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乳腺癌
乳腺癌

乳腺癌的发病率在城市是万分之五,在农村是万分之三,乳腺癌分为三大类:激素受体阳性(ER 和 / 或 PR 受体阳性)、HER2 阳性、三阴性乳腺癌(ER、PR、HER2 均为阴性)常用药物赫赛汀、帕妥珠单抗、帕博西尼、氟维司群、他莫昔芬、来曲唑等

monarchE4年疗效数据重磅公布!这款CDK4/6抑制剂显著且持续降低乳腺癌复发风险!| 2022 SABCS

monarchE4年疗效数据重磅公布!这款CDK4/6抑制剂显著且持续降低乳腺癌复发风险!| 2022 SABCS

  第45届圣安东尼奥乳腺癌研讨会(SABCS)会议于美国当地时间12月6-10日召开。SABCS是乳腺领域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国际性会议。旨在为国际学术界、医生和研究人员提供有关乳腺癌研究最新信息。汝小爱将持续为读者朋友们追踪重磅报道,千万别错过哦~重磅前瞻可戳下图 今日重磅:CDK4/6抑制剂阿贝西利monarchE临床III期4年疗效随访数据公布!   尽管得益于辅助治疗,尤其内分泌治疗,我们与早期乳腺癌的斗争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但高风险激素受体(HR)阳性、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阴性早期乳腺癌患者在20年时发生无法治愈的远处转移的累积风险仍保持在40%左右。简单来说,近半这类早期患者与晚期乳腺癌最终难免一战。 由此,已稳坐晚期乳腺癌一线治疗地位的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4/6(CDK4/6)抑制剂,开始向早期乳腺癌发起挑战。阿贝西利,是首个也是目前唯一在在高风险HR+/HER2-早期乳腺癌患者中证明改善IDFS的CDK4/6抑制剂。而作为使阿贝西利先后在美国、欧洲以及中国获批的基石monarchE临床III期试验,在今年SABCS上再度重磅出击——4年的疗效随访,包括总生存(OS)、侵袭性无病生存(IDFS)和远处无复发生存(DEFS)数据出炉啦!结果同步刊登于Lancet Oncology: –   The World AIDS Day   – monarchE是一项全球性的随机3期试验,旨在研究阿贝西利联合内分泌治疗HR+/HER2-的淋巴结阳性、高危、早期乳腺癌患者的效果。该研究之前达到了其主要终点,表明与单独的内分泌治疗相比,加入阿贝西利可显著改善意向治疗(ITT)人群的侵袭性无病生存和远处无复发生存期。本次公布的是预先指定的总体生存中期分析,计划在IDFS的主要终点分析后2年进行。 monarchE从38个国家的603个机构招募了HR+/HER2-、淋巴结阳性、复发风险高的早期乳腺癌成年患者(年龄≥18岁),这些患者的东方肿瘤合作组表现状态为0或1。患者随机分配(1:1),按既往化疗、绝经状况和地区分层,接受医生选择的标准护理内分泌治疗长达10年,同时接受或不接受阿贝西利(150 mg口服,每天两次),持续2年(治疗期)。 “高危”定义为腋窝淋巴结有4个或以上阳性,或1 – 3个腋窝淋巴结阳性且3级疾病或肿瘤大小为5cm或更大的患者(队列1)。一小部分患者以额外的风险特征入组,即腋窝淋巴结1-3个阳性,Ki-67至少为20%(队列2)。 在2017年7月17日至2019年8月12日期间,5637名患者被随机分配(5601名[99.4%]为女性,36名[0.6%]为男性)。2808例患者被分配接受阿贝西利联合内分泌治疗,2829例患者被分配接受单独内分泌治疗。 结果显示,中位随访42个月(IQR 37-47),两组均未达到中位IDFS,在内分泌治疗中加用阿贝西利可显著降低IDFS事件风险达33.6%(HR 0.664 ,95% CI 0.578 – 0.762,标称p< 0.0001)。 阿贝西利联合内分泌治疗带来的IDFS获益持续扩大:阿贝西利联合内分泌治疗组估计的 4 年IDFS率为 85.8%(95% CI 84.2–87.3),而单独内分泌治疗组为 79.4% (77.5–81.1),绝对差异为 6.4%,而 2 年时的差异为 2.8%(92.7% [91.6–93.6] vs89.9% [88.7–91.0]),3 年差异为 4.8%(89·2% [87.9–90.3]vs84.4% [83.0–85.8])。大多数IDFS事件(835例中的589例[71%])是远处转移性疾病。 观察到阿贝西利联合内分泌治疗组的2808例患者中的281例(10.0%)和单独内分泌治疗组的2829例患者中的421例(14.9%)发生远处无复发生存事件。阿贝西利联合内分泌治疗可降低34%的DRFS风险(HR 0.659,95%CI 0.567–0.767;标称p<0.0001)。阿贝西利联合内分泌治疗组估计的4年DRFS率为88.4%(95%CI 86.9–89.7),而单独内分泌治疗组为82.5%(80.7-84.1),绝对差异为5.9%,而2年时的差异为2.5%(94.0% [93.1–94.9]vs91.6% [90.4%–92.5]),3年差异为4.1%(90·8% [89.7–91.9] […]

玉米
抽个血就能提早2年警示乳腺癌?!“黑科技”造福高危女性~

抽个血就能提早2年警示乳腺癌?!“黑科技”造福高危女性~

乳腺癌是一种异质性疾病,而“明星基因”BRCA1 / 2的突变可发生在≥5%的乳腺癌患者中。BRCA1和BRCA致病突变分别将女性乳腺癌风险提高了15倍和10倍。并且,这种致病突变携带者在80岁时乳腺癌的累积风险为∼69%-72%,意味着10个携带者中将有约7个会在80岁前患乳腺癌。 身怀BRCA这一“定时炸弹”,这部分高危人群只能对乳腺癌“慎之又慎”——将筛查提前并加密。根据最新的《中国乳腺癌筛查与早期诊断指南》,每年最少一次超声和钼靶是跑不掉了,甚至半年就要到乳腺专科门诊报道一次…… 然而,就算按时检查,还是有多达17%的高危女性在筛查间隔期间发生肿瘤……面对防不胜防的粉红杀手,除了现有筛查手段,还有更敏感、更方便的方法吗?近日,一项抽个血就能预测出2年后BRCA相关乳腺癌的技术出现了! 抽血检查就能提前2年预警乳腺癌?! 新技术助力个性化筛查 这项前瞻性的多中心TESTBREAST研究旨在确定一组新的基于血液的蛋白质生物标志物,以便为中高风险女性进行早期乳腺癌检测。每半年收集一次血清样本,直到诊断出乳腺癌。纵向测量蛋白质水平以确定患者自身和不同患者间的差异。这项研究于第13届欧洲乳腺癌会议和《国际分子科学杂志》上进行了发表。 该研究招募了1174名携带BRCA基因突变的女性。由于患癌风险更高。她们在荷兰的9个中心接受检查,从更年轻的时候就开始定期进行乳房筛查,且比一般人群更频繁。定期采集血液样本,到目前为止10多年来已经收集了3000多份血清样本。研究小组会用靶向质谱分析了血液样本,以检查诊断前蛋白质水平的变化。 近日披露的结果来自对3名患乳腺癌(病例)和3名未患乳腺癌(对照)的30份血清样本进行了嵌套病例对照分析。然而这份对前几名女性的分析显示,患和未患乳腺癌的女性在体内6种蛋白质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并且这些差异在诊断前2年就可以检测到! 对这三个病例和对照组(每人提供5个血清样本,总共30个纵向获得的患者体内样本)的初步分析表明,每位患者都有独特且可识别的蛋白质聚类模式。 对病例和对照组的聚类分析显示,在764种候选蛋白中,有一组6种独特蛋白与早期乳腺癌发病显着相关(P<0.05)。至关重要的是,研究小组发现,使用个性化和基于人群的临界值,这些蛋白质差异在临床乳腺癌诊断前1到2年就存在了。 虽然目前只是从这6名女性数据中得到的早期结果,但对更多样本的进一步分析结果值得期待。如果这项研究最终能对乳腺癌高风险人群进行血液检测,那就可以作为现有筛查技术的有力补充,指导个性化筛查,并有助于尽早诊断乳腺癌。 由于其简便快速,对大多数人来说并不是特别痛苦(小编突然想起乳腺增生严重时夹钼靶的场景龇牙咧嘴ing…),所以完全可以按需经常进行筛查。 那这种蛋白质血液分析真的显示出乳腺癌的预兆时该怎么办呢?研究人员指出,到时患者将接受MRI扫描,并可与医生讨论”她们的选择”。对于希望接受预防性乳房切除术的女性来说,或许“拆弹时刻终于到了”。 参考文献 https://www.medscape.com/viewarticle/984230#vp_1

玉米
喝8杯「太多」,喝「太少」促癌,乳癌患者到底每天该喝几杯水?

喝8杯「太多」,喝「太少」促癌,乳癌患者到底每天该喝几杯水?

  “每天要喝多少水”?! 每天要喝8杯水,3岁小孩儿都知道,这有什么好争的? 不过一看双方辩友给出的论据——一边是Nature,一边是Science,而且“涉事”的还有三阴性乳腺癌?!所以,每天8杯水到底多了还是少了?到底乳腺癌患者该怎么喝水?我们今天就来好好辩一辩~ Science:「每天8杯水」太多了!多数人反而要喝少点 近日,一项发表于国际顶级学术期刊Science的研究,揭示了人类全生命周期需水量规律,并推导出全球首个用于预测人体每天需水量的公式,表明每天8杯水(每天约2升)或超过大多数人真正需水量。 人体每天的水周转量包括了我们摄入的水分和流失的水分,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的需水量,除直接喝水外,人体进食、呼吸等过程也能摄入大量水分。 本试验对26个国家共计5604名受试者,样本年龄覆盖8天大的婴儿到96岁的老人,通过同位素测量法测量了水周转速度。 研究发现,20-35岁男性每天的水周转量最高,为4.2升;20-40岁女性每天的水周转量为3.3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到了90多岁,都下降到2.5升左右。 然而,水周转量并不等于饮用水的量。 因为体表水交换和新陈代谢可提供15%,而剩下的85%需要来自于食物和饮水,由于大多数食物也含有水,仅通过进食就可以提供大量的水,其中需水量来自食物和饮水各半。 例如,一个20多岁的男性每天的水周转量为4.2升,但不需要每天喝4.2升水,每日平均饮水量为1.5-1.8升。 同理,对于20多岁的女性来说,每天可能需要1.3-1.4升。老年人的饮水量则更低。 因此,8杯水(每天约2升)的推荐量,对大多数人来说可能太高了,并不适合对个体的精准化健康指导。 Nature:细胞外粘度越高,乳腺癌细胞扩散速度越快! 在我们的常识中,在水里游泳,肯定比在粘稠的液体里游泳省力又快速。但既往研究表明,在二维(2D)表面上,超生理粘度(≥40 cP)会增加癌细胞和正常细胞的活力。这是相当违反常理的,因此,这一现象引起了研究人员的好奇。 今年11月2日,Nature发表的研究报告,探讨了细胞外液黏度对人类三阴性乳腺癌转移扩散的影响及其具体机制和防治靶点,结果发现包围细胞的细胞外液的粘度(即流动阻力)越高,癌细胞就越容易从原发性肿瘤转移到身体的其他部位。我们可以理解为,在高黏度环境中的肿瘤细胞经历了负重训练,生成更健壮的肌肉(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从而提高肿瘤细胞的运动能力,增强其转移扩散的速度。   该研究通过人类三阴性乳腺癌MDA-MB-231细胞及其脑转移细胞和SUM159细胞、人类骨肉瘤细胞、正常细胞(人类成纤维细胞和人类主动脉平滑肌细胞)证实黏度升高可违反常理地增强各种细胞在二维表面和高黏度环境中的运动能力,并增加从三维肿瘤球体的细胞扩散。由黏度升高引起的机械负荷增加,可诱导依赖于肌动蛋白相关蛋白ARP2/3复合物的致密肌动蛋白网络,通过肌动蛋白结合细胞绒毛蛋白增强钠氢离子交换蛋白NHE1极化。NHE1可促进细胞肿胀并提高细胞膜张力,进而激活瞬时受体电位阳离子蛋白TRPV4并引起钙内流,导致依赖于转化蛋白RHOA的细胞收缩力增强。肌动蛋白重塑动力学、NHE1所致细胞肿胀和RHOA所致收缩力增强的互相协调作用,有助于黏度升高时增强细胞运动能力。预先暴露于黏度升高环境的乳腺癌细胞通过控制海马信号传导通路转录获得依赖于TRPV4的机械记忆,可导致其在斑马鱼体内转移增加、在鸡胚胎内外渗和在小鼠肺内定植。利用ARP2/3抑制剂CK666、细胞绒毛蛋白抑制剂NSC668394、TRPV4抑制剂HC-067047或GSK 2193874、NHE1抑制剂EIPA可显著抑制三阴性乳腺癌转移扩散。 中国指南:乳腺癌患者应该这样喝水! 两大刊“决战紫禁之巅”,打得那个眼花缭乱精彩纷呈,可,咱到底该喝多少水啊? 遇事不决,指南中学~关于癌症患者该喝多少水,指南给出了官方答案~ 而最新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轻体力活动水平的成年女性每天总水适宜摄入量(包括食物中的水)为2700毫升,需要喝1500毫升水。 每天还要记喝了几杯水实在太不方便了?那一下三个“缺水”信号就是很好的提示啦: 1.口渴 出现口渴是身体明显缺水的信号。因此,要避免出现口渴现象,应主动喝水。 2.排尿次数和排尿量 一般健康成年人每天排尿次数为4-8次,每天排尿量为500-4000毫升,每次排尿量约为300毫升,排尿次数和排尿量与水摄入量密切相关。 当机体排尿次数和尿液量比平时减少时,提示水分摄入过少,机体可能出现缺水状态。 3.尿液颜色 健康成年人的正常尿液颜色是略带黄色透明。 水分摄入充足时,正常的尿液颜色为透明黄色或是浅黄色;呈现较深黄色和深黄色时,提示机体水分不足或缺少水分,处于脱水状态。 声明:本资料中涉及的信息仅供参考,请遵从医生或其他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意见或指导。    

玉米
乳腺癌转移速度有多快?取决于······

乳腺癌转移速度有多快?取决于······

确诊乳腺癌的人有什么变化? 按部就班的治疗、学习相关知识(例如: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吃药副作用怎么处理?等),此外,还有一个变化就是她们变焦虑了!最最最焦虑的是——时时刻刻担心好不容易稳定的病情复发了,转移了。 多少乳腺癌病人在度过了治疗后平稳的几年后,还是没能躲过被转移的肿瘤带走了宝贵的生命。对待肿瘤的转移,乳腺癌病人不可以掉以轻心。 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乳腺癌的转移速度取决于什么? 乳腺癌如何生长和发展? 在谈转移之前,我们先看看这些肿瘤是怎么长起来的。 正常细胞发生突变,繁殖速度异常变快时,就发生了乳腺癌。癌细胞不受控制的增殖最终在乳腺内生成肿瘤。 癌症的发展速度取决于癌细胞的生长速度。因为所有的癌细胞不是以相同的速度分裂和增殖,因此很难估计癌症的发展。 绝大多数情况下,乳腺癌最初是在乳腺的导管或小叶中开始,然后扩散到乳腺组织中;乳腺组织中的癌细胞增长扩散,进入周围结缔组织;它们从结缔组织中继续生长,可以进一步扩散到周围的淋巴结。 一旦细胞进入淋巴结,就有可能进入淋巴系统或血液系统,并转移至身体其他部位。 转移性乳腺癌 随着诊疗技术的进步和人们自查的提高,乳腺癌的死亡率不断下降。对于2cm以内无转移的乳腺癌肿瘤患者,其5年生存率大约为95%。而转移性乳腺癌的5年生存率为26%。 转移性乳腺癌是指,原发的乳腺癌,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时发生转移,包括肺转移、骨转移、肝转移等等。肺为乳腺癌最常见的转移部位,而且乳腺癌的肺转移、肝转移等,治疗后生存率都比较长。 数据显示,患了乳腺癌的人再次在同一侧或对侧乳腺患癌的风险提高。并且,小于40岁的乳腺癌经常会出现双侧乳癌。 关于乳腺癌复发概率,推荐阅读:《了解这些,帮你判断乳腺癌复发概率》 乳腺癌转移速度取决于······ 乳腺癌的发展速度很难确切说明,因人而异,缘于每个人对疾病的反应各不相同。 但是,我们可以对其进行一个大致总结: 1、乳腺癌类型 浸润性或非浸润性? 非浸润性乳腺癌不会扩散到导管或小叶之外。 浸润性乳腺癌可扩散到周围结缔组织、淋巴结和身体其他部位。 2、分级 根据肿瘤细胞与正常细胞差异的大小对乳腺癌进行分1-3级。 1级乳腺癌生长缓慢 3级乳腺癌发展较快 级别越高意味着癌细胞生长和扩散到乳房及其他部位的能力越高。 3、分期 根据乳腺癌进展分为0-4期。 0期:此阶段的乳腺癌是非浸润的,仅存在于导管或小叶中。 1期:此阶段的乳腺癌为浸润性,但仍然靠近原发部位。如果为1B期,则已经扩散至淋巴结。 2期:此阶段的乳腺癌细胞可能已经扩散到了淋巴结。 3期:此阶段的肿瘤可能很大,而且扩散到数个淋巴结,尚未侵犯到其他器官。 4期。除了乳腺和淋巴结以外,通常已经在骨骼、肺、脑、肝等器官。 尽管很难评估癌症在1年内的进展,但是美国癌症协会提供了乳腺癌不同阶段人群5年生存率的估值。这些数字是根据已有数据的概率估算值,考虑到个体情况差异和医学进步,每个人的个体生存率也会有变化。 0期和1期的五年生存率接近100% 2期的五年生存率约93% 3期的五年生存率约72% 4期的五年生存率约22% 1期和2期的乳腺癌患者在保乳术加放疗后的10年,在剩余的乳腺组织内发生局部复发的概率为10~21%。其中,75~90%的患者表现为孤立的局部复发,未出现远处转移。 已经扩散到身体其他部位的癌细胞更可能会进一步扩散。 4、个人因素 癌细胞在一年之内的增长和扩散通常取决于个人因素,包括年龄、激素状态、是否绝经、是否有家族史、是否接触酒精香烟或其他污染、癌症的既往史。 另外,每个人的体质和基础健康状况的差异,对疾病的抵抗力和免疫力也对癌症的转移速度有影响。 写在最后 转移性乳腺癌不可怕,乳腺癌患者只要按时复查,提高自身身体素质,保证营养补充、良好情绪,就一定能打败肿瘤转移。 参考文献 [1] Olive Peart.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 MRADIOLOGIC TECHNOLOGY, […]

玉米
「三阴性乳腺癌」成为女性最危杀手!一文详解TNBC治疗最全攻略,几款重磅药物不容错过

「三阴性乳腺癌」成为女性最危杀手!一文详解TNBC治疗最全攻略,几款重磅药物不容错过

乳腺癌是女性健康的一大威胁,也是目前患病率最高的一种癌症。在乳腺癌中,最难治的当属三阴性乳腺癌(TNBC)。 TNBC易转移易复发,进展迅速。而且,癌细胞表面的激素受体和HER2均为阴性,缺乏可靶向的靶点,治疗选择十分有限。不过近些年来也诞生了不少TNBC的新疗法。 乳腺癌的分型 1 早期TNBC治疗的进展 近些年来,早期TNBC治疗的最大进展当属新辅助治疗的广泛应用。所谓新辅助治疗,指的就是在手术切除肿瘤前,预先通过化疗、免疫治疗等全身治疗手段,缩小肿瘤,降低肿瘤分级。 研究显示,如果能通过新辅助治疗达到病理完全缓解,TNBC患者的5年生存率也能达到90%左右,与其它亚型的乳腺癌相当。而且,通过新辅助治疗让肿瘤降级,也让更多的患者得以保留乳腺,避免创伤很大的腋窝淋巴结清扫。 除了化疗外,PD-1抑制剂和PARP抑制剂也开始分别被用于PD-L1阳性和BRCA突变的TNBC患者,效果也都不错,病理完全缓解率更高。 早期TNBC的治疗手段 2 晚期TNBC治疗的进展 近些年来,新的晚期TNBC治疗方法可谓层出不穷,在ADC药物、PARP抑制剂等诸多治疗方法的围攻下,晚期TNBC早已不是一个不治之症了。 晚期TNBC的治疗手段   欲使其灭亡,先使其疯狂 在TNBC中,大约有15%左右的患者携带了种系BRCA突变。这一突变让她们的DNA损伤修复能力被削弱,患乳腺癌的风险大大增加,但也让癌细胞对剩余的DNA损伤修复途径——PARP更为依赖。 PARP抑制剂就是针对BRCA突变癌细胞的这一弱点,让癌细胞的基因疯狂突变而死亡。在BRCA突变的HER2阴性乳腺癌患者中,PARP抑制剂奥拉帕利相比化疗,把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从17.1个月延长到了19.3个月。 PARP抑制剂让BRCA突变的癌细胞突变致死 靶向其它靶点 TNBC难治是因为它表面缺乏激素受体和HER2,传统的靶向药物无法应用。但是,TNBC表面还有其它可控靶向的靶点,比如Trop-2。Trop-2是一种广泛存在于多种实体瘤表面的标志分子,在TNBC中的中高表达率有90%左右。 在III期临床试验中,靶向Trop-2分子的ADC药物戈沙妥珠单抗将晚期TNBC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从1.7个月大幅提高到5.6个月,中位总生存期也从6.7个月延长到12.1个月。目前,这一药物已经在国内获批上市。 除戈沙妥珠单抗外,同样靶向Trop-2的Datopotamab Deruxtecan(Dato-DXd)也在初步试验中也取得了不错的疗效,客观缓解率达到了35%。 ADC药物通过靶向Trop-2,将其上搭载的细胞毒性药物送给癌细胞 你的三阴,真的三阴吗? 虽然说三阴性乳腺癌的定义是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和HER2均为阴性,但阴性并不意味着完全不表达这些分子。比如说HER2,只有免疫组化评分达到3+才被视为阳性,1+和2+的低表达患者只是因为使用曲妥珠单抗等传统HER2靶向疗法效果不佳,才被视为阴性。 但最近,一款HER2靶向的ADC药物DS-8201挑战了HER2的阳性标准。在包括45%TNBC患者的HER2低表达患者中,DS-8201相比医生选择的化疗,将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从5.1个月提高到9.9个月,中位总生存期从16.8个月延长到23.4个月,首次让HER2低表达患者也能从HER2靶向治疗中获益。 在HR阴性乳腺癌中,有22.5%为HER2低表达,原先被视为TNBC 此外,通过雄激素受体、PI3K、EGFR等靶点治疗TNBC的研究也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大红大紫的免疫治疗虽说在TNBC中一路走的磕磕绊绊,多个适应症获批又被撤回,但K药联合化疗在PD-L1阳性的小部分患者中还是有不错的效果。 希望将来能有更多更有效的TNBC疗法诞生。但也不要忘了,定期筛查,及时在早期发现肿瘤,才是乳腺癌防治的最佳法宝。  

小D
重新定义HER2! DS8201为HER2低表达患者带来获益

重新定义HER2! DS8201为HER2低表达患者带来获益

  1998年,曲妥珠单抗(赫赛汀)的上市推动了肿瘤治疗的变革, 靶向HER2的药物在二十余年的开发中表现出了优异的临床疗效,成就了肿瘤领域中一个又一个的里程碑。自1998年曲妥珠单抗(赫赛汀)作为首个HER2靶向单抗上市,不仅改变了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的治疗格局,也是推动了临床变革。目前,打不分抗HER2药物都是针对HER2阳性(IHC3+或IHC2+/ISH+)的患者,但对于HER2低表达(IHC 2+/ISH-或IHC 1+)患者,仍然存在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 打破壁垒 ADC开启HER2低表达治疗模式 2019年12月21日,基于DESTINY-Breast01研究,FDA正式批准DS-8201用于HER2阳性乳腺癌的后线治疗。2020年5月18日,阿斯利康和第一三共联合宣布,双方共同开发的靶向HER2的抗体偶联药物(ADC)DS-8201获得美国FDA授予的突破性疗法(BTD)认定,用于治疗HER2突变的铂类治疗中或治疗后疾病进展的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 DS-8201是一类ADC型药物,由抗HER2的IgG1单抗通过连接体,与拓扑异构酶Ⅰ抑制剂Dxd(效能比伊立替康高10倍)组成,既可靶向结合抑制,也可裂解化学抗癌。相比国内上市的ADC型药物T-DM1(HER2抗体+微管抑制剂),具有高细胞膜穿透性、高携带性优势。 短短3年,DS-8201以摧枯拉朽之势获FDA批准3大癌种5大适应症,“顺便”夺下多项第一: 2019年12月,HER2阳性乳腺癌晚期后线; 2021年1月, HER2阳性胃癌晚期二线及以后,成为第一个被批准治疗HER2阳性胃癌的ADC; 2022年5月,HER2阳性乳腺癌晚期二线; 2022年8月5日,HER2低表达乳腺癌晚期后线,第一次改写乳腺癌的HER2二分类标准; 2022年8月12日,既往接受过全身治疗的HER2突变不可切除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成为第一个获FDA批准的用于肺癌的HER2靶向疗法。 DS8201在HER2低表达肿瘤的优异疗效开启HER2治疗的新变革。 HER2低表达乳腺癌 基于DESTINY-Breast04的结果,FDA批准DS-8201用于治疗无法切除或转移性HER2低表达乳腺癌患者。这是首个获批用于HER2低表达乳腺癌亚型患者的疗法,该亚型是新定义的 HER2 阴性乳腺癌亚型。 DESTINY-Breast04共入组HER2低表达晚期乳腺癌化疗失败患者557例,按2∶1的比例随机分为两组:DS-8201(5.4 mg/kg)组373例、医生选择化疗(TPC)组184例,其中HR+494例(88.7%,DS-8201组331例、TPC组163例)、HR-63例(11.3%)。 主要终点为HR+患者的无进展生存(PFS)。关键次要终点为全部患者(FAS;HR+/−)的PFS、HR+患者和全部患者的总生存(OS)。中位随访时间为18.4个月(95% CI:17.9-19.1)。 在HR+队列中,与TPC相比,DS-8201将患者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降低49%(HR=0.51,95% CI:0.40-0.64;P<0.001),DS-8201组和TPC组的中位PFS分别为10.1个月和5.4个月。DS-8201还将死亡风险降低了36%(HR=0.64,95% CI:0.48-0.86;P=0.003),两组的中位OS分别为23.9个月和17.5个月。 在全体患者中,与TPC相比,DS-8201将患者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降低50%(HR=0.50,95% CI:0.40-0.63;P<0.001),DS-8201组和TPC组的中位PFS分别为9.9个月和5.1个月。DS-8201还将死亡风险降低了36%(HR=0.64,95% CI:0.49-0.84;P=0.001),两组的中位OS分别为23.4个月和16.8个月。 对不同患者亚群的探索性分析显示,无论患者是否曾经接受过CDK4/6抑制剂的治疗,或此前接受过化疗种类的多少,DS-8201都显示出一致的疗效。 DESTINY-Breast04结果显示,与标准治疗相比,无论HR状态如何,患者的PFS和OS均有统计学显著和临床意义显著的获益,且总体安全可控。 DESTINY-Breast04是第一个针对HER2低表达患者并获得阳性结果的III期临床试验,这一里程碑式的突破意味着DS8201或将为过半数乳腺癌患者带来全新治疗模式! HER2低表达胃癌 近日,JCO发表一篇 DS8201治疗HER2低表达低胃或胃食管结合部癌的II 期试验的探索性队列结果。 局部晚期或转移性 HER2低表达胃或胃食管结合部癌(队列 1,免疫组织化学 2+/原位杂交阴性;队列 2,免疫组织化学 1+),患者接受过至少两种既往治疗方案,包括氟嘧啶和铂类,但未接受抗 HER2 治疗,所有每 3 周静脉注射一次DS8201 6.4 mg/kg。主要终点是客观反应率。 结果显示,队列 和队列2分别有19 名和 21 名入组。队列 1 […]

玉米
乳腺癌患病风险可预测!只需一个公式

乳腺癌患病风险可预测!只需一个公式

国家癌症中心推出基于150万中国女性数据的风险小工具 家人们,双十一的账单到了嘛?只是因为在直播间里多看了一眼…… 图源:网络 但在各大商家battle之际,“国家队”国家癌症中心竟在官网悄悄上新: 链接:http://cancerrc.ncsis.org.cn/#/utilshome 并在JAMA子刊上发表了相关研究结果[1]:基于全国最大的多中心社区筛查队列,覆盖150万中国女性,囊括公认的5个乳腺癌相关风险因素,评估不同个体的乳腺癌风险等级以及相关筛查年龄建议。 研究首页截图 不用花1分钱+不伤脑查指南+不费口水解释的乳腺癌个性化风险评估+筛查年龄建议,无论医生还是大众,谁能不对这个小工具喊“香”?那它能成为“爆款”吗?具体又“香”在哪?我们今天就来看看“商品详情”!   150万中国女性数据打造,“简易”工具尽显精准之道! 证据一致表明,筛查和早期发现可降低乳腺癌死亡率。对于美国乳腺癌5年生存超90%的“奇迹”,筛查功不可没。然而,目前大多数乳腺癌筛查指南对筛查起始年龄的建议大多采用“一刀切”的,并以年龄为基准的方法: 美国预防服务工作组(USPSTF)乳腺癌筛查指南[2] 《中国乳腺癌筛查与早期诊断指南》[3] 面对大量揭示乳腺癌风险因素的研究,现有筛查指南的“短板”显而易见——并未充分考虑乳腺癌风险方面的个体差异。因此,为提高乳腺癌筛查的公平性和有效性,国家癌症中心开展了探索中国女性风险适应的筛查起始年龄(risk-adapted starting age of screening)的大型研究。 研究使用了中国城市癌症筛查项目(CanSPUC)数据,最终纳入1549988名40至74岁、无癌症、肾功能障碍或严重心脏、大脑或肺部疾病史的未筛查社区居住女性,收集其与乳腺癌相关基线特征并追踪乳腺癌诊断年龄。风险适应筛查起始年龄定义为具有不同乳腺癌风险水平的女性,达到与一般人群中50岁女性相似的10年累积风险水平的年龄。 经过4.47(IQR,3.16-6.35)年中位随访时间,3895例乳腺癌患者被确诊。在一般人群中,50岁女性未来10年患乳腺癌的风险为2.65%(95%CI,2.50%-2.76%),45岁女性则为2.32%(95%CI,2.19%-2.44%)。 危险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较大、BMI较高、初潮年龄较小、无母乳喂养史、有乳腺良性疾病史和乳腺癌一级家族史与乳腺癌发生风险升高显著相关。 CanSPUC队列入组女性的基线特征 根据筛选危险因素,研究人员建立多变量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并用以下公式计算每个参与者的风险评分: 风险评分=0.15190×乳腺癌一级家族史+0.22453×乳腺良性疾病史–0.25229×母乳喂养史+0.24038×初潮年龄(<13岁)–0.35994×BMI(<18.5)+0.10798×BMI(24-27.9)+0.22317×BMI(≥28.0) 综合考虑各风险分级的人数分布和10年累积风险曲线趋势,研究者最终将风险评分分为低、中、高3个风险级别。 低、中、高风险女性乳腺癌的10年累积风险 与低危组相比,中(HR=1.32;95%CI,1.24-1.41;P<0.001)和高危(HR=1.75;95%CI,1.53-1.99;P<0.001)组女性患乳腺癌的风险更高。 不同风险分级女性乳腺癌筛查的风险适应起始年龄 以一般人群50岁时乳腺癌的10年累积风险为基准,乳腺癌低、中、高危组的女性分别在>55岁、48岁和43岁时达到相等的10年累积乳腺癌风险,研究人员以此确定乳腺癌高、中、低危的中国女性的最佳开始筛查年龄分别为55岁、48岁和43岁,并开发了文章开头提及的在线工具,“一键消除”评估难度,可以说是简单到我奶奶都会用…… “爆款”预定?或还有这些“BUG”需解决…… 这款小工具的最大亮点在于,为中国女性个性化订立筛查起始年龄,高危患者能及早筛查以早诊早治延长生存的同时,低危患者也避免了过度诊疗和不必要的心理负担。在医疗资源依然紧张的发展中国家,这个工具能引导医疗资源流向最需要的人群,实现真正的公平和有效。 其次,这个工具纳入5个公认的乳腺癌相关风险因素——乳腺癌一级家族史、乳腺良性疾病、母乳喂养、初潮年龄和体重指数。虽然我国现有指南均已考虑到这些因素,值得注意的是,高危女性的定义为具有多种风险因素中的任何1种,具有1种以上风险因素的个人可能会难以决定何时进行筛查。本工具将5个相关因素综合评分,更适合临床使用。 再次,相比基于专家经验制定的指南,本研究使用来源于医院病例、中央癌症登记处和医疗保险系统的真实世界数据,比对2020年中国人口普查年鉴,且样本量高达150万,保证了分析具有代表性和可靠性,使得这款工具成为真正属于中国女性的乳腺癌筛查工具。 然而,以上亮点还不能完全支持这款工具晋升国民“爆款”,还有许多“bug”需要进行修改: 1.在选择纳入计算的风险因素上,由于对中国人群乳腺癌发展风险因素的研究十分有限,关键变量仍显不足;而且本研究未纳入与乳腺癌有更大关联的危险因素,如BRCA1/2突变、提示有这种突变的家族史或胸部照射史等,这些危险因素的存在显然值得采取更积极的筛查手段。 2.本研究中的年龄“节点”值得商榷。风险适应起始年龄被定义为具有不同风险水平的女性达到与一般人群中处于推荐年龄女性相当的10年累积风险的年龄。但,研究以50岁作为中国女性筛查的参考标准,并不是一个既定事实。而且由于本研究纳入人群的年龄限制,部分指南建议的40岁或更年轻的女性并未得到讨论。 3.筛查策略不仅包括筛查的起始年龄,还包括筛查方法和筛查间隔。而且本研究并未评估风险适应筛查策略在中国人群乳腺癌筛查的好处、缺点、可行性以及个人和卫生系统的成本,但这些信息对筛查指南和政策制定都非常重要。 经过医疗界多年来的大声疾呼,癌症“早筛早诊早治”理念已深入人心。但碍于人均医疗资源的紧张以及筛查计划制定的难度,大众对筛查的“心动”仍较难转化为“行动”。在笔者看来,这款小工具的诞生,或许在见证乳腺癌精准诊疗从专家与医生主导的、高高在上的HARD模式,向掌握在每个人手里的、平易近人的EASY任务的转变。期待这款趁手小工具,早日完成升级,飞入寻常百姓家。 参考文献: [1]Zheng Y,Dong X,Li J,et al.Use of Breast Cancer Risk Factors to Identify Risk-Adapted Starting Age of […]

玉米
90%女性都有的乳腺癌筛查认识误区,别再坚持了!

90%女性都有的乳腺癌筛查认识误区,别再坚持了!

近年来我国乳腺癌发病率持续升高,现已高居女性恶性肿瘤的第一位,早期筛查可以大大降低死亡率。 “钼靶”的规范化描述为乳腺X线摄影,是乳腺影像检查中常用的一种检查方法。它是将乳房置于摄影平台上用压迫板进行加压后摄片,获取乳房X线图像的方法。 乳腺X线检查可以清晰显示乳房内的结构,通过对图像分析来判断乳腺疾病的情况,对微小钙化病变的诊断灵敏度最高。 需要注意的是,很多人对乳腺X线摄影还存在着一些误解,从而抗拒这项检查,殊不知可能会因此而遗漏病灶、延误病情。 “我做了B超没有问题,为什么还要做钼靶?它们有啥不一样?” 在门诊,很多患者都会问这样一个问题:“医生,我做了B超显示没有问题,怎么还要我做钼靶?医院是不是就想赚我的钱?” “钼靶”和“B超”检查是目前临床上乳腺筛查的“黄金组合”,两种检查方式各有侧重,互为补充。 乳腺超声检查简单方便、无辐射损伤、价格低廉,能够实时动态地观察乳腺及腋窝淋巴结情况,且不受纤维腺体致密度的影响,可快速区分病灶的囊实性。乳腺X线摄影能够更加清晰地显示乳房内各层结构,尤其是对微小钙化病变的诊断准确率较高。 “乳房不大,夹着痛,还有必要做钼靶吗?能不能用其他检查代替?” 有些女性会有这样的困扰:“我的乳房不大,钼靶夹不住怎么办?夹住了会不会特别痛?要不我还是做别的检查吧。”注意,这是一个误区,如果因为一些主观的因素不做钼靶,可能会遗漏病灶。 在检查过程中,由于压迫板加压摄片会导致乳房不适或疼痛,但乳房不大的女性仍有必要行乳腺X线摄影检查。   乳腺X线摄影有其独特的优势,它可以检测到医生触诊不到、超声检测不到的微小病灶,特别是对表现为微钙化的早期乳腺癌诊断敏感度较高,而这类早期病变有可能在MRI检查中也为阴性。 “钼靶有辐射,能不做就不做,真的是这样吗?” “钼靶会发出射线,做了对身体不好!”这是很多患者的一个顾虑。那么真的是这样吗? 乳腺X线摄影利用低剂量X线穿透乳房组织进行摄片,单次检查的射线量并不高。目前乳腺X线摄影的辐射剂量大约是0.3-0.4mSv,相当于坐6次长途飞机的辐射量,在安全范围内。 不过,对于一些特殊情况的患者,比如处于妊娠期、哺乳期或近期准备怀孕,以及两次检查时间较近(短于3个月)等,可将自身情况与医生充分沟通,便于医生做相应调整。 “钼靶报告提示有钙化,说明我患乳腺癌了?” 很多患者在拿到钼靶报告的时候,一看到“钙化”两个字就大惊失色,认为自己得乳腺癌了,非常担心。但是实际上,钼靶检查出钙化并非一定就是乳腺癌。 钙化是乳腺X线中较常见的影像征象,但并非所有的钙化都是恶性。乳腺的良、恶性病变均可见钙化,并且钙化可形成在乳腺内的任何部位。 钙化的形成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原因:乳腺内坏死细胞分解形成钙化,细胞组织分泌形成钙化,炎症、异物或瘢痕导致钙化等。大多数乳腺内的钙化发生在终末导管和腺泡,此外在乳房间质、血管和皮肤等部位也可形成钙化。 乳腺X线提示钙化,应根据检查报告中的BI-RADS诊断采取相应的对策。对于诊断报告中BI-RADS 1-3的钙化,无需过多紧张,按医嘱定期随访复查。对于诊断报告中BI-RADS 4以上的钙化,则尽快找专科医生咨询、寻求进一步的检查。

玉米
继“5年0复发”记录,乳腺癌疫苗再创“10年生存率达80%”奇迹!攻克“粉红杀手”不再是梦

继“5年0复发”记录,乳腺癌疫苗再创“10年生存率达80%”奇迹!攻克“粉红杀手”不再是梦

说起癌症疫苗,大家第一个都会想起HPV疫苗,HPV疫苗的出现让宫颈癌成为了全球最有可能被消灭的癌症。 虽然面对全球第一大癌,医学发展已取得长足进步——目前来看,我国乳腺癌患者的总体5年生存率超过80%,甚至一线城市经三级医院治疗的患者,其5年生存率可以达到90%以上!但,有没有一款疫苗,能让我们完杀这位“粉红杀手”呢?又有好消息来啦! 日前,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的科学家发现,一款靶向HER2的创新癌症疫苗,能够在患者中安全地激发针对HER2的免疫反应。接受疫苗注射的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80%在10年后仍然活着!研究成果刊登于JAMA Oncology。 10年生存率80%?! 又一“神药”预备役? 占乳腺癌30%的HER2阳性乳腺癌恶性程度高、侵袭性强,治疗后也更容易复发,但患者如能产生细胞毒性免疫反应,她们往往在接受治疗后更不易复发,且总生存期也更长。为了激发细胞毒性免疫反应,研究人员设计了一种DNA疫苗,通过质粒携带编码HER2细胞内片段的转基因。注射到人体内后,这些质粒能够在细胞中表达HER2蛋白片段,激发人体的细胞毒性免疫反应。 这项1期临床研究旨在评估这种乳腺癌疫苗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66名患有转移性乳腺癌的女性参加了研究,她们已接受过标准治疗,获得完全缓解或者只剩下在骨骼中的肿瘤,这些肿瘤通常生长缓慢。 患者被依次纳入3个剂量组,分别为低剂量组(10 mcg)、中等剂量组(100 mcg)、高剂量组(500 mcg),每位患者均接受3针疫苗注射。此外,患者还接受了免疫刺激药物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进而促进细胞毒性免疫。 此后,对患者进行3到13年的长期随访。在大多数时间点,中等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患者体内的免疫应答都要高于低剂量组。此外,研究人员在第16周和第36周对患者的疫苗接种部位进行活检,发现最高剂量组患者注射部位质粒DNA持久性最强。研究人员还发现,中等剂量组的患者表现出最强的抗肿瘤免疫反应。 在安全性方面,大多数不良事件为1~2级,包括注射部位的红肿,以及发烧和与流感类似的症状。 虽然这项研究的主要目的不是观察疫苗的效力,但是研究人员发现,这些患者的预后要好于同类乳腺癌患者。80%的患者在接受治疗10年后仍然活着。通常,预计一半的患者会在接受治疗后5年内死亡。 乳腺癌“防”“治”两手抓! 疫苗全方位保护你 总的来说,目前乳腺癌疫苗可以分为治疗型和预防型两大类,分别针对的是乳腺癌患者和有乳腺癌患病风险的健康人群。癌症疫苗持续“训练”免疫细胞,让免疫细胞“认识”肿瘤细胞,当身体出现肿瘤细胞时,免疫细胞能够第一时间发现,并且迅速发起攻击,杀灭肿瘤细胞,从而达到预防和避免乳腺癌复发的目的。 治疗型疫苗除了上文所说的DNA疫苗,肽疫苗GP2疫苗已在2020圣安东尼奥乳腺癌大会报告“5年0复发”的成绩:经过5年随访,46例接受疫苗治疗的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的5年无病生存率为100%!复发率为0!该研究结果创造了新记录,Kaplan-Meier生存曲线图在乳癌患者中首次呈现出完美的一字线,相当于全部治愈! 预防型疫苗α-乳白蛋白疫苗已于2020年12月获FDA批准进入人体试验,一旦成功,广大女性就能够通过注射预防型疫苗,“先发制人”,避免受乳腺癌的侵害啦。 打疫苗防治乳腺癌不再是梦!虽然疫苗都还处于研发和临床试验阶段,我们相信,随着对癌症免疫学的理解加深,新的策略最终会带来疗效的提高。面对乳腺癌,我们将更有底气! 参考文献 Disis et al. Safety and Outcomes of a Plasmid DNA Vaccine Encoding the ERBB2 Intracellular Domain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Stage ERBB2-Positive Breast Cancer. JAMA Oncology, doi:10.1001/jamaoncol.2022.5143

玉米
在化疗期间做比结束后做效果好一半?!这个抗癌「神器」竟可以这样用...

在化疗期间做比结束后做效果好一半?!这个抗癌「神器」竟可以这样用…

抗癌治疗为无数乳腺癌患者争取到重生之机,目前,乳腺癌总体5年生存率已超过90%,其中I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更是直逼100%! 但在抗癌过程中,癌症本身+抗癌治疗双重攻击不可避免地暂夺我们的活力——疲劳、抑郁、肌肉流失、心血管健康损伤……我们之前也提到,运动是癌症幸存者的“良药”,是以上问题的优选答案!但对于癌症患者而言,到底什么时候开始运动最好呢? 期间vs之后:心肺指标降幅差一半! 近日,发表于心血管权威杂志JACC的一项研究表明,在接受化疗的同时运动可以帮助癌症患者克服治疗带来的衰弱效应,并更快地恢复正常生活。既往大量研究表明运动对癌症患者有益,但这是第一次研究运动时间如何影响治疗效果。 该研究纳入了266名接受睾丸癌、乳腺癌、结肠癌或非霍奇金淋巴瘤化疗的患者。所有参与者都参加了一个为期6个月的运动计划,但一半的人在化疗期间(化疗计划结束前3个月)开始运动,而另一半人在化疗结束后开始运动。 那些在化疗期间运动的人,在化疗结束后峰值摄氧量(VO2峰)(一个评价心肺和整体健康的指标)的下降幅度较小。在这一点上,他们的VO2峰值下降大约是化疗结束后运动组的一半(-2.8 mL/kg/min和-5.8 mL/kg/min)。 除此之外,在化疗期间运动的患者在体力、生活质量和身体功能方面也出现了较小的下降,且疲劳感较低。 研究者,荷兰格罗宁根大学医学中心肿瘤学家、医学博士、Annemiek Walenkamp指出,尽管患者在治疗中感到疲劳,但运动可以诱导肌肉力量的增强,改善体质。 Walenkamp博士解释,运动会使身体细胞产生变化,刺激肌肉细胞产生线粒体,而拥有更多的线粒体能增加身体的能量供应。此外,运动可以增加氧气循环,使身体能更有效地使用能源。 那如果错过了化疗期间,化疗后再开启的运动计划还有用吗?当然有!事实上,所有研究参与者在完成运动方案后 1 年都能够将他们的健康恢复到基线水平,无论何时开始。   乳腺癌患者该如何运动?中国指南告诉你! 那乳腺癌患者具体应该何时开始运动?运动多久?强度多大呢?中华预防医学会妇女保健分会乳腺学组制定的《中国乳腺癌患者生活方式指南》为我们作出了详细解答~ 指南推荐:乳腺癌患者诊断后应避免静坐的生活方式,尽快恢复诊断以前的日常体力活动。 18-64 岁乳腺癌患者 每周坚持至少 150 min 的中等强度运动 (大致为每周 5 次,每次 30 min) 或 75 min 的高强度有氧运动,力量性训练 (大肌群抗阻运动) 每周至少 2 次。运动时以 10 min 为一组,最好保证每天都进行运动。 >65 周岁的老年乳腺癌患者 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 要注意的是,乳腺癌相关病情及治疗过程中诸多因素会减弱患者体力活动和体育运动的能力。为避免运动相关伤害,乳腺癌患者如存在贫血、免疫功能损害、疲劳、置管和未控制的并发症等,必须在选择和进行运动时寻求专业指导。 乳腺癌患者诊断后的体力活动与降低乳腺癌复发率、乳腺癌病死率和总体病死率相关:8项前瞻性研究评估了乳腺癌患者体力活动与总体病死率的关系,其中4项评估了其与乳腺癌病死率的关系,结果显示,乳腺癌患者诊断后坚持体力活动可以降低34%的乳腺癌死亡风险和41%的乳腺癌复发风险。 乳腺癌患者进行中等强度的有氧和耐力训练可以增加骨密度,提高心肺功能、肌肉力量,增加瘦体重。体育运动还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缓解紧张和抑郁情绪,提高自我认知。 总 结 总的来说,最新研究表明,癌症患者化疗期间开始运动有助于提高心肺能力、体力及生活质量,即使在化疗结束才开启运动计划,同样能在1年后恢复健康。我国的乳腺癌患者生活方式指南同样鼓励和指导乳腺癌患者进行适量运动,以降低复发和死亡风险,并改善身心健康。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运动亦然。秋高气爽,各位友友和汝小爱一起动起来吧~  

玉米
K药又双叒有新适应症获批!中国患者正式迎来早期三阴性乳腺癌免疫疗法

K药又双叒有新适应症获批!中国患者正式迎来早期三阴性乳腺癌免疫疗法

TNBC(三阴性乳腺癌)占乳腺癌比例有 15%-20%,由于缺乏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表达,以及缺乏或只有低水平的HER2表达,对内分泌治疗和抗HER2靶向治疗不敏感,化疗一直是主要治疗手段。相比较于其他类型乳腺癌90%以上的5年生存率,早期TNBC的5年生存率仅77%,晚期患者仅14%。 11月7日,中国国家药监局官网显示,PD-1抑制剂帕博利珠单抗(Keytruda,K药)新适应症上市申请获得批准,推测适应症为用于经充分验证的检测评估肿瘤表达PD-L1(综合阳性评分(CPS)≥20)的早期高危TNBC患者的治疗。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及欧洲药品管理局(EMA)均批准了K药联合化疗应用于高危早期TNBC的新辅助治疗及后续辅助治疗;而美国肿瘤临床学会(ASCO)和中国肿瘤临床学会(CSCO)指南均已将K药列入治疗推荐;K药也是首个也是目前唯一获批用于早期TNBC的免疫药物。 36月EFS率84.5%!死亡风险降37%! 此次新适应症的获批是基于III期临床试验KEYNOTE-522研究的积极数据。2022年1月,该研究的最新无事件生存率(EFS)相关结果发表于顶刊NEJM。 KEYNOTE-522是首个评估K药联合治疗用于早期TNBC新辅助/辅助治疗的III期随机对照研究。研究纳入了1174名患者,按 2:1 的比例随机接受每 3 周 200 mg的K药(n = 784)或安慰剂(n = 390)。所有患者都接受了 4 个周期的卡铂+紫杉醇治疗,以及 4 个周期的阿霉素或表柔比星+环磷酰胺。并且手术后治疗组的患者继续辅助K药治疗 9 个周期或直至疾病复发或出现不能耐受的毒性。EFS和病理完全缓解 (pCR) 是该研究的双重主要终点。 结果截至2021年3月23日按计划进行第四次中期分析时,中位随访39.1个月,K药联合化疗组36个月时的EFS为84.5%(95% CI,81.7-86.9),相比之下,安慰剂加化疗组为76.8%(95%CI,72.2-80.7),绝对获益7.7%! K药联合化疗组共123例患者(15.7%)和安慰剂加化疗组共93例患者(23.8%)发生事件或死亡,36个月事件或死亡风险比:0.63(95%CI:0.48~0.82,P<0.001)。根据预先规定的统计标准(α水平为0.01034),与安慰剂加化疗组相比,K药联合化疗组无事件生存期显著改善。 无事件生存期分析中最常见的事件为远处复发,发生在K药联合化疗组的60例患者(7.7%)和安慰剂加化疗组的51例患者(13.1%)中。根据亚组分析,无论淋巴结状态、肿瘤大小、卡铂疗程、PD-L1状态、年龄、体力状态评分如何,K药联合化疗组的事件或死亡发生风险都低于安慰剂加化疗组。 总 结 免疫治疗,可以称得上是肿瘤治疗史上里程碑式的进展。它与靶向、放疗、化疗不同的是,可以依靠自身免疫系统杀灭癌细胞和肿瘤组织。KEYNOTE-522研究为高危早期三阴性乳腺癌的免疫治疗开创了新局面——作为乳癌中预后最差的亚型,三阴成为最早获益于免疫治疗的乳癌类型。 如今,作为首个(也是目前唯一)获批用于早期三阴性乳腺癌的PD-1抑制剂帕博利珠单抗能大展身手,更好地造福我国患者!也期待其他PD1/PDL1未来可以让乳癌的治疗更上一层楼~

玉米
这款「老国货」:比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经典一线mPFS长6个月...

这款「老国货」:比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经典一线mPFS长6个月…

11月3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CDE)官网显示,吡咯替尼片拟纳入突破性疗法,与曲妥珠单抗和多西他赛联合,用于治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阳性、晚期阶段未接受过抗HER2治疗的复发或转移性乳腺癌患者。 作为中国首个自主研发的HER1/HER2/HER4靶向药物,吡咯替尼从I期临床走向II期,再向III期迈进,并且从晚期二线进军一线,还布局了早期新辅助治疗,可谓一路高歌猛进: ● 2018年,凭借II期临床数据获药监局附条件批准上市; ● 2019年,被纳入国家医保; ● 2020年,凭借两项重要III期研究结果获得药监局完全批准上市,联合卡培他滨用于HER2阳性、接受过曲妥珠单抗的复发或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的治疗; ● 2022年5月,获批第二个适应症,与曲妥珠单抗和多西他赛联合,用于HER2阳性早期或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的新辅助治疗。 而本次新适应症则被纳入“突破性疗法”,这款国产新星到底有多强?我们今天一起来看III期PHILA研究的“突破性数据”!  闪耀ESMO  冲击HER2经典一线地位!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徐兵河院士牵头开展的PHILA研究是一项评价吡咯替尼联合曲妥珠单抗和多西他赛对比安慰剂联合曲妥珠单抗和多西他赛一线治疗HER2阳性复发/转移性乳腺癌的随机、双盲、平行对照、多中心的III期临床试验,根据在今年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大会公布的结果显示,吡咯替尼联合组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突破2年,刷新了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一线治疗的最长mPFS,有望改写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的一线治疗格局。 PHILA研究于2019年4月启动,全国共40家中心入组590例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初治患者,按照1∶1的比例随机分组(研究组和对照组的曲妥珠单抗经治患者分别为46/297和42/293)。主要研究终点是研究者(INV)评估的PFS,次要研究终点包括独立审查委员会(IRC)评估的PFS、总生存期(OS)、客观缓解率(ORR)、临床获益率(CBR)、缓解持续时间(DOR)和安全性。 从本次ESMO公布的研究数据来看,截至2022年5月25日,中位随访时间分别为15.8个月和14.9个月,吡咯替尼组中,INV评估的mPFS长达24.3个月,显著优于对照组的10.4个月(HR=0.41,95%CI 0.32-0.53;P < 0.0001)。并且IRC评估的mPFS,吡咯替尼组更是长达33.3个月,而对照组仅为10.4个月(HR=0.35,95%CI 0.27-0.46)。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曲妥珠单抗是否经治,吡咯替尼都能提高无进展生存获益,在数据上似乎经治组的疗效更加出色。吡咯替尼组与对照组相比:NA vs 9.3个月(HR=0.23, 95% CI 0.12-0.46);未经治患者:21.9个月 vs 10.4个月(HR=0.45, 95% CI 0.34-0.54)。 最常见的≥3级治疗相关不良事件(TRAE)为中性粒细胞计数降低 (62.6% vs 65.2%)、白细胞计数降低 (53.2% vs 50.9%) 和腹泻 (46.5% vs 3.1%)。严重 TRAE 的发生率分别为24.9%和6.1%,治疗相关死亡的发生率分别为0和0.3%。 总的来说,吡咯替尼组相比对照组,显著延长了INV评估的mPFS长达1年以上,其中曲妥珠单抗经治亚组患者也取得了显著获益,并且IRC评估的mPFS甚至延长接近2年。虽然目前尚无头对头对比研究,但间接比较小分子联合大分子的新双靶策略(吡咯替尼+曲妥珠单抗)相对于既往的曲帕双靶策略(帕妥珠单抗+曲妥珠单抗),新双靶策略将mPFS从18个月延长到了24个月,也就是一年半到两年的显著的提升,数据令人十分鼓舞! 关于  HER2与乳腺癌 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的报告显示2020年全球新发癌症1929万例,全球乳腺癌新发病例高达226万,超过肺癌的220万例,取代肺癌,成为全球发病率最高的癌症,在我国,2020年中国癌症数据显示,乳腺癌发病率占全身各种恶性肿瘤发病率的9.1%(41.64万例),死亡病例约11.7万例。目前国内患者乳腺癌发病率增长迅速,已经位列女性肿瘤发病谱首位,并且近50%患者治疗后会出现复发和转移,HER2阳性乳腺癌约占全部乳腺癌的20%-25%。 以赫赛汀(曲妥珠单抗)为代表的抗HER2药物应用于临床后,为无数的HER2阳性乳癌患者带来生存延长。曲妥珠+帕妥珠的曲帕双靶组合更是凭借在CLEOPATRA研究中的强劲表现,占据HER2乳癌晚期一线头把交椅多年,至今屹立不倒! 关于  今日主角:吡咯替尼 吡咯替尼是恒瑞医药自主研发且具有知识产权的口服HER1/HER2/HE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是中国首个自主研发HER1/HER2/HER4靶向药物。 作为一种小分子、不可逆、泛ErbB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吡咯替尼通过阻止肿瘤细胞内表皮生长因子(EGFR)和HER2的同质和异质二聚体形成,抑制其自身的磷酸化,阻断下游信号通路的激活,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生长。 与上一代抗HER2药物如曲妥珠单抗相比,吡咯替尼可直接作用于HER2通路的酪氨酸激酶区,全面阻断包括曲妥珠单抗无法阻断的HER2异源二聚体在内的所有二聚体下游通路;与其他小分子抗HER2药物如拉帕替尼相比,吡咯替尼靶点更全面,且对靶点造成不可逆抑制,更强效地抑制肿瘤生长;与另一小分子抗HER2药物来那替尼相比,吡咯替尼生物利用度更高,因此对肿瘤细胞的抑制强度更高,且安全性更好。同时口服剂型也为患者带来便利性。

玉米
三阴性乳腺癌5年总生存率100%的秘密是……

三阴性乳腺癌5年总生存率100%的秘密是……

  三阴性乳腺癌(TNBC)是一种以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表达缺失为特征的乳腺癌亚型。迄今为止,由于靶向治疗效果的不肯定性,经典化疗一直占据TNBC治疗的主导地位。相比较于其他类型乳腺癌90%以上的5年生存率,早期TNBC 5年生存率仅为77%,晚期患者5年生存率仅为14%。然而近年来的大量研究为人源化单克隆抗体免疫治疗在包括三阴性乳腺癌在内的多种癌症中的安全性和临床获益提供了大量证据。2021年7月,继帕博利珠单抗(K药)获批用于晚期TNBC后,FDA批准K药与化疗联用,在手术前作为新辅助疗法,并在手术后单药作为辅助疗法,治疗高危早期三阴性乳腺癌(TNBC)患者,开启了早期三阴乳癌的免疫之路。 36月EFS率84.5%!死亡风险降37%! 首个也是目前唯一获批用于早期三阴性乳腺癌的免疫药物,PD-1抑制剂帕博利珠单抗(K药)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KEYNOTE-522研究,公布了早期三阴性乳腺癌术前新辅助化疗+K药的无事件生存率。 KEYNOTE-522是首个评估帕博利珠单抗联合治疗用于早期三阴性乳腺癌新辅助/辅助治疗的III期随机对照研究。研究纳入了1174名患者,按2:1比例分为两组,随机分配两组接受4个周期K药(每三周)+紫杉醇+卡铂新辅助治疗,或4个周期安慰剂+紫杉醇+卡铂新辅助治疗,同时两组均接受阿霉素/环磷酰胺或表柔比星/环磷酰胺。确定手术后,两组再分别接受9个周期的辅助K药或安慰剂治疗。主要终点为病理完全缓解、无事件生存,事件的定义为疾病进展妨碍根治手术、局部或远处复发、第二原发癌症、任何原因所致死亡,并对安全性进行评定。 结果,截至2021年3月23日按计划进行第四次中期分析时,中位随访39.1个月,K药联合化疗组36个月时的估计无事件生存率为84.5%(95% CI,81.7-86.9),相比之下,安慰剂加化疗组为76.8%(95%CI,72.2-80.7)。 K药联合化疗组共123例患者(15.7%)和安慰剂加化疗组共93例患者(23.8%)发生事件或死亡,36个月事件或死亡风险比:0.63(95%置信区间:0.48~0.82,P<0.001)(图1)。根据预先规定的统计标准(α水平为0.01034),与安慰剂加化疗组相比,K药联合化疗组无事件生存期显著改善。 无事件生存期分析中最常见的事件为远处复发,发生在K药联合化疗组的60例患者(7.7%)和安慰剂加化疗组的51例患者(13.1%)中(表1)。根据亚组分析,无论淋巴结状态、肿瘤大小、卡铂疗程、PD-L1状态、年龄、体力状态评分如何,K药联合化疗组的事件或死亡发生风险都低于安慰剂加化疗组。 I药治疗早期TNBC 5年的总生存100% 近日,国际顶级组织ESMO旗下的《Annals of Oncology》杂志就刊登了一项新的研究,NACT中加入度伐利尤单抗(Durvalumab,PD-L1抑制剂)治疗,早期三阴性乳腺癌患者3年的总生存率高达95.2%,接受治疗后达到病理完全缓解的三阴性乳腺癌患者5年的总生存率达到100%。 本次研究为一项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 II 期试验(GeparNuevo试验,NCT02685059)。2016年6月至2017年10月期间,该研究纳入174名TNBC患者,其中I药组88例,化疗组86例。研究的主要终点是病理学完全缓解(pCR),次要终点目标包括侵袭性无病生存期(iDFS)、远处无病生存期(DDFS)和总生存期(OS)。中位随访时间达到了43.7个月。 研究结果显示: (1)3年无侵袭性疾病生存(iDFS) :度伐利尤单抗组为85.6%,安慰剂组为77.2%; (2)3年远处无病生存率(DDFS):度伐利尤单抗组为91.7%,安慰剂组为78.4%; (3)3年总生存率(OS):度伐利尤单抗组为95.2%,安慰剂组为83.5%。 即使没有出现病理完全缓解的患者,接受度伐利尤单抗治疗后,不论是侵袭性无病生存率、远处无病生存率都有所改善。 截至研究随访结束,度伐利尤单抗组出现病理完全缓解的患者中没有任何一例患者出现远端转移或死亡。和治疗后没有获得病理完全缓解的患者相比,获得病理完全缓解的患者总的生存率提高了约70%。随访60个月的存活率为100%,没有患者死于乳腺癌或其复发。 作为乳癌中预后最差的亚型,三阴成为最早获益于免疫治疗的乳癌类型,如今,K药、I药在早期TNBC领域大展身手,使得TNBC长生存成为可能,期待其他PD1/PDL1未来可以让乳癌的治疗更上一层楼! 参考来源: [1]Peter Schmid, et al. Event-free Survival with Pembrolizumab in Early Triple-NegativeBreast Cancer. N Engl J Med 2022; 386:556-567DOI:10.1056/NEJMoa2112651 [2]Loibl S, Schneeweiss A, Huober J, et al. Neoadjuvant durvalumab improves […]

玉米
乳腺癌患者迎重磅新药!或破解长期耐药难题,无进展生存期直接翻倍!

乳腺癌患者迎重磅新药!或破解长期耐药难题,无进展生存期直接翻倍!

乳腺癌又有新药了,或将打破HR阳性患者CDK4/6抑制剂耐药后无药可用的困局! 近日,阿斯利康宣布,旗下AKT抑制剂capivasertib的III期临床试验获得成功[1]。Capivasertib联合氟维司群显著改善了二线治疗中,晚期HR阳性乳腺癌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总生存期数据还在随访之中,但也显示出令人鼓舞的迹象。具体的临床数据将在不久后的医学会议上公布。 凭借此项研究,capivasertib也有望成为首个获批上市的AKT抑制剂。 乳腺癌是全球患病人数最多的癌症,而HR阳性乳腺癌又是乳腺癌中最常见的一个亚型,占全部乳腺癌的70%左右。但同时,HR阳性乳腺癌也是治疗较为成熟的一个乳腺癌亚型,哪怕是晚期患者,CDK4/6抑制剂联合内分泌治疗也能有2年以上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2]。 不过,在一线的CDK4/6抑制剂和内分泌治疗耐药后,可供HR阳性乳腺癌患者选择的治疗就十分有限了,通常只有化疗一条路。 PI3K/AKT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是肺癌、乳腺癌、食道癌、膀胱癌等诸多实体瘤中常见的致癌原因。特别是在HR阳性乳腺癌中,PIK3CA、AKT1等基因突变造成的PI3K/AKT信号通路异常激活,正是肿瘤对内分泌治疗耐药的重要原因之一。AKT抑制剂或许能成为CDK4/6抑制剂和内分泌治疗耐药的HR阳性乳腺癌患者的新希望。 在此前的II期研究中,AKT抑制剂capivasertib联合内分泌治疗药物氟维司群相比单独使用氟维司群,将内分泌治疗耐药的HR阳性乳腺癌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从4.8个月延长到了10.3个月,效果十分明显[3]。 本次III期临床研究共纳入708名接受过内分泌治疗的HR阳性乳腺癌患者。虽然具体的试验结果还未公布,但阿斯利康公司已经表示,无论是在具有PI3K/AKT通路相关突变的患者中,还是未经筛选的整体患者中,capivasertib的无进展生存期获益都得到改善,总生存期数据虽未成熟,但也令人鼓舞。 除HR阳性乳腺癌外,capivasertib治疗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三阴性乳腺癌、前列腺癌、脑膜瘤等其它癌种的研究也在进行之中,我们也将持续追踪。 参考文献: [1]. https://www.astrazeneca.com/media-centre/press-releases/2022/capivasertib-phase-iii-trial-met-primary-endpoints.html [2]. Finn R S, Martin M, Rugo H S, et al. Palbociclib and letrozole in advanced breast cancer[J].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16, 375(20): 1925-1936. [3]. Jones R H, Carucci M, Casbard A C, et al. Capivasertib (AZD5363) plus fulvestrant versus placebo […]

小D
发现乳腺结节后怎么办?不同BI-RADS分级的乳腺结节是癌症的风险有多少?

发现乳腺结节后怎么办?不同BI-RADS分级的乳腺结节是癌症的风险有多少?

  乳腺癌是女性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所以,当发现乳腺结节后,很多女性会担心自己罹患乳腺癌,并可能出现一定程度的恐慌和焦虑。乳腺结节的发生率虽然没有准确的统计,但确实非常常见,因此会给不少患者造成各种困扰。本文主要介绍乳腺结节的知识和处理措施。 乳腺结节不是一个明确的定义,只是一个国内习惯的通俗称呼,无论是自己或者检查发现,都可以描述为乳腺结节,国外也经常称为lump、mass或者lesion,就是肿块、肿物或病变的意思,大多数都是良性,包括乳腺纤维瘤、单纯的囊肿、脂肪瘤、炎性病变等,少部分为恶性。 当发现乳腺结节后,通常会做乳腺B超、乳腺钼靶X线检查来协助确定性质,偶尔也会做乳腺核磁。当完成B超或钼靶检查后,医生会依据结节的检查表现,进行BI-RADS分类,这是非常重要的分类,直接决定了后续诊疗。  BIRADS的全称是Breast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base System,即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是采用乳腺影像学检查,包括乳腺钼靶、核磁和超声,依据检查结果的特征进行分门别类,总共有6种BI-RADS分类,如下所示: 翻译如下: 1类:乳腺没有病变,乳腺癌风险是0%。 2类:病变良性,乳腺癌风险是0%。 3类:病变可能良性,乳腺癌风险≤2%。 4类:依据恶性的风险程度,分成3个亚型。    4A:病变的恶性可能低,乳腺癌风险是2%-10%。  4B:病变的恶性可能中等,乳腺癌的风险是10%-50%。    4C:病变的恶性可能较高,乳腺癌的风险是50%-95%。 5类:病变恶性的可能极高,乳腺癌的风险≥95%, 6类:已经通过活检证实为乳腺癌。  处理方案很简单: 1-2类结节不考虑乳腺癌,但按照常规每年筛查1次即可,3类建议3-6月复查一次,4类以上需要病理活检,明确诊断后后续制定治疗方案。 所以,当女性患者的乳腺B超发现1-2类结节,就不必担心,3类结节也可以定期复查。一项大型研究纳入了43628例发现3类乳腺结节的女性,其中1.86%的患者在后续的2年随访中诊断为乳腺癌(文献附后),后续诊断为乳腺癌的所有患者,几乎都是很早期,所以也无需恐慌。 当然,特殊情况下,有些女性患者发现自己有乳腺3类结节后非常焦虑,吃不香睡不好,心里老是惦记,那可以和医生沟通,必要时选择病理活检明确是否是乳腺癌。 注意点: 1. 如果做完乳腺B超,发现有结节但没有写BI-RADS分级,可以和医生沟通。 2. 有的B超医生出具的BI-RADS分级结果未必准确,即使被判定4a级也别太着急,必要时到上级医院会诊协助诊治。 3. BI-RADS即使是3级也别恐慌,随诊即可,绝大部分不是乳腺癌,即使是,后续的手术病理基本都是极早期,治愈率非常之高。 4. 有些女性就过度焦虑,担心万一是乳腺癌,3-6月复查期间肿瘤广泛转移怎么办?这通常不会出现,相当罕见,也许和车祸的概率差不多。人生之中,低概率风险无处不在,我们正常人不需要为此操心,该做什么做什么。 最后,乳腺癌患者早中晚期的生存率以及危险因素、如何预防,可以阅读既往文章《乳腺癌的生存数据和一些简单知识》。 参考文献附图:

玉米
乳腺癌最喜欢往哪儿转移?出现这些征兆要当心!

乳腺癌最喜欢往哪儿转移?出现这些征兆要当心!

来自病友群的王女士,两年前确诊了乳腺癌,之后经历了放化疗、手术……前段时间突然觉得头痛,以为是睡眠不好导致的,也没有太在意,直到出现呕吐才去医院,经检查确诊是乳腺癌脑转移。王女士后悔没有在初期有症状的时候及早就医…… 听说过骨转移、肺转移,怎么乳腺癌还会脑转移啊?相信很多病友都跟王女士有同样的疑惑。 其实,乳腺癌的转移路径有4条,除了大家比较熟悉的骨转移、肺转移之外,脑转移和肝转移也比较常见。转移部位与转移后生存期密切相关,内脏转移患者预后较差。 我们总结了乳腺癌的四大转移途径及其早期征兆,以期让患者能够早发现,早治疗! 肺转移 由于肺组织因血氧供应丰富,较易受侵犯,所以,肺转移也是乳腺癌术后转移最为常见的部位之一,相关文献报道,乳腺癌术后5年内发生肺转移大约占77%,10年内大约占93%[1]。 很多人认为:癌细胞转移到骨,会出现骨痛,那转移到肺部,会不会就表现为咳嗽、胸闷。实际上,多数患者发生肺转移早期是没有任何症状的!只有小部分的患者会出现咳嗽、咳痰、胸闷气急、呼吸困难等相关的呼吸系统症状,具体症状与转移部位有关。 咳嗽 肿瘤转移至敏感的支气管黏膜时,可产生类似异物样刺激引起的咳嗽,典型的表现为阵发性刺激性干咳,一般止咳药常不易控制。 痰中带血 肿瘤组织血供丰富,质地脆,剧烈咳嗽可能导致血管破裂而致出血。表现为间断或持续少量的痰中带血丝,或少量咯血。 胸闷、气急 如果出现肺部的癌性淋巴管炎,可能出现呼吸困难,导致出现嘴唇发紫、胸痛等缺氧症状。 骨转移 65%-75%的乳腺癌患者会发生骨转移。骨转移就是指癌细胞偷偷地钻进骨头里,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期和生存质量,是让肿瘤患者及家属闻之色变的一种并发症。 骨痛 骨痛可以是钝性痛或间接性疼痛,疼痛程度随着时间逐渐加重,常在夜间发作,吃止痛药多数没有效果。 骨痛部位与转移的部位有关。转移到脊柱,会有腰疼、胸疼、背疼、颈部疼痛;转移到肢体关节,可有关节疼痛,如膝关节、肩关节等。 骨折 骨折是骨转移常见的一种症状,是指受到较轻的外力作用,就可能发生转移部位骨折,多见于下肢。 脊髓压迫症状 骨转移发生在脊髓,可能会压迫脊髓中的神经,出现神经根疼痛,麻木,严重者可导致瘫痪。骨转移发生在骨盆部位,可能会压迫膀胱、直肠,患者会出现大小便的异常。 包块 表浅的骨转移患者有少部分能摸到或看到包块,如包块位置靠近神经,可有麻木、肌肉无力等症状。 脑转移 三阴性乳腺癌脑转移发病率为20%,呈快速增长趋势,而HER-2阳性乳腺癌脑转移发生率则高达25%~50%[2]。 脑实质转移 脑实质转移的临床表现主要有颅内压增高,表现为头痛、呕吐和视神经乳头水肿,可出现癫痫发作。 脑膜转移 主要表现为脑膜刺激征、颅神经受累、颅内压增高等。 肝转移 乳腺癌肝脏转移发生率为10%~20%。由于其预后差,生存期短,在发现时已出现肝脏广范围转移,且伴发着骨、肺、脑等全身多处脏器转移。 肝转移患者往往以肝区疼痛、厌油纳差、消化不良、腹胀等临床表现最为常见,也可能是最早出现的症状。 可能由于肝脏结构被破坏、转移灶压迫肝管,会引起皮肤或巩膜黄染以及肝区剧烈疼痛、体重明显减轻等表现[3]。 提个醒! 单靠症状无法确定肿瘤是否发生复发或转移,需要影像学或者病理检查结果来确认,所以,出现不适要第一时间就诊检查。 写在最后 目前,还没有明确的可以预防乳腺癌转移的方法,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以下行为来降低转移的风险: 第一,定期复查。常规随诊是早期发现复发转移的主要方法,其中影像和血液学检查(如肿瘤标志物)是必要的。 第二,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日常生活中患者需要做到:保持心情舒畅,睡眠充足,戒烟戒酒,饮食均衡有营养。 第三,出现不适要第一时间就诊检查。 参考文献 [1]陈合波,林小燕. 乳腺癌肺转移患者生存质量调查分析[J]. 陕西医学杂志,2016,45(07):928-929+932. [2] 何华钰,颜成睿,刘帅,等. 乳腺癌脑转移的研究进展[J].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17. [3] 贺洪洲,宋俊,吴斌. 乳腺癌肝转移研究进展[J].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17:905-906

玉米
一文汇总!2022年前三季度NMPA批准抗乳腺癌药物大盘点,来看看你认识多少位新「战友」?

一文汇总!2022年前三季度NMPA批准抗乳腺癌药物大盘点,来看看你认识多少位新「战友」?

 近些年来,对于肿瘤的治疗手段逐渐由放化疗的“无差别杀伤”扩展成靶向药物、免疫治疗的“精确制导”。而早在上个世纪初由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获得者,化疗之父提出的设想,即通过某种载体将毒素精确射向肿瘤细胞的“魔法子弹”(Magic Bullet),随着抗体技术与化学连接的发展,也在这个世纪以ADC的方式付诸于实现。ADC强大的疗效与截然相反的低毒副作用也成为了这个时代抗癌领域新的研究热点。 ADC是什么? ADC即抗体偶联药物,顾名思义是由抗体与细胞毒药物偶联制成的药物。因此ADC包括三个重要组成部分:抗体(Antibody)、连接子(Linker)和毒素(Drug/Toxin/Payload),然后通过偶联技术将三者进行组合。   抗体:抗体是子弹的制导系统,抗体的选择是一款ADC设计的起点。肿瘤靶点是ADC识别肿瘤细胞的媒介,目前ADC靶点的选择主要集中在已被验证的肿瘤靶点,包括HER2、EGFR、CD-19等。而ADC的抗体一般需满足以下几个条件:与靶点具有较高亲和力;较长的半衰期;最小化的免疫原性。抗体与肿瘤细胞的结合一方面可以为毒素的释放精确制导,另一方面抗体的结合本身可以抑制抗原受体下游信号传导,达到抗体本身拥有的抑癌作用。 连接子:连接子是抗体与毒素连接的桥梁,既需要保证ADC找到肿瘤前毒素的稳定连接以防止伤害正常细胞,又要保证找到肿瘤后迅速释放毒素杀伤肿瘤细胞。目前连接子主要分为两大类,可裂解型连接子和非裂解型连接子。前者利用肿瘤微环境特异性自动裂解释放透膜的毒素以杀伤周围肿瘤细胞,即旁观者效应(bystander effect);后者通过抗体与肿瘤细胞的特异性结合,让毒素在肿瘤细胞中被释放。两者各有优势,分别在ADC中有着不同的应用。 毒素:毒素是子弹主要发挥杀伤力的部分。目前使用的毒素主要是已上市的化疗药物,根据杀伤机制可分为微管抑制剂和DNA损伤剂。此外,一些新型的小分子药物也被用于ADC的研发,如RNAII型聚合酶抑制剂、Toll样受体激动剂、BCL-xL抑制剂等。最终目的以杀伤靶细胞导致肿瘤细胞死亡。 因此ADC通过抗体的靶向作用结合毒素的杀伤作用,ADC不仅能够提高靶向药物的治疗窗口与疗效,还能够降低细胞毒药物的非靶向毒副作用,同时具备了特异性与高效性,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抗癌的弹药库-盘点全球已上市的ADC药物 ADC药物凭借其良好的发展前景,各国药企都在加速ADC的研发。截至目前,全球已有14款ADC药物陆续上市。 1.Mylotarg (Gemtuzumab Ozogamicin) Mylotarg由辉瑞研发,是全球第一款上市的ADC。为了满足当时大量的急性粒细胞白血病(AML)患者的需求,Mylotarg仅凭借3个II期临床试验结果就被FDA于2000年5月17日被加速批准上市。然而作为第一个匆忙上市的ADC,后续的大型III期临床试验却发现了该药可能增加患者的死亡率,存在巨大的隐患。遂于2010年6月辉瑞宣布Mylotarg自主撤市。然而故事并没有结束,在之后长达7年的时间里,各国研究者并没有放弃Mylotarg。后续一系列的临床试验结果发现,在降低药物剂量的同时,明确了该药只有在CD33蛋白高表达的AML才有效。最终在2017年,Mylotarg通过将原来9mg/m2调整至3mg/m2,这款历经17年波折的ADC再次获得FDA审批上市。 Mylotarg的结构是通过可清除腙键作为可裂解型连接子将DNA裂解剂卡奇霉素与抗CD33 IgG4抗体偶联。该药被用于治疗新确诊的成人CD33阳性AML,也可用于2岁及以上复发或初始治疗无反应的CD33阳性AML患者,是首个可用于儿童患者的药物。 2.Adcetris (brentuximab vedotin) Adcetris由武田制药和Seattle Genetics联合开发,于2011年被FDA批准上市。其构成结构是由靶向CD30的嵌合抗体IgG1与微管蛋白抑制剂MMAE通过一种蛋白酶敏感连接子Vat-Cit偶联在一起。该药物主要适用于经典霍奇金淋巴瘤(HL)与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sALCL),在我国于2020年被NMPA批准用于治疗复发或难治性sALCL和CD30阳性HL患者,是第二款国内获批上市的ADC。 3.Kadcyla (Adptrastuzumab emtansine) Kadcyla由罗氏和ImmunoGen共同研发,于2013年2月22日被FDA批准用于HER2阳性转移性乳腺癌。Kadcyla由微管抑制剂DM1通过不可清除的硫醚键连接子与靶向HER2的人源化IgG1偶联,经过受体介导的内化被溶酶体溶解,使DM1降解产物在肿瘤细胞内释放致使细胞凋亡。2020年NMPA批准上市,成为国内第一款上市的ADC。 4.Besponsa (Inotuzumab Ozogamicin) Besponsa由辉瑞研发,用于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由于ALL是一种侵袭性高预后差的白血病,其作为孤儿药于2017年被FDA优先审批上市,同时目前也被我国批准上市。该药通过可清除的腙键将卡奇霉素与抗CD22 IgG4抗体偶联。其适用于成人复发或难治性前体B细胞ALL,为既往难以治疗的复发或难治性B细胞ALL提供了新的治疗方式。 5.Lumoxiti (Moxetumomab pasudotox) Lumoxiti由阿斯利康研发,于2018年9月由FDA批准用于治疗复发或难治性毛细管白血病(HCL)的成年患者。HCL是一种罕见的淋巴细胞增殖性慢性白血病,进展缓慢但无法治愈。Lumoxiti由可切割的二肽连接子mc-VC-PABC偶联假单胞菌外毒素A的抗CD22免疫毒素。该药作为首个获批治疗HCL的药物标志着该疾病领域的重大进展。 6.Polivy (Polatuzumab Vedotin) Polivy由罗氏研发,是靶向CD76β的MMAE偶联药物,抗体为特意靶向B细胞表面的CD76β靶点,连接子为Vat-Cit。于2019年6月被FDA加速批准上市,用于治疗接受过2此前期治疗的复发性或难治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试验证明联合苯达莫司汀+利妥昔单抗拥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7.Padcev (Enfortumab Vedotin) Padcev由Seagen与武田制药研发,于2019被FDA批准用于治疗晚期或转移性尿路上皮癌。该药物通过Vat-Cit将MMAE连接在靶向细胞表面蛋白Nectin-4的抗体上。Nectin-4在尿路上皮癌、乳腺癌、胃癌等多种肿瘤组织中高度表达,通过介导上皮间质转化,降低细胞的黏附作用,增强肿瘤的侵袭性。该药物对于晚期或转移性尿路上皮癌效果明显且不良反应可控。 8.Enhertu (Trastuzumab Deruxtecan) Enhertu由阿斯利康和日本第一三共联合开发的靶向HER2的抗体偶联药物,2019年被FDA批准用于HER2阳性乳腺癌的后线治疗,由于2021年扩展用于经曲妥珠单抗治疗的HER2阳性局部晚期或转移性胃癌和胃食管结合部(GEJ)腺癌患者。该药物由人源化抗HER2单克隆抗体通过稳定的可裂解四肽连接子与拓扑异构酶-I抑制剂(喜树碱类衍生物Dxd)连接组成。该药物在HER阳性、晚期胃或胃食管交界癌患者中,客观反应率明显高于常规化疗,总生存期较常规化疗更长。 9.Trodelvy (Sacituzumab Govitecan) Trodelvy由吉利德研发,于2020年被FDA批准用于治疗至少2种药物治疗无效的转移性或晚期三阴性乳腺癌。三阴乳腺癌指对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HER2受体均呈阴性反应的乳腺癌,约占所有乳腺癌中的20%,其对于激素治疗与HER2靶向药物均无应答。该药物抗体靶向肿瘤相关钙信号转导2 (TROP-2)受体,其通过水解连接子(pH 敏感连接子)CL2A 与拓扑异构酶 […]

玉米
全球首款!AKT抑制剂3期临床达主要终点,阻击内分泌耐药晚期乳腺癌又一好手!

全球首款!AKT抑制剂3期临床达主要终点,阻击内分泌耐药晚期乳腺癌又一好手!

乳腺癌是全球最常见的癌症,其中超过70%为HR阳性乳腺癌,内分泌治疗是这部分患者的重要治疗手段。然而,许多晚期患者会对CDK4/6抑制剂和现有的内分泌疗法产生耐药性,导致其治疗选择有限。目前,HR阳性/HER2阴性转移性疾病患者的五年生存率仍仅为30%。 10月26日,阿斯利康宣布其Akt抑制剂capivasertib联用氟维司群治疗乳腺癌患者的III期CAPItello-291研究达到主要终点,或成为内分泌耐药乳腺癌的强力“狙击手”。 潜在“first-in-class”!内分泌耐药乳腺癌新选择 CAPItello-291研究是一项全球性、多中心、双盲、随机的III期临床试验,旨在评估capivasertib联用氟维司群对HR阳性、HER2低表达或阴性乳腺癌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这些患者在芳香化酶抑制剂治疗期间或期后复发或进展,无论是否使用CDK4/6抑制剂,并只接受过最多1线晚期疾病化疗。 试验的主要终点为总体和携带PIK3CA/AKT1/PTEN基因突变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其他次要终点包括二次进展时间、总体缓解率、持续缓解时间和临床获益率,以及安全性。 初步结果表明,与单独使用氟维司群相比,加入capivasertib的联用方案在总体和PIK3CA、AKT1或PTEN改变的特定生物标志物亚组患者中,均带来了PFS具有统计学意义和临床意义的改善。关键次要终点的总体生存期数据仍未成熟,但早期结果令人鼓舞。 此外,capivasertib联用氟维司群的安全性与此前报道相似。具体数据将在即将召开的医学会议上公布。  “这些令人鼓舞的数据,显示capivasertib具有成为治疗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患者一项新的潜在’first-in-class’疗法的潜力。” 阿斯利康的癌症研发执行副总裁Susan Galbraith博士说,“这些患者通常面临肿瘤进展,或是对现有激素疗法产生耐药的问题,对延长疗效新治疗选择的需求十分迫切。” 关于PI3K/AKT/PTEN与Capivasertib PI3K/AKT/PTEN信号通路作为细胞内重要的传导通路之一,在细胞内发挥着抑制细胞凋亡,促进细胞增殖的作用,与人类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约40%的雌激素受体阳性晚期乳腺癌患者携带PIK3CA基因的突变。另外,5-10%的晚期乳腺癌患者携带AKT1基因的激活突变,5-10%的患者携带有PTEN的失活突变。 对于处于PI3K/AKT/mTOR关键信号通路中心节点的AKT而言,由于PTEN缺失、AKT/PIK3CA突变或扩增等都会引起AKT信号通路的过度激活,导致肿瘤的发生和发展;近期研究更发现 AKT激活与肿瘤治疗中的耐药性相关。AKT由此成为抗肿瘤治疗的研究热点,对HR阳性、HER2阴性乳腺癌而言也是极具潜力的新治疗策略。 Capivasertib是一种高选择性口服小分子AKT抑制剂,能够高效地选择性抑制三种AKT亚型(AKT1/2/3)。它也是全球最早“杀入”临床III期开发并达到主要终点的AKT抑制剂。 此前,在Lancet Oncol更新的II期FAKTION研究数据显示,氟维司群联合capivasertib可显著延长AI进展后的ER+/HER2-晚期乳腺癌患者的PFS(10.3 vs 4.8个月,HR=0.56,95%CI:0.38-0.81;p=0.0023)和OS(29.3 vs 23.4个月,HR=0.66,95%CI:0.45-0.97;p=0.035)。生物标志物分析显示,Capivasertib联合治疗在PIK3CA-AKT-PTEN信号通路突变的患者中疗效显著。 CAPItello-291研究作为FAKTION研究基础上所开展的III期试验,最终将带来什么惊喜?来让我们拭目以待! 参考文献 https://www.onclive.com/view/capivasertib-plus-fulvestrant-yields-pfs-improvement-in-hr-locally-advanced-or-metastatic-breast-cancer

玉米
CA权威发布:30年来,美国乳腺癌死亡率下降43%,46万患者免于死亡!秘诀是...

CA权威发布:30年来,美国乳腺癌死亡率下降43%,46万患者免于死亡!秘诀是…

  2020年,乳腺癌正式取代肺癌成为“全球第一大癌”,平均每1.8秒就有1例新确诊患者。在我国,乳腺癌同样稳坐女性癌症发病率第一宝座,光在2020年,我国的乳腺癌新发病例达42万,并带来了12万例死亡。 近日,美国癌症协会重磅发布的Breast Cancer Statistics, 2022上显示,近30年来,美国乳腺癌总死亡率下降了43%,由此美国女性避免了46万例乳腺癌死亡。这背后到底有什么秘诀?我们今天就来取取经! 美国如何“驯服”第一大癌?   ●2022年估计病例和死亡人数 到2022年,美国女性中将诊断出约287850例浸润性乳腺癌和51400例DCIS新病例,将有43250名女性死于乳腺癌。83%的浸润性乳腺癌是在50岁及以上的妇女中诊断出来的,91%的乳腺癌死亡发生在这一年龄组。女性乳腺癌诊断的中位年龄总体为62岁,死亡的中位年龄总体上是69岁。 尽管乳腺癌主要是一种女性疾病,但预计到2022年,男性中约有2710例病例和530例死亡(约占所有乳腺癌病例和死亡人数的1%)。 ●2022年乳腺癌幸存者估计人数 截至2022年1月1日,美国约有410万女性有乳腺癌病史。这些妇女中约有4%患有转移性疾病,其中一半以上最初被诊断为早期(I-III期)癌症。 ●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时间趋势 乳腺癌发病率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上升,主要是因为在乳房x光检查快速普及期间,无症状疾病的检出率增加。 从2001年到2004年,浸润性乳腺癌的发病率急剧下降,主要原因是在妇女健康倡议随机试验将雌激素和孕酮绝经激素的使用与乳腺癌和心脏病联系起来的结果发表后,绝经激素的使用减少了。 自2004年以来,浸润性乳腺癌的发病率以每年0.5%的速度缓慢上升,最近的一项生态学研究将其归因于体重指数的上升和生育率的持续下降。 最近一段时间内乳腺癌发病率的增加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局部分期疾病的增加,这可能反映了分期向早期诊断的转变。 从1975年到1989年,乳腺癌总死亡率以每年0.4%的速度增长,但到2020年已经下降了43%。由于这一下降,从1989年到2020年,美国女性避免了46万例乳腺癌死亡。 乳腺癌死亡率的下降归因于更好,更有针对性的治疗以及通过筛查乳房X线检查的早期发现。 ●治疗与生存 2018年,63%的I期或II期疾病患者接受了含或不含辅助放疗的保乳手术,33%的患者接受了乳腺切除术。 乳腺癌生存率因诊断分期而异。在2012-2018年期间诊断的患者的5年相对生存率为:I期为>99%,II期为93%,III期为75%,IV期为29%。 研究人员还按乳腺癌分子亚型调查了5年相对生存率。与其他亚型相比,三阴性乳腺癌的预后较差,因为它们更有可能在晚期被诊断出来,且有效的治疗选择较少。 我们可以学到什么成功经验? 乳腺癌死亡率的降低离不开防和治,除了医疗和科研人员在治疗端对新疗法的不断钻研和突破,我们普通人在预防端可以做的也很多。 例如,报告开头就指出,据估计多达30%的乳腺癌病例可归因于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如超重、缺乏运动和饮酒,因此可能是可以预防的。所以健康生活并不能止于喊口号阶段,从今天起,少喝一杯酒,饭后走一走,尽自己所能地往“健康银行”里存点款吧~ 围绝经期激素替代的更谨慎使用带来了美国乳腺癌发生率从2001年到2004年的急剧下降,而生育率的持续下降则与2004年以后的发病率升高相关, 提示我们是否婚育以及时间问题或许也应纳入健康计划中。 乳房X线筛查早期发现也在美国乳腺癌死亡率的下降中“居功至伟”,要知道,I期乳腺癌的5年生存率接近100%!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我国女性的乳腺结构以及乳腺癌发病年龄趋势与欧美女性的不同,我们更要注意根据年龄和风险因素选择合适自己的筛查工具和频率。怎么做?都给你们整理好啦~还不夸汝小爱贴心?          

玉米
神刊CA:30年乳腺癌死亡率下降43%,中美还有哪些差异?

神刊CA:30年乳腺癌死亡率下降43%,中美还有哪些差异?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中美数据对比 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的癌症负担数据,预计中国2022年将有43万女性确诊乳腺癌;12万例死亡[1]。 近日,神刊CA公布“美国女性乳腺癌统计年报”[2],统计了乳腺癌发病、死亡、生存以及钼靶筛查数据。今天,医学界肿瘤频道带你细品这份重磅数据。 报告首页截图 30年间,乳腺癌死亡率下降43%!         1   2022年新发及死亡病例估计值   报告预计,2022年美国将有约287850例新诊断浸润性乳腺癌和51400例新诊断导管原位癌(DCIS),将有43250名女性死于乳腺癌。 83%的浸润性乳腺癌是在50岁及以上的妇女中诊断出来的,91%的乳腺癌死亡发生在该年龄组;一半的乳腺癌死亡发生在70岁或以上的妇女中。女性乳腺癌诊断中位年龄为62岁,死亡中位年龄为69岁。 按人种/种族划分的特定年龄女性乳腺癌发病率(2015–2019年)和死亡率(2016–2020年) 虽乳腺癌主要为女性疾病,但预计在2022年,男性中约有2710例新发和530例死亡病例,约占所有乳腺癌新发和死亡人数的1%。 2   2022年乳腺癌幸存者人数估计值   截至2022年1月1日,美国约有410万女性有乳腺癌病史。约有4%患有转移性疾病,其中一半以上最初被诊断为早期(I-III期)癌症。 3   目前的乳腺癌5年生存率   诊断时分期不同的乳腺癌生存率差异很大。2012-2018年期间诊断为I期患者的5年相对生存率为99%,II期为93%,III期为75%,IV期为29%。 美国2012-2018年按诊断时分期和人种/种族列出的5年乳腺癌相对生存率(%)。注:生存期基于2012-2018年期间确诊并随访至2019年的患者 傲视全球的高5年生存率是如何造就的?         1   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渐行渐远”   过去40年的大部分时间,美国的乳腺癌发病率都在上升: 在20世纪80和90年代的上升,主要是因为在乳腺钼靶筛查快速普及期间,无症状疾病的检出率增加。在50岁及以上的女性中,DCIS的发病率增加了10倍多;浸润性乳腺癌的发病率则增加了40%。 1975-2019年美国女性乳腺导管原位癌和浸润性乳腺癌按年龄划分的发病率趋势 从2001年到2004年,浸润性乳腺癌的发病率急剧下降,主要原因是绝经后雌孕激素的使用与乳腺癌以及心脏病相关风险的研究结果发表后,激素使用减少。 自2004年以来,浸润性乳腺癌的发病率以每年0.5%的速度缓慢上升,有研究将其归因于体重指数的上升和生育率的持续下降。 而近年乳腺癌发病率的增加主要反映了局部分期疾病的增加,从2004年的每10万人75例增加到2019年的每10万人86例。从2015年到2019年,局部阶段疾病的发病率每年增加0.9%,区域疾病的发病率每年下降0.7%,这可能反映了乳腺癌诊断趋向早期转变。 2004-2019年美国按分期和人种划分的女性乳腺癌发病率趋势 相比之下,乳腺癌死亡率自1989年达到峰值以来稳步下降: 从1975年到1989年,乳腺癌总死亡率以每年0.4%的速度增长,但此后至2020年下降了43%。由于这一下降,从1989年到2020年,美国女性避免了46万例乳腺癌死亡。乳腺癌死亡率的下降归因于更好、更有针对性的治疗以及钼靶筛查带来的早期发现。 然而,近期死亡率的下降速度已从1998-2011年的1.9%放缓至2011-2020年的1.3%,这或反映了乳腺癌发病率的稳步上升和钼靶筛查率的稳定。 图9 1975-2020年美国按人种/种族划分的女性乳腺癌死亡率趋势 1   治疗关口持续前移   2018年,63%的I或II期患者接受了含或不含辅助放疗的保乳手术,33%的患者接受了乳腺切除术。尽管大多数患者在术后接受化疗,但新辅助治疗的使用正在增加,尤其是在HER2阳性和三阴性乳腺癌患者中。大多数IV期乳腺癌患者(60%)接受了非根治性放疗和/或化疗。   2018年按分期和人种列出的乳腺癌治疗模式(%) 从三级预防差距,看中国乳腺癌防治如何与“国际接轨”         相比美国乳腺癌患者总体超90%,I期患者接近100%的5年生存率,中国乳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82.8%,仍停留在美国上世纪的水平[3,4]。由此可见,我国乳腺癌防控之路的任重道远。 对于本次乳腺癌统计年报,我们不妨从三级预防逐级比较中美乳腺癌防治现状,捋一捋美国乳腺癌防治的成功经验。 […]

玉米
皮下注射“赫赛汀”中国上市 五分钟完成注射!

皮下注射“赫赛汀”中国上市 五分钟完成注射!

能口服不注射,能肌注不静脉。热门药物剂型改良一直是药物研发的重点方向,抗肿瘤药物也不例外。10 月 9 日,据 NMPA 官网显示,罗氏曲妥珠单抗注射液(皮下注射)(商品名:赫赛汀)在国内获批上市,联合化疗用于治疗早期和转移性 HER2 阳性乳腺癌患者。 |皮下注射赫赛汀 给药仅需5分钟| 2020年6月29日,FDA批准皮下注射剂Phesgo®上市。 Phesgo®是罗氏开发的一种皮下注射剂,将帕妥珠单抗(Pertuzumab)、曲妥珠单抗(Trastuzumab)和透明质酸酶(Hyaluronidase)以固定剂量组合的方式联合起来,在几分钟之内就能完成给药,大大缩短了患者接受治疗的时间,与标准的静脉输注帕妥珠+曲妥珠+化疗方案相比,不仅从5小时缩短成5分钟,而且操作简单,疫情期间患者不用去医院,由专业人士在家或治疗中心就能完成,可谓是肿瘤医学界的一项重大创新! 在 3 期随机 FeDeriCa 试验 (NCT03493854) 中,入组的500例患者均为局部晚期或炎性II-IIIC期的HER2阳性可手术的乳腺癌患者,将这些患者按1:1进行随机分组,给予静脉输注帕妥珠单抗(840mg负荷剂量,420mg维持剂量)+曲妥珠单抗(8 mg/kg负荷剂量,6 mg/kg维持剂量)或皮下注射剂Phesgo(1200 mg帕妥珠单抗加600 mg曲妥珠单抗负荷剂量15 mL,然后给予600 mg帕妥珠单抗加600 mg曲妥珠单抗维持剂量10 mL),均每3周给药一次与新辅助化疗一起使用。 结果显示:皮下注射治疗组患者和静脉输注治疗组患者的病理学完全缓解率几乎相同,分别为59.7%和59.5%。GMR的90%CI下限为1.14,大于预先规定的非劣效性界限,即血液中药物浓度相当,同时表现出类似的有效性。此外,Phesgo联合化疗与静脉注射曲妥珠、帕妥珠单抗和化疗的安全性相当,未发现新的安全信号,心脏毒性无显著差异。 总而言之,Phesgo与静脉注射曲妥珠、帕妥珠单抗疗效相当,安全性相似。但是与静脉输注帕妥珠+曲妥珠单抗相比,单次皮下注射Phesgo的给药速度要快90%以上,大大缩短了给药时间。 |双抗也能皮下注射 靠谱么?| amivantamab是FDA批准的首个EGFR/c-Met双抗药物,2020年7月,强生/杨森已经向CDE申请amivantamab静脉注射剂型,并在同年9月获得CDE授予的突破性疗法资格。这款EGFR/c-Met双抗药物,不但能治疗治疗EGFR难治突变20ins,在奥希替尼耐药后产生MET突变的患者中产生很好的疗效。6月21日,CDE官网显示,amivantamab皮下注射剂型在中国申报临床试验。相较于静脉注射,皮下注射给药更方便,能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于2020年10月披露了一项amivantamab皮下注射剂型治疗晚期实体恶性肿瘤的I期临床研究(NCT04606381,PALOMA研究)。今年AACR大会上公布的I期的PALOMA研究结果显示,amivantamab皮下注射剂型的使用,具有很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皮下注射的PDL1 梦想照进现实| 2021年11月25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了皮下注射PD-L1抗体恩沃利单抗(KN035)用于标准治疗失败的MSI-H/dMMR晚期结直肠癌、胃癌及其它实体瘤。目前,在中国获批上市的PD1/L1已经高达10余款,而恩沃利单抗是我国乃至世界首个可皮下注射的PD-L1。 恩沃利单抗是全球首个用于肿瘤免疫治疗的单域抗体,是全球第一款皮下注射PD-L1抑制剂。可在30秒内完成给药,能大幅节约了医患时间与医疗资源,提高患者依从性。与目前已经上市和在研的PD-(L)1抗体相比,它具有明显的差异化优势:安全性良好、可皮下注射、常温下稳定,可轻松完成给药过程,大大缩短给药时间,更好地改善患者生活品质,为实现将肿瘤作为慢性病长期管理的目标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口服化疗药Liporaxel| 9月14日,CDE官网显示,海和药物和大化制药合作开发的紫杉醇口服液的上市申请已获受理,适应症为二线治疗晚期胃癌。   Liporaxel是由DAEHWA Pharmaceuticals韩国大化公司与韩国科学技术研究所(KIST)共同开发的一种紫杉醇口服制剂,其中紫杉醇溶解于”DH-LASED”(DaeHwa–基于脂质的自乳化药物递送技术,是DAEHWAPharmaceutical Co.的一项专利技术)。 利用该技术,通过脂类递送活性成分紫杉醇,解决了造成紫杉醇口服生物利用度低的主要难点。DHP107已于2016年9月9日成功获得韩国食品与药品监督局(MFDS)的上市批准,适应症为晚期和转移性或局部复发性胃癌,是全球第一个开发成功并获批上市的口服紫杉醇产品。 海和生物于2017年9月获得该产品的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及泰国权益,于2018年3月和7月先后递交胃癌注册临床试验申请和乳腺癌国际多中心III期临床试验申请,分别于7月和10月获得相关批件。 |不止口服化疗药 还有口服SERD| Elacestrant(艾拉司群)是Radius公司研发的一款口服选择性雌激素受体降解剂(SERD),曾在2018年获得了FDA授予的快速通道资格。2021年10月20日,Menarini /Radius Health宣布口服雌激素受体降解剂elacestrant针对ER+/HER2-晚期或转移性乳腺癌乳腺患者的的III期EMERALD研究获得了积极阳性结果! Elacestrant是首个可以口服的SERD药物,是一种小分子,它们通过与癌细胞表面的雌激素受体(ER)相结合,降低雌激素受体的稳定性,诱导它们被细胞正常的蛋白降解机制降解,从而降低雌激素受体水平,抑制癌细胞的生长。与抑制雌激素活性的调节剂不同,SERD理论上通过介导雌激素受体的降解,能够更为全面地抑制雌激素受体的功能,并且可能解决雌激素受体突变产生的耐药性。 Elacestrant目前正在评估其作为ER+/HER2-晚期乳腺癌患者每日一次口服治疗的潜在临床应用价值。基于之前EMERALD已完成的研究数据表明,Elacestrant以单药或与其他疗法联合使用在乳腺癌治疗领域存在较大发展潜力。 总之,肿瘤治疗中,提高药物疗效的同时,提高患者依从性、用药的便捷性与安全性也是重要的一环,给药方式的变革也会造福更多肿瘤患者。  

玉米
PICC拔管后的并发症别忽视!90%的医生都会忽略这个问题

PICC拔管后的并发症别忽视!90%的医生都会忽略这个问题

  PICC拔管后的并发症别忽视! 案例再现 笔者为33床PICC(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带管患者更换敷贴,听到34床乳腺癌患者在一旁自言自语:为什么PICC拔除后,手臂还一直疼痛?   后笔者评估了患者的置管经过及疼痛情况,了解到的过程是这样的:   因化疗需要,患者于04-03行PICC置管术,11-04化疗结束予拔管。   留置PICC期间,大概是在2012-10中旬,曾经发生过PICC堵管。经过导管再通(根据患者描述,应该是尿激酶溶栓),这根导管保留至化疗结束拔管,拔管过程顺利。   但拔管后患者总是感到左上臂置管部位存在疼痛,有时感到刺痛,有时是隐痛,NRS评分3分。 B超检查报告:左侧腋静脉、肱静脉内径较右侧稍细,右侧内径约6mm,左侧内径约4mm。     后续处理:   对患者进行疼痛评估的宣教;   局部用水胶体透明贴外敷;   红外线神灯照射,30min/次,2次/日。   案例小结:   通过本案例分享,患者PICC拔管后疼痛可能与置管后静脉血流缓慢、化疗药物对静脉的刺激、留置期间发生堵管等因素有关,虽然没有报告静脉血栓形成,但相比未置管侧的静脉内径变细,静脉内膜损伤的病理表现是存在的。由于拔管时间已有7周之久,使用红外线神灯照射和水胶体透明贴贴敷的目的,主要是改善血流,促进炎症消散,环节局部疼痛。最终效果如何,有待进一步的观察。   文献报道,PICC在肿瘤化疗患者中应用最为广泛。PICC导管如无并发症发生,一般可留置使用12个月,可有效避免化疗药物外渗,保证治疗顺利完成,减轻患者痛苦。但PICC在使用过程中仍存在较多并发症,如静脉炎、导管相关性感染、静脉血栓形成、纤维蛋白鞘形成等,严重者可导致导管失功,甚至拔管。   目前,PICC留置期间的并发症已引起临床医护人员的重视,但拔管后的并发症常常被忽视。通过查阅文献,有作者报道了PICC导管拔出后,患者术侧肢体胀痛时有发生,性质及程度各不相同,给患者心理状态及生存质量造成一定影响。   有作者通过对PICC导管拔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究引起肢体胀痛的主要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为临床提供借鉴,现整理如下。   肢体胀痛诱发因素 1.静脉回流不畅:   导管在留置期间,对静脉回流造成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因导管血栓形成而拔管的患者,血管在穿刺部位形成纤维鞘,造成局部静脉回流不畅,进而引发肢体胀痛。   2.血管损伤:   PICC导管留置期间在血管内会随血流漂浮,并且随着肢体活动而活动,不断刺激血管内壁,使血管内壁受到损伤,特别是发生机械性静脉炎的患者,导管拔除后肢体胀痛较明显。   3.局部炎症:   PICC导管虽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但对于人体来说毕竟是异物,长时间的异物留置,使留置导管局部血管出现微炎症状态,导致局部红、肿、胀、痛,导管拔除后,局部血流恢复,局部炎性因子随血流扩散,导致机体抵抗能力低下。   4.静脉炎:   静脉炎是 PICC置管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由于导管机械刺激和药物的化学刺激,使静脉炎发生率增加,一旦发生重度静脉炎,PICC导管必须拔除,而静脉炎需要相应治疗才能恢复,增加了导管拔除后肢体胀痛的发生率。   5.缺乏适当锻炼:   PICC导管拔除后,部分患者因缺乏相关知识或怕疼等原因,拒绝活动术肢,使术肢长期处于制动状态,局部炎症不能快速扩散吸收,引发肢体胀痛感,甚至出现肌肉萎缩等严重并发症。   […]

玉米
每40秒就有1人死于乳腺癌!出现这4种症状,男女都要小心…

每40秒就有1人死于乳腺癌!出现这4种症状,男女都要小心…

人一生中可能都会被这样或那样的疾病的折磨,对于女性来说,乳腺问题是一大困扰。乳腺癌的发病率已跃居全球第一,而在亚洲人群中,超40%的乳腺癌患者年龄在50岁以下,我国每年因乳腺癌死亡人数超11万,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发达国家。 据IARC官网最新统计,全球每14秒左右就有1人患乳腺癌,每40秒左右就有1人死于乳腺癌。国际肿瘤学顶级期刊《美国医学会杂志•肿瘤学》(JAMA Oncology)的一份大规模研究显示:男性乳腺癌患者的死亡率更高,比女性高出19%。 乳腺癌发生在男性身上,你觉得不可思议?不信你看↓ 新闻截图 很多人一旦发现乳腺问题,就认为要切除乳腺,那么乳腺癌可以预防吗?得了乳腺癌一定要做全切吗?究竟吃什么能保护乳腺? 关于乳腺癌,首先要学会的就是自查发病信号。 乳腺癌的发病信号有哪些? 1、乳房不对称、乳房肿块: 观察双侧乳房是否对称,如果发现自己两侧乳房的大小和形状不完全一样无需特别紧张,绝大多数女性的乳房都不是完全对称的,需要注意的是异常改变。用左手以右侧乳头为中心,三指指腹轻按右乳房各部位,感受乳房是否有肿块、触痛、局部增厚等。同理查左乳。(记住:手法不是抓和捏!) 2、乳头溢液: 尤其是血性溢液。观察乳头皮肤有无瘙痒、糜烂、结痂、脱屑,乳晕有无水肿。 3、皮肤改变: 表面皮肤有无脱皮、红肿或糜烂;有无“橘皮征”、“酒窝征”。 4、腋窝淋巴结肿大: 自查以三指指腹轻按腋窝处,感受是否有散在、质硬、可推动的肿块,晚期可在锁骨上和对侧腋窝摸到转移的淋巴结。 要注意的是,自检并不能替代医疗机构的专业筛查。因为有些人可能会把正常的腺体当成肿块;而有些早期乳腺癌缺乏典型症状,很难通过自己检查发现。 专业筛查、定期体检要求如下: 一般风险人群:建议20~39岁每1-3年做1次临床检查。40~69岁每1~2年做1次乳腺X线检查、每年做1次临床检查。70岁以上每年做1次临床检查。 高危人群:建议提前进行筛查(小于40岁),筛查期间推荐每年1次,筛查手段除乳腺X线检查外,还可应用MRI等影像学手段。 哪些是高危人群? 临床上认为以下为乳腺癌的高危人群: 有明显的乳腺癌遗传倾向(比如家族中携带有BRCA1/BRCA2基因); 既往有乳腺导管或小叶不典型增生或小叶原位癌病史; 30岁前接受过胸部放疗的人群,属于乳腺癌高危人群; 患者自身有,或其血缘近亲有乳腺癌(包括男性近亲)和/或卵巢上皮癌、输卵管癌、原发性腹膜癌病史。 乳腺癌不是女性的专利,男性占乳腺癌患者的1%左右。 男性乳房内也有乳腺组织,其生长受体内激素的调节,雌激素水平升高后会刺激乳腺组织增生。只不过正常情况下,男性体内雄激素占优势,所以男性的乳腺组织基本不会发育。 不过,一旦男性发现乳腺癌,更要引起重视。因为女性的乳房较大,其中的脂肪组织很厚,如果发生乳腺癌,还有一层脂肪进行“遮挡”,但男性乳房的脂肪组织很少,一旦发生乳腺癌,可能会很快侵犯到皮下的血管、淋巴管,疾病进展比女性更快。 女性乳腺增生和乳腺癌有关系吗? 乳腺增生既不是肿瘤,也不是炎症,而是由乳腺上皮细胞过度增生,复旧不良引起的一种情况。 当人体内分泌功能紊乱或受经期影响,体内雌激素水平升高,可能会刺激乳腺细胞增生,一旦复旧不良,原本肿胀到一定程度可以恢复的乳腺无法完全恢复正常,就可能会形成乳腺增生。 这种因为激素水平变化导致的乳腺增生,是一种生理性改变,并不会进展为乳腺癌。只有乳腺的非典型增生才是癌前病变,才与乳腺癌相关,当然,也并不是所有癌前病变都会发展为乳腺癌。 如何预防乳腺疾病? 预防乳腺癌疾病,在日常生活中主要注意以下几点: 健康饮食 规律作息 坚持运动 稳定情绪 定期体检 1、主食与乳腺癌的关系 说到主食,一般人很难想到它与乳腺癌的联系,但确有研究发现吃白面包会增加乳腺癌的风险。吃全谷杂粮能够降低女性乳腺癌的风险,比如你一周多吃两份糙米(每份大约28g)或者青春期女性多吃一些燕麦粥等,都有利于降低绝经前患乳腺癌的风险。 因此,正如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提倡的那样,推荐每人每天主食摄入50~150g的全谷杂豆,这对于女性预防乳腺癌疾病有重大意义。   2、蔬果与乳腺癌的关系 有研究发现,多吃十字花科蔬菜以及多吃水果的女性,罹患乳腺癌的风险较低。如果要具体推荐哪种果蔬的话,建议多食用橙黄色和深绿色的蔬果,比如苹果、香蕉、葡萄、橙子。   3、肉类与乳腺癌的关系 有一项研究对8万多名女性进行长达20年的跟踪,发现女性刚成年如果吃较多的红肉,则罹患乳腺癌的风险会上升很多,而从蛋类、禽类、鱼类、大豆等食物中获取优质蛋白质的女性,则不会有此风险的增加。 更有直接数据显示:把一份红肉用一份禽肉代替,可以降低17%罹患乳腺癌风险。如果用一份豆制品来替代一份红肉,则可以降低15%的概率。   4、大豆异黄酮与乳腺癌的关系 关于大豆异黄酮与乳腺癌的关系传闻有很多,比如豆浆中含有植物雌激素吃多了会增加乳腺癌风险,但多项流行病学研究发现,亚裔女性吃大豆制品的数量与罹患乳腺癌风险之间呈现负相关。   而且至今也没有研究证明豆浆和豆腐会促进乳腺癌的发生。 […]

半夏
免疫双子星挑战三阴乳癌 TNBC再迎免疫治疗新模式

免疫双子星挑战三阴乳癌 TNBC再迎免疫治疗新模式

  //   2022年欧洲肿瘤内科学会年会(ESMO 2022)于当地时间9月9-13日在法国巴黎举行。本届ESMO大会上,多项重磅研究结果公布于众,其中相当振奋人性的消息便是BELLINI临床试验阶段性结果的公布。 研究背景  三阴性乳腺癌(TNBC)是一种以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表达缺失为特征的乳腺癌亚型。迄今为止,由于靶向治疗效果的不肯定性,经典化疗一直占据TNBC治疗的主导地位。然而近年来的大量研究为人源化单克隆抗体免疫治疗在包括三阴性乳腺癌在内的多种癌症中的安全性和临床获益提供了大量证据,特别是三期临床试验,如IMpassion 130、KEYNOTE-355和KEYNOTE-522,推进了免疫治疗药物(如atezolizumab和pembrolizumab)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TNBC治疗。 “有研究已表明在新辅助化疗(CTx)中加入免疫检查点阻断(ICB)可改善早期TNBC患者的预后,但在很大程度上尚不清楚哪些患者真正受益于ICB以及哪些患者可以将CTx降级。此外,在抗PD-1的基础上加入抗CTLA4在早期TNBC中尚未探讨过。 在适应性2期BELLINI试验的前两个队列中,我们对如下假设进行了检验:4周的纳武利尤单抗(nivo)±小剂量伊匹木单抗(ipi, 1mg/kg)治疗可在携带TILs(肿瘤浸润淋巴细胞中表达)(TILs≥5%)的TNBC中诱导免疫应答”。Marleen Ko博士(BELLINI临床试验的发言人)如是说。 研究方法  BELLINI作为非随机、术前的对照研究,分为PD-1抑制剂纳武利尤单抗组、纳武利尤单抗+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CTLA-4抑制剂伊匹木单抗组各15例患者,包括5例肿瘤浸润淋巴细胞低表达(5%~10%)、5例肿瘤浸润淋巴细胞中表达(11%~49%)和5例肿瘤浸润淋巴细胞高表达(>50%)患者。治疗时间为4周,4周后转入新辅助化疗或手术。主要研究终点为4周治疗后,CD8阳性T淋巴细胞和(或)γ干扰素表达倍增比例。次要研究终点包括安全性、影像学缓解率、转化医学分析等。 研究结果 治疗效果方面,16例接受纳武利尤单抗治疗的患者中有3例在4周后达到PR (19%) ,接受纳武利尤单抗+伊匹单抗治疗的15例患者中有4例在4周后达到PR (27%)。 这7例有效患者中,3例为高TIL(≥50%),4例为中TIL (11%~49%),在结果分析时,TIL低(5%~10%)的患者未观察到应答。 MRI发生的变化发生在接受2个周期纳武利尤单抗治疗后达到pCR的患者中。 4周后的免疫反应方面:纳武利尤单抗±伊匹木单抗组相比,CD8阳性T淋巴细胞和(或)γ干扰素表达倍增的比例为60%比53.3%。 基线和免疫反应方面,有应答者sTILs和CD8没有明显升高,所有应答者的TILs均≥40%,有反应者与无反应者有都有更高的干扰素-γ表达,他们的CD8 T细胞更接近肿瘤细胞。 ctDNA清除率和放射学缓解方面,免疫治疗(纳武利尤单抗±伊匹木单抗)4周后循环肿瘤DNA完全清除率位24%(6例)。基线水平可检测到循环肿瘤DNA占83%(25例)。 对于MRI显示部分缓解的所有患者中,他们的ctDNA要么为阴性,要么在4周时水平都降低了50%。 研究结论 大多数有TILs的TNBC患者在仅4周的ICB治疗后显示出免疫激活与增强,并且相当一部分患者达到了临床缓解,这凸显了不含CTx的ICB治疗TNBC患者的潜力。 Marleen Kok博士最后总结说:“这是第一项基于TILs研究纳武利尤单抗+伊匹单抗联合治疗TNBC患者的临床试验,在纳武利尤单抗和纳武利尤单抗+伊匹单抗队列中,分别有53%和60%的患者被观察到免疫激活,因此两个队列均可进行扩展 ,纳武利尤单抗和纳武利尤单抗+伊匹单抗的安全性相似 ,纳武利尤单抗±伊匹单抗组3/4级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 。4周后,纳武利尤单抗组19%的患者和纳武利尤单抗+伊匹单抗组27%的患者观察到部分放射学缓解。在接受纳武利尤单抗+伊匹单抗治疗的患者中,24%在4周后获得ctDNA清除。未来将计开展评估纳武利尤单抗±伊匹木单抗治疗效果的单细胞分析计划,新的队列计划将是在TIL大于50%并且经过纳武利尤单抗+伊匹木单抗联合治疗6周的N0期队列中进行手术治疗,以评估它们的pCR率。 关于免疫双子星 O+Y自从问世以来,已被证明对不同的恶性肿瘤有效。与单药治疗相比,ICI联合治疗可提供显著的OS获益。临床资料表明,化疗可以诱导肿瘤细胞中PD-L1的表达并调节其免疫功能。与单用抗pd1药物相比,抗ctla4和抗pd1联合治疗可显著提高缓解率和无进展生存期。 从2015年起至今,O+Y的双免疫组合已经拿下了多个适应症。 (1)2015年10月,FDA批准O+Y用于不可切除性或转移性黑色素瘤的一线治疗(一线治疗黑色素瘤的获批基于CHECKMATE-067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双免组mPFS为11.5个月,确定的ORR为50%,CR为8.9%,≥6个月DOR的患者比例为76%); (2)2018年4月,FDA批准O+Y用于中高危晚期肾细胞癌的一线治疗(一线治疗肾癌的获批基于CHECKMATE-214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两组(纳武单抗+伊匹单抗 vs 舒尼替尼)的OS为NE(未达到) VS 25.9个月,死亡率为32.9% VS 44.5%,ORR为41.6% VS 26.5%,中位PFS为11.6个月 VS 8.4个月)。 (3)2018年7月,FDA批准O+Y二线用于12岁及以上儿童或成人微卫星高(MSI-H)或错配修复缺陷(dMMR)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的治疗(二线治疗的ORR为46%,CR为4.2%)。 (4)2020年3月,FDA批准O+Y用于既往索拉菲尼耐药的晚期肝细胞肝癌患者(ORR:33%,CR为8%、PR为24%)。 (5)2020年5月15日,FDA批准O+Y用于EGFR/ALK突变阴性的PD-L1≥1%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一线治疗(Checkmate-227研究显示:双免对比化疗中位OS为17.1个月vs 13.9个月,HR=0.73,与单纯化疗相比,双免降低了全球患者27%的死亡风险)。 (6)2020年5月26日,FDA批准O+Y+2周期含铂化疗用于EGFR/ALK突变阴性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一线治疗(无需考虑PD-L1表达)(Checkmate9LA研究在O+Y双免基础上加入了2周期化疗。亚裔数据显示:联合组和化疗组的中位OS为NR vs 13.3个月,随访21个月依然未达到中位OS,但可以看到更为显著的获益趋势, HR […]

半夏
必看!不同分型乳腺癌脑转移治疗策略,建议收藏

必看!不同分型乳腺癌脑转移治疗策略,建议收藏

脑转移影响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存。美国每年新发脑转移20万例,其中乳腺癌占10%~15%。10%~15%的晚期转移性乳腺癌(BC)患者在疾病期间发生脑转移(BM),这类患者常常预后差,由于不同的分子分型,预后的差异性也很大。 不同亚型乳腺癌脑转移 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脑转移发生率最高。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中枢神经系统转移的比例为30%~55%。而抗HER2靶向治疗可以延长BC患者的生存期,但靶向药却不能透过血脑屏障,使得中枢神经系统成为肿瘤细胞的“聚集地”,这也是导致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中枢神经系统转移比例明显增高的原因之一。 三阴乳腺癌(TNBC)的脑转移发生率在25%~46%,在4种分子亚型中,TNBC更容易发生脑转移。由于其恶性程度高,侵袭力强,发生脑转移的时间明显早于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TNBC患者初诊时就较常发生脑转移。脑转移常发生于化疗耐药颅外病灶进展时,放疗后脑转移易复发。TNBC预后也是4种亚型中最差的一种,中位总生存为6个月,其中PS评分高的为9个月,而PS评分差的为3个月。 激素受体(HR)阳性乳腺癌恶性程度明显低于HER2阳性乳腺癌和三阴乳腺癌。此亚型的脑转移预后较好,发生率低。中位总生存期在15~17个月。 乳腺癌脑转移治疗 01  HER2阳性乳腺癌  美国临床肿瘤协会(ASCO)2020年会讨论了HER2阳性乳腺癌脑转移治疗的新进展。HER2CLIMB试验对图卡替尼(Tukysa)联合曲妥珠单抗+卡培他滨与安慰剂联合曲妥珠单抗+卡培他滨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在291例脑转移(BM)患者中,与安慰剂组相比,图卡替尼组的脑部疾病或死亡风险降低了68%;两组的中位OS分别为18.1个月和12.0个月,图卡替尼组的总体死亡风险降低了42%。 HER2CLIMB是首个纳入存在未治疗的脑转移、局部治疗后脑转移患者的随机、双盲实验,证实了乳腺癌患者可以从免疫治疗中获益。图卡替尼是治疗脑转移的有效靶向药,更多关于图卡替尼的介绍点击蓝字查看:脑转移就没救了?一靶向新疗法将脑转移进展风险降低68%!改变晚期乳腺癌治疗格局。 来那替尼(neratinib)是一种靶向HER2的2型激酶抑制剂,与拉帕替尼(lapatinib)类似。在2020年SABCS大会上(2019年第42届圣安东尼奥乳腺癌研讨会)就公布了3个来那替尼针对乳癌脑转移的治疗数据,对来自NALA,NEfERT-T和TBCRC 022试验的数据进行的综合分析表明,来那替尼对患有脑转移的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具有潜力,为患者带来更多治疗选择和生存获益。 在III期NALA研究中,先前接受过≥2 HER2靶向治疗的HER2阳性转移性乳腺癌患者中,来那替尼联合卡培他滨的中枢脑转移有效率ORR为26.3%,其中包括1例完全缓解;NEfERT-T II期试验纳入了未接受过治疗的HER2阳性转移性乳腺癌患者,该试验显示,来那替尼和紫杉醇的中枢脑转移的有效率 ORR为100%;在II期TBCRC 022试验的队列3a中,来那替尼联合卡培他滨治疗具有脑转移且未接受过拉帕替尼治疗的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CNS 有效率ORR(中枢神经系统综合客观反应率)为49% 。 之所以脑转移患者的药物治疗效果差,原因之一就是药物分子无法透过血脑屏障。早期报道也证实了TDM1在治疗进展性HER2阳性脑转移患者中的优势。Krop等研究分析了TDM1与卡培他滨+拉帕替尼分别对HER2阳性乳腺癌脑转移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表明:TDM1更能明显的改善BM患者的OS情况。 02  三阴乳腺癌  三阴乳腺癌患者BM发生率高,常规化疗对其疗效有限,因此,在临床上迫切需要新的分子靶向治疗药物。贝伐单抗是一种大分子抗血管生成药物,联合化疗可以提高乳腺癌脑转移患者的临床疗效。有研究证实,一定剂量的贝伐单抗能延迟脑坏死的发生,有效缓解脑坏死引起的症状,改善患者的卡是功能状态和脑坏死症状。 03  全脑放疗(WBRT)与立体定向放疗(SRS) SRS因具有高精确度、微创性等特点而被广泛用于脑转移瘤的治疗。SRS剂量为正常脑放疗剂量的1~5倍,适用于3cm以下肿瘤,特殊部位可扩大到4cm。SRS几乎可用于所有部位脑转移,毒性与肿瘤部位和放疗剂量有关。急性不良反应较少,可能短期导致脑水肿加重,但是颅外症状少见。SRS完成9~12个月后,约20%~25%出现放疗相关坏死,但多数无症状,有症状放疗相关坏死发生率<10%。 WBRT是一种局部治疗手段,对脑组织放疗强度中等。对于不适合SRS或手术的患者来说,WBRT是重要的姑息治疗手段,多数患者能从中获益。WBRT近期不良反应包括乏力、头痛、恶心、呕吐、脱发、中耳炎。2~4个月后会出现短期的记忆力下降,尤其是老年患者。长期对认知功能有影响。 展望 脑转移是晚期乳腺癌常见的并发症。乳腺癌脑转移患者通常病情进展迅速,预后较差。但相信,随着研究的不断发展,脑转移的治疗手段会越来越成熟,会更加精准的对乳腺癌脑转移患者实行个体化治疗,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期和生活质量。    参考资料 [1]. 《癌症进展》刘德总,杨颖涛 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 [2].  https://www.haodf.com/zhuanjiaguandian/drzenghuidr_4877860205.htm

半夏
Trop-2 ADC重磅临床数据公布!PFS+OS双阳到手!

Trop-2 ADC重磅临床数据公布!PFS+OS双阳到手!

乳腺癌是女性第一位高发的恶性肿瘤,分型而治的概念早已深入人心且不断发展。近年来抗体偶联药物(ADC)在国内外的研发日渐火热,为乳腺癌精准治疗注入活力。其中,人滋养细胞表面糖蛋白抗原2(Trop-2)由于在乳腺癌细胞的广泛高表达,为靶向治疗全面覆盖乳腺癌提供了可能。全球首个Trop-2 ADC戈沙妥珠单抗(Sacituzumab govitecan,Trodelvy,SG)作为实体肿瘤治疗“新星”也备受关注。 2022年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年会于当地时间9月9日~13日在巴黎召开。SG接连报喜,其中TROPiCS-02的研究结果更是入选LBA(Late Breaking Abstract,重磅研究摘要)!今天我们就来一探究竟~ 01 关于TROPiCS-02 TROPiCS-02研究是一项全球、多中心、开放标签的III期研究,543例患者按1:1的比例随机分组,接受SG(第1、8天静脉注射,10mg/kg,周期为21天)或医生选择治疗(TPC,艾立布林、卡培他滨、吉西他滨、长春瑞滨),直到疾病进展或出现不可接受的毒性。这些HR+/HER2-转移性乳腺癌(MBC)患者曾接受内分泌治疗、CDK4/6抑制剂和2-4线化疗的方案。 主要终点是无进展生存期(PFS),次要终点包括总生存期(OS)、客观缓解率(ORR)、临床获益率(CBR)和缓解持续时间(DOR),以及安全性、耐受性等。 2022年6月5日, ASCO会议上公布的PFS结果显示,SG较TPC显著延长PFS,两组中位PFS为5.5 vs 4.0个月(HR=0.66,95%CI 0.53-0.83,P=.0003)。在所有标志性时间点存活且无进展的患者比例均较高,SG治疗组1年无进展的患者比例是TPC治疗组的3倍(21% vs 7%)。 02 PFS延长3.2个月! 内分泌耐药后线有力竞争! 在本次ESMO大会上公布的OS的第二次期中分析显示,相比于TPC(11.2个月),SG组的中位OS为14.4个月(HR=0.79;95%CI,0.65-0.96;P = .02)。这意味着SG将生存期提高了3.2个月,而死亡风险相对降低了21%! SG在大多数亚组的OS改善基本一致,包括接受过3个或以上晚期化疗方案,以及接受晚期内分泌治疗至少6个月的患者。 与TPC相比,SG组的ORR、CBR以及DOR均更高:两组的ORR 分别为21% 和14%(OR=1.63;95%CI,1.03-2.56;P = .035),CBR分别为34%和22%(OR,1.8;95% CI,1.23-2.63;P = .003),中位DOR分别为8.1个月(95%CI,6.7-9.1)和5.6个月(95%CI,3.8-7.9)。 与TPC相比,SG对生活质量也有显著改善。两组的总体健康状况/生活质量至恶化的中位时间分别为4.3个月和3个月(HR=0.75;95% CI,0.61-0.92;P = .006),疲劳至恶化的中位时间分别为2.2个月和1.4个月(HR=0.73;95% CI,0.60-0.89;P = .002)。 在安全性方面,与过去数据一致。此外,导致停药的治疗紧急不良事件普遍较低, SG组和TPC组的发生率分别为6%和4%。 目前在HR+/HER2-MBC治疗领域,内分泌治疗联合CDK4/6抑制剂方案已逐渐成为一、二线治疗的重要选择,但是CDK4/6抑制剂治疗后仍会面临疾病进展。总体而言,CDK4/6抑制剂治疗进展后的策略目前有几类选择:包括针对靶点的治疗;ADC药物;化疗;CDK4/6抑制剂再挑战。然而,最佳治疗策略的顺序尚不明确。 SG此次在OS方面表现出较TPC具有统计学意义和临床意义的改善,并且在安全性可控的情况下显著改善了ORR和QoL,强力地支持SG作为经治HR +/HER2- MBC患者的新疗法。 03 SG入局HER2低表达? 正面对上“神药”DS-8201! 此次大会还公布了III期TROPiCS-02研究中SG对不同HER2免疫组化(IHC)状态的HR+/HER2- MBC的有效性事后亚组分析结果。 HER2低表达是HER2-乳腺癌的一种新定义亚型,定义为IHC1+或IHC2+/原位杂交(ISH)-,占总体乳腺癌患者的比例超过50%。由于今年在DESTINY-Breast04研究中,DS-8201(Trastuzumab Deruxtecan,T-DXd)对HER2低表达晚期乳腺癌的突破性疗效,以及其覆盖患者之广,“HER2低表达”概念炙手可热。 在TROPiCS-02的该亚组分析中,ITT人群中52%(N=283,SG组149,TPC组134)为HER2低表达,40%(N=217,SG组101,TPC组116)为HER2 IHC0,另外8%(N=43,SG组22,TPC组21)因未检出IHC状态而被排除在分析之外。 在疗效方面,与TPC相比,HER2低表达患者接受SG治疗的中位PFS更优 […]

半夏
乳腺癌患者,这些注意事项须牢记!

乳腺癌患者,这些注意事项须牢记!

乳腺癌患者在治疗期间及治疗后都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呢?本文都讲清楚了!   当今,乳腺癌已跃居女性肿瘤发病率第一位。临床工作中,经常会有乳腺癌患者询问她们该注意什么。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乳腺癌患者在整个治疗期、治疗后的注意事项。 手术期间注意事项   乳腺癌病情特殊,手术治疗会很大程度上损伤患者的身体,还会因为肢体功能等方面的障碍导致身心承受巨大痛苦。   ■ 入院时及手术前:   多与医生、护士沟通,了解乳腺癌及治疗手段,咨询相关专业人士,了解乳房重建的可能,信任医生、护士,配合医护人员完成相关检查。加强营养摄入量,使身体抵抗力得到提升,注意避免摄入过多的高脂肪食物,多喝水,保持排便通畅,便秘时告知医生,妊娠期及哺乳期立即终止妊娠或停止哺乳。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尽量让亲人陪伴,使自己处于舒适的环境,适当使用镇静止痛药物。   ■ 手术后:术后心理咨询;术后合理膳食;术后功能锻炼。     术后有效咳嗽、咳痰,排净呼吸道分泌物。     保持引流管通畅,避免牵拉、扭曲、折叠引流管;若发现有血性液、脓液或引流液数量突然变化(超过100 ml/h )及时通知医生。     胸带加压包扎松紧要适宜,不要随意松紧绷带,若发现皮肤呈紫绀色,伴皮肤温度低,脉搏触不清,应及时通知医护人员调整绷带松紧度。   术后患肢功能锻炼的注意事项 乳腺癌术后经常会发生患侧上肢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腋下淋巴水肿、肩关节运动幅度受限、肌力低下、运动后迅速出现疲劳及精细运动功能障碍。功能锻炼对于恢复患者患肢功能和消除水肿至关重要:有利于手术后上肢静脉回流及引流液的流出,避免术后上肢水肿;减少皮下积液、积血,避免皮瓣坏死;减少疤痕挛缩的发生,提高患侧上肢的功能恢复及自理能力的重建;增强对生活的信心,提高生活质量。   目前患侧上肢功能锻炼方法较多,可根据手术方式、理解能力、文化程度等循序渐进地学习,其注意事项如下:     锻炼要循序渐进:量力而行,以不感到疲劳为宜,过度的锻炼会影响切口的愈合,术后7天内应限制肩关节外展,以免影响皮瓣愈合;       与有氧运动结合:可保持和改善上肢的运动功能,使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得到恢复和改善;       与按摩相结合:手法按摩能减轻患肢僵硬和疼痛,同时按摩对神经系统有镇静或刺激作用,有利于皮肤愈合,减少疤痕增生,有利于肌肉,神经功能恢复;       坚持锻炼:时间不应少于半年,特别是前3个月,坚持患肢的功能锻炼是非常重要的。   化疗期间注意事项 化疗期间可出现胃肠道反应等不良反应,且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因此了解化疗期间注意事项对临床疗效及预后尤其重要。   ■ 化疗前心理准备:     了解药物化疗目的及可能出现的毒副反应,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消除或减轻不良情绪;   学习疾病相关知识,消除悲观失望的情绪,听取成功病例,并与已经接受药物化疗的病人交谈,积极配合治疗;   分散注意力:合理休息,如化疗期间适量使用镇静剂,听音乐,看电视,多与亲朋好友聊天,与护士交流,在轻松的心境下接受化疗。 […]

半夏
乳腺癌患者25个经典问题大解析!

乳腺癌患者25个经典问题大解析!

随着治疗手段日新月异,许多恶性肿瘤慢慢摘下了“绝症”帽子,戴上了“慢性病”标签.  对于早期乳腺癌患者而言,治愈率高达90%以上,只要坚持治疗、科学康复,就有很大可能获得长期生存。   在今天的文章中,我们整理了美国癌症学会主办的顶尖学术期刊《临床医师癌症杂志》对癌症患者日常生活种种困惑的解答,包括饮食、保健品使用、运动等方面,为大家的康复之路“保驾护航”! Q1:是否要减少肉、糖、脂肪的摄入量?   ① 肉类特别是 肥肉和带皮禽肉,经过煎炸、烧烤等高温烹饪,会产生有致癌性的杂环胺类物质。 研究显示,大量食用红肉和加工肉类,与结直肠癌、前列腺癌、胃癌等的患病风险增高有关,但没有明确证据表明其对癌症复发或进展有影响。 尽管如此,癌症患者最好还是遵从美国癌症学会的建议,适当限制摄入 加工肉类、红肉以及高温烹饪的肉类。   ② 建议患者适当减少含糖饮料和甜食的摄入量。 ③ 脂肪有“好(不饱和脂肪)”“坏(饱和脂肪酸)”之分。 过多的“坏脂肪”会增加心血管病风险,而心血管病与癌症患者死亡有关。   我国绝经后乳腺癌女性与同龄非绝经女性相比,冠心病的发生率增加 2~3 倍。   美国数据库显示,对于部分乳腺癌患者而言,心血管事件为首位死亡原因,占 15.9%(乳腺癌相关死亡事件占 15.1%)。   建议患者尽量少摄入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比如黄油、烘焙食品和含有氢化油的零食。 Q2:果蔬能否降低复发风险? 研究显示,增加蔬菜的摄入可能降低乳腺癌、前列腺癌、卵巢癌的复发率。美国膳食指南提倡,癌症患者每天食用450~680g 蔬菜和340~450g 水果。 每天摄入的果蔬,颜色要多样化,尽量选择新鲜的食材。 Q3:蔬菜该如何烹饪? 烹饪蔬菜时,优先使用蒸或微波,其次是水煮,最大程度保存水溶性的营养物质。 很多人爱吃生的蔬菜,认为可以摄入更多营养,但有些营养物质做熟了反而更易吸收,比如类胡萝卜素。   对于咀嚼或吞咽困难的患者,果蔬汁有助于丰富饮食营养,但纤维素流失严重,热量更高。   建议患者尽量直接吃水果,可以选择草莓、火龙果等柔软的水果,并切成小块食用。 Q4:是否要增加豆制品、高纤维食品的摄入?   豆类含有各种植物化学物质和抗氧化物,能一定程度上预防癌症,特别是乳腺癌等激素依赖性肿瘤。 豆制品含有优质蛋白,建议患者将其列入日常食谱。 食用纤维中的可溶纤维可减少胆固醇水平,降低冠心病风险,对癌症康复患者的健康有益。膳食纤维还能促进大肠蠕动,减少有害代谢产物在肠道中的停留时间。 建议多吃果蔬、全谷物、豆类、坚果等高纤维食物。 Q5:素食能否降低复发风险? 素食的饱和脂肪含量低,膳食纤维、维生素、植物化学物质含量高,符合美国癌症学会关于癌症预防的指南。    但没有证据表明,素食比杂食(蔬菜、水果、全谷类为主,辅以少量红肉),更有利于降低癌症复发风险。 因此,没必要追求全素食,而应保证营养均衡。 Q6:应该喝多少水? 放化疗患者往往会感到虚弱、头晕、口干、口苦、恶心等,这些都可能是脱水造成的。呕吐、腹泻等合并症状或治疗副作用加剧脱水。建议成年男性患者每天摄入3.7升水,女性每天摄入2.7升水。 Q7:饮酒会增加复发风险吗? 研究证实,酒精摄入会增加患癌部位出现新原发癌的风险。很多抗癌药通过肝脏代谢,酒精造成的肝损伤,会影响药物代谢,从而加剧毒性作用。 一般情况下,建议患者不要饮酒。 Q8:需要吃维生素补充剂吗? […]

半夏
最新医生问答
最新抗癌笔记
top3

新年打卡

2024年02月17日
top4

好久没来

2024年02月17日
top5

CR

2024年02月01日
top6

七周年纪念!

2024年01月25日
扫描下方二维码回复 666 获取解锁验证码
步骤:[ 打开微信]->[ 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三阴姐妹互助圈"公众号输入 666 获取验证码],即可永久解锁本站全部文章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