桔子和橙子、桃子和杏仁露和土豆等。 3. 进食低纤维食物,如:香蕉、大米或白面制成的食物。 4. 禁食过热或过冷、辛辣刺激性、油腻食物或油炸食品;禁食牛奶或奶制品,如冰淇淋、奶昔、酸奶和奶酪;禁食产气食品:煮熟的干豆、卷心菜、西兰花、酸奶及豆制品。 5. 每天饮8-12杯凉开水。大量饮水以弥补丢失的水分,包括水、清汤、姜汤、运动饮料,要慢点喝,室温或稍微加热后再喝。 6. 戒啤酒、白酒和酒精类饮料;含咖啡、红茶、可乐和巧克力食物或饮品。 7. 如果腹泻超过24小时,或者在腹泻时伴疼痛或肠痉挛,要告知你的医生或护士,必要时给予药物控制。 8. 肛周护理。针对肛门皮肤及粘膜可能出现的潮湿,溃疡,感染,注意排便后用温水清洗肛门,严重者可用高锰酸钾液坐浴,外涂氧化锌软膏,并保持肛门部干燥和舒适。注意保暖,避免受凉,以减少排便次数。 9. […]

玉米
众望所归:洛拉替尼纳入国家医保,全面提升药物可及性,惠及更多患者

众望所归:洛拉替尼纳入国家医保,全面提升药物可及性,惠及更多患者

洛拉替尼纳入医保目录,助力更多ALK患者获益,开启ALK 3.0全面可及新时代。   非小细胞肺癌(NSCLC)是常见的肺癌类型,占所有肺癌的80%-85%,具有预后差、早期诊断难等特点[1]。近十年来,随着人们对NSCLC发病机制的认识不断深入,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融合基因被发现是NSCLC的第二种常见肿瘤驱动基因,可通过异常激活细胞内信号传导来促进肿瘤细胞的生长[2]。ALK-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是其精准治疗手段,为ALK阳性NSCLC患者显著提高了生存获益。 2022年4月,在抗肿瘤活性、克服耐药、治疗脑转移等方面均表现出显著优势的三代ALK-TKI洛拉替尼于国内获批上市,为患者带来新的治疗选择。2023年1月,洛拉替尼加速纳入新版国家医保药品目录,为患者极大减轻了经济负担,患者迎来了更多生存希望。为了了解洛拉替尼纳入医保后在ALK阳性晚期NSCLC患者中的应用前景,“医学界”特邀福建省肿瘤医院林根教授就此分享个人学术见解及用药感悟。 全面布控,精准打击 对于洛拉替尼在ALK阳性晚期NSCLC一线治疗中的应用,林根教授表示已经有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作为支撑,即国际、多中心、Ⅲ期临床研究CROWN,这项研究奠定了洛拉替尼在ALK阳性晚期NSCLC中的一线标准治疗地位。 林根教授回顾了这项研究的重点数据:“在跟克唑替尼头对头对比一线治疗ALK阳性晚期NSCLC的研究中,洛拉替尼的数据非常亮眼。中位随访36.7个月时,克唑替尼组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9.3个月,而洛拉替尼组的中位PFS仍未达到,根据预测有望超过60个月;PFS HR值更是少见的低至0.27,令人惊艳。与此同时,两组3年的PFS率分别为63.5%和18.9%,相对克唑替尼,洛拉替尼展现出显著的PFS获益[3]。” 图1. CROWN研究意向治疗(ITT)人群中两组患者的PFS数据 不仅如此,林根教授对于洛拉替尼的颅内疾病控制能力也非常关注:“在基线伴脑转移的患者中,洛拉替尼组的颅内客观缓解率(IC-ORR)达83.3%,颅内完全缓解(IC-CR)率高达72.2%;洛拉替尼组经盲态独立评审中心(BICR)评估的中位颅内进展时间尚未达到,而克唑替尼组仅为7.3个月,洛拉替尼使这部分患者的颅内疾病进展风险下降了90%(HR=0.10)。另外,对于基线无脑转移患者,洛拉替尼可延缓其脑转移的发生。在CROWN研究基线无脑转移的患者中,洛拉替尼组仅1例出现颅内进展,而克唑替尼组则有25例,洛拉替尼组的3年无颅内进展率高达99.1%,颅内疾病进展风险下降98%(HR=0.02),提示洛拉替尼对于颅内疾病的控制能力同样出色。” 图2. CROWN研究基线无脑转移患者的颅内应答情况 2022年,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大会上更新公布了CROWN研究亚裔人群数据,结果显示洛拉替尼一线治疗中国ALK阳性晚期NSCLC患者与全球人群获益一致,洛拉替尼为中国患者带来了新的有效治疗手段。对此,林根教授表示:“洛拉替尼在亚裔人群中的表现依旧出众,洛拉替尼组和克唑替尼组经研究者评估的中位PFS分别为尚未达到和9.2个月(HR=0.24),3年PFS率分别为63%和12%;洛拉替尼组BICR评估的3年颅内无进展率高达98%,颅内进展风险降低97%(HR=0.03),洛拉替尼表现出与总体人群一致甚至更优的颅内获益[4]。” 在洛拉替尼的安全性方面,林根教授提及:“对于能够高效入脑的药物,在治疗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中枢神经系统(CNS)反应,但洛拉替尼的CNS相关不良事件绝大部分为1-2级,可通过暂停用药和减量得到有效控制。总的来说,洛拉替尼服用方便且安全性良好,利于患者进行长期用药及管理。洛拉替尼有望改写中国ALK阳性晚期NSCLC的一线治疗格局,并期待洛拉替尼成为ALK阳性晚期NSCLC一线治疗优选药物。” 优化排兵布阵,助力患者更长生存 在不断更新迭代的ALK-TKI的加持下,ALK阳性晚期NSCLC的中位生存期已高达5-7年,林根教授认为优化ALK-TKI的排兵布阵对于延长患者生存期意义重大,其中关键在于“好药先用”,原因有以下几点: 1.ALK融合基因突变的基因组背景相对单纯,肿瘤突变负荷(TMB)值较低,即ALK融合基因突变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相对纯粹、高度依赖于ALK通路的驱动基因[5]。若将强效药物用于一线治疗,更利于疾病控制,且不易出现耐药。 2.ALK-TKI用于一线、二线治疗疗效差异较大,且耐药机制也不同。通常来说,ALK-TKI用于二线治疗的耐药机制相对一线治疗更加复杂,更不利于后续治疗策略的制定。因此,尽早应用疗效更好的药物有利于患者的长期获益。 CROWN研究表明,洛拉替尼用于一线治疗可显著降低患者的疾病复发或死亡风险,更可使70%以上基线伴脑转移的患者颅内病灶完全消失,同时,洛拉替尼具有更广谱强效的抗ALK耐药突变活性,可克服耐药,改善患者临床结局。 从获批到进入医保洛拉替尼加速药物可及,降低患者用药经济负担 对于洛拉替尼在获批上市不到1年时间内纳入国家医保,林根教授表示:“洛拉替尼进入医保后,患者获益明显,更低的价格使更多患者能‘吃得起好药’、能‘长时间吃药’,从而提高生存期和生活质量。后疫情时代,肿瘤患者的经济负担更重,洛拉替尼纳入医保将显著降低患者的用药经济负担,提高药物可及性,临床医生也能有更多选择为患者制定更合适、更高效的治疗策略,助力ALK阳性晚期NSCLC患者整体生存期的提高。“ 专家简介   林根 教授 福建省肿瘤医院内科主任医师 参考文献: [1]桑梓,刘晓会,黄晓宇,耿明飞. 非小细胞肺癌中ALK、KRAS蛋白表达及其临床意义[J]. 实用癌症杂志, 2022,37(08):1246-1249. [2] 王可,李娟,孙建国,李力,张西,张建勇,余敏,叶贤伟,张明,张瑜,姚文秀,黄媚娟.间变性淋巴瘤激酶抑制剂不良反应管理西南专家建议(2021年版)[J].中国肺癌杂志,2021,24(12):815-828. [3] Benjamin J. Solomon, et al. AACR2022, Abstract #CT223. [4] Zhou Q, et al. 992P. ESMO 2022. [5] Liu SY, […]

玉米
确诊胃癌,必须知道的基因检测知识 | CSCO/NCCN指南权威推荐

确诊胃癌,必须知道的基因检测知识 | CSCO/NCCN指南权威推荐

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署发布的2020年全球癌症负担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胃癌新发病例数108.9万,死亡病例数76.8万。其中中国胃癌新发病例47.8万(占43.9%),胃癌死亡病例37.3万(占48.5%)。 我国俨然已成为胃癌大国。研究表明,遗传风险和生活方式是导致中国人胃癌高发的两大显著因素。 近年来,随着靶向疗法的发展,胃癌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得到了进一步的验证,分子靶向疗法在胃癌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不同胃癌患者其肿瘤都会有异质性,基因分子水平也不完全一样,通过做基因检测能够为选取靶向药物提供必要的依据,也能早期发现有家族史的胃癌患者的潜在风险。 今天,医世象整理了国内外两大权威指南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指南和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指南,一起来看指南推荐哪些基因检测! 2022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胃癌诊疗指南推荐经组织病理学确诊后的胃癌患者需进行相关分子检测,根据分子分型指导后续治疗。 I级推荐所有胃腺癌患者进行HER2检测,评估MSI/dMMR状态。 II级推荐考虑进行PD-1/L1抑制剂治疗的胃癌患者进行PD-L1表达状态检测。 III级推荐NTRK融合基因检测。 对于标准治疗失败的晚期胃癌患者可以进行二代测序(NGS)检测寻找潜在的治疗靶点。 1. HER2 指导药物:一线治疗选择曲妥珠单抗联合化疗、曲妥珠单抗联合帕博利珠单抗联合化疗;后线治疗选择阿帕替尼、维迪西妥单抗。 同时指南中给出了HER2检测流程:IHC0/1+或IHC 2+并且ISH无扩增可以直接判断为HER2阴性,不适合抗HER2治疗。IHC 3+或IHC 2+并且ISH扩增可以直接判断为HER2杨性,可以接受抗HER2治疗。 对于血液样本,指南提出基于血液中ctDNA靶向测序的HER2基因体细胞拷贝数结果与荧光原位杂交数据高度一致,对于无法取得活检组织的患者,液体活检HER2扩增情况是一种可能的有效补充手段。 基于ctDNA的HER2扩增情况还可用于胃癌患者曲妥珠单抗治疗反应的监测。 2. NTRK1/2/3 指导药物:larotrectinib 或entrectinib。NTRK基因融合可以使用多种方法进行检测,免疫组化方法是一种快速、方便的初筛手段,但仍需要应用FISH或NGS进行验证。 3. UGT1A1 指导药物:伊立替康可疑代谢障碍者,可行UGT1A1基因多态性检测。 针对胃癌患者免疫治疗,指南提出对临床上拟采用PD-1/PD-L1抑制剂治疗的胃癌患者,推荐评估微卫星不稳定(MSI)/错配修复缺陷(MMR)状态、PDL1表达与肿瘤TMB,EBV对于免疫治疗的疗效预测价值有争议。 4. PD-L1 指导药物:CPS≥5,纳武利尤单抗联合化疗(IA级证据)、信迪利单抗联合化疗(IA级证据)。CPS≥1,帕博利珠单抗(III级推荐)。适合进行PD-L1检测标本中的肿瘤细胞必须至少100个。 5. dMMR/MSI-H 指导药物:恩沃利单抗、帕博利珠单抗 绝大多数胃癌是散发性的,5%~10%的胃癌患者存在家族聚集现象,1%~3%的患者存在遗传倾向。指南中单独将遗传相关胃癌的筛查和诊断进行一个部分的介绍。不同遗传综合征其致病基因不大相同,同时给与的风险管理建议也不同。 有家族病史的检测标准: 不考虑年龄,家庭中有多于2例胃癌患者,至少有1例弥漫型胃癌(DGC)患者; 无论任何年龄,家庭成员中至少有1例弥漫型胃癌(DGC)患者,并且至少有1例浸润性小叶乳腺癌(LBC)患者且年龄小于70岁; 至少有2例浸润性小叶乳腺癌(LBC)患者目年龄小于50岁。 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发布的各种恶性肿瘤临床实践指南,得到了全球临床医师的认可和遵循。 指南建议所有新诊断的患者通过PCR/NGS行MSI或通过IHC行MMR检测,区分胃腺癌的亚型分类(肠型或弥漫型)可能对治疗有一定指导意义。 在NCCN指南中指出胃癌患者不仅需要检测HER2扩增,还有NTRK融合等,尤其对于晚期胃癌患者推荐NGS方法来寻找治疗和临床入组。没有组织样本的可以选择循环肿瘤DNA(ctDNA)进行检测! 1. HER2 指南推荐HER2阳性胃癌患者接受曲妥珠单抗、DS-8201治疗。指南建议在诊断时对所有胃癌患者进行HER2检测。并且首先推荐使用免疫组化进行,如果需要,使用ISH技术来评估胃癌中的HER2状态。当可用的诊断组织有限或患者无法进行传统活检时,可以考虑用NGS代替单一生物标志物的顺序检测。首先应考虑使用IHC/ISH,然后酌情进行NGS检测。在晚期或转移性患者中,可考虑重复生物标志物检测。 2. dMMR/MSI-H 指南指出dMMR/MSI-H患者可以指导Dostarlimab-gxly、帕博利珠单抗治疗。同时指南推荐所有新诊断的胃癌都应进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NGS或IHC MMR的检测。 3. PD-L1 PD-L1表达水平(CPS≥5)的HER2 阴性胃癌患者首选的一线治疗选择是纳武利尤单抗+氟尿嘧啶类和奥沙利铂为基础的化疗,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可用于CPS<5的肿瘤(2B类)。 PD-L1检测可考虑用于局部晚期、复发或转移性胃癌患者。FDA批准的伴随诊断检测应用于FFPE组织,以帮助确定患者是否需要PD-1抑制剂治疗。PD-L1染色玻片中至少要有100个肿瘤细胞才能被认为足以进行PD-L1评估。 针对遗传相关胃癌的筛查和诊断,NCCN指南同样进行了单独罗列,内容与CSCO指南大致相同。 除了常见的遗传性弥漫性胃癌、林奇综合征、幼年性息肉病综合征(juvenile […]

玉米
TORCHLIGHT研究曝阳 中国晚期TNBC有望迎来首个免疫药物!

TORCHLIGHT研究曝阳 中国晚期TNBC有望迎来首个免疫药物!

  近日,君实生物宣布,特瑞普利单抗联合注射用紫杉醇(白蛋白结合型)治疗首诊IV期或复发转移性三阴性乳腺癌(TNBC)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III期临床研究(TORCHLIGHT研究)主要终点达到方案预设的优效界值。TORCHLIGHT研究(NCT04085276)是国内首个在晚期TNBC免疫治疗领域取得阳性结果的III期注册研究。根据本研究期中分析结果,与注射用紫杉醇(白蛋白结合型)相比,特瑞普利单抗联合注射用紫杉醇(白蛋白结合型)用于首诊IV期或复发转移性TNBC患者可显著延长PD-L1阳性人群的无进展生存期(PFS),同时,全人群和PD-L1阳性人群的次要终点——总生存期(OS)也显示出明显获益趋势。该研究的曝阳,为三阴乳癌的治疗注入新的力量。   01 三阴性乳腺癌 TNBC(三阴性乳腺癌)占乳腺癌比例有 15%-20%,由于缺乏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表达,以及缺乏或低水平的 HER2 表达,对内分泌治疗和抗 HER2 靶向治疗不敏感,化疗一直是主要治疗手段,且一旦耐药复发转移几乎不可治愈。在科学家们对TNBC的攻坚中,免疫治疗逐渐成为最热方向之一。但遗憾的是,目前全球仅有一款免疫药物获批TNBC的治疗,且对于晚期TNBC的治疗,中国尚无一款免疫药物获批,我国TNBC的治疗仍然存在巨大的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 02 三阴乳癌的免疫治疗探索之路 T药——最早获批 后又撤回   阿特珠单抗于 2019 年 3 月获得 FDA 对 mTNBC 适应症的加速批准,使其成为第一个 mTNBC中获得批准的免疫治疗药物。经典的Impassion130研究结果发表在2020年的柳叶刀肿瘤杂志上。结果显示相对于白紫单药组,化免联合组PFS显著延长,中位PFS分别为7.2个月和5.5个月,而OS延长更为显著,分别为25个月和18个月,延长了整整7个月!     但在2020年8月7日罗氏宣布T药联合紫杉醇一线治疗转移性三阴乳癌的III期IMpassion131研究未达到主要研究终点,宣告失败。   2021年8月27日,罗氏宣布,决定自愿在美国撤回 Tecentriq®(atezolizumab)联合化疗(Abraxane®、白蛋白-结合紫杉醇;nab-紫杉醇)用于治疗不可切除的成人 PD-L1阳性局部晚期或转移性三阴性乳腺癌 (mTNBC)适应症。   2022年6月28日《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在线发表了随机III期IMpassion050试验结果——一项双盲、随机、安慰剂对照研究,评价了新辅助阿替利珠单抗/安慰剂联合PH+化疗治疗高危HER2阳性EBC的疗效和安全性。   试验中所有患者均接受4个周期剂量密集的阿霉素和环磷酰胺,随后紫杉醇联合帕妥珠单抗和曲妥珠单抗(ddAC-PacPH)。然后,研究人员将患者随机分配到每2周840mg阿替利珠单抗(n = 226)或安慰剂(n = 228)治疗,共4个周期。术后残留疾病的患者可改用3.6 mg/kg的T-DM1,每3周1次,共14个周期,同时仍使用阿替利珠单抗或安慰剂。   主要终点是意向治疗人群(ITT)和PD-L1阳性人群的pCR率。次要终点包括PD-L1阴性肿瘤患者的pCR、无事件生存期(EFS)和安全性。   截至2021年2月5日,阿替利珠单抗组和安慰剂组中位随访时间分别为15.7个月和15.9个月。阿替利珠单抗组的pCR率为62.4%,安慰剂组为62.7%(差异,-0.33%;95%CI,-9.23-8.57;P = .9551)。   同样,对于PD-L1阳性肿瘤患者,阿替利珠单抗组的pCR率较低(64.2% vs 72.5%;差异,-8.26%;95%CI,-20.56-4.04;P […]

玉米
纳米诊疗技术会是攻克肝细胞癌的关键吗?

纳米诊疗技术会是攻克肝细胞癌的关键吗?

  介入性纳米诊疗(Interventional nanotheranostics)是一种具有双重功能的药物输送系统;除了治疗作用,它还具有诊断功能。这一技术有利于肝细胞癌的早发现、药物的精准治疗并减少药物毒性。再不久的未来,该技术有望成为成像最快、检测最准、输药最细致的癌症治疗技术。   01 当前肝细胞癌检测与治疗的不足 肝细胞癌是一种危险的疾病,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以防止进一步恶化。传统检测技术与治疗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导致大部分肝细胞癌被诊断出来已经处于晚期,且治疗效果较差。 当前有不同类型的诊断方法可以确认肝细胞癌,例如 X 射线、MRI、CT、肝活检、AFP和超声检查等。在所有诊断测试中,肝脏超声检查和AFP检测是两种最流行的方法,而肝活检是首选的侵入性方法。然而这些检测方法都有一定局限,肝脏超声检查与仪器标准化和患者疾病状况有关,效果因人而异。AFP由于这个敏感性和准确性较低,而饱受争议。肝活检是一种侵入性方法,且对非晚期患者通常无效。 HCC的治疗很复杂,因为影响疾病进展的因素众多。当前常用的治疗方法有肝移植术,射频消融等。肝移植的主要缺点是需求量大,而捐助者的可用性低,此外存在免疫排斥的可能性。在分子层面上,血管生成是影响肝脏肿瘤生长的主要因素。为了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有必要研究冗余和复杂的血管生成途径。尽管索拉非尼被认为是晚期肝癌患者的延年益寿药物,但其疗效高度依赖于肝癌的病因,因此并不完全可靠。 考虑到现有诊断和治疗的缺点,有必要找到另一种药物输送系统。该系统可以以最少的侵入量和最大的效益来改进诊断和治疗。 02 纳米诊疗 纳米诊疗(Nanotheranostics)是一个通过使用纳米颗粒(NPs)将诊断和治疗相结合的医学技术,并被认为可以用于癌症治疗,为HCC等癌症创造新疗法。 当前,NPs已被用作诊断工具和治疗剂。纳米诊疗基于纳米技术的药物输送方法的发展,可以打破传统化疗的难点;由于其疗效的增强与副作用减少,纳米技术能够将药物有效地输送到肿瘤组织。另一方面,纳米诊疗药物的总体潜力大于传统药物,因为它们具有同时具有对特定部位的诊断与治疗作用。它们具有独特的优点,如生物相容性、降低毒性作用、良好的稳定性、改进的通透性、在肿瘤细胞中的更多保留以及特异性靶向能力,纳米颗粒尺寸范围从大约1到1000 nm,可以保护封闭的化合物免受细胞内和细胞外恶化。 NPs是由各种聚合物和活性药物组成的胶体结构。除了NPs的治疗应用外,由于其电学,光学和磁性特性,它们还用于在纳米技术的帮助下诊断和检测HCC的早期阶段。这些类型的纳米材料也被称为纳米传感器。它们能够测量小样本中的大量生物标志物。与特定配体偶联的NP通常构成纳米传感器的基础。配体识别目标分子,而纳米颗粒充当信号发生器或检测器,这使得纳米传感器具有高度特异性。金属NP、磁性NP或纳米管等各种NP用于检测抗体、蛋白质、酶等靶标。 介入药物与纳米颗粒等颗粒结合,使输送变得更加容易,并且没有全身毒性,且同时兼顾诊断与治疗 03 与传统疗法相比的优势 诊断和治疗 检测HCC的特异性标志物是AFP。它会刺激新细胞的生长,从而促进肿瘤的发展。一种纳米诊疗技术使用当适配体(NP)与AFP结合,降低AFP导致细胞分裂。目前被应用于SELEX技术。此外,磁性NP与如盐酸多柔比星等药物结合则具有极低毒性、微小、均匀的几何性、良好的水稳定性和独特的MRI特征。 加强治疗 由于多药耐药(MDR),阿霉素不能单独作为抗肿瘤药物发挥作用。MDR由ATP结合盒的过度表达导致。而使用纳米诊疗通过纳米颗粒的相互作用,从而降低ABC的功能,再降低药物引起MDR的可能性,最终改善治疗效果。另一个例子是使用磷酸钙NP靶向递送Beclin 1 siRNA以提高治疗药物的效力。 诊断和成像 基于可激活适配体的荧光探针(AAFP)可用于检测HCC的存在。当肿瘤存在时,它会产生大量的荧光,肿瘤不存在时会发少量的荧光。这是早期发现HCC的有效方法。它消除了保持最佳结构和作为荧光的附加部分以获得期望结果的要求。链霉亲和素与羧基修饰的FITC掺杂的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偶联,这产生了极高的特异性和良好的灵敏度。 基因编辑 CRISPR是基因治疗和诊断中的一项新兴技术。当ERK2激酶被CRISPR/Cas9抑制时,索拉非尼对治疗HCC细胞系更有效。为了防御病毒DNA入侵,CRISPR/Cas9系统最初在细菌和古菌中发现。基因编辑使用各种载体,如腺病毒载体、病毒载体、慢病毒疫苗、RNA病毒载体、外泌体等。 04 临床案例与正在试验中的药物 NPs根据癌症类型和受癌症影响的身体部位,可以通过静脉内,肺内,透皮或动脉内途径口服给药。其中一个案例是通过动脉内给药方法,使用选择性内部放射性栓塞治疗(SIRT)治疗无法根除的肝细胞癌。在实际治疗之前,血管造影的诊断至关重要。该项技术使用99mTc-MAA在体内给药,通过单光子发射CT(SPECT)检测,以评估治疗肿瘤所需的剂量。 一名63岁男性HCC患者接受介入性纳米疗法治疗。用99mTc-MAA预处理,90y微球的靶向递送显示出优异的肿瘤靶向性。得益于靶向传递,使用SIRT治疗3个月后,生长中的肿瘤完全消失。 此外NPs除了作为靶向递送的帮手外,它自身还具有治疗的功效。其中一些相关临床研究正在展开。 介入性纳米诊疗药物治疗肝细胞癌的临床研究 05 总结 纳米诊疗学是一个新兴的领域,可以确保疾病的安全输送和管理。通过在分子和细胞水平上的作用,增强药物疗效并降低细胞外毒性水平。目前有多种纳米颗粒可用于治疗,包括金NP、脂质体NP等。这种粒子可以承担靶向输送、医学诊断、降低毒性等作用。纳米诊疗技术可用于成功预测许多致命疾病的预后。当前许多强效药物因其对健康细胞的毒性而被限制使用,而通过有效的药物输送方法可以成功地克服这一困境。

玉米
阿司匹林与癌症的那些事儿!

阿司匹林与癌症的那些事儿!

近日,《美国医学会杂志-肿瘤学》(JAMA Oncoloy)刊登了一项涉及约9.5万人的数据分析研究。 该研究汇总分析了美国的护士健康研究(NHS,1980-2014)和健康专业人员随访研究(HPFS,1986-2014)的70岁以上人群,其中排除了已被诊断癌症的人群。 研究结果表明,那些于70岁之前就开始服用阿司匹林并坚持服用至70岁以后的人群结直肠癌风险显著降低,较未常规服用阿司匹林的人群显著降低20%。而70岁之后才开始常规服用阿司匹林的人群并没有比未常规服用阿司匹林的人群结直肠癌风险有明显差异。 因此,研究者认为,70岁之前已服用阿司匹林的人群继续服用可以有效预防结肠癌。 阿司匹林(Aspirin,乙酰水杨酸),1898年上市以来,至今已有超过百年的临床应用,成为医药史上三大经典药物之一。至今仍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解热、镇痛和抗炎药,也是作为比较和评价其他药物的标准制剂。近年来,其效用更是被不断开发。目前,阿司匹林已在多项指南中被推荐为特定人群的结直肠癌预防用药。但何时服药才是最佳的预防时间呢?仍然众说纷纭,未有定论。 这已经不是阿司匹林被和癌症联系到一起了,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科学界就发现阿司匹林可以有效预防癌症。在这之后,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有超过100项观察性研究证实了阿司匹林的癌症预防效用。 2020年,多项研究也不断印证了这一观点,中国医学论坛报今日肿瘤也曾多次报道过相似研究,本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汇总,以飨读者。 阿司匹林与结肠癌 早前,英国科学家即在国际顶级医学期刊《 柳叶刀》(Lancet)杂志发表了以下研究论文。 该研究以林奇综合征(Lynch syndrome)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从全球43个临床研究中心共招募并最终敲定了861名林奇综合征患者参加研究中,平均年龄为42岁。 经过统计发现,阿司匹林干预组(2~4年每天服用600 mg阿司匹林)有40例(共427例)被确诊为结直肠癌,发病率为9%;安慰剂对照组(每天服用等剂量安慰剂)有58例确诊,发病率为13%。 意向治疗Cox比例风险分析显示,阿司匹林组和安慰剂组的风险比(HR)显著降低35% (95% CI 0.43-0.97; p=0.035)。对于所有林奇综合征癌症,意向治疗分析没有达到显著性,但按协议分析显示阿司匹林组的总体风险显著降低(HR=0.63, 0.43-0.92;p=0.018),并且在干预阶段,阿司匹林组和安慰剂组的不良事件相似,这意味着服用阿司匹林并无明显的副作用。 经过长达20年的对于研究终点——结直肠癌的发展的监测,最终结果表明,林奇综合征患者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超过两年),能把结直肠癌的发病率降低一半,并且没有明显的副作用。 阿司匹林与肺癌 在肺癌领域,阿司匹林也有相关发现。 发表于著名医学期刊《胸部肿瘤学杂志》(Journal of Thoracic Oncology,JTO)的研究论文中,韩国研究团队阐释了这方面的观点。   在这项研究对象超过73万人的数据分析性研究中,研究者纳入了来自韩国全国健康保险服务(KNHIS)数据库的2002~2003年接受韩国全国健康检查的732199例受试者,并对其进行了近十年的随访。 研究结果表明,服用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和二甲双胍,都与肺癌风险显著负相关,同时服药者风险更低。 统计数据显示,服用二甲双胍与肺癌发生率和死亡率都呈现出了显著负相关,而且存在剂量反应关系。两年中累积服用二甲双胍≥547.5天的人群中,肺癌发病风险更是大幅降低达56%,死亡风险也显著降低24%!并且,这一保护效应在非吸烟和女性人群中更为显著。 同样的,随着阿司匹林和他汀类药物的使用,肺癌死亡率也表现出了明显的剂量依赖性降低。 进一步分析发现,同时服用多种药物也显示出了对肺癌的更强保护性关联。因此,该研究提示,阿司匹林、二甲双胍和他汀类药物均与肺癌风险降低独立相关,并且可能存在协同作用。 阿司匹林与肝癌 作为医学界一大“神药”,即便是往届的“癌中之王”——肝癌,阿司匹林也能染指一二。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 Engl J Med)曾在线发表了瑞典一项对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进行的一项全国性研究。研究者通过瑞典全国性的登记,使用瑞典传染病监测登记数据库,确定了50275例在2005年~2015年间被诊断为急性和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的成年人,其中包括了低剂量(75 mg或160 mg)阿司匹林使用者和非使用者。 分析试验结果显示,阿司匹林使用者患肝癌发病率的风险比非阿司匹林使用者低31%(调整后的亚风险比为0.69),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肝脏相关死亡率的调整后风险比未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低27%。值得注意的是,与短期使用(3个月至<1年;调整后风险比为0.90)或间歇、停用或不使用阿司匹林相比,服用阿司匹林的时间与发生肝癌风险降低的程度成正相关。 是否停药或反复服用也是决定相关性的重要因素。持续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肝癌发生率明显低于那些间断服用或长时间停药的患者。 总之,与不使用阿司匹林相比,使用低剂量阿司匹林可显著降低肝细胞癌的风险,降低肝癌相关死亡率,而不会显著增加胃肠道出血的风险。 “神药”阿司匹林与癌症之间的负相关性多年来一直为研究者不断探索。尽管中间的声音并不是完全一致,仍有多项研究认为两者之间并无显著联系,但值得期待的是,一旦这样的联系形成科学领域的共识将为癌症预防带来又一福音。  

玉米
破解KRAS不可成药“魔咒”专家荣获癌症研究奖,10年来新药爆发

破解KRAS不可成药“魔咒”专家荣获癌症研究奖,10年来新药爆发

近日,美国加州大学Kevan Shokat教授获得价值100万美元的Sjöberg癌症研究奖。该奖项是基于10年前他作为第一个成功为KRAS靶点开发出靶向药的人。我们熟知,KRAS靶点作为常见的肿瘤驱动基因之一,近40年来虽然研究人员尝试开发出对应药物,但都以失败告终。因此当2013年,Kevan Shokat教授成功开发出突变 KRAS G12C的第一个抑制剂时,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 Kevan Shokat 教授(图片源于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Francisco官网) 自首个KRAS抑制剂问世后的今天,正值10年后,KRAS靶向治疗已然取得众多进展。 “不可成药”——KRAS在肺癌和胰腺癌中常见,药物研发困难 KRAS属于RAS基因的家族,是恶性肿瘤中突变率最高的致癌基因之一,与一系列高致死性癌症相关,包括胰腺导管腺癌(PDAC,突变率为67.6%)、非小细胞肺癌(NSCLC,突变率为20.4%)和结直肠癌(CRC,突变率为35.8%)。   不同类型肿瘤中KRAS突变的频率 其中,KRAS G12C 突变亚型在NSCLC 中约占14%,并与吸烟密切相关,且发生于少部分CRC(约3%)与PDAC(约1%)。   柳暗花明——两款新药突围而出,获得FDA批准上市 虽然KRAS突变与肿瘤预后较差密切相关,但多年来药物研发进度缓慢,屡遭碰壁。Kevan Shokat教授的成功,率先打破了困境。再加上近年来医学不断进步和研究者的持续努力下,目前已有两款新药取得成功,并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上市。 2021年5月28日,FDA批准Sotorasib(AMG510)为首个用于肿瘤携带KRAS G12C突变,且既往接受至少一种全身性治疗的成年NSCLC患者的疗法,成为首个获批的KRAS G12C选择性抑制剂,打破了KRAS突变无靶向药的僵局,成为KRAS突变发展史的里程碑事件。该药的获批是基于I/II 期CodeBreaK 100研究结果。该研究中,共纳入22例KRAS G12C突变晚期实体瘤患者,接受Sotorasib治疗。 I期CodeBreaK 100研究纳入129例患者,结果显示,59例晚期NSCLC患者的客观缓解率(ORR)为32.2%,疾病控制率(DCR)为88.1%,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6.3个月。II 期CodeBreaK 100研究纳入124例可评估晚期KRAS G12C突变NSCLC患者,结果显示,ORR为37.1%,中位缓解持续时间(DOR) 为11.1个月,中位PFS为6.8个月,中位总生存期(OS)为12.5个月。 2022年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大会上,sotorasib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首次随机、对照III期临床试验CodeBreaK 200的详细验证数据披露。结果显示,sotorasib对比多西他赛显著改善了中位PFS,为5.6个月vs. 4.5个月(HR 0.66,P=0.002)。Sotorasib的ORR也显著高于多西他赛,为28%vs.13%(P<0.001)。两组OS无差异。   CodeBreaK 200研究达到主要研究终点 双喜临门,在2022年12月13日,另一款KRAS G12C抑制剂Adagrasib(MRTX849)获FDA批准用于后线治疗携带KRAS G12C突变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NSCLC患者。2021年ESMO大会上公布的I/II期KRYSTAL-1研究结果显示,该药治疗NSCLC的DCR为96%,51例可评估患者中有23例(45%)达到部分缓解(PR)。 在KRYSTAL-1研究的I/Ib期部分,16例KRAS G12C突变NSCLC患者接受II期推荐剂量的Adagrasib治疗,结果显示,中位PFS为11.1个月,中位DOR为16.4个月。II期KRYSTAL-1队列研究纳入116例既往经治的NSCLC患者,更新数据显示,Adagrasib组ORR为42.9%,DCR为79.5%,中位DOR为8.5个月,中位PFS为6.5个月,中位OS为12.6个月,预估1年OS率为50.8%。此外,在既往接受过治疗的脑转移亚组中(n=33),颅内ORR为33.3% ,Adagrasib展示了一定的入脑能力。   I/II 期KRYSTAL-1研究相关数据 以上两款KRAS抑制剂为肺癌及其他实体瘤患者带来了靶向治疗的新曙光。目前,2023 V1版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的NSCLC指南已经推荐Sotorasib和Adagrasib用于治疗KRAS G12C突变晚期NSCLC。 展群雄竞逐——多款新药研发中,未来可期 […]

玉米
最新医生问答
最新抗癌笔记
top3

新年打卡

2024年02月17日
top4

好久没来

2024年02月17日
top5

CR

2024年02月01日
top6

七周年纪念!

2024年01月25日
扫描下方二维码回复 666 获取解锁验证码
步骤:[ 打开微信]->[ 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三阴姐妹互助圈"公众号输入 666 获取验证码],即可永久解锁本站全部文章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