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肿瘤资讯
抗生素增加肝癌免疫治疗疗效?达雷妥尤单抗皮下注射剂在华获批丨肿瘤情报

抗生素增加肝癌免疫治疗疗效?达雷妥尤单抗皮下注射剂在华获批丨肿瘤情报

要点提示 Liver Cancer:肝细胞癌患者早期抗生素暴露更有可能从免疫治疗中获益 Journal of Hematology & Oncology:针对复发或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的BCMA和 CD38的双特异性CAR-T细胞疗法安全且具有可行性 新药:重磅CD38单抗达雷妥尤单抗皮下注射剂在华获批 新药:泽布替尼在澳大利亚获批治疗套细胞淋巴瘤 01 Liver Cancer:肝细胞癌患者早期抗生素暴露更有可能从免疫治疗中获益 目前,对于晚期肝细胞癌(HCC)患者,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联合抗血管治疗成为其主要治疗手段之一。而随着免疫治疗的应用,有研究发现抗生素的使用会影响免疫治疗的疗效。但是其对于HCC患者应用免疫治疗是否有影响,目前还不明确。因此,Liver Cancer在线发表了一项评估早期免疫治疗期间抗生素的暴露与HCC生存关系的研究。 研究发表截图 研究人员比较了在免疫治疗30天前和开始ICI治疗后接受抗生素及未接受抗生素治疗的患者的结果。 研究纳入449例在12个中心接受ICI治疗的HCC患者,其中包含美国(n=250)、欧洲(n=109)和亚洲(n=91)。其中接受抗生素的患者有170例,未接受抗生素的患者有279例。前者中82例患者在ICI开始前接受抗生素治疗(pATB,18.3%),128例患者在ICI开始30天内接受抗生素治疗(eATB,28.5%)。40例患者在两个时间窗都有接受抗生素治疗。 中位随访17.0个月(95%CI 15.5-53.2)后,总体人群的总生存期(OS)和无进展生存期(PFS)分别为15.4个月(95%CI  12.6-16.6)和4.4个月(95%CI 3.7-5.3)。在428例可评估影像学疗效的患者中,26例(6.1%)达到完全缓解(CR),50例(11.7%)达到部分缓解(PR),客观缓解率(ORR)为17.8%(95%CI 13.9 -22.2)。174例患者(40.7%)病情稳定(SD),疾病控制率(DCR)为58.4%(95%CI 51.4-66.1)。ICI治疗获得PR/CR的患者比SD或进展的患者中位OS显著延长(未达到 vs 12.1个月;HR 0.37,95%CI 0.27-0.51;p<0.0001)。 接受抗生素治疗和非抗生素治疗组的ORR分别为20.2%(95%CI 14.0-8.2)和16.1%(95%CI 11.6-21.8);DCR分别为63.1%(95%CI 51.6-76.3)和55.4%(95%CI 46.7-65.4)。两组的中位OS为15.3个月(95%CI 11.1-52.5)和15.4个月(95%CI 11.3-17.6),而PFS分别为6.1个月(95%CI 4.6-8.1)和3.7个月(95%CI 3.2-4.5)。 研究表明,HCC患者中早期抗生素使用(ICI治疗前30天或治疗后30天内)反而有可能从免疫治疗中获益,这值得进一步研究。 02 Journal of Hematology & Oncology:针对复发或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的BCMA和CD38的双特异性CAR-T细胞疗法安全且具有可行性 BCMA特异性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s)在难治性或复发性多发性骨髓瘤(R/R MM)中表现出显著疗效;然而,单靶点免疫治疗存在原发性耐药和复发问题。研究人员提出了双特异性CAR来减轻这些限制。Journal of Hematology & Oncology在线发表了一项BCMA和CD38双特异性CAR-T细胞疗法对R/R MM患者可行性和安全性的研究。 研究发表截图 研究人员构建了一个靶向BCMA和CD38的人源化双特异性BM38 CAR,并在体外和体内测试了BM38 CAR-Ts的抗骨髓瘤活性。23名R/R MM患者在Ⅰ期试验中接受了BM38 CAR-T的输注。 与表达单个BCMA或CD38 CAR的T细胞相比,BM38 […]

半夏
再创新高!多纳非尼一线治疗总生存超40个月!

再创新高!多纳非尼一线治疗总生存超40个月!

随着对肝癌治疗的不断研究,尤其是5年生存率的不断提高,使得患者对于长生存的期望值不断上升。多纳非尼是一款国产的多激酶靶点抑制剂,在ZGDH3研究中,显示出多纳非尼在生存获益和安全性上均优于索拉非尼。多纳非尼在肝癌领域实现了里程碑式的突破。今天,来自中国医学院肿瘤医院的张雯医师给大家分享一例入组该项研究的患者,在接受多纳非尼治疗后,持续生存超40.1个月! 患者基本情况 患者女性,45岁,既往有慢性乙肝病史,无手术史。 2015-6-23,经病理诊断为HCC,BCLC分期为C期,伴有门静脉侵犯和/或肝外转移,基线Child-Pugh评分为5,基线AFP水平为3008μg/L。 抗肿瘤治疗经过 2015-06-18,接受肝左叶切除术,切缘阴性,术后恢复良好。2016.11,复查CT提示双肺结节增大,考虑双肺转移。2016-11-28,患者首次接受多纳非尼治疗(0.2g,每日两次口服),治疗初期,靶病灶显示轻微缩小,经评估为疾病稳定(SD),继续接受多纳非尼治疗,靶病灶持续缓解,经评估疗效达到部分缓解(PR)。整个治疗期间,独立审查委员会(IRC)评估的患者最佳疗效为SD,但研究者评估的最佳疗效为PR。同样,经IRC和研究者评估的无进展生存期(PFS)分别为为11.2个和15.1个月。 1号靶病灶为纵膈淋巴结,8w-40w,靶病灶整体被评为SD,48-64W整体被评为PR; 靶病灶影像学改变: 1号非靶病灶位于左肺,8w-40w被评为SD,48w-64w被评为PD 2号非靶病灶位于肝右叶,8w-64W被评为SD 3号非靶病灶位于纵膈淋巴结,8w-64W被评为SD 在多纳非尼治疗期间,患者AFP水平持续下降,但在疾病进展时,AFP水平有些许升高,但很快降低。 安全性方面,患者出现的多为1级或2级不良反应,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在相应的对症治疗后已恢复或正在恢复,且各不良反应未造成多纳非尼剂量调整。 患者出组后,于2018年4月3日接受PD-1免疫治疗,末次随访时患者仍然存活,截至2020年3月20日,从随机入多纳非尼组开始计,该患者达到OS 达到40.1个月。 讨论 此次,我们邀请到了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崔成旭教授,针对这一长生存的病例进行了深度的解读。 1、最佳疗效评估为部分缓解(PR),多纳非尼缩瘤效果尚可? 针对本例患者最佳疗效的评估,第三方阅片中心与研究者之间出现了分歧,根据研究者评估,本例患者的最佳疗效为部分缓解,主要是基于患者两处靶病灶都达到了部分缓解的状态。而第三方阅片中心可能基于整体疗效进行的评估,三处非靶病灶都处于疾病稳定的状态,因此,定义最佳疗效为SD。但不可否认的是,多纳非尼确实使患者的靶病灶出现了缩小,也就是说,多纳非尼确实产生了缩瘤效果。随着转化治疗的盛行,药物的缩瘤效果也逐渐被重视起来,在ZGDH3研究中,多纳非尼与索拉非尼之间的客观缓解率并没有显著性的差异。但本例患者的疗效也似乎透露了一信息,多纳非尼或许也可称为转化治疗的候选药物。 2、治疗后AFP迅速降低,并长期维持低水平 AFP与肝癌及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在多种肿瘤中均可表现出较高浓度,可作为多种肿瘤的阳性检测指标。目前临床上主要作为原发性肝癌的血清标志物,用于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及疗效监测。本例患者在治疗初期,AFP水平远超正常水平,在接受多纳非尼治疗12周时即显著降低,此后长期维持在低水平。一般来说,AFP的升高与肿瘤的发生发展也有一定的相关性。本例患者在疾病进展时,AFP水平相对于之前有些许升高。因此,在肝癌治疗中,随时监测AFP变化水平也是有必要的。 3、整体生存超40.1个月,再创新高 长期生存一直是肿瘤患者治疗的最终目标。多纳非尼在与索拉非尼的头对头比较中,显示出在总生存方面的优效性。本例患者在截至末次随访时仍然存活,此时总生存已长达40.1个月。当然,如此长的总生存,60周影像学评估依然维持PR离不开较长的无进展生存和多纳非尼良好的安全性。本例患者在接受多纳非尼治疗60周后,影像学评估依然维持PR,PFS长达15.1个月,远超现有一线治疗靶向药物。此外,多纳非尼安全性良好,不良反应可控,未发生≥3级的ADR,1-2级不良事件经处理均恢复,或未处理自行恢复,未发生导致停药或降低剂量的不良事件。可以说,多种因素构成了多纳非尼如此之长的总生存,未来值得期待。  

半夏
ADC发展迅猛,看国内外药企如何布局乳腺癌!

ADC发展迅猛,看国内外药企如何布局乳腺癌!

近年来ADC药物兴起,尤其是在乳腺癌领域发展迅猛,众多国内外药企纷纷布局。小编盘点了目前进度比较领先的14款ADC产品,供各位读者参考~ “抗癌神药”ADC 前面说了这么多,可能还有患者不太理解什么是ADC药物。ADC,即抗体药物偶联物,就是将靶向特定抗原的抗体(mAb),通过连接子(linker)与药物载荷-细胞毒小分子(payload)连接在一起。ADC药物依靠抗体的特定靶向性到达肿瘤细胞,再通过内吞作用进入到细胞,在低pH值或溶酶体蛋白的作用下linker断裂,释放出细胞毒小分子,从而发挥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 1 首个ADC药物——T-DM1 2013年,FDA批准Trastuzumab Emtansine Kadcyla(T-DM1,赫赛莱)上市,用于治疗HER2阳性的转移性乳腺癌患者,成为全球首个获批的单药治疗实体瘤的抗体药物偶联物。2020年1月,罗氏制药宣布,国家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正式批准创新靶向药物赫赛用于接受了紫杉烷类联合曲妥珠单抗为基础的新辅助治疗后仍残存侵袭性病灶的HER2阳性早期乳腺癌患者的辅助治疗。也是中国第一个HER2靶向与化疗偶联的ADC产品。 T-DM1由曲妥珠单抗、强效的毒素小分子DM1(美坦辛衍生物)通过硫醚连接体偶联而成。T-DM1机制独特,具有靶向、强效以及稳定的特点。 让T-DM1一炮而红的著名的KATHERINE研究是一项国际多中心Ⅲ期临床研究,共计纳入1486例采用含曲妥珠单抗方案进行新辅助治疗后non-pCR的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这部分患者有多数单独应用曲妥珠单抗,少部分患者应用曲妥珠单抗+帕妥珠单抗。入组患者1:1随机入组,分别接受T-DM1或曲妥珠单抗治疗。研究的主要终点是iDFS。全球ITT人群中,两组3年iDFS分别为88.3%和77.0%,绝对差异为11.3%,T-DM1组疾病复发、死亡风险较曲妥珠单抗组降低50%(HR 0.50;95%CI 0.39 ~ 0.64;P < 0.001 )。 但是二代ADC药物的出现——DS8201给TDM1带来了不小的冲击。 DESTINY-Breast03研究是首个头对头对比ADC药物(DS8201和T-DM1)治疗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疗效与安全性的一项多中心、开放性、随机、Ⅲ期临床研究,纳入了先前在晚期或转移性环境中接受过曲妥珠单抗(赫赛汀)和紫杉类治疗的不可切除或转移性 HER2 阳性乳腺癌患者。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患者被允许具有临床稳定的、经治疗的脑转移。 共有 524 名参与者以 1:1 的比例随机接受每 3 周 5.4 mg/kg 的DS8201(n = 261)或每 3 周 3.6 mg/kg 的 T-DM1(n = 263)。DS8201的中位随访时间为 16.2 个月,T-DM1 的中位随访时间为 15.3 个月。在所有治疗组中,参与者的中位年龄为 54.3 岁,99.6% 是女性,大多数来自亚洲,并且每个免疫组织化学的 HER2 状态为 3+。此外,研究组 59.0% 和对照组 66.5% […]

半夏
掌握这5个关键点,轻松读懂乳腺癌病理报告

掌握这5个关键点,轻松读懂乳腺癌病理报告

对于很多乳腺癌病友而言,拿到病理报告时往往是一头雾水,病理报告太复杂,充满专业术语,看不懂! 其实乳腺癌病理报告功能强大,可以告诉我们癌细胞属于哪一类型,乳腺癌处于哪个分期,后续该如何治疗,预后又会怎么样…… 只要抓住以下五个关键点,就能轻松看懂乳腺癌的病理报告啦! 组织类型 根据组织类型,可以粗略地将乳腺癌进行分类,下图将乳腺癌的常见类型进行分类。 原位乳腺癌占所有新发乳腺癌的15%~30%,相对而言是非常早期的癌,几乎不会发生淋巴结转移或远程转移,治疗以局部治疗为主,发展为浸润性癌的概率也较小。 临床上最常见的是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占所有乳腺癌的一半以上。浸润性乳腺癌的发展已经侵犯至乳腺间质,可能发生淋巴结转移和远处器官转移,治疗上以多学科综合治疗为主。 肿瘤大小 根据肿瘤的最大直径,大致可将乳腺癌分为三个档次,这样可以粗略地对应于早期(最大直径≤2cm)、中期(最大直径2~5cm)、局部晚期(最大直径>5cm)。当然,肿瘤不仅要看大小,还要看是否发生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 肿瘤部位 肿瘤部位也就是肿瘤长在乳房的哪个方向,一般用四个象限进行区分,即外上象限、外下象限、内下象限和内上象限。位于中央区和内象限的乳腺癌患者,一般建议术后放疗。 腋窝淋巴结 根据腋窝淋巴结是否有转移,可能简单地分为两种:一种是没有癌转移,这样的乳腺癌有可能不需要化疗,但还需要结合其他指标来最终判断化疗的必要性;另一种淋巴结有癌转移,哪怕只有一个淋巴结内见到癌细胞,这样的乳腺癌都需要化疗和放疗。 如患者进行了腋窝淋巴结清扫,病理结果显示为2/16,则意思表述为术中取出了16个淋巴结,其中有2个淋巴结发生了转移。若术前的前哨淋巴结活检结果均为阴性,患者无需进行腋窝淋巴结清扫。 淋巴结转移得越多,病情越严重,预后也就越差。 如果淋巴结转移较多,日后更要密切随访体内其他部位是否有癌转移,这些部位包括:肺、肝、骨、脑等。 免疫组化 病理报告中免疫组化结果指标很多,其实只要抓住四个重要指标就可以了: ER是雌激素受体 “+”号越多,代表患者雌激素水平越高,部分病理报告显示为50%ER(++),其中50%指的是细胞阳性率,主要是用于考虑治疗方法的选择。 PR是孕激素受体 “+”号越多,代表患者孕激素水平越高。 HER2是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其中HER2(0)和HER2(1+)表示免疫组化结果为阴性;HER2(2+)表示尚不能确定是阴性还是阳性,需要进一步确定;HER2(3+)表示阳性。 Ki67是肿瘤增值指数 Ki67百分数越高,肿瘤生长越快。 ER、PR阳性的乳腺癌需要接受内分泌治疗,HER-2阳性的乳腺癌需要接受靶向治疗。  

半夏
NCCN肝胆指南V5重磅更新,不限癌种PD-1抑制剂Dostarlimab获推荐

NCCN肝胆指南V5重磅更新,不限癌种PD-1抑制剂Dostarlimab获推荐

随着对肿瘤治疗的不断深入研究,各种治疗手段及治疗药物层出不穷。而针对肿瘤的治疗也出台了多项指南和规范。指南的落地和更新推动了我国恶性肿瘤诊疗的规范化进程,指导着临床实践也确保了患者的最佳临床获益。近日,NCCN肝胆肿瘤指南更新至2021 V5版本,此次更新将前不久获批的PD-1药物Jemperli(Dostarlimab-gxly)收入囊中。 2021年8月17日,美国FDA批准了JEMPERLI (dostarlimab-gxly,一种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 (PD-1)阻断抗体)的新适应症,用于治疗确定为修复缺失型不匹配(dMMR)复发性或晚期实体瘤的成人患者,这些患者在先前治疗时或之后出现进展,并且没有令人满意的替代治疗方案。基于肿瘤应答率和应答持久性,该适应症获得了加速批准。 在此次更新的指南中,将JEMPERLI作为MSI-H/dMMR复发或晚期肝癌和胆道肿瘤患者进展时的后线治疗的一个选择(2B类证据等级,在某些情况下有用方案)。 此次JEMPERLI的获批是基于一项非随机、多中心、开放标签、多队列的GARNET试验,该试验入选了209例复发或晚期dMMR实体瘤患者,这些患者在先前系统治疗后进展且没有令人满意的替代治疗方案。患者每3周接受JEMPERLI 500mg,共4次,随后每6周静脉滴注1000mg,直到疾病进展或出现不可接受毒性。 结果显示,总体反应率ORR为41.6%,其中完全缓解CR为9.1%,部分缓解PR为32.5%。中位持续反应时间DOR为34.7个月,95.4%的患者持续应答时间≥6个月。在非子宫内膜癌的106例患者中,ORR为38.7%。 对于错配修复缺陷的复发性或晚期实体癌患者,JEMPERLI是一种重要的新治疗选择,这些患者已经进展并且没有其他选择,正如在GARNET试验中看到的那样,在那些对JEMPERLI治疗有反应的患者中,几乎所有人都持续反应了六个月或更长时间。 两款国产PD-1发起冲击 MSI-H/dMMR型实体瘤患者再添新选择 2017年5月,FDA批准帕博利珠单抗(K药)用于高度微卫星不稳定性(MSI-H)或错配修复缺陷(dMMR)的实体肿瘤患者,这是第一次按照biomarker而非特定瘤种批准适应症。也正式从官方层面开创了分子标志物引导的泛癌种治疗时代!除了进口PD-1外,国产PD-1在这一领域也已有突破。 01 替雷利珠单抗上市申请获受理 DCR达71.6% 2021年6月8日,百济神州宣布,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药品审评中心(CDE)已受理其抗PD-1抗体药物替雷利珠单抗用于治疗既往经治、局部晚期不可切除或转移性MSI-H/dMMR实体瘤患者的新适应症上市申请。 此项新适应症上市申请基于一项单臂、多中心、开放性的2期临床试RATIONALE 209(NCT03736889)结果。该试验旨在评估替雷利珠单抗单药治疗既往经治、局部晚期不可切除或转移性MSI-H或dMMR实体瘤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有80例中国患者入组,结直肠癌49例、子宫内膜癌15例、胃癌和胃食管结合部癌9例、小肠腺癌3例,壶腹癌、宫颈癌、卵巢癌、肾透明细胞癌各1例。 研究的主要终点是基于独立IRC根据RECIST 1.1版评估结果确定的客观缓解率(ORR)。2021ASCO上公布的结果显示:全部患者的ORR为45.9%,DCR为71.6%;结直肠癌患者ORR为39.1%,DCR为71.7%;非结直肠癌患者ORR为57.1%,DCR为71.4%。 02 斯鲁利单抗已纳入优先审批 上市在即 除替雷利珠单抗外,复宏汉霖的斯鲁利单抗“泛癌种”治疗高度微卫星不稳定型(MSI-H)实体瘤适应症的上市注册申请于2021年4月获NMPA受理并被纳入优先审评审批程序,有望于2022年上半年获批上市。 在2021年CSCO学术年会上,以口头报告形式发布了创新抗PD-1单抗斯鲁利单抗在经治疗、不可切除或转移性高度微卫星不稳定或错配修复缺陷型(MSI-H/dMMR)实体瘤中开展的II期临床试验数据。截止到2021年1月9日,本试验共入组108名患者,其中68名经中心实验室或研究中心确认MSI-H的患者被纳入主要疗效分析人群,42名被纳入特别关注疗效分析人群【包含接受过三药治疗(氟尿嘧啶类、伊立替康、奥沙利铂)的结直肠癌患者、三线及三线后胃癌患者和二线及二线后其他癌种患者】。 主要疗效分析人群的中位随访时间为7.7个月(范围:1.1–16.4),特别关注疗效分析人群的中位随访时间为7.3个月。主要疗效分析人群中,经IRRC评估的ORR为38.2%(2例完全缓解,24例部分缓解);特别关注疗效分析人群中,经IRRC评估的ORR为31.0%(1例完全缓解,12例部分缓解)。 主要疗效分析人群的中位PFS、OS及DoR尚未达到,经IRRC评估的12个月PFS率为61.9%,12个月OS率为81.2%,经IRRC评估的12个月DoR率为95.7%。特别关注疗效分析人群中,经IRRC评估的中位PFS为4.2个月,中位DoR及OS尚未达到。 MSI-H/dMMR是迄今为止,对免疫治疗疗效预测价值最高的泛瘤种生物标记物。已有大量循证医学证据表明,免疫疗法在MSI-H/dMMR患者治疗中具有极为显著的临床获益。尽管MSI-H/dMMR实体瘤患者的免疫治疗获得国内外临床指南的一致推荐,但中国MSI-H/dMMR实体瘤患者在今年才迎来第一个获批适应症的的PD-1。相信随着更多研究数据的涌现和免疫治疗经验的不断积累,MSI-H/dMMR患者的治疗模式将迎来更大改变。 NEWS  

半夏
​一文查看WCLC最新进展,抗血管生成药物联合免疫治疗展现1+1>2惊艳疗效!

​一文查看WCLC最新进展,抗血管生成药物联合免疫治疗展现1+1>2惊艳疗效!

 WCLC最新回顾性研究表明,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联合卡瑞利珠单抗以及化疗,DCR高达100%!    世界肺癌大会(WCLC)由国际肺癌研究协会(IASLC)组织召开,是世界上最大的致力于肺癌和其他胸部恶性肿瘤的多学科肿瘤学会议之一。今年的WCLC刚落下帷幕,其中报道了有关非小细胞肺癌(NSCLC)最前沿的治疗进展。同时,抗血管生成药物联合免疫治疗在NSCLC中的研究进展也备受关注,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都有哪些最新进展吧!   抗血管生成药物如何助力免疫时代下患者进一步获益?   晚期NSCLC患者采用以含铂双药化疗为主的传统治疗方案,生存率较低,且副作用明显;靶向药物的出现显著改善了驱动基因阳性晚期NSCLC患者的生存[1],但对于驱动基因阴性的患者而言并无明显获益。改善治疗现状、寻求长期生存是晚期NSCLC患者最迫切的临床需求。目前抗血管生成药物的应用已经在NSCLC各线获得广泛应用,国内外多项权威指南和共识,都强调了抗血管生成药物对于NSCLC的治疗的重要性。   免疫治疗的出现使得NSCLC的治疗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相比传统化疗,免疫治疗具有应答持久、治愈率高、毒副反应小、患者生活质量高等多种优势,但免疫单药治疗疗效有限,且并非所有NSCLC患者都能从免疫治疗中受益,其受众仅为20%左右[2]。如何进一步提高免疫治疗疗效、扩大免疫治疗获益人群成为研究热点。   目前国内获批的抗血管生成药物如贝伐珠单抗、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和小分子抗血管生成药物安罗替尼等都作用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通路,能逆转VEGF导致的免疫抑制效应,还可使肿瘤血管系统正常化。另一方面,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可以恢复免疫支持的微环境,增加效应T细胞的浸润及杀伤功能。并且有利于药物的传递,减少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用药剂量,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3,4]。临床前研究已证实免疫治疗与抗血管生成药物联合使用,具备协同增效机制,可发挥1+1>2的强强联合效果[5]。   WCLC研究进展: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联合免疫治疗DCR高达100%   今年的WCLC会议上,有关抗血管生成药物联合免疫治疗的研究中,一项多中心、回顾性研究显示,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联合卡瑞利珠单抗和化疗治疗NSCLC,DCR达到了100%,展现了令人惊喜的疗效(摘要号:P40.14)。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是我国自主研发的抗血管生成药物,基础研究显示,PD-1单抗联合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具有协同作用,可显著抑制肿瘤生长,效果优于单纯使用PD-1单抗[5]。   该研究自2019年12月开始,收集了接受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卡瑞利珠单抗和化疗至少两个疗程的晚期NSCLC患者,截至2021年3月,共入组21例患者,17例患者纳入分析,中位年龄为55岁,71%为男性,90%诊断为IV期,76%为腺癌,19%为鳞状细胞癌,67%为一线治疗。   研究结果显示,客观缓解率(ORR)为71%,疾病控制率(DCR)达到了100%,1例患者达到完全缓解(CR)。52% (11例)患者的治疗正在进行中,未达到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   图1.P40.14研究结果   安全性结果显示,最常见的不良事件(AE)为血小板减少 (24%,≥3级10%)、 恶心和呕吐(24%,≥3级5%)和肝损伤(19%)。1例患者被认为是免疫相关肝炎。卡瑞利珠单抗引起的反应性毛细血管增生症(RCCEP)为10%,在≥3级AE中无RCCEP。该回顾性研究显示该联合方案的ORR高于化疗联合免疫,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具有很好的疗效和耐受性。   有别于其他单一靶点或多靶点抗血管生成药物,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是一种泛靶点的抗肿瘤血管靶向治疗药物,针对肿瘤血管生成的多条信号通路有广泛的抑制或调节作用。另外,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重要的优势是安全性较好,不良事件主要为血液学毒性,严重的不良事件发生率较低。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与卡瑞利珠单抗均为国产药物,且已经获批了NSCLC治疗适应证,此项回顾性研究表明该联合方案有望解决目前免疫治疗的瓶颈。   IMpower150方案在IV期NSCLC患者中ORR达到58%   今年的WCLC还报道了一项回顾性研究,评估了IMpower150方案(阿替利珠单抗+贝伐珠单抗+卡铂+紫杉醇)用于IV期非鳞NSCLC患者的结果(摘要号:P16.02),这项研究评估了2018年7月至2021年4月期间在12个澳大利亚研究中心接受IMpower150方案治疗的54例IV期非鱗NSCLC患者,研究中位随访时间为7.8个月,15例(28%)患者为一线治疗,11例(20%)患者为二线治疗,28例(52%)为三线及以上治疗。31例(57%)患者报告了PD- L1表达水平:65%的患者PD-L1阳性,其他突变也有发生。23例(43%)患者存在基线肝转移,23例(43%)患者存在脑转移,11例(20%)患者有软脑膜转移。   在总体人群中,ORR为58%,包括2例CR。肝转移患者的ORR为61%,脑转移患者为57%,软脑膜转移患者为36%。进展后,15例(28%)患者接受后续线治疗。PFS和总生存期(OS)分别为5.1个月和8.3个月。大多数毒性事件为1-2级,27例(49%)。3级25例(45%)、4级2例(4%)和1例(2%)5级治疗相关死亡。   小分子抗血管生成药物联合免疫治疗DCR达92%   小分子抗血管生成药物阿帕替尼联合卡瑞利珠单抗一线治疗晚期NSCLC的一项多中心、开放标签研究(摘要号:MA13.01)也登上了今年的WCLC的小型口头报道,该研究入组了EGFR/ALK野生型晚期非鳞NSCLC患者,旨在探索阿帕替尼联合卡瑞利珠单抗在初治晚期NSCLC患者中的疗效,主要研究终点为ORR。截至2020年12月11日,入组了25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15.24个月(范围:2.0-20.17),中位年龄为61岁。12例(48%)患者在分析时仍在接受治疗,包括4例在疾病进展后接受治疗的患者。 研究结果显示,10例(40%)患者达到部分缓解(PR),13例(52%)患者疾病稳定(SD),1例(4%)疾病进展和1例(4%)不可评价。ORR为40%,DCR为92%。亚组分析显示,PD-L1阳性和阴性患者的ORR相似,均在40%(P<0.99)。最常见的≥3级治疗相关不良事件为高血压6例(24%)、γ-谷氨酰转移酶升高5(20%)和肝功能异常4例(16%)。   抗血管生成药物联合免疫治疗未来可期   随着医学的发展,肿瘤治疗方案已经涵盖了传统的放疗、化疗,以及靶向治疗、抗血管治疗和近几年大热的免疫治疗。针对晚期NSCLC的治疗究竟应该如何选择治疗方案?抗血管生成联合免疫治疗是否存在1+1>2的疗效?在今年的WCLC报道的几项研究中,抗血管生成药物与免疫治疗联合在NSCLC领域的确交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也展现了二者联合的协同增效作用。 以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为例,作为国内自主研发的抗血管生成药物,在免疫治疗+抗血管生成药物+化疗的“三联治疗”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卡瑞利珠单抗和化疗联合的此项研究展现出了令人鼓舞的疗效及安全性,为晚期NSCLC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治疗选择,此外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化疗+免疫一线治疗驱动基因阴性晚期非鳞状NSCLC的Enpower研究在今年的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大会上更新了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肿瘤科的单中心初步研究数据,目前该中心共计入组24例患者,其中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联合PD-1单抗加化疗治疗组7例(29%),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化疗组17例(71%)。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联合PD-1单抗加化疗治疗组中有6例至少接受过1次CT疗效评估,4例PR(67%),2例SD(33%)。4例PR患者的缩瘤比例均值为64%。研究初步结果提示,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联合PD-1单抗加化疗用于驱动基因阴性晚期非鳞状非小细胞肺癌一线治疗具有缓解率高、缩瘤更显著的特点。我们也期待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与免疫治疗、放疗联合的更大样本的数据收集以及临床研究开展,在未来有望将这种“三联治疗”方案推向一线,使更多患者能够获益。 针对免疫联合抗血管这一方案,未来还存在许多探索的方向。既往已经有多项研究显示抗血管生成治疗和免疫微环境息息相关。但并非所有患者都能从免疫治疗中获益,需要更系统的评估方法以精确定位获益人群。对于驱动基因阳性的NSCLC患者,抗血管生成药物联合免疫治疗是否能成为靶向耐药后的有效治疗方案,该研究方案同样值得探索。此外抗血管生成药物的耐药机制仍然不明确,是否涉及旁路激活、促血管因子参与等问题,同样需要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来予以解答。   参考文献: [1]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医师分会,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化疗专业委员会. 中国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基因敏感性突变和间变淋巴瘤激酶融合基因阳性非小细胞肺癌诊断治疗指南(2015版)[J]. […]

半夏
最新风向标!EGFR 20ins两员力将轰动登陆,NCCN2021.V6版NSCLC指南更新!

最新风向标!EGFR 20ins两员力将轰动登陆,NCCN2021.V6版NSCLC指南更新!

非小细胞肺癌(NSCLC)诊疗可谓发展迅猛,日新月异。跟进前沿动态、兼具权威,NCCN指南已经成为全球医患共同关注的热点,也是NSCLC治疗的风向标。NCCN 非小细胞肺癌指南在2021年已经更新至第六版。都有哪些更新要点?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EGFR是肺癌患者再熟悉不过的用药靶点,特别是针对EGFR 19del、21号外显子L858R及T790M等经典突变,目前已获批1代、2代及3代EGFR靶向药物。除了之外,0.1% – 4%的肺癌患者也会发生EGFR外显子20插入突变(EGFR 20Ins),该突变对EGFR-TKI靶向治疗不敏感,一线治疗主要以铂类化疗为主,后续如何治疗EGFR 20ins一直是临床悬而未决的热点问题。此次NCCN指南的更新内容主要针对EGFR 20Ins这一靶点。(其他靶点用药我们在V5版指南已经详细解读,大家可点击链接查看。 更新一:Mobocertinib(TAK788)作为EGFR20Ins晚期或转移性NSCLC(PS 0-2)患者全身治疗进展后治疗选择(2A级推荐)。与TAK788并列作为EGFR20Ins的药物是amivantamab-vmjw(JNJ-6732) 。 更新二:Mobocertinib进展后,增加了Amivantamab-vmjw和系统治疗作为后续推荐治疗(2A类推荐)。 更新三:amivantamab-vmiw治疗进展后,增加了Mobocertinib和其他系统治疗作为后续推荐治疗(2A类推荐)。 针对EGFR20Ins,NCCN推荐amivantamab和Mobocertinib两种药物,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两种药物的疗效如何。 1.Amivantamab 2021年 5月21日,FDA加速批准强生公司研发生产的EGFR/c-Met双抗Rybrevant (amivantamab-vmjw,JNJ-6732) 上市,用于治疗铂类化疗后进展的EGFR外显子20插入突变的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这是FDA批准的首个针对该类突变的药物。 FDA批准是基于2020年WCLC会议上上更新的I期CHRYSALIS研究中amivantamab单药疗法队列的阳性结果,该研究共纳入81例既往接受过一线铂类化疗的EGFR 20ins的肺癌患者,疾病进展后均接受Amivantamab治疗。体重<80kg的患者接受1050 mg剂量,体重≥80 kg患者的剂量为1400 mg。 中位随访9.7个月后, 客观缓解率(ORR)为40%,其中完全缓解率CR为4%,部分缓解率PR为36%,中位缓解时间DoR为11.1个月。临床获益率(定义为在至少两次疾病评估中完全或部分缓解或疾病稳定)为74%。而20ins使用目前上市的1-3代TKI来说,疗效非常有限,10%以下。目前,Amivantamab联合化疗(培美曲塞+卡铂)一线治疗EGFR 20ins的NSCLC的III期研究PAPILLON(NCT04538664)正在进行,这是Amivantamab一线挑战EGFR 20ins标准化疗的大型开放标签、随机对照的III期研究。 进一步分析显示,ctDNA或具有一定的疗效预测作用,Amivantamab对不同插入区域EGFR 20ins均被证实有效。其中Helical Region(n=1)ORR高达100%;Near Loop (n=54) ORR为41%;Far Loop(n=8) ORR为25%。 amivantamab在安全性方面基本可控,≥3级治疗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最常见的不良反应:皮疹,与输液有关的反应,指甲或脚趾甲周围的皮肤感染,肌肉和关节疼痛,呼吸急促,恶心,疲劳,小腿或手或面部肿胀,溃疡。口腔,咳嗽,便秘,呕吐和某些血液检查的变化。 2.Mobocertinib 2021年9月15日,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批准了武田制药的mobocertinib上市,适应症为用于治疗在含铂化疗治疗期间或治疗后进展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的EGFR 20ins患者。Mobocertinib是武田研发的一种新型、高选择性、靶向 EGFR 20ins的口服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作为EGFR 20ins第二款获批药物,可以说是众望所归! 获批基于一项试验 NCT02716116 1/2 期的结果。 试验的第 1 部分采用剂量递增的 3+3 设计,纳入了 ECOG 体能状态低于2 的晚期 NSCLC 患者。其中6 […]

半夏
免疫为主的三联方案在肝癌领域吹响号角!信迪利单抗加入战场,一线治疗DCR高达80%

免疫为主的三联方案在肝癌领域吹响号角!信迪利单抗加入战场,一线治疗DCR高达80%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在不可切除的肝细胞癌患者中显示了良好的结果。而随着“T+A”和“双达”方案的相继获批,靶免联合在肝癌治疗领域已经步入正轨。而随着对联合治疗的深入研究,局部治疗的作用也逐渐体现。 在2020年的ASCO会议上,就报道了一项“经动脉灌注化疗(HAIC)联合特瑞普利单抗及阿帕替尼一线用于晚期肝细胞癌——单中心回顾性研究”;此外,特瑞普利单抗联合仑伐替尼和HAIC的三联方案荣登2020 ESMO ASIA,显著延长肝癌患者总生存,DCR高达90.1%。而在今年刚刚结束的ESMO会议上,一项HAIC联合卡瑞利珠单抗和阿帕替尼治疗晚期肝癌的II期试验也显示出不俗的疗效,DCR达到92.31%。 多款以国产PD-1为主的三联方案都在肝癌领域取得了不错的成就,信迪利单抗同样不甘落后。今天,我们就给大家带来一项回顾性研究,旨在探讨信迪利单抗为主,联合索拉非尼、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不可切除肝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显示,患者可显著获益! 这是一项为期22个月的中国单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了接受信迪利单抗单药治疗(信迪利单抗单药组)、信迪利单抗-索拉非尼双药治疗(双药组)或信迪利单抗-索拉非尼联合TACE治疗(三联组)的肝癌患者数据。共80例患者纳入本研究(22例给予信迪利单抗,23例给予信迪利单抗联合索拉非尼,35例给予信迪利单抗、索拉非尼联合TACE)。 研究终点包括总生存期(OS)、无进展生存期(PFS)、疾病控制率(DCR)、疾病控制持续时间(DDC)、客观缓解率(ORR)、客观缓解持续时间(DOR)和临床受益率(CBR)(最佳整体缓解被确认为部分或完全缓解,或6个月病情稳定的患者的百分比)。 截至2020年12月31日临床数据收集截止日期,所有患者的中位OS为11.0个月(95% CI 7.7-14.3)。 三联治疗组的中位OS为13.0个月(95% CI NE-NE),是三个治疗组中时间最长的(p<0.0001)。相比之下,单药组的OS为3.0个月(95% CI 1.9 4.1),而双药组的OS为9.0个月(95% CI 6.3 11.7)(p=0.005)。而三联组的OS明显长于双药组(p=0.040)。 在所有三种治疗方案中,60例患者(75.0%)观察到疾病进展或死亡,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4.0个月(95% CI 3.1-4.9)。 三联组和双药组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明显长于单药组:分别为5.0个月 vs 4.0个月 vs 2.0个月,p<0.001)。然而,双药组和三联组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450)。 每组患者均以病情稳定(SD)为主(33例,41.3%)。80例患者中12例(15%)达到完全缓解(CR),其中一半患者接受了信迪利单抗联合索拉非尼和TACE治疗。相反地,信迪利单抗单药组22例患者中15例(68.2%)病情进展(PD)。双药组与三药组的CR、PR、SD和PD比值分别为(17.4% vs 17.1%)、(8.7% vs 11.4%)、(47.8% vs 51.4%)和(26.1% vs 20%) (p> 0.05)。 此外,三组间临床获益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信迪利单抗单药组、双药组和三药组分别为13.6%、34.8%和54.3%。在DDC数据上,三联组优于信迪利单抗单药组(p<0.008)和双药组(p=0.005)。同样,三联治疗组的CBR明显高于信迪利单抗单药组(p=0.002),双联治疗组与单药治疗组并无显著差异(p=0.099),三联治疗组与双联治疗组也无明显优势(p=0.145)。 信迪利单抗单药治疗的中位DOR是3.5±1.6个月,优于双药组(2.6±1.0个月)和三联组(3.4±1.1个月),但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6)。信迪利单抗单药组(95% CI 0.8 3.2)和双药组估计的中位疾病控制持续时间为2.0个月,短于三联组(4.0个月,p=0.0025)。 安全性方面,最常见的治疗相关不良事件为高血压38例(47.5%)、疲劳19例(23.8%)、腹泻16例(20.1%)和肝功能异常16例(20.1%)。与1级和2级相比,3级或4级不良事件较少发生,最常见的是高血压(10%)和肝功能障碍(5%)。除疾病进展外,没有治疗不良事件相关的死亡或停药。经对症支持治疗后,所有不良事件均好转。 以信迪利单抗为主的三联疗法组(37.1%)发生严重不良事件的频率高于双药治疗组(30.4%)和单药治疗组(31.7%)。除高血压外,三联组中最常见的3级或4级不良事件是肝功能障碍(11.4%)。 据研究人员所知,该单中心回顾性研究是迄今为止中国首例以免疫治疗(信迪利单抗)为主的治疗不可切除肝癌患者的研究。结果显示,信迪利单抗与索拉非尼和TACE联合使用时的无进展生存期和疾病控制时间以及总生存期比信迪利单抗与索拉非尼联合使用或信迪利单抗单独使用时有显著改善。以信迪利单抗为主的免疫治疗联合索拉非尼和TACE可增强单药治疗的抗肿瘤活性,并有可能提高早期生存率。目前,信迪利单抗联合贝伐珠单抗类似物一线治疗晚期肝癌已在国内获批,这一研究也为该方案联合局部治疗提供了新的临床证据,确定该方案在不可切除的肝癌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需要进一步的前瞻性研究。 参考文献: Therapeutic efectiveness and safety of sintilimab-dominated triple therapy in […]

半夏
改写历史!DS-8201拿下第四个突破性疗法认定,即将成为乳腺癌二线治疗新标准!

改写历史!DS-8201拿下第四个突破性疗法认定,即将成为乳腺癌二线治疗新标准!

2021 年 10 月 4 日,FDA 已授予DS-8201(Enhertu)突破性疗法认定,用于治疗既往接受过 1 种或多种基于抗 HER2 方案的不可切除或转移性 HER2 阳性乳腺癌成年患者。这是DS-8201获得的第四个突破性疗法认定。 DS8201挑战二线标准治疗, 降低复发风险72%! 此次认定是基于 DESTINY-Breast03 的3期试验 (NCT03529110) 的结果。DESTINY-Breast03研究是首个头对头对比ADC药物(DS8201和T-DM1)治疗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疗效与安全性的一项多中心、开放性、随机、Ⅲ期临床研究,纳入了先前在晚期或转移性环境中接受过曲妥珠单抗(赫赛汀)和紫杉类治疗的不可切除或转移性 HER2 阳性乳腺癌患者。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患者被允许具有临床稳定的、经治疗的脑转移。 共有 524 名参与者以 1:1 的比例随机接受每 3 周 5.4 mg/kg 的DS8201(n = 261)或每 3 周 3.6 mg/kg 的 T-DM1(n = 263)。他们根据激素受体状态、既往用帕妥珠单抗 (Perjeta) 治疗和内脏疾病史进行分层。该试验的主要终点是每个 BICR 的 PFS,一个关键的次要终点是总生存期 (OS)。其他次要终点包括每个 BICR 和研究者的客观缓解率 (ORR)、BICR 评估的缓解持续时间、研究者评估的 PFS 和安全性。 DS8201的中位随访时间为 […]

半夏
肝功能正常,却突然查出肝癌晚期!医生说出真相

肝功能正常,却突然查出肝癌晚期!医生说出真相

肝功能正常≠肝脏健康! 在常规的体检中,肝功能的检查是必不可少的化验项目之一。 很多人觉得,只要肝功能检查正常,就证明自己肝脏很健康。   虽然对于大多数人确实如此,但有人明明肝功能检查正常,却发现自己肝硬化,或者肝癌晚期了。 为什么肝功能正常,却查出了肝癌晚期?其实这是普遍存在的一个认识误区。 原因:肝功能正常≠肝脏健康! 常会有人问“医生,我肝功能正常,怎么还会得癌症呢?” 2018年10月26日,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肝胆肿瘤科陈平在健康时报《肝功能正常也会得肝癌》一文中指出,肝功能正常也会得肝癌! 肝功能正常,仅仅代表抽血时肝脏细胞没有发生炎症,没有出现坏死。 有可能肝脏已经硬化了,又或者肝脏以前曾经有过炎症,但抽血时炎症已经停止了。   在肝癌早期或中期,只有癌细胞周围的肝组织会受到压迫或侵犯,转氨酶也可能只是出现轻度升高,甚至还可能是正常的。 所以,在临床上或者门诊过程中医生会反复地跟患者说,对于检验单,应该将各个方面、各个指标综合起来,整体地去分析、评估病情,而不能死盯着某一个指标不放。   肝功能并不能作为筛查肝癌的唯一标准 2018年10月26日,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肝胆肿瘤科主任宋天强教授在健康时报《肝功能正常也会得肝癌》一文中介绍,乙肝是肝癌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乙肝人肝功能大多数是正常的。 乙肝病毒潜伏期长,携带者检查肝功能指标,如果本身肝脏处于免疫耐受期,肝脏的基础条件较好,没有显著的肝脏损伤,肝功能检测结果显示即为正常,但不能发现肝本身已有病毒感染的炎症迹象。 肝功能相关指标只是肝脏损伤的“结果”,并不能反映造成肝脏损伤的“原因”。 河南省肿瘤医院肝胆胰外科主任韩风在2012年11月28日接受大河报采访时也表示,从临床来看,有的肝癌晚期患者,癌细胞已经扩散转移、满肚子腹水的情况下,肝功能此时大多也很正常。 “这主要和肝脏的特性有关,肝脏是非常‘坚强’的一个脏器,具有很强大的再生能力和储备功能。” 韩风主任介绍,有人做过实验,一只被切掉2/3肝脏的小白鼠,3个月后,它的肝脏可恢复正常大小,所以,即使肝脏已经被肿瘤侵蚀过半,但只要肝脏1/3的肝细胞在正常运转,不影响身体代谢,肝功能化验是不会显示异常的,身体也可能没有明显不适感,“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一些患者能吃能喝、不疼不痒的,肝脏上的恶性肿瘤却已经有拳头那么大了。”  韩风主任说,也正是因为“肝坚强”的特性,不易通过平时肝功检查发现肝癌病情,加上早期肝癌无任何症状,极易延误病情,“患者一旦出现腹痛、食欲下降等症状,通常已经是肝癌中晚期,就临床观察,约3/5的肝癌患者都是已达到了中晚期时才发现疾病的”。 肝功能检查还要做吗?该做还是得做 那既然肝功能检查也不能做到百分百的准确,还有检查的必要吗?——有必要!  肝功能化验是探测肝细胞损害、了解肝功能基本情况、保障肝脏的正常运行的一种手段。 对于大多数普通人而言,肝功能检查基本可以间接判断肝脏的健康状况,及早发现和诊断某些疾病,比如:急慢性肝炎、酒精肝、药物性肝炎等肝胆系统疾病。 所以,每年一次肝功检查还是有必要的。 而对于肝炎患者、肝炎病史者、肝脏疾病高危人群等人群,应结合其他影像学检查进行综合判断。  南京市第二医院肝病科杨永峰主任医师2016年3月29日接受南京晨报采访时对不同的检查方式做了介绍: 1. 肝脏B超:B超可对肝硬化、脾肿大、肝结石、脂肪肝、肝癌等做出诊断。而且安全性好、无过敏反应,检查费用相对较低。适合普通人群常规检查。 2. 增强CT:可以识别病灶的位置、数目、大小以及与临近器官和重要血管的关系,对1~3cm的小肝癌检出率可达90%,是肝癌诊断和随访的常规检测手段。 但是,对于小于1cm或者密度近似正常肝实质的肝癌难以显示。适合B超发现异常的人群。 3. 核磁共振:是肝脏疾病诊断和鉴别的重要手段。对CT难以检测到的小和微小肝癌敏感性有较大的提高;无需增强就能清晰显示肝内血管和胆管情况,对了解肿瘤与肝内血管胆管的关系有很大帮助;无放射性。适合肝脏有些等密度病变无法被CT发现患者。 但是,费用相对较高,且金属对核磁影响很大,体内有金属异物等患者不能行此检查。 4. 甲胎蛋白:甲胎蛋白(AFP)是肝癌的特异性标志,对原发性肝癌具有早期诊断、鉴别诊断的作用。是目前常用的肝癌筛查方法。 适合肝癌高危人群,如:乙肝或丙肝患者、肝硬化患者、脂肪肝患者、肝癌家族史者、长期饮酒者等。 5. 乙肝五项:乙肝五项检查,也就是大家常说的两对半。乙肝五项的检查,是从传染病学角度,判断是否感染乙肝病毒及感染情况,建议乙肝病毒携带者进行筛查。   参考文献: [1]2018-10-26 健康时报 总第1548期 《肝功能正常也会得肝癌》 [2]2012-11-28  大河报 《肝功能正常也可能已患肝癌》 [3]2016-03-29 南京晨报 《肝胆彩超、CT、核磁共振统统查传说中的“大检查”?》  

半夏
曲妥珠单抗如何使用,才能将乳腺癌复发率降低3成?

曲妥珠单抗如何使用,才能将乳腺癌复发率降低3成?

认识“曲妥珠单抗” 曲妥珠单抗,是人源化抗HER2单克隆抗体,于1998年被批准用于治疗HER2阳性乳腺癌,是首个针对HER2的乳腺癌靶向治疗药物。 女性乳腺癌患者已经成为社会中的一个不小的群体。2015年,中国约有26.9万例乳腺癌新发病例和近7万例乳腺癌死亡病例。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阳性乳腺癌占所有乳腺癌的15%-30%[1]。 HER2阳性乳腺癌是恶性程度较高的一种乳腺癌亚型,具有复发率高、预后差等特点,患者的疾病恶化和死亡风险均较高。 半分钟读全文 先前的数据表明,曲妥珠单抗使早期HER2阳性乳腺癌术后患者术后1年无病生存率提高32%。 最近一项随访中位时间超过10年的荟萃试验数据显示,与单独化疗相比,曲妥珠单抗将乳腺癌复发率将低34%,死亡率降低33%。 化疗同时使用曲妥珠单抗与化疗后序贯使用曲妥珠单抗,两者在降低复发率方面几乎没有差异。 早在2007年,HERAⅢ期试验就已经表明,早期HER2阳性乳腺癌术后患者接受曲妥珠单抗治疗后,患者的术后1年无病生存率可以提高32%[2]。 经过14年,曲妥珠单抗的临床应用数据已经非常巨大且全面,数据的分析结果也将对HER2阳性乳腺癌的治疗更有指导性。以下数据分析来自发表于《柳叶刀·肿瘤学》的文章。 纳入13864位乳腺癌患者 本次研究的数据来源于13864位乳腺癌患者,这些患者均为淋巴结阴性或淋巴结阳性但可手术。她们接受了不同的治疗,分别是单独化疗和化疗联合曲妥珠单抗,并随机化记录有无扩散、激素水平、Ki-67指标及有无复发和死亡等信息。中位随访时间大于10年。 疗效如何? 所有随访的乳腺癌患者中,共有26.6%出现了乳腺癌复发,且19.7%的乳腺癌患者死亡。具体情况如下: 1 曲妥珠单抗降低远处复发和局部复发 所有试验的汇总分析表明,与单独化疗相比,曲妥珠单抗将乳腺癌复发率降低了34%,将乳腺癌死亡率降低了33%。 化疗+曲妥珠单抗的患者,10年复发风险平均降低9%。其中,全因死亡率降低6.5%,乳腺癌死亡率降低6.4%。 曲妥珠单抗能够降低远处复发和局部复发,但不能降低对侧乳腺癌的发生率。 2 曲妥珠单抗明显降低4年内复发风险 数据分析可以得到另一个结果:使用化疗+曲妥珠单抗的患者,在1年内复发的比例减少47%,而在第2-4年复发减少37%,第5-9年复发减少20%。 可见,化疗联合曲妥珠单抗控制复发在四年内表现优异。 3 尤其对ER阳性、PR阴性患者更佳 对于ER阴性和ER阳性癌症,复发风险的降低比例相似。ER阴性乳腺癌患者在前2年复发率高于ER阳性患者,但在第5-9年的复发率低于ER阳性患者。 因此,对于患有ER阴性和ER阳性乳腺癌患者来说,曲妥珠单抗在 10 年复发风险的平均绝对降低是相似的。 但是,与ER阳性、PR阳性肿瘤相比,ER阳性、PR阴性肿瘤患者使用曲妥珠单抗更能减少复发风险。 如何最大限度利用曲妥珠单抗? 使用时间 该试验中大多数人使用曲妥珠单抗治疗12个月。而其他的荟萃试验比较了1年和半年曲妥珠单抗治疗,结果显示,12 个月的复发率低于 6 个月的复发率。 药物在使用期间很少有复发出现,而停药后第2-4年及第5-9年具有复发出现。这可能与其耐药有关,而部分数据显示,在曲妥珠单抗治疗1年后改用来那替尼似乎比继续使用曲妥珠单抗更有效[3]。 使用顺序 化疗同时使用曲妥珠单抗?还是化疗后再使用曲妥珠单抗? 试验数据显示,在控住复发率方面这两种顺序没有明显差异。 曲妥珠单抗有心脏毒副作用,但与化疗同时使用的患者因心血管原因死亡的人数很少。 洋葱总结 总的来说,无论有无淋巴结转移、肿瘤分级如何、肿瘤大小与组织学亚型如何,化疗联合曲妥珠单抗都能将复发比例降低。 对于早期HER2阳性的乳腺癌患者来说,化疗联合曲妥珠单抗在控制复发、减少死亡率方面更有意义。 参考文献 [1] Advances in targeting HER2- positive breast cancer[J]. Curr Opin […]

半夏
肥胖、高血糖、高血压……不仅对心脏有害,还可能增加乳腺癌风险

肥胖、高血糖、高血压……不仅对心脏有害,还可能增加乳腺癌风险

2020年,乳腺癌发病率超越肺癌,成为全球最常见的癌症,新发病例高达226万,导致68万多人死亡。乳腺癌新发病例数占到了全球新发癌症的11.7%,这意味着在新确诊的癌症患者中,每8名就有1名是乳腺癌患者。 探索乳腺癌危险因素,将有助于采取预防性措施,降低乳腺癌发病风险。之前已有多项研究发现,肥胖和代谢综合会增加女性乳腺癌风险。   近日,一项发表于《英国癌症杂志》(British Journal of Cancer)的研究为此添加了证据。该研究显示,肥胖和代谢综合征均与绝经后女性乳腺癌风险升高3%-30%相关,应鼓励绝经后女性控制体重,保持代谢健康。   图片来源:123RF   来自韩国汉阳大学(Hanyang University)的研究人员,对韩国国民健康保险系统(NHIS)的数据进行了分析,共纳入了3095336名年龄在40-79岁的绝经后女性。   研究开始时,收集了受试者的年龄、性别、吸烟状态、运动量、初潮年龄、绝经年龄等信息;激素治疗史、癌症等慢性疾病家族史、生育史、母乳喂养史等信息。   同时,还测量了受试者的身高、体重、腰围、血压、空腹血糖、甘油三酯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HDL-C),以评估受试者是否属于肥胖人群,以及是否患有代谢综合征。   如果受试者体重指数(BMI)≥25.0 kg/m2,则属于肥胖。代谢综合征是指至少存在以下5种情况中的3种:(1)腰围≥80 cm;(2)空腹血糖≥100 mg/dL;(3)甘油三酯≥150 mg/dL;(4)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50 mg/dL;(5)收缩压≥130 mmHg或舒张压≥85 mmHg。   此外,在研究期间每2年对受试者进行一次随访,以更新相关信息。   图片来源:123RF   研究统计发现,有1159536名(37.5%)受试者肥胖,1036970名(33.5%)受试者患有代谢综合征。调整其它因素影响后,研究结果显示:   肥胖和代谢综合征均与绝经后女性乳腺癌风险升高相关,相比于BMI<25 kg/m2的受试者,BMI≥25 kg/m2,与乳腺癌风险升高30%相关;相比于未患有代谢综合征的受试者,患有代谢综合征,与乳腺癌风险升高16%相关。   代谢综合征的不同情况,对绝经后女性乳腺癌发病风险也有不同影响。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偏低、甘油三酯升高、血压升高、空腹血糖升高和腰围增加,分别与乳腺癌风险升高3%、6%、6%、13%和21%相关。   肥胖与代谢综合征还会相互作用,影响绝经后女性乳腺癌风险。相比于BMI<25kg/m2、且未患有代谢综合征的受试者,BMI≥25kg/m2、且有1-2种代谢综合征情况,与乳腺癌风险升高29%相关;有≥3种代谢综合征情况,与乳腺癌风险升高41%相关。   图片来源:123RF   研究人员分析,肥胖与代谢综合征可能通过多种机制,对绝经后女性乳腺癌风险产生影响,如胰岛素抵抗、炎症反应、性激素代谢、能量代谢等。不过相关机制仍未完全明确,还需进一步探索。   由于该研究是观察性研究,只是显示了肥胖和代谢综合征,与绝经后女性乳腺癌风险之间的关联,并未表明因果关系,而且研究也存在局限性,如饮酒等生活方式依赖于受试者回忆,可能也会对研究结果产生影响。   研究最后强调,肥胖是全球范围内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是多种慢性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心血管疾病和某些类型的癌症。而代谢综合征,同样与多种慢性疾病风险升高相关。对于绝经后女性来讲,应通过健康生活或药物治疗等方式,将体重、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血压、空腹血糖和腰围,控制在健康范围内,以促进整体健康的提升,降低乳腺癌风险。   参考资料 [1] Boyoung Park, et al.,(2021). Associations between obesity, […]

半夏
七大乳腺癌海外抗癌新药用法大盘点来了!建议收藏~

七大乳腺癌海外抗癌新药用法大盘点来了!建议收藏~

目前,国家已经加速推进创新海外新药的可及性,但国外上市的新药到国内上市,仍旧有一定的时间要等,海外可用药物也一直是广大肿瘤患者及家属关注的热点。参考FDA和CFDA官方资料,小编为大家汇总了目前最全面的国内未上市的乳腺癌相关药物,给各位肿瘤医生和患者及家属提供参考~ 1 alpelisib 【商 品 名】PIQRAY 【化学成分】alpelisib 【包装规格】300mg(150mg*2) ×28片/盒 【适应症】与氟维司群联用治疗既往内分泌治疗耐药的PIK3CA基因突变的HR阳性HER2阴性晚期乳腺癌患者 【使用方法】随餐口服,300mg,每天1次 【厂  商】诺华 【FDA批准时间】2019年5月24日 【临床疗效】 1.联合氟维司群将中位无进展生存期翻倍! 该获批是基于一项Ⅲ期试验SOLAR-1的研究结果。研究共纳入572例既往接受过内分泌治疗的HR阳性、HER2阴性晚期乳腺癌患者,其中341例患者存在PIK3CA突变,169例PIK3CA阳性的患者接受alpelisib(剂量为每日300 mg)+氟维司群(在第1周期的第1日和第15日以及随后各28日周期的第1日给药,剂量500 mg),172例PIK3CA+患者使用安慰剂+氟维司群。 在PIK3CA突变癌症患者队列中,Alpelisib+氟维司群组和安慰剂+氟维司群组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分别为,11.0月vs5.7月(进展或死亡的风险比,0.65;P<0.001)。12个月PFS率为46.3%vs32.9%。 Alpelisib+氟维司群组的有效率也是高于安慰剂+氟维司群组:26.6%vs12.8%。,对于有可测量病变患者,有效率分别为35.7%vs16.2%。针对未携带PIK3CA突变的乳腺癌患者Alpelisib未显示出治疗效果。 中位随访30.8个月(0.4-53.4个月),最终OS数据显示,alpelisib联合氟维司群和氟维司群单药组的中位OS分别为39.3月 vs 31.4个月, Alpelisib+氟维司群治疗较单药氟维司群组的mOS延长了7.9个月,但并未达到统计学差异(HR:0.86,0.64-1.15;P=0.15)。 血浆ctDNA检测到PIK3CA突变的患者中,alpelisib加氟维司群组的中位OS为34.4个月(95%CI,28.7-44.9),而安慰剂联合氟维司群为25.2个月(95%CI,20.7-29.6) ,HR = 0.74; 95%CI,0.51-1.08),死亡风险降低26%。 Alpelisib可能的副作用有:高血糖、肺部问题、过敏反应、皮肤问题、腹泻。 2.单药治疗展示惊人实力! 在一项多中心、开放标签、剂量递增研究,共纳入134例成人患者。筛选条件:经组织学证实、不可切除、晚期实体瘤;ECOG评分≤2;在筛选后的3个月内,出现末线治疗后进展或者抗肿瘤治疗已停止;患者至少有1个可测量或不可测量的病灶;空腹血糖<140 mg / dL(7.8 mmol / L)。 共纳入PIK3CA野生型患者共7例,其中三阴乳腺癌5例(剂量递增阶段1例,剂量扩大阶段4例)。最常见的原发肿瘤部位有乳房(n = 36; 26.9%),结直肠(n = 35; 26.1%)和头颈部(n = 19; 14.2%)。86例(64.1%)患者处于III期或IV期,所有患者均接受过抗肿瘤治疗。 结果显示:肿瘤总缓解率为6.0%(n = 8; 1例子宫内膜癌患者完全缓解,宫颈癌,乳腺癌,子宫内膜癌,结肠癌和直肠癌共7例患者部分缓解)。70例(52.2%)患者病情稳定,其中13例(9.7%)患者维持24周以上。疾病控制率(疾病反应、疾病稳定)为58.2%。疾病控制率最高的是宫颈癌患者(100%,5/5)、其次是头颈部癌(68.4%,19/13),ER+/HER2-乳腺癌(60.9%; 23/14)。 在剂量递增阶段,共9例患者出现了剂量限制性毒性(DLT)。 […]

半夏
免疫治疗面面观之淋巴瘤

免疫治疗面面观之淋巴瘤

淋巴瘤是中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根据2018国家癌症中心公布的数据,2015年发病率约为6.89/10万,死亡率位于第10位。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 ,DLBCL)亚型占比最多,其次为结外NK/T细胞淋巴瘤(extranodal NK/T cell lymphoma)。 按照2016版WHO淋巴瘤病理分类,可分为霍奇金淋巴瘤(Hodgkin’s lymphoma,HL)和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 淋巴瘤亚型及占比 1 淋巴瘤的化疗和靶向治疗 在免疫治疗应用前,化疗一直占据一线治疗的位置。 对于全身状况好的患者采用较强的化疗方案:如含有长春新碱,阿霉素和环磷酰胺的方案,副反应多使用激素处理。 对于衰弱或老年的患者多采用小剂量化疗联合单抗治疗,因此疗效打了折扣。 1 cHL(经典霍奇金淋巴瘤) 1. 大多数cHL患者经标准一线治疗(ABVD和/或BEACOPP联合放疗)可以治愈,但仍有10-15%的早期患者和15-30%的晚期患者会发展为复发难治性性cHL(R/R cHL)。 2. 对于R/R cHL(复发/难治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推荐以二线挽救化疗ICE、IGEV等方案(客观缓解率ORR 80-93%,完全缓解率CR率 60-74%)±大剂量化疗联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治疗,ASCT治疗后可行CD30单抗Brentuximab vedotin维持治疗(维持治疗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为42.9m);ASCT治疗失败后,可以选择Brentuximab vedotin治疗(ORR为75%,CR率为34%,mPFS为5.6m),后线暂无标准治疗方案。 2 NHL 利妥昔单抗可谓是跨时代的药物,为淋巴瘤和复发难治性淋巴瘤生存提供很大改善,但仍面临肾脏毒性和再度复发后无药可用的难题。   B细胞淋巴瘤标准一线治疗主要是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对于复发难治性B细胞淋巴瘤而言: 1. DLBCL主要以GDP、DHAP、ICE等化疗方案±利妥昔单抗治疗(ORR 45-65%),但会出现骨髓抑制、肾衰竭等毒副反应。Brentuximab vedotin 临床研究显示其 ORR为44%、CR率为17%、中位持续响应时间为16.6m。CAR-T也是一种治疗选择,不过存在严重的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和神经毒性风险,且费用高昂。 2. 滤泡性淋巴瘤(folhcula lymphoma,FL)和边缘区淋巴瘤(marginal zone lymphoma,MZL)缺乏标准治疗方案; 3. 传统的挽救化疗在复发难治性套细胞淋巴瘤(mantle cell lymphoma,MCL)中疗效有限。靶向药物的有效率亦有待提升,硼替佐米单药ORR为33%,来那度胺单药ORR为28%,伊布替尼ORR为68 %,CR率为21%,这些药物目前价格都比较昂贵。 2 淋巴瘤的免疫治疗 3 […]

半夏
又一知名演员患癌去世!收藏这份健康指南,掌握“胰腺生机”

又一知名演员患癌去世!收藏这份健康指南,掌握“胰腺生机”

9月22日,媒体报道《欲望都市》演员威利·加森因癌症去世,享年57岁。24日,在发布的讣告中,其家人写道,他在洛杉矶的家中去世,“死因是胰腺癌”。   近年来,名人因患胰腺癌去世的报道屡见不鲜,如世界著名男高音帕瓦罗蒂、香港著名艺人沈殿霞、相声大师师胜杰等。   胰腺癌也成为大家谈之色变的恶性肿瘤。因为其起病隐匿,患者很容易被误诊为其他疾病,由此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截图来源:CNN官网 为何被称为“癌症之王” 胰腺深藏在人体左上腹的最深处,与肝、胆、肠、胃等器官紧密相邻,其后方是错综复杂的血管和神经组织,特殊的位置也导致它更易“隐藏病情”。 胰腺癌之所以被称为癌症之王,是因为它有三个特点: 起病特别隐匿,由于胰腺的位置很特殊,引起的疼痛没有特异性,可表现为胀疼、钝痛、烧灼痛等,所以胰腺癌特别容易被误诊为胃病; 解剖位置复杂,往往初诊时已无手术机会。治疗效果差,胰腺癌手术后容易复发,加之对化疗、放疗等治疗敏感性欠佳,因此预后往往较差; 肿瘤恶性程度高,生存期短。 图片来源:123RF 哪类人群容易患胰腺癌?能否提前辨别风险,打胜这场癌症保卫战呢?   胰腺癌的常见临床症状 胰腺癌起病隐匿,早期症状不典型,常表现为: 上腹部不适、腰背部痛、恶心、腹胀、黄疸、新发糖尿病、体重减轻及大便性状改变等。   有时,急性胰腺炎也是胰腺癌的症状。还有部分患者平时没出现任何临床症状,在体检时发现。   患者出现食欲减退、体重下降等症状时多属中晚期表现。平时要多留意身体上的变化,如果出现了以上症状,应及时到医院做详细的检查。 哪些人是胰腺癌的高危人群? 年龄:胰腺癌发病与年龄密切相关。随着世界范围内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胰腺癌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 吸烟:吸烟是胰腺癌最主要的危险因素。 遗传及家族史:对(1)存在胰腺癌易感基因,如ATM、BRCA1、BRCA2、CDKN2A、MLH1、MSH2、MSH6、EPCAM、PALB2、STK11、TP53 等致病或可能致病的胚系突变;(2)家族内有胰腺癌病史(一级或二级亲属)的人,建议到医院做早期筛查,并定期做胰腺癌筛查。   其中,5%~10%的胰腺癌病人具有遗传易感基因。   表格来源:参考文献[2] 此外,近年来一些新研究也还在不断探索与胰腺癌风险有关的基因突变。 近日,发表在JAMAOncology上的一项多中心队列研究发现,具有种系致病性 ATM变异的个体患胰腺癌的终生风险增加。   这项针对美国和加拿大胰腺癌家族登记处的多中心队列研究,分析了来自具有致病性种系 ATM 变异的130个胰腺癌家族的谱系数据。研究结果显示,与非携带者相比,ATM变异携带者患胰腺癌的相对风险为 6.5倍(95% CI:4.5-9.5)。   此外,2018年,根据梅奥诊所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上的一项研究指出,有6个基因与胰腺癌风险增加存在明显的关系:BRCA1, BRCA2, CDKN2A, TP53, MLH1和ATM。携带这些基因突变的患者患胰腺癌的风险显著上升。   其他:高脂饮食、体重指数超标、酗酒、罹患糖尿病或慢性胰腺炎等也与胰腺癌发病具有相关性。   《中国胰腺癌诊治指南》(2021)中指出,胰腺癌无特异性临床表现,对于合并遗传易感基因的病人,应定期进行胰腺癌筛查。 图片来源:123RF 怎样预防胰腺癌的发生? 胰腺癌这一癌症发生后进展很快,要认识到预防的重要性。作为消化系统肿瘤的一种类型,建议大家从以下几点着手,做好预防,尽可能减少胰腺癌发生的危险因素: 1、保持良好心态。做到劳逸结合,不过度疲劳。精神压力和过度疲劳是重要的癌诱因,它能引起机体免疫功能下降、内分泌失调、体内代谢紊乱等致癌条件增多。 2、调整膳食结构。比如,避免高动物蛋白和高脂肪饮食。研究显示,这类食物摄入过多,患胰腺癌的概率明显升高。此外,忌暴饮暴食和酗酒。这是导致慢性胰腺炎的主要原因,而胰腺在慢性炎症的刺激下也会增加致癌危险。 3、不吸烟。烟草中含有多种致癌物质,会增加患胰腺癌风险3倍以上,并且吸烟越多患病的概率越大。 […]

半夏
消化科医生的一封信:写给“正在治疗幽门螺杆菌的你”

消化科医生的一封信:写给“正在治疗幽门螺杆菌的你”

绘 图:消化 道早癌防治联盟 中国幽门螺杆菌根除与胃癌防控的专家共识意见(2019年,上海) 1:我国是H.pylori高感染率国家。目前的Hp感染率为40%~60%;不同年龄层次人群Hp感染率存在差异;值得注意的是,<20岁人群Hp感染率仍高达37.1%。 2:Hp是一种感染性疾病。Hp感染患者中15%-20%发生消化性溃疡,5%-10%发生Hp相关性消化不良,1% 发生胃恶性肿瘤(胃癌、MALT淋巴瘤);多数感染者并无症状或并发症,但所有感染者都存在慢性活动性胃炎,即Hp胃炎。Hp可以在人→人之间传播(主要是经口传播)。因此,Hp感染无论有无症状,伴或不伴有消化道溃疡和胃癌,都是一种感染性疾病。 3:Hp感染是我国胃癌的主要病因。肠型胃癌(占胃癌极大多数)发生模式为正常胃黏膜→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化生→异型增生→胃癌。 4:Hp感染不是一种人体共生细菌,更不是一种益生菌。对于年幼儿童而言,其可能存在潜在的益处。但除此以外,该菌对人体而言是一种有害菌,随着人类的迁徙而呈现全球分布。 5:除非采取主动干预措施,Hp感染不会自行消除。尽管环境和饮水的改善也有助于Hp感染率的下降,但除非采取主动干预措施,Hp感染率不会自行下降。 6:目前认为Hp感染是预防胃癌最重要的、可控的危险因素。约90%非贲门部胃癌发生与Hp感染有关;众多证据表明,根除Hp可降低胃癌及其癌前病变发生的风险。 根除Hp应成为胃癌的一级预防措施。 7:根除Hp可降低我国的胃癌发生风险,有效预防胃癌。近期发表的一项荟萃分析显示根除Hp后胃癌发病率下降为0.53,根除Hp对无症状患者和内镜下早癌切除术后患者尤其有益,根除Hp后胃癌风险降低34%; 8:根除Hp后可以减少早期胃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术后的异时性胃癌发生。 9:根除Hp预防胃癌在胃癌高风险地区有成本-效益比优势。 10:在胃癌高风险地区开展根除Hp的基础上,应逐步推广Hp的广泛根除以预防胃癌。 11:应提高公众预防胃癌的知晓度,充分了解Hp感染的危害,有助于我国胃癌的防治。 ➣ 公众需知晓的是: ✓ 我国是胃癌高发国家,且多数发现时即为进展期或晚期,预后差,早期发现并及时治疗预后好。 ✓ 早期胃癌无明显症状或症状缺乏特异性,内镜检查是筛查早癌的主要方法; ✓ 根除Hp可降低胃癌发生率,尤其是早期根除; ✓ 有胃癌家族史是胃癌发生的高风险因素; ✓ 纠正不良因素(高盐、吸烟等)和增加新鲜蔬菜水果摄入也很重要。 12:开展Hp的规范根除不会带来不良后果。 13:在胃癌高发区人群中,推荐Hp“筛查和治疗”策略。 14:在普通社区人群中,推荐Hp“检测和治疗”策略。 15:Hp的筛查方法可以采用呼气试验、血清学方法或粪便抗原检测。 16:血清胃蛋白酶原、促胃液素-17和Hp抗体联合检测,可用于筛查有胃黏膜萎缩的胃癌高风险人群。胃黏膜萎缩特别是胃体黏膜萎缩者是胃癌高危人群,非侵入性血清学筛查与内镜检查结合,有助于提高胃癌筛查效果。 17:Hp的细胞毒素相关基因A( CagA)和空泡变性细胞毒素A(VacA)血清抗体检测,亦可用于Hp筛查,对Hp毒力阳性的菌株更推荐根除。 18:在胃黏膜萎缩和肠化生发生前,实施Hp根除治疗可更有效地降低胃癌发生风险。在胃萎缩或肠化生前根除Hp,阻断了Correa模式“肠型胃癌演变”进程,几乎可完全消除胃癌发生风险。已发生胃黏膜萎缩或肠化生者根除Hp,可延缓胃黏膜萎缩和肠化生发展,也可不同程度降低胃癌发生风险。因此,根除Hp的最佳年龄为18-40岁。 19:Hp根除建议采用标准的铋剂四联方案。 20:有效的Hp疫苗将是预防Hp感染的重要措施。Hp感染是胃癌发生的环境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并且是慢性胃炎、消化道溃疡发生的主要病因,有针对性的特效疫苗用于预防和治疗Hp感染无疑是最佳选择。

半夏
全程获益,守护新生:地舒单抗为肺癌骨转移患者提供又一维的疗效保障!

全程获益,守护新生:地舒单抗为肺癌骨转移患者提供又一维的疗效保障!

地舒单抗起效迅速,缓解骨痛,可与局部放疗或靶向药物的联用,能更好地控制肺癌骨转移。 肺癌以具有转移性作为主要的恶性标志和特征,也被认为是导致治疗失败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其中晚期肺癌最常见的转移性癌是骨转移[1]。既往中国患者治疗肿瘤骨转移的基本方法之一是双膦酸盐类药物,但随着地舒单抗临床研究数据的更新,地舒单抗为患者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的新治疗选择。 本病例由上海长征医院王霆教授提供,该病例患者为肺癌术后伴全身多发骨转移,经过抗肿瘤治疗和地舒单抗的抗骨转移治疗后,骨痛缓解,感觉运动明显恢复,发生成骨性改变,碱性磷酸酶显著降低。 病史简介 女性患者,75岁,无吸烟史,无饮酒史,无肿瘤家族史。 2016.03因“左肺结节”行肺楔形切除,术后病理示:肺腺癌,考虑为原位癌,术后未进一步治疗; 2017.04再次因“右肺结节”行肺楔形切除,术后病理示:肺腺癌,考虑为原位癌,术后仍未进一步治疗; 2021.01.02突发出现胸背部疼痛、双下肢感觉运动障碍,无法行走; 2021.01.05查全脊柱MRI示:胸6-7转移瘤伴硬膜囊明显受压; 2021.01.06查PET-CT示:肺癌术后伴多发骨转移瘤; 2021.01.08就诊于我科门诊。 X线:因疼痛导致的脊柱侧弯、因椎体压缩导致的脊柱后突畸形。 图1. X线检查结果 MRI:胸5-9椎体信号异常,T7椎体压缩骨折,T4-8椎管内占位。 图2. MRI检查结果 CT:骨质疏松明显。 图3. CT检查结果 PET-CT:脊柱多发转移瘤,肺肿瘤活性残留 图3. PET-CT检查结果 病例特点汇总 老年女性,骨质疏松 有肺腺癌病史,曾行手术治疗,未行化疗、靶向、放疗等 脊柱多发转移瘤,以胸6-7为重 因胸7椎体不稳或胸椎肿瘤破坏导致胸背部疼痛 因胸4-8脊髓神经受压导致双下肢不全瘫 诊断 1、胸6-7椎体附件肿瘤伴双下肢不全瘫 2、肺癌术后伴全身多发骨转移 3、骨质疏松症 治疗 防患未然——地舒单抗用于术前 考虑到围术期应用地舒单抗可能具有抑制骨破坏、改善疼痛、减少术中出血的作用,2021年1月9日给予患者皮下注射地舒单抗治疗120mg,2021年1月13日患者于全麻下行后路胸椎肿瘤切除重建内固定术(分离手术)。 术后X线:胸7椎体切除,钛网支撑,局部填塞骨水泥;胸4-6级及胸8椎体注入骨水泥。 图4. 术后X线检查结果 患者术后自觉疼痛缓解,双下肢感觉运动明显恢复,术后2周患者下地活动。 乘胜追击——地舒、放疗、靶向联用三管齐下 后对患者行综合治疗,继续使用地舒单抗治疗(120mg 皮下注射 q4w),于术后1个月行胸椎手术部位放疗(2Gy × 20次),并于术后3周开始吉非替尼治疗。 2021.07.15 CT:手术部位成骨性改变,无明显肿瘤复发。 图5. 术后半年CT检查结果 图6. 患者CT检查结果对比 使用地舒单抗后患者血钙一过性降低,补钙后恢复正常,患者可见碱性磷酸酶显著降低。 图7. 地舒单抗治疗前后的实验室指标 […]

半夏
2021CSCO报道:霍奇金淋巴瘤治疗现状说明了这样的问题

2021CSCO报道:霍奇金淋巴瘤治疗现状说明了这样的问题

金秋九月,我国肿瘤学领域学术盛宴——第24届全国临床肿瘤学大会暨2021年CSCO学术年会于2021年9月25~29日以线上会议形式召开。年会主题为“聚焦创新研究,引领原创未来”。 一如既往,本届CSCO会议展示了许多关于淋巴瘤诊疗的新进展,其中有一项是对B-HOLISTIC研究东亚亚组最终结果的展示[1]。我们从中选取了医生关注的内容,以餮读者。 一起看看东亚的 霍奇金淋巴瘤的治疗模式和临床结果[1] B-HOLISTIC研究评估了来自拉丁美洲、非洲、中东和亚太地区国家的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cHL)和复发/难治cHL(RRHL)患者的治疗模式和结果。研究者纳入了于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诊断为ⅡB-Ⅳ期cHL或RRHL的成人患者,并收集患者数据直至其死亡或末次随访。主要终点是RRHL患者的无进展生存(PFS)。次要终点包括总生存(OS)、缓解率和不良事件(AEs)。 在亚组中,共426例符合条件的患者被纳入其中。包括中国台湾138例、韩国128例、中国大陆100例、新加坡44例、中国香港16例。cHL组纳入402例,RRHL组纳入98例(74例初始诊断为cHL的患者在研究期间疾病进展为RRHL)。cHL组和RRHL组患者在诊断时的中位年龄(范围)分别为33岁(18-90岁)和32岁(18-92岁)。 1.治疗模式 所有cHL患者均接受了一线化疗:371例(92.3%)患者接受了ABVD方案(阿霉素、博来霉素、长春碱和达卡巴嗪)。 在84例有初始挽救化疗的患者中,23例(27.4%)患者接受了依托泊苷、甲基强的松龙、阿糖胞苷和顺铂方案。 在72例适合移植的患者中,54例(75.0%)患者进行了干细胞移植。 2.临床结果 cHL组和RRHL组的5年PFS率分别为69.5%和35.3%(表1) 5年OS率分别为84.7%和35.3%(表1) 表1 cHL和RRHL患者的临床结果 *74例初始诊断为cHL的患者在研究期间疾病进展为RRHL †cHL患者接受单纯化疗或联合放疗的一线治疗后;RRHL患者接受首次挽救治疗后;ORR=CR+PR ‡诊断为RRHL后 研究带给我们什么启发? 从总体上看,东亚地区cHL和RRHL治疗模式与欧洲指南的推荐总体一致[1]。在ESMO指南推荐中,cHL患者的一线治疗通常包括放化疗联合模式或单纯化疗(晚期);大多数RRHL患者的治疗选择为大剂量化疗(HDCT)序贯自体干细胞移植(ASCT)[2]。 我们再来看看这项研究的整体数据和其他亚组数据:2020年美国血液学会(ASH)年会上公布的B-HOLISTIC研究总体人群(涵盖东亚、拉丁美洲、中东、南非、澳大利亚和俄罗斯)数据显示,cHL和RRHL患者的5年PFS率分别为65%和33.9%[3];2021年欧洲血液学会(EHA)年会上公布的B-HOLISTIC研究中国亚组数据显示,cHL和RRHL患者的5年PFS率分别为55.1%和29.8%[4]。 此外,该亚组分析中cHL患者的PFS率与在欧洲和北美开展的真实世界研究的数据相当,但略低[1]。 看的出来,cHL和RRHL在治疗上还有较大未满足的需求。在常规化疗基础上的维布妥昔单抗(BV)、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新药的使用有望改善这一现状。 2020年,靶向CD30的抗体偶联药物注射用维布妥昔单抗上市,目前它在国内有四个获批的适应证,包括:CD30阳性复发或难治性的系统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sALCL)和cHL成人患者,以及CD30阳性的既往接受过系统性治疗的原发性皮肤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pcALCL)和蕈样真菌病(MF)成人患者。 在BV关键性研究(SG035-0003研究[5]和C25007研究[6])中,BV显示出了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后复发或难治性CD30阳性HL患者,以及非干细胞移植候选的复发或难治性cHL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目前,《CSCO淋巴瘤诊疗指南(2021版)》已推荐BV单药或与纳武利尤单抗联合用于复发难治CD30阳性的HL患者,这也为肿瘤医生的实践添加了更多自信。 参考文献: [1]Real-world treatment patterns and clinical outcomes of patients with hodgkin lymphoma in east asia:final results from a b-holistic subgroup.CSCO 2021 [2]Eichenauer DA,et al.Hodgkin lymphoma:ESMO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diagnosis,treatment and […]

半夏
CDK4/6i入脑能力强悍,乳腺癌脑转移瘤持续稳定长达11个月!

CDK4/6i入脑能力强悍,乳腺癌脑转移瘤持续稳定长达11个月!

近几年,乳癌内分泌治疗领域最大的进展就是CDK4/6抑制剂的涌入,通过与传统内分泌药物联合,有效抑制内分泌耐药的通路,使病人接受内分泌治疗有效的时间明显延长,并最终助益于患者生存提升!目前,CDK4/6联合内分泌药物已经成为了全球各大指南晚期乳腺癌的一线优先推荐方案,当然也是传统内分泌药物耐药后的挽救选择方案。下面的一则案例显示,CDK4/6抑制剂联合方案对脑转移也有很好地控制作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真实病例分享 01 起病,术后放疗+内分泌治疗,维持4年余 患者于2009年59岁时首次诊断为左乳早期乳腺癌,行保乳手术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后TNM分级为pT1c pN0 (0/1) (sn) L0 V0 cM0 G2 R0。雌激素受体阳性(>90%),孕激素受体阳性(>90%),HER2阴性。接受全乳放疗辅助治疗和来曲唑(Letrozole)辅助内分泌治疗,疗程4年。 02 4年后复发,肺、肝、脑多发转移, 病理活检依然为内分泌类型! 2017年10月,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咳嗽。胸部CT显示肺部、肝脏和淋巴结有多个可疑肿物。转诊乳腺癌科,行腹部CT和骨骼扫描完成分期。肝内多个53 × 45mm大小可疑肿物。有骨转移。抽血显示肝酶正常;体积描记显示失代偿性碱中毒、低氧血症、轻度梗阻和无限制性。 数天后,患者视力下降,转诊眼科。检查发现一个非色素性脉络膜视网膜肿瘤,很可能与乳腺癌转移相关,导致浆液性脱离。MRI显示至少有5个脑转移瘤和1个眶内转移瘤,视网膜增厚与眼科报告相符,还有1个颅骨转移瘤。 进一步进行了肺部CT定向活检证实乳腺癌转移是雌激素受体阳性(90%)、孕激素受体阳性(20%)、HER2阴性(1+)且Ki-67为15%的肿瘤。 03 患者拒绝放化,选择瑞博西利+阿那曲唑, 全身病灶明确缩小!脑部肿瘤长期稳定! 与患者进行结果讨论,考虑到肝、肺和脑的广泛肿瘤负担,初步推荐紫杉醇联合贝伐单抗化疗。此外,还讨论了芳香化酶抑制剂联合CDK4/6抑制剂的内分泌疗法。 患者拒绝了最初推荐的全脑放疗和任何化疗,开始阿那曲唑和CDK4/6抑制剂ribociclib治疗。患者服药4周后复诊。既往症状好转,视力受损以及呼吸困难明显改善。患者因此选择不接受任何形式的局部治疗。 2个月后随访的第一阶段显示治疗有效,肺和肝转移瘤的大小均缩小了50%以上。头部MRI显示脑转移瘤稳定,视网膜转移灶缩小50%以上。患者恢复正常视力后无症状,无呼吸困难。因此,阿那曲唑和ribociclib的治疗仍在继续。 一阶段8周后的第二阶段,包括脑转移在内的所有转移灶体积均缩小(表1);眶内转移灶完全缓解(图1)。病人自述生活质量非常好。 表1.治疗3.5个月后,脑实质转移瘤的大小 图1.头部MRI显示治疗开始时眶内转移导致黑色素(左),8.5个月后完全缓解(右)。 除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外,治疗耐受性良好,因此在2017年5月将ribociclib的剂量从600 mg/day减少到400 mg/day,防止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进一步发展。 3个月后,放射科医生针对头部MRI描述了部分脑转移瘤进一步缩小,部分病情稳定。患者在临床上仍能很好地耐受治疗,没有任何症状。因此仍继续治疗。 04 后续方案更迭,脑部持续稳定! 开始治疗近9个月后,行胸部和腹部CT以及头部MRI分期,结果显示:除肺和脑的病情稳定(图2),肝脏(8×10 cm)(图3)和颅骨观察到病情明显进展。肝活检证实激素受体阳性(ER 80%,PR 10%)和HER2阴性的乳腺癌转移,Ki-67为25%。就进一步的治疗方案与患者交流,并建议更换药物。患者因担心脑转移瘤希望继续使用ribociclib和芳香化酶抑制剂进行治疗,而在整个治疗过程中,脑转移瘤一直状态稳定。由于患者一般情况恶化,停止服用ribociclib,单独继续服用阿那曲唑。2个月后,下一阶段结果显示显示:除大脑外,所有转移部位都有进展性疾病。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肝转移瘤后,开始紫杉醇化疗。3个周期化疗的临床疗效良好,肝、肺部分缓解,脑部病变稳定。 图2.实质性脑转移瘤MRI分期表现 图3.肝转移瘤CT表现 总结 该患者的病情在复发后呈现全身进展的重疾病状态,在这种疾病状态下,患者选择内分泌治疗(CDK4/6瑞博西利+阿那曲唑)获得了全身病灶的迅速缓解,连药物进入较困难的脑转移,也获得了一个长期的稳定。似乎提示不断增效的内分泌治疗方案,也能达到放化杀伤性治疗的效果。也展示了瑞博西尼的入脑能力,重病重治,强化的内分泌治疗也可以力挽狂澜! 参考资料:   Ribociclib in Breast Cancer Brain Metastases: A Case Report […]

半夏
亚洲数据公布,K药二线治疗晚期肝癌达到研究终点,显著延长患者总生存

亚洲数据公布,K药二线治疗晚期肝癌达到研究终点,显著延长患者总生存

昨日,默沙东(Merck)宣布PD-1单抗帕博利珠单抗治疗亚洲晚期肝癌(HCC)患者的III期KEYNOTE-394试验达到了总生存期(OS)的主要终点。研究发现,与安慰剂加最佳支持治疗相比,K药加最佳支持治疗(BSC)在OS方面有显著改善。该研究也达到了其无进展生存(PFS)和客观缓解率(ORR)的关键次要终点,与安慰剂相比,K药的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且没有发现新的安全信号。 显著延长亚洲肝癌患者生命 帕博利珠单抗二线治疗 达到III期临床主要终点 基于Keynote-224研究,FDA加速批准帕博利珠单抗用于晚期肝癌二线治疗。Ketruda治疗之前接受过索拉非尼的肝癌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4.9个月,OS为12.9个月,12个月生存率为54%。在帕博利珠单抗在二线治疗HCC患者的III期临床KEYNOTE-240研究中,没有达到OS和PFS的主要终点。与对照组相比,K药组的PFS和OS都有一定程度地改善,死亡风险降低了22%。 此前,FDA肿瘤药物咨询委员会(ODAC)举行公开会议,以8:0的结果赞成了帕博利珠单抗肝癌二线适应症的加速批准。而这一决定可能是基于KEYNOTE-394验证性研究的潜在数据。 KEYNOTE-394是一项随机、双盲、III期临床试验,评估K药加最佳支持治疗与安慰剂加最佳支持治疗对此前接受索拉非尼或奥沙利铂化疗的亚洲晚期肝癌患者的疗效。主要终点为OS,次要终点为PFS、ORR、DOR和DCR。在该研究中,对索拉非尼进展或不耐受的患者随机分为帕博利珠单抗200mg/3周+ BSC组(n=278)和安慰剂+ BSC组(n=135)。 结果显示,K药+BSC组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3.0个月,安慰剂+BSC组为2.8个月(HR, 0.775;95%CI,0.609-0.987;P= .0186);中位OS分别为13.9个月和10.6个月(HR, 0.781;95%CI,0.611-0.998;P= .0238)。在长期随访中,免疫治疗组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3.3个月,对照组为2.8个月(HR, 0.70;95%CI,0.56-0.89;P= .0011);中位OS分别为13.9个月和10.6个月(HR, 0.77;95%CI,0.62 -0.96;P= .0112)。 帕博利珠单抗+BSC治疗的ORR为18.3% (95% CI, 14.0%-23.4%),相比于BSC单独治疗的ORR为4.4% (95% CI, 1.6%-9.4%)。据默克公司称,该试验的完整数据预计将在即将召开的医学会议上公布。 一线单药mOS达17个月 安全可耐受 除了二线治疗,K药在肝癌一线单药治疗也显示出了不俗的疗效。KEYNOTE-224是一项开放标签、单组、多中心的II期临床试验,来自队列1的结果显示,帕博利珠单抗单药治疗在既往接受索拉非尼治疗的晚期肝癌患者中是有效的和可耐受的。队列2旨在评估帕博利珠单抗在未经系统治疗的晚期肝癌中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共纳入51例患者,接受帕博利珠单抗(200mg,IV Q3W)治疗,研究的主要终点为客观反应率(ORR),次要终点为持续反应时间(DOR)、疾病控制率(DCR)、至疾病进展时间(TTP)、无进展生存期(PFS)、总生存期(OS)和安全性。 研究结果显示,ORR为16%,均为部分缓解(PR);DCR是57%;中位DOR未达到,70%的患者的持续缓解时间≥12个月。 中位TTP为4个月,12个月TTP率为31%;中位PFS为4个月,12个月PFS率为24%,18个月PFS率为16%;中位OS为17个月,12个月OS率为58%,18个月OS率为46%。27例(53%)患者发生了与治疗相关的AEs (TRAEs);最常见的TRAE为腹泻、疲劳、甲状腺功能减退和肌痛。7例(14%)患者出现≥3级TRAE。 对于没有接受过系统性治疗的晚期HCC患者,帕博利珠单抗单药治疗提供了持久的抗肿瘤活性和有希望的总生存期。帕博利珠单抗的安全性与之前观察到的基本一致。这些发现支持了进一步评估基于帕博利珠单抗的方案在肝癌治疗中的疗效。 以帕博利珠单抗为基础的 联合治疗肝癌领域也有一席之地 01 Keynote-524研究, “可乐”组合书写肝癌一线神话 仑伐替尼联合抗PD-1抗体帕博利珠单抗(“可乐”组合)在aHCC患者中显示了良好的抗肿瘤活性,且安全性可耐受,该方案已获FDA突破性疗法认定(BTD)。KEYNOTE-524/Study 116试验结显示,中位随访10.6个月时,37名患者继续接受治疗;平均治疗时间为7.9个月。研究结果表明,中位OS为22.0个月,中位PFS为9.3个月;ORR为46%,CR达11%;≥3级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7%;≥4级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最常见的3级TRAE是高血压(17%)。最常见的是高血压(17%)。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是唯一的4级治疗相关AE。 02 帕博利珠单抗联合瑞戈非尼 一线治疗DCR达91% 该项1b期研究旨在验证瑞戈非尼联合帕博利珠单抗一线治疗晚期HCC患者的安全性和耐受性,并确定这一联合方案的初步疗效。在今年的ASCO会议上,也公布了该研究的最新数据。 研究入组的患者为既往未接受过系统治疗、巴塞罗那分期(BCLC)B期或C期的HCC患者,共35例(截至2020年7月24日)。研究将患者分为剂量限定队列29例,剂量扩展队列6例,患者接受瑞戈非尼治疗的剂量水平为120 mg。根据各组ORR、DCR、疾病进展时间(TTP)、无进展生存期(PFS)、总生存期(OS)评估初步疗效。 35名患者瑞戈非尼起始剂量为120mg/天,22名患者瑞戈非尼起始剂量为80mg/天,用3周停1周,联合帕博利珠单抗200mg,每3周一次。研究显示,瑞戈非尼的最大耐受剂量为120mg/天。在使用120mg瑞戈非尼和使用80 mg瑞戈非尼的患者中分别有86%和50%发生3/4级紧急治疗不良事件(TEAE)。 在32名接受120mg瑞戈非尼治疗的可评估患者中,10名(31%)部分缓解(PR),18名(56%)病情稳定(SD);疾病控制率(DCR)为88% 。在22例接受80 mg瑞戈非尼的患者中,4例(18%)PR, 16例(73%)SD;DCR是91%。从数据可以看出,在晚期HCC中,瑞戈非尼+帕博利珠单抗一线治疗有令人鼓舞的抗肿瘤活性(DCR ~90%),且没有显示新的安全信号。由于TEAE,80mg组似乎比120mg组有更低的剂量减少率和中断率。由于随访时间较短,80mg队列的疗效数据尚处于初步阶段。 可以看出,帕博利珠单抗在肝癌治疗中的布局实现了从一线到二线,单药到联合的全面覆盖,也期待在未来的医学会议上看到KEYNOTE-394研究完整数据!  

半夏
免疫治疗面面观之黑色素瘤

免疫治疗面面观之黑色素瘤

黑色素瘤起源于皮肤的黑色素细胞。我们每个人的皮肤下面都有黑色素细胞。我们每一个正常人,管你是白还是黑,都有黑色素细胞。这些黑色素细胞聚集成团,并且突然有一天,有一个细胞失去控制,开始不断的增殖,就变成了黑色素瘤。 2018年我国新发皮肤黑色素瘤7379例,居肿瘤榜第25位,死亡3766例,位列第24位[1]。与全球数据类似,我国黑色素瘤的分布存在地域差异,城市显著高于农村,患者发病年龄多在50-55岁。 2 黑色素瘤好发哪些部位? 咱们都是黄种人,黄种人黑色素瘤的发病类型与欧美人群存在差异。黄种人的黑色素瘤50%在手脚,所以足底、手上的痣你还真得要小心。还有四分之一的黑色素瘤为黏膜型,来自于鼻腔、口腔、食道、阴道和直肠。所以,很多直肠黑色素瘤的病人开始是被误诊为直肠癌的。剩下的四分之一是来自于躯干和面部、头皮这些部位。黏膜型较皮肤型恶行程度更高,预后更差。因此,我国黑色素瘤患者的整体五年晚期生存率只有4.6%,不到西方国家的一半。 表1. 黑色素瘤在中国与欧美人群的发病部位差异 3 黑色素瘤的治疗 1 手术治疗 黑色素瘤早期以手术为主,表皮和真皮之间有大量的黑色素细胞,这些细胞一旦发生恶变,就会变成黑色素瘤。但是在恶变之前,它可能会发生一些良性的变化,比如说增殖,这种增殖是可控的,比如说痣。一般来说,皮内痣很少有恶变的,我还没见过皮内痣恶变的。皮内痣可以不切,可以不管;混合痣可以切可以不切;交界痣一般来说,如果有恶变的倾向,主张切除。 2 全身系统治疗 局部晚期无法切除或出现转移的患者则主要依赖全身系统治疗。   图1 黑色素瘤分期与治疗   图2 黑色素瘤系统治疗药物FDA获批进展 3 化疗–有效率低 以达卡巴嗪、替莫唑胺、紫杉醇和白蛋白紫杉醇为代表的化疗药物,中位OS无论在一线还是二线、单药或联合,都始终徘徊在1年以下,ORR不足15%[5]。 4 靶向治疗–中国获益人群有限 2011年BRAF抑制剂维莫非尼凭借BRIM-3研究惊艳亮相,将晚期黑色素瘤一线ORR值大幅提升至48%,维莫非尼因此成为首个获FDA批准用于晚期BRAF V600E突变亚群的靶向药物[6]。令人鼓舞的是,BRIM-3后续研究提示,中位OS亦突破化疗瓶颈被延长至13.6个月[7]。随着新的BRAF、MEK和KIT抑制剂数据相继登台,晚期黑色素瘤的中位OS已达到18个月,BRAF V600与KIT检测被写入指南,靶向治疗正式成为此类突变患者的一线选择[8]。 表2. 靶向药物汇总 基于单药治疗的优良表现,靶向药物再接再励,BRAF和MEK抑制剂双联方案将中位OS值翻了两番,达到2-3年。 表3. 靶向药物疗效汇总[7, 9-14] 然而有别于BRAF V600和KIT基因在白种人群的高突变率(分别为~50%和~30%)[14, 15],其在中国患者中仅为20-25%和10%,而黏膜型的BRAF突变率更低至12%[8],这意味着绝大部分黑色素瘤患者并不能从靶向治疗中获益;更重要的是,上述双联方案大幅延长生存期的现象未能在中国人群完美复制,其疗效的提升差强人意。肿瘤在不同人群、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对于单纯依赖某个突变的靶向治疗而言是巨大的挑战;此外,绝大部分患者在靶向治疗后仍会出现耐药抵抗。以上种种局限性都为免疫治疗创造了契机,通过调动患者自身免疫系统攻击肿瘤的检查点抑制剂成为新的曙光。 5 免疫治疗–适用人群广+疗效卓越 CTLA-4抑制剂伊匹单抗是较早用于晚期黑色素瘤的免疫药物,综合一线和二线数据,其客观有效率为11-19%,中位生存期10-20个月,初步展示了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优势[16, 17];而以PD-1抑制剂为代表的新一代免疫药物,在刚进入晚期黑色素瘤患者视线时是扮演了救场的角色。 6 ≥2线治疗 在经过伊匹单抗或靶向治疗后疾病进展的情况下,PD-1抑制剂表现不俗,仍能将ORR维持在16-31%,中位OS延长至1-2年,于是先后获批用于二线单药的治疗,以PD-1为主角的大幕就此正式拉开。 表4. 免疫治疗二线及以上研究[16, 18-21] 目前PD-1抑制剂在二线的成果以单药为主。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以上数据还提示了PD-1单抗在中国与欧美患者之间的疗效差异,这可能与各自不同的病理亚型有关。 而比较针对中国人群的KEYNOTE-151和POLARIS-01两项研究结果,国产特瑞普利单抗单抗在入组基线条件极大落后于进口K药的情况下,仍然以近2倍长的中位生存期脱颖而出,成为首个获批治疗晚期黑色素瘤的国产PD-1药物。 表5. 两项中国人群研究的基线对比[21-23] 那么三线及以上的治疗是否逊色于二线呢?2019年ASCO一项纳入了236例患者的回顾性研究显示,相比于二线16.8个月的中位生存期,PD-1单抗将三线治疗的这一数据维持在了18.9个月[28]。前期接受过其他治疗的患者无论线数仍然可以将PD-1单抗视为选择。 7 […]

半夏
真实世界研究:针对中国患者,仑伐替尼单药/联合,书写肝癌靶向药传奇

真实世界研究:针对中国患者,仑伐替尼单药/联合,书写肝癌靶向药传奇

仑伐替尼的出现打破了索拉非尼在肝癌一线治疗的垄断地位,既往临床试验证明仑伐替尼在提高肝癌患者的总生存期(OS)方面优于索拉非尼,尽管没有统计学意义。最近,有一些研究探讨靶向药物(TKIs)联合免疫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此外,TKI和局部治疗的联合治疗,如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TACE)或经肝动脉药物过滤灌注(HAIF),也有相关研究。联合治疗是否能显著提高疗效,是否会增加副作用,也是临床医生关注的问题。目前,以仑伐替尼为基础的联合方案治疗晚期肝癌在现实世界中的疗效和副作用尚不清楚。 单药/联合、一线/二线, 仑伐替尼治疗均可获益 在一项回顾性单中心真实世界研究中,总共111名肝癌患者至少进行了一次影像学随访,并可进行肿瘤反应的放射学评估。39例患者在研究期间接受了仑伐替尼单药治疗,72例患者接受了以仑伐替尼为主的联合治疗。在72例接受仑伐替尼联合治疗的患者中,30例患者接受仑伐替尼联合抗PD-1抗体治疗,24例患者接受仑伐替尼联合局部治疗(TACE或HAIF), 16例患者接受仑伐替尼联合局部治疗(TACE或HAIF)和抗PD-1抗体三联治疗。1例患者接受仑伐替尼+微波消融治疗;1例患者接受仑伐替尼+微波消融和局部放疗。 在仑伐替尼单药治疗组中,没有患者达到CR,6名(15%)患者达到PR,21名(54%)患者SD。仑伐替尼单药治疗的ORR和DCR分别为15%和69%。中位OS为80周(95% CI 68-92),中位PFS为24.3周,中位TTP为24.3周。 在接受联合治疗的患者中,分别有3%、26%和58%的患者达到CR、PR和SD。ORR和DCR分别为29%和87%。仑伐替尼联合治疗组中位OS为99周,中位PFS为45.6周,中位TTP为46.3周。 生存分析显示,联合治疗队列患者的OS、PFS和TTP均明显长于单药治疗队列患者(OS: P=0.04;PFS: P=0.003;TTP, P=0.005) 在仑伐替尼单药治疗组中,总共有37例(94.9%)患者经历了至少一次TRAE,28.2%的患者发生3级及以上不良反应。联合治疗组67例(93.1%)患者经历了至少一次TRAE,23.6%的患者发生3级及以上不良反应。 亚组分析   1、无论单药或联合,仑伐替尼用于肝癌一线治疗疗效更好   在仑伐替尼单药治疗组中,27例(69%)患者接受了仑伐替尼作为一线全身治疗,12例(31%)患者接受了仑伐替尼作为二线全身治疗。一线治疗与二线治疗的ORR分别为19%和8%,DCR分别为63%和83%。生存分析显示,二线系统治疗亚组的OS和PFS明显低于一线系统治疗亚组。 仑伐替尼联合治疗患者中,一线治疗62例(86%),二线治疗8例(11%),三线治疗2例(3%)。由于在三线接受仑伐替尼联合治疗的患者数量较少,研究人员将患者分为一线治疗组和非一线治疗组(二线或三线治疗)。一线治疗vs非一线治疗的ORR分别为32% vs 10%,DCR分别为87% vs 90%。一线治疗亚组与非一线治疗亚组在OS或PFS方面无显著差异。 2、联合优于单药,三联并不优于双联方案   仑伐替尼联合抗PD-1抗体组中,1例(3%)患者达到CR,10例(33%)患者达到PR, 12例(40%)患者SD,ORR和DCR分别为36%和76%;中位OS为88.7周,中位PFS为43.6周。 在仑伐替尼+TACE/HAIF治疗的患者中,没有患者达到CR,分别有7例(29%)和17例(71%)患者达到PR和SD,ORR和DCR分别为29%和100%;中位PFS为47.7周,中位OS未达到。 在仑伐替尼+TACE/HAIF+抗PD-1抗体队列中,没有患者达到CR,分别有2例(13%)和12例(75%)患者出现PR和SD,ORR和DCR分别为13%和88%;中位OS和中位PFS都未达到。亚组分析结果显示,不同联合治疗组的OS和PF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此外,研究人员对接受仑伐替尼联合局部治疗的患者按照局部治疗方法进行亚组分析:HAIF和TACE患者的OS和PFS无显著差异。 总之,本研究结果与REFLECT研究中报道的仑伐替尼单药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并无不同。在本研究中,研究人员根据患者既往治疗情况进行了分层分析,结果显示一线仑伐替尼治疗的患者OS和PFS明显长于二线仑伐替尼治疗的患者。据研究人员所知,这是第一个比较一线和二线仑伐替尼治疗的研究。结果表明,仑伐替尼作为一线治疗比作为二线治疗更有优势。 分子靶向治疗与PD-1靶向免疫治疗相结合的联合治疗策略目前正在uHCC患者中探索。这种联合治疗方法非常有前途,因为两种药物联合使用不仅产生附加效应,而且产生对免疫抑制肿瘤微环境也有协同效应。在本研究中,相对于仑伐替尼单药治疗,以仑伐替尼为基础的联合治疗导致更高的ORR和DCR,以及更长时间OS和PFS,提示联合治疗优于单药治疗,与现有文献结论一致。此外,两组的安全性相似。 总之,在uHCC患者中,仑伐替尼单药和以仑伐替尼为基础的联合治疗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和令人鼓舞的疗效。与单药治疗相比,联合治疗疗效较好,且不良反应发生率未明显增加。对于一线TKI治疗失败的患者,以仑伐替尼为基础的联合治疗可能是比仑伐替尼单药治疗更好的选择,以仑伐替尼为基础的三联疗法可能并不比双联疗法更有利。 参考资料: Efcacy and safety of lenvatinib monotreatment and lenvatinib-based combination therapy for patients with unresectable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a retrospective, real-world study in China

半夏
免疫治疗面面观之尿路上皮癌

免疫治疗面面观之尿路上皮癌

尿路上皮癌起源于移行上皮,绝大多数来源于膀胱(约90%),大约8%来源于肾盂,剩余约2%来源于输尿管、尿道近端2/3(远端尿道由鳞状上皮覆盖)。 根据2018年的全球数据和中国数据: 膀胱癌全球新发病例549393人,死亡病例199922人; 中国新发病例82270人,死亡病例38208人, 膀胱癌占癌症死亡病例第10位,其中90%是尿路上皮癌[1]。 治疗手段包括手术、化疗、放疗和免疫治疗,诊疗流程见下图。 1 尿路上皮癌的治疗 1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IMBC),约占初发患者的70%,特征是高复发率和低死亡率,1976年Morales等[2]首次报道了膀胱内灌注卡介苗(BCG)治疗这类患者的疗效,完全缓解率(CR)可达70%~80%,通过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膀胱灌注标准治疗,5年总体生存率约为90%。至今,BCG治疗仍是NIMBC患者治疗首选。 2 肌层浸润性膀胱癌 肌层浸润性膀胱癌(IMBC),约占初发患者的20%,标准治疗是根治性膀胱全切+盆腔区域淋巴结清扫术,5年总体生存率约为60%。 3 局部晚期和转移性膀胱癌 局部晚期和转移性膀胱癌(mUC),约占初发患者的10%,30年里无重要治疗进展,化疗是mUC患者的唯一选择,对无禁忌患者,含铂化疗联合用药方案是标准疗法。 1. 初治mUC的标准治疗方案是以铂类为基础的化疗,总体ORR约为50%, mOS大约9-15m,5年总生存率约为5-15%。 2. 一线铂类化疗失败的mUC患者的预后非常差,mOS大约5-7m,二线化疗有效率仅为10%左右,无标准化疗方案,仅有紫杉醇类、培美曲塞、长春氟宁等备选药物,且毒性较大[3-4],汇总如下图。 如何延长mUC的OS成为临床研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 免疫治疗适合尿路上皮癌吗? 膀胱癌肿瘤突变负荷(TMB)居第三位[5],仅次于肺癌和黑色素瘤。肿瘤细胞的TMB越高,免疫原性越强,T细胞越容易识别,免疫杀伤效果越好。目前已经公布的各大常见肿瘤接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的有效率,和TMB大小几乎是线性关系。 2016年以来,免疫治疗在晚期尿路上皮癌(膀胱癌为主90%)治疗领域的研究取得了巨大成功,彻底改变了晚期尿路上皮癌以化疗为主的治疗格局[4]。 3 免疫单药二线治疗mUC 免疫治疗打破了30年来膀胱癌治疗只有吉西他滨+顺铂一个方案的现状。FDA先后批准了5种PD-1/PD-L1用于膀胱癌的治疗。二线治疗的客观缓解率(ORR)从10%左右提升至27%,其中PD-L1高表达的患者ORR高于低表达患者;mOS从7个月提高至近20个月;一线不耐受顺铂患者的mOS从不足10个月提升至19个月[6-8]。 看完进口药物疗效,再看看国产PD-1疗效如何? 特瑞普利单抗的Ⅱ期注册临床研究,整体人群的ORR达到22.7%,疾病控制率50.0%,mPFS达到1.9个月,mOS达到18.7个月;对于PD-L1表达阳性患者,ORR高达38.5%;mPFS长达10.9个月[9]。 替雷利珠单抗抗的BGB-A317-204研究,入组PD-L1表达阳性的mUC患者,ORR也达到了23.1%[10],mOS 9.8个月。 4 免疫单药一线治疗mUC 由于局部晚期/转移性的尿路上皮癌患者的体力状况以及相关并发症,仅约1/3的患者能够承受以顺铂为基础的一线化疗方案。 根据国际共识,肾小球滤过率<60 ml·min-1·1.73 m-2的患者不能接受顺铂,并且很难使用其他非铂类的化疗药物治疗。 美国和欧洲已经批准K药和T药等药物用于不耐受铂类的mUC一线治疗, ORR在20%左右, mOS在11.3-15.9个月,而既往的化疗一线数据mOS在9-15个月。 值得注意的是,在一线治疗的IMvigor210-Cohort1临床试验中,PD-L1蛋白表达与OS/ORR无关; 但在一线治疗的Keynote-052研究,二线治疗的IMvigor210-Cohort2以及Checkmate275临床试验中,PD-L1蛋白高表达组较低表达组却有更加好的mOS/ORR。 近期Avelumab的III期临床试验JAVELIN Bladder 100中期分析也到达了改善OS的主要终点,结果发现,Avelumab+最佳支持治疗(BSC)治疗组患者的OS显著长于仅接受BSC的患者,而且这种统计学显著性差异在所有患者和PD-L1阳性亚组患者中均有体现,安全性良好,可能会成为首个获批的一线维持治疗膀胱癌的PD-L1单抗。 5 一线免疫联合治疗mUC 2019年ESMO公布了IMvigor130的结果,采用T药+吉西他滨+顺铂对比单纯化疗,主要研究终点PFS从6.3个月提高到8.2个月,虽然是阳性结果,但价值相对有限。 OS从13.4个月提高到16.0个月,数据无统计学差异。 T药单药与化疗相比,也没有OS的获益,仅PD-L1阳性亚组人群能够从单药治疗中取得OS获益 [10-11]。 6 如何选择优势获益人群呢? […]

半夏
CDK4/6家族亮相ESMO,40个月无化疗间隔,实现最长OS超过5年!

CDK4/6家族亮相ESMO,40个月无化疗间隔,实现最长OS超过5年!

2021年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年会(2021 ESMO)于9月16~21日在线上隆重召开。作为一年一度的全球肿瘤学盛会,ESMO年会汇聚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吸引了全球学者期盼的目光。其中MONALEESA -2(ML-2)Ⅲ期研究带着最终总生存期(OS)结果重磅亮相ESMO,为CDK4/6家族在乳腺癌领域再添一证! 试验设计 MONALEESA-2(NCT01958021)是一项在HR+/HER2-(晚期乳腺癌)ABC绝经后患者中比较一线(1L)瑞博西利(RIB)+来曲唑(LET)与安慰剂(PBO)+LET的随机III期临床试验。研究者们将绝经后HR+/HER2–晚期乳腺癌患者(668例)按照1:1比例随机接受瑞博西利/安慰剂+来曲唑治疗。 研究结果 经过80个月的中位随访,截至2021年6月10日,结果显示:瑞博西利+来曲唑显示出显著的OS获益。瑞博西利组与安慰剂组的中位总生存期分别为63.9个月vs 51.4个月[风险比(HR)0.76、95%置信区间(CI),0.63-0.93,P=0.004],瑞博西利联合来曲唑治疗绝经后HR+/HER2–晚期乳腺癌患者中位OS延长超过12个月!且瑞博西利组的OS获益随生存期的延长而增加。 MONALEESA-2研究还给我们带来了另一个启示:对于这类患者的治疗,化疗可能还可以再向后线推移——因为在MONALEESA-2研究中第一次观察到了40个月的无化疗间隔,这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跨时代意义;而且瑞博西利联合来曲唑治疗在绝经后女性中能够实现超过五年(63.9个月)的中位OS,生存获益较安慰剂组超过12个月,这是在乳腺癌临床研究领域中,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长的OS数据。 在治疗安全性方面,瑞博西利组和安慰剂组的中位治疗持续时间约为2年和1年。经过 80 个月(> 6.5 年)的随访,未出现新的不良反应。大多数不良反应事件发生在治疗的前12个月。特别关注的 3/4 级不良事件发生率在瑞博西利组和安慰剂组分别为:中性粒细胞减少症(63.8%  VS 1.2%)、肝胆毒性(14.4% VS 4.8%)、QT 间期延长(4.5% VS 2.1%)以及间质性肺病/间质性肺炎(0.6% VS 0%)。 总结 MONALEESA-2优异的研究成果已经证实瑞博西利联合来曲唑方案一线治疗HR+/HER2-晚期乳腺癌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在OS上更是获益显著。NCCN、CSCO等众多国内外指南,均已将CDK4/6抑制剂联合ET的证据级别提升为Ⅰ级,CDK4/6i联合方案已经全面成为HR+/HER2-晚期乳腺癌的首选推荐。 【商品名称】 Kisqali 【生产商】Astex和诺华联合开发 【FDA批准时间】2017年3月 【适应症】联合一种芳香酶抑制剂作为初始内分泌疗法,治疗绝经后HR+/HER2-局部晚期或转移性乳腺癌女性患者。 【不良反应】中性粒细胞增多、恶心、疲劳、腹泻、白细胞减少、脱发、呕吐、便秘、头痛、背痛。严重副作用,主要是骨髓抑制:中性粒细胞减少症59.3%,白细胞减少症21%,积极治疗后可以改善。 【剂量】推荐口服剂量为600毫克。连续21天每天一次,,停止服用7天,28天为一个周期,可以单独服用或与食物一起服用。 【关于瑞博西利】 Kisqali (Ribociclib) 瑞博西利 是一种口服靶向性CDK4/6抑制剂,能够选择性抑制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4/6(CDK4/6),恢复细胞周期控制,阻断肿瘤细胞增殖。细胞周期失控是癌症的一个标志性特征,CDK4/6在许多癌症中均过度活跃,导致细胞增殖失控。CDK4/6是细胞周期的关键调节因子,能够触发细胞周期从生长期(G1期)向DNA复制期(S1期)转变。在雌激素受体阳性(ER+)乳腺癌中,CDK4/6的过度活跃非常频繁,而CDK4/6是ER信号的关键下游靶标。临床前数据表明,CDK4/6和ER信号双重抑制具有协同作用,并能够抑制G1期ER+乳腺癌细胞的生长。  

半夏
患癌症后,身体和生活还能回到从前吗?这种方式可能有帮助

患癌症后,身体和生活还能回到从前吗?这种方式可能有帮助

癌症及其治疗引发的副作用,会给患者的身体、心理带来伤害,不仅危害健康和生命,还影响着生活质量。   控制癌症的发展,降低复发和死亡风险,同时改善整体健康状况、提高生活质量,是很多癌症患者的愿望。对于癌症患者来讲,患癌后还能回到从前的生活质量、改善整体健康状况吗?   图片来源:123RF   我们先看一个真实的案例。   Debbie Mendoza女士是一名退休的教师,在2019年2月确诊为转移性乳腺癌,并于2020年3月在MD安德森癌症中心(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完成了乳腺癌治疗,包括乳房切除术、放疗、化疗等。   在乳腺癌及治疗副作用影响下,Debbie每天需要使用助行器和吸氧来维持生活。“我已经筋疲力尽,那是我一生中最虚弱、疲劳的时刻。当我做一些事情的时候,比如清理厨房等家务,第二天就不得不需要更多休息。我想做一些事情,但我的体力和精力已经跟不上了。” Debbie回忆道。   与此同时,Debbie参加了MD安德森癌症中心的“癌症后积极生活”(Active Living After cancer)计划。这项为期12周的计划,通过专业人员的指导,为癌症患者提供体力活动建议,建立更健康的生活习惯,并应对生存中的挑战,从而增加体力和精力,改善整体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12周结束时,Debbie已经可以每天带着她的狗在小区里散步,不再使用助行器和吸氧,同时也能够去健身房进行锻炼,并且食欲也有所改变。   “我现在更强壮了,” Debbie在乳腺癌治疗后1年时说道,“我感觉好多了,信心也更高了。我现在肯定比一年前有更多的精力和体力。通过坚持身体活动等干预措施,癌症患者也可以恢复到正常的生活”。    图片来源:123RF   “癌症后积极生活”计划是如何实施的?   MD安德森癌症中心 “癌症后积极生活”计划,旨在教患者制定自己的技能目标,并让他们按照自己的节奏去开展计划。   该计划的重点是培养癌症患者增加中等强度身体活动的行为技能,鼓励患者进行短暂的中等强度身体活动,如走楼梯和步行等,最终实现每周至少有5天进行中等强度身体活动、每次至少30分钟的目标。   根据计划安排,患者在12周内,学习身体活动的技能,如步行、尊巴舞、阻力带训练和排球等;学习认知和行为技能,如预防癌症复发的行为;学习延长生存期的技能,如补充营养、缓解疲劳、体重管理等。   同时,还要根据自身情况将学到的技能应用于生活中。如根据计划要求,癌症患者可从每天2分钟身体活动开始,逐渐增加到10分钟,再到20分钟、30分钟。   图片来源:123RF   增强身体活动对癌症患者真的有益吗?   MD安德森癌症中心的研究人员,曾开展一项研究,探讨了“癌症后积极生活”计划对癌症患者整体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该计划改善了癌症患者的身体功能和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研究结果发表于美国癌症协会(ACS)旗下知名期刊《癌症》(Cancer)。   研究人员对127名女性乳腺癌患者进行了随访研究。这些受试者的平均年龄为59.6岁,均参加了“癌症后积极生活”计划。   在计划开始和结束时,研究人员分别统计了受试者过去7天内,中等强度至高强度身体活动的时间;测量了受试者的身体功能,包括30秒坐立(从坐在无扶手椅子上的姿势开始,并在30秒内尽可能多地站起来和坐下),6分钟步行距离;以及健康相关生活质量(HRQOL),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图片来源:123RF   在调整了年龄、肿瘤分期、治疗方式、乳腺癌病程等因素影响后,研究人员发现,“癌症后积极生活”计划对受试者的身体和生活产生了积极影响。   受试者中等强度至高强度身体活动的时间增加。由加入计划前的平均172.8分钟/周,增加至计划结束时的344.6分钟/周,增加了171.8分钟/周。 […]

半夏
胆管癌IDH1抑制剂ivosidenib显著改善总生存期;又一“广谱”抗癌药物即将诞生?

胆管癌IDH1抑制剂ivosidenib显著改善总生存期;又一“广谱”抗癌药物即将诞生?

要点提示 JAMA oncology:胆管癌患者应用ivosidenib达到PFS&OS双重获益 CANCER DISCOVERY:又一“广谱”抗癌药物——Futibatinib即将诞生? 新药:康方生物PD-1/CTLA-4双抗上市申请获受理 新药:药明巨诺 BCMA CAR-T 获批临床,瑞基奥仑赛 1 年随访数据公布 01 JAMA oncology:胆管癌患者应用ivosidenib达到PFS&OS双重获益 约20%的肝内胆管癌患者发生异柠檬酸脱氢酶1(IDH1)变异。在ClarIDHy试验中,与安慰剂相比,ivosidenib显著改善了中心审查确定的无进展生存期。本研究报告了ClarIDHy试验的最终总生存期(OS)结果,旨在证明ivosidenib(AG-120,突变型IDH1的首创、口服、小分子抑制剂)与安慰剂相比治疗携带IDH1突变的不可切除或转移性胆管癌患者的疗效。 官网截图 这项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Ⅲ期试验于2017年2月20日至2020年5月31日在6个国家的49家医院进行,受试者为18岁或以上携带IDH1突变且既往治疗后疾病进展的胆管癌患者。患者以2:1的比例随机接受500 mg ivosidenib,每日一次或匹配的安慰剂。如果根据放射学结果确定患者发生疾病进展,则允许从安慰剂交叉至ivosidenib。 研究结果显示:尽管交叉率较高,但与安慰剂相比,ivosidenib的耐受性良好,并产生了有利的OS获益。这些数据,加上支持性生活质量数据和可耐受的安全性特征,证明了ivosidenib对携带IDH1突变的晚期胆管癌患者的临床获益。 02 CANCER DISCOVERY:又一“广谱”抗癌药物——Futibatinib即将诞生? Futibatinib是一种高选择性、不可逆的FGFR1-4抑制剂,在一项大型多组织学I期剂量扩展试验中进行了评估,该试验入组了197例晚期实体瘤患者。Futibatinib显示客观缓解率(ORR)为13.7%,在携带已知和既往未表征FGFR1-3畸变的广泛肿瘤(胆管癌和胃癌、尿路上皮癌、中枢神经系统癌、头颈部癌和乳腺癌)中均产生缓解。 官网截图 在FGFR2融合/重排阳性肝内胆管癌中观察到最大活性(ORR,25.4%)。一些对既往FGFR抑制剂获得性耐药的患者也出现了futibatinib治疗缓解。Futibatinib的安全性特征可管理。最常见的治疗中出现的不良事件为高磷血症(81.2%)、腹泻(33.5%)和恶心(30.4%)。这些结果构成了正在进行的futibatinib II/III期试验的基础,并证明了基因组学选择的早期试验帮助确定可能从靶向治疗中获益的分子亚群的潜力。 03 新药:康方生物PD-1/CTLA-4双抗上市申请获受理 近日,康方生物宣布,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已经正式受理其“first-in-class”的PD-1/CTLA-4双特异性抗体凯得宁单抗(candonilimab,研发代号:AK104)用于治疗复发或转移性宫颈癌的上市申请,并获优先审评。 04 新药:药明巨诺 BCMA CAR-T 获批临床,瑞基奥仑赛 1 年随访数据公布 9 月 26 日,药明巨诺 BCMA 靶向自体 CAR-T 药物 JWCAR129 获批临床,用于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R/R MM)。这是药明巨诺的第 2 款 CAR-T 疗法。 在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年会上,药明巨诺还公布了瑞基奥仑赛注射液(研发代号:JWCAR029)治疗经过二线或以上系统性治疗后成人患者的复发或难治性 (r/r) […]

半夏
肉瘤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我们看到希望了吗?

肉瘤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我们看到希望了吗?

骨与软组织肉瘤是一类高度异质性的实体瘤。它是一种分类亚型比较多的广义肿瘤,例如胃肠道间质瘤、子宫肉瘤、脂肪肉瘤、滑膜肉瘤、骨源性肉瘤、平滑肌肉瘤、横纹肌肉瘤、纤维肉瘤、软骨细胞肉瘤、Ewing肉瘤和未分化性肉瘤等等。 软组织和骨肉瘤是非常罕见的肿瘤,占所有恶性肿瘤的不到1%。由于其发病率较低,难以得到医学研究者的关注,因此诊疗研究进展较为缓慢。近年来免疫治疗,尤其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B)的应用,已经在多种肿瘤中获得成功,但ICB并未纳入肉瘤的标准治疗方案。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确定有效的肉瘤免疫治疗策略。 鉴于ICB是日常临床实践中广泛使用的免疫治疗策略,同时迫切需要新的肉瘤治疗方案,近期发表在Cancers(Basel)杂志(IF=6.126)上的一篇综述“Immunecheckpoint inhibitory therapy in sarcomas: is there light at the end of thetunnel?”概述了ICB在肉瘤中应用的临床试验结果1。   1 文献检索 截止到2020年11月11日,通过对ClinicalTrials.gov和Pubmed的检索,作者共查询到14个肉瘤免疫治疗相关临床试验已公布研究结果(见下图)。 2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单药用于肉瘤的治疗 Pembrolizumab SARC028研究:这是一项多中心、单臂Ⅱ期研究,主要探索pembrolizumab单药二线及以上治疗晚期软组织肉瘤和骨髓瘤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NCT02301039)。该研究入组84例患者,肉瘤的亚型包括平滑肌肉瘤(LMS)、低分化/去分化脂肪肉瘤(DDLPS)、未分化的多形性肉瘤(UPS)、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滑膜肉瘤、骨肉瘤、软骨肉瘤和尤因肉瘤等。 主要研究终点为ORR,次要研究终点为安全性、PFS、OS等。结果显示,pembrolizumab在总体入组患者中未达到其预设的主要研究终点(25% ORR),其中,在UPS组的ORR为23%,DDLPS组的ORR为10%。贫血和淋巴细胞计数减少是最常见的3级或以上的不良反应,整体看肉瘤患者使用pembrolizumab安全性良好。 生物标志方面,有治疗响应的患者中,75%的UPS患者(6/8)PD-L1阳性表达;因此UPS患者中的PD-L1表达阳性可能与疾病缓解相关。研究人员得出结论,ICI在软组织肉瘤患者,特别是UPS和DDLPS患者中诱导了持久的疾病响应并显示出有意义的临床活性。 NCT03469804研究:在这项前瞻性II期临床试验中,研究者考察了pembrolizumab单药对地方型和经典型卡波西肉瘤患者的疗效,其结果发表在ESMO 2020上。该研究共纳入17名患者,接受200mg pembrolizumab, IV,Q3W,持续6个月。主要终点是BOR。 结果表明,71%的患者出现了疾病响应,另有24%的患者为SD。安全性上,药物毒性是可耐受的,只出现了1个3级不良反应。这项研究的一个关键发现是,在基线肿瘤组织和免疫细胞上缺乏PD-L1表达的患者,使用pembrolizumab治疗效果有限。这表明PD-L1表达有可能是地方病/经典型KS免疫治疗疗效的预测因子。 AcSé研究:AcSé研究是一项非随机II期临床试验(NCT03012620),考察了pembrolizumab对不同肉瘤组织学亚型的疗效。纳入的患者中有24例患有脊索瘤,13例患有ASPS,6例患有增生性小圆细胞瘤(DSRCT),另外6例smarca 4恶性横纹肌样瘤(SMRT),还有31例具有其他组织学亚型。 研究的主要终点为研究开始后第84±7天的ORR,次要终点为CBR(临床获益率)、PFS、OS、DOR和安全性等,患者每三周静脉注射pembrolizumab 200 mg,最长可达两年。研究结果表明,PR为15%,SD为37%,研究人员强调了组织学类型对治疗疗效的重要影响,因为在33.3%的SMRT和35.7%的ASPS患者中分别观察到疾病响应。 Nivolumab ADVL1412研究:这是一项多中心、单臂、I–II期研究(NCT02304458),探索nivolumab单药在复发或难治性实体瘤或淋巴瘤患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分为剂量确认和剂量扩展两部分(A、B),A部分患者接受nivolumab 3mg/kg,IV,D1、D15,Q4W,剂量限制性毒性降级以建立RD;B部分患者接受RP2D剂量。最终入组85例患者,其中A部分患者13例,3mg/kg确定为RP2D;B部分患者入组72例患者。疾病的响应只在淋巴瘤中看到,其他癌种(包涵肉瘤)未观察到肿瘤缩小。 NCT02428192研究:这是一项在转移性或不可切除性子宫LMS患者中尝试进行Nivolumab单药治疗的单中心II期临床试验研究,这些患者需先前接受过化疗治疗。研究的主要终点是ORR。 其次,作者还研究了对nivolumab的应答与肿瘤组织样本的PD-1、PD-L1和PD-L2表达之间的相关性。患者接受nivolumab 3mg/kg,IV,Q2W。最终,入组了12例患者,中位PFS为1.8个月,中位OS未达到。未发现PD-1、PD-L1和PD-L2的表达与患者预后的显著相关性。安全性方面,12例患者中有9例出现3级或以上的不良事件,其中血清淀粉酶和脂肪酶的升高与用药有关。 OSCAR研究:该研究是日本一项主要针对腺泡状软组织肉瘤(ASPS)的II期临床试验。该研究考察了nivolumab在晚期透明细胞肉瘤(CCS)和ASPS治疗中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在CTOS2020上公布了初步结果。共有11例CCS和14例ASPS患者入组,患者接受240mg nivolumab治疗,Q2W,直到疾病进展或出现无法忍受的药物毒性。该研究未达到主要终点(疾病响应率,RR)。然而令人鼓舞的是,疾病控制率达到64%。中位PFS为4.9个月,中位OS为15.8个月。 Geptanolimab Gxplore-005研究:Gxplore-005是一项单臂,II期临床研究(NCT03623581),入组了37例复发或转移性或不可切除的ASPS患者,接受3 mg/kg geptanolimab(国产新型PD-1单抗),IV,Q2W,主要终点为ORR。 研究结果为:ORR:37.8%,mPFS为6.9个月(95%CI,5.0–未达到),在32例(86.5%;95%CI,71.2–95.5)患者中实现了疾病控制。37例患者中有3例报告3级治疗相关不良事件(TRAEs),包括贫血,垂体炎和蛋白尿[各1例(2.7%)]。 没有观察到4级TRAEs。两名(5.4%)患者由于TRAEs而停止治疗(1名患有垂体炎,1名患有Mobitz I型房室传导阻滞)。CD4+T细胞的基线百分比与疾病响应呈负相关(P=0.031)。 3 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用于肉瘤的治疗 AllianceA091401研究:这是一项随机II期临床试验(NCT02500797),旨在比较nivolumab联合或不联合ipilimumab治疗转移性或不可切除肉瘤患者的差异,这些患者至少接受过一种系统治疗。Nivolumab 3mg/kg,Q2W;Nivolumab […]

半夏
速读社丨19地中成药集采启动 药明巨诺CAR-T产品获批临床

速读社丨19地中成药集采启动 药明巨诺CAR-T产品获批临床

政策简报 湖北、河北等19地中成药集采启动 25日,湖北省医药价格和招标采购管理服务网发布《中成药省际联盟集中带量采购公告(第1号)》。《公告》指出,本次采购联盟由湖北、河北、山西等19省及地区组成,参加中成药带量采购的范围包括联盟地区所有公立医疗机构,鼓励医保定点社会办医疗机构和定点药店按照所在联盟地区相关规定参加。(湖北省医药价格和招标采购管理服务网)   湖南省药监局:77名执业药师注册证作废 24日,湖南省药监局发布了“关于注销罗某某等77名人员《执业药师注册证》的公告”。公告指出,根据《国家药监局执业药师中心关于核实并处理执业药师注册相关信息的函》,该局在中国人事考试网上未查询到罗某某等77名人员执业药师职业资格信息。(湖南省药监局) 12省开展省际联盟冠脉药物涂层球囊带量采购 近日,江苏省医保局发布《关于开展省际联盟冠脉药物涂层球囊带量采购的公告》。文件指出,根据国家医保局工作安排,江苏省、山西省、福建省、湖北省、湖南省、海南省、重庆市、贵州省、云南省、甘肃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组成联盟,建立“省际联盟冠脉药物涂层球囊采购办公室”,针对“冠脉药物涂层球囊”开展集采,推动冠脉介入类高值医用耗材协同降价。(江苏省医保局) NMPA推进疫苗全程溯源 24日,NMPA召开部署疫苗监管工作,召集北京、天津、辽宁等18个省市药监局相关负责人及部分疫苗生产企业,召开视频会议,督促疫苗生产企业完成疫苗生产检验过程信息化系统建设,确保生产全过程合法以及可追溯。(NMPA) 第84期福建省药品质量抽查检验结果发布 3批次药品不符合规定 24日,福建省药监局发布第84期药品质量抽查检验结果通告,其中利巴韦林注射液,藿香正气丸,苍耳子三批次药品不符合规定。(福建省药监局) 药闻医讯 进军前列腺癌一线治疗!阿斯利康/默沙东PARP抑制剂Lynparza 3期临床成功 24日,阿斯利康和默沙东公布了来自3期PROpel试验的中期分析结果。数据显示,在一线治疗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方面,Lynparza与Zytiga联合治疗在主要终点影像学无进展生存期方面表现出统计学意义和临床意义的改善,并且在关键次要终点总生存期方面也有改善趋势。(新浪医药新闻) 显著缓解晚期DMD患者症状 细胞疗法2期临床结果积极 24日,Capricor Therapeutics公布了细胞疗法CAP-1002,治疗晚期杜氏肌营养不良症患者的2期临床试验最终结果。该试验达到了减缓患者上肢功能降低的主要疗效终点,其它与骨骼肌和心脏功能相关终点的改善也显示疾病进展的减缓。(药明康德) 礼来公布雷莫西尤单抗二线治疗晚期肝癌III期REACH-2研究中国人群数据 25日,礼来在CSCO大会上公布了REACH-2研究的中国人群数据。结果显示,雷莫西尤单抗组和安慰剂组的中位OS分别为9.07和6.18个月,中位PFS分别为2.76和1.45个月,ORR为 4.3%和0.0%,DCR为 50.0%和32.4%,显示出与全球关键注册临床试验REACH-2一致的生存获益,在中国患者中整体耐受性良好,与雷莫西尤单抗已知的安全特征一致,未观察到新的安全性信号。(医药魔方) 信达抗 IL23 单抗完成2期临床首例受试者给药 24 日,信达生物宣布,其重组抗IL23p19亚基抗体注射液在中重度斑块型银屑病患者的2期临床研究完成首例受试者给药。(Insight数据库 ) AGTC儿童眼科基因治疗临床试验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日前,AGTC在其儿科基因疗法眼科试验中增加治疗剂量后爆发了严重的安全问题。临床试验结果显示,在较高剂量组中,60%的罕见眼病受试者,在接受该公司的基因疗法治疗后发生了预期之外的严重不良反应。(新浪医药新闻) 苹果移动脉率房颤提示软件获批中国医疗器械注册证 日前,NMPA发布《国家药监局关于批准注册109个医疗器械产品的公告(2021年8月)(2021年第113号)》。美国苹果公司Apple Inc.的移动脉率房颤提示软件注册在列,注册证编号为国械注进20212210317。(NMPA) 药明巨诺JWCAR129获批临床 26日,CDE公示显示,药明巨诺JWCAR129获得一项临床试验默示许可,拟开发用于治疗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CDE) 罗氏CD20/CD3双特异性抗体在中国获批临床 CDE最新公示,罗氏公司1类新药RO7030816获得临床试验默示许可,拟开发用于:复发/难治性滤泡性淋巴瘤。公开资料显示,这是一款名为mosunetuzumab的双特异性抗体,可同时靶向CD20和CD3,能够起到T细胞连接器的作用。(CDE)    

半夏
最新医生问答
最新抗癌笔记
top3

新年打卡

2024年02月17日
top4

好久没来

2024年02月17日
top5

CR

2024年02月01日
top6

七周年纪念!

2024年01月25日
扫描下方二维码回复 666 获取解锁验证码
步骤:[ 打开微信]->[ 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三阴姐妹互助圈"公众号输入 666 获取验证码],即可永久解锁本站全部文章
验证码: